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中影响国际疾病分类的因素分析

康复治疗中影响国际疾病分类的因素分析

一、康复治疗影响国际疾病分类因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李瑾,高民,张明,陈猛,张一帆,夏露露,陈伟[1](2021)在《基于WHO-FICs心肺运动试验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Scoping综述》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理论,分析心肺运动试验(CPET)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关于CPET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研究。采用Scoping综述方法分析CPET应用于肺癌患者时的适应证与禁忌证、运动功能障碍、肺康复干预措施、评价方法和指标以及环境因素等。结果基于WHO-FICs框架,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对纳入文献进行分析。主要疾病为不同病理类型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2C25),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CA22);肺癌患者进行CPET的障碍主要包括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和参与障碍;基于CPET的肺康复运动训练方法被划分为治疗类、预防类和健康促进类;评价工具及指标采用摄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氧脉搏、心率、血压、心电图、Borg量表、6分钟步行测试、健康调查简表(SF-36)等,并提供环境因素的分类和描述。结论 CPET在肺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术前评估及预后预测、运动处方制定及运动效果评估、抗癌治疗影响评估三个方面。基于WHO-FICs理论体系,CPET应用对象主要为NSCLC,肺癌最常见的并发症是COPD;肺癌肺康复是以功能障碍和需求为导向,基于CPET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类、预防类和健康促进类的肺康复运动训练,旨在提高患者整体功能,优化肺癌患者健康结局。

张姣姣[2](2021)在《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创伤性脊髓损伤(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TSCI)是由伤害性事件导致的急性神经损伤类疾病,具有突发性、高致残性、治疗费用高昂、康复时间长和转归效果差等特点,不仅会给个体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而且会对整个家庭、社区及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影响。TSCI是一种可预防的伤害性疾病,而制定预防性策略需要有效的疾病特征数据支撑。从全球范围来看,关于TSCI流行规模和救治成本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创伤登记系统实时获取TSCI患者的流行特征资料,而中国尚未开展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从中国伤害性疾病的救治体系和救治模式来看,TSCI发病后易于流向三级医院住院病案系统,因此通过开展基于三级医院病案系统的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等相关研究,可初步了解TSCI对我国人群的危害程度及特点,为制定TSCI防治策略提供依据。目的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描述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影响TSCI住院患者费用和转归效果的因素,初步了解TSCI给我国人群健康带来的疾病负担。方法首先,通过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我国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本次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摘录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人口统计学、损伤及救治特征等信息,经数据清洗后共纳入4404名调查对象。利用复杂抽样加权和脊髓损伤相关床位占比估算全国三级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同时描述住院患者的特征分布。其次,通过西安市红会医院的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分析TSCI住院费用情况。本次调查从西安市红会医院病案系统中摘录2019年8月1日-2020年7月31日入院的TSCI住院患者数据,共382名。利用上述数据,描述不同TSCI疾病特征的住院费用分布,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住院患者费用的因素。最后,利用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的出入院ASIA损伤分级变化描述TSCI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现状,并采用两水平logistic随机截距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医院间影响住院患者神经功能转归的因素。结果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为72907例,住院患者发生率为52.35/100万。在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中,平均年龄为51.6岁,≥60岁患者比例为32.4%;男女比例为3:1,且0~9岁的男女比例最低(2:5),30~39岁最高(4:1);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最高(56.2%)。在损伤病因中,高处坠落为首要损伤病因(30.1%),常见于男性和青壮年人群;跌倒为次要病因(28.2%),常见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在损伤水平与程度中,颈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不完全脊髓损伤占86.0%,与颈脊髓损伤相比,胸脊髓损伤的平均年龄较低,完全性脊髓损伤比例高(48.4%)。在入院ASIA损伤分级中,D级脊髓损伤所占比例最大,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入院ASIA损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A级至C级脊髓损伤的比例均高于女性,<10岁组中B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其它年龄组均为D级脊髓损伤比例最高,且入院A级和B级脊髓损伤患者的主要损伤病因为高处坠落,C级和D级损伤患者为跌倒。在救治特征分布中,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受伤后2小时内入院的比例为7.5%,受伤当天手术的比例为1.9%,接受手术和康复治疗的比例分别为71.8%和37.4%。基于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费用调查数据得出,382例TSCI患者的总费用为3908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102305.2元,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次均住院费用为43959.5元。在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住院时间对住院费用的影响最大,随后依次为手术等级、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康复治疗和入院ASIA损伤分级。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得出,4404例TSCI住院患者的神经功能好转比例为27.3%。在出院ASIA损伤分级分布中,D级脊髓损伤的所占比例最高,其后依次为C级、A级、E级和B级,不同年龄组中均为D级脊髓损伤的比例最高,且随年龄增长呈波动升高趋势。在TSCI转归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中,不同医院的脊髓神经功能转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内相关系数(ICC)为24.2%;在患者层面,年龄、损伤水平及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与脊髓神经转归效果呈负相关,而受伤至手术时间、康复治疗和手术干预方式与其呈正相关。结论基于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调查和西安市红会医院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本研究估算的我国2018年三级医院TSCI住院患者约72907例,在缺乏全人群范围的TSCI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情况下,该数据对于阐述我国TSCI疾病负担现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2)TSCI患者住院费用(中位住院费用为76569.4元)高于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提示我国TSCI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费用受住院时间、手术等级、入院ASIA、合并损伤、损伤病因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3)TSCI住院患者转归效果差,提示患者出院后将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的疾病负担。多因素分析显示,转归效果受年龄、损伤水平与程度、伴随骨折或脱位、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和康复治疗等因素影响。(4)TSCI住院患者主要特征:TSCI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农民工是高危人群。高处坠落为TSCI住院患者首要病因。不同性别和年龄的TSCI病因分布不同,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跌落多发于女性、儿童和老年人群。TSCI住院患者多为颈段损伤,完全性损伤比例较低。男性、青壮年的损伤程度重。

