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大力推广频振灯杀虫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若晨[1](2021)在《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南方石漠化治理取得阶段成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喀斯特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实现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地理学、环境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3E系统等理论,针对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可行性分析指标匮乏和利用技术单一且效率低的科技问题。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和石漠化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施秉喀斯特、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对研究区23个村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气象监测数据收集,运用调查分析法、气候学计算法、参与式农村评估等方法,围绕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重点阐明不同石漠化等级太阳能利用的可行性,集成太阳能利用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与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结构优化和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农村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最丰富。从年均太阳总辐射和年平均日照时数空间分布来看,呈现出从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最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次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最小;从太阳总辐射月变化来看,三个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变化呈现出单峰型,1月最小,7、8月最大;夏季总辐射最高,春季次之,秋冬最小。从年变化来看,施秉喀斯特研究区总辐射在2017年最低,随后逐渐增高;毕节撒拉溪和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太阳总辐射年变化趋势呈现出“W”型。三个研究区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的月变化趋势相同,7、8月达到最大值,1月值最低,呈现出单峰型的特点;春夏最高,秋冬最小;年日照时数和年日照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年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2)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总体属于等级一般区,夏季利用潜力大。贞丰-关岭花江太阳能资源等级为丰富区,且较为稳定,利用潜力最高,最适宜利用月份主要在4-8月;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资源一般等级,太阳能资源不稳定,夏季利用潜力最大。(3)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三个研究区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能源利用结构以及环境现状等方面可选择不同的太阳能利用方式。贞丰-关岭花江研究区适宜发展大型光伏发电站和户用光伏屋顶,构建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毕节撒拉溪研究区在发展小型太阳能设备,冬季结合煤炭利用的方式具有可行性;施秉喀斯特研究区利用小型太阳能设备,构建风光互补或光沼互补利用模式,并且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太阳能路灯、景观式杀蚊灯等产品。(4)集成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通过对太阳能资源情况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研究,发现太阳能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系统总结了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的光电技术、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光热技术,集成了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热水器防堵装置和污垢处理方法以及综合利用能源体系等技术体系。在施秉喀斯特无-潜在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光电两用太阳能热水器、景观式太阳能杀蚊灯,辅以沼气发酵技术;在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石漠化示范点选择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节煤回风炉灶;在贞丰-关岭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地示范点太阳能资源丰富,构建以光伏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庭院式照明灯、太阳能路灯为主体的太阳能综合利用体系进行示范。示范后,室内环境明显改善,对CO2和SO2的起到了减排效果,节省了能源开支。论文对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主要从生活能源角度出发,未来研究可以把太阳能与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并应用到石漠化治理中,实现喀斯特农村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需解决的问题。
田丽[2](2020)在《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文中认为抗虫棉的广泛种植减少了大量农药的施用,使次要靶标害虫斜纹夜蛾转向危害数量上升,但其他农作物上长期以来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手段仍依赖于化学防治,致使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有关斜纹夜蛾抗药性的研究较多,但抗性机制仍不够清楚。本研究首先分析斜纹夜蛾取食不同处理条件下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后生育历期、化蛹率、羽化率等生物学特性的变化;然后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农药处理条件下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及其不同组织对斜纹夜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影响;进一步利用动态转录组组织分析斜纹夜蛾对农药响应过程中的药物代谢途径变化和响应农药的关键通路及相关基因;并对影响肠道微生物和响应农药代谢通路上的关键基因TLRs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这些介导农药的抗药性基因进行验证。