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自己建一个电子图书馆(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军[1](2022)在《中国农民城》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9月,浙江龙港市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从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历史性跨越。朱晓军将目光聚焦于这座奇迹之城,历时两年,对龙港"造城者"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书写。从一路带领龙港发展的陈定模、李其铁,到进城创业一心创造财富的陈智慧、杨恩柱……《中国农民城》用一个个人物揭开龙港成长之谜,在呈现个体命运的同时,尽显龙港在历史发展中的风起云涌。朱晓军用朴素的创作风格和真诚的叙事力量谱写了龙港传奇,细致而宏观,轻盈而厚重,龙港这座城在他笔下发出了别样光芒。
邱春美[2](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朱美姝[3](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指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伊云静[4](2021)在《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文中指出鸦片战争后,外来移民大量涌入上海,中国传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错动。19世纪末,商人与士绅混杂、渗透后形成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社会精英群体。曾铸便是其中的一员。上海开埠后,曾铸随父辈自福建寓居上海经商。在乡缘、业缘、地缘与姻缘关系的多重影响下,曾氏之家最终融入晚清上海社会。在传统仁义观与功名观的指导下,曾铸除了承担家族责任外还积极关注社会责任。他不仅关注平粜、参与赈灾、建立义庄,还多次参加慈善救济、参与多个社会团体。在清末新政的推行过程中,他加入上海商务总会,在新式教育、实业等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多年参与上海地方公益的实践中,曾铸跻身于以乡缘、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中,积累了社会资本,其关心社会公益的能力与责任感有所提升,政治参与能动性增强。同时,他也扩大了参加地方事务的范围,积极参与华洋交涉,在地方自治相关的教育等领域也十分活跃。他将目光由上海一隅转至全国乃至全球。在参与地方事务的过程中,他完成了阶层的向上流动,完成了多重身份的获得与融合。20世纪初内忧外患的交相作用下,国家治理危机日益严峻,改良与革命等政治思潮纷繁,社会暗流涌动。以曾铸为代表的上海商人通过关心地方公益,将公领域向国家扩张,作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近代国家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
郑丽颖[5](2021)在《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文中研究说明1883-1903年,俄国人尼古拉·费多洛维奇·彼得罗夫斯基(Н.Ф.Петровский,1837-1908)任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期间,利用自己的外交身份想尽一切办法开展考察和古文献文物收集工作。他是最早对喀什古城作出研究、最早进行南疆古代手稿收集的欧洲官员,所获收集品数量多、种类丰富、语言丰富、内容重要、涵盖面宽。无论是梵文手稿,还是其他未定名手稿都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他建立了完整的古文书搜集网络,完成了中国南疆考古地图的绘制,为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俄国探险家奥登堡、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法国探险家伯希等欧洲探险队提供了往来便利和协助。利用哥萨克骑兵每月往来奥什和喀什的便利条件,彼得罗夫斯基轻而易举将古文献文物经中亚大铁路运回俄国,使俄国成为西域古文献艺术品重要收藏地之一。在沙皇政府和俄国半学术组织的指令下,彼得罗夫斯基总领事作为古文书发出者与古文书接收者俄国科学院院士罗曾、古文书研究者奥登堡院士三者之间建立了牢固的西域古文书收集研究网络,并在英俄考古之争中保持明显优势。现存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有梵文文献、印度文献、藏文文献、吐火罗文文献等多种语言,据不完全统计,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文物计3000余件,最早的文物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古代手稿及残片总数7000余件,含梵语、佉卢文、婆罗谜文和未比定写本,造成了我国珍贵收稿文物的大量流失。本文研究材料来自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俄罗斯国家古文献档案馆、俄罗斯地理协会档案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档案馆、俄罗斯帝国对外政策档案馆、俄罗斯民族博物馆、俄罗斯国家文化艺术档案馆所藏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驻新疆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给俄国外交部官员、俄国军官、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东方学家、地理学家的信函及密件200余封、俄国探险家考察报告、俄国皇家科学院会议纪要、彼得罗夫斯基发表在皇家考古协会学报上的考察报告等原版资料。