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的母亲》——缅怀任弼时同志

《我们党的母亲》——缅怀任弼时同志

一、“我们党内的母亲”——回忆任弼时同志(论文文献综述)

常新语[1](2021)在《任弼时对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践行研究(1935-1945)》文中研究表明

张星[2](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是舆论宣传和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文风,即文章的风格特点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作者态度和为人处事原则。文风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窗口,人民大众通过政府文风可以间接了解到党员干部的作风。延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抓学风、改文风、促党风的延安整风运动,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第一次把文风建设提到与党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整改党政机关和文艺队伍中文风不正的问题,从文风建设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方式入手,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对党员干部的文章写作予以引导和整改,提高了边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文化功底和调研写作能力,为全党实现高度的思想统一,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推动作用。目前,学术界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通过初步系统地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风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对这一研究的欠缺,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进行文风建设的关注和重视,并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为民务实的党政公文文风,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密切党群关系,推动党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进行探讨和研究。开篇是引言,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一部分,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风建设的理论依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阶级都要通过写文章作报告来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要紧抓文风建设,坚守舆论阵地。该部分通过对史料的研究,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文章和写作的相关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相关文风建设理论,为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推进文风建设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文风建设的历史背景。认为延安时期以前,尤其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受到党八股的影响,给革命事业造成严重损害。加之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革命形势愈发严峻,而且党内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也表现在领导干部平时写文章、作报告和开演讲之中,影响到党的建设,不利于夺取革命的胜利。文风问题归根到底是思想问题,只有从思想上将主观主义、宗派主义以及党八股彻底清除,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党内团结,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新文风建设,是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第三部分,文章以“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为历史节点,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风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认为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1年5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是文风建设的酝酿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大量翻译和写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着作,吸引先进知识分子前来延安学习生活,为之后全面推进文风建设提供了素材准备和人才储备。1941年5月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至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止,是文风建设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文风作品形成的时期。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渡黄河离开陕北,是延安时期文风建设的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用马克思主义文风作品让中国人民对国家前途和自身命运更加关注,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围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内容展开史论结合的叙述,主要从文风的形式、内容、语言和方式四个方面做出阐释。一是文风形式建设,认为提倡无产阶级批判的战斗文风形式,才可以分清革命的朋友和敌人,用传达准确信息的简约文风形式鼓舞革命队伍的士气,激发群众的革命热情,团结一切力量向敌人进攻;二是文风内容建设,指出提倡群众欢迎认可的真实文风内容有助于揭穿反动派的伪善面具,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务实的为群众服务,为中国革命前途服务;三是文风语言建设,指出提倡边区多彩面貌的活泼文风语言和人民群众话语的朴实文风语言,有助于提升边区群众的文化水平,为身处艰苦而长期战争环境的根据地群众带来精神上的盛宴;四是文风方式建设,提倡中国问题自己分析的调研文风方式,以此清除党内存在已久的主观主义错误,用写作服务抗战的宣传动员文风方式,号召了广大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之中。第五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和成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是:时代性鲜明;参与性广泛;协同性突出。其成效是通过文风建设纯洁了延安时期的党风学风,使全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进而推动了当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第六部分,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对当前文风建设的现实启示。认为延安时期党的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是: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塑造优良文风的基本前提;坚持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维护群众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的根本宗旨。以史为鉴,对当前文风建设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毛尚卿[3](2021)在《毛泽东处事方式的变化与“团结—批评—团结”公式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了既弄清思想,又注意团结同志,毛泽东提出了着名的"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这个公式的提出,既是总结党的历史上"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沉痛教训的结果,也是毛泽东处事方式转变的结果。这一转变也是毛泽东成长为党的领袖的助力之一。

