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抗生素在烧伤临床的合理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光华,江政英[1](2021)在《危重烧伤救治的过去与现在和将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危重烧伤患者病死率极高,临床救治具有一定挑战。本文通过回顾危重烧伤救治沿革,对当今国内外危重烧伤救治中的休克与液体复苏、高代谢与营养治疗、吸入性损伤与呼吸支持、急性肾损伤与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创面评估与处理、感染与控制、凝血功能障碍与防治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就危重烧伤救治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几点思考,供同道参考。
袁志强,彭毅志[2](2021)在《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对策略及思考》文中提出多重耐药菌感染可显着增加烧伤患者的病死率,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已成为重症烧伤患者临床救治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院内感染的防控是减少或避免烧伤ICU内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建议从关注病区内病原菌的特征、评估并降低烧伤患者的易感性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3个方面优化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另外,耐药菌感染的快速精准诊断以及非抗生素治疗是将来可望有所突破的方向。
徐龙[3](2021)在《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脓毒症是大面积烧伤常见并发症和主要致死原因,及时而准确地诊断脓毒症对烧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烧伤应激所致全身炎症反应、器官功能损害等病症的存在,大面积烧伤脓毒症的诊断面临一定困难。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作为一种应激性生物标志物,对大面积烧伤中后期脓毒症具有确定性的诊断作用,但在烧伤早期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尚无系统性研究。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其预测烧伤脓毒症和评估预后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长海医院烧伤科2014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收治的324例烧伤面积>30%TBSA的烧伤患者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致伤因素、吸入性损伤程度、烧伤面积、生命体征、检验检查资料、PCT水平、脓毒症发病情况、住院时间、预后结局等相关信息和资料。计算患者烧伤指数、入院APACHE-II评分、入院SOFA评分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大面积烧伤患者脓毒症及预后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烧伤早期PCT水平对脓毒症及预后的预测能力。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t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和计数资料行Mann-Whitney U检验,并结合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烧伤早期PCT水平变化的影响因素。最后,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CT与部分烧伤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PCT水平升高(≥2.00ng/ml)者占比50.93%,根据2007年美国烧伤协会的脓毒症诊断共识,纳入研究的患者此时均不能诊断脓毒症,提示大面积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可能并非由感染因素导致。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早期PCT水平为预测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60天脓毒症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5,P=0.044),其预测脓毒症发病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为0.737~0.909,P<0.01),最佳阈值为4.275ng/ml,敏感度为75.5%,特异度为83.1%。烧伤早期PCT水平与烧伤指数呈正相关,分层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与非脓毒症患者烧伤早期PCT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程中罹患脓毒症(OR=131.312,P=0.006)、入院APACHE-II评分(OR=1.347,P=0.025)、烧伤指数(OR=1.139,P=0.034)、入院PCT水平(OR=1.271,P=0.024)、年龄(OR=1.077,P=0.016),为大面积烧伤患者90天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以上5个危险因素预测能力依次递减。t检验、U检验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烧伤指数(B=0.031,P<0.01)、吸入性损伤程度(B=1.172,P=0.006)、入院APACHE-II评分(B=0.910,P<0.01)为大面积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证实烧伤早期PCT水平与烧伤指数(r=0.573,P<0.001)、吸入性损伤程度(r=0.642,P<0.001)、APACHE-II评分(r=0.767,P<0.001)等反应烧伤严重程度的指标高度相关,对大面积烧伤患者ICU住院天数(r=0.359,P<0.001)及医疗花费(r=0.305,P<0.001)有一定的提示作用。结论:大面积烧伤早期约半数患者(50.93%)存在PCT水平升高现象,此时PCT水平升高与感染无关,而与烧伤指数、入院APACHE-II评分、吸入性损伤程度等决定烧伤严重程度的非感染因素有关;烧伤早期PCT水平升高不仅对伤后60天脓毒症有预警提示作用,而且与患者不良预后(死亡)密切相关,提示其可以作为烧伤早期评估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
马倩倩[4](2021)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的应用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严重烧伤炎症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59例住院严重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曾应用IVIg治疗分为IVIg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血常规、肝肾功、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创面培养及血培养等。结果:两组患儿年龄、体重、面积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前,IVIg组患儿的体温(39.1±0.87)℃、WBC(17.38±9.94)×109/L、PCT(3.528(0.658,13.738))ng/m L)明显高于对照组(体温(38.32±0.72)℃、WBC(11.74±6.27)×109/L、PCT(0.116(0.097,0.279)ng/m L)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IVIg组的CRP、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治疗后,IVIg组的体温(37.71±0.90)℃、CRP(14.00(8.00,23.75))mg/L及PCT(0.290(0.100,1.398))ng/m L较治疗前(体温(39.1±0.87)℃、CRP(27.50(11.00,53.00))mg/L、PCT(3.528(0.658,13.738)ng/m 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面积深度相当的烧伤患儿,可能出现对烧伤不同的炎症反应;IVIg能有效的改善严重烧伤患儿的症状,降低炎性指标。
