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珍稀花卉日本海棠(论文文献综述)
邓玉[1](2020)在《湖南婚庆主题农庄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肖思文[2](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李丹[3](2019)在《甘肃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园的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联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们更加地渴望绿地,向往自然。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大的政治背景下,植物园的建设对于城市发展具有特殊的生态服务价值。在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缺乏经验,植物园建设相对较少。永靖县政府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振兴县域经济,期望将永靖县植物园打造成当地一张“名片”。本文探索了植物园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了植物园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植物园规划设计相关的知识。对国内外成功的植物园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借鉴了相关经验。充分做好了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工作,并对其涉及的理论技术等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为该地区植物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经验,拓展了该区域植物园建设的思路和路径,为植物主题公园的建设提供案例支持和有价值的资料参考。本文通过设计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永靖县地形复杂,大多地面被黄土覆盖,温差大且降雨少。设计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融入黄河文化、花文化及当地的历史人文。永靖植物园具有植物保护、水土保持、科普教育、休闲游憩及生态整合等功能,为该区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做贡献,也改善了其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具有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引种驯化、科研科普、生态休闲、观赏游憩的多功能植物园。2、依托周边丹霞地貌与黄河水系的优美山水格局,将古城新区的山、水元素纳入设计的总体构架之中。项目南部是黄河生态廊道,北部是现代产业园区。植物园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要素,结合道路绿化、绿色廊道等人工绿化方式,贯穿南北生态廊道,形成了城市完善的绿地系统布局。3、设计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减少工程土方量。提高植物抗旱抗寒能力,实现植物的引种驯化,拓宽干旱寒冷地区植物的应用范围。结合道路、建筑、水体工程收集雨水;采用喷灌、微灌及滴灌等技术;使用保水剂、土壤改良等非工程技术;选取合适植物,做到源头节水。景观节点及建筑小品等设计,体现出永靖文化。规划结合产业,实现植物园可持续经营管理。4、在永靖县植物园具体实践中,遵循功能性、地域性、多样性、人性化及永续性原则,形成了“一道、二轴、三带、四园、四片区、十二节点”的总体规划布局。园区沿道路打造慢行生态绿道,全园设置历史文化轴线和东西植物轴线。有樱花大道为特色的“春媚”景观带,银杏为主线的“秋韵”景观带,科普宣传为主线的“科技长廊”景观带。园内分布有色叶专类植物园、观果植物专类园、球根花卉专类园、月季专类园四个植物专类园,还有药用及草花植物区、木本花卉区、珍稀植物区、疏林草地休闲区四个片区,共收录植物55科、87属、218种。在南北两园中合理设置了多个景观节点,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打造西北地区标杆植物园。
曾祥兴[4](2019)在《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行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学术意义,完善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景观研究类型,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实践意义,关注地域性这一区别区域的最本质特征,有助于差别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制定,更好地完成当前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为今后其他类似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借鉴。本文将切入点放在钦州港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上。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第1章是研究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框架,第2章国内外研究进展。第3章是北部湾地区地域性特色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4章是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道路植物景观的设计建议,第5章是论文的结论和展望。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文献综述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布局阶段,在规划定位上注重与相关规划的衔接;空间性质上注重性质的一致性;生态上注重恢复植被,修复生态;建设目标上,要目标明确,不能朝令夕改;景观特色上,要注重本土植物的应用及形式的创新。在详细设计阶段,包括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在气候上注重防台风;地形上注重削土降坡、填土增坡,美化地形;土壤上注重客土回填,改良土质;空间尺度上注重因地制宜;种植结构上注重乔灌搭配;在色彩和季相上,注重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合理搭配,观花观果及彩叶植物的合理运用;遮荫防晒上,注重冠大荫浓深根性乔木的运用;养护上,在粗放管理的区域选用易生易长的植物品种,在精细管理的区域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周珍珍[5](2018)在《南京市三个综合公园秋冬观果树种资源调查及观赏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观果树种以其独特的果实景观,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中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统计南京市综合公园人工群落中观果树种的种质资源,并对其配置方式和园林应用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作为增加观果植物种类的种植、丰富城市综合公园植物景观的依据,也可以总结出各综合公园观果树种应用的问题和优势,以提出相关观果树种应用的要点,对城市园林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南京市情侣园、古林公园和绿博园三个综合公园为研究对象,共选取145个样点进行观果树种种质资源及果实物候期的研究与调查,总结出南京市综合公园常用观果树种的群落特征、变色时序及观赏周期。