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经元Slit蛋白抑制趋化因子诱导的白细胞趋化(论文文献综述)
秦晓茹[1](2021)在《Slit2和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了检测Slit2和CXCR4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及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以及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lit2和CXCR4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了2018年~2020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腺体外科行甲状腺术后石蜡切片,所有入选标本的病历资料完整且均有本院病理检查证实。其中正常甲状腺组织16例(取自PTC非患侧且经术后石蜡病理证实无癌灶的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石蜡切片为30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了Slit2和CXCR4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关系及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人工计数法得出Slit2和CXCR4表达情况,最后采用SPSS 22.0软件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得出的数据结果是Slit2蛋白表达在正常甲状腺组、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的三个分组中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10.658,P<0.05)。Slit2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中的表达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5)。Slit2在正常甲状腺组中的表达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组间比较结果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5)。2实验数据尚不能表明Slit2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甲状腺包膜浸润、癌灶数量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的Slit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0.00%,无淋巴结转移组的Slit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免疫组化染色得出的数据结果是CXCR4蛋白表达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结节性甲状腺肿及甲状腺乳头状癌三个分组中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χ2=21.896,P<0.05)。CXCR4在正常甲状腺组中的表达低于甲状腺乳头癌组,组间比较结果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5)。CXCR4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中的表达低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5)。4实验数据尚不能表明CXCR4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甲状腺包膜浸润情况、癌灶数量、临床分期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淋巴结转移组的CXCR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4.44%,无淋巴结转移组的CXCR4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8.33%,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免疫组化染色得出的Slit2和CXCR4蛋白表达的实验数据得出rs值(相关系数)以及P值。实验结果尚不能表明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中两者的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无显着统计学意义(rs=-0.177,P>0.05)。结论1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lit2蛋白表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表达。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XCR4蛋白表达分别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Slit2和CXCR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均有促进作用。2 Slit2与CXCR4蛋白表达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淋巴结转移相关,表明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过程中有促进作用。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lit2与CXCR4蛋白表达不一定具有拮抗作用。图2幅;表7个;参154篇。
王芹[2](2020)在《BmSlit和受体BmRobo以及BmTbx20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提高家蚕的产丝量是蚕丝业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家蚕的丝腺是合成和分泌蚕丝蛋白的器官,是整个蚕丝业的生物学基础。因此,探明家蚕丝腺形成和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Slit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泌型糖蛋白,它与受体Roundabout(Robo)在神经轴突导向、神经元的迁移、血管生成、癌细胞转移、白细胞趋化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家蚕丝腺被认为是果蝇唾液腺的进化同源器官。现有研究发现,Slit及其受体Robo在果蝇唾液腺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家蚕丝腺中的功能研究还未有相关报道。Tbx20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是T-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在调控心脏发生、控制细胞迁移、促进细胞增殖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果蝇胚胎发育过程中,Tbx20的同源基因midline能够调控唾液腺的导向迁移,也可以同时调控神经系统中slit和robo基因的表达,但对于Tbx20在家蚕中的功能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前期在家蚕中已鉴定并克隆的Bmslit和Bmrobo(Bmrobo1a、Bmrobo1b、Bmrobo2/3)以及Bmtbx20基因,通过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确定Bmslit、Bmrobo及Bmtbx20基因在丝腺中的时空表达模式,探讨它们在丝腺发育中的功能,并在胚胎期采用RNAi技术,分析BmTbx20对Bmslit和Bmrobo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及对丝腺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揭示家蚕丝腺发生和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提供新的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qPCR技术,系统检测了家蚕幼虫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Bmslit和Bmrobo1a、Bmrobo1b、Bmrobo2/3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Bmslit和3个Bmrobo基因在家蚕前、中、后部丝腺中均有表达,而且在不同发育时期存在很大差异,但Bmslit和Bmrobo的表达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关联性。2.