吕增艳[4](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叶介甫[5](2020)在《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践行的楷模》文中研究表明任弼时(1904-1950),原名任培国,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1920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弼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他长期抱病工作,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46岁。今年是任弼时同志逝世70周年,怀着崇敬的心情,笔者采访了任弼时的小女儿任远芳,她讲述了父亲在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上那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张润琪[6](2020)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过人的智慧、敏锐的眼光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傲人成就。红色家风涵养于优秀革命家庭,是红色文化的重要体现,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是革命家庭家风的榜样典范,凝结了第一代中共领袖们在教子齐家实践过程中的家风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首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等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思想不仅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我们今天挖掘优秀家风资源、弘扬革命家风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章从以下六个部分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作了阐述,为加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包括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以及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二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主要从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四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从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团结向善、坦诚相交的处世原则,勤奋刻苦、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五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主要从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在当代价值层面,具有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等意义;在传承路径层面,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健全红色家风的机制保障等措施来加强弘扬。深入研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陈云、邓小平等中共领袖群体的红色齐家实践,总结其红色家风建设的宝贵经验,对中国共产党人在当前阶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筑牢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家庭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李彬彬[7](2020)在《任弼时学习观研究》文中认为任弼时学习观是他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和归纳,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任弼时在领导革命斗争时深切地意识到,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在全党加强学习。因此研究任弼时学习观,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任弼时出生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饱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亡图存之路。资产阶级共和理论在中国的破产,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任弼时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救国救民思想的影响下,以敢为天下先的理想信念,踏上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之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任弼时学习观逐渐形成。任弼时学习观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是为什么学习。任弼时学习观中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十分明确,以学以致用为主。他认为学习有助于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有利于探索中国革命发展规律,是推进党的建设,增强党性的必然要求。其次,是学习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学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学习中国革命斗争经验以及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学习历史知识、军事知识、经济建设知识以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最后,怎样学习。对于应该采用怎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任弼时认为要想取得优良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调查研究的学习方法,虚心向群众学习,建立行之有效的学习机构,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坚持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任弼时学习观形成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实践性、全局性、针对性等特点。任弼时学习观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研究任弼时学习观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柏晓斐[8](2020)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并未提出“军队形象”的概念,但其对八路军的形象给予了足够重视,为塑造八路军良好形象进行了持久努力。本研究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党史学、历史学为基础,借鉴或运用传播学、形象学、宣传学、图像学、艺术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解决中共为何形塑八路军、如何形塑八路军、最终达到了何种效果、产生了何种影响的系列问题。全面抗战时期,中共积极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动因。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共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征前线。