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药集团、南方证券部分股份被冻结

哈药集团、南方证券部分股份被冻结

一、哈药集团 南方证券部分持股被冻结(论文文献综述)

张艺[1](2019)在《内部控制视角下*ST秋林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我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到市场经济并发展至今,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大股东掏空行为也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不可忽视的一大痼疾。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可以较好的好的防范掏空行为从而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然而据2019年迪博内部控制白皮书显示,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表现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企业和内部控制缺陷形式都在逐年增加,整体水平不容乐观,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权益也因此难以得到保护。综上,加大相关研究以改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预防大股东掏空行为尤为重要。本文研究的是大股东掏空成因及企业内部控制失效问题,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本文使用案例分析法,首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秋林集团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秋林集团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资金占用以及粉饰报表等多种方式的掏空手段,这些手段导致公司股价大幅下跌、超额收益率持续为负等严重的经济后果,介绍了掏空事实。其次,在探究过程结合相关学者研究发现,自我国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强制要求披露以来,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往往更注重迎合外界以目标导向为主要原则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监管要求,从而忽略了要素导向原则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的应用,导致其无法满足公司内部管理需要。因此本文基于COSO内部控制要素,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内控有效性分析框架,发现了秋林集团更多的内控漏洞,即拓展了大股东掏空成因,也为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供了方向。针对秋林集团的案例研究本文得出结论,秋林集团内部控制存在内控环境失衡、风险评估不充分、控制活动羸弱、信息沟通失信以及监督不足的问题,各要素层面均有漏洞。因此本文认为,要素导向原则在上市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应用中的不足,正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不高、难以防范大股东掏空的重要原因。最后,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建议上市公司应该对现有的内部控制体系,在要素层面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指标进行完善。本文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和控制活动维度,提出上市公司需要从内部入手,建立重视内部控制公司环境、完善公司风险评估体系和加强执行力度等建议;从信息沟通和监督维度,提出统一信息披露口径、加大中介机构监管力度和强化内部控制问责机制等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切实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课题组,杜晶[2](2015)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案例研究与评估年度报告(2014年度)》文中指出引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增强信息披露的针对性,制定自愿性和简明化的信息披露规则。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

徐旭曼[3](2014)在《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文中指出西方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直接参与经营决策与经营管理全过程,分享全部收益和所有风险,极利于减少代理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但在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只收购目标公司部分股权,不一定能降低代理成本,反而会凸显内部人控制的问题。为了对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进行深入探索,本文从公司治理角度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即目标公司管理层联合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共同发起对目标公司的收购)展开研究,在丰富管理层收购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为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顺利实施和发展提供新思路。本文在对管理层收购相关的文献和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方式深入剖析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分析表明,不同背景、不同模式的管理层收购会导致不同的公司治理及其表现不一的公司治理缺陷问题。在中国背景下,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更有优势,但也存在缺陷,需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使其实现更好的效果。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描述本文的研究背景,说明本文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最后说明本文的贡献和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情况两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第三章为理论基础。首先,对管理层收购和公司治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其次,阐述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最后,说明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与理论之间的关联关系。第四章为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分析。首先,介绍目前管理层收购中存在的问题:盈余操纵、收购价格不合理、资金来源不规范、高派现倾向和经营风险加大等。其次,从政府治理和公司内部治理两方面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论证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可以通过形成股权制衡、构建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弥补单纯型MBO存在的不足。最后,说明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的其他优势。第五章为案例研究。选取TCL集团和美罗药业两个典型案例,就股权结构、盈余管理行为、会计绩效、在职消费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验证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总结出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第六章为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公司治理,但仍有缺陷。并针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健全定价机制、完善筛选机制、优化股权结构设计、加强信息披露和动态监管、强化政府治理五个建议。本文利用规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研究,旨在发现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的优势与不足,以更好的指导实践。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第一,本文选题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视角新颖。本文从公司治理视角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研究,分析其实施情况,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为管理层收购的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视角。第二,本文对TCL集团和美罗药业的案例研究,验证了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改善公司治理的作用,丰富了管理层收购案例研究素材。本文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不足:第一,由于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难以获得管理层收购更加具体的信息,本文只能利用有限的数据结合媒体披露的信息和上市公司的公告进行分析,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文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论证的全面性和深入性。第二,混合型管理层收购在我国的实践较少,只能运用规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探讨,未能采用实证研究对混合型管理层收购进行更好的论证,所得到的结论难免会有些疏漏。

