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金凤[1](2021)在《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及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获得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基础数据,了解其流行状况和普遍特征;在关注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4个区(县)作为调查区(县)。每个调查区(县)各抽取2所完全中学,城乡各半,共8所。在每所学校的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个班,以抽到班级当天在校的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青少年健康素养评价量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回收问卷9338份,清理数据后,纳入研究的有效问卷9072份。通过例数和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和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差异的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的关系。采用两步聚类法分析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结果(1)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7.66%,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74.90%、50.29%、7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九龙坡区(OR=1.187)、初中生(OR=1.323)、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76)、与母亲关系好(OR=1.421)、家庭经济好(OR=1.254)、学习成绩好(OR=1.152)、与老师关系好(OR=2.416)、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54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父亲教养方式为溺爱型(OR=0.76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306)、城镇学校(OR=1.124)、与母亲关系好(OR=1.630)、与老师关系好(OR=1.487)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男生(OR=0.845)、母亲文化程度为不知道(OR=0.744)、母亲教养方式为专制型(OR=0.748)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均<0.05);綦江区(OR=1.455)、初中生(OR=2.133)、男生(OR=1.397)、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87)、与父亲关系好(OR=1.643)、母亲教养方式为民主型(OR=1.302)、家庭经济好(OR=1.572)、学习成绩中等(OR=1.126)、与老师关系好(OR=2.552)、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790)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城镇学校(OR=0.833)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197)、城镇学校(OR=1.109)、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286)、家庭经济好(OR=1.285)、学习成绩好(OR=1.215)、与老师关系好(OR=2.184)、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387)的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巴南区(OR=0.864)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2)重庆市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为77.39%;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为82.67%;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38.22%;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44.91%;物质成瘾行为发生率为14.21%;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226.027)、缺乏锻炼行为(c2=110.1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6.122)、故意伤害行为(c2=171.523)、物质成瘾行为(c2=60.330)、网络成瘾行为(c2=53.973)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4.522)、非故意伤害行为(c2=15.815)、故意伤害行为(c2=10.768)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453.993)、缺乏锻炼行为(c2=256.684)、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3.293)、故意伤害行为(c2=327.224)、物质成瘾行为(c2=101.356)、网络成瘾行为(c2=105.405)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89.920)、缺乏锻炼行为(c2=97.4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45.533)、故意伤害行为(c2=125.984)、物质成瘾行为(c2=35.970)、网络成瘾行为(c2=45.652)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男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320名男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1346人(31.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974人(45.69%),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1000人(23.1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女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752名女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863人(18.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781人(37.48%),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2108人(44.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68.681)、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9.373)、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368.71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33.006)的男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892)、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49.643)、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598)的女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477)、缺乏锻炼行为(OR=0.512)、非故意伤害行为(OR=0.596)、故意伤害行为(OR=0.594)、物质成瘾行为(OR=0.685)、网络成瘾行为(OR=0.465)的风险更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288)、缺乏锻炼行为(OR=0.345)、非故意伤害行为(OR=0.717)、故意伤害行为(OR=0.447)、物质成瘾行为(OR=0.525)、网络成瘾行为(OR=0.308)的风险更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836)、非故意伤害行为(OR=0.654)的风险更低(P均<0.05)。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2.513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5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5.82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422倍(P均<0.05)。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990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309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3.115倍,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80倍(P均<0.05)。结论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互动性健康素养具备率较低。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态势较为严峻,尤其是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较高,须引起重视。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可能是各类健康危险行为以及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能为防控健康危险行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高婷婷[2](2020)在《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成瘾是高中生常见的问题行为之一,青少年尚处于认知系统的建构阶段,本身自制力较差,再加上互联网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性特点的引诱以及大量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网络成瘾问题。基于我国青少年网民的总体规模,青少年成为网络成瘾的潜在高危人群。