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存储:以应用为中心

BMC 存储:以应用为中心

一、BMC存储:以应用为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王凤红[1](2021)在《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绒山羊是我国特色优势品种,所产山羊绒是我国唯一具有出口定价权的畜产品。内蒙古绒山羊因产绒量高、绒毛品质优良和遗传性能稳定而享誉世界。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完成的不同山羊品种基因组、转录组数据筛选功能位点,研发出首张适用于国内地方山羊品种芯片,结合系谱和生产性能测定记录,构建了高质量参考群体,基于该芯片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内开展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大数据基因组选择研究,对绒毛品质性状的遗传机理进行初步解析,确定了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选择最佳方法。本研究充分利用我国绒山羊种质资源优势,从基因组角度研究和挖掘一批与羊绒生产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基因资源,为今后绒山羊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内蒙古绒山羊优质高产新品系培育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指导。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课题组近30年测定积累的616 113条内蒙古绒山羊系谱和生产性能记录数据,通过ASREML软件,对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群、测定年份和个体年龄对各性状均有显着影响,可作为固定效应纳入模型。产绒量、绒细、毛长的遗传力分别是0.24、0.27、0.32,均属于中等遗传力(0.20-0.40),体重和绒长属于低遗传力(0.12和0.14)。产绒量、体重、绒长、绒细、毛长之间的遗传相关在-0.32~0.40之间,表型相关在-0.02~0.20之间;发现各性状加性方差较前人研究减小,说明选育后的性状遗传变异减小,有利于选育目标性状的基因型得到有效选择和纯合性状表型更加整齐。2.利用36个典型的中国地方品种(372个个体)和49个国外品种(226个个体)的山羊基因组、转录组数据,同时最大化兼容Illumina山羊52K SNP芯片位点,添加课题组多年来积累的重要功能位点数据,累计约4 500万个MAF大于0.2的SNPs,采用条件性的多目标局域性优化算法,通过对SNPs严格筛选,最终保留67 088 SNPs位点,集成一款全新的山羊70K SNP芯片(GGP_Goat_70K);基于山羊70K SNP芯片,在内蒙古绒山羊群体中进行基因分型测试,所有个体均成功分型,平均call rate98.8%。说明利用该芯片可以实现山羊的基因分型,同时获得了1 920个个体的基因型数据,可用于后续的GWAS和基因组选择研究。3.基于获得的1 920个个体的基因型数据,对内蒙古绒山羊的绒长、绒细和产绒量三个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首先对绒长、绒细和产绒量进行数据整理,检测表型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同时对内蒙古绒山羊群体进行主成分分析,判断是否存在群体分层现象;然后使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GWAS分析,通过分位数-分位数(Quantile-Quantile,Q-Q)图判断期望值和观测值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在基因组水平获得了4个显着SNPs,扩大100 kb后经注释发现GALNTL5、CCDC171、STUM、CMAS、FGF12、POLN、TACC3、PRLR、EVPL、COL3A1和SOX5为内蒙古绒山羊绒毛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可以用于后续深入研究。4.基于70K SNP芯片在国内开展了绒山羊基因组选择研究,使用GBLUP和SSGBLUP方法估计了内蒙古绒山羊绒长、绒细、产绒量、体重和毛长5个性状的遗传力和基因组育种值,同时与研究一使用的ABLUP法获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并用5次重复的5倍交叉验证来评价育种值预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1)GBLUP和SSGBLUP法估计产绒量的遗传力为0.26和0.28;体重的遗传力为0.17和0.14;绒长的遗传力均为0.09;绒细的遗传力均为0.30;毛长的遗传力为0.31和0.32。(2)SSGBLUP对5个性状评估准确性在45%-82%之间,与ABLUP相比提高19%-25%;(3)SSGBLUP相比于GBLUP和ABLUP有更高的预测准确性和无偏性,SSGBLUP是内蒙古绒山羊基因组选择的最佳方法;(4)通过实施基因组选择可以使内蒙古绒山羊育种世代间隔从4.5年缩短至2年。

吴爽[2](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汪哲宇[3](2021)在《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为了应对以长期性、非传染性与难治愈性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的复杂护理需求,“慢病管理”——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卫生服务模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渐涌现并不断发展。协同护理是慢病管理区别于传统卫生服务模式的关键要素,其目标是为患者提供有组织性的协同化医疗服务。以移动健康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能够提升慢病管理的协同效率,帮助患者与护理提供者之间形成完整的闭环反馈,将循证知识与健康数据中蕴含的信息集成到管理过程之中,推动慢病管理逐渐从传统方式向全面的数字化方式过渡。虽然以慢性病照护模型为代表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且其有效性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了验证,但在当前我国的慢病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导致以协同护理为核心的数字化慢病管理技术尚未得到有效应用。同时,数字化慢病管理领域的相关实施性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关键问题,本论文系统性地研究了如何在我国的医疗场景下形成以协同护理为特征的数字化慢病管理关键方法,具体内容包括:(1)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的构建与表达方法研究。针对我国慢病管理实践存在的管理角色分工不明确、缺乏数字化全流程决策支持等问题,使用路径的方式对通用性慢病管理方法进行明确可执行的表示,通过对高血压、糖尿病与慢阻肺三类常见慢病国内外指南的分析与归纳,提炼出了包含九类共通任务的通用性管理路径,并对数字化场景下各病种的具体路径进行了明确。在此基础上,面向我国管理模式构建了路径驱动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并通过本体对模型中包含的结构化知识与具体路径中的医学决策知识进行了表达。(2)数字化背景下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针对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问题与相关个性化管理研究的局限性,一方面,从移动健康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分析入手,基于目标导向型设计方法中的用户建模过程,结合相关健康行为理论,提炼了面向患者自我管理依从性提升的用户模型,结合问卷与访谈结果识别出了三类患者虚拟角色与其对应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管理实践入手,基于本体与多种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了一种根据患者特征为其推荐相关文章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实现了一种在虚拟管理环境中根据患者与管理师状态给出干预建议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3)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针对我国慢病管理信息化实践中存在的缺乏理论指导以及多病种集成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所构建的模型与个性化管理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包含智能服务引擎与客户端两大组件的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智能服务引擎以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本体为核心,能够通过多种类型的接口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与全场景决策支持服务;客户端中的医生工作平台基于共通性路径任务设计,能够辅助不同角色的医护人员执行具有时序性与闭环性的协同式管理;客户端中的患者移动终端基于所提炼的个性化需求与行为改变轮设计,能够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自我管理支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依从性。所实现系统目前已在我国多个地区进行了实际的部署与应用。(4)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针对数字化场景下管理系统评价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基于面向远程医疗的综合评估模型,提炼了包含评价角色、评价重点与评价角度三个维度的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对所实现系统进行了不同证据水平的实践评价,包括基于系统真实数据的回顾性评价、面向慢阻肺患者的前后对比试验与面向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当前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合作,开展医患之间高效互动的闭环式协同管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疾病控制情况、日常生活质量与疾病认知水平。总的来看,本论文所提出的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慢病管理实践与慢病管理领域相关研究中存在的多种问题,为数字化慢病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验证。