调研期从2017年9月下旬持续至2018年3月中旬,为期6个月。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三个公园样点内乔木层及灌木层的重要值排序,发现部分观果树种在三个园内均多有应用,如香樟、全缘叶栾树、银杏、桂花、海桐等,为公园基础配置树种。情侣园在观果树种种类及数量上都占有极大优势,果实景观丰富多变,观果效果胜于古林公园和绿博园;古林公园样地的观果树种种类少且种植密度较小,群落配置风格较为舒朗,种类单一;绿博园样地的观果树种种类最少,但在种植密度上普遍较高,同种树种应用较多,植物群落较为统一。(2)研究区域内共有秋冬观果树种44种,分属于25科37属,其中属数及种数以蔷薇科最多(6属10种),其余观果树种的科、属较为分散。观果树种中以乔木种类居多,共34种,灌木类的共有24种,部分树种如桂花、冬青、女贞等既可作为乔木也可作为灌木栽植。观果树种的果实类型以核果最多,共16种(36.4%);其次为梨果10种(22.7%)、浆果6种(13.6%)、蒴果5种(11.4%),另有7种属于其它单一的果实类型。果实颜色以红色系为主,共计23种(52.3%);黄色系为辅,共10种(22.7%);另有紫黑色系的观果树种7种(15.9%)及少数白色、褐色等其它色系的观果树种(9.1%)。(3)根据观果树种结果、变色、落果等物候变化时间点,得出部分观果树种在观测前即进入变色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雨量充沛,温度虽有波动但最低温度保持在10℃以上,观果树种基本进入变色期且多数树种变色率达到50%,此时间段内既有变色与未变色果实的相映成趣,也有累累彩色果实的盛景,是秋冬果实景观最佳时期;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经历一次强降温后最低温度持续在5℃上下,气候渐寒,观果树种陆续落果;至12月,最低温度降至0℃左右,大多观果树种在此时进入落果末期,秋冬果实景观已不佳;部分观果树种如乌桕、野蔷薇、南天竹、苦楝、全缘叶栾树等果实宿存至翌年1-2月。(4)最佳观赏期在16-30天的观果树种最多,达15种,而最佳观赏期在15天及以内的也有12种,共占观果树种总数的61.3%,其中多数观果树种因受天气、鸟食和人为采摘等外界因素影响,变色期伴随落果,导致缩短最佳观赏期。观赏周期时长排名前五的为野蔷薇(96)、苦楝(93)、无患子(90)、桂花(89)、冬青卫矛(77);挂果期最长的观果树种为无患子、全缘叶栾树、冬青卫矛、南天竹、苦楝。9月下旬至10月末阶段内处于观赏期的观果树种最多,以红、黄色系果实为主导,果实景观最佳。(5)结合综合公园内不同色系观果树种的观赏周期以及观果树种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提出在综合公园内观果树种的合理配置方式,如适当增加枸骨、十大功劳、结子桂花、棕榈等观赏期较晚且受鸟类喜爱的观果树种的配置群落,以延长秋冬季果实景观的观赏周期,并在秋冬季节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所需的食物来源,保护公园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人、生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观。
桑丹[6](2017)在《川西地区典型花海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川西地区地域环境特殊,植物资源丰富,分布数量众多的花海景观。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访问调查、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以川西地区不同类型的典型花海景观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了川西地区花海的景观特色。针对川西地区花海景观在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前期的资料搜集与文献研究,提出花海及花海景观的明确定义,对花海进行系统分类,共分为4大类12小类,并总结出每一类花海景观的特点及其差异性。在后期详实调研基础上,总结出区域内的花海观赏点42个,以成都平原分布较为集中,川西高原和川西草原地区分布较稀疏;观赏季以春夏秋为主,平原地区以人工花海为主,高原地区以自然花海为主等。(2)选取金川高原雪梨花海、若尔盖花湖高原湿地花海、茂县九顶山高原草甸花海、崇州重庆路油菜花海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分别从花海景观的植物种类、群落结构、季相特色以及典型节点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各个案例的景观特色总结以及发展对策的提出,探寻不同类型花海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3)提出川西地区花海景观营建模式及可持续发展规划,为川西地区的花海景观建设带来指导性的意义。围绕花海景观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建议,以期为今后四川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的花海景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意义。
康晋[7](2014)在《北方竹子专类园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植物专类园是园林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以独特的园林景观和作用在我国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近代园林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月季园、牡丹园、梅园、竹园等,经常出现于街头绿地、植物园、公园以及一些旅游胜地,起到了景观点缀、揭示主题的作用。竹类是园林建设的重要植物材料,多集中栽植形成竹子专类园,其形成的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中不可替代。楼观台百竹园作为我国北方竹种资源最多的资源圃,在整个北方竹类植物的普及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论文以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设计为例,针对道教文化的内涵,结合竹文化特点,从专类园建设视角对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过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和规划内容进行探讨,以期对竹子专类园建设与楼观台文化旅游“圣地”的建设提供参考。通过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现有专类园的建设实践和建设布局原则,植物专类园可归纳为4个类型:分类专类园(根据植物的亲缘关系分类);观赏性专类园(根据植物观赏特点分类);生态专类园(根据植物的生态学特性分类);用途专类园(根据植物的应用价值分类)。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专类园的适应范围、功能和形成的景观效果。2、通过对国内3个优秀竹子专类园(扬州个园、安吉竹博园和北京紫竹院)的案例分析认为:竹子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景观价值和生态价值,在竹子专类园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地域文化的特点,而且还要通过园内的各种园林小品体现竹子文化的内涵。3、以观台百竹园为例,探讨了竹子专类园的相关理论问题和经典的造园艺术手法。提出了竹径通幽、竹篱茅舍、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深荷净、竹石小品为竹子专类园造景的重要艺术手法。4.根据专类园的设计理论,对楼观台百竹园进行了提升改造规划设计。在现有竹子种类调查的基础上,从文化内涵提升、竹子专类园建设布局、特有的景观营造等方面,提出百竹园提升改造的具体思路:(1)处理好与总体规划的关系,对百竹园合理功能分区;(2)突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3)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改造;(4)提升竹林整体景观效果;(5)加强百竹园竹文化建设。
