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种植关键技术措施

寒地水稻种植关键技术措施

一、寒地种稻钵育摆插的关键技术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1](2021)在《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口粮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由传统小规模生产向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的现代规模化生产方式转变,在此重要历史节点,回顾总结70年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历程与科技成就,对探索未来水稻栽培科技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70年来,我国水稻栽培科技界抓住水稻不同主产区大面积生产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深入开展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栽培措施等方面关系的研究,探索水稻生育调控、栽培优化决策和栽培管理等新途径与新方法,取得了一大批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重要栽培技术和理论,形成了一批重大栽培科技成果。笔者着重从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群体质量及其调控、精确定量栽培、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栽培、超高产栽培、优质栽培、绿色栽培、逆境栽培和区域化栽培等十个方面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水稻栽培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并指出了未来中国水稻栽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是加强水稻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技术研究;二是加强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研究;三是加强水稻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研究;四是加强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研究;五是加强水稻智能化、无人化栽培研究。

李欣[2](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欧达[3](2020)在《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明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本试验于2019年在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司前村进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秧龄(T)、播量(Q)两个因素,主区处理为T,设3个秧龄水平,分别为T1(60d)、T2(50d)、T3(40d);副区处理为Q,设4个不同播量水平,分别为Q1(每孔2粒)、Q2(每孔3粒)Q3(每孔4粒)Q4(每孔5粒)。分别研究了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干物质积累特性、养分吸收、群体生长特性、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秧龄对秧苗素质均达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秧龄的减小,苗高、叶挺高、茎基宽、地上部干重和根冠比呈降低趋势变化,叶龄、叶面积和重高比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变化,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尖数和根分支数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变化。随着播量的增加,茎基宽呈下降趋势变化,而叶面积、重高比、根表面积和根分支数则相反,根冠比和根平均直径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以12个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指标为调查对象,利用平均隶属函数值法分析秧苗的综合素质结果表明,T3Q4处理水稻秧苗期性状隶属值较高。2.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地上部生长特性的影响随着秧龄的降低,株高(拔节期、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拔节期、孕穗期)、光合势(拔节-孕穗)、净同化率(拔节-孕穗)、作物生长率(移栽-拔节、拔节-孕穗)呈降低趋势变化,茎蘖数(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呈相反趋势,株高(抽穗期)、茎蘖数(拔节期)、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在干物质积累总量(抽穗期)在光合势(孕穗-抽穗)、净同化率(孕穗-抽穗)、作物生长率(孕穗-抽穗)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株高(成熟期)、茎蘖数(孕穗期、抽穗期)、干物质积累总量(成熟期)、作物生长率(抽穗-成熟)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变化。播量对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净同化率和作物生长率均达显着或极显着影响。随着播量的增加,株高在孕穗期呈降低趋势变化,株高在抽穗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叶面积指数在拔节期呈升高趋势变化;随着播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总量(抽穗期)、净同化率(孕穗-抽穗)、作物生长率(孕穗-抽穗)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而作物生长率(抽穗-成熟)先降低后升高趋势。3.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随着秧龄的减小,拔节期(氮、磷、钾)素和抽穗期(磷)素积累总量呈降低趋势变化,抽穗期(氮、钾)素积累总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成熟期(氮、磷、钾)素积累总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变化。随着播量的增加,拔节期(氮)素和抽穗期(钾)素积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随着秧龄的减小,拔节-抽穗阶段(氮、钾)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抽穗-成熟阶段(氮、钾)素积累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随着秧龄的减小,拔节-抽穗阶段磷素积累量呈降低趋势变化,抽穗-成熟阶段磷素积累量呈相反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抽穗-成熟阶段(氮、钾)素积累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抽穗-成熟阶段磷素积累量呈升高趋势,拔节-抽穗阶段钾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秧龄的减小,拔节期(茎鞘)和成熟期(茎鞘、叶、穗)氮素、成熟期(叶、穗)磷素、成熟期(茎鞘、穗)钾素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拔节期(叶)和抽穗期(茎鞘、叶)氮素、成熟期(茎鞘)磷素、成熟期(叶)钾素均呈升高趋势;抽穗期(穗)氮素、拔节期(茎鞘、叶)、和抽穗期(穗)磷素、拔节期(茎鞘)、抽穗期(穗)钾素呈降低趋势;抽穗期(茎鞘、叶)磷素、拔节期(叶)和抽穗期(茎鞘、叶)钾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加,拔节期(茎鞘、叶)和抽穗期(茎鞘)氮素,拔节期(茎鞘)、抽穗期(茎鞘)、成熟期(穗)磷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拔节期(叶)、抽穗期(茎鞘)、成熟期(穗)钾素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抽穗期(穗)磷素、成熟期(茎鞘)氮素积累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随着秧龄的减小,净光合速率(Pn)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在抽穗期呈逐渐降低变化,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在拔节、孕穗、抽穗三个时期均呈降低趋势变化,蒸腾速率(Tr)在拔节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孕穗期呈升高趋势变化,在抽穗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秧龄的减小,SPAD值(拔节期、孕穗期)呈降低趋势变化,SPAD值(抽穗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随着播量的增加,Gs在拔节期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在孕穗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i在拔节期呈升高趋势,在抽穗期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互作对Pn(抽穗期)、Ci(抽穗期)、Tr(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5.