李刚[3](2021)在《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龄化正持续加深,形势十分严峻。在体育产业和健康产业政策规划引领和市场创新驱动的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不断推进,运动干预、慢病防治、健康促进、体质评估、运动监控、运动康复等产品与服务不断形成,各种运动健康服务模式不断涌现,运动健康服务逐渐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渠道。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研究日益引起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相关研究还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以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服务主导逻辑理论、MOA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进行分析,探讨了运动健康服务、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相关理论,按照“动因-行为-结果”的逻辑主线构建了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分析框架,并系统分析了各要素的内涵与维度,实证揭示了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通过全文的分析论证,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运动健康服务是指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健康需求为导向,以运动干预为手段,通过体医部门协同、技术融合、资源整合等方式,提供运动干预慢性病、运动康复、运动促进健康等方面的服务。运动健康服务具有产品混合性、对象广泛性、过程融合性、价值多样性和主动参与性等特征。从功能属性和消费需求角度,运动健康服务可划分为健康修复类、健康维护类和健康促进类;从产业角度,运动健康服务运可划分为运动医疗服务、运动健身服务、运动信息服务、运动保险服务、运动组织管理服务以及运动装备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等。运动健康服务作为一项综合性服务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其划分为核心、次核心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第二,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的顾客参与具有独特内涵,在参与方式上具有体育参与和服务参与双重属性,在服务生产方式上兼具合作生产和独自生产;其特征包括主动健康、全程参与、沉浸体验;在类型划分方面,按照参与动机可分为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按照参与强度可分为强参与和弱参与。企业不能直接提供价值,只能提供价值主张,顾客在价值共创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运动经验等资源;顾客价值内生于合作生产之中,并由顾客感知获得;顾客价值有着较为复杂的高阶结构,包括显性价值(如健康促进、慢病干预、愉悦身心、健康生活、休闲娱乐等)和隐性价值(包括降低医疗支出,提高劳动能力,促进家庭和睦及社区和谐等)。第三,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框架涉及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顾客参与和顾客价值5个核心范畴及其14个主范畴,其中,参与动机包括健康动机、社交动机,参与机会包括地理可达性、内容可适性,参与能力包括知识储备、身体能力,顾客参与包括人际互动、信息分享和合作行为,顾客价值包括实用价值、享乐价值、学习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参与动机、参与机会、参与能力三者均能显着正向影响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参与动机通过参与机会、参与能力间接作用与顾客参与。顾客参与显着正向影响顾客价值。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新时代我国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健康服务发展逻辑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发展理念,转向预防、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的运动健康服务体系,转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模式,由此建议政府部门要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石诗萌[4](2021)在《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随着全民健身的推广和体医融合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国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增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经常参加各种体育运动的人群的损伤风险是非活跃人群的1.5-2.0倍,而最常见的肌肉骨骼运动损伤发生于下象限(Lower Quadrant,LQ)。动作筛查作为一种识别损伤风险和指导实施训练计划以预防运动损伤的手段,在运动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研究对现有动作筛查工具进行系统综述,发现这些动作筛查工具的预测能力有限,不能支持其广泛应用于预测LQ损伤风险。因此,有必要研发一套新的预测LQ运动损伤风险的动作筛查工具,并且以期能以该工具的测试结果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针对性训练方案,从而有效降低LQ运动损伤风险。基于此,本研究有三个目的:(1)研发一套新的旨在预测LQ损伤风险的动作筛查工具,即下肢功能性测试(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Test,LEFT);(2)检验LEFT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LEFT测试结果识别LQ损伤风险因素,指导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3)检验基于LEFT测试结果制定的针对性训练能否有效降低LQ损伤风险。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计研发LEFT。基于既往动作筛查的研究成果,确定LEFT研发的理论框架,并提出LEFT待选动作库;通过国内外专家研讨的方式,筛选确定LEFT动作,并制订LEFT的动作质量与症状评分标准。第二部分通过四个试验(试验1、2、3、和4),系统检验LEFT的信度和效度。试验1信度检验采用3名评分者对20名受试者进行间隔时间为7天的重复测试与评分,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LEFT的评分者间信度、评分者内部信度以及受试者重测信度。在信度检验的基础上,试验2为区分效度检验,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25名健康活跃受试者进行LEFT测试并调查测试前12个月的损伤情况,探讨LEFT得分能否区分有、无LQ损伤史的受试者群体。试验3为预测效度检验,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76名健康活跃受试者进行LEFT测试,并对受试者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记录LQ损伤情况,探究LEFT测试能否有效预测LQ损伤风险,并建立预测损伤风险的回归方程。试验4为内容效度检验,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8名受试者进行LEFT、平衡、肌力、柔韧性等测试,探讨LEFT测试结果与以上各独立风险因素的关系,以检验LEFT内容效度。第三部分(试验5),根据试验4所得LEFT筛查工具5个单项动作测试结果与独立风险因素的关系,提出机体功能三维风向标,以此为据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探讨针对性训练对LQ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采用干预对照试验方法,将75名受试者分为三组,即针对性训练干预组(I组n=25)、常规体能训练对照组(C1组n=25)和非运动对照组(C0组n=25)。I组接受8周针对性训练,C1组接受8周常规体能训练,C0组仅接受宣教。比较三组受试者在干预前、后LEFT测试结果和受试者损伤风险变化。研究结果:第一部分,设计研发了一套新的动作筛查,即LEFT。该测试包含5个涉及不同运动模式、平面、方向和强度的动作任务,囊括了结构和功能的测试,测试结果包括动作质量(Movement Quality,MQ)和症状得分(Symptom Score,SS)。第二部分,试验1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评分者的评分之间(F=0.353;p=0.705)、同一评分者两次视频评分之间(F=0.708,p=0.404)以及受试者的两次LEFT测试MQ得分(F=0.156;p=0.679)均无统计学差异。组内相关系数显示LEFT具有极好的评分者间信度ICC2,3=0.949,(95%CI:0.893-0.978)、评分者内部信度ICC2,3=0.953,(95%CI:0.921-0.972)和受试者重测信度ICC2,1=0.875,(95%CI:0.712-0.949)。试验2研究结果表明有LQ损伤史的受试者MQ(z=-5.387,p<0.001)和SS(z=-3.990,p<0.001)显着低于无LQ损伤的受试者。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MQ(OR=0.937,p<0.001)、SS(OR=0.935,p<0.001)均与LQ损伤史相关R2=0.174(调整R2=0.241)。采用MQ区分LQ损伤史时,受试者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720(p<0.001,95%CI:0.652-0.787),采用SS区分LQ损伤史时,AUC=0.656(p<0.001,95%CI:0.576-0.736),当采用MQ和SS联合区分时,AUC=0.763(p<0.001,95%CI:0.699-0.826),表明有76.3%的案例可以被准确区分。试验验3研究结果表明LQ损伤的受试者MQ(z=-3.489,p<0.001)和SS(z=-3.504,p<0.001)显着低于无LQ损伤的受试者。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LEFT测试结果MQ(OR=0.916,p=0.004)、SS(OR=0.919,p=0.003)均与LQ损伤相关,可以作为预测LQ损伤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R2=0.312(调整R2=0.453)。根据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P=1/[1+e-(12.142-0.088MQ-0.085SS)]。使用MQ预测LQ损伤时,AUC=0.772(p<0.001,95%CI:0.653-0.891),使用SS预测LQ损伤时,AUC=0.771(p=0.001,95%CI:0.638-0.905),当使用MQ和SS联合预测时,AUC=0.853(p<0.001,95%CI:0.754-0.953),表明有85.3%的案例可以被准确预测。试验4研究结果显示,LEFT与平衡的相关性分析中,LEFT测试结果MQ与SOT指标ES(rho=0.456,p=0.013)、BS(rho=0.510,p=0.006)、COMP(rho=0.441,p=0.019)显着相关;MQ与LOS测试指标RT-RA(rho=-0.375,p=0.049)、EPE-A(rho=0.413,p=0.029)、EPE-RA(rho=0.439,p=0.020)、EPE-R(rho=0.399,p=0.036)、EPE-LA(rho=0.495,p=0.007)、MXE-A(rho=0.611,p=0.001)、MXE-R(rho=0.423,p=0.025)、MXE-LA(rho=0.425,p=0.024)显着相关;MQ与睁眼时单腿平衡显着相关(rho=-0.475,p=0.011);LEFT测试指标SS与RT-RA(rho=-0.436,p=0.020)、EPE-RA(rho=0.519,p=0.002)、MXE-P(rho=0.446,p=0.017)显着相关。LEFT与等速肌力的相关性分析中,MQ与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显着相关(rho=0.526,p=0.004)。LEFT与下肢柔韧性的相关性分析中,SS与股四头肌(rho=0.434,p=0.024)和髂腰肌(rho=-0.445,p=0.020)柔韧性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平衡的相关性分析中,LEFT测试指标MQ1与SOT指标ES(rho=0.383,p=0.044)、BS(rho=0.408,p=0.011)、COMP(rho=0.403,p=0.034)显着相关,MQ2与SOT指标ES(rho=0.517,p=0.005)、BS(rho=0.472,p=0.011)、COMP(rho=0.469,p=0.012)显着相关,MQ3与SOT指标ES(rho=0.412,p=0.029)、BS(rho=0.439,p=0.019)、COMP(rho=0.417,p=0.027)显着相关;MQ4与LOS测试指标MEX显着相关(rho=0.552,p=0.004);MQ1与睁眼(rho=-0.400,p=0.035)和闭眼(rho=-0.418,p=0.027)的单腿平衡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等速肌力的相关性分析中,MQ3与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显着相关(rho=0.525,p=0.004),MQ4与膝关节伸肌(rho=0.490,p=0.008)和屈肌(rho=0.593,p=0.003)的相对峰力矩均显着相关;LEFT单项动作与柔韧性的相关性分析中,MQ4(rho=0.524,p=0.005)和MQ5(rho=0.395,p=0.042)均与股四头肌柔韧性显着相关,SS1与髂腰肌(rho=-0.407,p=0.035)和股四头肌(rho=0.426,p=0.027)柔韧性显着相关,SS3与髂腰肌柔韧性显着相关(rho=-0.394,p=0.042),SS5与髂腰肌(rho=-0.468,p=0.038)和股四头肌(rho=0.416,p=0.031)柔韧性显着相关。