谭辉雄[4](2010)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世界金融体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使得各国金融机构的风险越发集中。危机中暴露出的大批问题金融机构以及风险事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金融业近年来逐步对外开放并成立了大批中小型金融机构,促成了金融机构高度竞争的局面,国家已无法继续采用行政救助手段保护整个金融市场。因此,有效提升我国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退出机制,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进而提升我国金融机构整体实力,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目的。文章首先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国内现状进行分析介绍。通过理论解释和现实考察发现,金融机构固有的脆弱性是金融机构退出必须谨慎处理的内在因素。在处理机构市场退出时,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监控金融体系整体风险状况的相关指标体系;缺乏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缺乏系统的法律制度。因此本文主体部分从内在因子、事前风险防范和制度法规三个方面对金融机构退出机制进行系统分析。首先,文章从银行体系脆弱性角度实证分析金融机构退出内在因子和宏观环境。当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程度和影响都会增加。先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方法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进行综合测度,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机构退出事件绝大部分发生在金融体系高风险时期,金融体系脆弱性状况是金融机构退出风潮宏观预警的重要因素;金融体系脆弱性与多种不同层面的经济指标存在复杂关系。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发现:通货膨胀率、年信贷额与GGDP比值、M2增长率、贷款增长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存贷比六个指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银行体系脆弱性对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等的反馈效果明显;信贷风险因素对银行体系脆弱性解释力度较强;宏观经济基础并非影响银行脆弱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文章从微观角度分析单个金融机构退出前的风险预警。主要从金融机构正常经营时的风险预警、金融机构风险上升时的破产风险预警两方面进行讨论,金融机构正常经营时的风险预警可有效降低其退出概率,保持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健经营;金融机构风险上升时的破产风险预警可有效降低其退出影响,保持整体金融体系的稳定。在考察破产风险预警时,文章结合破产理论、随机利率模型及VaR模型构建了基于随机利率的金融机构破产预警数理模型,模型说明金融机构可通过破产时间、破产严重程度和破产前后盈余的VaR模型进行破产预警;增强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融资利率以及提高资金充足水平,从而减少其转移概率矩阵两种方式可有效降低破产概率,防范破产风险。再次,文章深入分析处理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的决策流程和法律保障。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决策是一项严密的流程化工作,它必须遵循一套成型的退市原则,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支撑,方能借助相应的平台在合适的时机以最优的方式实现退市。在分析法律保障问题时,文章在考察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现状的基础上从债权确认、抵付原则和清算法规三方面探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可行法律步骤,并对恒信证券公司破产案例进行重点分析,提出关于我国证券公司破产案件法律适用性问题的思考。研究表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体系框架虽已搭建起来但不健全,缺乏专门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将之系统化,在指定管理人、证券公司破产宣告等方面均需斟酌。最后文章提出防范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破坏性效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的风险预警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接管重整制度和最后贷款人救助制度,是维护金融机构有序运行以及安全退出的有效制度保障。

