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州仪器和RidgeRun共同为嵌入式及连接应用提供系统级DSP(论文文献综述)
徐立松[1](2021)在《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学投影曝光技术是当今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生产中应用最广、技术进步最快、生命力最强的光刻技术。目前国际上只有ASML和Nikon具备研发、量产高性能投影光刻机的能力,而我国高性能光刻机的研制起步相对较晚并且基础比较薄弱,而且各公司对其核心技术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及专利保护,严重制约了我国投影光刻机的研制进展。高阶像差补偿系统是投影光刻物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虽然有成熟的系统,但是国外对其核心技术并未公开;而国内对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的研究非常少,技术水平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开展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研究具非常重大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围绕着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展开了本文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下述内容:1、温控变形镜结构及高阶像差补偿原理的研究。基于二维函数离散化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的原理,对提出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数学分析及仿真,指出高阶像差与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提出的高阶像差补偿原理,设计了温控变形镜的拓扑结构,完成了温控变形镜的微宏观转接工作,并对温控变形镜的关键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试验验证。最后简要的介绍了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架构,提出了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输出功率的精度要求。2、温控变形镜驱动系统研究。基于脉宽调制的思想设计了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的驱动系统,驱动系统使用电压源提供功率输出,通过开关电路调整占空比的方式来调节输出功率。设计中系统地分析了影响功率输出精度的因素,并通过提高相关部件精度的方式对这些因素进行了限制。设计中较难实现的是电压源,需要电压源具有较低的内阻,因此在设计中提出了模拟电路非线性建模方法,将模拟电路的设计问题转换为经典控制中的系统稳定性分析和系统校正问题,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压电陶瓷驱动电路的设计,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3、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估计器的研究。为实现对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的精确控制,设计了功率估计器,功率估计器基于电路模型使用输出电压完成对输出功率的估计。设计中系统地分析了功率估计器的各项误差,明确了模数电路误差是最大的误差因素,同时明确了采样电阻的选择标准。使用FPGA逻辑实现了功率估计器,设计了相关试验对功率估计器的结果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表明功率估计器的系统相对误差小于1%,输出随机噪声峰峰值最大约为0.020m W,这些指标符合预期要求。4、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输出功率的高精度控制研究。使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针对模型中的时变参数,设计了自适应PI控制算法,对控制算法的稳定性及参数估计误差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方法是稳定的,参数估计的精度能够满足自适应控制的要求。基于Simulink仿真验证了相关的控制方法,并对控制参数的选择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些分析为控制参数的选择提供了方向。最终的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算法能够实现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要求,同时其还有运算量小易于在嵌入式平台上实现的优点,其最关心的阶跃响应的稳态误差约为0.002m W,稳态输出噪声最大值约为0.030m W。
陈忠文[2](2021)在《基于TL-5728的水声定位解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
廖张梦[3](2021)在《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控制、医疗装备、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大量的嵌入式系统需求,随着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信号大数据在线处理等需求的提高,嵌入式系统架构需要具备更强的实时流处理与数据传输能力。同构的嵌入式CPU、DSP架构往往难以满足复杂流数据处理场景的需求,基于FPGA与CPU结合的异构架构,能够发挥其可灵活定制的优势实现高并发的预处理和复杂数据传输,同时具有功耗低、扩展性好等特点。面向高性能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需求,本文提出一种传输链路规范化、通用化、可灵活重构的多片FPGA加嵌入式CPU的架构。针对该架构,本文着重研究并设计了FPGA的内外部的灵活互联接口,给出FPGA与嵌入式CPU的控制和传输方案,实现了FPGA和嵌入式CPU在实时数据传输层面的协同。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并实现了FPGA与嵌入式CPU的PCIe链路,然后完成基于DMA的数据传输,采用命令队列的方式来解决流传输过程中由命令处理延时导致的数据间断问题,通过灵活设定采样量来平衡数据传输的带宽和实时性。2)构建FPGA上的互联基础架构,包括PCIe接口、DMA、以及DDR等模块的互联,该架构可在不改变硬件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并使用通用接口加中间模块的方式降低模块的耦合深度,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3)完成了一种高效率的AXI协议接口DMA模块,该DMA模块可对命令进行AXI事务拆分,使软件在发送命令时无需考虑协议4K边界的问题。最后构建了测试平台进行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FPGA与嵌入式CPU之间可实现超过3GB/s的数据传输,FPGA之间通过Aurora可实现超过14GB/s的高带宽传输。在嵌入式CPU管理控制下,系统可以实现实时流数据传输、缓存、数据回放等多种方式的数据传输,表明系统能够实现处理器单元之间的协同和高效稳定传输,验证了架构和传输方案的可行性。
