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处理氨蒸馏废水的研究

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处理氨蒸馏废水的研究

一、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法处理蒸氨废水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卢小艳[1](2015)在《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NaClO氧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毒有害的高浓度废水,仅采用生物处理很难实现渗滤液的达标排放。要满足垃圾渗滤液处理达标排放的要求,必须经过深度处理。本文通过单因素分析实验确定了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最佳反应条件:初始pH为5,FeSO4为40 mmol/L,H2O2为60 mmol/L,反应时间3 h,垃圾渗滤液的COD去除率可达到了60%,当采取连续分级处理三次,垃圾渗滤液的COD由2400 mg/L降到488 mg/L,去除率可提高到80%。因此用Fenton试剂处理垃圾渗滤液的试剂成本约为8.8元/吨。近年来,染料工艺得到迅速发展,染料品种已达数万种之多,给染料废水的处理带来了更大困难。本文通过实验发现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MgFe-4可以有效提高NaClO氧化降解染料废水的效率。在CuMgFe-4 0.10 g,NaClO 20 mM,反应温度30℃条件下,可使浓度为60 mM的甲基橙(MO)、亚甲基蓝(MB)和罗丹明B(RhB)在1 h内脱色率为100%。在CuMgF-4 0.1 g,NaClO 100.8 mM,30℃条件下反应1 h,可以使染料废水浓缩液COD从234 mg/L降到50 ppm,COD去除率达到了82%,脱色率100%。处理后的染料废水浓缩液达到国家污水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所需要的NaClO的费用约为30.4元/吨。当染料废水浓缩液稀释到COD为78 mg/L时,在CuMgFe催化剂0.1 g,NaClO 4.4 mM,30℃条件下反应1 h,可以使染料废水浓缩液COD降到50 ppm,处理后染料废水达到污水处理一级A标准,所需要的NaClO的费用约为1.3元/吨。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uMgFe-4负载后,可以实现连续处理染料污水浓缩液处理,固定床反应器中装载15g催化剂,将染料污水浓缩液和60 mM的NaClO溶液以1:2的速率比用蠕动泵泵入,流速为72mL/h,连续处理染料污水浓缩液4 d,染料废水浓缩液脱色率100%,COD去除率保持在80%左右。

谭德俊[2](2014)在《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饱和活性炭的高级氧化原位再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染废水是我国工业废水的排放大户,具有色度深,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经物化及生化处理所得二级出水仍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需进行深度处理,目前国内缺乏经济有效的深度处理技术。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印染废水生化出水深度处理的思路,即首先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中的染料、浆料、表面活性剂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等有机物用活性炭吸附富集,达到吸附饱和后再通过高级氧化法原位再生饱和活性炭再生,降低了深度处理成本,为活性炭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1)活性炭吸附法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对市售的活性炭进行比选,通过吸附实验结果和活性炭的表征,挑选出适合处理该废水的的活性炭。研究了新活性炭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影响因素和吸附特性。当活性炭投加量为10 g/L,不调节废水初始pH值,静态吸附120 min后,废水COD和TOC去除率达到73.01%和86.82%,出水COD和TOC值分别是 76.81 mg/L、12.95 mg/L。(2)Fenton氧化再生活性炭经过一系列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再生时间、双氧水投加量、pH、H202与Fe2+摩尔比、Fenton试剂投加方式等因素对再生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值为1,双氧水投加量为1 mL,双氧水与亚铁离子摩尔比为20:1,再生时间为180 min时,再生效果最好,按COD、TOC去除率计算的再生效率分别为49.93%、36.80%。(3)基于过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基于过硫酸根自由基的热活化PMS和SPS法对活性炭再生具有较好的效果,且性质稳定能够克服Fenton再生反应剧烈的缺陷实现原位再生。当温度为100℃、氧化剂投加量为1 g/g、再生时间为60 min、不调节初始pH值的条件下,经热活化PMS和SPS再生后的活性炭再生效率(按COD去除率计算)分别达到53.9%和55.98%,SPS再生效果略优于PMS。采用Fenton、双氧水+SPS、单独双氧水、热活化SPS四种方法进行活性炭再生半工业实验,结果表明四种方法再生三次后达到相似的再生效率54.42%~60.07%,再生效率并不会随着氧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有一定的限值。实际操作中应合理控制氧化剂的投加量,避免氧化剂的浪费。技术经济分析表明热活化SPS方法再生活性炭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4)活性炭表征测定新炭、饱和炭和再生炭BET比表面积、碘值、苯酚吸附量、亚甲蓝值,表面官能团含量,结果表明活性炭再生后比表面积由饱和活性炭的70.48 m2.g-1恢复至231~376m2.g-1,其中Fenton法再生后比表面积恢复的最高,但是远小于新炭的1157 m2·g-1。再生炭的苯酚吸附量、碘值、亚甲蓝值相对饱和炭也均有一定恢复,苯酚吸附值恢复程度较大,达到50%左右。Boehm滴定表明饱和活性炭的表面基团含量相比新炭下降,经过三种高级氧化技术再生后,再生炭表面酸基团含量增加,碱基团含量减少。FT-IR分析结果表明新炭、饱和炭、再生炭的红外光谱基本一致,说明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基本一致。饱和炭和再生炭的C—O含量相比新炭减少。SEM分析表明饱和活性炭经Fenton再生后增加了小孔,但质地仍然致密。而经热活化PMS和SPS再生后,表面增加一些小孔,质地更加疏松。SEM-EDS、XRD、XPS分析结果表明新活性炭不含铁及其化合物,而饱和炭经过吸附印染生化废水后,吸附少量铁,以无定形的FeOOH形式存在。同时,实验证明活性炭对过氧化物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冯玥[3](2013)在《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染料制造过程所产生的废水的色度大,盐度高,毒性大,经物化及生化处理所得二级出水中的有机物含量与色度仍较高,难以达到排放和回用标准。本论文研究臭氧化、臭氧/活性炭氧化处理工艺条件及催化机理,使生化出水的有机物与色度进一步有效脱除。对浙江某公司染料废水二级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在废水COD约为400 mg/L,DOC为90-110mg/L,色度约为600倍的条件下,改变废水的pH值,并在反应器底部加载微孔膜片,优化臭氧深度处理,得到如下指标:(1)臭氧化反应随着初始pH增大,处理效果随之变好,与未调节pH的废水相比,当pH=11时,COD去除率提高13个百分点,DOC去除率提高20个百分点,色度去除速率也更快,反应3 min,色度可降低80%。(2)加载微孔膜片,臭氧气泡粒径变小,增大了臭氧的传质比表面积,延长了臭氧气泡在反应柱内的停留时间,强化了传质效果,臭氧分解率可增大10~30%,强化了臭氧氧化作用。30μm、20μm、10μm孔径的膜片得到的臭氧气泡索特直径依次为1424.34μm、680.20μm、454.72μm;传质比表面积依次为115.32mm-1、210.76mm-1 289.64 mm-1。相邻孔径膜片相比,COD去除率提高2~12个百分点,DOC去除率提高4~5个百分点。使用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对二级出水进行臭氧氧化处理,有利于有机物矿化,实验结果如下:(1)臭氧氧化反应中添加饱和活性炭对废水的处理效果显着改善,使用不同的活性炭可将废水的COD和DOC去除率提高17~35个百分点和17~56个百分点,且可多次使用。不同活性炭对臭氧的催化效果不尽相同,其与吸附容量大小无明显关系,但与活性炭的大孔体积有关,两者的相关系数可高达0.85。活性炭的催化性能与碱性基团含量相关性也较高,碱性基团可使臭氧更容易分解为羟基自由基。