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经济蔓延萧条威胁(论文文献综述)
徐则荣[1](2021)在《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文中提出2021年4月29日,"吴易风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主办。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大学首席教授程恩富学部委员致辞并主持会议,学会部分新老负责人和常务理事参加研讨会。
李鑫均[2](2021)在《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文中提出
张启东[3](2021)在《英国脱欧与欧洲一体化 ——基于理性进化和理性退化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张凯[4](2021)在《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最致命、最隐蔽的风险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借短贷长的期限错配特征使得商业银行天然存在着发生流动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整个金融市场的阵痛性改革的深化,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特别是2019年以来,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事件频发。包商银行被接管和破产、锦州银行战略重组以及营口沿海银行和河南伊川农村商业银行集中挤提事件等,充分暴露出我国中小银行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些风险事件爆发后,银行业流动性出现较大波动,同业拆借成本飙升。因此,在以上复杂的金融市场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势在必行,同时还应该建立适用我国国情的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监测和控制法律体系和框架,这对于金融法律体系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中小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从国内外案例来看,一旦中小银行无法偿还一定规模的到期债务,便会发生流动性风险,这也是中小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诱因,而对于中小银行来说,真正致命的是严重的流动性断裂。其诱发因素很多,可能是单纯的流动性风险本身也可能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传染机制导致。就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本身而言,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二是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三是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在流动性风险监管和控制过程中,出现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双重困境,因此,运用法律手段规制和监管并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Ⅰ》)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后危机改革最终方案》(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Ⅲ》)都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给予高度关注,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为加强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流动性风险,除银行资本监管的三支柱外,还特别增加了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重要指标。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提出了其他辅助监测工具,包括合同期限错配、融资集中度、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以及与市场有关的监测工具等。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法律体系中,《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以及《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等都做出了规定,但是随着近几年金融业形势的变化,现有的法律制度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一是监管理念滞后,二是监管法律位阶较低,三是监管方式过于僵化,四是监管体系不完善等。究其原因既有中小银行本身的原因也有宏观经济因素的原因,还有监管机构以及监管指标、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设计等方面的因素。中小银行吸储能力较弱,严重依赖同业融资,流动性管控压力较大。而有些中小银行的股东无视国家规定,关联交易甚至违规挪用中小银行的资金。同时,银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扩张,打破原有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金融科技的创新和普及令银行服务渠道、手段和服务内容发生巨大改变,全新的市场竞争态势让原有银行金融机构必须面对来自银行同业和新的非银行市场参与者的竞争。这些因素都使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问题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重要。基于全国多家中小银行流动性指标和数据的比较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该学习借鉴巴塞尔委员会及其他国家相关文件,结合我国自身实际设置适配性分层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在构建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体系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在宏观层面上,需要采取稳定的货币政策来解决根本原因过多的“加杠杆”造成的资金短缺和高利率。在微观层面上,银行应坚持回归原点,服务实体,专注于主营业务,并做好基于信贷的信贷业务,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不稳定。在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念方面应该贯彻适配性监管理念,即根据银行的风险特征和系统重要性来确定相适应的监管规则和监管行为。我国流动性监管法律制度的从无到有,是一个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与创新的过程,更是维护金融安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坚持与努力。我国现行流动性监管制度体系,主要以较低层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载体,存在政策依据过多、法律依据不足、不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等问题。为此,从进一步改革现行监管体制、使其更好适应我国金融市场深度融合、综合经营改革需求的角度,制定、修订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具有适配性的流动性监管统一规则与指标。