周萍[5](2021)在《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分析烧伤新旧病区近2年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分别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新旧病区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体表总面积(TBSA)≥30%的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尿液、动静脉置管、气管套管或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菌株,统计菌种类型及优势菌株的耐药率。通过卡方检验(x2)对比新旧病区病原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的差异。结果新旧病区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76.02%,79.80%),总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新病区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阴性菌是肺炎克雷伯菌,与旧病区相比,其检出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明显低于旧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铜绿假单胞菌是旧病区检出的首位优势菌株,其检出率较新病区明显上升。对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明显高于新病区的统计结果(P(27)0.05)。此外,新病区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较旧病区上升,但旧病区的第二位优势菌株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的差别则无统计学意义。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检出的革兰氏阳性菌(分别占4.08%,5.30%),均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MRSA),新旧病区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虽然暂未检出对利奈唑胺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但整体耐药严重,情况不容乐观,耐药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菌株导致的感染也不容忽视。结论新旧病区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加强烧伤病房环境的管理及规范抗生素的临床使用可作为控制耐药菌株出现的有效举措。
林自认[6](2020)在《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是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研究,比较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和单纯rb FGF治疗、单纯纳米银敷料治疗三种方法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差异,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案,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并促进创面愈合,为rb FGF和纳米银敷料在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应用提供新思路和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2017年07月至2019年12月所收治的深Ⅱ度烧伤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rb FGF组、纳米银组,每组24例。(2)所有患者入院后综合评估身体情况,积极综合治疗,烧伤创面术必泰清创消毒等治疗措施。随后,依据创面处理方法不同按rb FGF组给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纳米银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治疗,联合组给予纳米银抗菌敷料联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治疗。(3)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治疗期间VAS、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得出相关数据,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rb FGF组21人,纳米银组24人,联合组21人,其中因失访或未能坚持治疗剔除6例患者(rb FGF组3例、联合组3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及致伤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资料符合统计学要求(p>0.05)。(2)创面愈合时间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0.05?1.66)d,纳米银组平均(19.96?1.90)d,联合组平均(18.81?1.70)d;三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5),联合组<rb FGF组(p<0.05),联合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5),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rb FGF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8.57%和47.62%,纳米银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29.17%和45.83%,联合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和90.48%;三组患者(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均小于纳米银组及rb FGF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治疗14d、治疗21d)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rb FGF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3(3,4)分和2(1,2)分;纳米银组(治疗前、治疗3 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0.5,3)分和1(0.25,2)分;联合组(治疗前、治疗3d、治疗7d、治疗14d)VAS中位数分别为8(7,8)分、5(5,6)分、2(1,2)分和1(0.25,1)分;三组(治疗前、治疗3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rb FGF组>纳米银组(p<0.017),rb FGF组>联合组(p<0.017),rb FGF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均大于纳米银组及联合组,纳米银组和联合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和联合组的(治疗7d、治疗14d)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rb