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BmSlit和BmRobo蛋白进行双染,发现BmRobo1a、BmRobo1b、BmRobo2/3与BmSlit在家蚕胚胎以及幼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功能区的丝腺细胞质中均有合成,而且在幼虫丝腺细胞膜处都存在共定位。说明BmSlit可能通过与BmRobo结合而在家蚕丝腺中发挥作用。3.分别将Bmslit和Bmrobo1a、Bmrobo1b、Bmrobo2/3基因的siRNA注射到丝腺发生前的蚕卵中进行RNA干涉。qPCR检测发现,注射48 h后的蚕卵中以上4种基因的表达均被不同程度抑制,相对表达量都比对照组极显着下调。4.取家蚕不同发育时期的丝腺组织,通过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上分析了Bmtbx20基因在丝腺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mtbx20在家蚕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均有表达,转录因子BmTbx20与BmSlit在家蚕胚胎期和幼虫期丝腺中均有合成。5.对家蚕17-18期胚胎中的Bmtbx20基因进行RNAi,qPCR测定显示,蚕卵注射后48 h,不仅Bmtbx20的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NC相比极显着下降,而且Bmslit和Bmrobo1a、Bmrobo1b、Bmrobo2/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调。这些结果表明,转录因子BmTbx20可能通过调控Bmslit和Bmrobo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丝腺的发育过程。6.在家蚕胚胎期对Bmslit、Bmrobo以及Bmtbx20基因进行RNAi,与对照组NC相比,Bmslit和Bmrobo基因RNAi后,丝腺的发生位置及丝腺发育情况均未见明显差异。但Bmtbx20基因RNAi后会导致胚胎发育加快,丝腺发育也相应提前,故在同一催青时间,丝腺较对照组延伸的较长。关于这些基因在丝腺发育中的详细作用机理还有待利用基因敲除等手段做进一步研究。
胡成芳[3](2019)在《Slit2和Gremlin1负反馈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的一个重要原因。既往研究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高糖、炎症状态、代谢紊乱及高尿蛋白等因素的刺激下,可出现氧化应激反应,分泌细胞因子,导致间质炎症和纤维化的发生,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但DN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因此,进一步探讨其相关机制很有必要。新近研究表明,Slit2/ROBO信号通路和Gremlin/BMP2信号通路存在直接负调控关系;已知糖尿病肾病BMP7不足和活性减低是糖尿病肾病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推测Slit2GremlinBMP7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系,最终导致Gremlin细胞纤维化作用增强,而Slit2和BMP7抗纤维化作用减弱,但这些均需要我们去证实。本课题拟通过研究高糖环境下,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uman renal proximal tubular cell,HK2)中Slit2/ROBO1、Gremlin/BMP7信号通路及其相互作用在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肾小管中两条抗炎细胞信号通路的减弱或活化,为DN TIF提供治疗新策略。方法:本实验分三部分阐述:第一部分:Slit2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HK2细胞的培养,设置高糖刺激浓度10、20mmol/L以及高糖刺激时间24 h、36h、48h,Western blot法检测Slit2、ROBO1、α-SMA和Fibronectin蛋白表达变化,筛选最佳高糖刺激浓度及时间,建立Slit2质粒转染HK2细胞株,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高糖+Slit2组,48 h后,收集各组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和Fibronectin表达变化。第二部分:Gremlin1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HK2细胞的培养,设置高糖刺激浓度10、20mmol/L以及高糖刺激时间24 h、36h、48h,Western blot法检测Gremlin1和BMP7蛋白表达变化,筛选最佳高糖刺激浓度及时间,建立Gremlin1 shRNA慢病毒稳转细胞株,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高糖+Gremlin1 shRNA组,收集各组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和Fibronectin表达变化。第三部分:Slit2和Gremlin1相互负反馈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将HK2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高糖+Slit2组,经最佳高糖刺激时间及浓度后,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remlin1和BMP7、p-smad1/5/9表达变化;将HK2细胞分为正常组、对照组、高糖组及高糖+空载组、高糖+Gremlin1 shRNA组,收集各组细胞总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lit2、ROBO1表达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在高糖浓度梯度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Slit2、ROBO1表达下降和Fibronectin、α-SMA表达增加在高糖浓度20mmol/l最明显;2、在高糖时间梯度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Slit2、ROBO1表达下降和Fibronectin、α-SMA表达增加在高糖刺激48h最明显;3、在高糖环境下,Slit2过表达及阴性对照质粒转染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高糖+空载组、高糖+Slit2组的Fibronectin表达增加,α-SMA表达水平增加;与高糖+空载组相比,高糖+Slit2组的Fibronectin和α-SMA表达下降。第二部分:1、在高糖浓度梯度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Gremlin1表达升高、BMP7表达下降在高糖浓度20mmol/l最明显;2、在高糖时间梯度实验中,与正常组相比,BMP7表达下降、Gremlin1表达增加在高糖刺激48h最明显;3、在高糖环境下,Gremlin1 shRNA及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高糖+空载组、高糖+Gremlin1 shRNA组的Fibronectin表达增加,α-SMA表达水平增加;与高糖+空载组相比,高糖+Gremlin1 shRNA组的Fibronectin和α-SMA表达下降。第三部分:1、在高糖环境下,Slit2过表达及阴性对照质粒转染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高糖+空载组、高糖+Slit2组的Gremlin1表达增加,BMP7、p-smad1/5/9表达水平下降;与高糖+空载组相比,高糖+Slit2组的Gremlin1表达水平下降,p-smad1/5/9表达水平升高。2、在高糖环境下,Gremlin1 shRNA及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成功后,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高糖+空载组、高糖+Gremlin1 shRNA组的Slit2和ROBO1表达下降增加;与高糖+空载组相比,高糖+Gremlin1 shRNA组的Slit2、ROBO1表达增加。结论:1、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高糖处理后,Slit2和ROBO1的表达下降;过表达Slit2可以部分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2、高糖促进Gremlin1表达,降低BMP7表达;敲降Gremlin1可以显着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3、Slit2和Gremlin1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中存在相互调控。
