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辉俊,朱加明,韩俊琦,田浩威,陈炜,叶冠[1](2020)在《蓝萼香茶菜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活性导向分离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作用的成分。方法蓝萼香茶菜地上部分经水提醇沉后得粗多糖XPS,其经活性跟踪测定、DEAESepharoseFast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和Superdex-75系列凝胶纯化后得XPS10-1,并对XPS10-1进行HPGPC法分析、单糖组成测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和IDO抑制活性检测。结果从蓝萼香茶菜中得到一种具有IDO抑制作用的均一糖蛋白成分XPS10-1,相对分子质量为8 852,糖基部分主要由鼠李糖基和葡萄糖基组成,物质的量比为10.0∶2.2,蛋白部分主要由谷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组成,物质的量比为37.3∶16.9∶45.8,XPS10-1表现出较强的IDO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46.6±3.4)μg/mL,XPS10-1对人宫颈癌He La细胞中IDO酶也有抑制作用,IC50值为(139.0±8.7)μg/mL。结论从蓝萼香茶菜中成功分离到具有IDO抑制作用的糖蛋白,为蓝萼香茶菜的化学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王辉俊,韩俊琦,田浩威,朱加明,陈炜,叶冠[2](2020)在《蓝萼香茶菜中具有TDO抑制活性成分的活性导向分离》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活性导向分离法分离蓝萼香茶菜中具有TDO(色氨酸2,3双加氧酶)抑制作用的成分。方法蓝萼香茶菜经水提醇沉后得粗多糖XPS,XPS经活性跟踪测定、DEAE 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和Superdex-75系列凝胶纯化后得XPS5-1,并对XPS5-1进行HPGPC法分析、单糖组成测定、氨基酸组成分析和TDO抑制活性检测。结果采用活性跟踪方法,从蓝萼香茶菜中得到一种具有TDO抑制作用的均一糖蛋白成分XPS5-1,相对分子量为3170 Da,糖类部分主要由鼠李糖、葡萄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三种单糖的摩尔比为:10.0:3.5:0.9,氨基酸主要谷氨酸、丝氨酸和甘氨酸组成,摩尔比为:30.2:21.6:48.2,XPS5-1表现出较强的TDO抑制活性,其IC50为14.02±0.8 mg/L。结论从蓝萼香茶菜中成功分离到具有TDO抑制作用的糖蛋白,为蓝萼香茶菜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依据。
侯晓荣[3](2020)在《靶向NLRP3炎症小体的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唇形科香茶菜属蓝萼香茶菜味苦、甘、性寒,具有清热利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作为一种传统草药,蓝萼香茶菜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肝炎、胃炎等。已知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GLA)是蓝萼香茶菜中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之一,但其抗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炎症小体(inflammasomes)是一类由胞浆内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参与组装的蛋白复合物,是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种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NLRP3炎症小体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炎症小体类型。靶向调控NLRP3炎症小体通路也是多种抗炎药物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但GLA是否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通路而实现抗炎作用,目前未见报道。目的本论文拟从分子、细胞、整体动物等层面,考察GLA对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调控作用及机制。采用小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和体外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蓝萼甲素的抗炎药效及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以期扩大草药蓝萼香茶菜在炎症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同时也可为蓝萼香茶菜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预处理的小鼠骨髓原代巨噬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acrophages,BMDMs),再给予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等刺激构建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模型。