FGF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5,7)分,纳米银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6(4.25,7)分,联合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中位数为4(3.5,5)分,三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纳米银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小于rb FGF组及纳米银组,rb FGF组和纳米银组比较(p>0.017),rb FGF组和纳米银组的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并发症发生率:rb FGF组创面感染发生率28.57%,创面异味发生率28.57%,总并发症发生率57.14%;纳米银组创面感染发生率16.67%,创面异味发生率12.50%,总并发症发生率29.17%;联合组创面感染发生率9.52%,创面异味发生率4.76%,总并发症发生率14.29%;三组创面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联合组<rb FGF组(p<0.017),联合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小于rb FGF组,纳米银组分别与联合组、rb FGF组比较(p>0.017),纳米银组的创面总并发症发生率与联合组及rb FG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运用rb 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能提高疗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烧伤患者痛苦,提高早期创面愈合质量,并降低创面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刘永娟[7](2020)在《转染抗菌肽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将干细胞与抗菌肽优点相结合,采用抗菌、免疫调节和感染创面修复综合治疗,为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具体地说,本实验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作为种子细胞,将抗菌肽LL-37通过转基因技术转染到细胞内,检测抗菌肽LL-37在hUC-MSCs中的基因表达状况,并证实经转染抗菌肽LL-37后的干细胞释放出外分泌物质,其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备较强的抑菌效应,目的是为临床上有效治疗、合理应用非抗生素类的抗感染药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采取组织分离法提取细胞后,传代、冻存、复苏等常规方法培养h UC-MSCs,每次换液时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所培养的细胞形态变化特点。2.将提取完成的hUC-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检验是否符合干细胞的细胞免疫表型。3.构建和包装慢病毒载体用于搭载抗菌肽LL-37基因,并且选用荧光法测定慢病毒的滴度值。4.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UC-MSCs进行细胞分组,标记为3组,进行转染携带抗菌肽LL-37慢病毒载体的hUC-MSCs标记为实验组;进行转染未携带抗菌肽LL-37空载慢病毒载体的hUC-MSCs标记为空载体组;未进行转染等特殊处置、常规换液培养的hUC-MSCs标记为对照组。操作时,对实验组及空载体组的细胞分别进行相应的转染,而对照组的细胞不做特殊处理、常规换培养液即可。观察时,每次使用倒置显微镜进行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于进行转染的两组: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而且计算转染效率多少,指标是确保使转染效率大于80%,才能进行后续的抑菌实验。换液时,收集培养上清液,并按照体积比15:1的比例使用Ultra-15超滤管进行浓缩,浓缩完成后,应用过滤器进行过滤除菌并储存于-80℃冰箱,以备抑菌实验使用。5.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LL-37表达状况。6.应用ELISA方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所含有LL-37蛋白的浓度。7.采用细胞划痕实验以检测各组别的细胞运动能力、生长能力状况。8.酶标比浊法检测携带LL-37基因的hUC-MSCs细胞培养上清液抗菌活性。9.对各实验环节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并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SPSS 23.0和GraphPad Prism6软件。结果1.成功培养出提取所得细胞。2.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的表面CD90+100%、CD105+98.04%、CD73+100%均>95%;CD34+、CD45+、CD11b+、CD19+、HLA-DR+均<5%;符合hUC-MSCs的免疫表型鉴定标准。3.成功构建慢病毒载体,并包装了LL-37慢病毒载体,测定其滴度为1×10122 TU/L。4.成功转染至hUC-MSCs,转染72 h后可观察到细胞呈现绿色荧光,转染效率为85.40%。5.运用Western blot方法结果,实验组抗菌肽LL-37转染后可增强h UC-MSCs,能够让抗菌肽LL-37蛋白表达量增加。6.ELISA方法结果表明抗菌肽LL-37转染能够增强hUC-MSCs,会让培养上清液LL-37蛋白增加。7.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各组细胞运动、生长能力均良好,LL-37转染或空载体转染均未对hUC-MSCs细胞生长形态造成明显影响。8.酶标比浊法结果表明,抗菌肽LL-37转染h UC-MSCs完成,所收集到的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显着的抑菌作用,抑菌率为98.74%(P<0.05)。结论1.在慢病毒介导下,抗菌肽LL-37可以成功转染至hUC-MSCs,并且慢病毒并未对抗菌肽LL-37和干细胞造成明显的影响作用。2.与抗生素相比,转染抗菌肽LL-37的hUC-MSCs培养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具有显着抑制效果。
史旭锋[8](2020)在《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烧伤患者医院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危险因素并检测MRSA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的携带状况。为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的院内感染MRSA的烧伤患者90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院内感染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烧伤患者51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伤情特征(烧伤面积、有三度烧伤及严重程度),MRSA/MSSA首次检出前的资料(其他致病菌个数、使用抗菌药物个数及时间、侵入性操作的个数及时间、手术及换药次数,是否休克,贫血时间、低蛋白血症时间),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收集所有菌株药敏结果统计耐药性;收集上述病例血液或动/静脉导管分离的MRSA菌株,检测肠毒素A(sea)、表皮剥脱毒素A(eta)、α溶血素(hla)、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及杀白细胞毒素(pvl)基因的携带状况。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141例病例中,MRSA的检出率为63.83%。