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秧龄和播量对产量达显着影响,随着秧龄的减小,产量呈升高趋势变化,在T3处理下产量可达8725.63 kg/hm2。随着播量的增加,产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其中Q4处理高于其他处理,Q4处理下产量可达8491.58 kg/hm2。互作对产量无显着影响,以T3Q4组合产量最高,最高产量为9060.68kg/hm2。随着秧龄的减小,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变化,每穗总粒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变化,千粒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变化,有效穗数呈升高趋势变化。随着播量的增加,结实率、每穗总粒重、千粒重和有效穗数均无明显变化规律,其中结实率、每穗总粒重、千粒重均以Q1处理下最高,而有效穗数以Q4处理最高。互作对有效穗数达极显着水平。综合钵苗机插秧苗素质、地上部生长特性、养分吸收、光合特性、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指标,在本试验所设置的处理范围内,该地区适宜钵苗机插水稻秧龄为40天,播种量为5粒,产量为9060.68kg/hm2。

刘海浪[4](2020)在《不同栽培措施下稻麦产量及群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与小麦是中国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所以实现水稻与小麦的高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试验选用小麦品种扬麦16、扬麦20(YM16、YM20)和水稻品种甬优2640、武运粳24号(YY2640、W24),连续2年进行大田稻麦轮作。每种作物采用7种不同栽培措施处理。水稻:ON处理、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氮10%)、增密减氮(增密25%+减氮10%)、精确灌溉(增密25%+减氮10%+精确灌溉)、增施饼肥(增密25%+减氮10%+精确灌溉+基施菜籽饼肥)、土壤深翻(增密25%+减氮10%+精确灌溉+基施菜籽饼肥+土壤翻耕20 cm)。小麦:ON处理、当地常规(对照)、减氮(减氮10%)、减密减氮(减氮10%+减密20%)、控制灌溉(减氮10%+减密20%+控制土壤干旱灌溉)、施有机肥(减氮10%+减密20%+控制土壤干旱灌溉+施有机肥)、土壤深翻(减氮10%+减密20%+控制土壤干旱灌溉+施有机肥+土壤翻耕20 cm)。本研究通过研究不同栽培措施下稻麦产量及群体特征,以期提出能够使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地区稻麦高产高效的综合优化栽培措施。1、产量及构成因素两年试验结果表明精确灌溉、施有机肥和土壤深翻处理均显着的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其中以综合了多种栽培措施的土壤深翻处理(水稻:增密25%+减氮10%+精确灌溉+基施菜籽饼肥+土壤翻耕20 cm;小麦:减氮10%+减密20%+控制土壤干旱灌溉+施有机肥+土壤翻耕20 cm)产量最高,其两年水稻(YY2640、W24)和小麦(YM16、YM20)的平均产量分别为13.82 thm-2、11.99 thm-2、9.21 thm-2、9.67 t hm-2较当地常规相比分别提高了 21.4%、22.5%、19.6%、26.7%。该栽培措施下的产量提高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总颖花量的增加扩大了产量库容。2、农艺与生理性状与当地常规栽培相比,其它优化后的5种栽培措施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茎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茎与叶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运转率。说明优化后的栽培措施改善了水稻和小麦的农艺与生理性状,进而提高了群体质量水平,最终有利于高产的形成。3、根系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与当地常规相比,除ON处理外其它5种栽培措施下水稻和小麦的根系形态明显改善,单位面积根干重、单株根长和根直径显着增加。同时,水稻和小麦的根系生理特性得到改善,单株根系氧化力升高,根系吸收表面积变大。这些结果表明优化的栽培管理方式促进了水稻和小麦的地下部根系生长,协调了根冠关系,为高产打下重要基础。4、光能与N肥利用与当地常规栽培相比,优化后的5种栽培措施改善了水稻和小麦的光合特性,提高了主要生育时期的叶片光合速率,降低了主要生育时期的透光率,增加了冠层光能截获量,增强了源的供应。同时,优化后的5种栽培措施提高了水稻和小麦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尤以精确灌溉、增施饼肥和土壤深翻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增幅较大。说明通过栽培措施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水稻和小麦光能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

邢志鹏[5](2017)在《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文中指出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剧,给农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加快水稻机械化进程,能够实现水稻稳产、增产,为农业生产带来积极的效应。机械化种植是水稻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地区,目前主流的机械化种植方式有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受前茬小麦生产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有其自身生产的特点及限制。因此,研明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水稻综合生产力差异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能够为机械化种植方式的合理推广应用及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2014-2015年,本试验于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江苏省兴化市钓鱼镇进行,选用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共6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高产栽培模式下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等机械化种植方式下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特征、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光合物质生产特征、株型及抗倒伏特征、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米质性状和稻麦周年生产特征及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分别显着增产水稻20.0%和13.1%。其中,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产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粳稻。