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英,陈志安,张丽,陈月琴,洪小鸥,史海霞[1](2020)在《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成都地区温江、简阳两个酸雨观测站2006—2017年的历史酸雨观测资料,结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以及降水量、风等地面气象要素,分析成都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温江站多年平均pH值为4.74,酸雨频率为51.6%,简阳站多年平均pH值为5.64,酸雨频率为27.2%,酸雨频率在地理区域上分布呈现不均一性;降水pH值和电导率(K)季节变化特征显着,降水pH值夏季最高,冬季最低,而降水K值则相反,夏季最小,冬季最大;近年来酸雨年变化有年平均pH值上升、酸雨频率下降和强度减弱趋势特征,年平均K值减小规律明显:温江K值以每年约3.5μS·cm-1·a-1的速率下降,简阳以每年约3.7μS·cm-1·a-1的速率下降;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SO2、NO2的负相关较为明显,相关系数为-0.488,硫氧化物对酸雨污染贡献逐渐减小;降水K值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有较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57,与PM10、PM2.5相关性好于与SO2、NO2,近地层大气污染颗粒物浓度对降水K值影响较大;降水pH值与降水量级的变化不明显,但降水量越大其K值越小,且随平均风速的增大降水pH值相对偏大而K值偏小。

夏文静[2](2019)在《生态足迹视角下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规律及管制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且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产业的跨国和跨区域转移越来越频繁。不少国家将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污染产业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转移,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迫于产业结构升级和环境管制强度不断提高的压力,将污染产业再次转向急于发展经济的欠发达地区。污染产业承接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研究污染产业转入地和转出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的变化情况,判断那些欠发达地区是否适合这些污染产业的大规模转入,以及影响污染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等都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现有文献要么是研究国家或区域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要么是研究污染产业转移的,将二者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文献很少,所以,本文研究生态足迹视角下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规律及管制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首先从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分析了污染产业转移的传统机制,基于传统机制的不足,本文构建工业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三角鼎立模型分析了生态足迹下污染产业转移机制。其次,从界定的重度、中度、轻度污染产业中选取代表性产业,以全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法测算并分析了我国1999-2015年间各类污染产业的时空转移特征。并运用EViews计量模型,回归分析污染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再次,以1995-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分别计算了中国30个(西藏、港澳台地区除外)省(市、自治区)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指数等指标,并详细分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污染产业转移规律,分析转入地、转出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并将研究的30个省市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最后,根据全文的研究结论,从不同行业、不同角度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有实际意义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国家顶层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朱昊[3](2018)在《酸雨对农田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酸雨和农田土壤镉污染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两个主要农业环境问题,且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范围的重合性。稳定化修复技术是常用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之一,稳定化修复只是将土壤中不稳定态镉转换为稳定态镉,而并没有降低土壤镉的总量。稳定化修复短期效果较好,但其长期效果往往受外界环境影响大,土壤中被稳定化的镉,在外界环境变化下,如酸雨、冻融等可能会再次被活化。因此,在酸雨区稳定化修复镉污染农田土壤时,十分有必要研究酸雨对镉污染农田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收集与整理我国近年来酸雨监测数据,初步分析了我国酸雨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模拟研究了不同类型酸雨对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影响。