张琳[8](2013)在《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棠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海棠文化。海棠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逐步提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仅是提供给游人观赏游览和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承担着专类、专科专属植物与濒危物种收集、保护与驯化的科研工作任务。但我国在海棠植物资源分类、保护与开发,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与建设上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迄今为止,在我国也还没有对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较为系统性的专一的理论指导。因此想通过现有的国内外海棠专类园和植物专类园规划建设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实际,初步提出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的理论。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对海棠植物资源及海棠专类园规划建设的发展状况与现状的研究,结合其他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理论,并对北京、西安、宝鸡及汉中植物园进行实地调研,探寻整合目前国内海棠专类园在规划设计上的不合理与不完善之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如下:(1)在选址时应综合考虑城市区位、周边环境条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2)从生态学、植物学和园林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与原则;(3)规划中要融合生态、文化、创新和艺术的理念;(4)可根据海棠的科属分类、地理分布、植物形态特征、文化特点和经济用途方面来分区展示,其中重点分析讨论了海棠在科属品种分类以及树型、花型、花色、叶色和果实等不同形态特征上的区别。(5)除突出海棠景观主体外,还应从建筑、水体、道路与植物这四个方面来完善海棠专类园的景观构成。充分挖掘海棠专类园的基础功能与拓展功能,从而充实完善海棠专类园在规划设计中的理论与方法。海棠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理论研究是一项集合了植物学、生态学、花卉学、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意在形成系统的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体系,希望能够对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层次的海棠专类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参考与指导意义。最终能有助于今后集教育、展览、科研和应用为一体的综合性海棠专类园发展建设。
黄若之[9](2012)在《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水湿生木本植物是指在水分过剩环境中(包括水中、沼泽或岸边潮湿地带等)能够正常生长的木本植物,具有种类资源丰富、生态功能多样、景观效果突出等特点,园林应用前景良好,但是目前关于水湿生木本植物的研究及应用都较欠缺。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系统分析、设计应用等方法,从淡水中生长的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研究入手,首先以树种的耐水湿能力为主要筛选依据,总结出水湿生木本植物共有894种,隶属于94个科,212个属,并明确了我国水湿生木本植物的资源主要分布的湿地和构成的植被类型;同时梳理了应用较多且景观效果较好植物,如落羽杉属、柳属、水松属、榕属、落叶松属、桦木属、桤木属等;这为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再次,为了在水体景观中引入水湿生木本植物,增加园林观赏性,丰富园林空间,文章总结了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意义,如增加立面变化、强化植物空间和丰富季相景观等。并分析了水湿生木本植物体量、形态、色彩和质感四方面的观赏特性及其点、线、面的艺术构图原理;结合色彩、树姿、花果等季相变化探讨了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特色。然后对目前已成熟的水湿生木本植物应用案例进行了实地调查,总结出不同种类的典型植物群落景观,并发现我国在水湿生木本植物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如景观应用较少、应用种类不够丰富、缺乏科学的开发保护等问题。最后,论文以宁波植物园及湘湖旅游度假区设计实例为依托,从植物选择、地形设计、群落设计等角度论述了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以期为水湿生木本植物的应用及景观营造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秦云泽[10](2012)在《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花卉产业是世界各国农业中唯一不受农产品配额限制的产业,是现代农业、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成为大产业的内在潜质。随着《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决定》的全面实施和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陕西省花卉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个机遇,积极发展花卉产业,促使陕西省花卉产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是当前需要研究和思考的课题之一。通过对陕西省2001年-2010年各类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对陕西省主要花卉产地的生产企业、农户和花卉市场进行调查走访,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花卉产业发展趋势,对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来,陕西省花卉生产面积增长4.8倍,销售量增长4.7倍,种植规模发展迅速,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区域化布局日趋合理,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化;销售体系初步健全,产业链逐步完善;科研取得一批新成果,栽培技术逐渐成熟;扶持政策陆续出台,产业发展得到保障。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产业规模小、产品总量不足;单位面积产值小,季节性矛盾突出;组织形式落后,带动能力不强;综合配套设施薄弱,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分析陕西省发展花卉产业的潜力,提出了完善扶持政策,强化发展意识;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健全流通网络;完善服务体系,保障产业稳定发展等到一系列加快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的对策。
