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艾滋病ABC(论文文献综述)
陈清峰[1](2021)在《预防艾滋病 要做到“ABCD”》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每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的占95%以上。性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遏制性传播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关键。因性行为是个人行为,私密性强,对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性行为,外部(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其他组织和个人)很难及时提供干预和帮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提出艾滋病在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05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制定了第一版《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并于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21年版指南是在201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的更新, 主要反映了机会性感染、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暴露后预防(PEP)、暴露前预防(PrE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全程管理和预防母婴传播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本版指南详细介绍了PrEP的适应证、用药方案、随访和监测以及预防措施。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指出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简称《指南》)第一版,2011年、2015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1]。本版《指南》是在2018年第四版《指南》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修订而成。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4](2021)在《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其病原体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亦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牵头, 于2005年制订了我国《艾滋病诊疗指南》(下简称《指南》)第一版, 2011
王颖,刘静,杨虹,李慧,武玉梅,高雅,杨景元,杲柏呈,郭卫东,李向春,李瑶[5](2021)在《HIV感染者中HLA-B*5701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基因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基因家族的成员,HLA-B*5701基因是HLA基因中的一个等位基因。自21世纪初以来,因其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药物阿巴卡韦的超敏反应密切相关,同时有益于延缓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而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多位学者对此基因进行了研究。本文综述了HLA-B*5701等位基因与阿巴卡韦超敏反应的相关性、药前筛查阿巴卡韦超敏反应的应用和此筛查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并对此等位基因可延缓HIV疾病进展的相关研究做了简要介绍。
尹浩[6](2020)在《我国5岁及以下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文中指出背景:抗病毒治疗的引入在延长HIV感染者寿命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感染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HIV级联诊疗表示从HIV检测到参与医疗关怀到抗病毒治疗,最终达到病毒抑制的一系列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脱失都会提高个体及人群HIV相关发病率、死亡率及传播风险的提高。目前国内外针对级联诊疗的研究多集中在成人,缺乏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的相关数据。EID检测可以促进抗病毒治疗和相关关怀活动的启动,降低早期疾病的发生及死亡。因此,了解我国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情况,了解影响EID检测的相关因素,对于提升我国HIV感染儿童治疗关怀服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1)了解我国≤5岁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各阶段保留情况及造成脱失的主要影响因素;(2)了解影响我国5岁及以下患儿得到早期诊断的相关因素,全面了解患儿卫生服务获取情况,为当地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帮助。方法:(1)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情况分析。通过国家艾滋病疫情系统及国家艾滋病治疗系统获取目标人群的信息,根据定义计算满足每一阶段的保留(或脱失)率,并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造成不同阶段脱失的因素;(2)在级联诊疗分析的基础上,在广东省、云南、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广西壮族自治区选取≤5周岁(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HIV感染儿童,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其家庭情况及监护人对于早诊断认知程度等信息。研究结果:1.截至2018年12月31日我国现存活≤5岁HIV诊断阳性儿童1392人,其中接受医学关怀阶段保留率为93.53%,随访保持阶段保留率为97.39%,启动抗病毒治疗保留率为82.79%,持续治疗阶段保留率为91.04%,病毒载量检测阶段保留率为62.12%,病毒抑制状态阶段保留率为78.33%。2.我国≤5岁HIV感染儿童中位启动ART时间为45.44个月,以3TC+ABC+EFV/NVP作为基线治疗方案的HIV感染儿童进入病毒载量检测阶段的优势比是采取3TC+AZT+EFV/NVP作为基线治疗方案的2.22倍(95%CI:1.03~4.80),以3TC+ABC+LPV/r作为基线治疗方案的HIV感染儿童进入病毒抑制阶段的优势比是基线治疗方案为3TC+AZT+EFV/NVP的3.57倍(95%CI:1.34-9.49);异地治疗HIV感染儿童进入病毒抑制阶段的优势比是本地治疗的 2.50 倍(95%CI:1.07~5.82)。3.本次现场问卷调查,共调查了 130名HIV感染儿童,其中24(18.46%)名患儿通过早期诊断确诊HIV阳性,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年龄(χ2=26.1754,p<0.0001),民族(χ2=23.8237,p<0.0001),居住地类型(χ2=9.7649,p=0.0018),确诊机构(χ2=52.8116,p<0.0001),EID 检测知晓情况(χ2=10.4019,p=0.0013)以及工作人员EID检测宣传情况(χ2=4.8424,p=0.0278)与HIV感染儿童是否接受早期诊断有关。结论及建议:我国≤5岁患儿级联诊疗整体保留率较高,在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和病毒抑制率方面较三个90%目标还有一定差距。EID检测覆盖率较低,HIV感染儿童监护人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对自己孩子感染情况认知的缺乏。建议扩大病毒载量检测覆盖率,优化患儿关怀治疗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对偏远及经济水平较低地区患儿抗病毒治疗服务质量。提高监护人对于EID检测的知行一致率。
