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订《乘用车型式试验条例》的思考

关于修订《乘用车型式试验条例》的思考

一、关于《客车定型试验规程》修订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孟葳,陈波,黄金[1](2020)在《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文中研究指明在机车车辆完工后、投入运营前,通过试验对其进行验证和确认是机车车辆生命周期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外为此均制定了相应标准,例如IEC 61133、欧洲EN 50215、日本JIS E 4041和中国GB/T 3318标准等。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和相关法规等资料,分析了整车试验标准间的演进关系和主要技术变化,介绍了各国机车车辆验收准入政策。由于国情不同,我国整车试验标准与欧洲和日本存在一定差异,既有整车试验标准按"机、客、货、动"专业分类设置。我国移动装备的设计研制一开始就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不存在欧洲那种"互操作性"问题,但随着未来技术创新与发展,尚需立足国内实际,借鉴欧洲和日本相关经验,充分考虑法规背景和运用环境,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与技术发展相适应,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国内、国际标准协调发展。

木粲成[2](2020)在《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文中认为时间是人类在生活中必须倚赖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的实践既建构着时间,也展开于时间中,受时间形塑。时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时计与时间性。时计是人类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习得或创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用于标定过去、现在、未来的手段。时间性则是由回忆、感知、预期三种机能触发的统一于当下的过去、现在、未来意识。时计既展开于时间性中也影响人们的时间性,时间性既化育时计也受时计牵动。时计与时间性统一于时间实践。时间实践与社会文化互构。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时间实践会所有不同,同一社会文化群体内部的时间实践也会因社会身份与实践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是一项以时间为中心论题,以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清水江中上游两岸的苗族方南支系为考察对象的民族志。通过考察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计类型,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实践方式,不同社会场景的时间特点,以及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场景之中时间交叠、时间冲突、时间协调的具体过程,本文既从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来理解时间,也以时间为核心论题来呈现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依照如下框架展开。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脉络,明确随之形成的主要问题、概念、理论、方法,确认当前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探究多样场景中不同行动者在实践中牵涉的多样时计、时间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强调,本文涉及的时计主要是方南苗族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且与其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具有密切关联的时间参照,并将对时间性的呈现锁定在方南苗族运用时计而展开的具体实践之中。第二章,从生态人文区位、生计方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信仰观念等层面勾勒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概况,强调方南苗族的核心社会理想是在祖先、神灵护佑下,维系家户、宗族、村落团结,建设跨家户、跨宗族、跨村落交换,实现并延续物与人的丰产。第三章,概要呈现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间起源论,主要时计类型,各类时计的内容、来历、功能、意义,不同时计掌握程度与运用状况的社会差别,多样时计划分的各级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彰显方南苗族的时计愈发数值化、便携化的代际趋势。接下来,以多个民族志个案剖析嵌合着时计与时间性的时间实践过程,讨论方南苗族时间实践的社会差别与场景特征,呼应方南苗族社会文化图景与多样时计概貌。第四章讨论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呈现由基本社会分工带来的老年男性、中青年男性、妇女、儿童的时间实践之别及其交叠、冲突、协调,其中可见中青年男性的市场经济时间如何强势于老年男性的务农时间,在校儿童的国民教育时间如何强势于妇女的家务时间,体现出生计时间的可变性。第五章讨论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一类为仪礼时间,以一个葬礼为例,呈现仪礼时间的突发阈限性与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另一类为节庆时间,以三个节庆为例,呈现方南苗族节庆的时间特点,突出本地节庆时间的固定阈限性与集体惯习的时间效力;两类时间共同体现仪式化时间的固定性。第六章,以龙舟节这一既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又具备高度仪式化特征的大型区域性丰产节庆为个案,呈现方南苗族的生计时间、仪式化时间,家户时间、村落时间,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协调混溶到趋于一致的区域时间之中的具体过程,其中不仅分析了龙舟节时间之区域性、周期性与复杂性的由来,也呈现了村民集体议定的出龙之时的强制力,村领导的时间纪律监督权威,以及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并强调,这种足以将多样时间实践混溶为一的根本动因,乃是方南苗族希望在祖先与神灵的护佑下,维系秩序稳定,延续两种丰产的社会文化理想。

