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业错配”现象的理性思考

对“专业错配”现象的理性思考

一、关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理性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莹[1](2021)在《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指导学生升学选科和生涯规划成为了高中教育关注的重点。在2019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同时指出普通高中学校应当以开设专门课程的方式实施生涯教育。在新高考改革的现实压力下,部分普通高中学校积极开设并实施了生涯课程。但是从当前普通高中学校生涯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存在着生涯课程的地位边缘化,课程实施的程度不足,对学生生涯发展的影响甚微等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以及阻碍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本研究基于富兰的教育变革理论,结合实地考察,从课程特征、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影响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普通高中生涯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成都市S高中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法对该校生涯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S高中的生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生涯内容缺失、资源利用不足、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生涯课程的需求不足、课程开设的目的功利、高中生涯课程标准缺失、生涯课程实施要求不明确;学校内部因素: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建设参与不足、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实施缺乏监管、教师专业不对口、教师培训机会有限;学校外部因素:学区缺乏对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学区对生涯课程实施缺乏监管、家长“分数至上”的升学观、家长对学校生涯课程期望不高。文章通过研究得出的结论为:生涯课程需求不足是阻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专业师资供给不足是制约生涯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校外支持不足是阻碍高中学校生涯课程实施的间接影响因素。对此,学校、学区、家长和社会等相关责任主体之间应形成合力、相互合作,通过加强对生涯课程实施的监管,提高对课程的重视;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课程体系,制定生涯课程标准;加强生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师资培养体系;积极构建校内外主体间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等,推动促进高中生涯课程的实施。

窦鹏鹏[2](2021)在《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信息化重塑全球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深入和广泛应用加快了时空紧缩化的进程,旧有的社会形态迅速转变为以互联网为底层架构的新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的农村区域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即村民和乡村企业主借助电子商务的商业平台销售产品,逐渐形成一套与当地旧有产业相融合并促进当地生产、销售、消费形态转变的产业模式,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深刻地改变和推动了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形成的新型社会经济网络,不但重构了国家整体经济结构,而且对新时期的城乡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鲜活地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是如何增强传统农村区域的竞争力,以及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乡村”。在信息时代,发展滞后的农村地区以信息化为手段,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媒介,与国内外的其他区域实现了信息、物质、资金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从空间上解决了农村地区与外界隔绝的问题,增加了乡村区域的经济活力,同时赋予了乡村地区新的地方意义,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即“实时城市化”。截止2019年底,中国仍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因为信息闭塞、资源匮乏、产业形态单一,不少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选择向城市转移。现如今,电子商务为这些相对落后、缺乏发展活力的农村区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商品流通形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快递物流网络将这里的产品和服务向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输出。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农村地区首次具有成功嵌入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社会和经济网络之中的能力。2019年世界银行在其报告《电子商务发展:来自中国的经验》中指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是发展中国家扶贫与共享繁荣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模式和区域落地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地研究、总结规律,以期为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在调整相关政策时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以上研究背景,笔者通过两年的时间深入到河北省沧州市南皮样本县中,对172家生产企业、22家服务型企业及诸多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取得了关于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经济社会互动关系的一手研究资料。发现县域发展出现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在于低端产业被低端专业市场提供的廉价资源所约束,旧有发展路径不断被加强直至出现路径锁定。而产业的锁定又带来了人才的单一化及限制了居民消费。农村电子商务进入该区域后,通过对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在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县域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打破了区域资源限制,完成了县域发展路径的解锁,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本研究主要分为八个章节,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等。第二部分为第二、三章,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到第七章。其中,第四章到第六章分别从工业生产、农村居民消费、人力资源三个角度研究了农村电子商务进入样本县后,给该县所带来的变化及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七章在宏观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并通过河北省的面板数据在更大范围上,对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的作用效果进行数理检验,验证了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四部分即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样本县发展的路径锁定效应来源于其成本低廉的低端产业支撑体系,该体系提高了县域内组织创新转型的成本,形成转型限制,而农村电子商务可以低成本打破限制,实现区域产业发展解锁,这种低成本转型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2)农村电子商务本质上是农村的信息化改造,其为中国提供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径,这种新的道路成为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这种通过信息化改造、电商平台将城市工作生活和农村工作生活进行无缝衔接的“真实时间城镇化”,在慢慢改变县域农村群体对自身和他人,对发展和产业的认知,成为城镇化发展的新可能。