程琳[5](2021)在《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研究》文中提出次区域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之间有效加强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和叠加,激发区域内经济活力。近年来次区域国家间经贸合作逐渐加强,发展前景良好。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同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为了更好地应对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欧盟之间合作越来越紧密,而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既是欧盟成员国同时也是中东欧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对中东欧国家和欧盟来说都是重要的发展动力,因此其与中国经贸合作比较具有代表性。最近几年通过“17+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倡议两大平台促进了维谢格拉德国家同中国友好交往,也为双方经贸合作提供了便利,取得了许多方面的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研究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现状,必须从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发展现状和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政策入手。本文通过使用文献资料研究、比较分析和案例研究和量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维谢格拉德集团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它在中东欧和欧盟的地位入手,在“17+1合作”机制和“一带一路”经济带合作框架下,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和直接投资三个角度分析维谢格拉德国家同中国经贸合作现状。然后通过双方合作现状特征分析影响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因素,本文主要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部分入手。内因主要是国别差异、与中国贸易结构、缺乏重大项目引导等方面;外因主要是来自美国、俄罗斯和日本的影响、英国脱欧的影响以及新冠疫情的影响。针对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和中国经贸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加强政治互信和提高合作效率两方面提出建议。在加强政治互信方面,需要政府加强沟通消除误解、努力实现多边合作以及加强机制化建设,通过双方政府沟通协商减少贸易阻碍,促使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更加顺畅;在提高经贸合作效率方面,从完善成果评价体系、拓宽合作减小逆差以及兼顾整体与差异等方面着手,促使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和中国经贸合作能够更加健康稳定发展。对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现阶段双方合作进程,也有助于双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双方未来经贸合作长久发展,同时也能为中国同其他中东欧国家乃至欧盟的经贸合作提供借鉴。
杜玉洁[6](2021)在《“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千禧一代”是指1982年至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出生于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以后达到成年年龄,与文学代际中的“80后”、“90后”几乎重合。“千禧一代”作家群是中国新世纪以来出现的重要创作群体,自新概念作文大赛开始,“千禧一代”以前所未有的表达方式和极具先锋性的文学审美范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恰逢新千年中国社会进入经济发展的高速期,社会文化的巨变、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化交融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发展革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了突破与尝试,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取得了颇为丰厚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涵盖了青春文学、纯文学、网络文学等多种创作类型,小说创作主题也涉及校园恋情、都市婚恋、城乡对立、家族变迁、言情穿越、科幻未来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写作已经从单一的成长视角转向多元丰富的创作视野,无论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新媒介网络写作的创新还是对女性文学的发展,都逐渐趋于成熟。本论文以“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分析该群体的创作特质和创作类型,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文本细读展开主题研究,挖掘“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立场和人文关怀,探寻作品中的美学意识和文学性,纵观“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媒介性别视域下的女性主义立场,发现“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千禧一代”女作家未来的创作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文学景观的生成与其所处时代密切关联,在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下,文学与资本联姻,写作市场的红利催熟了一代青年作家,“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开放的社会语境和多元的文化视域中有了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她们在享受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相似的时代症候,和平年代的历史感的缺失和不可言说的生存困境成为这一代人的精神之殇。在21世纪的前二十年中,“千禧一代”女作家走过了被质疑被批判到被认可被接受的发展历程,由青春文学过渡到纯文学、畅销文学和网络文学,“千禧一代”的创作一直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千禧一代”女作家最开始受到关注是从“青春文学”开始,在这一时期,“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尚处在萌芽阶段,创作内容主要是青春期个性的表达,青年亚文化、“玉女”写作以及校园写作是这一时期的创作关键词。随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成长成熟,她们的创作由个体转向社会,从城乡世界、婚恋生活、家族变迁窥探时代脉搏下的中国社会现状,“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纯文学写作也逐渐得到权威学界的认可。在网络文学和类型写作风靡的21世纪,“千禧一代”女作家在“女性向”网络文学写作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网络文学的IP热潮也为网络言情小说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发展方向。“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文学审美范式。其作品中的语言修辞,包括流行语言的运用、网络语言表达策略和语言形式的建构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质。“千禧一代”女作家对跨媒体叙事中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叙事手法的运用也适应了大众娱乐的审美追求。“千禧一代”女作家所运用的新的文学创作方式和在新媒体时代形成的独特文学经验使文学写作更注重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性,这种新的文学表现模式催生了新的文学创作方向,在尊重传统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作品也成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成果。