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电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应考虑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韩旭[1](2020)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排土机作为移动式连续工作的排料设备,主要用于露天矿山排土场或其他散料运输、排放作业生产线末端及大型土方、砂石、岩石挖掘工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排土机和各类工程机械一样,其性能越来越高,设计者开始将目光转向人-机-环境这样的整体系统之上,以人为本的人机工程学设计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对于排土机这种大型野外长时间作业的重型机械而言,驾驶员所肩负的责任之重大是一般工程机械所无法比拟的。驾驶室作为排土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机设计的合理与否,驾驶员操作时舒适与否都将直接影响排土机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不合理的设计不仅影响开采进度、降低开采质量,同时也会导致驾驶员身体出现状况,严重者还会产生各种安全隐患。本文以太重集团生产的大型矿用排土机为研究对象,对其驾驶室进行人机工程学设计研究。首先通过实地与驾驶员调研,了解排土机驾驶室存在的问题,然后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探讨驾驶室设计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人机工程学的基本设计原理为指导,对驾驶室的人机操作系统及造型进行了改进设计,并提出了改进方案,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国内外对排土机驾驶室研究文献、资料极少的情况下,借鉴其他大型工程机械在驾驶室研究方面取得的经验,结合排土机驾驶室的现状,确定研究方向为驾驶座椅及操作台的设计和驾驶室外观色彩设计。(2)通过对人体基本数据和影响排土机驾驶室人机工程学设计因素的分析和研究,确定设计的主要框架和基础模型。明确H点在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在原有的H点求解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二维样板模型及各角度之间的关系,重新计算H点坐标并得到相应的H点取值区域及眼椭圆的位置。(3)利用CATIA软件建立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模型,并通过相应的人体舒适性仿真模拟,及模糊综合评价方式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H点取值范围进行评估,两种方式均显示H点取值区域符合人机工程学及人体对于舒适性的要求,因而可以论证H点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4)在人机工程学相关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操纵杆、操作面板及显示装置进行了符合人体特征的改进设计,获得了驾驶座椅及相关操纵装置的三维设计模型。(5)根据企业CI特点,对排土机驾驶室整体外观造型及色彩进行设计,同时考虑驾驶员的正常生活需要,对驾驶室内部布局及辅助设备进行了设计,并建立完整的驾驶室三维设计方案。综上,本文立足于人机工程学基本理论,以新的H点求解方法为基础,对驾驶室的座椅及操作装置进行改进设计,并在相关的基础理论之上对驾驶室内部进行布局设计,对整体驾驶室进行造型色彩设计,以保证排土机驾驶室设计的完整性。本文的设计也为企业提升排土机品牌形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紫君[2](2020)在《面向不同布局形式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4.0的不断推进,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变为智能制造业之间的竞争,而衡量制造业的标准就是制造业产品的设计水平,因此数控机床作为工业母机的设计重要性日益突出,其色彩设计也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过去的产品色彩设计因技术有限呈现技术主导的设计,随着智能化、自动化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产品色彩设计逐步转向以人的情感需求为主导的设计,然而目前的设计形式主要是先确定单一色彩布局形式再进行色彩情感化设计,过于依靠设计师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针对目前色彩情感化设计过早确定单一布局形式而导致产品色彩设计方案片面性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不同布局形式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流程方法。以数控机床为研究对象,运用象元理论分析数控机床初始样本,提取设计元素与色彩布局,运用实验法建立色彩元素库,通过象元运算法则生成数控机床样本,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代表性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数控机床感性语意词汇,利用语义差异法调查用户对数控机床样本的感性意象评价,建立用户感性意象与设计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运用神经网络训练数控机床设计元素与数控机床感性意象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建立基于感性工学的数控机床感性意象评价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以设计元素为遗传基因,将神经网络的评价模型结合惩罚函数转换为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并对遗传算法种群、算子等其他参数进行设计,运用遗传算法对不同布局形式的色彩设计方案进行寻优操作,输出不同布局形式的最佳方案;为了使设计方法更具实用性,因此运用MATLAB软件建立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系统,根据系统推荐的设计方案元素结合设计师经验进行数控机床色彩设计,实现不同布局形式下色彩设计优化的目的。最终通过产品设计实例证明,该方法在设计上提供一种产品色彩设计的新的思路,可有效利用现有产品设计资源,在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上,充分考虑用户情感需求,提出不同布局形式的最优色彩设计方案,在不影响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给予用户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设计效率,提高色彩设计方案的通过率。
