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石砌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控制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颜汉卿[1](2021)在《挣值法在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础设施建设关乎国家发展,十九大报告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中都对基础设施建设板块改革提出了高要求。国家对生态修复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打造绿水青山和最美海岸线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关注领域,从施工企业角度出发,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最优成本和最短工期是当下必须实现的目标,这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将挣值法运用于Z公司M岸线项目中,通过成本和进度双因素的管控来提升项目成本控制水平。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阐述成本控制相关理论和挣值法原理,通过实地调查法了解M岸线项目成本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项目引入挣值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M岸线项目为案例,通过工作结构分解、编制工作责任矩阵、编制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计划、设置监测点、成本测算与偏差分析、提出纠偏措施并运用、评估效果及阐述保障措施的流程来验证挣值法在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有效性。本文研究表明,挣值法对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有效的,解决了成本超支问题,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施工成本,挖掘隐形利润空间,保证企业长期良性运作。同时实现了成本和进度的同步管理,达到动态控制,管理者对于项目整体有更清晰的认知,规避了因单一指标考量项目的弊病,避免出现错误决策。本文研究结论可以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为深入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施工成本控制方法提供依据。
司道光[2](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胡少翔[3](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王迪[4](2019)在《B06级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砌体结构中使用的墙体材料主要是粘土砖,而粘土砖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已经明令禁止使用,因此寻找新型建筑材料来替代粘土砖用于砌体结构中就愈发重要。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物理和力学性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粘土砖替代品,其主要原料是砂、石灰、水泥、发气剂、矿渣、粉煤灰、调节剂和气泡稳定剂。本课题组结合西北地区沙漠砂资源丰富的特点,创新性的将沙漠砂用于蒸压加气混凝土材料的制备中,以此来代替普通河沙,研发出一种新型的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该种建筑材料与普通的加气混凝土在组成成分及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沙漠砂中SiO2含量接近于普通砂,干净、几乎不含泥,且无氯化盐类,因此,可作为工程砂使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B06级别的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做了研究:首先测定其砌体基本力学性能,分别砌筑M5.0、M7.5、M10砂浆强度的抗压、抗剪试件,通过试验现象观察砌块砌体抗压破坏形态、抗剪破坏形态,研究砌块砌体承载力的破坏模式,并分析了影响该砌体抗压、抗剪强度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浆强度的提高,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的抗压和抗剪强度都随之增大,该种砌块自身体积大,砌筑的砌体整体性好,因此强度利用率较高,最后通过试验结果拟合出关于该砌块砌体的抗压和抗剪建议计算公式,通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的对比,吻合良好。然后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砌块墙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本试验分别砌筑3片设约束结构柱的加气混凝土墙和3片素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墙体尺寸都一致,分别在三种不同竖向应力比的荷载工况下进行拟静力对比试验,最终得到如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退化曲线,能量消耗率等信息,并比较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该砌块墙体的抗剪承载能力随着竖向正应力的增大明显提高,设约束构造柱墙体相比素墙片,构造柱的存在约束了墙体裂缝的开展,相同正应力作用下,构造柱墙体的抗震承载力高于素墙片,构造柱的存在提高了墙体的抗震抗剪能力,并且改善了变形能力和延性。分析了新型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最后,提出了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的抗震承载力计算公式,通过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吻合状况优良,并参照新疆建筑图集建立一个8度设防烈度下的单层建筑模型做抗震承载力验算,验算该砌块墙体的抗震性能。通过计算,该砌块墙体满足设防烈度8度下的抗震要求。