第三部分,试验5结果表明,干预前三组组间的MQ(p=0.597)、SS(p=0.084)、LQ损伤风险(χ2=0.750,p=0.687)以及LQ损伤率(χ2=0.120,p=0.942)均无显着性差异。干预周期和干预手段对MQ有显着性影响(p=0.040)。经过干预,第4周时,与基线值相比,I组MQ显着升高(p<0.001),C1(p=0.957)组和C0(p=0.113)组无显着性变化。8周时,与基线值相比,I组MQ显着升高(p<0.001),C1组(p=0.776)和C0(p=0.410)组无显着性变化。干预周期和干预手段对SS无显着影响(p=0.218)。在干预周期中I组、C1组和C0组的SS均无显着性变化。经过干预,I组(χ2=8.333,p=0.016)的损伤风险明显下降,C1组(χ2=1.042,p=0.594)和C0组(χ2=0.753,p=0.686)的LQ损伤风险均无显着性变化。研究结论:(1)LEFT是首个用于针对性预测下象限损伤风险的功能性筛查工具。研发提出的理论框架和采用动作质量与症状联合评价的方式,能为今后研发针对其他部位的动作筛查以及改良现有动作筛查提供有益的参考。(2)LEFT是一项稳定可靠且有效的下象限运动损伤风险筛查工具,可以准确区分有无下象限损伤史,并且能通过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下象限的运动损伤风险;此外,LEFT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LEFT的各个单项动作分别与这些风险因素相关,这可以作为制定针对性训练的依据。(3)将动作质量和症状得分结合,可提高LEFT的区分效度和预测效度。(4)根据LEFT测试结果设计的针对性训练能够提高动作质量,有效降低下象限运动损伤风险;常规体能训练和宣教未能降低下象限损伤风险;针对性训练、常规体能训练和宣教均未能改变症状得分,因此,对于有相关症状的人群,应考虑运动干预以外的其他干预方法。

牟梓君[5](2021)在《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基于西安中医脑病医院电子医疗记录、教材和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等,研究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构建及其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相关隐性知识的发掘、可视化、管理以及学习传播开辟新的途径,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方案的优化,以及辅助诊疗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以脑瘫患者住院电子病历、医院信息系统抽取的医嘱数据、效果评估量表以及中西医已经发布的脑瘫临床诊疗指南、教材为主要知识来源构建知识框架以及知识图谱。首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非结构化信息,通过实体标注、概念和关系抽取、术语规范化整理以及机器学习等方法,进行人机结合的结构化处理以及数据的预处理;其次,结合已整理形成的小儿脑瘫的相关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等,参考已有的《中医药学语言系统语义网络框架(TCMLS-SN)》(ISO 19465-2017)和《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结构》(ISO/TS 17938-2014),定义并形成小儿脑瘫疾病的“本体框架”,应用斯坦福大学的知识库构建的“七步法”构建小儿脑瘫疾病诊疗知识库,形成知识图谱的模式层;然后,将结构化并规范标注的小儿脑瘫电子病历的实体数据与模式层的本体框架对应匹配,形成知识图谱的数据层。本体框架的手工构建使用Protege这一本体构建软件,数据的存储使用Neo4j图数据库,最终形成知识图谱语义查询、应用的可视化展示,以及后续知识更新、维护的方法和平台。2.以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分析及常用方案疗效比较为例,采用临床评价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尽管在小儿脑瘫诊疗中有明确的诊疗方案,但针对每个患儿,具体诊疗方法往往是个体化的,为了使个体化诊疗中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本研究根据中医针灸“证-治-效”紧密相关的特点,对2013~2019年间住院的1304例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的诊断情况和接受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学龄前脑瘫儿童的人群基本特征、患病情况(包括脑瘫本病和共患疾病)、住院治疗时间和治疗方案概况(包括治疗方法种类、使用率及方法联合使用情况)。对选出的3种最常用的相似治疗方案进行组间疗效比较研究,纳入病例是住院前后有2次格塞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评估的脑瘫患者,以格塞尔发育量表评估结果为观察指标,具体包含:动作能、应物能、言语能、应人能4个维度的发育商。根据各组患者基线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脑瘫分型、住院时间、治疗前各维度发育商)分析,将患者依据年龄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3层,进行年龄层内3组治疗方案间的疗效比较分析。使个性化治疗所包含的诊疗方案隐性知识显性化,完善并充实小儿脑瘫的知识库。3.以脑瘫针刺治疗处方规律及适应症人群发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对住院接受针刺治疗且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者的首张针刺治疗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找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取穴规律和针刺处方对应的适应症人群特征。纳入首次病程记录中含有针刺治疗处方、出院时有治疗效果评价的小儿脑瘫病例。首先对脑瘫总样本的针刺治疗核心处方进行复杂网络分析,得到针刺治疗脑瘫的核心用穴或基本用穴;其次,基于针刺处方中穴位的相似度对脑瘫患儿进行社团检测,筛选出具有特色的脑瘫亚人群,相似度采用Jaccard相似系数,社团检测采用Fast Unfolding(BGLL)高效社团检测算法;再依据各亚群内穴位特征和症状特征的分布情况(富集情况)找出各亚群的特征性穴位和特征性症状;结合各亚群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穴位形成相应人群的针刺处方。总结各脑瘫亚人群的特征症状和针刺处方规律,将转为显性化的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等隐性知识补充到知识库。研究结果1.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1)构建小儿脑瘫的本体框架。结合诊疗指南、教材、医院电子医疗记录和既往中医疾病本体,构建脑瘫的本体框架,包括脑瘫患者类、诊断类、病因类、症状类、治疗类5个本体类(class)和12种类间关系,以此作为知识图谱的模式层。(2)脑瘫实例导入图数据库。根据研究目的将3852个治疗有效诊次的脑瘫患者诊疗数据通过Python分类别导入Neo4j图数据库,其中包含了疾病名称(脑瘫疾病分型、其他合并疾病诊断)、证型、症状、穴位、方名、中药、治疗方法等类型,以及引起、治疗、具有等关系。围绕中医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内容在6类标签、5种关系下构建形成2970个节点和38160条关系,作为知识图谱的数据层。(3)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语义检索和可视化展示。最终初步实现了针刺、中药结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诊疗方案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和语义检索功能。2.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治疗方法及其效果相关的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在对诊疗方案进行疗效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本研究分析了西安中医脑病医院1304例住院患儿的诊疗方案,并对接受三组常用治疗方案的部分脑瘫患儿进行了神经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基于所得结果对小儿脑瘫知识图谱进行增补完善,同时也对此类隐性知识显性化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1304例第一诊断为脑性瘫痪的7周岁以下患儿的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男童年龄(3.25±1.64)与女童年龄(3.36±1.67)相当,治疗时间在70天左右;在1304个人的3006个住院次中男童住院次数(1782人次)比女童(1224人次)多。其中71.03%的脑瘫分型是最常见的痉挛型,其次是不随意运动型,有232人次(12.61%),肌张力低下型(8.37%)和混合型(6.74%)位于其后。脑瘫儿童的中医证候主要有肝强脾弱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两虚证、痰瘀阻络证等,肝强脾弱证是人群中最多见的证型。最常见合并疾病中感染、炎症占据重要位置,而且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的情况与全院统计结果类似。此外,低年龄人群在发育畸形和消化系统等方面的疾患更为突出。根据患者医嘱将其治疗方法分为10大类,分别是针灸、推拿、康复、理疗、拔罐、刮痧、西药、中药、中成药、手术,经统计,60%以上的患者治疗时使用了是康复、针灸、西药、中成药、推拿、理疗,针灸和康复的使用率分别超过了 92%和97%,而中药、拔罐、手术、刮痧等疗法的使用率相对较低。在针灸疗法中,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普通针刺治疗方法,在针灸各疗法中占92%;其次为穴位注射(74.36%)和穴位埋线(55.85%)。对患者住院期间常用的疗法数及组合进行分析,在3006人次的脑瘫住院治疗中,75.9%的患者接受了 5-7种治疗方式,其中最普遍的是接受6种疗法者(31.7%)。对所有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案情况进行频数统计,发现共有81种治疗组合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康复、理疗、西药、针灸、推拿、中药、中成药”和“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这3种组合形式。以Gesell发育量表各维度智龄为观察指标,对接受基础组治疗方案(康复、西药、针灸、推拿、中成药)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的智龄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智龄高于治疗前,说明治疗有效。对3种常用小儿脑瘫住院治疗方案的效果比较:以格塞尔发育量表各个维度的发育商为观察指标,得出幼儿期患儿和学龄前期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在接受三类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组间疗效均相同,各维度发育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多措施联合治疗小儿脑瘫的过程中,疗法的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部分疗法对于患儿脑瘫症状的疗效有待商榷。