文中所用外文史料不仅丰富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内容,对研究俄国外交史、特别是中俄关系及我国南疆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范瑜容[6](2020)在《唐代僧人法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中后时期净土宗师法照是净土宗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由于法照的着作并不多,而且在20世纪以前他的主要着作也失传,所以有关法照的研究并不多。自上世纪20年代敦煌藏经洞文献出土后,中外学者发现了大量有关法照的净土赞文,并逐渐对此展开研究。随着对法照及其赞文的深入研究,学术界对法照的净土教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日本学者对此研究最早,也着力最多。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各项条件的熟具备,中国迎来了法照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但由于重要资料的缺失,对法照无法做到全面考证,而且纵观以往研究,仍有一些探索的空间。本文首先全面论述了法照从出家到示寂一生的轨迹。其次主要着眼于五会念佛,以五会念佛音声和赞文两方面入手。就五会念佛音声方面,其音乐方法属于梵呗中的一种特殊唱法,还分析了高声念佛与大声念佛、厉声念佛之间的关系。就赞文方面,对法照的赞文写本再一次进行了归类——专卷和散卷,补了一些漏卷和近几年发现的,另外对这些卷号的情况作了具体分析,重点对P.2130是否为缺失的上卷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然后利用音韵学分析了法照对其他礼赞文的取舍情况以及赞文近体诗风格的特征。最后分析了法照与五会念佛的影响:其一,他融合并促进了各宗派之间的关系;其二,由于五会念佛独有的音乐性,将其与七七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了弥陀净土信仰的新形态。另外,从空间上看,五会念佛的传播不局限于五台山,不仅传到敦煌,还远传日本;从时间上看,五会念佛一直影响到近代。这些成果都与法照本人的智慧和努力分不开。
叶佳蓉[7](2020)在《胡文焕《文会堂琴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文焕的《文会堂琴谱》是万历中期的一部琴学专着,迄今尚未被系统地整理和研究。首先,梳理明代万历前期刻书业、浙江琴派、钱塘琴乐发展概况,分析《文会堂琴谱》刊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其次,考察胡文焕的生平经历、室名别号、刻书经历以及往来交游,分析其琴人的身份和编辑《文会堂琴谱》的初衷。其三,重点从文献学的角度,整理和研究《文会堂琴谱》的版本系统。其四,汇校可见的四个版本,从史源学角度,考察该书的成书和刊刻时间,探讨所录琴论、曲名、曲谱、图式等文献资料的史源,分析其成书过程,尝试探讨各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从琴学史角度,对各卷内容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万历时期琴集编辑、刊刻、传播的历史过程,探讨该书与浙江琴派以及万历时期琴学发展的历史关系和学术意义。其五,围绕《文会堂琴谱》编选内容、古琴制作以及胡文焕的文学创作,分析胡氏的琴学思想和琴学成就。总之,通过对胡文焕及《文会堂琴谱》的研究,重点探讨《文会堂琴谱》的成书内容、编排特点、版本情况、主要文献来源、体现的琴学思想,及其在浙派古琴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价值。
张可[8](2020)在《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术阅读作为用户获取学术资源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信息行为,不仅对高校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学术阅读用户面对的信息类型和内容更加复杂,加之科学研究工作困难、同行压力等外在因素影响,使得他们在学术阅读时更容易产生焦虑、迷茫、沮丧、技术恐惧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大学生作为学术阅读的重要用户群体,帮助其减缓在学术阅读时产生的消极情感,合理引导和强化其积极情感,对提高大学生的学术阅读效率并促进其有效知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学术阅读情境,以大学生为研究群体,系统揭示了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反应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探究了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具体表现方式,最终构建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本研究采用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策略。首先,利用半结构访谈法收集数据,扎根理论方法分析数据,构建出初步的理论模型;其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采用差异分析、相关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来验证并解释模型。