陆遥[4](2021)在《基于同态加密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开展高水平的医学研究,往往需要汇集来自多家医疗机构的临床数据,以得到更具可重复性、普遍性和新颖性的研究结果。然而,由于患者信息高度敏感,多中心医学研究中的数据共享存在着隐私泄露的风险,这会给被暴露的患者及其数据提供者带来利益上的严重损失。因此,在避免患者任何敏感信息泄露的前提下开展跨机构临床数据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现有隐私保护下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方法往往无法同时兼顾高安全性和低精度损失,同时计算和传输开销高昂,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应用需求。因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高性能、高精度、高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框架,开辟了临床数据安全利用新模式。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态加密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框架。针对传统同态加密技术无法应用于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允许浮点数计算的门限同态加密方案,同时改进了密钥生成流程,保证了密文分析的精度,提高了框架的可扩展性。提出的框架能够抵御合谋攻击,并对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在安全性方面要明显优于现有的隐私保护下多中心医学研究框架,利于跨机构临床数据共享。提出了一种门限同态加密下的逻辑回归分析方案,实现了从模型训练到评估全过程的隐私保护,为医学研究人员提供了真正具有实用价值的安全多中心分类分析工具。针对模型训练,提出了一种基于批处理编码技术的并行化训练策略,使得提出方案在训练效率上要显着优于现有类似方案。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门限同态加密的Cox回归分析方案,可同时适用于水平和垂直分割数据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能够在对生存时间做出预测的同时评估变量的重要程度。提出的方案在运算效率方面要显着优于最新同类研究,更适用于大规模临床数据分析需求。本研究消除了医疗机构对于隐私泄露的担忧,解决了基于同态加密的密文等效挖掘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实用性难题,对真实世界药物研发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蔡敬羽[5](2020)在《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放科学的本质是提高科学研究的透明度、开放性与协作性,推动传统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长期以来,在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参与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方式。然而,随着虚假同行评议、优质稿源外流、再现性危机、传播能力弱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不断影响学术期刊质量和水平。为此,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积极主动谋求转型,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开放性与透明度,探索建立以高质量同行评议和高水平学术传播为核心的期刊服务能力,对于重塑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内外学者基本只是就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单一实践进行论述。因此,本文从学术期刊同行评议与学术传播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突破发展困境实现出版创新的策略。具体来说,本文在第一章绪论中探讨了研究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开放科学、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等相关概念,为本文研究奠定基础,并对国内外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寻找当前研究不足,确定今后研究方向,以学术期刊同行评议和学术传播协同创新作为本文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后续研究;在第二章中,本文对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调研,分析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需要着重应对的发展困境,以期为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提供针对性的研究方向;在第三章中,选择代表性的案例,以学术期刊寻求转型的必要性为基础,探索国内外学术期刊解决发展困境的创新实践;在第四章中,利用SWOT模型分析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转型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的因应策略提供了落脚点;在第五章中,从同行评议、科研评价、学术传播和期刊服务入手,探索学术期刊在开放科学驱动下的出版创新因应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出版质量;在第六章中,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的局限性,也就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新的展望。

滕泽楠[6](2019)在《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研究 ——以“西电捷通诉索尼”案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技术领域显着的进步,方法专利作为技术领域常见的保护手段,不可避免的出现多侧写型权利要求书。这是由于方法专利是人们为解决某一问题而研究出来适用于产品的操作方法、流程等技术方案,这一特性及现今技术层面上实现方法专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会产生多个主体如用户、装置等相互协作实施一个方法专利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步骤之间需多个主体拆分实施,单一主体不能实施全部步骤,依照传统的侵权认定规则无法认定存在直接侵权人,但如果不对此类方法专利进行保护,又有违授予其专利权的意图,因此产生了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行为的特殊性,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西电捷通诉索尼”案为例,提出本文及案件的争议焦点——方法专利拆分侵权情况下的侵权认定规则,并将该争议焦点分为:间接侵权行为认定中直接侵权是否前置、直接实施行为认定、专用品范围界定三个核心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借鉴国外间接侵权制度下的拆分侵权补充规则,结合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执法现状,确立了直接认定帮助侵权行为及责任的例外情况,并构建我国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认定规则—“直接实施”五步骤规则,即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指南(2017)》第119条适用为基础,确立以法律层面认定代理行为和技术上及事实上的“控制与指挥”行为认定直接实施行为,以行为人对产品实现某一功能时为无实质性非侵权用途的专用品存在明知,进行侵权的认定,旨在为相关司法、执法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王曼丽[7](2018)在《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明晰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绩效评价模型,并用此模型对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开展绩效评价实证,探索其绩效改进面临的问题和环境因素,提出适合我国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的绩效改进策略,为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现场调查法对湖北省枝江市、宜城市、天津市、深圳市的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进行现场调研,搜集卫生统计报表、重点疾病病案首页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等资料;对医务人员(核心医院539人、基层医疗机构311人)和患者(门诊患者345人,住院患者278人)开展工作满意度和医疗服务体验调查。2.定性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利用Pubmed、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和CNKI、万方等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医疗联合体绩效的文献,以了解医疗联合体绩效研究现状和趋势;(2)个人深入访谈:基于扎根理论设计访谈提纲,对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所在区域的卫生管理人员、医疗机构绩效管理人员、医疗联合体专家等共43人开展访谈,以了解样本绩效发展现况;(3)专家咨询法:通过制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对15名相关专家开展两轮咨询,用于筛选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4)专家评分法:通过选取18位医疗联合体专家对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及其子目标打分,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选择7位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评分,检验该指标体系的内容效度;选择13专家对绩效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初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5)扎根理论:借助扎根理论原则,运用Nvivo10软件对43份访谈记录进行分析,用于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6)内容分析法:通过对43份访谈记录开展内容分析,归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合;(7)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角度,探索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的环境因素;(8)利益相关者分析:用于了解样本绩效改进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利益博弈。3.定量分析方法(1)样本选择方法:通过典型抽样获取10家实证样本;通过理论、目的、滚雪球抽样开展对43位知情人的个人深入访谈;(2)数理统计方法: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10家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现状;利用熵值法优化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分别对5家县域和5家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开展综合评价。