二、珍稀花卉日本海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珍稀花卉日本海棠(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功能 |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
3.2.2 定位不够合理 |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
4.3.1 规划定位 |
4.3.2 规划分区 |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
5.1.2 区位分析 |
5.1.3 上位规划 |
5.1.4 周边用地分析 |
5.1.5 现状分析 |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
5.2.1 项目定位 |
5.2.2 项目目标 |
5.2.3 规划策略 |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
5.3.1 总体布局 |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
5.3.3 功能分区 |
5.3.4 科普系统规划 |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
5.3.7 生态专项规划 |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
5.4.1 梅花蜡梅园 |
5.4.2 水生植物园 |
5.4.3 乡土植物园 |
6 结论与建议 |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3)甘肃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发展背景 |
1.1.2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背景 |
1.1.3 构建西北地区标杆植物园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法 |
1.4.2 实地调研法 |
1.4.3 案例研究法 |
1.4.4 总结分析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
2.1 植物园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园的功能作用 |
2.1.3 植物园的类型研究 |
2.1.4 植物的分类系统研究 |
2.2 植物园学研究 |
2.3 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 |
2.3.1 规划理念 |
2.3.2 规划原则 |
2.3.3 选址及分区 |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研究及设计启发 |
3.1 英国邱园 |
3.2 美国密苏里植物园 |
3.3 上海辰山植物园 |
3.4 深圳仙湖植物园 |
3.5 案例设计启示 |
第四章 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前期分析 |
4.1 项目背景 |
4.2 上位规划与区位分析 |
4.2.1 上位规划 |
4.2.2 区位分析 |
4.3 项目区域概况 |
4.3.1 地理位置 |
4.3.2 交通状况 |
4.3.3 地势地貌 |
4.3.4 气候 |
4.3.5 水文与土壤 |
4.3.6 植物资源 |
4.3.7 文化资源 |
4.4 项目用地分析 |
4.4.1 环境地形分析 |
4.4.2 建设现状及植被分析 |
第五章 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理论与相关技术方法探讨 |
5.1 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理论探讨 |
5.1.1 设计依据 |
5.1.2 指导思想 |
5.1.3 设计理念: |
5.1.4 设计原则 |
5.1.5 功能定位 |
5.2 永靖县植物园规划相关技术方法探讨 |
5.2.1 因地制宜协调环境 |
5.2.2 植物应用范围拓宽 |
5.2.3 节水技术运用 |
5.2.4 塑造植物园地域特色 |
5.2.5 植物园可持续经营 |
第六章 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具体实践 |
6.1 植物园规划设计方案 |
6.1.1 总规划设计 |
6.1.2 功能分区分析 |
6.1.3 景观结构分析 |
6.1.4 交通流线分析 |
6.1.5 景观节点分析 |
6.1.6 特色景观展示 |
6.2 植物规划 |
6.2.1 四园、四片区 |
6.2.2 季相结构 |
6.3 其他规划与设计 |
6.3.1 建筑设施规划 |
6.3.2 水利设施规划 |
6.3.3 环境卫生保护规划 |
6.3.4 防火规划 |
6.3.5 大树保护规划 |
6.4 经营策略 |
6.4.1 门票销售与管理 |
6.4.2 产业发展策划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植物名录表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 |
2.1.2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 |
2.1.3 地域特色 |
2.1.4 案例选择——钦州港龙泾大道 |
2.1.5 研究范围的界定 |
2.2 国内研究和实践 |
2.2.1 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 |
2.2.2 相关研究 |
2.2.3 相关实践 |
2.2.4 小结 |
2.3 国外研究 |
2.4 相关案例分析 |
2.5 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现状和问题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地域性特色研究 |
3.1.1 广西北部湾地区概况 |
3.1.2 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规划建设历程 |
3.1.3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现状问题与问题分析 |
3.1.4 广西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构成要素的提取 |
3.2 北部湾地区城市道路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设计策略的提取 |
3.2.1 要素提取 |
3.2.2 策略的提出 |
3.3 布局阶段的规划策略 |
3.3.1 应对规划定位的规划策略 |
3.3.2 应对建设目标的规划策略 |
3.3.3 应对空间性质的规划策略 |
3.3.4 应对周边生态的规划策略 |
3.3.5 应对景观特色的规划策略 |
3.4 详细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 |
3.4.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策略 |
3.4.3 行道树绿带设计策略 |
3.4.4 路侧绿带设计策略 |
