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地球葡萄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帅[1](2021)在《基于转录组研究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萌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设施葡萄具有结果早、效益高等特点,在宁夏地区发展迅速,显着提高了当地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阴阳结合型日光温室的阴棚以栽培葡萄为主,但在栽培过程中,由于阴棚光照弱,棚膜透光率低、加上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阴雨及雾霾天气,导致设施内常常光照不足,葡萄从萌芽期开始便处于弱光胁迫中,致使后续成花困难,浆果品质变差,严重影响了葡萄设施栽培的经济效益。人工补光是改善设施内光照条件的有效措施,为探究不同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萌芽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设施栽培的‘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采用4种不同光质(红蓝光2:1、蓝光、红光、白光)补光处理,以不补光为对照,通过对不同光质处理下葡萄芽和果实生理指标的测定及转录组学分析,研究光质对‘红地球’葡萄芽萌发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光质均促进了葡萄芽的萌发,提升了果实的品质。在萌芽期,红蓝光处理下葡萄芽的展叶率最高(81%),白光、蓝光和红光效果次之,对照最低(68%);红蓝光处理下,芽中可溶性糖(8.88 mg·g-1)、总蛋白(101.61 mg.mL-1)和 H2O2含量最高(2.06 mmol·g-1),CAT 活性最低(36.43U·μg-1)。在转色期,蓝光处理下果实中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分别为161.83 g·L-1和17.13%,果实中可滴定酸含量在蓝光和红蓝光处理下含量最低,分别为3.35g·L-1和3.20 g·L-1,蓝光处理下果实中花青素含量最高,为0.07 mg g-1。(2)葡萄芽和果实的光响应代谢通路具有差异。芽的生长发育与信号转导和转录等过程密切相关,KEGG分析显示各处理差异表达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内质网蛋白加工和植物真菌互作通路中显着富集,光质通过调控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进而调节葡萄的萌芽进程。果实的转色成熟与信号传导、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氨基酸运输和代谢等过程密切相关,KEGG分析显示各处理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光合作用、类黄酮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中显着富集,这些生物合成或代谢基因参与葡萄果实的转色成熟,在各处理果实品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本研究发现ERF、MYB、WRKY和NAC这4个转录因子家族在葡萄芽和果实中均显着富集,表明ERF、MYB、WRKY和NAC家族转录因子在葡萄光响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WRKY转录因子、钙依赖蛋白激酶、钙调蛋白和NADPH氧化酶形成了芽的光响应蛋白互作网络,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葡萄芽的萌发。光合作用蛋白、类黄酮生物合成蛋白、淀粉和蔗糖代谢蛋白是葡萄果实中主要的光响应蛋白,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葡萄果实的品质。对芽和果实中共1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将验证结果与RNA-seq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较高且表达趋势基本相同,表明RNA-seq的分析结果可靠。综上所述,不同光质均加快了葡萄芽的萌发,红蓝光可作为葡萄芽萌发的理想光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SA UR、A-ARR、GID1、PYR/PYL、PP2C基因的上调表达,是导致各处理葡萄芽萌发差异的重要原因。不同光质均提升了葡萄果实的着色及品质,其中蓝光对果实着色及品质的提升最为明显,葡萄果实中类黄酮基因CHS、F3H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基因INV、SPS、HK和BG的上调表达,是导致各处理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差异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为设施葡萄的光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周琪[2](2021)在《GA3处理对葡萄果实水分及发育的调控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赤霉素(GA3)作为植物六大类激素之一,同时是果树生产中的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生长发育和生产应用中,时刻都发挥着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鲜食葡萄的日常管理中,常采用含有GA3为主成份的生长调节剂处理果实,来实现无核化或增加果实大小的效果,以提高商品价值。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GA3处理葡萄果实后其水分参数发生了显着变化,但探讨GA3处理后水分和果实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基于此,在2018-2019两年的重复试验中,以鲜食品种‘红地球’葡萄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T1:40 mg/L;T2:70 mg/L)浸蘸处于第一次膨大期的果穗(果粒平均横径8-10mm),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在处理后一周内每天和间隔15天进行取样直至果实成熟,测定其水分参数和内源激素并采用编码和非编码RNA测序(mRNA,nc RNA-seq)和基因克隆技术,探讨GA3处理果实后,水分对其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GA3处理果实后水分和内源激素会对果实的生长发育产生显着影响;GA3处理果实后,其主要水分参数:自由水,水势,渗透势,膨压均显着升高,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果在处理后很快(0-1 d)即得到了反馈,而且水分参数的变化趋势也随着葡萄的双“S”生长曲线进行改变,较CK而言,虽然变化趋势是相似的,但是处理1 d后直至成熟期,主要水分参数始终保持显着较高的水平。内源激素水平来看,外源GA3的介入显着提高了果实中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和玉米素(ZT)的水平,且与水分参数变化趋势保持相似结果,均在处理1 d后显着升高,且保持较高水平直至成熟期,与此同时,ABA的变化与促进生长类激素(IAA,GA3,ZT)变化趋势呈现相反的情况;结合2018和2019两年中,果实水分参数和内源激素两个主要生理指标,利用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浓度(T1,T2)GA3处理果实后,对果肉细胞长度,细胞大小,果实纵横径,单果重,体积和果穗紧密程度均有显着的增大影响。2.综合考虑不同浓度GA3处理果实后水分和内源激素的变化趋势(0-1 d即出现显着差异),选择高浓度(T2)处理后0 d(2 h)的果实进行转录组(mRNA和nc RNA)测序分析,在mRNA水平共得到43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其中显着上调表达350个,显着下调表达86个。经过GO分类注释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参与最多的生物学过程为“刺激反应”,“生物调节”和“转运活动”;KEGG富集分类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等相关代谢途径为富集项。为进一步了解葡萄果实响应外源GA3而变化的生物学途径,绘制并分析了水分转运和激素类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筛选到与水分转运相关的VIT_12s0028g01810基因(Biological Process:water transport GO:0006833)和赤霉素相关的VIT_08s0007g5030基因(Biological Process:gibberellin GO:0009739)作为后续转化试验的候选基因,并且随机挑选了21个DEGs进行qRT-PCR验证,发现其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数据表达水平保持相似。3.对候选水分转运相关VIT_12s0028g01810(VvGSK-3)基因和赤霉素相关VIT_08s0007g5030(VvRAX2)基因进行功能鉴定与分析,利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p CAMBIA1300-VvGSK-3-GFP和p CAMBIA1300-VvRAX2-GFP两个过表达载体,转入洋葱表皮和烟草叶片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VvGSK-3和VvRAX2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与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保持一致;为了进一步验证二者的生物学功能,转入葡萄愈伤组织(cv.Monastrell)和番茄(Micro-Tom)中,发现转VvGSK-3和VvRAX2基因愈伤组织中内源GA3含量显着升高,GA3含量排序为VvRAX2>VvGSK-3>WT(野生型);对转VvGSK-3和VvRAX2基因番茄果实的水分参数和果实表型测定发现,转基因果实中的总水含量,水势,以及单果重,纵横径,单果体积均较WT果实而言,显着提高,果实大小综合排序为:VvRAX2>VvGSK-3>WT。