张士强[4](2021)在《基于过采样和快速处理的传感器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本世纪后,传感器的研究具有了新的特点,传统传感器开始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基于过采样和快速处理技术,本文研究了传感器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传感器系统平台自身的基本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智能称重系统的相关技术指标,验证了传感器系统平台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提出了基于过采样、比率测量和全桥斩波技术的数字化模块设计方案,并完成了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实现了高精度的信号调理和数据采集。除电源外,数字化模块主要包括全桥斩波模块、信号调理模块和模数转换模块。为了实现数字化模块和嵌入式微控制器之间的数据缓冲,本文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据缓冲逻辑的设计,完成了 RTL设计和行为级仿真工作。其SPI接口的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完成,在满足A/D转换器和微控制器通信要求的同时更加节省逻辑资源。基于STM32F1系列微控制器和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Ⅲ,本文完成了软件系统的开发,设计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模块化用户任务。软件系统实现了系统标定、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字滤波、数据计算和串口打印等功能。软件系统的任务同步采用信号量实现,任务间的数据传递使用消息队列实现。在斩波模式和400 SPS的A/D数据率配置下,系统整体数据率达到96 SPS。实验表明,软件系统运行良好,任务对数据流的处理速度能够和外部中断频率相匹配,软件系统的数字滤波功能可以有效地抑制噪声。本文使用桥式称重传感器和传感器系统平台实现了智能称重系统。通过实验,对智能称重系统的噪声水平、静态指标和综合误差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智能称重系统的综合误差为0.01756%F.S,零点输出为0.0077%F.S,均优于实验采用的桥式称重传感器的0.02%F.S原有指标。
刘艳[5](2021)在《HIAF-Kicker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gh Intensity heavy-ion Accelerator Facility,HIAF)是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Kicker电源是HIAF装置中的重要环节,负责为踢轨磁铁提供所需的准矩形电流脉冲。HIAF-Kicker电源拟采用多种设计结构,要求电源控制系统具备高速、可靠、稳定的工作性能。HIAF-Kicker电源对控制系统提出了以下设计要求:1)电源控制系统需具备多模块多设备控制能力,为了兼顾Kicker电源闸流管开关和全固态开关两种方案,需有上百路高精度同步快脉冲输出能力。2)为了将Kicker电源输出的大电流快脉冲波形进行数字化采集,需具备直流脉冲高速采集能力。3)为了适应HIAF装置纳秒级同步定时设计要求,需要在Kicker电源控制系统中引入White Rabbit同步定时设备输出的定时信息,并完成时间信息的解析和应用。针对HIAF-Kicker电源的控制需求,本论文提出一种适用于多种Kicker电源结构的数字控制器方案。数字控制器硬件由核心板、核心底板、光纤扩展板、光纤子板卡四部分组成。基于这种控制器结构完成了控制器核心软件的设计,并在固态Kicker电源IGBT驱动中完成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设计满足HIAF-Kicker电源多路驱动控制需求。Kicker电源高速波形采集系统基于全国产ADC芯片方案,采用前端采集子卡加FPGA载板的设计结构。采集速率高达2.5Gsps,分辨率为12Bit。根据Kicker电源波形参数特点对高速波形进行重新编码和数字信号处理,并提出了一种Kicker波形监测算法。通过对信号发生器拟合双极性固态Kicker电源输出波形的采集对系统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采集系统能够较完整地恢复出波形信息。最后,论文采用White Rabbit同步定时设备在Kicker高速采集系统中引入高精度时间信息、对定时设备输出的TAI时间编码进行解码和计算,并通过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在采集卡载板FPGA内完成时间信息的转换。本论文的工作为HIAF-Kicker电源控制系统核心关键技术,同时为HIRFL注入引出Kicker下一步改造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技术参考方案。
