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燃[1](2021)在《西藏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林芝市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提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目前来讲,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仍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如何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拓宽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林芝市对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民收入明显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农业结构趋于合理,“三农”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因此,通过分析林芝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与农民收入现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影响路径,对于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经营对农民收入研究成果、梳理相关支撑理论的基础上,于2020年7月至11月对林芝市六县一区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民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深入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收入现状,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收入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业产业化经营分别通过农业成本、农产品附加值、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且三条路径均显着。(2)农产品附加值为中介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收入”路径影响系数分别为0.735和0.523,此路径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总影响效应为0.384,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影响农产品附加值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效果最好。(3)利益联结机制为中介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农民收入”路径影响系数分别为0.834和0.234,此路径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总影响效应为0.195,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利益联结机制具有较高的影响,但由于农民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之间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利益联结机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小,从而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影响利益联结机制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效果一般。(4)农业成本为中介效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成本→农民收入”路径影响系数分别为0.587和0.249,此路径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的总影响效应为0.146。农业成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占的比例相对固定,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成本的影响受制于种子价格、运输成本等多方面的原因,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通过影响农业成本进而影响农民收入的效果逐渐减低。通过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能够通过农产品附加值、利益联结机制、农业成本产生显着影响。在影响农民收入的三条路径中,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农产品附加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最大,利益联结机制次之,农业成本的影响最小(2)目前,林芝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好,农民收入取得了明显的增加,但仍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区域优势发挥不充分、涉农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引导农民参与林芝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而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王泳茹[2](2020)在《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文中指出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对世界粮食贸易与供给提出了新考验。做好粮食的稳产保供,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确保粮食供给和粮食安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小、创新带动能力弱、合作化程度不高、金融资本支撑不强等问题和不足。充分借鉴吸收国外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经验,在加强农业产业化法治创新、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开展区域性规划、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市场体系和加大金融资本投入等方面不断深化改革举措,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是新时代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朱辉进[3](202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率先开始了一系列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改革。农村改革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因而被称之为“启动历史的变革”。40余年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农村市场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进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迫在眉睫,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水平,而农村市场化建设是解决目前农村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为主题,旨在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发展的历程,总结取得的成就,吸取发展过程中的教训,反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思考。绪论部分论述了本选题的背景、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三个层面分类总结了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和看法,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概念,简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概述了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五个阶段,分析每一个阶段农村市场化建设的重点。第二章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现状,包括农村市场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获得的经验,总结了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化建设过程中,思想和实践层面存在的多方面问题。第三章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改革和创新的思考,包括进一步推进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明确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边界和职能范围、逐步推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个方面。

忻州市人民政府[4](2020)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指出忻政发[2020]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2020年1月10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忻州——黄土丘陵、农牧交错、高原风光、千古文化。虽立地条件艰苦,但产业特色明显,享有中国杂粮之都、特优名品之乡等美名。特色产业基地、园区经济和农业的聚集功能不断提升,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立新型产业链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舒凯彤[5](201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国家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依据不同的金融发展方法配置信贷资金,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模式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边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不仅没有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束缚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供需结构出现的新的失衡,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并且目前仍然存在;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户自身的天然特性使其缺少高质量的资产和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其农村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扩张与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从供给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指导及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其承担缓解农村借贷资金紧张状况的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问题;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未建立,不论是从普及范围还是普及质量上来看都是不达标的,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年)、“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年)、商业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区别不同模式的关键在于满足金融需求的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即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信用主体模式、资产抵押模式和合作金融模式。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金融交易层面,探讨何种金融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金融的最核心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引导资金流动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价值不应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而且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还被赋予了更多重要的责任。不仅仅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使农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现阶段,农户和资金供给方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远远相望,金融则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的平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市场功能还不健全。