结合外源GA3处理果实后生理和分子水平结果,我们推测水分和内源激素共同调控了葡萄果实表型上的差异,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且水分和内源激素间可能存在相互调节或促进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系统的研究。4.通过对高浓度GA3(T2)处理后2 h的果实进行非编码RNA(nc RNA)测序分析发现,共鉴定到286个mirRNA,其中14个差异表达,9个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2146个LncRNA,差异表达79个,46个显着上调,33个显着下调;CircRNA 2583个,差异表达12个,6个显着上调,6个显着下调。从该差异表达的编码(mRNA)和非编码RNA靶基因的GO分类和KEGG富集来看,主要富集在“激素信号转导”,“水转运”,“苯丙烷生物合成”,“碳代谢”和“生长”等通路中,表明外源GA3对葡萄果实生长发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且以差异表达基因(DEmRNAs)的靶向mirRNA为中心,构建与mirRNA竞争结合的mRNA,LncRNA和CircRNA调控网络(CeRNA机制),表明不同RNA可以靶向多种RNA,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调控和影响的关系。
杨芳[3](2021)在《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及时提供田间栽培管理的科学依据,农作物营养元素的快速无损检测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葡萄栽培过程中,施水量、施肥量和光照等因素直接影响葡萄植株生长和营养吸收,葡萄的钾含量与花芽分化、果实成熟以及含糖量等关系密切。本文以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探索研究红地球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施水量、施肥量和遮光率为3因素,以甘肃红地球葡萄为研究对象进行田间正交实验,实验地分为9小区,实验重复2轮。由正交实验数据处理和极差分析确定出最优组合和因素影响次序。实验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处理组的葡萄植株叶片钾含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极差分析得出实验最优组合为L3M3N1,即T9处理。(2)采集田间实验葡萄叶片图像样本,采用旋转、仿射和强度变换等扩充构造样本数据集;采用matlab提取图像颜色分量及其组合参数,以Origin分析图像特征值与叶片钾含量的相关性,剔除无关的图像特征参数,筛选出鲁棒性好的相关图像特征值。实验结果表明:T1~T9小区不同处理的叶片颜色特征值G、NGI、R/(R+G-B)都与叶片钾含量的相关性显着(P<0.001)。(3)以正交实验最优处理组的筛选图像特征值,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拟合叶片钾含量与特征值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4)选取图像样本训练集和验证集,试验改进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以提高预测精度,并以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CNN-M1,训练和验证葡萄叶片钾含量检测实验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改进模型对钾含量检测准确率高达90%以上。此外,为检验不同钾含量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对由图像特征值拟合的多元回归方程、原始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模型、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模型等进行了比较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CNN-M1模型的平均预测准确率均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拟合方程和原始CNN训练模型。本文采用图像处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融合的实验方法,研究获得了一种红地球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快速检测方法,为现代精准园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新型技术手段。
郭俊强[4](2021)在《避雨栽培提升鲜食葡萄果实品质和降低病害发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7℃,年平均降雨量为700 mm,且主要集中在7-9月,此时正是葡萄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连续的阴雨天使得葡萄霜霉病、灰霉病、酸腐病等真菌病害频发,不利于葡萄植株生长和果实糖分积累,导致葡萄产量和品质大幅度下降,这严重阻碍了我省葡萄产业的发展。为探究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对陕西省鲜食葡萄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本试验从不同葡萄种质资源在自然条件下对霜霉病抗性的鉴定为源头出发,通过对不同栽培和套袋模式下各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和生长参数的统计和比较,得到能够改善葡萄植株生长发育、提升果实品质和降低病害发生的最佳栽培模式和最优果袋类型,为陕西省推广和应用避雨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自然条件下,欧美杂交种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明显优于欧亚种葡萄。陕西省主栽品种‘户太八号’、‘夏黑’葡萄对霜霉病虽有一定的抗性,但病叶率仍高达67.27%和75.47%;‘红地球’和‘火焰无核’葡萄的感病程度相当严重,病叶率更是高达100%,无完整叶片。2避雨栽培不仅降低了鲜食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和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Gs)、增加了蒸腾速率(transpiration rate,Tr);同时也降低了非光化学猝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增加了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Ⅱ))。除个别时期葡萄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蔗糖和淀粉含量露地栽培高于避雨栽培外,其余各时期均表现为避雨栽培高于露地栽培,且在‘红地球’和‘火焰无核’葡萄中表现的尤为显着。各鲜食葡萄品种叶片中叶绿素a/b比值在露地栽培下明显高于避雨栽培。此外,避雨栽培还可有效地促进耐弱光鲜食葡萄品种的枝条加长、加粗生长以及显着提升了冬芽的质量。3避雨栽培显着提高了‘户太8号’和‘夏黑’葡萄的果穗重量、浆果重量、果粒大小和红色葡萄果色指数(Red grape color index,CIRG),明显降低了色泽饱和度C*,但对‘火焰无核’葡萄的外观品质无显着影响。同时,避雨栽培也提高了鲜食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固酸比,但对总酸含量无显着影响,且显着促进了‘户太8号’和‘夏黑’葡萄中的有机酸的降解。果实套袋技术对葡萄鲜果品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栽培模式的不同表现出显着差异。由主成分分析可得,避雨栽培+红色无纺布袋对提高果实品质效果更好。4避雨栽培显着降低了葡萄叶片霜霉病的病叶率和病情指数,对‘红地球’、‘火焰无核’葡萄的效果尤为显着,分别降低了56.21%和30.06、57.68%和41.61%,进而极大地控制了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概率。同时,避雨栽培也显着降低了葡萄叶片中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含量。此外,避雨栽培也明显降低了葡萄鲜果的病果率和病情指数,其中红色无纺布袋中鲜食葡萄果实的发病程度降低最为显着。综上所述,避雨栽培可有效控制鲜食葡萄病害的发生,提高叶片质量,使得PSⅡ活性显着提升,有利于促进当年鲜食葡萄的生长发育和翌年冬芽的萌发,是培育健壮葡萄的主要途径;同时结合红色无纺布袋,可更加有效的提高鲜食葡萄果实的内外品质,使提质增效、健康安全的鲜食葡萄生产成为可能。
