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T管网篮取石术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论文文献综述)
钱志峰[1](2022)在《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采用硬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分析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采用硬镜联合钬激光手术治疗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收治的136例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58例,研究组78例。对照组行经T管窦道下纤维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手术,研究组行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硬镜联合钬激光手术,比较2组结石取净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研究组结石取净75例,结石取净率为96.15%;对照组结石取净50例,结石取净率为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F-36评分为(90.5±4.7)分,高于对照组的(85.7±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68.9±19.0)min、住院费用(6 843.1±960.7)元、术后住院时间(5.3±1.2)d均低于对照组的(96.1±26.3)min、(8 256.7±998.1)元、(4.4±1.2)d、(7.0±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56%)低于对照组(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外胆道残余结石患者在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采用硬镜联合钬激光手术对机体创伤小,结石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着。
严朝成[2](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李健[3](2021)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的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探求三种微创术式的合理应用,探讨三种微创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因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就诊于我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或经胆囊管探查术(LTCBDE)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LC+LCBDE+T管引流术)、B组(LC+LCBDE+一期缝合术)、C组(LC+LTCBDE)。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和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收集到146例病人,其中A组72例,B组50例,C组24例,平均年龄53.2±13.9岁,三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肝功能指标均降低,其中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白蛋白(ALB)在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术后胆漏、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结石复发率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在经过选择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中,LCBDE后选择一期缝合优于T管引流;2.LTCBDE与一期缝合一样安全有效,且性价比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刘昌伟[4](2021)在《双镜下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81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38例患者行胆总管一期缝合手术,43例患者采取胆总管T管引流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第一天胆红素指标、肛门首次通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疼痛等级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接受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手术,没有出现中转开腹或死亡病例。一期缝合组患者手术时间(127.03±16.44)分钟、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指标(26.4±6.0)umol/L、直接胆红素(14.3±4.5)umol/L,肛门首次通气时间(27.32±4.77)小时、术后进食时间(1.8±0.5)天、住院时间(8.71 ± 1.69)天、住院费用(26999±2407)元;T管引流组患者手术时间(150.70±20.31)分钟、术后第一天总胆红素指标(38.8±6.5)umol/L、直接胆红素(20.7±4.1)umol/L、肛门首次通气时间(29.77±4.31)小时、术后进食时间(2.3±0.4)天、住院时间(10.00±1.86)天、住院费用(28814±3159)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胆瘘发生率及结石残留率方面优于T管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等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镜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有显着优势,能促进肠道功能早日恢复,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住院天数,节省住院费用,还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只要严格遵循手术适应症,熟练掌握手术技巧,此术式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普遍开展及应用。
赵辉辉[5](2021)在《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或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RCP+EST)的临床数据,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以指导临床中该类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通过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和移植中心,年龄≥60岁,经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确诊为单纯胆总管结石(胆囊已切除或已排除胆囊结石且肝内胆管无结石)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确定137例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CBDE术组(48人)和ERCP+EST术组(89人),分析所有患者的住院资料。1、术前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2、两组手术前后的实验室检查;3、两组术中情况;4、术后的情况。[结果]共13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行ERCP+EST术89人,行LCBDE术48人。ERCP+EST组与LCBDE组患者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73.4±9.2 vs 68.7±6.9;P<0.05),且年龄≥80 岁(30.3%vs 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症状上黄疸(25.8%vs 1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12.4%vs 12.5%,P<0.05)和电解质紊乱相比(31.5%vs 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手术结石清除率中,ERCP+EST 与 LCBDE(84.3.0%vs 95.8%;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RCP+EST组少于LCBDE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7.8±12.4 vs 133.3±48.4min;P<0.001)。ERCP+EST 术中,单次取石成功组(n=75)与失败组(n=14)相比,年龄(72.9±9.5 vs 79.5±9.0,P<0.05),其结石最大直径(0.9±0.4 vs 1.3±0.7,P<0.05),其中结石直径>1.5cm例数占比(24.0%vs 85.7%,P<0.05),胆总管最大直径≥2.0cm例数占比(21.3%vs 85.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CP+EST术后两例死亡,LCBDE组1例术后3天出现胆漏。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大出血、消化道穿孔、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EST或LCBDE术,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当患者年龄大,结石诱发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重症胰腺炎、感染性休克等急重症和基础疾病较多时选择ERCP+EST更为合适。但是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数量较多、十二指肠狭窄、乳头旁憩室等原因致ERCP+EST取石困难且患者可耐受全麻时LCBDE取石成功率更高。