最终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学术阅读情境下,大学生的情感反应由认知评估所唤醒,情感反应包括“情感倾向”、“情绪状态”和“内容知觉”三种维度。对不同因素的认知评估引发了大学生不同的情感维度,“情感倾向”反映了大学生对学术阅读的主动或被动程度,主要由“个人内在意义”和“社会规范意义”评估所引起;“情绪状态”描述了大学生学术阅读时所经历的直观情绪,主要由“个人应对潜力”和“外界环境因素”评估引起;“内容知觉”体现了大学生对学术阅读文本内容的感知和察觉,主要由“学术内容质量”和“内容理解程度”评估引起。不同的认知评估结果唤醒了大学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情感反应又会促进或抑制大学生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进而反向改变其原有的情感状态和认知评估结果。(2)大学生学术阅读时产生的信息行为可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种行为类型。浅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包括“学术阅读文献组织”、“学术阅读信息查寻”、“学术阅读信息回避”;深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包括“学术阅读信息保存”、“学术阅读信息利用”、“学术阅读信息交流”。大学生往往浅层和深层两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相结合采用,但具有不同学历背景、学科背景和阅读素养的大学生,他们各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发生的频率、深度和具体方式都有所不同。(3)研究分析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因素对大学生学术阅读时的认知评估、情感反应和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首先,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学术任务和学术研究阶段的大学生,其对“个人应对潜力”的评估均存在显着差异,说明该项认知评估因素较易受到学生个人背景因素的影响。其次,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学历、学科、学术任务、学术研究阶段的大学生,其对待学术阅读的“情感倾向”均存在显着差异。最后,研究发现“学历”因素对多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都有显着影响,具有不同学历的大学生,其学术阅读“信息保存”、“信息交流”、“信息利用”和“文献组织”行为均存在显着差异。(4)模型的验证和解释。本研究采用路径分析方法验证了认知评估因素、情感反应和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发现“情绪状态”是最容易受到认知评估影响的情感维度,此外,“情绪状态”与“内容知觉”也存在显着影响关系。最后通过探究认知评估因素对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间接影响效果,发现相较于其他认知评估因素,“内容理解程度”对每一种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效果都是最高的,这说明大学生在学术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信息行为基本是建立在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基础之上的。根据此次实证研究的结论,本研究分别对大学生、相关培养机构、学术文献信息系统开发者及相关信息服务机构提出建议和对策,从而合理引导大学生学术阅读。
刘奕[9](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郑娜[10](2019)在《中国新艺术的先声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文中认为本文立足对1979年8月29日至9月5日在北京西单墙前《贵阳五青年画展》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调查、描述、分析,并展开相关评论。文章共分八个章节,其中第一至六章是本文重点展开部分。在第一章中,首先对事件本身进行描述,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事件发生的全部经过,并客观分析事件后续及其相关影响。第二、三章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考察促使事件生成的主客观因素,分别从“大写的历史”与“小写的历史”两个部分进行阐述,前者梳理了事件发生前后的世界文化语境、中国美术新动态、贵阳历史溯源、以及事件发生前后贵阳的特殊人文生态;后者则从个体生活经历、个人生存体验出发分析文本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情境、社会现实和个人经验。