当LPS预处理BMDMs后给予GLA,再给予nigericin等刺激,观察GLA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采用Caspase-Glo?1 Inflammasome Assay和ELISAs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活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分泌;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细胞活力;采用TUNEL检测试剂盒直观检测NLRP3炎症小体激活导致的细胞凋亡;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上清中成熟的IL-1β和caspase-1的产生及细胞裂解液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ing a C-terminal caspase recruitment domain,ASC)、pro-caspase-1和pro-IL-1β蛋白的表达。除此之外,利用BMDMs细胞还进一步研究了GLA对poly(dA:dT)刺激的黑色素瘤缺乏因子2(the absent in melanoma 2,AIM2)和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刺激的NOD样受体家族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激活募集结构域4(NOD-like receptor containing a caspase activating and recruitment domain 4,NLRC4)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裂解液中NLRP3、pro-IL-1β蛋白的表达来阐释GLA对NLRP3炎症小体及TLR4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测定GLA对nigericin导致的线粒体损伤程度的影响,探究GLA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影响的机制;同时在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基础上,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进一步检测细胞上清中ASC寡聚化的情况及细胞裂解液中ASC的表达,从而阐明GLA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影响的机制。在LPS腹腔注射导致的小鼠感染性休克模型的体内实验中,进一步验证了GLA对于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结果1.蓝萼甲素通过抑制pro-caspase-1剪切,阻断caspase-1 p20剪切pro-IL-1β,而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与细胞焦亡,并且抑制Salmonella诱导的NLRC4炎症小体活化,但对poly(dA:dT)诱导的AIM2炎症小体的活化没有影响;2.蓝萼甲素通过抑制ASC寡聚化来抑制NLRP3、NLRC4炎症小体的激活;3.蓝萼甲素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依赖的炎症因子的释放,显着降低LPS诱导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死亡率。结论蓝萼香茶菜的活性成分蓝萼甲素对于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巨噬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且改善了LPS诱导的感染性休克和炎症,明确了蓝萼甲素抗炎的作用及机制,为治疗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相关疾病提供一个具有开发前景的天然活性化合物,也为香茶菜属中草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雅文[4](2020)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心脑脉通胶囊是由蓝萼香茶菜、葛根、丹参及川芎四味中药加工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长期以来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讨心脑脉通胶囊发挥抗心肌缺血作用的机制,同时也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新的角度。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心脑脉通胶囊中四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进行收集,基于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筛选得到活性成分。通过Swiss TargetPrediction及TCMSP数据库预测活性化合物的靶点,并通过DisGeNet收集与疾病心肌缺血相关的靶点,借助网络可视化工具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及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建立药物与疾病间的关系。借助DAVID数据库,对筛选到的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的靶点进行富集分析,在通路水平上探讨心脑脉通胶囊的作用机制。结果:心脑脉通胶囊的四味中药中,蓝萼香茶菜收集并筛选得到9种活性成分,葛根4种,丹参61种,川芎6种,共得到282个药物靶点,获取446个心肌缺血靶点,得到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靶点共69个,经富集分析得到与395个生物学过程,34条信号通路相关。结论:心脑脉通胶囊可能主要通过IL-6、VEGFA、TNF等调控TNF信号通路及VEGF信号通路等影响炎症的发生,并促进血管生成,进而治疗心肌缺血,表现出其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的特点,通过各靶点间的相互作用发挥治疗作用。