本研究对于明确抗虫棉和抗除草剂棉对斜纹夜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抗药性效应,对加强斜纹夜蛾抗性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害虫抗性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新方法和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以抗虫棉为对照,抗草甘膦棉饲喂的斜纹夜蛾在日龄重、化蛹率、羽化率、生育历期无显着差异性,说明转基因抗草甘膦棉对非目标生物斜纹夜蛾能达到抗虫棉安全级别;但是用草甘膦除草剂处理抗草甘膦棉后,处理组化蛹率、羽化率和雄性蛹重较对照组显着减少,说明草甘膦会影响非目标生物斜纹夜蛾的生长发育。大田试验中,用喷施和未喷施草甘膦的抗草甘膦棉饲喂斜纹夜蛾幼虫,四龄幼虫肠道细菌丰度达到显着差异的是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且与处理成负相关性;在五龄幼虫肠道细菌丰度达到显着差异的是与药剂处理成正相关性的雷尔氏菌(Ralstonia);进一步分析差异菌功能,发现共有差异菌富集4种功能,分别是Amino acid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Carbohydrate transport and metabolism、Translation,ribosomal structure and biogenesis、Translation,说明涉及这几个功能的微生物在响应除草剂草甘膦过程中有重要作用。2.利用常用农药阿维菌素、苦参碱添加人工饲料饲喂斜纹夜蛾三龄幼虫72h后,取中肠及体壁样本,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的分布和丰度,发现农药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共同的优势菌为肠球菌(Enterococcus);肠道菌群存在显着差异(P<0.05)农药处理后丰度增加的是疣微菌(Verrucomicrobia);属水平上其他显着差异菌八种。对幼虫肠道以外的体壁细菌类群丰度差异分析,发现处理组和对照组在门水平上存在一个显着差异菌是螺旋体菌(Saccharibacteria),农药处理组丰度上升,在属水平有显着差异的菌丰度与处理组全部成正相关表达,且达到26类之多,这些与农药处理组正相关的各种菌多与农药代谢、抗性形成有关。3.以斜纹夜蛾五龄幼虫为研究对象,对人工饲料和人工饲料添加杀虫剂饲喂斜纹夜蛾后6h、12h、24h、48h和72h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并构建斜纹夜蛾农药代谢动态转录图谱,发现幼虫在12 h时对杀虫剂以P450代谢为主要机制,随后参与该机制的基因数量逐渐增加,在48小时后,响应杀虫剂的机制变为以TOLL和IMD代谢机制为主,通过RT-q 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趋势一致。使用加权相关网络分析进一步确定了与在12h和24h时的杀虫剂反应相关的共表达模块成显着相关(r=0.403,P=0.0371;r=0.436,P=0.023),从这些共表达模块中进一步分析出48个与杀虫剂反应相关的候选基因。4.利用公布斜纹夜蛾基因组对TLRs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共鉴定出了7个TLRs基因,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斜纹夜蛾TLRs家族基因成员在鳞翅目害虫TLRs基因家族中的进化关系,发现斜纹夜蛾的TLRs家族基因与棉铃虫TLRs家族基因同源性较高;对这7个基因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LOC111354111在肠道中高度表达,并同时发现了5个基因对农药处理产生了积极响应;结合转录组数据对产生农药响应的TLRs进行基因表达网络进行鉴定,发现LOC111357546和其他30个基因之间存在共表达关系,这些基因主要涉及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途径、细胞定位、信号传导、细胞调控过程、生物调控过程,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斜纹夜蛾抗药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何杨青青[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君山区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陆漫[4](2020)在《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火龙果是近年来崛起势头猛烈的一种热带水果。2019年,南宁市火龙果种植面积约9667ha,产量约150,000t。南宁市是广西最大火龙果生产基地,良庆区在南宁市重点推进火龙果生产进程中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增,病虫害问题持续存在且日益严重。因此,加强对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十分迫切。本文对良庆区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种植户基本情况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良庆区乃至广西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良庆区火龙果产区,主要以“公司+生产种植基地+农户”、“公司+生产种植基地”和“生产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三种种植模式带动发展火龙果生产,辖区内所有大规模生产经营者和大部分火龙果种植户(合作社)在对火龙果进行病虫害防治时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以生态调控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调控应用上,采用设施化栽培和梯带水土保持、淋灌、滴灌等技术,同时注重选用抗病品种、无病毒苗木、栽培管理等措施;在物理防治应用上,使用振频式杀虫灯、诱捕器、黄板和白色尼龙网防虫袋等技术产品。2019年,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面积累计达3255ha,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减少2-3次/年,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良庆区火龙果产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经营者(种植户)存在绿色防控意识不强、选种更新引进盲目、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经营规模发展局限等问题;政府部门推广不明显,合理布局规划缺乏、激励政策目录不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等现象需改善;社会市场供应不足,存在技术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等矛盾,使得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距离全面推广的任务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对策:(1)深入宣传引导,增强绿色防控意识;(2)合理布局规划,扩大绿色防控辐射面;(3)推广高产栽培,提高绿色防控水平;(4)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绿色防控应用;(5)统筹政策支持,确保绿色防控落地;(6)严格责任管理,保障绿色防控资源;(7)创新技术集成,发挥绿色防控成效。本文还就如何建立绿色防控长效机制、如何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赵津津[5](2020)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城乡生态环境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人解决城乡生态环境问题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城乡生态关系理论逐步完善、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当代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为我国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工作在短短几年时间迈上新台阶,取得了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积累了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以及促进城乡利益协调。