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ynthesis of Polyacryl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 and Its Damping Performance(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1](2020)在《阴离子合成阻尼橡胶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分子聚合物是一种典型的粘弹性体,具有良好的滞后效应和减振效果,能够吸收机械运转产生的机械能和噪声,将其部分转换为内能而消耗。为提升聚合物材料的阻尼性能,应尽可能地拓宽聚合物有效阻尼温域。本文采取提高聚合物分子链中侧基和刚性基团含量的方法,来增大各结构单元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提升聚合物材料的阻尼性能的效果。为研究丁苯橡胶(SSBR)和苯乙烯(St)-异戊二烯(Ip)橡胶(简称戊苯橡胶SSIR)微观结构与阻尼性能之间的关系,本文进行了以下研究。为研究侧基对丁苯橡胶力学性能的影响,首先,本文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以己烷/环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BuLi3)为引发剂,苯乙烯和丁二烯(Bd)为单体合成了溶聚丁苯橡胶。分别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进行表征。并改变单体配比和结构调节剂用量,合成了不同St/Bd质量比和乙烯基含量的SSBR,研究分子链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以及动态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St/Bd质量比对于SSBR力学性能和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提高St/Bd质量比可以提高硫化胶的拉伸强度、100%定伸应力和邵尔硬度,而提高乙烯基含量,拉伸强度却有所下降。随着St/Bd质量比和乙烯基含量的增加,SSBR的动态力学性能曲线均向高温区移动且最大阻尼因子(tan δmax)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玻璃化转变温度(Tg)逐步提升。St/Bd质量比对Tg的作用更强,且可以扩宽SSBR的有效阻尼温域。为进一步探究侧基的影响规律,本文以环己烷为溶剂,正丁基锂(BuLi3)为引发剂,苯乙烯和异戊二烯为单体合成了 SSIR。采用1H-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新型结构调节剂双四氢糠丙烷(DTHFP)的调节作用,并与传统的结构调节剂四氢呋喃(THF)和高效不对称醚乙基四氢糠基醚(ETE)进行比较,并研了究St/Ip质量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SSIR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SIR分子链中聚异戊二烯3,4-结构(3,4-Ip)和聚异戊二烯1,2-结构(1,2-Ip)的质量分数随着结构调节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三种结构调节剂中DTHFP的调节能力最强,DTHFP对于St单体聚合速率的调节能力强于Ip单体,当DTHFP/n-BuLi的摩尔比为0.50时,3,4-Ip结构质量分数高达68.1%。单体配比对微观结构作用并不明显,但适当降低反应温度与增大调节剂用量的效果相当。最后采用环氧乙烷与SSIR嵌段共聚合的方法,合成了 PEO链段质量分数为3.2%,分子量为1.6× 103,封端效率为66.6%的嵌段改性聚合物,并采用1H-NMR,FTIR和GPC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改性后的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
邓云娇[2](2020)在《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文中研究说明噪声污染是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公害,人们对其产生的危害越来越重视,减振降噪材料也随之发展起来,阻尼涂料利用高分子材料特殊的分子结构,可以将机械振动能以及声波振动能转化成热能而消耗掉,以起到了减振降噪的效果。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客车、飞机及各类机械设备等领域。近年来,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传统溶剂型涂料已经逐渐被淘汰,水性涂料逐渐占领市场的主体地位。粘弹性聚合物用于衰减声音和振动以起到阻尼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聚合物链段可以在玻璃化转变温度(Tg)附近充分运动。然而,形变不容易随交变力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材料的滞后现象越严重,阻尼效果越好。为了满足阻尼应用,要求阻尼材料的机械损耗角正切(tanδ)值必须高于0.3,且温度范围大于60℃。聚氨酯(PU)是一种重要的粘弹性聚合物阻尼材料,能够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发生玻璃化转变。然而,传统的聚氨酯通常含有大量的有机溶剂,不利于环保,水性聚氨酯(WPU)由于其挥发性有机溶剂非常低甚至为零,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传统聚氨酯的替代品。WPU具有优异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良好的耐寒性和随温度变化的硬度。然而,由于亲水基团的存在,WPU具有耐水性差,耐溶剂性差,耐候性差等缺点。丙烯酸酯聚合物(PA)具有许多优点,如良好的耐候性和耐水性,且成本低。因此,将WPU和PA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制备出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并使用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础乳液制备高性能的水性阻尼涂料。为此,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采用逐步聚合法先制备出WPU预聚体,并以此作为种子乳液,向其中加入丙烯酸酯类单体进行乳液聚合,制备出一系列WPUA复合乳液。研究了NCO/OH比(R值)、PU/PA比例、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比例和二乙烯基苯(DVB)含量等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粒度分析(DLS)和乳液外观分析表明,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可控、外观稳定的WPUA乳液。透射电镜(TEM)图像显示,WPUA复合乳液的粒子尺寸与DLS结果一致。动态力学分析(DMA)表明,当R值为1.2,PU/PA比例为30/70,MMA/BA比例为25/75和DVB含量为0.8%时,WPUA膜具有良好的阻尼性能,tanδ的最大值为1.2,其相应的有效阻尼温度范围(tanδ≥0.3)达到了75℃,可以用于阻尼涂料的应用。