黎阳[5](2021)在《海拔对濒危植物水青树繁殖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濒危植物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殖生态学研究方法对不同海拔的水青树繁殖特征进行研究,以海拔梯度模拟气候变化,间接探究气候变暖对水青树种群未来自然更新的影响,以期为濒危植物水青树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拔对水青树开花物候具有显着影响,水青树花期各时间节点(如现蕾、始花时间、盛花时间和花期结束时间等)随海拔升高而延迟。水青树花部特征在不同海拔之间差异显着,并与海拔梯度存在显着相关关系,海拔越高,花序越短,花朵面积越大,雌蕊柱头和雄蕊花丝越长。水青树长、短雄蕊花药与雌蕊柱头间距随海拔升高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海拔对水青树花期繁殖分配影响显着,随着海拔升高水青树生殖投入不断加大,繁殖分配不断增加。(2)水青树果序长度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海拔越高,果序越短。水青树单株结实率极高,中海拔水青树果序产种量显着高于其它海拔。果序各组分占比随海拔变化存在权衡关系,海拔升高果皮生物量所占比重降低,种子生物量所占比重增加,海拔升高加大了对种子生物量的投入。海拔对水青树果期繁殖分配影响显着,随海拔升高,营养投入下降,生殖投入提高,繁殖分配不断增加。果期水青树的繁殖特征受海拔影响显着。(3)水青树种子大小与海拔呈极显着负相关,海拔越高,种子越小;但水青树种子的千粒重、干重和饱满度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中海拔水青树种子生物量最高。海拔对水青树种子性状影响显着。萌发实验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水青树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均先升高再降低,中海拔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最大。水青树种子萌发受海拔梯度影响显着,海拔是造成水青树种子萌发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海拔水青树种子萌发优势较大。(4)海拔对水青树幼苗初期生长时根茎的生长策略具有明显影响,海拔越低幼苗将更多能量投入到根的生长中,海拔越高幼苗则将更多的能量投入到茎的生长中。现阶段中海拔水青树幼苗的生长策略更利于水青树种群的发展。(5)采用时空替代的思路,推测随着时间推移气温升高将导致水青树的繁殖适合度下降,进而导致保护区内水青树的自然更新受阻。建议加强对水青树的就地保护,特别是对中海拔区域的水青树,这将是未来水青树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同时,适当地选择合适的生境通过人工播种或者扦插的方式对水青树进行迁地保护,保障水青树种群可持续的生存繁衍。
郭松涛[6](2020)在《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果树栽培可实现果品的反季节供应,增加经济效益,已成为西北地区一种新型高效栽培模式。由于宁夏地区设施栽培葡萄的需冷量与需热量值不明确,导致在传统管理模式下无法准确掌握休眠期时间的长短及揭苫升温时间,造成设施果树环境管理混乱。为准确掌握多种设施环境条件下葡萄休眠期与萌芽期环境调控,探究各设施葡萄品种需冷量与需热量及二者之间关系,了解补充光照时间及改变光质对萌芽期葡萄需热量的影响,本文试验一通过测定四种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需冷量及萌芽期需热量;试验二测定三年内两种设施条件下共15个葡萄品种的需冷量与需热量,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试验三通过改变光周期和光质探究其对葡萄萌芽及需热量的影响,为设施栽培葡萄休眠-萌芽阶段管理及设施葡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由于玻璃温室未进行低温管理,在‘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间,玻璃温室空气、土壤温度均最高;由于升温管理,在‘红地球’葡萄萌芽期间,日光温室与塑料大棚内空气、土壤温度高于阴棚和玻璃温室,且日光温室保温蓄热能力强于塑料大棚,日均气温较塑料大棚高3.6℃;玻璃温室气温、土温变化幅度较大,阴棚变化较为稳定;对设施内环境进行监测,得出‘红地球’葡萄休眠期需冷量总体表现为:阴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玻璃温室;需热量总体表现为:玻璃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阴棚;对‘红地球’葡萄需热量与需冷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2)根据三年间对玻璃温室和阴棚内葡萄进行监测,发现各葡萄品种的需冷量、需热量分布较为广泛,其中阴棚内‘秋黑’葡萄需冷量最高,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615 C·U(犹他模型,下同),需热量最低,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5806 GDH℃(生长度小时模型,下同),‘克瑞森无核’葡萄需冷量最低,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453 C·U,需热量最高,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6734 GDH℃;玻璃温室内‘白宝石’葡萄需冷量最低,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160 C.U,需热量最高,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10328 GDH℃,‘汤姆逊’葡萄需冷量最高,三年内需冷量平均值为529 C.U,‘红地球’葡萄需热量最低,三年内需热量平均值为9168 GDH℃。玻璃温室内各葡萄品种需冷量总体低于阴棚,需热量总体高于阴棚;宁夏地区设施葡萄需冷量以犹他模型估算较为准确,玻璃温室3 a内变异系数为5.66%,阴棚内变异系数为3.74%;需热量以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较为准确,玻璃温室3 a内变异系数为3.83%,阴棚内变异系数为2.54%;在同种设施类型内,需冷量大的葡萄品种其需热量反而小,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葡萄的需冷量、需热量与其成熟期没有必然的联系。(3)对于‘红地球’葡萄,14h/10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为14560 GDH℃(生长度小时模型,下同):对于‘圣诞玫瑰’和‘克瑞森无核’葡萄,18h/6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分别为13867 GDH℃和13417 GDH℃;对于‘美人指’葡萄,16h/8h的光周期效果最好,此条件下需热量值最小,为14287 GDH℃;在同一光周期下,‘红地球’葡萄萌芽需热量最大,其次为‘美人指’、‘圣诞玫瑰’葡萄,‘克瑞森无核’葡萄的需热量最小。红蓝光、红光、白光均能促进春季设施葡萄萌发,降低葡萄萌芽期需热量,使葡萄提前展叶,以红蓝光效果最为明显,蓝光会推迟葡萄萌芽:红蓝光使得‘红地球’葡萄新梢长度与粗度显着增加,红光、白光处理下新梢长度与粗度增加量优于对照,蓝光降低葡萄茎部粗度;利用6种需热量模型估算‘红地球’葡萄需热量时,有效积温模型凸显出跨度小、数值低的特点,而生长度小时模型表现为跨度大、数值高的特点。综上所述,宁夏地区日光温室栽培葡萄休眠、萌芽所需时间较短,阴棚栽培葡萄休眠、萌芽所需时间较长,需冷量以阴棚内栽培‘红地球’葡萄最高,需热量以玻璃温室内栽培‘红地球’葡萄最高。此地区以犹他模型估算各葡萄品种需冷量、生长度小时模型估算各品种需热量最适宜,需冷量与需热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改变光周期或光质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设施栽培葡萄萌芽进程和需热量,不同品种对于光周期的适应性有所不同,同一品种萌芽期对光质的选择也不同,以红蓝光效果最好。本研究为宁夏地区设施栽培葡萄休眠期至萌芽期内设施管理和设施葡萄栽培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朱维[7](2020)在《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以4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通过徒手切片观察冬芽花芽分化过程的形态变化;测定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分化过程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含量以及芽内Vv FT、Vv SOC1、Vv LFY、Vv AP1、Vv AP2、Vv AP3、Vv AG、Vv FUL和Vv FLC等9个成花基因的表达情况,解析其冬芽花芽分化基础的生理及分子规律;次年冬芽萌发过程测定芽内9个开花基因的表达,分析芽萌发过程中分子变化规律;对比一年两收栽培留二季果、一年两收栽培不留二季果和一年一收栽培二季果发育期间三个处理冬芽中上述9个成花基因的表达差异,调查二季果发育对冬芽次年成花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1)9个开花基因在时空表达上与前人在其他品种中结果基本一致,Vv SOC1、Vv FT与花芽分化起始有关,并与Vv LFY、Vv AP1、Vv AP2、Vv FUL参与花序分生组织的形成;Vv AP1、Vv AP2、v AP3、Vv AG与Vv FUL均与花分生组织形成有关。不同的是,阳光玫瑰葡萄中Vv LFY在花芽分化起始期表达量较低;Vv AP3、Vv AG在花芽分化初期表达量显着降低;Vv FLC在花序轴分化期前后表达量显着低于其他时期。(2)叶片中全N、P、K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有小幅波动,在花芽分化后期显着上升,Ca、可溶性总糖及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呈显着上升趋势,这与前人在其他葡萄品种中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不同的是,Mg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变化波动较大,花序主轴分化期和花芽分化后期含量较高。(3)上调基因Vv AP2、Vv AP3、Vv AG及Vv FUL的表达均分别与Vv LFY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淀粉、可溶性总糖、P、Mg含量均分别与Ca含量存在正相关性;淀粉、可溶性总糖、Ca含量均分别与Vv AP1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可溶性总糖含量与Vv LFY表达存在正相关性;而Vv SOC1与可溶性总糖变化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2、冬芽萌发过程中,除花器官特征基因Vv AP1、Vv AP2、Vv AP3、Vv AG与Vv FUL以外,开花整合子Vv FT、Vv SOC1也参与了花器官发育;除Vv FT、Vv AG以外,另外7个基因在芽萌动前期表达量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冬芽萌发受多个开花基因一同调控。3、阳光玫瑰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花芽分化及成花影响:(1)两收栽培处理坐果期有冬芽出现死亡现象,花芽率在坐果期和成熟期均低于一收栽培和修剪不留果处理,次年冬芽萌芽率和成花率均低于一收栽培处理,表明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降低了冬芽的萌发能力和分化出花序的能力。(2)通过分析9个开花基因在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规律发现,两收栽培处理坐果期冬芽内开花抑制因子Vv FLC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一收栽培和修剪不留果处理,上调基因Vv AP1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软化期两收栽培处理冬芽内开花整合子Vv FT表达量显着低于另外两个处理,表明两收栽培二季果的发育在花芽分化停滞期引起上述基因表达差异,可能与其冬芽的花芽率降低有关。
