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杀线灵对香蕉袋装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纪磊[1](2019)在《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为试验材料,采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作为生物熏蒸剂处理土壤,探究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根区微生态以及对番茄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生物熏蒸的土壤,其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较CK均显着增加,而土壤pH值有下降趋势,土壤EC值则明显上升。土壤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较CK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表明生物熏蒸材料提高了土壤肥力。2.对花椒籽和花椒籽饼进行GC-MS分析表明,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分别含有26和30种挥发性物质。从番茄株高、茎粗和干鲜重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施用花椒籽对番茄的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经过熏蒸处理后,番茄根结指数呈现出显着下降的趋势,以花椒籽饼处理的番茄最为明显,与CK相比下降了80.55%。经生物熏蒸处理过的番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的含量较CK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对番茄前三穗果测产表明,花椒籽处理过的番茄单株产量最高,达到了1.89 kg/株,CK和花椒籽饼处理的番茄单株产量均为1.61 kg/株。表明,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可有效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发生,对改善果实品质、增加番茄产量都有明显的效果。3.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三个处理不同时期土壤中微生物群落构成进行测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施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后,根区土壤中细菌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均表现出先大幅增加后小幅减少的变化趋势,而放线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则是先大幅减少后平缓的变化趋势;在属水平上,糖多孢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占比随时间大幅下降。土壤中真菌在门水平以子囊菌门平均相对丰度占比最高,并随着时间而小幅下降;在属水平上,嗜热菌属平均相对丰度占比随时间大幅下降。施用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后,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增加,提高了放线菌的占比,减少了真菌的多样性。
田威[2](2018)在《红麻种质资源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与转录组解析》文中研究指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是1983年杨宝君在象耳豆树上发现的1个根结线虫新种,较常见的四种根结线虫来说,具有更强的毒性,更强的适应性,能克服Mi基因的抗性,其寄主范围也在不断更新。海南岛的瓜果蔬菜、我国的麻类主产区正在受到该种线虫的严重危害,然而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材料匮乏。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220份红麻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抗病性和大棚盆栽抗性鉴定试验,并根据室内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完成了根结线虫在12个不同侵染时期的转录组测序,每个样品测序产出不少于6Gb Clean Data,Q30碱基百分比达到85%。完成Unigene的拼接和功能注释,并进行Unigene的SSR分析、表达定量、差异分析和功能富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综合盆栽和大田抗性鉴定结果,共筛选到62份高抗种质材料,41份高感材料。(2)对代表性的高抗、高感种质资源的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在接种后18h时,侵染量最大,此结果在高抗、高感材料中表现一致。(3)对关键时期的转录组结果分析表明,共获得81.95Gb Clean Data,各样品Clean Data均达到6.12Gb,Q30碱基百分比在89.69%及以上。组装后共获得125,949 条 Unigene。其中长度在 lkb 以上的 Unigene 有 38,231 条。对 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 NR、Swiss-Prot、KEGG、COG、KOG、GO 和 Pfam 数据库的比对,共获得82,499条Unigene的注释结果。进行基于Unigene库的基因结构分析,其中SSR分析共获得17,622个SSR标记。进行基因在各样品中的表达量分析。基于基因在不同样品中的表达量,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式聚类、功能注释以及富集性分析。(4)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感、抗红麻种质差异表达显着基因主要分布于植物-病原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过氧化物和RNA转运等通路中,上调表达的基因有 BAK1、WRKY33、LAA、AHP、ARR-A、PP2C、SnRK2、BAK1、CYCD3、TGASOD、PDCRRNase2、Exp5、eEF1A、eIF3、eIF2B、ACIN1、PABP,下调表达的基因有 RBOH、ARF、EIN2、ATG1、ATG10、MPV17、HAO2、Um、eIF4E、gp210、UBC9 和 THOC5。
