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骨变异误诊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易美芝,罗光华,肖雅雯,胡蓉,陈小龙,赵衡[1](2021)在《距骨解剖变异的MRI表现》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以往研究仅见X射线片或CT对距骨解剖变异的影像描述,而MRI对其尚无统一具体描述。目的:描述距骨解剖变异在MRI上的特征表现,以及变异可能导致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MRI影像特征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3年拍摄的踝关节MRI影像资料。由于目标之一是阐述与距骨解剖变异相关的骨髓水肿或结构变化,因此排除了距骨肿瘤和距骨炎性病变患者。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患者500例,变异发生率为4.8%,共计24例,分别是距骨嘴(2例)、跟距骨桥(6例)、距骨骨岛(1例)、距后三角籽骨(15例);②距骨嘴、跟距骨桥和距后三角籽骨这3种变异和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有一定相关性;③距骨后突长度存在个体差异,按其长度将距骨后突分为长尾型、中尾型、短尾型和无尾型;④后踝关节不适发病率在距后三角籽骨组最高,在无尾型距骨后突组最低,且距后三角籽骨组和长尾型距骨后突组发病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蔡慕宁(Tsoi Mo Ning)[2](2018)在《基于《针灸资生经》挖掘优选穴位治疗耳鸣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针灸资生经》的耳鸣方穴为基础,优化选穴,配合现代电针治疗,为临床治疗耳呜提高疗效而提供方案,分析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耳鸣提供方法及思路。方法:把60例符合耳鸣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方法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优选穴电针治疗,对照组则不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每组治疗2个疗程,共计20天。观察综合疗效,在2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运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疗效有无差异性。结果:1、基础资料比较,在治疗前两组的性别比较用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病程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者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对比两者均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THI评分、耳鸣评分、VAS评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THI量表评级经秩和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治疗前THI评分为47.40±18.21,治疗后THI评分为14.50±10.11,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耳鸣评分为10.40±2.13,治疗后耳鸣评分为5.03±3.59,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03±1.52,治疗后VAS评分为3.03±1.67,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方法有效,即穴位优选方可以改善耳鸣症状。3、对照组治疗前THI评分为51.27±18.29,治疗后THI评分为21.20±12.81,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耳鸣评分为9.57±3.31,治疗后耳鸣评分为6.73±2.79,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47±1.50,治疗后VAS评分为3.93±1.70,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方法有效,即常规针刺组可改善耳鸣症状。4、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治疗组THI评分、耳鸣评分、VAS评分分别为14.50±10.11、5.03±3.59、3.03±1.67,对照组THI评分、耳鸣评分、VAS评分分别为21.20±12.81、6.73±2.79、3.93±1.70,两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优选方在改善主要评价指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总体疗效方面,两组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穴位优选方较常规针刺方疗效好。结论:针刺穴位优选方和常规针刺疗法对耳鸣疗效确切,在降低主要评价指标及评分方面均有显着优势;但针刺穴位优选方治疗耳鸣疗效较好,明显优于对照组。
吕正飞,孙玉宁,韩为清,孙志涛,车万福[3](2017)在《胸骨上突变异数字化X线征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胸骨上突是原发于胸骨柄的解剖变异,临床比较罕见。据统计发生率约0.6‰1.0‰[1],杨汉卿统计发生率约1.0■[2]。本文通过对5例胸骨上突X线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该种变异的数字化X线影像特点。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7年11月至2016年4月经X线诊断的5例胸骨上突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4357岁,平均年龄51岁。均在拍摄胸部
孙方贵,陈剑,王德鑫,王毅,李大成,胡裕桐[4](2016)在《二分髌骨的再认识》文中研究说明二分髌骨临床相对少见,常因查体发现,有时伴有外伤,甚至会被误认为髌骨骨折,导致误诊误治。笔者现就二分髌骨的再认识作一综述。1什么是二分髌骨1882年Gruber首次报道,成人髌骨出于某种原因导致两个及以上骨化核不能愈合成一个髌骨,即形成二分髌骨。二分髌骨一般无症状,常被影像学检查附带发现,有症状者多为青少年及年轻运动员,发生率在0.2%1.7%,其中1%2%为有症状者。
卢蓉,陈晓华[5](2013)在《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误诊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假性甲旁减是一种以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和体征为临床特征的遗传性疾病,常与特征性骨骼和发育缺陷相关联。1病历摘要患者,女,24岁,因"发作性的四肢麻木伴抽搐17年,再发加重4天伴胸闷、气短"入院。患者于17年前起出现发作性四肢麻木、手足抽搐,伴四肢肌肉强直,无意识丧失、口角歪斜、