(2)分别采用物理共混方法、接枝乳液聚合方法和互穿网络(IPN)方法,制备出三种不同结构的WPUA复合乳液。考察了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及其膜性能的影响。DLS分析和TEM结果表明,接枝型WPUA2复合乳液的粒径最大,共混型WPUA1复合乳液粒径最小。接枝型WPUA2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阻尼性能和热性能。说明PU与PA之间的化学键对WPUA膜的性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扫描电镜(SEM)图像清晰地描述了接枝型WPUA2中两相的相分离现象最不明显,证明了PU与PA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研究表明,接枝聚合法制备的WPUA复合乳液具有更优异的综合性能。(3)从分子结构设计入手,合成三种不同代数的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并以此作为交联剂,制备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并针对不同代数的HBP-OH对WHB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红外和核磁结果证明成功合成了三种不同代数的HBP-OH,且具有较高的支化度,其分子结构近似于树枝状结构。随着HBP-OH代数的增加,WHBPUA膜的疏水性、拉伸性能、阻尼性能以及热稳定性能都所有提高,WHBPUA-3的水接触角最大达到了94°,WHBPUA膜的拉伸强度从10.8 MPa升高到13.9 MPa。WHBPUA-3具有最高的阻尼性能,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84℃。(4)选用前面制得的阻尼性能优良的WPUA复合乳液作为基料,加入填料和其它助剂,制备出水性阻尼涂料。考察涂料配方设计中填料的种类、尺寸和添加量对涂料的粘附力、触变性、流变性以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涂料表现出明显的假塑性流体的“剪切变稀”特性,所有样品都具有较好的触变性和较好的抗流挂性能。综合比较,釆用云母粉作为填料,阻尼涂料具有较好的阻尼性能,选用云母粉目数为400目,WPUA复合乳液与云母粉的比例为70/30时,涂料具有最优异的阻尼性能,其tanδ的最大值为0.81,有效阻尼温域(tanδ≥0.3)达到了106℃。
刘晨阳[3](2020)在《聚硼硅氧烷改性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聚硼硅氧烷(PBDMSs)以其独特的粘弹性成为了良好的减振和抗冲击保护材料,为探究PBDMSs的物理交联网络结构对体系粘弹性的影响,本文将不同羟基含量(质量分数)的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OH)分别与硼酸进行反应,制备不同硼化交联密度的PBDMSs,对合成的PBDMSs的结构、热力学及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但由于PBDMSS呈黏流态,不易直接生产使用,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利用PBDMSs对高温硫化硅橡胶进行共混改性,探究改性前后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结果如下:随着原料PDMS-OH羟基含量的增大,生成物PBDMSs的硼化交联密度增大;当PDMS-OH的羟基含量为1%和2%时,PBDMSs具有一定的结晶能力;PBDMSs具有优异的阻尼耗散能力和出色的回弹性能,PBDMS5(PDMS-OH的羟基含量为9.2%)的阻尼耗散能力和回弹能力最好,其平台储能模量值可达2221 KPa,最大损耗模量值为910KPa;原料PDMS-OH的羟基含量影响生成物PBDMSs的物理交联网络结构,进而对PBDMSs的动态模量有显着影响,实际应用时可根据需求改变PDMS-OH的羟基含量来调节PBDMSs的粘弹性。高温硅橡胶经PBDMSs改性后其硬度、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有所降低,断裂伸长率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共混量为45%的PBDMS4(PDMS-OH的羟基含量为6%)改性高温硅橡胶的阻尼耗散能力和回弹性能最好;高温硅橡胶在改性前后都具有应变率效应,且PBDMSs改性高温硅橡胶的应变率效应更为显着;在高应变率下,高温硅橡胶和PBDMSs改性高温硅橡胶具有更为优异的缓冲吸能效果;PDMS-OH的羟基含量和PBDMSs的共混量影响着复合材料的网络结构,进而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显着影响,实际应用时可通过调整PDMS-OH的羟基含量和PBDMSs的共混量来调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王志勇[4](2020)在《单双苯基并用及嵌段硅橡胶的阻尼性能研究》文中认为仪器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振动,频繁的振动不仅影响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同时由振动所产生的噪声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硅橡胶由于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力学性能较为稳定及优良的耐老化性等,因此常被用作高环境适应性的阻尼减振材料,但是由于普通硅橡胶其阻尼性能较差,因此都需要对其进行改性来满足使用需求。本文以单/双苯基硅橡胶为原料,通过共混的方式制备了共混硅橡胶阻尼材料,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对于其性能的影响。介电结果表明,共混硅橡胶在-90℃与-50℃出现了两个损耗峰,表明共混硅橡胶出现了相分离结构,同时这两个损耗峰对应单/双苯基硅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损耗峰的峰值的大小与组份成正比关系;其中单/双苯基硅橡胶以80/20和60/40比例共混的橡胶其力学性能较单苯基硅橡胶略有提高;共混硅橡胶的硫化时间介于单/双苯基硅橡胶之间,双苯基硅橡胶含量多的样品所用的时间较多,扭矩的变化值较小;在选定的温度范围内,共混硅橡胶的阻尼性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宽,有效阻尼温域最大扩宽了15℃,表明单/双苯基硅橡胶共混可以提高其阻尼性能。选用了四种不同的硫化剂用量(0.5、1、1.5、2份)来探究硫化剂用量对于共混硅橡胶中相分离结构的影响,进而探究对于其性能的影响。通过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硫化剂用量对于相分离结构以及硫化性能没有影响;(2)在0.5份硫化剂时,由于交联网络没有完善,相分离结构充当了交联点的缘故,使得共混硅橡胶的定伸强度有所提高,相比于单苯基硅橡胶最多提高了0.12MPa,随着硫化剂用量的增加,其内部交联网络的完善,相分离结构就成为内部的一种缺陷,所以定伸强度明显下降,在2份硫化剂时,相比于单苯基硅橡胶最多下降了0.6MPa;(3)在硫化剂用量为0.5份时,交联密度较低,共混硅橡胶的阻尼性能提高的较为明显,有效阻尼温域大于230℃,随着硫化剂用量的增加,其阻尼性能下降,硫化剂用量为2份时,阻尼性能基本与双苯基硅橡胶相一致。