分别使用磷酸二氢钙(MCP)、磷酸二氢铵(MAP)以及人造沸石(AZ)三种常用的稳定剂,对采自苏中某镉污染农田土壤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稳定化修复处理;使用硫酸和硝酸分别模拟了两种酸雨类型(硫酸型和硫酸硝酸混合型)三种酸度(pH = 3.0,4.0和5.6)的酸雨,采用酸雨连续浸泡模拟不同类型、不同酸度酸雨对稳定化修复后镉污染土壤的长期作用,分别使用Tessiers连续提取和TCLP法分析浸泡后土壤镉的形态特征和浸出毒性。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酸雨问题整体上有所改善,但随着能源结构的改变,我国酸雨类型正从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2)我国酸雨污染与农田镉污染空间上有较大范围的重合;(3)三种稳定剂都能够不同程度的减小土壤中镉的移动性,且三者稳定化效果遵循人造沸石<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钙;(4)酸雨持续浸泡促使经稳定化修复的镉污染土壤中部分稳定态的镉向非稳定态转化,从而一定程度上削弱稳定化修复的长期效果;(5)酸雨的酸度(pH值)和阴离子组分(SO42-/NO3-)是影响土壤中镉形态转化和浸出毒性的两个重要因素,经稳定化修复的镉污染土壤中镉再活化风险整体上随着酸雨pH下降、SO42-/NO3-比值升高而增大;(6)与磷酸二氢铵和人造沸石相比,磷酸二氢钙是一种更适合于酸雨区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的稳定剂;(7)幂指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经上述三种稳定剂修复的镉污染土壤中镉浸出毒性与酸雨类型以及酸碱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曾碧涛,魏明英,闫景丽,李春明,周文[4](2017)在《五粮液产地自然环境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五粮液的产地四川省宜宾市自古就是酿酒业发达的地区,在我国白酒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是这一地区生产优质白酒的基础。本文对五粮液产地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质、生物等自然条件进行综述,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展望,为更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独特酿酒资源提供参考。

苏永洁[5](2017)在《西昌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酸雨是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区域性热门环境问题之一,酸雨对人类身体健康、水体、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严重的危害,它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四川盆地的酸雨问题一直比较突出。西昌市位于川西高原的安宁河平原(四川第二大平原)的腹地,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随着社会经济及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深入研究西昌市的降水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等,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酸雨污染的综合防治,是当前一件极其紧要又十分具有意义的一项工作。本文通过对2011—2015年期间西昌市657个采集的降水测定结果的分析研究,探寻西昌市的酸雨污染特征、变化趋势及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研究表明:(1)2011—2015年期间,西昌市在轻酸雨区和非酸雨区间变化,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5.075.89、酸雨频率范围为15.5%48.1%,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主要阳离子为铵离子、钙离子,硫酸根离子为西昌市降水中的主要致酸物质。(2)2011—2015年期间,西昌市降水pH值城区与郊区点5年的变化率均基本持平,酸雨污染非局地污染;主要降水离子中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铵离子浓度均是城区高于郊区,钙离子浓度是郊区高于城区;3个监测点中,青龙寺监测点受酸雨污染较为严重,降水pH最小值和酸雨频率最大值均是青龙寺。西昌市降水集中出现在4 一 10月,降水月均pH值最小值是2012年8月的4.76、酸雨频率最大值出现在2012年9月的87%。2011—2012年西昌市降水化学离子的阴、阳离子平衡,而2013—2015年不平衡,可能是降水中存在其他未进行监测的有机酸根离子或无机酸根离子;西昌市降水中的硫酸根离子、氯离子可能来自同源,钙离子与钠离子、钾离子可能来自同源;大气降水中的化合物可能有CaSCO4、K2SO4、NaNO3、CaCl2、KC1、MgF2等。2011—2015年期间,西昌市降水pH值、酸雨频率、降水化学主要离子硫酸根离子、铵离子、钙离子的变化均没有显着意义,其中pH值、铵离子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硫酸根离子、铵离子呈下降趋势。(3)2011—2015年期间,西昌市降水受硫酸根离子影响较大,降水pH值与环境空气质量、气象、电导率、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均有一定相关性。根据西昌市酸雨污染状况极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西昌市酸雨防治对策应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祝凌云[6](2017)在《中国细分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除中国西藏自治区、中国港澳台地区之外)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细分产业结构及调整过程对碳强度的影响,描述分析结果得出碳强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形分布,总体为下降趋势,碳排放则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细分产业结构占比在东中西部间较大差异。