俞利花[3](2014)在《杀线虫剂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根结线虫是寄生于作物根部,严重危害世界农业生产的一类植物病原物病害,可造成作物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75%以上。目前农业生产上防治线虫的方法主要还是以化学方法为主,当前生产上应用最广的杀线虫剂是高效低毒的杀线虫剂福气多(噻唑膦)。本研究在简要阐述根结线虫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常用防治方法及常用药剂等基础上,介绍了安全、低毒、高效,对环境友好的防治根结线虫的药剂。重点结合作者工作实践,针对安全高效低毒的杀线虫剂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有:1.比较分析了中国各地典型的推广营销模式,根据各地区种植类型分为如以散户为主的山东,是在大量的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以大量的试验示范、全面的产品宣传、广泛细致的农民培训、必要的行政支持、符合实际的产品促销等产品推广为重点的产品销售模式;而以基地为主的海南,则是在大量的试验示范和植保技术模式的基础上,以品牌战略模式、跟进者营销模式、概念行销模式、人际交往模式、企业与大户对接等产品营销策略为重点进行产品销售的推广模式。2.分析表明,目前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推广营销存在基础的推广工作做的不够;推广应用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基层推广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重视不够;推广方式不够创新,推广理念比较滞后;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等问题。3.针对推广销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福气多(噻唑膦)试验示范的推广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健全农技推广队伍,增强与农业部门、农村合作社的合作意识,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等对策建议。
林艳婷[4](2011)在《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8-2011年调查发现,在福建省漳州市香蕉根结线虫病大面积发生,香蕉假植组培苗和田间香蕉植株普遍受到根结线虫侵染。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确认福建省侵染香蕉的根结线虫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是优势种。田间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病率高,对漳浦、长泰、南靖、芗城4个县(区)117份田间香蕉根样进行检测,根结线虫的检出率为76.9%,其中南方根结线虫分离率占72.6%,爪哇根结线虫分离率占41.0%,花生根结线虫分离率占39.3%。香蕉假植组培苗普遍受根结线虫侵染,对采自漳州市12个香蕉组培苗圃的267份香蕉假植组培苗的样本进行检测,根结线虫的检出率高达94.8%,南方根结线虫分离率占86.9%,爪哇根结线虫分离率占41.6%,花生根结线虫分离率占10.9%,总体来看,各县区大部分都是混合种群侵染,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爪哇根结线虫次之。从采自田间发生香蕉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和病土中,共分离到154株7个属真菌:镰刀菌属(Fusarium)、拟青霉属(Paecil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毛霉属(Mucor)、青霉属(Penicillium)、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木霉属(Trichoderma),其中,镰刀菌属占分离物总数的32.46%。通过香蕉苗盆栽接种实验证明,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与香蕉枯萎病菌(F. oxysporum f.sp. cubense)或与茄病镰刀菌(F. solani)在香蕉上能产生复合侵染,加剧香蕉枯萎病发生或引起香蕉根系腐烂。盆栽实验表明,5%硫线磷颗粒剂和淡紫拟青霉可湿性粉剂PL89孢子粉剂对香蕉根结线虫病均有明显防治效果,并能促进香蕉根的生长和减轻病害。5%硫线磷颗粒剂的处理60 d之后,根部无新产生的根结,根系发达,防治效果为100%。淡紫拟青霉可湿性粉剂PL89处理90 d后根结病情指数降为10,防治效果达69.6%。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姚锦爱,余德亿,黄鹏,方大琳[5](2011)在《盆栽榕树主要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其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盆栽榕树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创汇植物产品,近年受根结线虫为害严重。笔者介绍南方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在盆栽榕树上的发生情况,并从抗性品种选育、天敌生物利用和植物源杀线剂研发等方面,解析盆栽榕树主要根结线虫的生物防控技术,以期实现对根结线虫的无公害与可持续控制。
钟爽,马蔚红,曾会才,金志强[6](2010)在《香蕉植物线虫病的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介绍了香蕉土壤线虫的为害状况,总结了香蕉土壤线虫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4类防治技术并列举了一些真菌和细菌防治根结线虫的实例。
马珍莲,曾永平,杨自琼,王建茜,何英杰[7](2009)在《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试验》文中提出为检验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2008年59月在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进行了线敌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显示,每株香蕉树使用线敌植物活化炭200300g,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效可达91.41%,比当地常规用药线猛的防效提高了20.56个百分点,与空白对照相比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表明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在香蕉生产上推广应用。