通过对四种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性能的测试得出以下结论:(1)介电结果表明,AB型嵌段1#与2#样品出现两个损耗峰,ABC型嵌段3#与4#出现三个损耗峰;(2)含有刚性基团二甲基甲基苯基链节较多的4#样品由于相分离程度较大,因此其力学性能最低,为5.9MPa,所用的硫化时间最长,为20分钟,阻尼性能最好,有效阻尼温域为88℃,相反,含有硬段种类少且软段比例多的1#样品力学性能最好,为7.64MPa,硫化时间最短,有效阻尼温域为42.6℃。同样的,通过对不同硫化剂份数下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测试结果表明:(1)硫化剂用量对于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介电损耗峰值的高低和储能模量的大小没有影响,分子链结构才是影响这些性能的关键因素;在四种硫化剂份数下,其力学性能和硫化性能都符合各自的规律,含有硬段类型以及比例较多的4#样品力学强度最差,用的硫化时间最长,而只含有一种硬段且硬段含量较低的1#样品力学强度最大,硫化用的时间最短;对于阻尼性能也同样是符合4#样品的有效阻尼温域最宽,1#样品最窄这个规律,但是在0.5份硫化剂时,同种软硬段比例,不同嵌段类型的样品,其有效阻尼温域几乎没有差别,但是随着硫化剂用量的增加,三元嵌段相比于比二元嵌段硅橡胶,其有效阻尼温域提高了25℃。
王宇[5](2019)在《UV光固化功能氟橡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橡胶是主链或侧链碳原子连接氟原子的合成高分子弹性体的统称,以其独特的高耐热性、低表面能、强耐溶剂性和杰出的力学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路等关键领域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氟橡胶几乎没有常规的固化基团。固化过程中需要加入缚酸剂、固化促进剂等多种助剂。这种固化方法能量消耗大、固化周期长、工艺繁琐。本课题以实现氟橡胶的高效固化为出发点,通过氟橡胶的功能化途径,合成一系列固化速率快、工艺操作便捷的UV光固化型氟橡胶材料,并探索其在离型防护领域的应用。首先,提出了低温降解、基团转化、端基高效缩合的可UV光固化的氟橡胶预聚体的合成路线。通过低温降解法制备了羧基封端的含氟预聚体,优化了降解法过程中温度、压力、氧化剂和碱的比例、加料方式等关键工艺条件。根据红外和核磁表征结果,探索氟橡胶的氧化降解机理;提供预聚体中羧基存在的证据。以羧基封端的含氟预聚体为原料,采用酯化法和开环-缩合法合成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两种含氟预聚体在UV光照下60s内可以完成交联。UV光固化后,两者的耐热性、疏水性、力学性能和耐溶剂性能均大幅度提高。利用原位聚合法,将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应用于杂化含氟压敏胶的制备,以提高压敏胶对惰性材料的粘接强度。通过羟基含氟预聚体、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SO1440型倍半硅氧烷(POSS)和甲基丙烯酸异氰基乙酯的共聚反应,合成POSS杂化含氟预聚体。采用红外、核磁和凝胶渗透色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将丙烯酸酯改性的功能型POSS和杂化预聚物融合,制备出UV光固化型POSS杂化氟橡胶。杂化材料表面接触角可达130o,且在基材上具有良好的附着力。结合前人的理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研究了POSS杂化氟橡胶的表面性质和疏水机理。探索了POSS杂化涂层在电路板防护领域的应用,结果表明杂化含氟涂层具有良好的防硫化性能、耐酸性、耐溶剂性、耐高低温性和低吸水性。为了消除小分子光引发剂的不利影响、提高杂化材料的内聚强度,合成了分子链中镶嵌功能氧化石墨烯和二苯甲酮结构的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在UV光照条件下,可自发进行交联反应。差示扫描量热法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含氟链段和功能氧化石墨烯具有良好的相容性。UV光固化后,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玻璃化温度从-15o C提高到-9oC;降解温度的增幅超过100o C。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重分析研究了光固化反应的有效性。探索了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在氟素离型剂中的应用。当功能氧化石墨烯含量低于0.15wt%,涂布在聚酯薄膜上的含氟涂层透光率超过90%。功能氧化石墨烯的用量介于0.1wt%~0.2wt%时,这种UV光固化型氟素离型涂层的离型力稳定在150 g/25mm左右,残余粘附力大于90%,且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和存储性,可应用于有机硅制品的冷贴涂布和转移涂布。结合离型防护行业的实际情况和测试反馈,将两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含氟材料进行中试,为实现压敏胶的“高初粘、低剥离”和离型涂层的中等离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对两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工艺进行研究,为规模化生产和工业涂布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潘越,朱金华[6](2019)在《阻尼硅橡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简述了硅橡胶的阻尼机理;综述了通过主链改性、共混、填充填料等方法改善硅橡胶阻尼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影响阻尼性能的因素;同时展望了阻尼硅橡胶的发展趋势。
王明毫,朱金华,卢世杰,迟雷鹏[7](2018)在《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近年来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硅橡胶的结构和阻尼机理,概述了提升硅橡胶阻尼性能的手段:改变硅橡胶分子链结构使链段运动受阻;将阻尼橡胶与硅橡胶共混以拓宽阻尼温域;形成互穿网络提高相容性;添加不同功能的阻尼剂改善阻尼效果,并对硅橡胶阻尼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周绍令[8](2018)在《互穿网络型改性聚氨酯及其阻尼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振动噪声问题严重影响生产中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和精度,降低生产人员的工作效率,振动阻尼材料能有效的改善振动噪声问题。在高分子阻尼材料中,聚氨酯(PU)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高弹性等,并且可获得较理想的阻尼温域。但是聚氨酯仍存在机械强度不够高,较高温域内的阻尼性能不稳定,耐水性和耐溶剂性能不足等缺点。本文首先将具有较高模量、高附着力和低收缩率,耐腐蚀性耐化学性等优点的环氧树脂与聚氨酯形成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在提高聚氨酯树脂的阻尼性能的同时还能改善其耐腐蚀、机械性能上的不足。