谢乐斌[5](2010)在《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证券公司是金融市场发展的核心环节。证券公司承担企业上市推荐、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代理、证券自营投资等多项业务,是资本市场当中的最重要的中介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越来越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多次引发了金融危机,在世界金融危机中,许多着名的投资银行也未能幸免于难。最近几年中国国内证券市场持续低迷,伴随着经营业绩继续下滑以及资金和财务状况日趋严峻。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数据显示,2004年度我国证券公司为131家,2009年度我国证券公司缩小为107家,期间有多家证券公司因风险过大或经营失败被重组、关闭和撤销。为什么中国证券公司产生的风险如此巨大?多数观点认为是券商内部管理混乱所致,证监会在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也这样认为。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存在联系,但又有根本的区别,治理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内部管理混乱或者是公司治理缺陷可能会导致证券公司风险,但问题如此普遍和严重,引发我们不得不从制度层面来思考券商的治理问题。本文逻辑循序和基本框架是:首先是探讨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对证券公司制度变迁及风险行为进行历史考察;然后在理论和现实的把握上,提出假说并对此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分析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制度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章为导论。本章首先对我国证券公司风险进行了描述,发现证券公司风险行为造成了整个行业的风险,以此说明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综述,找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切入点。并在前人诸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主要准备解决的问题。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等。第二章是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理论基础。什么是风险行为?证券公司风险行为有包括那些方面的内容?如何对证券公司风险进行测度?证券公司的风险行为跟哪些因素有关?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论文探讨了证券公司治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证券公司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关系;分析了证券公司行为的制度环境,研究了制度变迁及制度环境因素测量的方法,最后就制度变迁、公司治理与证券公司的风险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总结,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中国证券公司制度变迁与风险行为进行考察。首先对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历史背景进行介绍,探讨了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历程;其次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的现状,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比西方国家的基本情况总结出了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的主要问题;接着探讨了中国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的约束条件,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行为制度环境变迁及其主要阶段,并对此进行了理论解释;最后总结了中国证券公司的主要风险类别,并对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主要是对制度变迁与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进行实证。在前面的理论分析和研究设计的基础上,考察制度环境和公司治理对于这种风险行为的抑制作用。但由于证券公司治理数据无法取得,本文主要从横截面的市场化相对程度差异和纵向的监管环境变化探讨制度环境,并且根据样本期间整体监管环境的变化,考察制度环境与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章采用Eviews软件进行分析,由于数据的不完整和不可得仅采用资产负债率代表证券公司的风险水平,制度变量则包括市场化指数和政策虚拟变量等。第五章主要对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产权的制度安排,探讨了产权制度缺陷对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其次对中国证券公司融资的制度安排进行了考察,分析了融资制度缺陷对证券公司融资结构和能力的影响;接着分析了中国证券公司交易的相关制度安排,探讨了交易制度缺陷对证券公司资金违规行为的影响;最后还对中国证券公司监管的制度安排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监管制度缺陷对证券公司风险管控的影响。第六章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分析发现经济转轨的中国,国有产权控股,政府隐性担保和干预对证券公司行为的影响最为严重,而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则使得证券公司违规和风险行为无处不在。要减少证券公司的风险行为,必须积极推动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加强证券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设。由于该问题较为复杂,许多资料也难以得到,论文在最后总结了自己的缺陷,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赵威[6](2007)在《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新股抑价(又称IPO抑价)是存在于世界范围内资本市场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自1975年美国学者Ibbotson和Jaffe提出以来,吸引了诸多学者利用信息经济学、博弈论、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理论、制度经济学等等学说对其进行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其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定论。IPO抑价被认为是现代金融学研究的十大谜题之一。同时,伴随着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流动性风险越来越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现有研究证明流动性风险具有系统性。本文在订单驱动市场条件下,从流动性风险角度对IPO抑价问题进行研究。全文核心内容如下:1.本文对国际、国内新股发行制度和IPO抑价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从国际新股发行制度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各成熟市场中发行制度的共性机理,及不同发行制度下IPO抑价现象的差异,并与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和IPO抑价现象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新股发行制度的差异是造成我国IPO抑价显着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相关建议。2.本文从流动性四维角度和量价结合的角度,通过分笔交易数据深入分析了新股流动性风险的变动特征。在日内变动特征方面,新股上市首日流动性风险呈“L”形;在日间变动特征方面,新股上市初期逐日流动性风险仍然呈“L”形。这表明上市初期,新股具有较高流动性风险。采用统计检验方式发现,不同股票的流动性风险与IPO抑价正相关。3.本文从信息非对称角度,提出了订单驱动市场中股票流动性风险形成过程,并分别针对固定价格发行制度和询价发行制度,推导了不同发行制度下,流动风险对IPO抑价的影响。针对固定价格发行制度,本文采用“两阶段模型”描述新股发行过程,结合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建立新股二级市场均衡报价模型,并与新股投资者决策相结合,构建了新股流动性风险影响IPO抑价的关系模型,以及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对IPO抑价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的关系模型估计方法。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订单驱动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针对询价发行制度,本文基于询价制度揭示信息程度不同,分别探讨了完全和非完全信息揭示条件下的新股定价过程,发现非完全信息揭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询价发行制度无法完全揭示私有信息,我国询价发行股票的流动性风险仍然是影响IPO抑价的重要因素。