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金融模式变迁的目标设定不明晰、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模式演进的路径偏差。这些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供需主体的失衡,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抑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信贷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纯收入越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农村资金流出现象越严重;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固定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对信贷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抑制问题。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政府力量的干预能够促进信贷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扭曲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弱化了市场机制在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作用,加剧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调节失灵。因此,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市场自发的力量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调节,将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功的有益经验,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和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都有值得学习取经的地方。此外,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等新兴金融理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利,农业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把控作用,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较低的监督成本,都是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诚然,改革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金融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例如大力发展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贷、对低息和贴息涉农贷款进行财政补助、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优势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商业银行农村分行应当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的运营体系,农村信用社则应致力于建立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模式,村镇银行的未来是走出差别化的“社区银行”道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作为三者的有益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到农业保险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寻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联保互助小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将共同构成我国的立体化农业保险体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改革铺平道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改革主力军,以农业保险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足的愿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周瑞[6](2019)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围绕地方政府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展开研究,以一个典型的农业产业化案例,探讨地方政府行为的行为逻辑、动机,以及地方政府暴露出来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本文前期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基础上,选取Y县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农业产业项目,对本文选取的案例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访谈法,对涉及的相关政府人员、村民、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入访谈。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农业的弱质性和小农经营面对大市场的风险性,给予了地方政府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特殊性。但是,无论有多特殊,地方政府仍然需要按照当今社会对于政府的要求行使其职权。地方政府行为是特定制度环境下催生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转型,地方政府拥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其行为是否代表了公共利益?在国家三令五申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倡导下,地方政府是否实现了“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的角色呢?本文认为,地方政府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其动机一方面是为了其该地的发展,也就是为其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出于经济人特性寻求自身利益。而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博弈下,可能会更加注重自身利益,出现地方政府过度使用行政力量推动农业发展、忽视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政府选择性地实施其政策、对相关服务提供不到位。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由于制度环境和政府自身观念双重因素导致其行为。因此,要从制度层面、政府自身层面和外部有效监督层面优化政府行为,建立服务型政府。

罗敏赡[7](2019)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二○年是国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因此打好扶贫的攻坚战刻不容缓。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要取得健康稳定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走农业产业化这条道路。河池市地处广西的西北部,是贫困县聚集的城市,在国家“东桑西移”的政策影响下,河池市桑蚕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亦成为该地区主要的民生产业,是提高地区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笔者通对河池市桑蚕产业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总结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中所存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挑战,构建SWOT矩阵,并以矩阵中所得出的战略措施为参考,对河池市桑蚕产业化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对策提出了建议。现阶段河池市桑蚕产业应克服自身出现的瓶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力求在巩固自身发展优势的基础上,从根源解决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下,走出一条具有河池市自身特色的桑蚕产业化道路,推动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健康稳定的发展。

刘明辉[8](2019)在《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优先”是我国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战略抓手,对我国经济取得瞩目成就举足轻重。但是,城市集聚绝大多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的光鲜背景下,也诱发了农村产业空心化、农村留守人口老龄化、农村从业人员女性化、农村环境治理无序化等系列“乡村病”。因此,城乡融合、农村产业融合是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执本之举,亟待推进。建国后,我国城乡关系在多数时间处在分离状态。城乡统筹的发展路线在我国肇始于2003年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强调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局面,补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短板。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城乡关系发展的深刻认识,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其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城乡关系演变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注农业发展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肩负着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数亿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农业仍未能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加之农业生产比较优势的渐趋衰退、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以及农业生产的立体式污染等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形成了巨大冲击,构成了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极大挑战。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收益、破解农民增收困境以及盘活农村生产要素等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当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冲击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新一轮的新信息、新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村产业融合已成为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向好,尤其是第二产业对农业的中间投入已有较大提升。但是,我国农村产业融合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链脱节、要素链脱钩、利益链不完善、融资难度大、税收支持力度不够、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严重束缚了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整体上看,产业融合链的断裂或融合体制的脆弱多可归结于市场、政府和经营主体三个层面。因此,本文在城乡关系演变背景下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研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我国走出传统产业分工、剥离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现实作为本文选题的背景依据,并据此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接着,本文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并界定了文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并据此选取适宜的研究方法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理论分析框架部分。