李雷[6](2021)在《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文中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智能驾驶中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应用研究也加速发展。智能传感器硬件平台和高性能决策算法是实现ADAS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领域里,要达到车规级标准,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准确性,这对于合适的硬件和高性能算法的提出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在ADAS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也存在成本高、缺乏辨识能力、视觉信息少等缺点。鉴于此,本文主要提出了基于车载系统级芯片(SOC)的影像ADAS算法,并在车载芯片上设计实现了完整的基于视觉的ADAS系统。为了能够使系统在实际场景下得到有效的应用,本文主要从算法和硬件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影像ADAS算法主要包括车道偏离预警(LDW)、前车碰撞预警(FCW)、交通标志识别(TSR)三个部分。首先,通过研究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和验证常见的特征提取和分类方法,本文在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拟合车道线算法,在完成预处理增强特征之后,根据摄像头位置设定特定的ROI区域,在透视空间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和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两次拟合左右车道线,并设计了车道偏离预警的判定方法。同时,提出了基于视觉芯片APEX并行化加速处理的HOG和SVM的车辆检测算法以及基于融合Mobile Net网络的SSD车辆检测算法,并采用了单目测距原理实现对目标车辆的距离测定。对于交通标志识别设计了一种基于边缘超像素判别式预处理的SVM分类限速牌识别方法。为了充分的验证提出的算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车载芯片,主要从成本和计算资源上考虑,环境感知选择车载单目摄像头模组,它集成了镜头、AR0143CMOS芯片以及图像信号处理器(ISP)。考虑到处理视觉信息就是对每一帧视频图像处理,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汽车视觉微处理器S32V234拥有图像加速内核APEX,它能够快速实现图像视频的目标检测、识别。使用S32DS编译开发工具构建应用程序,利用车载芯片资源验证本文提出的算法。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破,本文还使用德州仪器的TDA2x车载芯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通过在车载芯片上的验证,设计完整的ADAS系统,实验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的得到应用,并且能够满足在实际场景中的实时性,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李岩[7](2021)在《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文中认为卫星电源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整机系统,其中DC/DC(DC全称为direct current,代表直流电)变换器是星载电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块。由于恶劣的太空环境,现阶段的DC/DC变换器主要通过集成IC进行模拟控制,可靠性高、性能稳定。但是随着软件定义卫星的发展与变革,因其灵活的功能结构,导致以模拟控制为主的星载DC/DC变换器难以胜任,与软件定义卫星相配套的星载开关电源必将走向数字化控制的道路。主体设计主要分为硬件电路部分与数字控制平台两个模块。硬件电路部分主要包括主功率拓扑电路、保护电路、浪涌抑制电路等,其中主功率拓扑电路采用的是正激式拓扑电路,功率变压器采用的是平面型变压器,相较于传统的罐型、EE型、RM型等磁芯的变压器,散热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数字控制平台设计了一种以DSP+FPGA为核心的组合架构控制平台。DSP作为主控制器采用TMS320F28335芯片,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控制算法的运算,通过调控PWM信号控制功率开关管,根据不同占空比实现整机的可调控宽范围输出;而FPGA作为接口控制器采用的是XC6SLX16芯片,其通过并行通信的方式与DSP进行高速数据通信,其主要通过外部通信负载的指令对DSP进行实时调控,以此达到可变输出电压的目的,同时也通过对DSP的调控降低开关电源的静态损耗、电磁干扰等。最后通过对原理样机的整机测试与功能验证,实现了DC/DC开关电源的可调宽范围输出,以及DSP与FPGA的快速数据通信等功能。本课题以DSP+FPGA为数字控制平台,以单端正激式拓扑电路为基础完成了快响应用的星载DC/DC变换器设计与原理样机搭建,对未来软件定卫星的配套DC/DC变换器的研制提供了基础。
杜留根[8](2021)在《SPI接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芯片测试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环节,一个优秀的测试方案可以显着缩短从设计到产品的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新型材料的磁性随机存储器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它不仅兼顾上一代产品的特点而且在密度和存取速率等方面占有优势,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智能穿戴等领域有较好的发展空间。So C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各种智能电子设备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这些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存储器,一方面利用存储器进行系统程序的存储,另一方面对实时产生的数据进行保存。所以,So C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存储器领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存储器测试在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进步,存储器在制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多,这时要求设计的测试系统能够适应各种情况。本文针对磁性随机存储器进行了测试,主要内容有:1、先论述了集成电路目前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最近几年的发展受到西方国家的阻力增大。然后介绍了国内外对于芯片测试领域的几种主要方法包括内建自测试、探针卡测试、自动化测试设备和FPGA测试等。分析了设计FPGA测试系统的可行性。