王尚凯[3](2020)在《基于意象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方案创新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今天,产品的造型设计在工业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造型设计需要同时满足物质性和精神性两方面功能,产品设计方案的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用户需求满足度的高低,主动挖掘用户需求成为各个设计者的主流选择。本文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的创新设计为载体,通过产品意象设计的研究方法,从发现意象与造型元素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精准构建用户需求模型开始,并结合系统化设计、情境设计、使用过程仿真等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提出并实践了一种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过程。首先,本文从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与感性意象相关性分析入手,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样本和几何形态意象词汇,应用多元尺度法和聚类分析法将筛选样本,应用帕累托图进行数据分析,获得了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的构成要素。应用SPSS软件对测评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因子分析,然后应用AMOS软件获得了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构成元素与代表性意象词汇之间的关系图。其次,明确情境构建法的产品设计流程,根据其构成要素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目标用户的外在与内在情境进行了分析,获得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造型的情境知识,据此设计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使用情境的故事版。在总结情境故事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搅拌运输车造型细节进行了方案构思,并根据构建的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造型要素与意象词汇的结构方程模型,综合了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和色彩方案。然后通过调查分析确定并完善了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造型需求项,通过粗糙集和信息熵的方法明确了造型需求项的重要度,构建了用户需求模型。在造型构思方案基础上,围绕重点需求项进行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再细化设计。最终,借助三维设计软件Creo与渲染软件keyshot,对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设计方案进行了三维建模和外观造型效果图的表达,并详细对每个造型细节功能的使用过程进行了虚拟仿真,说明了创新设计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方案和产品创新设计具体过程是可行有效的。
颜洁[4](2019)在《基于感性工学的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农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粮改饲”政策得到大力推行,用于作物饲料化处理的青贮装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用户对青贮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功能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同时,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用户是否能够容易地理解产品、便捷地操作产品、舒适地使用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工作效率和使用产品的满意度。感性工学是一门将感性与工学相结合的学科,强调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的感受来设计产品。人机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与产品之间交互关系的设计。本课题将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与人机交互设计相结合,对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结合情感化设计理论,在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个设计层面对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要素进行了特性分析,包括形态、色彩、材质、操控、位置布局、产品形象六个设计要素,并以此为依据归纳出了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原则。以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归纳出一套较为完整的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流程,分为前期研究、设计需求分析、设计元素提取、设计实践、设计评价五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在实践研究方面,以背负式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为例,以18-45岁、身体健康、有文化、思维活跃的青年群体为目标用户,按照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流程,对青贮装备的整机外观和操控面板进行人机交互设计。