张磊[5](2018)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山地草原,地势海拔高,植被呈垂直分布,地形起伏大,气候环境恶劣,生态体系复杂。这些地区既是我国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西部内陆主要河流的水源地,又是我国少数民族牧民主要聚居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牧民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生态化、现代化和地域性建设显得十分必要。但现有牧民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出现了直接照搬城市住宅的现象,并存在应对自然生态环境措施不足、建筑空间功能不完善、传承地域文化方式单一和逐渐失去牧区居住建筑内涵等问题。因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制约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良性建设。新的居住要求与现实条件决定了定居点内居住建筑必须更新来解决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本文以西部山地草原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其建立一套适合的建筑模式理论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从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出发,系统分析出影响本地区居住建筑的外部环境因素,并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环境决定理论,分析了居住建筑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该地区现有定居点居住建筑进行了深入的现场实地调研和仪器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建筑空间适应性差、能耗高、室内热舒适性不足、太阳能利用方式不够和地域建筑文化缺失等现象,牧区传统建筑所蕴含的草原文化生态营造智慧被现代工业化的建造方式所完全取代。对于上述问题不能仅按照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去解决还要从地区建筑学方法论出发,按照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探索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化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牧民定居点聚落的演变及居住建筑演变历程、建筑空间、形态、技术的演变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的提出了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影响要素和规律。从分析建筑内涵出发,找到决定本地区居住建筑形式及演变的系统关系和居住建筑原始模型为定居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发展背景及定居点居住建筑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以居住建筑拥有地域性特征并符合时代性为要求;以符合地域环境特征、满足牧民现代生产生活需求、降低建筑能耗并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健康的物理环境作为原则,论文提出了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具体为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和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进而通过模式理论的建构后提出从建筑选址布局模式、建筑空间模式、建筑技术模式、地域语言模式四方面的建筑模式,通过四者之间共同作用,实现建筑功能、技术、文化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具有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双适应的特征。建筑选址布局模式是综合考虑地域气候及地形条件以及顺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筑选址和总体布局;建筑空间模式是从内部空间构成入手,按照空间功能进行分类并明确模块化的布局模式;建筑技术模式是从建筑建构方式、建筑构造和资源利用三方面相关及时提出模式;地域语言模式主要是从建筑形体语言、色彩与装饰二方面,总结其表现方式,从而找到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与传承的方法。结合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和设计方法,通过肃南康乐牧民定居点示范工程项目上进行了建筑方案创作实践,通过计算机定量模拟方式对方案的生态性能进行评定,以验证该建筑模式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旨在推动西部山地草原牧区游牧民定居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该地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生态化、现代化、地域性的建设目标。
宫岩[6](2018)在《辽宁省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计与控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为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国家采取了以资源、劳动力、市场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长久以来我国采取的是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即先开发后保护),过度开发、无序开采自然矿产资源,造成了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坍、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土壤沼泽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频发,生态环境破坏,还存在地质灾害发生的隐患。