同时,中共制定了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其中发动广大的群众参加抗战则是最重要一环。但由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反共宣传,华北民众对中共及其军队存在误解,这使刚出征的八路军在动员、组织群众以及作战、生活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这不仅关乎全面抗战路线的践行效果,更直接影响着八路军的生存与发展。塑造八路军的良好形象,打破民众的既存认知,消除误解,就成为中共必须迫切开展的工作。而随着抗战的推进,出于对中共的戒备和敌视,国民党不断造谣八路军“游而不击”,并诬蔑八路军“袭击友军”“擅自行动”,“破坏抗战”。日伪也积极进行宣传战,诬称八路军不堪一击,欺压百姓,并附和国民党,造谣八路军不对日作战,袭击国民党军队。受国民党、日伪造谣和诬蔑的影响,民间舆论一度也质疑或批评八路军未尽力抗战,妨害抗战。这又要求中共形塑八路军的活动必须持久开展。军队形象的塑造,以军队形象的定位为前提。全面抗战初期,立足于全国对日抗战的要求,依据红军的政治文化传统以及敌强我弱之实际,中共中央尤其是毛泽东快速找准了八路军的形象定位。在政治上,保证并声明八路军仍旧是党领导的军队;同时指出八路军依旧是人的军队,将为人民而战,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在作风纪律上,强调要保持红军的优良作风,即官兵一致、民主团结,战斗勇敢、主动灵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等等;同时仍旧要执行铁的纪律。在军事上,包含着两个互相依存并向前发展的方面:一是八路军将执行主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基于前,在地位和责任上,八路军将逐渐从战略支队转变为起决定作用和直接打垮日军的力量。军队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源像和媒介传播,但源像是媒介传播的依据。这就要求八路军在日常中必须有能获得外界认可的表现。对此,中共依据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并使之逐渐发展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建设,巩固了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进一步严格了八路军的群众纪律,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进行了整军运动与有限度的正规化,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同时,面对国民党破坏团结的新情况,始终不放弃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从而夯实了八路军坚决抗战、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乐于同国民党合作等形象的根本,为中共通过不同媒介和方法展示八路军奠定了坚实基础。夯实八路军形象根本的同时,中共借助多种媒介和方法对八路军的形象信息进行传播扩散。文字方面,主要借助报刊或标语口号宣传八路军的战绩、战斗英雄、与民众良好的关系以及坚持和维护国共合作的立场、对友军的帮助,并驳斥国民党的造谣等;语音方面,通过大量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阐释八路军是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力争并取得了军民团结、有着严格的纪律,并直接驳斥国民党诬蔑等,还利用广播电台宣传八路军的战绩等;文艺方面,积极利用歌、剧、图画、照片和电影等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八路军英勇作战、爱护民众并赢得了民众支持、艰苦奋斗等等。同时,抗战时期诸多中外记者和观察家曾进入中共根据地观察和考察,中共借机向他们大力展示八路军,通过接受采访,进行座谈,作报告,带领到访者参观部队、医院和作战前线等方式宣传了八路军以有效的战略战术坚决作战并取得了巨大成绩,有着优良的作风和纪律达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还积极维护同国民党合作等。军队形象最终作为认知主体对军队的评价和言说而存在。在中共形塑八路军之“行”与“言”的影响下,不同认知主体对八路军都持有认可态度。根据地民众认为八路军能打、有办法、不怕死,而且纪律严明,与民一家。日伪在事实上承认八路军的游击战登峰造极,并认为八路军是最坚决的抵抗者,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且纪律极严,获得了民众支持。外国记者和观察家也认为八路军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坚决抗战并乐于同国民党合作,还有着官兵一致、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等优秀品质。在国统区民间舆论的真实言说中,八路军同样也是积极抗战、战绩优良,且纪律严明,重视民众并获得了民众支持。良好的军队形象具有重要感召力,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产生了重要历史影响。首先使八路军获得了根据地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成为八路军发展壮大和取得战斗胜利的重要原因。其次扩大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影响,成为中共和八路军在根据地之外获得支持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共战时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的构建,也与中共形塑八路军有密切关系。

杨竹芸[9](2020)在《个体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研究 ——基于275名中共党史人物的统计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要求全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然而,从个体政治观形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一个人要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却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个体政治观是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个体所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态度。个体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在一定政治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在个体利益和需要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政治实践活动,确立一定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中共党史人物是指近现代以来对于党的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党史人物具有不同于普通个体的政治特点,其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过程具有一般规律与共性特点。研究中共党史人物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形成对于新时代的党员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无疑极具启示价值。以《中共党史人物传(精选本)》中所列275名党史人物在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主要内容与形成过程为例证,探寻与把握个体政治观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尤其使用统计分析法,基于275名党史人物的数据统计,绘制表格进行计量分析,如此就构成了文章的基本框架,篇章结构如下:第一章考察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过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条件及其决定作用、制约作用、影响作用,以及求学、参军从戎、进行业务工作与革命事业的个体人生经历。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近现代中国历史背景的制约与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另一方面与个体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充分体现出不同个体的独特性。