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分析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分析

一、浅析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蒋佳霖[1](2020)在《基于P-WPDRRC模型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校园网安全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校园网普遍还存在一些安全问题,如现有的防毒软件与防火墙共同防御的策略已经难以满足校园网安全使用,各部门在内部数据共享时具有局限性,报警系统设计缺陷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构成了校园网安全发展的瓶颈,急需改进。为此,强化校园网的安全体系构建对于提高校园网的整体安全性具有较为现实的意义。当前主流的动态安全模型,如PPDRR及WPDRRC模型等,其虽然不同程度的实现了网络安全的响应,但均存在一定适应范围,属于平面空间模型,彼此相邻的模块很难互相反馈,为此,以PPDRR及WPDRRC模型为基础,提出了P-WPDRRC模型来有效避免模型中模块间难相互反馈的问题,分别从网络安全风险及预警模块、安全策略进行了详细制定,形成了更加安全的网络体系。同时构建了防火墙、入侵检测技术等联动的接口等内容,并分析了主动防御技术,改进了BP神经网络算法,并进行了效果检验。基于P-WPDRRC网络安全体系模型,以YZ职院的校园网为分析对象,对其采用的P-WPDRRC网络安全体系进行了系统评测,验证了该体系的可行性。论文的关键内容及创新点是构建了P-WPDRRC网络安全体系,该体系充分结合了PPDRR及WPDRRC模型的优势,更能体现出三维网络安全模型的互动特性、及时性。主要思路是通过分析网络安全风险制定了安全策略,强化了校园网安全保护能力,充分开发安全检测模块功能,来减少潜在的校园网安全隐患,进而通过响应功能来及时作出响应及功能恢复。P-WPDRRC模型中,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两者互通接口,使得网络检测和防范更灵活、联动性强、实时性更强,同时入侵检测系统对绕开防火墙的行为进行检测,并及时将检测信息传输给防火墙处置。防护检测呈现出动态特征,同时提升了检测的安全系数及受攻击的次数,从而大大提升了检测速度。

章苇杭[2](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离线/在线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网络用户数量日益增长,网络吞吐量不断上升,网络攻击随之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应运而生。IDS的功能是对主机和网络进行长期的监视,判断是否存在可疑事件的发生,并且当发现可疑事件时能够对其做出相应反应。IDS基于两种方案监测流量以发现入侵,其一为规则分析,其二为模型检测。基于规则分析的IDS通过从已知的攻击中人为提取某些特定规则来完成构建。基于模型检测的IDS则是通过对收集的正常流量或异常入侵进行训练来完成构建。近年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蓬勃发展,应用不断深入,资金不断投入,成为当下最大的研究热点。而机器学习(Machine Iearning,ML)正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领域。由于机器学习算法展示的极大可能性,研究人员也开始将其应用于IDS领域,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网络安全技术。虽然这些技术为IDS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1)针对目前许多基于机器学习的IDS只能区分异常数据且需要大量标记数据才能保证效果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半监督聚类的多层离线IDS。该系统首先通过遗传算法过滤正常流量,避免攻击分类时正常流量的干扰。再将少量已标记的数据导入到过滤出的攻击中,通过K最近邻算法进行标记扩展。然后,基于半监督聚类完成攻击分类。最后,通过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筛选出被遗传算法误判成攻击的正常流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只需少量标记数据就可得到较优的性能。尤其针对出现频率较低的攻击,与传统算法相比,该方案有较高的查全率和准确率。(2)针对目前已有算法大多基于特征数据集检测且无法检测未知攻击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流量可视化和更新机制的在线IDS。首先,完成流量数据的收集、过滤与预处理,将流量转化为灰度图。然后,利用K-means算法对灰度图聚类,为更新机制做好准备,并通过卷积神经网络与C4.5决策树算法完成已知攻击的检测。最后结合K-means算法和“熵”理论发现未知攻击并完成系统的更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与传统算法相比具有明显更好的性能。尤其是能够顺利检测出其他方案所不能发现的未知攻击。