总体上看,工业占比上升并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占比下降。第一产业、交通业和建筑业占比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东部地区更倾向于发展工业和商业。莫兰指数检验得出碳强度和产业结构存在正空间自相关性。根据传统的和稳健拉格朗日乘数检验、Wald检验、R2、变量系数的经济含义等多种因素选定空间杜宾模型为本文计量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交通业成为导致碳强度增加的最大驱动因素,其次是工业>建筑业>一产>0>商业,建筑业对碳强度的影响已不容忽视。各细分产业的间接效应为交通业>第一产业>工业>建筑业>0>商业,表明前四种产业占比增加会增加相邻地区的碳强度,商业占比增加则相反。这可能是与产业集聚有关。期初表明交通业和工业是碳强度增加的主导因素,期末为交通业。整体上看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降低碳强度。本文最后研究了综合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GDP能耗、工业、建筑业、人口密度为正效应,技术和森林覆盖率为负效应。本文对比了前人关于碳强度的研究结果,试图探寻细分产业对碳强度的影响作用。文章最后为降低碳强度、共同实现中国的自主贡献目标和控制全球的温室效应提供了建议。

李辉,李章安[7](2015)在《重庆市开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文中指出根据对重庆市开县县城2009—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所监测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以及手工监测的降水等指标的监测数据,综合运用空气污染指数评价法和秩相关系数法对开县县城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现状及趋势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持续改善城区空气质量、打造山水园林宜居县城提供技术支持。

杨雪[8](2014)在《南京市降水特征与空气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酸雨(acid rain)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普遍认为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就是所谓的酸雨。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SO2、NO2是降水中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的主要前体物,PM2.5是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南京市地处长三角,是江苏的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带来日益严峻的大气环境复合污染问题。为了解南京市酸雨污染的现状以及降水特征与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对南京市2013年的降水监测数据和空气自动监测数据进行多角度深入分析,总结出了南京市降水特征、酸雨污染现状和空气污染现状,对2009-2013年的历史数据进行了趋势分析,得出酸雨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五年变化情况,同时进一步探讨大气降水与空气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南京市2013年平均降水量864毫米,月降水量呈倒V型,夏季降水量充沛,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降水量相对较少。降水pH年均值为5.13,其中为酸雨样本pH年均值为4.72。单笔样品降水pH值范围介于3.52-7.88,最小值出现在5月,最大值出现在8月。连续五年的降水pH均值均小于5.6,降水均呈弱酸性,五年的降水pH年均值和酸雨pH年均值的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9和-0.8,说明南京市的降水酸度和酸雨酸度都在逐年增强,且趋势显着。2、南京市2013年酸雨发生率是35.6%,属于酸雨多发地区。酸雨污染主要为弱酸性和酸性酸雨,占酸雨样品的71.4%,其次为重酸性酸雨,偶有严重酸性酸雨发生。冬季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酸雨发生率最高,降水酸度与酸雨酸度也最强。酸雨发生率与pH值呈反比例关系,降水pH值越小,其酸雨发生率越高,即降水酸度越强,酸雨发生率越高;而相反的,降水pH值越大,酸雨发生率越小,即降水酸度越小,酸雨发生率越小。连续五年酸雨发生率均超出30.0%,五年酸雨发生率秩相关系数为0.7,表明南京市酸雨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显着。3、2013年南京市降水样品中阴阳离子当量浓度总和为680微克当量/升,离子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 Ca2+>SO42->NH4+>Cl->NO3->Mg2+>Na+>K+>F-,SO42-与 NO3-浓度的比值为2.3,影响南京市降水特性的空气污染前体物仍然是SO2。五年SO42-/NO3-的比值平均为2.5,表明降水离子中硫酸根离子仍然是南京市降水致酸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与空气中SO2的浓度有着一定关系,南京市酸雨主要是因煤烟燃烧污染引起的,但根据五年的SO42-/NO3-的秩相关系数来看,rs=-0.6,说明SO42-/NO3-比值呈逐渐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南京市降水的成分受硝酸根前体物NO2的影响正在逐步变大,其酸雨污染类型由煤烟型为主导类型逐渐向煤烟型与机动车污染混合型转变。