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快餐危害美国儿童健康

吃快餐危害美国儿童健康

一、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明[1](2017)在《现代健康视域下的大一新生KAP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5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同于少年儿童和成年人,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体质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日后对社会的贡献价值及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大学时期中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健康行为、提高体质发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面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时代步伐的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压力增大,大学生处于长期的紧张状态中。根据近几年的多项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国内开展的针对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的调查研究中,也反映了大学生体质综合素质的下降,生活行为习惯、个人的饮食习惯均影响了大学生体质状况。本研究通过对苏州大学学生进行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饮食行为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体质发展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营养菜谱)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依据,并为日后的膳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本次调查是以苏州大学的文、理、工、医四大学科门类的607名大一学生为对象,调查内容是营养知识、营养态度及饮食行为(KAP)。调查结果表明,苏州大学大一学生对基本营养知识了解的较好,大部分学生认为合理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愿意参加营养的相关课程,在饮食行为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经常因为要睡懒觉,起床太晚而不吃早餐、喜欢依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食物,喜欢吃零食、到外面打包或就餐,三餐不规律、吃水果较少等。建议学校对医学系的大一新生在入校时就开设营养学的课程,使学生更早地掌握营养知识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同时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开设营养选修课程,普及营养教育,让全校大学生都具备专业知识指导周边及以后工作中的人们一起科学饮食的良好习惯。学校后勤人员还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去普及营养知识和科学就餐,注意宣传的方式方法,学校食堂需增加水果和牛奶供应等模式。

廖秋林[2](2005)在《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库恩的范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景观设计范式、景观设计理论的概念,重新界定了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和分类体系,并以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文化批评方法、价值批评方法和符号学批评方法等对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形成的文化、社会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设计类型、景观本体论、景观价值论、设计手法进行了分析论证。 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极端发展带来了战争、科技异化、人的异化以及环境能源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生了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以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为核心的现代主义价值体系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并开始失效。在景观领域,以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为核心、机械世界观为基础、人本主义为中心、空间为主角、功能决定形式为原则、讲究科学性、经济性、效率性、反历史风格和装饰的现代主义景观同样受到了质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的现代景观走向了后现代主义。根据价值体系的不同,后现代主义景观又可划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重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和建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是重构性后现代主义景观的分支之一。在哲学解释学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通过批判,扬弃的吸收了现代主义景观的价值体系,形成了反理性主义、反主客二元论、多元意义的表达与观赏者中心论、反人的异化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恢复景观的人文尺度并走向了继承与延续传统历史文化等价值取向。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在符号学的世界观的影响下,重新追问了景观的本质,树立了“景观作为符号”的景观观,同时又形成了:①景观作为表意的符号;②景观作为叙述自然和历史文化故事的符号;③景观作为表达历史文化的符号;④景观作为表现地方文化的符号;⑤景观作为表达大众文化的符号等景观观,它们都在努力把景观的理解活动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来对待,努力恢复被现代主义割断的历史文脉和景观的人文尺度。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是以符号学作为设计方法论的。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符号类型分为图像符号、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等主要三种类型。根据设计风格、符号来源和功能等因素的不同,图像符号又可分为历史性图像符号、地方文

杨跃[3](2004)在《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训”这一大众日常生活中呈现的教育活动,却长期处于教育研究视域之外。本研究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将当下中国现实生活中近乎全民的“培训热”这一文化现象作为透视时代文化特质与社会性格的窗口,将大众“培训热”的考察深进社会学的核心主旨和潜隐议题:“现代性与焦虑”:分析了“培训热”投射出的种种大众“焦虑”心态:个人(包括家长)的“饭碗焦虑”、“成功焦虑”、“身份(自我认同)焦虑”甚至“身体焦虑”以及企业与员工间的“信任焦虑”。正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种种“焦虑”造就了培训的火红和混乱。繁荣与无序并存,理性与躁动共生,正是当下中国“培训热”的真实写照。在现象白描的基础上,又着力分析了“培训热”所蕴藏的“社会焦虑”如何被社会本身所建构?“全球化陷阱”、“专家神话”、“媒介权力”这些“匿名权威”如何为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推波助澜。 本研究秉持“面向现象”的研究方法论,借鉴了文化研究、社会心理学、消费社会学、符号学等视角和方法,尝试多维度的社会研究,综合运用了访谈、现场观察、文本分析等多种方法,透过不同视角洞察种种“培训热”表象,解读当下中国大众情感的生存境遇及其困厄的社会根源。本研究不是对“如何进行和选择培训”等问题进行的规范性研究,而是试图透过“培训热”的各个“窗口”揭示出其背后的众生百态和社会特质;并且着力从社会批判视角进行“重思”与“否思”,通过对“培训(教育)公平”和“培训市场化”的追问以及对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加深对“培训热”的人文反思。 本研究通过揭示“培训热”的复杂性说明,表面红火的“培训热”正是中国大众遭遇传统与现代力量的冲突而心生出莫名焦虑的折射!其背后深隐着大众的无助、无力和无奈!透过“培训热”这扇窗口,触摸到中国大众对社会剧变持有的一种焦躁不安的心态和缺乏理智的群体躁动。社会的焦躁风气与个体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互动中相互强化、互为因果。“培训热”绝不意味着我们正迎来一个凯歌高奏并人人受益的“终身学习”时代,也绝不意味着一个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之建构会如此迅速而容易!我们呼唤信仰和理性的回归,呼唤新的信仰和理性的重建!