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除了认识到网络成瘾的不良影响外,更要从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相对近端因素入手采取防控措施,从而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目的:本研究通过横断面研究,旨在了解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关联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探讨各微观系统对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的路径关系,验证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的模型关系;通过纵向追踪研究,验证横断面路径的因果关系,探讨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以及相关因素发展轨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从而为较为全面的制定高中生网络成瘾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长春市某高中1-3年级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完成第一次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进行半年一次的追踪研究,一共三次。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问卷录入,采用SPSS24.0软件、AMOS 23.0软件和Mplus 8.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描述性统计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计算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和它们两者同时出现的检出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中介效应,基于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的方法对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进行检验。建立潜类别增长模型,确定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网络成瘾及其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跨类概率相等性检验探讨不同轨迹发展趋势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结果:(1)高中生仅网络成瘾检出率为7.0%,仅负性情绪检出率为27.0%,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检出率为13.6%。与健康组相比,目前吸烟,周内睡眠剥夺时间平均每天超过1.5小时,周内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0分钟,周末平均每天上网超过240分钟,母子关系差和父子关系差的学生是网络成瘾和负性情绪同时出现的高危人群(P<0.05)。(2)抑郁(95%CI=[0.019,0.028])和焦虑(95%CI=[0.018,0.027])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间具有中介效应,同伴关系调节了抑郁(95%CI=[-0.003,-0.001])/焦虑(95%CI=[-0.002,-0.001])对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关系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3)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3.3%,性别在中介模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和网络成瘾之间起显着地调节作用。(4)纵向追踪研究发现,抑郁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焦虑在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性别在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之间起到了调节效应。(5)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两类不同的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危险组”(约占总体的71.5%)和“正常组”(约占总体的28.5%)。平均每天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以及近半年有被同伴孤立过经历的个体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的可能性更大,自我评价没有压力的高中生更不可能被划分到网络成瘾危险组。(6)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抑郁缓解组(P=0.020)和抑郁倾向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焦虑快速增长组(P=0.003)和缓慢增长组(P<0.001),正常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压力快速增长组(P<0.001)和缓慢增长组(P=0.001),压力快速增长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缓慢增长组(P=0.040),低父母婚姻冲突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中父母婚姻冲突组(P=0.002),父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父子关系较好组(P<0.001),母子关系较差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高于母子关系较好组(P<0.001),同伴关系一般组网络成瘾概率显着低于同伴关系较好组(P=0.015)。结论:(1)高中生暴露的危险因素越多,仅网络成瘾、仅负性情绪以及两者同时出现的危险更高。(2)父母婚姻冲突、抑郁和焦虑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缓解父母婚姻冲突对抑郁、焦虑的负面影响,进而降低网络成瘾的危险。(3)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影响网络成瘾,同伴关系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对网络成瘾的保护作用,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利于降低网络成瘾。(4)父母婚姻冲突、抑郁、焦虑、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显着预测网络成瘾,这些预测变量与网络成瘾存在因果关系。(5)重点关注社交网站使用频率大于6次,社交网站(QQ/微信等)联系人数量为60150个,体育运动喜爱程度为一般和不喜欢的高中生,可以有效预防和降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与成瘾程度。(6)抑郁、焦虑、压力、父母婚姻冲突、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可以影响高中生网络成瘾。
石雄辉[3](2020)在《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为了解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以吉首市城区及周边农村学校初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调查,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运用SPSS 20.0中的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处理分析。对吉首市初中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的不同层面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吉首市初中生常喝碳酸饮品、偏食、缺乏锻炼、常玩游戏、步行违规、到非安全的地方游泳、打架、自杀意念、尝试吸烟、现在吸烟、尝试饮酒、目前饮酒、经常玩游戏和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1%、38.5%、70.0%、63.1%、4.7%、31.5%、31.5%、25.2%、35.9%、15.0%、52.4%、20.5%、36.9%和12.3%。对可能影响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偏食行为中,城市学生(OR=1.499)、经常或总是孤独(OR=1.740)是危险因素,男生(OR=0.785)是保护因素;缺乏锻炼行为中,城市学生(OR=0.660)、男生(OR=0.566)、7年级(OR=0.755)是保护因素,8年级(OR=1.302)是危险因素;吸烟行为中,城市学生(OR=0.420)是保护因素,男生(OR=2.952)、抑郁(OR=1.780)、很少或有时失眠(OR=2.065)、经常或总是失眠(OR=3.283)是危险因素;饮酒行为中,城市学生(OR=0.715)是保护因素,男生(OR=2.017)、抑郁(OR=2.168)、很少或有时失眠(OR=1.406)、经常或总是失眠(OR=2.310)是危险因素;自杀意念中,城市学生(OR=2.248)、抑郁(OR=2.705)、7年级(OR=1.385)、很少或有时独孤(OR=2.127)、经常或总是孤独(OR=3.742)、很少或总是失眠(OR=1.894)、经常或总是失眠(OR=4.034)是危险因素,男生(OR=0.561)、住宿(OR=0.601)是保护因素;网络成瘾行为中,抑郁(OR=1.761)、8年级(OR=2.017)、很少或有时孤独(OR=1.708)、经常或总是孤独(OR=2.861)是危险因素;以上统计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首市初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存在性别、民族、年级、城乡、留守与非留守、不同家庭类型差异。其健康危险行为受城乡、性别、年级、是否住校、失眠、抑郁、孤独等多种因素影响,为此,针对吉首市初中男女生、不同民族、不同年级、城乡、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不同家庭类型学生之间健康危险行为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不同层面提出对策,预防和减少吉首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李旭阳[4](2020)在《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流行现状和普遍特征,探讨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异质性及健康危险行为各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为江西省政府、教育、卫生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控制并减少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给江西省于都县、上饶县、都昌县、丰城市、抚州市东乡区、遂川县6区/县农村初中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参照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结合中国的中小学学生的特点设计而成。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1.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2.《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学生匿名独立完成并当场回收问卷,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数据经SAS 9.4逻辑校正,采用Mplus 7.4软件对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进行潜在类别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卡方检验(Chi-squire test)以及无序多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共计发放问卷965份,回收问卷962份,经过SAS编程质控筛选,有效问卷共936份,问卷有效率96.99%。