(2)活性炭表面改性后进行催化臭氧化反应,使用通氮气高温处理、高锰酸钾及氯化锌改性活性炭可提高活性炭对臭氧的催化效果,进而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其中通氮气高温处理的改性效果最好,COD及DOC的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5.77个百分点和40.96个百分点。结果表明,孔隙结构越丰富,催化性能越好。(3)加载膜片使臭氧与活性炭表面接触更充分,催化效果进一步改善,废水的COD和DOC去除率进一步提高十几个百分点,最佳处理效果可使得出水COD 和 DOC 达到 41.47 mg/L 和 25.38 mg/L。研究表明,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可通过加强传质以及改变臭氧的反应途径改善处理效果,简便易行,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贾晓伟[4](2012)在《吸附和氧化相结合处理工业废水的新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回顾了近些年工业废水的治理方法,以及所用到的材料和试剂。详细的介绍了处理这些废水的操作过程,和在最佳处理条件下废水COD值的去除情况。分析了这些处理方法所适合的废水水质,和处理后是否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在我们研究室以前的实验中发现,膨胀石墨具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吸附油类和有机物分子。双氧水也曾用于治理水体污染,并且分解后对环境无污染。因此,我们分别用了膨胀石墨吸附处理三种废水,双氧水氧化处理三种废水,和膨胀石墨吸附双氧水氧化同时作用处理三种废水。本论文在我们研究室掌握和拥有的制备膨胀石墨吸附材料的基础上,制备了膨胀体积为250mg/L的膨胀石墨。并对该吸附材料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结构表征,从膨胀石墨的形貌和结构可以看出,这种材料对有机物有很大的吸附潜力。我们尝试了两种检测处理结果的方法,发现都是可行的,但处理此类工业有机废水用CODGr滴定法较多,所以我们选择了CODGr滴定法作为以后实验的检测方法。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三种医药化工废水(3P母液废水、磺化废水、再生废水)作为实验废水,分别用吸附法、氧化法、吸附氧化同时进行的方法对上述废水做了处理。实验结果显示,膨胀石墨用量和吸附时间、双氧水用量和氧化时间对处理效率影响较大,温度(在20-40oC)对处理效率无影响。两种方法连用时,废水的处理效果最好。实验结果充分证明了膨胀石墨对此类废水中的有机物有很好的去除能力,双氧水也有很好的去除能力。两种方法连用,相互之间有促进作用,为处理工厂实际排放的高浓度废水提供了实验数据。在本论文的最后一章中,我们根据实验过程设计了一条处理此类废水的工艺路线,并且计算了处理成本。对处理费水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也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在国内核心期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上进行了发表。本论文要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以鳞片石墨为原材料,利用化学氧化法制备膨胀体积为250mg/L的膨胀石墨吸附剂。2.用SEM、TEM等手段对膨胀石墨吸附剂进行表征,获得它的结构、形貌等相关信息。确立了CODGr滴定法作为以后废水处理结果的检测方法。3.分别用吸附法、氧化法、吸附氧化相结合的方法处理三种废水,研究了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三种方法的处理效果。4.设计了废水处理的工艺路线,计算了处理成本。探讨了处理此类废水的反应机理。

公振宇[5](2011)在《活性炭负载铜和稀土处理印染废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废木屑为原料制备负载金属的活性炭,并用其作为催化剂采用催化氧化的方法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在用单因素法确定硝酸铜用量的基础上,通过Design-Expert7.0软件设计实验方案,建立响应面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确定载铜活性炭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当原料木屑为10g时,硝酸铜溶液(0.5mol·L-1)用量为15mL,活化温度为690℃,活化时间为2.1h和活化剂(质量分数为40%的磷酸)用量为56 mL。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载铜活性碳处理模拟废水,其色度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0%和88.34%,处理后的废水的色度为32倍和COD值为75mg·L-1。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在载铜活性炭上进行掺杂铈和镧元素的制备工艺研究。当采用铈元素优化时,在浸渍的工序中同时加入15mL硝酸铈(0.1mol·L-1)所制备的载铜、铈活性炭处理废水效果最优。当采用镧元素优化时,在浸渍的工序中同时加入10mL硝酸镧(0.1mol·L-1)所制备的载铜、镧活性炭处理废水效果最优。对市场销售的活性炭、实验室制备的活性炭和负载铜的活性炭进行了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的表征,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然后采用负载铜和铈的活性炭催化氧化处理酸性大红GR废水和活性艳红X-3B废水。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处理2g·L-1酸性大红GR废水时,投放量为0.5g、曝气时间2h、采用废水原始pH值的效果最优,处理后的酸性大红GR废水的COD值为96 mg·L-1,残留色度倍数为32倍,COD去除率为92.06%和色度去除率为99.90%。而处理2.4g·L-1活性艳红X-3B废水时,投放量为0.4g、曝气时间2h、采用废水原始pH值的效果最优,处理后的活性艳红X-3B废水的COD值为64mg·L-1,残留色度倍数为16倍,COD去除率为92.39%和色度去除率为99.92%。最后生采用微波加热法再生负载铜、铈的活性炭催化剂,其微波输出功率为800W加热时间为8min。当再生反应重复到第三次时,废水COD的去除率为55.76%和色度去除率为60.36%,到第四次的时候,催化剂就已基本失去活性。

张擎翰,蒋文举[6](2011)在《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油气生产过程的诸多环节中,钻井过程产生的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本文针对钻井废水的特点,综述了4种常用的钻井废水处理方法,得出钻井废水处理的发展方向是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

李登勇[7](2010)在《对氯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及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化废水经过生化处理后,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污染物及色度较高,不能达标排放,必须采用适当的深度处理技术去除或降低其杂质成分,才能符合循环水质要求。本文以韶关钢铁集团焦化厂二期焦化废水A/O/H/O(厌氧/一级氧化/水解/二级氧化)工艺生物出水为原水,采用氧化/吸附/混凝协同处理工艺,使其达到水体排放标准,同时降低水体的毒性。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不同工艺单元处理后出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水质分析,探讨了各个单元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并确定最佳工艺参数。由于深度处理之后产生了部分氯有机化合物,以氯酚类有机物中典型的对氯苯酚(4-CP)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课题组自行设计、建立的一套连续式超临界水反应装置中初步探索4-CP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反应路径及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氧化/吸附/混凝协同技术在焦化废水尾水深度处理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在PFS投加量300 mg·L-1,NaClO投加量40 mg·L-1,AC投加量500 mg·L-1,pH=6.0,反应时间为0.5 h的情况下,可实现最终COD低于60 mg·L-1,色度下降到20倍。经过NaClO/AC非均相催化氧化/吸附/混凝处理,能够去除焦化废水中大部分单环芳香族化合物和多环芳香族化合物、部分含氮杂环化学物、有机氯化物以及溴化物,降低了工程上处理出水的毒性。