刘磊[7](2020)在《四川凉山HIV传播来源和耐药毒株流行状况及分子传播网络调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抗病毒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艾滋病预防干预手段,可以显着降低HIV感染者死亡和HIV传播。随着我国HIV检测的扩大和抗病毒治疗的全面开展,HIV耐药在治疗和未治疗患者中逐渐升高,成为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四川省凉山州是通往云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贩毒通道。当地因注射吸毒引发了艾滋病流行,并通过性途径传播和扩散,近年来四川凉山州监测结果显示了当地严峻的艾滋病流行形势。凉山州有一定外出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已成为影响凉山州HIV疫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凉山州HIV新报告感染者的地区传播来源尚不明确。凉山州未治疗人群的耐药率已处于中等流行水平,同时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和停药患者的比例都较高,但耐药流行水平情况尚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分子流行病学新技术方法的发展及应用,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HIV流行情况并指导防控。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数据和基因序列数据整合,利用这些新技术方法中的分子传播网络和贝叶斯遗传系统动力学分析,可以刻画HIV传播情况,并分析计算社区抗病毒治疗降低HIV传播效果和HIV感染者二代传播情况。研究目的1.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2018-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的地区传播来源及其影响因素。2.系统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HIV新报告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和停药患者的耐药情况及其影响因素。3.通过四川省凉山地区HIV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调查研究来了解社区抗病毒治疗降低HIV传播效果和HIV感染者二代传播情况。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凉山地区2018-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样,并进行核酸提取和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对新报告HIV感染者序列进行贝叶斯遗传系统进化分析,构建MCC(Maximum clade credibility)进化树,以分析判断其地区传播来源。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的影响因素。2.第二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2018年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患者和2018年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进行调查和采集血样,并进行核酸提取和pol基因区扩增和测序。通过斯坦福大学耐药数据库判定基因型耐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对其耐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3.第三部分:对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进行分子传播网络分析,鉴定活跃传播簇和耐药传播簇,并分析分子传播网络的影响因素。对2014-2019年新报告HIV感染者、2018年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和2018年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进行分子传播网络分析,分析抗病毒治疗降低二代传播情况。利用贝叶斯遗传系统动力学分析,计算HIV感染者的基本再生数,以分析HIV流行变化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凉山地区2018-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1325人中,HIV亚型主要以 CRF 07BC为主,占94.9%(1257/1325),其次为 CRF 08BC和CRF 01AE,分别占2.0%(27/1325)和1.7%(22/1325)。传播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的HIV感染者32例(2.4%)。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主要包括华东地区9例(28.1%)、华北地区9例(28.1%)和华南地区5例(15.6%),另外各有3例(9.4%)HIV感染者分别来自四川省(凉山州除外)、西南地区(四川省除外)和西北地区,未发现有HIV感染者传播来源于华中地区和东北地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传播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存在显着性关联的因素有年龄为18~29周岁(AOR=9.53,95%CI:1.09~83.27);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AOR=7.01,95%CI:1.81~27.1);地区为西昌市(AOR=3.41,95%CI:1.06~20.32);HIV 亚型为 CRF 08BC(AOR=8.45,95%CI:2.45~29.06)和 CRF 01AE(AOR=5.74,95%CI:1.62~20.32)。第二部分:凉山地区2014-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的耐药率为9.1%(225/2470)。耐药率由2014年的7.2%上升至2019年的10.8%,耐药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P=0.0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耐药显着性关联的因素有注射吸毒(AOR=1.55,95%CI:1.14~2.10)、HIV亚型为CRF08BC(AOR=5.51,95%CI:3.00~10.13)、西昌市(AOR=2.55,95%CI:1.59~4.09)、美姑县(AOR=2.04,95%CI:1.28~3.24)以及 HIV 确证年份为 2018-2019 年(AOR=1.87,95%CI:1.08~3.25)。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的耐药率为37.5%(374/997)。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耐药存在显着性关联的因素有治疗前CD4计数<200个/微升(AOR=2.45,95%CI:1.69~3.54)和治疗时间大于 72 个月(AOR=2.28,95%CI:1.62~3.20)。在256例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中,有140例(54.7%)患者的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的比例随着停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0.001)。