李琪瑶[3](2020)在《医疗信息系统入侵检测优化设计》文中提出本文将医疗信息系统安全作为研究对象,将现代化的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进而设计一个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入侵检测系统,最大化的体现深度学习(DL)中无监督学习的优势,并在融合算法的基础上对入侵行为进行精准的检测。本研究将卷积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循环神经网络进行融合,之后将融合后的网络对多种攻击行为进行检测,进而分析多种输入维度、卷积核大小和LSTM的记忆模块对检测性能产生的实际影响,最后得到的数据显示,该网络可以有效的检测出非法攻击行为,这为网络入侵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本次研究的价值意义以及国内外针对该课题的研究情况;对相关概念进行探讨,具体分析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关键点、防火墙概念、防火墙分类、卷积神经网络结构等多个方面;随后,对某医疗结构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情况进行探究,详细分析了医院现有的入侵检测方法和系统安全需求以及系统安全管理目标等内容,发现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检测准确率低,效率不高的情况;然后针对其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中存在的缺陷进行优化设计,设计了一个以卷积神经网络为核心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并从数据采集、Bi-LSTM模型设计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进行仿真测试,得出在输入维度和卷积核为特定值得情况下准确率最高,误报率最小,效果最明显,可以证明本次优化设计确实提高了检测攻击行为的准确性,为之后网络入侵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伟明[4](2019)在《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园网络频繁发生安全事故,解决此类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入侵检测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此类问题,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在源头上阻止校园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够及时检测出各种校园网络安全隐患,最大限度的保证校园网络安全。一般来讲,网络都是由三个重要的部分组成,分别是硬件、软件以及系统。校园网络也是如此,只不过校园网络相对于家庭网络或者是办公网络而言对于系统的要求会更高,这是因为校园网络系统中所承载的信息更加重要,这些信息一旦遭受到侵害,相关数据就会造成泄露,产生许多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相关预防互联网遭受侵害的技术也不断得到研究,到底是在源头上阻止诱发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更为合适,还是彻底中断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途径更为重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入侵检测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实,入侵检测技术属于第一种,即在源头上阻止诱发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保证校园网络中的重要信息不受侵害,该技术目前也被公认为最安全并且最合适的预防校园网络安全事故发生的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诞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应用方面却比较成熟,由于其自身的优势以及极强的操作性,各大高校的校园网络安全维护开始积极引入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对于维护校园网络安全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因素不断出现,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威胁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校园网络安全维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入侵检测与防火墙相结合的校园网安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测试。在该系统中,数据采集模块负责采集指定的网络流量数据供统计分析模块使用。统计分析模块是核心,它负责分析网络流量的异常行为,计算异常行为的异常度,当异常度大于设定的阈值时就向解析模块发出报警和提供该异常的异常度信息。解析模块分析来自统计分析模块的异常警报信息,根据相应的算法判断该报警是否说明真有网络入侵发生。在实验环境中,对校园网安全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入侵检测能力,能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的安全防护和网络管理水平。

田鹍[5](2019)在《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风潮、“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推出,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大规模使用,工业控制系统逐渐由封闭独立走向开放、由单机走向互联、由自动化走向智能化。伴随这一趋势,工业控制网络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安全隐患问题,近年来工业控制安全事件频发,并且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工业控制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以太网技术在设备通用性、通信速率、成本低廉、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量的以太网网络协议和设备被应用到了工业控制网络中,因此工业控制网络的安全问题变得日趋严重。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标准是我国拥有的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网络国际标准,然而EPA标准在设计阶段并未将安全性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EPA应用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为了提升EPA标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弥补EPA安全技术的部分弱点,分别从硬件解决方案和软件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提出了解决EPA设备安全和网络安全的安全方案研究。本文通过分析EPA的安全弱点,提出了两种安全方案。一是通过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使EPA安全网关可以对内网的数据包进行深度安全检测。二是通过使用安全协议即基于EPA协议标准的双向认证协议,通过身份认证及密钥分发,提高传输数据的保密性并保证网络设备的合法性。本文提出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采用的是在EPA安全网关内部实现状态检测防火墙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实时联动的方法。入侵检测模块将事件采集器生成的特征值与安全数据库中的入侵规则库匹配,然后确定数据是否具有威胁;如果具有威胁,则通知状态检测防火墙改变状态。而所提出的双向认证安全协议则是基于挑战应答机制,通过使用动态口令认证来判定设备的合法性,并使用密钥表进行密钥协商,自动更新加密密钥,为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加密做准备。通过对联动模型的仿真测试和对安全协议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防火墙和入侵检测联动模型可以使入侵检测系统将现场设备层网络异常情况传送给状态防火墙,安全协议也可以实现对EPA通信设备的身份认证和密钥分发的功能;并且两种安全方案对EPA控制网络的实时性影响均比较小。