从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群体颖花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进一步分析水稻群体颖花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分别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和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与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的穗数平均减少4.4%和2.6%,穗粒数平均增加22.1%和13.3%,群体颖花量平均增加16.7%和10.3%。水稻的穗长、着粒密度、单穗粒重、一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数和粒数、二次枝梗粒数对穗粒数的贡献率及二次枝梗粒数的结实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一二次枝梗数比、一二次枝梗粒数比和一次枝梗粒数对总粒数的贡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因此,保足穗、争大穗、高颖花量及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高产的重要特征。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播种期较机械直播早28和16 d,致水稻拔节期提前7-13和5-9 d,抽穗期提前7-15和4-10 d,成熟期提前5-15和3-11 d。与机械直播相比,毯苗机插延长水稻生育期5-14 d,钵苗机插延长13-23 d,且生育期延长主要是由于播种至拔节期持续时间延长。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籼稻的日产量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常规粳稻呈毯苗机插高于钵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的趋势。最终,产量与生育期和日产量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水稻生长过程中,延长全生育期和提高日产量均能增加实产。相比机械直播,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增加水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14.9%-19.6%和9.1%-11.6%,增加全生育期太阳辐射积累量16.1%-24.8%和8.3%-14.2%。水稻全生育期日均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其中营养生长期(播种至拔节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生殖生长期(拔节至抽穗期)和灌浆结实期(抽穗至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受种植方式的影响,营养生长期日均温度低于25.1℃和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高于20.1℃可攻取高产。因此,长生育期、高温光资源利用、营养生长期较低的日均温度和灌浆结实期较高的日均温度,是钵苗机插水稻高产的重要特征。3.从水稻茎蘖动态分析,钵苗机插呈“缓升缓降”的态势,机械直播呈“急升骤降”的态势,毯苗机插居于二者之间,成穗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钵苗机插水稻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大,其差异随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大。降低播种至拔节期水稻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控制拔节至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增大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比例是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积累更多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灌浆结实期水稻单茎茎鞘重和乳熟后单茎茎鞘的二次充实状况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抽穗至乳熟期单茎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较大,抽穗至成熟期较小。抽穗后水稻的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极大地提高了钵苗机插水稻植株群体光合生产能力,为水稻高产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4.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使水稻上三叶叶长增长,比叶重增大,叶基角和披垂度减小;使水稻群体高效叶叶面积增加,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协同增加;使水稻穗型变大,粒叶比提高;并且使水稻株高增高,秆长增长,穗下节间增长。水稻基部1-3节间于钵苗机插方式下,较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长度缩短,茎秆变粗,茎壁增厚,节间干重增加,充实度变好,抗折力和弯曲力矩增大,倒伏指数显着降低。这说明,钵苗机插更能改善水稻株型,优化水稻群体结构,提升水稻抗倒性能。5.拔节期水稻含氮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和成熟期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主要时期水稻植株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的变化趋势与含氮量一致,但拔节期吸氮量于种植方式间差异不显着,抽穗和成熟期差异显着。拔节后水稻的氮素积累量、积累比例和吸收速率均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显着趋势。水稻百千克籽粒氮素吸收量、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而籽粒和干物质氮素生产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差异显着。这说明,钵苗机插水稻氮素生产效率较低。因此,在今后技术研发中应重视氮肥的高效利用,以实现兼顾高产和营养高效水稻机械化生产。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叶片、茎鞘和穗部含氮率均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抽穗后钵苗机插叶片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显着大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为籽粒高效的氮素积累提供保障。6.钵苗机插的整精米率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分别提高1.6%和4.9%,整精米产量分别提高7.8%和25.9%,改善了稻米加工品质。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相比,钵苗机插稻米的垩白米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显着增加,对稻米外观品质有不利影响,但钵苗机插精米蛋白质含量较高,有利于稻米营养品质的改良,其精米蛋白质产量分别比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提高8.7%和28.0%。3种种植方式相比,钵苗机插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优趋势,其中,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呈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食味值于种植方式间无显着差异,呈籼粳交水稻和常规粳稻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机械直播,杂交籼稻毯苗机插>钵苗机插>机械直播的趋势。7.试验中,水稻腾茬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因此,小麦的播种期于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早于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水稻茬口,致小麦生育期、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呈钵苗机插水稻茬口>毯苗机插水稻茬口>机械直播水稻茬口的显着趋势。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显着。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加周年经济产量19.3%和12.2%,增加周年生物学产量17.5%和11.2%,增加周年日产量9.1%和7.2%。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较机械直播水稻-小麦长32和16 d,其中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全生育期天数超过366 d。水稻周年有效积温积累量、太阳辐射积累量和温光生产效率均呈钵苗机插-小麦>毯苗机插水稻-小麦>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的显着趋势。最终,与机械直播水稻-小麦相比,钵苗机插水稻-小麦分别增大周年籽粒和干物质光能利用率15.8%和14.0%,毯苗机插分别增大10.5%和9.5%。由此总结如下,钵苗机插在促进稻麦周年粮食增产增效生产的作用表现在:①攻大穗,高积累,增水稻产量;②提早播种,协调穗粒,提高小麦产量;③缓和稻麦茬口矛盾,延长稻麦生育周期,改善稻麦生长环境,促稻麦周年粮食高产高效生产。

