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冯梅,陈秋香,阮利霞,李赟[1](2021)在《医联体内普外科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普外科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进行评估,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各医院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将各医疗单位普外科护士57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循证护理实践能力调查量表,以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3个选项进行评价,根据综合评分对循证护理实践能力进行比较,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各医疗单位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比较(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护理证据判断、数据库运用、证据资源整理、评判性思维应用和研究参与经历高度相关(P<0.05),而资料检索程序、文献资料评价和证据应用质量评估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各医疗机构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护理实践能力,是提高专科护士循证护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闫媛媛[2](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吕永利,耿力,曾娅,王焕焕[3](2021)在《循证护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困难体验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护理管理者在循证护理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为循证护理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2名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提炼主题。结果护理管理者在循证护理实践中所遇困难包括护理人员循证护理理论基础薄弱、传统护理模式转变存在较大阻力、护理管理者面临多重心理压力、护理管理者希望得到更多支持。结论卫生管理部门、医院管理者应加强对循证护理实践的政策支持,加强循证知识培训,帮助护理管理者积极寻求减轻压力和克服困难的有效方式,以促进循证护理在临床顺利实施。
李文姣[4](2021)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系统审查、评价当前有关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指南,对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进行整理与分析,总结和梳理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参考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回顾和质性访谈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与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以明确指南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分析指南推荐意见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阻碍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进一步促进指南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2011年1月1日~2020年5月31日国内外涉及心脏康复的指南,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指南的筛选,基于AGREEⅡ指南评价工具对纳入的指南进行指南评价,提取指南中有关心脏康复的推荐意见,对推荐意见进行翻译、提取和综合并经专家函询论证综合后的指南推荐意见。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结合文献分析与质性访谈的结果拟定调查问卷初稿,通过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的完善研究工具《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3.随机选取天津市某8所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心脏康复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护士及康复治疗师,调查心脏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的实施情况及阻碍因素。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本研究初筛到19部相关的指南,采用AGREEⅡ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其中,指南推荐级别为A级的指南有9部,B级6部,C级4部。综合AGREEⅡ评价结果及指南更新情况后最终纳入用于推荐意见提取的指南共8部,分别发布于美国、苏格兰、欧洲和新西兰,8部指南共提取103条推荐意见,综合后形成51条推荐意见,划分13个主题;经专家论证后最终考虑纳入问卷调查的综合后的推荐意见42条,划分主题12个。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综合后的推荐意见以及质性访谈的结果,制定《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般资料调查表;第二部分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又包括两个子问卷,子问卷一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调查问卷,12个维度,29个条目;子问卷二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问卷,6个维度,43个条目。量表内容效度分析结果显示,条目的I-CVI介于0.765~1.00,量表的S-CVI/UA为0.822,S-CVI/Ave为0.978。3.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与阻碍因素调查,实施现状调查结果显示12个主题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百分比平均为64.87%,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危险因素管理主题(79.00%)、生活方式改变主题(75.37%)以及饮食管理主题(71.20%),排名在后三位的分别为运动及身体活动主题(52.87%)、心理社会健康主题(53.36%)以及职业康复主题(54.93%)。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阻碍因素各维度标准化均分从高到底分别为目标人群-患者相关因素(3.41±0.72)、资源相关因素(3.32±0.78)、目标人群-团队相关因素(3.12±0.85)、目标人群-卫生保健提供者相关因素(3.00±0.64)、组织相关因素(2.96±0.58)、证据相关因素(2.95±0.68)。阻碍因素各条目同意比例大于85%的分别为目前的心脏康复教育系统缺乏培训的能力资源,如教育人员、材料及经验等(88.74%)、患者对心脏康复获益得认识不足(88.10%)、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完成指南的实施(86.15%)、患者对心脏康复得知晓率低(85.71%)以及患者担心费用问题/经济负担(85.06%)。研究结论1.