王天义[5](2019)在《蓝萼香茶菜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唇形科(Labiatae)罗勒亚科(Ocimoideae)香茶菜属(Isodon)植物,又名野苏子,主要生长在我国东北、安徽、河南、山东、广西、陕西等地,常见于林下,路边,草丛中。蓝萼香茶菜枝叶繁密茂盛,是优良的水土保持类草本植物,地上部分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消炎等作用。本文综述了香茶菜属植物的形态、资源分布、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质量标准。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做出理论基础积累和当前研究现状的分析,同时也可作为香茶菜属植物研究的参考资料。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最主要的化学组成,研究多集中在二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及药物产品的研究开发。本实验选用陕西华山产蓝萼香茶菜根为研究对象,对其90%乙醇-水的提取液的乙酸乙酯萃取层,利用各种填料如硅胶、小孔树脂CHP-20P、葡聚凝胶LH-20等进行分离,TLC,HPLC进行检测与分析,最终分离出23个化合物,结合波谱解析与相应理化特征最终鉴定20个化合物。包括: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木犀草素(luteolin)、芹菜素(apigenin)、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cynaroside)、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apigenin-7-glucoside)、熊果酸(ursolic acid)、3-氧代-12-烯-28-乌苏酸(ursonic acid)、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槲皮素(quercetin)、胡麻素(pedalitin)、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蓝萼乙素(glaucocalyxin B)、蓝萼丙素(glaucocalyxin C)、冬凌草甲素(oridonin)、kamebacetal A、reniformin A。并进行α-葡萄糖苷酶、酪氨酸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活性筛选。结果表明所测的黄酮类化合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较好,其次为乙酰胆碱酯酶,所有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差。建立了一种HPLC方法针对分离的10个化合物,进行了含量分析,其中二萜类化合物蓝萼甲素、蓝萼乙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36.72μg/g、11.54μg/g,而三萜类化合物含量整体偏低,其总含量不到二萜类的三分之一,萜类化合物总含量为67.36μg/g,且各化合物线性相关良好、方法稳定性和重复性均优良。
汤晓韵[6](2018)在《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比较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尾叶香茶菜(Rabdosia excise(Maxim.)Hara)和蓝萼香茶菜(R.japonica(Burm.f.)Hara var.glaucocalyx(Maxim.)Hara)为唇形科(Uabiatae)香茶菜属(Rabdosia)草本植物,二种植物都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山西、山东等地。二种植物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组织培养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对尾叶香茶菜及蓝萼香茶菜的营养器官通过石蜡切片、徒手制片法及Jeffery氏离析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结合对生物学特征、物候期以及生境的调查,从形态解剖学的角度对二种香茶菜属植物对其分类地位、结构与环境的关系及引种驯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初生根:二者皮层中内皮层细胞壁凯氏带不明显,皆为星状中柱,初生木质部发育方式均为外始式,初生韧皮部相间排列于初生木质部之间,髓薄壁组织发达。尾叶香茶菜的初生木质部为3原型,蓝萼香茶菜的初生木质部4原型。2.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次生根:尾叶香茶菜次生根的导管排列方式为散孔状;蓝萼香茶菜次生根的导管排列方式为半环孔状。二者的次生木质部的导管均为环纹导管,形状短粗。导管管壁略有加厚,端壁倾斜程度较小或平截,穿孔板类型均为单穿孔板。二者的管胞均为环纹管胞;木薄壁组织为离管型;大部分为星散薄壁组织;其中尾叶香茶菜的木射线类型为异形I。蓝萼香茶菜的木射线类型为异形Ⅰ和异形Ⅱ。3.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茎:二者茎的结构大致相同,均为真中柱;木质部发达,其发育方式为内始式;髓薄壁组织发达或中空。其中,皮层、韧薄壁组织细胞和髓中含大量的草酸钙针晶束。4.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叶及叶柄:二者均为异面叶;气孔类型为无规则型,长椭圆状;气孔下陷且仅存于叶片下表皮。尾叶香茶菜气孔密度平均为372个/mm2;蓝萼香茶菜气孔密度平均为188个/mm2。二者栅栏组织均为一层,圆柱状;海绵组织发达,胞间隙大。尾叶香茶菜的栅海比为80.9%;蓝萼香茶菜的栅海比52.81%。二者的叶片下表皮、叶柄均存在大量腺毛和非腺毛。分泌道在二种植物的叶及叶柄均有分布。二者的叶柄结构基本相似。5.二者均为中生型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性,具耐阴、抗寒、抗虫、抗负压强等特性,从解剖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方面,二者易采用分根、播种和组织培养等营养繁殖方式进行引种驯化和繁殖。