第四章结合相关的前卫艺术理论对以《贵阳五青年画展》为代表中国新艺术的发生状态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五章对《贵阳五青年画展》的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结合展览“献词”以及展览宣言——《艺术小词典——非标准的探索》,以“希翼与抗争”和“诗意与渴望”两节来描述参展的十幅主题画和近百幅“故乡风景”,指出其承载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第六章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分析“贵阳五青年画展”的历史价值,分别从艺术与历史的相互根植性、个体对知识型构的挑战性、心理情感的边缘意识形态性和历史复线化与小写化的互文性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剖析文本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实与意识形态,并把事件引入“社会能量的流通”这一概念之中,探讨因生产和流通互为动态过程,艺术得以保持民间的边缘的立场,使“贵阳五青年画展”作为等小写文本构成历史的复线化,并以此呈现话语、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文本互涉,让读者从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维度重新审视历史的书写原则。
二、为自己建一个电子图书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自己建一个电子图书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民城(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苍凉方岩下 |
1 |
2 |
3 |
4 |
第二章江南垟的“猴子” |
1 |
2 |
3 |
4 |
5 |
第三章九人班底 |
1 |
2 |
3 |
4 |
5 |
第四章对岸是天堂 |
1 |
2 |
3 |
4 |
第五章让百姓都知道 |
1 |
2 |
3 |
4 |
第六章穷而强悍的陈家堡 |
1 |
2 |
3 |
4 |
5 |
第七章挑战的最终是自己 |
1 |
2 |
3 |
第八章屋顶的钟楼 |
1 |
2 |
3 |
第九章先干起来再说 |
1 |
2 |
第十章退地风波 |
1 |
2 |
3 |
第十一章由波谷到波峰 |
1 |
2 |
3 |
4 |
第十二章十万引擎推动下 |
1 |
2 |
3 |
第十三章落地就要生根 |
1 |
2 |
3 |
第十四章飞起来的翘头鸟 |
1 |
2 |
3 |
第十五章连出两张错牌 |
1 |
2 |
3 |
4 |
第十六章龙港是艘船 |
1 |
2 |
3 |
尾声 |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
第五节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 |
第一章 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绅商曾铸的登场 |
第一节 离闽寓沪的曾氏之家 |
第二节 曾铸的从商之路 |
第三节 捐赈与曾铸绅士身份的获得 |
第二章 曾铸在上海的社会交往与互动 |
第一节 儿女姻缘与交际圈的扩大 |
第二节 家族、社会双重责任的承担与曾氏瑞芝义庄的创设 |
第三节 曾铸与上海士绅官员的交往 |
第四节 以绅士身份加入上海商务总会等社团 |
第三章 近代上海公益转型中的参与与实践 |
第一节 从捐款到主持筹款:曾铸在善堂等组织中的公益实践 |
第二节 曾铸运米平粜与公益实践背后的权力暗流 |
第三节 上海新式教育的兴起与经营、投资新式学校 |
第四节 改良社会的尝试与社会公益转型 |
第四章 政治思潮下曾铸的政治参与及选择 |
第一节 华洋交涉护国权中的“公益”争取者 |
第二节 发展实业争利权的主力 |
第三节 立宪思潮与地方自治中的实干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旨趣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史料概述 |
第一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动机研究 |
第一节 从塔什干到喀什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的“学者”身份 |
第三节 俄国学术组织的指令 |
一、时代背景 |
二、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科学院联系的建立 |
三、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皇家考古协会的“合作”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皇家地理协会的协助 |
五、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委员会的联系 |
小结 |
第二章 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考察活动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及其周边古迹的考察 |
一、彼得罗夫斯基对三仙洞石窟的考察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喀什古城的定义及“鸽子窝”废墟的考察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汗诺依古城遗址的考察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库车、库尔勒收获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和莎车发现的古币及研究 |
二、彼得罗夫斯基在库车的发现 |
三、彼得罗夫斯基在库尔勒等地的发现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在和田收集的珍宝及其外流过程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币及文物 |
二、彼得罗夫斯基和田收集品中的古AI写作本 |