4、南京市2013年空气主要污染SO2、NO2、PM2.5、PM10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7、55、78和137微克/立方米。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6-2012)评价,除S02年均浓度达标外,其余三项污染物均超标,其中NO2超标37.5%,PM2.5超标1.2倍,PM10超标近1倍。根据五年监测数据分析规律,南京市空气中SO2、NO2和PM10浓度总体呈现夏季污染较轻,冬季污染较重的特征。S02、N02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扁V型;PM10可能因为受沙尘(3、4月)和秸秆焚烧(6、11月)等因素影响,在典型时段出现波动上升。5、非降雨日空气中的S02、N02、PM1o和PM2.5平均浓度比降雨日的要高,降水对S02的影响最大,降雨日比非降雨日下降40.0%,对PM2.5和PM10的影响均在30.0%左右,对N02的影响最小,为19.0%。无论是重污染日还是正常日,降水对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不同程度净化作用;当降水少于5毫米时,降水对空气中的颗粒物净化作用不大,甚至可能导致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反而使颗粒物浓度升高;当雨量中等时,降水对PM2.5的净化率一般小于对PM10的净化率;当暴雨时,降水对PM2.5和PM10的净化率均在70%以上;重污染天气时,降水对空气中的NO2的净化作用不明显,一场降水过后,NO2浓度仍然偏高。6、通过选定的中雨样本分析,秋冬季雨后空气中PM2.5的质量浓度均低于雨前和雨中,变化明显,而夏季由于PM2.5浓度水平与秋冬季相比,平均浓度相对较低,雨后PM2.5质量浓度虽也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明显,且春夏季雨中由于湿度较大,还出现PM2.5浓度比雨前大的现象,也就是说细颗粒物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会有吸湿增长现象,随着雨水的冲刷时间的增加,PM2.5的浓度才会有一定的下降。南京市PM2.5的主要水溶性离子和降水中的离子成分基本一致,降水对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也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其中对SO42-、NO3-、NH4+、Cl-和K+的削减效率尤为明显,其削减比例均在30%~50%之间。从样本雨前、雨后水溶性离子浓度变化情况来看,春夏季雨水对PM2.5中的离子冲刷作用没有秋冬季明显,甚至有SO42-、NH4+、NO3-雨后浓度还高于雨前的情况,这与春夏季空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的浓度水平本来就很低,且分布很均匀有关。而2013年的秋冬季,受我国中东部雾霾天气和秸秆焚烧共同影响,南京市频发空气重污染天气,空气中PM2.5的浓度偏高,一场降雨后,不论是PM2 5还是其中的水溶性离子浓度都极速下降。

戴翠贤[9](2014)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大气降水酸碱度变化分析及对策探讨》文中认为利用三门峡市2007—2011年5年酸雨测量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加权平均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三门峡市大气降水酸碱度的变化特征及酸雨与降水量、风速、风向、云状、雾等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三门峡市降水的平均pH值为5.2;pH<5.6的酸性降水出现比率为57.2%;采暖期的11月—3月pH值较低,平均为5.10,其中12月最低,只有4.39,达到了4.5≤pH<5.6的弱酸性降水标准;非采暖期的4月—10月pH值较高,平均为5.21,其中6月份最高为6.1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何杨[10](2013)在《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生理生态的影响及镧调节》文中研究说明酸雨污染是全球化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探索园林植物对酸雨污染的抗性及如何通过外源调节增强植物抗性,对园林绿化植被选择与酸雨污染的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一年生花叶良姜植株为材料,根据四川本地自然酸雨特性,配制不同pH值(2.0、2.5、3.0、3.5、4.0、4.5、5.6)的模拟酸雨对试验材料进行处理,并在pH3.0模拟酸雨处理下预先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镧溶液,以研究花叶良姜植株生理生态指标对不同pH酸雨的响应情况,以及镧对供试材料抵抗酸雨胁迫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pH≤3.5的模拟酸雨会造成叶片显着伤害,形成灰白色至红褐色的圆形斑点,pH4.0模拟酸雨处理下的植株,在30d后部分叶片出现了颗粒状褪色和灼伤痕迹。2)高浓度(pH≤2.5)的模拟酸雨,明显抑制了花叶良姜株高生长,而pH3.5~pH4.5模拟酸雨有促进花叶良姜株高生长的趋势。3)pH<3.0的模拟酸雨会导致花叶良姜叶绿素含量减少,pH3.5~4.5的模拟酸雨能增加叶绿素含量;pH5.6的模拟酸雨对叶绿素含量几乎无影响。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随着pH值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集中在pH3.0和pH3.5处。4)随着模拟酸雨处理次数增加,植株可溶性蛋白积累受阻。但pH3.0处理对可溶蛋白质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溶性糖在pH≥3.0的处理下起初会有较高水平,而后逐渐降低,在pH≤4.5的处理下则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丙二醛(MDA)和相对电导率(EC)都随pH值增大而降低,但随着处理次数增加,MDA有所降低且各处理含量趋于稳定,而EC逐渐增大。Pro含量随pH值增大而降低,但随着酸雨喷施次数增加,脯氨酸(Pro)含量均逐渐减少,且趋于稳定。随着酸雨喷施次数增加,各处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下降。6)镧溶液对酸雨胁迫产生了缓解作用,最直接的是使pH3.0处理的植株无叶面受害症状,并促进了植株株高生长。适宜浓度(0.2~1.6mmol/L)的镧溶液还增加酸雨胁迫下叶绿素含量、Pro含量、POD和SOD活性,使Chla/Chlb、Car变化更平稳,降低了EC和MDA含量,在有机物积累方面与pH3.0酸雨胁迫呈现拮抗效应。8)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伤害阈值为pH3.5,镧对pH3.0模拟酸雨产生缓解的最佳浓度是0.4mmol/L。