美丽中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谋划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统筹生态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创新,施行最严密的法治,是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压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保责任,则是有效推动顶层设计落地实施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城乡利益协调采取的重要举措有:第一,统筹城乡空间规划。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第二,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多年来,流域生态补偿与森林生态补偿在政策制定、法律保障和地方实践各层面都做出丰富的探索。第三,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我国重视利用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补齐农村环境短板,为城市提供生态支持。但也应看到,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依然面临现实挑战,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为应对这些挑战,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丁山峰[6](2018)在《诱虫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价》文中提出为明确诱虫灯在芒果园芒果害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用LED灯、黑光灯和频振灯等3种不同诱虫灯,采取灯光诱集与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海南省东方市岛西林场芒果基地和儋州市宝岛新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八队芒果基地对芒果害虫进行了监测与防治试验,分析了诱虫灯的诱集效果及其与田间发生虫口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及灯光诱杀后果园虫口减退率。结果如下:(1)明确了频振灯、LED灯和黑光灯等诱虫灯在芒果园可诱集到芒果害虫及与果园害虫种类的相关性。在东方市岛西林场芒果园,3种诱虫灯可诱集到害虫29种,田间调查害虫有24种,其中21种在灯光诱集和田间调查中均有发现;在儋州市宝岛新村八队芒果园,3种诱虫灯可诱集到害虫39种,田间调查害虫有38种,其中26种在灯光诱集和田间调查中均有发现。表明诱虫灯可用于这些芒果害虫的种类与危害的监测。(2)发现诱虫灯对红脚丽金龟等几种重要芒果害虫发生动态及数量有较好的监测效果。针对东方市试验点诱集到数量较多的红脚丽金龟Anomala cupripes、芒果叶瘿蚊Erosomyia mangicola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和灰白条小卷蛾Atgyroploce aprbola及儋州市试验点诱集到数量较多芒果叶瘿蚊、芒果扁喙叶蝉Idioscopus incertus和芒果切叶象甲Deporaus marginatus,在东方市试验点,红脚丽金龟、芒果叶瘿蚊、绿额翠尺蛾和灰白条小卷蛾的田间数量波动与灯诱成虫变波动趋势基本相一致,而在儋州市试验点,只有芒果叶瘿蚊的田间虫瘿数量波动与灯诱成虫数量波动趋势基本相一致。红脚丽金龟、芒果叶瘿蚊、绿额翠尺蛾和灰白条小卷蛾的田间种群数量与灯光诱集数量显着正相关,在东方,频振灯、黑光灯、LED灯相关系数分别为红脚丽金龟r=0.879、0.905、0.917,芒果叶瘿蚊r=0.765、0.549、0.483,绿额翠尺蛾r=0.486、0.469、0.536,灰白条小卷蛾r=0.673、0.709、0.745;在儋州,芒果叶瘿蚊r=0.656、0.631、0.628,表明可以利用灯光诱集监测田间虫口数量。(3)不同诱虫灯诱集的效果不同。在东方实验基地频振灯、LED灯和黑光灯相比,其诱集到的芒果害虫分别为29、25和22种;对红脚丽金龟、芒果叶瘿蚊、绿额翠尺蛾和灰白条小卷蛾等灯光诱集效果好的几种重要芒果害虫,黑光灯对红脚丽金龟的诱集效果显着高于频振灯和LED灯,其诱集数量分别为440头、253头和139头;频振灯和LED灯对芒果叶瘿蚊的诱集效果较佳,其诱集数量分别为197头和213头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且均显着高于黑光灯的31头;频振灯对灰白条小卷蛾和绿额翠尺蛾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其诱集数量分别为61头和76头。频振灯、黑光灯和LED灯对天敌的杀伤作用也存在差异,频振灯、黑光灯和LED灯在东方所诱杀的昆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17、1:0.45和1:1.23,在儋州分别为1:7.62、1:2.07和1:3.86。(4)诱虫灯对红脚丽金龟等几种芒果重要害虫防治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针对红脚丽金龟、芒果叶瘿蚊、绿额翠尺蛾和灰白条小卷蛾等几种对诱虫灯具有较好趋向的害虫,本试验中明确了频振灯对红脚丽金龟、芒果叶瘿蚊、绿额翠尺蛾和灰白条小卷蛾等的诱杀可引起一定的虫口减退,在距灯10m、30m、50m、70m、100m、120m处,红脚丽金龟虫口减退率分别为71%、62%、49%、42%、23%和10%,芒果叶瘿蚊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39%、26%、13%、-15%、-4%和8%,绿额翠尺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50%、27%、-12%、10%和2%,灰白条小卷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56%、40%、5%、8%、-16%和-7%,其总体减退率偏低。
李智深[7](2014)在《不同灯光测控储粮害虫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灯光监测昆虫的种群的动态是目前无公害防治害虫方法中的研究热点。本文开展了不同灯光对储粮害虫的监测和防控的研究,研究了灯光测报储粮害虫与传统选筛法之间的对比,以及灯光诱杀储粮害虫的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杀虫灯对锈赤扁谷盗的诱杀均有明显效果,均随着虫量的增加,诱杀虫量也明显增加,但诱杀虫量明显不同。不同储粮害虫对不同光源敏感性不同。在成虫活跃期和高峰期,各种杀虫灯杀虫数量均表现出了不稳定的趋势,其中紫外高压灯杀虫量变化幅度较大。节能灯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杀虫量呈稳步上升趋势。通过不同灯光对对害虫的测控效果,提出不同灯光在不同粮库的应用方案,并就目前灯光测控储粮害虫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储粮害虫防治进行了展望,引导广大储粮管理人员正确选择储粮害虫防治方法,真正做到“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以达到绿色储粮的要求。