运用市场调研法对用户特征、用户需求以及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趋势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背负式青贮装备的设计需求;根据设计需求,运用语义差异法、人机工程学原理和产品形象设计,提取出整机外观和操控面板的形态、色彩、材质、操控、位置布局和产品形象的设计元素;以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原则为设计依据,将提取出的设计元素相融合并赋予产品设计上,得到了背负式青贮装备的人机交互设计方案;最后运用实验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评价,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从而说明了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流程的可行性。本文所归纳的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原则和设计流程为青贮装备及其他产品的设计工作提供借鉴,使产品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高产品品质感和市场竞争力。
张源芮[5](2015)在《机电产品的色彩设计——以数控机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电产品的艺术造型最能体现工业与艺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色彩设计对机电产品的造型与功能的体现有着重要意义。以数控机床为例,分析机电产品的色彩设计原则,从视觉感官,审美原则等角度出发研究其色彩设计方法和配色风格,为将来做机电类产品色彩设计的实例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杨静静[6](2014)在《机电产品色彩人性化设计探究》文中认为从人性化设计的定义入手,重点分析探讨了机电产品色彩人性化设计应考虑的各项要求。
姜大军[7](2011)在《安全检测仪的色彩设计在地铁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要求,除了考虑基本功能和质量外,对于审美和情感等因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工业设计中,任何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色彩的设计,它的作用远远大于形态和材质。色彩设计起着美化产品、美化环境的作用,它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协调操作者的心理要求、满足消费者对美的追求和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是以提高地铁中安全检测仪的宜人性和舒适性以及满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研究方向。论文以色彩设计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地铁环境、地铁中安全检测仪的色彩进行分析,找出地铁中安全检测仪在色彩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安全检测仪色彩特点的比较,以及安全检测仪色彩存在的问题,提出安全检测仪产品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要满足的要求以及要考虑的问题,即满足:重视色调的选择、符合功能的特点、符合人机系统协调的要求、适应工作环境的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流行色”、符合美学法则的要求;考虑:材料加工工艺和其本身色质、面饰工艺、经济性及环保要求、体现品牌性、民族与风俗的特点要求的问题。最后根据安全检测仪产品色彩设计的上述要求,运用安全检测仪产品的色彩设计方法,对安全检测仪产品的主色调、标识以及细节部分分析,进行色彩设计研究,并结合沈阳中街地铁站的具体环境进行一款安全检测仪的色彩设计。
张思复[8](2010)在《基于操作者感受的数控机床概念设计》文中提出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生活水准和国防实力。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各个国家制造生产能力的竞争。充分研究操作者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征,旨在探索数控机床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数控机床产品的宜人性和舒适性,更好的满足操作者的生理、心理感受,增强产品的附加值与整体造型效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的数控机床概念设计,主要从满足操作者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分析研究。考虑操作者的生理特征,对数控机床的高度、门、窗、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等进行初步的规范,以便有效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为操纵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操作环境,以确保产品使用的高效性的要求,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着眼于操作者的心理特征,分析数控机床的外观形态和色彩给人带来的感受,从审美和安全需求的角度以确保产品使用的宜人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数控机床造型作为一种客观形态,使操作者工作在高雅舒适的环境之中,赏心悦目,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周围的人进行美学教育,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色彩设计时,数控机床的设计应该有利于人在操作时心情舒畅,有安全感,并且操作准确可靠,工作效率高,不易疲劳,提升数控机床的美感。通过对数控机床的外观造型、色彩和工作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数控机床概念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以沈阳机床厂的HTC系列数控机床为例,与德国、日本的数控机床进行比较,对我国目前数控机床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良,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满足操作者生理、心理需求的数控机床。
