一、2003 IT业中兴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馨[1](2020)在《开放引进与自主研发:中国芯片业的发展历程》文中提出
张蕾[2](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作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发展倡议,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全球化市场,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与126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已超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在俄罗斯得到很好的发展,华为公司就是众多跨国公司中的代表之一。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华为在俄罗斯的官网上所发布的新闻以及俄罗斯媒体所发布新闻消息为基础,来研究华为在跨文化传播时的企业形象。以华为在俄官网(новотьХуавэ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Россиясегодния),透视俄罗斯,俄罗斯媒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3家媒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类目建构对3家媒体对于华为公司在2018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1115篇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本文对俄罗斯媒体中关于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主要有3个方面:重视创新与研发、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徐绮[3](2020)在《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兴通讯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初始,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在国内市场逐步发展成熟后,近些年来,中国的企业也开始纷纷走出国门,迈向世界,逐渐的成为在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参与者,共同构成了世界市场经济链条中的一环。在全球的大环境下,对这些跨国企业的商业经营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企业兼并方法等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都需要以各种货币为依托。2005年7月21日,我国对外汇政策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原先的政府为主体转变为以市场的实际供求为基础,同时适度结合SDR(一篮子货币)的标准,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的调节汇率,并结合适度的浮动汇率制度来进行管理;在采取了更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后,自然对跨国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外汇汇率本身就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政治局势、金融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环境、债务危机等,都会对汇率产生影响,造成波动,进而导致对汇率的准确预测极难实现。大型跨国企业在全球拥有大量的子公司以及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自然会在全球各地拥有大量的子公司及分支机构,必然会使用多种不同的外汇货币进行各类结算、交易,正是直接面对着如此复杂的外汇市场,那么使用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手段来应对企业汇率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引言部分,主要基于本次案例研究的相关背景,结合简述本次案例研究的研究意义与方法,同时对于文章主体的结构和内容进行适度概括,这部分是本次研究的基础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首先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外汇风险类型的识别、外汇风险敞口和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来展开;对于企业面临的主要汇率风险管理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及汇率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等方面理论进行概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本次案例研究的主体-中兴通讯的基本情况,以及中兴通讯目前所面临汇率风险现状。主要包括公司简介、发展轨迹、主要管理层背景、股权信息、组织架构及主要竞争对手等内容。第四部分主要聚焦于中兴通讯本身的外汇汇率风险管理的成因、现状、管理方案的论证和制定。主要通过对于中兴通讯目前现存的汇率风险管理问题进行解析,并结合中兴通讯在面对汇率风险的情况下所制定的相关措施和方法:搭建独立的外汇风控平台、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云平台和优化外汇管理机制等。第五部分主要追踪中兴通讯在制定了一定的外汇汇率风险管理制度和采取了一定的外汇汇率风险管理措施之后,在具体的执行落地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和结果,主要有以下三点:管理费用的逐步降低、人员效率有效提升、外汇汇兑损失明显改善。并结合上述内容,对中兴通讯的汇率风险管理提出了部分建议。最后是本文的结尾和结论部分,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中兴通讯是我国跨国企业中较为典型的代表企业之一,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及子公司,每年通过国际市场的收入占整体营业收入的近一半以上,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中兴通讯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财务费用(含汇兑损失)从2014年21.01亿下降到2018年的2.81亿元。证明中兴通讯公司在对于汇率风险的管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本文以中兴通讯为例,展开分析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的提升对于汇率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并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从而得出基于本案例经验的启示和对此的建议。