【结果】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是指为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以所有权和产权为纽带,通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依托重组、直管、托管、兼并等形式,在实施法人治理管理制度之下,建成的上下层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具有统一性、集团性、协同性三个重要特征。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可以概括为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和其他方的目标集合,其中需方是运行目标体系的主要目标维度(该维度与运行目标之间的重要性和紧密性的均值为4.71),医疗卫生环境改善(4.88)、医疗资源配置优化和运行效率提高(4.79)、医疗服务体验良好(4.67)是运行目标子目标中排名前三的目标条目。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共获取43份访谈稿,其中34份(90%)用于理论构建,剩余9份(20%)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在利用Nvivo10对访谈稿三级编码后,本研究构建了理论饱和、包含5个理论假设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即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形成是前提条件(政府行政命令、基层医疗机构需求、上级医疗机构能力和意愿、居民需求、市场竞争)、行动策略(管理制度建设、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协同)和维持条件(医保配套改革、政府配套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共同作用的结果。4.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理论框架包括7个绩效层面(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19个绩效点(医疗服务量、其他服务量、物质可负担性、精神可负担性、时间可及、地理可及、服务可及、期望寿命、健康素养、健康水平、学术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果质量、过程质量、结构质量、医务人员工作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其他效率)、1个理论框架政策目标、6个相关理论假设。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是指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为了实现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质量和效率、改善医疗服务利用现状、优化医疗卫生环境以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目标,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通过完善内外部管理制度建设和人、财、物、信息等医疗资源共享等措施,结合其自身医疗服务提供和管理行为,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所带来的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卫生服务可负担性、卫生服务数量、卫生服务质量、卫生服务效率、卫生服务效果、卫生服务效益层面的综合变化及变化程度。5.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包含卫生服务可及性、可负担性、数量、质量、效率、效果、效益7个维度。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6个维度24个一级指标,其克朗巴哈α信度系数为0.758,各个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均在0.78以上、体系水平的内容效度为0.96,熵值法优化的指标权重分布中,x4、x8、x9三个指标的权重最高。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相关部门)、绩效评价对象(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6个维度24个二级指标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报表、政策、问卷等数据资料搜集和一年一次考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反馈沟通、目标促进、工具完善、激励机制构建)等多个方面。6.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10家样本调研中,共回收上级医院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539份,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问卷311份;回收门诊患者体验问卷345份,住院患者体验问卷278份。10家样本均在2010后建立,均为“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地域模式。县域A1和市区D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综合功效系数在两区域中最高,分别为3.3660和3.1723。A1和D2的共性特征为上级医院均具有建立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条件;政府有作为;区域信息化建设相对较佳;其他原因如A1的重点人群示范管理等。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面临的绩效改进问题为:(1)前提条件问题:政府不支持、不放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的不愿意和能力不足;居民理念差、不认知;市场竞争不合理;社会经济水平低、疾病谱复杂等;(2)行动策略问题:整合模式选择不合理、业务管理不统一、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功能定位模糊、绩效考核缺乏;人事制度不全、人事激励机制缺乏、信息化滞后、文化冲突、科室无合作;(3)维持条件问题:医保政策健全、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粗糙以及其他人事、财政、药品、价格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结果(1)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对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制定和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改革医保制度;引导居民合理就医;(2)上级医院要完善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标准;完善人员共享激励机制建设等;(3)基层医疗机构则需要着重发展全科,同时加强和上级医院的重点和特色专科以及各类服务协同,同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4)非成员医疗机构则需要通过合理竞争实现与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的共同进步;(5)居民则需要主动关注医疗联合体相关信息、转变就医观念、提高自身健康素养、科学表达医疗服务需求。【结论】1.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运行目标是医疗服务需方、供方、管方等多方目标的整合,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的开展应以目标为导向。2.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包含运行目标、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对象、绩效评价工具、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多方面内容。该模型科学性较强,可以为我国各地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3.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是一个多利益方博弈的过程。政府、上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其他非成员医疗机构以及居民应该共同行动,促进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绩效改进。【创新与不足】1.研究的创新性本研究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注重探索其运行目标和绩效内涵、开发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工具和模型,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具有一定的新意;本文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不仅构建了科学实用的绩效评价模型,还据此模型的应用结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医疗联合体绩效运行特征的绩效改进策略,在研究结果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研究的不足因样本所在总体较少,本研究仅选择10家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在样本的代表性层面上有一定欠缺;因可操作性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不同类型医疗联合体之间的绩效比较研究,也没有进行医疗联合体建设前后的绩效比较;基于结果视角评价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在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可能较难顾及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的结构和过程特征。