同时,由于未涉及居民远距离搬迁、定居,传统城镇化的“让农民进城变市民”带来的矛盾,例如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医疗、就业等问题,也必将减少。对整个社会来说,低成本地将农村区域链接到大的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循环上来的政策和做法,可以成为未来中国乡村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3)农村电子商务虽然由经济切入农村,但是带来了超过经济范畴的区域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是保持区域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基于样本县来看,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数据服务、社交通讯技术、产业链的重构同时改变着农村社会。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和娱乐方式的改变,传统的乡村矛盾点逐渐消失,居民的产业和生活因为电商而变得更便捷,社区更繁荣,精神面貌和认知水平也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因此农村电子商务所代表的信息化区域改造取得了成功,这种从农村开始的对县域政府职能重建、企业重构、居民身份重新定义等自下而上的区域改造模式,为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边昱文[3](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底至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企业停工停产,学校停学,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随之而来的是,用人单位需求的急剧下降、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来自5个城市12所高校的17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求职体验。本研究借用马克思·范梅南对于生活体验划分的四个维度,将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划分为时间层面、空间层面、人际层面及感体层面,以深刻挖掘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求职体验及背后的意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主要为慌乱与煎熬的时间体验、压抑与不适的空间体验、温暖与困扰的人际体验以及疲倦与收获的感体体验,其总体的体验为在磨难中成长。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在时间、空间、人际及感体四个维度下呈现出单一的负向性和复杂的正负双重性相结合的特征。具体而言,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以单一的负向体验为主,而在人际及感体层面则呈现出正向体验与负向体验并存的双重性特征。并且,不同维度的求职体验之间并无明显界限,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求职体验的呈现,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就业问题给予启发与思考。一方面,可以从课程体系和综合能力培养角度,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核心能力,如增设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相关课程、探索“社会工作+”课程,以提升其在疫情下的求职竞争力;另一方面,从常态与非常态两个角度,加强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求职教育,如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意识与能力,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从时间、空间、人际、感体等维度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支持等。

鄂义强[4](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周媛媛[5](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马丽[6](2020)在《他们为什么沉默? ——基于东乡县F中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后,研究者通过对东乡县F中学这九个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沉默现象的叙事研究,针对如何改善F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沉默现象,得出了自己的反思:一、对学生的爱与包容是前提;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核心;三、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是关键;四、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重要保障。从而为和自己所遇困境一致的农村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提供相关经验,以期对民族地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在了解课堂沉默的内涵和分类、理清已有概念的基础上,界定本研究的课堂沉默的内涵、分类与外延,由此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采用教育叙事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和实物分析等方法,选取东乡县F中学九年级仅有的九个学生为研究个案,经过为期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对研究对象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并根据已有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其分为极少沉默、偶尔沉默、经常沉默、重度沉默四种类型。本研究通过教育叙事研究,展现了每一种课堂沉默类型学生的表现(素描),并深入探究其课堂沉默背后的原因(究因),同时对每一种课堂沉默类型的同学都相应的采取了改进措施。本研究来自于研究者在农村教育硕士三年实习过程中遇到的最深刻的困惑:为什么任教的F中学大多数学生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沉默,不发言、不与老师互动。现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农村民族地区课堂沉默现象,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课堂沉默的解决迫在眉睫。研究者在农硕三年教学实践中,了解到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九年一贯制农村中学F中学初中存在大部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沉默现象,甚至个别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可有可无。研究者在任教三年中对此问题一直有诸多思考和探索,想改善普遍存在于F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学生沉默的问题,进而展开了此研究。

崔正阳[7](2020)在《“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文中认为德育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标志着德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在中学历史课中搞好德育工作,引发了教育者更深的思考。从“立德树人”概念的提出到贯彻落实我国已经有了好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在这个大目标下首先探讨“立德”和“树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原因导致历史课在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上显得力不从心,进而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以及努力的目标。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立德树人”的概念以及“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首先“立德树人”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重建、改革、整合和发展四个阶段,其次探讨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最后分析了“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对目前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在传统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中学历史课的德育还存在诸多困境制约了历史在德育功能方面的作用。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导致历史课不被重视,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陈旧削弱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和他们对历史认识的有限也成为当下历史课无法完全承载起历史课德育功能的原因之一。第三部分针对上述困境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从政策层面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从教师层面来说,不仅要加强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的改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吸取新思想新方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水平;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多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对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地位的认知,进而能积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以及课后的相关学习中。同时在应用以上策略时也要遵循适度性等原则。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学历史课德育的三个努力目标。