蔡传晰[6](2018)在《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系统使用的日趋广泛和深入,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成为信息系统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快速发展,组合运用多种技术构建纵深防御系统已是很多企业的选择,但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涉及系统用户、黑客、安全技术供应商和安全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企业在技术选择和配置时不仅需要考虑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特性、安全威胁的特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需求,而且需要考虑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各类主体的特性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为此,本文从实现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优化和信息系统安全技术与人员管理相协调的要求出发,基于企业和用户间的博弈关系,研究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和配置策略。首先,构建企业和合法用户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入侵防御系统(IPS)的选择和配置策略。从人工调查概率、检出概率和合法用户攻击概率三个方面,比较IPS和IDS(入侵检测系统)的均衡策略,分析选用IPS替代IDS后,企业收益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选用IPS时企业配置策略的优化。研究表明:(1)选用未配置的IPS可能对企业不利;(2)IPS的最优配置不仅受企业调查成本和阻止成本的影响,还与原有IDS的配置有关;(3)当企业已对IPS优化配置后,企业是否选用IPS替代IDS的决策与原有IDS的配置无关;(4)最优配置IPS的替代价值是严格非负的。其次,构建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博弈模型,研究企业诱骗策略中蜜罐和拟态式蜜罐的优化配置策略。一方面,分析了IDS和蜜罐相组合的优化配置策略,研究表明:当IDS检测率较高时,企业配置IDS对正常服务有利,对蜜罐服务不利;当IDS检测率较低时,企业配置IDS对蜜罐服务有利,对正常服务不利。另一方面,比较分析了拟态式蜜罐中保护色和警戒色策略,研究表明:与警戒色相比,保护色情况下蜜罐最优配置比例和非法用户最优攻击概率都较高,且欺骗策略的伪装成本是影响非法用户攻击概率的主要原因。对信息系统单纯配置保护色或警戒色比同时配置两种策略更优,且当蜜罐的诱骗能力较强时,纯保护色策略最优;当蜜罐的威慑能力较强时,纯警戒色策略最优。接着,构建企业与合法用户间的博弈模型,研究合法用户权限和奖惩机制对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的影响。一方面,以入侵检测系统(IDS)为例,讨论了合法用户权限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合法用户的权限可以降低企业对IDS配置的要求,企业提高合法用户权限的同时需加大对攻击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分析了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及企业对合法用户的奖惩机制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奖励机制能降低企业实际人工调查概率,但当奖励的成本大于奖励的收益时,奖励反而会提高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同时,当合法用户所获奖励较高时,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能降低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即决策理解差异对较高的奖励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当合法用户所获奖励较低时,企业和合法用户间决策理解差异会提高合法用户的攻击概率,即决策理解差异对较低的奖励具有消极作用。然后,分别以入侵检测系统和拟态式蜜罐为例,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的风险偏好,构建两者间的博弈模型,研究风险偏好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与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可以通过发布虚假信息等方式影响非法用户对企业风险偏好的判断;(2)企业可以通过分析IDS、蜜罐和用户日志等方式对非法用户进行风险评估,并结合信息价值评估非法用户将获得的期望收益,从而制定较为合理的人工调查策略;(3)企业可以通过分析非法用户的风险偏好和攻击成本调整自身的蜜罐配置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纯保护色机制的诱骗能力和纯警戒色机制的威慑能力。最后,选择了与本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三个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阐述了每个案例的背景,分析了案例所面临的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问题,讨论了本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

牛凯廷,康京山[7](2017)在《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防护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在网络安全防护系统中,防火墙侧重于网络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系统侧重于网络入侵行为检测,将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进行联动,将被动控制和主动防御相结合,既能实现网络访问控制又能阻断攻击,形成一个较全面的防护系统。文中基于开放接口的联动方式,详细研究了以联动中心为核心,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的安全防护体系。该体系保证了联动设备功能的完整性、独立性及不同厂家设备间的兼容性,提高了网络攻击行为检测和阻断的实时性、有效性。文中对联动防护体系模型、关键功能模块进行分析研究,构成"防护—检测—响应—再防护"的循环防护,为受保护网络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