从小儿脑瘫住院诊疗方案分析结果中抽取新实体和关系加入到知识图谱中,将治疗方案相关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此处增补8个实体(治疗相关3个,评估量表相关5个)、3种关系,形成28个三元组。3.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对针刺治疗有效的943名7周岁以下患者的针刺用穴情况进行分析,得到该院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的一般情况:男童年龄(2.92± 1.69岁)与女童(2.88±1.62岁)相当,住院时间均为80天左右,从明确脑瘫分型的患者来看,仍然以痉挛型脑瘫为主(42.1%),其次是肌张力低下型(7.32%)和不随意运动型(6.15%);按诊断频次统计,证候诊断排序依次是肝强脾弱证、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脾肾亏虚证。对接受针刺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穴位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分析,943个脑瘫针刺处方中含90个(组)穴,运用了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焦顺发头针和靳瑞教授创立的靳三针4类穴位。依频次从高到低排序,使用率前三位的是足运感区、三阴交、运动区,使用率超过80%;脑瘫针刺用穴中阳经穴位较多,四肢穴位为主;功效以改善运动和平衡障碍为主。采用复杂网络算法分析943名脑瘫患者的针刺治疗核心穴位,得出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是针刺穴位处方中最重要的穴位,次核心穴还有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后溪、申脉等。利用社团划分、复杂网络分析等算法挖掘得到3个脑瘫亚人群,针刺处方与人群的症状特征的对应关系分别是①足运感区、血海、丰隆、平衡区、肝俞、脾俞、悬钟、委中、手三里、外关、承扶、阳陵泉、行间、运动区治疗脑发育成熟度较低,运动功能发育差,肌张力高,步态异常且平衡性差,自我移动能力受限,肢体关节活动不利,精细动作发育障碍,伴有智力低下、消化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②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丰隆、太冲、平衡区、合谷、申脉、后溪治疗脑发育成熟度相对较高,已具备站立或行走能力,手功能或精细运动发育欠佳,肌张力高、姿势异常的患者。③运动区、足运感区、三阴交、腰阳关、足三里、肾俞、手三里、脾俞、大椎、四神聪、智三针、言语区(三个区)、百会、上廉泉治疗四肢痿软无力的肌力低下型运动障碍,兼有智力、语言发育障碍的患儿。利用知识图谱查询与P0/P2/P4人群特征症状相似的患者的针刺选穴,查询结果显示P0、P2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位均能涵盖数据挖掘结果中的针刺核心穴和特征穴,P4类特征症状的治疗穴查询也包含了 P4所有的核心穴,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挖掘分析所得规律的可靠性,继而可将结论中的关系和属性增补到知识图谱中,实现小儿脑瘫针刺处方规律相关知识的显性化转换。研究结论1.知识图谱技术是小儿脑瘫等复杂疑难疾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归类整理、展示、查询和搜索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包含疾病、证候、症状、治疗、疗效等本体的小儿脑瘫知识图谱实现脑瘫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可视化,为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的传播、学习找到新途径,并为临床疾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工具和方法。2.通过临床疗效评价、数据挖掘等多种技术组合,分析脑瘫患者病历诊疗数据获取脑瘫中医治疗相关隐性知识,抽取其中概念、关系补全完善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内容,实现了小儿脑瘫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完善了知识图谱构建方法,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手段。3.通过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和疗效评价,得出临床实践中小儿脑瘫诊疗方案的制定缺乏规范性,联合疗法使用的目的不明确,疗法有待进一步优化。本研究从临床有效诊疗数据中挖掘分析出三条脑瘫针刺取穴经验,与知识图谱检索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为临床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处方选穴提供参考。

胡洁蔓[6](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叶洋洋[7](2021)在《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老年社会的深入和人类突发性疾病的出现,医疗旅游已成为我国当下重点发展的“新经济”。但面对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前景,国内众多医疗旅游目的地正寻求解决国内客源流失的办法。同时,在前期调研发现,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我国发展过程中处初级阶段,群体认知仍相对不足,尤其在国内医患关系和旅游服务关系难以长久保持的情况下,建立长久的信任关系是当前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的关键。信任双因素理论源自于信任理论研究中对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探讨,这一理论具有广泛应用价值,且在不同情境下开始得到验证。但在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目前对不信任的内涵、维度的挖掘还明显不足。具体到医疗旅游研究中,信任虽被提出是对决策至关重要的,但针对不信任的研究相对空缺,更缺乏讨论二者共存的情况。本文以我国医疗旅游先行区发展为例,借助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信任与不信任的二元关系;并以信任双因素为核心开展实证研究,分析客源群体对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决策影响过程;在质性和量化研究基础上,得到了基于人-地信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以期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文章围绕以上主题内容,分为理论基础、质性扎根、量化验证及对策研究四大板块,共计八个章节。其中,量化验证过程细分为三个阶段,整体研究过程层层递进,前后呼应。第一,梳理并引入信任双因素理论,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与对策研究的概念框架。立足信任研究发展脉络,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初步界定了相关变量的概念、维度及阶段;从四个层面分三个阶段构建了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概念模型;同时,结合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现状,分析信任保障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选取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为案例地,通过深度访谈,运用ROST CM及Nvivo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及扎根分析,从客源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内涵、维度(信任:能力、正直、善意;不信任:恶意、不可靠、不可测)及5个感知要素;从目的地服务管理视角得到信任与不信任的来源、信任保障机制的17个基本构成及保障措施内容,初步构建基于人-地关系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内容框架和过程。第三,基于质性研究结果,补充并完善相关变量,得到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影响模型;分阶段进行假设检验,细化各变量的问项来源;以案例地为核心区开展问卷预试,优化变量问项;开展正式问卷调研,通过统计学分析优化变量构面;分三个阶段得到验证结果:(1)信任与不信任相互独立、共存且不同,且个体差异普遍存在,我国医疗旅游目标群体中多为“盲目信任”、“盲目怀疑”及“有限信任者”;(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维度中,正直及不可测对于信任和不信任的影响显着性相比其他较弱;信任双因素对旅游意向有影响,且信任起正向主导作用;(3)认知显着影响信任双因素;影响认知的五个感知要素中,管理保障、环境因素及设施与服务质量相关性较高,且环境因素、价格成本以及声誉形象对认知影响显着。第四,综合质性和实证研究结果,基于我国目前初级发展阶段,得到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内容,即基于环境服务质量提升、基于价格成本改善、基于声誉形象优化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并从信任双因素出发,对照增强信任、减小不信任,提出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的具体建议。总体上,本文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研究内容,成功地将信任双因素理论应用到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中,构建了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为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建设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1)在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情境下,厘清并验证了信任双因素理论,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验证的研究体系;(2)构建完整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体系,拓宽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畴;(3)方法上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形成了完整的验证方法思路;(4)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丰富了医疗旅游相关研究方法。在理论贡献上:(1)从信任理论出发,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2)填补了不信任维度差异化划分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3)梳理完善了医疗旅游研究概念,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体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也为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的优化提出了实践启示,为医疗旅游先行区经验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在总结研究局限的同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方向。