206例获得pol基因区序列的停药患者的耐药率为16.0%(33/2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耐药显着性关联的因素有未婚(AOR=2.95,95%CI:1.16~7.52)、停药时间<24 个月(AOR=3.33,95%CI:1.43~7.69)和地区为昭觉县(AOR=3.13,95%CI:1.31~7.50)。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安全套使用频率为有时使用和从不使用)的有188人(73.4%,188/256)。第三部分:2470例2014-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的分子传播网络中,采用1.0%基因距离阈值,入网率为31.1%(768/2470)。凉山州内跨县(市)的传播簇占55.4%(46/83),包含不同感染途径人群的传播簇占71.0%(59/83)。2019年共有活跃传播簇7个,耐药相关传播簇6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入网显着性关联的影响因素有男性(AOR=1.22,95%CI:1.02~1.45)、文化程度为文盲(AOR=2.13,95%CI:1.06~4.27)、小学和初中学历(A OR=2.42,95%CI:1.20~4.88)和无 HIV 耐药(AOR=1.88,95%CI:1.33~2.59)。以2018年年底为本底,本底包括2014-2018年新报告HIV感染者、2018年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患者和2018年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分析本底与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的分子网络连接情况。在调整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抗病毒治疗降低HIV传播效果为42%(95%CI:2~66%),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降低HIV传播的效果为52%(95%CI:12~74%);停药、失访或不详的HIV感染者和在治且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与未治疗的分子网络连接情况无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凉山地区 2014-2019 年的 2320 例 CRF 07BC、60 例 CRF 08BC、44 例 CRF 01AE、18例0708、12例01BC和10例BC亚型的基本再生数R0分别为2.17、1.83、1.81、1.56、2.10 和 1.21。CRF07BC 亚型中异性传播人群 R0=2.01,注射吸毒人群R0=1.96;CRF 08BC亚型中异性传播人群R0=1.80,注射吸毒人群R0=1.25;CRF 01AE亚型中异性传播人群R0=1.72。结论1、凉山地区2018-2019年HIV新报告感染者传播来源主要为凉山州内部(97.6%),而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的HIV感染者只占2.4%。传播来源为凉山州以外地区的HIV感染者中主要来源地区为华北、华东和华南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18~2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CRF01AE、CRF08BC和西昌市的HIV新报告感染者中来源于凉山州以外地区的比例较高。2、凉山地区HIV新报告感染者耐药率处于中等流行水平,并且呈逐年升高趋势,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和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的耐药率均较高。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的病毒载量高和有一定比例的高危行为,存在HIV传播的高风险。3、分子传播网络分析结果揭示凉山地区不同县(市)和不同人群之间的HIV传播,并且存在快速增长的活跃传播簇及耐药相关的传播簇。凉山地区社区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42%的HIV二代传播,抗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可以降低52%的二代传播,停药、失访或不详的HIV感染者和在治且病毒载量≥1000拷贝/毫升与未治疗HIV感染者的传播风险无显着性差异。凉山地区 2014-2019 年的 2320 例 CRF 07BC、60 例 CRF 08BC 和 44 例 CRF 01AE的基本再生数R0分别为2.17、1.83和1.81,并且在CRF 07BC和CRF 08 BC亚型中异性传播人群R0均大于注射吸毒人群R0。
崔艳芳[8](2020)在《恒河猴肠道菌群与白介素-17基本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肠道粘膜覆盖面积广,是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内的大多数病原体入侵人体的门户。HIV-1感染导致肠道粘膜CD4+T淋巴细胞大量消耗,肠道粘膜屏障损坏,肠道菌群异常及微生物移位和持续的免疫活化。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移位会刺激免疫系统引起系统免疫活化,进一步加剧HIV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和疾病进展。此外,由于粘膜CD4+T淋巴细胞显着减少,Th17细胞被选择性地清除,作为Th17细胞的特征性细胞因子IL-17A在HIV/SIV感染的肠粘膜中表达异常。肠道菌群与粘膜Th17细胞形成密切相关,但是关于AIDS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改变与肠粘膜IL-17的改变有无关系鲜有报道。此外,IL-17A和IL-17F在自身免疫病、感染与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关研究结果大都是在小鼠模型中得到的,恒河猴作为人类疾病特别是HIV研究中非常关键的实验动物模型,可以在艾滋病相关肠道菌群改变与IL-17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和其它IL-17相关疾病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关于恒河猴IL-17A和IL-17F的生物学特性及肠道菌群的基本特征目前仍然知之甚少。为此,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恒河猴直肠粪便菌群多样性、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度及功能基因;比较了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在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和预测功能基因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直肠免疫接种、口服万古霉素和SHIV/SIV感染等外界因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鉴定了恒河猴IL-17A和IL-17F的分子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并对肠道菌群与IL-17A和IL-17F mRNA水平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方法1.建立16S rRNA基因V4区深度测序方法,对20份恒河猴、21份食蟹猴和20份非洲绿猴的直肠粪便样本、197份免疫接种实验恒河猴直肠洗液样本、30份口服万古霉素实验恒河猴直肠粪便样本及10份SHIV/SIV感染恒河猴十二指肠粘膜组织样本中的16S rRNA基因V4区进行深度测序,利用QIIME2、PICRUSt和STAMP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正常恒河猴PBMC中、正常和口服万古霉素恒河猴直肠粘膜中及正常和SHIV/SIV感染恒河猴十二指肠粘膜中IL-1 7A和IL-1 7F的mRNA的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肠道菌群与IL-17A和IL-1 7F mR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恒河猴、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中 SFB(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和 BCCT(Butyryl-Co A:acetate Co A-transferase)基因的水平,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种猴直肠粪便肠道菌群与SFB和BCCT基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4.