然后创新性的引入含有大体积“芴”结构的二氮双酚芴,通过共聚反应制备出新型的聚氨酯固化剂,提高聚氨酯材料在较高温下的阻尼性能。最后借用前期的树脂筛选,通过正交实验设计涂料配方,初步探索具有较优阻尼性能的阻尼涂料。研究结果如下:(1)聚氨酯与环氧树脂形成的互穿网络聚合物可以显着提高材料的阻尼性能、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机械强度以及连接强度。以阻尼性能为判断标准,通过不同体系树脂的筛选,由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分析测试结果可知,当聚氨酯/环氧树脂为7:3时材料的阻尼性能达到一个极值。(2)通过共聚反应制备出含二氮双酚芴的特殊结构的聚氨酯固化剂。二氮双酚芴特有的大体积与稠杂环结构,表现为该固化剂制备得到的聚氨酯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高,阻尼温域更宽。在对二氮双酚芴改性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分析中,新型固化剂提高了涂层的附着力,其制备的互穿网络聚合物的机械性能更佳,热力学性能更好,而互穿网络聚合物的阻尼因子在阻尼温域内的变化更小。(3)将上述二氮双酚芴改性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作为涂料成膜物,通过设计正交实验得到宽温域、较高阻尼性能的涂料配方。通过对涂料阻尼性能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再结合附着力、燃烧行为分析、模拟海洋腐蚀试验以及对涂层腐蚀浸泡前后进行电化学测试分析。当涂料配比为1250目云母粉,重晶石与阻燃剂的配比为1:7,涂料PVC为0.28时耐蚀性最好。
王飞[9](2018)在《复合结构聚合物乳液合成及水性阻尼涂料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性阻尼涂料具有优良的施工性能及环保特征,是一类新型阻尼材料。根据聚合物乳胶粒子设计,制备具有特殊复合结构的聚合物乳液树脂,是高性能水性阻尼涂料制备的关键。本论文以乳液聚合为基础合成手段,设计了不同的合成方法,分别合成了受阻酚/聚合物复合乳液和具有聚合物梯度分布结构的苯丙乳液,在系统研究了聚合反应过程以及乳胶粒子结构对乳胶膜阻尼性能的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的苯丙乳液作为成膜树脂,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水性阻尼涂料。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受阻酚/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通过相容性匹配设计和乳液聚合方法设计,将受阻酚245以与单体共同乳化的方式,以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单体预乳化加料的方法,合成了受阻酚/苯丙复合乳液。对不同受阻酚245添加量下聚合过程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对聚合物乳胶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受阻酚245可以与聚合物乳胶粒子发生原位复合,乳液聚合过程遵循传统乳液聚合反应机理。合成的复合乳液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对受阻酚/苯丙复合乳胶膜结构性能的研究发现,受阻酚与乳液聚合物的原位复合有利与提高二者之间的异体氢键形成效率,通过氢键的不断断裂与形成消耗能量,增强材料阻尼性能,当受阻酚添加量为聚合单体总质量分数的30%时,复合乳液的最大损耗因子达到了 2.69,较改性前提高了 60.1%;有效阻尼温域达到了 112℃,较改性前提高了77.8%。(2)具备梯度结构高性能苯丙乳液的合成:通过对乳液聚合中的工艺优化结合主单体组成设计和功能单体设计,提升聚合物乳液稳定性,并改善了乳液聚合物与基材的界面结合。在此基础上,将幂级加料法设计引入乳液合成,对乳胶膜的动态机械分析结果表明,乳胶粒子中的共聚物组成的梯度分布的形成可以有效拓宽乳胶膜的有效阻尼温域;最后经由放大实验过程,验证了该合成工艺的稳定性。(3)可烘烤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以上述合成的聚合物乳液为成膜树脂,通过填料组成设计结合助剂配方和工艺研究,实现了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制备。探究了不同片层填料用量对涂料阻尼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多孔粒子作为功能性填料,构建了涂料内部的疏水微通道,为涂层烘烤快干过程中水分的溢出提供了路径,解决了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厚涂状态下涂层在烘烤快速干燥的过程中涂层出现裂纹、起泡的问题。依据行业标准对所制备的可烘烤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进行测试。该涂料涂覆3mm在基材表面后可立即放入120℃烘箱中烘烤20min,涂层即可干燥完全,涂层表面无缺陷。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10](2017)在《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2016年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综述了我国有机硅行业的发展概况及有机硅产品的研发进展。
二、Synthesis of Polyacryl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 and Its Damping Perform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of Polyacryl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 and Its Damping Performance(论文提纲范文)
(1)阴离子合成阻尼橡胶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 |
1.1.1 阻尼材料的分类 |
1.1.2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机理 |
1.1.3 粘弹性材料的检测及评价方法 |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成 |
1.2.1 聚合物的结构与组成 |
1.2.2 聚合物交联程度和相容性的影响 |
1.2.3 聚合物的填充体系 |
1.3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改性方法 |
1.3.1 聚合物的共混改性 |
1.3.2 共聚改性 |
1.3.3 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 |
1.3.4 无机填料改性 |
1.3.5 有机小分子改性 |
1.4 阻尼橡胶的品种 |
1.4.1 丁苯橡胶的种类及合成原理 |
1.4.2 SSBR的分子结构对阻尼性能的影响 |
1.4.3 SSIR的分子结构对与阻尼性能的影响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原料的预处理 |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
2.2.1 实验使用的主要仪器 |