王善涛,张进生,王志[9](2009)在《高空作业车色彩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空作业车作为一类特殊的工程机械产品,在色彩的应用方面同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产品的功能需求、使用环境需求、产品的美学需求以及人机工程学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对高空作业车的色彩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举例说明,希望能对高空作业产品的色彩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敏[10](2009)在《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色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数控机床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数控机床生产企业逐渐开始注重产品造型设计,而色彩设计是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色彩设计不仅能给人以美感,还能够让人心情平静,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色彩是人们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之一,因而色彩新颖的产品更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引起人的注目,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本文从提高数控机床的色彩的宜人性和安全性、满足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进行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通过数控机床的诞生与发展历程的研究,将数控机床的色彩演变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论述。通过研究数控机床各个阶段的色彩演变历程,分析数控机床的色彩演变的原因,并把数控机床的色彩演变原因分为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的色彩,找出我国数控机床存在的问题,了解我国数控机床色彩现状,在了解现在数控机床的色彩的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现代数控机床的色彩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原则。结合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原则,基于色彩的理论分别对数控机床的防护罩主体以及辅助部分进行色彩设计研究。最后对我国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提出一点建议,并对未来两三年内的数控机床色彩做出预测。
二、机电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应考虑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电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应考虑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 |
1.3 国内外排土机的人机学设计及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排土机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排土机研究现状 |
1.3.3 工程机械驾驶室人机工程学研究现状 |
1.3.4 工程机械的色彩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
1.3.5 排土机驾驶室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与研究 |
2.1 人机工程学基础理论 |
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
2.3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
2.4 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 |
2.4.1 人体静态尺寸测量数据 |
2.4.2 人体动态尺寸测量数据 |
2.4.3 人体测量数据的百分位选择与应用 |
2.5 人体尺寸的差异性 |
2.6 人体运动机能和特征 |
2.6.1 人体关节的活动范围 |
2.6.2 肢体的伸及能力范围 |
2.6.3 肢体的出力范围 |
2.7 排土机工作环境的人机安全分析 |
2.7.1 温度环境 |
2.7.2 噪声环境 |
2.7.3 振动环境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排土机驾驶室的人机分析与设计 |
3.1 排土机驾驶室设计基准 |
3.1.1 H点的基础定义 |
3.1.2 排土机驾驶室中H点的存在意义 |
3.2 排土机驾驶室H点的确定方法 |
3.2.1 二维样板模型法 |
3.2.2 SAE适意线法 |
3.3 H点域求解 |
3.4 驾驶室的视野设计研究 |
3.4.1 眼椭圆的定义 |
3.4.2 眼椭圆的理论解释 |
3.4.3 眼椭圆的尺寸定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排土机驾驶室的仿真模拟 |
4.1 引言 |
4.2 人体尺寸选取 |
4.3 人体模型的建立 |
4.4 驾驶室硬点布置 |
4.5 驾驶室的舒适性评价 |
4.5.1 人机工程学舒适性评价 |
4.5.2 模糊综合舒适性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排土机驾驶室座椅及操作台设计 |
5.1 驾驶室的座椅设计 |
5.1.1 人体脊柱特征 |
5.1.2 坐姿体压分布 |
5.1.3 座椅的材质 |
5.1.4 座椅的尺寸 |
5.2 驾驶室操作杆设计 |
5.2.1 人体手部结构 |
5.2.2 操纵杆设计 |
5.3 驾驶室操作台设计 |
5.3.1 手动操作台设计 |
5.3.2 显示操作装置设计 |