习书晗[8](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毛和荣[9](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李冰冰[10](2021)在《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为指导视障青少年的康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建议,采用时间权衡法(Time trade-off,TTO)测量视力障碍(简称“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值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调查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使用情况,对影响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2020年6月~2021年2月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采用电话随访调查。对象来源于省残疾人联合会既往登记的低视力患者数据库及我院低视力团队指导康复的低视力患者数据库,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186例8~27岁视障青少年,采用本研究小组专门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电话随访,调查内容包括视障青少年的基本信息、视力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和时间权衡问题。对其中年龄≥10岁、可理解健康效用的165例视障青少年进行基于TTO的健康效用评价,并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在性别、年龄、就学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视障病因、视觉损伤程度等不同分组的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确定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对186例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适配类型、使用频率、满意度、弃用原因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与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相关的因素。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186名视障青少年平均年龄为(14.6±4.5)岁,其中男性117人(62.9%),女性69人(37.1%)。本研究纳入对象中,导致视障青少年视觉损伤的最主要病因是白内障(27.4%),其次是“屈光不正/高度近视”(15.1%),视神经病变(11.8%)等。2.接受健康效用评价的165例视障青少年平均预期生存年数为80.5年。对不同特征的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进行组间比较,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及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显示:视障青少年的TTO效用值在不同就学情况、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P=0.02、P<0.01),但在不同性别、年龄、视障病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年龄、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是视障青少年TTO效用值的独立影响因素(分别为P=0.03、P=0.04、P<0.01);性别、就学情况、视障病因则对TTO效用值没有影响(P值均>0.05)。3.本研究中,手持电子助视器适配率最高(55.9%),其次是智能手机(48.9%)和听书机(37.6%)。所有助视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智能手机,63.2%的智能手机使用者“几乎每天使用”;满意率最高的是手持电子助视器(92.3%)和智能手机(76.9%)。95名视障青少年存在弃用助视器的情况(51.1%)。所有助视器中,智能手机的弃用率最低(4.2%),其次是台灯(10.0%)。光学助视器的弃用率(59.8%)高于非光学助视器的弃用率(52.2%)和电子助视器的弃用率(30.8%)。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主要是更好的替代品出现(16.8%)、个人技能提高(15.8%)、助视器损坏(15.8%)等。4.本研究中,因白内障、未矫正的屈光不正(包括无晶体眼)、青光眼及其他病因导致视觉损伤的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概率分别为41.2%、71.4%、26.7%、5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P=0.01);而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概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就学情况、视觉损伤程度人群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TTO效用值作为视障青少年康复的科学依据之一,受年龄、助视器使用情况、视觉损伤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中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主要是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个人技能提高、助视器损坏等,且弃用助视器的概率主要与病因有关。视障康复工作应充分考虑视障人士的年龄、病因、视觉损伤程度、使用助视器的情况等相关因素,最大限度满足其康复需求。

二、康复治疗影响国际疾病分类因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康复治疗影响国际疾病分类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WHO-FICs心肺运动试验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Scoping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
2 结果
    2.1 疾病类型及试验终点
        2.1.1 疾病类型与适应证和禁忌证
        2.1.2 试验终点
    2.2 与应用CPET有关的肺康复干预类型
        2.2.1 治疗类
        2.2.2 预防类
        2.2.3 健康促进类
    2.3 评价工具及指标
        2.3.1 身体结构和功能
        2.3.2 活动和参与
        2.3.3 环境因素
        2.3.4 综合功能评估工具
    2.4 测试及训练的环境
3 讨论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TSCI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
        1.1.1 TSCI流行病学负担
        1.1.2 TSCI经济负担
    1.2 TSCI转归情况
    1.3 TSCI数据现状
    1.4 立题依据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思路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TSCI住院患者的流行特征描述
        4.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调查
        4.1.2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4.1.3 确定分析指标与方法
    4.2 TSCI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1 TSCI住院患者费用调查
        4.2.2 确定分析指标
        4.2.3 统计学分析
    4.3 TSCI住院转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1 确定分析指标
        4.3.2 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中国TSCI住院患者估算结果
    5.2 TSCI住院患者特征分布
        5.2.1 人口特征
        5.2.2 损伤特征
        5.2.3 救治特征
    5.3 TSCI住院费用结果
        5.3.1 基本情况
        5.3.2 TSCI住院费用差异
        5.3.3 TSCI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5.4 TSCI住院转归结果
        5.4.1 TSCI住院转归现状
        5.4.2 TSCI住院转归的影响因素
6. 讨论
    6.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6.1.1 中国TSCI住院患者数的估算
        6.1.2 TSCI住院患者特征
    6.2 TSCI住院患者经济负担情况
        6.2.1 TSCI住院费用情况
        6.2.2 TSCI住院转归情况
    6.3 TSCI防治启示
7. 结论与建议
8. 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发表文献
附录一 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病案调查表
附录二 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费用调查表
个人简介
致谢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诉求:人口老龄化急需发挥运动的健康促进价值
        1.1.2 现实审视:“体医融合”催生多样化运动健康服务模式
        1.1.3 国际经验:全民参与是政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的政策主张
        1.1.4 趋势研判:健康社区是实现主动健康的重要阵地
    1.2 研究问题
        1.2.1 实践问题
        1.2.2 理论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结构安排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要点梳析: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内容检视
        2.1.1 运动干预、体力活动和科学健身的概念辨析
        2.1.2 体医融合
        2.1.3 运动健康意涵的演变历程
        2.1.4 运动健康服务内涵的多视角审视
    2.2 实践审视:国内外运动健康服务推进工作探索
        2.2.1 政府在运动健康服务发展中富有成效的政策探索
        2.2.2 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的实践探索
    2.3 总体概览:老年运动健康服务研究剖析
        2.3.1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发展现状与困境
        2.3.2 老年运动健康服务需求与供给
    2.4 他山之况:顾客参与研究回顾
        2.4.1 顾客参与的内涵
        2.4.2 顾客参与的维度构成
        2.4.3 顾客参与水平
        2.4.4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
        2.4.5 顾客参与的结果变量
    2.5 理论基础
        2.5.1 服务主导逻辑
        2.5.2 MOA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基本理论
    3.1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界定
        3.1.1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的要素结构
        3.1.2 运动健康服务概念要素分析