基于城乡关系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分工与产业融合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与产权理论,本文尝试构建了“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剖析政策支持与制度供给、要素配置、主体功能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第三章构建“政府”维度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本文将政府支持和制度供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概括为资源补充机制、信号传递机制、资源重置机制,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金融支持、产业确认与保护等角度进行阐释。第四章着重从“市场”维度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要素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信息机制与竞争机制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体可分解为要素流动瓶颈、要素集聚功能、交易成本等方面。第五章是从“经营主体”维度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经营主体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主要通过竞争或合作博弈对农村产业融合产生影响,表现为提高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应对能力、密切利益链接机制、强化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等。第六章厘清了中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历史经验,并将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置于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刻画了城乡关系演变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事实和主要特征,最后结合本文构建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第七章是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按照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对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设计变量、构建模型、整理数据、实证估计,本文得出了针对“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结论。第八章是国际经验借鉴部分,本文分析了日本、韩国、法国、荷兰、美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经验性事实,并从理论框架的三个维度分析了五个国家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第九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部分,从本文理论框架的三个维度探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同时总结提炼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互动效应,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得出五个结论。第一,政府的制度供给与政策支持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信息传递机制、资源补充机制与资源重置机制是政府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主要渠道,具体表现为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产权确认与保护以及创新金融支持等方式。第二,要素市场扭曲是制约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诱因。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仍然滞后,诸多体制性障碍严重束缚了要素平等进入市场的程度,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与信息机制的扭曲导致要素流动受阻、要素集聚受限、交易成本企高等问题制约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经营主体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博弈推动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经营主体面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共同约束,从而经营主体采取竞争和合作的方式提高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应对能力以及构建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激励机制与共享机制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四,我国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从政府、要素市场与经营主体等多方面着手。现阶段,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本文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中,可以看出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服务,并要大力促进竞争有效的要素市场形成,打破城乡之间的地区分割、完善市场作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同时要巩固经营主体地位、强化经营主体功能,以及加速技术创新等。第五,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存在双向效应。城乡关系的分离、对立与阻隔会导致要素市场分割,进而导致要素市场机制扭曲,引发要素流动受阻,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由于缺乏新要素和新动能的注入,城乡融合发展则难以实现。随着城乡关系逐渐走向融合阶段,城乡产业开始趋于联动发展,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和互动补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逐渐加速推进。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引导城市地区的资源和要素流向农村地区,开发并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产业空间、提升城乡经济融合程度、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本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基础上发现“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并在理论阐释和实践检验分析中探寻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丰富和拓展了产业融合的相关理论。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尝试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城乡关系演变背景的梳理,本文提出“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产业融合理论及农业发展理论;第二,细化与拓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阐释。本文从政府支持与制度供给、要素市场配置、经营主体功能三个维度考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作用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视角给出进一步的理论解释;第三,研究方法上的改进。本文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计量模型的理论推导与实证分析以及比较分析方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在“三个维度”实证检验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部分,本文运用政策评估方法(PSM-DID)以及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方法上的改进。

孟溦蕾[9](2018)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着的新进展和新成就。但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使得通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而从整体上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综合素质成为当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深入发展阶段追求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的宏观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任务。而上述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本症结就在于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和缺陷仍在持续发挥影响和效力所导致。因此,实现对上述矛盾和问题的有效克服和有力消解,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本文主要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社会哲学表述,其内在地包含经济生产方式﹙简称为经济方式﹚、政治生产方式﹙简称为政治方式﹚、文化生产方式﹙简称为文化方式﹚、社会生产方式﹙简称为社会方式﹚和生态生产方式﹙简称为生态方式﹚五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哲学角度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展开研究,从理论层面来讲,旨在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角度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本质,深刻挖掘基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所体现的客观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架构以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为既有逻辑前提和内在展开线索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应具有的整体性逻辑体系,从而为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提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新基点。从实践层面来讲,目的在于对科学揭示和准确反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定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重大意义、所包含的核心内容和科学内涵、所呈现的新的特点、要求和趋势、所蕴涵的系统全面性深刻变革本质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切实有效转变以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和力量。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重新解读了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有关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旨在提供本课题的理论研究背景并据此确定由理论推演到实践探索的具体现实路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社会哲学角度出发,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进程为基点,分别对作为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组成内容的经济方式之经济力与经济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治方式之政治力与政治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文化方式之文化力与文化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方式之社会力与社会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方式之生态力与生态关系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对呈现在五位一体生产方式总体性视域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具体作用路径作出系统性架构。第三部分主要是从总体性角度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和总结。旨在以本文第二部分的具体展开论述为基础,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进行总体性概括和说明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现实依据。