李庆钊[6](2021)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手术方式有胆总管探查取石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及甘肃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患者74例,行回顾性分析。将一期缝合组与T管引流组的术前一般情况、术中的手术资料、术后的恢复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74例,其中一期缝合(PS)组34例,T管引流(TD)组40例。经统计学分析:1.两组在年龄和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前影像学胆总管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多发与单发人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黄疸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黄疸指标明显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min)TD组(131.63±35.97)明显大于PS组(113.53±25.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首次排气时间(d)PS组(2.66±0.68)短于TD组(2.23±0.76),引流量(ml)PS组(37.13±7.24)少于TD组(28.82±10.0),术后住院天数(d)PS组(7.35±2.31)少于TD组(5.94±1.50),住院费用(万元)PS组(2.30±0.51)低于TD组(2.59±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均有并发症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于胆总管结石的病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管一期缝合没有增加胆漏的风险,与T管引流相比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费用更少,且不需要留置T管,更加符合微创外科观念。2.严格掌握适应症的情况下,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而且性价比方面较T管引流高。
谈义政[7](2021)在《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bladder drainage,PTGD)序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管引流与一期行LCBDE+LC+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手术治疗的95例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PTGD分为一期手术组(LCBDE+LC,n=45)和二期手术组(PTGD+LCBDE+LC,n=50)。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给与抗炎等基础治疗,一期手术组患者,24h内行LCBDE+LC+T管引流,二期手术组首先行PTGD,3日后行LCBDE+LC+T管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PTGD前与PTGD 3天后检查/检验结果,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总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41.71±12.43/40.1±9.47)岁、性别比(男/女,20/25、22/28)、基础病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GD前与PTGD3天后检查/验结果显示:PTGD 3天后与PTGD前相比,ALT、直接胆红素分别从 63.22±27.84U/L、53.62±48.38umol/L 降至 50.78±22.38U/L、31.36±36.07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肝功能好转。体温、IL-6、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从37.47±1.13℃、61.44±20.31ng/L、10.85±4.24×10^9/L、0.73±0.08、降低至 37.01±0.67℃、30.36±21.12ng/L、8.70±3.16×10^9/L、0.69±0.07,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身炎症好转。PLT、PT分别从88.65±40.1 × 10^9/L升至186.54±54.63×10^9/L、14.21±1.34s 降至 12.37±1.0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凝血功能好转。胆囊长径从10.02±2.04cm减至6.44±0.94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胆囊壁厚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一期手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是127.72±14.2min、78.12±21.64mL,二期手术组分别是58.40±11.96min、30.29±8.94mL,二期手术组显着低于一期组(P<0.05),此外,中转开腹率,一期手术组有8例(17.8%)中转开腹,显着高于二期手术组2例(4%)(P<0.05)。一期手术组患者的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分别是20.62±1.98h、30.03±4.61h、34.85±3.08h、10.63±1.03d、14243.47±1557.58 元,二期手术组分别是13.78±1.79h、25.94±4.02h、32.4±3.47h、7.52±0.56d、12891.88±1498.28 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一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和胆漏分别为6例(13.3%)、5例(11.1%);二期手术组腹部切口感染1例(2%),无胆漏发生,一期手术组大于二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残余结石率、胆管损伤分别为:一期手术组为2例(4.4%)、1例(2.2%);二期手术组则未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一期手术治疗相比,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Ⅱ级急性胆囊炎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腹部切口感染,胆漏及中转开腹率低,同时也可以减少病人的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方式。
张晟铭[8](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王跃[9](2021)在《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结石直径大于10mm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进而评估球囊扩张的安全性,为临床开展ERCP取石术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因“胆总管结石”在我院接受ERCP取石术治疗、结石大于10mm的患者的相关资料,其中共219个病例资料相对完整,可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乳头切开大小,结石大小、数目,是否有憩室,是否使用球囊扩张等病历资料。2.根据是否发生术中出血将病例分为术中出血者(实验组)和未发生术中出血者(对照组)。将是否使用扩张球囊与是否发生术中出血做卡方检验。对其它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于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ne y u检验,筛选出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将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带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中,进而探究扩张球囊是否是术中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3.根据是否发生术后胰腺炎将病例分为术后胰腺炎者(实验组)和无术后胰腺炎者(对照组)。