闫佳丽[8](2020)在《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当前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积极发挥人力资本边际效益是维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基本动力。正如萨缪尔森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认为某一要素持续增加至某一值时其单位产量会呈下降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目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已出现“人才贬值”的现象。与此同时在经济不发达的基层地区即使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却仍有大量岗位空缺,这主要在于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影响,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无法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个体行为选择均受场域因素影响,家庭作为个体学习成长的第一场域其文化资本对个体的行为偏好、思维逻辑以及认知观念具有重要的解释意义。因此,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讨家庭场域与新疆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对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预测大学生基层就业行为,指导大学生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新疆地区6所高校的1096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家庭中文化资本关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为更加精准有效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本文试图以家庭文化资本为研究视角探究以下三个问题:1)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是否存在相关性?2)不同水平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有何差异?3)家庭文化资本是怎样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将家庭文化资本划分为具体化文化资本、客观化文化资本和体制化文化资本,在尽可能涵盖以往文献中关于家庭文化资本的考察指标的前提下,根据家庭文化资本发展内涵及研究需要将具体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教养方式和个体性格优势,客观化文化资本分为家庭阅读量和家庭文化产品占有量,体制化文化资本分为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类型和父母政治面貌,利用SPSS22.0软件对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分析以及OLS回归分析。另外,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案例法和归因分析法对6名受访者的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针对上述问题得出以下结果:1)家庭文化资本的三个维度均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相关性。2)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差异性。3)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整体贡献度不强仍有较大上升空间。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影响情况具体表现为:1)具体化文化资本是解释个体行为内在逻辑的核心因素。其通过家庭教养方式对个体言谈举止、行为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个体就业意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选择融入社会的参考因素,阅读氛围和艺术欣赏能力对其日后职业选择偏好有显着的影响作用。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是个体就业过程中强有力的外部解释因素,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和政治面貌对均与家庭经济水平存在相关性,是个体基层就业过程中有力的外部干扰因素。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各维度家庭文化资本相互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良好的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劳动力市场对基层就业的传统印象正在被逐步打破,越来越多的家庭认可并接纳基层就业单位,但仍存在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强度不足,真正了解基层就业政策的毕业生占比较低等问题。对此,政府应向经济落后地区和薄弱学校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实现整个社会文化资本的平衡分布从而整体提升人力资本的格局意识;高校要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的就业观,加强对基层地区的宣传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传统的择业观;家长要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善于发掘和丰富现有的文化资本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邵丹[9](2020)在《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区域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对于办人民满意教育,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发展,就需要当前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公平合理地配置基础教育资源。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新区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新区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教育”的问题,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足是“轻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变化、体制机制不健全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有政府具体决策的微观原因。本文以遂宁市HD新区为例,通过分析HD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宏观和微观原因。认为政府是基础教育资源最重要的配置主体,政府的决策起主要作用。围绕“HD二小、二幼”新建这一事件结合“官员效用最大化、官员晋升锦标赛、利益相关者”等理论对政府具体决策的政府行为进行深度解析,得出官员效用最大化决定政府决策,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诱导政府决策,多方利益博弈直接影响政府决策。针对出现的问题及造成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规划适度超前、健全体制机制、约束政府部门行为等切实可行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高文华[10](2020)在《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识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学生系统学习汉语的初始教育阶段,识字量、独立识字能力是学生开展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保障。