刘睿涛[8](2018)在《超级计算机故障分析、建模与预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级计算机的快速发展,系统规模和复杂度也越来越大,系统可靠性和容错能力面临着巨大挑战。无论是基于故障预测技术的前瞻式避错,还是基于检查点技术的被动式容错,或者提升系统可靠性的调度技术,都需要对系统故障特征的精细的定性与定量描述,以及有效的故障预测方法。本文深入研究了神威蓝光(基于多核)与太湖之光(基于异构众核)两台典型的超级计算机的失效特征,提出了若干面向超级计算机的故障分析新方法,发现了若干以前尚未发现的超级计算机的故障发生特征与规律,建立了适用于超级计算机的故障分布与容错模型,并提出了有效的故障预测方法。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创新如下:1、针对超级计算机中分散、多样、瞬时、不确定性和不可回溯性的系统故障,提出了面向超级计算机的可扩展故障监控、采集和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基于分布式基础设施,提出了一种基于事件触发的可扩展状态监控与采集模型,能够实时、高效地获取大规模并行系统的故障状态信息。实验表明,该状态监测模型的实时性能与系统规模无关,可面向大规模并行系统实现20秒以下的故障状态发现。在故障传感点设置和故障数据处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统计数据的故障分析体系,能够有效分析和发现超级计算机故障的特征及影响因素。通过故障分析发现,由CPU、内存和互连系统组成的主机系统,是超级计算机的主要失效来源。2、针对超级计算机中主要故障之一的内存故障的特征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内存故障关联分析方法。该方法建立与内存故障关联对应的的序列规则模型,基于超级计算机主机系统的内存故障大数据,能够有效分析主机系统CPU节点上内存单错与内存多错、内存失效序列与后续内存失效的关联关系,并发现了以前尚未发现的影响系统容错设计和内存失效预测的关键性结论。该结论包括:DRAM单错不会导致DRAM多错;CPU节点的内存失效序列可能会导致该CPU节点上内存失效继续发生。3、针对超级计算机中主要计算部件故障发生的影响因素问题,提出了一种统计规律与协同分析相结合的故障特征识别方法。该方法设定或选择针对性实验环境,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并验证了主要计算部件的故障发生规律,识别了系统中主要计算部件可靠性和故障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该结论包括:DRAM单错与作业无关,与CPU节点或DRAM的可靠性有关;内存失效的发生可能与内存芯片自身的可靠性特性有关;单纯的计算密集型应用对CPU故障或CPU失效的影响最小等。4、针对超级计算机中主要计算部件的失效时间定量描述的问题,按照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超级计算机的失效数据,建立了适应于超级计算机的多维度统一的失效时间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统一的CPU节点内存失效时间模型;适用于CPU节点、计算插件卡和主机计算机系统的多维统一的失效时间模型。应用该模型,进行了可靠性评估;并结合失效预测应用场景,建立了基于失效间隔时间的失效预测模型,分析了应用与求解方法。该模型包括:CPU节点的内存失效间隔时间可以用对数正态(Lognormal)分布定量描述。威布尔(Weibull)分布在多维空间上与实际失效间隔时间最符合。5、针对超级计算机中的检查点容错未能与实际运行环境可靠性相匹配造成的检查点开销较大的问题,提出了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容错模型。该模型基于细粒度资源的失效时间分布,建立了面向超级计算机复杂故障的多层失效模型;根据数据反映出的系统动态故障特征,提出了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容错方法,并设计了自适应优化算法。通过对神威太湖之光系统的容错实验分析,验证了数据驱动自适应容错模型及检查点优化方法的有效性。数据分析表明,最优化检查点间隔相对经验检查点间隔时间,可有效降低检查点容错的开销。6、针对超级计算机中主动容错技术所需的精确故障预测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带时间标签多序列模式挖掘的故障预测算法。该算法基于串行winepi算法,并进行了面向多序列的扩展和完善,采用滑动窗口方法,在时间窗口约束下,在带时间标签多序列上挖掘序列模式关联规则,实现了对故障发生位置及时间的预测。在神威超级计算机中的故障预测分析显示,使用该算法生成的预测规则置信度较好,可以有效预测超级计算机中的故障,预测准确率在60%99%。

许海洋[9](2017)在《面向CPS时间属性的软件可信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软件形式化方法已经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式化方法已成为提高软件可信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CPS中,软件的体系结构会随着需求和环境而动态变化,不仅需要满足功能性要求,还要求时间等非功能属性具有可信性。如何精确地描述与验证CPS软件系统,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统一的、成熟的建模和验证方法。CPS可信属性研究的难点在于如何精确地描述软件系统、如何从软件需求场景中抽取系统规范、如何高效地对系统进行模型检测。从而在系统设计的早期阶段尽早发现软件潜在的错误,及时纠正软件需求和系统设计中的不一致性和不完备性等问题,提高CPS软件的可信性。本文立足于CPS软件可信属性的建模与验证问题,旨在建立基于模型驱动的CPS软件时间可信属性的建模与验证集成框架,提出适合于CPS环境的软件时间可信属性的建模和验证方法。利用Object-Z语言的形式化优点描述模型的静态语义,利用PTA在时间约束和转移概率方面的优点描述模型的动态语义,建立软件的时间可信模型。采用基于场景的语言进行需求分析,进而抽取需求规范。针对CPS软件的时间可信属性,设计模型检测算法。本文从软件模型、需求规范、模型检测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索研究,研究工作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为了精确地描述CPS软件的功能属性和实时性等非功能属性,本文研究了软件的图形化模型和形式化建模方法。建立软件系统的图形化模型,有利于客户与软件开发人员形成共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低软件开发的复杂度,但是图形化模型不便于软件的形式化验证。因此,一方面充分利用MARTE在建立时间模型等非功能属性方面的图形化优势,另一方面研究融合静态结构和动态行为的形式化集成模型。在MDA框架下,设计了MARTE静态结构到Object-Z类、MARTE动态行为到PTA表达式之间的映射规则,提出了集成的的形式化建模方法PTA-OZ,该方法能够对MARTE建立的软件模型,进行静态结构验证和动态行为验证,从而能够利用形式化方法验证图形化建模语言建立的模型。在理论上,采用不变式和三元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转换的语义一致性进行了验证。并在Papyrus环境中,基于XMI实现了该转换框架。实验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将图形化模型转化为形式化模型,并能够对转换后的CPS软件的功能属性和实时性等非功能属性进行有效地检验。(2)为了准确地描述软件需求,自动抽取属性公式。本文引入时钟和时间约束的形式化定义,定义了LSC图的时间属性模型,提出了TLSC到时序逻辑公式的转换规则,并给出了优化公式的方法。从基于场景的LSC语言出发,来描述CPS的软件需求。由于时间对于CPS软件的系统行为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需要关注于时间敏感的LSC图属性问题。通过引入时钟和时间约束的形式化定义,提出了TLSC图,研究了基于场景语言在描述软件需求时的时间属性问题。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定义了TLSC图的语法和语义,以利于转换为时序逻辑公式。通过设计的基本规则和组合规则,实现了TLSC图到时序逻辑公式的转换;为了简化公式规模,利用传递性重新定义时间次序关系,进一步研究了公式优化的方法,使得公式规模有效地降低。最后,设计并完成了TLSC图到时序逻辑公式转换系统,从而实现了从需求场景中自动抽取逻辑公式。该方法适合于描述实时软件系统的属性和行为,能够从TLSC建立的软件需求规范中,自动抽取逻辑公式,并进行优化,初步解决了模型检验中逻辑公式的自动抽取问题。(3)为了准确地计算有界模型检测的完备性阈值,首次将半张量积理论引入到有界模型检测中,提出了基于半张量积的完备性阈值求解方法。采用离散时间进化系统来研究Kripke模型的状态进化拓扑结构,首先,通过Kripke模型解析算法,建立布尔函数的代数形式,并将其转换为逻辑形式。其次,通过固定点求解算法和k-loop求解算法,计算布尔网络中的吸引子。最后,根据吸引子计算固定点的位置、环路的长度以及环路的状态集等参数。采用经典数学理论中的矩阵分析方法来求解Kripke模型的前向半径,作为Kripke模型的完备性阈值。相比于以往的阈值计算方法,本文方法充分运用半张量积理论,利用代数运算代替逻辑运算,计算方法简单。(4)为了提高有界模型检测的效率,提出面向CPS时间可信属性的有界模型检测算法。充分考虑基于SAT方法编码中时间属性的缺失问题,对于CPS实时系统的时序逻辑公式,提出了基于SMT的RTECTL公式的有界模型检测算法,在命题公式的编码过程中,保留了公式中的时间属性。在逻辑公式路径的选择上,提出了基于优化的路径量词选择方法,具有减少路径数目的优点,并在理论上证明了该编码方法的可行性。

王栩浩[10](2016)在《基于IPMI的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大型企业、学校、政府还是民间机构,都拥有数额巨大的服务器设备用于信息化服务,各种应用程序的载体是由服务器来承担的。以网络化为中心的计算机环境已经越来越普遍,作为网络核心的服务器设备的性能将直接决定服务质量高低,其中服务器的一些非性能指标如服务器是否可靠、易用,服务器的可管理性是否优越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发展,服务器的系统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3月市场调研机构IDC称阿里巴巴去年采购的x86服务器数量和巴西差不多,腾讯采购的服务器数量比韩国还多,百度采购的数量与新西兰出货量相当,奇虎360采购量和土耳其相当。如今,服务器的应用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越来越大,传统的服务器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了。传统的服务器管理方式存在时效性差,服务器宕机无法查找原因,严重占用服务器资源等问题。本文所设计开发的服务器管理系统是以Intel公司项目为背景,基于IPMI规范开发的服务器管理系统。由于现有的服务器管理系统基本上采用人工直接管理或是基于软件的服务器管理模式。虽然其管理方式简单,但是这种管理模式存在时效性差、占用服务器系统资源严重、无法进行跨平台管理等缺点。基于此,Intel公司需要一款由自己公司研发的服务器管理系统,能够克服以上提出的缺点。我们设计的服务器管理系统是基于智能平台管理接口(IPMI)规范的,该规范是由Intel、DELL、HP及NEC共同提出的一种开放标准的硬件管理接口规格,定义了嵌入式管理子系统进行通信的特定方法。IPMI信息通过基板管理控制器(BMC)(位于IPMI规格的硬件组件上)进行交流。我们设计的服务器管理系统是基于底层硬件的,而不是通过操作系统来进行管理。其具有两个主要优点:首先,此服务器管理系统具有跨平台的特性;其次,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不必负担传输系统状态数据的任务。根据Intel公司的具体需求,以及对现有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分析,我们设计开发的服务器管理系统与传统服务器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创新性:1.本文设计的服务器管理系统不消耗服务器操作系统资源;2.本文设计的服务器管理系统可以对服务器进行带外远程管理;3.本文设计的服务器管理系统可以跨平台使用。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对服务器管理领域国内外研究的情况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在对传统服务器管理方式上做了详细分析的情况下,指出了传统服务器管理存在的缺点;2.其次,深入探讨了本文的理论基础——IPMI规范,以及IPMI应用在服务器管理领域的诸多优点。并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本文使用到的技术,例如KVM技术、JSP技术;3.在此基础之上,根据Intel公司的实际需求,我们做了服务器管理系同的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主要分为了功能性需求分析以及非功能性需求分析两部分;4.在对服务器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以后,我们对服务器管理系统进行了设计,这其中包括硬件部分的设计及软件部分的设计;5.最后,我们在完成了整个项目的前提下,对服务器管理系统进行了测试、验收。