邱豪[8](2020)在《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葡萄是安徽省主要栽培的果树之一,其味道鲜美、外形美观、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且葡萄栽培结果早、效益快、效益高,近年来栽植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葡萄露地栽培主要品种成熟期相近,集中7~9月份上市,市场竞争压力大,销售价格低。促早栽培可以为葡萄的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条件,并使其比露地提早萌芽与生长结果,使浆果更早成熟,实现淡季供应,提高经济效益。葡萄落叶进入休眠期后,只有满足一定的需冷量才可以结束休眠重新萌芽生长,用破眠剂涂抹休眠芽可以使葡萄休眠提前解除,同时提早扣棚升温进行促早生产。安徽省外以北地区对葡萄促早栽培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省内研究很少,有关破眠剂的使用对葡萄物候期、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试验以夏黑早生葡萄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单氰胺涂抹冬季修剪后的休眠芽,观察并分析对物候期、生理特性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破眠剂在葡萄促早栽培上的规范使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以便提高葡萄经济效益,进行葡萄促早栽培模式的规模化应用推广。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氰胺处理可以提早葡萄自萌芽期至成熟期阶段的物候期,单氰胺浓度3.6%、4.2%、5%、6.3%处理下成熟期分别较对照组(清水处理做对照)23d、25d、20d、16d,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着。其中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后促早效果最好,于药剂涂抹(本试验处理时间12月17日)后53天后进入萌芽期,相比对照组萌芽期提早20d,始花期早20d,坐果期早18d,转色期早40d,成熟期早25d。2.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的萌芽率分别是82.6%、80.9%、78.2%、75.3%、70.6%,试验组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萌芽整齐一致,试验组萌芽不整齐。对照组和四种处理下的果枝率分别是89.3%、88.1%、86.7%、85.3%、84.6%,差异性不显着。3.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的净光合速率(Pn)变化趋势均呈现出双峰曲线,峰值均出现在11:00与16:00,中午由于光午休现象,部分叶片气孔关闭,净光合速率下降,波谷出现在14:00。除在谷值期间,试验组的净光合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大,其次是3.6%与5%处理下净光合速率较为接近,单氰胺浓度6.3%处理下与对照组较为接近,且低于其它处理。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成正相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净光合速率成负相关。4.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是1.186mg/g、1.393mg/g、1.671mg/g、1.693mg/g、1.512mg/g,试验组与对照组呈显着性差异。叶绿素a/b与之成负相关,差异性显着。试验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之间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叶绿素含量1.671mg/g最高,叶绿素a/b值0.987最低。5.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根系活力分别是76.86μg.g-1.h-1、86.21ug.g-1.h-1、86.28ug.g-1.h-1、84.75ug.g-1.h-1、82.46ug.g-1.h-1,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性显着,试验组组间差异性不显着。试验组之间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根系活力86.28μg.g-1.h-1最高。6.试验组四种单氰胺浓度处理与对照组在单果重、果粒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VC方面有显着性差异。单氰胺处理后,果实着色更深,果形指数更小,口感更好,果实内在品质更高。其中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单果重5.42g、果粒纵径2.16cm、横径1.94cm、果形指数1.11、可溶性固形物15.4%、可溶性糖14.80%、可滴定酸0.48%、糖酸比30.8、维生素C含量60.4mg·100g-1,综合果实品质最佳。7.对照组、3.6%、4.2%、5%、6.3%单氰胺浓度处理下亩产效益分别是5200元、17200元、20950元、14100元、8900元。各处理组以单氰胺浓度4.2%处理下经济效益最高,亩产1250kg,平均销售17元/kg,亩产效益高达20950元,对比同等促早栽培模式下无破眠处理5200元效益,效益约提高4倍。
谷跃[9](2019)在《阳光玫瑰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阳光玫瑰葡萄(Shine Muscat),别名耀眼玫瑰、夏音马斯卡特,是1988年由日本果树科学研究所用Steuben Muscat(V.labruscana Bailey)×Alexandria(V.vinifera)的杂交后代安芸津Akitsu-21为母本,Katta kurgan与Kaiji的杂交后代白南Hakunan(V.vinifera L.)为父本杂交获得的二倍体葡萄,属欧美杂交种,由上海市农工商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于2009年从日本植源葡萄研究所引进的中晚熟葡萄品种,并在2014年通过了上海市新品种的认定。温室大棚内阳光玫瑰葡萄4月10进入萌芽期,5月20日进入开花期,9月17日成熟,花期为12天,果实开始转色到成熟为20天。成熟后,果穗为圆锥形,果穗长宽平均为24.6 cm×17.8 cm,葡萄果形指数在1.05~1.20之间,果粒为椭球形,果皮为黄绿色,果粉较薄且均匀,带有浓郁的玫瑰香味,鲜食口感佳。2、对比阳光玫瑰葡萄单臂篱架与V字型架两种架式发现,两者葡萄枝蔓生长情况无显着性差异,单臂篱架由于叶片遮挡少,光照时间长,获得的果穗更大,Vc含量、糖酸比均高于V型架,果实鲜食品质更佳。3、相比株行距0.5 m×2 m定植密度,1 m×2 m试验组单穗重提高了9.3%,单果重提高了7.45%,可溶固形物含量提高了5.23%、Vc含量提高了6.33%,1 m×2 m试验组果实营养品质更丰富。4、不同疏果程度对果实外观及内在品质影响较大,疏果程度越大,果实性状越好。疏果1/2时,单穗保留果粒数为5080颗,单果增重明显、果形指数更好,可溶固形物为20.37°Bx,总糖含量为18.48%,更有利于糖类物质的积累。5、不同程度掐穗尖对果实大小及硬度无显着影响,对果实营养物质的积累影响较大,掐穗尖1/3处理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Vc含量为2.86 mg/100g,为各试验组最高,掐穗尖对果实酸甜口感影响不显着。6、温室大棚生产过程中,新梢抽出5~10 cm时,选留一个粗壮枝,其余抹掉。新梢生长到约30~40 cm时,引缚于架面上,尽量均匀分布,同时进行新梢摘心,主蔓延长蔓控制在高于架面20 cm以下,结果枝留5~7片摘心,发芽枝留7~9片叶摘心。萌芽前喷布石硫合剂(生石灰:硫磺:水=1:2:10),预防白粉病的发生,进入开花期设施内应进行补光,灯功率为200 w,每天12 h,并注意肥水管理以及去副梢、卷须等日常工作。