李岚[3](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杜越[4](2020)在《料石铁路敞车运输座架的设计与强度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转铁”步伐的稳步推进,大量料石由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关于料石在运输过程中的装载加固问题也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装载加固的安全有效是铁路货物运输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料石铁路运输座架因其加固便利、回送便捷、可多次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优势,加之同一型号料石座架在加上条形草支垫后可以适用于多种规格的料石,因而愈来愈受到各大采石加工企业的青睐。为保证料石的运输安全,既需要采用合理的装载加固方案,也需要设计出能满足实际运输需求的料石铁路运输座架。实际静强度与冲击试验中,需要依靠经验判断危险截面和关键点,具有不确定性,而有限元分析可以很好地模拟料石座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尤其是最不利工况下料石座架整体的应力分布及其大小,从而为进一步改进料石座架的设计提供依据。本文以昆明驿商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料石规格为研究对象进行座架设计,完成以下工作:(1)了解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思路。通过了解料石座架、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现状,决定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计算最不利工况下座架的工作应力。(2)设计料石铁路运输座架及装载加固方案分析拟运料石规格,确定运输车辆,构思料石装载与加固方法,根据归纳出的装载加固原则进行装载加固方案设计,确定座架型号,结合座架设计原则进行座架初步设计,计算分析料石座架受力情况和稳定性,利用Solid Works建立料石座架模型并设计装载加固方案。(3)有限元分析座架强度利用ANSYS对料石座架的最不利工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等效应力云图与总变形云图,清晰了解料石座架各零部件在最不利工况下的薄弱部位。(4)改进料石座架通过对座架结构和材质的改进,如添加横梁纵梁数量、设计筋结构、增加支撑数量、增加间隔梁、更换材质等方式,增强料石座架的强度,从而设计出强度、结构满足安全运输需求的料石座架,解决料石在铁路敞车运输过程中的装载加固问题。图86幅,表24个,参考文献31篇。

邱铁鑫[5](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吴鸣[6](2019)在《电动汽车行业的标准引用网络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压力使得电动汽车这一领域受到各国的重视,我国发展以电动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传统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有利于避免其它国家的石化能源封锁和实现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也是我国的重点新兴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内乘用车市场份额整体占比较小、国际上品牌知名度较低、依赖政府补贴、安全事故频发等,而问题的症结在于电动汽车技术不够成熟、质量有待提升。电动汽车标准文本是规范产品质量的重要文献,电动汽车标准化是促进电动车产业发展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相对于其他工业产业,电动汽车模块化的零配件系统更利于标准作用的发挥。因此,要解决电动汽车市场中存在的发展问题,还需要从标准化管理的角度深入研究标准之间因引用关系而形成的标准体系是否合理、标准制修订机制是否存在问题,从而提出改善建议,这是本研究的出发点。本文的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社会网络分析法,它是一种研究相互关系的数据分析方法,在社会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有很强的适用性,目前在专利和期刊引用方面有较多成熟研究,而标准引用与专利引用和期刊引用又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本研究选择这一研究方法,构建了电动汽车标准整体网络,辅以Netdraw工具进行了可视化的表达,并引入结构指标(网络密度、平均距离、孤点率、成分、派系)、节点指标(点入度、点出度、中间中心度)作为量化分析指标,深入分析电动汽车整体网络,更进一步创新性地将不同归口单位下的电动汽车标准进行了分类,分别构建了子网络,利用结构指标和节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电动汽车标准整体网络结构发展均衡,网络密度比较大、平均距离比较小、孤点率低、成分少、派系多、基础标准重要位置突出;全国汽车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下的标准网络数值更接近整体网络,全国汽车标准技术委员会归口下的标准是电动汽车标准的主体;不同归口单位的两个子网络存在跨界融合,连接两个子网络的标准是促成两个网络之间知识交流的重要标准。另外,在分析中也发现了仍然需要改进的问题,如行业内标准之间的知识交流还需要加强,标准体系不完善、孤点标准需要更新、标准起草单位数量差异较大,同时在分析问题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从标准化的角度改善管理,促进电动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薛海龙[7](2018)在《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汽车制造大国,但与汽车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汽车标准化工作是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汽车产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模块化设计和生产,标准化活动有利于汽车产业的设计生产水平提升,降低汽车产业的生产成本,推动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和结构升级,提升中国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汽车标准是汽车知识交流的重要载体,它有利于规范汽车产业的发展,汽车标准之间的引用反映着汽车标准之间的联系。