吕国强,赵文新,王江蓉[8](2013)在《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近年来,我省各级植保部门认真贯彻农业部有关通知精神,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列人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织和技术措施,强化宣传引导,搞好示范带动,注重集成创新,加大推广力度,使此项工作在短时间即取得了突破新进展,在有效保护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减轻了生态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薛伟伟,张玉红[9](2013)在《漯河市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蔬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蔬菜的品种和质量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蔬菜产品和生态环境不受污染,本文对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卢增斌[10](2010)在《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螟虫是我国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发生面积广,为害重,已经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害虫对水稻增产和保证我国的粮食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防治水稻螟虫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单纯的使用化学杀虫剂,不仅引起“3R”问题,而且影响稻田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破坏生态平衡失调,同时农药残留影响人畜健康、食品安全等。本文通过大田条件下,研究防治螟虫的各个单项技术对螟虫的防治效果,节肢动物群落影响以及田间落卵量和诱蛾效果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水稻螟虫无公害的综合防治体系。同时,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多样性的影响以及靶标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水稻的抗性,以期能为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1农业防治田间防效本研究中使用的农业防治措施包括适时提早翻耕、科学施肥、科学管水、低桩收割和农业综合防治。农业措施对于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化螟落卵量在不同类型的稻田与对照相比降低42.85%—80.00%,早稻和中稻上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5.88%和53.95%,三化螟防治效果为90.68%,其中早耕灌水防效为35.84%;同时,农业防治措施能显着提高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数量,降低植食昆虫数量;另外,农业防治田块显着提高了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保持稻田生物群落的平衡。2药剂防治螟虫田间防效2008年在大冶对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锐劲特80%WG、乐斯本48%EC、茚虫威15%EC、杀虫单90%WP、乙酰甲胺磷30%EC、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锐)、异硫氰酸酯(宏劲13号)等8种药剂防治三化螟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卵孵盛末期施药的防治效果优于卵孵高峰期;在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群落相似性指数方面,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与对照相比基本接近。因此,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在三化螟卵孵盛末期施药作为推荐药剂,乐斯本48%EC可以作为推荐使用的备用药剂。2009年在鄂州、大冶、当阳3地试验对常用的防治二化螟的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期望筛选出适合当地的农药种类。结果表明,25%毒死蜱和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在大冶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0天和25天防效分别为80.81%、80.81%和74.81%、75.59%;在鄂州,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劲1号)、40%毒死蜱EC和75%乙酰甲胺磷WP,早稻防效分别为93.04%、89.74%、91.58%和94.51%,晚稻上分别为96.01%、88.89%、92.02%和96.90%;在当阳,杀单·.苏云药后7天和15天的防效分别为96.73%和67.38%。节肢动物多样性调查表明,各个药剂的处理对对照相比,能降低植食者数量,提高捕食者优势度,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方面都没有差别,说明各个药剂对节肢动物群落无负面的影响,这可能与小区面积较小和取样时存在误差有关。3性引诱剂田间防效采用水盆诱捕器和三角诱捕器研究二化螟和三化螟性引诱剂的防治效果,诱捕器放置密度为3诱捕器每亩。结果表明,二化螟性引诱剂的诱蛾量随着水稻类型(早中晚稻)和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总体的诱蛾量很小(0.35头/盆/日左右),在不同试验地点防治效果在26.23%—61.88%之间波动,有效的防控范围半径2.5m左右;三化螟诱芯SI2009521A的效果优于三化螟诱芯SI20093241,平均每天单钵诱螟蛾量分别为0.57头和0.49头,防治效果在25%—34%之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性诱区能都提高捕食者的数量,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相比也存在明显的优势,说明性引诱剂对环境比较友好。4频振灯田间防效本文对灯光诱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采用佳多公司生产的频振式杀虫灯,密度为150米/盏,结果表明频振灯诱蛾量很大,三化螟诱蛾量为26.2头/灯/夜,灯下三化螟蛾雌雄比为1.51:1,平均怀卵率20.7%;鄂州,二化螟3盏灯共诱蛾量为1185头,性比为5.24:1,平均怀卵率21.68%;当阳,3盏灯共诱蛾量为7886头,第二代雌雄比为1.86:1,雌蛾怀卵率21.43%,第三代雌雄比为1.75:1,雌蛾怀卵率25.05%。对雌蛾的引诱效果优于雄蛾,田间螟虫落卵量比对照减少量在53.53%—77.98%之间,对螟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60%以上,有效控制范围距灯的距离为30-50m。节肢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性诱区能都提高捕食者的数量,降低植食者的数量,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相比不一致。5综合防控效果该试验主要在鄂州和当阳进行,有机组合各个单项防治措施研究对二化螟的综合防治效果,结果很好的说明综防区不仅能够减轻二化螟的发生和为害,降低田间落乱量50%以上,把螟害率控制在2%以下,防治效果控制在38.77%和82.21%之间,增加产量,早稻单产增15.8%,晚稻增产7.53%,而且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生态控制的作用。6转基因水稻对稻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节肢动物各功能团优势类群组成在Bt水稻田与对照间基本相同:植食性昆虫优势类群大多是螟蛾科的稻纵卷叶螟和飞虱科的白背飞虱与褐飞虱;寄生性昆虫大多是寄蝇科、茧蜂科和姬蜂科;捕食性天敌以蜘蛛占绝对优势;中性昆虫主要是蚊科和摇蚊科,转基因水稻田在4个功能团的组成和优势度方面与对照田没有差别。节肢动物群落的主要参数除物种丰富度年际之间有变化之外、其余三个参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方面与对照没有差别,转基因抗虫水稻田块和对照田Bray-Curtis距离系数,相异性指数小,群落相似性比较高。说明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田间的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总体来说比较小,对节肢动物群落没有负面的影响。