但是,该工艺对长链烷烃和部分芳香烃有机物的去除能力有限,需要加强活性炭选型与表面结构方面的有效性研究。以130780 mg·L-14-CP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在压力24 MPa、温度400460℃、375%过氧量、停留时间30200 s的条件下,考察温度、停留时间、氧化剂量及初始浓度对4-CP去除率、COD去除率及脱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延长反应停留时间,4-CP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去除率、COD去除率及脱氯率增大;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氧化剂(H2O2)浓度,可以提高4-CP去除率及脱氯率。从温度、停留时间、4-CP初始浓度及氧化剂浓度等因素考虑,以温度和停留时间对反应的影响较大;浓度对脱氯率的影响不显着;氧化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依赖于反应的进程,过氧量为375%是最佳值。论文对4-CP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反应动力学、脱氯动力学进行了研究,氧化降解动力学方程为: 4-CP的脱氯动力学方程为:同时提出了4-CP去除率XA与脱氯率X的关系为:在脱氯动力学分析中用幂指数法来表示反应速率方程,对实验数据回归拟合,构建一级动力学模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对比,发现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室值基本一致。4-CP的反应级数为1级,反应活化能Ea=92.978 KJ·mol-1,指前因子为104.6302,且得出反应过程中不存在诱导时间。不同初始浓度和停留时间的4-CP脱氯率实验值与计算值线性相关(R2=0.996)。根据超临界水氧化4-CP液相产物的GC/MS全面分析,由此提出并解释了4-CP在超临界水中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是4-CP在超临界水氧化的共同特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最终氧化成HCl、CO2和H2O。4-CP在超临界水氧化的反应中间产物可粗略地分为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对苯醌、邻苯醌及因自由基偶合反应形成二聚物等中间产物,为对氯苯酚氧化反应路径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吸附/混凝协同工艺处理焦化废水二级生物出水具有很大的工程应用前景,同时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处理氯酚类有机物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速率快及氧化降解彻底等优点,加上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具有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等特点,故该技术为含氯酚类有机废水处理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结果可为该技术处理氯酚类有机废水的工艺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与基础数据。

张猛[8](2009)在《医疗废弃物焚烧废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活性炭是一种具有丰富孔隙结构、高吸附能力的吸附剂,它是含碳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活化得到的。医疗废物焚烧后的固体废物难以被环境吸收,长期积累会造成水体污染及土壤的改性。利用医疗废物焚烧废物制备活性炭,对医疗废弃物焚烧废物的再处理、扩大活性炭的材料来源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医疗废物焚烧废物为主要原料,采用高温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从活化剂的筛选、物料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升温速率等几方面,确定了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加工工艺参数。采用比表面积分析、热重分析、红外扫描、紫外-可见光扫描等分析手段对活性炭样品进行了性能评价,并初步探讨了样品作为吸附剂用于染料废水处理时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和实际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氢氧化钾活化法制备医疗废物焚烧废物活性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炭碱比3:1、升温速率5℃/min、活化温度800℃、活化时间1 h。制备的活性炭样品亚甲基蓝吸附值为24~28 ml/0.1g,碘吸附值为965~1150 mg/g,比表面积为985.1634~1387.4586 m2/g。样品在50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中吸附平衡时间为20 min,平衡浓度为4.2 mg/L时,饱和吸附量为95 mg/g,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模型比Freundlich模型能更好地拟合实验值;吸附的速率控制步骤为膜扩散,伪二级方程可以很好的来解释吸附过程。样品在250 mg/L的甲基蓝、碱性品红、酸性品红模拟染料废水中达到平衡的时间为别为20 min、1.5 min和10 min,温度和pH对活性炭的吸附能力稍有影响;样品对成分复杂的实际染料废水有很好的色度及特征污染物去除效果。

杨波[9](2009)在《电站锅炉补给水中腐植酸的去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下分解产生一些导致锅炉和汽轮机组中金属材料遭到腐蚀的酸性物质,使得炉水pH值下降,导致水冷壁管结垢和腐蚀,引发锅炉爆管等事故;引起过热蒸汽、饱和蒸汽中氢电导率上升,导致蒸汽品质下降;引发汽轮机中叶片和叶轮合金钢的酸腐蚀和应力腐蚀损坏,减短汽轮机寿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水源中有机物也逐渐增多。通常的预处理方法只能去除水中40-60%的有机物,因此,探索一种高效去除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在保证电站正常运行,延长汽轮机的寿命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综合比较当前去除水中有机物的方法,如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以及膜处理等方法的优劣后,采用一种新型的水处理方法—光催化氧化法去除锅炉补给水中的有机物。自从TiO2被发现作为一种高效催化剂以来,人们在水处理和大气净化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用TiO2做催化剂有以下明显的优点:在大范围pH内TiO2具有化学稳定性,光催化效率高,廉价无毒,基本不受水中一些常见离子抑制的影响,可以降解难降解物质等。当光照情况下,TiO2与周围的水分子及氧气形成的自由基,能使接触的一些有机物例如腐植酸等降解为CO2、H2O和其它一些小分子。然而,因为催化效率低下和仅在紫外光下激发限制了TiO2催化剂的大规模实际应用。所以,合成一种可见光响应且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催化剂是当今催化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为了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对TiO2掺杂金属氧化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很多金属氧化物都被广泛的研究,尽管其掺杂机理仍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在提高TiO2催化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近年来,掺杂非金属来改善TiO2催化剂的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掺杂非金属来降低TiO2带隙能来使激发限拓宽至可见光区。本文通过简单实用的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首次制备出金属元素Gd和非金属元素N共掺杂TiO2的复合光催化剂,用XRD分析了物质的结构,其中样品的吸收光谱通过UV-Vis漫反射光谱(DRS)来检测, TEM测试催化剂的表面形态。实验选用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腐植酸为目标降解物。