陈树楣[4](2002)在《中日美三国胖人问题一瞥》文中研究表明 从地理化置着,美国和日本处于东西两个半球:从经济发展形态看,两国都为发达国家。中国和日本虽然相邻,但分属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这三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不相同,但都遇到了国民肥胖的难题。 三国胖子合计超过日本人口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中日美三国的成人胖子加起来约有1.5亿人,超过了日本的全部人口。如

李文[5](2002)在《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文中提出 纽约消息: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美国吃快餐的儿童比例高于20年之前。在70年代,每天食用快餐的儿童约占80%,而现今约占90%。该项研究的人员们认为,虽然快餐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儿童肥胖,但食用快餐比例的

二、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健康视域下的大一新生KAP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5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研究背景
        1.1.1、国家、社会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1.1.2、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呈下降的趋势,形势紧迫
        1.1.3、合理营养对增强大学生体质的重要作用
    1.2、研究意义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健康
    2.2 KAP
    2.3 实践价值
    2.4 可行性
3.国内外文献综述
    3.1 国内文献综述
        3.1.1 关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文献
        3.1.2 关于大学生KAP相关文献
        3.1.3 关于大学生营养相关文献
    3.2 国外文献综述
4.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专家访谈法
        4.2.3 问卷调查法
        4.2.4 逻辑分析法
        4.2.5 数理统计法
5.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营养知识知晓率
        5.1.1 营养知识平均分
        5.1.2 营养知识得分等级
        5.1.3 苏州大学大一新生营养知识知晓率情况分析
    5.2 营养态度
        5.2.1 营养态度积极情况
        5.2.2 营养知识来源
        5.2.3 苏州大学大一新生营养态度的分析
    5.3 饮食行为
        5.3.1 经常食用食物种类
        5.3.2 选择食物的依据
        5.3.3 牛奶及其奶制品的频次情况
        5.3.4 不吃早餐的原因
        5.3.5 早餐组合
        5.3.6 零食种类
        5.3.7 其他饮食行为情况
        5.3.8 日常生活中对水与饮料的比较
        5.3.9 月饮食消费情况
        5.3.10 苏州大学大一新生饮食行为的分析
6.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干预建议
        6.2.1 加强营养知识的教育和定期宣传、普及知识工作
        6.2.2 加强政府、社会、学校等各部门密切配合
        6.2.3 加强学校的后勤管理,实现选择食物的多元化、全面化
7.参考文献
8.附录
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景观全球化及其对中国景观的影响
        1.2.1 景观全球化与中国多元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风格共存格局
        1.2.2 景观设计理论与风格的全球化和文化危机的显现
        1.2.3 形式借鉴的困境和理论危机的暴露
    1.3 中国专家学者对中国的景观全球化的观点与看法
    1.4 走出困境:理论研究、文化价值批判与重构性创造
2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西方现代景观的发展历程
        2.2.1 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萌芽期:城市公园运动和工艺美术运动
        2.2.2 西方现代景观发展的转折期:新艺术运动( Art Nouveau)
        2.2.3 现代主义景观成熟期
        2.2.4 西方当代景观设计多元化时期
    2.3 关于后现代主义景观
        2.3.1 后现代主义景观的概念与特征
        2.3.2 后现代主义景观的作品与设计师
    2.4 国内外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研究现状与主要存在问题
    2.5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展望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前提、对象、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 前提与假设
        3.2.1 景观设计史
        3.2.2 景观设计范式与景观史观
        3.2.3 景观设计理论
        3.2.4 景观批评
        3.2.5 后现代主义景观的重新界定
    3.3 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的主要内容
    3.6 研究的主要方法
        3.6.1 文化批评方法
        3.6.2 价值批评方法
        3.6.3 符号学方法
    3.7 研究的步骤与框架
    3.8 论文写作框架
4 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因素
    4.1 导言