2.2.2 丁苯橡胶模式化实验的聚合装置图 |
2.3 聚合实验方法 |
2.3.1 无规SSBR模式化聚合方法 |
2.3.2 SSBR的混炼配方及混练工艺 |
2.3.3 无规SSIR的聚合步骤及方法 |
2.3.4 聚异戊二烯(IR)的聚合方法 |
2.3.5 SSIR的极性化改性 |
2.4 测试及表征 |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
2.4.2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
2.4.3 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分析 |
2.4.4 生胶的DSC分析 |
2.4.5 硫化胶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
2.4.6 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分析 |
2.4.7 硫化胶邵尔A型硬度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无规SSBR的微观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研究 |
3.1.1 微观结构表征 |
3.1.2 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
3.1.3 硫化胶力学性能研究 |
3.1.4 SSBR硫化胶的DMA分析 |
3.1.5 小结 |
3.2 无规SSIR的合成及其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研究 |
3.2.1 微观结构表征 |
3.2.2 微观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 |
3.2.3 小结 |
3.3 极性化改性SSIR-PEO的合成与表征 |
3.3.1 红外谱图表征 |
3.3.2 核磁氢谱表征 |
3.3.3 GPC表征 |
3.3.4 DSC表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水性聚氨酯 |
1.2.1 水性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
1.2.2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方法 |
1.2.3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 |
1.2.4 水性聚氨酯的改性 |
1.3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 |
1.3.1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合成方法 |
1.3.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影响因素 |
1.4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 |
1.4.1 超支化聚合物的结构及特点 |
1.4.2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
1.4.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的应用 |
1.5 聚合物的阻尼 |
1.5.1 阻尼及阻尼作用 |
1.5.2 阻尼机理 |
1.5.3 阻尼性能的影响因素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 |
第2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制备及其阻尼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合成 |
2.2.3 WPUA膜的制备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R值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
2.3.2 PU/P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
2.3.3 MMA/BA比例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
2.3.4 DVB含量对WPUA复合乳液及膜性能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备方法对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
3.2.3 WPUA膜的制备 |
3.2.4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粒径的影响 |
3.3.2 制备方法对WPUA复合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3 TEM观察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3.3.5 制备方法对WPUA膜接触角和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
3.3.6 制备方法对WPUA膜吸水率的影响 |
3.3.7 制备方法对WPUA膜阻尼性能的影响 |
3.3.8 制备方法对WPUA膜拉伸性能的影响 |
3.3.9 制备方法对WPUA膜热稳定性的影响 |
3.3.10 不同方法制备的WPUA膜断面形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结构超支化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改性丙烯酸酯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端羟基超支化聚酯(HBP-OH)的制备 |
4.2.3 超支化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WHBPUA)复合乳液的制备 |
4.2.4 WHBPUA膜的制备 |
4.2.5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BP-OH的结构表征 |
4.3.2 HBP-OH核磁谱图分析 |
4.3.3 HBP-OH的分子量和羟值的测定 |
4.3.4 HBP-OH的热稳定性研究 |
4.3.5 WHB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及其粒径分布 |
4.3.6 WHBPUA复合乳液的性能指标 |
4.3.7 WHBPUA膜的红外分析 |
4.3.8 WHBPUA膜的接触角和表面能测试 |
4.3.9 WHBPUA膜的吸水率 |
4.3.10 WHBPUA膜的阻尼性能分析 |
4.3.11 WHBPUA膜的拉伸性能 |
4.3.12 WHBPUA膜的热稳定性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阻尼涂料的制备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料的附着力及表观性能研究 |
5.3.2 涂料的流变性能研究 |
5.3.3 涂料的触变性研究 |
5.3.4 涂料的屈服值研究 |
5.3.5 涂料的阻尼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聚硼硅氧烷改性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粘弹性高分子材料 |