樊鹏[8](2017)在《浅析防火墙融合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面对如今越来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加强安全技术应用责任重大。防火墙技术与入侵检测系统之间的技术互补性突出,研究出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相互融合的网络安全模型,不断提高技术应用的专业性。本文分析了这一网络安全模型,并就重要组成与各接口作简要说明。

李秀娟[9](2017)在《探析网络主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网络边界防护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和蜜罐技术的网络安全防御性能,通过设计外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蜜罐系统、路由设定及内防火墙等网络安全联动防御系统,构建安全防线。经实验证明,该系统可成功侦测并即时阻断服务攻击与网站漏洞扫描攻击,从而降低网络安全威胁的风险,提高网络防护的安全性与效率。

潘津津[10](2016)在《基于web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但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了灾害。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时常面临着被攻击的风险。虽然我们的检测技术也在相应的提高,但是入侵手段也是层出不穷。这时候,建立一套完善的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就显得尤为重要。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主动安全防护系统,融合了许多先进理论与方法,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入侵检测系统按数据源可分为网络型和主机型,本文针对网络入侵检测系统进行研究。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有可以分为误用检测系统和异常检测系统。但是误用检测系统有一个比较严重的缺点,就是检测时的精度不是很高,错误率比较大,已经无法跟上攻击手段的更新升级速度,单纯的误用检测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考虑到这些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能够检测出未知攻击和响应速度相对较快的异常检测技术。异常检测系统最为重要的是搭建系统的模型,系统首先通过统计或学习等方法建立用户行为的正常活动集,接着分析每一条新的行为判断是否存在不同寻常的活动,即是否有异常现象。所以,我们所搭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模型很重要,它能够直接对检测的精度产生很大影响。不同模型不仅检测的结果可能不同,而且检测算法、检测速度等也不尽相同。本论文是设计并实现基于Web异常检测的入侵检测系统。系统通过分析大量用户正常Web浏览行为的网络流量学习得到正常浏览模型。在检测阶段对Web浏览数据进行特征提取,计算和正常用户行为特征模型之间的偏离程度作为异常程度的度量。本文通过数据库的设计,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设计来组成一套基于Web异常检测的入侵检测系统,该系统的六大模块分别为用户管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协议解析模块、异常检测模块、判决模块、系统日志及报警。接着,我们对设计出来的系统进行测试,看看这个系统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我们通过黑盒测试的方法和白盒测试的方法来确定系统是否与既定的要求一致。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异常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出给定的攻击,即该系统是可靠的,这个系统还具有如下特性:(1)监视并分析用户行为;(2)对系统的漏洞及网络的配置做好审视工作;(3)评估数据是否完整及是否具有稳定性;(4)快速识别异常入侵。

二、浅析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WPDRRC模型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校园网安全问题及需求分析
        1.3.1 校园网安全问题分析
        1.3.2 校园网安全需求分析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网络安全相关理论技术概述
    2.1 网络安全的概念
    2.2 网络安全理论模型
    2.3 网络安全技术
        2.3.1 数据加密技术
        2.3.2 防火墙技术
        2.3.3 IDS(入侵检测系统)
        2.3.4 VPN(虚拟专用网)
        2.3.5 网络安全扫描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P-WPDRRC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方案构建
    3.1 校园网安全体系总体构建原则
    3.2 P-WPDRRC校园网网络安全体系模型
    3.3 校园网安全体系管理要素分析
    3.4 P-WPDRRC校园网络关键技术
        3.4.1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结合技术
        3.4.2 主动防御技术
        3.4.3 改进BP神经网络入侵检测算法的应用
    3.5 基于P-WPDRRC的校园网安全体系构建与实现
        3.5.1 校园网安全体系的物理安全构建
        3.5.2 校园网安全体系的网络安全构建
        3.5.3 校园网安全体系的系统安全构建
        3.5.4 校园网安全体系的应用安全构建
        3.5.5 校园网安全体系的管理安全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YZ职院校园网安全体系实施与评测
    4.1 YZ职院网安全现状
    4.2 YZ职院校园网安全风险评估
    4.3 YZ职院校园网安全体系
    4.4 校园网安全系统评测
        4.4.1 评测环境
        4.4.2 评测方法
        4.4.3 评测内容
        4.4.4 评测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机器学习的离线/在线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安全技术研究
        1.2.2 基于机器学习的安全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IDS相关内容
        2.1.1 IDS概述
        2.1.2 IDS种类
        2.1.3 IDS评估
    2.2 机器学习相关内容
        2.2.1 特征选择方法
        2.2.2 有监督学习算法
        2.2.3 无监督学习算法
    2.3 可行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半监督聚类的多层离线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3.1 现有IDS部署问题研究
    3.2 系统框架设计
    3.3 系统框架分析
        3.3.1 一级过滤阶段
        3.3.2 流量分类阶段
        3.3.3 二级过滤阶段
    3.4 系统性能分析
    3.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5.1 数据集介绍
        3.5.2 实验实施与参数设置
        3.5.3 结果评估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流量可视化和更新机制的在线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4.1 特征入侵检测问题
    4.2 系统框架设计
    4.3 系统框架分析
        4.3.1 流量收集和预处理阶段
        4.3.2 流量分类阶段
        4.3.3 系统中的更新机制
    4.4 系统性能分析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数据集介绍
        4.5.2 实验实施与参数设置
        4.5.3 结果评估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和所获奖励