3.4.5 滨水特色设计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植物景观设计 |
4.1 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
4.2 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设计概述 |
4.2.1 现状和问题分析 |
4.2.2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问题分析 |
4.3 钦州港龙泾大道工程绿化改造的植物景观布局阶段的规划设计 |
4.3.1 设计要求 |
4.3.2 设计原则 |
4.3.3 绿化设计 |
4.4 道路植物景观布局规划 |
4.4.1 规划定位的策略 |
4.4.2 空间性质规划 |
4.4.3 周边生态规划设计 |
4.4.4 建设目标规划 |
4.4.5 景观特色设计 |
4.5 龙泾大道植物景观详细设计阶段设计 |
4.5.1 中间分车绿带设计 |
4.5.2 两侧分车绿带设计 |
4.5.3 行道树绿带设计 |
4.5.4 路侧绿带设计 |
4.5.5 滨水特色设计 |
4.6 设计策略应用评估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南京市三个综合公园秋冬观果树种资源调查及观赏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观果植物 |
1.2.2 观赏特性 |
1.2.3 物候期 |
1.3 观果植物的分类及应用 |
1.3.1 观果植物的分类 |
1.3.2 观果植物的作用 |
1.4 国内外观果植物的发展现状 |
1.4.1 国内观果植物发展现状 |
1.4.2 国外观果植物发展现状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调查区域 |
2.1.2 气候特点 |
2.2 研究内容 |
2.2.1 植物群落的数量关系研究 |
2.2.2 观果树种的变色时序及观赏周期研究 |
2.2.3 鸟类食源树种分析 |
2.3 研究方法 |
2.3.1 中心点四分取样法 |
2.3.2 物候期观测法 |
2.3.3 温度因子分析法 |
2.4 研究步骤 |
2.4.1 资料收集 |
2.4.2 实地调研 |
2.4.3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秋冬观果树种的群落特征 |
3.1 群落数量特征分析 |
3.1.1 情侣园 |
3.1.2 古林公园 |
3.1.3 绿博园 |
3.1.4 群落特征总结 |
3.2 观果树种资源统计与分析 |
3.2.1 观果树种资源概况 |
3.2.2 观果树种的分类 |
3.3 观果树种的种植评价 |
3.3.1 桂花的伴生树种 |
3.3.2 香樟的伴生树种 |
3.3.3 全缘叶栾树的伴生树种 |
3.3.4 海桐的伴生树种 |
3.3.5 女贞的伴生树种 |
3.3.6 银杏的伴生树种 |
3.3.7 南天竹的伴生树种 |
3.3.8 火棘的伴生树种 |
3.3.9 石楠的伴生树种 |
3.3.10 琼花的伴生树种 |
第四章 南京市综合公园秋冬观果树种的观赏特性 |
4.1 变色时序 |
4.1.1 情侣园 |
4.1.2 古林公园 |
4.1.3 绿博园 |
4.1.4 变色时序总结 |
4.2 观赏周期 |
4.2.1 情侣园 |
4.2.2 古林公园 |
4.2.3 绿博园 |
4.2.4 观赏周期总结 |
4.3 观果树种与鸟类生物多样性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建议 |
5.3 创新点 |
5.4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6)川西地区典型花海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花卉 |
1.2.2 花海 |
1.2.3 花海景观 |
1.3 花海景观相关研究进展 |
1.3.1 花海景观起源研究 |
1.3.2 花海景观植物材料研究 |
1.3.3 花海的景观营造研究 |
1.3.4 花海景观产业及发展研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范围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 |
1.7.2 案例研究 |
1.7.2.1 前期准备 |
1.7.2.2 实地调查 |
1.7.2.3 数据处理 |
1.8 研究技术路线 |
2 花海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分类 |
2.1 花海景观的构成要素 |
2.1.1 景观要素 |
2.1.1.1 花卉 |
2.1.1.2 地形 |
2.1.1.3 水体 |
2.1.1.4 其他各类设施 |
2.1.2 文化要素 |
2.2 花海景观的特点 |
2.2.1 主题性 |
2.2.2 艺术性 |
2.2.3 生态性 |
2.3 花海景观的功能 |
2.3.1 生产生活 |
2.3.2 观赏游憩 |
2.3.3 科普教育 |
2.3.4 活动体验 |
2.4 花海景观的分类及特点 |
2.4.1 花海景观的分类原则 |
2.4.1.1 差异性原则 |
2.4.1.2 多样统一原则 |
2.4.1.3 尺度原则 |
2.4.2 按人工化程度分类 |
2.4.2.1 人工花海 |
2.4.2.2 自然花海 |
2.4.2.3 半人工花海 |
2.4.3 按地形地貌分类 |
2.4.3.1 高原山地花海 |
2.4.3.2 草甸草原花海 |
2.4.3.3 平原盆地花海 |
2.4.3.4 丘陵山地花海 |
2.4.4 按照群落结构分类 |
2.4.4.1 复层群落式花海 |
2.4.4.2 单一种群式花海 |
2.4.5 按功能类型分类 |
2.4.5.1 农业生产类 |
2.4.5.2 花卉基地类 |
2.4.5.3 景区观光类 |
2.4.6 花海景观的分类总结 |
3 川西地区花海资源概况 |
3.1 资源概况 |
3.1.1 高山花卉植物资源丰富 |
3.1.2 天然湿地环境基础良好 |
3.1.3 复合花海景观独具特色 |
3.1.4 平原盆地花卉基地众多 |
3.2 资源分布 |
3.2.1 川西平原区域 |
3.2.2 川西山地区域 |
3.2.3 川西草原区域 |
3.3 分布特点 |
3.3.1 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地域特征显着 |
3.3.2 平原盆地集中分布,高原山地呈散点分布 |
3.3.3 平原以人工花海为主,高原山地以自然花海为主 |
4 典型案例研究 |
4.1 金川高原雪梨花海景观 |
4.1.1 研究区概况 |
4.1.2 资源概况 |
4.1.3 景观分析 |
4.1.3.1 种类组成 |
4.1.3.2 观赏特点 |
4.1.3.3 群落结构 |
4.1.3.4 空间布局 |
4.1.3.5 季相特色 |
4.1.3.6 典型节点 |
4.1.4 景观特色总结 |
4.1.4.1 地域特征显着 |
4.1.4.2 观赏周期长 |
4.1.4.3 种植规模大 |
4.1.5 发展对策 |
4.1.5.1 深入挖掘第三产业 |
4.1.5.2 开发多元化衍生品 |
4.1.5.3 开辟新的种植模式 |
4.1.5.4 文化创意品牌的融入 |
4.2 若尔盖花湖沼泽湿地花海景观 |
4.2.1 研究区概况 |
4.2.2 景观分析 |
4.2.2.1 植物种类 |
4.2.2.2 植物生活型 |
4.2.2.3 群落结构 |
4.2.2.4 季相特色 |
4.2.2.5 空间类型 |
4.2.3 景观特色总结 |
4.2.3.1 沼泽类型丰富多样 |
4.2.3.2 季相色彩对比突出 |
4.2.3.3 自然风光与人工设施的融糅 |
4.2.3.4 多重感官的体验与欣赏 |
4.2.4 发展对策 |
4.2.4.1 旅游产品体系提升 |
4.2.4.2 加强湿地科普推广 |
4.2.4.3 湿地生态的长期维护 |
4.3 茂县九顶山西坡高原草甸花海景观 |
4.3.1 研究区概况 |
4.3.2 景观分析 |
4.3.2.1 植物种类 |
4.3.2.2 植株株型 |
4.3.2.3 群落结构 |
4.3.2.4 季相特征 |
4.3.3.5 典型节点 |
4.3.3 景观特色总结 |
4.3.3.1 景观层次的差异性 |
4.3.3.2 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
4.3.3.3 花海景观的低维护性 |
4.3.4 自然草甸的启示 |