Bt水稻和相应的对照田块,非靶标害虫飞虱科和叶蝉科的主要昆虫以及优势蜘蛛及其组成的主要科的数量动态变化基本一致,年际之间略有变化,说明转基因水稻非靶标害虫刺吸式口器害虫和捕食性天敌蜘蛛类群没有负面的影响。7螟虫对转基因水稻的抗性研究转基因抗虫水稻不论是第一年种植的新品种还是连续种植十年的品种,不论是在大田或者网罩,自然感虫或者人工接虫条件,接虫量多或少,转基因抗虫水稻都能够对螟虫的为害有着比较高的抗性水平,螟害率低于1.5%,卷叶率低于12.62%。以上单项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农业防治和灯光诱杀能够有效的减少螟虫田间落卵量,对螟虫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诱芯的效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对螟虫的控制波动较大;化学农药对螟虫同样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较好的药剂有20%氯虫苯甲酰胺SC(康宽)、乐斯本48%EC、25%毒死蜱、异硫氰酸酯·毒死蜱(宏毒)、异硫氰酸酯·锐劲特(宏劲1号)、40%毒死蜱EC、75%乙酰甲胺磷WP、杀单·.苏抗虫转基因水稻对螟虫也具有比较好的控制效果,对非靶标刺吸式害虫的防控作用比较弱。各个单项防控技术措施能够减少植食者的数量,增加捕食者的数量,对田间的节肢动物群落无不良影响。根据评价的结果,我们认为的综合防控技术是:选育抗性品种,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生物控制作用和选用灯光诱杀,辅以化学农药防治。
二、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大力推广频振灯杀虫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大力推广频振灯杀虫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研究现状 |
(一)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
(二)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与优化调控 |
(三)太阳能资源评估与技术利用研究进展 |
二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四)资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三 喀斯特地区太阳能资源评估 |
(一)太阳能资源 |
1 太阳总辐射 |
2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
(二)太阳能资源评估 |
1 丰富度评估 |
2 稳定度评估 |
3 利用价值评估 |
4 并网发电适宜程度评估 |
四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可行性分析 |
(一)自然与资源因素分析 |
1 太阳能资源可利用量 |
2 石漠化等级 |
(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
1 政策因素 |
2 家庭基本特征 |
3 居民使用意愿 |
4 能源基础设施 |
(三)生活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
1 能源用户结构 |
2 能源消费量结构 |
3 能源消费的主要途径 |
(四)环境因素分析 |
1 大气环境 |
2 生活环境 |
(五)太阳能赋存与差异化利用策略 |
1 喀斯特山地峡谷无-潜在石漠化区(施秉喀斯特) |
2 喀斯特高原山地潜在-轻度石漠化区(毕节撒拉溪) |
3 喀斯特高原峡谷中-强度石漠化区(贞丰-关岭花江) |
五 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优化调控与应用示范验证 |
(一)喀斯特农村现有成熟技术 |
1 光电转换技术 |
2 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技术 |
3 光热转换技术 |
(二)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 |
1 太阳能数据监测 |
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 |
3 太阳能光电利用技术 |
4 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
(三)喀斯特农村太阳能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建设内容 |
3 太阳能利用现状评价与措施布局 |
4 太阳能利用措施设计与应用示范过程 |
5 太阳能利用示范点建设成效与验证分析 |
六 结论与讨论 |
1 主要结论 |
2 主要创新点 |
3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斜纹夜蛾对农作物的危害概述 |
1.1.1 斜纹夜蛾对棉花作物的危害 |
1.1.2 农作物上对斜纹夜蛾化学防治及其抗性研究 |
1.1.3 农作物上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方法 |
1.2 农作物害虫抗药性机制研究现状 |
1.2.1 作物害虫代谢抗性研究进展 |
1.2.2 作物害虫靶标抗性研究进展 |
1.3 农作物害虫肠道微生物介导的抗药性研究进展 |
1.4 多组学研究进展 |
1.4.1 转录组在昆虫中的应用 |
1.4.2 微生物组学在昆虫中的应用 |
1.4.3 基因组学在昆虫中的应用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耐草甘膦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多样性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活体棉株饲养方法 |
2.2.2 离体棉叶片饲养方法 |
2.2.3 人工饲料饲养方法 |
2.2.4 田间饲养方法 |
2.2.5 处理与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离体和整株处理耐草甘膦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2.3.2 草甘膦处理条件下斜纹夜蛾肠道细菌多样性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杀虫剂处理对斜纹夜蛾共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斜纹夜蛾幼虫收集 |
3.2.2 供试化合物和配制 |
3.2.3 实验设计及取样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条件下斜纹夜蛾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
3.3.2 用LEfSe法测定农药处理下细菌类群的丰度差异分析 |
3.3.3 农药处理下斜纹夜蛾幼虫肠道细菌类群丰度差异显着性检验 |
3.3.4 化学农药处理下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细菌类群丰度差异显着性检验 |
3.3.5 苦参碱和阿维菌素农药处理斜纹夜蛾内生菌物种丰度性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斜纹夜蛾五龄幼虫响应农药动态转录组分析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样品采集 |
4.2.2 总RNA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4.2.3 基因表达分析 |
4.2.4 基因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 |
4.2.5 共表达网络分析和hub基因鉴定 |
4.2.6 使用RT-qPCR验证差异基异基因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转录组数据概述 |
4.3.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
4.3.3 用RT-qPCR分析验证处理48h时Toll和Imd信号通路的DEGs |
4.3.4 响应杀虫剂的共表达基因网络分析 |
4.3.5 杀虫剂处理12h和24h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鉴定 |
4.4 讨论 |
第5章 斜纹夜蛾TOLL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和农药抗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全基因组鉴定斜纹夜蛾TLR基因家族成员 |