二、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概率分布特征
    2.2 季节变化特征
    2.3 年变化特征
    2.4 酸雨强度变化特征
    2.5 酸雨影响因素分析
        2.5.1 酸雨pH值、K值与大气污染物的关系
        2.5.2 酸雨pH值、K值与降水量的关系
        2.5.3 酸雨pH值、K值与风速的关系
3 结论

(2)生态足迹视角下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规律及管制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
        2.1.1 生态足迹及指标体系
        2.1.2 生态承载力指标
        2.1.3 生态盈余/赤字指标
        2.1.4 生态效率指标
        2.1.5 生态压力指数
    2.2 生态足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生态足迹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内容与扩展
        2.2.2 生态足迹在不同应用领域的研究内容与扩展
        2.2.3 生态足迹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污染产业的界定与分类
        2.3.1 现有污染产业分类标准
        2.3.2 本文对污染产业的界定
        2.3.3 污染产业等级划分
    2.4 污染产业转移国内外研究现状
        2.4.1 污染避难所假说的验证
        2.4.2 污染产业转移规律
        2.4.3 污染产业转移影响因素
        2.4.4 污染产业转移测度方法
    2.5 国内外文献述评
3 污染产业转移机制分析
    3.1 污染产业转移的传统机制
        3.1.1 污染产业跨国转移
        3.1.2 比较优势理论下污染产业转移
        3.1.3 要素禀赋理论下污染产业转移
        3.1.4 现有理论对污染产业转移机制的研究不足
    3.2 生态足迹视角下污染产业转移机制
        3.2.1 工业优势
        3.2.2 区位优势
        3.2.3 环境优势
        3.2.4 工业优势+区位优势
        3.2.5 区位优势+环境优势
        3.2.6 工业优势+环境优势
        3.2.7 工业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
    3.3 本章小结
4 污染产业转移测度及转移规律分析
    4.1 产业转移内涵的界定
    4.2 污染产业转移的定量测度及分析
        4.2.1 各省市重度污染产业产值偏离份额分析
        4.2.2 各省市中度污染产业产值偏离份额分析
        4.2.3 各省市轻度污染产业产值偏离份额分析
    4.3 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规律
    4.4 污染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4.2 模型构建
        4.4.3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4.4.4 模型回归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足迹的我国30个省市生态环境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5.1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及数据说明
        5.1.1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含义
        5.1.2 生态生产性土地构成
        5.1.3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
        5.1.4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和生态资源账户的分类
        5.1.5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 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
        5.2.2 生态足迹的整体分析
        5.2.3 能源足迹分析
        5.2.4 单位土地面积的生态足迹分析
        5.2.5 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5.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5.5 污染产业转出地、转入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5.5.1 污染产业转出地、转入地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
        5.5.2 污染产业转出地、转入地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5.5.3 污染产业转出地、转入地生态压力指数变化趋势
        5.5.4 根据生态环境状况划分四大区域
    5.6 本章小结
6 引导我国污染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的管制政策研究
    6.1 不同层面管制政策
    6.2 不同行业管制政策
    6.3 不同区域管制政策
    6.4 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演进特点
        6.4.1 不同区域环境管制政策的差异特点