本研究共纳入8部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纳入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指南推荐意见内容丰富,涉及运动、饮食、戒烟、心理、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为心脏康复的临床实践提供了良好的证据基础,具有较强的临床指导意义。2.基于KTA知识转化框架,结合文献研究与质性访谈,在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后最终形成的《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能够为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提供工具。3.42条推荐意见广泛实践于临床照护环境中,但不同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情况参差不齐,相关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尚需进一步规范化和全面化。影响心脏康复指南临床实施的阻碍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不足,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知不足及担心费用问题以及医务工作者对自己在变革中的角色不清晰等。
王水连[5](2021)在《基于循证的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的构建与效果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以循证护理理论为基础,科学检索文献以及汇总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失禁性皮炎循证预防和护理策略。对失禁性皮炎的循证预防和护理策略进行初步效果评价,并将该循证方案科学的应用于临床,规范失禁性皮炎的预防和护理流程,降低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提高失禁性皮炎患者的护理质量。方法:1.以循证护理理论和方法为依据,成立循证小组,系统搜集、评价并整合失禁性皮炎防护相关的证据及资源,初拟失禁性皮炎循证防护策略。2.开展专家小组会议,对形成的证据进行适用性评价,汇总和总结专家的修改意见,形成失禁性皮炎循证防护策略。3.建立证据审查小组,结合临床实际,在i-PARIHS循证框架的指导下将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在临床高效应用,对比证据应用前后在患者、护理人员及系统环境三个方面的效果。结果:1.通过检索、筛选、评价文献,最终纳入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4份、证据总结5份、系统评价10份、专家共识7份。2.对最终纳入文献中的证据进行汇总和提炼,结合临床构建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通过专家小组会议并结合临床对策略进行修订,最终制订了包括评估患者、收集大小便、清洗皮肤、使用皮肤保护剂四个方面共47个条目的失禁性皮炎预防护理策略。3.在本次循证护理实践中,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的应用在患者、护理人员、系统环境三个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患者层面的成效(1)患者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在证据应用后明显较之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失禁性皮炎的愈合时间在证据应用后较之前大为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证据应用后患者的总护理费用低于证据应用前患者的总护理费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层面的成效(1)审查指标1、2、3、4、5、6、7、8、9、10、11、12、13、14的执行率分别提升至92%、87%、88%、94%、93%、88%、84%、89%、93%、83%、86%、84%、91%、83%。审查指标15中护士的失禁性皮炎知识掌握合格率上升为96%。护理依从性明显提升。(2)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失禁性皮炎的知信行总分由64.21±7.58分提高到了95.29±3.7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护士的循证护理能力评定在循证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与信念方面得分总分由51.04±9.97分提高到101.71±2.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通过开展本次循证护理实践,护理人员在整个循证实践过程中更新了对于失禁性皮炎的防护观念,提高了循证意识,提升了失禁性皮炎知、信、行水平与护理依从性,提升了护理质量水平。系统层面的成效(1)制定了规范的失禁性皮炎预防护理流程以指导护理人员进行失禁性皮炎的预防护理工作;(2)建立了失禁性皮炎防护执行记录表,用于规范和记录失禁性皮炎的预防护理工作;(3)建立了证据应用项目审查小组,对失禁性皮炎护理环境进行质控,规范护理行为,优化组织环境。结论:1.本研究总结了目前关于失禁性皮炎预防和护理的最佳证据,涵盖评估患者、收集大小便、清洗皮肤、使用皮肤保护剂4个方面,共47条证据。内容较为全面,临床可操作性强。2.证据应用前,组织利益相关者针对证据应用的障碍因素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制定出相关对策,为证据在临床转化及应用提供了前提与保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3.本研究基于i-PARIHS框架,对证据进行应用前后的基线审查,从而有效的促进了证据向临床转化并从患者、护理人员、系统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效果评价,最终降低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的护理费用,提高了护士对失禁性皮炎的防护意识,规范了护士的失禁性皮炎预防和护理的操作流程,提高了护士循证实践的能力。
王钰[6](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杨珂璐[7](2021)在《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压力性损伤(Pressure injury,PI)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的推荐意见进行内容分析及一致性比较,并评估其与临床护理常规的相符程度,再进一步探究循证护理实践的障碍因素,从而为PI护理CPG的实施和推广提供参考。方法:(1)CPGs评价与内容分析:系统检索主要中英文数据库、指南数据库和PI协会/学会网站获取PI护理CPGs;分别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ppraisal of guidelines for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II,AGREE II)和临床实践指南报告工具(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评价CPGs,并从推荐意见中提取目标人群和干预措施进行推荐意见内容分析和一致性比较。(2)PI护理CPG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调查西安、新郑和兰州3市7所医院PI高发科室的护理常规与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的符合程度;并使用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评估量表(Clinic Readiness to Evidence-based Nursing Assessment,CREBNA)和中文版循证信念、实施量表(Evidence-Based Practice Belief Scale,Evidence-Based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Scale,EBP Belief Scale,EBP Implementation Scale)对护士进行调查,评价基于CPG的循证实践准备度及护士循证信念水平和实施水平,最终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量表得分的因素。