郑巍,孙亮,李伯妍,贾琳,董家潇,郭良君,金永生[7](2017)在《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定不同采摘时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考察最适采收期;研究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70∶30),检测波长25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5℃,进样量10μl;单因素试验法比对不同溶剂、不同提取方式对蓝萼甲素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法优选蓝萼甲素的乙醇提取工艺。结果 7月份采集的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含量最高;甲醇提取的蓝萼甲素含量最高为1.932 mg/g(n=3),95%乙醇次之为1.896 mg/g(n=3);乙醇提取蓝萼甲素的最佳工艺为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 h,提取1次,固/液比1∶15。结论蓝萼香茶菜最宜采摘时间为7月份;乙醇提取工艺安全、稳定、成本低,适合工业生产。
杨丽霞,任丽丽,王堃[8](2017)在《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药材质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的含量测定,筛选并确定最佳提取方式。方法:以冬凌草甲素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蓝萼香茶菜中二萜类物质的含量,进而选择最佳提取工艺,并研究不同产地二萜类成分的含量。结果:通过乙醇加热回流法提取所得的蓝萼香茶菜总二萜含量最高;辽宁新宾、千山、凤凰山产的蓝萼香茶菜每克生药中总二萜含量分别为1.710 mg/g、2.010 mg/g、2.144 mg/g;山西吕梁产的蓝萼香茶菜每克生药中总二萜含量为4.535 mg/g。结论: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方法是采用乙醇加热回流法;山西吕梁所产的蓝萼香茶菜的二萜类物质含量较高,质量较好。
苏永庆,汤建,陈海生,项昭保[9](2017)在《蓝萼香茶菜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文中认为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var.glaucocalyx)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抗癌等功能。本文对该药材的二萜、三萜和黄酮类化合物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毛思浩[10](2017)在《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香茶菜为多来源药材,收载于多省地方标准。是胡庆余堂药业公司独家产品胃复春片的主要原料。本课题对香茶菜药材资源及使用的情况进行调研,根据调研结果以目前资源最多、最常用的毛叶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分别从化学成分研究、定量分析、指纹图谱、定性鉴别等方面对毛叶香茶菜香茶菜药进行成分分析,建立质量控制方法,以保证药材及制剂质量的稳定和可控。目的(1)对香茶菜药材资源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为胃复春片的原料资源进行考察;(2)对毛叶香茶菜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3)建立毛叶香茶菜药材多指标的定量分析方法;(4)建立毛叶香茶菜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5)建立毛叶香茶菜药材薄层色谱鉴别方法;(6)毛叶香茶菜常规项检查以及农药残留、重金属测定。方法(1)对香茶菜的资源分布、使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2)对毛叶香茶菜中酚酸、二萜类进行成分研究。采用凝胶色谱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制备液相等多种分离手段,对毛叶香茶菜中的特征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3)采用液相色谱法,建立同时测定毛叶香茶菜中Rabdosiin、Epinodosin、芦丁、迷迭香酸、Lasiodonin和冬凌草甲素的含量的HPLC方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并比较不同产地毛叶香茶菜药材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差异。(4)采用液相色谱法,研究建立毛叶香茶菜HPLC指纹图谱,并进行方法学验证。同时测定32批不同产地毛叶香茶菜药材的指纹图谱,比较其相似度。并以此方法比较不同来源香茶菜药材的相似度(5)采用TLC,建立毛叶香茶菜药材中二萜类成分的薄层鉴别方法。(6)采用LC-MS/MS农药多残留检测方法,测定毛叶香茶菜中农药残留量;采用ICP-MS方法测定毛叶香茶菜中重金属含量。结果(1)目前香茶菜药材的资源与使用最多的为毛叶香茶菜。香茶菜Ra amethystoides(Benth.)Hara资源已很少,不能成为商品。大萼香茶菜Rabdosia macrocalyx(Dunn)Hara资源已很少,未能收集到。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Burm.f.)Hara var.Japonica也有商品资源流通,但不是主要来源。毛叶香茶菜是胃复春片主要原料。(2)从毛叶香茶菜叶中分离并鉴定出三种二萜类成分:Epinodosin(表诺多素)、Lasiodonin(拉西多宁)和冬凌草甲素,首次从该植物茎中分离并鉴定出酚酸类成分:Rabdosiin;此外,确证了毛叶香茶菜中还含有迷迭香酸和芦丁。