第二章主要探讨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阶段与变化过程。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前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从中国社会传统政治观念中汲取营养;辛亥革命后受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五四运动时期通过分析比较各种社会思潮,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从个体年龄阶段来看,经历了儿童少年阶段政治心理的萌发与政治情感的产生,青年阶段初期政治观点的形成与政治认识的发展,以及青年阶段中后期政治理想的确立与政治观的最终完善三个不同层次的变化过程,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第三章具体梳理了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主要内容结构,包括唯物史观、阶级观、国家观、政党观、群众观等的变化与提升。唯物史观的形成,从接受或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到继承发展唯物史观并树立共产主义信仰。阶级观的形成,从萌发朴素的阶级意识,到学习研究系统的阶级斗争理论,领导阶级斗争。国家观的形成,从形成关于国家的意识,产生朦胧的爱国情怀,再到逐渐建立无产阶级国家观。政党观的形成,既受到西方政党制度与资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影响,又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紧密相连。群众观的形成,是在斗争实际中从崇尚英雄转为重视群众作用,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第四章分析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过程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化途径。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受到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关键影响、书籍报刊的重大影响、政治人物的示范影响、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潮的催化影响、政治团体和政治组织的互动激励。在外部因素的促进推动下,通过社会观察、政治实践、职业探索、理论学习等途径,内化形成个体政治观。第五章总结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过程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意义。从对于促进个体政治观形成发展的理论启示来看,个体政治观的形成既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个体正确树立政治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从对于新时代强化个体政治观教育的现实意义来看,必须紧扣个体政治观形成的时代特点,抓住个体政治观形成的时间节点,加强政治观教育内容的培育与引导,注重外部影响因素与学习实践途径相结合。

许静[10](2020)在《抗战时期延安赴苏人员的历史考察(1935-1941)》文中指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与苏联的沟通与合作。在此期间,中共先后派出相关人员与苏共及共产国际保持联系,并以两党党内交流的形式,不断获得苏联的指导、支持和援助,使中共与苏联关系得到了密切发展。从1935年到1941年,中共派遣王稼祥、任弼时、邓发等人作为中共代表前往苏联,周恩来、林彪等人因为治疗伤病在苏联停留和工作,还有大量的革命烈士遗孤在苏联学习和生活。通过赴苏人员与共产国际的交往,不仅使共产国际了解中国革命的发展,巩固了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而且为新中国培育和锻炼了大批人才,很多赴苏回国人员在新疆的解放和现代化发展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总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其中正文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对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类型及活动进行了论述,其中包括中共领导人及家属、烈士子女、革命者后代,他们在赴苏期间的活动及作用;第三部分主要对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历史作用和价值进行了阐述,一是增进了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二是为中国革命保护、锻炼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三是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发挥了作用,四是赴苏人员在新疆为后续解放新疆奠定基础。第四部分则是对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活动进行评述,通过梳理赴苏人员的历史,说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尊重各国党之间的利益等问题的重要性。最后是结语,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课题研究以拥有赴苏经历的共产党人作为切入点,主要探究赴苏人员活动对于我国革命与建设历程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回顾这些赴苏人员的经历,说明中共与苏联的民间交往对官方外交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我们党内的母亲”——回忆任弼时同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党内的母亲”——回忆任弼时同志(论文提纲范文)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风思想
        1.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实践必须相统一
        2.“精神个性”是作者文章风格的体现
        3.文艺要为无产阶级政党工作服务
        4.写作不仅内容真实还得实地调研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文风理论
        1.一切文化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服务
        2.向工农群众宣传的文章标语要通俗简洁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形势
    (二)党内存在党八股文风现状,制约了革命事业的发展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阶段划分
    (一)酝酿阶段:1935 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1 年延安整风运动
    (二)实施阶段:1941 年延安整风运动至1945 年党召开六届七中全会
    (三)总结阶段:1945 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至1948 年中共中央离开陕北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形式建设
        1.提倡无产阶级批判的战斗文风形式
        2.提倡传达准确信息的简约文风形式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内容建设
        1.提倡群众欢迎认可的真实文风内容
        2.提倡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文风内容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语言建设
        1.提倡展示边区多彩面貌的活泼文风语言
        2.提倡学习人民群众话语的朴实文风语言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风方式建设
        1.提倡中国问题自己分析的调研文风方式
        2.提倡写作服务抗战的宣传动员文风方式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特点及成效
    (一)特点
        1.时代性鲜明
        2.参与性广泛
        3.协同性突出
    (二)成效