李晨飞[6](2016)在《水稻钵苗机插种植模式高产生理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4-2015年在沈阳农业大学辽中水稻实验站(122.669°S,41.519°N)进行,供试材料为沈农1407。播种日期为4月10日,移栽日期5月17日。设置3个播插模式,分别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和毯苗手插。设置4个氮肥施用时期,分别为基肥、蘖肥、穗肥和粒肥。氮肥施入的前后比例设置4种方式,即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5.5:4.5、6:4、7:3和不施肥的空白对照组,其中基肥和蘖肥、穗肥和粒肥的比例均为6:4。总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氮磷钾施入量比例为N:P205:K20=2:1:1。磷肥在水耙地前全部基施,钾肥在水耙地前基肥和穗肥各50%。试验主要研究了不同移栽模式在不同氮肥处理下,群体生长发育动态、物质生产特性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生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播插方式对水稻的分蘖具有显着的影响。由于钵苗机插方式采用钵盘育秧,因而秧苗在从钵盘移栽到本田时不伤根,移栽后无需缓苗,在温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分蘖。钵苗机插模式比毯苗机插模式和毯苗手插模式在分蘖情况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前者显着高于后两者。钵苗机插比毯苗机插每公顷约多60×104穗,进而对产量±结果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相比约提升产量6%~10%。同时钵苗机插模式下对水稻的株高、干物质积累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总粒数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最终产量也有所差异。在基蘖肥和穗粒肥的氮素施入比例为6:4的施肥模式下,水稻的产量优势最为明显,在基蘖肥和穗粒肥的施氮比例为5.5:4.5的施肥模式下水稻的产量优势次之,在不施肥的模式下,水稻在有效穗数、总粒数以及产量方面均无优势。同时,在施肥模式不同的条件下,对水稻的上三叶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3、从品质上看,钵苗机插模式可以显着提高水稻的外观品质以及淀粉特性。施氮模式的不同也对稻米的品质和淀粉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基蘖肥和穗粒肥的氮肥比例为6:4的施肥模式下,水稻的外观品质以及淀粉特性均有较好的表现。4、综合来看,在钵苗机插和毯苗手插的播插模式时,基蘖肥和穗粒肥的氮索施入比例为6:4的施肥模式下,水稻的产量最高。在分蘖数、成穗率、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上均有显着优势,其产量构成的优势主要在于有效穗数和穗总粒数上与其他处理方式有显着差异。在该生产组合模式下,施入的氮肥可以被有效的吸收和利用,同时对稻米的品质也有所保证。

谭德秀[7](2015)在《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有为数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而水稻的供给也占到粮食总供给量的4成以上,耕种水稻的面积也占到了粮食总耕种面积的30%。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稻米市场国际化趋势加紧,对稻米的需求也随之攀升。因此,发展水稻产业,提高水稻产量,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社会稳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地调整、发展方式在不断地发生转变,这意味着水稻产业发展要随之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从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农业产业发展内容、农业产业发展方法、农业产业发展理论的实证分析、水稻产业发展理论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水稻产业相关的研究动态和趋势。同时,明确了水稻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农业一体化、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理论基础。然后,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建三江管理局红卫农场八个管理区为调查对象,结合文献研究,分析总结了红卫农场水稻产业的发展现状。在生产现状方面,具体分析了水稻产地环境现状、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现状、农业机械使用现状;在加工现状方面,具体分析了稻谷加工企业现状、稻谷加工技术现状;在销售现状方面,具体分析了水稻销售渠道现状、水稻销售品牌现状。其次,此基础上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出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不高、灌溉工程配套设施落后、水稻专用机械较少;加工过程存在的问题具体有加工企业较小、加工产品较单一;销售过程存在的问题具体有销售渠道狭窄、品牌知名度较低。最后,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红卫农场实际,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强科技支持;2)加强水利设施改造;3)加强龙头企业带动;4)加强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技术;5)实施品牌带动战略;6)加强水稻产业化经营。

胡珊珊,王红叶,余伟烽,申建宁,苗宇新,宋建农,徐祥龙[8](2015)在《寒地水稻钵育移栽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寒地水稻生产中存在的秧苗素质差、移栽植伤重、返青时间长、低位分蘖成活率低等问题,本文主要目的是系统评价不同钵育苗机械移栽技术在寒地水稻生产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设置了大钵、小钵、纯钵和毯式四种育秧盘进行育秧,并采用相应的插秧机进行秧苗移栽,试验结果表明,大钵、纯钵处理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与农户常规相比分别提高产量17.3%、19.8%;由于秧棚投入等的差异,大钵处理的经济效益明显优于纯钵处理,但均高于农户常规,与农户常规相比分别增加经济效益13.6%、9.3%;小钵处理与农户常规相比差别不大。由于目前该技术与当地的高速插秧机不配套,无法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有待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朱聪聪[9](2014)在《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于2011-2013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场和安徽省凤台县水稻原种场进行。在南方稻区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杂交粳稻、杂交籼稻中各选两个代表性品种为材料,即常规粳稻南粳44、武运粳24,杂交粳稻甬优8号、常优5号,杂交籼稻两优培九、Ⅲ优084,根据钵苗机插不同穴距设置高、中、低三种密度处理,并以常规塑盘毯状育苗机插为对照,比较研究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干物质生产、光合特性、株型和田间微气象的影响,以明确其最适栽插规格及增产机理,为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栽培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机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因品种类型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常规粳稻各栽插密度处理间差异达极显着水平,产量均以高密度最高,分别比中密度和低密度增产2.7%和11.5%。