5.4 座椅及操作台设计图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排土机驾驶室整体设计 |
6.1 实地调研分析 |
6.2 色彩设计 |
6.2.1 色彩设计基本原则 |
6.2.2 驾驶室的色彩设计 |
6.3 造型设计 |
6.3.1 造型设计原则 |
6.3.2 驾驶室的造型设计 |
6.4 驾驶室内部设计 |
6.4.1 设备布置 |
6.4.2 辅助设备 |
6.5 驾驶室最终效果展示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面向不同布局形式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 |
1.2.1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感性工学的产品色彩设计研究现状 |
1.3 现存问题分析 |
1.4 论文创新点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象元理论概述 |
2.1.1 象元的基本概念 |
2.1.2 象元运算法则 |
2.2 感性工学概述 |
2.2.1 感性工学的定义 |
2.2.2 感性工学的分类 |
2.2.3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 |
2.3 神经网络 |
2.3.1 神经网络简介 |
2.3.2 BP神经网络 |
2.3.3 BP神经网络的运算过程 |
2.3.4 神经网络的研究现状 |
2.4 遗传算法 |
2.4.1 遗传算法简介 |
2.4.2 遗传算法的基本因素 |
2.4.3 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控机床色彩意象获取 |
3.1 基于聚类分析的数控机床代表性样本确立 |
3.1.1 收集初始样本 |
3.1.2 确立代表性样本 |
3.2 基于象元理论的色彩布局形态提取 |
3.2.1 基于象元的元素库构建 |
3.2.2 数控机床象元运算与运算法则 |
3.3 构建数控机床色彩元素库 |
3.3.1 提取数控机床初始色彩样本 |
3.3.2 建立数控机床色彩样本 |
3.3.3 数控机床色彩布局方式的确立 |
3.4 数控机床色彩样本库的构建 |
3.5 确定数控机床感性词汇 |
3.5.1 收集感性形容词 |
3.5.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感性词汇的确定 |
3.5.3 数控机床的SD调查问卷及结果采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控机床色彩意象评价模型构建 |
4.1 训练样本数据的编码 |
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色彩预测评价模型构建 |
4.2.1 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
4.2.2 激活函数的选择 |
4.2.3 确定训练函数 |
4.3 训练神经网络及模型验证 |
4.3.1 训练网络 |
4.3.2 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遗传算法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 |
5.1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流程 |
5.2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的遗传操作 |
5.2.1 数控机床染色体编码 |
5.2.2 数控机床初始种群设定 |
5.2.3 适应度函数构建 |
5.2.4 遗传算子设定 |
5.2.5 遗传算法收敛条件 |
5.3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优化系统构建 |
5.3.1 系统框架建立 |
5.3.2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实例 |
5.3.3 数控机床色彩方案可视化设计 |
5.3.4 数控机床设计方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控机床色彩样本 |
附录B 确定目标词汇问卷 |
附录C 样本编码 |
附录D 样本测试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意象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方案创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内容的提出与来源 |
1.3 论文相关内容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与感性意象相关性分析 |
2.1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构成与感性意象相关性分析 |
2.1.1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感性意象语义集构建 |
2.1.2 基于意象的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典型样本选取 |
2.1.3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形态构成元素及其影响解析 |
2.2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色彩与感性意象相关性分析 |
2.2.1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色彩分析 |
2.2.2 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色彩意象词汇选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情境构建法的搅拌运输车意象造型方案设计 |
3.1 基于情境构建的产品设计概述 |
3.1.1 基于情境构建法的产品设计流程 |
3.1.2 基于情境的产品创新设计定位 |
3.1.3 搅拌运输车造型设计情境要素分析 |
3.2 搅拌运输车使用情境故事版设计 |
3.2.1 情境故事法概述 |
3.2.2 搅拌运输车使用情境故事版构建 |
3.3 基于使用情境的搅拌车意象造型方案设计 |
3.3.1 搅拌运输车造型细节方案创新设计 |
3.3.2 基于意象的搅拌运输车整车造型方案构思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特重工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创新设计 |
4.1 亚特重工搅拌运输车造型意象需求模型构建 |
4.1.1 亚特重工搅拌运输车造型用户需求获取 |
4.1.2 基于粗糙集和信息熵的需求重要度确定 |