希望本次专题研究能够对我国涉外企业中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经验及启示,并希望能够促进我国涉外企业在面临如今复杂多变的汇率风险方面能够有的更好应对措施和方法,积累更多成功的经验,以便帮助企业实现更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赵亮[4](2017)在《中兴通讯政企网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通讯是全球排行第四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是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企业,公司通过为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和政企网客户提供创新技术与产品解决方案。伴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近30年来的不断迭代升级,通信网络从模拟到数字,从窄带到宽带,从有线到无线,技术的飞跃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的市场机会,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通信市场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甚至出现需求萎缩的情况。在新的市场形势下,怎样锁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如何带领规模巨大的企业进行战略转型,寻找到另一片蓝海市场以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这都成为如今放在公司决策层面前最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来自不同市场的新需求倒逼着行业的转型与技术的突破持续发酵。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传统通信技术产业CT与信息技术产业IT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再加上众多企业的跨界发展使得相关企业的竞争力己不再只限于各自行业内,类似中兴通讯这样的通信系统设备商凭借在技术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肆向IT行业入侵,利用强有力的综合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实力逐渐蚕食政企行业市场份额。本文正是基于此发展的大背景,运用战略研究的理论对中兴通讯政企网的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的剖析,运用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工具方法,分别对中兴通讯在政企网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以及公司现有内部资源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系统的分析,从战略意图选择以及可行性角度清晰阐明了目前中兴通讯进军政企网市场的必要性与及时性;并在指出政企网的战略发展方向的同时,分析了中兴通讯在政企网市场面临的困难及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肯定其目前已经采取的四大具体战略选择措施。本文认为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M-ICT的市场战略将被作为中兴通讯政企发展的主战略,以智慧城市为切入口,深入政府市场,树立公司在政企市场的强势品牌地位,同时以产品、渠道为两大主力抓手,推动自身能力的建设,创造开发共赢的市场生态环境,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创造更加广阔的市场。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政企网市场空间巨大,中兴通讯也已具备了足够的竞争优势,机遇大于挑战,在保证本业通信行业市场份额和利润的基础上,可以大力投入并推动政企网市场的发展。本文从企业发展的视角,通过对中兴通讯政企网发展的战略研究,为公司当前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希望相关的分析结论在今后企业的发展中得到验证。
李荣玉[5](2017)在《基于技术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和服务的增值作用明显提高,有效的纵向产品创新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论文从技术协同创新角度,以梳理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为目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信息和二手数据,对案例企业与其相关顾客、供应链企业以及合作的科研院所在技术协同创新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了案例企业纵向产品创新过程的一般规律,提炼了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因此,对于技术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的研究具有理论及实践上的意义。文中对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纵向产品创新策略主要包括创意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研发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生产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和营销阶段产品创新策略。在对产品创意阶段策略的分析中,发现应采取满足需求或实现技术转化为主的纵向产品创新策略,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利用新技术转化实现创意构想,或者引入顾客参与创意构想,进行更好的技术应用实现创意。在对产品研发阶段策略的研究中,确定了要素转移、共建研发实体或专利模式为主的纵向产品研发策略,企业可以选择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供应链企业或顾客合作,增强企业研发能力,研发出符合市场或者顾客需求的创新产品。对产品生产阶段策略的研究中,指出采取外包为主或自主生产为主的纵向产品生产策略: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生产经营理念与供应链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全部或部分创新产品的生产制造或将产品生产制造环节外包。对营销阶段策略进行了分析,发现企业可采用获取顾客反馈或塑造品牌形象为主的纵向产品营销策略:通过与顾客或者供应商加强营销合作,前者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获取用户对产品的改进建议,为进行新一轮的产品创新提供方案;后者注重对产品品牌和特性等的宣传推广,为企业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认可,稳固产品的市场地位。