1.2.1 粘弹性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 |
1.2.2 影响粘弹性高分子材料阻尼性能的因素 |
1.3 聚硼硅氧烷 |
1.3.1 聚硼硅氧烷的研究背景 |
1.3.2 聚硼硅氧烷的合成方法 |
1.3.3 聚硼硅氧烷的性能 |
1.3.4 聚硼硅氧烷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
1.3.5 聚硼硅氧烷的粘弹性研究进展 |
1.4 高温硫化硅橡胶 |
1.4.1 高温硫化硅橡胶的研究背景 |
1.4.2 高温硅橡胶的改性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聚硼硅氧烷(PBDMSs)样品的制备 |
2.3.2 PBDMSs改性高温硅橡胶样品的制备 |
2.4 样品表征及性能测试 |
2.4.1 傅立叶红外光谱测试 |
2.4.2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
2.4.3 流变性能测试 |
2.4.4 形貌表征 |
2.4.5 硬度测试 |
2.4.6 拉伸性能测试 |
2.4.7 动态热机械分析 |
2.4.8 霍普金森压杆测试 |
3 PBDMSs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
3.1 结构分析 |
3.2 热曲线分析 |
3.3 流变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PBDMSs改性高温硅橡胶的结构及性能分析 |
4.1 结构分析 |
4.2 形貌分析 |
4.3 硬度分析 |
4.4 拉伸性能分析 |
4.4.1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
4.4.2 撕裂强度 |
4.5 动态热机械分析 |
4.6 霍普金森压杆分析 |
4.6.1 抗冲击性能分析 |
4.6.2 吸能率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单双苯基并用及嵌段硅橡胶的阻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性质 |
1.2.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阻尼机理 |
1.2.2 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表征测试 |
1.2.3 影响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因素 |
1.2.4 提高粘弹性阻尼材料的方法 |
1.2.5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发展展望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样品的制备 |
2.3.1 混炼胶的制备 |
2.3.2 硫化胶的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硫化性能测试 |
2.4.2 拉伸性能测试 |
2.4.3 介电性能测试 |
2.4.4 交联密度测试 |
2.4.5 阻尼性能的测试 |
3 单/双苯基共混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
3.1 共混比例对苯基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3.1.1 样品配方的设计 |
3.1.2 共混硅橡胶的介电谱图分析 |
3.1.4 共混比对硅橡胶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
3.1.5 共混比对硅橡胶硫化性能的影响 |
3.1.6 共混比对硅橡胶阻尼性能的影响 |
3.2 硫化剂份数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对介电性能的影响 |
3.2.2 对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3 对硫化性能的影响 |
3.2.4 对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 交联密度对共混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性能研究 |
4.1 不同嵌段类型及含量对硅橡胶的影响 |
4.1.1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配方设计 |
4.1.2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介电谱图分析 |
4.1.3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拉的拉伸力学性能 |
4.1.4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硫化性能 |
4.1.5 嵌段共聚苯基硅橡胶的动态力学性能 |
4.2 不同硫化剂份数对硅橡胶性能的影响 |
4.2.1 样品配方设计 |
4.2.2 介电性能分析 |
4.2.3 对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对硫化性能的影响 |
4.2.5 对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UV光固化功能氟橡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氟橡胶合成的研究进展 |
1.3 氟橡胶的功能化 |
1.3.1 氟橡胶的共聚功能化 |
1.3.2 氟橡胶的接枝功能化 |
1.3.3 氟橡胶的降解功能化 |
1.4 UV光固化含氟材料的研究进展 |
1.4.1 含氟丙烯酸酯预聚体 |
1.4.2 含氟环氧预聚体 |
1.4.3 其他含氟预聚体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料及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所用仪器 |
2.1.1 实验主要原料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2.2 UV固化丙烯酸酯封端氟橡胶与杂化压敏胶的合成方法 |
2.2.1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方法与步骤 |
2.2.2 丙烯酸酯封端氟橡胶和杂化压敏胶的合成与固化 |
2.3 UV固化POSS杂化氟橡胶的合成方法 |
2.4 UV固化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合成方法 |
2.5 功能化合物和氟橡胶体系表征方法 |
2.5.1 功能化合物和氟橡胶结构的表征 |
2.5.2 功能氟橡胶合成过程与固化程度的表征 |
2.5.3 功能氟橡胶热性能的表征 |
2.5.4 功能氟橡胶力学性能的表征 |
2.5.5 功能氟橡胶表面性质的表征 |
2.5.6 功能氟橡胶耐溶剂性能的测试 |
2.5.7 含氟杂化压敏胶杂化体系粘接性能的测试 |
2.5.8 POSS杂化氟橡胶涂层体系防护性能的测试 |
2.5.9 石墨烯杂化氟橡胶涂层离型性能的测试 |
第3章 UV固化丙烯酸酯封端氟橡胶合成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与机理研究 |
3.2.1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过程 |
3.2.2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结构表征 |