4.2 基于亚特重工搅拌运输车造型需求模型的原型演化 |
4.2.1 感性需求的演化模型概述 |
4.2.2 基于需求模型的亚特重工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综合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建模与使用仿真分析 |
5.1 搅拌运输车主要造型件结构细化设计 |
5.1.1 前部造型件结构细节优化设计 |
5.1.2 侧部造型件结构细化设计与建模 |
5.1.3 搅拌运输车后部造型件结构细化设计与建模 |
5.2 搅拌运输车造型三维模型与使用仿真分析 |
5.2.1 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三维模型构建 |
5.2.2 搅拌运输车造型配色方案设计 |
5.3 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使用仿真分析 |
5.3.1 搅拌罐驱动装置检修过程仿真分析 |
5.3.2 工具箱存取工具过程仿真分析 |
5.3.3 气控箱操作过程仿真分析 |
5.3.4 车轮挡泥板挡泥状况仿真分析 |
5.3.5 搅拌运输车造型方案与使用环境匹配性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感性工学的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感性工学研究现状 |
1.2.2 青贮装备研究现状 |
1.2.3 人机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感性工学与人机交互设计要素分析 |
2.1 感性工学与情感化设计理论 |
2.1.1 感性工学简介 |
2.1.2 情感化设计简介 |
2.2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要素分析 |
2.2.1 本能层设计要素分析 |
2.2.2 行为层设计要素分析 |
2.2.3 反思层设计要素分析 |
2.2.4 三层面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
2.3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流程 |
3.1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流程的归纳 |
3.2 前期研究 |
3.2.1 青贮装备产品分析 |
3.2.2 目标用户分析 |
3.3 设计需求分析 |
3.3.1 本能层设计需求分析 |
3.3.2 行为层设计需求分析 |
3.3.3 反思层设计需求分析 |
3.4 设计元素提取 |
3.4.1 本能层设计元素的提取 |
3.4.2 行为层设计元素的提取 |
3.4.3 反思层设计元素的提取 |
3.4.4 人机交互数据库的建立 |
3.5 设计实践 |
3.6 设计评价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背负式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 |
4.1 背负式青贮装备前期研究 |
4.1.1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发展趋势分析 |
4.1.2 目标用户调研与分析 |
4.2 背负式青贮装备设计需求分析 |
4.3 背负式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元素的提取 |
4.3.1 本能层语义差异法的实施 |
4.3.2 行为层人机工程学的应用 |
4.3.3 反思层产品形象要素提取 |
4.4 背负式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方案 |
4.5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 |
4.6 实验评价法的实施 |
4.6.1 实验目的及意义 |
4.6.2 实验研究内容 |
4.6.3 实验数据统计结果 |
4.6.4 实验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调查问卷 |
附录2 青贮装备人机交互形容词汇库 |
附录3 感性词汇调查问卷 |
附录4 取得成果 |
(5)机电产品的色彩设计——以数控机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机电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 |
三、产品色彩设计原则在机床中的应用 |
四、结语 |
(6)机电产品色彩人性化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人性化设计的定义 |
2 机电产品色彩人性化设计要求 |
2.1 符合产品特点和功能特征 |
2.2 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
2.3 与使用环境协调 |
2.4 符合美学原则 |
2.5 体现企业文化 |
2.6 可持续设计 |
3 结语 |
(7)安全检测仪的色彩设计在地铁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选题背景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理论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色彩设计的基本理论 |
2.1 色彩的基本原理 |
2.1.1 色彩的物理性质 |
2.1.2 色彩的特征和分类 |
2.1.3 色立体 |
2.2 色彩与心理 |
2.2.1 色彩的心理感知 |
2.2.2 色彩的通感 |
2.3 色彩对比和调和理论 |
2.3.1 色彩对比理论 |
2.3.2 色彩调和理论 |
2.4 色彩对产品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
2.4.1 色彩对产品设计的作用 |
2.4.2 色彩对产品设计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铁中安全检测仪的色彩分析 |
3.1 地铁内部环境及现有问题分析 |
3.1.1 地铁内部环境分析 |
3.1.2 地铁内部存在问题分析 |
3.1.3 色彩对地铁内部现存问题解决的借鉴和指导 |
3.1.4 安全检测仪的色彩与地铁环境的关系 |
3.2 安全检测仪概述 |
3.2.1 安全检测仪的定义 |
3.2.2 安全检测仪的诞生及发展 |
3.3 安全检测仪的色彩应用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色彩理论在地铁安全检测仪色彩设计中的应用 |
4.1 安全检测仪产品在色彩设计中要满足的要求 |
4.2 安全检测仪产品的色彩设计要考虑的问题 |
4.3 安全检测仪产品的色彩设计方法 |
4.4 中街地铁安全检测仪设计案例分析 |
4.4.1 前期准备工作 |