建立体外分离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粪便菌群的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体外分离的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的粪便菌群对紧密连接相关基因、炎症因子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5.采用RACE方法,克隆恒河猴IL-17A和IL-17F的cDNA,测序获得恒河猴IL-17A和IL-17F的cDNA全长;运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了IL-17A和IL-17F mRNA分子在正常恒河猴组织中的表达分布;通过原核表达、纯化以及去除内毒素,获得了纯化的具有功能活性的重组恒河猴IL-17A和IL-17F蛋白并检测生物学活性。6.统计分析肠道菌群不同组之间多样性和物种组成相对丰度的定量比较分别采用Mann-Whitney test、ANOSIM分析和Welch’s t-test;荧光定量数据分析采用Mann-Whitney test 和 unpaired two-tailed t test;相关性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Spearman test,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恒河猴直肠粪便菌群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优势菌科为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胃瘤菌科(Ruminococcaceae)、[Paraprevotell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和韦荣氏球菌科(Veillonellaceae);优势菌属为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颤螺菌属(Oscillospira)、[Prevotell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和柔嫩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优势菌种为 Prevotella copri、Streptococcus luteciae、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和 Prevotella stercorea。进一步分析发现,性别会影响恒河猴直肠粪便菌群的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和功能基因,而分组大小会影响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此外,恒河猴粪便菌群的优势菌门与人类粪便菌群一致(均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优势菌科和优势菌属方面略有差异,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分别为人类粪便菌群中的优势菌科和优势菌属。2.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的优势菌门、菌科、菌属和菌种完全一致。此外,性别会影响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的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和功能基因。3.恒河猴直肠粪便菌群α多样性最高。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的直肠粪便菌群虽然优势菌群一致,但是相对丰度差异显着。恒河猴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最高,而非洲绿猴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最高。在直肠粪便菌群预测的功能基因方面,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差异显着。恒河猴组在与转运蛋白(Transporters)和ABC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s)有关的通路的功能基因表达水平最高,而非洲绿猴组在脂多糖的生物合成(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和脂多糖蛋白的生物合成(Lipopolysaccharide biosynthesis proteins)有关的通路的功能基因表达水平最高。4.恒河猴直肠粪便中SFB DNA水平显着低于食蟹猴组,略高于非洲绿猴组;恒河猴组BCCT DNA水平低于非洲绿猴组和食蟹猴组,但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显着。体外分离的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对紧密连接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影响不大;但是在诱导炎症因子表达方面,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的诱导水平最低。5.直肠免疫接种疫苗可能会影响恒河猴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降低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与核苷酸代谢和蛋白合成有关的通路的功能基因显着增多。口服万古霉素可能会影响恒河猴直肠粪便菌群多样性;降低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增加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并且与ABC转运蛋白和转运蛋白有关的通路的功能基因显着增多。SHIV/SIV感染对恒河猴十二指肠粘膜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不大;但显着降低了Anaerovibrio、Parabacteroides、Gemmiger、Dialister、Methyloversatilis 和 Prevotella copri 的相对丰度;并且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脂质蛋白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关的通路的功能基因显着增多。6.恒河猴IL-17A cDNA 全长 1283bp(43 bp-5’UTR,468 bp-ORF 和 772 bp-3’UTR),恒河猴IL-1 7F cDNA 全长 820bp(72bp-5’UTR,492bp-ORF 和256bp-3’UTR)。通过匹配基因组发现,恒河猴LL-17A和IL-17F基因都含有三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并且二者处在相邻的位置。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恒河猴IL-1 7A基因的cDNA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与人IL-1 7A的相似性分别为95.79%和96.8%;恒河猴IL-1 7F基因的cDNA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与人IL-1 7F的相似性分别为96.23%和93.9%。不仅如此,与恒河猴IL-17A和IL-1 7F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保守位点如半胱氨酸和氨基酸糖基化位点均与人IL-17A和IL-1 7F一致。7.恒河猴IL-17A mRNA和IL-17F mRNA在淋巴结、胸腺、脾脏、扁桃体及肠道组织中高水平表达;在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胰腺等器官中IL-1 7F mRNA比IL-174 mRNA表达水平高;在支气管和阴道中也能检测到高水平的IL-1 7A mRNA 和IL-17F mRNA。