朱凯旋[6](2016)在《华为股权激励机制及其研发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自主创新在现阶段被提升到历史从未有过的国家高度,创新已经成为全民的文化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推动企业研发创新,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将会是学术研究不衰的话题。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将华为公司与国内先进企业和行业平均进行对比,反映了国内企业目前研发投资的现状,并主要从股权激励角度,分析了华为公司研发投资的成功经验,希望能对国内企业研发的进步带来有益启示。在过去的20多年发展中,华为公司立足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其销售收入中一半以上来自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的“国际性”的大企业。华为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中国企业研发进步的历史,从华为的“作坊式”的研发到现在IPD科学规划化的研发活动,华为在研发活动上的摸索与进步,正是现在中国千千万万中小企业正在进行的历程。在中国目前经济亟需转型升级之际,小企业亟需依突破研发创新的这道门槛。在研究过程中,在研发投资和股权投资基础理论之上,笔者大量采集华为公司年报数据和同行业企业研发投资相关的数据,在对数据收集、整理之后,通过分析发现华为强大的研发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但是高强度的投入绝不是唯一要素,在股权激励制度激励下,同时配合IPD流程的实施才是华为强大研发的根源所在。华为的股权激励制度在研发投资活动上具有引擎的作用,在强大引擎推动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重造,华为的研发投资活动被推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正是这种相互配合制度下的研发活动才使得华为成长为如今的世界500强。而与纳入对比企业相比,中兴虽然在实施了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之后依然没有带来很好的业绩,这也是本文着重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华为股权激励下研发活动的同时,为国内企业提高研发能力,提供有益的建议和一些分析启示。在股权激励制度下,实施科学的研发管理流程(IPD),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强度。这也许是国内企业在走向强大研发之路时可以借鉴的一条道路。
王冬娜[7](2016)在《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在进入新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生存环境尤为复杂和多变。面对信息网络化、知识与创新、生存与投资环境、企业改组与变革等各种挑战与冲击,使得人力资源的“选用育留”中的“育”,即培训与开发被推至风口浪尖。如何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培训机制,满足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提升满意度与忠诚度,以此实现企业的战略和经营目的是许多企业追求的在培训方面的目标。本文是将中兴通讯公司员工培训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目前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现状加以分析,找出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目的是希望能改善公司的现有员工培训的管理状况,助力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的持续性发展。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调查法,通过对中兴通讯学院的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培训各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培训设计没有和企业战略结合、培训内容与工作需求脱节、培训计划可执行性不强、培训实施系统性不强、培训成果转化率较低、培训效果评估环节不力、培训系统再评估的缺失、员工培训和客户资源不能平衡共享等问题。在第四章尝试针对出现的诸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为中兴通讯的员工培训管理体系及流程中提出建议和对策。期待改进意见能使其培训管理形成闭环,并达成可追溯、可开发、可延伸的效果。
张勇[8](2016)在《H公司运营支撑软件服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速的放缓,H公司运营支撑软件(BSS)产品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前途未卜。由于持续数年的互联网对运营商的冲击,运营商的经营困境逐步传导到上游供应商,H公司运营支撑软件(BSS)利润和收入双双下滑,行业面临重大变革,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坚守还是放弃,如何应对这一难题,成了企业面临的严重挑战。本文旨在厘清问题产生的根源,为H公司的战略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运用战略管理和服务营销相关理论,界定了运营支撑软件的服务性特点,分析了行业的发展史和行业的特点及弊病,对运营支撑软件市场进行了细分,挑选了适合H公司优势的细分市场,对细分市场发展潜力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如何在这一市场展开竞争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实施该战略的总体路径。最后,对如何适应这一战略的内部管理变革进行了分析。本文界定了BSS类企业应用软件的服务属性大于产品属性。软件产品的本质是服务,必须通过服务化的运作,结合管理咨询,才能真正使得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并提高供需双方的效率与利润。本文设计了战略一致性模型,作为指导软件服务业的管理工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析了为什么管理软件行业普遍存在全流程成本高和利润率低下,并指出了如何降低交易费用的2个方向,提出了 B to B to C的概念,对软件服务运营模式进行了分析。