张坤[10](2019)在《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生育后期树体与果实的水分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施葡萄延后栽培适合在河西走廊发展,主要由于河西走廊秋、冬季光照资源丰富,葡萄采摘期比其它区域延后1-2个月,鲜果上市时间与北方大多落叶果树果实成熟期错开,经济效益很高。经过近20年发展,甘肃河西走廊延后栽培的葡萄初具规模,逐渐成为我国西北最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葡萄成熟期间以及成熟后,品质的保持占据重要地位。低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保持品质,但可造成树体提前衰老,和严重的病害,葡萄延后栽培的优势得不到体现。生育后期设施内温度、水分管理既要满足树体生长,又要长时间保持―树体-果实‖间的水分关系,但不能降低果实品质,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成为种植户和科学研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在传统光、温管理基础上,通过调控土壤水分,研究设施红地球葡萄生育后期树体耗水规律,树体老化与土壤水分和设施内温度的关系以及树体和果实之间的水分关系,以期为设施葡萄延后栽培生育后期的土壤水分管理和较长时间保持果实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育后期,葡萄树体耗水量不断下降,决定树体耗水的主要因素是夜间低温。9月中旬,葡萄转色期树体耗水会发生主动降低。10月初至11月中旬,适宜土壤水分(土壤体积含水率0.18 m3 m-3和0.21 m3 m-3)能较长时间提高树体耗水量,但不能改变树体耗水持续降低的趋势;9月初提前加强对设施内低温控制,夜间低温保持在12°C以上,10月至11月中旬成熟期间夜间低温保持在8°C以上。11月中旬以后随着树体进一步衰老,树体耗水量迅速且不可逆的下降至200 g d-1,此阶段夜间低温应保持在3°C以上。2.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过程中,良好的土壤水分环境能降低葡萄树体老化程度。葡萄转色期及转色后树体整体水分运输阻力增大,果穗对应的结果枝、叶柄和穗轴水分运输通道面积减小。叶片衰老造成光合能力下降,对午间高温的适应性降低,迅速降温对高供水处理叶片伤害的风险增大。从ABA、GH以及结果枝淀粉和糖的积累等结果证实,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土壤高供水处理能减缓树体老化。3.设施红地球葡萄转色后至采摘期间,―树体-果实‖间水分关系逐渐消失。至10月10日,不同处理果实水分净变化为正值,流入和果实散失的水分基本保持平衡,到10月25日,低供水处理进入果实内水分不能满足果实失水需求,表现为果实水分净损失,总体上葡萄转色期木质部存在少量的水分运输。4.葡萄成熟伴随着果实软化和可溶性固形物提高,成熟后随着果实持续失水,失重加速。葡萄果实膨压与硬度快速下降的时间是9月25日至10月25日,同一时期随着供水量的增加,果实膨压和硬度增大,至10月25日高供水处理(0.24 m3 m-3)果实硬度最高。10月25日后,不同处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均超过15%,达到最低采摘标准,此后进入葡萄成熟后的品质保持阶段,不同处理可溶性固形物积累速度明显下降。11月25日,受树体老化和低温影响,高供水处理(0.21 m3 m-3至0.24 m3 m-3)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只达到16.8%、15.8%,糖酸比分别为22.11和20.26。而0.18 m3 m-3土壤供水处理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达到18.7%,糖酸比为29.22,处于最佳品质时期。5.转录组数据表明,转色初期(可溶性固形物由7%增加到9%),M vs L的差异表达基因参与5个有关细胞壁代谢通路,但均未达到显着富集状态,随着可溶性固形物由7%增加到11%,H vs L的差异基因GSVIVG01008128001(COBRA-like蛋白相关,上调)和GSVIVG01031164001(果胶酯酶相关,下调)被显着富集于3个与细胞壁代谢相关的通路。综合分析认为,水分对生育后期设施红地球葡萄的耗水、树体老化和果实品质有很大影响,至11月下旬不同处理果实体积损失均超过5%,因此最晚采摘时间应该在11月中旬。生产中延后红地球葡萄采摘期,还需改进温室建造水平,提高对光、温、水的控制。
二、红地球葡萄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地球葡萄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录组研究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萌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果树设施栽培环境调控发展现状 |
1.3 植物光质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1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光质对植物果实品质的影响 |
1.4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1.4.1 转录组测序技术流程及优势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果树中的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萌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光质对葡萄萌芽进程的影响 |
2.2.2 不同光质对葡萄芽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3 RNA-seq测序质量评估 |
2.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COG分析 |
2.2.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功能分析 |
2.2.6 激素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光质对葡萄叶片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光质对葡萄果实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3 RNA-seq测序质量评估 |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COG分析 |
3.2.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 |
3.2.6 光合作用、类黄酮及糖代谢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
3.3 小结 |
第四章 ‘红地球’葡萄芽和果实光响应相关基因表达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转录因子分析 |
4.2.2 qRT-PCR验证 |
4.2.3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光质对设施葡萄萌芽的影响 |
5.1.2 不同光质对设施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
5.1.3 葡萄芽和果实光响应相关基因表达及蛋白互作网络分析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GA3处理对葡萄果实水分及发育的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赤霉素类概述 |
1.1 赤霉素类的种类及结构 |
1.2 赤霉素类的合成途径 |
1.3 赤霉素类的生理学功能 |
1.4 赤霉素类信号转导 |
1.5 赤霉素在葡萄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果实发育的机理研究 |
1.6 果实细胞和果实发育的关系 |
1.7 果实细胞分裂和增殖生长与水分、膨压的关系 |
2.植物内源激素与细胞生长和果实发育的机理研究 |
3.全转录(编码/非编码RNA)组学在植物生物学中的研究 |
3.1 小RNA(microRNA)在植物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
3.2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植物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
3.3 非编码RNA与 mRNA的关系及竞争性内源RNA(CeRNA)的研究进展 |
5.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6.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A_3处理后对果实水分参数的影响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材料处理方法 |
1.4 试验方法 |
1.4.1 果实中总水、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测定 |
1.4.2 果实中水势,渗透势和膨压的测定 |
1.4.3 果实发育指标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1.5 数据处理 |
2.结果分析 |
2.1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水分参数的影响 |
2.1.1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总水含量的影响 |
2.1.2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自由水和束缚水含量的影响 |
2.1.3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水势的影响 |
2.1.4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饱和水势,渗透势,膨压的影响 |
2.2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
2.2.1 赤霉素GA_3处理对纵横径,体积及硬度的影响 |
2.2.2 赤霉素GA_3处理对单果重,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3.讨论 |
3.1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水分参数的影响 |
3.2 赤霉素GA_3处理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
第三章 GA_3处理后对果实内源激素的影响 |
1.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1.1.1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内源激素测定 |
1.2.2 果实细胞数目和形态的观察 |
1.2.3 数据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促进生长类激素的影响 |
2.1.1 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赤霉素(GA_3)的影响 |
2.1.2 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玉米素(ZT)的影响 |