8.通过体外刺激Caco-2细胞,发现体外表达的恒河猴IL-17A和IL-17F蛋白能通过招募Act1分子激活下游信号分子NF-κB-p65发生Ser529磷酸化;诱导抗菌肽(β-defensin 2、S8100A、S100A9、RegⅢα和Muc1)表达;诱导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CLDN1、CLDNA OCLN和ZO-1)表达。通过体外刺激THP-1细胞,发现体外表达的恒河猴IL-17A和IL-17F蛋白能促进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1L-6 和 TNF-α)。9.恒河猴PBMC中IL-17F mRNA水平与直肠粪便菌群中Fibrobacteres的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恒河猴十二指肠粘膜中IL-17F mRNA水平与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呈显着负相关,与Cya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呈显着正相关;恒河猴直肠粘膜中IL-17A mRNA水平与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与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但统计学差异不显着。结论恒河猴粪便菌群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与人类粪便菌群的优势菌门一致,在优势菌科和菌属方面存在略微差异;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直肠粪便菌群在多样性、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预测的功能基因和体外功能方面差异显着。此外,直肠免疫接种疫苗、口服万古霉素和SHIV/SIV感染都会对恒河猴肠道菌群造成一定影响。恒河猴IL-17A和IL-1 7F在序列特征、组织分布方面与人IL-17A和IL-17F高度相似,重组恒河猴IL-17A和IL-17F蛋白具有活化上皮细胞NF-κB-p65信号分子、上调抗菌肽表达、诱导紧密连接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并促进促炎细胞因子释放的功能。此外,PBMC及肠道粘膜组织中IL-17F mRNA和IL-17A mRNA水平与肠道菌群存在相关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恒河猴具有与人相似的优势肠道菌群并且恒河猴IL-17A和IL-17F蛋白与人IL-17A和IL-17F蛋白生物学活性高度相似,为深入研究HIV/AIDS中肠道菌群与IL-17的作用机制,测试干预肠道菌群及靶向IL-17在HIV/AIDS治疗中的效果等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孙艾丝[9](2020)在《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接受含整合酶抑制剂(INSTIs)DTG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的方法,以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从200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使用含INSTIs方案治疗的148名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抗病毒治疗方案分为使用DTG方案组和RAL方案组,针对所有入组病例分析其在48周ART过程中治疗前基线和治疗后4周、8周、12周、24周和48周的血常规、血脂血糖和肝肾功指标变化的差异;病毒学指标的主要观察终点为48周HIV-1RNA<50拷贝/m L患者的比例,针对所有入组患者作为意向性分析(Intention-To-Treatment,ITT),对符合试验方案完成随访的病例进行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ol,PP);免疫学指标的主要观察终点为48周CD4+T/CD8+T、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的变化趋势和达到CD4+T/CD8+T≥1、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u L以及CD4+T%≥29%水平在两方案间所需时间的差异;分析所有入组患者在48周内有记录的不良反应以及与INSTIs相关的停药发生率及停药原因。最后,对ART过程中治疗失败发生非INSTIs相关耐药的人群进行耐药位点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有148例患者符合研究条件,其中基线使用RAL方案有91例,使用DTG方案有57例。1、48周ART过程中检测到在血脂、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方面两种方案具有相似的疗效;2、48周HIV-1<50拷贝/m L的患者比例两种方案在PP组和ITT组中为(ITT:DTG方案组占82%,RAL方案组占71%;PP:DTG方案组占84%,RAL方案组占82%),DTG组和RAL组在48周HIV-1<50拷贝/m L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2=3.406,P=0.065);3、48周免疫学指标均达到CD4+T细胞计数>500个/u L、CD4+T%>29%、CD4+T/CD8+T>1的比例DTG组为20.12%,RAL组为18.25%,校正后差异为-0.021(95%CI:-0.564~0.502,P=0.82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DTG组占14%,RAL组占13%;其次是胃肠道不良反应,DTG组占11%,RAL组占12%。由中枢神经毒性导致更换方案的危险因素分析中与DTG组相比,RAL组导致的停药风险更低(HR:0.44,95%CI:0.21-0.95,P=0.036);5、在ART经治患者中16例发生非INSTIs耐药,其中6例为C亚型,5例为CRF01_AE,3例为CRF07_BC,1例CRF08_BC,1例为B亚型。在任意NRTIs突变中,以K70R占70.6%和M184V占62.5%最常见,在任意NNRTIs突变中,最常见的是179D占35.3%和227L占35.3%,其次是K103N占29.4%。结论:1、DTG方案与RAL方案治疗的患者在48周表现出较为相似的病毒抑制率,同时尽早得开始ART更有利于抑制HIV-1的复制。2、DTG和RAL方案对HIV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内各系统的变化相似,DTG对血脂和肾功能的影响较明显,而RAL对肝功能的影响较明显。在选择任意含DTG或RAL方案治疗时应定期检测血脂及肝肾功能。3、虽然与RAL相比,DTG组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确实更为常见。但总的来说,这些不良反应仍然相对少见。患者在接受ART的过程中规律地监测对于早期发现神经毒性很重要。如果DTG出现神经精神副作用,转换方案为另一种INSTIs或PIs仍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的复制。