重复以上相关性分析步骤,进而探究扩张球囊是否是术后胰腺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中有53例患者发生了术中出血,24例患者发生了术后胰腺炎。所有术中出血的病例皆为内镜可控的渗血,都经内镜确切止血,术后均未发生二次出血,所有术后胰腺炎病例都为轻度,无病例转为重症胰腺炎。1.EPBD与术中出血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切开大小(Ζ=-5.462 P=0.000)和使用扩张球囊(χ2=5.846 P=0.016)具有统计学差异。将切开大小、使用扩张球囊带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切开大小(P=0.000 OR=3.078 95%CI:1.934-4.897)和使用扩张球囊(P=0.006 OR=3.217 95%CI:1.396-7.414)具有统计学意义。2.EPBD与术后胰腺炎相关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Ζ=-0.191 P=0.848)、结石大小(Ζ=-0.700 P=0.484)、结石数目(Ζ=-0.683P=0.495)、切开大小(Ζ=-0.599 P=0.549)、性别(χ2=2.045 P=0.153)、有无憩室(χ2=0.001 P=0.971)和使用扩张球囊(χ2=1.780 P=0.182)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扩张球囊的使用存在增加ERCP取石术术中出血的可能性,但这种出血术中即可以经内镜确切止血,并未产生严重后果。2.扩张球囊的使用与ERCP取石术后胰腺炎的发生无明显相关关系。3.使用扩张球囊是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魏银庄,郭全良[10](2020)在《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郸城县人民医院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实验组(n=51)和参照组(n=51)。参照组行胆道镜下常规取石术,实验组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比较两组结石取净率、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结石取净率96.08%(49/51)高于参照组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6%(1/51)低于参照组15.69%(8/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能提高结石取净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及早恢复出院,值得推广。
二、经T管网篮取石术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T管网篮取石术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论文提纲范文)
(1)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采用硬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组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手术效果相关指标比较 |
2.2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器材 |
1.3 研究方法 |
1.4 术后随访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三组病人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三组病人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化验指标比较 |
2.3 三组病人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4 三组病人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
2.5 术后随访 |
3 讨论 |
3.1 对T管引流与一期缝合的认识 |
3.2 对LTCBDE的认识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石症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双镜下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手术方式 |
1.4 观察指标及误差控制 |
1.5 统计学分析 |
二、结果 |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
2.2 两组术后机能恢复指标比较 |
2.3 两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4 两组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
三、讨论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诊疗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不足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纯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病例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方法 |
1.2.1 围术期准备 |
1.2.2 手术方式 |
1.3 观察指标 |
1.4 术后并发症定义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结果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术前影像学指标 |
2.3 术中情况 |
2.4 术后情况 |
2.5 手术前后胆红素指标 |
2.6 术后短期并发症 |
2.7 术后长期随访 |
第3章 讨论 |
3.1 两组数据分析讨论 |
3.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
3.3 T管引流的优势与劣势 |
3.4 一期缝合优势及适应症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PTGD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5 仪器与试剂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1 治疗方法 |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1 基线资料 |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
2.2.3 肝功能指标 |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
2.2.5 术后随访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3.5.1 随访结果 |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创治疗肝外胆道系统结石的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例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参照组 |
1.3.2 实验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结石取净情况 |
2.2 手术相关指标 |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 论 |
四、经T管网篮取石术治疗胆总管残余结石(论文参考文献)
- [1]鞘管保护下经T管窦道采用硬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效果观察[J]. 钱志峰. 基层医学论坛, 2022(01)
- [2]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D]. 李健.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双镜下胆管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疗效分析[D]. 刘昌伟.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5]LCBDE与ERCP+EST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赵辉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6]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比较[D]. 李庆钊.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7]PTGD后早期序贯LCBDE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并Ⅱ级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分析[D]. 谈义政.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8]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ERCP取石术中使用扩张球囊与术中出血、术后胰腺炎的相关性分析[D]. 王跃.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经T管窦道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魏银庄,郭全良. 医药论坛杂志,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