(3)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毛叶香茶菜中Rabdosiin、Epinodosin、芦丁、迷迭香酸、Lasiodonin和冬凌草甲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经过方法学验证,回收率分别为 100.36%、94.31%、103.42%、102.30%、92.93%、98.71%,RSD%分别为 0.61%、1.69%、1.43%、0.92%、2.08%、0.27%,线性、重复性、稳定性、耐用性均符合要求。通过对不同产地毛叶香茶菜根、茎、叶样品的测定,发现叶主要含Epinodosin、Lasiodonin和冬凌草甲素等二萜类化合物以及迷迭香酸、Rabdosiin等酚酸类成分,根和茎中主要含Rabdosiin和迷迭香酸等酚酸类成分,几乎不含二萜类成分。不同产地毛叶香茶菜中迷迭香酸和冬凌草甲素含量差别较大。(4)首次建立了毛叶香茶菜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32批不同产地的毛叶香茶菜有12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六个,分别为Rabdosiin、芦丁、迷迭香酸、Epinodosin、Lasiodonin和冬凌草甲素,其中28批相似度均在0.70以上,4批相似度低于0.70。以毛叶香茶菜对照指纹图谱比较不同来源的香茶菜药材,结果蓝萼香茶菜平均相似度为0.656,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平均相似度为0.142。(5)首次建立了毛叶香茶菜中二萜类成分的薄层鉴别方法,结果Rf值合适,斑点清晰,具有专属性。(6)测定了 12批毛叶香茶菜中农药残留量,结果共有8批样品检测出农药,共检测出7种农药,但均未超过限量要求;测定了 32批毛叶香茶菜中铅、镉、汞、砷、铜等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有名批药材铅超标、1批药材铜超标、1批药材镉超标。结论(1)明确了目前香茶菜药材的主要产地和来源,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一定指导意义,为药材标准中来源的修订提供依据。(2)本课题通过对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明确了毛叶香茶菜药材主要含酚酸类成分和二萜类成分,为香茶菜药材质量控制提供检测指标,为活性成分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物质基础。(3)建立毛叶香茶菜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薄层鉴别方法,为毛叶香茶菜药材提供了质量控制方法,保证了药材的质量稳定可控。(4)测定了毛叶香茶菜中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的含量,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提供了依据。
二、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蓝萼香茶菜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蓝萼香茶菜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2 XPS10-1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2.3 单糖组成分析 |
2.4 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
2.4.1 多肽蛋白的水解 |
2.4.2 氨基酸的衍生化 |
2.4.3 样品的检测 |
2.4.4 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处理 |
2.5 IDO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检测 |
2.5.1 化合物的配制与转移 |
2.5.2 酶反应阶段 |
2.5.3 反应终止阶段 |
2.5.4 数据处理 |
2.6 XPS10-1在细胞水平上对IDO酶的抑制作用 |
2.6.1细胞培养与接种 |
2.6.2 给药和孵育 |
2.6.3 显色 |
2.6.4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XPS10-1的分离纯化 |
3.2 纯度和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结果 |
3.3 单糖组成分析 |
3.4 氨基酸组成分析 |
3.5 IDO1和IDO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 |
3.6 He La细胞中IDO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 |
4 讨论 |
(2)蓝萼香茶菜中具有TDO抑制活性成分的活性导向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蓝萼香茶菜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2.2 XPS5-1纯度和相对分子量测定 |
2.3 单糖组成分析 |
2.4 氨基酸的组成分析 |
2.4.1 多肽蛋白的水解 |
2.4.2 氨基酸的衍生化 |
2.4.3 样品的检测 |
2.4.4 高效液相色谱数据处理 |
2.5 TDO酶的体外抑制作用检测 |
2.5.1 化合物的配制与转移 |
2.5.2 酶反应阶段 |
2.5.3 反应终止阶段 |
2.5.4 检测与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XPS5-1的分离纯化 |
3.2 纯度和分子量测定 |
3.3 单糖组成分析 |
3.4 氨基酸组成分析 |
3.5 TDO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检测 |
4 讨论 |
(3)靶向NLRP3炎症小体的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前言 |
1 感染性休克 |
2 NLRP3炎症小体 |
3 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 |