(3)医疗信息系统入侵检测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概念
    2.1 防火墙
        2.1.1 防火墙概念
        2.1.2 防火墙分类
    2.2 入侵检测技术
        2.2.1 入侵检测技术概念
        2.2.2 入侵检测系统的类型
        2.2.3 异常检测模型
        2.2.4 误用检测模型
        2.2.5 入侵检测技术发展关键点
        2.2.6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应用
    2.3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2.3.1 卷积神经网络算法介绍
        2.3.2 卷积神经网络结构
第三章 某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3.1 某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现状
    3.2 原有入侵检测方法
        3.2.1 原有数据采集模块
        3.2.2 原有数据预处理模块
        3.2.3 原有分类模块
    3.3 某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3.4 某医院医疗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
第四章 医疗信息系统入侵检测优化设计
    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原理
    4.2 数据采集改进
    4.3 KDDCUP99数据集的预处理改进
    4.4 CNN-BiLSTM模型设计
        4.4.1 预处理层
        4.4.2 卷积层
        4.4.3 池化层
        4.4.4 注意力机制层
    4.5 Bi-LSTM模型设计
    4.6 系统界面优化
第五章 仿真测试
    5.1 仿真环境构建及数据处理
        5.1.1 仿真环境构建
        5.1.2 测试过程的数据预处理
        5.1.3 数据标准化处理
    5.2 仿真结果
        5.2.1 不同输入维度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5.2.2 不同卷积核大小对检测效果的影响
        5.2.3 LSTM的记忆模块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课题特色与创新性
    1.7 入侵检测技术的优势分析
    1.8 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章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2.1 入侵检测技术
    2.2 工作原理
    2.3 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流程
    2.4 入侵检测技术的检测步骤
        2.4.1 校园网络运行中信息的收集
        2.4.2 对已收集信息进行分析
        2.4.3 对校园网络信息的实时记录以及相应的反击措施
        2.4.4 对校园网络信息分析结果的处理环节
第三章 入侵检测技术与多种技术的结合应用
    3.1 与数据库的结合应用
    3.2 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布技术的应用
    3.3 信息回应与防火墙系统的合理应用
    3.4 聚类算法的应用
    3.5 协议分析技术和移动代理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校园网络安全的解决方案
    4.1 需求分析
        4.1.1 需求分类
        4.1.2 设计原则和目标
    4.2 安全模型设计
        4.2.1 设计标准
        4.2.2 构建入侵检测和防火墙结合的校园网络安全模型
    4.3 用户接口子系统
    4.4 网络子系统
        4.4.1 网络数据
        4.4.2 网络子系统数据包截获技术
        4.4.3 检测网络子系统数据包
        4.4.4 网络通信模块
        4.4.5 网络子系统数据处理算法
    4.5 主机子系统
        4.5.1 黑客的攻击过程
        4.5.2 主机子系统检测方法
        4.5.3 获取主机子系统数据源
        4.5.4 检测异常行为
    4.6 防火墙子系统
        4.6.1 SYN Flooding攻击原理
        4.6.2 SYN Flooding攻击的识别与防范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5.1 对网络流量检测的测试
    5.2 对异常行为检测的测试
    5.3 对SYN Flooding防范的测试
第六章 结论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5)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2.1 工业以太网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2.2 EPA的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工作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工业以太网相关协议及安全技术概述
    2.1 工业以太网相关协议
        2.1.1 Ethernet Powerlink
        2.1.2 Ethernet/IP
        2.1.3 PROFINET
        2.1.4 Ether CAT
        2.1.5 EPA
    2.2 以太网相关安全技术概述
        2.2.1 状态检测防火墙
        2.2.2 入侵检测技术
        2.2.3 身份认证技术
        2.2.4 访问控制技术
        2.2.5 信息加密技术
        2.2.6 网络安全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PA分层结构及安全分析
    3.1 EPA网络安全体系
    3.2 EPA安全性分析
        3.2.1 EPA安全目标
        3.2.2 EPA安全威胁
        3.2.3 EPA协议模型
    3.3 EPA安全网关
        3.3.1 设备认证模块
        3.3.2 访问控制模块
        3.3.3 报文加密模块
        3.3.4 报文校验模块
        3.3.5 状态检测防火墙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PA安全网关防火墙与入侵检测联动模块设计
    4.1 联动防火墙总体设计
        4.1.1 理论基础
        4.1.2 功能需求
        4.1.3 架构设计
    4.2 联动防火墙的具体设计
        4.2.1 状态检测的数据处理流程
        4.2.2 入侵检测的数据处理流程
        4.2.3 状态检测与入侵检测联动的详细流程
    4.3 仿真测试与安全性分析
        4.3.1 仿真测试
        4.3.2 安全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EPA标准的双向认证协议设计