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标准制定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标准数量快速增加,汽车标准之间的引用增多,但当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汽车标准化现状和问题,很少有研究涉及汽车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本文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运用于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变研究,从节点结构、局部结构、整体结构来分析汽车引用网络变化趋势,并基于研究结论总结中国汽车标准起草和引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汽车标准的制定工作提供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中孤点率水平较高,长期处于50%以上水平,但孤点率在时间变化上呈现下降趋势;不同时期,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中心节点发生较大改变,个别起草单位制定的标准在汽车标准引用网络中具有重要较大影响力和控制力;汽车标准引用网络中成分和派系不断增多,最大成分包含的汽车标准占比不断上升,但每个派系中包含的标准数量较少;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整体密度较低,网络稀疏,在时间上呈现倒U型趋势;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整体中心性较低,网络的入度中心势要高于出度中心势和整体中心势;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聚类系数整体不高,但随时间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基于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化分析结果,本文发现中国汽车标准引用过程中存在孤立标准过多、网络整体密度偏低、小团体过多、起草单位参与度差异明显等问题,并提出引导孤立汽车标准融入引用网络、注意标准之间的联系、重视核心汽车标准变化、加强标准起草单位之间交流等对策建议。

秦祖伟[8](2017)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正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对工业文明导致的全球生态危机的检讨和应对。作为人类文明迄今最为高级的一种形态,生态文明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特征。城市交通具有丰富内涵和特征,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之间关系密切。在保障城市交通良性发展进程中,立法发挥着重要和基础性的作用。城市交通面临的生态问题突出,生态交通以及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反思生态危机的结果。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道路交通法规,历史悠久,但发展较为缓慢。一些观念对形成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一定正面作用,人们已经认识到遵循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到了近代,随着汽车的进口,开始进入现代交通,迫使当局制定法规来对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加以管理,但对资源环境等关注较少。新中国建立之后,交通立法进程大致经历了奠基、徘徊、曲折、发展完善四个阶段,取得了显着的成就。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面对城市交通所关涉的资源、环境和拥堵方面生态问题,城市交通立法理念还限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观(物本主义)的窠臼,交通制度设计上过于重视机动车方利益的维护,距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形势越来越严峻,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产生了生态交通的理念和实践,而且有关生态交通的立法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生态交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运行通畅等方面,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从法律起源,发展历程,还是法律体系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交通法律体系建设均具有较多有益启示。城市交通立法的理念应当实现生态化,即在立法中将法律的价值取向由人与人的社会秩序扩展至人与自然的生态秩序。要求城市交通立法以“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权力制约”和“公平正义”为理念。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无论是标准,还是特征,都缺乏研究。为了体现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和价值追求,我国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应由“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便捷”、“交通环境民主”、“共同责任”和“合法性”等五个原则共同构成。这些理念和原则,为城市交通具体制度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模式选择,应该遵循从部门主导立法到问题导向立法、从地方各自立法到区域协作立法、从传统立法到生态立法的转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之法律体系,应该由国际条约、宪法、交通基本法、交通专门法、交通相关法有机统一进行建构。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具体制度构建上,形成土地和能源节约的交通资源节约制度,噪声改进、机动车尾气排放完善、废旧机动车回收健全的交通环境友好制度,需求约束、供给保障、管理优化的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上述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治化提供制度基础和前提。

孔祥慧[9](2017)在《PLM在Z新能源客车企业中的应用改善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末,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一出现,便成为了制造业关注焦点。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融合了电子商务与协同技术,将产品的研发流程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系统进行了结合,将孤岛式管理转变成集成式管理,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全数字化管理,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企业运营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本文以国内某知名新能源客车制造Z企业为研究背景,在阐述PLM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围绕Z企业PLM应用改善展开研究。论文对企业PLM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指出随着PLM应用的深化,目前在产品整机深度应用方面存在着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产品研发过程、工艺设计、BOM设计等诸多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PLM应用改善方案,主要包括:研发管理流程改进方案和工艺管理改进方案等。并提出了企业PLM应用改进方案实施的相关要点。实践结果表明方案可行、有效,达到了预期目标。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10](2016)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二、关于《客车定型试验规程》修订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客车定型试验规程》修订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标准演进概述