小结 |
第三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俄国探险队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协助 |
一、普尔热瓦尔斯基的探险具有地理考察和军事探察双重特性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地理考察的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普氏政治探察的情报协助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格鲁姆·格尔日麦洛的协助 |
一、探险目的 |
二、探险经费来源 |
三、非法入境 |
四、彼得罗夫斯基的处理方式和结果 |
五、结语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及评价 |
一、格罗姆切夫斯基——英俄大角逐的重要参与者 |
二、格罗姆切夫斯基访问坎巨提的过程及结果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格罗姆切夫斯基的协助 |
四、彼得罗夫斯基对探险家格罗姆切夫斯基三次亚洲考察的评价 |
小结 |
第四章 彼得罗夫斯基对欧洲探险家的协助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法国探险家杜特雷依和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死因的追查 |
一、杜特雷依探险队的新疆考察 |
二、各国政府和探险家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调查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杜特雷依死因的追查 |
四、彼得罗夫斯基为德国探险家施拉格什维特树碑 |
五、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协助及评价 |
一、与彼得罗夫斯基的初次见面 |
二、1894-1902 年间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的多次协助 |
三、彼得罗夫斯基对斯文·赫定探险的评价 |
四、小结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对斯坦因的协助 |
小结 |
第五章 彼得罗夫斯基与俄国学者关于新疆考察的讨论 |
第一节 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的指导 |
一、彼得罗夫斯基和罗曾交往的建立——新疆古AI写作本和文物流失的开始 |
二、罗曾对彼得罗夫斯基喀什周边考察的指导 |
三、罗曾与彼得罗夫斯基里应外合应对英俄考古竞争 |
四、小结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与奥登堡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一、奥登堡——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佛学研究集大成者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寄给奥登堡的新疆收集品及二人关于新疆考察的探讨 |
三、关于库车考察方案的探讨 |
四、关于俄国委员会新疆考察方案的探讨 |
五、结语 |
第三节 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一、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的研究 |
二、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梵语文献的研究 |
三、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古代手稿的语言鉴定 |
四、奥登堡对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佛教手稿的确定及研究 |
五、未完待续工作 |
小结 |
第六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英俄考古之争 |
第一节 英俄在新疆的考古之争——以彼得罗夫斯基书信为中心 |
一、国家为支撑的考古竞争 |
二、保尔获得库车梵文写本——英俄古文书竞争的催化剂 |
三、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的古文书收集 |
四、英俄对中国新疆古文书的研究 |
五、影响 |
六、小结 |
第二节 伊斯拉姆·阿訇伪造“未知文字”古文书再考 |
一、伪造古文书的出现 |
二、彼得罗夫斯基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三、斯坦因对伪造文书的调查 |
四、结论 |
小结 |
第七章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特点、影响及其手稿收集品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节 彼得罗夫斯基新疆考察活动的特点 |
第二节 彼得罗夫斯基考察活动的影响 |
一、打开了欧洲探险家新疆研究的大门 |
二、开启了俄国探险家新疆探险的新纪元 |
三、掀起了俄国外交官员收集新疆古文书的热潮 |
四、造成了我国珍贵文书文物的大量外流 |
第三节 彼得罗夫斯基手稿收集品的价值 |
一、彼得罗夫斯基收集品中的佛教手稿 |
二、其他未知语言古代手稿 |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唐代僧人法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法照生平及其着作 |
一、生平与活动 |
(一)出生 |