        1.纯洁了党风学风
        2.全党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优良文风
        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六、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一)历史经验
        1.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塑造优良文风的基本前提
        2.坚持马克思主义文风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
        3.维护群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文风建设的根本宗旨
    (二)现实启示
        1.文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2.文风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文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3)毛泽东处事方式的变化与“团结—批评—团结”公式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毛泽东刚强倔强性格和严谨精密作风的形成
毛泽东处事方式的表现及因此而遭受的磨难
毛泽东处事方式的转变
    长征提供的时机和空间
    遵义会议后的改变
“团结—批评—团结”公式的形成
    共产国际的指示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团结—批评—团结”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正式形成
    声名鹊起

(4)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一)理论背景
        (二)实践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研究现状梳理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领域新
        (二)研究思路新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一)客观条件
        (二)主观条件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5)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践行的楷模(论文提纲范文)

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十分注重调查研究
关心爱护群众荣膺“党内的母亲”称号
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6)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拟创新之处
        (一) 系统总结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特点
        (二) 深入挖掘其时代价值,加强传承路径研究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形成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 新旧交替时代环境的现实孕育
        (二) 长期献身革命活动的实践经历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形成的文化背景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二) 各具特色地域文化的独特影响
        (三) 革命年代先进文化的哺育滋养
        (四)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根本确立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理家原则
    一、严慈相济、以身作则的教育理念
        (一) 爱子心切,舐犊情深
        (二) 严格要求,恩威并施
        (三) 以身作则,身正示范
    二、孝悌齐家、和睦团圆的族属情怀
        (一) 夫妻志同,相濡以沫
        (二) 睦族乡邻,敬长尊祖
        (三) 爱无差等,和谐团结
    三、艰苦朴素、清白坦荡的生活作风
        (一) 朴实无华,勤俭持家
        (二) 吃苦耐劳,自力更生
        (三) 不搞特权,严管亲属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立人之道
    一、仁爱为本、持节守正的为人风范
        (一) 与人为善,济弱扶倾
        (二) 舍身忘家,无私奉献
        (三) 严于律己,克己慎行
    二、坦诚相交、淡泊名利的处世原则
        (一) 平易近人,宽宏大量
        (二) 团结向善,肝胆相照
        (三) 不慕功名、低调处世
    三、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奋斗精神
        (一) 吃苦求知,振兴中华
        (二) 乐观坚韧,永不气馁
        (三) 身体为本,全面发展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家国情怀
    一、理想至上、献身革命的崇高目标
        (一) 坚定信念,忠诚于党
        (二) 顾全大局,集体为先
        (三) 兼济天下,求索大同
    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工作作风
        (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 无私奉献,鞠躬尽瘁
        (三) 以民为本,群众路线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与传承路径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当代价值
        (一) 凝聚道德文明新力量
        (二) 加强个人修养新要求
        (三) 树立家庭文明新风尚
        (四) 严格党员干部新作风
    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的传承路径
        (一) 深入挖掘红色家风文化资源
        (二) 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
        (三) 大力发展红色家风文化产业
        (四)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五) 健全红色家风传承的机制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任弼时学习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五、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任弼时学习观形成的背景
    第一节 任弼时学习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资本主义入侵与民族危机加剧
        二、国家出路的探索与中国革命发展的困境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节 家庭环境和个人经历对任弼时学习观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
        二、个人经历
第二章 任弼时学习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一、加强个人理论素养
        二、探索中国革命发展规律
        三、推进党的建设
    第二节 学习什么——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
        三、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节 怎样学习——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二、密切联系群众的学习方法
        三、建立有效的学习机构
        四、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第三章 任弼时学习观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第一节 任弼时学习观的主要特点
        一、实践性
        二、全局性
        三、针对性
    第二节 任弼时学习观的价值
        一、任弼时学习观的历史价值