杂交粳稻以中密度产量最高,随机插密度的降低,平均分别较对照高出11.6%、13.7%和1.9%。杂交籼稻也以中密度最高,平均较对照增产16.4%,高密度与低密度产量差异未达显着水平,但均极显着高于对照。有效穗数受机插钵苗密度的影响较大,同一品种穗数均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少,处理间差异极显着,每穗粒数呈相反趋势。机插方式和密度处理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着。2.随着移栽基本苗的降低,各品种全生育期茎蘖数均呈现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的趋势。齐穗后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参数、茎鞘物质转运均随密度降低而升高,叶绿素含量衰减率表现出相反趋势。常规粳稻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随栽插密度的增加极显着增加,杂交籼稻、杂交粳稻中密度在中后期群体生长率大,干物质积累显着极显着高于其他处理。3.不同类型水稻剑叶与倒2叶叶枕距、倒3叶与倒4叶叶枕距、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剑叶夹角、倒2叶长、倒3叶长及叶夹角、穗长及穗下两个节间长均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穴距扩大)而呈增大趋势,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呈相反规律。钵苗机插水稻较常规毯状机插苗株型整齐,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增加4.28%,剑叶夹角减小11.87%,穗下节间拉长,穗型显着增加5.29%。群体中下部平均温度均以杂交籼稻最高,杂交粳稻次之,常规粳稻最低。中部相对湿度呈相反趋势,基部以杂交粳稻最大。半消光深度、冠层照光度杂交粳稻较常规粳稻略低,高于杂交籼稻。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间群体内部温湿度呈现出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高低密度间差异显着,钵苗机插均显着低于CK。冠层照光度、半消光深度两类粳稻品种以中低密度较大,杂交籼稻随栽插密度降低显着降低。

吴振明[10](2013)在《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稻米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主食。水稻产业的兴衰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事。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粮食与水稻的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促进了水稻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伟大成就。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实现稻农增收和中国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使命。黑龙江省水稻粳米以其米质优良、适口性好享誉国内外,产销两旺、供不应求。水稻产业带动稻区经济迅速发展。水稻是黑龙江农业发展具有区域优势作物。地处黑龙江省种植区划的第四、五、六积温带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豆麦主产区。低洼易涝、中低产田的面积所占比例高,水稻仅为零星种植。水稻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目前,北上开发高寒区种稻时机成熟,这里生态条件优越,土壤、水质、大气环境绿色有机化程度高,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完善配套成熟。发展高寒区水稻生产是一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着的朝阳产业。发展水稻产业是一个涉及产供销,链接贸工农的系统工程。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因此,开展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水稻产业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而深远。本论文首先对水稻产业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从产业的概念、水稻产业的概念以及水稻产业化的内涵与外延入手。主要介绍了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具体内容。概述了黑河市发展水稻产业的目的和意义。其次、从水稻产业发展涉及的产、供、销,贸、工、农各个角度,分析了国内外水稻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对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有益启示和借鉴。确立了黑河市“立足国内、满足内需”的水稻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再次,回顾了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历史,全面调查了黑河市水稻生产、加工、经营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促进黑河市水稻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关建议与对策。最后,总结了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展望了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和重大意义。

二、寒地种稻钵育摆插的关键技术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寒地种稻钵育摆插的关键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科技70年发展回顾
    1.1 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1.2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3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1.4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
    1.5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2 改革开放以来水稻栽培领域取得的若干科技成就
    2.1 水稻叶龄模式栽培理论及技术
    2.2 水稻群体质量及其调控
    2.3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
    2.4 水稻轻简化栽培
        2.4.1 少免耕栽培与抛秧
        2.4.2 直播栽培
        2.4.3 再生稻栽培
    2.5 水稻机械化栽培
    2.6 水稻超高产栽培
    2.7 水稻优质栽培
    2.8 水稻绿色栽培
    2.9 水稻逆境栽培
        2.9.1 温度胁迫
        2.9.2 水分胁迫
        2.9.3 O3胁迫
        2.9.4 盐分胁迫
    2.1 0 水稻区域化栽培
        2.1 0. 1 东北寒地粳稻栽培
        2.1 0. 2 长三角地区粳稻栽培
        2.1 0. 3 南方双季稻栽培
        2.1 0. 4 西南高湿寡照稻区杂交稻栽培
3 未来水稻栽培领域的创新方向
    3.1 绿色优质丰产协调规律与广适性栽培
    3.2 多元专用稻优质栽培
    3.3 超高产提质协同规律及实用栽培
    3.4 直播稻、再生稻稳定丰产优质机械化栽培
    3.5 智能化、无人化栽培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休耕制度
        2.1.2 经济补偿
        2.1.3 生态溢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求均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1 吸收法治化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机插秧发展概况
        1.1.1 常规毯苗机插研究发展概况
        1.1.2 钵苗机插研究发展概况