结果表明,掺杂N能使吸收光谱红移至可见光区,而进一步掺杂稀土元素Gd大大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Gd/N双元素掺杂样品为锐钛型结构,有红移现象出现,可见光范围内光响应增强;它对腐植酸的降解率随光强的增大而升高,随溶液pH值降低而增大;同时,钆氮共掺杂还具有协同效应。此外,本论文还对半导体ZnO和TiO2进行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在550℃煅烧时,固相法制备的样品ZnO/TiO2摩尔比为2:1的效果最佳,实验结果表明UV254降解率与TOC矿化是同步去除的,二者的测定结果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杨阳[10](2009)在《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AC-FeCl3/O2体系降解偶氮染料》文中指出纺织印染行业是工业废水排放大户,占总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其废水具有有机污染物含量高、色度深、碱性大、水质变化大、毒性大、可生化性差的特点。偶氮染料在染料中占70%以上,是合成染料中数量、品种最多的一类。催化湿式氧化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具有高效广谱、二次污染少等特点在染料废水的处理上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本论文采用非均相催化湿式氧化法对偶氮染料进行降解研究。采用AC–FeCl3/O2催化氧化体系,分别以偶氮染料甲基橙和活性红2BF为模型污染物对其进行降解。得到如下结果:采用AC–FeCl3/O2体系降解甲基橙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甲基橙浓度为200mg/L,温度150℃、压力0.5MPa、pH为3、催化剂投加量4g/L,反应1h。在最佳条件下,TOC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2.5%和95.4%;同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考察得到了FeCl3/AC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浸渍时间4h、浸渍方式普通浸渍、浸渍液浓度0.5mol/L、焙烧温度300℃、焙烧时间3h、干燥方式室温24h。采用AC–FeCl3/O2体系降解活性红2BF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红2BF浓度400mg/L,温度150℃、压力0.5MPa、pH为3、催化剂投加量4g/L,反应1h。在最佳条件下,TOC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94.2%和94.4%。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反应机理做了初探。结果表明,在较短时间内两种偶氮染料均已得到了较好的降解,而要完全降解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以及更苛刻的反应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染料废水的可生化性。对AC–FeCl3/O2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甲基橙降解过程的动力学符合准一级反应,并得到相关的影响因素对反应动力学的速率方程。甲基橙降解过程的反应速率方程为:rTOC=dCTOC/dt=-2.6×107exp(-6.3×104/RT)CTOC综上所述,AC–FeCl3/O2体系对染料的处理效果明显,为染料废水的处理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在该体系中,利用价格便宜、简单易得的氧化剂和催化剂,降低使用或完全不用有机溶剂,并且使用可工业化的反应装置,使整个催化氧化体系具有可工业化的应用前景。

二、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法处理蒸氨废水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法处理蒸氨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NaClO氧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垃圾渗滤液
        1.2.1 垃圾渗滤液的来源及其特性
        1.2.2 垃圾渗滤液的危害
    1.3 染料废水
        1.3.1 染料废水的产生及其特性
        1.3.2 染料废水的危害
    1.4 废水的处理方法
        1.4.1 生物处理方法
        1.4.2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1.4.2.1 Fenton氧化法
        1.4.2.2 NaClO氧化法
        1.4.3 土地处理方法
        1.4.4 回灌处理法
    1.5 小结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 Fenton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步骤
        2.2.2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_2O_2用量的影响
        2.3.2 FeSO_4用量的影响
        2.3.3 初始pH的影响
        2.3.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5 Fenton试剂加料方式的影响
        2.3.6 用CaO代替NaOH调节pH
    2.4 药剂费用估算
    2.5 本章小结
3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催化NaClO氧化降解染料废水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步骤
        3.2.2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筛选
        3.3.2 CuMgFe-4 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
        3.3.3 氧化体系对染料废水的降解效果
        3.3.4 NaClO浓度对染料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
        3.3.5 对降解染料废水的NaClO的投量做经济性分析
        3.3.6 固定床催化装置对染料废水的降解
    3.4 小结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饱和活性炭的高级氧化原位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印染废水概况
    1.2 活性炭应用技术
    1.3 活性炭再生概况
    1.4 高级氧化技术及其再生活性炭
    1.5 活性炭再生效率的评价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2.2 活性炭的来源和性质
    2.3 实验仪器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5 分析测试方法
第三章 活性炭对印染生化废水吸附特性的研究
    3.1 活性炭比选
    3.2 活性炭对印染废水生化出水的吸附动力学
    3.3 新活性炭吸附等温线
    3.4 影响活性炭吸附效果的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级氧化技术原位再生饱和活性炭的研究
    4.1 Fenton氧化再生影响因素
    4.2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高级氧化法原位再生活性炭影响因素
    4.3 活性炭催化氧化原位再生
    4.4 技术经济分析
    4.5 活性炭再生半工业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炭再生前后的表征
    5.1 活性炭表面性质
    5.2 FT-IR分析
    5.3 SEM分析
    5.4 新炭和饱和炭Fe含量检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染料废水及深度处理方法
        1.1.1 染料废水概况
        1.1.2 生化废水深度处理的比较
        1.1.3 生化废水水质特点
    1.2 臭氧氧化
        1.2.1 臭氧的性质
        1.2.2 反应途径
        1.2.3 催化臭氧化技术
    1.3 传质理论及气泡观测
        1.3.1 传质基本理论
        1.3.2 气泡的形成于观测
    1.4 活性炭性质及其催化作用
        1.4.1 活性炭性质
        1.4.2 活性炭的表面改性
        1.4.3 活性炭的催化作用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废水特性