其中,男生占52.99%,女生47.01%;初一学生占31.73%,初二学生占33.65%,初三学生占34.62%;留守儿童占比28.10%,非留守儿童占比71.90%。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缺乏体育锻炼80.34%,频繁食用零食36.43,遭受欺凌27.78%,超时看电视25.21%,参与打架20.1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各健康危险行为在年龄、性别、年级、是否留守、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否目睹过家长互殴、是否遭受过家庭暴力、学习成绩、学习压力间存在统计学的差异。其中,校园伤害行为、精神成瘾行为、不安全性相关行为、不健康饮食行为的发生在性别、家庭结构间均存在显着地统计学差异(P<0.05);(3)根据潜在类别模型将8类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分为4个潜类:高危险行为组,占4.00%;高自伤和自杀意向组,占14.60%;中等危险行为组,占15.20%;低危险行为组,占总体66.30%。(4)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低危险行为组,“≤13岁”年龄组(OR=5.94,95%CI=1.33-26.62)、“14-15岁”年龄组(OR=5.56,95%CI=1.27-24.33)、非双亲家庭(OR=2.09,95%CI=1.03-4.23)、未遭受家庭暴力(OR=4.32,95%CI=1.61-11.59)以及学习成绩“中等/差”(OR=2.70,95%CI=1.31-5.57)更易进入高危险行为组;非独生子女(OR=1.78,95%CI=1.02-3.22)、目睹家长互殴(OR=1.86,95%CI=1.17-2.93)、未遭受家庭暴力(OR=3.01,95%CI=1.72-5.25)以及学习成绩“中等/差”(OR=1.81,95%CI=1.16-2.81)的农村初中生更易进入高自我伤害和自杀意向组;男生(OR=2.02,95%CI=1.33-3.05)、非留守儿童(OR=1.95,95%CI=1.18-3.21)、非独生子女(OR=2.04,95%CI=1.15-3.62)、非双亲家庭(OR=1.43,95%CI=1.00-2.21)、学习成绩“中等/差”(OR=1.51,95%CI=1.00-2.27)更易进入中等危险行为组。结论: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存在明显潜类别,且各潜在类别所占比例不同,低年龄组、非双亲家庭子女、目睹过家长互殴以及学习成绩“中/差”的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比例高。提示这类农村初中生是健康危险行为干预重点,建议相关部门应及时开展健康教育、生活技能教育和心理卫生疏导工作,以预防和控制农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
郑童[5](2020)在《大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安徽省芜湖市几所高校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以及其与五项心理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大学生控烟控酒工作提出多元化的建议。方法:使用问卷对安徽省芜湖市几所高校的2292名大学生进行不记名式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问卷中包含人口学基本情况,中国青少年健康行为相关调查问卷中吸烟饮酒相关问题及心理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匹兹堡睡眠量表、rotter人际信任量表、cpss知觉心理压力量表、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探究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与这五项心理因素间的关联性。结果:本次一共发放有效问卷2292份,男性994人(占43.4%),女性1298人(占56.6%)。单因素分析结果:在首次吸烟年龄方面,家庭月收入3000-4999元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吸烟的比例较高(P<0.05);家庭中父亲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吸烟的比例较高(P<0.05);学校类别为本科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吸烟的比例较高(P<0.05)。在吸烟严重程度方面,男生在轻度、中度、重度吸烟的比例高于女生(P<0.05);独生子女在轻度、中度比例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家庭月收入<1000元的学生轻度、中度吸烟比例较高,家庭月收入>10000元的学生重度吸烟比例最高(P<0.05);兄弟姐妹有饮酒行为的学生轻度吸烟比例最高,其他家属(除父母、兄弟姐妹)有饮酒行为的学生中度吸烟的比例最高,母亲有饮酒行为的学生重度吸烟比例最高(P<0.05);专科学生在轻度、中度、重度吸烟的比例高于本科生(P<0.05)。在首次饮酒年龄方面,男性学生出现低龄首次饮酒的比例较高(P<0.05);家庭收入上3000-4999元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饮酒的比例较高(P<0.05);家庭吸烟行为上父亲有吸烟行为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饮酒比例高(P<0.05);学校类别为本科的学生出现低龄首次饮酒的比例高(P<0.05)。在饮酒严重程度方面,男性在饮酒、重度饮酒、醉酒上的比例都高于女生(P<0.05);父亲学历中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饮酒比例最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重度饮酒比例最高,高中或中专学历的醉酒比例最高(P<0.05);父亲职业为自由职业者的大学生饮酒与醉酒比例高,父亲职业为公务员、教师的学生重度饮酒比例高(P<0.05);母亲职业为无固定职业者的学生饮酒、醉酒比例高,母亲职业为公务员、教师的学生重度饮酒比例高;家庭吸烟行为上家庭成员中其他有吸烟行为的学生饮酒比例高,母亲有吸烟行为的学生重度饮酒和醉酒比例高(P<0.05);家庭饮酒行为上兄弟姐妹有饮酒行为的学生饮酒与重度饮酒比例高,父亲有饮酒行为的学生醉酒比例高(P<0.05);学校类别为专科的学生饮酒、重度饮酒、醉酒比例高(P<0.05)。不同吸烟程度者的青少年生活事件、压力知觉感、自我管理能力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饮酒程度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匹兹堡睡眠、压力知觉感、自我管理得分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饮酒程度与心理因素相关性比较上,吸烟程度与自我管理能力呈负相关(P<0.05),与青少年生活事件、压力知觉、匹兹堡睡眠呈正相关(P<0.05);饮酒程度与自我管理能力呈负相关(P<0.05),与青少年生活事件、压力知觉、匹兹堡睡眠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行为上,负性生活事件多(OR=1.017,95%CI:1.1012-1.022)、压力知觉感强(OR=1.035,95%CI:1.021-1.050)、男性(OR=4.283,95%CI:3.407-5.384)、非独生子(OR=1.334,95%CI:1.062-1.675)、兄弟姐妹有家庭饮酒行为是大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OR=3.134,95%CI:1.482-6.63);自我管理能力强(OR=0.993,95%CI:0.988-0.998)、家庭收入1000-2999元(OR=0.502,95%CI:0.340-0.740)、3000-4999元(OR=0.455,95%CI:0.320-0.647)、5000-10000元(OR=0.619,95%CI:0.444-0.863),本科学校(OR=0.580,95%CI:0.465-0.723)是大学生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饮酒行为上,负性生活事件多(OR=1.012,95%CI:1.008-1.016)、睡眠质量差(OR=1.036,95%CI:1.005-1.069)、压力知觉感强(OR=1.016,95%CI:1.003-1.028)、男性(OR=2.067,95%CI:1.700-2.513)是大学生饮酒的危险因素;自我管理能力强(OR=0.981,95%CI:0.976-0.985)、本科学校(OR=0.783,95%CI:0.644-0.953)是大学生饮酒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与人口学因素和生活事件、压力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睡眠情况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烟酒给个体带来的危害,控制大学生使用烟酒。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因心理问题带来的吸烟、饮酒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余凌伟[6](2020)在《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烟草流行是全球公认的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约有3亿吸烟者,每年因吸食烟草死亡的人数多达百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沉重的社会负担。“健康中国”是国家发展战略,控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据显示我国医务人员吸烟率为22.3%,其中男性医生吸烟率高达38.9%。健康从业人员是社会大众的健康典范,他们的吸烟行为会误导大众,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我国医学生吸烟率曾高达30%。换言之,不少医生的吸烟行为始于青年时期和学生时代。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健康从业人员,对其开展控烟研究和行动可以显着降低未来健康从业人员的吸烟率,成本效益高。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在近三四十年,被广泛应用于健康领域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吸烟被当作是缓解负性情绪的重要行为应对方式之一;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从而减少吸烟行为。然而,我国人群吸烟行为的重要动机是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卷烟在我国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有学者形象地将其称之为社交货币(Social Currency),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社会资本对和吸烟行为影响的研究是近二十年西方社会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在我国此类研究较为稀缺。由于中西方社会关于卷烟的文化内涵和吸烟行为发生机制迥异,西方社会的研究结果缺乏中国文化适应性和应用性。