郭振坤[4](2019)在《Slit2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膀胱肿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临床治疗主要的方式是早期诊断以及手术切除。关于基因与信号通路的研究,有助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改善预后。目前的研究已经发现Slit/Robo信号传导通路主要影响肿瘤细胞转移以及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生成。相关研究提示Slit/Robo信号传导通路极有可能与肿瘤细胞产生以及转移的有关。目前研究证实,Slit/Robo信号传导通路主要与晚期的肿瘤存在相关性。Slit/Robo通路与乳腺癌的E-钙粘蛋白,与结直肠癌的β-catenin相互作用,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而在肝癌中Slit2/Robo1可以特异性抑制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介导的细胞迁移。大多数研究表明,Slit2主要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Denk等研究发现,Slit3还通过调节AP-1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细胞迁移。除了前列腺癌和结肠直肠癌外,Slit/Robo还通过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而对其他系统肿瘤产生抑制。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在不同的肿瘤中会出现差异,一个可能的原因是,Slits家族中,Slit2比Slit1或Slit3更与Robo1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我们考虑Slit2可能与膀胱癌有一定的关联,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前期研究提示:Robo1和Robo4可能通过抑制膀胱癌血管生成来抑制膀胱肿瘤进展。鉴于文献检索显示,Slit2基因的低表达与肿瘤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目前相关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膀胱肿瘤的分子机制以及寻找膀胱肿瘤相关的临床肿瘤标志物,我们对手术切除的膀胱肿瘤的标本进行相关检测,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Slit2在肿瘤细胞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探索Slit2对膀胱肿瘤细胞生长、发展以及转移的影响,为膀胱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新的疗法、新的靶向作用位点。材料与方法1材料1.1标本: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进行外科手术的膀胱癌患者标本。依照WHO/ISUP分级法2004年膀胱癌分类,低级别尿路上皮癌13例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14例,对照组取患者癌周正常组织16例,距癌周边缘2公分为界限,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化疗以及其他相关的治疗。本次实验使用的标本,均由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病理科两位主任医师的出具病理报告,每位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术后都进行规范随访。本次研究,已经取得所有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经由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用于免疫组化的标本,手术切除后立即放入10%福尔马林中,后存放于-80摄氏度冰箱中。RT-qPCR检测的标本,均在术中切下组织,即刻取材,液氮中存放,后存放于-80摄氏度冰箱中。实验结果,使用微软SPSS23.0软件对实验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lit2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中表达程度较高,在肿瘤组中随肿瘤分级升高,表达程度降低。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高级别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中,Slit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8%、53.8%、7.1%(P=0.000),三组间相互比较,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每两个不同分组,表达程度间相互比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Slit2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以及低、高两级别组的尿路上皮癌中三组间的表达程度随肿瘤分级升高而降低(r=0.723,P=0.000)。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低级别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组两组中的表达程度随肿瘤分级升高而降低(r=0.464,P=0.026),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高级别组两组中的表达程度随肿瘤分级升高而降低(r=0.866,P=0.000),在低、高两级别组中表达程度随肿瘤分级升高而降低(r=0.511,P=0.008)。2.在癌旁正常膀胱组织组、低级别尿路上皮癌组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中Slit2及内参基因转录mRNA的水平,具体扩增曲线见附图。RT-qPCR检测表明,Slit2在正常的膀胱组织中转录的mRNA水平最高,而在尿路上皮癌中,随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转录水平呈下降趋势,高级别尿路上皮癌中转录的mRNA最少,三组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三组组间相互比较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依据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蛋白水平,随着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分级升高,Slit2所表达的蛋白,呈下降趋势。2.依据RealTime-PCR检测结果,在mRNA水平,随着随着膀胱尿路上皮肿瘤分级的升高,mRNA表达的量也呈下降趋势。
杜勇,蒋少秋,周希瑗[5](2018)在《重组人Slit2蛋白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重组人Slit2蛋白(recombinant human slit2,rhSlit2)对内毒素诱导的SpragueDawley(SD)大鼠葡萄膜炎(endotoxin-induced uveitis,EIU)的作用。方法给予SD大鼠玻璃体腔内分别注射rhSlit2(10、30、100 ng/眼)。24 h后,将2 g/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注射到大鼠双侧后足底肉垫内(200μg/鼠)。LPS注射24 h后观察大鼠前房炎症并进行临床评分;取大鼠房水进行房水蛋白浓度测定和房水细胞计数;LPS注射24 h后摘除大鼠眼球,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观察大鼠眼部形态学变化;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大鼠眼部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RNA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眼部IL-6、TNF-α和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在LPS注射24 h后,rhSlit2对前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LPS+rhSlit2(100 ng/眼)组临床评分明显低于LPS+PBS组[(1.40±0.84)vs(5.60±0.97)分,P<0.01];HE染色可见各组大鼠眼内结构层次完好。与LPS+PBS组比较,LPS+rhSlit2(100 ng/眼)组眼内炎症细胞渗出数量明显减少[(65.21±18.38)×106/m L vs(319.60±28.88)×106/m L,P<0.01];房水蛋白浓度明显降低[(12.59±3.04)vs(31.50±3.09)mg/m L,P<0.01];眼内炎症因子IL-6(19.69±5.28 vs 77.09±12.61)、TNF-α(1.78±0.33 vs 4.06±0.58)的mRNA表达降低(P<0.01);大鼠眼内IL-6(1.92±0.60 vs 4.42±0.11)、TNF-α(1.33±0.11 vs 1.69±0.21)和P-Akt(0.18±0.37 vs 0.55±0.34)蛋白水平也降低(P<0.01)。结论大鼠玻璃体腔Rh Slit2预注射对内毒素诱导的SD大鼠葡萄膜炎具有抑制作用。Rh Slit2可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以抑制LPS诱导炎症反应。
