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度指标研究

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度指标研究

一、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指标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舜[1](2021)在《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脐橙产地与病害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国是水果生产大国,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水果的产地检测、病害快速检测等受到消费者与加工商的密切关注。水果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加工产品的质量、等级及销售。因此,需要一种高效、无损的技术方法对水果品质进行检测。相比传统的检测技术,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检测水果品质具有无损、高效等特点,以脐橙为研究对象,本文使用高光谱技术,结合多种化学计量学方法,主要对脐橙的病害鉴别、脐橙的产地鉴别、脐橙的货架期鉴别展开检测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利用高光谱技术对不同病害脐橙进行了检测识别。以正常脐橙、黄龙病脐橙、沙皮病脐橙为研究对象,先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再利用GA算法、CARS算法对原始光谱挑选特征波长,分别利用PLS-DA,LS-SVM算法进行建模。结果实验表明,CARS波段筛选方法,挑出的特征波长建立的LS-SVM模型效果最优,提高模型建立的效率并降低了误判率,可实现对正常和患病脐橙有效分类识别,总体误判率为0%。(2)利用高光谱技术对不同产地的脐橙进行了检测识别。以江西赣南、湖北秭归、重庆奉节三个产地的脐橙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聚类分析,再利用GA算法、CARS算法对原始光谱挑选特征波长,分别利用PLS-DA、LS-SVM、ELM算法进行建模,实验结果表明,GA波段筛选方法,挑出的特征波长建立的LS-SVM模型效果最优,总体误判率为15%,提高建模速度和模型的预测精度,对不同产地的脐橙检测方面表现出很大潜力。(3)利用高光谱技术对不同货架期的脐橙进行了检测识别。以脐橙为研究对象,对样品分别在货架期第0天、第7天和第14天的高光谱图像采集,对不同货架期脐橙分别获得原始光谱特征和图像特征(包括RGB、HSI颜色特征以及灰度共生矩阵特征),以光谱、图像、混合特征分别建立PLS-DA和LS-SV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以混合特征建立LS-SVM模型效果最优,提高对不同货架期脐橙识别的正确率,可实现对不同货架期的脐橙准确有效分类识别,误判率为1.33%。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不同病害脐橙、不同产地脐橙的检测识别,并对不同货架期脐橙进行判别,可为水果外部品质分选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并对水果的销售、存储和深加工企业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孙华军[2](2020)在《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南果梨为秋子梨(Pyrus ussuriensis Maxim.)系的优良梨果、辽宁省的特产水果之一,采收以后适度后熟的南果梨果肉细腻、酸甜适口、汁液丰富、香气浓郁,深受消费者青睐。南果梨通常在9月上中旬采收,采收期集中而且正值高温,在常温下放置半月左右果实即开始进入衰老期,果心出现褐变症状,严重时果肉也发生褐变,果肉过软,失去食用价值。因此,生产上普遍采用冷藏方式来延长南果梨的贮藏期和市场供应期。然而,实践中发现,冷藏虽能有效延缓南果梨的后熟衰老进程,使其贮藏期延长至六个月,但经过长期冷藏的南果梨转入常温货架以后,果皮很容易发生褐变,甚至在果实尚未后熟软化果皮即表现出褐变症状,严重影响了冷藏南果梨的商品品质和商品价值。因此,研究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发生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发生情况与膜脂代谢的关系,结合转录组测序结果,找到膜脂代谢关键基因,分析其启动子序列顺式作用元件,通过酵母单杂交和凝胶阻滞(EMSA)试验筛选结合关键基因的转录因子,利用GUS活性、双荧光素酶、酵母双杂交、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及南果梨瞬时表达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研究转录因子对关键基因的调控模式。并基于上述机理研究结果,探索了缓解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相应调控技术。为解决冷藏南果梨的品质劣变问题,推动南果梨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冷藏60 d(短期冷藏)和120 d(长期冷藏)的南果梨出库后在常温货架期间果实的表观、细胞结构、膜脂组分和膜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等变化有所不同。短期冷藏的果实整个货架期均未出现褐变现象,而长期冷藏的果实在货架第3d果皮出现轻微褐变症状,随着货架期的延长而逐渐加重;与短期冷藏果实相比,长期冷藏的果实细胞结构完整性明显受损,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膜脂含量显着降低,其中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酸(PA)、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单半乳糖甘油二酯(MGDG)和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对长期低温胁迫响应显着;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脂肪酸不饱和度和指数显着下降;磷脂酶D(PLD)、脂肪酶和脂氧合酶(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其中PuPLDβ1表达量显着升高。表明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南果梨果皮组织膜脂的降解,改变了膜脂组分与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导致果皮组织发生酶促褐变,其中PuPLDβ1应答长期低温胁迫更为明显,是促进冷藏南果梨膜脂降解、诱导果皮褐变的关键基因。克隆南果梨PuPLDβ1启动子序列,发现其启动子序列上存在多个与非生物胁迫和激素应答相关元件,也存在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通过酵母单杂交筛选出两个能结合PuPLDβ1启动子的MYB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EMSA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能特异性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中的TAACTG位点;GUS和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能激活PuPLDβ1启动子下游报告基因转录,并且当二者共同存在时激活能力更强;在南果梨果实和愈伤中过表达PuMYB21和PuMYB54后PuPLDβ1转录水平提高,干扰PuMYB21和PuMYB54表达后PuPLDβ1转录水平降低;酵母双杂交、GST-pull down和双分子荧光互补等试验结果表明PuMYB21和PuMYB54存在互作;RT-qPCR结果显示长期低温胁迫诱导了PuMYB21和PuMYB54上调表达;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PuMYB21和PuMYB54均属于R2R3型MYB转录因子,并且PuMYB21与白梨PbrMYB21亲缘关系较近,PuMYB54与苹果MdMYB54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二者均定位于细胞核。上述结果证实PuMYB21和PuMYB54通过靶向结合PuPLDβ1启动子上的TAACTG元件正调控PuPLDβ1的转录从而参与长期低温胁迫南果梨的膜脂降解。基于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转录调控机理,进一步探讨了褪黑素(MT)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MT处理后冷藏120 d的南果梨果实褐变发生的时间延晚3 d出现,而且褐变率和褐变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果实。处理的果实果皮组织细胞结构完好,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明显降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脂肪酸不饱和度、脂质分子PC和PE相对含量显着提高,PLD、脂肪酶和LOX活性以及PuMYB21、PuMYB54和PuPLDβ1基因转录水平显着下调,抗氧化酶SOD、CAT和APX活性和相关基因PuSOD1、PuCAT和PuAPX6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表明MT处理可能通过降低转录因子PuMYB21和PuMYB54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PuPLDβ1的转录,同时激活抗氧化系统关键酶活性,一定程度抑制果皮组织中膜脂降解和脂质过氧化,有效缓解南果梨的果皮褐变。