2 IEC与EN标准
    2.1 法规背景
    2.2 标准演进历程
3 JIS标准
    3.1 法规背景
    3.2 标准演进历程
4 国内标准
    4.1 法规背景
    4.2 标准演进历程
5 分析与建议
    (1)标准的法规环境
    (2)标准与未来技术创新
    (3)国际与国内标准关系
6 结束语

(2)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回顾
        一、涂尔干及其学派:时间作为社会观念
        二、马林诺夫斯基:时间作为文化工具
        三、延续与拓展:“异域化”的“他者”“时间观念”
        四、研究的转向:时间与行动者
        五、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专门化:认知、实践与象征
        六、余论:21世纪的人类学时间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方南苗族社会文化概况
    第一节 生态人文区位
    第二节 社会文化概况
        一、生计与分工
        二、家庭与继嗣
        三、宗族与拟亲
        四、婚姻与交换
        五、村寨与公职
        六、信仰与膜拜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方南苗族的多样时计
    第一节 基本时间概念
    第二节 时间起源论
    第三节 多样时计
        一、天象与物候
        二、历
        三、钟表
        小结
    第四节 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
        一、秒、分、时
        二、日
        三、场
        四、月
        五、季
        六、节
        七、年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务农之时与务工之时
        一、老年男性、稻作与节气
        二、中青年男性、工资与工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中断的合耕
    第二节 家务之时与课业之时
        一、妇女、家务与“没空”
        二、儿童、课业与课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弃置的兼职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仪礼之时
        一、死亡:突发的阈限时间
        二、择时:占时者的时间权威
        三、下葬:追赶预占之时
        小结
    第二节 节庆之时
        一、可挪的妇女节
        二、不变的敬桥节
        三、避不开的年关
        小结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诸时混溶:一个龙舟节的案例
    第一节 龙行区域之时
        一、龙的周期性复活与区域联祭
        二、水稻拔节孕穗期与夏旱频发时
        三、节期轮流与区域格局
        小结
    第二节 村寨出龙之时
        一、时机构成:村领导权威与村民荣誉感
        二、连败与出龙时间纪律诞生
        三、出龙:诸时归一
        小结
    本章总结
结论
    一、方南苗族时间实践概观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论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料石铁路敞车运输座架的设计与强度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铁路货物装载加固定型方案》对料石运输的规定
        1.2.2 国内料石铁路运输的探索
        1.2.3 国内采用座架运输卷钢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有限元分析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1.2.5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料石座架的设计与建模
    2.1 拟运料石规格
    2.2 运输车辆选择及料石装载加固方案设计
        2.2.1 运输车辆的选择
        2.2.2 料石装载与加固方法的构思
        2.2.3 料石装载加固方案设计原则
        2.2.4 料石装载加固方案的设计
    2.3 料石座架的型号及结构适应性
        2.3.1 确定座架型号
        2.3.2 座架设计原则
        2.3.3 Ⅰ型座架结构初步设计
        2.3.4 Ⅱ型座架结构初步设计
    2.4 料石在I型座架上的稳定性分析
        2.4.1 运输过程中料石在I型座架上的受力
        2.4.2 料石在I型座架上的移动稳定性
        2.4.3 料石在I型座架上的倾覆稳定性
    2.5 料石在Ⅱ型座架上的稳定性分析
        2.5.1 运输过程中料石在Ⅱ型座架上的受力
        2.5.2 料石在Ⅱ型座架上的移动稳定性
        2.5.3 料石在Ⅱ型座架上的倾覆稳定性
    2.6 基于Solid Works的料石座架仿真建模
        2.6.1 Solid Works建模流程
        2.6.2 料石座架实体模型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ANSYS的料石座架仿真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法
        3.1.1 有限元分析的思想
        3.1.2 有限元软件ANSYS的介绍
    3.2 网格划分
        3.2.1 网格划分及结果
        3.2.2 网格划分结果的评估
    3.3 I型座架强度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3.3.1 I型座架位于车辆端部时的仿真计算
        3.3.2 I型座架位于车辆中部时的仿真计算
        3.3.3 仿真结果分析
    3.4 Ⅱ型座架强度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3.4.1 Ⅱ型座架的仿真计算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料石座架的改进
    4.1 料石座架结构改进方案
        4.1.1 I型座架改进方案