4.4.2 设计的展开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操作者感受的数控机床概念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外现状和动态 |
1.3.2 国内现状和动态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章 基于操作者的生理特性实现数控机床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
2.1 人体静态测量参数 |
2.2 人体动态测量参数 |
2.2.1 人体动态测量参数 |
2.2.2 手的动态分析 |
2.3 人的视野分析 |
2.4 人的生理特性与数控机床安全性、易操作性的分析 |
2.4.1 人的生理特征与数控机床的安全性的分析 |
2.4.2 人的生理特征与数控机床的易操作性的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操作者的心理特征实现数控机床的宜人性和舒适性 |
3.1 操作者的心理需求 |
3.2 产品形态 |
3.2.1 形态的基本内容与表现 |
3.2.2 产品形态的心理特征 |
3.3 数控机床形态的设计 |
3.3.1 数控机床外观造型设计现状 |
3.3.2 数控机床的形态给人感觉的分析 |
3.4 数控机床色彩 |
3.4.1 产品色彩的心理感受 |
3.4.2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的要求 |
3.4.3 数控机床配色与心理感受 |
3.4.4 工作场所的色彩设计 |
3.4.5 警示标志物的色彩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操作者的数控机床环境设计 |
4.1 数控机床灯的设计 |
4.1.1 数控机床上的灯带设计 |
4.1.2 数控机床上的指示灯设计 |
4.2 数控机床环境的改善 |
4.2.1 照明设计 |
4.2.2 环境温度的设计 |
4.2.3 噪声的改善 |
4.3 小结 |
第5章 设计实例 |
5.1 设计背景 |
5.2 设计目标 |
5.3 市场调研 |
5.3.1 使用群体分析 |
5.3.2 竞争对象分析 |
5.3.3 使用环境分析 |
5.4 展开设计 |
5.4.1 数控机床风格解析图 |
5.4.2 国外、国内数控机床之比较 |
5.4.3 整机及细节设计 |
5.5 色彩分析 |
5.6 系统综合评价 |
5.7 系统功能评价 |
5.8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色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数控机床色彩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色彩的基本理论 |
2.1 色彩的产生与本质 |
2.1.1 色彩的来源 |
2.1.2 视觉原理 |
2.1.3 色彩的属性 |
2.1.4 色彩的体系 |
2.2 色彩知觉 |
2.2.1 色彩心理效应 |
2.2.2 色彩联想 |
2.3 色彩对比与调和 |
2.3.1 色彩对比 |
2.3.3 色彩调和 |
2.4 色彩设计的重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控机床的色彩 |
3.1 数控机床的诞生与发展 |
3.1.1 国外数控机床的诞生与发展 |
3.1.2 我国数控机床的产生与发展 |
3.2 数控机床的色彩演变历程 |
3.2.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数控机床色彩 |
3.2.2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数控机床色彩 |
3.2.3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数控机床色彩 |
3.3 数控机床的色彩演变原因 |
3.3.1 色彩理论的发展 |
3.3.2 色彩工程学的发展 |
3.3.3 涂料技术的发展 |
3.3.4 设计风格的演变 |
3.4 数控机床的色彩应用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色彩理论在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中应用 |
4.1 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原则 |
4.1.1 功能性原则 |
4.1.2 人机协调原则 |
4.1.3 适应环境原则 |
4.1.4 符合美学法则 |
4.1.5 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原则 |
4.1.6 经济性原则 |
4.1.7 符合企业形象原则 |
4.1.8 符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色彩的喜恶原则 |
4.2 基于色彩理论的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 |
4.2.1 数控机床主体色调设计 |
4.2.2 数控机床辅助部分色彩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机电产品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应考虑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人机工程学的排土机驾驶室设计与研究[D]. 韩旭.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2]面向不同布局形式的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研究[D]. 李紫君.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3]基于意象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外观造型方案创新设计[D]. 王尚凯. 长安大学, 2020(06)
- [4]基于感性工学的青贮装备人机交互设计[D]. 颜洁. 济南大学, 2019(01)
- [5]机电产品的色彩设计——以数控机床为例[J]. 张源芮. 艺术品鉴, 2015(03)
- [6]机电产品色彩人性化设计探究[J]. 杨静静. 机电信息, 2014(18)
- [7]安全检测仪的色彩设计在地铁中的应用研究[D]. 姜大军. 东北大学, 2011(05)
- [8]基于操作者感受的数控机床概念设计[D]. 张思复. 东北大学, 2010(03)
- [9]高空作业车色彩应用分析[J]. 王善涛,张进生,王志. 包装工程, 2009(10)
- [10]数控机床造型设计中色彩应用研究[D]. 高敏. 东北大学, 2009(S1)
标签:数控机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