段定胜[10](2017)在《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文中指出大埔蜜柚产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良好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大埔县将蜜柚产业当作本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再取得了快速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需要对大埔蜜柚产业化进行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拟研究大埔蜜柚产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历程,揭示探索大埔蜜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探讨大埔县蜜柚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总结国内蜜柚产业化经营经验,提出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策略。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大埔蜜柚产业化目前具有如下特征。基地化建设加速,专业化程度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市场化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分工蓬勃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大埔蜜柚产业化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产业化发展模式切合实际、政府大力扶持蜜柚产业化的政策。(2)大埔蜜柚产业化存在如下问题,市场主体(如种植户、蜜柚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个体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不高,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效益低;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土地产权不够明晰,流转难。(3)导致大埔蜜柚产业化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政府与农业从业主体执行重点不一致,干部与群众的理解不一致,管理体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一致,中介组织的发展的条件不充分。(4)大埔蜜柚产业发展需要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改善大埔蜜柚产业市场结构;扶持农业农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扶持蜜柚产业技术创新,鼓励农产品深加工;增强农民和企业素质,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农业产业化良好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品牌建设,创新市场营销方式维护和提高大埔蜜柚品牌声誉。

二、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林芝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评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民收入
        2.1.2 农业产业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户行为理论
        2.2.2 交易成本理论
        2.2.3 产业组织理论
        2.2.4 规模经济理论
    2.3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理
        2.3.1 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农业成本
        2.3.2 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3.3 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问卷设计、样本说明
    3.1 研究区概况
        3.1.1 林芝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概况
        3.1.2 林芝市农民收入现状
    3.2 问卷设计
    3.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四章 林芝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
    4.2 模型构建
    4.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4.4.1 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4.2 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
    4.5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检验及中介效应检验
        4.5.1 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及检验
        4.5.2 各变量间影响效应检验
        4.5.3 中介效应检验
    4.6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调整与优化政府扶持政策
        5.2.2 加强农民与产业化经营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
        5.2.3 加快涉农服务体系建设
        5.2.4 推进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5.2.5 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世界各国在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上的重要举措
限制和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及探索历程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正确认识市场与市场经济
        二、正确认识市场化与农村市场化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构建
        二、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巩固
        四、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农村市场化建设试验阶段(1978—1984)
        二、农村市场化全面探索阶段(1985—1991)
        三、农村市场化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1)
        四、农村市场化综合改革阶段(2002—2011)
        五、农村市场化深化改革阶段(2012—至今)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培育了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
        二、探索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
        三、塑造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提高了农村市场对外开放程度
        五、构建了农产品市场经济体系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探索的启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四个原则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中应该谨记的三条经验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存在的误区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原因的分析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第一节 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
        一、深化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二、深化农村资金要素市场化改革
        三、深化农村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改革
    第二节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
        二、强化农村市场自身建设
        三、加强政府和市场互动效率
    第三节 逐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一、适度规模经营要“适度”
        二、适度规模经营的三种主要模式
    第四节 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引导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扶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2.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2.3 农村金融对策研究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宏观政策体系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3.2.1 农村信贷供需状况
        3.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情况
        3.2.3 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3.2.5 农村基础服务覆盖情况
        3.2.6 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情况
    3.3 中国农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3.3.2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3.3.3 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3.4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困境的原因探析
        3.4.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设定不明晰
        3.4.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3.4.3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偏差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及演变路径
    4.1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的演进
        4.1.1 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 年)
        4.1.2 “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 年)
        4.1.3 市场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
    4.2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的主要特征
        4.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受农村经济改革驱动
        4.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驱动机制的强制性
        4.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4.3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环境与趋势
        4.3.1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4.3.2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变迁的思路变化
        4.3.3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与路径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及路径
    5.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
        5.1.1 信用主体模式
        5.1.2 资产抵押模式
        5.1.3 合作金融模式
    5.2 中国农村金融微观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5.2.1 供应链金融
        5.2.2 互联网+农村金融
        5.2.3 新型合作金融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6.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理论分析
        6.1.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取、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6.2.2 实证分析过程
    6.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结论
第7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