李家骏[9](2014)在《中山地区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学科,计算机技能也是当今社会的基础技能之一。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肩负着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而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则肩负着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的扎实的专业技能、熟练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可塑性和持续学习性较强的中职计算机人才的任务。但由于目前计算机实践性教学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使中职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中职计算机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是找不到计算机相关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却招不到所亟需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人员。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本研究将从中山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对中职计算机从业人员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技巧出发,采用实证调查的方法对中山地区企业、行业、部门对计算机人才需求、中山地区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改进方法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而切实有效的提升计算机网络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为中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合适的人才,更优质、可靠的保障。
乔俊国[10](2012)在《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动态性特征日益显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产品服务更新频繁,需求偏好多变不定,竞争优势转瞬即逝。在动态环境中,高新技术企业如何才能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健康快速持续成长呢?这不仅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动态能力理论的应运而生为该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首先,围绕动态能力和企业成长进行了理论回顾和相关研究综述;其次,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长的知识特性;然后,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涵义维度、作用机理、提升路径以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理论模型;最后,选择巨龙通信、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和华为技术等四家电信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运用比较的方法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高新技术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其成长实质上是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基于环境——组织——战略的动态适应,把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分为环境洞察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战略变革能力三个维度。动态能力和核心能力相互作用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企业成长。动态能力通过内部成长、并购成长、网络化成长以及国际化成长等路径促进企业成长并从中得以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提升及作用,受到组织学习、组织结构、创业导向、企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应该通过加强组织学习、优化组织结构、强化创业导向和改进企业文化等措施培育和提升动态能力,进而实现做大、做强、做久的成长目标。从案例分析得到启示,高新技术企业要实现健康快速持续成长必须正确处理五种关系:一是市场和技术的关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驱动进行持续的技术创新,实现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的协同共进。二是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将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整合起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三是做大和做强的关系。按照“从强到大、从大到强,再从强到大、从大到强”的逻辑,实现做久的目标。四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有利于累积企业社会资本,增强动态能力。五是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企业和员工在知识、学习、成长、创新等方面协调互动。
二、2003 IT业中兴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 IT业中兴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2)“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有关企业形象的研究现状 |
(五)有关华为公司的研究现状 |
1.对华为国际战略角度的研究 |
2.对华为企业文化和跨文化角度研究 |
3.对于华为在媒体中企业形象的研究 |
一、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类目建构 |
(四)创新之处 |
二、关于华为公司报道内容分析 |
(一)报道数量 |
(二)报道来源 |
1.报道来源以原创为主 |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来源渠道单一 |
3.小结 |
三、关于华为公司报道方式分析 |
(一)报道体裁 |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报道体裁 |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体裁分析 |
3.小结 |
(二)报道篇幅 |
1.报道以中长篇幅为主 |
2.长篇幅报道比例低 |
四、关于华为公司的报道议题和报道态度分析 |
(一)报道议题 |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议题分布 |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的报道议题分析 |
3.总结 |
(二)个案分析 |
1.华为安全问题 |
2.有关华为公司5G网络发展、建设问题 |
(三)报道态度 |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透视俄罗斯》报道态度 |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态度 |
3.总结 |
五、俄罗斯媒体中的华为企业形象 |
(一)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技术型公司 |
(二)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
(三)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