战大为[7](2007)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比较研究与借鉴》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公司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部分。2002年至2005年下半年,我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证券行业持续亏损,一批证券公司严重违规经营导致证券行业风险在2004年至2006年间集中爆发,使得证券公司风险成为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参与风险处置的主体通过对几十家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就相关事项基本达成共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系列规则。本文分析我国证券公司风险产生原因,论证了证券公司风险产生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在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规模、证券品种、投资者结构、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存有诸多不足;从内部因素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内部管理、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对违法违规经营缺少有力制约。本文分析总结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采取的停业整顿、行政接管、托管、责令关闭和撤销、破产,建立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进行司法保护等措施,有力、有效地处置了风险,但同时暴露出相关法律不完善、执行力弱、行政处置手段多于市场化手段等问题。本文结合风险处置中存在的问题,对美国、香港化解证券公司风险的有关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分别以美国化解MJK、香港化解百富勤、正达等证券公司风险的模式和经验为例,得出证券监管部门进行风险处置要以防止风险扩大为金融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社会公众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为重,因此现阶段我国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采取行政措施为主导模式是基于上述考虑的必然之举。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证券公司风险处置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追究个人法律责任,建立民事、行政、刑事责任全方位的责任体系;同时,继续完善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对风险的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建立证券公司市场化退出方式以及配套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本文对于防范和更好地化解证券公司风险,同时为其他金融领域的风险处置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刘姗[8](2007)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是现代公司治理与公司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控制权转移定价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控制权溢价更是决定双方利益的关键。衡量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水平、探讨什么因素对其产生影响,是研究控制权转让定价问题的基础,也为准确评估转让定价提供科学依据。但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基于溢价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本文选择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基于对相关理论和国内外文献的回顾,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2004和2005年公布转让价格的87宗控制权转让交易作为研究样本,在Dyck and Zingales(2004)溢价估值模型基础上进行调整,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得出影响控制权转让溢价的因素。通过研究,本文主要结论是:1.我国目前国有股控制权转让中的每股转让溢价率平均为32.4%,溢价约为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的7.2%。2.从回归方程来看,出让方以下六个重要因素对控制权溢价有显着影响。(1)交易前出让方发生财务困难,将降低转让的总溢价率;(2)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越低,受让方获得总溢价率越高,这与我国的市场环境有关;(3)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越高,受让方收购成本越高,获得溢价越低;(4)较高的总负债率产生较高的溢价率;(5)流通股股权比例越高,控制权溢价越低。根据结论,结合我国市场现状,本文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应解释,并在结尾对本文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说明。

斯湘[9](2007)在《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长达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不仅造就了一批旗舰企业,更造就了一批呼风唤雨的企业“教父”,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有的个人魅力,引领企业披荆斩棘,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但他们在企业中说一不二的“教父”地位,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埋下深深的隐患。改革需要铁腕,需要魄力和霸气,这些恰恰是“教父”们拥有的,而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场经济也赋予了他们大展身手的机会。当历史步入新世纪,企业顺风顺水的日子结束了。往外看,来势汹汹的外商将制造基地搬到中国,使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化于无形;回头看,民企纷纷崛起争抢市场蛋糕。空前激烈的竞争格局,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凭一个人的魅力打天下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而一些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隐患也在逐渐放大、暴露。“三九教父”赵新先被免职时,国资委的解释是年龄原因,但多年来多元化、粗放式的扩张,也留给三九集团100多个亿的银行债务。失去“教父”的企业走上下坡路,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没有了李经纬的健力宝,没有了褚时健的红塔集团,都难逃这个无奈的“规则”。一位外国经济学家上世纪80年代说,“中国没有企业只有车间”,意思是中国的企业只知道抓生产,多卖产品多赚钱,缺乏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治理结构。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企业虽然大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但治理结构仍然是一根软肋。而那些高额债务缠身,巨额资金被大股东占用的国有上市公司,也由此踏上一条漫长重组和国企改革之路。本文将根据三九“教父”陨落事件,纵观整个“三九系”的沉浮演变及重组经过。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述国有上市公司主要存在的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第一章三九之辙,包括三九背景、盛极而衰(整个三九系及其三大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三九大事表三部分内容;第二章漫长重组是论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于重组的几种主要手法股权重组、债务重组和资产重组分别进行归纳和阐述;其次对三九系和其三大上市公司的重组方案进行梳理;最后就三九系解决资金占用问题的三种方案引进战略投资者、以股抵债和以资抵债进行分析;第三章案例启示是对本案例的思考,提出国企所面临的体制之困,以及对上市公司重组和国企改革的思索,并总结了本文不足。