        3.1.3 运动健康服务的概念表达
    3.2 运动健康服务的特征
        3.2.1 产品混合性
        3.2.2 对象广泛性
        3.2.3 过程融合性
        3.2.4 价值多样性
        3.2.5 主动参与性
    3.3 运动健康服务类型
    3.4 运动健康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3.5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5.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分析框架
        3.5.2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参与内涵、特征与类型
        3.5.3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
        3.5.4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的理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探索性案例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方法选择
        4.1.2 案例选择
        4.1.3 研究资料收集
    4.2 案例介绍和研究发现
        4.2.0 案例介绍
        4.2.1 研究发现
    4.3 案例研究结论
第5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质性分析
    5.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流程
    5.2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质性分析过程
        5.2.3 范畴提取与模型构建
    5.3 模型阐述
        5.3.1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前因变量分析
        5.3.2 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维度阐释
        5.3.3 运动健康服务情境下顾客价值内涵及维度阐释
        5.3.4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价值共创路径的量化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导
        6.1.1 基于MOA理论的运动健康服务参与研究假设
        6.1.2 顾客参与对顾客价值的影响
    6.2 研究量表设计
        6.2.1 初始量表设计
        6.2.2 研究量表纯化
        6.2.3 正式量表设计
    6.3 调查问卷设计与小样本测试
        6.3.1 调查问卷设计
        6.3.2 小样本测试
    6.4 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分析
        6.4.1 数据收集
        6.4.2 样本特征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6.4.3 信度、效度检验
        6.4.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6.4.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7.2.2 优化运动健康服务供给体系
        7.2.3 完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管理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选题依据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假设
    3 研究思路
    4 技术路线图
文献系统综述
    1 研究方法
        1.1 检索方法
        1.2 文献筛选
        1.3 数据提取和质量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基本信息
        2.2 动作筛查类型和项目
        2.3 纳入研究的证据等级和质量
        2.4 动作筛查的信度和预测效度
    3 讨论
    4 结论
第一部分 研发下肢功能性测试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2.2 LEFT动作设计
        2.3 LEFT评分标准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LEFT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1 试验 1 LEFT的信度检验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2 试验 2 LEFT区分效度检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试验 3 LEFT预测效度检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试验 4 LEFT内容效度检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三部分 (试验5)基于LEFT测试结果的针对性训练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1.3 试验材料和设备
        1.4 试验设计
        1.5 LEFT测试
        1.6 LQ运动损伤风险计算
        1.7 干预方案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受试者一般信息
        2.2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MQ的变化
        2.3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SS的变化
        2.4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LQ损伤风险的变化
    3 讨论
        3.1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MQ的变化
        3.2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SS的变化
        3.3 干预前、中、后三组受试者LQ损伤风险的变化
    4 小结
总讨论
    1 LEFT与现有动作筛查的共同点
    2 LEFT与现有动作筛查的不同点
        2.1 测试维度
        2.2 针对部位
        2.3 仪器设备
        2.4 预测方法
    3 LEFT的优势
全文总结
    1 主要结论
    2.研究创新点
        2.1 理论创新
        2.2 实践创新
    3.研究局限
    4.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检索策略
    附录二 Downs-Black质量评估表
    附录三 牛津证据分级标准与推荐意见强度
    附录四 文献信息提取
    附录五 LEFT演示视频
    附录六 运动损伤调查问卷
    附录七 LEFT症状自评表
    附录八 运动损伤随访表
    附录九 LEFT针对性动作库
    附录十 宣教
    附录十一 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附录十二 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学习经历
    附录十三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经历

(5)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一 中西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及诊疗研究现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脑性瘫痪的现代医学概念和临床分型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脑瘫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
        1.4 脑瘫相关脑损伤及其神经影像学特点
        1.5 脑瘫的常见并发症
        1.6 脑瘫的康复治疗
    2 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和治疗
        2.1 古代中医对脑性瘫痪病名和病因病机的研究
        2.2 以针灸为主的小儿脑瘫中医药治疗
综述二 知识图谱与中医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1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及可视化
    2 知识图谱在中医针灸领域的应用
    3 隐性知识及其显性化
        3.1 隐性知识的内涵与特征
        3.2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化
        3.3 中医隐性知识
    4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的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1 知识图谱的概念及其构建方法
    2 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和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数据来源及类别
        2.3 采集内容
        2.4 伦理学审查
    3 数据预处理
        3.1 数据标注-实体识别
        3.2 数据预处理及规范化
    4 基于本体的脑瘫中西医结合诊疗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来源
        4.2 本体知识库构建方法
        4.3 脑性瘫痪疾病诊疗本体构建
        4.4 诊疗规则构建
    5 脑瘫诊疗图数据库的构建存储和可视化展示
        5.1 数据批量导入
        5.2 知识库的查询检索
        5.3 知识库内容补全、更新
    6 讨论
        6.1 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存在的问题
        6.2 诊疗知识库构建中的关键问题
        6.3 利用本体构建知识库的原因
        6.4 知识的层次和知识库的质量
第二章 小儿脑瘫治疗方案及其疗效相关知识的图谱完善
    1 六年间小儿脑瘫住院患者的诊疗情况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2 三种脑瘫康复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结果
    3 讨论
        3.1 基于分析结果的小儿脑瘫治疗相关知识图谱完善
        3.2 有效治疗方案联合单项疗法未增效的原因分析
        3.3 综合疗法的适用人群特征
        3.4 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
        3.5 共患疾病及治疗思路
        3.6 脑瘫治疗模式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三章 小儿脑瘫针刺处方及其适应人群发现与知识图谱完善
    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治疗处方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挖掘方法——社团划分与复杂网络分析
        1.3 数据规范化
        1.4 统计软件与数据挖掘工具
    2 结果
        2.1 7周岁以下脑瘫患儿针刺核心处方挖掘
        2.2 脑瘫针刺选穴规律和适应症人群发现