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得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对本地区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包括:废弃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景观地貌恢复治理,水污染及含水层治理,矿山生态恢复,矿区土地复垦恢复治理等。辽宁省作为资源输出大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支撑,但一直以来的过度开采造成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为了将青山绿水还于人民,辽宁省实施了“青山工程”计划。论文以“本溪市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该项目的设计、施工全过程及施工控制方法。本溪市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包括:削坡工程、客土工程、平台治理工程、种植工程、排水工程。对东庙山北治理区,关家西沟北治理区,东庙山和关家西沟植被恢复区进行治理。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北台铁矿矿山治理区的实际地质环境特征,将其分为东庙山北治理区、关家西沟北治理区以及东庙山、关家西沟植被恢复区,并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治理方案。(2)在本次地质环境治理中,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并在地表种植了大面积的草,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应对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同时还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极大的提升了环境容量。完成土方工程工作量约53万m3,砌筑工程工作量约4816m3,植树工程工作量约10万余株。(3)研究并制定了为确保工程工期、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并分析了冬雨季特殊工况下的应急施工方法。实践证明达到要求。项目的实施不仅消除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保障本溪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促进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会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周锦华[7](2017)在《浅析水利工程中砌石拱坝施工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文中提出浆砌石拱坝是大部分水利工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堤坝结构类型,在浆砌石拱坝施工的时候,如果不能准确的了解浆砌石拱坝的施工技术,将会影响整个堤坝修筑工程的稳定性和整体防渗性,本文主要对中小型浆砌石拱坝的施工技术管理和方法以及质量控制进行充分的描述,这将对浆砌石拱坝施工工程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陈忠[8](2016)在《谈扶贫搬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农村单层毛石基础砖木结构房屋的特点,从地基基础、砖砌体、木结构、屋面、门窗等方面,阐述了村(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从而确保扶贫搬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宋军军[9](2015)在《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堤防工程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浆砌石护坡工程施工中运用了铺浆法砌筑,边铺浆边砌筑,严禁采用灌浆法,砌体每0.7m3要设一块拉接石,有效解决了因地质条件差,滑坡引起的坍塌和成型困难的问题,保证了施工安全及施工进度,提高经济效益,为保证发生泥石流工程按期实施提供供了技术保障。
逄铁铮[10](2015)在《大断面城市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控制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地下隧道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是城市隧道工程施工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浅埋暗挖法进行城市大断面隧道施工时,隧道施工必然会对周边环境(如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桥基等)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进而对其正常使用及结构安全及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地下工程建设高潮的兴起,这种工程将会越来越多,所带来的问题也将更加突出。因此,研究城市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施工对邻近建筑群的影响及其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核心科学技术将会为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指导性作用。本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莲前西路JC3标段大断面城市公路隧道穿越地表复杂建筑物群工程对象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现场原位试验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城市大断面浅埋暗挖隧道穿越既有建筑群工程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大断面隧道下穿重要既有建筑物施工特点,根据隧道—地层—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关系,明确了隧道围岩地层变形是隧道穿越施工过程中建筑物安全性控制的关键点,因此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采取注浆加固地层(洞内和地表)是城市大断面隧道穿越建筑群的关键施工工序。