4.3.4.1 地形地貌的启示 |
4.3.4.2 垂直结构的启示 |
4.3.4.3 群落外貌的启示 |
4.3.4.4 季节动态的启示 |
4.3.5 发展对策 |
4.3.5.1 资源现状 |
4.3.5.2 开发及建议 |
4.4 崇州重庆路油菜花海景观 |
4.4.1 研究区概况 |
4.4.2 发展概况 |
4.4.2.1 背景分析 |
4.4.2.2 景观定位 |
4.4.2.3 发展现状 |
4.4.3 景观分析 |
4.4.3.1 按照地形地貌分类 |
4.4.3.2 按旅游线路分类 |
4.4.3.3 按林盘要素分类 |
4.4.4 景观特色总结 |
4.4.4.1 契合时代的发展特征 |
4.4.4.2 保存完整的林盘格局 |
4.4.4.3 特色手工业文化传承 |
4.4.5 发展对策 |
4.4.5.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4.4.5.2 扩大区域宣传影响力 |
4.4.5.3 优化营销战略和体系 |
4.5 川西地区花海景观特色总结 |
5 川西地区花海景观营建模式及发展规划 |
5.1 项目选址 |
5.1.1 依托自然资源优势 |
5.1.2 注重基址外部环境 |
5.1.2.1 项目定位 |
5.1.2.2 市场潜力 |
5.1.2.3 人才储备 |
5.1.3 把控政府政策导向 |
5.1.4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
5.2 景观规划设计 |
5.2.1 主题定位 |
5.2.1.1 景区观光主题 |
5.2.1.2 农家休闲主题 |
5.2.1.3 森林游憩主题 |
5.2.1.4 草原游牧主题 |
5.2.2 景观营造 |
5.2.2.1 地形的营造与处理 |
5.2.2.2 场地功能分区与设计 |
5.2.2.3 交通游线协调与组织 |
5.2.2.4 花卉品种选择与搭配 |
5.2.2.5 色彩搭配与组合 |
5.2.2.6“海”的效果营造与表达 |
5.2.3 花期设计 |
5.2.3.1 突出春秋季花海 |
5.2.3.2 适时延长花期 |
5.2.3.3 景观季相营造 |
5.2.4 节庆烘托 |
5.2.4.1 地域特色的节庆赏花活动 |
5.2.4.2 旅游景区四季赏花节庆 |
5.2.4.3 政府引导的全域赏花节庆 |
5.3 后期运营及管理 |
5.3.1 品牌打造 |
5.3.2 营销策略 |
5.3.3 养护管理 |
5.4 川西地区花海景观可持续发展规划 |
5.4.1 野生花卉的推广应用 |
5.4.2 注重木本花海的营造 |
5.4.3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 |
5.4.4 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资源的区域发展不平衡 |
6.1.2 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
6.1.3 营建规划缺乏科学性 |
6.1.4 科普宣传教育力度不足 |
6.2 建议与展望 |
6.2.1 合理开发区域资源优势,以点带面协调发展 |
6.2.2 科学地规划种植设计,避免同质化发展趋势 |
6.2.3 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对待,彰显花海的个性特征 |
6.2.4 重视科普教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6.3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金川梨品种名录 |
附录二 若尔盖花湖湿地典型沼泽植被名录 |
附录三 九顶山西坡典型草甸植被名录 |
图表清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北方竹子专类园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植物专类园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新方向 |
1.1.2 竹子专类园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具有重要作用 |
1.1.3 竹子专类园的建设体系尚待完善 |
1.1.4 北方地区竹子专类园的营建存在特殊性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植物园的概念 |
2.1.2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
2.2 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
2.2.1 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 |
2.2.2 国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 |
2.3 专类园的分类 |
2.3.1 植物分类专类园 |
2.3.2 观赏性专类园 |
2.3.3 生态专类园 |
2.3.4 用途专类园 |
2.4 竹子及竹景观的营造 |
2.4.1 竹子文化内涵深厚 |
2.4.2 竹子可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
2.4.3 竹子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
2.4.4 竹子的社会经济价值 |
第三章 国内优秀竹子专类园范例分析 |
3.1 江苏——扬州个园 |
3.1.1 扬州个园之竹造景分析 |
3.1.2 个园“四季”景观中竹的应用 |
3.2 浙江——安吉竹博园 |
3.2.1 竹子种植资源概况 |
3.2.2 设计特色 |
3.2.3 功能分区及其景观营造 |
3.3 北京——紫竹院公园 |
3.3.1 紫竹院公园概况 |
3.3.2 竹类植物配置分析 |
3.4 结论 |
第四章 百竹园景观提升的理论问题研究 |
4.1 百竹园景观提升的指导思想 |
4.2 竹文化的挖掘与造园艺术探讨 |
4.2.1 竹径通幽 |
4.2.2 竹篱茅舍 |
4.2.3 移竹当窗 |
4.2.4 粉墙竹影 |
4.2.5 竹深荷净 |
4.2.6 竹石小品 |
4.3 竹景观与其他园林要素协调性问题探讨 |
4.4 技术问题探讨 |
4.4.1 轴线打造 |
4.4.2 景观序列及空间衔接 |
4.4.3 景观节点打造与意境营造 |
第五章 楼观台百竹园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
5.1 自然地理概况分析 |
5.1.1 地理位置 |
5.1.2 自然条件分析 |
5.2 楼观台道教文化解读 |
5.3 百竹园现有竹类种质资源分析 |
5.4 百竹园景观结构现状分析 |
5.4.1 园内竹子栽植格局 |
5.4.2 景观结构及景观要素分析 |
5.5 百竹园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
5.5.1 文化底蕴不足,缺乏景观灵魂 |
5.5.2 功能分区与景观构成比较单一 |
5.5.3 竹子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认识不足 |
5.5.4 景观要素不够丰富 |
5.5.5 竹类植物种植形式单一,植物造景缺少艺术感 |
5.5.6 竹生长环境良莠不齐 |
5.6 百竹园基础现状的 SWOT 分析 |
5.6.1 Strength(优势) |
5.6.2 Weakness(劣势) |
5.6.3 Opportunity(机遇) |
5.6.4 Threats(挑战) |
第六章 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规划设计 |
6.1 改造规划的意义 |
6.2 提升改造的目标 |
6.3 提升改造的原则 |
6.3.1 功能性原则 |
6.3.2 艺术性原则 |
6.3.3 以人为本原则 |
6.4 提升改造的主要内容 |
6.4.1 合理布局与功能分区 |
6.4.2 突出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功能 |
6.4.3 加强百竹园竹文化建设 |
6.4.4 以人为本的景观改造 |
6.5 提升改造的具体内容 |
6.5.1 入口改造 |
6.5.2 建筑小品改造 |
6.5.3 景观小品改造 |