第一部分 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对炎症小体活化的巨噬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细胞 |
1.3 实验药物和试剂 |
1.4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鼠伤寒沙门氏菌体外感染 |
2.3 炎症小体活化 |
2.4 上清蛋白沉淀 |
2.5 蛋白免疫印迹法 |
2.6 Caspase-1活性检测 |
2.7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
2.8 TUNEL检测 |
2.9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细胞因子分析 |
2.10 ASC寡聚化分析 |
2.11 免疫荧光 |
2.12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GLA抑制BMDMs和人THP-1细胞中经典的NLRP3炎症小体激活 |
3.2 GLA抑制了nigericin诱导的TUNEL |
3.3 GLA抑制非经典NLRP3和NLRC4炎症小体的激活,但对AIM2 炎症小体的激活没有影响 |
3.4 GLA对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上游信号无影响 |
3.5 GLA抑制ASC寡聚化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对感染性休克模型小鼠的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造模与给药 |
3 实验结果 |
4 实验结论 |
第三部分 总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心脑脉通胶囊各药效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成分数据库的构建 |
2.1.1 蓝萼香茶菜 |
2.1.2 葛根 |
2.1.3 丹参 |
2.1.4 川芎 |
2.2 ADME评价 |
2.2.1 口服生物利用度(OB,oral bioavailability) |
2.2.2 药物相似度(DL,drug-likeness) |
2.2.3 Caco-2 通透性(Caco-2,permeability Caco-2) |
3 结果 |
3.1 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 |
3.2 葛根、丹参及川芎活性成分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药物作用靶点筛选及疾病相关靶点收集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心脑脉通胶囊药物作用靶点筛选 |
2.1.1 各成分靶点的收集 |
2.1.2 成分靶点名称校正 |
2.2 心肌缺血相关靶点收集 |
3 结果 |
3.1 心脑脉通胶囊各成分靶点 |
3.2 疾病作用靶点的收集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的相关网络构建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2.2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构建和分析 |
2.3 GO富集分析 |
2.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 结果 |
3.1 心脑脉通胶囊各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
3.1.1 蓝萼香茶菜成分-靶点网络 |
3.1.2 葛根成分-靶点网络 |
3.1.3 丹参成分-靶点网络 |
3.1.4 川芎成分-靶点网络 |
3.1.5 心脑脉通胶囊药物-成分-疾病相关靶点网络 |
3.2 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 |
3.3 GO富集分析 |
3.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蓝萼香茶菜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植物资源概述 |
1.1.1 植物形态特征 |
1.1.2 植物资源概况 |
1.1.3 植物图片 |
1.2 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1.2.1 二萜类化合物 |
1.2.2 三萜类化合物 |
1.2.3 黄酮类化合物 |
1.2.4 挥发油类化合物 |
1.2.5 其他类化合物 |
1.3 香茶菜属植物生物活性研究 |
1.3.1 抗肿瘤作用 |
1.3.2 抑菌作用 |
1.3.3 对心血管作用 |
1.3.4 对血小板作用 |
1.3.5 抗炎免疫作用 |
1.3.6 抗HBV作用 |
1.4 香茶菜属植物其他研究 |
1.4.1 毒理学研究 |
1.4.2 其他方面研究 |
1.5 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 |
1.6 课题研究内容 |
1.7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8 特色与创新点 |
第二章 蓝萼香茶菜根化学成分研究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来源 |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内容 |
2.2.1 提取溶剂选择 |
2.2.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2.2.3 提取过程 |
2.2.4 分离过程 |
2.3 实验结果讨论 |
第三章 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活性筛选 |
3.1 蓝萼香茶菜根提取物HPLC谱图 |
3.2 结构鉴定 |
3.2.1 化合物X-1 |
3.2.2 化合物X-2 |
3.2.3 化合物X-3 |
3.2.4 化合物X-5 |
3.2.5 化合物X-6 |
3.2.6 化合物X-7 |