魏本强[8](2009)在《利用线虫相关真菌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结线虫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业生产的植物寄生虫,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特别是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大棚蔬菜生产中的最大障碍,其生物防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本研究从根结线虫发生严重的蔬菜(黄瓜和番茄)地块采集40份样品。在根和根围土两个不同生境的根结线虫雌虫和卵中分离到537株真菌,测定菌株的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能力。结果表明,共有269株真菌能够产生蛋白酶,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为1.05-2.52;148株具有几丁质酶活,酶活为0.13-0.55 U/min ml,其中20株菌株蛋白酶活高于2.00和几丁质酶活性高于0.2 U/min ml.选取这20株高产蛋白酶和几丁质酶菌株进行温室试验,对主要由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Kofoid & White)引起的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相对防效为29.0%-58.4%,促生作用为0.4-25.6%。同时测定它们对南方根结线虫的二龄幼虫(J2)死亡率、卵寄生率和孵化率。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20株寄生菌株的温室防效与蛋白酶产量、几丁质酶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0.82,0.80);与J2死亡率也有较高的相关性(r=0.76),但是与寄生率和卵孵化率相关性较低(r=0.51,0.52)。由此推测真菌胞外蛋白酶或几丁质酶可作为筛选根结线虫根结线虫颉颃真菌的重要指标。选择淡紫拟青霉XT18、XCS46和厚垣孢轮枝菌XT124,研究它们在田间(江苏省宿迁)条件下对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病增产效果及其对根围生态的影响。2007年,它们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0.7%、51.5%和48.1%;番茄相对增产率分别为62.0%、43.1%和40.4%。2008年的相对防效分别为67.8%、57.3%和53.2%;番茄相对增产率分别为72.1%、54.5%和51.9%。两年的试验结果均表明,不论在防效还是在增产方面,三株菌均优于阿维菌素。同时,两年的试验结果还显示,番茄移栽40 d后(第二次生防菌灌根处理10d后),采用平板检测法检测微生物的菌落数,三株生防菌施入土壤后能够显着地影响根围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成为优势种群,三个菌株的数量均能达到≥105 CFU/g根围样品,与对照相比,明显的降低根围其他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存在的数量。为了解防御酶系是否与淡紫拟青霉XT18、XCS46和厚垣孢轮枝菌XT124的生防作用相关,本文将它们的孢子悬浮液处理番茄叶片,对照用灭菌水处理;移栽3d后,接种M. incognita,检测接种0、1、2、3、4、5、6、和7d后,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多酚氧化酶PPO (polyphenoloxidase)、过氧化物酶POD (Peroxidas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Superoxide Dismutase)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与单独用M. incognita处理的对照2和用无菌水处理的对照1相比,XT18、XCS46和XT124处理提高了番茄体内PAL、PPO、POD与SOD酶的活性。四种酶的活性高峰分别出现在生防菌处理后4、5、2、3d。该研究结果显示相关防御酶酶活性的增加与生防菌XT18、XCS46和XT124诱导植物抗病性有关。研究了淡紫拟青霉菌XT18在不同培养液、温度、离心率条件下的的生长特性(菌丝干重、孢子量)及其上清液对M. incognita的J2的相对致死率。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条件对该菌株的生长及其上清液对J2的致死作用都有明显影响。在玉米和马铃薯培养液中培养8d后,菌丝量分别达到672.5mg/100ml和635.4mg/100ml;该菌株在马铃薯和查氏培养液中产孢量较高,分别能够达到34.8×107spores/ml和34.6×107spores/ml;且在察氏培养液中的上清液对J2致死率较高,达到67.2%;25℃为菌体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最合适温度,而在29℃C培养时,上清液对J2的致死率最高;菌丝生长与孢子生成的最佳摇床离心率为13g,该条件下培养10 d的上清液对J2的相对致死率达到51.4%。
王波[9](2009)在《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及其与放线菌代谢物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病原线虫对许多经济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可导致作物大幅减产。对于植物病原线虫的防治,历来以化学药剂为主,而化学药剂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生物防治的研究成为热点。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属于内寄生性真菌,是一些植物寄生病原线虫的重要天敌,既能够寄生于卵,也能侵染幼虫和雌虫,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因此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线虫生防真菌;同时,研究发现多种放线菌(Actinomycetes spp.)的发酵上清液对根结线虫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产生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相关。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本实验室淡紫拟青霉的2个菌株PL1和PL2,分别用其孢子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分散卵粒、菌丝处理分散卵粒、孢子液处理卵囊、菌丝处理卵囊以评价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第二部分,对本实验室的2株淡紫拟青霉菌株(PL1和PL2)与2株放线菌菌株(LH117和LH121)的生防机制和菌株间的拮抗作用进行初探,并在室内条件下对这4种菌株的复配液对根结卵孵化的抑制作用、二龄幼虫活性影响以及温室条件下对根结线虫病害的生防效果进行初步研究。1.采用4种不同方法测定淡紫拟青霉的2个菌株PL1和PL2孢子液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结果显示,菌丝处理分散卵粒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均高于其他三种测定方法所得到的卵孵化相对抑制率;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采用4种不同方法测定两菌株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结果显示PL1菌株的孢子液处理结果及菌丝处理结果均优于PL2菌株的处理结果。