结果:(1)CPGs评价与内容分析:共纳入19部CPGs,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5个国际组织;其中18部CPGs报告了证据等级分级,13部CPGs报告了推荐意见强度。同时,CPGs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总体不高,AGREE II得分中位数为53.3%(最高分为78.6%,最低分为38.5%),其中“应用性”(领域5)得分中位数最低(37.5%);RIGHT平均报告率为64.7%,其中纳入CPGs均未完整报告“评审和质量保证”(领域5)。19部CPGs中共提取49条主要推荐意见,其中46条推荐意见的内容基本一致;其他细节推荐意见分别涉及护理评估、敷料、局部用药、支撑面、体位改变和其他疗法等。(2)PI护理CPGs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共调查上述3市7所医院17个临床科室,收回289份问卷;在46条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中15条推荐意见符合率为100%(17/17),3条推荐意见无科室符合。CREBNA量表的平均总分为120.78±20.07,其中证据分量表、组织环境分量表和促进因素分量表平均分分别为47.51±8.52、36.42±6.47和36.85±7.87;单因素分析发现仅上白班的护理人员CREBNA量表总分和3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白夜倒班的护理人员,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护理人员的CREBNA量表总分和证据分量表得分高于专科,且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参加过循证培训和已发表论文的护理人员的证据分量表得分也较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上、仅上白班和发表过论文的护理人员证据分量表得分较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此同时,循证信念量表和实施量表平均分分别为3.52±0.44和1.76±0.80,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上白班、参加过循证培训、已发表论文的护理人员的信念量表得分较高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暂未发现对实施量表的得分有影响的因素。结论:当前针对PI护理CPGs的主要推荐意见内容一致性较好,但仍存在强度不一致的情况,甚至存在内容相反,且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常规与一致的CPGs主要推荐意见符合度较好;当前针对PI护理CPGs的循证实践准备度尚可,并且护理人员循证信念水平较高,但循证实施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王婕[8](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循证护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与证据综合的方法,制定推荐意见,从而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方案,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形成的护理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通过质性访谈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访谈提纲,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主题,并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具体护理问题。2.以护理问题为依据,进行证据检索与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本研究按照“证据6S模型”,检索与评价老年骨质疏松相关指南、开展相关护理问题的系统评价、检索与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证据的综合,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形成推荐意见,从而初步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通过选取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对初步形成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结果:1.护理问题的构建。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0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访谈,课题组成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主题: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方面,并构建18个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2.依据护理问题,进行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本研究最终纳入6部指南,其中2部为国内指南,4部为国外指南,通过评价指南,在指南中提取出25条推荐意见。(2)开展3项系统评价,共纳入69篇文献,验证6项结局指标,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制定5条推荐意见。(3)根据相关文献内容分析,制定9条推荐意见。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1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研究方案,包含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通过证据综合,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本研究方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理论知识,同时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钱慧,叶霖,袁姣,刘静[9](2021)在《2001—2018年国内循证护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国内循证护理研究态势,了解我国在此领域发展的历程及研究现状,为我国护理研究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检索出2001—2018年国内循证护理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Ⅱ软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结果国内有关循证护理的总发文量为10532篇,总体呈上涨趋势;发文作者形成了以胡雁和刑唯杰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中较大的子网络;发文机构形成了以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为代表的机构合作网络中较大的子网络;关键词统计共389个,研究主要集中在"并发症"、"护理"、"生活质量"和"效果评价"等。