(二)出家求学 |
(三)五台山传法 |
(四)建造竹林寺 |
(五)游行太原、长安 |
(六)示寂 |
二、法照着作 |
(一)着作《观行仪》 |
(二)着作《略法事仪》 |
(三)法照的诗 |
(四)大圣竹林寺记 |
第二章 五会念佛 |
一、五会念佛概况 |
二、五会念佛声律源流 |
三、关于五会念佛赞本的分析 |
(一)《五会赞》 |
(二)《叹西方净土五会妙音赞》 |
(三)《极乐五会赞》 |
(四)《叹五会妙音赞》 |
(五)《净土五字赞》 |
第三章 法照礼赞文研究 |
一、关于法照的赞偈 |
(一)《观行仪》和《略法事仪》所收赞偈 |
(二)关于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分类 |
(三)卷号整理情况的分析 |
(四)对P.2130是否为卷上的再分析 |
二、法照诗与赞文的特点 |
(一)法照诗的文学特征 |
(二)法照赞文的规范性和时代性、地方性 |
第四章 法照与五会念佛的影响 |
一、法照个人的影响力及其原因 |
(一)影响力 |
(二)对法照崇拜的原因 |
二、五会念佛的传播及影响 |
(一)五会念佛的传播 |
(二)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胡文焕《文会堂琴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明代初期的琴集与琴人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胡文焕与《文会堂琴谱》 |
第一节 《琴谱》的刊刻背景 |
一、明代刻书业繁荣 |
二、浙派古琴的兴起与形成 |
三、钱塘琴人与琴乐 |
第二节 胡文焕生平 |
一、别号 |
二、刻书 |
三、文学创作 |
四、籍贯与交游 |
第三节 《琴谱》概要 |
一、《琴谱》的成书时间 |
二、《琴谱》内容概述 |
三、《琴谱》编排体例 |
第三章 《文会堂琴谱》版本研究 |
第一节 《琴谱》的着录 |
第二节 《琴谱》的版本研究 |
一、西谛本 |
二、北大本 |
三、北图残本 |
四、音研所本 |
五、国会本 |
第三节 《琴谱》的校勘 |
一、《琴谱》的校勘 |
二、《琴谱》的刊刻 |
第四章 《文会堂琴谱》文献探源 |
第一节 琴论与图式 |
一、琴论文献探源 |
二、《琴谱》中的图式 |
第二节 琴曲 |
一、《琴谱》琴曲曲目 |
二、琴曲曲名 |
三、曲谱 |
四、琴曲内容特点 |
第三节 《琴谱》对后世的影响 |
第五章 胡文焕的琴学成就 |
第一节 编订《琴谱》与古琴制作 |
第二节 胡文焕的琴学观念 |
第三节 胡文焕诗文中的琴学表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 |
1.2.1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
1.2.2 情感 |
1.3 研究内容与策略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策略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情感研究的相关理论模型 |
2.1.1 认知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模型 |
2.1.1.1 认知—情感过程系统模型(CAPS) |
2.1.1.2 情感评估理论与情感的递归影响模型 |
2.1.2 信息行为领域相关理论模型 |
2.1.2.1 面向认知情感的信息查寻过程模型 |
2.1.2.2 情感负荷理论与社会—生物信息技术模型 |
2.2 信息行为研究中的情感数据收集与分析 |
2.2.1 情感数据的收集 |
2.2.1.1 实验情境下的数据收集 |
2.2.1.2 非实验任务的数据收集 |
2.2.2 情感数据的分析与划分 |
2.2.2.1 单维的方法 |
2.2.2.2 多维的方法 |
2.3 信息行为中情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1 环境因素 |
2.3.2 个人因素 |
2.3.3 信息因素 |
2.4 情感与信息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 |
2.4.1 情感对信息行为的影响 |
2.4.2 信息行为对情感的影响 |
2.5 学术阅读的相关研究 |
2.5.1 学术阅读认知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5.2 学术阅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5.3 学术阅读情感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2.6 相关研究总结 |
第3章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的扎根编码 |
3.1 研究问题 |
3.2 访谈资料收集 |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3.3.1 信度检验 |
3.3.2 效度检验 |
3.4 扎根理论编码 |
3.4.1 开放式编码 |
3.4.2 主轴编码 |
3.4.3 选择式编码 |
第4章 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的理论构建 |
4.1 认知评估因素 |
4.1.1 学术阅读意义评估 |
4.1.1.1 个人内在意义评估 |
4.1.1.2 社会规范意义评估 |
4.1.2 学术阅读条件评估 |
4.1.2.1 个人应对潜力评估 |
4.1.2.2 外界环境因素评估 |
4.1.3 学术阅读内容评估 |
4.1.3.1 学术内容质量评估 |
4.1.3.2 内容理解程度评估 |
4.2 情感反应 |
4.2.1 情感倾向 |
4.2.2 情绪状态 |
4.2.3 内容知觉 |
4.3 复合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
4.3.1 浅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
