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地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关于地方性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魏格坤[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带一路"建设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和发展方向。本文对梧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从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构建、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构建教学评估模式等方面,探索基于多元协同合作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供给的匹配性和使用性,增加"一带一路"倡议进程中我国"软性"人才储备,促进广西国际化人才教育在外延和内涵上拓展实现。

赵瑞芳[2](2020)在《地方性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地方性院校纷纷调整自己的战略规划,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目标。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对我国地方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反思,梳理地方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及存在的共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措施。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提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谢永和,王健鑫,龚希武[4](2020)在《地方院校涉海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新工科的建设促进新工科专业的兴起和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以主动适应与引领产业的发展与创新。以某地方性院校涉海工科专业建设为研究对象,针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链结构、与区域经济融合度等与区域产业经济和新工科建设要求不协调问题,提出了地方性院校涉海工科专业体系创新和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与举措。提供了构建与油气全产业链相融合的涉海工科专业结构体系、与产业相适应的涉海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体系以及与产业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涉海工科专业教育链等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涉海工科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教学改革新模式。

张琬涓[5](2019)在《湖南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升本科高校也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但不少新升本科高校仍做的不够。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有近一半的本科高校为新升本科高校,它们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对接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专业建设的特色不强、力度不够,人才培养与社会要求存在较明显的脱节等。因此,研究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高校专业建设如何对接社会需求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同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外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及对接社会需求方面的做法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本文重点对湖南新升本科高校的专业建设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它们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的专业调整特点、在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的得与失以及使专业布局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的改革过程,并以衡阳师范学院、湖南理工学院和怀化学院的专业建设为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揭示了湖南新升本科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专业建设路径选择得与失,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研究认为,我省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有以下几个方面:1)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需求;2)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支撑本科特色专业;3)以校企校地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专业建设体系;4)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等专业基础条件建设。

汤颖[6](2019)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模虽越来越大,但在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间却存在着明显差距,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短缺已严重阻碍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归根结底,这种矛盾是因高校专业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不吻合引起的,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因而,可借鉴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调控性思维,促使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从而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基于以上认识,选取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文献研究等方法,探求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优化路径。通过对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门类设置、专业类设置、专业布局及专业布点等几个指标的定量分析发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贪大求全,低成本专业增长过快;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专业布局不合理,专业群集聚效应难以彰显;专业内涵建设不足。这是由政府、社会及高校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共同造成的。从政府层面看:政府行政权力冲击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相关法律及资金适时供给乏力;有效而完善的专业评估体系匮乏;有关专业前景预测性不足。从社会层面来看:企业、行业参与意识薄弱;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的反馈具有滞后性;社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从高校层面来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定位意识缺失,价值取向偏差及质量观念淡薄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供给质量与供给效率,立足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同时合理吸取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及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学本科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积累的诸多经验与教训。总的来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遵循如下原则: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政府、社会与高校这三大高等教育供给主体应共同发力。具体地,政府层面上,应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角色,落实并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人才供求与专业设置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综合性的专业质量监管体系。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作用。高校层面上,应坚持科学而合理的办学定位;建立健全预警及退出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的适应性与协调性,培育特色专业并形成集群效应;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李莉[7](2019)在《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学校的教学方式。广告学专业作为接受新信息、新媒介的先锋专业,其专业教学方式面临更多挑战。其中,视觉传达类课程作为而广告学专业的基础设计类课程,其实践教学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更是首当其冲。该类课程从最初的平面设计、装潢设计,再到综合类的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介的交互设计、动态设计、信息设计等,其发展变化一直紧跟时代变革。新媒体时代又赋予了视觉传达类课程全面革新实践教学的新要求。本研究以W学院的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W学院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视觉传达类课程设置陈旧,所占比例低;第二,实践教学模式简单,课时过短;第三,学生美术功底差,实践能力薄弱;第四,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可开展程度低;第五,实践教学的实验室配备有待提升;第六,实践基地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等。针对W学院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根据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改革与创新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对策与建议,主要有:第一,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视觉传达类课程比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第二,结合新媒体背景实行工作室制度和项目教学法,创新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第三,着力培养视觉传达类课程学生良好的设计感和审美能力等实践性基础素养;第四,为专业教师提供可持续性的培养与进修机会;第五,校企协作共建企业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教学平台;第六,优化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功能,建设专业共通性、多元化实验室。