    4.2 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社会与文化根源
        4.2.1 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失效
        4.2.2 科技的异化
        4.2.3 人的异化
        4.2.4 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的恶化
        4.2.5 社会、信仰和文化危机
    4.3 西方后现代主义景观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
        4.3.2 波普艺术(POPART)的引路
        4.3.3 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渗入
5 西方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设计类型
    5.1 西方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类型划分依据
    5.2 后现代历史主义景观
        5.2.1 激进的后现代历史主义景观
        5.2.2 保守的后现代历史主义景观
    5.3 后现代地方主义景观
        5.3.1 马里那尔科住宅(Malinalco House)
        5.3.2 卢那岗卡花园
        5.3.3 杰佛里·巴瓦住宅庭园
        5.3.4 泰佐佐莫克公园
        5.3.5 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
        5.3.6 墨西哥北方文化考古博物馆庭园
        5.3.7 纽约东汉普敦 Hither Lane庄园
        5.3.8 诺维特·别诺阿旅馆庭园(Novotel Benoa)
        5.3.9 坎道基皇宫大旅馆庭园(Kandawgyi Palace Hotel)
        5.3.10 榕树马尔代夫度假旅馆庭园(Banyan Tree Maldives)
    5.4 后现代隐喻主义景观
        5.4.1 日本筑波文化中心广场(Tsukuba Civic Center Plaza)
        5.4.2 加州情景园
        5.4.3 威廉姆斯广场(Williams Square)
        5.4.4 日美历史广场(Japanese American Historical Plaza)
        5.4.5 雅各布.贾维茨广场(Jacob Javits Plaza)
        5.4.6 联邦法院广场(Federal Courthouse Plaza)
        5.4.7 金县监狱庭园(King County Jailhouse Garden)
        5.4.8 潘兴广场(Pershing Square)
        5.4.9 市场公园
        5.4.10 巴黎大西洋花园(Jardin Atlantique Paris)
    5.5 后现代叙事主义景观
        5.5.1 拉.维莱特公园的下沉竹园(Bamboo Garden)
        5.5.2 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ks Parks)
        5.5.3 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
        5.5.4 德国萨布尔港口岛公园(Burgpark Hafeninsel)
        5.5.5 墨西哥库热华坎历史公园
        5.5.6 克洛特公园(Parc Clot)
    5.6 后现代大众文化主义景观
        5.6.1 面包圈花园(Bagal Garden)
        5.6.2 亚特兰大瑞欧购物中心庭园(Rio shopping Center)
        5.6.3 技术革新中心庭园(Center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y)
        5.6.4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未完成的乌托邦”
        5.6.5 城堡(The Citadel)
        5.6.6 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 Headquarters)
        5.6.7 德国柏林欧洲中心广场
        5.6.8 明尼阿波利斯雕塑公园(Minneapolis Sculpture Garden)
        5.6.9 拉斯维加斯城市景观设计
6 西方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景观观
    6.1 导言
    6.2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景观观
        6.2.1 景观观与景观本体论
        6.2.2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景观观追问的哲学基础
        6.2.3 景观作为符号——安.维斯特.斯本对景观本质的追问
        6.2.4 “景观作为符号”作为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景观观成立的充分条件
    6.3 景观作为表意的符号
    6.4 景观作为叙述自然和历史文化故事的符号
    6.5 景观作为表达历史文化的符号
    6.6 景观作为表达地方文化的符号
    6.7 景观作为表达大众文化的符号
7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价值取向
    7.1 价值观与景观价值观
    7.2 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的价值观形成的哲学基础-哲学解释学
    7.3 反理性主义
    7.4 反主客二元论
    7.5 多元意义的表达与观赏者中心论
    7.6 反人的异化和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
    7.7 传统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延续
8 后现代主义景观的设计手法
    8.1 后现代主义景观的符号类型
        8.1.1 图像符号
        8.1.2 指示符号
        8.1.3 象征符号
    8.2 基于符构学的设计手法
        8.2.1 符号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8.2.2 符号结构层面的设计手法