贺强[10](2007)在《以创新的方式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最后攻坚的难点问题》文中研究说明股权分置改革是关系到我国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的重大问题。自2005年起,在管理层的推动下我们坚定不移的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的工作。

二、哈药集团 南方证券部分持股被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药集团 南方证券部分持股被冻结(论文提纲范文)

(1)内部控制视角下*ST秋林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述评
        1.2.1 大股东掏空文献回顾
        1.2.2 内部控制与掏空的文献回顾
        1.2.3 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文献回顾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大股东掏空行为
        2.1.2 内部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COSO内部控制框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ST秋林大股东掏空主要手段及经济后果
    3.1 秋林集团简介
    3.2 大股东李建新实控秋林集团历程
        3.2.1 借由颐和黄金,入主秋林集团
        3.2.2 购入深圳金桔莱,加强业务控制
        3.2.3 公司经营陷入绝境,实控人失联
    3.3 大股东掏空手段分析
        3.3.1 违规虚增收入
        3.3.2 违规虚增利润
        3.3.3 违规关联交易
        3.3.4 巨额资金占用
    3.4 大股东掏空行为经济后果分析
        3.4.1 股价大幅下降
        3.4.2 超额收益率持续为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内部控制视角下~*ST秋林掏空行为成因分析
    4.1 控制环境恶劣,为掏空行为创造了有利条件
        4.1.1 股权结构失衡
        4.1.2 治理结构失衡
    4.2 风险评估不充分,放大了掏空行为的不良后果
        4.2.1 经营风险评估不充分
        4.2.2 法律与财务风险评估不充分
    4.3 控制活动失效,致使掏空行为不受约束
        4.3.1 子公司失去控制
        4.3.2 授权活动失去控制
    4.4 信息与沟通失真,为掏空行为提供掩护
        4.4.1 投资者关系信息披露造假
        4.4.2 投诉举报信息披露造假
    4.5 监督机制虚设,导致掏空行为持续发生
        4.5.1 内部监督机制失效
        4.5.2 外部审计机构失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建议
    5.1 完善控制环境
        5.1.1 强化公司治理结构
        5.1.2 建立问责机制
    5.2 加强风险评估
        5.2.1 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5.2.2 推动内部控制管理提质增效
    5.3 重视控制活动执行
        5.3.1 提升内部控制重视程度
        5.3.2 加强对资金、资产的管控
    5.4 建立有效信息沟通机制
        5.4.1 建立任职人员诚信档案制度
        5.4.2 统一信息披露口径
    5.5 增强监管力度
        5.5.1 加大对中介机构监管力度
        5.5.2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 贡献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管理层收购的理论假说
        2.1.1 国外相关理论假说
        2.1.2 国内相关研究思路
    2.2 管理层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2.2.1 国外MBO绩效实证研究
        2.2.2 国内MBO绩效实证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
    3.1 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相关概念
        3.1.1 管理层收购的相关概念
        3.1.2 公司治理相关的概念
    3.2 管理层收购及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3.2.1 委托-代理理论
        3.2.2 代理成本理论
        3.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4 股权制衡理论
        3.2.5 人力资本理论
    3.3 小结
4.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分析
    4.1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
        4.1.1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的特征
        4.1.2 混合型管理层收购模式的优势
    4.2 管理层收购现状分析
        4.2.1 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4.2.2 管理层收购存在问题的原因
        4.2.3 小结
    4.3 总结
5. 案例分析
    5.1 选择TCL集团、美罗药业的原因
    5.2 TCL集团案例分析
        5.2.1 公司简介与MBO过程
        5.2.2 股权结构分析
        5.2.3 战略投资者情况分析
        5.2.4 现金分红情况分析
        5.2.5 小结
    5.3 美罗药业案例分析
        5.3.1 公司简介与MBO过程
        5.3.2 股权结构分析
        5.3.3 资金来源分析
        5.3.4 盈余管理与代理成本分析
        5.3.5 经营情况分析
        5.3.6 小结
    5.4 结论与启示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4)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体系脆弱性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1.2.2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逻辑思路及内容构架
        1.3.1 逻辑思路
        1.3.2 内容框架
    1.4 研究的改进与创新
第2章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现状分析
    2.1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一般界定
    2.2 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基本情况
    2.3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方式评述
    2.4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典型案例评析
    2.5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章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内在因子—脆弱性测度与实证分析:以银行业为例
    3.1 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与风险度量技术
        3.1.1 方差风险体系
        3.1.2 VaR值风险体系
    3.2 金融机构脆弱性测度指标选择及综合判断
        3.2.1 金融机构脆弱性测度指标选择
        3.2.2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综合测度
    3.3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实证分析
        3.3.1 样本和指标选择
        3.3.2 回归分析
        3.3.3 协整检验
        3.3.4 格兰杰因果检验
        3.3.5 方差分析
第4章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预警研究
    4.1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风险预警
        4.1.1 金融机构风险预警模型