(2)根据本论文被研究对象的工程特点及周边环境特点,从建筑物的基础形式、建筑物与隧道的位置关系、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等方面,对建筑物群进行安全等级分类,提出了一种建筑物的安全等级分类方法,并为建筑物的控制标准建立提供依据。(3)建筑物及围岩地层的控制标准是隧道施工变形过程控制的基础,本文以建筑物变位控制标准的研究为重点,提出了控制指标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型计算,得出了地层变形及建筑物变形的控制标准。在已有建筑物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现场实测结果,进一步引进建筑物裂缝的变化来确定地表沉降控制标准,为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的地层变形控制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一条新思路。(4)根据本论文研究对象的建筑物的结构特点,认为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大多数为砌体结构,整体刚度小、柔性大,基本上能够与地表实现协同变形,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与隧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特点,在假定建筑物与地层协调变形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提出了砌体建筑结构与隧道相互作用的理论力学计算模型。(5)以现场实际楼房为试验对象,对隧道下穿重要建筑物的相关计算参数的设计进行原位的注浆抬升试验和过程控制试验,建立以隧道围岩地层及建筑物结构变位的过程控制和以注浆抬升为主要途径的过程恢复,通过工程实践应用对上述理论进行印证,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二、毛石砌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控制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石砌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挣值法在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项目成本控制的概念 |
2.1.1 项目成本概念及构成 |
2.1.2 项目成本控制概念、内容及原则 |
2.2 项目成本控制理论 |
2.2.1 目标成本法理论 |
2.2.2 价值工程理论 |
2.2.3 责任成本法理论 |
2.3 挣值法 |
2.3.1 挣值法基本原理 |
2.3.2 挣值法应用流程 |
2.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4.1 国外文献综述 |
2.4.2 国内文献综述 |
2.4.3 文献研究述评 |
第3章 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
3.1 M岸线项目概况及组织架构 |
3.1.1 Z公司简介 |
3.1.2 M岸线项目概况 |
3.1.3 M岸线项目组织架构 |
3.2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构成 |
3.3 M岸线项目前期施工成本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3.1 M岸线项目前期施工成本控制现状 |
3.3.2 M岸线项目前期施工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3.4 M岸线项目后期施工成本控制使用挣值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4.1 M岸线项目后期使用挣值法的必要性 |
3.4.2 M岸线项目后期使用挣值法的可行性 |
第4章 挣值法在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
4.1 M岸线项目工作分解 |
4.1.1 M岸线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
4.1.2 M岸线项目工作责任矩阵 |
4.2 M岸线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
4.3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计划及监测点设置 |
4.3.1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计划 |
4.3.2 M岸线项目监测点设置 |
4.4 M岸线项目前期施工成本测算与偏差分析 |
4.5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
4.5.1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进度偏差原因分析 |
4.5.2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纠偏措施 |
4.6 M岸线项目后期施工成本测算与偏差分析 |
第5章 挣值法在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保障措施与效果评估 |
5.1 基于挣值法的施工成本控制保障措施 |
5.2 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效果评估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
2.2.1 前期施工准备 |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
2.3.1 客观影响因素 |
2.3.2 主观语境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
4.1.1 墙体构筑技术 |
4.1.2 楼面构筑技术 |
4.1.3 屋架构筑技术 |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
5.1.1 壁炉采暖技术 |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
2.1 上位法及规范 |
2.2 制度建设 |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
2.4 国内研究现状 |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
2.5 国外研究现状 |
2.6 小结 |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
3.1.1 工程概况 |
3.1.2 电站规划情况 |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