东乡族是甘肃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东乡县主要的交际语言是东乡语,东乡族人在社会语言选择、家庭语言使用方面,对东乡语有独特的感情。东乡县单一的语言环境、贫乏的教师资源对学生汉语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对东乡族地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一二年级正是汉语学习的启蒙阶段,而识字是学习汉语的基础和开端。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恰当的识字教学方式以及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育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汉语识字学习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马场小学为例,笔者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课堂,与学生、教师进行交流,对识字教学现状及困境做初步了解,主要从五个方面由浅入深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缘由与意义、研究综述、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其次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从东乡族汉语识字教学背景、语文教材及识字教学方式方面做简要分析,并整理教师、学生的基本信息、探讨教师专业、民族、学历以及教师识字教学情况对识字教学的影响,同时对学生基本信息、汉语识字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从东乡族地域语言环境、学校教材、教师教法、学生识字兴趣等方面进行分析。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过程中的优秀经验应加以借鉴与继承,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应及时总结反思。调查发现,教师课业负担重、教师数量不足、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以及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依然存在。教师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成就感不强,识字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突出,但仍有许多本地教师愿意扎根在贫瘠之地,为当地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学习与赞扬。至此,笔者对症下药,分别从管理部门、学校、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四个具体方面提出切实有效地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为东乡族地区一线教师汉语识字教学的开展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二、关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理性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理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生涯
        1.2.2 生涯课程
        1.2.3 课程实施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生涯教育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生涯课程的研究
        1.3.3 国内外关于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2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与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1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
        2.1.1 富兰教育变革理论概述
        2.1.2 影响变革实施的因素:地方特征、环境特征、外部因素
    2.2 高中生涯教育改革与生涯课程实施
    2.3 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3.1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特征、学校内部、学校外部
        2.3.2 影响生涯课程实施的因素分析
3 基于成都市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
    3.1 成都市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
        3.1.1 生涯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
        3.1.2 生涯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
    3.2 S高中生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3.2.1 教学目标模糊
        3.2.2 生涯内容缺失
        3.2.3 资源利用不足
        3.2.4 评价流于形式
4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课程特征因素
    4.1 生涯课程自身方面
        4.1.1 生涯课程的需求不足
        4.1.2 课程开设的目的功利
    4.2 生涯课程标准方面
        4.2.1 高中生涯课程标准缺失
        4.2.2 生涯课程实施要求不明确
5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学校内部因素
    5.1 校长方面
        5.1.1 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建设参与不足
        5.1.2 校长对生涯课程的实施缺乏监管
    5.2 教师方面
        5.2.1 教师专业不对口
        5.2.2 教师培训机会有限
6 影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学校外部因素
    6.1 学区方面
        6.1.1 学区缺乏课程实施的制度保障
        6.1.2 学区对生涯课程实施缺乏监管
    6.2 家长方面
        6.2.1 家长“分数至上”的升学观
        6.2.2 家长对学校生涯课程期望不高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生涯课程需求不足是阻碍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核心影响因素
        7.1.2 专业师资供给不足是制约生涯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
        7.1.3 校外支持不足是阻碍高中学校生涯课程实施的间接影响因素
    7.2 .对策建议
        7.2.1 加强对生涯课程实施的监管,提高对课程的重视
        7.2.2 加快建设高中生涯课程体系,制定生涯课程标准
        7.2.3 加强生涯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师资培养体系
        7.2.4 积极构建校内外主体间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2 生涯课程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班主任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生涯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农村发展与县域经济
        二、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
        三、农村电子商务的区域演化特征
        四、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及社会效应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和实现路径
        二、章节框架及内容
    第四节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域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的主要特色
        二、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二章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子商务发展进程
        一、概念范围及应用
        二、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四、电子商务的影响
    第二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区域发展模式
        一、三种典型的区域发展模式
        二、传统区域发展模式成因及演化
        三、基于农村电子商务的新区域发展模式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落地机制
        一、区域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