        4.1.2 Ⅱ型座架改进方案
    4.2 改进后的座架强度仿真分析
        4.2.1 网格划分
        4.2.2 改进后I型座架仿真结果及分析
        4.2.3 改进后Ⅱ型座架仿真结果及分析
    4.3 使用翻转挡时的座架强度验证
        4.3.1 改进后I型座架使用翻转挡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3.2 改进后Ⅱ型座架使用翻转挡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料石座架最终设计图纸
    4.5 本章小结
5 料石装载加固方案
    5.1 方案制定依据
    5.2 一车装2件
    5.3 一车装3件
    5.4 一车装4件
        5.4.1 “2-0-2”装载方式
        5.4.2 “1-2-1”装载方式
6 结论
    6.1 论文所做工作及结论
    6.2 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I型座架三视图
附录 B Ⅱ型座架三视图
附录 C 改进后Ⅰ型座架三视图
附录 D 改进后Ⅱ型座架三视图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6)电动汽车行业的标准引用网络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结构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研究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电动汽车标准化研究现状
        一、电动汽车标准化定义
        二、电动汽车标准化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第三节 引用网络研究
        一、期刊和专利引用网络研究
        二、标准引用关系网络研究
第二章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现状
    第一节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组织管理
        一、电动汽车标准化管理机构
        二、电动汽车标准体系
    第二节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统计分析
        一、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统计分析
        二、中国电动汽车标准起草单位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构建及指标体系
    第一节 标准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处理
    第二节 标准引用网络图构建
        一、引用关系矩阵构建
        二、电动汽车标准引用关系图
    第三节 指标选取及介绍
        一、指标选取说明
        二、指标介绍
第四章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引用网络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整体网络分析
        一、结构指标分析
        二、节点指标分析
    第二节 电动汽车标准子网络分析
        一、汽标委归口下的标准网络分析
        二、电力企业联合会归口下标准网络分析
        三、子网络与整体网络的指标综合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果评价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果
        一、整体网络评价
        二、子网络评价
    第二节 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行业内标准之间的知识交流还需要加强
        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三、标准需要及时复审
        四、起草单位的数量差异明显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汽车标准化研究
        一、汽车标准化的定义
        二、汽车标准化研究综述
    第二节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三节 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研究
        一、标准引用关系的研究
        二、标准引用的社会网络研究
        三、网络结构的动态演化研究
第二章 中国汽车行业标准化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汽车产业相关概述
        二、中国汽车行业市场情况
    第二节 中国汽车标准基本情况分析
        一、中国汽车标准化发展概况
        二、中国汽车标准统计分析
第三章 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静态分析
    第一节 汽车国家标准引用网络图构建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标准引用关系网络图
    第二节 汽车标准引用网络静态指标分析
        一、中心性分析
        二、平均距离分析
        三、网络密度分析
        四、凝聚子群
第四章 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构建及结构演化分析
    第一节 动态汽车标准引用网络图构建
        一、时间划分依据
        二、动态标准引用网络图
    第二节 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化分析
        一、结构演化评价指标选取
        二、网络节点结构演化分析
        三、网络局部结构演化分析
        四、网络整体结构演化分析
第五章 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问题分析
        一、引用网络中孤点过多
        二、引用网络的密度偏低
        三、引用网络中小团体过多
        四、起草单位参与度差异明显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引导孤立标准融入网络
        二、注意汽车标准之间的联系
        三、重视核心汽车标准的变化
        四、加强标准起草单位间合作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三、研究的方法和构想
    四、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第一章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之产生
        二、生态文明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内涵与特性
        二、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