        6.4.2 环境管制政策差异形成原因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污染产业转移研究结论
        7.1.2 生态足迹等指标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酸雨对农田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酸雨成因及其对农田土壤环境的影响
        1.1.1 酸雨的成因
        1.1.2 酸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 农田土壤镉污染及其危害
        1.2.1 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来源
        1.2.2 农田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1.3 农田镉污染修复
        1.3.1 镉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概况
        1.3.2 农田土壤镉污染修复技术要求
        1.3.3 稳定化修复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实验材料
        2.2.1 供试土壤
        2.2.2 实验用品
    2.3 实验设计
        2.3.1 土壤稳定化实验
        2.3.2 模拟酸雨浸泡实验
    2.4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2.4.1 土壤镉形态分析
        2.4.2 土壤浸出毒性试验
        2.4.3 统计分析与质量控制
第三章 酸雨和农田土壤镉污染
    3.1 我国酸雨污染的特征及趋势
        3.1.1 我国酸雨污染现状与分布特征
        3.1.2 典型城市酸雨污染特征分析
        3.1.3 我国酸雨的变化趋势
    3.2 我国农田镉污染现状
    3.3 酸雨与农田土壤镉复合污染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稳定剂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比较
    4.1 供试土壤的镉形态含量和浸出毒性
    4.2 各稳定剂的稳定化效果
        4.2.1 稳定剂对土壤pH的影响
        4.2.2 稳定剂对土壤镉的稳定化效果
    4.3 小结
第五章 酸雨对土壤镉稳定化效果的影响
    5.1 酸雨对土壤镉形态特征的影响
    5.2 酸雨对土壤镉浸出毒性的影响
    5.3 酸雨持续作用下经稳定化修复的土壤镉浸出毒性预测模型
        5.3.1 幂指模型
        5.3.2 参数的意义
        5.3.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五粮液产地自然环境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独特的自然条件
    1.1 优越的地理环境
    1.2 独特的气候条件
    1.3 优质充足的水资源
    1.4 适宜的酿酒微生物
    1.5 特殊的土壤条件
    1.6 丰富的酿酒原料
2 自然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大气污染
    2.2 生态安全压力增大
    2.3 水源受到一定程度污染
    2.4 水土流失突出
3 自然环境治理成效
4 展望

(5)西昌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酸雨研究概况
        1.2.1 酸雨的形成
        1.2.2 酸雨的危害
        1.2.3 中国的酸雨分布状况
        1.2.4 国外酸沉降研究进展
        1.2.5 国内酸沉降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的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西昌市降水监测
    2.1 西昌市地理环境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2 西昌市降水监测
        2.2.1 降水监测点位
        2.2.2 监测方法
        2.2.3 评价方法
    2.3 西昌市降水水质监测分析
        2.3.1 降水酸度
        2.3.2 酸雨频率
        2.3.3 降水化学离子组分状况
第3章 西昌市酸雨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
    3.1 西昌市酸雨污染特征
        3.1.1 空间特征
        3.1.2 时间特征
        3.1.3 降水化学离子特征
    3.2 西昌市酸雨变化趋势分析
        3.2.1 降水PH值变化趋势分析
        3.2.2 酸雨频率变化趋势分析
        3.2.3 降水离子变化趋势分析
第4章 西昌市酸雨污染原因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
    4.1 西昌市酸雨污染原因浅析
        4.1.1 西昌市酸雨污染类型
        4.1.2 降水PH值与环境空气质量
        4.1.3 降水PH值与气象因素
        4.1.4 降水PH值与电导率
        4.1.5 降水PH值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4.2 西昌市酸雨污染防治对策
        4.2.1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
        4.2.2 烟气脱硫
        4.2.3 总量控制
        4.2.4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4.2.5 机动车尾气治理
        4.2.6 加强城市绿化,强化环保宣传
第5章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中国细分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模型建立
    2.1 理论基础
        2.1.1 空间计量经济学
        2.1.2 环境经济学
    2.2 模型建立