        二、企业家精神与社群网络
        三、快速物流交通系统
        四、信息知识与技术
    第四节 农村电子商务的社会经济效应
        一、经济效应
        二、社会效应
        三、空间赋能
        四、拉近城乡关系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信息与数字鸿沟
        一、信息化与发展加速及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基于信息化的经济空间重组
    第二节 演化经济学
        一、复杂系统与内部组织
        二、路径依赖与技术解锁
    第三节 城乡融合与发展
        一、马克思的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二、实时城市化与信息化城市
    第四节 信息技术与农村电子商务
        一、信息为农村带来的新机遇
        二、信息与农村区域的适配
        三、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第五节 演化视角下农村电子商务分析框架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工业生产解锁:低成本打破区域资源紧束状态
    第一节 南皮县概况与工业产业发展
        一、南皮县基本情况
        二、南皮县工业发展演化史
        三、自我发展的专业市场
        四、主导产业特点与路径锁定
    第二节 县域工业创新的代价与保守的收益
        一、政府急于引导产业转型的动因
        二、南皮县传统五金产业发展与竞争模型
        三、创新转型与企业猝死
        四、路径锁定是企业理性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 路径解锁的可能选择与成本
        一、产品端的选择与成本
        二、市场端的选择与成本
        三、资源整合范围的选择与成本
    第四节 电子商务带来的转型可能与激励
        一、低成本扩展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
        二、降低与转嫁智力资源试错成本
        三、效果及持续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消费解锁:系统化的扩展个体可整合的资源范围
    第一节 影响南皮县农村区域消费的若干因素
        一、家庭中非农就业人员的数量
        二、家庭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情况
        三、家庭持续发展所处的阶段
        四、区域消费习惯与商品的可获得性
    第二节 旧有农村消费体系的变与不变
        一、由批发市场和集市组成的传统消费系统
        二、超市承担的日常消费与商场承担的大件物品消费
        三、消费比重与消费范围一直在变化
        四、以县为单位的消费区域限制很难改变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与个体可整合资源范围的扩展
        一、农村电子商务硬件的搭建与消费场景的改变
        二、新信用体系与交易成本
        三、新旧消费体系的互斥与融合
        四、个体可整合资源冲破县域限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电子商务与县域人力资本解锁:低成本丰富人力需求类型
    第一节 县域发展与县域人力资源
        一、县域人力资源的构成
        二、县域人力资源配置偏好
        三、县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互相作用
    第二节 丰富人力资源的选择与困境
        一、人力资源引进与本土成长
        二、产业单一化与人力资源单一化
        三、打破产业与人力资源互相锁定的难点
    第三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人力资源变化
        一、电商带来群体认知变化与实时城市化
        二、电商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带来新就业需求
        三、电商服务业新业态进一步吸纳返乡人才
    第四节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农村电子商务的南皮样本到新发展模式的数理验证
    第一节 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总结
        一、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改革与科技双重属性
        二、农村电子商务项目带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安慰剂检验
        三、稳健性检验
        四、进一步分析:影响渠道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各章典型案例
    案例目录
    案例内容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社会工作行业就业问题相关研究
        1.2.2 公共卫生事件下就业问题相关研究
        1.2.3 生活体验相关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理论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1.4.2 研究资料的收集
        1.4.3 资料整理与分析
        1.4.4 研究伦理
第2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时间体验: 慌乱与煎熬
    2.1 疫情初始: 不慌不忙
        2.1.1 放飞: 不考虑工作
        2.1.2 轻松: 顺带找工作
    2.2 疫情加剧: 不知所措
        2.2.1 失落: 稳稳的工作没了
        2.2.2 紧绷: 备考战线被拉长
        2.2.3 迷茫: 工作计划被打乱
    2.3 疫情后期: 忧心如焚
        2.3.1 不安: 无尽的等待
        2.3.2 焦灼: 病急乱投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空间体验: 压抑与不适
    3.1 生活空间中的压抑: 从学校到家庭
        3.1.1 求职行动: 限制与束缚
        3.1.2 求职心态: 懒散与消极
    3.2 求职空间中的不适: 从线下到云端
        3.2.1 线上沟通: 生硬和没有温度
        3.2.2 岗位信息: 片面且缺乏深度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人际体验: 温暖与困扰
    4.1 有力支持与温情陪伴
        4.1.1 家庭: 温馨的港湾
        4.1.2 老师: 导向的灯塔
        4.1.3 朋友: 助力的风帆
    4.2 甜蜜负担与无形压力
        4.2.1 父母的迫切干涉
        4.2.2 导师的突然关心
        4.2.3 同伴的就业压力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感体体验:疲倦与收获
    5.1 身体的体验: 心力交瘁
        5.1.1 拼命尝试: 网申之疲惫
        5.1.2 各地奔波: 应试之劳累
        5.1.3 分身乏术: 毕业之忙碌
    5.2 体悟的理念: 先难后获
        5.2.1 学会等待,眼光放宽
        5.2.2 及早准备,勇敢尝试
        5.2.3 心态不能着急,行动不能懈怠
        5.2.4 多学习多积累,提升综合素质
        5.2.5 提升心理韧性,活着就有希望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1.1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总体体验
        6.1.2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求职体验不同维度间的差异
        6.1.3 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求职体验不同维度间的联系
    6.2 讨论
    6.3 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启示
        6.3.1 提升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核心能力
        6.3.2 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的求职教育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新冠肺炎疫情下MSW应届毕业生求职体验研究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访谈提纲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成果导向教育
        二、完全学分制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二、成果评述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二、就业去向分布
        三、就业地区分布
        四、就业质量分析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的设计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第一节 社会方面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第三节 学生方面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Ⅰ