    8.3 基于符义学的设计手法
        8.3.1 明喻
        8.3.2 隐喻
        8.3.3 换喻
结束语 西学东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3)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论文概述)
导论: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一、 研究缘起
        (一) 来自生活实践的困惑
        (二) 来自理论学习的困扰
    二、 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启发
        (一) 教育学领域的研究
        (二) 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的研究
        (三) 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
        (四) 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研究
    三、 问题提出的心路历程
        (一) “文化研究”的启示
        (二) “大众培训现象”的扫视
        (三) “问题意识”的凸显
    四、 “培训热”:一个教育研究视域之外的社会现象
    五、 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一) 关于本研究“学科定位”的思考:社会批判的视角
        (二) 关于本研究“方法论”的思考:面向现象的研究
        (三) 关于本研究“价值/意义”的思考:“重思”与“否思”
    六、 关于论文标题的说明
第一部分 现代性与焦虑: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与潜隐议题
    一、 何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视角
    二、 现代社会的转型特质--“变迁”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涂尔干:“失范”的社会
        (二) 鲍曼:从“追求秩序”到“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
        (三) 吉登斯:“风险社会”
        (四) 鲍德利亚:“消费社会”
    三、 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体验”层面的“现代性”追问
        (一) 齐美尔:“文化悲剧”导致的“腻烦性焦虑”
        (二) 弗洛姆:“个体化”进程催生的“逃避性焦虑”
        (三) 鲍曼:“两难困境”带来的“选择性焦虑”
        (四) 吉登斯:“自我反思”诱发的“生存性焦虑”
        (五) 鲍德利亚:“消费迷狂”引发的“精神贫困性焦虑”
    四、 “断裂的社会”--当下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第二部分 “大众”“焦虑”透视:以“培训热”为“眼”
    引子: 焦虑:当下中国社会的“大众”心态
        1 、 “社会焦虑”:现代人的“心病牢狱”
        2 、 “培训热”:乱局中的粉墨生态
    第一章 “成功”辩证法
        引子: 中国的孩子为何如此辛苦?
        一、 “应试培训”:经久不衰的“香饽饽”!
        (一) “考试”的诞生:一场“学习的革命”
        (二) “新东方”:何以成为“传奇神话”?
        二、 “特长培训”:“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 “速成培训”:一种新的教育快餐!
        (一) “速成培训”广告扫视
        (二) “四年大学一年上完”
        (三) “效率至上”:“教育麦当劳”的实质
        四、 “成功学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成功学”畅销书一瞥
        1 、 “成功人士”的六大典范
        2 、 迅速致富的三个秘诀
        3 、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钱意识
        4 、 成功的秘诀:如何赚更多的钱
        5 、 成功的关键:强烈的企图心
        (二) “成功人士”的神话
        (三) “国际自由族”
        (四) 年薪:衡量“成功”人才的“新”标准?
        五、 “成功”背后的大众心态解读
        (一) “金钱崇拜”:当下的“社会性格”
        (二) “实用主义”:大众的“集体无意识”
        (三) “竞争提前化”:社会的“群体躁动”
    第二章 “饭碗”交响乐
        引子: “剪不断理还乱”的“考证情结”
        一、 “逃避自由”:“考证热”的社会心理透析
        (一) “情非得己”
        (二) “职场无奈”
        (三) “盲目跟风”
        (四) “引领时尚”
        二、 “信任系统”与“文化资本”:“证书”的社会角色
        (一) 证书:一种“信任系统”
        1 、 现代社会的信任系统
        2 、 现代社会的理性色彩
        (二) 证书:一种“文化资本”
        1 、 “文化资本”:自我认同的“权力话语”
        2 、 “文化资本”的“回报率”
        三、 “理性的非合理化”:“证书热”的社会负功能
        (一) 教育行为的非理性化
        (二) “人才高消费”的怪圈
        (三) “知识失业”的蔓延
        (四) “泡沫教育”的浮出
        四、 “知识失业”带来的社会心理震荡
        五、 “共谋”织就的“考证培训网”:以IT认证培训为例
        (一) 多方力量的“共谋”--IT认证培训“产业链”扫描
        1 、 着名IT厂商竞相发起
        2 、 考试服务商乘机介入
        3 、 培训服务商争相涌入
        4 、 潜在求职者热情捧场
        (二) “背出来的证书”--IT认证培训舞弊扫描
        (三) “诚信危机”与“监督乏力”--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背后
        1 、 利益驱动
        2 、 诚信危机
        3 、 监督乏力