    5.1 设计背景
    5.2 设计需求
    5.3 协议的设计方案
        5.3.1 协议的报文数据格式设计
        5.3.2 密钥表设计
        5.3.3 协议执行流程
        5.3.4 协议通信实现流程
    5.4 性能测试与协议分析
        5.4.1 性能测试
        5.4.2 协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相关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息系统安全市场与环境文献综述
        1.2.2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和投资文献综述
        1.2.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文献综述
        1.2.4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策略文献综述
        1.2.5 现有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及其研究框架
    2.1 信息系统安全及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2.1.1 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安全
        2.1.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2.1.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及工作原理
    2.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配置
        2.2.1 纵深防御系统与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
        2.2.2 几种典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组合的原理及特点
    2.3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框架
        2.3.1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制定过程
        2.3.2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影响因素
        2.3.3 基于博弈关系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企业和合法用户博弈的IPS选择及配置策略研究
    3.1 问题的提出
    3.2 模型构建与分析
        3.2.1 模型假设和变量设计
        3.2.2 ROC曲线和模型构建
    3.3 模型分析及相关结论
    3.4 IPS的替代价值及其配置策略
        3.4.1 IDS和 IPS均为默认配置比较
        3.4.2 IDS默认配置与IPS最优配置比较
        3.4.3 IDS和 IPS均为最优配置比较
        3.4.4 IPS替代价值的仿真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企业和用户博弈的诱骗技术配置策略研究
    4.1 IDS和蜜罐的联动策略分析
        4.1.1 问题提出
        4.1.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4.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4.1.4 蜜罐对IDS作用的影响
        4.1.5 主要结果和管理启示
    4.2 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4.2.1 问题提出
        4.2.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4.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4.2.4 仿真与分析
        4.2.5 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合法用户权限和奖惩机制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5.1 考虑合法用户权限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5.1.1 问题提出
        5.1.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5.1.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1.4 最优配置
        5.1.5 仿真与分析
        5.1.6 主要结果与管理启示
    5.2 考虑合法用户奖惩机制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5.2.1 问题提出
        5.2.2 模型假设与变量设计
        5.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5.2.4 最优配置
        5.2.5 仿真与分析
        5.2.6 主要结论和管理启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考虑风险偏好的IDS和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IDS配置策略分析
        6.2.1 模型构建与分析
        6.2.2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风险偏好的IDS配置策略
        6.2.3 风险偏好对IDS配置策略的影响
        6.2.4 仿真分析
        6.2.5 主要结论与管理启示
    6.3 考虑企业和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6.3.1 模型构建与分析
        6.3.2 考虑企业与非法用户双方风险偏好的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分析
        6.3.3 风险偏好对拟态式蜜罐配置策略的影响
        6.3.4 仿真分析
        6.3.5 主要结论与管理启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
    7.1 案例一: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选择的困境
        7.1.1 案例背景
        7.1.2 案例分析
        7.1.3 研究成果应用
    7.2 案例二:企业合法用户权限及奖惩机制
        7.2.1 案例背景
        7.2.2 案例分析
        7.2.3 研究成果应用
    7.3 案例三: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
        7.3.1 案例背景
        7.3.2 案例分析
        7.3.3 研究成果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成果