唐丹丹[10](2020)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了探讨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中的应用,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预测新疆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分析高危行为等,为新疆艾滋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以2004-2016年新疆HIV月发病率样本数据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单一ARIMA模型和组合ARIMAGARCH模型,对2004-2016年的新疆HIV月发病率数据进行拟合,评价模型预测效能,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1年的短期预测。2)以2007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506例在新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儿童艾滋病患者的纵向随访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基线数据特征、不同治疗时间点,不同分组特征的抗病毒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的基线情况、免疫学效果、病毒学效果以及生长发育状况。采用广义估计模型分别对免疫学指标(CD4细胞计数)和生长发育指标(HAZ、WAZ)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的预测模型,找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指标,评价治疗效果。3)以乌鲁木齐市2009-2015年3组高危人群(注射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女性性工作者)的哨点监测报告数据为研究对象,数据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性行为和血清学检测结果。然后以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等变量作为输入变量,是否感染HIV作为输出变量,建立三个数据集的四个预测模型。使用混淆矩阵、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精确率、召回率和ROC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评估模型分类性能,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1)预测了2017年1-12月新疆HIV的月发病率,结果显示新疆2017年1-12月的HIV月发病率呈现出逐月下降的趋势,组合模型ARIMA-GARCH修正了ARIMA模型的ARCH效应,预测精度高于单一ARIMA模型,并且能够较好的对新疆HIV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2)506例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基线数据特征结果显示,其中男童258例(50.99%),平均年龄7.62岁,年龄分布以>5岁为主,感染途径以母婴传播为主,临床分期主要以I期,II期为主。治疗前CD4细胞个数异常率为58.89%,病毒载量异常率为51.28%。初始治疗方案以AZT+3TC+NVP/EFV为主。不同随访时间治疗情况主要结果显示: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治疗后的CD4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身高、体重、HAZ和WAZ是随着治疗的时长增加而增加的;病毒载量、白细胞、总淋巴细胞和临床表现及机会性感染是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而递减的;血糖,血肌酐和血尿素氮随着治疗时长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其中治疗时长为1年时CD4细胞计数平均增长177个/μL,与治疗前相比增加了47.58%。病毒载量从治疗前的平均病毒载量106500拷贝/ml下降到治疗时长为1年时的25拷贝/m,远低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最低下限指标50拷贝/ml。不同分组特征CD4细胞计数主要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不同年龄段、不同开始ART年龄、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不同HAZ值分组以及不同初始治疗方案这几个分组的CD4细胞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4细胞计数均有增加,其中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5岁年龄组;开始ART年龄分组≤5岁组平均增长高于开始ART年龄>5岁组;治疗前后不同基线CD4细胞计数分组中CD4细胞计数≥500组在治疗后平均增长最多;初始治疗方案分组中含ABC方案组平均增长最多。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H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基线CD4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WHO临床分期以及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组的H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HAZ值均有增加,其中女童组治疗后HAZ值平均增长高于男童组;>5岁年龄组治疗后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5岁组;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H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不同分组特征治疗前后WAZ值主要结果显示:性别、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基线CD4细胞计数、WHO临床分期和复方新诺明使用情况这几个分组的WA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童组治疗后WAZ值增长高于男童组;确诊到开始ART的间隔时间≤6个月组治疗后WAZ值平均增长大于>6个月组;处于WHO临床分期III/IV期组的WAZ增长高于I/II期组;复方新诺明使用组WAZ值平均增长高于不使用组。CD4细胞计数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效果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和基线CD4细胞计数水平。HAZ值和WAZ值多因素GEE模型结果显示: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生长发育状况的关键指标是治疗时长(年)、年龄、开始ART年龄以及WHO临床分期。3)实验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得到了最优预测结果,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4821%,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7.5136%,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4.6375%。其次是k近邻算法,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1.5258%,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6.3083%,对IDU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90.8287%。再次是支持向量机,对三个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4.0182%,98.0369%和91.3571%。决策树算法是四种算法中预测结果最差的,对MSM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79.1761%,对FSW数据集的诊断准确率为87.0283%,对IDU的诊断准确率为74.3879%。随机森林模型自变量的重要性得分表明,在乌鲁木齐市三个高危人群中,年龄是识别HIV感染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第一部分研究建立的ARIMA-GARCH联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预测新疆HIV的月发病率数据,消除样本数据序列的ARCH效应,修正了ARIMA模型的不足,也较好地保留了新疆HIV月发病率预测的数据趋势。第二部分研究建立的广义估计模型找出了影响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免疫学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危险因素,克服了其他方法对数据要求严格、无法分析多个不同时间点不同测量指标相关性的缺陷,能够较好地对新疆儿童艾滋病患者的治疗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推断。第三部分建立的高危人群HIV易感者的识别模型可以根据某些重要属性准确地识别疾病。三部分的研究均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作为一种辅助疾病筛查和诊断的新方法,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从大量的信息中快速筛查和诊断艾滋病,监测HIV治疗与疾病进展、识别高危人群,为艾滋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