李梦萍[8](2019)在《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着眼于秘书学学科归属,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系统,且缺乏针对性。本文以秘书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定位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现状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解决措施。首先,以定位理论为基础,阐明秘书学本科专业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定位过程需遵循五项原则,定位内涵包括自我定位、学校及政府定位、社会定位三个维度。其次,从现有秘书学本科专业入手,以大量基础数据探析学科发展环境特征及发展现状,得出当前秘书学本科专业在自我定位上存在专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忽略外部宏观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方向缺乏细化的问题,在学校及政府定位中存在专业发展潜力被忽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社会定位上缺乏行业内共同认可的权威评价机制。再次,结合实际调查与案例思考专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内部主要受专业负责人领导力及师资队伍情况影响,外部主要受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最后,分别从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定位策略及定位路径层面,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措施。

韦玉辉,苏兆伟,袁惠芬,李长龙[9](2019)在《基于SWOT分析法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以绍兴文理学院纺织服装学院为例,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开设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处现状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将这些因素相互匹配形成优势-机遇战略、劣势-机遇战略、优势—挑战战略和劣势—挑战战略;最后,结合绍兴文理学院的自身特点,提出适合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策略。以期能为制定适合全国高校该专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刘大主[10](2019)在《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所接触的信息环境趋向多样化,信息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前多样化的环境下,对信息素养的培养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显重要。大学新生刚从基础教育踏入高等教育,了解大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各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以期能够更好地展开大学期间的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内涵的界定为依据,参考了国内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六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状况)对广西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分析影响因素。首先,研究根据六个维度设计《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前测问卷。抽取了广西N大学新入学的2095名本科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向该群体发放并收集第一次问卷,所得数据作为前测对照数据。并用SPSS 2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新生在信息能力方面最为欠缺,其它方面也有待提升;并且通过不同学生群体的比较,发现不同专业类别的学生之间也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呈正相关性;学生越早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越有利于提升信息素养水平;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其次,为了探究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是否得到提升,于大一第二学期开学初再次对大一年级进行了信息素养的调查,所得数据作为后测数据。调查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有了显着性的提升,提升途径主要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也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和同伴互学等途径提升。最后通过对大一学生半结构化访谈,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1对访谈资料编码分析,并归纳总结出影响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因素有五个方面:学生个体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同伴层面。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完善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二是丰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途径;三是提升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宣传网络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激发学习学习信息素养的动机;五是关注同伴学习效应,创建同伴学习课堂。

二、关于地方性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地方性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现实问题
2 成因分析
    2.1 人才培养目标国际化水平偏低,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具体培养目标
    2.2 教学环境偏单一,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环节缺乏长效性
    2.3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2.4 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偏薄弱
3 解决思路
    3.1 调节国际化综合改革目标和子目标结构调整
    3.2 确立国际化、立体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3 创新国际化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4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尤其与国际规则和规范的对接衔接
    3.5 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3.6 构建立体化学生实践实训体系

(2)地方性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有研究
二、我国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
三、应用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1.办学定位:
    2.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
    3.课程设置要面向行业需求。
    4.教学实施突出实践主题。
    5.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6.优化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4)地方院校涉海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新工科”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 地方性院校专业建设现存问题与对策
三、 地方性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 构建与油气全产业链相融合的涉海工科专业创新体系。
    2. 构建与产业相适应的涉海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体系。
        (1) 根据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
        (2) 根据技术需求优化课程结构。
        (3) 根据人才需求优化能力结构。
    3. 构建与产业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涉海工科专业产教融合教育链。
        (1) 产业创新链促进产业的升级改造。
        (2) 专业教育链引领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 结语
    (1) 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涉海工科类专业体系创新优化的新思路。
    (2) 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涉海工科类专业知识体系改造升级的新路径。
    (3) 为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涉海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教育链的新模式。