“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场域建构也反映出时代与历史的镜像,从这一代作家自身的成长来看,“千禧一代”女性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与青年知识分子,并非缺乏历史感,而是在时代喧嚣中成为了旁观者和多余人。她们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化现象,包括代际冲突、生态环境、家庭伦理、职场生存等成为现代人普遍关注的社会文化问题。作为最年轻的女性创作群体,“千禧一代”女作家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在创作中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千禧一代”女作家通过身体写作、两性叙事以及女性命运探析,在创作中不自觉表露出的女性立场,现代社会让女性拥有了更多身份,女性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中被遮蔽、被命名,她们的生存境遇被青年女作家所关注。“千禧一代”女作家试图通过网络书写打破女性作为客体和他者的窘境,其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女性的欲望表达、主体意识、生命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不同的表达。在现代技术发展的当下,女性的生存空间已不再单纯来自男性的挤压,而是受到社会发展、技术变革、环境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现代人类生存的诸多挑战面前,“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视野更为开阔,具有超性别的勇气和格局,能够关注到性别之外的人类共同的生存境遇。
李巍,宋亦明[7](2021)在《疫情阴影下的危机应对: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形势分析》文中提出2020年,疫情全球大流行以及中国与部分国家经济关系的恶化致使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外部环境。一方面,疫情严重拖累了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对国际政治互信及全球治理协作等也造成了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战由"关税战"向"技术战"全面蔓延,"金融战"也处于边缘状态。同时,受政治关系的影响,中澳和中印经济关系也出现了全面倒退。面对上述复杂的局势,中国经济外交继续砥砺前行,不仅在全球经济治理、区域经济合作和双边经济协调上取得了诸多进展;更是在贸易协定外交和投资协定外交两大领域双双实现了重大突破,成功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并完成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展望2021年,拜登新政府上台执政将可能带来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重大变化,也为中美经济关系的调整与改变带来新的契机;"一带一路"建设将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实施重点可能转向推动各国卫生合作与经济复苏;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化上,中国经济外交也有望取得更多进展。
朱锋,丁纯,杨成,毛瑞鹏,汤蓓,刘洪钟,孙海泳[8](2021)在《拜登政府执政后的重大国际问题笔谈》文中认为由于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严重,恢复经济、控制疫情、弥合国内社会撕裂等成为拜登政府的当务之急。而且由于特朗普政府时期的一些对外政策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美国两党在一些领域也有共识,所以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拜登政府的立场和政策将以延续为主、调整为辅。同时,鉴于拜登阵营的建制派背景,其在国际问题上将更注重以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的方式推进相关政策。具体而言,在亚太安全领域,拜登政府对特朗普政府政策的延续将大于变化;美欧关系将有所拉近;中美俄和美欧俄战略三角关系的调整将对美俄关系未来产生影响。拜登政府以重振美国国际领导权为重要目标,对多边主义国际秩序将产生较大影响。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拜登政府将努力消除特朗普政府时期外交政策的负面影响。在重返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上,美国短期内不会有实质性行动。在科技产业领域,特朗普政府时期的政策基调将得到延续,中国需努力遏制双方关系恶化的势头,为自身发展营造稳定的外部环境。
陈昭翼[9](2021)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疫情下“一带一路”建设探析》文中认为资本主义长波萧条与新冠疫情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与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结构性危机,中美矛盾日益激化,世界经济衰退与政治动荡,对于构建"一带一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数字经济;(二)实施欧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三)美元式微之机加快推进沿线国家人民币国际化;(四)打造"健康丝路",推动医疗生物技术大国转型;(五)以抗疫实践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何德旭,汪红驹,马珺,何代欣,汪德华,赵瑾,依绍华,刘奕,李超,戴学锋,于树一[10](2021)在《“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一遇之大疫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格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同时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为了准确研判"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财经智库》特邀宏观经济、财政、金融、服务、贸易等领域专家撰写笔谈文章。
二、欧经济蔓延萧条威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欧经济蔓延萧条威胁(论文提纲范文)
(1)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 |
二、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研究 |
三、关于西方经济学的研究 |
四、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
五、关于当代社会主义的研究 |
(4)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中小银行规模和度量状况的研究 |
1.3.2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衍生的研究 |
1.3.3 关于银行业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践的研究 |
1.3.4 关于中小银行流动性与法律监管政策的研究 |
1.3.5 关于危机后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改革的研究 |
1.4 研究框架与逻辑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历史研究法 |
1.5.2 实证研究法 |
1.5.3 比较研究法 |
1.5.4 数据分析研究法 |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概述 |
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概念界定 |