汤梅,罗洁莹,高杨文,柳建良,王琴[3](2019)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采后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作为水果采后检测技术,因具有无损、便捷、准确、实时获得数据、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已在水果贮藏保鲜领域得到一定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介绍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从水分分析、组织结构分析、缺陷鉴别、内部失调研究、营养成分分析等方面综述了国内外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采后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李洪怡[4](2019)在《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更好地了解猕猴桃理化特征的变化规律、酚类化合物积累模式和筛选富含酚类化合物的猕猴桃品种,本文分别对不同成熟度、不同品种及不同产地猕猴桃的理化特征、酚类化合物种类的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降血脂和降血糖活性进行了评估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物质的变化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猕猴桃的单果重、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上升趋势,抗坏血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猕猴桃总酚、总黄酮和原花青素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东红猕猴桃总酚含量为5.277.93 mg GAE/g DW,红阳的总酚含量为6.038.25 mg GAE/g DW。通过HPLC法在东红猕猴桃检测到7种酚类化合物,其中绿原酸、咖啡酸和(-)-表儿茶素是主要酚类化合物;红阳猕猴桃中共检测到6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主要酚类化合物。此外,东红和红阳猕猴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胰脂肪酶、α-糖苷酶抑制作用,其中东红猕猴桃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40.6687.26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1.933.23 mg DW/mL,对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48.0270.1 mg DW/mL;红阳猕猴桃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65.72119.75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抑制作用的IC50值为2.123.64 mg DW/mL,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34.5556.51mg DW/mL。(2)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化合物比较供试14个品种,猕猴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范围分别为:7.10133.74 g、13.1%17.6%、13.48%20.35%和51.32390.68 mg/100 g FW。红实、金实和金龙猕猴桃总酚含量较其余11个品种高,分别为16.52、13.38、11.02 mg GAE/g DW。根据HPLC分析不同品种猕猴桃检测到12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绿原酸、没食子酸和槲皮苷是主要酚类物质。同时,所有试验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对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红实、金实及金龙更强,其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160.36、117.90和90.78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作用IC50值分别为3.12、3.85和3.96 mg/mL DW。葛枣猕猴桃具有最强的α-糖苷酶抑制作用,IC50值为9.11 mg/mL DW。(3)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品质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不同产地红阳猕猴桃猕猴桃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抗坏血酸含量分别为:57.46171.07 g、14.9%18.9%、14.61%20.41%和107.06158.12 mg/100 g FW。猕猴桃的总酚含量为5.709.08 mg GAE/g DW;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为46.6987.18μmol Trolox/g DW;对胰脂肪酶作用IC50值为4.166.70 mg/mL DW;对α-糖苷酶抑制IC50值为16.1356.62 mg/mL DW。其中邛崃晨阳村、蒲江华胜农业公司2号基地、邛崃君威A基地和兴文的红阳猕猴桃抗坏血酸含量、总酚含量高,抗氧化活性、胰脂肪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较强。通过HPLC分析,共检测出8种酚类化合物,其中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红阳猕猴桃主要酚类化合物。

罗红辉[5](2017)在《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采后苹果抗冷害机制和植物花色素苷降解规律》文中认为近年来,基于多种植物基因组学的不断完善,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生理生化研究中已经成为高效快捷的筛选关键作用蛋白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了采后苹果(Malus domestica)果实的抗冷害机制和植物花色素苷降解规律。苹果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冷藏期间最常发生的冷害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目前,国内外主要是从生理生化水平和具体预防技术的角度研究苹果冷害,而对深入的抗冷机制研究还不多。本文从贮藏方式、品种差异、砧木类型等不同角度,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分析了易冷害与抗冷果实间的蛋白质组差异,从蛋白水平全面分析了苹果果实可能的抗冷机制。包括苹果果实在内的许多果蔬和观赏植物在不同发育期、或遭遇病虫害及环境改变时,出现显着的花色素苷降解现象,影响了这些园艺产品的外观品质。尽管植物花色素苷合成机制得到了广泛研究,但目前花色素苷降解机理仍然不太清楚。本文利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已全测序的优势,首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蓝光处理诱导拟南芥幼苗大量花色素苷合成及其随后花色素苷的迅速降解期间的蛋白质组变化,以筛选出可能参与花色素苷降解的蛋白质;此外,以具有明显褪色现象的鸳鸯茉莉(Brunfelsia calycina Benth.)花瓣和四季桂(Osmanthus fragrans var.semperflorens)叶片与基本不褪色而维持红色的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花瓣和红背桂(Excoecaria cochinchinensis Lour)叶片为材料,比较分析了它们的花色素苷降解规律,从新的角度探讨了植物花色素苷的降解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延迟冷藏预贮处理对采后苹果的抗冷机制软烫伤易感品种‘Ambrosia’苹果采收后于20℃温暖环境下预贮藏7天(延迟冷藏预贮处理)再进行01℃冷藏1个月(1 M组)和3个月(3 M组)。与直接冷藏(对照)相比,预贮处理果实冷害发生率明显较低。成功构建了采后直接冷藏和预贮后再冷藏两种贮藏方式下苹果果实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共鉴定到2602个不同蛋白,1 M组和3 M组的三个生物学重复间共同蛋白数量分别是380和425个,其中显着变化蛋白分别为16和36个;整个研究的共同蛋白数量是259个。果实在预贮处理后的抗冷害相关蛋白的表达主要受贮藏方式和贮藏时间的影响。从多个统计学角度分析并首次揭示了ABC转运蛋白F家族成员4、O-糖基水解酶、水通道蛋白PIP1-4等膜蛋白可能参与采后苹果果实抗冷害机制;而晚期胚胎发生D-29蛋白、核苷二磷酸激酶、hsp70-Hsp90组织蛋白的表达则与对照果实的冷害发生密切相关。2.比较分析了易冷害与不发生冷害品种苹果果实的蛋白质组差异在品种评估试验(Cultivar Evaluation Trial,CET)中对多个品种苹果果实进行两个季度(CET2014和CET2015)的采收、冷藏和观察,成功构建了易冷害与抗冷害品种果实之间的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谱。CET2014和CET2015分别共鉴定到2230和2318个不同蛋白,共同蛋白分别是375和228个,重点显着变化蛋白分别有76和57个。综合两年结果,几乎在所有易冷害品种中都上调表达的重点蛋白有18个,主要有次生代谢物途径相关的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等,信号调节的ras基因相关蛋白Rab7,病程相关的类甜蛋白1a、酸性几丁质酶SE2,细胞壁降解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等;都下调表达的有36个,主要有营养储存蛋白(Legumin A)、信号调节蛋白(14-3-3蛋白)、S-腺苷甲硫氨酸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抑制细胞壁降解相关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蛋白等。表明这些蛋白可能在诱发或防御多品种苹果果实的贮藏冷害中起关键作用。3.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不同砧木类型‘Honeycrisp’果实的抗冷害机制Geneva砧木‘Honeycrisp’果实采后冷害指数比Bud.(Budagovsky)砧木‘Honeycrisp’果实的明显高。因此,本文对冷藏后两种砧木的子类型砧木果实进行了蛋白质组差异表达分析。分别与冷害发生率低的Bud.70-20-20和几乎没有冷害的Bud.9砧木果实相比,Geneva组的三个子类型砧木果实和Bud.