        2.3 与既往文献中脑瘫选穴规律的比较
        2.4 与知识图谱的查询结果对比
    3 讨论
        3.1 联合数据挖掘方法在脑瘫诊疗规律发现中的适用性
        3.2 脑瘫综合治疗方案中关键治法的优化策略研究
        3.3 小儿脑瘫辨治相关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中的思考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相关理论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患者需求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方法
        2.2.3 研究结果
    2.3 讨论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方法
        3.4.3 研究结果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3.5.1 研究目的
        3.5.2 研究方法
        3.5.3 研究结果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3.6.1 研究目的
        3.6.2 研究方法
        3.6.3 研究结果
    3.7 讨论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4.3.1 研究目的
        4.3.2 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2.3 评价指标
        5.2.4 资料收集
        5.2.5 质量控制
        5.2.6 伦理许可
        5.2.7 统计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失访情况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5.4 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1.1 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全球发展
        1.1.1.2 国内医疗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1.1.3 我国医疗旅游发展存在信任困境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
        1.4.2.2 观察访谈与扎根分析
        1.4.2.3 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理论创新
        1.5.1.1 厘清并完善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1.5.1.2 拓宽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应用研究范围
        1.5.2 方法创新
        1.5.2.1 丰富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方法
        1.5.2.2 创新聚焦人-地多方参与者视角
第2章 信任双因素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信任双因素理论相关研究
        2.1.1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发展
        2.1.1.1 信任概念的发展
        2.1.1.2 不信任概念的产生
        2.1.1.3 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
        (1)信任单因素理论
        (2)信任双因素理论
        (3)信任单因素与双因素的争议
        2.1.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2.1.2.1 信任双因素理论演进:信任与不信任独立不同且共存
        2.1.2.2 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多学科验证
        2.1.3 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信任双因素理论在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2.1 医疗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2.2.1.1 医疗旅游的概念
        2.2.1.2 医疗旅游的类型划分
        2.2.2 医疗旅游目的地及其研究
        2.2.2.1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现状
        2.2.2.2 国内外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现状
        2.2.3 信任双因素理论对医疗旅游目的地研究的价值
    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变量的界定
        2.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界定
        2.3.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概念
        (1)旅游目的地信任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
        2.3.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的维度
        2.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界定
        2.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的产生
        2.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的维度
        2.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及阶段
        2.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形成机理
        2.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的阶段
    2.4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
        2.4.1 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的前置影响因素
        2.4.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2.4.2.1 信任双因素变量对行为意向的影响
        2.4.2.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1)旅游意向的概念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2.5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相关研究
    2.6 基于信任双因素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设计
        2.6.1 案例地选取
        2.6.2 阶段研究内容及研究概念模型
        2.6.2.1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信任保障质性研究
        2.6.2.2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构建(概念模型)
        2.6.2.3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实证研究(三阶段初始模型)
        (1)阶段一: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关系验证
        (2)阶段二: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度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3)阶段三: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前置影响过程
        2.6.2.4 基于决策结果的国内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第3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及保障质性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资料搜集
        3.1.2 访谈提纲
        3.1.3 访谈样本数据
    3.2 内容分析
    3.3 扎根分析
        3.3.1 编码流程与方法
        3.3.2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编码与分析
        3.3.2.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维度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共存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3)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变量维度编码
        3.3.2.2 医疗旅游目的地感知要素编码
        3.3.2.3 医疗旅游目的地个体感知差异分析
        (1)个体信任阶段差异
        (2)个体信任类型差异
        (3)个体情感状态差异
        3.3.3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编码与分析
        3.3.3.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来源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来源
        (2)医疗旅游目的地不信任来源
        3.3.3.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与措施编码
        (1)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机制
        (2)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措施
    3.4 质性研究小结
第4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模型假设与前测
    4.1 验证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关系的假设检验
        4.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双因素多维性验证及对旅游意向的影响
        4.1.3 医疗旅游目的地要素感知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4.2 变量测度与问卷设计
        4.2.1 变量测度
        4.2.2 问卷设计
    4.3 前测问卷与修订
        4.3.1 前测问卷调研
        4.3.2 前测问卷量表净化
        4.3.2.1 前测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2 前测问卷量表信度检验
        4.3.2.3 前测问卷效度检验
        (1)阶段一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2)阶段二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3)阶段三变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4.3.2.4 前测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