二、BMC存储:以应用为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MC存储:以应用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1)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绒山羊育种研究进展
        1.1.1 绒山羊概述
        1.1.2 绒山羊育种现状
    1.2 SNP芯片的研究进展
        1.2.1 SNP分型芯片的特点
        1.2.2 SNP分型芯片的分类及原理
        1.2.3 SNP分型芯片在畜牧领域的概况及应用
    1.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1.4 羊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1.4.1 基因组选择理论
        1.4.2 基因组选择方法
        1.4.3 基因组选择影响因素
        1.4.4 羊基因组选择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一 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的评估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非遗传因素分析-广义最小二乘法
        2.1.3 多性状重复力混合模型估计遗传参数
    2.2 结果
        2.2.1 基本统计分析
        2.2.2 固定效应的确定
        2.2.3 遗传参数估计
    2.3 讨论
        2.3.1 遗传力
        2.3.2 遗传相关
    2.4 小结
3 研究二 山羊70KSNP芯片的研发设计与测试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芯片设计数据来源
        3.1.2 芯片测试数据来源
        3.1.3 主要分析软件及工具
        3.1.4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5 位点筛选
        3.1.6 位点优化
        3.1.7 DNA提取
        3.1.8 基因分型
    3.2 结果
        3.2.1 70K SNP芯片的设计
        3.2.2 70K SNP芯片与Illumina 52K SNP芯片的比较
        3.2.3 位点检出率
        3.2.4 位点MAF统计
    3.3 讨论
    3.4 小结
4 研究三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表型数据处理
        4.1.3 数据质控
        4.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1.5 GO、KEGG富集分析
    4.2 结果
        4.2.1 表型数据的基本统计
        4.2.2 数据质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4.2.3 绒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4 绒细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5 产绒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4.2.6 功能富集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研究四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组选择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构建参考群
        5.1.2 基因型数据
        5.1.3 GBLUP
        5.1.4 SSGBLUP
        5.1.5 基因组准确性评估
        5.1.6 世代间隔
    5.2 结果
        5.2.1 群体结构和遗传参数
        5.2.2 基因组预测准确性比较
        5.2.3 世代间隔
        5.2.4 选择效果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慢病管理概述
        1.1.1 慢病的定义与分类
        1.1.2 慢病的全球化流行趋势
        1.1.3 慢病管理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1.1.4 我国慢病流行趋势及管理现状
    1.2 慢病管理领域研究综述
        1.2.1 基于协同护理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综述
        1.2.2 基于CCM框架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综述
    1.3 数字化慢病管理研究进展及应用实践
        1.3.1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理论模型发展
        1.3.2 数字化背景下的慢病管理实施性研究进展
        1.3.3 数字化慢病管理国内外代表性应用实践
    1.4 关键问题分析与论文研究内容
        1.4.1 关键问题分析
        1.4.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与表达
    2.1 路径驱动的数字化慢病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1.1 通用性慢病管理路径提炼与多病种实现
        2.1.2 面向我国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协同管理模型构建
    2.2 基于本体的模型知识表达与验证
        2.2.1 本体相关概念与构建方法
        2.2.2 慢病协同管理模型基础本体构建
        2.2.3 基于演绎推理的路径化决策支持
        2.2.4 本体构建结果与技术性评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患者依从性增强的个性化管理方法研究
    3.1 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患者个性化管理需求分析
        3.1.1 移动健康应用设计方法概述
        3.1.2 面向自我管理依从性增强的用户模型提炼
        3.1.3 用户虚拟角色构建与需求识别
    3.2 基于健康推荐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3.2.1 健康推荐系统相关概念与研究进展
        3.2.2 健康知识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3 基于测试集的推荐系统评估
    3.3 基于强化学习的个性化管理策略生成方法研究
        3.3.1 强化学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
        3.3.2 策略生成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3.3 基于虚拟环境的训练结果与模型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化慢病闭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面向全场景决策支持的智能化慢病服务引擎构建
        4.1.1 以引擎为核心的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4.1.2 基于多种软件框架的云端引擎实现
    4.2 基于路径任务的医生协作工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4.2.1 路径任务驱动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设计
        4.2.2 基于网页的协作工作平台功能实现
    4.3 基于行为改变技术的患者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
        4.3.1 行为改变轮驱动的干预功能设计
        4.3.2 面向多平台的移动终端功能实现
        4.3.3 面向患者依从性的移动终端试点性应用评价
    4.4 系统部署与实际应用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数字化慢病管理的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
    5.1 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多维度评价体系构建
        5.1.1 慢病管理领域评价方法概述
        5.1.2 面向个体层面的数字化慢病管理评估模型提炼
    5.2 基于系统观察性数据的回顾性评价
        5.2.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
        5.2.2 回顾性评价结果总结
    5.3 基于多层次临床试验的前瞻性评价
        5.3.1 探究慢阻肺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前后对比试验
        5.3.2 探究高血压患者院外管理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同态加密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同态加密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同态加密概述
    2.2 同态加密方案
        2.2.1 多密钥同态加密
        2.2.2 门限同态加密
    2.3 同态加密性能优化技术
        2.3.1 基于快速数论变换的多项式乘法
        2.3.2 基于余数系统的多项式系数表示方法
        2.3.3 批处理编码
    2.4 优化后的同态加密方案(BFV、CKKS)
        2.4.1 加密参数生成
        2.4.2 密钥生成
        2.4.3 数据加密
        2.4.4 密文下计算
        2.4.5 密文结果解密
    2.5 常用临床数据分析方法
        2.5.1 统计分析
        2.5.2 分类模型
        2.5.3 生存分析模型
    2.6 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同态加密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框架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框架主体构成和总体流程
        3.2.2 研究申请
        3.2.3 加密参数初始化
        3.2.4 密钥生成
        3.2.5 数据准备与加密
        3.2.6 密文下数据分析与密文结果解密
    3.3 研究结果
        3.3.1 加密方案安全性