2.1.3 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生长素(IAA)的影响 |
2.2 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抑制生长类激素(ABA)的影响 |
2.3 赤霉素GA_3对葡萄果实细胞生长的影响 |
2.4 相关性分析 |
2.5 聚类分析 |
3.讨论 |
3.1 外源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IAA,GA_3,ZT和果实发育的影响 |
3.2 外源赤霉素GA_3对果实中ABA和果实发育的影响 |
3.3 外源赤霉素GA_3处理葡萄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
第四章 葡萄果实响应外源GA_3的RNA-seq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RNA建库和RNA测序 |
1.3 GO注释和KEGG富集筛选差异表达基因 |
1.4 qRT-PCR分析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 葡萄果实响应GA_3的转录谱分析 |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类 |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 |
2.4.1 参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水转运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 |
2.5 qRT-PCR验证 |
3.讨论 |
第五章 葡萄VvGSK-3和VvRAX2 基因克隆及功能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所用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基因克隆 |
1.2.2 载体构建 |
1.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1.2.4 大肠杆菌转化和鉴定 |
1.2.5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1.2.6 农杆菌转化和鉴定 |
1.2.7 洋葱表皮和烟草叶片的亚细胞定位 |
1.2.8 葡萄愈伤组织的转化鉴定和内源赤霉素GA_3的测定 |
1.2.9 番茄转化 |
1.2.10 转基因番茄果实的VvGSK-3和VvRAX2 表达量鉴定 |
1.2.11 转基因番茄果实生理指标的测定 |
2.结果分析 |
2.1 VvGSK-3和VvRAX2 基因扩增 |
2.2 VvGSK-3和VvRAX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 VvGSK-3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2 VvRAX2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 载体构建及测序鉴定 |
2.3 阳性单克隆农杆菌鉴定 |
2.4 洋葱表皮细胞和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 |
2.5 葡萄愈伤组织转化鉴定和内源激素的测定 |
2.5.1 葡萄愈伤组织的转化和鉴定 |
2.5.1.1 葡萄愈伤组织的转化 |
2.5.1.2 葡萄愈伤组织的鉴定 |
2.5.2 葡萄愈伤组织内源赤霉素GA_3的测定 |
2.6 番茄转化及鉴定 |
2.7 VvGSK-3和VvRAX2 基因在转基因番茄果实中的表达 |
2.8 转基因番茄果实总水含量和水势 |
2.9 转基因番茄果实表型 |
3.讨论 |
第六章 葡萄果实响应外源GA_3的非编码RNA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处理方法 |
1.2 仪器及试剂耗材 |
1.3 RNA的定量鉴定 |
1.4 mirR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1.5 LncRNA和 CircRNA文库的构建 |
1.6 上机测序 |
1.7 mirRNA的序列分析 |
1.8 LncRNA和 circRNA的序列分析 |
1.9 差异表达基因(DEGs)的功能预测 |
2.结果分析 |
2.1 mirRNA鉴定与分析 |
2.1.1 mirRNA鉴定 |
2.1.2 mirRNA差异表达鉴定 |
2.1.3 差异表达mirRNA靶基因分析 |
2.1.3.1 差异表达mirRNA靶基因GO分类 |
2.1.3.2 差异表达mirRNA靶基因KEGG富集 |
2.2 LncRNA鉴定与分析 |
2.2.1 LncRNA差异表达鉴定 |
2.2.2 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GO分类 |
2.2.3 差异表达LncRNA靶基因KEGG富集 |
2.3 CircRNA的鉴定与分析 |
2.3.1 CircRNA的鉴定 |
2.3.2 CircRNA的差异表达鉴定 |
2.3.3 差异表达CircRNA来源基因的GO分类 |
2.4 LncRNA,mRNA和 mirRNA关系 |
2.5 mRNA,LncRNA,mirRNA和 circ RNA关系 |
2.6 CeRNA网络的构建 |
2.6.1 响应GA_3差异表达的 mRNA靶向的 mirRNA |
2.6.2 CeRNA中 mirRNA靶向基因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2.6.3 响应外源GA_3的CeRNA网络构建 |
3.讨论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
1.全文结论 |
2.创新点 |
3.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农业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农业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红地球葡萄的正交实验设计 |
2.1 实验地点及材料 |
2.2 实验方法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葡萄叶片样本集制备 |
3.1 样本的采集 |
3.2 数据集的扩充 |
3.3 图像颜色信息样本获取 |
3.3.1 颜色系统选取 |
3.3.2 叶片图像RGB值提取 |
3.4 制作数据集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正交实验结果与相关性分析 |
4.1 实验结果 |
4.1.1 田间试验和特征值提取结果 |
4.1.2 相关性分析 |
4.1.3 不同处理小区植株叶片钾含量变化分析 |
4.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
4.2.1 正交实验结果 |
4.2.2 正交实验结果的极差分析 |
4.2.3 最优处理组拟合方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改进及预测实验 |
5.1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架构 |
5.2 CNN-M1 网络预测模型 |
5.2.1 批量归一化BN层 |
5.2.2 CNN-M1 预测模型搭建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网络训练模型与拟合方程的结果对比分析 |
5.3.2 CNN-M1 模型准确率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避雨栽培提升鲜食葡萄果实品质和降低病害发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葡萄栽培的发展概况 |
1.1.1 我国葡萄栽培的概况 |
1.1.2 陕西省葡萄栽培的发展概况 |
1.2 葡萄避雨栽培的研究概况 |
1.2.1 避雨栽培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避雨栽培对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3 避雨栽培对葡萄抗病性的影响 |
1.3 葡萄套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4 本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鲜食葡萄抗霜霉病的自然田间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葡萄品种霜霉病发病情况统计分析 |
2.2.2 不同品种葡萄霜霉病抗性的聚类分析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研究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2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2.3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4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中蔗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
3.2.5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枝条发育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2 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3.3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对枝条发育的影响 |
第四章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套袋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研究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避雨栽培和套袋对鲜食葡萄果穗及果粒生理性状的影响 |
4.2.2 避雨栽培和套袋对鲜食葡萄果皮硬度和色泽的影响 |
4.2.3 避雨栽培和套袋对鲜食葡萄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及总酸含量的影响 |