因此,在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中开展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机制研究有重要的社会需求、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性别视角,旨在构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研究框架和模型,并进行数据实证和模型修正,分别讨论社会参与、社会互动、社会网络和信任互惠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最终目标是为制定有效的控烟干预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显着降低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和人群吸烟率。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全国31所高校的7595名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开展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本研究使用《社会资本测量量表》、《心理健康量表》和吸烟行为测量问卷收集相关数据。采用SPSS 24.0和Amo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Cronbachα系数、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评估量表的信效度,使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研究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的关联机制。研究结果(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总体吸烟率为6.9%,男生吸烟率(16.4%)显着高于女生吸烟率(2.4%)(χ2=509.931,P<0.001)。我国东(4.9%)、中(6.7%)和西(9.4%)部地区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4,P<0.001)。进一步分析,吸烟率的地区分布差异仅在男生群体中显着。(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少数民族男生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汉族男生(χ2=52.397,P<0.001),然而女生吸烟率无显着民族差异(χ2=1.520,P>0.05)。有心理障碍症状男生(20.8%)的吸烟率显着高于无症状(15.3%)的男生(χ2=8.711,P<0.01),而该种关系在女生中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465 P>0.05)。护理专业男生(31.2%)、公共卫生专业男生(20.2%)和临床专业男生(13.1%)的吸烟率有显着差异(χ2=36.443,P<0.001)。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饮酒行为和吸烟行为存在显着的共发现象(男生:χ2=304.425,P<0.001;女生χ2=565.186,P<0.001)。(3)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低社会资本学生的吸烟行为发生风险显着高于高社会资本学生(男生:OR=1.571,95%CI:1.226-2.014;女生:OR=1.803,95%CI:1.253-2.595)。对男生而言,社会参与和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关系。较窄的社会网络(OR=1.402,95%CI:1.102-1.784)和较低的信任互惠感(OR=1.478,95%CI:1.146-1.907)会显着增加男生吸烟行为可能性。对女生而言,社会参与和社会网络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低信任和互惠感的女生(OR=1.269,95%CI:1.222-1.582)发生吸烟行为的风险是高信任和互惠感女生的1.269倍。较低的社会互动会显着降低男生吸烟行为风险(OR=0.762,95%CI:0.566-0.931),而社会互动对女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OR=0.785,95%CI:0.532-1.159)。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与男生(OR=1.095,95%CI:0.855-1.403)和女生的吸烟行为(OR=0.960,95%CI:0.642-1.436)没有显着关系。较低的宗教场所互动(男生:OR=0.694,95%CI:0.500-0.964;女生:OR=0.474,95%CI:0.288-0.779)和成人娱乐场所互动(男生:OR=0.471,95%CI:0.369-0.601;女生:OR=0.568,95%CI:0.382-0.844)显着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风险。(4)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男女生关于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作用路径既存同又有异。第一个相同之处:社会参与(男生:β=0.001,p>0.05;女生:β=-0.011,p>0.05)和社会网络(男生:β=-0.042,p>0.05;女生:β=-0.010,p>0.05)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直接影响,但社会参与(男生:β=-0.026;女生:β=-0.023)和社会网络(男生:β=-0.106;女生:β=-0.056)都可以通过信任互惠间接地减少吸烟行为发生。此外,信任互惠可以显着直接减少吸烟行为发生(男生:β=-0.123;P<0.001;女生:β=-0.094,P<0.05)。第二个相同之处: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一般公共场所互动会降低吸烟行为的可能性(男生:β=-0.270,P<0.001;女生:β=-0.140,P<0.001),宗教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没有直接显着关系(男生:β=0.070,P>0.05;女生:β=0.081,P>0.05),成人娱乐场所互动和吸烟行为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男生:β=0.423,P<0.001;女生:β=0.232,P<0.001)。第一个不同之处:对男生而言,社会互动会显着增加吸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男生:β=0.193,P<0.05),女生的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没有显着影响(女生:β=0.160,P>0.05)。第二个不同之处为社会资本在男生群体中可以调节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女生中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本研究从性别差异视角构建了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资本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模型,对社会资本及不同维度和吸烟行为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数据实证研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视角和基础。社会参与或互动的概念和测量方式不同,得出的结果和结论也不相同。因此,研究者使用社会资本概念时,要关注其测量的具体题目,避免涵义过度延伸、概念失当使用和结论错误应用。社会资本对吸烟行为的影响机制存在性别差异,制定控烟政策时需考虑性别因素。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参与或社会互动对吸烟行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不能一概而论。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尤其是男生,需避免吸烟易感性环境暴露,从而降低吸烟行为发生风险。信任和互惠感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能有效降低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率,在今后的控烟政策制定和行动中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应用。
宋义磊[7](2019)在《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战略健康中国建设深入,健康教育尤其是学校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环节迅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中的健康教育长久以来由于学业压力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直处于“贫困”状态,尽管《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明确了高中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学业质量要求,但高中阶段健康教育的质量提升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健康教育需求与学校健康教育实施契合问题突出。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H高中为个案,通过对其为期8周的实地考察,设计《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调查问卷(学生卷)》、《学校健康教育实施调查问卷(教师卷)》和《高中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调查了解H校3个年级共计434名学生的健康危险行为状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同时通过文本梳理及教师访谈等形式梳理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状况,分析学校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问题”的契合情况。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高中健康教育实施顶层设计亟待加强,学校在健康教育目标设置、实施评价环节上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问题突出,如健康教育实施过度依赖上级指导、健康教育目标设置简单模糊、领导及教师对目标认识不到位、健康教育评价环节缺失严重,现有评价主体、方法单一对学生健康促进效果较低等问题。(2)高中健康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国家政策要求,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现行健康教育尽管形式多样,但总体上仍存在教育形式创新不足、吸引力不强、学生的参与满意度不高等问题。(3)高中健康教育实施内容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较低,在健康教育“供”“需”对应、校本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问题突出,将健康教育窄化成卫生教育和安全教育,同时健康教育供给重点偏离学生实际需求等。