(5)湖南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有关新升本科高校的定位研究
        1.3.2 有关新升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
        1.3.3 有关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研究
        1.3.4 有关国外高等院校的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讨论
        2.1.1 新升本科高校
        2.1.2 专业建设
        2.1.3 专业建设与职业发展的关系
        2.1.4 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2.1.5 路径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群与专业分工化理论
        2.2.2 职业带人才结构理论
第三章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发展现状
        3.1.1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的分布及社会声誉
        3.1.2 新升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3.1.3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历程
    3.2 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3.2.2 新设置的一些本科专业基础条件欠缺
        3.2.3 专业特色不鲜明
        3.2.4 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低
        3.2.5 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3.3 专业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科建设不能较好支撑专业建设
        3.3.2 没有较好形成符合本科发展的结构要素要求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专业建设案例分析与启示
    4.1 国外高校专业建设案例分析
        4.1.1 德国实用性专业建设
        4.1.2 英国的三明治课程培养模式
        4.1.3 美国的个人专业模式
        4.1.4 启示
    4.2 新升本科高校专业改革案例
        4.2.1 衡阳师范学院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的专业改革案例
        4.2.2 湖南理工学院建设特色专业的改革案例
        4.2.3 怀化学院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紧密对接的改革案例
        4.2.4 小结
第五章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
    5.1 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发展路径
        5.1.1 路径一: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需求
        5.1.2 路径二: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支撑本科特色专业
        5.1.3 路径三:以校企校地合作的方式共同构建专业建设体系
        5.1.4 路径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习基地等专业基础条件建设
    5.2 湖南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路径的实施
        5.2.1 外部管理层面
        5.2.2 内部管理层面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湖南省新升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

(6)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3 研究思路及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2.1.2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2.1.3 专业与专业调整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与供给理论
        2.2.2 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2.2.3 人力资本理论
        2.2.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反思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信息
        3.2.1 调查高校发展概述
        3.2.2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现状
    3.3 江苏省13 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3.3.1 调查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3.3.2 供给侧结构性视域审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困境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路径分析
    4.1 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相关经验分析
        4.1.1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变迁与特点分析
        4.1.2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与调整经验的观察与借鉴
    4.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
        4.2.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原则
        4.2.2 强调预测的前瞻性原则
        4.2.3 注重规模与效益的和谐发展原则
        4.2.4 凸显差异化的特色性原则
        4.2.5 与学科建设保持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3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具体路径
        4.3.1 政府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2 社会力量对高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4.3.3 高校微观层面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高校专业布点统计简表
附录2 调查高校2013-2017年专业新增及撤销情况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新媒体
        1.4.2 视觉传达类课程
        1.4.3 实践教学
    1.5 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2 新媒体背景下W学院广告学专业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2.1 调查的设计与概况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问卷与访谈内容的设计
    2.2 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分析
        2.2.1 基本情况调查
        2.2.2 专业课程情况调查
        2.2.3 实习情况调查
        2.2.4 访谈调查与结果分析
    2.3 W学院广告学专业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2.3.1 视觉传达类课程所占比例现状
        2.3.2 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2.3.3 视觉创达课程的师资力量现状
        2.3.4 视觉传达类课程学生的设计基础和实践能力现状
        2.3.5 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现状
        2.3.6 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现状
3 W学院广告学专业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视觉传达类课程设置陈旧,所占比例低
    3.2 实践教学模式简化,理论与实践操作契合度不高
    3.3 学生实践能力和设计基础薄弱
    3.4 师资队伍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可开展程度低
    3.5 硬件条件落后,不能满足新媒体背景下实践教学的新需求
    3.6 实践教学基地严重缺乏,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4 新媒体背景下改进W学院广告学专业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建议
    4.1 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视觉传达类课程比例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4.2 结合新媒体北京实行工作室制度和项目教学法,创新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3 着力培养视觉传达类课程学生良好的设计感和审美能力等实践性基础素养
    4.4 为专业教师提供可持续性的培养与进修机会
    4.5 校企协作共建企业实践基地,拓宽实践教学平台
    4.6 优化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功能,建设专业共通性、多元化实验室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定位理论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概述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功用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原则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院校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科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问题剖析
    小结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部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外部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策略及路径探析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策略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路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9)基于SWOT分析法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SWOT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依据
二、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因素分析
    (二) 劣势因素分析
    (三) 机会因素分析
    (四) 威胁因素分析
三、基于SWOT分析的绍兴文理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
    (一) 优势-机遇 (SO) 战略
    (二) 劣势-机遇 (WO) 战略
    (三) 优势-威胁 (ST) 战略
    (四) 劣势-威胁 (WT) 战略
    (五) 结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
四、结束语