    1.2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的影响
        1.2.1 播量和秧龄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2.2 播量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2.3 秧龄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秧苗素质各指标测定
        2.4.2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秧苗综合素质的比较分析
        2.4.3 分蘖动态和最高茎蘖数
        2.4.4 叶面积、叶面积指数
        2.4.5 干物质及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
        2.4.6 粒叶比、光合势、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
        2.4.7 光合特征参数和SPAD值
        2.4.8 植株全氮磷钾含量
        2.4.9 产量及产量构成
    2.5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1.1 出苗情况
        3.1.2 苗期地上部性状
        3.1.3 苗期干物质
        3.1.4 苗期根系性状
        3.1.5 苗期综合素质
    3.2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株高和茎蘖数的影响
        3.2.1 株高
        3.2.2 茎蘖数
        3.2.3 茎蘖动态
    3.3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的影响
        3.3.1 叶面积指数
        3.3.2 干物质积累总量
        3.3.3 穗后干物质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
        3.3.4 干物质分配比例
        3.3.5 粒叶比
        3.3.6 光合势
        3.3.7 净同化率
        3.3.8 作物生长率
    3.4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4.1 叶片光合特征参数
        3.4.2 SPAD值
    3.5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养分积累特性的影响
        3.5.1 氮素积累量
        3.5.2 磷素积累量
        3.5.3 钾素积累量
    3.6 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3.6.1 产量
        3.6.2 产量构成因素
    4.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1.2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干物质的影响
        4.1.3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
        4.1.4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发育的影响
        4.1.5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4.1.6 不同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版图

(4)不同栽培措施下稻麦产量及群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稻麦高产的栽培措施研究
        1.1.1 水稻和小麦高产相关研究
        1.1.2 水稻高产的栽培措施研究
        1.1.3 小麦高产的栽培措施研究
    1.2 稻麦高产的群体特征
        1.2.1 茎蘖成穗率
        1.2.2 干物质积累
        1.2.3 叶面积指数
        1.2.4 总颖花量(水稻)和总实粒数(小麦)
        1.2.5 粒叶比
        1.2.6 根系活力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3.1 存在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栽培情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稻试验设计
        2.2.2 小麦试验设计
    2.3 取样与测定
        2.3.1 茎蘖动态
        2.3.2 干物重及叶面积
        2.3.3 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2.3.4 叶片光合速率
        2.3.5 透光率
        2.3.6 植株氮含量
    2.4 计算方法与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2 农艺与生理性状
        3.2.1 茎蘖动态和茎蘖成穗率
        3.2.2 叶面积指数(LAI)
        3.2.3 干物质积累与收获指数
        3.2.4 粒叶比
        3.2.5 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积累及运转
    3.3 根系形态与根系生理
        3.3.1 根干重与根冠比
        3.3.2 根长与根直径
        3.3.3 根系氧化力
        3.3.4 根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
    3.4 叶片光合特性与群体透光率
        3.4.1 叶片光合特性
        3.4.2 群体透光率
    3.5 氮肥利用效率
    3.6 经济效益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稻麦高产的群体生长发育特性
        4.1.2 不同栽培措施对稻麦根系形态与生理的影响
        4.1.3 不同栽培措施对光氮利用的影响
    4.2 结论
        4.2.1 本研究主要结论
        4.2.2 本研究创新点
        4.2.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2018-2019实验结果
攻读硕士期间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5)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的研究概况
        2.2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3 播期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4 补偿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2.5 稀植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3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总体变异
        2.2 产量
        2.3 产量构成因素
        2.4 穗型特征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差异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构成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生育期和日产量
        2.2 产量与生育期、日产量的相关关系
        2.3 生育进程与阶段生长时间
        2.4 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2.5 日均温度和日辐射总量
    3 讨论
        3.1 关于生育期和日产量
        3.2 关于有效积温和太阳辐射积累量
        3.3 关于日均温度和日均太阳辐射积累量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蘖动态特征
        2.2 群体干物质积累量
        2.3 单茎特征
        2.4 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
        2.5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单茎干物重
        3.2 关于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群体干物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机械化种植对水稻株型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株型特征