        3.3.2 加密方案噪声增长
        3.3.3 环境配置
        3.3.4 应用场景实测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门限同态加密的逻辑回归分析方案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2.1 逻辑回归原理
        4.2.2 并行化模型训练
        4.2.3 隐私保护下分类模型评估
    4.3 研究结果
        4.3.1 数据来源与描述
        4.3.2 环境配置与加密参数
        4.3.3 运算效率与可扩展性
        4.3.4 结果精度损失
        4.3.5 数据与模型的安全性
    4.4 讨论
        4.4.1 训练策略讨论
        4.4.2 其他可选加密方案讨论
        4.4.3 方案局限性与未来工作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门限同态加密的Cox回归分析方案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方法
        5.2.1 Cox回归原理
        5.2.2 数据准备与加密
        5.2.3 同态加密下Cox模型训练
    5.3 研究结果
        5.3.1 数据来源与描述
        5.3.2 环境配置与加密参数
        5.3.3 运算效率与可扩展性
        5.3.4 模型精度损失
        5.3.5 数据与模型的安全性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5)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开放科学
        1.2.2 同行评议
        1.2.3 学术传播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2.1 解决同行评议信任危机日益紧迫
        2.1.1 审稿过程不透明引发学术界乱象
        2.1.2 审稿人激励不足影响审稿参与度
    2.2 改进“以刊评文”的学术评价方式
        2.2.1 影响因子至上带动学术造假利益链
        2.2.2 “唯SCI”造成优质稿源外流现象
    2.3 顺应科研数据共享的常态化趋势
        2.3.1 再现性危机降低学术诚信度
        2.3.2 “付费墙”阻碍学术交流进程
    2.4 重构学术期刊知识服务格局所需
        2.4.1 出版形态单一限制知识开放程度
        2.4.2 学术资源分散缺乏高度读者黏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学术期刊参与开放科学的出版创新实践现状
    3.1 突出同行评议的学术质量控制功能
        3.1.1 进一步提高同行评议的透明度
        3.1.2 优化审稿流程以降低出版时滞
        3.1.3 完善审稿贡献认定及激励措施
    3.2 多渠道联动合力拓展学术传播空间
        3.2.1 建立新型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
        3.2.2 提供形态多样化的开放资源
        3.2.3 引导读者主动参与学术交流
    3.3 重视学术期刊出版的综合服务功能
        3.3.1 以作者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期刊服务
        3.3.2 鼓励学术团体共建共享期刊数字内容
        3.3.3 期刊出版平台建设符合国际发展潮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顺应开放科学发展趋势的态势分析
    4.1 优势(Strengths)
        4.1.1 专业性强
        4.1.2 稿源丰富
        4.1.3 创新空间
    4.2 劣势(Weaknesses)
        4.2.1 出版时滞
        4.2.2 资源浪费
        4.2.3 服务不足
    4.3 机遇(Opportunities)
        4.3.1 开放获取的需求日益增长
        4.3.2 开放科学的政策环境大好
        4.3.3 资助机构大力支持与推动
    4.4 挑战(Threats)
        4.4.1 学术评价不合理
        4.4.2 分散经营规模小
        4.4.3 出版商利益冲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开放科学驱动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因应策略
    5.1 维护同行评议学术把关的可靠性
        5.1.1 推动出版透明保障期刊学术质量
        5.1.2 优化评审过程提高论文的时效性
        5.1.3 加强公众对开放同行评议的认识
    5.2 建立回归学术交流本位的评价导向
        5.2.1 拓展单篇论文的内容价值及出版形态
        5.2.2 引入替代指标结合传统文献计量方法
        5.2.3 政策支持扭转“唯论文”学术评价倾向
    5.3 构建可持续性的学术传播互动方阵
        5.3.1 场景化思维深入挖掘读者内容需求
        5.3.2 期刊作为多元化传播渠道的链接点
        5.3.3 公众参与提高研究的社会开放程度
    5.4 提高学术期刊服务品牌建设能力
        5.4.1 坚持服务个性化和学术研究多样性
        5.4.2 采取分散与统一的集群化办刊模式
        5.4.3 探索学术出版服务模式新的盈利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6)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研究 ——以“西电捷通诉索尼”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目的的实施路线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含义及认定困境
    一、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含义
    二、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实施主体认定
        (一)用户、装置实施侵权行为
        (二)生产商与运营商的行为
    三、方法专利拆分侵权的责任认定困境
        (一)各主体间缺乏共同故意
        (二)用户非生产经营目的实施
        (三)生产商未参与直接实施行为
第二章 西电捷通诉索尼案研究
    一、基本案情
    二、案件判决分析:侵权行为及帮助侵权行为认定
    三、案件争议点评议:“预设可实施”规则与“四要件”规则
    四、现有理论与判决意见的启示
        (一)方法专利拆分侵权可不以直接侵权存在为前提
        (二)专用品范围界定
        (三)直接实施行为的认定
第三章 间接侵权制度下的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
    一、从“替代理论”至“控制与指挥理论”
    二、“专用品”型与“非专用品”型间接侵害理论
    三、“含普及品的主客观结合理论”
    四、本章小结
        (一)产品专用认定上的借鉴
        (二)直接实施行为认定上的借鉴
第四章 我国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的设计
    一、我国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的法律依据与价值考量
    二、我国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的设计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资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质量控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结构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医疗联合体相关概念界定
        2.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内涵界定
        2.1.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策略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纳入
        2.2.1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
        2.2.2 目标导向理论
        2.2.3 绩效评价和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2.4 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及其绩效改进相关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分析及发展现状研究
    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相关政策分析
        3.1.1 国家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1.2 地区级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
    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目标内容分析
    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构建
        3.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初建
        3.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的专家论证
    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研究
        3.4.1 各地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发展现状分析
        3.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及绩效内涵界定
    4.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述
        4.1.1 扎根理论原理分析
        4.1.2 扎根理论分析步骤
    4.2 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
        4.2.1 研究设计
        4.2.2 资料收集和整理
    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理论框架构建
        4.3.1 三级编码过程分析
        4.3.2 理论饱和度检验
    4.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及其特征界定
        4.4.1 系统绩效概念及其本质分析
        4.4.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
        4.4.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概念及特征释义
    4.5 本章小结
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背景和目标导向概述