5.2.2 TLR蛋白序列特征和基因结构分析 |
5.2.3 序列多重比对,系统进化和保守结构域分析 |
5.2.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5.2.5 斜纹夜蛾TLR基因家族成员表达特性分析 |
5.2.6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3 结果 |
5.3.1 斜纹夜蛾TLR基因的鉴定和特征分析 |
5.3.2 斜纹夜蛾TLR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5.3.3 斜纹夜蛾TLR基因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5.3.4 斜纹夜蛾TLR基因不同组织表达和农药处理下特异性分析 |
5.3.5 斜纹夜蛾响应农药TLR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5.4 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结果表 |
附表2 农药处理下不同时间上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 |
1.3 国内外火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3.1 火龙果病虫害概况 |
1.3.2 火龙果病虫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
1.4 良庆区的自然资源及农业生产概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归纳 |
2.2 调查方式 |
2.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良庆区火龙果种植户的基本情况 |
3.1.1 年龄构成 |
3.1.2 受教育程度 |
3.1.3 种植年限 |
3.1.4 种植面积 |
3.1.5 兼业情况 |
3.1.6 合作社成员情况 |
3.2 良庆区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 |
3.2.1 种植历史和规模 |
3.2.2 种植品种及分布 |
3.2.3 苗木来源 |
3.2.4 栽培模式 |
3.2.5 管理情况 |
3.2.6 组织化情况 |
3.2.7 精深加工情况 |
3.2.8 销售情况 |
3.2.9 政策扶持情况 |
3.3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 |
3.3.1 园区建设情况 |
3.3.2 无病毒苗木应用情况 |
3.3.3 病虫害发生情况 |
3.3.4 农药使用情况 |
3.3.5 获取农资信息情况 |
3.3.6 资金投入情况 |
3.3.7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情况 |
3.3.8 获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信息渠道情况 |
3.3.9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情况 |
3.3.10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 |
3.3.11 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满意度 |
3.3.12 培训情况 |
3.3.13 政府农业部门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参与情况 |
3.4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效益分析 |
3.4.1 经济效益 |
3.4.2 社会效益 |
3.4.3 生态效益 |
3.5 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3.5.1 绿色防控意识不强 |
3.5.2 选种更新引进盲目 |
3.5.3 栽培管理技术落后 |
3.5.4 经营规模发展局限 |
3.5.5 政府激励政策缺乏 |
3.5.6 监管体系不健全 |
3.5.7 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
3.6 对策 |
3.6.1 深入宣传引导,增强绿色防控意识 |
3.6.2 合理布局规划,扩大绿色防控辐射面 |
3.6.3 推广高产栽培,提高绿色防控水平 |
3.6.4 发展规模经营,加快绿色防控应用 |
3.6.5 统筹政策支持,确保绿色防控落地 |
3.6.6 严格责任管理,保障绿色防控资源 |
3.6.7 创新技术集成,发挥绿色防控成效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如何建立绿色防控长效机制 |
4.1.2 如何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农业现代化 |
4.2 结论 |
4.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良庆区小规模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绿色防控技术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城乡生态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发展 |
第一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萌芽 |
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
二、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生态关系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城乡生态问题的批判 |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城乡生态关系的设想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二、改革开放后至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人对城乡生态关系的探讨 |
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一节 国土空间面貌发生深刻改变 |
一、国土空间布局表现出较为合理的趋向 |
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趋势得以扭转 |
第二节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一、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效显现 |
二、农业面源污染扩大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
第三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
一、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实现程度大幅提高 |
二、生态补偿取得明显成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一:注重顶层设计及其推动落实 |
第一节 高屋建瓴制定发展战略 |
一、美丽中国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城乡生态一体化导向 |
第二节 推动政策制定和法制化进程 |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密集出台 |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建设法制化加速推进 |
第三节 推动顶层设计的落地实施 |
一、自上而下层层推动 |
二、先行试点与经验推广 |
三、以生态环保责任制强化落实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统筹推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之二:促进城乡利益协调 |
第一节 城乡利益协调的理论阐释 |
一、城乡利益分配不均的困境 |
二、以城市利益让渡调整利益格局 |
三、城乡互利合作实现利益最大化 |
第二节 统筹城乡空间规划 |