组的两个子类型砧木果实分别共鉴定到不同蛋白977和1098个,其中共同蛋白分别为555和643个,显着差异表达蛋白分别是56和64个。Geneva组显着上调表达的主要蛋白有9个:水通道蛋白PIP2-8、生长素运输蛋白BIG、异丁子香酚合酶1、天冬氨酸蛋白酶、鸟嘌呤脱氨酶等;显着下调表达的主要蛋白有11个:醌氧化还原酶、磷脂过氧化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Ph GPX6)、营养储存相关蛋白、功能未知的2个干燥相关蛋白(desiccation-related PCC13-62)等。Bud.组显着上调表达的主要蛋白有10个:植物PPR蛋白(pentatricopeptide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1、阳离子过氧化物酶1、抗病相关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β-半乳糖苷酶等;显着下调的主要蛋白有24个:种子成熟蛋白、营养储存相关蛋白、70 k Da热休克蛋白等响应胁迫相关蛋白、醌氧化还原酶和Ph GPX6等氧化还原相关的蛋白、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蛋白(β-葡糖苷酶12)等。表明,冷害指数偏低甚至为0的Bud.砧木果实中存在更多与抗冷害相关的蛋白,而Geneva组可能存在更多与冷害发生相关的蛋白。4.首次分析了拟南芥幼苗花色素苷合成和降解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变化利用蓝光处理(BLT)成功诱导拟南芥幼苗花色素苷大量合成,花色素苷含量(7.76 Abs/g FW)在BLT后的第6天达到最高,是BLT前的15.2倍,是此时弱白光对照幼苗(CK)的33.7倍,是幼苗转绿后的9.5倍。酚类、芳族酸或苯丙烷类、黄酮醇类等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也在BLT后明显升高并在恢复期间而下降。成功构建了蓝光诱导拟南芥花色素苷合成及其花色素苷降解期间的蛋白质组表达谱。综合花色素苷开始降解到几乎完全降解的显着上调蛋白(即BLT组相比于CK组)得到133个重点关注蛋白,在细胞功能和胁迫功能相关方面的显着上调蛋白有:氧化还原相关的蛋白(硫氧还蛋白3、蛋白二硫键异构酶前体、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2、谷胱甘肽S-转移酶6/TAU5等);转运功能相关的蛋白(网格蛋白重连、外质体包膜蛋白、分泌相关蛋白RAS 1B等);非生物胁迫相关蛋白(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31、MLP类蛋白等);信号蛋白(钙结合EF手的家族蛋白、钙调蛋白1等);激素相关蛋白(腈水解酶1、脂氧合酶);蛋白质水解的肽酶类蛋白;次生物质代谢蛋白(2-甲基-6-植酰基-1,4-氢醌甲基转移酶1、脱硫-硫代葡萄糖苷磺酸转移酶18、查耳酮异构酶等)。全文研究的所有显着变化蛋白有517个,其中定位于液泡或者液泡膜的有37个,另外在花色素苷降解期间表达上调的糖苷酶类有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31、木葡聚糖内切葡聚糖酶/水解酶蛋白7、β-葡糖苷酶23;表达上调的氧化酶类有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酰基辅酶A氧化酶、ACC氧化酶等。表明,蓝光诱导拟南芥幼苗花色素苷合成及其随后的降解期间,大量蛋白表达上调,而与花色素苷降解相关的蛋白可能就隐藏在上述这些重点关注蛋白中。5.比较了不同花色素苷降解模式的观赏植物花瓣或叶片的花色素苷降解规律花色素苷降解降低了园艺产品的观赏性或营养价值。为了研究可能影响花瓣或者叶片在发育成熟期间颜色变化的因素,比较了鸳鸯茉莉和月季花瓣、四季桂和红背桂叶片(即分别代表花色素苷快速降解和缓慢降解的花瓣或叶片类观赏植物)的花色素苷降解。本研究进行了活性胶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细胞中性红和香草醛染色观察、酶动力学测定并进行花色素苷降解相关的过氧化物酶(PODs)的免疫检测等。月季花瓣和红背桂叶片分别比鸳鸯茉莉花瓣和四季桂叶片具有显着较低的花色素苷降解相关的POD活性,可能与其中的高单宁含量相关。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在月季中分别为161.3±12.34和273.56±41.23μg/g FW,而在鸳鸯茉莉中未检测到;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酸(GA)在红背桂叶片中分别为8.33±0.68、3.48±0.04和0.75±0.04 mg/D FW,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ECG在四季桂叶片中分别为4.13±0.21和0.55±0.07 mg/D FW。ECG和GCG抑制鸳鸯茉莉POD的IC50分别为21.5和29.7μM,并且添加到花色素苷溶液中使色素起了增色作用;CG、ECG、GA、GC和EGC抑制四季桂POD的IC50分别为14.85、9.27、16.72、36.12和28.1μM。儿茶素和表儿茶素不影响POD活性,同时用作POD底物的Km值为0.48和1.23 m M。在四种植物中都检测到与花色素苷降解相关的POD表达量高。综上,高含量的单宁,特别是没食子酸酯类儿茶素,在月季花瓣或者红背桂叶片中可能抑制了与降解相关的酶,导致体内花色素苷的维持和颜色稳定。

李泰山[6](2017)在《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杏李种间杂交新品种‘味帝’(Prunus domestica×armeniaca?Weidi‘)属蔷薇科李亚科李属植物,是通过杏(Armeniaca vulgaris Lam.)和李(Prunus salicina Lindl.)反复杂交选育的新品种。多年引种栽培试验表明,‘味帝’在国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且具有成熟早、营养丰富、外观艳丽、甜酸风味适宜等优良特性,深受当今消费者和鲜果市场的欢迎。‘味帝’丰产,但在生产中由于负载量过高造成于其‘味帝’果实品质下降,严重影响其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化推广种植。本文通过对盛果期‘味帝’进行不同高(T1)、中(T2)、低(T3)三种负载水平处理,研究负载量对产量、果实大小分布和果实品质(外观品质、风味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初步确定‘味帝’适宜的负载水平,为进一步研究杏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和提升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负载量的减小,单株总产量随之降低;同时,一级果(medium-sized fruit)、二级果(small-sized fruit)和无商业价值果(non-commercial fruit)的产量均显着降低,而特级果(large-sized fruit)的产量先上升后降低,在T2处理(中等负载水平)时取得最大值,为12.60kg/株,与对照相比单株产量提升达6.10kg。同时,降低负载量可提升商业果率,但三个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T1、T2和T3的处理后的特级果率分别为40.42%、73.15%和85.53%,与对照相比分别提升了18.94%、51.67%和64.05%。基于留果量和特级果产量的一元二次函数模型表明,当基部每cm2留果量为1.39个(T2处理)时,特级果的产量最大,此时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2)降低负载量可显着提升单果质量和果实大小。和对照相比,T1、T2和T3的平均单果质量分别提高了10.09%、21.06%和34.16%,横径增幅最多达8.09mm,但果形指数未发生显着变化,且T2和T3处理中的平均果实横径均达到特级果标准。降低负载量可显着提升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但只有T2显着提升了果实的固酸比。同时,负载量对果肉颜色无显着影响。(3)降低负载量可以显着提高总糖、蔗糖、葡萄糖、果糖和山梨醇等不同类型糖的含量,其中总糖含量提升达40.94%。相关性分析表明4种类型的糖的含量变化呈极显着相关;负载量降低时几种酸的影响呈多元化趋势,其中苹果酸含量显着升高,琥珀酸含量无显着变化,柠檬酸、草酸和奎宁酸含量显着降低,T3水平下总酸含量最高,提高了26.70%。研究确定了‘味帝’果实中5种对风味有贡献价值的游离氨基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和羟脯氨酸。随着负载量的降低,游离氨基酸的总量呈下降趋势。与对照果实中相比,T1、T2和T3处理后果实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31.9、598.8和607.8 mg/100g。随着负载量的减小,T1负载水平的甜酸比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T2负载水平时,甜度值/总酸显着提升,达到最大,继续减小负载量至T3水平时,甜度值/总酸未发生显着变化。T2、T3处理后的果实甜酸风味与照相比,发生显着变化,分别为甜、酸甜,CK与T1的风味均为酸。负载量对果实香气也有影响,随着负载量的降低,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总量呈升高趋势(除T1外),但总香气值无变化。这些挥发性物质中,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的含量随负载量的增加而降低,醇类和内酯类化合物的含量保持不变,而醛类和酮类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呈―U‖型变化。‘味帝’的6种特征香气中,芳樟醇随负载量的降低而升高,而乙酸乙酯的变化与之相反,乙酸丁酯、己醛、壬醛、辛醛这4种特征香气没有明显变化。负载量可影响芳樟醇和乙酸乙酯的香气值,但总香气值未发生变化。(4)降低负载量对果实中黄酮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没有显着影响,总酚和花色素苷的含量分别会在一定程度上升高和降低,但果实的DPPH、ABTS和FRAP等抗氧化活性无明显变化。