    7.1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
    7.2 孟加拉“格莱珉”模式
    7.3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
第8章 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8.1 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8.1.1 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
        8.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8.1.3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8.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8.2 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8.2.1 围绕土地等抵押物创新
        8.2.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8.2.3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8.3.1 建立健全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8.3.2 探索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8.3.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对地方政府行为的研究
        1.3.2 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地方政府界定
    2.2 地方政府行为的双重性
        2.2.1 地方政府行为的公共性
        2.2.2 地方政府行为的自利性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3.2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理论
    2.4 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框架
3 Y县农业产业化现状及阶段定位
    3.1 Y县概况
    3.2 农业产业化
    3.3 Y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3.1 龙头企业
        3.3.2 基地
        3.3.3 主导产业
        3.3.4 社会服务体系
        3.3.5 市场体系
    3.4 Y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定位及对应的政府行为
        3.4.1 农业产业化萌芽阶段
        3.4.2 农业产业化成长阶段
        3.4.3 农业产业化成熟阶段
        3.4.4 Y县农业产业化阶段定位
4 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一个案例解读
    4.1 “小蘑菇”成就大产业案例介绍
    4.2 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解读
        4.2.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4.2.2 积极推进土地流转
        4.2.3 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
        4.2.4 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4.2.5 规范农业市场
5 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不足及成因探讨
    5.1 政府推动模式易造成越位
        5.1.1 易造成土地“被流转”
        5.1.2 过度关注集中生产
    5.2 公共服务能力的短缺
        5.2.1 缺乏对农民主体作用的调动
        5.2.2 市场监管不足
    5.3 政策重制定轻实施
    5.4 Y县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5.4.1 压力型体制考核下的推动
        5.4.2 利益导向的内在驱动
        5.4.3 政府角色转换不到位、职能定位模糊化
        5.4.4 部门职能交叉重叠
6 优化农业产业化中地方政府行为的路径
    6.1 推进政府制度创新
        6.1.1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6.1.2 成立专业的农业产业化部门
    6.2 推进地方政府自身的改革创新
        6.2.1 树立有限政府理念
        6.2.2 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6.3 健全政府行为约束机制
7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2. 研究理论基础
    2.1 桑蚕产业
        2.1.1 中国桑蚕产业的发展史
        2.1.2 中国桑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2 农业产业化
        2.2.1 农业产业化概念
        2.2.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2.2.3 农业产业化的构成要素
        2.2.4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2.2.5 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
    2.3 SWOT态势分析法
        2.3.1 SWOT态势分析法的界定
        2.3.2 SWOT态势分析法的应用
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借鉴
    3.1 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1.1 美国
        3.1.2 法国
        3.1.3 日本
        3.1.4 荷兰
    3.2 国内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3.2.1 山东寿光
        3.2.2 广东英德
    3.3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借鉴
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分析
    4.1 河池市基本状况介绍
        4.1.1 地理区位及地形地貌
        4.1.2 河池市农业发展资源
        4.1.3 河池市社会资源
    4.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5.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的发展优势
        5.1.1 地理优势
        5.1.2 气候优势
        5.1.3 品牌优势
        5.1.4 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率逐步提升
    5.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劣势
        5.2.1 桑蚕产业化程度低,基础设施薄弱
        5.2.2 管理部门混乱,科技推广机构弱势
        5.2.3 蚕农自身条件的约束
        5.2.4 生产模式落后,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
    5.3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机遇
        5.3.1 国家政策扶持
        5.3.2 土地流转资源较多
    5.4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威胁
        5.4.1 科技人才引进困难
        5.4.2 国际桑蚕市场的冲击
    5.5 构建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SWOT矩阵
6.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6.1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6.1.1 从供给侧推进产业化改革
        6.1.2 加强桑蚕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建设
        6.1.3 参考日本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6.2 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2.1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结构
        6.2.2 发展科技创新,建立优质茧丝培育基地
        6.2.3 完善建立合作社组织,深化桑蚕体制改革
        6.2.4 继续做大做强具有河池市特色的桑蚕产业品牌
        6.2.5 政府要持续推动产业化的发展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城乡关系
        1.3.2 城乡关系演变
        1.3.3 农村产业融合
        1.3.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点
        1.6.2 可能的不足
2.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2.1.2 二元经济理论
        2.1.3 产业组织理论
        2.1.4 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
        2.1.5 分工与产业融合理论
    2.2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
        2.2.1 政府政策支持与制度供给
        2.2.2 要素市场配置
        2.2.3 经营主体功能
        2.2.4 政府、市场与经营主体的逻辑关系
    2.3 “三个维度”分析框架的说明
3.“政府”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3.1 政府、市场与经营主体关系辨析
        3.1.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3.1.2 政府、市场作用下的经营主体
    3.2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学解释
    3.3 政府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分解
        3.3.1 产业政策支持与农业补贴
        3.3.2 基础设施建设
        3.3.3 公共服务平台
        3.3.4 创新金融扶持
        3.3.5 产权确认与保护
    3.4 小结
4.“市场”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4.1 要素市场机制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2 要素市场的价格机制
        4.2.1 土地市场的价格机制
        4.2.2 劳动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4.2.3 资本市场的价格机制
        4.2.4 技术市场的价格机制
    4.3 要素市场的竞争机制
    4.4 要素市场的信息机制
    4.5 小结
5.“经营主体”维度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分析
    5.1 政府与市场约束下经营主体理性行为分析
        5.1.1 政府与市场的约束作用
        5.1.2 双重约束下经营主体的有限理性行为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经营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
        5.2.1 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5.2.2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5.2.3 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5.2.4 家庭农场与合作社之间的博弈分析
        5.2.5 概括性总结
    5.3 “经营主体”行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5.4 小结
6.中国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6.1 中国城乡关系与农村产业融合进程
        6.1.1 典型事实
        6.1.2 阶段划分
        6.1.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阐释
        6.1.4 概括性总结
    6.2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2.1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的典型事实
        6.2.2 城乡二元分割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2.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2.4 概括性总结
    6.3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3.1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的典型事实
        6.3.2 城乡关系缓和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3.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3.4 概括性总结