    2.2 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4 研究方法
        2.4.1 废水水质指标及臭氧浓度测定
        2.4.2 臭氧气泡尺寸测定
        2.4.3 活性炭
第三章 生化出水臭氧氧化处理效果及讨论
    3.1 pH对臭氧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3.2 分散气泡的微孔膜片孔径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臭氧分解量与废水处理效果的关系
    3.4 微气泡尺寸对臭氧传质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处理效果及讨论
    4.1 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效果
    4.2 不同活性炭的催化效果比较
    4.3 活性炭表面改性后的催化效果
    4.4 加载膜片对催化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4.5 臭氧对活性炭的作用
        4.5.1 臭氧对活性炭表面官能团的影响
        4.5.2 臭氧对活性炭的再生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性炭表征及催化机理的研究
    5.1 不同活性炭的性质及催化性能的比较
        5.1.1 活性炭表面特性
        5.1.2 吸附容量
        5.1.3 催化性能
    5.2 改性活性炭表面特性及催化性能比较
        5.2.1 改性活性炭表面特性
        5.2.2 吸附容量
        5.2.3 催化性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吸附和氧化相结合处理工业废水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物理处理法
        1.1.1 物理吸附法
        1.1.2 萃取法
        1.1.3 液膜法
    1.2 化学处理法
        1.2.1 混凝法
        1.2.2 焚烧法
        1.2.3 化学氧化法
        1.2.4 光催化氧化法
        1.2.5 湿式催化氧化法
        1.2.6 超声波处理法
    1.3 生物处理法
    1.4 联用技术
    1.5 当前废水处理方法的特点和使用范围
第二章 吸附剂的制备、表征及废水检测方法的确定
    2.1 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
        2.1.1 膨胀石墨吸附剂的制备
        2.1.2 吸附剂的表征
        2.1.2.1 吸附剂的电镜分析
        2.1.2.2 比表面及微孔,介孔分布图
    2.2 废水检测方法的确定
        2.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
        2.2.1.1 3P 母液分光光度法
        2.2.1.2 磺化废水分光光度法
        2.2.1.3 再生废水分光光度法
        2.2.2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80](重铬酸钾法)
        2.2.2.1 3P 母液的 COD 测定法
        2.2.2.2 磺化废水的 COD 测定法
        2.2.2.3 再生废水的 COD 测定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利用吸附的方法处理工业废水
    3.1 选择最佳吸附条件的实验
    3.2 膨胀石墨吸附 3P 母液实验
        3.2.1 膨胀石墨用量的影响
        3.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2.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3 膨胀石墨吸附磺化废水实验
        3.3.1 膨胀石墨用量的影响
        3.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3.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4 膨胀石墨吸附再生废水实验
        3.4.1 膨胀石墨用量的影响
        3.4.2 吸附时间的影响
        3.4.3 吸附温度的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利用双氧水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4.1 选择最佳氧化条件的实验
    4.2 双氧水氧化 3P 母液实验
        4.2.1 双氧水用量的影响
        4.2.2 氧化时间的影响
        4.2.3 氧化温度的影响
    4.3 双氧水氧化磺化废水实验
        4.3.1 双氧水用量的影响
        4.3.2 氧化时间的影响
        4.3.3 氧化温度的影响
    4.4 双氧水氧化再生废水实验
        4.4.1 双氧水用量的影响
        4.4.2 氧化时间的影响
        4.4.3 氧化温度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膨胀石墨吸附和双氧水氧化相结合处理工业废水
    5.1 实验方法
    5.2 联用技术对 3P 母液处理实验
        5.2.1 联用技术对平衡时间的影响
        5.2.2 联用技术对废水处理量的影响
    5.3 联用技术对磺化废水处理实验
        5.3.1 联用技术对平衡时间的影响
        5.3.2 联用技术对废水处理量的影响
    5.4 联用技术对再生废水处理实验
        5.4.1 联用技术对平衡时间的影响
        5.4.2 联用技术对废水处理量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处理废水的工艺路线、处理成本及反应机理的探讨
    6.1 处理废水的工艺路线
    6.2 处理成本的计算
    6.3 反应机理的探讨
        6.3.1 膨胀石墨的吸附机理[81-83]
        6.3.1.1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机理的影响
        6.3.1.2 吸附时间对吸附机理的影响
        6.3.1.3 吸附温度对吸附机理的影响
        6.3.2 双氧水氧化机理[85-86]
        6.3.2.1 双氧水用量对机理的影响
        6.3.2.2 双氧水反应时间对机理的影响
        6.3.2.3 双氧水反应温度对机理的影响
        6.3.3 吸附-氧化相结合的反应机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活性炭负载铜和稀土处理印染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活性炭以及作为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1.2.1 活性炭的发展概况
        1.2.2 活性炭的原料
        1.2.3 活性炭的制备
        1.2.4 活性炭的结构
        1.2.5 活性炭处理废水的研究现状
    1.3 印染废水以及处理印染废水的现状
        1.3.1 印染废水的来源
        1.3.2 印染废水的水质及特点
        1.3.3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原理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主要药品
    2.2 主要实验设备和测试仪器
    2.3 实验原理
        2.3.1 载铜活性炭的制备原理
        2.3.2 载铜活性炭处理废水原理
    2.4 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2.4.1 COD(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2.4.2 稀释倍数法测色度
        2.4.3 分光光度计的色度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分析
        2.4.5 扫描电镜(SEM)
    2.5 实验方法
        2.5.1 活性炭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
        2.5.2 废水处理实验
        2.5.3 实验流程图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酸活化制备载铜活性炭催化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活性炭原料的选择及其制备方法
        3.2.2 活性炭活法方法的选择
        3.2.3 负载金属的选择
    3.3 活性炭活化条件和负载铜的量的优化
        3.3.1 活性炭负载铜的制备方法