王波[7](2015)在《苦瓜贮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海南本地产“槟城”苦瓜为对象,针对其在贮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采收成熟度、预冷、贮运温度以及果实保鲜进行重点研究,确定出一套适宜于苦瓜贮运保鲜的系统技术,以减少苦瓜采后损失,增加农民收益,并为其他蔬菜的贮运保鲜提供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以5-6成熟、7-8成熟和9成熟3种不同成熟度的苦瓜果实为研究对象,贮藏于15℃下,通过定期测定苦瓜果实各组指标,研究不同成熟度苦瓜果实在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研究表明:成熟度较轻(5-6成熟)的果实能较好地维持自身采后品质,且贮藏时间较长;而采后成熟度较高时(7-8成熟、9成熟),果实则极易劣变,且贮藏时间也较短。所以建议采收时,需综合贮运时间和产量,选取成熟度适宜的苦瓜果实进行采收。2、使用5℃空气、10℃空气、5℃冰水和5℃冷水4种不同预冷方式分别对苦瓜果实进行预冷处理,并贮藏于15℃,研究不同预冷方式对苦瓜果实降温速率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0℃空气预冷,苦瓜果实内部温度降低较慢,且品质下降较快;5℃空气、冷水和冰水预冷都能较快地降低苦瓜果实的内部温度,且能推迟苦瓜表皮黄化,保持较好的硬度和较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但5℃空气预冷处理后果实的腐烂率和失重率较大;而经冰水预冷后的苦瓜果实贮藏到第18d时,还能保持较高的TSS含量以及较低的果实腐烂率,效果较优于冷水预冷,所以冰水预冷是苦瓜采后较佳的预冷方式。3、将苦瓜果实分别贮藏6℃、10℃、14℃和20℃4种不同温度下,研究贮藏期间,不同贮藏温度对苦瓜果实品质影响。结果表明,苦瓜果实6℃下贮藏到第6d出现冷害;10℃下贮藏第9d出现轻微冷害,且随着贮藏时间冷害加重;14℃和20℃在贮藏18d内均未出现冷害,但是20℃下贮藏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快。所以,如果贮藏时间小于9d,适宜贮藏在10℃下;如果需长期贮藏,宜放置在10℃以上不发生冷害的温度下贮藏。4、使用0.5μL/L,0.75μL/L和1.0μL/L3种不同浓度的1-MCP在20℃下对采后苦瓜果实处理12h,置于20℃下贮藏,研究不同浓度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能有效地延缓苦瓜果实硬度下降,保持较高的营养品质,且在整个贮藏期间,能够有效增加果实中POD和CAT酶的活性。另外,1-MCP还可以抑制果实的腐烂,但是过高浓度(1.0gL/L)反而会增加果实的腐烂。研究认为,0.75μL、L1-MCP处理可延缓采后苦瓜果实成熟衰老和贮藏品质下降,且在20℃下最佳贮藏时间为11d,延长贮藏时间达4d以上。

李昕升[8](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指出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敖登花[9](2013)在《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转反义ACSl基因甜瓜耐贮藏品系为材料,分析研究了加代培育的转基因甜瓜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其植株的生物学特性。对转基因甜瓜进行连续三代培育,通过观察其果实表型研究分析耐贮藏性;用PCR检测法鉴定其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以常规的生物学特性测定方法进行植株的农艺性状、果实品质、呼吸速率和内源乙烯含量的变化的测定。结果表明:1)转反义ACSl基因甜瓜耐贮藏品系果实耐贮藏性稳定;2)PCR检测的阳性率100%,外源基因遗传稳定;3)转基因甜瓜的主根长、主根粗、侧根数、根毛生长情况、茎蔓长、叶面积、果实质量、横纵径、果形指数、花器官的一些性状以及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等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均与未转基因对照甜瓜无显着差异。但在正常采摘期采摘时,转基因甜瓜果实果皮颜色呈绿或黄绿色,在采后贮藏期间未出现内源乙烯和呼吸峰值,且内源乙烯含量和呼吸速率与未转基因甜瓜果实相比明显降低;4)在授粉后果实发育过程中,转基因和未转基因甜瓜果实质量、体积、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硬度等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转基因甜瓜果实成熟滞后,其内源乙烯含量低且未出现峰值,而未转基因甜瓜果实内源乙烯含量较高且在授粉后第39天出现乙烯峰值。总之,转基因甜瓜除了表现出延迟成熟、耐贮藏、内源乙烯含量和呼吸速率低且未出现峰值以外,其它性状与未转基因对照基本相同。

董文勇[10](2013)在《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葡萄是世界重要的果树树种,其栽培面积和产量曾长期位居世界五大重要水果之首。台湾葡萄约在300多年前的清朝初年由先民自大陆引入,但其真正发展仅50余年。台湾虽然地处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均在葡萄适栽范围之外,但经数十年栽培经验的积累,已成功发展出亚热带地区独特的栽培模式。目前栽培种绝大多数为葡萄Vitis viniferaL.和美洲蘡薁V. labrusca L.的杂交种。台湾葡萄以进口为主,但也有少量出口,日本和泰国为两大主要出口市场,近年欲开辟中国大陆这一新兴出口市场。本研究应台湾欲出口葡萄至大陆的要求,通过分析其提供的葡萄技术资料,查阅相关专着、数据库(如CABI、维普、TaiBNET)以及重要国际与国家组织官网(如EPPO、NLBIF、ScaleNet),按照《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包括环境风险和活体转基因生物分析》(ISPM第11号)提出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并部分参考孙楠等建立的进境水果果实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实用方法中的分析要素,运用半定量方法对进境台湾葡萄开展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经过风险评估,确定高风险5种,即香蕉肾盾蚧、木槿曼粉蚧、日本臀纹粉蚧、烟草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中风险9种,即螺旋粉虱、橘小实蝇、槟栉盾蚧、刺盾蚧、台湾黄毒蛾、丝鳞粉蚧、南洋臀纹粉蚧、大洋臀纹粉蚧和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低风险3种,即腹突皱针蓟马、葡萄苦腐病菌和葡萄枝枯病菌。根据ISPM第11号中“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定义,均将其列为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根据上述风险评估结果,对于超过“很低”风险的有害生物,提出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果园管理、包装厂管理、包装要求、冷处理要求、出口前检疫和证明文件要求在内的装运前要求;包括证明文件核查和进境检验检疫在内的进境要求;以及不符合要求的处理。这些措施的实施,可将进境台湾葡萄的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指标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脐橙产地与病害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水果检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果检测国外研究现状
        1.2.2 水果检测国内研究现状
        1.2.3 水果高光谱检测的国内外研究问题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光谱系统成像原理及数据处理算法
    2.1 高光谱系统
        2.1.1 高光谱成像技术
        2.1.2 高光谱分选仪系统
        2.1.3 光谱仪成像原理
    2.2 数据采集与图像校正
        2.2.1 数据采集
        2.2.2 图像校正
    2.3 脐橙样品光谱特征提取
    2.4 数据分析方法及模型评价
        2.4.1 光谱变量降维及特征变量提取方法
        2.4.2 光谱数据建模方法
        2.4.3 模型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病害鉴别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脐橙样品及样品光谱分析
        3.2.1 脐橙样品
        3.2.2 光谱分析
    3.3 波段筛选特征波长
    3.4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
    3.5 基于光谱的正常脐橙和病害脐橙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
    3.6 基于光谱的正常脐橙和病害脐橙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
    3.7 模型对比
    3.8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产地鉴别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样品
    4.3 脐橙样品光谱特征分析
    4.4 脐橙高光谱变量特征提取
        4.4.1 光谱变量降维
        4.4.2 正适应加权算法
        4.4.3 遗传算法
    4.5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产地定性判别模型建立与预测
        4.5.1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产地偏最小二乘判别模型研究
        4.5.2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产地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判别模型研究
        4.5.3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产地极限学习机判别模型研究
    4.6 定性判别模型的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谱特征和图像特征的脐橙货架期定性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脐橙实验样品的准备
    5.3 脐橙样品光谱特征分析
    5.4 脐橙样品图像特征提取
    5.5 脐橙货架期定性模型的建立