结论循证护理在我国开展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但仍需加强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间的合作,拓展研究的深度及广度,实现循证护理实践效果的提高,从而改善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袁芳[10](2020)在《山东省三级医院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调查山东省10所三级医院肿瘤科护士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分析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对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作用路径,引导护士正确应对内外部的影响因素,提高开展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能力,为今后有效疼痛管理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9年5月~2019年8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10所三级医院,便利抽取肿瘤科护士 4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问卷、中文版卡尔森循证式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疼痛管理自我效能问卷,分别测量一般人口学变量、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护士疼痛管理先决条件、护士疼痛管理自我效能。采用SPSS 22.0和AMO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均数、标准差等描述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对研究对象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研究对象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研究对象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AMOS 22.0进行路径分析,探讨研究对象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之间的作用路径;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肿瘤科护士的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总分为(109.20±17.10)分,总量表的条目均分为(4.20±0.66)分,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顺序为:全面疼痛评估维度(4.33±0.75)分、疼痛筛查维度(4.25±0.88)分、疼痛再评估维度(4.22±0.77)分、疼痛评估工具的选用与记录维度(4.17±0.78)分、疼痛评估中的交流维度(4.06±0.74)分。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与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均呈显着正相关(r=0.573,0.611,均P<0.01),疼痛管理先决条件与疼痛管理自我效能呈显着正相关(r=0.500,P<0.01)。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称、最高学历、是否为疼痛专科护士、是否参加循证护理培训、所在病房是否为GPM病房、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是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可解释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总变异的 58.2%(F=27.042,P<0.05)。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直接正向预测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β=0.438,P<0.001),疼痛管理自我效能直接正向预测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β=0.386,P<0.001),也可以通过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间接影响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间接效应为0.255,占总效应的39.78%。结论:1.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总体水平较高,但疼痛评估中的交流维度得分最低,应进一步加强疼痛评估过程中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2.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受职称、最高学历、是否为疼痛专科护士、是否参加循证护理培训、所在病房是否为GPM病房、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肿瘤科护士的疼痛管理自我效能、疼痛管理先决条件对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存在直接正向作用,疼痛管理先决条件在疼痛管理自我效能和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二、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循证护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困难体验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资料收集方法 |
1.2.2 资料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主题1:护理人员循证理论基础薄弱 |
2.2 主题2:传统护理模式转变存在较大阻力 |
2.3 主题3:护理管理者面临多重压力 |
2.4 主题4:护理管理者希望得到相关支持 |
3 讨论 |
3.1 护理管理者面临诸多困难,帮助其积极应对非常必要 |
3.2 加强相关培训教育及人才培养,保证循证护理实践的推进 |
4 小结 |
(4)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 相关概念 |
5 理论基础 |
5.1 KTA知识转化框架 |
5.2 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RANO-BPG) |
5.3 KTA知识转化框架及最佳操作指南工具书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
6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证据综合-心脏康复相关临床实践指南及推荐意见 |
1 研究内容 |
2 指南的检索与筛选 |
2.1 指南的检索 |
2.2 指南的筛选 |
2.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筛选流程及筛选结果 |
3 指南的质量评价 |
3.1 指南质量评价方法 |
3.2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
4 纳入指南的一般资料及推荐意见的提取 |
4.1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及推荐意见的提取方法 |
4.2 最终纳入指南的选取结果 |
4.3 推荐意见的提取结果 |
5 推荐意见的翻译 |
5.1 推荐意见翻译过程 |
5.2 推荐意见的翻译校审 |
6 推荐意见的综合 |
6.1 推荐意见综合过程 |
6.2 推荐意见综合结果 |
7 专家论证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 |
7.1 设计专家咨询表 |
7.2 专家咨询结果 |
7.3 专家论证结果 |
8 文献研究部分的质量控制 |
9 讨论 |
9.1 涉及心脏康复内容的指南数量较多,专门针对心脏康复的指南相对较少 |
9.2 纳入心脏康复指南的质量总体较高,但指南制定及报告方法仍有待提高 |
9.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内容丰富 |
9.4 应用科学方法构建或本土化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脏康复指南意义重大 |
10 小结 |
第二部分 问卷编制--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践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 |