3.2.3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羧基表征 |
3.2.4 羧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机理 |
3.3 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合成与固化的研究 |
3.3.1 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合成方法 |
3.3.2 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的结构分析 |
3.3.3 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固化 |
3.3.4 丙烯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的性能分析 |
3.4 丙烯酸酯封端氟橡胶在离型防护领域中应用探索 |
3.4.1 杂化压敏胶相容性研究 |
3.4.2 杂化压敏胶的耐热性和疏水性 |
3.4.3 杂化压敏胶的粘接性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UV固化POSS杂化氟橡胶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功能POSS的结构表征 |
4.3 羟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与表征 |
4.3.1 羟基封端含氟预聚体合成路线的比较 |
4.3.2 羟基封端含氟预聚体的结构分析 |
4.4 POSS杂化含氟预聚体的结构分析 |
4.5 POSS杂化氟橡胶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4.5.1 POSS杂化氟橡胶的制备与光固化 |
4.5.2 POSS杂化氟橡胶的表面性质分析 |
4.6 POSS杂化涂层在离型防护领域的应用探索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UV固化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制备和结构分析 |
5.2.1 功能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分析 |
5.2.2 异氰酸酯封端含氟预聚体的合成与结构分析 |
5.2.3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制备和结构表征 |
5.3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性能分析 |
5.3.1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热力学性质分析 |
5.3.2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光学性质分析 |
5.3.3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表面性质分析 |
5.3.4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的耐溶剂性质分析 |
5.4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在离型防护领域的应用探索 |
5.4.1 氟素离型剂简述 |
5.4.2 功能氧化石墨烯杂化氟橡胶在离型领域的应用探索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UVF-PSA和 VF-IEM中试合成及工业涂布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UVF-PSA杂化压敏胶的中试试验研究 |
6.2.1 杂化压敏胶的中试试验简述 |
6.2.2 中试试验结果分析 |
6.2.3 中试试验产品性能分析 |
6.2.4 工业涂布工艺参数的探索 |
6.3 VF-IEM的中试试验研究 |
6.3.1 VF-IEM中试试验简述 |
6.3.2 中试试验结果和性能分析 |
6.3.3 工业涂布工艺参数的探索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阻尼硅橡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阻尼机理及其性能评价 |
1.1 阻尼机理 |
1.2 阻尼性能评价 |
2 硅橡胶阻尼材料 |
2.1 硅橡胶的特点 |
2.2 改善硅橡胶阻尼性能的主要手段 |
2.2.1 改变主链侧基或引入侧链 |
2.2.2 共混改性 |
2.2.2. 1 物理共混 |
2.2.2. 2 共聚 |
2.2.2. 3 互穿网络 (IPN) 结构改性 |
2.2.3 添加填料改性 |
3 结束语 |
(7)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分子材料的阻尼机理 |
2 硅橡胶阻尼材料的改性手段 |
2.1 生胶结构改性 |
2.2 共混改性 |
2.3 互穿网络改性 |
2.4 添加填料改性 |
3 结束语 |
(8)互穿网络型改性聚氨酯及其阻尼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分子阻尼涂料概述 |
1.2.1 高分子阻尼降噪机理 |
1.2.2 阻尼的定义 |
1.2.3 阻尼性能影响因素 |
1.3 高分子阻尼发展历史 |
1.3.1 IPN聚合物简介 |
1.3.2 聚氨酯阻尼简介 |
1.3.3 环氧树脂简介 |
1.3.4 丙烯酸树脂简介 |
1.4 论文的选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4.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本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2.1 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设备 |
2.1.3 聚合物薄膜样品的制备 |
2.1.4 环氧树脂羟值测定 |
2.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 |
2.1.6 附着力测试-液压法 |
2.1.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1.8 差示扫描量热测试(DSC) |
2.1.9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E20羟值测定结果 |
2.2.2 制备成型样品的外观 |
2.2.3 FT-IR分析 |
2.2.4 附着力测试分析 |
2.2.5 SEM分析 |
2.2.6 DSC分析 |
2.2.7 DMA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氮双酚芴改性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
3.1 实验方法 |
3.1.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3.1.2 实验原料与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新型聚氨酯固化剂的合成 |
3.1.5 二氮双酚芴改性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聚合物样品制备 |
3.1.6 测试方法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新型聚氨酯固化剂及聚氨酯薄膜测试样品 |