周庆九[6](2013)在《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2)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3)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和改善预后。方法:1)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经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显微手术切除32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对该手术的适应症和优缺点进行分析。2)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6例和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8例,对3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两种手术入路的对比研究。3)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2例,同时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的显微镜手术的岩斜区脑膜瘤12例做为对照,对24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进行两种手术方法的对比研究。结果:1)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切除32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8例。全切除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最高(P<0.05),而次全切除与大部分切除相比,其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均无差异(P>0.05);2)34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乙状窦后入路组16例,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8例;内听道上入路组18例,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内听道上入路组肿瘤的全切除率高于乙状窦后入路组(P<0.05)。与乙状窦后入路相比,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没有增加术后的近期并发症(P>0.05),同时可以降低术后的远期并发症(P<0.05)。3)神经内镜组12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6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显微镜手术组12例岩斜区脑膜瘤,全切2例,近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7例;神经内镜辅助组岩斜区脑膜瘤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高于显微镜手术组(P<0.05)。神经内镜辅助组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与显微镜手术组没有差别(P>0.05)。结论:1)颞枕经小脑幕-岩嵴入路适合于肿瘤的主体在中颅窝,少部分向后颅窝生长的岩斜区脑膜瘤(I型);选择次全切除肿瘤是一个合理的治疗策略;2)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适合于肿瘤以后颅窝生长为主,少部分向中颅窝生长的岩斜区脑膜瘤(II型);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相比,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提高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3)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率;使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安全,有效。不会增加手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渐楠[7](2012)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鼻骨骨折在颌面部外伤中多见,以往鼻骨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X线平片或常规CT检查,X线平片能检出多数鼻骨骨折,但由于普通X线平片检查受投照体位、部位重叠以及密度分辨率较差等的影响,有时鼻骨骨折容易漏诊;常规CT的轴位或冠状位检查时,常难以使双侧结构对称,受到患者外伤的限制常难以做冠状位扫描,另外受到层厚的限制,易将正常结构误诊为骨折或将细微骨折漏诊,延误患者的治疗或对司法鉴定带来困惑。本文利用多层螺旋CT (MSCT)各向同性扫描的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5例鼻外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原始图像进行MPR和VR后处理,将鼻骨骨折分为单纯Ⅰ型(线性骨折无移位或成角),单纯Ⅱ型(线性骨折伴移位),粉碎型骨折(单侧或双侧鼻骨碎成三块及以上,即两条或两条以上贯通性骨折线),复合型骨折(鼻骨骨折合并周围骨骨折),骨缝分离型(骨缝大于2mm或缝隙骨两端错位),将单纯的鼻泪管和上颌骨额突骨折也纳入统计范围,是考虑鼻外伤多有或伴有上颌骨额突等骨折。另外收集83例无鼻部外伤患者(主要是进行副鼻窦CT检查)分别采用骨和软组织算法进行MPR和VR后处理以观察正常鼻骨骨缝、鼻骨的骨性孔道和鼻骨的形态,同时对骨和软组织算法的VR逼真程度进行对比。结果鼻骨骨折患者91例。单纯Ⅰ型9例;单纯Ⅱ型6例;粉碎型骨折5例;复合型骨折57例,其中合并眶骨骨折32例、鼻中隔骨折9例、鼻泪管骨折8例和上颌骨额突骨折44例;骨缝分离型23例,其中额颌缝分离1例,鼻颌缝分离22例;单纯上颌骨额突骨折11例;骨折累及鼻骨孔2例,骨折累及上颌骨额突根部血管神经孔3例;眼肌损伤1例,球后出血1例。骨算法VR在颌面部骨缝及骨孔显示方面优于软组织算法,二者对鼻中间缝、鼻额缝、鼻颌缝、鼻骨孔显示为优的百分率分别47.0%vs0%;91.6%vs9.6%;72.3%vs12.0%;84.3%vs3.6%。鼻骨常见类型35例,表现为鼻骨尖部平直;鼻骨下缘变异48例,分为四种类型:单侧鼻骨的倒V字型、双侧鼻骨的M型缺口、裂隙样、锯齿样,分别为16例、29例、2例、1例。结论MPR图像结合骨算法的VR图像在显示鼻骨正常结构、变异及鼻骨多发骨折中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有益于区分鼻骨孔、骨缝、鼻骨变异与无明显移位的线性骨折,使诊断更加准确、完善,为治疗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郑景陆[8](2011)在《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尾骨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以探讨“经肛门尾椎调整手法配合中药熏蒸”对治疗创伤性尾骨痛的疗效和作用原理。[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即治疗组30例(手法配合中药熏蒸)、对照组30例(单纯中药熏蒸)。