        3.3.2 活性炭处理废水实验
        3.3.3 活化温度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3.4 活化时间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3.5 活化剂用量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3.6 硝酸铜溶液用量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3.7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活化温度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4.2 活化时间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4.3 活化剂用量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4.4 硝酸铜溶液用量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废水效果的影响
        3.4.5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稀土元素对载铜活性炭催化剂制备工艺优化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活性炭制备方法
        4.2.2 活性炭处理废水实验
        4.2.3 活性炭处理废水效果的检测
        4.2.4 稀土元素铈对活性炭负载铜工艺的影响
        4.2.5 稀土元素镧对活性炭负载铜工艺的影响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
        4.3.1 稀土元素铈对活性炭负载铜工艺的影响
        4.3.2 稀土元素镧对活性炭负载铜工艺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活性炭负载氧化铜的表征
    5.1 活性炭负载氧化铜的表征方法
        5.1.1 晶体结构表征方法
        5.1.2 表面性质表征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晶体结构
        5.2.2 表面性质
第6章 催化氧化处理印染废水工艺条件的优化
    6.1 引言
    6.2 实验方案
        6.2.1 催化剂的制备
        6.2.2 印染废水的配制
        6.2.3 废水处理实验
        6.2.4 处理废水效果的检测
        6.2.5 催化剂用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2.6 曝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2.7 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3 实验结果和分析
        6.3.1 催化剂用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3.2 曝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3.3 pH值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4 活性炭催化剂处理印染废水机理初探
    6.5 小结
第7章 活性炭催化剂的再生
    7.1 引言
    7.2 催化剂的再生
        7.2.1 催化剂再生方法的选择
        7.2.2 催化剂再生方法
        7.2.3 再生催化剂处理废水实验
        7.2.4 废水的检测
        7.2.5 催化剂再生结果和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对氯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及焦化废水深度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焦化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进展
        1.1.1 混凝沉淀法
        1.1.2 吸附法
        1.1.3 化学氧化法
    1.2 超临界水氧化概述及研究进展
        1.2.1 超临界水及其特性
        1.2.2 超临界水氧化原理及技术特性
        1.2.3 超临界水氧化过程热力学研究
    1.3 国内外超临界水技术用于处理有机氯化物的现状
        1.3.1 超临界水氧化脱氯有机氯化合物的研究
        1.3.2 超临界水还原脱氯有机氯化合物的研究
        1.3.3 超临界水处理有机氯化物的技术难点
    1.4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4.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及流程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流程
        2.1.3 实验前的预备与计算工作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分析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分析仪器与设备
        2.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焦化废水尾水氧化吸附混凝协同处理
    3.1 引言
    3.2 分析方法
        3.2.1 有机物液液萃取方法
        3.2.2 GC/MS 分析条件
        3.2.3 其它指标分析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焦化废水处理工艺及生物出水水质
        3.3.2 pH值变化对NaClO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 氧化/吸附协同作用对焦化废水COD的去除
        3.3.4 焦化废水氧化吸附后的混凝沉淀作用
        3.3.5 处理前后主要有机污染物成分的变化
        3.3.6 工程运行与经济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氯苯酚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脱氯及过程研究
    4.1 引言
    4.2 分析方法
        4.2.1 氯离子定量分析及图谱
        4.2.2 GC/MS定性分析及图谱
        4.2.3 COD去除率分析
        4.2.4 对氯苯酚去除率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对氯苯酚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反应的研究
        4.3.2 过程参数对4-CP的SCWO脱氯反应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氯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动力学、路径及机理
    5.1 引言
    5.2 动力学方程模型方程的建立
    5.3 对氯苯酚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反应动力学分析
    5.4 对氯苯酚在超临界水中的脱氯反应动力学分析
    5.5 超临界水中4-CP去除率与脱氯率的关系
    5.6 超临界水中4-CP脱氯机理和反应路径推测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医疗废弃物焚烧废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医疗废物处理现状
        1.1.1 焚烧处理技术
        1.1.2 热解技术
        1.1.3 化学处理技术
        1.1.4 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1.1.5 微波辐射技术
        1.1.6 等离子体技术
        1.1.7 填埋技术
    1.2 活性炭的原料来源
        1.2.1 植物类原料
        1.2.2 矿物类原料
        1.2.3 其他含碳废弃物
    1.3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1.3.1 物理活化法
        1.3.2 化学活化法
        1.3.3 催化活化法
        1.3.4 模板法
    1.4 活性炭孔隙结构
        1.4.1 孔隙结构分类
        1.4.2 不同孔隙结构的作用
    1.5 活性炭的应用
        1.5.1 作为吸附剂应用
        1.5.2 作为电极应用
        1.5.3 作为催化剂及其载体应用