2、对存储器进行分类并介绍了易失性存储器和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特点,从非易失性存储器入手介绍了被测存储器的原理和内部结构。根据存储器的结构,研究了故障模型包括地址译码故障、存储阵列故障和读写逻辑故障。基于故障模型介绍了测试算法。3、测试系统的硬件组成部分。从测试过程引入测试系统的总体框架,根据框架介绍了本次系统设计所用的外围电路和FPGA最小系统。4、进行FPGA开发,结合各个模块的时序设计驱动程序。最后,将代码下载到FPGA中,完成了测试平台的搭建;并根据待测40nm工艺的4Mbit磁性随机存储器的时序完成测试平台的调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6种功能测试,同时满足被测芯片的需求。设计的测试系统有两个特点:一是通过使用Micro Blaze软核,使系统更加灵活。二是使用Socket板去固定被测芯片,不同型号的芯片可以配备对应的Socket板,在测试时不用更换核心板,只需更换Socket板即可;有利于增加测试系统的可扩展性。
王博[9](2021)在《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短视频、互动游戏、直播等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高速率实时信号的数据传输要求越来越高。无线激光通信具有高带宽、难窃取与单一性等优点,适用于特殊环境的诸多优点,是未来高速通信的最具有前途的候选传输技术之一。随着激光器、调制器、探测器和解调器等器件研究和发展的不断深入,高速率和高带宽的无线激光通信系统的普及越来越成为可能。有希望为广大用户提供实时地、稳定地、高速的视频传输服务。本文对无线激光高清视频采集与传输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出一套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无线激光高清视频采集和传输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OV5640摄像头作为前端视频数据采集源,在像素时钟的驱动下将传感器输出的场同步信号、行同步信号和8位有效数据信息转换为SDRAM读写控制模块的写使能信号和16位写数据信号。SDRAM读写控制模块负责驱动SDRAM芯片外部存储器件,缓存图像传感器输出的图像数据,将SDRAM复杂的读写操作最后封装成FIFO的用户接口。图像数据封装模块负责从SDRAM中读取16位的图像数据,并转换成以太网发送模块方便调用的32位数据,添加图像数据的帧头,该模块控制着以太网发送模块发送的字节数,单次发送一行图像数据,模块内部调用了一个同步FIFO模块,用于缓存待发送的图像数据,并且在发送十个数据包时添加一个帧头,降低传输信息的错误率。UDP模块实现以太网通信的收发功能,该模块内部调用了以太网接收模块、以太网发送模块和CRC32校验模块,实现了32位数据香4位MII接口数据的转换,最后实现在FPGA开发板中图像数据采集、存储、封装和实时传输全部过程。该系统无线激光部分在发送端采用OPA690芯片,其是一种激光运放驱动器的放大控制处理芯片,采取电压反馈和控制运放,可以直接用直流电源+5v电压进行供电。OPA690驱动一个1V到4V输出电压,输出150m A驱动电流,可以达到150MHz驱动带宽,并且芯片内部结构系统提供了功率转换的最高速率。OPA657内部由结型场效应管输入级、高增益电压反馈放大级及输出等功率结构组成,使其输入阻抗非常高并且对于带负载的能力非常强,有低噪声、快速响应和高灵敏度,结型场效应管在输入过程中几乎不产生任何电流噪声,作为接收端放大模块的放大芯片。在本系统中采用UDP传输协议,采用千兆以太网连接FPGA开发板与无线激光系统,调试好上位机显示端,最后对自己设计完成的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进行了一个整体性的测试,利用软件Signal Tap II技术进行数字电路的在线逻辑验证以及运用软件wireshark网络分析器对数据抓包技术进行对接收到的数据抓包分析,同时还在稳定的天气状态下对其进行了持续性的视频传输测试,检测结果显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高清稳定无明显拖影视频数据,本文提供的通信系统解决方案是合理并且可行的。
曾祥和[10](2021)在《一种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集成电路指:通过一定的工艺步骤,在一小块载体上制作出组成电路的各种电子元器件,并根据电路设计,使用金属将元器件互联,然后封装,使其成为能够实现一定功能的微型电子器件。专用集成电路指,根据用户特定需求而设计和制造的集成电路,其中,FPGA是一种典型的专用集成电路,近年来,FPGA芯片在ASIC市场上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且还在稳步发展。虽然国内的FPGA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但是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市场占比上,都与国外有着非常巨大的差距,我国需要在FPGA领域有属于自己的技术,这对于集成电路技术研究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了解了FPGA的发展现状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大规模FPGA的低功耗技术,结合MOSFET器件向着三维多栅结构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用于门控电源技术的理想开关结构,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其设计原理及其优势,再使用TCAD对其进行了仿真。Sentarus软件提供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方法,能够进行二维和三维的器件仿真,本文使用该TCAD工具,对提出的结构进行三维建模、仿真,从而探究器件的工作情况。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仿真,探究器件各结构参数的不同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从而找到优化方法对结构进行优化,以得到能够片上集成的、适用于门控电源技术的理想开关结构,其特点为,具有小的比导通电阻,具有高于IC工作电压的击穿电压以及大的开关比。仿真结果得出,优化后的晶体管可以正常工作,即可以在1.2V供电电源的电路模块中用作休眠晶体管,理论上,提供1mΩ导通电阻需要的晶体管面积为6246μm2,晶体管开关的击穿电压为3.74V,开关比达到106。
二、德州仪器和RidgeRun共同为嵌入式及连接应用提供系统级DSP(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州仪器和RidgeRun共同为嵌入式及连接应用提供系统级DSP(论文提纲范文)