    5.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选择
        5.2.1 国内外常用绩效评价概念框架概述
        5.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概念框架确定
    5.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5.3.1 绩效评价指标的筛选
        5.3.2 绩效评价指标的方向分析和内涵解释
        5.3.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5.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主体选择
        5.4.1 以医院内部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2 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4.3 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绩效评价
    5.5 绩效评价实施方式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5.1 绩效评价指标数据资料搜集
        5.5.2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可能性分析
    5.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5.6.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结构图
        5.6.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释义
    5.7 本章小结
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
    6.1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1.1 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6.1.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本情况
    6.2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
        6.2.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6.2.2 县域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3 市区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
        6.2.4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6.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分析
        6.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问题集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研究
    7.1 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模型构建
    7.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组织分析
        7.2.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SWOT分析
        7.2.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7.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分析结果归纳
        7.3.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运行目标体系结果归纳
        7.3.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和界定结果归纳
        7.3.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归纳
        7.3.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实证研究结果归纳
    7.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分析
        7.4.1 政府方绩效改进策略
        7.4.2 上级医院方绩效改进策略
        7.4.3 基层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4 非成员医疗机构方绩效改进策略
        7.4.5 居民方绩效改进策略
    7.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保障措施分析
        7.5.1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7.5.2 落实多部门合作
        7.5.3 积极宣传引导
        7.5.4 制定并完善考核办法,建立配套监督反馈机制
        7.5.5 积极推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7.6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果与结论
    8.1 研究结果
        8.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概念和特征界定结果
        8.1.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政策分析和目标体系构建结果
        8.1.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形成机制构建结果
        8.1.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内涵界定结果
        8.1.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结果
        8.1.6 样本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综合评价结果
        8.1.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面临问题分析结果
        8.1.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概念框架构建结果
        8.1.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SWOT分析结果
        8.1.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利益相关者博弈结果
        8.1.1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改进策略提出结果
    8.2 研究结论
9 总结与展望
    9.1 研究的创新性
        9.1.1 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利用的创新
        9.1.2 研究结果层面的创新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9.3.1 研究样本的扩展
        9.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评价及改进策略访谈提纲
    附件2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件3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上级医院补充调查表
    附件4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疗机构补充调查表
    附件5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核心医院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6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基层医务人员满意度问卷
    附件7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门诊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8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住院患者就医体验调查问卷
    附件9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咨询名单
    附件10 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咨询名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超级计算机故障分析、建模与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贡献
        1.3.1 可扩展故障监控、采集与分析框架构建
        1.3.2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内存故障特征分析
        1.3.3 基于统计规律与协同分析的故障特征识别
        1.3.4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多维失效时间模型构建及应用
        1.3.5 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容错模型及应用
        1.3.6 基于带时间标签多序列模式挖掘的故障预测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相关定义与术语
第二章 超级计算机故障分析、建模与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2.1 超级计算机发展现状概述
    2.2 故障分析、建模与预测现状分析
        2.2.1 典型超级计算机故障分析方法
        2.2.2 部件级故障分析方法
        2.2.3 故障预测技术分析
    2.3 现有技术总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扩展故障监控、采集与分析框架构建
    3.1 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
        3.1.1 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结构
        3.1.2 通用分布式故障采集框架
    3.2 基于事件触发的状态监控与采集模型
        3.2.1 模型原理
        3.2.2 实验分析
    3.3 传感点设置与故障数据处理
        3.3.1 传感点设置方法
        3.3.2 故障分类方法
        3.3.3 系统信息库的构建技术
        3.3.4 故障预处理方法
    3.4 基于统计数据的故障分析框架
        3.4.1 故障分析框架