2、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相比于MSSA组,三度烧伤,细菌首次检出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时间、贫血时间及低蛋白血症时间与MRSA的感染显着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三度烧伤,细菌首次检出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低蛋白血症时间是烧伤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耐药性:MRSA仅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全敏感,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6.7%,对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耐药率均在70%以上,耐药率明显高于MSSA;并且万古霉素对MRS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明显高于MSSA;4、MRSA菌株sea和hla基因携带率为100%,pvl基因携带率较低,未携带eta及tsst-1基因。结论1、在烧伤患者的临床诊疗中,应重视三度烧伤患者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以缩短住院时间防止MRSA的感染;2、MRSA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并且万古霉素对MRSA的MIC值明显高于MSSA,应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用抗菌药物;3、从我科烧伤患者血液或动/静脉导管分离的MRSA菌株主要携带sea、hla和pvl基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重点关注SEA、HLA及PVL三种毒素产生的相关症状及并发症。
和平安[9](2020)在《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回顾性分析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以采取个性化和有效的措施来预防烧伤。2.分析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3.对烧伤患者的易感因素进行研究,为感染预防提供参考。[方法]1.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以烧伤为病因入住云南省烧伤中心患者的病例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住院时间、致病季节、烧伤原因、烧伤面积、烧伤分度并进行分析。2.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烧伤患者送检临床微生物室的各种类型标本细菌培养的阳性结果,用WHONET5.6统计各年度的病原菌和药敏情况,并对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和分析。3.收集2015年1月1日-2019年8月31日烧伤患者一般资料、临床基础疾病、临床实验室资料、临床合并症、临床操作等资料,并使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选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1)近5年共收治病人4595例,男性3182例(69.2%),男女比例2:1,中位年龄29岁(IQR 3-45岁),19-59岁患者2558例(55.7%),0-18岁患者1714 例(37.3%),≥60 岁患者 323 例(7.0%)。(2)烧伤的主要原因是热液(42.9%)和火焰(32.8%);春季(29.2%)高发,中位 LOS 14 天(IQR 8-27 天);中位 TBSA 9%(IQR 5-19%),TBSA为0-20%的患者最多(3618例,78.7%);烧伤分度集中在Ⅱ度、Ⅱ-Ⅲ度;烧伤相关死亡43人(0.9%),以男性、15-59岁和火焰烧伤居多。(3)男性在电击、化学和热固体中所占比例较高。0-18岁以热液(74.0%)Ⅱ度(72.9%)烧伤为主;19-59岁以火焰(41.0%)和电击(20.8%)、Ⅱ度(41.1%)和Ⅱ-Ⅲ度(33.5%)烧伤为主;≥60岁以火焰(48.3%)和热液(35.9%)、Ⅲ度(36.9%)和Ⅱ度(32.8%)烧伤为主。2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1)烧伤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496株,主要来源于创面分泌物(1391株)、血液(217株)、痰液(1 13株)和导管(99株)。创面感染患者的中位LOS、TBSA明显低于血液、痰液和导管患者(P<0.05)。(2)创面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铜绿假单胞菌(19.6%)、金黄色葡萄球菌(19.3%)、鲍曼不动杆菌(9.4%)、大肠埃希菌(5.8%)和表皮葡萄球菌(5.7%);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构成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鲍曼不动杆菌的构成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血液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4%)、铜绿假单胞菌(18.9%)、鲍曼不动杆菌(18.4%),屎肠球菌的检出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呼吸道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1.9%)、鲍曼不动杆菌(25.7%)和铜绿假单胞菌(23.9%)。导管相关感染主要细菌菌群结构为铜绿假单胞菌(32.3%)、金黄色葡萄球菌(21.2%)和鲍曼不动杆菌(10.1%)。(3)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总耐药率达80%以上,对喹诺酮类、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下降的趋势(P<0.05),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利福平、莫西沙星、青霉素G、庆大霉素、四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在血液、痰液和导管中的耐药率达90%以上,在创面中达70%以上,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有下降的趋势(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对四环素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有明显上升的趋势(P<0.05)。创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有升高的趋势;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4)抗生素的消耗量排在前五位的是头孢甲肟、头孢匹胺、硫酸依替米星氯化钠、拉氧头孢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第三、四代头孢的高消耗量对应革兰阴性菌对相应头孢类的高耐药率;耐药率下降的抗生素处于低消耗的状态。(5)血流感染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52.1%),其次是革兰阳性菌(46.5%)。LOS为0-7天以革兰阳性菌为主(60.7%),8-14天和15-21天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随LOS的延长而降低(P<0.05),CRAB和MRSA的检出率随LOS的延长而升高(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利福平、莫西沙星耐药率从入院0-7天的33.3%上升到8-14天的100%(P<0.05)且耐药率一直维持在10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从0-7天的0到8-14天后有了明显的升高。