6.5.4 园路改造 |
6.5.5 水体改造 |
6.5.6 服务设施改造 |
6.6 提升竹林整体景观效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海棠专类园概述 |
1.1.1 海棠 |
1.1.2 植物专类园研究概况 |
1.1.2.1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
1.1.2.2 植物专类园的特征 |
1.1.3 海棠及海棠专类园的发展状况 |
1.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1.3.3 目前中国海棠专类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实地调研法 |
1.3.2.2 分析比较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探析 |
2.1 海棠专类园选址 |
2.1.1 海棠专类园的城市区位和周边环境条件 |
2.1.1.1 考虑城市未来规划 |
2.1.1.2 远离工业园区 |
2.1.1.3 结合周边环境 |
2.1.1.4 交通便利 |
2.1.2 海棠专类园选址的自然条件 |
2.1.2.1 水源 |
2.1.2.2 土壤 |
2.1.2.3 地形地貌 |
2.1.2.4 气候条件 |
2.2 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原则 |
2.3 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念 |
2.3.1 生态理念 |
2.3.2 文化理念 |
2.3.3 创新理念 |
2.3.4 艺术理念 |
2.4 海棠专类园展示方式探析 |
2.4.1 按照海棠植物科属分类方式布置 |
2.4.1.1 苹果属海棠 |
2.4.1.2 木瓜属海棠 |
2.4.2 按照海棠地理分布特征布置 |
2.4.2.1 苹果属海棠 |
2.4.2.2 木瓜属海棠 |
2.4.3 按照海棠形态特征布置 |
2.4.3.1 树型 |
2.4.3.2 花型 |
2.4.3.3 花色 |
2.4.3.4 叶色 |
2.4.3.5 果实 |
2.4.4 按照海棠文化特点布置 |
2.4.4.1 海棠文学 |
2.4.4.2 海棠绘画 |
2.4.4.3 海棠工艺品 |
2.4.4.4 海棠盆景艺术 |
2.4.5 按照海棠经济用途布置 |
2.4.5.1 食用 |
2.4.5.2 药用 |
2.5 海棠专类园景观要素的表达 |
2.5.1 建筑 |
2.5.1.1 入口的风格 |
2.5.1.2 展览馆 |
2.5.1.3 建筑小品 |
2.5.2 水体 |
2.5.3 道路 |
2.5.4 植物 |
2.5.4.1 海棠的配置形式 |
2.5.4.2 海棠与其他植物的配置 |
第三章 结论 |
3.1 研究讨论 |
3.2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概念 |
1.1.1 水湿生植物概念 |
1.1.1.1 狭义的水生植物 |
1.1.1.2 广义的水生植物 |
1.1.1.3 湿生植物 |
1.1.2 水湿生木本植物概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树种耐水湿性的研究 |
1.2.1.1 研究方法 |
1.2.1.2 树种耐水湿能力的评价标准 |
1.2.2 水湿生植物景观研究 |
1.2.2.1 水湿生植物的景观功能 |
1.2.2.2 水湿生植物的选择 |
1.2.2.3 配植方式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3.1 植物耐水湿能力研究尚不深入,分级不够完善 |
1.2.3.3 水湿生植物研究涉及木本植物较少 |
1.2.3.4 对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应用的研究缺乏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1.1 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 |
2.1.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特色 |
2.1.3 水湿生木本植物代表案例及其设计应用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研究 |
2.2.2 实地调查 |
2.2.3 系统分析 |
2.2.4 设计应用 |
3 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 |
3.1 我国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分布 |
3.1.1 湿地分布 |
3.1.2 水湿生木本植物构成的湿地类型 |
3.1.2.1 乔木沼泽 |
3.1.2.2 灌丛沼泽 |
3.1.3 植被类型及分布 |
3.1.3.1 乔木沼泽 |
3.1.3.2 灌丛沼泽 |
3.2 水湿生木本植物种类 |
3.2.1 水湿生木本植物名录 |
3.2.2 落羽杉属 |
3.2.2.1 种类及分布 |
3.2.2.2 景观特色 |
3.2.3 柳属 |
3.2.3.1 种类及分布 |
3.2.3.2 景观特色 |
3.2.4 水松属 |
3.2.4.1 种类及分布 |
3.2.4.2 景观特色 |
3.2.5 榕属 |
3.2.5.1 种类及分布 |
3.2.5.2 景观特色 |
3.2.6 落叶松属 |
3.2.6.1 种类及分布 |
3.2.6.2 景观特色 |
3.2.7 桦木属 |
3.2.7.1 种类及分布 |
3.2.7.2 景观特色 |
3.2.8 桤木属 |
3.2.8.1 种类及分布 |
3.2.8.2 景观特色 |
4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特色及案例分析 |
4.1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特色 |
4.1.1 水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意义 |
4.1.1.1 增加立面变化 |
4.1.1.2 强化植物空间 |
4.1.1.3 丰富季相景观 |
4.1.2 水湿生木本植物群落的景观类型 |
4.1.3 构景形式 |
4.1.3.1 观赏特性 |
4.1.3.2 艺术构图 |
4.1.4 季相变化 |
4.1.4.1 色彩 |
4.1.4.2 树姿 |
4.1.4.3 花果 |
4.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
4.2.1 临安青山湖 |
4.2.1.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1.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概况 |
4.2.1.3 景观特色 |
4.2.2 广州华南植物园 |
4.2.2.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2.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概况 |
4.2.2.3 景观特色 |
4.2.3 长兴仙山湖 |
4.2.3.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3.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概况 |
4.2.3.3 景观特色 |
4.2.4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
4.2.4.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4.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概况 |
4.2.4.3 景观特色 |
4.2.5 新会小鸟天堂 |
4.2.5.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5.2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概况 |
4.2.5.3 景观特色 |