六、关于3家媒体对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研究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兴通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外汇风险类型的识别 |
二、外汇风险敞口 |
三、汇率风险对企业的影响 |
四、汇率风险的应对策略 |
五、小结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运用 |
一、外汇风险管理 |
二、涉外企业面临的主要汇率风险 |
三、汇率风险对涉外企业的影响 |
四、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概况 |
一、简介 |
二、发展轨迹 |
三、主要管理层背景 |
四、股权信息 |
五、组织架构 |
六、主要竞争对手 |
第二节 中兴通讯面临的汇率风险 |
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现状 |
二、中兴通讯交易风险分析 |
三、中兴通讯折算风险分析 |
四、中兴通讯经济风险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管理方案论证和制定 |
第一节 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现状 |
二、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的成因 |
第二节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管理方案的设计 |
一、搭建独立的外汇风控平台 |
二、建立全球统一的财务云平台 |
三、建立并优化外汇汇率风险管理机制 |
第五章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管理方案的落实和成效 |
第一节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方案实施 |
一、合理利用外汇衍生工具 |
二、实施灵活的外汇风险措施 |
三、完善汇路建设,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 |
第二节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管理的成效 |
一、管理费用逐步降低 |
二、人员效率有效提升 |
三、外汇汇兑损失明显改善 |
第三节 中兴通讯汇率风险管理的建议 |
一、建议 |
二、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4)中兴通讯政企网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本文研究运用的企业战略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政企网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兴通讯发展沿革 |
第二节 中兴通讯政企网发展概况 |
第三节 政企网市场发展中问题原因分析 |
第三章 政企网市场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第二节 政企网市场环境分析 |
第三节 竞争态势分析 |
第四章 政企网市场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中兴通讯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
第二节 政企市场发展SWOT分析 |
第三节 政企网市场战略意图可行性分析 |
第五章 政企网发展战略及实施保障 |
第一节 中兴通讯政企网战略的制定 |
第二节 中兴通讯政企网战略的实施 |
第三节 中兴通讯政企网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基于技术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技术协同创新相关理论 |
2.1.1 协同创新 |
2.1.2 技术协同创新 |
2.2 产品创新相关理论 |
2.2.1 产品创新与纵向产品创新 |
2.2.2 产品创新过程 |
2.3 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研究 |
2.3.1 高技术企业内涵 |
2.3.2 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 |
第三章 案例研究设计 |
3.1 案例研究方法选择 |
3.2 研究过程设计 |
3.2.1 案例选择 |
3.2.2 研究信度与效度 |
第四章 多案例分析 |
4.1 小米手机产品创新策略分析 |
4.1.1 小米案例描述 |
4.1.2 小米创意阶段策略特征 |
4.1.3 小米研发阶段策略特征 |
4.1.4 小米生产阶段策略特征 |
4.1.5 小米营销阶段策略特征 |
4.2 华为手机产品创新策略分析 |
4.2.1 华为案例描述 |
4.2.2 华为创意阶段策略特征 |
4.2.3 华为研发阶段策略特征 |
4.2.4 华为生产阶段策略特征 |
4.2.5 华为营销阶段策略特征 |
4.3 中兴手机产品创新策略分析 |
4.3.1 中兴案例描述 |
4.3.2 中兴创意阶段策略特征 |
4.3.3 中兴研发阶段策略特征 |
4.3.4 中兴生产阶段策略特征 |
4.3.5 中兴营销阶段策略特征 |
4.4 魅族手机产品创新策略分析 |
4.4.1 魅族案例描述 |
4.4.2 魅族创意阶段策略特征 |
4.4.3 魅族研发阶段策略特征 |
4.4.4 魅族生产阶段策略特征 |
4.4.5 魅族营销阶段策略特征 |
第五章 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 |
5.1 创意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 |
5.1.1 以需求满足为主的产品创意策略 |
5.1.2 以技术转化为主的产品创意策略 |
5.2 研发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 |
5.2.1 以要素转移为主的产品研发策略 |
5.2.2 以共建研发实体为主的产品研发策略 |
5.2.3 以专利模式为主的产品研发策略 |
5.3 生产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 |
5.3.1 以外包为主的产品生产策略 |
5.3.2 以自产为主的产品生产策略 |
5.4 营销阶段纵向产品创新策略 |
5.4.1 以获取顾客反馈为主的产品营销策略 |
5.4.2 以塑造品牌形象为主的产品营销策略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局限性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华为股权激励机制及其研发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研发投资现状 |
1.2.2 企业研发投资的效率研究 |
1.2.3 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方法 |
1.3.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研发投资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 研发投资理论 |
2.1.1 研发的定义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2 股权激励理论 |
2.2.1 股权激励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股权激励影响研发投资的路径理论 |
3 华为研发投资案例分析 |
3.1 华为企业概况 |
3.1.1 华为公司简介 |
3.1.2 华为公司研发投资管理体制 |