2.采用杯碟法和平板对峙法测定淡紫拟青霉菌株(PL1和PL2)与放线菌菌株(LH117和LH121)的拮抗性,表明两种生防菌四个菌株之间没有明显拮抗作用;而效价法测定显示放线菌菌株LH121的发酵上清液对淡紫拟青霉菌株PL2的菌丝生长有轻微抑制作用。3.室内生物测定表明,采用体积比1:1比例配成的淡紫拟青霉孢子液和放线菌发酵上清液组合的四种复配液处理,对根结线虫的卵孵化抑制率和二龄幼虫杀死率最高可分别达66.6%和78.0%,明显高于各单菌株处理;温室盆钵实验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菌株PL1孢子液和放线菌菌株LH117发酵上清液的复配液对番茄植株的根结形成和根结线虫卵块形成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68.7%和58.4%。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的复配液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显着高于单个菌株的防治效果,复配液的防治效果与生防菌株间的相互拮抗性可能密切相关。
王海迎[10](2009)在《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为寻找环境友好杀线虫剂,本文以南方根结线虫为靶标,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活性测定的方法,对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中杀线虫成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环境友好杀线虫剂的研究与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冷浸法与闪式提取法两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及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闪式提取法可以代替冷浸法进行茼蒿中杀线虫活性物质的提取。2.水与甲醇两种不同提取溶剂的提取率及提取物的杀线虫活性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茼蒿中杀线虫活性物质存在于甲醇提取物的水萃取组分中,但是不能用水来替代甲醇做为提取溶剂。3.1%茼蒿甲醇提取物五种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胎发育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水萃取组分>正丁醇萃取组分>三氯甲烷萃取组分>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石油醚萃取组分,抑制作用表现在群体发育进程与对照相比相对滞后。1%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处理后264h,仅有15%的卵完成胚胎发育。4.1%茼蒿甲醇提取物五种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后发育抑制作用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为:水萃取组分>正丁醇萃取组分>三氯甲烷萃取组分>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石油醚萃取组分,抑制作用表现在能推迟南方根结线虫胚后发育进程。这种抑制主要表现在对二龄幼虫和雌成虫的影响,而对三龄幼虫和四龄幼虫未表现明显影响。萃取组分对线虫胚后发育的影响还表现在推迟初侵染期、降低雌成虫产卵量及推迟初产卵日。各萃取组分以水萃取组分的效果最好,能使胚后发育历程、初侵染、初产卵日分别推迟4、5、9d,雌虫产卵量显着降低。5.通过生物活性追踪的方法首次对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中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活性的物质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从中分离得到两个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和红外色谱等技术,结合相关文献确定了相关化合物的结构。结构解析结果表明:化合物H1为小白菊内酯;H2为金丝桃甙。H1和H2均为首次从茼蒿中分离得到。
二、杀线灵对香蕉袋装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杀线灵对香蕉袋装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设施内土壤环境问题及管理对策 |
1.1.1 设施内土传病害产生的原因 |
1.1.2 设施内土传病害种类及危害 |
1.1.3 设施内土传病害的防治措施 |
1.2 根结线虫的研究进展 |
1.2.1 根结线虫的分类及危害 |
1.2.2 根结线虫的防治措施 |
1.3 生物熏蒸 |
1.3.1 生物熏蒸的机理及对土传病害的作用 |
1.3.2 生物熏蒸材料及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
1.4 高通量测序的进展 |
1.5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2.1.1 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2.1.2 花椒籽(饼)对土壤养分、土壤酶活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2.1.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成分 |
2.1.4 花椒籽(饼)对番茄株高茎粗、鲜干物质量的影响 |
2.1.5 花椒籽(饼)对番茄根系活力、光合作用和根结线虫的影响 |
2.1.6 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2.2 指标测定和方法 |
2.2.1 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测定 |
2.2.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
2.2.3 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4 番茄光合作用、根系活力、根结指数和防效的测定 |
2.2.5 番茄果实品质指标和产量的测定 |
2.2.6 土壤DNA的提取、纯化、沉淀和溶解 |
2.2.7 PCR扩增 |
2.2.8 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群落结构的测定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3.1.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1.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pH和 EC的影响 |