        5.5.1 基于光谱特征的脐橙货架期定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5.2 基于图像特征的货架期时间定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5.3 基于混合特征的脐橙货架期定性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5.6 定性判别模型的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南果梨采后特性
        1.1.1 南果梨概况
        1.1.2 南果梨采后特性及贮藏中存在的问题
    1.2 果实褐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果实褐变相关代谢途径
        1.2.2 果实褐变的调控技术
        1.2.3 南果梨褐变的研究进展
    1.3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1.3.1 褪黑素简介
        1.3.2 褪黑素在果蔬采后贮藏中的应用
    1.4 转录因子简介
        1.4.1 转录因子家族简介
        1.4.2 转录因子在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1.4.3 MYB转录因子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藏对南果梨膜脂代谢及果皮褐变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褐变的发生情况
        2.2.2 褐变果实果皮细胞的透射电镜观察
        2.2.3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的变化
        2.2.4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脂肪酸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2.2.5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组分及含量的变化
        2.2.6 不同冷藏期南果梨在常温货架期果皮组织膜脂代谢关键酶活性和基因表达的变化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控冷藏南果梨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 PLDβ1 的关键转录因子PuMYB21/54 筛选及转录调控模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uPLDβ1 启动子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2.2 与PuPLDβ1 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筛选
        3.2.3 凝胶阻滞试验验证PuMYB21和PuMYB54 结合PuPLDβ1 启动子
        3.2.4 GUS报告基因试验确定调控模式
        3.2.5 双荧光素酶试验分析PuMYB21和PuMYB54对PuPLDβ1 启动子转录活性的调控
        3.2.6 PuMYB21与PuMYB54 互作
        3.2.7 PuMYB21和PuMYB54 正调控南果梨果实和愈伤PuPLDβ1 的转录
        3.2.8 PuMYB21和PuMYB54 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3.2.9 PuMYB21和PuMYB54 的结构域分析
        3.2.10 PuMYB21和PuMYB54 的系统进化树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缓解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影响
        4.2.2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2.3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2.4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果皮组织脂肪酸的影响
        4.2.5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膜脂组分的影响
        4.2.6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LD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7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LOX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8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脂肪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9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4.2.10 褪黑素处理对冷藏南果梨PuMYB21和PuMYB54 表达水平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 总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采后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概述
    1.1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
    1.2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应用概述
2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采后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2.1 LF-NMR技术在采后水果水分分析中的应用
        2.1.1 成熟度分析
        2.1.2 货架期判定
        2.1.3 质构分析
        2.1.4 保鲜效果评价
    2.2 LF-NMR技术在采后水果组织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2.3 LF-NMR技术在采后水果缺陷鉴别中的应用
    2.4 LF-NMR技术在采后水果内部失调研究中的应用
    2.5 LF-NMR技术在采后水果营养成分分析中的应用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3.1 存在的问题
    3.2 展望

(4)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简介
    1.2 植物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2.1 抗氧化能力
        1.2.2 降血脂和降血糖能力
        1.2.3 抗肥胖作用
        1.2.4 抗肿瘤作用
    1.3 猕猴桃简介
    1.4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1.4.1 酚类
        1.4.2 黄酮类
        1.4.3 花青素
        1.4.4 原花青素
    1.5 成熟度对猕猴桃理化指标与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5.1 果实成熟度的划分
        1.5.2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的变化
        1.5.3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变化
    1.6 品种对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7 产地对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影响
    1.8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9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材料
        2.1.2 不同品种猕猴桃材料
        2.1.3 不同产地猕猴桃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3 实验设计
        2.3.1 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2.3.2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2.3.3 猕猴桃多酚类物质的评价
        2.3.4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2.3.5 猕猴桃的抗氧化活性
        2.3.6 猕猴桃酚类化合物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
    2.4 指标测定的方法
        2.4.1 理化指标测定
        2.4.2 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
        2.4.3 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2.4.4 抗氧化活性指标的测定
        2.4.5 酚类化合物对消化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1.1 不同成熟度东红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1.2 不同成熟度红阳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2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2.1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3.2.2 不同品种猕猴桃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3.2.3 不同品种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3.2.4 不同品种猕猴桃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3.2.5 不同品种猕猴桃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的比较