刘芷姗[8](2019)在《广东省大学生与成瘾者的成瘾物质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学生的成瘾物质使用相对于其他省份更高,大学生的使用率又高于中小学生,因此对广东省大学生成瘾物质使用的模式与影响因素的探讨显得尤为重要。再者,本研究将成瘾物质分为烟草、酒精以及成瘾药物三类,而戒毒所成瘾者在成瘾药物使用方面程度更高,因此也需要考虑他们相对于学生的初始使用年龄以及影响使用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差异。所以,本研究分了两个研究进行。研究一采用问卷法探讨广东省大学生成瘾物质使用的状况以及从家庭、同伴、人格以及儿童期创伤性这四个方面探索影响其成瘾物质使用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同伴交往、冲动人格与成瘾物质使用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无论尝试喝酒或现在有喝酒的人数均多于尝试吸烟与现在吸烟,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多也更早地开始尝试吸烟与尝试喝酒,现在有吸烟或喝酒的男生比女生更多。(2)好奇与同伴影响是这些学生初始尝试使用成瘾物质的主要原因。(3)母亲拒绝、不良同伴交往以及同伴吸烟均是影响学生吸烟的危险因素,母亲情感温暖是预防学生吸烟的保护因素。并且不良同伴交往在母亲拒绝对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中、在母亲情感温暖对学生吸烟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4)父亲对喝酒的态度、同伴对喝酒的态度、不良同伴交往、感觉寻求与情感忽视均是影响学生喝酒的因素,父亲情感温暖与母亲情感温暖则是预防学生喝酒的保护因素。并且不良同伴交往在父亲情感温暖对学生喝酒行为的影响、母亲情感温暖对学生喝酒行为的影响以及感觉寻求对学生喝酒行为的影响中均起中介作用。研究二同样采用问卷了解成瘾者的成瘾物质使用情况以及影响因素,并与学生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成瘾者相对于学生更多且更早地开始使用香烟、酒精以及药物这些成瘾物质。(2)成瘾者初始尝试使用成瘾物质的主要原因为好奇与寻求刺激快感,与学生初始尝试使用成瘾物质的主要原因不一致。(3)躯体虐待是影响成瘾者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母亲情感温暖是影响成瘾者喝酒行为的保护因素,父亲拒绝是影响镇静类物质使用的危险因素。综上,学生主要使用的成瘾物质为香烟与酒精,初始使用年龄较小。并且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同伴交往、儿童期创伤以及感觉寻求人格特质均能影响个体的成瘾物质使用。因此,在青少年成瘾物质使用的预防与干预上,可以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同伴交往情况等方面出发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引导。
姜小庆[9](2019)在《婺源县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婺源县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流行现况,与同类研究比较,探讨高中生NSSI行为的流行特点,研究婺源县高中生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危险因素的累积效应,为当地教育系统开展中学生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某定点高中为调查现场,对高一、高二年级所有学生进行整群抽样,现场组织给每个班级的学生发放《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2018)》问卷,开展现场调查。数据录入、清洗、分析分别使用EpiData 3.0、SAS 9.0、SPSS 19.0软件。单因素分析应用卡方检验(Chi-squire test),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s回归。采用指标比值比(Odds ratio,OR)来判断NSSI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程度,检验水准取双侧ɑ=0.05。结果:(1)共计发放问卷1,695份,现场回收1,678分,有效问卷1,667份。(2)1,667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6.75±0.75岁,留守高中生559人(33.53%)、非留守高中生1,108人(66.47%)。在过去12个月内发生过NSSI行为的高中生共184名,总体检出率为11.04%。NSSI行为实施方式中,排名第一为“用力咬自己”,共65人(3.90%)、第二名为“抠或抓自己、用力拔扯自己的头发”,共64人(3.84%)、第三名为“用刀或利器割刺自己”,共45人(2.7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NSSI行为在“家庭结构”、“是否打架”、“是否遭遇欺凌”、“学习力压”、“是否有恋爱经历”、“健康状况”变量的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未检测出高中生NSSI行为的“性别”、“年龄”、“年级”、“父亲最高学历”、“母亲最高学历”、“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是否留守”之间的差异(P>0.05)。(4)控制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差异之后,“有打架行为”(OR=4.57,95%CI:3.016.94)、“遭遇欺凌”(OR=3.67,95%CI:2.525.33)、“吸烟”(OR=2.49,95%CI:1.653.75)、“饮酒”(OR=2.53,95%CI:1.823.51)、“存在家庭功能不良”(OR=2.45,95%CI:1.793.36)、“有恋爱经历”(OR=1.47,95%CI:1.062.03)、健康状况“倾向于不健康”(OR=4.02,95%CI:2.596.24)和“一般”(OR=2.09,95%CI:1.502.91)的调查对象,发生NSSI风险高于无此类特征的调查对象。有留守高中生发生NSSI的风险是非留守高中生的0.98倍,但是差异无统计意义(OR=0.98,95%CI:0.701.37)。(5)完全控制变量的相互影响后,“女性”(OR=1.84,95%CI:1.292.63)、“存在打架行为”(OR=3.22,95%CI:2.094.98)、“遭遇欺凌”(OR=2.56,95%CI:1.733.80)、“饮酒”(OR=1.98,95%CI:1.402.79)、“存在家庭功能不良”(OR=1.76,95%CI:1.262.45)、健康状况“倾向于不健康”(OR=3.00,95%CI:1.884.76)、健康状况“一般”(OR=1.85,95%CI:1.242.77)、学习压力“倾向于大”(OR=1.71,95%CI:1.202.42)是发生NSSI行为的独立风险。(6)与危险因素个数为0的调查对象相比,危险因素个数为1的调查对象发生NSSI的风险是其2.78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危险因素个数为2的调查对象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是0个危险因素者的5.55倍(P<0.01),危险因素个数为3个的调查对象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是0个危险因素者的14.33倍(P<0.01);危险因素个数为4个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是0个危险因素者的28.46倍(P<0.01)。结论:(1)高中生NSSI行为的检出率为11.04%;(2)高中生NSSI行为存在“家庭结构”之间的差异;(3)女性、打架、欺凌、饮酒、家庭功能不良、健康状况“倾向于不健康”、健康状况“一般”、学习压力“倾向于大”是高中生NSSI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出现了上述任意两个及以上危险因素时,高中生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较高。(4)“留守”状态未见增加高中生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相关部门开展NSSI行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时,可不用区别对待“留守”群体。(5)学校需重点加强对校园内欺凌、打架现象的预防干预,尤其是女性群体,并多渠道缓解学习压力。家庭应充分发挥其亲子功能,给青少年更多温暖。从而减少NSSI行为发生。
颜时姣[10](2019)在《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法,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的内涵概念和测量维度,并定性分析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实证研究方案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为提高我国大学生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设计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借助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对湖北省54名大学生深入访谈,采用Nvivo11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获取资料,构建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的测量维度,初步探索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社会资源理论为指导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18所高校共108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缺失或不合格调查对象资料后,本研究最终纳入9469名研究对象。采用频数、构成比对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进行描述性分析,运用?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比较大学生健康状况,包括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在不同组间的分布差异;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探讨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结果1.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研究。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可以从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家庭资源包括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地、家庭经济条件和家庭结构几个方面;学校资源包括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社会支持资源包括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等人的情感支持。质性研究也明晰出影响大学生健康状况的5个核心类属,分别是行为生活方式、个体因素、社会支持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2.大学生基本人口学特征和健康状况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9469名调查对象,其平均年龄为19.01±1.44岁,女生占54.43%,汉族居多,占87.94%,工学类专业学生占比最高,为31.79%。55.74%的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和女生自评健康良好比例分别为58.37%和53.53%。大学生两周患病率为19.51%,男生和女生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7.33%和21.3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22.25%,男生和女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0.32%和23.86%。3.大学生社会资源分析。家庭资源方面:54.65%的学生家庭居住地为城市,7.80%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48.28%的学生为独生子女,58.49%的学生自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最多,分别占35.44%和34.44%。