        三、城市交通之立法规制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与城市交通立法
        一、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问题之提出
        二、生态文明是城市交通立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目标
        三、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与现状之生态检视
    第一节 我国城市交通立法沿革及生态启示
        一、我国古代城市交通立法
        二、我国近代城市交通立法
        三、我国现代城市交通立法
        四、生态启示
    第二节 我国当代城市交通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二、交通环境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三、交通通畅立法现状及生态分析
第三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比较研究
    第一节 欧盟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二节 美国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三节 日本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四节 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生态分析
        一、交通资源立法
        二、交通环境立法
        三、交通通畅立法
    第五节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交通立法之生态启示
        一、交通资源立法生态启示
        二、交通环境立法生态启示
        三、交通通畅立法生态启示
第四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
    第一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理念
        一、人与自然和谐
        二、以人为本
        三、权力制约
        四、公平正义
    第二节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基本原则
        一、交通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交通便捷原则
        三、交通环境民主原则
        四、共同责任原则
        五、合法性原则
第五章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与具体制度
    第一节 构建生态化的城市交通法律体系
        一、城市交通立法模式之生态化
        二、城市交通法律体系之生态化
    第二节 完善城市交通资源节约制度
        一、完善土地节约交通规划制度
        二、健全交通节能制度
    第三节 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友好制度
        一、完善交通噪声控制制度
        二、健全机动车尾气排放制度
        三、优化废旧机动车回收制度
    第四节 改进城市交通运行通畅制度
        一、加大城区交通需求法律控制
        二、完善城区交通供给法律保障
        三、优化城区通行效率管理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9)PLM在Z新能源客车企业中的应用改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与应用的国内外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PLM应用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PLM的概念与发展
    2.2 PLM的体系架构与主要功能
    2.3 PLM的综合集成
    2.4 PLM实施的方法和步骤
3 Z公司PLM应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3.1 Z公司基本概况
    3.2 Z公司现有的产品研发体系和流程
    3.3 Z公司PLM现有应用体系和业务范围
        3.3.1 PLM现有应用体系
        3.3.2 PLM现行应用的业务范围
    3.4 Z公司PLM现有应用的流程
    3.5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 Z公司PLM应用改进的方案
    4.1 改进方案设计原则与目标
        4.1.1 改进方案设计原则
        4.1.2 改进方案设计目标
    4.2 研发管理改进设计
        4.2.1 研发管理改进总体方案
        4.2.2 产品类型改进
        4.2.3 产品裁剪表改进
        4.2.4 文档类型改进
        4.2.5 图样BOM签审流程改进
    4.3 工艺管理改进设计
        4.3.1 工艺管理改进总体方案
        4.3.2 工艺路线管理
        4.3.3 MBOM管理及组件分配
        4.3.4 材料定额管理
        4.3.5 变更管理
    4.4 其他系统及工具集成
5 Z公司PLM应用改进的实施
    5.1 项目团队构建和职责
    5.2 项目实施计划
    5.3 项目管理要求
    5.4 项目实施的难点与经验
    5.5 项目实施效益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关于《客车定型试验规程》修订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内外机车车辆整车试验标准的发展历史研究及借鉴[J]. 孟葳,陈波,黄金. 铁道机车车辆, 2020(06)
  • [2]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D]. 木粲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料石铁路敞车运输座架的设计与强度仿真研究[D]. 杜越.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电动汽车行业的标准引用网络研究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D]. 吴鸣.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7]中国汽车标准引用网络的结构演化研究[D]. 薛海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立法研究[D]. 秦祖伟. 东南大学, 2017(12)
  • [9]PLM在Z新能源客车企业中的应用改善研究[D]. 孔祥慧.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6)
  • [10]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06)

标签:;  

关于修订《乘用车型式试验条例》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