通过记录治疗前后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行为恢复情况BRS-6得分,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疗效情况,数据收集整理后结果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30例中,治愈19例,显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中治愈11例,显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前后两组的疼痛程度VAS及行为恢复BRS-6评分采用t检验,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法配合中药熏蒸组在治疗效果、疼痛程度的减轻及行为的恢复方面均优于单纯中药熏蒸组。经肛门尾椎调整手法配合中药熏蒸作用原理可能通过手法复位骨折或小关节脱位,解除痉挛、松解粘连、恢复骶尾椎内外平衡,提高痛阂,同时配合中药熏蒸可加强局部循环,加速局部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缓解疼痛,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经肛门尾椎调整手法配合中药熏蒸在治疗后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与副损伤,是一种相对简便易行、效果确切、副作用小且安全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应充亮,王亚辉,万雷[9](2010)在《二分髌骨影像学征象及其法医学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二分髌骨较罕见,系因青春期二个或多个髌骨骨化中心(化骨核)未融合而形成,临床误诊为骨折的屡有报道。为提高对二分髌骨影像征象的认识,避免法医学鉴定失误,现分析行法医学鉴定的3例二分髌骨资料并结合文献,阐述其形成原因、组织学变化、影像学征象及临床症状体征。3例被鉴定人均为成年,因膝关节外伤后出现膝部疼痛,曾被医疗单位诊断为髌骨骨折,委托损伤鉴定2例,伤残评定1例。依据Saupe’s分型法,其中Ⅲ型2例,Ⅱ型加Ⅲ型1例。在法医学鉴定实践中,熟知二分髌骨影像学征象并与髌骨骨折鉴别,可确保鉴定结论的客观、准确。
曲岷[10](2008)在《多层CT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最佳后处理方法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先进的多层螺旋CT研究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最佳扫描参数,CT后处理参数及显示鼻骨细微结构最佳的CT图像后处理方法,探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鼻骨细微结构与诊断鼻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无外伤行鼻窦副鼻窦扫描病例100例(年龄18-73岁)及干颅标本20例,应用西门子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扫描后使用Wizard工作台对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观察鼻骨细微结构的形态特点、分布规律、比邻关系,对后处理图像质量评分。然后根据评分情况对CT扫描单数、图像后处理参数及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统计学分析。最后比照35例鼻骨骨折病例,探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观察鼻骨细微结构和诊断鼻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采用准直0.75mmm,管电压140KV,管电流100mAs,进床速度6.6rim/rot,矩阵512×512, FOV310mm,在一定范围内(0.6-1.4)改变螺距,对后处理图像质量无显着性差异2、采用准直0.75mm,管电压140KV,管电流100mAs,进床速度6.6mm/rot,矩阵512×512, FOV310mm扫描获取原始数据,然后使用重建厚度0.75mm,50%的重建间隔和70的卷积核重建图像,所取得鼻骨的MPR、INSPACE图像质量最好,重建速度较快3、采用优选的后处理参数,二维后处理技术MIP与MPR分别显示鼻骨细微结构图像质量无显着差异。三维后处理技术INSPACE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普通VRT。4、在观察鼻骨细微结构和诊断鼻骨骨折的应用中,使用CT后处理图像效果明显好于普通CT轴位断层图像,配合使用二维、三维重建图像效果好于单独使用一类重建图像效果。结论: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可以正确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结构特点、分布规律、比邻关系。为鼻骨骨折的诊断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充分利用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鼻骨骨折的检出率,避免过诊、漏诊的出现。
二、子骨变异误诊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骨变异误诊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距骨解剖变异的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材料 |
1.5 方法 |
1.5.1 扫描序列及参数 |
1.5.2 扫描方位 |
1.5.3 MRI图像评价 |
1.6 主要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受试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见图2。 |
2.3 检测出距骨变异数量分析 |
2.4 距骨MRI解剖变异类型 |
2.4.1 距骨嘴 |
2.4.2 跟距骨桥 |
2.4.3 距骨骨岛 |
2.4.4 距后三角籽骨 |
2.4.5 距骨后突长度分型 |
2.4.6 后踝关节不适发病率及组间差异 |
3 讨论Discussion |
(2)基于《针灸资生经》挖掘优选穴位治疗耳鸣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耳鸣的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耳鸣的研究 |
1.1.1 耳鸣的定义 |
1.1.2 耳鸣的发病机制 |
1.1.3 耳鸣的诊断 |
1.1.4 耳鸣的分类 |
1.1.5 耳鸣的影响因素 |
1.1.6 耳鸣的治疗 |
1.1.7 耳鸣的疗效评估 |
1.2 传统医学对耳鸣的研究 |
1.2.1 中医对耳的认识 |
1.2.2 中医对耳鸣的认识 |
1.2.3 中医对耳鸣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4 中医对耳鸣辨证的认识 |
1.2.5 中医治疗耳鸣的方法 |
1.2.6 《针灸资生经》与耳鸣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病例纳入标准 |
2.1.4 病例排除标准 |
2.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2 研究方案 |
2.2.1 设计方案 |
2.2.2 技术路线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疗效评价指标 |
2.2.6 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患者基础资料比较 |
2.3.2 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及疗效比较 |
2.3.3 安全性评价 |