3.1.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酶的影响 |
3.1.4 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 |
3.1.5 土壤真菌多样性变化 |
3.1.6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挥发性物质分析 |
3.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植株生长量和根结线虫防效的影响 |
3.2.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鲜物质量和干物质量的影响 |
3.2.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植株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4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5 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影响 |
3.3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3.3.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3.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番茄果实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4.2 花椒籽和花椒籽饼对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红麻种质资源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与转录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红麻研究进展 |
1.1 红麻生产概述 |
1.2 红麻生产历史 |
2 根结线虫研究进展 |
2.1 概述 |
2.2 根结线虫的侵染机制 |
2.3 根结线虫的危害特征 |
2.4 根结线虫种类 |
2.5 根结线虫鉴定 |
2.5.1 形态学鉴定 |
2.5.2 生化鉴定 |
2.5.3 线粒体DNA |
2.6 防治 |
2.6.1 化学防治 |
2.6.2 物理防治 |
2.6.3 农业防治 |
2.6.3.1 田间管理 |
2.6.3.2 轮作 |
2.6.4 生物防治 |
2.6.5 抗病育种 |
3 转录组研究进展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3.2 国内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5 材料与方法 |
5.1 材料 |
5.1.1 种质资源和线虫资源 |
5.1.2 仪器 |
5.1.3 供试试剂 |
5.2 方法 |
5.2.1 红麻盆栽培养 |
5.2.2 二龄幼虫(J2)的获得和定量接种 |
5.2.3 调查方法 |
5.2.4 线虫侵染组织病理学观察 |
6 结果与分析 |
6.1 田间抗性鉴定 |
6.2 盆栽抗性鉴定 |
6.3 根结线虫侵染组织病理学观察 |
6.4 转录组测序与组装 |
6.5 转录组功能注释 |
6.6 COG分类 |
6.7 GO分类 |
6.8 KEGG代谢通路分析 |
6.9 SSR分析 |
7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7.1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
7.2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8 讨论 |
8.1 抗性鉴定 |
8.2 组织病理学 |
8.3 转录组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杀线虫剂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线虫的发生情况和危害趋势 |
1.1.1 线虫的分类 |
1.1.2 线虫的发生特点 |
1.1.3 线虫的危害方式 |
1.1.4 线虫的危害及发展趋势 |
1.2 线虫的防治方法 |
1.2.1 农业防治 |
1.2.1.1 土壤有机改良 |
1.2.1.2 轮作与休耕 |
1.2.1.3 抗病育种 |
1.2.1.4 调节土壤pH值 |
1.2.1.5 种植捕捉作物 |
1.2.1.6 清除前茬 |
1.2.2 物理防治 |
1.2.3 化学防治 |
1.2.3.1 化学杀线虫剂 |
1.2.3.2 熏蒸剂 |
1.2.4 生物防治 |
1.2.4.1 食线虫真菌 |
1.2.4.2 细菌 |
1.2.5 微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防治 |
1.2.6 线虫难以防治的原因 |
1.2.6.1 危害症状的隐蔽性 |
1.2.6.2 环境限制 |
1.2.6.3 一般药剂防效低 |
1.2.6.4 杀线虫剂稀少 |
1.2.6.5 生物制剂防效低 |
1.2.6.6 抗病品种存在缺陷 |
1.3 杀线虫类农药的现状 |
1.4 研究目的意义 |
2 福气多(噻唑膦)的特点和应用效果 |
2.1 对土壤线虫灭杀效果好 |
2.2 对植物体内线虫杀灭效果优异 |
2.3 福气多(噻唑膦)的产值成本比 |
3 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情况 |
3.1 福气多(噻唑膦)在山东的推广销售情况 |
3.2 福气多(噻唑膦)在海南的推广销售情况 |
3.3 福气多(噻唑膦)在浙江的推广销售情况 |
4 福气多(噻唑膦)的推广销售模式 |
4.1 山东市场推广销售模式 |
4.1.1 推广背景分析 |
4.1.2 山东市场充分的市场论证 |
4.1.3 大量的试验示范 |
4.1.4 全面的产品宣传 |
4.1.5 广泛细致的农民培训 |
4.1.6 必要的行政支持 |
4.1.7 销售网络终端建设和市场维护 |
4.1.8 符合实际的产品促销 |
4.1.9 安丘红太阳农资连锁销售模式 |
4.1.10 山东市场推广销售模式分析总结 |
4.2 海南市场推广销售模式 |
4.2.1 海南推广背景分析 |
4.2.2 海南市场充分的市场论证 |
4.2.3 大量的试验示范 |
4.2.4 品牌战略模式 |
4.2.5 跟进者营销模式 |
4.2.6 概念营销模式 |
4.2.7 植保技术模式 |
4.2.8 人际交往模式 |
4.2.9 针对竞争对手所采取的策略 |
4.2.10 企业与大户对接的模式 |
4.2.11 海南市场推广销售模式分析总结 |
4.3 浙江市场推广销售模式 |
4.3.1 推广背景分析 |
4.3.2 浙江市场充分的市场论证 |
4.3.3 福气多(噻唑膦)的专人推广模式 |
4.3.4 福气多(噻唑膦)的会议营销模式 |
4.3.5 福气多(噻唑膦)的产品未来分析 |
4.4 各省推广销售模式对比分析 |
5 福气多(噻唑膦)推广销售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
5.1 当前销售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1 基础的推广工作做的不够 |