二、预防艾滋病AB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艾滋病ABC(论文提纲范文)
(1)预防艾滋病 要做到“ABCD”(论文提纲范文)
预防艾滋病有个“ABC”原则 |
“ABCD”新原则更进一步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1.1 流行现况 |
1.2 传染源 |
1.3 感染和传播途径 |
1.4 疫情报告 |
1.5 患者管理 |
1.6 预防措施 |
2 病原学特征 |
3 实验室检查[7] |
3.1 HIV-1/2抗体检测 |
3.1.1 筛查试验 |
3.1.2 抗体补充试验 |
3.2 CD4+T淋巴细胞检测 |
3.3 HIV核酸检测 |
3.4 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
4 发病机制 |
5 临床表现与分期 |
5.1 急性期 |
5.2 无症状期 |
5.3 艾滋病期 |
6 诊断标准[12] |
6.1 HIV感染早期的诊断标准 |
6.2 HIV感染中期的诊断标准 |
6.3 艾滋病期的诊断标准 |
7 常见机会性感染[13-14] |
7.1 PCP |
7.1.1诊断 |
7.1.2治疗 |
7.1.3 预防 |
7.2 结核病 |
7.2.1 诊断[17] |
7.2.2 治疗 |
7.2.3 预防[13,17,23] |
7.3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
7.3.1 诊断 |
7.3.2 治疗 |
7.3.3 预防 |
7.4 CMV感染 |
7.4.1 CMV视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
7.4.2 其他部位CMV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
7.4.3 ART |
7.4.4 预防 |
7.5 单纯疱疹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5] |
7.5.1 诊断 |
7.5.2 治疗 |
7.6 弓形虫脑病 |
7.6.1 诊断 |
7.6.2治疗 |
7.6.3预防 |
7.7 真菌感染 |
7.7.1 诊断 |
7.7.2 治疗 |
8 抗病毒治疗 |
8.1 治疗目标 |
8.2 国内现有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介绍 |
8.3 成人及青少年抗病毒治疗时机与方案[20-22,35] |
8.3.1 成人及青少年启动ART的时机 |
8.3.2 成人及青少年初始ART方案 |
8.4 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
8.4.1 儿童[22,36] |
8.4.2 孕妇 |
8.4.3 哺乳期妇女 |
8.4.4 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
8.4.5 静脉药物依赖者美沙酮维持 |
8.4.6 合并HBV感染者 |
8.4.7 合并HCV感染者 |
8.5 抗病毒治疗监测 |
8.5.1 疗效评估 |
8.5.2 病毒耐药性检测 |
8.5.3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8.5.4 药物浓度检测 |
8.6 换药标准和治疗失败患者的抗病毒治疗[20-22,35] |
8.6.1 病毒学抑制患者的ART |
8.6.2治疗失败患者的ART |
8.7 药物间相互作用 |
9 免疫重建炎性综合征(IRIS) |
9.1 诊断 |
9.2 治疗[13] |
9.3 发生的危险因素 |
1 0 艾滋病相关肿瘤[21,44] |
1 1 HIV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及单阳家庭生育 |
1 1.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 |
1 1.2 安全助产 |
1 1.3 产后喂养指导 |
1 1.4 HIV阳性孕妇所生儿童的随访 |
1 1.5 单阳家庭的生育选择 |
1 2 HIV暴露处理与预防阻断[22,47-49] |
1 2.1 职业暴露 |
1 2.1.1 暴露途径及其危险度 |
1 2.1.2 HIV职业暴露后处理原则 |
1 2.1.3 HIV职业暴露后预防性用药原则 |
1 2.1.4 HIV职业暴露后的监测 |
1 2.1.5 预防职业暴露的措施 |
1 2.2 非HIV职业暴露 |
12.3注意事项 |
1 2.4 暴露前预防(Pr EP) |
1 2.4.1 适合人群 |
1 2.4.2 用药原则 |
1 2.4.3 随访和监测 |
1 2.4.4 注意事项 |
1 3 HIV感染的全程管理 |
1 3.1 HIV感染的预防和早期诊断 |
1 3.2 机会性感染的诊治和预防 |
1 3.3 个体化抗病毒治疗的启动和随访 |
1 3.4 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的筛查与处理 |
1 3.5 社会心理综合关怀 |
(5)HIV感染者中HLA-B*5701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巴卡韦超敏反应 |
2 HLA-B*5701基因药前筛查ABC HSR |
2.1 HLA-B*5701基因与ABC HSR的相关性研究 |
2.2 HLA-B*5701基因药前筛查的应用 |
2.3 HLA-B*5701基因筛查在人群中的适用性 |
3 HLA-B*5701基因可延缓HIV感染者的疾病进展 |
(6)我国5岁及以下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目的 |
研究内容 |
研究意义 |
技术路线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级联诊疗分析 |
1.2 现场调查 |
2 资料来源 |
2.1 级联诊疗分析 |
2.2 现场调查 |
3 研究涉及相关概念定义 |
3.1 级联诊疗分析 |
3.2 现场调查 |
4 数据描述与分析 |
4.1 级联诊疗分析 |
4.2 现场调查 |
5 质量控制 |
5.1 课题设计阶段 |
5.2 课题实施阶段 |
研究结果 |
1.5岁及以下患儿级联诊疗情况 |
1.1 级联诊疗整体情况 |
1.2 患儿启动ART情况分析 |
1.3 患儿持续治疗情况分析 |
1.4 持续治疗患儿的病毒抑制情况分析 |
2 5岁及以下患儿诊断情况 |
3 现场问卷调查情况 |
3.1 患儿早期诊断情况 |
3.2 早期治疗情况 |
讨论 |
1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 |
1.1 级联诊疗及各阶段的定义 |
2 我国5岁及以下患儿级联诊疗现状 |
2.1 级联诊疗整体情况 |
2.2 患儿启动ART情况 |
2.3 患儿持续治疗情况 |
2.4 持续治疗患儿的病毒抑制情况 |
3 现场调查情况 |
3.1 EID检测率整体情况 |
3.2 与EID检测有关特征 |
4 局限性 |
4.1 级联诊疗研究的局限性 |
4.2 现场调查的局限性 |
结论与建议 |
1 结论 |
2 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级联诊疗研究现状及各阶段定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四川凉山HIV传播来源和耐药毒株流行状况及分子传播网络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四川省凉山地区HIV新报告感染者地区传播来源调查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学事项 |
2 结果 |
2.1 HIV新报告感染者基本情况 |
2.2 HIV新报告感染者HIV亚型亚簇情况 |
2.3 HIV新报告感染者地区传播来源情况 |
2.4 凉山地区2018-2019年HIV新拫告感染者地区传播来源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HIV新报告感染者HIV-1亚型分布情况 |
3.2 HIV新报告感染者地区传播来源分布情况 |