    附录 B 问卷Ⅱ
    附录 C 访谈提纲
    附录 D 访谈记录(1)
    附录 E 访谈记录(2)
    附录 F 访谈记录(3)
    附录 G 访谈记录(4)
    附录 H 访谈记录(5)
    附录 I 访谈记录(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他们为什么沉默? ——基于东乡县F中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课堂沉默分类的研究
    (二)有关课堂沉默形成原因的研究
    (三)有关应对课堂沉默策略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东乡县F中学及其九年级基本情况
    (一)东乡F中学:失学严重、《道德与法治》课可有可无
    (二)九年级:只有9个孩子的毕业班
五、极少的沉默者:小梅
    (一)素描
        1.让我来回答
        2.我是学校小明星
        3.我还能上高中吗
    (二)究因
        1.老师提的问题离我太远
        2.东乡女孩的困惑
    (三)改进
六、偶尔的沉默者:班长、小成
    (一)素描
        1.想说说不出来
        2.我的举手是躲猫猫
    (二)究因
        1.缺失的五年教育
        2.青春期的敏感
    (三)改进
七、经常的沉默者:小龙、小良
    (一)素描
        1.不就是一门副科吗
        2.我的未来在哪里
    (二)究因
        1.可有可无的道德与法治课
        2.家庭的拖累
    (三)改进
八、重度沉默者:小进和小林、小华和小强
    (一)素描
        1.老师您就无视我们吧
        2.我就不想来上学
    (二)究因
        1.缺失的家庭教育
        2.强制返校的影响
    (三)改进
九、反思
    (一)对学生的爱与包容是前提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核心
    (三)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视是关键
    (四)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是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立德树人”概念提出
    (一)提出背景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关系
    (三)“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二、目前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
    (二)教师知识结构滞后
    (三)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与对历史的认识有限
三、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与原则
    (一)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二)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围绕课堂教学落实德育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应用策略时遵循的原则
四、“立德树人”前提下中学历史课德育的努力目标
    (一)明大德
    (二)守公德
    (三)严私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四、研究重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文化资本
        (二)基层范围界定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形式
    六、问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研究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
        (二)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三、文献评述
    四、理论基础
        (一)家庭文化资本理论
        (二)人力资本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三、研究对象
        (一)问卷发放对象
        (二)访谈对象
    四、研究工具
    五、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一)相关变量指标的选取
        (二)相关指标的操作化说明
    六、信效度检验及因子分析
        (一)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二)因子分析
第三章 家庭文化资本、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现状描述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扫描
        (一)家庭文化资本各维度的情况描述
        (二)具体化文化资本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
        (四)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
        (五)大学生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分析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情况扫描
        (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情况描述
        (二)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分析
    三、小结与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情况
        (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情况
        (三)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四)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差异情况
第四章 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分析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客观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
        (一)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与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二)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
        (三)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回归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一)小结
        (二)讨论
第五章 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差异讨论
    一、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动机
        (一)经济需要
        (二)价值需要
    二、家庭文化资本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态度
        (一)积极态度
        (二)消极态度
    三、小结
第六章 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家庭层面
反思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 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新区
        2.1.2 基础教育
        2.1.3 基础教育资源
        2.1.4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选择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锦标赛理论
3 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历程及主要问题
    3.1 遂宁市HD新区基本概况
    3.2 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历程分析
        3.2.1 第一阶段(2002—2007 年)
        3.2.2 第二阶段(2008--2015 年)
        3.2.3 第三阶段(2016 年至今)
    3.3 HD新区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 学校数量不足,服务半径过大
        3.3.2 教师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
        3.3.3 教育设施资源紧张,大班额现象严重
        3.3.4 私强公弱,部分公立面临转型
4 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宏观原因分析
    4.1 政策形势发生变化
        4.1.1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4.1.2 全面实施“二孩”政策