胡淑鸿[6](2018)在《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文中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过程,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病变发生时,脂质在炎症受损的血管内皮下沉积,伴随炎症细胞的浸润于沉积,逐步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斑块内容物释放与循环血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互相黏连形成动脉血栓复合物,血栓会引起血管腔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缺血性中风等恶性临床事件,是人类致死致残的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而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疾病的头号死因。因此,深入透彻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和分子机制,加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将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疾病发病率,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正常情况下,覆盖于血管腔的内皮细胞感受来自于血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刺激,并对这些刺激做出反应,以保护血管的完整性,维持血管稳态。当血管发生血液扰动流时内皮细胞发生表型改变,表现为通透性增加,细胞因子释放和白细胞粘附,血管壁内皮细胞这些结构和功能变化,大大增加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然而,迄今为止血液扰动流导致血管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旗语家族semaphorins最早被发现是调控神经生长的导向分子,然而近来的研究表明参与多种生理病理功能。我们继报道了Sema4D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后,最近又发现该家族的另一成员Sema7A的敲除可显着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尤其对血液扰动流出现的主动脉弓部调控作用尤为明显。然而,Sema7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我们发现Sema7A响应血管血液扰动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上调、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α1β1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在探索转化医学应用方面,我们发现Sema7A血清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卒中相关,提示其在相关疾病中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在应用前景。目的:探究轴突导向分子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项目将利用多种基因敲除小鼠,结合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Sema7A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探索轴突导向分子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表型变化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的影响以及Sema7A在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和治疗的转化研究。1.内皮细胞Sema7A分子表达与血液扰动流和内皮细胞功能之间的调控作用。(1)血管内皮Sema7A的表达规律。前期发现Sema7A的敲除可以显着减少主动脉的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的减少主要集中在主动脉弓部,即血液扰动流出现的位置。为了检测Sema7A是否响应血液扰动流,我们检测血管暴露在血液扰动流的主动脉弓部以及血液稳定层流的降主动脉干部内皮细胞中Sema7A的表达水平。同时我们将通过在体的颈动脉部分结扎模型和体外内皮细胞的震荡流模型人为构建更纯粹的血液扰动流模型,确定Sema7A的表达与血液扰动流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为下一步的实验计划和设计做铺垫。(2)内皮Sema7A分子表达的转录调控。我们发现在血液扰动流区域,血管内皮细胞Sema7A蛋白及m RNA水平较层流区域显着上调,提示转录调控在Sema7A表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Qiagen数据库分析Sema7A基因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区域包含多个血流剪切力相关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推测这些转录因子可能介导了血液扰动流下Sema7A表达的上调,因此我们将研究转录因子调控Sema7A表达活性的变化与影响。(3)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缺失对或高表达对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选择素selectins,粘附分子ICAM-1,VCAM-1是介导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的主要粘附分子,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缺失或高表达可能对主要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影响,我们将通过蛋白质组学实验以及配受体作用实验对Sema7A调控粘附分子的作用方式及机制进行探究。2.Sema7A敲除对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以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1)Sema7A细胞特异性敲除对Sema7A及其受体α1β1介导的白细胞滚动、粘附和浸润的影响。通过在体以及体外诱导炎症模型,检测炎症条件下白细胞在内皮层内的滚动粘附浸润情况。并利用α1β1特异性阻断抗体以及Sema7A敲除细胞,进而论证内皮层上白细胞滚动粘附与Sema7A及其受体α1β1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2)利用骨髓移植结合颈动脉斑块模型,分析各组处理鼠间斑块形成过程的不同。利用小鼠喂食高脂饲料构建动脉粥样硬化诱导模型结合实验室现已掌握的颈动脉部分结扎手术模型,观测不同来源Sema7A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进而探究不同来源的Sema7A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不同作用。3.Sema7A与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患者关系。鉴于Sema7A通过对血液扰动流的响应及其介导白细胞浸润等一系列的病理作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因此以Sema7A为靶点进行转化应用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在脑动脉粥样硬化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易损斑块的破裂可能导致急性血栓形成,阻止血液供应到大脑。这种称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的疾病是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为了探索Sema7A与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之间的联系。我们检测健康对照组与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Sema7A水平,通过校正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协变量(包括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状态)后,衡量血清Sema7A水平升高是否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而为Sema7A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结果:1.通过硅片启动子分析并在人类和小鼠Sema7A启动子区域中鉴定了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潜在结合位点,CREB是已知对剪切应激反应的转录因子。