(10)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会发展对信息素养有更高要求
        1.1.2 信息发展促使教育变革
        1.1.3 广西急需信息化建设人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过程和方法
        1.3.1 研究过程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1.1 国内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1.2 国外信息素养研究现状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地方性院校
        2.2.2 大学新生
        2.2.3 信息素养
第3章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3.1 问卷调查对象
    3.2 问卷设计
    3.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4章 大学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与分析
    4.1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现状统计分析
        4.1.1 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1.2 信息意识统计分析
        4.1.3 信息知识统计分析
        4.1.4 信息能力统计分析
        4.1.5 数字化学习能力统计分析
        4.1.6 信息伦理道德统计分析
        4.1.7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状况统计分析
        4.1.8 主观题分析
    4.2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4.2.1 家庭信息化环境与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2 不同性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
        4.2.3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
        4.2.4 广西区内与区外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5 广西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6 广西区内各个地级市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异性分析
        4.2.7 信息素养水平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课状况的差异
        4.2.8 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与学生参与信息技术实践状况的差异
    4.3 大学一年级学生信息素养前后对比分析
        4.3.1 调查目的
        4.3.2 调查数据对比分析
        4.3.3 主观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5.1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5.1.1 访谈目的
        5.1.2 访谈对象
        5.1.3 访谈提纲设计
        5.1.4 访谈实施步骤
        5.1.5 访谈资料分析工具
    5.2 访谈资料处理
        5.2.1 开放式编码
        5.2.2 主轴式编码
        5.2.3 选择式编码
    5.3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5.3.1 学生个体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2 家庭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3 学校层面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3.4 同伴对大学新生信息素养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地方性院校新生整体信息素养处于中上水平
        6.1.2 不同地区、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
        6.1.3 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对信息素养水平有显着性影响
        6.1.4 家庭信息化环境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呈正相关
        6.1.5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五个层面
    6.2 提升高校新生信息素养的建议
        6.2.1 完善和提升学校信息化环境
        6.2.2 丰富学生学习信息素养的途径
        6.2.3 激发学生对信息素养的学习动机
        6.2.4 关注同伴学习效应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内外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对比
    附录2 大学新生信息素养问卷调查赋分(前测)
    附录3 各省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情况
    附录4 广西各地级市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方差分析
    附录5 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前测)
    附录6 地方性院校2018级新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后测)
    附录7 大一学生信息素养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四、关于地方性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 魏格坤.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0(10)
  • [2]地方性院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J]. 赵瑞芳.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14)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地方院校涉海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谢永和,王健鑫,龚希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01)
  • [5]湖南新升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D]. 张琬涓.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以江苏省13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汤颖.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新媒体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中视觉传达类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学院为例[D]. 李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D]. 李梦萍. 暨南大学, 2019(02)
  • [9]基于SWOT分析法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发展策略研究[J]. 韦玉辉,苏兆伟,袁惠芬,李长龙.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9(03)
  • [10]地方性院校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西N大学为例[D]. 刘大主. 南宁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地方高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