        2.2 茎杆物理特性与倒伏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株型特征
        3.2 关于水稻茎秆特征与抗倒伏能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关于植株含氮率和吸氮量
        2.2 关于植株阶段氮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
        2.3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
        2.4 关于水稻氮素转移特征
        2.5 抽穗后氮素积累量和各器官氮素转运量与产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水稻氮素积累特征
        3.2 关于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特征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米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米质性状的总体变异
        2.2 加工品质
        2.3 外观品质
        2.4 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
        2.5 水稻淀粉RVA谱特征
    3 讨论
        3.1 加工品质
        3.2 外观品质
        3.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机械化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管理措施
        1.3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后茬小麦生产的影响
        2.2 不同机械化水稻种植方式对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特征
        1.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温光资源利用特征
        1.3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特征
        1.4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株型及抗倒伏特征
        1.5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
        1.6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米质性状
        1.7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周年粮食生产特征
    2 讨论
        2.1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综合生产力评价
        2.2 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水稻增收效益探讨
        2.3 因种配套适宜机械化种植方式
        2.4 因时、因地推广机械化种植方式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水稻钵苗机插种植模式高产生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国外水稻发展状况
    1.3 水稻育苗移栽
        1.3.1 抛秧
        1.3.2 人工插秧
        1.3.3 机械移栽插秧
    1.4 钵苗移栽
        1.4.1 钵苗移栽的技术分析
        1.4.2 钵苗移栽的具体操作步骤
        1.4.3 钵育移栽需要注意的问题
    1.5 氮肥运筹模式对水稻的影响
    1.6 氮肥运筹模式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7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农机装备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量指标
    2.5 有关指标计算与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秧苗素质对比分析
    3.2 不同处理水稻株高动态
    3.3 不同处理水稻茎蘖动态
    3.4 不同处理水稻叶龄动态
    3.5 不同处理水稻叶片SPAD值
    3.6 群体叶面积指数分析
    3.7 不同处理水稻干物质动态
    3.8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3.9 不同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
    3.10 品质相关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不同播插模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理特性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3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1.3.2 国内研究动态和趋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水稻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一体化理论
        2.2.2 规模经营理论
        2.2.3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3 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3.1 样本与数据
        3.1.1 研究样本
        3.1.2 数据来源
        3.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3.2 红卫农场水稻生产现状
        3.2.1 水稻产地环境现状
        3.2.2 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现状
        3.2.3 农业机械使用现状
        3.2.4 水稻生产规模
    3.3 红卫农场稻谷加工现状
        3.3.1 稻谷加工企业现状
        3.3.2 稻谷加工技术现状
    3.4 红卫农场水稻销售现状
        3.4.1 水稻销售渠道现状
        3.4.2 水稻销售品牌现状
4 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生产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农民科学种植水平不高
        4.1.2 灌溉工程配套设施落后
        4.1.3 水稻专用机械较少
    4.2 加工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4.2.1 加工企业较小
        4.2.2 加工产品较单一
    4.3 销售过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4.3.1 销售渠道狭窄
        4.3.2 品牌知名度较低
5 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策略
    5.1 加强科技支持
    5.2 加强水利设施改造
    5.3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
    5.4 加大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5.5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5.6 加强水稻产业化经营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寒地水稻钵育移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秧田管理共设置四种育秧方式, 均为旱育秧, 秧盘的具体信息如表1:
        1.1.2 本田管理
    1.2 测定与调查项目
        1.2.1 秧苗素质调查
        1.2.2 叶面积、生物量
        1.2.3 成熟期测产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2.2不同处理对寒地水稻生物量、LAI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

(9)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常规盘育毯状小苗机插技术发展概况