(7)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防护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联动技术
    1.1 PPDR模型
    1.2 联动技术比较
        1.2.1 紧密结合技术
        1.2.2 开放接口技术
        1.2.3 联动中心技术
2 联动中心方案研究
    2.1 联动模型
    2.2 联动防御体系结构
        2.2.1 防火墙和IDS
        2.2.2 联动中心
3 结束语

(8)浅析防火墙融合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防火墙
2 入侵检测系统
3 防火墙融合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应用
    3.1 入侵检测装置的安放位置要适宜
    3.2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的接口
4 结束语

(9)探析网络主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安全防护现状
2 网络安全机制
    1)防火墙
    2)Iptables
    3)入侵检测系统IDS
    4)蜜罐系统
    5)Honeyd
3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系统
4 结束语

(10)基于web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入侵的概念
        1.2.1 安全的定义
        1.2.2 网络入侵的定义
        1.2.3 网络入侵的过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入侵检测的分类
        1.4.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1.4.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1.4.3 误用检测技术
        1.4.4 异常检测技术
    1.5 发展趋势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向
    1.7 论文章节安排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检测系统相关技术
    2.1 异常检测技术的介绍
        2.1.1 基于统计分析
        2.1.2 基于机器学习
        2.1.3 基于数据挖掘
    2.2 入侵检测系统通用模型
        2.2.1 CIDF的目标和要求
        2.2.2 CIDF的体系结构
        2.2.3 CIDF的通信机制
        2.2.4 CIDF组件工作协同
    2.3 入侵检测系统的功能
        2.3.1 入侵检测系统的结构
        2.3.2 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概述及需求分析
        3.1.1 系统概述
        3.1.2 需求分析
        3.1.3 入侵检测系统的安装位置
    3.2 系统架构设计
    3.3 训练阶段流程
        3.3.1 数据的预处理功能
        3.3.2 训练模型
    3.4 检测阶段
    3.5 数据库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模块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采集模块
        4.1.1 以太网工作原理
        4.1.2 WINPCAP和它对应的关于数据包的截获技术的应用
        4.1.3 数据包捕获流程
    4.2 协议解析模块
        4.2.1 HTTP协议分析
        4.2.2 协议处理中使用的规则设计
    4.3 系统模块的异常检测
        4.3.1 HTTP请求的异常检测
        4.3.2 HTTP会话异常检测
    4.4 判决模块
    4.5 系统日志和告警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目的
    5.2 系统测试方法
    5.3 系统测试环境
    5.4 系统测试
        5.4.1 系统登陆
        5.4.2 测试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概述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浅析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WPDRRC模型的校园网络安全体系构建及实现[D]. 蒋佳霖. 湘潭大学, 2020
  • [2]基于机器学习的离线/在线入侵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D]. 章苇杭.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医疗信息系统入侵检测优化设计[D]. 李琪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入侵检测技术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应用[D]. 何伟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面向工业控制网络EPA标准下的安全方案研究[D]. 田鹍.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6]基于博弈关系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配置策略研究[D]. 蔡传晰. 东南大学, 2018(01)
  • [7]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联动防护体系研究[J]. 牛凯廷,康京山. 价值工程, 2017(25)
  • [8]浅析防火墙融合入侵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应用[J]. 樊鹏.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07)
  • [9]探析网络主动防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李秀娟. 电子设计工程, 2017(01)
  • [10]基于web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设计[D]. 潘津津.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