3.3 HIV新报告感染者地区传播来源的影响因素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四川省凉山地区HIV耐药毒株流行状况调查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实验室检测 |
1.5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
1.6 质量控制 |
1.7 伦理学事项 |
2 结果 |
2.1 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感染者HIV耐药情况 |
2.2 凉山地区2018年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失败患者HIV耐药情况 |
2.3 凉山地区2018年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HIV耐药情况 |
3 讨论 |
3.1 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感染者HIV耐药情况 |
3.2 凉山地区2018年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HIV耐药情况 |
3.3 凉山地区2018年抗病毒治疗停药患者HIV耐药情况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四川省凉山地区HIV感染者分子传播网络调查研究 |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8 研究对象 |
1.9 研究方法 |
1.10 研究内容 |
1.11 实验室检测 |
1.12 数据管理和分析 |
1.13 质量控制 |
1.14 伦理学事项 |
2 结果 |
2.1 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感染者HIV分子传播网络情况 |
2.2 凉山地区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降低二代传播情况 |
2.3 凉山地区HIV感染者基本再生数情况 |
3 讨论 |
3.1 凉山地区2014-2019年新报告感染者HIV分子传播网络情况 |
3.2 凉山地区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降低二代传播情况 |
3.3 凉山地区HIV感染者基本再生数情况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研究创新性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HIV耐药的机制和检测以及流行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8)恒河猴肠道菌群与白介素-17基本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恒河猴肠道菌群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恒河猴与食蟹猴和非洲绿猴肠道菌群的比较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部分 直肠免疫接种疫苗、口服抗生素和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恒河猴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部分 恒河猴白介素17基本特征及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V-1感染之后肠道菌群的变化 |
参考文献 |
个人基本情况 |
发表文章 |
致谢 |
(9)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艾滋病流行状况简介 |
1.2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简介 |
1.3 整合酶抑制剂抗病毒机制简介 |
1.4 国内外整合酶抑制剂方案研究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各系统的变化 |
3.1.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血液系统的变化 |
3.1.2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血脂血糖的变化 |
3.1.3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
3.1.4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HIV/AIDS患者48周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
3.2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及免疫学分析 |
3.2.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2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免疫学相关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
3.3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安全性及非INSTIs相关耐药分析 |
3.3.1 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安全性分析 |
3.3.2 经治患者更换INSTIs方案治疗前耐药情况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各系统的变化分析 |
4.2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病毒学及免疫学分析 |
4.3 HIV患者接受DTG方案和RAL方案治疗48周不良反应分析 |
4.4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与整合酶抑制剂相关的抗病毒治疗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时序数据挖掘ARIMA-GARCH模型在新疆HIV发病趋势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纵向数据挖掘GEE模型在新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横截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模型在乌鲁木齐三大高危人群HIV感染预测中的应用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预防艾滋病ABC(论文参考文献)
- [1]预防艾滋病 要做到“ABCD”[N]. 陈清峰. 健康报, 2021
- [2]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内科杂志, 2021(12)
- [3]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11)
- [4]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肝学组,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5)
- [5]HIV感染者中HLA-B*5701基因的研究进展[J]. 王颖,刘静,杨虹,李慧,武玉梅,高雅,杨景元,杲柏呈,郭卫东,李向春,李瑶. 医学动物防制, 2021(04)
- [6]我国5岁及以下HIV感染儿童级联诊疗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D]. 尹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7]四川凉山HIV传播来源和耐药毒株流行状况及分子传播网络调查研究[D]. 刘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8]恒河猴肠道菌群与白介素-17基本特征的研究[D]. 崔艳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2)
- [9]含整合酶抑制剂方案治疗云南省HIV/AIDS患者疗效研究[D]. 孙艾丝. 大理大学, 2020(05)
- [10]数据挖掘技术在新疆艾滋病预测与控制模型中的应用研究[D]. 唐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