学校资源方面,学生对学校提供卫生服务能力满意度和转诊满意度分别为52.15%和75.46%,而学生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为4.52%,79.11%的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健康教育课程,39.31%的学生认为健康教育课程对其产生较大帮助。社会支持资源方面:大学生认为亲人、朋友和其他人对其支持程度较高的比例分别为58.51%、57.30和59.14%。4.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大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在社会资源理论指导下,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别以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作为健康状况评价指标,构建“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各项指标均显示模型拟合良好。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164、0.068和0.348,生活方式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分别为0.268、0.075和0.030。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健康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自评健康、两周患病率和心理健康影响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5.12%、38.18%和2.52%。结论和建议1.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从家庭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支持资源三个方面构建了大学生群体社会资源测量维度,并通过大规模实证调查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社会资源理论在健康影响因素研究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拓展了社会资源理论的应用领域,对其他人群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自评健康接近甚至低于普通人群,两周患病率远高于同年龄段普通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学生自身、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将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3.本研究通过构建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在验证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对人群健康有直接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生活方式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在社会资源对健康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从生活方式这一视角探析了社会资源影响健康的潜在机制。研究结果提示应该以生活方式干预作为促进大学生健康的优先方向,并重视优化大学生社会资源,从而为生活方式干预提供支持环境。创新性1.首次引入社会资源理论开展大学生健康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并验证了“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的风险因素路径模型,在国内首次揭示了生活方式在社会资源影响人群健康过程中的中介效应,在新理论的引入和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性。2.本研究首先基于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明确大学生社会资源的测量维度,并定性分析其健康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18所高校10800名大学生开展大规模实证调查,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健康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构建了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结构模型,在抽样过程、样本规模和代表性以及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较已有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3.本研究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从生理、心理、社会多个层面分析大学生健康现状,并对社会资源和生活方式这两个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明确了社会资源对大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具有一定创新性。局限性本研究在湖北省武汉市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外推至与武汉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差异较大地区的大学生群体时存在一定局限性。另外,本研究在社会资源理论指导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大学生社会资源、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本研究是横断面调查,在因果推论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前瞻性研究设计来进一步验证理论假设和研究结果。
二、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及聚集模式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统计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2 结果 |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系 |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缺乏锻炼行为的关系 |
2.3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
2.4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
2.5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物质成瘾行为的关系 |
2.6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
2.7 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
2.8 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的Meta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工具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5 技术路线 |
第3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横断面实证研究 |
3.1 前言 |
3.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
3.3 高中生网络成瘾与负性情绪的关联性研究 |
3.4 高中生父母婚姻冲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
3.5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网络成瘾之间的路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和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纵向追踪实证研究 |
4.1 前言 |
4.2 被调查对象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4.3 高中生网络成瘾的路径关系研究 |
4.4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4.5 高中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发展轨迹及其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讨论 |
5.1 高中生负性情绪和网络成瘾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
5.2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对网络成瘾的作用机制 |
5.3 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
5.4 负性情绪、家庭以及同伴因素发展轨迹影响网络成瘾 |
第6章 预防高中生网络成瘾的对策建议 |
6.1 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意识 |
6.2 建立高中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计划 |
6.3 构建积极的心理环境 |
6.4 加强亲密关系满足心理需求 |
6.5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创设温馨的生活环境 |
6.6 培养高中生应对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能力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点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内容 |
1.2.1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 |
1.2.2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
1.2.3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预防控制对策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际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1.4.2 国内关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状况的研究 |
1.4.3 国外关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 |
2.1 不良饮食行为 |
2.2 缺乏体育锻炼行为 |
2.3 易导致伤害行为 |
2.3.1 非故意伤害行为 |
2.3.2 故意伤害行为 |
2.4 物质滥用行为 |
2.4.1 吸烟行为 |
2.4.2 饮酒行为 |
2.5 精神成瘾行为 |
第3章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 偏食行为的影响因素 |