2.1.1 中小银行及流动性风险内涵外延 |
2.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构成要素 |
2.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外在表现 |
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 |
2.2.1 存款挤兑与流动性短缺 |
2.2.2 违约冲击与流动性转移 |
2.2.3 同质资产与流动性危机 |
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现实特征 |
2.3.1 同业业务压缩和资产回表加剧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 |
2.3.2 资管新规及系列文件放大了中小银行期限错配风险 |
2.3.3 金融创新和利率市场化举措加剧银行存款流失风险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逻辑起点 |
3.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的理论基础 |
3.1.1 成本收益理论 |
3.1.2 国家适度干预理论 |
3.1.3 金融监管辩证理论 |
3.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失灵” |
3.2.1 市场不完全——资金流动性下降 |
3.2.2 竞争不充分——资产负债表衰退 |
3.2.3 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的源泉 |
3.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政府失灵” |
3.3.1 流动性风险金融监管权错位 |
3.3.2 风险监管指标设计的趋同化 |
3.3.3 对流动性分层现象关注不够 |
3.3.4 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框架缺失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实证研析 |
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研判 |
4.1.1 包商银行破产案 |
4.1.2 锦州银行重组案 |
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诱致因素 |
4.2.1 宏观经济形势因素 |
4.2.2 公司治理体系因素 |
4.2.3 资产负债结构因素 |
4.2.4 其他风险转化因素 |
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典型案例启示 |
4.3.1 建立回应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 |
4.3.2 全面应对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挑战 |
4.3.3 优化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权配置和监管协调机制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制度检省 |
5.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5.1.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的演进 |
5.1.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规范 |
5.1.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法律主体 |
5.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 |
5.2.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理念滞后 |
5.2.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位阶较低 |
5.2.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过于僵化 |
5.2.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
5.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缺陷的成因 |
5.3.1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受到冲击 |
5.3.2 中小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加剧期限错配 |
5.3.3 中小银行混业经营使系统性风险增大 |
5.3.4 影子银行不断削弱金融监管法律效力 |
5.4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体系 |
5.4.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目标 |
5.4.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内容 |
5.4.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框架 |
5.5 小结 |
第6章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完善 |
6.1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理念的校正 |
6.1.1 确立适配性监管理念 |
6.1.2 确立穿透式监管理念 |
6.1.3 确立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并重的监管理念 |
6.2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方式的强化 |
6.2.1 强化迈向市场化的金融监管方式 |
6.2.2 强化单体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方式 |
6.2.3 强化审慎性和连贯性的监管方式 |
6.3 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体系的完善 |
6.3.1 重构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法律监管框架 |
6.3.2 重设具有创新性意识的适配性监管指标 |
6.3.3 重识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
6.3.4 重置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
6.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及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研究动态 |
(二)国外研究动态 |
四、相关概念 |
(一)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 |
(二)次区域合作 |
(三)次区域合作与区域合作的区别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维谢格拉德集团与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
1.1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发展 |
1.1.1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历史发展脉络 |
1.1.2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在中东欧的地位 |
1.1.3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在欧盟的地位 |
1.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 |
1.2.1 “17+1合作”机制务实合作 |
1.2.2 “一带一路”经济带 |
第二章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
2.1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
2.2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现状 |
2.2.1 进出口贸易现状 |
2.2.2 商品结构方面现状 |
2.2.3 直接投资现状 |