4.3.1.1 学术阅读文献组织 |
4.3.1.2 学术阅读信息查寻 |
4.3.1.3 学术阅读信息回避 |
4.3.2 深层学术阅读信息行为 |
4.3.2.1 学术阅读信息保存 |
4.3.2.2 学术阅读信息利用 |
4.3.2.3 学术阅读信息交流 |
4.4 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 |
第5章 基于情感影响机制的学术阅读信息行为模型验证与解释 |
5.1 研究问题及假设 |
5.2 问卷设计 |
5.2.1 样本对象背景信息的收集 |
5.2.2 认知评估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
5.2.3 情感变量操的作化定义 |
5.2.4 行为变量操的作化定义 |
5.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5.3.1 问卷信度 |
5.3.2 问卷效度 |
5.4 问卷数据收集情况 |
5.4.1 样本分布情况 |
5.4.2 基本统计分析 |
5.4.2.1 大学生学术阅读认知评估基本统计分析 |
5.4.2.2 大学生学术阅读情感反应基本统计分析 |
5.4.2.2 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基本统计分析 |
5.5 假设检验 |
5.5.1 正态分布检验 |
5.5.2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认知评估、情感反应和信息行为的影响 |
5.5.2.1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认知评估的影响分析 |
5.5.2.2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情感反应的影响分析 |
5.5.2.3 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影响分析 |
5.5.3 学术阅读认知评估与情感反应的相关关系验证 |
5.5.4 情感反应与学术阅读信息行为的相关关系验证 |
5.5.5 模型的路径分析 |
第6章 对提高大学生学术阅读能力的建议 |
6.1 对大学生的建议 |
6.2 对图书馆等相关培养机的建议 |
6.3 对文献管理软件设计者的建议 |
6.4 对其他社会机构的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部分开放式编码过程 |
附录3 基于语义的情感词汇分类表 |
附录4 Kracker的情感划分方式 |
附录5 调查问卷 |
附录6 变量计算方式 |
致谢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10)中国新艺术的先声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一章 |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概述 第一节 |
展览酝酿——作品筹备——启程赴京 第二节 |
到达北京——展览现场——踏上归途 第三节 |
展览后续及相关影响 第二章 |
展览的发生背景 第一节 |
事件发生前后的世界文化语境 第二节 |
事件发生前后的中国社会语境变化 第三节 |
贵州历史溯源 第四节 |
事件发生前后的贵阳人文生态 第五节 |
事件发生前后贵阳美术创作状态 第三章 |
展览相关者 第一节 |
大写的历史与小写的历史 第二节 |
参展者生平记事 第三节 |
参与者访谈述评 第四节 |
旁观者访谈述评 第四章 |
中国新艺术的发声 第一节 |
事件发生前的中国美术创作状态(1949-1976) 第二节 |
中国早期前卫艺术状况(1978-1982) 第三节 |
前卫艺术的话语方式 第五章 |
“贵阳五青年画展”作品分析 第一节 |
希翼与抗争——关于“主题画” 第二节 |
诗意与渴望——关于“故乡风景” 第六章 |
画展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第一节 |
艺术与历史的相互根植性 第二节 |
个体对知识型构的挑战性 第三节 |
心理情感的边缘意识形态性 第四节 |
历史复线化与小写化的互文性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附录一 |
作品图片及相关文献图片 参考文献·中文 参考文献·英文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作品目录 致谢 |
四、为自己建一个电子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民城[J]. 朱晓军. 江南, 2022(01)
- [2]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4]曾铸与晚清上海社会[D]. 伊云静. 兰州大学, 2021(12)
- [5]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西域考察活动研究(1883-1903)[D]. 郑丽颖. 兰州大学, 2021(09)
- [6]唐代僧人法照研究[D]. 范瑜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胡文焕《文会堂琴谱》研究[D]. 叶佳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8]大学生学术阅读信息行为中的情感体验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张可. 西南大学, 2020(01)
- [9]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10]中国新艺术的先声 ——1979年贵阳五青年画展[D]. 郑娜. 西安美术学院,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