3.2 华为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的影响路径 |
3.2.1 全员工持股 |
3.2.2 虚拟受限股 |
3.2.3 非典时期股权新政 |
3.2.4 饱和配股 |
3.2.5 TUP股权激励计划 |
3.3 华为公司股权激励影响研发投资的结果分析 |
3.3.1 华为研发投资横向分析 |
3.3.2 华为研发投资纵向分析 |
4 华为研发对国内企业的启示 |
4.1 国内企业研发活动基本情况 |
4.1.1 研发经费投入 |
4.1.2 研发人员 |
4.1.3 专利申请数 |
4.2 华为股权激励与中兴的比较分析 |
4.2.1 中兴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简述 |
4.2.2 中兴第一次股权激励评价 |
4.3 华为股权激励下研发投资的启示 |
4.3.1 在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配合下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
4.3.2 针对研发技术人员提高股权激励的广度和强度 |
4.3.3 采用适当股权激励形式提高股权激励的效果 |
5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华为数据表 |
中兴通讯数据表 |
大唐电信数据表 |
三维通信数据表 |
富春通信数据表 |
奥维通信数据表 |
东方通信A数据表 |
共进股份数据表 |
日海通讯数据表 |
网宿科技数据表 |
世纪鼎利数据表 |
亿阳信通数据表 |
三元达数据表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情况表 |
(7)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论文内容和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培训管理的相关理论 |
2.1 培训管理发展概述 |
2.1.1 西方国家企业培训管理发展 |
2.1.2 中国企业培训管理发展 |
2.2 培训管理的理论基础 |
2.2.1 培训需求分析的理论 |
2.2.2 培训成本的理论 |
2.2.3 培训计划的理论 |
2.2.4 培训实施的理论 |
2.2.5 培训评估的理论 |
2.3 培训理论总结和思考 |
第三章 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中兴通讯企业现状和战略分析 |
3.1.1 中兴通讯企业背景 |
3.1.2 中兴通讯发展战略 |
3.2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现状和战略 |
3.2.1 中兴通讯现有人力资源状况 |
3.2.2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3.2.3 中兴通讯人力资源战略 |
3.3 中兴通讯培训管理现状 |
3.3.1 中兴通讯企业大学现状 |
3.3.2 中兴通讯培训战略 |
3.3.3 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类型 |
3.3.4 中兴通讯现行培训资源和内容 |
3.3.5 中兴通讯现行培训流程 |
3.4 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1 战略结合的问题 |
3.4.2 培训主体的问题 |
3.4.3 培训师资的问题 |
3.4.4 培训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
3.4.5 培训流程的问题 |
3.5 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5.1 培训与发展战略定位的原因 |
3.5.2 培训主体的原因 |
3.5.3 培训资源的原因 |
3.5.4 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原因 |
3.5.5 培训流程的原因 |
第四章 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的改进研究 |
4.1 员工培训管理改进原则 |
4.2 培训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
4.2.1 调整员工培训的战略定位 |
4.2.2 剖析培训主体 |
4.2.3 保障培训资源 |
4.2.4 完善培训内容和形式 |
4.2.5 健全培训流程 |
第五章 改进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发展战略结合员工职业发展 |
5.2 加强制度和资源的支撑 |
5.3 加强体系和团队建设 |
5.4 实现人力资源各模块结合 |
5.5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H公司运营支撑软件服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行业分析 |
第一节 行业发展史 |
第二节 行业特点 |
第三节 行业利润水平偏低 |
第三章 市场与竞争分析 |
第一节 市场分析 |
第二节 竞争分析 |
第三节 市场潜力分析 |
第四章 战略定位 |
第一节 母公司战略 |
第二节 内部分析 |
第三节 目标市场选择 |
第四节 战略选择与定位 |
第五章 战略实施路径 |
第一节 交易模式优化 |
第二节 战略实施的四个路径概述 |
第三节 品牌的作用 |
第四节 提高服务生产率 |
第五节 组合销售 |
第六节 利用母公司竞争优势 |
第六章 战略变革支持 |
第一节 人力资源变革 |
第二节 财务核算变革 |
第三节 组织结构匹配 |
第四节 战略一致性检核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山地区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 |
1.2.1 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与特点 |
1.2.2 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能力分析 |
1.3 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研究情况 |
1.3.1 国内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的研究情况 |
1.3.2 国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
1.4 就业能力的研究情况 |
1.4.1 国外研究情况 |
1.4.2 国内研究情况 |
1.5 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山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趋势 |
2.1 中山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 |
2.2 中山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趋势 |
第三章 中山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和就业的现状分析 |
3.1 调研的背景 |
3.2 调研对象、方式和流程 |
3.3 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
3.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1 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相关专业岗位调研情况分析 |
3.4.2 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情况调研分析 |