        1.5.4 作为生物载体的应用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2 活性炭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流程
        2.1.4 模拟废物的准备
        2.1.5 原料炭化处理
        2.1.6 活化反应
        2.1.7 产物后续处理
        2.1.8 活性炭吸附能力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成分炭化及活化效果
        2.2.2 不同活化剂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2.2.3 活化剂比例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2.2.4 活化终温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2.2.5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2.2.6 升温速率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3 活性炭性能表征及分析
    3.1 实验试剂
    3.2 实验仪器
    3.3 比表面及孔径分布测定
        3.3.1 吸附等温线
        3.3.2 全孔分布情况
        3.3.3 中孔分布情况
        3.3.4 微孔分布情况
    3.4 灰分测定
    3.5 酸溶物测定
    3.6 活性炭吸附甲基橙的动力学研究
        3.6.1 吸附类型的确定
        3.6.2 吸附等温线
        3.6.3 吸附速率控制步骤的确定
        3.6.4 反应级数的确定
4 活性炭用于染料废水处理
    4.1 实验试剂
    4.2 实验仪器
    4.3 模拟染料废水处理
        4.3.1 活性炭对染料废水吸附能力随吸附时间变化
        4.3.2 温度对活性炭吸附力的影响
        4.3.3 pH值对活性炭吸附力的影响
    4.4 实际废水处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电站锅炉补给水中腐植酸的去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热力系统概述
        1.1.2 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对热力设备的危害
        1.1.3 电站锅炉补给水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
    1.2 电站锅炉补给水有机物的处理现状
        1.2.1 混凝处理
        1.2.2 吸附处理
        1.2.3 膜处理
        1.2.4 光催化氧化处理
    1.3 国内外光催化研究概况
        1.3.1 非均相光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
        1.3.2 光催化反应器
        1.3.3 光催化氧化法降解腐植酸的可行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改性
        1.4.2 光催化剂的表征
        1.4.3 腐植酸的光催化降解
        1.4.4 改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降解实验
    1.5 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二章 光催化降解电站锅炉补给水中腐植酸的试验研究
    2.1 试验设计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常用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过程
    2.2 光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2.2.1 差热-热重分析(TG-DSC)
        2.2.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2.3 X 射线衍射(XRD)
        2.2.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3 腐植酸的测定方法
        2.3.1 分析仪器
        2.3.2 腐植酸残余浓度的测定
        2.3.3 总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第三章 GD/N 共掺 TiO_2 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 GD/N 共掺 TiO_2催化剂
        3.1.1 纯二氧化钛的制备
        3.1.2 氨水为氮源制备催化剂
        3.1.3 尿素为氮源制备催化剂
        3.1.4 硫尿为氮源制备催化剂
        3.1.5 氯化铵为氮源制备催化剂
        3.1.6 氨气为氮源制备催化剂
        3.1.7 实验配比
    3.2 水热法制备 GD/N 共掺 TiO_2催化剂
        3.2.1 不同温度下制备的光催化剂
        3.2.2 不同反应时间下制备的光催化剂
    3.3 光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3.3.1 差热-热重分析(TG-DSC)
        3.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3.3.3 X 射线衍射(XRD)
        3.3.4 紫外光谱分析(UV-Vis)
    3.4 GD/N 共掺 TiO_2光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4.1 实验过程
        3.4.2 太阳光照度对光降解率的影响
        3.4.3 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
        3.4.4 溶液初始pH 值的影响
        3.4.5 溶胶-凝胶法制备光催化剂的降解效果
        3.4.6 水热法不同制备条件下降解效果分析
        3.4.7 单掺杂与共掺杂纳米 Ti02 光催化效果比较
        3.4.8 小结
第四章 ZNO 与 TiO_2 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活性评价
    4.1 ZNO 的制备
    4.2 ZNO/TiO_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
        4.2.1 机械研磨法
        4.2.2 固相合成法
        4.2.3 溶胶-凝胶法
    4.3 光催化剂样品的表征
        4.3.1 差热-热重分析(TG-DSC)
        4.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4.3.3 X 射线衍射(XRD)
        4.3.4 紫外光谱分析(UV-Vis)
    4.4 各系列样品光催化降解的效果比较
        4.4.1 不同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4.2 不同复合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4.3 不同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4.4 结果分析
        4.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后续实验的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0)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AC-FeCl3/O2体系降解偶氮染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染料及印染废水特点
    1.3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1.3.1 物化处理
        1.3.2 生物处理
        1.3.3 化学处理
    1.4 催化湿式氧化研究应用现状
        1.4.1 湿式氧化技术概述
        1.4.2 催化湿式氧化技术概述
        1.4.3 主要影响因素
        1.4.4 反应机理
        1.4.5 动力学
        1.4.6 催化剂的研究
        1.4.6.1 均相催化剂的研究
        1.4.6.2 非均相催化剂的研究
        1.4.7 应用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4.7.1 应用现状
        1.4.7.2 面临的主要问题
        1.4.8 经济性研究
    1.5 活性炭在催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
        1.5.1 活性炭的分类