一、坚持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导向 |
二、科学划定“三区三线” |
三、推动城乡空间规划的协调统筹 |
四、促进城乡“三生空间”合理布局 |
第三节 推动生态补偿创新发展 |
一、推动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
二、推动森林生态补偿的制度建设和实践探索 |
第四节 城乡优势互补共建生态文明 |
一、以城带乡助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
二、补齐农村环境短板锚固城市生态本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面临的挑战 |
第一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突出 |
一、城乡空间规划仍不平衡不协调 |
二、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能力不平衡 |
三、生态农业发展不充分问题突出 |
第二节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
二、要素配置不均衡导致城乡统筹推进机制不完善 |
三、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不健全 |
第三节 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不完善及治理效能不彰显 |
一、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有待完善 |
二、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
三、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不彰显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时代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持续统筹推进的应对策略 |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乡融合发展 |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引领城乡空间发展 |
二、坚持“生态价值论”和“两山论”理念引领生态补偿 |
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引领生态保护修复 |
第二节 推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充分发展 |
一、平衡协调城乡空间规划 |
二、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能力 |
三、挖掘生态农业发展潜力 |
第三节 完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机制 |
一、完善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机制 |
二、以要素自由流动完善城乡统筹推进机制 |
三、健全生态补偿的城乡协同机制 |
第四节 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及治理效能提升 |
一、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政策制定 |
二、完善城乡统筹的生态文明法律法规 |
三、促进城乡统筹的生态治理效能提升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诱虫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芒果害虫及其为害 |
1.2 昆虫趋光性及其机理 |
1.2.1 昆虫趋光性 |
1.2.2 昆虫趋光性的机理 |
1.3 昆虫趋光性在农林害虫中的应用 |
1.3.1 黑光灯 |
1.3.2 高压汞灯 |
1.3.3 频振灯 |
1.3.4 LED诱虫灯 |
1.3.5 太阳能诱虫灯 |
1.4 存在问题 |
1.4.1 灯光诱杀对天敌昆虫的影响 |
1.4.2 灯光诱杀对中性昆虫的伤害 |
1.4.3 灯下害虫局部猖獗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地点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诱虫灯对芒果园害虫的诱集试验 |
2.3.2 果园害虫发生种类及虫口数量与诱集种类及数量相关性研究 |
2.3.3 频振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控害效果评价 |
2.3.4 昆虫种类的识别鉴定 |
2.3.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芒果园害虫发生种类及数量 |
3.1.1 岛西芒果园害虫发生种类及数量 |
3.1.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园害虫发生的种类及数量 |
3.2 3种诱虫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
3.2.1 3种诱虫灯对岛西芒果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
3.2.2 3种诱虫灯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园主要害虫的诱集效果 |
3.3 芒果园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
3.3.1 东方芒果园主要害虫年度发生动态 |
3.3.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园主要害虫年度发生动态 |
3.4 田间发生虫口密度与诱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1 岛西芒果园田间虫口密度与诱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4.2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芒果园田间虫口密度与灯光诱集虫口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 3种诱虫灯所诱集昆虫的益害比 |
3.5.1 岛西芒果园3种诱虫灯所诱集昆虫的益害比 |
3.5.2 儋州芒果园3种诱虫灯所诱集昆虫的益害比 |
3.6 频振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评价 |
4 讨论 |
4.1 关于利用诱虫灯进行芒果害虫监测 |
4.2 关于利用诱虫灯进行芒果害虫防治 |
4.3 关于诱虫灯在芒果害虫监测与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不同灯光测控储粮害虫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储粮害虫的危害性与抗药性 |
1.1.1 储粮害虫的危害性 |
1.1.2 储粮害虫的抗药性 |
1.2 储粮害虫测控研究现状 |
1.2.1 储粮害虫检测研究现状 |
1.2.2 储粮害虫识别研究现状 |
1.2.3 储粮害虫防治研究现状 |
1.3 我国目前储粮害虫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
1.4 灯光诱杀储粮害虫的原理 |
1.5 灯光测控害虫的研究进展 |
1.5.1 灯光测控害虫研究概况 |
1.5.2 几种诱虫灯的诱杀效果 |
1.5.2.1 频振灯的诱杀效果 |
1.5.2.2 黑光灯的诱杀效果 |
1.5.2.3 太阳能灭虫灯的诱杀效果 |
1.5.2.4 LED 灯的诱杀效果 |
1.5.2.5 紫外灯的诱杀效果 |
1.6 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灯光测控储粮害虫研究 |
2.1 储粮虫情的发生发展规律与趋光性 |
2.2 灯光测控储粮害虫实验方法和材料 |
2.2.1 灯光检测储粮害虫实验方法 |
2.2.2 灯光控制储粮害虫实验方法 |
2.2.3 频振灯检测储粮害虫实验材料 |
2.2.4 紫外高压灯检测储粮害虫实验材料 |
2.2.5 节能灯检测储粮害虫实验材料 |
2.3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
2.3.1 经过连续数月的实验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灯光检测储粮害虫数量分析 |