4.2.4 避雨栽培和套袋对鲜食葡萄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4.2.5 鲜食葡萄各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2.6 鲜食葡萄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
4.3 讨论与结论 |
4.3.1 对果穗和果粒基本性状的影响 |
4.3.2 对果皮各生理指标的影响 |
4.3.3 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的影响 |
4.3.4 对果实中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病害发生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研究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5.2.2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影响 |
5.2.3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5.2.4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CAT和 SOD活性的影响 |
5.2.5 避雨栽培对鲜食葡萄叶片SA含量的影响 |
5.2.6 避雨栽培和套袋对鲜食葡萄果实病害发生的影响 |
5.3 讨论与结论 |
5.3.1 对叶片病害发生的影响 |
5.3.2 对叶片中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3 对果实病害发生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海拔对濒危植物水青树繁殖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海拔对植物繁殖特征的影响研究 |
1.1.1 海拔对植物花期物候的影响 |
1.1.2 海拔对植物花部特征的影响 |
1.1.3 海拔对植物生殖分配的影响 |
1.1.4 海拔对植物种子与幼苗的影响 |
1.2 水青树研究进展 |
1.2.1 水青树简介 |
1.2.2 生殖配置 |
1.2.3 传粉生态学 |
1.2.4 种子生物学 |
1.2.5 幼苗建成 |
1.3 水青树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技术路线 |
1.5.1 关键问题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不同海拔水青树开花物候及花期繁殖特征差异研究 |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
2.2 气象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3.1 样地样树选择 |
2.3.2 花期物候观测 |
2.3.3 花部特征测定 |
2.3.3.1 花序长度和干重测定 |
2.3.3.2 花朵面积测定 |
2.3.3.3 雌雄蕊长度及花药-柱头间距测定 |
2.3.3.4 花粉/胚珠(P/O)值测定 |
2.3.4 花期生殖配置测定 |
2.3.5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花期物候比较 |
2.4.2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花部特征比较 |
2.4.2.1 花序长度及干重 |
2.4.2.2 花朵面积 |
2.4.2.3 雌雄蕊长度 |
2.4.2.4 花药-柱头间距 |
2.4.2.5 P/O值 |
2.4.3 生殖配置 |
2.5 讨论 |
2.5.1 海拔对水青树花期物候的影响 |
2.5.2 海拔对水青树花部特征的影响 |
2.5.3 海拔对水青树花期生殖分配的影响 |
2.5.4 气候变暖对水青树花期影响的预测 |
第3章 不同海拔区域水青树果期繁殖特征差异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1.1 样地样树选择 |
3.1.2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序特征测定 |
3.1.2.1 果序长度和干重测定 |
3.1.2.2 果序各组分占比测定 |
3.1.2.3 果序产种量测定 |
3.1.3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期生殖配置测定 |
3.1.4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序长度及干重比较 |
3.2.2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序生殖构件各组分占比比较 |
3.2.3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序产种量比较 |
3.2.4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果期繁殖配置比较 |
3.3 讨论 |
第4章 不同海拔区域水青树种子特征及幼苗初期生长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材料采集 |
4.1.2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种子特征测定 |
4.1.2.1 种子形态指标测定 |
4.1.2.2 种子千粒重、饱满度、含水量测定 |
4.1.2.3 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测定 |
4.1.3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幼苗初期生长实验 |
4.1.4 数据统计分析与作图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种子特征比较 |
4.2.1.1 种子形态指标 |
4.2.1.2 种子千粒重、饱满度、含水量 |
4.2.1.3 种子萌发特征 |
4.2.2 不同海拔居群水青树幼苗初期生长比较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不同海拔区域水青树开花物候及花期繁殖特征研究 |
5.1.2 不同海拔区域水青树果期繁殖特征研究 |
5.1.3 不同海拔区域水青树种子特征及幼苗初期生长研究 |
5.2 气候变暖对水青树繁殖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
5.2.1 气候变暖对水青树繁殖的影响 |
5.2.2 保护对策 |
5.3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6)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果树休眠及需冷量研究进展 |
1.2.1 果树休眠研究进展 |
1.2.2 休眠需冷量统计模式研究进展 |
1.2.3 果树休眠解除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1.2.4 休眠解除生理生化变化 |
1.3 果树萌芽及需热量研究进展 |
1.3.1 果树萌芽研究进展 |
1.3.2 萌芽需热量统计模式研究进展 |
1.3.3 萌芽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1.3.4 需热量与需冷量关系研究进展 |
1.4 补光对果树休眠及萌芽研究进展 |
1.5 课题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四种设施环境对葡萄需冷量及需热量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温度的测定 |
2.1.4 需冷量的估算 |
2.1.5 萌芽进度的确定 |
2.1.6 需热量的估算 |
2.1.7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四种设施环境空气与土壤温度日均变化 |
2.2.2 四种设施环境空气与土壤温度日变化 |
2.2.3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休眠结束期与萌芽期 |
2.2.4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需冷量 |
2.2.5 不同设施内‘红地球’葡萄的需热量 |
2.2.6 需热量与需冷量的关系 |
2.3 小结 |
第三章 设施葡萄需冷量、需热量及二者之间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温度的测定 |
3.1.4 需冷量的估算 |
3.1.5 需热量的估算 |
3.1.6 需冷量、需热量估算模型的评价标准 |
3.1.7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两种设施内需冷量积累 |
3.2.2 设施内不同葡萄品种的需冷量 |
3.2.3 两种设施内需热量积累 |
3.2.4 设施内不同葡萄品种的需热量 |
3.2.5 需热量与需冷量的关系 |
3.3 小结 |
第四章 补光对设施葡萄枝条萌发及需热量影响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萌芽进度调查 |
4.1.4 需热量估算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光周期对4个葡萄品种枝条冬芽萌芽进程的影响 |
4.2.2 不同光周期对4个葡萄品种需热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枝条冬芽萌芽进程的影响 |
4.2.4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需热量的影响 |
4.2.5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新梢长度和粗度的影响 |
4.2.6 不同光质处理对‘红地球’葡萄新梢和叶片变化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设施环境与葡萄需冷量和需热量的关系 |
5.1.2 葡萄品种需冷量与需热量的关系 |
5.1.3 光周期和光质与葡萄需热量的关系 |
5.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葡萄花芽分化的生物学基础 |
1.1.1 花芽分化的基础 |
1.1.2 葡萄成花的特殊性 |
1.2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栽培 |
1.2.1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两季果同堂模式 |