3烧伤患者易感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OS为15-21天(OR=1.93,95%CI=1.338-2.782,P=0.000)、22-28天(OR=2.383,95%CI=1.599-3.553,P=0.000)、>28 天(OR=3.094,95%CI=2.154-4.446,P=0.000),TBSA 为41-60%(OR=2.27,95%CI=1.595-3.229,P=0.000),61-80%(OR=2.186,95%CI=1.413-3.382,P=0.000)、81-100%(OR=2.568,95%CI=1.430-4.609,P=0.002),白蛋白减低(OR=0.984,95%CI=0.935-0.961,P=0.000),贫血(OR=5.232,95%CI=2.825-9.691,P=0.000),使用鼻饲管(OR=3.118,95%CI=1.889-5.144,P=0.000)、有创血压监测(OR=1.822,95%CI=1.301-2.551,P=0.000),进行手术1-3次(OR=2.043,95%CI=1.657-2.52,P=0.000)、>3 次(OR=3.352,95%CI=2.258-4.978,P=0.000)均为烧伤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1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热液和火焰烧伤应当成为烧伤预防的重点;男性患者烧伤地点多在工作环境中,女性多在家庭中;0-18岁、≥60岁患者烧伤地点多在家庭中,19-59岁患者多在工作环境中;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的烧伤原因制定针对性的烧伤预防措施。2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1.烧伤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细菌菌群结构不同且随着年份的变迁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需要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变化趋势合理地选择抗生素。2.烧伤患者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的总耐药谱不同且随着年份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对于耐药性很高且有明显耐药性增长的抗生素需要谨慎使用。3.血流感染患者在LOS的0-7天应该主要使用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生素,在8-14天应该主要使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3烧伤患者易感因素分析烧伤患者的易感因素有住院时间(LOS,Length of Stay)、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Total Bady Surface Area)、白蛋白、贫血、鼻饲管、有创血压检测、手术次数,需要针对这些易感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烧伤感染的发生率。
唐力[10](2020)在《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分析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2017年8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56例患者年龄分为两组,分别是年龄≥14岁(30例)及年龄<14岁(26例),统计分析不同时间段治疗时间内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同时评价患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致患者高血糖的原因,以SPSS19.0分析相关研究数据,以logistics回归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分析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治疗3天的空腹血糖值存在差异,P<0.05;治疗7天、治疗15天以及治疗20天的空腹血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肝功能异常、败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无差异,P>0.05。分析诱发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因素主要为性别、年龄、呼吸道烧伤、合并疾病、体重、烧伤面积等,其中,呼吸道烧伤、合并疾病、体重、烧伤面积等均是造成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态监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血糖指标,有利于及时评估疾病恢复情况,此外,还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此外准确掌握大面积烧伤患者的血糖水平,还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重视抗生素在烧伤临床的合理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视抗生素在烧伤临床的合理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3)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临床指标收集 |
三、观察指标检测方法与评分标准 |
四、烧伤补液公式 |
五、脓毒症诊断标准 |
六、统计学处理 |
七、伦理说明 |
实验结果 |
一、临床资料 |
二、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PCT水平升高与该时期脓毒症发病的关系 |
三、大面积烧伤患者病程中脓毒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
四、不同烧伤程度脓毒症与非脓毒症患者烧伤早期PCT水平的变化趋势 |
五、大面积烧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六、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PCT水平升高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七、烧伤早期PCT水平与部分烧伤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分层分析 |
八、典型病例 |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烧伤患者脓毒症的诊断现状与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的应用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析指标 |
2.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基础资料 |
3.2 体温 |
3.3 炎性指标 |
3.4 血小板与生化指标 |
3.5 创面培养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烧伤免疫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致谢 |
附录三 综述 烧伤患者耐药性感染的管理 |
参考文献 |
(6)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所需药品及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3 创面愈合总有效率比较 |
2.4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2.5 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比较 |
2.6 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纳米银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7)转染抗菌肽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药品及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1.3 实验标本及菌株 |