利用信号通路抑制剂我们发现内皮Sema7A分子的转录表达受PKA-CREB信号传导调控,且这些数据表明抑制PKA/CREB信号传导可能是血液扰动流诱导的内皮Sema7A表达的潜在机制。2.主动脉弓部以及结扎的左颈动脉即血液扰动流情况下Sema7A的表达上调可以显着上调此处粘附分子ICAM-1以及VCAM-1的表达。3.利用过表达细胞系,我们阐明的内皮Sema7A的表达上调可以通过受体α1β1活化粘着斑激酶信号通路及下游NFκB信号通路,启动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转录上调,促进白细胞的滚动与粘附。4.内皮细胞上表达的Sema7A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利用骨髓移植结合颈动脉斑块模型,我们发现内皮Sema7A特异性敲除可以显着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的沉积。5.我们测量了AAS患者和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中血清Sema7A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AAS患者血清Sema7A水平显着升高。校正已知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基线协变量(包括体重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吸烟和饮酒状态)后,AAS患者血清Sema7A水平仍然升高很明显,这个结果表明Sema7A是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诊断标志物。结论:1.Sema7A受血液扰动流调控表达上调,通过受体整合素α1β1介导内皮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和内皮功能紊乱,进而促进白细胞滚动粘附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2.临床急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卒中(AAS)病人血清中Sema7A的水平显着升高,是AAS的独立危险因素。3.靶向Sema7A可能为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及有力的实验依据。
赵力争[7](2018)在《膝骨性关节炎滑膜中Slit/Robo及MMPs的表达与病理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Slit/Robo家族各成员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在膝骨性关节炎(OA)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对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病理改变的意义。方法:选择单侧膝骨性关节炎需行关节置换的患者14例(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诊断标准的III级或IV级)为OA组,青年半月板损伤或韧带损伤MRI显示滑膜未发生病变的患者5例(符合Kellgren-Lawrence分级诊断标准的0级)作为对照组,术中取膝关节髌上囊处滑膜组织,运用RNA提取、反转录、Real-time PCR等实验技术,检测Slit/Robo家族各成员以及MMPI-3、MMP8-11 和 13的表达量。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以及Graph pad Prism v7生物学统计软件用非配对t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设定显着性水平α=0.05。结果:(1)两组间Slitl、Slit2、Slit3、Robo2、Robo4、MMP1、MMP2、MMP3、MMP8、MMP9、MMP10、MMP11 及MMP13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A组中Robol的表达显着上升,表达平均值对照组为1.212±0.3102,OA组为3.042±0.4456,两组间Robol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313);(3)OA组中Robo3的表达显着下降,表达平均值对照组为2.185±0.7007,OA组为0.5957±0.1176,两组间Robo3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23)。结论:(1)MMP1、MMP2、MMP3、MMP8、MMP9、MMP10、MMP11、MMP13和Slitl、Slit2、Slit3、Robo2及Robo4在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无特异性表达;(2)Robol在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显着升高,推测其在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组织的增生中起促进作用而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3)Robo3在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中显着下降,说明Robo3可能与膝骨性关节炎滑膜组织不具有侵袭性有关。
王晴楠[8](2017)在《H7N9 AIV感染对小鼠肺组织NLRP3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蛋白分布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7N9禽流感病毒表面基因来自野禽H7和N9亚型病毒,内部基因来自家禽H9N2亚型病毒。自2013年出现了第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目前我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确诊发现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并且感染病例不断增加。受H7N9禽流感的冲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家禽养殖业遭遇重创,经济损失严重。H7N9流感病毒的流行极大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家禽养殖业的发展。当流感病毒侵入机体细胞后,宿主对流感病毒的清除依赖于自身炎性相关反应的发展,NLRP3炎性复合体及其上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机体识别病毒并发动内源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NLRP3炎性复合体的激活诱导IL-1β、TNF-α等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产生,趋化免疫细胞迁移到感染部位对抗病毒,但细胞因子风暴也会导致机体产生严重的病理损伤。当机体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后NLRP3相关的炎性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尤其是流感病毒PB2蛋白627位点发生突变后,病毒对机体NLRP3相关的炎性信号通路的调控有何影响,机体又如何调控细胞因子风暴带来的病理损伤,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究和解答。因此,本文研究了BALB/c小鼠分别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VK627毒株和其PB2蛋白627位点单一突变体rVK627E毒株后,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及NLRP3信号通路相关基因RIP3、N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的表达模式和组织学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H7N9禽流感病毒VK627毒株和其PB2蛋白627位点单一突变体rVK627E毒株对BALB/c小鼠的致病性。观察记录接种不同毒株的两组小鼠在各个时间点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率,收集肺脏制作组织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攻毒VK627毒株的小鼠在第2天开始出现体重下降,出现严重的肺泡壁弥漫性静脉充血、轻微的间质性肺炎和炎性细胞浸润,但没有出现死亡现象。而PB2蛋白627位点单一突变毒株rVK627E毒力较弱,攻毒组小鼠体重呈现上升的趋势,肺泡壁也只有轻微的局部静脉充血,没有死亡现象。2.H7N9禽流感病毒及其突变株感染对BALB/c小鼠肺组织NLRP3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蛋白组织分布的影响。