        2.2.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2.2.2 空间自相关检验
        2.2.3 空间计量模型选择
    2.3 本章小结
3 数据来源及描述统计分析
    3.1 数据来源
        3.1.1 碳强度数据来源
        3.1.2 产业结构数据来源
    3.2 描述统计分析
        3.2.1 碳强度的估算及描述统计分析
        3.2.2 产业结构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省级碳强度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4.1 省级碳强度的空间格局与趋势分析
        4.1.1 省级碳强度的空间格局
        4.1.2 省级碳强度的趋势分析
    4.2 省级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与趋势分析
        4.2.1 省级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
        4.2.2 省级产业结构的趋势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5.1.1 全局自相关
        5.1.2 局部自相关
    5.2 空间效应的诊断
        5.2.1 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5.2.2 空间效应检验
    5.3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5.4 非空间计量与空间计量结果的对比分析
        5.4.1 回归结果对比分析
        5.4.2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5.5 综合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重庆市开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1.2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年度优良天数变化
    2.2年度S O2浓度变化
    2.3年度N O2浓度变化
    2.4年度P M10浓度变化
    2.5年度降水p H变化
    2.6月度污染物浓度变化
    2.7空气污染变化趋势分析
3结论及建议
    3.1结论
    3.2建议

(8)南京市降水特征与空气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降水及酸雨的概述
    1.3 空气污染物概述
        1.3.1 气态污染物S02和N02
        1.3.2 颗粒物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情况
第二章 研究方案
    2.1 数据来源
    2.2 测点布设
    2.3 研究内容
        2.3.1 南京市降水特征分析
        2.3.2 南京市空气质量对降水特征的影响
        2.3.3 降水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2.4 研究方法
        2.4.1 降水样品采集和分析
        2.4.2 降水评价方法
        2.4.3 空气样品采集
        2.4.4 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第三章 南京市降水特征分析
    3.1 南京市降水PH值及时间变化规律
        3.1.1 降水pH值
        3.1.2 降水pH值变化规律
    3.2 南京市酸雨发生率及其月变化
        3.2.1 酸雨发生率
        3.2.2 酸雨发生率变化规律
    3.3 南京市降水化学组成变化特征
    3.4 南京市降水年度变化特征
        3.4.1 pH值和酸雨发生率变化
        3.4.2 离子组分
    3.5 南京市降水与气象要素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 南京市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水平
    4.1 南京市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4.1.1 SO_2浓度变化规律
        4.1.2 NO_2浓度变化规律
        4.1.3 PM_(2.5)浓度变化规律
        4.1.4 PM_(10)浓度变化规律
    4.2 南京市空气质量年度变化
第五章 降水与空气质量相互关系分析
    5.1 降水对空气的净化作用
        5.1.1 降水日与非降水日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对比
        5.1.2 不同级别降水对空气污染物的冲刷
    5.2 降水前后PM_(2.5)中水溶性离子变化
        5.2.1 降水前后PM_(2.5)质量浓度变化
        5.2.2 降水前后PM_(2.5)水溶性离子变化
        5.2.3 存在问题
    5.3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对降水特征的影响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河南省三门峡市大气降水酸碱度变化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假设:
        1.2.2 加权平均值
2 大气降水酸碱度变化分析
    2.1 不同酸碱度大气降水所占比率
    2.2大气降水酸碱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2.3 大气降水酸碱度的月变化趋势分析
    2.4 酸雨频率年际变化分析
    2.5 酸雨频率在年内各季月的分布规律
3 酸雨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3.1 酸雨与降水量的关系
    3.2 酸雨与云状的关系
    3.3 酸雨与风的关系
    3.4 酸雨与雾、轻雾的关系
4 酸雨防治对策
    4.1 从气象条件角度防治酸雨污染
    4.2 改善能源结构,减轻大气污染
    4.3 污染源排放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工业化