        二、任弼时学习观的实践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0.1.1 选题缘由
        0.1.2 研究意义
    0.2 学术史回顾
        0.2.1 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0.2.2 八路军形象塑造及与八路军形象塑造问题相关的研究
        0.2.3 已有研究评价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3.1 主要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与不足之处
        0.4.1 创新之处
        0.4.2 不足
    0.5 概念界定
第1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缘起与动因
    1.1 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八路军立足、发展的必然要求
        1.1.1 中国走向全面抗战与红军改编出征
        1.1.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与八路军的抗战路线
        1.1.3 华北民众对中共军队的既存认知及其影响
    1.2 应对多方对八路军诋毁、造谣或质疑的客观要求
        1.2.1 国民党的舆论诋毁与造谣
        1.2.2 日伪的舆论攻击与造谣
        1.2.3 民间舆论的误解与质疑
第2章 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定位
    2.1 政治形象定位
        2.1.1 党领导的军队
        2.1.2 人民的军队
    2.2 作风纪律形象定位
        2.2.1 作风优良
        2.2.2 纪律严明
    2.3 军事形象定位
        2.3.1 敌我军事实力的审度
        2.3.2 游击战争:灵活的战略战术与从战略支队到起决定作用
第3章 夯实形象根本:积极作战、加强军队建设与维护国共合作
    3.1 领导八路军积极对日作战
        3.1.1 配合友军作战与展开战略部署
        3.1.2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与创建根据地
        3.1.3 八路军成为华北抗战主力
        3.1.4 在严重困难中坚持敌后抗战
        3.1.5 反攻与夺取抗战胜利
    3.2 加强军队建设
        3.2.1 八路军的思想政治建设
        3.2.2 八路军的作风纪律建设
        3.2.3 开展整军运动与八路军的正规化建设
    3.3 积极维护国共合作
        3.3.1 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维护
        3.3.2 国民党计划闪击延安与中共对国共合作的再次维护
第4章 多样“发声”与“展示”:积极宣传八路军
    4.1 文字宣传
        4.1.1 党报党刊的出版、发行
        4.1.2 标语口号的运用
    4.2 语音宣传
        4.2.1 讲与说:讲话、演讲等口头宣传
        4.2.2 广播: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与军事宣传
    4.3 形象宣传
        4.3.1 歌、剧的创作及其表演
        4.3.2 图画:年画、壁画等宣传画的运用
        4.3.3 图像:电影、照片的拍摄与传播
第5章 人际宣传的典范运用:“他者”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1 1937-1939 年外国记者和观察家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2 1940年陈嘉庚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3 1944年中外记者参观团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4 美军延安观察组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5.5 国民党将领到访与中共对其开展的宣传
第6章 来自“他者”的肯定:八路军形象的成功塑造
    6.1 根据地民众言说中的八路军
        6.1.1 军事形象:能打、有办法、不怕死
        6.1.2 政治、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一家亲
    6.2 日伪言说中的八路军
        6.2.1 军事形象:登峰造极的游击战
        6.2.2 政治形象:最坚决的抵抗者、政治信仰坚定
        6.2.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极严、军民协力
    6.3 外国记者和观察者言说中的八路军
        6.3.1 军事形象:发展了有效的战斗模式
        6.3.2 政治形象:坚定的抗战者、真诚的合作者
        6.3.3 作风纪律形象:纪律严明、军民团结、艰苦奋斗
    6.4 国统区舆论对八路军的真实言说
        6.4.1 政治、军事形象:积极抗战、乐于同国民党合作
        6.4.2 作风纪律形象:官兵一致、纪律严明、军民关系融洽
第7章 中共形塑八路军的历史影响
    7.1 获得根据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
        7.1.1 参军
        7.1.2 支前、拥军、劳军
        7.1.3 掩护、救护八路军
        7.1.4 收集、传递情报,掩护物资
    7.2 扩大影响与获得国内外社会各界支持
        7.2.1 中外记者和观察家对中共、八路军的宣传与支持
        7.2.2 少数国民党将领对中共和八路军的协助
    7.3 回击质疑与抗战“中流砥柱”地位话语之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个体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研究 ——基于275名中共党史人物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思想理论
        (二)发展党史文化与党史人物的理论研究
        (三)挖掘个体政治观教育的优质历史资源
        (四)回应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要求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成果梳理与现状述评
        (1)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
        (2)代表性成果与观点的述评
        (3)文献中存在的不足与下一步研究计划
        (二)国外研究成果梳理与现状述评
    三、研究总体思路与方法
        (一)分析模式与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结构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重难点
    五、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一)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二)个体政治观的形成与政治观教育
        (三)中共党史人物及其政治观
第一章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与个体人生经历
    一、近现代中国历史背景特征
        (一)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环境的制约作用
        (三)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作用
    二、个体人生经历特征
        (一)在求学过程中受到思想启蒙
        (二)在参军从戎中获得熏陶鼓舞
        (三)在业务工作中接受实践历练
        (四)在革命事业中坚定理想信念
第二章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阶段与变化过程
    一、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及转变阶段
        (一)辛亥革命前受社会传统政治观影响
        (二)辛亥革命后主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三)五四运动后选择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二、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递进变化过程