2.3.4 熏蒸时间与用药量的比较 |
2.4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
第3章 结论与展望 |
3.1 结论 |
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目录 |
(10)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害虫综合治理(IPM) |
1.3 害虫防治的主要措施 |
1.3.1 植物检疫(plant quarantine) |
1.3.2 农业防治(agricul control) |
1.3.3 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
1.3.4 物理防治(physical control) |
1.3.5 化学防治(chemical control) |
1.3.6 二化螟性引诱剂的大面积应用 |
1.4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和转基因水稻培育的发展历程 |
1.4.1 转基因作物种植概况 |
1.4.2 转基因水稻培育的发展历程 |
1.5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风险 |
1.5.1 基因漂流的风险 |
1.5.2 害虫对转基因作物的抗性 |
1.5.3 转基因抗虫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1.5.4 食品安全风险 |
1.6 目的和意义 |
1.7 主要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农业防治对螟虫的田间防效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水稻品种 |
2.1.2 试验地点 |
2.1.3 主要技术措施 |
2.1.4 调查方法 |
2.1.5 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落卵量 |
2.2.2 螟害率 |
2.2.3 节肢动物群落 |
2.3 讨论 |
第三章 8种药剂对三化螟的田间防效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地点 |
3.1.3 试验处理与设计 |
3.1.4 调查方法 |
3.1.5 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螟害防治效果 |
3.2.2 功能团组成及其优势度 |
3.2.3 功能团内科的组成及其优势度分布 |
3.2.4 节肢动物群落主要参数 |
3.2.5 群落相似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几种药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效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地点 |
4.1.3 试验处理与设计 |
4.1.4 调查方法 |
4.1.5 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螟害率 |
4.2.2 节肢动物群落 |
4.3 讨论 |
第五章 螟虫性引诱剂田间防效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地点 |
5.1.3 诱捕器设置 |
5.1.4 调查方法 |
5.1.5 分析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诱蛾量 |
5.2.2 螟害率 |
5.2.3 节肢动物 |
5.3 讨论 |
第六章 频振灯对螟虫田间防效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地点 |
6.1.3 频振灯的设置 |
6.1.4 调查方法 |
6.1.5 分析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诱蛾量 |
6.2.2 落卵量 |
6.2.3 螟害率和卷叶率 |
6.2.4 节肢动物 |
6.3 讨论 |
第七章 综合防治田间试验效果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水稻品种 |
7.1.2 试验地点 |
7.1.3 试验设计 |
7.1.4 试验材料 |
7.1.5 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诱蛾量的变化 |
7.2.2 落卵量 |
7.2.3 螟害率 |
7.3 讨论 |
第八章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8.1 材料和方法 |
8.1.1 水稻品种 |
8.1.2 试验设计 |
8.1.3 田间管理 |
8.1.4 取样和调查 |
8.1.5 功能团的划分与多样性分析 |
8.1.6 节肢动物群落分析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节肢动物功能团类群组成及数量 |
8.2.2 功能团内科组成及其优势度 |
8.2.3 群落参数及时间动态 |
8.2.4 节肢动物群落相异性 |
8.3 讨论 |
第九章 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害虫和蜘蛛类的影响 |
9.1 材料和方法 |
9.1.1 水稻品种 |
9.1.2 试验设计和调查方法 |
9.1.3 昆虫种类调查和数据分析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飞虱类 |
9.2.2 叶蝉类 |
9.2.3 蜘蛛类 |
9.3 讨论 |
第十章 转基因水稻对螟虫抗性的初步研究 |
10.1 材料和方法 |
10.1.1 水稻品种 |
10.1.2 田间网罩试验 |
10.1.3 田间接虫试验 |
10.1.4 调查方法 |
10.1.5 Bt毒蛋白测定 |
10.2 结果与分析 |
10.2.1 螟害率和卷叶率 |
10.2.2 室内测定 |
10.3 讨论 |
第十一章 结论和展望 |
11.1 结论 |
1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与说明 |
致谢 |
四、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大力推广频振灯杀虫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农村太阳能资源评估与优化调控技术研究[D]. 孙若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农药施用对棉田斜纹夜蛾的共生菌群落结构及相关抗性基因分析[D]. 田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20(02)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湖南省君山区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何杨青青.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良庆区火龙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D]. 陆漫. 广西大学, 2020(07)
- [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研究[D]. 赵津津.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0)
- [6]诱虫灯对芒果园主要害虫的监测与防治效果评价[D]. 丁山峰. 海南大学, 2018(08)
- [7]不同灯光测控储粮害虫应用研究[D]. 李智深.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8]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现状及对策[A]. 吕国强,赵文新,王江蓉.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3
- [9]漯河市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探[A]. 薛伟伟,张玉红. 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3
- [10]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D]. 卢增斌.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