    4.2 遂宁市HD新区市民对优质教育更加期待
    4.3 遂宁市HD新区教育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4.3.1 受限于园区体制,缺乏专业的教育管理团队
        4.3.2 培训机制不健全,师资潜能没有很好激发
        4.3.3 激励机制不健全,“吃大锅饭”现象严重
5 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微观原因分析
    5.1 辖区政府具体决策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不适应
        5.1.1 规划调整—仅调增居住用地,教育用地没配套
        5.1.2 “公立”变“私立”不能解决学区内入学问题
        5.1.3 “先开发后配套”导致时空错位
    5.2 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主体及职责
        5.2.1 核心主体—辖区政府
        5.2.2 直接主体—学校
        5.2.3 影响主体—社会
    5.3 影响政府决策行为深层原因分析
        5.3.1 官员效用最大化决定政府决策
        5.3.2 官员晋升锦标赛模式诱导政府决策
        5.3.3 多方利益博弈直接影响政府决策
6 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策略
    6.1 适度超前,动态平衡,与入学需求相适应
        6.1.1 规划适度超前,满足更优教育需求
        6.1.2 校园设计预留可变空间,应对峰值挑战
    6.2 健全体制机制,激发教育活力
        6.2.1 重视管理机构建设,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6.2.2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潜能
    6.3 约束政府部门行为,加强教育问责力度
        6.3.1 引入第三方评价,有效监督政府决策
        6.3.2 将教育资源配置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
        6.3.3 规划刚性控制,严格规划实施落地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附录
    附录一:访谈提要
    附录二:关于 HD 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双语教育
        二、汉语识字教学
        三、小学低年级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问题方面的研究
        二、汉语识字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
        三、儿童认知方面的识字教学研究
        四、少数民族地区汉语识字教学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访谈法
        三、参与式观察法
第一章 汉语识字教学概述
    第一节 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含义及要求
        一、识字教学的含义
        二、识字教学的要求
    第二节 我国小学识字教学法的种类
        一、集中识字法
        二、分散识字法
        三、部件识字法
        四、注音识字法
        五、韵语识字法
第二章 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节 东乡语—汉语“双语教育”的独特性分析
        一、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
        二、东乡族与东乡语
    第二节 东乡族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与识字教学方式使用情况
        一、两种教材理念的比较
        二、教材内容的编排比较
    第三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对识字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情况
        二、学生情况
    第四节 教师识字教学情况分析
        一、教师识字教学认知情况现状
        二、教师合理使用识字教学方法现状
        三、识字教学训练现状
        四、识字教学评价现状
        五、独特功能挖掘现状
    第五节 学生汉语识字学习情况分析
        一、学生识字学习兴趣现状
        二、学生识字方法掌握现状
        三、学生识字习惯养成现状
        四、学生识字效果现状
第三章 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存在问题及其归因分析
    第一节 东乡族独特的地域语言环境
        一、汉字与民族语之间的差异
        二、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
        三、社会语言环境的限制
        四、家庭语言环境的限制
    第二节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方法单一
        二、教师数量缺口大、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
        三、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认识不足,缺乏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教师缺乏多媒体教学意识、多媒体技能不熟练
    第三节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识字的兴趣
        二、生识字效率低下,生字回生现象普遍
    第四节 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汉语学习的校园语言环境
        二、教师硬性指标不过关、普通话不达标
    第五节 教材方面的原因
        一、缺乏本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二、现有教材部分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背景
第四章 对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对管理部门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多媒体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
        二、依据双语师资需求,订单式培养双语教师
        三、建立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机制
        四、开发具有民族语言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
    第二节 对学校的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二、加强教师普通话培训
    第三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升识字教学专业素养
        二、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识字兴趣
    第四节 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识字兴趣
        二、强化独立识字能力,提升学生识字效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四、关于“专业不对口”现象的理性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生涯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以成都市S高中为例[D]. 李雪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农村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作用机制研究[D]. 窦鹏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3]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应届毕业生的求职体验研究[D]. 边昱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他们为什么沉默? ——基于东乡县F中学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叙事研究[D]. 马丽.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D]. 崔正阳. 延安大学, 2020(12)
  • [8]家庭文化资本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D]. 闫佳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遂宁市HD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及对策研究[D]. 邵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10]东乡族小学低年级汉语识字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高文华.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对“专业错配”现象的理性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