5.1.2 推广应用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
5.1.3 基层推广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
5.1.4 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重视不够 |
5.1.5 推广方式不够创新,推广理念比较滞后 |
5.1.6 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推广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不足 |
5.2 改进福气多(噻唑膦)推广销售的建议 |
5.2.1 加大福气多(噻唑膦)试验示范的推广力度 |
5.2.2 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
5.2.3 健全农技推广队伍 |
5.2.4 增强与农业部门、农村合作社的合作意识 |
5.2.5 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法 |
参考文献 |
简历 |
(4)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香蕉根结线虫的危害 |
1.1 根结线虫对香蕉的危害症状 |
1.2 香蕉根结线虫致病性 |
1.3 根结线虫与其他病原菌的复合侵染 |
2 我国香蕉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 |
3 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防治研究 |
3.1 农业防治 |
3.2 化学防治 |
3.3 生物防治 |
3.4 香蕉抗性品种鉴定 |
3.5 物理防治 |
4 立题依据与意义 |
第二章 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标本采集及严重度分级 |
1.3 病原线虫形态鉴定 |
1.3.1 病原线虫种群分离和标本制作 |
1.3.2 会阴花纹标本制作 |
1.3.3 形态特征观察与测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症状观察 |
2.2 种类鉴定 |
2.2.1 南方根结线虫 |
2.2.2 爪哇根结线虫 |
2.2.3 花生根结线虫 |
2.3 优势种类及其分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香蕉根结线虫病根部真菌种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 |
1.2 培养基制备 |
1.3 真菌的分离 |
1.4 真菌的保存与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内生真菌类群 |
2.1.1 毛霉属(Mucor) |
2.1.2 曲霉属(Aspergillus) |
2.1.3 镰刀菌属(Fusarium) |
2.1.4 青霉属(Penicillium) |
2.1.5 拟青霉属(Paecilomyces) |
2.1.6 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 |
2.1.7 木霉属(Trichoderma) |
2.2 香蕉内生真菌区系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根结线虫与镰刀菌对香蕉的复合侵染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供试线虫分离鉴定 |
1.2.1 香蕉根结线虫卵悬液的制备 |
1.2.2 香蕉根结线虫2 龄幼虫的培养 |
1.3 古巴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培养和处理 |
1.4 复合侵染试验 |
1.4.1 水琼脂平板实验 |
1.4.2 盆栽接种试验 |
1.4.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1.5 测量值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镰刀菌与根结线虫的非寄生关系 |
2.2 复合侵染盆栽试验 |
2.2.1 茄病镰刀菌与根结线虫对香蕉苗的复合侵染 |
2.2.2 尖孢镰刀菌与根结线虫对香蕉苗的复合侵染 |
2.3 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香蕉根结线虫病的药剂防治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香蕉苗 |
1.1.2 线虫 |
1.1.3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线虫密度调查 |
1.2.2 药效调查 |
1.2.3 试验设计 |
1.3 测量值的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2 1种杀线虫剂对香蕉根结线虫2 龄幼虫的控制效果 |
2.2 2种杀线虫剂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
2.3 几种处理对香蕉苗越冬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1 主要研究成果 |
1.1 香蕉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 |
1.2 根结线虫与镰刀菌的复合侵染 |
1.3 香蕉组培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7)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线虫防治效果 |
2.1.1 富庶村富庶街试验点香蕉线虫防治效果 |
2.1.2 同富村雷懂坡试验点香蕉线虫防治效果 |
2.1.3 同富村大全坡试验点香蕉线虫防治效果 |
2.2 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病的总体防治效果 |
2.2.1 发病率总体防效分析 |
2.2.2 根结百分率总体防效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8)利用线虫相关真菌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植物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1 植物根结线虫病害及防治现状 |
1.1 植物根结线虫的危害 |
1.2 植物根结线虫的防治现状 |
2 植物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2.1 利用真菌防治植物根结线虫 |
2.2 防治根结线虫的细菌 |
2.3 防治根结线虫的其它天敌 |
2.4 防治根结线虫的生防制剂 |
2.5 防治根结线虫的高等植物产生的代谢物 |
3 生防菌防治根结线虫机制的研究进展 |
3.1 捕食线虫 |
3.2 寄生线虫 |
3.3 改变根系分泌物 |
3.4 营养和空间位点的竞争 |
3.5 产生杀线虫活性物质:胞外酶和次生代谢毒素 |
3.5.1 生防菌胞外酶研究进展 |
3.5.2 次生代谢毒素的研究进展 |