    4.4 造林绿化,净化空气
    4.5 推广清洁能源、控制原煤散烧
5 结论

(10)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生理生态的影响及镧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酸雨污染现状
        1.1.1 酸雨的提出及形成
        1.1.2 酸雨的组分与类型
        1.1.3 酸雨的危害
        1.1.4 四川省酸雨现状
    1.2 酸雨对园林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酸雨对园林植物形态结构的影响
        1.2.2 酸雨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与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1.2.3 酸雨对园林植物酶活性的影响
        1.2.4 酸雨对园林植物膜脂过氧化指标的影响
        1.2.5 酸雨对园林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
    1.3 镧对植物的调节作用研究
    1.4 花叶良姜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材料与设计
    2.3 处理与采样方法
        2.3.1 镧溶液的配制与喷施
        2.3.2 模拟酸雨的配制与喷施
        2.3.3 采样方法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叶片的可见伤害与镧的调节作用
    3.2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植株生长的影响
    3.3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光合色素的影响
        3.3.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光合色素的影响
    3.4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膜透性的影响
        3.4.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膜透性的影响
        3.4.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膜透性的影响
    3.5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可溶性糖的影响
        3.5.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可溶性糖的影响
        3.5.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可溶性糖的影响
    3.6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6.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6.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7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脯氨酸的影响
        3.7.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7.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8 模拟酸雨与镧处理对花叶良姜抗氧化酶的影响
        3.8.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抗氧化酶的影响
        3.8.2 镧调节对pH3.0模拟酸雨下花叶良姜抗氧化酶的影响
    3.9 测定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的影响
        4.1.2 镧对酸雨胁迫下花叶良姜的影响
    4.2 讨论
        4.2.1 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的影响
        4.2.2 镧对模拟酸雨胁迫的调节
        4.2.3 镧缓解酸雨伤害的可能调节途径
5 试验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6—2017年成都地区酸雨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J]. 郑丽英,陈志安,张丽,陈月琴,洪小鸥,史海霞. 气象科技, 2020(03)
  • [2]生态足迹视角下我国污染产业转移的时空规律及管制政策研究[D]. 夏文静.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3]酸雨对农田镉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影响[D]. 朱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8(01)
  • [4]五粮液产地自然环境研究进展[J]. 曾碧涛,魏明英,闫景丽,李春明,周文. 江苏农业科学, 2017(15)
  • [5]西昌市酸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D]. 苏永洁.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5)
  • [6]中国细分产业结构对碳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D]. 祝凌云.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7]重庆市开县县城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 李辉,李章安. 农业灾害研究, 2015(05)
  • [8]南京市降水特征与空气质量的相互关系研究[D]. 杨雪. 南京农业大学, 2014(04)
  • [9]河南省三门峡市大气降水酸碱度变化分析及对策探讨[J]. 戴翠贤. 河南科学, 2014(04)
  • [10]模拟酸雨对花叶良姜生理生态的影响及镧调节[D]. 何杨. 四川农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