3.2.1 农村移民安置 |
3.2.2 专业项目处理 |
3.2.3 库底清理 |
3.2.4 环境保护 |
3.2.5 投资完成情况 |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
3.3.1 档案管理体制 |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
3.3.7 评价和问题 |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4.4 对策建议 |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1.4 对策建议 |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2.4 对策建议 |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3.4 对策建议 |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5.4.4 对策建议 |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6.4 对策建议 |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
7.4 对策建议 |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
(4)B06级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选题背景 |
1.2 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目的 |
2.2 试验内容 |
2.3 抗压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抗剪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承重墙体的抗震性能研究 |
3.1 试验装置 |
3.2 试验方案 |
3.3 试验方法 |
3.4 试验现象分析 |
3.5 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震承载力计算 |
4.1 砌体的抗剪强度理论 |
4.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计算抗震抗剪承载力相关公式 |
4.3 现有抗剪强度计算 |
4.4 本文拟用公式 |
4.5 工程实例验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2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居住建筑的发展转型 |
1.1.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问题与发展困境 |
1.2 研究对象的释义、界定及内涵 |
1.2.1 研究对象的释义 |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3 研究对象的内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与课题来源 |
1.6.1 研究主要结构框架 |
1.6.2 课题来源 |
2.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环境状况 |
2.1 自然环境 |
2.1.1 气候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水文 |
2.1.4 土壤与植被 |
2.2 生态环境 |
2.2.1 生态环境现状 |
2.2.2 生态环境恶化成因分析 |
2.3 社会环境 |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2.3.2 生产生活方式 |
2.3.3 文化宗教及习俗 |
2.4 小结 |
3.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牧民定居点现状 |
3.1.1 形成的背景 |
3.1.2 类型特征 |
3.1.3 聚落特征 |
3.2 居住建筑现状 |
3.2.0 建筑类型 |
3.2.1 建筑用地 |
3.2.2 空间特征 |
3.2.3 建构特征 |
3.2.4 室内物理环境特征 |
3.2.5 建筑用能特征 |
3.3 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4.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的演变及内涵 |
4.1 社会变革 |
4.1.1 社会经济发展 |
4.1.2 生产关系及方式的变化 |
4.2 居住形态的转变 |
4.2.1 演变历程 |
4.2.2 新型城镇化建设 |
4.2.3 房屋建设政策的变化 |
4.2.4 居住人口与家庭的变化 |
4.3 聚落演变 |
4.3.1 位置的变化 |
4.3.2 规模的变化 |
4.3.3 功能的变化 |
4.4 建筑空间演变 |
4.4.1 空间功能关系的变化 |
4.4.2 平面布局的变化 |
4.4.3 空间特性的变化 |
4.5 建筑技术演变 |
4.5.1 建筑材料的更替 |
4.5.2 建造方式的更新 |
4.5.3 资源利用方式 |
4.6 演变分析 |
4.6.1 人的需求 |
4.6.2 社会发展 |
4.6.3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
4.6.4 生态保护要求 |
4.6.5 发展趋势 |
4.7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内涵的剖析 |
4.7.1 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基因 |
4.7.2 “人、草、畜”的关系对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影响解析 |
4.7.3 西部山地草原牧区定居点居住建筑的原始模型 |
4.8 小结 |
5.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设计策略 |
5.1 策略的依据及原则 |
5.1.1 策略依据 |
5.1.2 策略原则 |
5.2 顺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设计策略 |
5.2.1 避风向阳、近水沿路的建筑选址 |
5.2.2 集中式的群体布局、集合式的建筑布局 |
5.2.3 建筑用地的红线控制 |
5.2.4 就地就近取材,使用可再生能源 |
5.3 建筑空间的适应性设计策略 |
5.3.1 明确化的空间功能 |
5.3.2 适宜性的空间布局 |
5.4 适宜性技术利用的优化性设计策略 |
5.4.1 选择地方材料的现代化建构方式 |
5.4.2 太阳能资源的多级利用 |
5.4.3 选用适宜的节能措施 |