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空白对照组和流感病毒攻毒组BALB/c小鼠肺组织内RIP3、N 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基因的表达及蛋白分布的变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7N9流感病毒感染小鼠RIP3、NLRP3、IL-1β和TNF-α表达水平显着上调,且VK627毒株攻毒组小鼠的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rVK627E毒株攻毒组小鼠,说明两株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不同程度地激活了NLRP3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能对促进肺组织病理损伤发挥重要作用。与VK627毒株攻毒组小鼠相比,在rVK627E攻毒组中,SLIT2和ROBO4的表达水平有显着上调的趋势,VK627毒株攻毒组小鼠的表达则受到抑制,这可能是rVK627E攻毒组小鼠抑制了间质性肺炎和炎性浸润发展的因素之一。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诱导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病理学变化,RIP3、N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在肺组织中均表现出细胞特异性分布,特别是在肺泡上皮细胞中都有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炎症反应的机制和H7N9流感病毒PB2中627位点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此外,SLIT2-ROBO4信号通路调节宿主血管系统对炎症的反应将为H7N9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
李晓童,周启升,于奇,赵晓,刘庆信[9](2014)在《神经轴突导向分子Robo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英文)》文中提出神经轴突导向分子Robo是进化上高度保守的跨膜蛋白。Robo及其配体Slit对神经轴突导向、神经细胞迁移、肿瘤转移、血管生成、肺脏、肾脏、心脏的形态发生以及卵巢、性腺的发育等多项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Robo功能的实现主要通过其Ig1结构域与其配体Slit的LRR-2结构域结合,同时也通过与多种信号分子如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GTP酶激活蛋白(GTPase-activating proteins,GAPs)、酪氨酸激酶Abelson等结合发挥作用。robo基因的表达受到Hox、Midline、Nkx2.9等转录因子的调节,另外,转录后水平上的选择性剪接和转录产物的转运等调控也影响Robo的功能。本文对Robo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分子作用机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神经发育研究和神经系统疾病与癌症防治提供新思路。
袁熙,李碧娟[10](2014)在《Slit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抗炎领域的应用》文中认为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lit是一种分泌型糖蛋白。Slit蛋白在体内不仅可以阻止神经元的转移,同时在其他多个器官中都有表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的转移。在机体重症感染时,病原菌的刺激使体内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而外源性Slit蛋白可以抑制趋化因子的趋化性,减少白细胞的黏附和迁移,同时通过稳定血管,降低血管通透性,防止过多细胞因子进入血液循环,加重炎症损伤。而该作用
二、神经元Slit蛋白抑制趋化因子诱导的白细胞趋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经元Slit蛋白抑制趋化因子诱导的白细胞趋化(论文提纲范文)
(1)Slit2和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结果分析与数据处理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临床资料 |
1.2.2 免疫组化法染色结果 |
1.3 讨论 |
1.3.1 Slit2与PTC |
1.3.2 CXCR4与PTC |
1.3.3 PTC中Slit2与CXCR4蛋白表达相关性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肿瘤研究进展 |
2.1 Slit2 的基本结构 |
2.2 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肿瘤相关机制 |
2.2.1 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信号转导 |
2.2.2 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细胞迁移 |
2.2.3 Slit2/Robo1信号通路与血管生成 |
2.2.4 Slit2与肿瘤免疫微环境(以甲状腺癌为例) |
2.3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甲状腺癌分化癌TNM分期(第8版,2017年)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BmSlit和受体BmRobo以及BmTbx20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家蚕丝腺研究进展 |
1.1.1 家蚕丝腺的结构及功能 |
1.1.2 家蚕丝腺的发生和发育 |
1.1.3 家蚕丝腺发育的调控机理 |
1.2 Slit-Robo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
1.2.1 Slit-Robo家族简介 |
1.2.2 Slit-Robo信号通路基本结构 |
1.2.2.1 Slit基本结构 |
1.2.2.2 Robo基本结构 |
1.2.3 Slit-Robo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 |
1.2.3.1 对神经轴突的导向作用 |
1.2.3.2 调节细胞迁移 |
1.2.3.3 参与器官形成 |
1.3 Tbx20的研究进展 |
1.3.1 T-box家族简介 |
1.3.2 tbx20基因的鉴定 |
1.3.3 转录因子Tbx20的功能研究 |
1.3.3.1 调控心脏的发育 |
1.3.3.2 控制细胞的迁移 |
1.3.3.3 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 |
1.3.4 tbx20的表达调控机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剂及配制 |
2.1.2.1 试剂及试剂盒 |
2.1.2.2 相关试剂的配制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1.4 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及数据处理软件 |
2.2 试验方法 |
2.2.1 Bmslit、Bmrobo和 Bmtbx20 基因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测定 |
2.2.1.1 取材 |
2.2.1.2 家蚕丝腺总RNA的提取 |
2.2.1.3 RNA反转录合成c DNA |
2.2.1.4 qPCR引物设计 |
2.2.1.5 q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2.2.1.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2 BmSlit、BmRobo和 BmTbx20 蛋白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定位 |
2.2.2.1 抗体稀释 |
2.2.2.2 家蚕丝腺解剖与染色前处理 |
2.2.2.3 免疫荧光染色 |
2.2.3 Bmslit、Bmrobo和 Bmtbx20 基因RNAi对家蚕胚胎期丝腺发育的影响分析 |
2.2.3.1 siRNA的设计与注射液的配制 |
2.2.3.2 显微注射前准备工作 |
2.2.3.3 注射卵的制备 |
2.2.3.4 蚕卵的显微注射 |
2.2.3.5 RNAi对家蚕胚胎期Bmslit、Bmrobo和 Bmtbx20 基因表达水平影响测定 |
2.2.3.6 RNAi对家蚕胚胎发育和丝腺发生的影响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3.1.1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前部丝腺中的表达变化 |
3.1.2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中部丝腺中的表达变化 |
3.1.3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后部丝腺中的表达变化 |
3.2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定位 |
3.2.1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胚胎期丝腺中定位 |
3.2.2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期前部丝腺中共定位 |