(1)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投影光刻物镜像差补偿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实现原理 |
2.1 引言 |
2.2 投影光刻物镜的高阶像差补偿系统 |
2.2.1 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原理 |
2.2.2 加热单元平均功率与高阶像差的函数关系分析 |
2.2.3 加热单元平均功率的指标要求 |
2.3 温控变形镜的设计及关键性质测试 |
2.3.1 温控变形镜的拓扑结构设计 |
2.3.2 温控变形镜的微宏观转接电路的实现 |
2.3.3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的电路模型分析及电路模型验证 |
2.3.4 加热单元功率对加热单元的影响分析 |
2.3.5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加热效果测试 |
2.4 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核心原理试验验证 |
2.4.1 加热单元加热功率与面形变化的叠加性验证 |
2.4.2 加热单元加热功率与面形变化的齐次性验证 |
2.4.3 加热单元功率与Zernike系数的关系验证 |
2.5 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 |
2.5.1 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
2.5.2 功率控制板的设计 |
2.5.3 功率控制主板的设计 |
2.6 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架构及对控制系统的主要要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驱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引言 |
3.2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驱动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关键技术分析 |
3.2.1 功率驱动系统的电路模型 |
3.2.2 电压源内阻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分析 |
3.2.3 开关器件对输出功率的影响分析 |
3.2.4 电压源设计要求及取样电阻值的选择 |
3.2.5 功率驱动系统的关键指标 |
3.3 开关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3.1 开关电路的硬件器件选型及关键参数分析 |
3.3.2 开关电路的逻辑设计与实现 |
3.4 电压源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
3.4.1 电压源电路传统分析设计方法 |
3.4.2 电压源电路非线性建模方法研究 |
3.4.3 电子元器件选型及电路模型的化简 |
3.4.4 电压源电路的关键性能分析 |
3.4.5 电压源电路仿真分析 |
3.4.6 电压源电路的测试及测试结论 |
3.5 模拟电路非线性建模方法研究 |
3.5.1 模拟电路系统模型的基本架构 |
3.5.2 模拟电路模型建立方法及模拟电路设计流程 |
3.6 模拟电路非线性建模方法在压电陶瓷驱动电路设计中的应用 |
3.6.1 压电陶瓷驱动电路设计概述 |
3.6.2 基于高压运算放大器的压电陶瓷驱动电路 |
3.6.3 基于通用运算放大器的压电陶瓷驱动电路 |
3.6.4 设计方法应用小结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功率估计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功率估计器的原理分析及对系统设计的要求 |
4.2.1 功率估计器的数学原理 |
4.2.2 功率估计器取样电阻阻值的确定 |
4.2.3 功率估计器的误差分析 |
4.2.4 功率估计器实现的数学方法及数学方法优化 |
4.2.5 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电阻分布对功率估计器采样速度的约束 |
4.2.6 功率估计器设计的主要参数分析 |
4.3 功率估计器的实现 |
4.3.1 功率估计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4.3.2 功率估计器的FPGA实现 |
4.4 功率估计器的验证测试 |
4.5 功率估计器对温控变形镜加热单元电阻的估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控制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高阶像差控制系统的控制分析及仿真 |
5.2.1 控制对象模型及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5.2.2 自适应算法的设计及控制系统的关键性能分析 |
5.2.3 控制系统最优参数整定 |
5.2.4 控制系统仿真 |
5.3 高阶像差控制系统的试验验证 |
5.4 高阶像差系补偿系统的光学试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嵌入式系统处理架构 |
1.2.2 嵌入式系统总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2 相关技术 |
2.1 FPGA及其资源简介 |
2.1.1 FPGA的基本结构 |
2.1.2 GTH收发器 |
2.2 相关协议 |
2.2.1 AMBA_AXI4协议 |
2.2.2 PCIe协议概述 |
2.3 DDR SDRAM简介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实时处理的嵌入式整体架构 |
3.1 系统硬件架构 |
3.1.1 处理器单元 |
3.1.2 DDR大容量缓存 |
3.1.3 FMC数据源接口 |
3.1.4 系统扩展 |
3.2 整体功能与接口方案 |
3.2.1 整体功能 |
3.2.2 接口方案 |
3.3 数据传输方案 |
3.3.1 基于DMA的数据传输 |
3.3.2 实时流数据传输 |
3.3.3 高速数据流缓存 |
3.3.4 多类型数据组包上传 |
3.3.5 数据回放 |
3.4 本章小结 |
4 FPGA内部架构及接口实现 |
4.1 FPGA内部架构 |
4.1.1 IP integrator及 AXI互联核心 |
4.1.2 基于AXI的系统互联 |
4.1.3 时钟与带宽 |
4.2 PCIe接口 |
4.2.1 AXI Bridge for PCIe配置 |
4.2.2 PCIe地址映射 |
4.2.3 PCIe中断方案 |
4.2.4 MSI-X中断实现 |
4.3 DMA模块 |
4.3.1 DMA命令获取 |
4.3.2 DMA数据传输模块 |