        2.2 水稻钵苗机插技术发展概况
        2.3 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物质生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3.2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群体茎蘖数的影响
        3.3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叶片及茎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3.4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单茎和群体干物重的影响
        3.5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阶段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钵苗机插密度对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4.2 钵苗机插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叶面积指数变化的影响
        3.2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叶面积构成的影响
        3.3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的影响
        3.4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钵苗机插不同密度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4.2 钵苗机插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株型及冠层微气象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测定内容及方法
        2.3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株型的影响
        3.2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冠层微气象的影响
        3.3 钵苗机插不同类型水稻株型与冠层微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株型的影响
        4.2 钵苗机插密度对水稻冠层微气象的影响及调控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1.2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3 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株型及冠层微气象的影响
        1.4 钵苗机插高产适应性及技术要点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主要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农业产业化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
        2.2.2 农业产业一体化理论
第3章 国内外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及对黑河市的启示
    3.1 国内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对黑河市的启示
        3.1.1 依靠科技,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3.1.2 引进国外工艺,提高装备能力
        3.1.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
        3.1.4 加快土地流转,实行水稻四化生产
    3.2 国外水稻产业发展经验对黑河市的启示
        3.2.1 严格品质质量监测提高大米品质
        3.2.2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组织能力
        3.2.3 发展稻米深加工及副产品的加工
        3.2.4 立足国内,满足内需
第4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现状
    4.1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4.1.1 水稻生产发展历史
        4.1.2 早期黑河市稻谷加工、销售及市场状况
    4.2 黑河市水稻生产现状
        4.2.1 农田水利工程
        4.2.2 水稻品种和相应栽培技术
        4.3.3 农用机械及装备
        4.3.4 生产规模
    4.3 黑河市水稻加工现状
        4.3.1 稻谷加工技术装备
        4.3.2 加工企业与加工规模
    4.4 黑河市水稻经营现状
        4.4.1 销售规模和渠道
        4.4.2 品牌创建
第5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黑河市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灌溉工程配套程度低、水利工程性建设缓慢
        5.1.2 土地承包到户分散经营,不利于区域发展水稻产业
        5.1.3 水稻科技支撑力度不够,成果转化率低
        5.1.4 农机装备不合理,水田专用机械缺失严重
        5.1.5 农民科学种稻水平低,管理水平落后
        5.1.6 低温冷害稻瘟病自然灾害频发
    5.2 黑河市稻米加工存在的问题分析
        5.2.1 稻米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较低,设备相对落后
        5.2.2 加工种类单一、副产品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5.3 黑河市稻米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5.3.1 销售渠道狭窄、数量少,不能形成规模
        5.3.2 知名度低,没有得到市场认可
第6章 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发展“旱改水”,增加高纬寒地水稻种植面积
    6.2 成立水稻专业合作社,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
    6.3 依托科研院所,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6.4 注重对种植高纬寒地水稻技术人才的培养
    6.5 加强对高纬寒有机生态米及五大连池矿泉米的生产研究
    6.6 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具有黑河特色的稻米商品品牌
    6.7 加大招商,引进稻米及副产品深加工技术
    6.8 加强稻米质量控制,突出特色抢占高档市场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寒地种稻钵育摆插的关键技术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 中国农业科学, 2021(07)
  •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播量和秧龄对钵苗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欧达. 贵州大学, 2020(02)
  • [4]不同栽培措施下稻麦产量及群体特征研究[D]. 刘海浪. 扬州大学, 2020
  • [5]机械化种植方式对水稻综合生产力及稻麦周年生产的影响[D]. 邢志鹏. 扬州大学, 2017(12)
  • [6]水稻钵苗机插种植模式高产生理特征研究[D]. 李晨飞.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7]红卫农场水稻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谭德秀.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6)
  • [8]寒地水稻钵育移栽技术研究[J]. 胡珊珊,王红叶,余伟烽,申建宁,苗宇新,宋建农,徐祥龙. 北方水稻, 2015(02)
  • [9]钵苗机插密度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及其生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朱聪聪. 扬州大学, 2014(01)
  • [10]黑河市水稻产业发展研究[D]. 吴振明. 吉林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寒地水稻种植关键技术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