3.2.2 新型聚氨酯固化剂的测试表征结果与讨论 |
3.2.3 MPU/EP IPN样品的测试结果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氮双酚芴改性聚氨酯/环氧互穿网络聚合物在涂料中的应用初探 |
4.1 实验方法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正交实验设计分析 |
4.1.3 涂料样品制备 |
4.1.4 测试表征方法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DMA阻尼涂料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2.2 附着力测试分析 |
4.2.3 燃烧行为分析 |
4.2.4 人工海水浸泡实验结果 |
4.2.5 电化学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专利 |
(9)复合结构聚合物乳液合成及水性阻尼涂料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阻尼概念及阻尼材料分类 |
1.3 高聚物阻尼机理及阻尼性能影响因素 |
1.3.1 高聚物阻尼机理 |
1.3.2 高聚物阻尼性能影响因素 |
1.4 阻尼性能评价方法及表征手段 |
1.4.1 动态力学分析法 |
1.4.2 悬臂梁法 |
1.5 高聚物阻尼性能提升方法 |
1.5.1 聚合物共混法 |
1.5.2 多元共聚法 |
1.5.3 聚合物中引入填料成分提高阻尼性能 |
1.5.4 利用极性小分子提升高聚物阻尼性能 |
1.6 水性阻尼涂料 |
1.7 国内可烘烤快干型水性阻尼涂料专利研究进展 |
1.8 现阶段可烘烤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研发难点及前景 |
1.9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受阻酚/苯丙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试剂 |
2.2.3 表征方法 |
2.2.4 预乳化半连续法制备苯丙乳液 |
2.2.5 受阻酚/苯丙乳液机械共混改性 |
2.2.6 受阻酚/苯丙乳液溶液共混改性 |
2.2.7 受阻酚/苯丙复合乳液合成 |
2.2.8 不同受阻酚245添加量下受阻酚245/苯丙复合乳液合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预乳化半连续法制备苯丙乳液 |
2.3.2 受阻酚/苯丙乳液机械共混改性 |
2.3.3 受阻酚/苯丙乳液溶液共混改性 |
2.3.4 不同种类受阻酚/苯丙复合乳液合成 |
2.3.5 不同受阻酚245添加量下受阻酚245/苯丙复合乳液合成 |
2.3.6 不同受阻酚245添加量下受阻酚245/苯丙复合乳液膜FTIR和DSC分析 |
2.3.7 受阻酚245在苯丙聚合物基质中的分散及不同含量受阻酚245/苯丙复合膜阻尼性能分析 |
2.3.8 不同含量受阻酚245添加量下复合乳液胶膜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具备梯度结构苯丙乳液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 |
3.2.3 表征方法 |
3.2.4 水性阻尼涂料用高性能乳液合成配方及聚合工艺 |
3.2.5 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预乳化法制备高性能纯丙乳液 |
3.3.2 预乳化法制备高性能苯丙乳液 |
3.3.3 幂级加料法合成具备梯度结构苯丙乳液 |
3.3.4 放大幂级加料法合成具备梯度结构苯丙乳液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2.3 表征方法 |
4.2.4 不同云母加入量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 |
4.2.5 膨胀石墨/硅藻土提升涂料快速干燥性能 |
4.2.6 短切聚丙烯纤维改性水性阻尼涂料室温干燥性能 |
4.2.7 不同BYK2012/BYK333添加量下乳液对马口铁板润湿性能 |
4.2.8 不同BYK2012/BYK333添加量下填料悬浮液的制备 |
4.2.9 消泡剂的选择 |
4.2.10 增稠剂的选择 |
4.2.11 可烘烤厚浆型水性阻尼涂料的制备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云母加入量对水性阻尼涂料阻尼性能的影响 |
4.3.2 膨胀石墨/硅藻土提升涂料快速干燥性能 |
4.3.3 短切聚丙烯纤维改性水性涂料室温干燥性能 |
4.3.4 助剂体系的选择 |
4.3.5 涂料综合性能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10)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发展概况 |
2 产品研发进展 |
2.1 硅橡胶 |
2.1.1 室温硫化硅橡胶 |
2.1.2 热硫化硅橡胶 |
2.1.3 加成型硅橡胶 |
2.2 硅油 |
2.3 硅树脂 |
2.4 硅烷 |
2.5 其它有机硅材料 |
2.6 有机硅改性有机材料 |
2.6.1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 |
2.6.2 有机硅改性聚氨酯 |
2.6.3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 |
2.6.4 有机硅改性其它材料 |
四、Synthesis of Polyacrylate/Polysiloxane Copolymer and Its Damping Perform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阴离子合成阻尼橡胶及其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D]. 王旭.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阻尼涂料用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控制[D]. 邓云娇.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3)
- [3]聚硼硅氧烷改性高温硫化硅橡胶的力学性能研究[D]. 刘晨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单双苯基并用及嵌段硅橡胶的阻尼性能研究[D]. 王志勇.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UV光固化功能氟橡胶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王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阻尼硅橡胶的研究进展[J]. 潘越,朱金华. 弹性体, 2019(01)
- [7]硅橡胶阻尼材料的研究进展[J]. 王明毫,朱金华,卢世杰,迟雷鹏. 弹性体, 2018(05)
- [8]互穿网络型改性聚氨酯及其阻尼性能研究[D]. 周绍令. 福州大学, 2018(03)
- [9]复合结构聚合物乳液合成及水性阻尼涂料制备研究[D]. 王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18(01)
- [10]2016年国内有机硅进展[J]. 方红承,张爱霞,陈莉,李文强,曾向宏. 有机硅材料,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