1.4 主要试剂配置 |
2 方法 |
2.1 细胞的分离提取、传代、冻存、复苏及观察 |
2.2 细胞免疫表型的鉴定 |
2.3 构建、包装慢病毒载体并做滴度检测 |
2.4 实验分组及转染 |
2.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 |
2.6 ELISA方法检测 |
2.7 划痕实验法检测 |
2.8 酶标比浊法检测 |
2.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
2 细胞免疫表型的鉴定结果 |
3 LL-37慢病毒载体构建及滴度检测结果 |
4 LL-37慢病毒载体转染结果 |
5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抗菌肽LL-37 蛋白表达量的结果 |
6 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抗菌肽LL-37 蛋白含量的结果 |
7 划痕实验法检测各组h UC-MSCs细胞生长形态、运动能力的结果 |
8 酶标比浊法检测抑菌作用的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8)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MRSA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耐药性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资料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段构成情况 |
2.2 患者伤情特征 |
2.3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相关信息 |
2.4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侵入性操作措施 |
2.5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烧伤创面治疗措施 |
2.6 患者细菌首次检出前的并发症发生状况 |
2.7 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2.8 MRSA菌株耐药性分析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烧伤患者感染MRSA菌株的毒力基因检测 |
1.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毒力基因检测 |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结果 |
2.1 基因组DNA及内参基因检出状况 |
2.2 sea基因检出状况 |
2.3 hla基因检出状况 |
2.4 pvl基因检出状况 |
2.5 eta、tsst-1 基因检出状况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烧伤患者的总体情况 |
2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的烧伤特点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1 不同感染类型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的年份分布差异 |
1.1 烧伤感染菌株来源的分布 |
1.2 不同感染类型患者的年龄、TBSA、LOS差异 |
1.3 不同感染类型细菌菌群结构的年份分布差异 |
1.4 不同感染类型耐药谱的年份分布差异 |
1.5 抗生素消耗情况 |
2 血液感染细菌菌群结构和耐药谱随的LOS分布差异 |
2.1 血液感染细菌菌群结构的LOS分布差异 |
2.2 血液感染主要细菌耐药谱的LOS分布差异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烧伤患者易感因素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1 总体情况 |
2 单因素分析 |
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烧伤病原菌和耐药性随LOS变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资料和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3.1 入院处理 |
2.3.2 患者血糖的监测 |
2.4 观察指标 |
2.5 诊断依据 |
2.5.1 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 |
2.5.2 吸入性损伤的诊断标准 |
2.5.3 烧伤后全身感染的诊断标准 |
2.5.4 大面积烧伤的诊断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指标的评价 |
3.2 大面积烧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分析 |
3.3 单因素分析 |
3.4 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高血糖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
4.讨论 |
4.1 烧伤的危害 |
4.2 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以及应对 |
4.2.1 烧伤休克 |
4.2.2 烧伤感染 |
4.2.3 烧伤后高血糖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介 |
附录二 致谢 |
综述 大面积烧伤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重视抗生素在烧伤临床的合理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危重烧伤救治的过去与现在和将来[J]. 郭光华,江政英.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0)
- [2]烧伤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应对策略及思考[J]. 袁志强,彭毅志.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6)
- [3]大面积烧伤早期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D]. 徐龙.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静脉注射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儿童严重烧伤的应用回顾性分析[D]. 马倩倩.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新旧病区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周萍.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r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林自认.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7]转染抗菌肽基因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刘永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8]烧伤患者医院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毒力基因的检测[D]. 史旭锋.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烧伤感染的细菌菌群结构及耐药谱的时间分布差异和易感因素研究[D]. 和平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10]影响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糖水平的因素分析以及行血糖监测对预后的价值研究[D]. 唐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