3.4.3 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情况调研分析 |
第四章 影响中山地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
4.1 教育目标不明确 |
4.2 教学内容陈旧 |
4.3 教学手段落后 |
4.4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的不足 |
4.5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高,导致就业自信心不足和就业能力弱 |
第五章 加强中山地区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建议 |
5.1 明确计算机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的辩证关系 |
5.2 明确岗位目标,建立目标需求模型,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
5.3 根据岗位能力模型,改进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 |
5.4 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实践效果 |
5.5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后记 |
(10)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回顾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 动态能力理论回顾及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动态能力的思想萌芽 |
2.1.2 动态能力的理论渊源 |
2.1.3 动态能力相关研究综述 |
2.2 企业成长理论回顾及相关研究综述 |
2.2.1 企业成长理论的渊源 |
2.2.2 企业成长相关研究综述 |
2.2.3 钱德勒企业史学研究综述 |
2.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相关研究综述 |
2.4 相关研究发展趋势 |
第三章 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长的知识特性 |
3.1 知识的有关概念 |
3.1.1 知识的概念与分类 |
3.1.2 知识经济、知识企业与知识管理 |
3.2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特性 |
3.2.1 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界定 |
3.2.2 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运行 |
3.3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涵和基础 |
3.3.1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内涵 |
3.3.2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基础 |
3.4 知识创新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 |
第四章 动态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关系分析 |
4.1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涵义维度 |
4.1.1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涵义 |
4.1.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维度 |
4.2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作用机理 |
4.2.1 企业成长依赖于持续竞争优势 |
4.2.2 持续竞争优势根源于动态能力 |
4.2.3 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关系模型 |
4.3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路径 |
4.3.1 知识创造、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 |
4.3.2 知识并购、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 |
4.3.3 知识网络、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 |
4.3.4 跨国知识、动态能力与企业成长 |
4.4 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 |
4.4.1 组织学习 |
4.4.2 组织结构 |
4.4.3 创业导向 |
4.4.4 企业文化 |
4.5 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的模型构建 |
4.5.1 理论模型的设计与说明 |
4.5.2 基于 AHP 的高新技术企业动态能力层次结构分析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材及其意义 |
5.1.1 案例企业概况 |
5.1.2 案例选材意义 |
5.2 动态能力与案例企业成长 |
5.2.1 环境洞察与案例企业成长 |
5.2.2 技术创新与案例企业成长 |
5.2.3 管理创新与案例企业成长 |
5.2.4 制度创新与案例企业成长 |
5.2.5 战略变革与案例企业成长 |
5.3 案例企业的启示与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贡献与局限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2003 IT业中兴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引进与自主研发:中国芯片业的发展历程[D]. 王春馨. 天津大学, 2020
- [2]“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D]. 张蕾.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管理研究 ——以中兴通讯为例[D]. 徐绮.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4]中兴通讯政企网发展战略研究[D]. 赵亮. 南京大学, 2017(04)
- [5]基于技术协同创新的高技术企业纵向产品创新策略研究[D]. 李荣玉. 北方工业大学, 2017(08)
- [6]华为股权激励机制及其研发投资研究[D]. 朱凯旋. 安徽财经大学, 2016(04)
- [7]中兴通讯员工培训管理改进研究[D]. 王冬娜.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H公司运营支撑软件服务战略研究[D]. 张勇. 南京大学, 2016(06)
- [9]中山地区中职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与就业能力的相关性研究[D]. 李家骏. 贵州师范大学, 2014(04)
- [10]动态能力视角下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机制研究[D]. 乔俊国. 广西工学院,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