4.3.3 DMA的软件复位 |
4.3.4 DMA仿真 |
4.4 DDR缓存模块 |
4.5 控制和状态寄存器 |
4.5.1 系统控制寄存器 |
4.5.2 算法寄存器 |
4.6 Aurora传输模块 |
4.7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验证 |
5.1 DDR缓存测试 |
5.2 DMA模块测试 |
5.3 PCIe接口测试 |
5.3.1 MSI-X中断测试 |
5.3.2 数据传输测试 |
5.4 Aurora传输测试 |
5.4.1 速度和正确性测试 |
5.4.2 流量控制测试 |
5.5 整体传输测试 |
5.5.1 测试平台 |
5.5.2 数据源生成和校验 |
5.5.3 实时流数据传输 |
5.5.4 高速数据流缓存 |
5.5.5 多数据类型组包上传 |
5.5.6 数据回放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4)基于过采样和快速处理的传感器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平台架构和数字化模块 |
2.1 传感器系统平台架构 |
2.2 惠斯通电桥式称重传感器 |
2.2.1 电阻式应变片工作原理 |
2.2.2 惠斯通电桥式称重传感器 |
2.3 模拟传感器数字化基础电路 |
2.3.1 基础电路 |
2.3.2 性能分析 |
2.4 噪声控制与结构改进 |
2.4.1 比率测量技术 |
2.4.2 过采样技术 |
2.4.3 全桥斩波技术 |
2.5 数字化模块及其版图设计 |
2.5.1 系统模拟电源 |
2.5.2 信号调理模块 |
2.5.3 全桥斩波模块 |
2.5.4 模数转换模块 |
2.5.5 信号完整性问题 |
2.5.6 数字化模块的版图 |
2.6 表面贴装和故障排查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数据缓冲逻辑设计 |
3.1 数字电路设计方法 |
3.1.1 寄存器传输级设计 |
3.1.2 有限状态机 |
3.1.3 逻辑综合技术 |
3.2 FPGA资源介绍 |
3.3 数据缓冲逻辑顶层框图 |
3.4 SPI通信接口的设计 |
3.4.1 SPI的工作模式 |
3.4.2 时钟分频器设计 |
3.4.3 SPI主机设计 |
3.5 数据的组织和存储 |
3.5.1 数据的组织方式 |
3.5.2 数据的存储方式 |
3.6 A/D控制模块设计 |
3.7 数据缓冲逻辑顶层设计 |
3.8 本章小节 |
第4章 嵌入式软件系统 |
4.1 软件系统的载体 |
4.1.1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
4.1.2 CMSIS应用程序基本结构 |
4.1.3 STM32F103系列微控制器 |
4.2 主函数 |
4.3 用户任务和函数 |
4.3.1 后台初始化任务 |
4.3.2 硬件初始化任务 |
4.3.3 外部中断服务函数 |
4.3.4 定时器回调函数 |
4.3.5 读取桥式传感器任务 |
4.3.6 动态测量任务 |
4.3.7 静态测量任务 |
4.3.8 计算任务 |
4.3.9 串口打印任务 |
4.4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基本性能分析 |
5.1 传感器系统平台性能分析 |
5.1.1 零输入下平台的噪声分析 |
5.1.2 200 mV输入下平台的噪声分析 |
5.2 智能称重系统性能分析 |
5.2.1 噪声分析 |
5.2.2 迟滞性和重复性 |
5.2.3 灵敏度 |
5.2.4 线性误差 |
5.2.5 综合误差 |
5.3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正反行程输入-输出表 |
附录2 拟合偏差表 |
附录3 智能称重系统误差表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HIAF-Kicker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加速器踢轨磁铁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1 电源控制方式研究现状 |
1.2.2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研究现状 |
1.2.3 加速器定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2章 Kicker电源数字控制器 |
2.1 控制需求及系统架构 |
2.2 电源数字控制器硬件 |
2.2.1 核心板+核心底板 |
2.2.2 光纤扩展板 |
2.2.3 光纤子板 |
2.3 数字控制器核心软件设计 |
2.3.1 数据通信模块 |
2.3.2 电源控制事例解析模块 |
2.3.3 百路快脉冲同步触发模块 |
2.4 Kicker电源上位机操作软件 |
2.4.1 Socket编程流程 |
2.4.2 上位机操作界面 |
2.5 小结 |
第3章 基于国产ADC芯片的Kicker电源高速波形采集系统 |
3.1 高速数据采集相关理论 |
3.1.1 时间交替采样技术 |
3.1.2 JESD204 高速接口及协议 |
3.2 Kicker高速数据采集系统硬件方案 |
3.2.1 高速ADC芯片 |
3.2.2 高速采集子卡硬件 |
3.2.3 高速采集载板硬件 |
3.2.4 高速采集卡功能测试 |
3.3 Kicker高速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
3.3.1 ADC芯片的SPI配置 |
3.3.2 数据接收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
3.3.3 Kicker电源波形实时监测算法设计 |
3.3.4 Kicker电源高速波形采集实验 |
3.4 小结 |
第4章 WR定时技术在Kicker高速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
4.1 WR定时技术简介 |
4.1.1 PTP定时协议 |
4.1.2 WR同步链路模型 |
4.1.3 全数字双混频鉴相器 |
4.2 WR定时技术在Kicker高速采集系统中的应用 |
4.2.1 时间输入接口及Sync Node节点TAI时间编码 |
4.2.2 Sync Node节点TAI时间信息转换的Verilog实现方法 |
4.2.3 Kicker高速采集系统内时间信号转换 |
4.3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DAS系统概述 |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ADAS核心算法发展现状 |
1.3.2 车载SOC辅助驾驶系统应用研究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研究 |
2.1 影像预处理 |
2.1.1 高斯滤波 |
2.1.2 直方图均衡化 |
2.1.3 透视变换原理 |
2.2 特征提取 |
2.2.1 边缘检测算法 |
2.2.2 累计概率霍夫线检测原理 |