5.5 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再生性设计策略 |
5.5.1 传统建筑形态的现代功能化运用 |
5.5.2 传统建筑内部中心化空间的现代营建方式 |
5.5.3 传统建筑色彩装饰的现代表达 |
5.6 小结 |
6.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 |
6.1 模式的理论建构 |
6.1.1 居住建筑模式理论关系图示 |
6.1.2 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的形成 |
6.2 建筑选址布局模式 |
6.2.1 建筑选址 |
6.2.2 总体布局 |
6.3 建筑空间模式 |
6.3.1 功能空间 |
6.3.2 附加阳光间 |
6.3.3 空间组合方式 |
6.4 建筑技术模式 |
6.4.1 建构方式 |
6.4.2 建筑构造 |
6.4.3 资源利用 |
6.5 地域语言模式 |
6.5.1 建筑形体语言 |
6.5.2 装饰与色彩 |
6.6 小结 |
7.建筑实践 |
7.1 项目概况 |
7.1.1 康乐乡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状况 |
7.1.2 项目介绍 |
7.2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现状与分析 |
7.2.1 背景条件 |
7.2.2 聚落形态 |
7.2.3 单体建筑 |
7.2.4 居住时态调研及存在问题 |
7.3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设计 |
7.3.1 总体规划布局 |
7.3.2 建筑平面设计 |
7.3.3 建筑造型设计 |
7.3.4 结构体系 |
7.3.5 围护结构构造 |
7.4 康乐乡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方案模拟 |
7.4.1 软件模拟 |
7.4.2 生态性能模拟与分析 |
7.5 小结 |
8.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6)辽宁省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北台铁矿矿山治理工程概况及任务 |
2.1 治理区位置 |
2.2 治理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
2.3 项目任务 |
第3章 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设计 |
3.1 设计依据 |
3.2 设计原则 |
3.3 设计任务 |
3.4 东庙山北治理区工程设计 |
3.5 关家西沟北治理区工程设计 |
3.6 东庙山、关家西沟植被恢复工程设计 |
3.7 治理区设计工程量 |
第4章 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施工 |
4.1 工程概况 |
4.2 施工方法 |
4.3 施工完成工作量 |
4.4 工程治理后图集 |
4.5 工程治理效果 |
4.6 北台铁矿矿山环境治理投资 |
第5章 北台铁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施工控制方法 |
5.1 工程工期控制 |
5.2 工程质量控制 |
5.3 安全生产控制 |
5.4 文明施工控制 |
5.5 环境保护控制 |
5.6 与地方关系协调的具体方法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浅析水利工程中砌石拱坝施工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浆砌石拱坝施工工程的概况 |
2.直接砌筑法的操作步骤 |
2.1仓面处理 |
2.2毛石摆砌 |
2.3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控制 |
2.4对层面进行层管理控制 |
2.5对工程出现的缝面进行解决控制 |
2.6养护工作 |
3.对浆砌石拱坝工程的质量进行合理的控制 |
4.对浆砌石原材料进行相应的质量监督 |
(8)谈扶贫搬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1.1 地基质量控制 |
1.2 毛石基础砌筑质量控制 |
2 砖砌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3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3.1 木结构的原材质量控制 |
3.2 木檩条节点质量控制 |
4 屋面粘土瓦铺装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
4.1 屋面苫泥背质量控制 |
4.2 粘土瓦座麦秸泥施工质量控制 |
5 门窗制作安装质量控制 |
5.1 门窗材料质量控制 |
5.2 门窗安装质量控制 |
(9)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堤防工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2 工程地质 |
3 工程质量目标 |
4 工程特点和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
4.1 工程特点 |
4.2 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
4.3 针对砌体施工, 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
4.4 针对开挖、夯填, 拟采取以下保证措施 |
5 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
5.1 施工测量 |
5.1.1 平面控制 |
5.1.2 高程控制 |
5.1.3 施工测量放样 |
5.1.4 控制要点 |
5.2 主要分部工程施工流程 |
5.3 堤防工程施工方法 |
5.3.1 测量放线 |
5.3.2 堤岸施工 |
5.3.3 砌体工程 浆砌石块砌缝采用细砂浆勾缝, 由堤岸长度过长设置沉降缝避免堤岸由于受力不均匀而断裂。 |
5.3.3. 1 施工前准备工作。 |
5.3.3. 2 基层清理与回填。 |
5.3.3. 3 石料的选择。 |
5.3.3. 4 砂浆拌制。 |
5.3.3. 5 浆砌石体砌筑。 |
5.3.3. 6 面层清理、抹面。 |
5.3.3. 7 养护。 |
5.3.3. 8 验收。 |
5.4 冬雨季施工 |
5.4.1 冬季施工 |
5.4.2 雨季施工 |
5.4.3 汛期施工 |
5.5 工艺要求 |
5.5.1 植草护坡清理参数 (见表1) 。 |
5.5.2 土方填筑夯实参数 (见表2) 。 |
5.5.3 沙石垫层参数 (见表3) 。 |
5.5.4 浆砌石护坡 (见表4) 。 |
(10)大断面城市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2.1 隧道施工影响下地层变形规律研究 |