1 研究内容 |
2 问卷初稿的编制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回顾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访谈结果 |
2.5 问卷初稿 |
3 专家函询 |
3.1 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 |
3.2 专家纳入标准 |
3.3 专家函询过程 |
3.4 质量控制 |
3.5 专家函询结果 |
4 预调查 |
4.1 预调查对象及样本量 |
4.2 预调查结果 |
5 问卷终稿 |
5.1 问卷结构 |
5.2 问卷的维度及条目 |
5.3 问卷评分方式 |
6 问卷内容效度测评 |
7 小结 |
第三部分 问卷调查-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分析 |
1 研究类型 |
2 研究对象 |
2.1 抽样方法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剔除标准 |
2.5 样本量计算 |
3 研究工具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方法分析 |
6 质量控制 |
7 结果 |
7.1 医院一般资料 |
7.2 调查对象一般资料 |
7.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现状调查结果 |
7.4 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施阻碍因素调查结果 |
8 讨论 |
8.1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的临床实施现状结果分析 |
8.2 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阻碍因素结果分析 |
8.3 促进心脏康复相关指南推荐意见临床实践的对策 |
结论 |
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合推荐意见专家函询表(节选) |
附录2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一轮) |
附录4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
附录5 调查知情同意书 |
附录6 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调查 |
综述 心脏康复及指南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基于循证的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的构建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失禁性皮炎定义 |
1.1.2 失禁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失禁性皮炎的评估与分类工具 |
1.1.4 失禁性皮炎发生的影响因素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框架 |
1.3.1 i-PARIHS框架概述 |
1.3.2 i-PARIHS概念框架对本研究的指导 |
第2章 证据汇总及策略构建 |
2.1 成立循证小组 |
2.2 文献筛选 |
2.1.1 文献检索策略 |
2.1.2 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 |
2.1.3 文献质量评价 |
2.1.4 文献筛选结果 |
2.1.5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 证据汇总及修订 |
2.3.1 证据质量评价及汇总 |
2.3.2 证据修订 |
2.3.2.1 证据适用性评价 |
2.3.2.2 证据修订 |
2.3.2.3 专家意见汇总 |
2.3.2.4 形成失禁性皮炎循证防护策略 |
第3章 证据初步应用及效果评价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2.1 证据应用前基线质量审查 |
3.1.2.2 证据应用 |
3.1.2.3 证据应用后质量审查 |
3.1.2.4 研究工具 |
3.1.2.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证据应用在患者层面的效果 |
3.2.3 证据应用在护士层面的效果 |
3.2.4 证据应用在系统层面的结果 |
3.3 讨论 |
3.3.1 循证实践对患者层面的影响 |
3.3.2 循证实践对护士层面的影响 |
3.3.3 循证实践对系统层面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展望 |
4.4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澳大利亚JBI卫生保健中心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条目(2016) |
附录B 澳大利亚JBI卫生保健中心实验性研究的质量评价条目(2016) |
附录C 澳大利亚JBI卫生保健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条目(2016) |
附录D 澳大利亚JBI卫生保健中心共识的质量评价条目(2016) |
附录E 澳大利亚JBI卫生保健中心横断面研究的质量评价条目(2016) |
附录F |
附录G AGREE Ⅱ临床研究与评价工具(中文版) |
附录H 护理人员失禁性皮炎知识KAP调查问卷 |
附录I 护理人员循证实施水平量表 |
附录J 失禁患者及IAD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K 布鲁斯托大便分类法 |
附录L 回应皮肤评估工具(PAT) |
附录M LAD严重程度分类工具 |
附录N Barthle指数(BI)评定量表 |
附录O Branden评分量表 |
附录P 证据可行性评定表 |
附录Q 神经外科ICU失禁性皮炎预防护理审查质量表 |
附录R 失禁性皮炎防护流程图 |
文献综述 失禁相关性皮炎评估工具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总体思路 |
(一) 研究目的 |
(二)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
(一) 概念及危害 |
(二) 流行病学特点 |
(三) 预防措施 |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
四、小结 |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证据汇总 |
(二) 最佳证据筛选 |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三、研究结果 |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场所 |
(三) 评价工具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资料分析方法 |
(六)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
四、讨论 |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 研究设计 |
(二)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
四、讨论 |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
第七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附录 |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
(7)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压力性损伤现状 |
1.1.1 压力性损伤定义及起源 |
1.1.2 压力性损伤流行病学现状 |
1.1.3 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及治疗 |
1.2 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现状 |
1.3 循证实践障碍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部分 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意见对比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2 文献检索策略 |