    3.3 不同产地红阳猕猴桃理化指标及酚类化合物的评价
        3.3.1 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指标的评价
        3.3.2 不同产地猕猴桃的多酚类物质含量的比较
        3.3.3 不同产地猕猴桃酚类化合物的构成分析
        3.3.4 不同产地猕猴桃的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3.3.5 不同产地猕猴桃对消化酶的抑制活性的比较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成熟度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1.2 不同品种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1.3 不同产地猕猴桃理化指标和酚类化合物的比较
    4.2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采后苹果抗冷害机制和植物花色素苷降解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1.1 蛋白质组学与植物生理活动研究
        1.1.1 蛋白质组学简介
        1.1.2 主要的蛋白质组学技术
        1.1.2.1 蛋白样品制备
        1.1.2.2 肽段分离技术
        1.1.2.3 蛋白质(肽段)标记技术
        1.1.2.4 质谱技术
        1.1.2.5 数据库检索和数据分析技术
        1.1.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植物生理活动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
    1.2 苹果采后贮藏期间生理紊乱病害的抗病研究进展
        1.2.1 苹果贮藏病害简介
        1.2.2 贮藏生理紊乱病害抗病机制的研究现状
        1.2.2.1 不同病害的控制研究
        1.2.2.2 嫁接砧木与病害控制的研究
        1.2.2.3 贮藏条件与病害控制的研究
    1.3 观赏植物花色素苷降解研究进展
        1.3.1 高等植物花色素苷合成机制简介
        1.3.2 观赏植物花色素苷降解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2章 采后延迟冷藏与直接冷藏的‘Ambrosia’苹果在贮藏后的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处理和取样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试剂
        2.2.4 总蛋白提取
        2.2.5 蛋白浓度测定
        2.2.6 蛋白质胰蛋白酶酶切反应
        2.2.7 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
        2.2.8 脱盐处理
        2.2.9 OFFGEL等电聚焦分离
        2.2.10 肽段液相色谱分离
        2.2.11 质谱分析
        2.2.12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2.2.13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采后延迟冷藏与直接冷藏‘Ambrosia’苹果贮藏冷害的发生情况
        2.3.2 ‘Ambrosia’蛋白质组鉴定和定量概况
        2.3.3 380个1M实验组和425个3M实验组的共同鉴定蛋白的GO功能分析
        2.3.4 显着差异表达蛋白的分析
        2.3.4.1 1M和3M实验组共同蛋白的平均相对表达值概况
        2.3.4.2 显着变化蛋白聚类分析
        2.3.5 259个所有共同鉴定蛋白的PCA及ANOVA分析
        2.3.6 受延迟冷藏处理影响的重点蛋白分析
        2.3.6.1 ABC转运蛋白F家族、O-糖基水解酶、水通道蛋白PIP1-4
        2.3.6.2 尿苷酸-胞苷酸激酶3、ATP依赖性解旋酶、根毛缺陷蛋白
        2.3.6.3 植物PPR蛋白、L-半乳糖1磷酸磷酸酶、铜氧化酶SKU5
        2.3.6.4 晚期胚胎发生D-29、核苷二磷酸激酶1、HSP70-HSP90组织蛋白 3
        2.3.6.5 蛋白酶体α亚基6、苏氨酸-tRNA连接酶 1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贮藏后易冷害的苹果品种与抗性品种之间的蛋白质组差异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取样
        3.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3.2.3 总蛋白提取及含量测定
        3.2.4 蛋白质胰蛋白酶酶切反应
        3.2.5 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
        3.2.6 脱盐处理
        3.2.7 OFFGEL等电聚焦分离
        3.2.8 肽段液相色谱分离及质谱分析
        3.2.9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3.2.10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品种评估试验中的果实贮藏冷害发生情况
        3.3.2 CET共同鉴定蛋白数及显着差异蛋白数概况
        3.3.3 显着差异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的聚类分析
        3.3.4 重点显着变化蛋白的功能分类
        3.3.4.1 细胞功能的分布
        3.3.4.2 胁迫相关功能的分类
        3.3.4.3 其他未分类功能
        3.3.5 重点显着变化蛋白的功能分析
        3.3.5.1 次生物质代谢
        3.3.5.2 信号调节
        3.3.5.3 发育相关蛋白
        3.3.5.4 细胞壁代谢
        3.3.5.5 蛋白质合成与降解
        3.3.5.6 其他细胞功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不同砧木类型‘Honeycrisp’果实贮藏抗冷害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4.2.3 总蛋白提取与含量测定
        4.2.4 蛋白质胰蛋白酶酶切反应
        4.2.5 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
        4.2.6 脱盐处理
        4.2.7 OFFGEL等电聚焦分离
        4.2.8 肽段液相色谱分离及质谱分析
        4.2.9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4.2.10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砧木类型的‘Honeycrisp’苹果在采后贮藏期间的冷害发生情况
        4.3.2 共同鉴定蛋白及显着变化蛋白统计
        4.3.3 显着变化蛋白的聚类分析
        4.3.4 显着变化蛋白的功能分析
        4.3.5 Geneva砧木组的重点蛋白分析
        4.3.5.1 Geneva组显着上调和下调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
        4.3.5.2 Geneva组的重点显着上调蛋白
        4.3.5.3 Geneva组的重点显着下调蛋白
        4.3.6 Bud.砧木组的重点蛋白分析
        4.3.6.1 Bud组显着上调和下调蛋白的功能富集分析
        4.3.6.2 Bud组的重点显着上调蛋白
        4.3.6.3 Bud组的重点显着下调蛋白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蓝光诱导拟南芥幼苗花色素苷合成及其降解期间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拟南芥幼苗的种植
        5.2.2 适龄幼苗的光照处理及取样
        5.2.3 幼苗花色素苷含量测定
        5.2.4 幼苗酚类,芳香酸类,黄酮类等物质含量的HPLC测定
        5.2.5 总蛋白的提取
        5.2.6 总蛋白浓度测定
        5.2.7 蛋白质胰蛋白酶酶切消化反应
        5.2.8 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肽链
        5.2.9 脱盐处理
        5.2.10 OFFGEL等电聚焦分离
        5.2.11 肽段液相质谱(LC-MS)联用检测与分析
        5.2.12 蛋白质鉴定和定量
        5.2.13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光处理后幼苗的外观变化
        5.3.2 光处理后各项生理指标测定
        5.3.3 共同蛋白及显着变化蛋白鉴定和定量概况
        5.3.3.1 各小组的共同蛋白及显着变化蛋白
        5.3.3.2 两个生物学重复的共同蛋白及显着变化蛋白
        5.3.4 两个生物学重复共同的显着变化蛋白聚类分析
        5.3.5 花色素苷降解期间显着变化蛋白的功能分析
        5.3.5.1 显着上调和下调蛋白的功能富集比较分析
        5.3.5.2 显着上调和下调蛋白的KEGG途径分析
        5.3.6 本研究花色素苷降解期间重点关注蛋白
        5.3.6.1 主要的显着上调蛋白
        5.3.6.2 全研究中可能与花色素苷降解相关的酶的表达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种观赏植物花色素苷降解规律的比较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花色素苷的提取及其含量测定