2.3 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特征 |
第三章 影响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因素 |
3.1 内部因素影响 |
3.1.1 国别差异影响 |
3.1.2 与中国贸易结构 |
3.1.3 缺乏重大项目引导 |
3.2 外部因素影响 |
3.2.1 域外国家的影响 |
3.2.2 英国脱欧的影响 |
3.2.3 新冠疫情的影响 |
第四章 拓展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渠道 |
4.1 加强政治合作与互信 |
4.1.1 增强沟通消除误解 |
4.1.2 推动制度化建设 |
4.1.3 加强多边合作 |
4.2 提高经贸合作效率 |
4.2.1 完善成果评价体系 |
4.2.2 拓宽合作减小逆差 |
4.2.3 兼顾整体与差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景观生成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语境 |
(一)全球化与后现代转向 |
(二)媒介变革与信息技术 |
(三)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创作特质 |
(一)青春时期的个性化书写 |
(二)商品时代的灵魂隐痛 |
(三)城乡流动的现代化视野 |
三、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概览 |
(一)新概念与偶像作家 |
(二)学院派与纯文学作家 |
(三)网络文学与类型作家 |
第二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主题研究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的青春书写 |
(一)张悦然:偏执少女与心灵创伤 |
(二)春树:青春期与青年亚文化 |
(三)笛安:成长故事与都市乡愁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社会问题聚焦 |
(一)文珍:都市情感与婚恋伦理 |
(二)马金莲:乡土陷落与田园挽歌 |
(三)张怡薇:家族叙事与日常生活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的类型小说透析 |
(一)流潋紫:宫斗言情与职场映射 |
(二)郝景芳:人工智能与人类命运 |
(三)方慧:真实世界与虚拟人生 |
第三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美学探寻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叙事革新 |
(一)网络语言的创新与运用 |
(二)跨媒体叙事与IP改编 |
(三)交互型创作与读者接受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审美特征 |
(一)传统美学的坚守与传承 |
(二)文学性和文学价值呈现 |
(三)文学审美范式的重构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学经验生成 |
(一)代际断裂下的个体经验言说 |
(二)时间和空间的后现代探索 |
(三)多维的文学的想象与拼贴的虚构方式 |
第四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场域建构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文化特征 |
(一)历史虚无与现实追寻 |
(二)多元文化与文化回归 |
(三)“饭圈”现象与小众部落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群像素描 |
(一)文艺青年的诗意与反叛 |
(二)都市青年知识者的规训与突围 |
(三)乡村底层青年的离乡与追梦 |
三、“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人文观照 |
(一)道德秩序与价值观念的重构 |
(二)地理诗学与生态伦理的思索 |
(三)生命意识与现实主义关怀 |
第五章 “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女性意识探寻 |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突围 |
(一)新生代女性的成长与反抗 |
(二)女性命运的时代变奏 |
(三)男性的解构与女性的自我引渡 |
二、消费时代的性别身份意味 |
(一)泛娱乐化的身体献祭 |
(二)两性关系的暧昧呈现 |
(三)“耽美”文学的另类情感表达方式 |
三、媒介性别视域中的网络女性主义 |
(一)“女性向”对传统的超越与反叛 |
(二)网络女性主义的“异托邦”空间困境 |
(三)媒介话语中的性别立场言说 |
结语“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时代意义与发展方向 |
一、“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影响与传播 |
(一)国内现状与发展 |
(二)海外译介与传播 |
二、“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的问题与展望 |
(一)代际焦虑与创作局限 |
(二)新的文学生长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疫情阴影下的危机应对: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
(一)生产和贸易受阻,世界经济转入大范围衰退 |
(二)投资流量大幅下降,金融活动频受扰动 |
(三)大宗商品价格剧震,供需安全问题凸显 |
二、中美转向“技术战”和“金融战” |
(一)中美金融摩擦升级 |
(二)中美“技术战”全面爆发 |
三、自贸协定外交和投资协定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
(一)自贸协定外交不断孕育新突破 |
(二)中欧投资协定外交牵动中美欧经贸大三角 |
四、积极参与全球与区域多边经济外交 |
(一)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
(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
五、双边经济外交合作与冲突交织 |
(一)中国与欧盟、德国、日本、俄罗斯的双边经济外交稳中向前 |
(二)中英、中法双边经济外交龃龉不断 |
(三)中澳、中印双边经济外交遇挫倒退 |
六、2021年中国经济外交展望 |
(一)应对中美经贸关系调整变化 |
(二)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
(三)完善区域及全球经济治理 |
(8)拜登政府执政后的重大国际问题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拜登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结构要素与战略目标(1) |
(一)特朗普执政四年给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带来重大调整与变化 |
(二)拜登政府的亚太安全战略:延续大于变化 |
美国政府交替后的美欧同盟关系前瞻(1) |
(一)美欧同盟关系的存量和流量 |
(二)美欧同盟关系回归:掣肘和纠结 |
(三)拜登政府治下的美欧关系将回暖 |
双重失衡“战略三角”与拜登执政后的美俄关系走向(1) |
(一)中美俄三角关系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
(二)美欧俄战略三角关系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
(三)俄美关系的主动权将长期掌握在美国手中 |
拜登政府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对多边主义国际秩序的影响(1) |
(一)拜登政府的国际秩序观 |
(二)多边主义国际秩序面临新的挑战 |
(三)包容性多边主义的建设方向 |
拜登政府全球卫生治理政策前瞻(1) |
(一)美国的卫生安全战略与特朗普的“负资产” |
(二)拜登政府重振美国全球卫生领导地位的可能尝试 |
(三)全球卫生治理发展前景与中国对策 |
拜登政府执政后中美围绕RCEP与TPP/CPTPP的互动前景(1) |
(一)RCEP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
(二)拜登执政后中美两国围绕RCEP与TPP/CPTPP的互动可能性 |
(三)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的战略选择 |
拜登政府对华科技产业政策的倾向及应对(1) |
(一)拜登政府对华科技产业政策的基本立场 |
(二)影响拜登政府对华科技产业政策的主要国内政治因素 |
(三)未来中、美两国在科技产业领域的风险因素与合作空间 |