第5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正式问卷分析
    5.1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对象选取
        5.1.2 正式调查过程
        5.1.3 调查样本筛选
    5.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5.3 正式问卷描述性统计
    5.4 正式样本信效度检验
        5.4.1 阶段一信效度检验
        5.4.1.1 阶段一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1.2 阶段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5.4.2 阶段二信效度检验
        5.4.2.1 阶段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2.2 阶段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5.4.3 阶段三信效度检验
        5.4.3.1 阶段三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5.4.3.2 阶段三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第6章 信任双因素下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假设检验结果
    6.1 阶段一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1.1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关系验证
        6.1.2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与不信任的个体差异分析结果
        6.1.2.1 个体统计学特征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2 个体所处信任阶段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3 个体信任类型差异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1.2.4 个体情感状态对信任与不信任的影响
    6.2 阶段二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3 阶段三假设检验与研究结果
        6.3.1 阶段三假设检验结果
        6.3.2 阶段三研究的二阶模型结果
    6.4 研究小结
第7章 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
    7.1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保障体系现状
        7.1.1 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阶段特征
        7.1.2 医疗旅游目的地行政管理现状
        7.1.2.1 行政管理职责划分
        7.1.2.2 相关政策创新管理
        7.1.2.3 项目准入审查管理
        7.1.3 医疗旅游线上线下体验流程及模式
        7.1.3.1 会员制医疗旅游平台管理流程
        7.1.3.2 一般游客医疗旅游体验模式
    7.2 基于决策过程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
        7.2.1 基于优化环境服务质量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1.1 标准化
        7.2.1.2 个性化
        7.2.1.3 规范化
        7.2.1.4 家庭化
        7.2.2 基于改善价格成本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2.1 价格透明制
        7.2.2.2 实时预约制
        7.2.3 基于增强声誉形象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
        7.2.3.1 第三方机构认证
        7.2.3.2 会员信用等级认证
    7.3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保障体系优化建议
        7.3.1 强化目的地综合服务能力,提升专业医疗配套与康养环境
        7.3.2 凸显目的地服务情感善意,构建医疗旅游“4H”服务模式
        7.3.3 确保目的地政策监管可靠,完善医疗与旅游组织协调机制
        7.3.4 扩大口碑影响及追踪反馈,弱化目的地体验负面评价
        7.3.5 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补齐目的地服务能力短板
        7.3.6 优化机构评级及行业认证,减小目的地旅游风险预测
第8章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1.1 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过程与特征
        8.1.2 我国医疗旅游目的地发展及其信任保障
    8.2 理论贡献
        8.2.1 健全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体系
        8.2.2 完善了信任双因素理论研究内容
        8.2.3 拓展了医疗旅游目的地信任研究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1 医疗旅游服务人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附2 医疗旅游体验群体(会员)访谈提纲(半结构)
    附3 一般游客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附4 相关从业及行政工作人员访谈提纲(开放式+半结构)
    附5 调查问卷
读博期间主要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8)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绪论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 选题缘起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2.1 研究对象
        2.2 概念界定
        2.2.1 荆楚文化
        2.2.2 中医药文化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2.2.4 “一带一路”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4.1 研究内容
        4.2 基本框架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5.1 研究重点
        5.2 研究难点
        5.3 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3 本章小结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1.1 历史基础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1.2 现实因素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2.1 建设过程
        2.2 建设模式
        2.3 建设成效
        2.4 建设困境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3 传播媒介分析
        3.4 传播受众分析
        3.5 传播效果分析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5 本章小结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3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致谢

(10)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方法
        2.1 研究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基本信息情况
    2 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评价及影响因素
        2.1 视障青少年的健康效用值分布
        2.2 不同特征的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值的组间比较
        2.3 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值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分析
    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
        3.1 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使用情况
        3.2 视障青少年的助视器弃用情况
        3.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原因
        3.4 影响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
讨论
    1 视障青少年的病因分析
    2 视障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视障青少年弃用助视器的相关因素分析
    4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视障青少年助视器使用情况及健康效用评价调查问卷
综述 辅助技术在视力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康复治疗影响国际疾病分类因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WHO-FICs心肺运动试验在肺癌患者中应用的Scoping综述[J]. 王丹,李瑾,高民,张明,陈猛,张一帆,夏露露,陈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08)
  • [2]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疾病负担及转归分析[D]. 张姣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3]老年顾客参与运动健康服务的价值共创路径研究[D]. 李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4]下肢功能性测试工具的研发及其在运动损伤预防中的应用[D]. 石诗萌.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小儿脑瘫中医诊疗知识图谱构建及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D]. 牟梓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6]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7]基于信任双因素理论的医疗旅游目的地决策研究[D]. 叶洋洋.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8]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视力障碍青少年健康效用评价及弃用助视器的影响因素分析[D]. 李冰冰.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标签:;  ;  

康复治疗中影响国际疾病分类的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