        6.2.3 花色素苷的初步纯化
        6.2.4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6.2.5 总酚与单宁物质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6.2.6 单宁类物质的HPLC检测
        6.2.7 单宁类物质的香草醛染色
        6.2.8 组织液pH及液泡酸度检测
        6.2.9 粗酶提取及Western检测粗酶中的POD表达
        6.2.10 酶活力检测
        6.2.10.1 花色素苷降解酶活力测定及其Native-PAGE
        6.2.10.2 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力测定
        6.2.11 花色素苷稳定性及POD酶活力抑制实验
        6.2.11.1 鸳鸯茉莉及四季桂叶片中的POD纯化
        6.2.11.2 单宁类物质抑制POD活力IC50的测定
        6.2.11.3 单宁物质对花色素苷的增色实验
        6.2.12 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几种观赏植物花色素苷降解模式
        6.3.2 花色素苷降解过程的相关酶活力变化
        6.3.2.1 花色素苷降解酶活力的变化
        6.3.2.2 POD, PPO活力的变化
        6.3.3 发生花色素苷降解与非降解植物的组织pH、液泡酸度及单宁物质检测
        6.3.4 单宁物质鉴定及含量测定
        6.3.5 单宁物质对花色素苷降解的抑制
    6.4 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创新与展望
    7.1 本论文创新之处
    7.2 本论文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

(6)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杏李的研究进展
        1.2.2 果树负载量研究进展
        1.2.3 负载量对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1.2.4 果实甜酸风味的研究进展
        1.2.5 果实香气的研究进展
        1.2.6 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以及负载量对果实抗氧化能力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
    2.2 方法
        2.2.1 不同负载水平的处理方法
        2.2.2 采样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负载量对果实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
    3.2 负载量调控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负载量对果实风味的影响
        3.3.1 负载量对糖酸组分的影响
        3.3.2 糖酸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
        3.3.3 负载量对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4 负载量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3.3.5 糖酸组分与甜酸风味之间的回归分析
        3.3.6 负载量对‘味帝’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3.3.7 负载量对‘味帝’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负载量对产量和果实大小分布的影响
        4.2.2 负载量对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4.2.3 负载量对果实甜酸风味的影响
        4.2.4 负载量对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3 展望
        4.3.1 特色与创新
        4.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学术研究
致谢

(7)苦瓜贮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采收成熟度对果蔬贮藏保鲜的影响
        1.1.1 采后成熟度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1.1.2 采收成熟度对果蔬采后呼吸强度和乙烯产生量的影响
    1.2 预冷技术的研究
    1.3 适宜贮藏温度的研究
    1.4 1-MCP处理对果蔬贮藏保鲜的效果
        1.4.1 影响1-MCP保鲜效果的因素
        1.4.2 1-MCP处理对果蔬采后贮藏品质和衰老相关生理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研究内容
        1.6.1 苦瓜果实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研究
        1.6.2 不同预冷方式对采后苦瓜品质的影响
        1.6.3 苦瓜果实适宜贮藏温度的研究
        1.6.4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衰老相关生理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苦瓜果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设计
        2.2.1 苦瓜果实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研究
        2.2.2 不同预冷方式对采后苦瓜品质的影响
        2.2.3 苦瓜果实适宜贮藏温度的研究
        2.2.4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2.2.5 取样方法
    2.3 指标测定方法
        2.3.1 腐烂率
        2.3.2 失重率
        2.3.3 硬度
        2.3.4 颜色
        2.3.5 可溶性固形物(TSS)
        2.3.6 可滴定酸(TA)
        2.3.7 抗坏血酸(Vc)
        2.3.8 冷害指数
        2.3.9 果皮电导率
        2.3.10 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
        2.3.11 过氧化氢(H_2O_2)
        2.3.12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2.3.1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2.3.14 果胶甲酯酶(PME)活性
        2.3.15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苦瓜果实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研究
        3.1.1 不同成熟度苦瓜果实贮藏期间外观品质的变化
        3.1.2 不同成熟度苦瓜果实贮藏期间TSS含量的变化
    3.2 不同预冷方式对采后苦瓜品质的影响
        3.2.1 不同方式预冷过程中苦瓜果实内部中心温度的变化
        3.2.2 不同方式预冷过程中苦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变化
        3.2.3 不同预冷方式苦瓜贮藏过程中营养品质的变化
    3.3 苦瓜果实最适贮藏温度的研究
        3.3.1 不同温度对贮藏过程中苦瓜果实冷害及电导率的影响
        3.3.2 不同温度对贮藏过程中苦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3.3 不同温度对贮藏过程中苦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3.4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活性氧及清除酶的影响
        3.4.1 1-MCP处理对苦瓜贮藏过程中外观品质影响
        3.4.2 1-MCP处理对苦瓜贮藏过程中营养品质影响
        3.4.3 1-MCP处理对苦瓜贮藏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及清除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3.4.4 1-MCP处理对苦瓜贮藏过程中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苦瓜果实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研究
    4.2 不同预冷方式对采后苦瓜品质的影响
        4.2.1 不同预冷方式对贮藏期间苦瓜果实外观品质指标的影响
        4.2.2 不同预冷方式对贮藏期间苦瓜果实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4.3 苦瓜果实最适贮藏温度的研究
        4.3.1 不同贮藏温度对苦瓜果实外观品质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贮藏温度对苦瓜果实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4.4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活性氧及清除酶系的影响
        4.4.1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品质的影响
        4.4.2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活性氧及清除酶系的影响
5 结论
    5.1 苦瓜果实适宜采收成熟度的研究
    5.2 不同预冷方式对采后苦瓜品质的影响
    5.3 苦瓜果实最适贮藏温度的研究