    6.4 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4.1 城乡一体化阶段的典型事实
        6.4.2 城乡一体化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6.4.3 “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阶段性阐释
        6.4.4 概括性总结
    6.5 小结
7.“政府、市场、经营主体”维度的中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证检验
    7.1 理论推导
        7.1.1 两种极端情境的考察
        7.1.2 一般情境考察
        7.1.3 农业生产的考察
    7.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
    7.3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3.1 政府干预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2 市场化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3.3 农业经营主体成长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7.4 小结
8.国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8.1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1.1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1.2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1.3 日本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2.1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2.2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2.3 韩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3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3.1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3.2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3.3 法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4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4.1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4.2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4.3 荷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5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8.5.1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现实
        8.5.2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性事实
        8.5.3 美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
    8.6 小结
9.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政府制度供给与服务
        9.2.2 大力促进竞争有效要素市场形成
        9.2.3 强化经营主体地位,优化经营主体功能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9)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的理论依据
    2.选题的实践依据
    3.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3.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1.论文的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论文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1.马克思关于全面生产理论和人类四生活论断
    2.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观点
第二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背景和概念内涵
    2.马克思主义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科技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结构调整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产机制创新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分配制度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现代市场体系培育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消费政策调整 第三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坚持党的领导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政治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四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创新建设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道德素质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文化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化发展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文化构建 第五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民生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公正建设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社会稳定创设 第六章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方式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力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产业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关系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生态消费转型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循环经济机制完善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环境保护制度调整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资源节约政策进步 第七章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 五位一体生产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动作用
    1.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作用
    2.政治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证性作用
    3.文化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导引性作用
    4.社会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保障性作用
    5.生态方式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性作用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
    1.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方式的创新性作用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政治方式的变革性作用
    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文化方式的推动性作用
    4.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社会方式的牵引性作用
    5.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生态方式的促进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2 大埔县蜜柚发展的历史渊源
3 大埔蜜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3.1 基地化建设加速,专业化程度提高
    3.2 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3.3 市场化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提升
    3.4 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分工蓬勃发展
    3.5 产业链不断完善,利益机制逐步形成
4 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问题探讨
    4.1 龙头企业有待进一步壮大
    4.2 市场体系不完善
    4.3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差,效益低
    4.4 农产品安全和质量水平不高
    4.5 农业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4.6 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4.7 土地产权不够明晰,流转难
    4.8 品牌宣传不足
5 制约大埔县蜜柚产业化发展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与农业从业主体执行重点不一致
    5.2 干部与群众的理解不一致
    5.3 管理体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不一致
    5.4 中介组织的发展的条件不充分
6 国内蜜柚产业化经营经验借鉴——来自平和琯溪的案例分析
    6.1 多方位,多层次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
    6.2 重视琯溪蜜柚品质问题,注重营销
7 大埔县蜜柚产业化的策略研究
    7.1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7.2 不断完善市场体系
    7.3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7.4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7.5 促进产业化模式升级
    7.6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7.7 发展现代物流体系,创新市场营销方式
    7.8 加大品牌推广,打造高端蜜柚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以林芝市为例[D]. 赵燃.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9)
  • [2]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分析[J]. 王泳茹.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4)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D]. 朱辉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0(02)
  • [5]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 舒凯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6]农业产业化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以Y县为例[D]. 周瑞.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7]河池市桑蚕产业化发展研究[D]. 罗敏赡. 广西大学, 2019(01)
  • [8]城乡关系演变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政府、市场、经营主体”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D]. 刘明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9]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五位一体生产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孟溦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10]大埔蜜柚产业化研究[D]. 段定胜.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