        4.1.2 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监测
        4.1.3 衍生工具对冲、转移和规避风险
    4.2 基于随机利率的金融机构破产预警模型
        4.2.1 破产模型
        4.2.2 破产概率递推模型
        4.2.3 破产前后的余额分布分析
        4.2.4 破产预警VaR模型
第5章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决策分析
    5.1 决策退市的原则
    5.2 决策基础与支撑
    5.3 决策退市的平台
    5.4 决策退市的时机与方式
第6章 我国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律退出的法律保障
    6.1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体系现状
    6.2 金融机构退市的法律步骤
        6.2.1 债权确认
        6.2.2 抵付原则
        6.2.3 清算法规
    6.3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典型案例法律分析
        6.3.1 恒信证券公司破产案基本情况
        6.3.2 恒信证券公司破产案法律问题分析
    6.4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案件的法律适用性问题研究
        6.4.1 指定管理人
        6.4.2 证券公司破产宣告
        6.4.3 债权申报、确认与清收
        6.4.4 行政清理
        6.4.5 国家收购
        6.4.6 资产变现及证券类资产转让
        6.4.7 清偿顺序
第7章 防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破坏性效应的政策建议
    7.1 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前的风险预警机制
    7.2 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7.3 建立金融接管重整制度
        7.3.1 金融接管的法律属性辨析
        7.3.2 金融接管的主体和重整措施
        7.3.3 完善我国金融接管制度的建议
    7.4 建立最后贷款人救助制度
        7.4.1 最后贷款人救助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应用
        7.4.2 完善最后贷款人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5)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界定
    第二节 公司治理与证券公司风险管理
    第三节 制度环境、公司治理与证券公司风险行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
    第一节 中国证券业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国证券公司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三节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制度环境及其变迁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变迁对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设计与假说
    第三节 样本选择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和结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产权制度缺陷与证券公司治理结构
    第二节 融资制度缺陷与证券公司融资结构和能力
    第三节 交易制度缺陷与证券公司资金违规行为
    第四节 监管制度缺陷与证券公司风险管控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IPO抑价研究综述
        1.3.2 流动性风险研究综述
        1.3.3 投资者情绪研究综述
    1.4 研究架构、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架构与内容
        1.4.2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际新股发行制度与IPO抑价现象分析
    2.1 国际新股发行制度基本特征
    2.2 国际新股发行定价方式
    2.3 国际成熟股票市场的发行制度机理分析
        2.3.1 各成熟股票市场新股发行制度概述
        2.3.2 发行制度分析
    2.4 国际IPO抑价现象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与IPO抑价现象分析
    3.1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历史沿革
    3.2 国内外现行新股发行制度对比分析
    3.3 我国IPO抑价现象分析
    3.4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可选措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流动性风险特征及其与IPO抑价关系实证研究
    4.1 新股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与研究样本选择
    4.2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上市首日流动性风险变动特征分析
    4.3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上市初期流动性风险逐日变动特征分析
    4.4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流动性风险与IPO抑价关系实证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流动性风险影响IPO抑价机理分析
    5.1 基于新股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解释模型构建
        5.1.1 模型准备
        5.1.2 模型构建
    5.2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5.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样本选择说明
        5.3.2 实证检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订单驱动市场中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及其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6.1 订单驱动市场中新股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6.2 信息非对称性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6.2.1 信息非对称度量方法
        6.2.2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3 投资者情绪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6.3.1 投资者情绪影响IPO抑价机理分析
        6.3.2 新股投资者情绪度量方法
        6.3.3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流动性风险条件下新股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与IPO抑价关系
    7.1 新股上市首日投资者行为特征
    7.2 新股上市首日投资者行为动机分析
        7.2.1 新股分配结构与新股上市首日投资者行为
        7.2.2 IPO抑价与新股上市首日投资者行为
    7.3 新股上市即抛投资者行为理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询价发行方式下新股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8.1 信息完全揭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8.2 信息非完全揭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8.3 我国询价发行方式信息揭示效率分析
        8.3.1 我国询价发行方式信息揭示效率理论分析
        8.3.2 我国询价制度信息揭示效率实证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及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比较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概述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主要表现