2.3.4 依从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3.1 立法依据 |
3.2 选穴原则 |
3.3 针刺作用机理探讨 |
3.3.1 中医机理分析 |
3.3.2 现代研究分析 |
3.4 耳鸣与年龄的关系 |
3.5 优选穴与耳鸣的中医证候特点 |
3.6 耳鸣改善情况分析 |
3.7 疗效分析 |
3.8 依从性分析 |
3.9 不良反应分析 |
结语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不足与展望 |
4.3.1 不足之处 |
4.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胸骨上突变异数字化X线征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临床表现 |
3.2 X线表现 |
3.3 鉴别诊断 |
(4)二分髌骨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二分髌骨 |
2 二分髌骨是如何形成的 |
3 临床诊断方法 |
3.1 分型 |
3.3 相关检查 |
3.4 与髌骨骨折鉴别 |
4 怎么治疗 |
(5)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误诊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历摘要 |
2 讨论 |
(6)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颞枕经小脑幕经-岩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镜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尾骨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
一、概念 |
二、骶尾部局部解剖 |
三、正常变异及其X线表现 |
四、创伤性尾骨痛的病因及受伤机制 |
五、创伤性尾骨痛的临床表现 |
六、创伤性尾骨痛的诊断 |
七、创伤性尾骨痛的鉴别诊断 |
八、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九、创伤性尾骨痛的治疗 |
十、总结及展望 |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
1、研究目标 |
2、研究方案 |
3、一般资料 |
4、结果与分析 |
5、安全性观察 |
6、讨论 |
第三部分:结语 |
第四部分:附件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9)二分髌骨影像学征象及其法医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案例资料 |
1.1 案例1 |
1.2 案例2 |
1.3 案例3 |
2 讨论 |
2.1 髌骨解剖与发育骨化 |
2.2 二分髌骨分型 |
2.3 二分髌骨组织学观察 |
2.4 二分髌骨的X线、CT、MRI征象 |
2.5 二分髌骨与髌骨骨折鉴别 |
3 法医学意义 |
(10)多层CT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最佳后处理方法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2 设备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以干颅标本为研究对象评价多层CT后处理图像质量 |
2 以干颅标本为研究对象选择多层CT扫描参数 |
3 以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选择多层CT图像后处理参数 |
4 以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选择多层CT后处理技术 |
5 以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多层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临床应用价值 |
讨论 |
1 鼻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
1.1 X线平片摄影 |
1.2 普通CT |
1.3 单层螺旋CT |
1.4 多层螺旋CT的技术优势 |
2 多层CT扫描参数对后处理图像质量影响 |
2.1 准直、螺距与有效层厚的关系 |
2.2 准直与CT后处理图像质量的关系 |
2.3 螺距对CT后处理图像质量的影响 |
3 CT图像后处理技术基础 |
3.1 CT的成像原理 |
3.2 滤过函数 |
4 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中重要参数的选择 |
4.1 采用不同重建间隔对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后处理图像质量的影响 |
4.2 采用不同卷积核对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后处理图像质量的影响 |
5 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选择 |
5.1 二维重组技术组 |
5.2 三维重组技术组 |
6 多层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
6.1 鼻骨细微结构与鼻骨骨折鉴别诊断意义 |
6.2 普通轴位断层图像临床应用中的缺点 |
6.3 多层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
6.4 多层CT后处理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科技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四、子骨变异误诊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距骨解剖变异的MRI表现[J]. 易美芝,罗光华,肖雅雯,胡蓉,陈小龙,赵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4)
- [2]基于《针灸资生经》挖掘优选穴位治疗耳鸣的临床观察[D]. 蔡慕宁(Tsoi Mo N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3]胸骨上突变异数字化X线征像分析[J]. 吕正飞,孙玉宁,韩为清,孙志涛,车万福. 当代临床医刊, 2017(04)
- [4]二分髌骨的再认识[J]. 孙方贵,陈剑,王德鑫,王毅,李大成,胡裕桐. 中国乡村医药, 2016(17)
- [5]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误诊1例报告[J]. 卢蓉,陈晓华. 吉林医学, 2013(08)
- [6]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治疗研究[D]. 周庆九.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1)
- [7]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鼻骨骨折的应用价值[D]. 渐楠. 山东大学, 2012(02)
- [8]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尾骨痛的疗效观察[D]. 郑景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9]二分髌骨影像学征象及其法医学意义[J]. 应充亮,王亚辉,万雷. 法医学杂志, 2010(01)
- [10]多层CT显示鼻骨细微结构的最佳后处理方法选择[D]. 曲岷.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