        1.5.2 活性炭的结构
        1.5.3 活性炭的特性
        1.5.4 国内研究现状
        1.5.5 国外研究现状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
第二章 AC–FeCl_3/O_2体系对甲基橙的降解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装置
        2.2.4 溶液的配制
        2.2.4.1 染料溶液的配制
        2.2.4.2 催化剂 FeCl_3–AC 的制备
        2.2.4.3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5 实验步骤
        2.2.5.1 实验操作方法
        2.2.5.2 确定甲基橙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_(max)
        2.2.5.3 FeCl_3–AC/O_2体系降解甲基橙的影响因素研究
        2.2.6 反应体系降解效果的评价方法的建立
        2.2.6.1 脱色率的测定
        2.2.6.2 TOC 去除率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确定甲基橙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
        2.3.2 最佳反应条件确定
        2.3.2.1 甲基橙空白反应
        2.3.2.2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2.3.2.3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压力的确定
        2.3.2.4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进水 pH 的确定
        2.3.2.5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催化剂投加量的确定
        2.3.2.6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2.3.2.7 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初始浓度的确定
        2.3.3 制备影响因素研究
        2.3.3.1 浸渍时间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3.2 浸渍方式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3.3 浸渍液浓度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3.4 焙烧温度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3.5 焙烧时间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3.6 干燥方式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4 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2.3.4.1 反应温度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4.2 反应压力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4.3 进水 pH 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4.4 反应时间对甲基橙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2.3.5 甲基橙降解过程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6 甲基橙降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AC–FeCl_3/O_2体系对活性红 2BF 的降解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装置
        3.2.4 溶液的配制
        3.2.4.1 染料溶液的配制
        3.2.4.2 催化剂 FeCl_3–AC 的制备
        3.2.4.3 缓冲溶液的配制
        3.2.5 实验步骤
        3.2.5.1 实验操作方法
        3.2.5.2 确定活性红 2BF 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λ_(max)
        3.2.5.3 AC–FeCl_3/O_2体系降解活性红 2BF 的影响因素研究
        3.2.6 反应体系降解效果的评价方法的建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确定活性红 2BF 溶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
        3.3.2 最佳反应条件确定
        3.3.2.1 活性红 2BF 空白反应
        3.3.2.2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温度的确定
        3.3.2.3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压力的确定
        3.3.2.4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进水 pH 的确定
        3.3.2.5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催化剂投加量的确定
        3.3.2.6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3.3.2.7 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最佳初始浓度的确定
        3.3.3 反应影响因素研究
        3.3.3.1 反应温度对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2 反应压力对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3 进水 pH 对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3.3.4 催化剂投加量对活性红 2BF 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
        3.3.4 活性红 2BF 降解过程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法处理蒸氨废水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NaClO氧化降解染料废水的研究[D]. 卢小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5)
  • [2]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饱和活性炭的高级氧化原位再生研究[D]. 谭德俊. 东华大学, 2014(05)
  • [3]活性炭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染料废水生化出水的研究[D]. 冯玥. 东华大学, 2013(01)
  • [4]吸附和氧化相结合处理工业废水的新方法[D]. 贾晓伟.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
  • [5]活性炭负载铜和稀土处理印染废水[D]. 公振宇. 南昌大学, 2011(04)
  • [6]钻井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张擎翰,蒋文举. 四川化工, 2011(01)
  • [7]对氯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及焦化废水深度处理[D]. 李登勇.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8]医疗废弃物焚烧废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 张猛.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 [9]电站锅炉补给水中腐植酸的去除研究[D]. 杨波.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
  • [10]催化湿式氧化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AC-FeCl3/O2体系降解偶氮染料[D]. 杨阳. 大连工业大学, 2009(04)

标签:;  ;  ;  ;  ;  

活性炭-NaClO催化氧化处理氨蒸馏废水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