3.2.7 化合物X-8 |
3.2.8 化合物X-9 |
3.2.9 化合物X-10 |
3.2.10 化合物X-11 |
3.2.11 化合物X-12 |
3.2.12 化合物X-13 |
3.2.13 化合物X-14 |
3.2.14 化合物X-15 |
3.2.15 化合物X-16 |
3.2.16 化合物X-17 |
3.2.17 化合物X-18 |
3.2.18 化合物X-19 |
3.2.19 化合物X-21 |
3.2.20 化合物X-22 |
3.3 活性筛选 |
3.3.1 试剂、仪器和材料 |
3.3.2 实验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蓝萼香茶菜根中主要化合物定量分析 |
4.1 定量分析的意义 |
4.2 药品、试剂和仪器 |
4.2.1 药品 |
4.2.2 试剂及仪器 |
4.3 样品提取及分析方法 |
4.3.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4.3.2 分析方法的的选择 |
4.4 蓝萼香茶菜根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
4.4.1 色谱条件 |
4.4.2 对照品溶液的配置 |
4.4.3 供试液的配置 |
4.4.4 方法学验证 |
4.4.5 各化合物含量 |
4.5 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比较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1 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的形态特征 |
1.2 香茶菜属植物结构的研究 |
1.3 香茶菜属植物药理学和化学方面的研究 |
1.4 香茶菜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5 香茶菜属植物繁育方面研究 |
1.6 香茶菜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的研究进展 |
1.7 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香茶菜属植物资源的价值、应用 |
2.1 药用价值 |
2.2 园林应用 |
2.3 食用价值 |
第三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2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仪器及试剂 |
4.3 试验方法 |
第五章 结果与分析 |
5.1 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物候期的调查 |
5.2 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生境的调查 |
5.3 解剖结构试验结果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生物学特性及物候期的分析 |
6.2 对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生境的分析 |
6.3 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解剖结构的比较及其在系统演化上的地位 |
6.4 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形态解剖结构特征与其生境的关系 |
6.5 晶体存在的意义 |
6.6 引种驯化的依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不同采摘期的蓝萼甲素含量测定 |
2.1 方法与结果 |
2.1.1 色谱条件 |
2.1.2 溶液的制备 |
2.1.3 系统适应性考察 |
2.1.4 线性关系考察 |
2.1.5 精密度试验 |
2.1.6 重现性试验 |
2.1.7 稳定性试验 |
2.1.8 回收率试验 |
2.1.9 样品测定结果 |
3 蓝萼甲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单因素优选 |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1.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3.2 正交试验 |
3.2.1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
3.2.2 工艺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8)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药材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仪器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与药品 |
1.2 实验方法 |
1.2.1 蓝萼香茶菜总二萜提取 |
1.2.1.1乙醇加热回流法 |
1.2.1.2乙醚加热回流法 |
1.2.1.3丙酮加热回流法 |
1.2.2 辽宁新宾所产蓝萼香茶菜中总二萜含量的测定 |
1.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
1.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及测定方法 |
1.2.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1.2.3 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中总二萜含量的测定 |
2 结果 |
2.1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蓝萼香茶菜药材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2.2 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药材中二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
3 讨论 |
3.1 提取溶剂的选择 |
3.2 提取方法的选择 |