4.2.6 珠海竹洲村 |
4.2.6.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6.2 水湿生木本植物群落概况 |
4.2.6.3 景观特色 |
4.2.6.4 现状及保护措施 |
4.2.7 景宁望东洋高山湿地 |
4.2.7.1 地理与气候概况 |
4.2.7.2 水湿生木本植物群落概况 |
4.2.7.3 景观特色 |
4.2.7.4 现状及保护措施 |
4.2.8 其他案例 |
4.2.8.1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
4.2.8.2 常熟尚湖 |
4.2.8.3 武汉涨渡湖 |
4.2.8.4 广州天河公园 |
4.2.8.5 韶关南华寺 |
4.2.8.6 上饶古水松 |
4.2.8.7 屏南县高山湿地 |
5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设计实例 |
5.1 宁波植物园 |
5.1.1 项目概况 |
5.1.1.1 项目背景 |
5.1.1.2 项目选址 |
5.1.1.3 现状分析总结 |
5.1.2 规划定位与目标 |
5.1.2.1 规划定位 |
5.1.2.2 规划目标 |
5.1.3 植物景观规划 |
5.1.4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设计 |
5.1.4.1 水湿生植物景观类型 |
5.1.4.2 水湿生木本植物选择 |
5.1.4.3 地形及设施设计 |
5.1.4.4 群落设计 |
5.2 萧山湘湖旅游度假区二期湖堤湖岸景观绿化 |
5.2.1 项目概况 |
5.2.1.1 项目背景 |
5.2.1.2 场地分析 |
5.2.1.3 现状分析总结 |
5.2.2 设计目标 |
5.2.3 植物景观规划 |
5.2.4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设计 |
5.2.4.1 水湿生木本植物选择 |
5.2.4.3 地形设计 |
5.2.4.4 群落设计 |
6 结论 |
6.1 我国水湿生木本植物应用存在的问题 |
6.1.1 以景观为目的的应用较少 |
6.1.2 应用种类不够丰富 |
6.1.3 缺乏科学的保护开发 |
6.2 水湿生木本植物应用前景 |
6.2.1 资源分布广泛,适宜个性景观塑造 |
6.2.2 观赏特性多样,易营造丰富景观 |
6.2.3 景观稳定持久,易于养护 |
6.2.4 湿地分布广泛,需求量大 |
6.3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营造建议 |
6.3.1 加强对水湿生木本植物的认识 |
6.3.2 运用科学的营造方法 |
6.3.3 营造单层的植物群落结构为主 |
6.4 论文创新点 |
6.4.1 对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 |
6.4.2 对水湿生木本植物案例开展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
6.4.3 归纳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与规律,并运用到设计实践中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论文涉及到的植物种类名录 |
附录 2 水湿生木本植物名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世界花卉产业发展趋势 |
1.1.1 花卉生产逐渐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
1.1.2 贸易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
1.1.3 消费由传统花卉向新优花卉及品种多样性发展 |
1.1.4 生产和经营企业由独立经营走向合作发展 |
1.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1.2.1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的历程 |
1.2.2 我国花卉产业发展概况 |
1.3 我国花卉消费与市场 |
1.3.1 我国花卉市场状况 |
1.3.2 我国花卉贸易状况 |
1.3.3 我国花卉消费 |
1.3.4 我国花卉零售业 |
1.3.5 我国花卉市场面临问题 |
1.4 当前我国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陕西省概况和花卉发展历史 |
1.5.1 陕西省概况 |
1.5.2 花卉发展历史 |
第二章 调查内容和分析方法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调查内容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调查结果 |
3.1.1 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情况统计 |
3.1.2 主产区花卉生产现状调查 |
3.1.3 主产区花卉流通体系现状调查 |
3.2 陕西省花卉产业现状分析 |
3.2.1 产销情况 |
3.2.2 产业结构 |
3.2.3 区域布局 |
3.2.4 主要栽培和销售的花卉品种 |
3.2.5 生产方式 |
3.2.6 经营实体 |
3.3 部分花卉苗木主产县区 |
第四章 讨论与建议 |
4.1 关于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1 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 |
4.1.2 单位面积产值小,增收效益不明显 |
4.1.3 组织形式落后,带动力量不强 |
4.1.4 综合配套设施不足,信息网络建设滞后 |
4.1.5 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 |
4.2 关于陕西省发展花卉产业的潜力 |
4.2.1 市场需求大 |
4.2.2 产业效益高 |
4.2.3 区域优势明显 |
4.3 对陕西省发展花卉产业的建议 |
4.3.1 完善扶持政策,开成发展共识 |
4.3.2 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产业升级 |
4.3.3 延伸产业链,健全流通网络 |
4.3.4 完善服务体系,保障产业稳定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珍稀花卉日本海棠(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婚庆主题农庄景观规划研究[D]. 邓玉.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2]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甘肃永靖县植物园规划设计研究[D]. 李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4]广西北部湾地区滨海城市道路植物景观设计研究 ——以龙泾大道为例[D]. 曾祥兴. 广西大学, 2019(06)
- [5]南京市三个综合公园秋冬观果树种资源调查及观赏期研究[D]. 周珍珍.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川西地区典型花海景观研究[D]. 桑丹.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7]北方竹子专类园建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以楼观台百竹园提升改造规划为例[D]. 康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D]. 张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及其应用研究[D]. 黄若之.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10]陕西省花卉产业发展分析[D]. 秦云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