3.1.1 偏食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1.2 偏食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 缺乏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1 缺乏锻炼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2 缺乏锻炼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 |
3.3.1 吸烟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3.2 吸烟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 饮酒行为的影响因素 |
3.4.1 饮酒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4.2 饮酒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自杀意念行为的影响因素 |
3.5.1 自杀意念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5.2 自杀意念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 |
3.6.1 网络成瘾行为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6.2 网络成瘾行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对策 |
4.1 加强政府部门重视程度,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
4.2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响应,传播正能量 |
4.3 改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4.4 充分重视家庭教育,树立良好榜样 |
4.5 培养正确价值观,改变自身观念 |
第5章 结论 |
5.1 不良饮食行为 |
5.2 缺乏体育锻炼行为 |
5.3 易导致伤害行为 |
5.4 物质滥用行为 |
5.5 精神成瘾行为 |
5.6 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 |
(4)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念以及分类 |
1.2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特点 |
1.2.1 不同健康危险行为聚集发生 |
1.2.2 健康危险行为性别差异 |
1.2.3 健康危险行为的个体差异 |
1.2.4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 |
1.3 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 |
1.3.1 自身成长因素 |
1.3.2 外在生活环境因素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
2.2 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方法 |
2.2.2 现场调查方法 |
2.2.3 资料处理与分析 |
2.2.4 技术路线 |
2.3 调查内容 |
2.3.1 人口学特征 |
2.3.2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 |
2.4 质量控制 |
2.4.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论证 |
2.4.2 调查员的选择与培训 |
2.4.3 调查员的监督 |
2.4.4 学生答卷指导 |
2.4.5 建立问卷收集、质量核查制度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人口学特征 |
3.1.2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总体情况 |
3.2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 |
3.2.1 校园伤害行为 |
3.2.2 自我伤害行为 |
3.2.3 自杀意念 |
3.2.4 物质成瘾行为 |
3.2.5 精神成瘾行为 |
3.2.6 不安全性相关行为 |
3.2.7 不健康饮食行为 |
3.2.8 缺乏体育锻炼行为 |
3.3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的潜在类别分析 |
3.3.1 潜在类别模型拟合结果 |
3.3.2 潜在类别命名及分类结果 |
3.4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各潜在类别的影响因素研究 |
3.4.1 影响不同健康危险行为类别的单因素分析 |
3.4.2 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潜类别影响因素 |
第4章 讨论 |
4.1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析 |
4.1.1 校园伤害行为 |
4.1.2 自我伤害行为 |
4.1.3 自杀意念 |
4.1.4 物质成瘾行为 |
4.1.5 精神成瘾行为 |
4.1.6 不安全性相关行为 |
4.1.7 不健康饮食行为 |
4.1.8 缺乏体育锻炼行为 |
4.2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潜在类别分类 |
4.3 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4 对策及建议 |
4.4.1 家庭层面 |
4.4.2 学校层面 |
4.4.3 社会层面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优势、不足、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5.2.1 优势 |
5.2.2 不足、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大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对象与抽样方法 |
2 问卷设计 |
3 调查方法 |
4 使用量表简介 |
5 使用指标定义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首次吸烟年龄、吸烟程度上的比较 |
2.1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首次吸烟年龄比较 |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吸烟程度上的比较 |
3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首次饮酒年龄、饮酒程度上的比较 |
3.1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首次饮酒年龄的比较 |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在饮酒程度上的比较 |
4 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原因的分布 |
5 大学生吸烟饮酒程度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
5.1 不同吸烟程度在五项心理因素上的比较 |
5.2 不同饮酒程度在五项心理因素上的比较 |
5.3 不同吸烟程度与五项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4 不同饮酒程度与五项心理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5 吸烟、饮酒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5.1 吸烟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5.5.2 饮酒行为与心理因素等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大学生吸烟饮酒情况流行现况 |
2 大学生吸烟饮酒情况的人口学因素分析 |
2.1 性别因素 |
2.2 家庭吸烟饮酒行为因素 |
2.3 学校类别因素 |
2.4 居住地因素 |
2.5 是否独生子女 |
2.6 家庭收入水平因素 |
3 睡眠因素与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4 压力知觉因素和人际信任感对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影响 |
5 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6 自我管理能力与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的关联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依据 |
1.3 研究视角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局限与空白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的理论假设 |
1.8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选题过程与论证 |
2.2 问卷选用与编制 |
2.3 调查与抽样方法 |
2.4 质量管理与控制 |
2.5 关键变量赋值 |
2.6 数据分析策略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数据收集的基本情况 |
3.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现状 |
3.3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
3.4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3.5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情况 |
3.6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
3.7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之间的关系 |
3.8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3.9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3.10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 |
3.12 研究理论假设实证结果汇总 |
第4章 研究讨论 |
4.1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的吸烟行为情况 |
4.2 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社会资本、心理障碍和吸烟行为的关系 |
4.3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4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社会网络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5 我国健康专业学生的信任互惠与吸烟行为的关系 |
4.6 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5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社会资本和吸烟行为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3 国内外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思路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访谈法 |
2.3.4 实地考察法 |
2.3.5 文本分析法 |
2.3.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H高中健康教育实施的调查结果 |
3.1.1 学校健康教育的“生存”现状 |
3.1.2 学校健康教育实施目标设置及教师对目标的掌握 |