2.2.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2.4 质量评价 |
2.2.5 推荐意见及推荐意见强度提取及一致性分析 |
2.2.6 统计分析 |
2.2.7 结果呈现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2 基本特征 |
2.3.3 质量评价 |
2.3.4 推荐意见一致性分析 |
2.3.5 推荐意见内容分析 |
2.4 讨论 |
2.4.1 临床实践指南的方法学和报告质量均应进一步提高 |
2.4.2 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等级系统不同 |
2.4.3 推荐强度一致性及推荐内容细节化有待加强 |
2.5 小结 |
第三部分 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情况及循证实践障碍因素调查 |
3.1 研究背景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方法 |
3.2.3 伦理审查 |
3.3 结果 |
3.3.1 基本情况 |
3.3.2 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实施情况 |
3.3.3 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得分情况 |
3.3.4 循证护理信念及实施水平得分情况 |
3.4 讨论 |
3.4.1 护理常规与临床实践指南主要推荐意见集较符合 |
3.4.2 循证护理实践准备度尚可 |
3.4.3 循证护理信念较好而实施水平有待提高 |
3.5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Ⅰ 检索策略 |
附件 Ⅱ 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
四、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的构建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第三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证据综合 |
一、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二、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三、基于相关文献的证据综合 |
1、研究目的 |
2、文献内容分析 |
3、讨论 |
第四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最终形成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AGREE II指南评价表 |
附录二 GRADE证据分级系统 |
附录三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四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 |
综述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2001—2018年国内循证护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发文量统计 |
2.2 作者合作分析 |
2.3 机构合作分析 |
2.4 关键词分析 |
3 讨论 |
3.1 循证护理发展的必要性 |
3.2 循证护理发展的热点变化 |
(10)山东省三级医院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
1.1 相关概念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2 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 |
2.1 疼痛管理认知 |
2.2 循证实践认知 |
2.3 循证实践能力 |
2.4 创新行为 |
2.5 医院对循证护理的重视程度 |
3 小结 |
4 相关理论 |
4.1 创新扩散理论 |
4.2 自我效能理论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样本量估算 |
3 研究工具 |
3.1 一般资料问卷 |
3.2 护士疼痛评估循证护理实践问卷 |
3.3 卡尔森循证式疼痛管理先决条件量表 |
3.4 疼痛管理自我效能问卷 |
4 资料收集 |
5 伦理原则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分析 |
8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1.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1.2 护士疼痛管理先决条件 |
1.3 护士疼痛管理自我效能 |
2 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 |
2.1 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
2.2 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 |
3 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 路径分析 |
3.2 模型拟合指数 |
3.3 中介效应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2 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 |
3 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影响因素 |
3.1 不同人口学特征间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差异 |
3.2 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先决条件、疼痛管理自我效能与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的相关分析 |
4 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疼痛管理先决条件及疼痛管理自我效能的路径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局限性 |
4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医联体内普外科专科护士循证护理实践能力及影响因素[J]. 冯梅,陈秋香,阮利霞,李赟.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2)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循证护理实践中护理管理者困难体验的质性研究[J]. 吕永利,耿力,曾娅,王焕焕. 护理学杂志, 2021(11)
- [4]心脏康复相关指南临床实施现状及阻碍因素的调查研究[D]. 李文姣.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循证的失禁性皮炎防护策略的构建与效果评价[D]. 王水连. 南昌大学, 2021(01)
- [6]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7]压力性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与内容分析及实施情况研究[D]. 杨珂璐. 兰州大学, 2021(09)
- [8]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D]. 王婕.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9]2001—2018年国内循证护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 钱慧,叶霖,袁姣,刘静.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1(02)
- [10]山东省三级医院肿瘤科护士疼痛管理循证护理实践现状及影响因素[D]. 袁芳. 山东大学, 2020(04)
标签:循证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