3.3 对照品及波长的选择 |
3.4 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药材质量的分析 |
(9)蓝萼香茶菜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二萜类 |
1.2 三萜类 |
1.3 黄酮类 |
2 药理活性 |
2.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2.2 细胞毒活性 |
2.3 抗HBV作用 |
2.4 抗炎免疫作用 |
3 小结 |
(10)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毛叶香茶菜药材资源调研及样品收集 |
(一) 香茶菜药材的基源 |
1. 各地标准中香茶菜药材的基源 |
2. 香茶菜药材用药部位的改变 |
(二) 香茶菜药材的产地调研 |
1. 实地调研与样品的收集 |
2. 毛叶香茶菜药材性状 |
(三) 小结与讨论 |
二、毛叶香茶菜药材化学成分研究 |
(一) 香茶菜属植物化学成分文献报道 |
1. 香茶菜属植物成分报道 |
2. 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文献报道 |
(二) 毛叶香茶菜主要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部分 |
(三) 毛叶香茶菜药材主要成分归属及比较研究 |
1. 毛叶香茶菜主要色谱峰的归属 |
(四) 小结与讨论 |
三、毛叶香茶菜药材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 |
(一) 毛叶香茶菜药材多指标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与试药 |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 色谱条件 |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 方法学验证 |
6. 耐用性 |
(二) 样品测定 |
(三) 小结与讨论 |
四、毛叶香茶菜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一) 毛叶香茶菜指纹图谱基本条件以及检测方法的确立 |
(二) 仪器、试剂与试药 |
1. 仪器 |
2. 试剂 |
3. 试药 |
(三) 方法与结果 |
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色谱条件的选择 |
3. 相关峰成分的确定 |
4. 方法学验证 |
5. 毛叶香茶菜指纹图谱的建立和相似度评价 |
(四) 其他香茶菜属植物与毛叶香茶菜相似度比较 |
(五) 小结与讨论 |
五、毛叶香茶菜薄层鉴别方法研究 |
(一) TLC方法的建立 |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
2 毛叶香茶菜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 |
3 薄层色谱方法学 |
(二) 香茶菜药材薄层鉴别 |
1. 毛叶香茶菜样品的鉴别 |
2. 不同来源香茶菜薄层鉴别 |
(三) 小结与讨论 |
六、毛叶香茶菜常规项以及安全性检查 |
(一) 水分 |
(二) 灰分以及酸不溶性灰分检查 |
1. 总灰分 |
2. 酸不溶性灰分: |
(三) 浸出物 |
(四) 毛叶香茶菜中农药多残留LC-MS/MS检测 |
1. 仪器、试剂与试药 |
2. LC-MS/MS条件 |
3.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5. 样品测定 |
(五) ICP-MS法测定毛叶香茶菜药材中重金属的含量 |
1. 仪器与试药 |
2. 试验方法 |
3. 样品测定 |
(六) 小结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蓝萼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蓝萼香茶菜中具有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抑制活性成分的研究[J]. 王辉俊,朱加明,韩俊琦,田浩威,陈炜,叶冠. 中草药, 2020(17)
- [2]蓝萼香茶菜中具有TDO抑制活性成分的活性导向分离[J]. 王辉俊,韩俊琦,田浩威,朱加明,陈炜,叶冠.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6)
- [3]靶向NLRP3炎症小体的蓝萼香茶菜活性成分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D]. 侯晓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心脑脉通胶囊抗心肌缺血作用机制研究[D]. 刘雅文.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5]蓝萼香茶菜根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天义. 西北大学, 2019(01)
- [6]尾叶香茶菜和蓝萼香茶菜比较解剖学研究[D]. 汤晓韵.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7]不同采摘期蓝萼香茶菜中蓝萼甲素的含量测定及提取工艺的研究[J]. 郑巍,孙亮,李伯妍,贾琳,董家潇,郭良君,金永生.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7(06)
- [8]蓝萼香茶菜二萜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及不同产地蓝萼香茶菜药材质量研究[J]. 杨丽霞,任丽丽,王堃.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06)
- [9]蓝萼香茶菜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新进展[J]. 苏永庆,汤建,陈海生,项昭保.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7(03)
- [10]毛叶香茶菜化学成分的研究及其质量标准的建立[D]. 毛思浩.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