3.1.3 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设置和结构分析 |
3.1.4 健康教育各途径的实施及学生学习状况 |
3.1.5 学校的健康教育实施评价 |
3.1.6 影响该校健康教育实施的因素 |
3.2 H高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结果 |
3.2.1. 导致各种非故意伤害的行为的现状 |
3.2.2 导致各种故意伤害的行为的现状 |
3.2.3 物质或精神成瘾行为的现状 |
3.2.4 性知识、风险性行为、性态度的现状 |
3.2.5 不良饮食相关行为的现状 |
3.2.6 缺乏运动相关行为的现状 |
3.3 H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分析 |
3.3.1 健康教育实施目标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2 健康教育实施内容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3 健康教育实施途径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3.4 健康教育实施评价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 |
3.4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的因素 |
3.5 契合对于健康教育实施的意义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广东省大学生与成瘾者的成瘾物质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成瘾物质使用行为 |
1.2 成瘾物质使用的模式 |
1.3 成瘾物质使用的影响因素 |
1.4 各因素间的关系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四章 研究一:大学生成瘾物质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对象 |
4.4 研究工具 |
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4.6 研究结果 |
第五章 研究二:成瘾者成瘾物质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对象 |
5.4 研究工具 |
5.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5.6 研究结果 |
第六章 讨论 |
6.1 大学生成瘾物质使用现状与模式 |
6.2 大学生成瘾物质使用的影响因素 |
6.3 影响成瘾物质使用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
6.4 成瘾者与学生之间的成瘾物质使用差异 |
6.5 成瘾者成瘾物质使用的影响因素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意义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学生问卷 |
附录2 戒毒所问卷 |
致谢 |
(9)婺源县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NSSI行为概述 |
1.2 NSSI行为研究进展 |
1.3 NSSI行为危险因素 |
1.3.1 NSSI行为与留守 |
1.3.2 NSSI行为与性别 |
1.3.3 NSSI行为与家庭功能不良 |
1.3.4 NSSI行为与打架 |
1.3.5 NSSI行为与欺凌 |
1.3.6 NSSI行为与成瘾性物质 |
1.3.7 NSSI行为与学习压力 |
1.3.8 NSSI行为与恋爱经历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方法 |
2.2.1 文献研究方法 |
2.2.2 现场调查方法 |
2.2.3 数据录入、分析方法 |
2.2.4 技术路线 |
2.3 调查内容 |
2.3.1 人口学信息 |
2.3.2 打架、欺凌、NSSI行为 |
2.3.3 物质性成瘾行为 |
2.3.4 家庭功能不良 |
2.3.5 其它因素 |
2.4 质量控制 |
2.4.1 问卷设计阶段 |
2.4.2 现场调查阶段 |
2.4.3 数据录入、清洗、分析阶段 |
第3章 结果 |
3.1 调查对象特征 |
3.1.1 人口学特征 |
3.1.2 高中生NSSI行为总体情况 |
3.2 高中生NSSI行为单因素分析 |
3.2.1 高中生NSSI行为的人口学分布 |
3.2.2 高中生NSSI行为与打架、欺凌 |
3.2.3 高中生NSSI行为与物质性成瘾行为 |
3.2.4 高中生NSSI行为与家庭功能不良 |
3.2.5 高中生NSSI行为与其它因素 |
3.3 高中生NSSI行为多因素分析 |
3.3.1 变量编码 |
3.3.2 高中生NSSI行为的人口学危险因素 |
3.3.3 控制人口学特征后单个危险因素发生NSSI行为的风险 |
3.3.4 完全矫正后NSSI行为发生的风险 |
3.3.5 NSSI行为危险因素累积效应 |
第4章 讨论 |
4.1 NSSI行为流行特征 |
4.1.1 NSSI行为检出情况 |
4.1.2 NSSI行为的人口学特征 |
4.2 NSSI行为危险因素 |
4.3 NSSI行为与留守 |
4.4 本文研究不足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全文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质性分析 |
(二)基于实证研究分析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系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前期理论和方法学储备 |
(二)质性研究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研究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
一、研究理论 |
(一)扎根理论 |
(二)社会资源理论 |
二、研究的方法学基础 |
(一)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 |
(二)结构方程模型 |
(三)研究理论框架 |
第三部分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质性研究 |
一、资料来源 |
二、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步骤 |
(一)开放性编码 |
(二)关联性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和模型构建 |
三、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
四、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实证研究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系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一)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二)调查对象的生活行为方式 |
(三)调查对象的社会资源情况 |
二、大学生健康状况分析 |
(一)大学生自评健康状况 |
(二)大学生两周患病率情况分析 |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三、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
(一)社会资源与大学生自评健康的关系 |
(二)社会资源与大学生两周患病的关系 |
(三)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
四、社会资源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分析 |
(一)社会资源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系 |
(二)社会资源与大学生生活规律的关系 |
(三)社会资源与大学生不良嗜好的关系 |
五、生活方式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
(一)生活方式与大学生自评健康的关系 |
(二)生活方式与大学生两周患病率的关系 |
(三)生活方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
六、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大学生健康状况的关系分析 |
(一)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自评健康状况 |
(二)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两周患病情况 |
(三)社会资源、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 |
七、小结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社会资源理论对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研究有科学指导价值 |
二、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
三、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健康干预管理的优先方向 |
四、优化社会资源是大学生健康干预管理的重要路径 |
五、质性研究提示大学生健康领域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研究结论及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二、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 |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附件3 调查问卷 |
致谢 |
四、我国青少年学生吸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D]. 金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高中生网络成瘾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长春市某高中学生为例[D]. 高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1)
- [3]吉首市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石雄辉. 吉首大学, 2020(03)
- [4]基于潜在类别分析的江西省农村初中生健康危险行为研究[D]. 李旭阳. 南昌大学, 2020(08)
- [5]大学生吸烟、饮酒现状与心理因素的关联性研究[D]. 郑童.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6]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我国健康相关专业学生吸烟行为研究[D]. 余凌伟. 浙江大学, 2020(01)
- [7]普通高中健康教育实施与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契合状况调查研究 ——以H高中为例[D]. 宋义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广东省大学生与成瘾者的成瘾物质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刘芷姗. 广州大学, 2019(01)
- [9]婺源县农村高中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流行现状及其危险因素研究[D]. 姜小庆. 南昌大学, 2019(01)
- [10]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大学生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颜时姣.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