    5.4 1-MCP处理对苦瓜果实贮藏品质和采后生理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图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国内外果蔬保鲜技术发展概况
        1.1.1 温控贮藏保鲜
        1.1.2 气调贮藏保鲜技术
        1.1.3 电子保鲜技术、磁场保鲜和电离辐射保鲜
        1.1.4 生物技术保鲜贮藏
    1.2 乙烯调控果实成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2.1 乙烯的生物合成
        1.2.2 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1.2.3 基因工程技术在控制果实成熟中的应用
    1.3 ACC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3.1 ACC合成酶的一般性质
        1.3.2 ACC合成酶的多态性
        1.3.3 ACC合成酶基因的克隆研究概况
        1.3.4 甜瓜ACC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种子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引物序列
    2.2 方法
        2.2.1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耐贮藏品系果实耐贮性的测定
        2.2.2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测定
        2.2.3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生殖生物学特性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耐贮藏品系果实耐贮藏性的分析
    3.2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外源基因遗传稳定性分析
        3.2.1 甜瓜幼苗的培育
        3.2.2 甜瓜总DNA的提取、电泳检测及OD值测定
        3.2.3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的PCR检测
    3.3 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及生殖生物学特性分析
        3.3.1 转基因甜瓜植株同一发育时期茎、蔓和叶子的性状分析
        3.3.2 转基因甜瓜幼苗根的性状分析
        3.3.3 转基因甜瓜生殖生物学特征的分析
        3.3.4 转基因甜瓜果实质量和果形的分析
        3.3.5 转基因甜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分析
        3.3.6 转基因甜瓜果实硬度的分析
        3.3.7 不同发育时期转基因甜瓜果实品质和乙烯释放量的分析
        3.3.8 转基因甜瓜采后果实呼吸速率的测定分析
        3.3.9 转基因甜瓜采后果实内源乙烯含量的测定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外源基因的稳定遗传
        4.1.2 甜瓜农艺性状、品质与基因转化的关系
        4.1.3 贮藏期间甜瓜果实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的变化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葡萄基本知识
        1.1.1 分类、分布及形态
        1.1.2 年生长周期
        1.1.3 栽培历史与现状
        1.1.4 病虫害
    1.2 台湾葡萄基本情况
        1.2.1 栽培简史
        1.2.2 生产现状
        1.2.3 外贸概况
        1.2.4 输大陆途径与方式
    1.3 进境水果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概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风险评估
        2.2.1.1 编制有害生物名单
        2.2.1.2 编制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2.2.1.3 编制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2.2.1.4 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2.2.1.5 确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2.2.2 风险管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1.1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名单
        3.1.2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3.1.3 编制进境台湾葡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3.1.4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1.4.1 螺旋粉虱 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
        3.1.4.2 橘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
        3.1.4.3 盾蚧科 Diaspididae
        3.1.4.4 台湾黄毒蛾 Euproctis taiwana (Shiraki)
        3.1.4.5 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3.1.4.6 腹突皱针蓟马 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 (Hood)
        3.1.4.7 葡萄苦腐病菌 Greeneria uvicola (Berk. & Curtis) Punithalingam
        3.1.4.8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Monilinia fructicola (Winter) Honey
        3.1.4.9 葡萄枝枯病菌 Phomopsis vitimegaspora Kuo & Leu
        3.1.4.10 烟草环斑病毒 Tobacco ringspot virus, TRSV
        3.1.4.11 番茄环斑病毒 Tomato ringspot virus, ToRSV
        3.1.5 确定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3.2 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管理
        3.2.1 装运前要求
        3.2.1.1 果园管理
        3.2.1.2 包装厂管理
        3.2.1.3 包装要求
        3.2.1.4 冷处理要求
        3.2.1.5 出口前检疫
        3.2.1.6 证明文件要求
        3.2.2 进境要求
        3.2.2.1 证明文件核查
        3.2.2.2 进境检验检疫
        3.2.3 不符合要求的处理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英文缩写及其释义
附录2: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名单
附录3:进境台湾葡萄需进一步分析有害生物名单
附录4:进境台湾葡萄潜在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附录5:进境台湾葡萄检疫性有害生物名称对照表
致谢

四、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指标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脐橙产地与病害识别方法研究[D]. 王舜. 华东交通大学, 2021(01)
  • [2]转录因子PuMYB21/54协同调控膜脂代谢关键基因PuPLDβ1介导冷藏南果梨果皮褐变的分子机制[D]. 孙华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水果采后品质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 汤梅,罗洁莹,高杨文,柳建良,王琴. 保鲜与加工, 2019(06)
  • [4]不同来源猕猴桃理化特性和酚类化合物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的研究[D]. 李洪怡.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5]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采后苹果抗冷害机制和植物花色素苷降解规律[D]. 罗红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负载量对杏李‘味帝’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李泰山.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7]苦瓜贮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波. 海南大学, 2015(07)
  • [8]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9]转反义ACS1基因甜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敖登花.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10]进境台湾葡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研究[D]. 董文勇.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人心果采收期的确定及成熟度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