1.2.2 围岩地层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研究 |
1.2.3 建筑物沉降破坏的影响及其评价 |
1.2.4 地层沉降及建筑物变形控制研究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
1.4 论文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思路 |
1.4.3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预测及评估研究 |
2.1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关系 |
2.1.1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与建筑物基础的相互作用关系 |
2.1.2 地层变形与建筑物基础相互作用特点 |
2.1.3 隧道-地层-建筑物相互作用体系 |
2.2 复杂建筑物群危险性分析 |
2.2.1 复杂建筑群分类 |
2.2.2 建筑物危险性等级划分目的 |
2.2.3 厦门机场路JC3标段建筑群危险性等级的划分 |
2.3 基于地层-建筑物基础协同变形的砌体结构受力分析 |
2.3.1 地层不均匀沉降影响区的砌体结构分析模式 |
2.3.2 等代荷载法对砌体结构墙体不均匀沉降的计算 |
2.3.3 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2.4 复杂建筑物群的变形控制标准研究 |
2.4.1 控制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
2.4.2 基于隧道围岩地层变形的控制标准的制定 |
2.4.3 基于裂缝监测变化的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
3.1 隧道下穿重点建筑物34号楼施工影响预测分析 |
3.1.1 计算条件及假设 |
3.1.2 双洞小间距隧道正穿建构筑物预测分析 |
3.1.3 双洞小间距隧道部分下穿建构筑物预测分析 |
3.1.4 小间距隧道施工对34号楼影响预测 |
3.1.5 分析结果小结 |
3.2 隧道下穿重点建筑物34号楼施工方法优化 |
3.2.1 可行性施工方案及辅助施工工法研究 |
3.2.2 施工方法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
3.2.3 隧道施工工法优化分析结果 |
3.3 隧道施工地层变位分配的原理、方法及验证 |
3.3.1 地层变位分配原理 |
3.3.2 地层变位分配控制方法 |
3.3.3 变位分配控制方法的优势 |
3.3.4 数值方法对变位分配原理的验证 |
3.3.5 变位分配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复杂建筑物沉降的过程恢复及现场抬升技术研究 |
4.1 过程恢复原理及影响因素 |
4.1.1 建筑物结构变位过程恢复的特点 |
4.1.2 过程控制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
4.2 注浆抬升机理 |
4.2.1 流体柱状渗透扩散分析 |
4.2.2 浆液在地层中的劈裂渗透 |
4.2.3 抬升机理 |
4.3 浅埋暗挖进口段试验楼抬升技术现场试验 |
4.3.1 厦门机场路JC3标进口段工程地质概况 |
4.3.2 注浆抬升试验楼基本情况 |
4.3.3 注浆抬升孔布置 |
4.3.4 试验段注浆材料室内试验 |
4.3.5 试验楼房屋保护方案 |
4.3.6 注浆控制参数研究 |
4.3.7 注浆抬升实时监测分析 |
4.3.8 房屋注浆抬升量预测 |
4.3.9 注浆效果评价 |
4.3.10 试验段注浆抬升小结 |
4.4 34号楼区域地层分层沉降分析 |
4.4.1 地层分层沉降分析 |
4.4.2 地层水平位移分析 |
4.4.3 注浆抬升过程34号楼沉降分析 |
4.5 厦门机场路隧道下穿34号楼注浆抬升技术工程实践 |
4.5.1 34号楼基本情况 |
4.5.2 34号楼段隧道设计参数 |
4.5.3 34号楼地表加固保护方案 |
4.5.4 下穿34号楼洞内施工方案 |
4.5.5 34号楼注浆抬升技术 |
4.5.6 34号楼注浆抬升全过程现场监测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工程实例验证 |
5.1 厦门机场快速路测点布置 |
5.2 试验段监测数据分析 |
5.2.1 试验段104#+105#房屋沉降分析 |
5.2.2 试验段104#+105#房屋不均匀沉降分析 |
5.2.3 试验段104#+105#房屋裂缝监测分析 |
5.2.4 试验段隧道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5.2.5 试验段隧道围岩收敛分析 |
5.2.6 试验段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5.2.7 试验段监测分析小结 |
5.3 隧道下穿34号楼施工控制管理 |
5.3.1 处理监测数据,掌握重点建筑物的工作状态 |
5.3.2 施工监测管理预警报警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毛石砌筑质量问题及施工控制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挣值法在Z公司M岸线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颜汉卿. 山东大学, 2021(12)
- [2]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3]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4]B06级沙漠砂蒸压加气混凝土砌体抗震性能研究[D]. 王迪.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西部山地草原牧区牧民定居点居住建筑模式研究[D]. 张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6]辽宁省北台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设计与控制[D]. 宫岩. 吉林大学, 2018(01)
- [7]浅析水利工程中砌石拱坝施工新技术的实际应用[J]. 周锦华. 四川水泥, 2017(07)
- [8]谈扶贫搬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陈忠. 山西建筑, 2016(34)
- [9]岷县“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重建堤防工程技术[J]. 宋军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17)
- [10]大断面城市隧道穿越复杂建筑物群的安全性控制研究[D]. 逄铁铮.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