3.2.3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期中部丝腺中共定位 |
3.2.4 BmSlit和 BmRobo在家蚕幼虫期后部丝腺中共定位 |
3.3 Bmslit和 Bmrobo基因RNAi对家蚕胚胎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1 RNAi对家蚕胚胎期Bmslit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2 RNAi对家蚕胚胎期Bmrobo1a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3 RNAi对家蚕胚胎期Bmrobo1b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4 RNAi对家蚕胚胎期Bmrobo2/3 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 转录因子BmTbx20 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定位及其对Bmslit和 Bmrobo的表达调控 |
3.4.1 Bmtbx20在家蚕幼虫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 |
3.4.2 BmTbx20和BmSlit在家蚕丝腺不同功能区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组织定位 |
3.4.3 BmTbx20 调控Bmslit和 Bmrobo的表达 |
3.5 Bmslit、Bmrobo及 Bmtbx20 基因RNAi对家蚕胚胎发育和丝腺发生的影响 |
3.5.1 Bmslit、Bmrobo及 Bmtbx20 基因RNAi对家蚕胚胎发育的影响 |
3.5.2 Bmslit、Bmrobo及 Bmtbx20 基因RNAi对家蚕丝腺发生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Slit2和Gremlin1负反馈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Slit2 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Gremlin1 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部分 Slit2和Gremlin1 相互负反馈对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分化的作用及其机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Slit2/ROBO信号通路在肾脏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Slit2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标本 |
1.1.2 主要仪器设备 |
1.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 |
2.1.1 实验准备 |
2.1.2 标本制作 |
2.1.3 DAB显色 |
2.1.4 结果判定 |
2.2 荧光定量PCR实验方法 |
2.2.1 检测Slit2 在膀胱肿瘤中转录的m RNA水平 |
2.2.2 提取膀胱组织内总RNA |
2.2.3 反转录反应 |
2.2.4 样品RealTime PCR检测 |
3 结果 |
3.1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IT2 的表达情况 |
3.2 RT-QPCR检测SLIT2 相关MRNA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Slit/Robo信号传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重组人Slit2蛋白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3 临床评分 |
1.4 眼球形态学 |
1.5 房水蛋白测定及房水细胞计数 |
1.6 Real-time PCR检测炎性因子mRNA水平 |
1.7 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眼内炎症因子IL-6、TNF-α和P-Akt水平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临床评分 |
2.2 rh Slit2对EIU大鼠眼球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2.3 rh Slit2对EIU大鼠房水蛋白浓度和房水细胞计数的影响 |
2.4 rh Slit2对各组大鼠眼内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
2.5 Rh Slit2抑制LPS诱导的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 |
3讨论 |
(6)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发病学说及调控因素 |
1.1 动脉粥样硬化概述 |
1.2 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学说 |
1.3 动脉粥样硬化中各炎症细胞的作用 |
2 血流剪切力与动脉粥样硬化 |
3 轴突导向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3.1 轴突导向分子及其受体的概念 |
3.2 轴突导向分子Semaphorin7A的结构与功能 |
3.3 Semaphorin7A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3.4 Sema7A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初步探究 |
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小鼠 |
2.实验试剂 |
3.En face染色 |
4.Western Blot |
5.基因克隆 |
6.骨髓移植(BMT,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
7.冰冻切片 |
8.免疫荧光染色 |
9.Elisa试剂盒 |
10.其他主要试剂及耗材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方法 |
3.1 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 组织样本制备组织RNA、蛋白提取 |
3.3 颈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苏丹红Ⅳ染色) |
3.4 Enface染色 |
3.5 颈动脉部分结扎手术 |
3.6 嵌合子小鼠制备-小鼠骨髓移植手术 |
3.7 颈动脉内皮-白细胞粘附实验 |
3.8 胸主动脉内皮-单核细胞粘附实验 |
3.9 肠系膜白细胞滚动与粘附实验 |
3.10 内皮细胞培养和流动腔设置 |
3.11 人Sema7AcDNA克隆 |
3.12 Sema7A过表达HUVECs构建 |
3.13 细胞免疫荧光(LCMS) |
3.14 流式细胞术 |
3.15 静态条件下体外THP-1细胞与HUVEC的粘附 |
3.16 人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Sema7A免疫荧光染色 |
3.17 统计分析 |
3.18 人类样品ELISA检测 |
结果 |
第一章 Sema7A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的研究 |
1.1 Sema7A响应血液扰动流,在血液扰动流处高表达,而在血液稳定层流处相对低表达 |
1.2 Sema7A敲除减少血液扰动流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白细胞滚动粘附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
第二章 Sema7A参与调控内皮细胞表型变化的机制研究 |
2.1 Sema7A过表达通过β1整合素途径增强HUVECs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和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 |
2.2 内皮细胞Sema7A在促进ApoE-/-小鼠的白细胞粘附和斑块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
第三章 Sema7A与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性研究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加的国际/内会议及摘要 |
参加的科研课题及基金项目 |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7)膝骨性关节炎滑膜中Slit/Robo及MMPs的表达与病理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组织来源 |
2.2 实验组织选择 |
2.2.1 诊断标准 |
2.2.2 分级标准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3 实验器材与仪器设备 |
2.3.1 材料与试剂 |
2.3.2 主要仪器 |
2.3.3 试剂配方 |
2.4 实验方法 |
2.4.1 标本获取 |
2.4.2 RNA 的提取 |
2.4.3 检测RNA浓度 |
2.4.4 反转录 |