        3.4.2 框架的基础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内存故障特征分析
    4.1 基于序列模型的内存单错与内存多错关联分析
        4.1.1 分析原理与方法
        4.1.2 模式挖掘与关联分析
        4.1.3 结论
    4.2 基于序列模型的内存失效关联分析
        4.2.1 分析原理与方法
        4.2.2 模式挖掘与关联分析
        4.2.3 结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统计规律与协同分析的故障特征识别
    5.1 基于统计规律的内存单错特征分析
        5.1.1 原理与方法
        5.1.2 DRAM单错特征分析
        5.1.3 结论
    5.2 基于协同分析的故障特征识别
        5.2.1 协同分析方法
        5.2.2 应用故障采集
        5.2.3 应用与内存故障协同分析
        5.2.4 应用与CPU故障协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超级计算机的多维失效时间模型构建及应用
    6.1 内存失效时间分析与建模
        6.1.1 分析方法
        6.1.2 参数估计
        6.1.3 内存失效时间分析
        6.1.4 讨论
    6.2 多维度失效时间模型构建
        6.2.1 失效间隔时间分析
        6.2.2 多维统一的失效时间模型
    6.3 基于故障建模的系统可靠性评估
        6.3.1 经典可靠性评估方法
        6.3.2 基于故障建模的可靠性评估方法
        6.3.3 可靠性评估及对比分析
    6.4 基于失效间隔时间的失效预测模型
        6.4.1 移动观测窗口(采样数量)的选择
        6.4.2 基于前置时间约束的失效预测模型
        6.4.3 基于前置时间和预测窗口约束的失效预测模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容错模型及应用
    7.1 面向复杂故障的多层失效模型
        7.1.1 细粒度失效分布模型
        7.1.2 应用级失效模型
    7.2 数据驱动的自适应容错
        7.2.1 检查点模型及优化
        7.2.2 动态自适应的检查点优化
    7.3 分析与实验
        7.3.1 实验环境
        7.3.2 检查点间隔优化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带时间标签多序列模式挖掘的故障预测
    8.1 算法基本思想
    8.2 算法描述
        8.2.1 规则生成算法(algorithm1’)
        8.2.2 频繁场景生成算法(algorithm2’)
        8.2.3 场景计数改进算法(algorithm5’)
    8.3 神威系列超级计算机故障预测分析
        8.3.1 基于weka的预测工具设计与实现
        8.3.2 数据采集及处理
        8.3.3 故障归约
        8.3.4 实验与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9)面向CPS时间属性的软件可信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PS的定义与发展
        1.2.2 半形式化与形式化建模方法
        1.2.3 需求规范的描述
        1.2.4 模型检测方法
    1.3 论文研究动机与目标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面向CPS软件体系结构的一种形式化建模方法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3 基于模型驱动的MARTE形式化转换方法
        2.3.1 MDA
        2.3.2 模型转换框架
        2.3.3 Object-Z元模型
    2.4 元模型层的语义转换
        2.4.1 MARTE的抽象语法
        2.4.2 静态语义转换
        2.4.3 动态语义转换
    2.5 CPS软件的建模方法
        2.5.1 PTA-OZ模型
        2.5.2 异构模型转换
        2.5.3 PTA-OZ模型的检验
    2.6 模型转换的一致性验证
    2.7 基于XMI的模型转换实现框架
        2.7.1 建模框架设计
        2.7.2 实时嵌入式软件建模
        2.7.3 基于XMI和XSLT的转换
        2.7.4 转换结果分析
    2.8 实例模型
        2.8.1 实例的MARTE模型
        2.8.2 实例的PTA-OZ模型
        2.8.3 属性检验
    2.9 总结
第三章 一种时间敏感的CPS软件可信需求规范的生成方法
    3.1 引言
    3.2 相关研究
    3.3 概述及动机
        3.3.1 LSC概述
        3.3.2 研究动机
    3.4 TLSC的形式语法与语义
        3.4.1 TLSC的形式语法
        3.4.2 基于迹的TLSC语义
    3.5 CTL公式
        3.5.1 CTL的特点
        3.5.2 CTL的语法
        3.5.3 CTL的语义
        3.5.4 CTL的完备集
    3.6 TLSC到时序逻辑公式的转换
        3.6.1 基本转换规则
        3.6.2 组合转换规则
    3.7 公式的优化
    3.8 转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8.1 系统设计框架
        3.8.2 转换系统的实现
    3.9 实例及分析
        3.9.1 TLSC图建模
        3.9.2 时序公式生成
        3.9.3 结果分析
    3.10 结论
第四章 基于半张量积的完备性阈值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相关研究
    4.3 半张量积及布尔网络的定义
    4.4 基于半张量积的完备性阈值求解
        4.4.1 问题描述
        4.4.2 Kripke模型解析
        4.4.3 固定点求解算法
        4.4.4 k-loop求解算法
    4.5 算法效率分析
    4.6 应用实例
    4.7 结论
第五章 面向CPS时间可信属性的有界模型检测改进方法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RTCTL公式及完备性分析
        5.3.1 具有实时特征的时间自动机
        5.3.2 TADT的语义模型
        5.3.3 RTCTL公式
        5.3.4 公式的完备性分析
    5.4 RTECTL公式的语义
        5.4.1 路径?满足性语义模型
        5.4.2 状态s满足性语义模型
        5.4.3 RTECTL的限界语义
    5.5 RTECTL公式的BMC算法
    5.6 命题公式的编码
        5.6.1 模型M转换命题公式的方法
        5.6.2 RTECTL公式转换命题公式的方法
    5.7 等价性证明
    5.8 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IPMI的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技术分析
    2.1 IPMI规范
        2.1.1 IPMI主体架构
        2.1.2 IPMI工作原理
        2.1.3 IPMI协议的物理层实现
    2.2 KVM技术简介
        2.2.1 KVM技术的发展
        2.2.2 KVM工作原理
    2.3 JSP技术简介
        2.3.1 JSP运行原理
        2.3.2 JSP页面的基本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服务器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服务器信息采集模块
        3.1.2 服务器物理健康监控模块
        3.1.3 远程访问模块
        3.1.4 系统日志记录模块
    3.2 非功能性需求
        3.2.1 性能需求
        3.2.2 安全性需求
        3.2.3 可维护性
        3.2.4 可靠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设计
    4.1 服务器管理系统总体架构
    4.2 系统硬件设计
    4.3 系统软件设计
        4.3.1 软件系统架构
        4.3.2 消息接口设计
        4.3.3 Web模块设计
        4.3.4 系统信息管理模块设计
        4.3.5 传感器模块设计
        4.3.6 系统事件日志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板管理控制的实现测试
    5.1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实现
        5.1.1 服务器管理Web界面的实现
        5.1.2 服务器健康监控模块
        5.1.3 服务器远程控制模块
    5.2 服务器管理系统测试
        5.2.1 服务器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2.2 服务器系统性能测试
        5.2.3 服务器系统的压力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BMC存储:以应用为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羊SNP芯片设计与内蒙古绒山羊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基因组选择研究[D]. 王凤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 汪哲宇.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同态加密的多中心临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 陆遥. 浙江大学, 2021(01)
  • [5]开放科学背景下学术期刊出版创新研究[D]. 蔡敬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6]方法专利拆分侵权认定规则研究 ——以“西电捷通诉索尼”案为例[D]. 滕泽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纵向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绩效评价模型及其绩效改进策略研究[D]. 王曼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8]超级计算机故障分析、建模与预测技术研究[D]. 刘睿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12)
  • [9]面向CPS时间属性的软件可信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 许海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10]基于IPMI的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实现[D]. 王栩浩. 东华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BMC 存储:以应用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