3.6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3.6.1 过氧化物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OD、PAL)与诱导抗性 |
3.6.2 多酚氧化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PPO、SOD)与诱导抗性的关系 |
4 生防菌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
5 对根际微生态的影响 |
6 生防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
7 国内外防治线虫的生物源农药产品概况 |
8 微生物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
8.1 微生物制剂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
8.2 建立优良菌株筛选模型和评价体系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开展 |
9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评估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的分离 |
1.1.1 样品的采集 |
1.1.2 含抗生素平板的制备 |
1.1.3 卵及雌虫寄生菌物的分离 |
1.2 蛋白酶和几丁质酶的测定 |
1.3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对线虫的离体试验 |
1.4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对6种病原菌的颉颃试验 |
1.5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温室防效和促生试验 |
1.5.1 防效试验 |
1.5.2 番茄促生效果试验 |
1.6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的初步鉴定 |
1.6.1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1.6.2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 |
1.6.3 PCR产物与克隆载体的连接 |
1.6.4 连接产物的转化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离根结线虫颉颃真菌的统计 |
2.2 测定蛋白酶和几丁质酶 |
2.3 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和J2幼虫离体试验 |
2.4 根结线虫颉颃真菌对6种病原菌的颉颃试验结果 |
2.5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温室防效和促生试验 |
2.5.1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温室防效 |
2.5.2 温室促生试验 |
2.6 生防真菌各项筛选指标与温室防效之间的关系 |
2.7 真菌rDNA-ITS鉴定 |
3 讨论 |
第三章 生防菌XT18,XCS46和XT124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田间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番茄品种 |
1.2 菌剂制备 |
1.3 田间试验 |
1.3.1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生防田间试验 |
1.3.2 不同处理对番茄微生态的影响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番茄根结线虫病的生防田间试验 |
2.2 不同处理对番茄根围微生态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生防菌XT18、XCS46和XT124诱导番茄防御酶系活性变化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植物与菌剂培养 |
1.2 接种处理 |
1.3 酶提取与活性测定 |
1.3.1 酶提取方法 |
1.3.2 酶活力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防效统计 |
2.2 番茄根部PAL、PPO、POD和SOD酶活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不同培养条件对XT18的生长特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和M.incognita的J2的准备 |
1.2 不同培养条件的设置 |
1.2.1 培养液的准备 |
1.2.2 不同温度和离心率的设置 |
1.3 不同培养条件对淡紫拟青霉XT18的生长特性和J2相对致死率的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液对淡紫拟青霉X18生长和J2相对致死率的影响 |
2.1.1 对产孢的影响 |
2.1.2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1.3 对M.incognita的J2相对致死率的影响 |
2.2 不同温度对淡紫拟青霉X18的生长和M.incognita的J2相对致死率的影响 |
2.2.1 对产孢的影响 |
2.2.2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3 对M.incognita的J2致死率的影响 |
2.3 不同离心率对淡紫拟青霉X18生长和J2致死率的影响 |
2.3.1 对产孢的影响 |
2.3.2 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 对Mincognita的J2致死率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9)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及其与放线菌代谢物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根结线虫危害及其防治 |
1 根结线虫病害的发生规律 |
2 根结线虫的致病机理 |
3 根结线虫的危害症状 |
4 根结线虫的防治方法 |
4.1 农业防治 |
4.2 物理防治 |
4.3 作物抗病性的利用 |
4.4 化学防治 |
4.5 生物防治 |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及放线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淡紫拟青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1 淡紫拟青霉分类学地位 |
1.2 淡紫拟青霉的作用机制 |
1.3 淡紫拟青霉的应用现状 |
2 放线菌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 放线菌的分类研究 |
2.2 放线菌的生物防治作用机制 |
2.3 放线菌的应用现状 |