2.4.5 Real-timePCR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实验对象的基线资料 |
3.2 Slitl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3 Slit2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4 Slit3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5 Robo1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6 Robo2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7 Robo3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8 Robo4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9 MMP1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0 MMP2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1 MMP3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2 MMP8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3 MMP9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4 MMP10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5 MMP11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6 MMP13在OA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量 |
3.17 实验中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滑膜在膝骨性关节炎中的作用 |
4.1.1 膝关节滑膜的结构和功能 |
4.1.2 膝骨性关节炎中滑膜的病理作用 |
4.1.3 膝骨性关节炎中滑膜炎的发生机制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H7N9 AIV感染对小鼠肺组织NLRP3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蛋白分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1 禽流感概述 |
1.1.2 H7N9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进展 |
1.1.3 H7N9禽流感病毒在我国的流行现状 |
1.2 禽流感的发病机制 |
1.2.1 机体对抗流感病毒的内源性免疫系统 |
1.2.2 NLRP3炎性复合体对抗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机制 |
1.2.3 NLRP3炎性复合体通路上游基因的研究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毒株和血清 |
2.1.3 主要试剂盒及试剂 |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2.1.6 数据分析与作图软件 |
2.2 方法 |
2.2.1 禽流感病毒的增殖 |
2.2.2 BALB/c小鼠攻毒H7N9禽流感病毒 |
2.2.3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引起BALB/c小鼠肺组织损伤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
2.2.4 BALB/c小鼠肺组织总RNA的提取 |
2.2.5 BALB/c小鼠肺组织RIP3、N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基因的荧光定量试验 |
2.2.6 BALB/c小鼠肺组织RIP3、N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蛋白免疫组化试验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7N9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毒力 |
3.2 BALB/c小鼠肺组织中RIP3和N LRP3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 |
3.3 BALB/c小鼠肺组织中IL?1β 和TNF?α 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 |
3.4 BALB/c小鼠肺组织中SLIT2和ROBO4表达水平的统计分析 |
3.5 BALB/c小鼠肺组织中RIP3、N LRP3、IL?1β、TNF?α、SLIT2和ROBO4的蛋白分布变化 |
4 讨论 |
5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神经轴突导向分子Robo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 Robo蛋白的结构 |
2 Robo的主要功能 |
2.1 对神经轴突生长和神经细胞迁移的导向作用 |
2.2 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
2.3 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2.4 在白细胞趋化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2.5 在肾脏和肺脏发育中的作用 |
3 Robo的分子作用机制 |
3.1 Robo与其配体Slit结合机制 |
3.2 Robo与硫酸肝素蛋白多糖的相互作用 |
3.3 Robo与GTP酶激活蛋白的相互作用 |
3.4 Robo与酪氨酸激酶Abelson(Abl)的相互作用 |
3.5 Robo和参与Robo/Slit信号通路其它小分子的相互作用 |
3.6 Robo/Slit和Netrin/Dcc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 |
4 Robo的表达调控机制 |
4.1 转录水平的调控 |
4.2 转录后水平的调控 |
5 Robo的进化研究 |
6 展望 |
(10)Slit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抗炎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Slit蛋白及其受体Robo的分子结构 |
2 Slit蛋白在抗炎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2.1 抑制趋化因子的趋化性,阻止细胞转移 |
2.2 阻止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黏附,减少细胞渗出 |
2.3 紧密血管内皮细胞间连接,稳定血管 |
3 Slit蛋白在炎性疾病中的作用 |
4 展望 |
四、神经元Slit蛋白抑制趋化因子诱导的白细胞趋化(论文参考文献)
- [1]Slit2和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D]. 秦晓茹.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BmSlit和受体BmRobo以及BmTbx20在家蚕丝腺中的表达研究[D]. 王芹.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3]Slit2和Gremlin1负反馈对高糖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作用及机制[D]. 胡成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4]Slit2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D]. 郭振坤. 河南大学, 2019(01)
- [5]重组人Slit2蛋白预处理可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J]. 杜勇,蒋少秋,周希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8(14)
- [6]Sema7A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和转化研究[D]. 胡淑鸿. 苏州大学, 2018(01)
- [7]膝骨性关节炎滑膜中Slit/Robo及MMPs的表达与病理意义的研究[D]. 赵力争. 厦门大学, 2018(07)
- [8]H7N9 AIV感染对小鼠肺组织NLRP3炎症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蛋白分布影响的研究[D]. 王晴楠.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神经轴突导向分子Robo的功能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英文)[J]. 李晓童,周启升,于奇,赵晓,刘庆信. 生理学报, 2014(03)
- [10]Slit蛋白作用机制及其在抗炎领域的应用[J]. 袁熙,李碧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