2.2.3 HOG特征 |
2.3 特征分类器 |
2.3.1 SVM分类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像ADAS系统算法的研究设计 |
3.1 车道偏离预警算法设计 |
3.1.1 累计概率霍夫线斜率拟合车道线的方法 |
3.1.2 车道线偏离预警算法 |
3.2 传统图像处理技术的前车碰撞预警算法设计 |
3.2.1 HOG特征和线性SVM的车辆检测方法 |
3.3 深度学习的前车碰撞预警算法设计 |
3.3.1 Mobile Net-SSD网络车辆检测方法 |
3.4 单目测距原理对目标车辆距离计算的方法 |
3.5 边缘超像素判别式预处理的限速牌识别方法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车载SOC硬件架构 |
4.1 车载芯片对比分析 |
4.2 S32V234 SOC概述 |
4.2.1 S32V234 芯片配置 |
4.2.2 高速数据流处理过程 |
4.2.3 软件工具包VISION SDK |
4.3 TDA2x SOC概述 |
4.3.1 TDA2x芯片配置 |
4.3.2 高速图像处理Vision Acceleration Pac内核 |
4.3.3 VISION SDK数据流框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32V234 硬件平台的ADAS算法实现 |
5.1 影像ADAS系统结构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摄像头驱动调试及ISP Graph设计 |
5.4 S32V影像ADAS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
5.4.1 车道线检测预警的实现与分析 |
5.4.2 前车碰撞预警的实现与分析 |
5.4.3 交通限速牌识别的实现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TDA2x深度学习的车辆检测算法实现 |
6.1 TIDL深度学习模块 |
6.2 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 |
6.2.1 数据集处理 |
6.2.2 网络模型训练与分析过程 |
6.3 车辆检测算法软件的实现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未来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星载DC/DC变换器发展概述 |
1.3 数字电源的发展概述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卫星电源技术 |
2.1 卫星电源系统概述 |
2.2 常见的星载供电电源 |
2.2.1 星外能源 |
2.2.2 星上能源 |
2.3 常见的星载电源控制器 |
2.4 常见的星载电源变换器 |
2.4.1 BUCK型拓扑电路 |
2.4.2 BOOST型拓扑电路 |
2.4.3 单端反激式拓扑电路 |
2.4.4 单端正激式拓扑电路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数字控制平台设计 |
3.1 数字控制平台整体架构设计方案 |
3.1.1 方案对比与选型 |
3.1.2 整体结构设计 |
3.2 控制器选型 |
3.2.1 主控制器选型 |
3.2.2 接口控制器选型 |
3.3 控制算法设计 |
3.3.1 PID控制算法 |
3.3.2 模糊控制技术 |
3.3.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3.4 软件控制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硬件电路设计 |
4.1 主功率拓扑电路选型 |
4.2 硬件电路各模块设计 |
4.2.1 输入保护电路设计 |
4.2.2 输入浪涌抑制电路设计 |
4.2.3 输入滤波器设计 |
4.2.4 关键元器件的装配工艺要求 |
4.2.5 关键元器件选型 |
4.3 主功率变压器设计 |
4.3.1 高频变压器工作原理 |
4.3.2 功率变压器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快响时序仿真测试与功能验证 |
5.1 双处理器高速并行通信方案 |
5.1.1 通信设计方案 |
5.1.2 快响时序仿真测试 |
5.2 原理样机功能验证 |
5.2.1 原理样机结构设计 |
5.2.2 原理样机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SPI接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存储芯片测试方案分析 |
2.1 存储芯片分类 |
2.2 磁性随机存储器的芯片结构 |
2.2.1 磁性随机存储器 |
2.2.2 芯片结构框图 |
2.3 存储器故障模型 |
2.3.1 地址译码器故障 |
2.3.2 存储器阵列故障 |
2.3.3 读写逻辑故障 |
2.4 存储器常用的测试算法 |
2.5 测试方案 |
2.5.1 测试方案可行性分析 |
2.5.2 测试方案优势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存储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
3.1 存储器测试系统概述 |
3.1.1 存储器测试系统功能 |
3.1.2 存储器测试系统的总体架构 |
3.2 FPGA最小系统设计 |
3.2.1 FPGA芯片 |
3.2.2 FPGA时钟电路 |
3.2.3 FPGA复位电路 |
3.2.4 FPGA供电电路 |
3.2.5 JTAG下载电路 |
3.3 FPGA外围电路设计 |
3.3.1 SPI Flash电路设计 |
3.3.2 外部输入电源设计 |
3.3.3 DDR3 电路设计 |
3.3.4 Socket接口板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FPGA原理及开发流程 |
4.2 FPGA开发工具Vivado |
4.2.1 Vivado介绍 |
4.2.2 Vivado特点 |
4.3 驱动程序设计 |
4.3.1 主阵列模块 |
4.3.2 冗余行和冗余列测试 |
4.3.3 EFUSE寄存器测试 |
4.3.4 参考寄存器测试 |
4.3.5 FUSE寄存器测试 |
4.3.6 控制寄存器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系统板级实现 |
5.1 待测芯片介绍 |
5.1.1 待测芯片的特点 |
5.1.2 待测芯片内部结构 |
5.2 测试系统搭建 |
5.2.1 测试机系统 |
5.2.2 测试平台调试 |
5.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无线激光传输的研究意义 |
1.1.3 数据采集传输方式 |
1.2 国内外无线激光通信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标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线激光视频传输技术原理 |