(四)应对思路 |
(9)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疫情下“一带一路”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原因、趋势及影响 |
(一)资本主义长波萧条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变迁 |
(二)美欧右翼民粹主义兴起和爆发中美贸易战 |
(三)新冠病毒重击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急遽变化 |
二、疫情下世界经济格局演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三、适应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 |
(一)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数字经济 |
(二)实施欧亚区域经济合作,推进沿线基础设施建设 |
(三)美元式微之机加快推进沿线国家人民币国际化 |
(四)打造“健康丝路”,推动医疗生物技术大国转型 |
(五)以抗疫实践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话语权 |
(10)“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十四五”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 |
一、“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总要求 |
二、“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变化 |
三、“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具体任务 |
四、“十四五”时期以提升金融改革发展的效率为重点 |
五、“十四五”时期必须更加注重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 |
“十四五”时期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动态均衡* |
一、全球经济疫后重建面临三大挑战 |
(一)新冠疫情大流行对长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 |
(二)债务负担攀升潜藏金融危机 |
(三)疫情防控产生新贫困人口 |
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硬约束 |
(一)经济增长速度存在下调压力 |
(二)经济安全存在风险隐患 |
三、促进我国宏观经济进入新的动态均衡 |
(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运行在合理区间 |
(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投资消费结构更趋均衡 |
(三)加快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迈上新台阶 |
(四)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
(五)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
(六)多方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补齐民生短板 |
(七)完善宏观经济治理,筑牢经济安全底线 |
四、“十四五”末期中国人均国民收入有望超过14000美元 |
“十四五”时期税收制度面临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
一、内外部环境变化及发展战略转型 |
二、变革社会中现行税制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 |
三、改革和完善现行税制,积极回应当前与未来挑战 |
“十四五”时期财政改革的主要任务 |
一、把握财政自身工作的主线索 |
二、找准财政健全宏观治理体系的发力点 |
“十四五”时期国家审计的重点任务 |
“十四五”时期中国外贸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与新举措 |
一、国际市场萎缩、六稳六保新挑战与双循环发展 |
二、数字技术加快发展、数字贸易发展新挑战与数字化转型 |
三、国际经贸规则重构、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挑战与改革开放双轮驱动 |
四、全球环境风险突出、贸易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 |
五、高水平对外开放、国家安全挑战与预警防范体系建设 |
“十四五”时期流通领域新变化、新挑战 |
“十四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
一、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 |
二、着眼发展趋势,厘清“十四五”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
三、顺应发展要求,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 |
1.持续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破除隐性壁垒 |
2.创新监管方式,推动多利益相关方协同共治 |
3.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
4.强化要素支撑,夯实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基础 |
“十四五”时期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变化与新挑战 |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韧性城市建设 |
二、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 |
三、城市群、都市圈与区域协调发展 |
四、房地产市场调控与长效机制建设 |
“十四五”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
“十四五”时期应用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
一、发展格局的变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二、经济社会特征的变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
四、欧经济蔓延萧条威胁(论文参考文献)
- [1]杰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吴易风和丁冰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J]. 徐则荣. 政治经济学研究, 2021(03)
- [2]土耳其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1923-1967)[D]. 李鑫均. 上海大学, 2021
- [3]英国脱欧与欧洲一体化 ——基于理性进化和理性退化的视角[D]. 张启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我国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张凯. 辽宁大学, 2021
- [5]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与中国经贸合作研究[D]. 程琳. 山西大学, 2021
- [6]“千禧一代”女作家小说创作研究[D]. 杜玉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疫情阴影下的危机应对:2020年中国经济外交形势分析[J]. 李巍,宋亦明. 战略决策研究, 2021(03)
- [8]拜登政府执政后的重大国际问题笔谈[J]. 朱锋,丁纯,杨成,毛瑞鹏,汤蓓,刘洪钟,孙海泳. 国际展望, 2021(02)
- [9]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与疫情下“一带一路”建设探析[J]. 陈昭翼. 西部学刊, 2021(04)
- [10]“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挑战[J]. 何德旭,汪红驹,马珺,何代欣,汪德华,赵瑾,依绍华,刘奕,李超,戴学锋,于树一. 财经智库,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