3 根结线虫生防菌剂的应用现状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淡紫拟青霉不同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来源、培养基和孢子悬浮液配制 |
1.2 线虫卵囊和分散卵粒的获得 |
1.3 不同菌株孢子悬液对分散卵粒孵化的影响 |
1.4 不同菌株菌丝对分散卵粒孵化的影响 |
1.5 不同菌株孢子悬液对卵囊孵化的影响 |
1.6 不同菌株菌丝对卵囊孵化的影响 |
1.7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菌株孢子液及菌丝对分散卵粒孵化的相对抑制率的比较 |
2.2 不同菌株孢子液及菌丝对卵囊孵化的相对抑制率的比较 |
3 讨论 |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代谢物的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和线虫 |
1.2 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的拮抗性测定 |
1.3 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的室内生物测定 |
1.4 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的温室盆钵试验 |
1.5 数据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淡紫拟青霉和放线菌间拮抗性的测定 |
2.2 淡紫拟青霉和放线菌对根结线虫卵孵化和二龄幼虫活性的影响 |
2.3 淡紫拟青霉和放线菌防治根结线虫的温室试验 |
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 |
1.2 根结线虫的防治现状 |
1.2.1 农业防治 |
1.2.2 物理防治 |
1.2.3 抗病育种 |
1.2.4 生物防治 |
1.2.5 微生物源及植物源农药防治 |
1.2.6 化学防治 |
1.3 化学杀线虫剂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杀线虫剂的研究现状 |
1.3.2 杀线剂的种类 |
1.4 植物源杀线虫化合物研究概况 |
1.5 茼蒿研究概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材料 |
2.1.1.1 植物材料 |
2.1.1.2 供试线虫及培养 |
2.1.1.3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 |
2.2.1 冷浸法制备提取物 |
2.2.2 闪式提取法制备提取物 |
2.3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发育的影响 |
2.3.1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的制备 |
2.3.2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胎发育的影响 |
2.3.3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后发育的影响 |
2.4 茼蒿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 |
2.4.1 茼蒿活性成分的初步分离 |
2.4.2 硅胶柱层析分离 |
2.4.3 中压制备液谱分离 |
2.4.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5 室内毒杀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冷浸法与闪式提取法制备茼蒿甲醇提取物及对南方根结线 虫的活性 |
3.2 水与甲醇制备茼蒿提取物及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活性 |
3.3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发育的影响 |
3.3.1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胎发育的影响 |
3.3.2 茼蒿甲醇提取物不同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胚后发育的影响 |
3.4 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活性成分的追踪与分离纯化 |
3.4.1 茼蒿甲醇提取物水部成分分离与活性检测 |
3.4.2 A2 组分的成分分离和化合物 H1 的纯化 |
3.4.3 A9 组分的成分分离和化合物 H2 的纯化 |
3.5 化合物结构鉴定 |
3.5.1 化合物 H1 的结构鉴定 |
3.5.2 化合物 H2 的结构鉴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论文创新之处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杀线灵对香蕉袋装苗根结线虫病的防治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花椒籽(饼)生物熏蒸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王纪磊.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红麻种质资源对象耳豆根结线虫的抗性鉴定与转录组解析[D]. 田威. 海南大学, 2018(02)
- [3]杀线虫剂福气多(噻唑膦)在中国的推广销售模式分析[D]. 俞利花. 浙江大学, 2014(04)
- [4]福建省香蕉根结线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D]. 林艳婷.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1)
- [5]盆栽榕树主要根结线虫的发生及其生物防控技术研究[J]. 姚锦爱,余德亿,黄鹏,方大琳.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4)
- [6]香蕉植物线虫病的防治技术[A]. 钟爽,马蔚红,曾会才,金志强.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
- [7]线敌植物活化炭对香蕉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试验[J]. 马珍莲,曾永平,杨自琼,王建茜,何英杰. 广西农业科学, 2009(10)
- [8]利用线虫相关真菌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害的研究[D]. 魏本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9)
- [9]淡紫拟青霉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的影响及其与放线菌代谢物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的研究[D]. 王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10]茼蒿甲醇提取物水萃取组分对南方根结线虫活性成分研究[D]. 王海迎.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