2.1 无线激光通信 |
2.1.1 无线激光通信的基本原理 |
2.1.2 信号的调制方式 |
2.2 激光器简介 |
2.2.1 激光器的种类 |
2.2.2 半导体激光器的参数与优点 |
2.3 光电探测器 |
2.4 FPGA程序设计介绍 |
2.4.1 FPGA的基本结构 |
2.4.2 FPGA的设计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分析 |
3.2 发射端电路 |
3.2.1 激光驱动电路的设计 |
3.2.2 驱动电路PCB设计 |
3.2.3 调制器的选择 |
3.3 接收端电路 |
3.3.1 放大电路的设计 |
3.3.2 接收端PCB设计 |
3.3.3 解调器的选择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FPGA的视频采集子系统的设计 |
4.1 视频采集子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 视频图像采集 |
4.2.1 OV5640摄像头的原理 |
4.2.2 图像的输出时序 |
4.3 SDRAM读写缓存模块 |
4.3.1 SDRAM的原理 |
4.3.2 SDRAM数据的读写过程 |
4.3.3 SDRAM电路与程序设计 |
4.4 以太网接口及UDP模块 |
4.4.1 以太网的介绍 |
4.4.2 硬件电路与程序设计 |
4.5 视频采集顶层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性能测试 |
5.1 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 |
5.2 Signal Tap Ⅱ抓取波形 |
5.3 程序的编译下载 |
5.4 wireshark抓取以太网数据包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和参与课题 |
1.学术成果 |
2.参与课题 |
(10)一种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FPGA的发展 |
1.2.2 低功耗技术的发展 |
1.2.3 MOSFET器件发展 |
1.2.4 功率MOSFET器件发展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门控电源技术及MOSFET开关基础知识 |
2.1 FPGA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门控电源技术 |
2.3 功率MOSFET开关器件基础知识 |
2.3.1 功率MOSFET结构 |
2.3.2 击穿电压 |
2.3.3 导通电阻 |
2.4 多栅器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设计及特性研究 |
3.1 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设计 |
3.2 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特性研究 |
3.2.1 击穿电压 |
3.2.2 导通电阻 |
3.2.3 电容特性 |
3.3 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工艺实现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特性仿真 |
4.1 TCAD仿真工具介绍 |
4.2 建立器件模型 |
4.3 器件基本电学特性仿真 |
4.4 影响击穿电压的因素探究 |
4.4.1 栅极数量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
4.4.2 槽深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
4.4.3 漂移区浓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
4.4.4 漂移区长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
4.5 影响比导通电阻的因素探究 |
4.5.1 λ的改变对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
4.5.2 沟道长度的改变对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
4.5.3 槽深对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
4.5.4 漂移区浓度对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
4.5.5 漂移区长度对比导通电阻的影响 |
4.6 总结与优化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
四、德州仪器和RidgeRun共同为嵌入式及连接应用提供系统级DSP(论文参考文献)
- [1]投影光刻物镜高阶像差补偿系统的控制研究[D]. 徐立松.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
- [2]基于TL-5728的水声定位解算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陈忠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面向嵌入式系统的实时传输与接口技术研究[D]. 廖张梦. 浙江大学, 2021(01)
- [4]基于过采样和快速处理的传感器系统平台设计与实现[D]. 张士强. 山东大学, 2021(12)
- [5]HIAF-Kicker电源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刘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1(01)
- [6]基于车载SOC的影像ADAS系统研发与应用[D]. 李雷.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快响应用的宇航数字DC/DC变换器设计[D]. 李岩.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8]SPI接口存储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杜留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无线激光视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博.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10]一种新型硅集成理想开关结构研究[D]. 曾祥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