        一、风险和证券公司风险的基本概念
        二、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的主要表现
    第二节 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
        二、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内部原因
        三、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证券公司风险产生的外部原因
    第三节 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概念与意义
        一、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概念
        二、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意义
第二章 现阶段我国对证券公司风险的处置措施
    第一节 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概述
        一、风险处置的主要法律依据
        二、风险处置措施性质及分析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政策层面分析
        二、从司法实践分析
        三、从证券公司风险处置责任追究体系方面分析
        四、从保护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基本原则分析
第三章 美国、香港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措施比较
    第一节 美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
        一、概述
        二、美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
    第二节 香港证券公司风险处置
        一、香港证券公司风险概述
        二、香港证券公司风险处置
        三、香港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案例
    第三节 与我国有关证券公司风险处置制度的比较
        一、法律体系方面
        二、监管主体之间职责分工方面
        三、风险处置措施方面
第四章 完善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机制
    第一节 现阶段风险处置模式的合理性
        一、历史传统
        二、客观条件
    第二节 中长期风险处置模式
        一、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二、建立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和控制制度
        三、行政监管主体、自律性组织和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
        四、建立证券公司市场化退出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8)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和结构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改进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2.1 控制权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综述
        2.1.1 控制权理论研究综述
        2.1.2 控制权实证研究综述
    2.2 控制权溢价的研究综述
        2.2.1 控制权溢价的研究综述
        2.2.2 控制权溢价度量方法的研究综述
    2.3 对相关文献评述和本文所作的改进
        2.3.1 相关文献评述
        2.3.2 本文所作的调整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方法
    3.3 回归模型
        3.3.1 回归模型
        3.3.2 变量描述
    3.4 数据来源
    3.5 样本确定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研究结果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因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2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数据分析与结果
        4.2.1 模型回归结果——强迫引入法
        4.2.2 模型回归结果——向后剔除法
    4.3 实证结果分析及解释
        4.3.1 实证结果分析
        4.3.2 研究结果解释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基本结论
    5.2 本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2004年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交易原始数据
2005年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交易原始数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答辩委员会决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9)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三九之辙
    第一节 三九背景
    第二节 盛极而衰
        一、三九系债务迷局
        二、三九发展资产大挪移
        三、三九生化惨淡经营
        四、三九医药银行逼债急
    第三节 三九大事表
第二章 漫长重组
    第一节 话说重组
    第二节 瘦身重组
        一、三九系变革“胎动”已久
        二、三九发展转营房地产
        三、三九生化弃医从电
        四、三九医药财务分析
    第三节 解决资金占用问题
        一、引进战略投资者
        二、以股抵债
        三、以资抵债
第三章 案例启示
    一、体制之困
    二、透视重组
    三.国企改革
    四、本文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哈药集团 南方证券部分持股被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内部控制视角下*ST秋林大股东掏空行为研究[D]. 张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2]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案例研究与评估年度报告(2014年度)[J]. 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课题组,杜晶. 金融服务法评论, 2015(00)
  • [3]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中国上市公司混合型管理层收购研究[D]. 徐旭曼. 西南财经大学, 2014(02)
  • [4]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D]. 谭辉雄. 湖南大学, 2010(05)
  • [5]制度变迁中的中国证券公司风险行为研究[D]. 谢乐斌.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6]订单驱动市场中基于流动性风险的IPO抑价问题研究[D]. 赵威. 天津大学, 2007(08)
  • [7]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比较研究与借鉴[D]. 战大为. 厦门大学, 2007(08)
  • [8]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实证研究[D]. 刘姗. 北京化工大学, 2007(05)
  • [9]三九集团重组问题研究[D]. 斯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2)
  • [10]以创新的方式解决股权分置改革最后攻坚的难点问题[J]. 贺强.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03)

标签:;  ;  ;  ;  ;  

哈药集团、南方证券部分股份被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