        (四) “囚徒困境”与“理性悖论”--IT认证培训虚假繁荣的再思考
    第三章 “信任”奏鸣曲
        引子: 企业文化: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一、 “入模子培训”:新的意识形态
        (一) “意识形态征服”:“劳动力再生产”的关键词
        1 、 “入模子培训”:绝不仅仅是讲故事
        2 、 礼仪培训:“权力的仪式化”
        (二) 文化管理:深层隐蔽的“权力控制”
        1 、 理性主义:管理理论根深蒂固的传统
        2 、 “规训权力”的行使:“知识/权力共同体”
        3 、 “管理学”的诞生:一种“道德技术”
        二、 “阶梯式培训”:HRM话语的规训实践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话语分析
        1 、 划分实践
        2 、 工作时间表
        3 、 工业主体的诞生
        (二) “阶梯式培训”概览
        1 、 “职业”(career)的历史建构
        2 、 “阶梯式培训”中“教育公平”的思考
        3 、 “阶梯式培训”中“效率优先”的反思
        (三) “控制的辩证法”:“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
        三、 “魔鬼训练”:“虚幻的镜像”
        (一) “魔鬼训练”万花筒
        (二) “魔鬼训练”:“攻心游戏”还是“恶俗炒作”?
        (三) “魔鬼训练”:一个“虚幻的镜像”
        四、 “信任焦虑”的时代背景:从“沉重的现代性”到“流动的现代性”
    第四章 “身体”修辞学
        引子: 围绕“身体”的“另类培训”
        一、 “身体视域”的回归
        (一) 梅洛-庞蒂:“现象学的身体”
        (二)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身体”
        (三) 福柯:“驯顺而有用的身体”
        (四) 吉登斯:“行动系统的身体”
        (五) 布迪厄:“作为资本的身体”
        二、 身体的反思监控与自我建构
        (一) 身体:自我反思的投射
        (二) 身体:自我选择的产物
        三、 “身体焦虑”与自我认同
        (一) 身体监控:面对面互动中的“沟通焦虑”
        (二) 身体消费:消费文化逻辑下的“认同焦虑”
    第五章 “身份”乌托邦
        引子: “高端培训”“这边风景独好”
        1 、 “高端英语培训”独领风骚
        2 、 “高级经理培训”走俏市场
        3 、 “圈子”影响培训
        4 、 “学英语用拇指”?时尚!
        一、 “身份的社会”
        (一) 社会分层与职业阶层
        (二) 职业选择与自我认同
        (三) 自我认同困境:现代性的侵入
        二、 时代的“社会性格”
        (一) “符号”:消费社会的“无形杀手”
        (二) “格调”:新的阶层分野
        三、 学习:成为一种“时尚”?
第三部分 大众“焦虑”的社会建构
    第一章 全球化陷阱
        引子: “洋味十足”的证书.考试.培训
        1 、 “洋学校”
        2 、 “洋证书”
        3 、 “洋考试”
        4 、 “洋培训”
        一、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二、 全球化:资本的世界性扩张
        三、 教育何以面对“全球化”?
    第二章 专家神话
        引子: 一幕幕“专家神话”的“闹剧”
        1 、 “如此外教”
        2 、 “录像上的大师”
        3 、 “高级研修班”
        4 、 “权威认证”
        一、 “专家系统”的现代权威
        二、 “信任关系”的现代变革
        三、 “明星专家”的现代生成
        四、 呼唤“真正的知识分子”
    第三章 媒介权力
        引子: 广告话语的意义空间
        一、 意义的嫁接
        二、 意识形态的质询
        (一) 意识形态及其质询效果
        (二) 无意识欲望的召唤
        (三) 理论意识形态的质询
        三、 “证言式广告”
        四、 广告的实质:一种权力工具
第四部分 反思与追问
    一、 围绕“培训”的三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再思考
        (一) 为何培训?--关于“培训(教育)目的”的思考
        1 、 “终身教育”的本初内涵--现代国际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梳理
        2 、 “培训就无需人文关怀吗?”
        (二) 培训谁?--关于“培训(教育)公平”的思考
        1 、 “竞争的起跑线还是公平的吗?”
        2 、 “培训究竟是谁的福利?”
        (三) 谁培训?--关于“培训市场化”的思考
        1 、 “像开麦当劳一样来办学校”?--以英语培训为例
        2 、 培训市场亟待规范
    二、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
        (一) “大众社会”:当今时代的基本特质
        (二) “他人导向”:无处不在的“匿名权威”
        (三) “认同难题”:当代大众的生存困境
结语: “板子”究竟该“打”在谁身上?--未尽的思考!
参考文献

四、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健康视域下的大一新生KAP研究 ——以苏州大学2015级学生为例[D]. 王明明. 苏州大学, 2017(04)
  • [2]后现代主义符号学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 廖秋林. 中南林学院, 2005(06)
  • [3]理性与躁动 ——大众“培训热”的文化审思[D]. 杨跃.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4]中日美三国胖人问题一瞥[J]. 陈树楣. 食品与生活, 2002(05)
  • [5]吃快餐增多危及到美国儿童的健康[J]. 李文. 国外医学情报, 2002(01)

标签:;  ;  ;  ;  ;  

吃快餐危害美国儿童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