        (一)儿童少年阶段政治心理的萌发与政治情感的产生
        (二)青年阶段初期政治观点的形成与政治认识的发展
        (三)青年阶段中后期政治理想的确立与政治观的最终完善
第三章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主要内容结构
    一、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唯物史观的形成
        (一)接受或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二)进一步继承与发展唯物史观基本理论
    二、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阶级观的形成
        (一)萌发朴素直观的阶级意识
        (二)学习系统的阶级斗争理论
    三、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国家观的形成
        (一)产生朦胧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逐渐建立无产阶级国家观
    四、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党观的形成
        (一)开始形成初步的政党观念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五、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群众观的形成
        (一)从崇尚英雄到重视群众作用
        (二)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第四章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外部影响因素与内化途径
    一、外部影响因素的促进推动作用
        (一)家庭环境的直接影响作用
        (二)学校教育的关键影响作用
        (三)书籍报刊的重大影响作用
        (四)政治人物的示范影响作用
        (五)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潮的催化影响作用
        (六)政治团体和政治组织的互动激励作用
    二、学习与实践的内化作用
        (一)进行社会观察与考察
        (二)参与政治实践与活动
        (三)进行职业追求与探索
        (四)政治理论学习与研究
    三、外部影响因素与内化途径的共同作用
第五章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理论启示与现实意义
    一、对于促进个体政治观形成发展的理论启示
        (一)个体政治观的形成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二)个体政治观的变化发展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三)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四)个体树立正确政治观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教育
    二、对于新时代强化个体政治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紧扣个体政治观形成的时代特点
        (二)抓住个体政治观形成的时间节点
        (三)加强新时代政治观教育内容的培育与引导
        (四)注重外部影响因素与学习实践途径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共中央重要文献
    二、经典着作与重要文选
    三、史料、年谱与传记
    四、研究着作与工具书
    五、报纸文章、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一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及转变过程统计表
    附录二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时间节点统计表
    附录三 :中共党史人物青少年时期政治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与途径分析表
致谢

(10)抗战时期延安赴苏人员的历史考察(1935-194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文献资料
        2.学术专着
        3.学术论文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一、抗战时期赴苏人员背景及原因
    (一)赴苏的背景
        1.中共为了争取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理解和支持
        2.长征失联恢复与共产国际的联系
        3.给中共争取多方面的援助
    (二)赴苏的原因
        1.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
        2.主动汇报使共产国际了解中共抗日政策
        3.对中共对革命烈士后代的关心
        4.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需要
二、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类型及活动
    (一)赴苏人员的类型
    (二)赴苏人员在苏联停留的生活情况
        1.赴苏汇报工作的中共领导人
        2.在苏边治病边工作的中共领导人
        3.赴苏联学习的中共领导人
        4.烈士遗孤中共干部子女在苏联的学习生活
    (三)赴苏人员的回国情况及去向
        1.大部分中共领导人在1941年前相继回国
        2.留在苏联的革命后代和烈士子女参与苏德战争
        3.一些中共领导人主动将自己的子女留在苏联
        4.赴苏后留在新疆的中共领导人
三、抗战时期赴苏人员的历史作用及价值
    (一)增进了中共与苏共的关系,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为中国革命保护、锻炼和培养了大量人才
    (三)为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发挥了作用
    (四)赴苏人员在新疆为后续解放新疆奠定基础
        1.为解放新疆提供了军事和技术支持
        2.培养了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的骨干力量
四、对抗战时期赴苏人员活动的思考
    (一)要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二)要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三)要尊重各国党之间的利益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我们党内的母亲”——回忆任弼时同志(论文参考文献)

  • [1]任弼时对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践行研究(1935-1945)[D]. 常新语. 西南大学, 2021
  • [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风建设研究[D]. 张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毛泽东处事方式的变化与“团结—批评—团结”公式的形成[J]. 毛尚卿. 党史博览, 2021(05)
  • [4]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任弼时:党的群众路线践行的楷模[J]. 叶介甫. 新西藏(汉文版), 2020(08)
  • [6]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红色家风研究[D]. 张润琪. 山东大学, 2020(10)
  • [7]任弼时学习观研究[D]. 李彬彬.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8]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对八路军形象的塑造[D]. 柏晓斐. 湘潭大学, 2020(12)
  • [9]个体青少年时期政治观的形成研究 ——基于275名中共党史人物的统计分析[D]. 杨竹芸. 武汉大学, 2020(04)
  • [10]抗战时期延安赴苏人员的历史考察(1935-1941)[D]. 许静.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我们党的母亲》——缅怀任弼时同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