1.2.2 广西葡萄一年两收两季果不同堂模式 |
1.3 果树花芽分化的分子调控 |
1.3.1 成花诱导 |
1.3.2 花的发端 |
1.3.3 花器官发育 |
1.4 果树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 |
1.4.1 碳水化合物 |
1.4.2 植物激素 |
1.4.3 矿质元素 |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
2 材料方法 |
2.1 试验地点及实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分化及萌发过程规律探索 |
2.2.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二季果发育对冬芽花芽分化及成花的影响 |
2.3 样品采集及处理 |
2.3.1 用于体式解剖镜观察的样品 |
2.3.2 用于分析9个相关开花基因表达量的样品 |
2.3.3 用于测定矿质元素、碳水化合物的样品 |
2.4 测定与统计方法 |
2.4.1 芽分化过程形态及数量统计 |
2.4.2 芽中开花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2.4.3 叶片矿质元素的测定 |
2.4.4 叶片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
2.4.5 花芽率、萌芽率及成花率的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花芽分化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 |
3.1.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形态结构观察 |
3.1.2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量变化 |
3.1.3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
3.1.4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 |
3.1.5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各因素相关性 |
3.2 冬芽萌发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分子水平变化 |
3.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9个开花基因的表达及成花的影响 |
3.3.1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及花芽率的影响 |
3.3.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分化9个开花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对冬芽第二年成花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成花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分析 |
4.1.1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形态结构观察比较 |
4.1.2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趋势变化 |
4.1.3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变化比较 |
4.1.4 花芽分化过程阳光玫瑰葡萄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比较 |
4.2 冬芽萌发阶段阳光玫瑰葡萄冬芽9个开花基因表达分析 |
4.3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冬芽内9个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及成花分析 |
4.3.1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季果发育过程冬芽内9个开花相关开花基因的表达变化 |
4.3.2 阳光玫瑰葡萄一年两收栽培二次果发育对第二年冬芽成花影响的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项目情况 |
(8)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1 世界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2 国内葡萄的栽培概况 |
1.2.3 安徽地区葡萄栽培概况 |
1.3 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特性 |
1.4 葡萄设施栽培研究进展 |
1.4.1 葡萄设施栽培研究概况 |
1.4.2 葡萄设施栽培的类型 |
1.4.3 葡萄设施栽培的意义 |
1.5 夏黑早生葡萄品种介绍 |
1.6 葡萄的经济学意义 |
1.7 促早栽培研究概况 |
1.7.1 设施环境调控技术 |
1.7.2 扣棚升温调控方式 |
1.7.3 肥水高效利用技术 |
1.7.4 促早栽培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 |
1.7.5 促早栽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1.7.6 促早栽培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8 常见破眠剂介绍 |
1.8.1 单氰胺的使用方法 |
1.8.2 注意事项 |
1.9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9.1 研究内容 |
1.9.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葡萄品种 |
2.2.2 主要仪器 |
2.2.3 主要试剂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验内容 |
2.4.1 物候期观察 |
2.4.2 结果母枝萌芽率及果枝率观察 |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4.4 叶片光合作用的测定 |
2.4.5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4.6 果皮色泽的测定 |
2.4.7 果实品质的测定 |
2.5 亩产效益的分析 |
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3.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气孔导度(Gs)的影响 |
3.3.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胞间CO2浓度(Ci)的影响 |
3.3.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蒸腾速率(Tr)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
3.7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皮色泽的影响 |
3.8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主要内在品质的影响 |
3.9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 综合讨论 |
5 结论 |
5.1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物候期的影响 |
5.2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萌芽数量及质量的影响 |
5.3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光合特性的影响 |
5.4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5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根系活力的影响 |
5.6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
5.7 不同浓度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经济效益的影响 |
5.8 综合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9)阳光玫瑰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
1.2 设施葡萄栽培的研究进展 |
1.3 影响葡萄生长的环境因素 |
1.4 阳光玫瑰葡萄简介 |
1.5 阳光玫瑰葡萄引种表现 |
1.6 阳光玫瑰葡萄栽培技术应用进展 |
1.7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条件 |
2.3 试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物候期调查 |
3.2 植物学特性调查 |
3.3 疏果粒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3.4 掐穗尖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3.5 定植密度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第四章 阳光玫瑰葡萄日光温室栽培技术调查 |
4.1 日光温室大棚的基本情况 |
4.2 架式及整枝形式 |
4.3 设施环境控制 |
4.4 栽培管理技术 |
4.5 土肥水管理 |
4.6 花果管理 |
4.7 病虫害防治 |
4.8 冬季防寒 |
第五章 讨论 |
5.1 阳光玫瑰葡萄的引种表现 |
5.2 不同架式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5.3 花穗整形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5.4 不同疏果程度对阳光玫瑰葡萄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加温温室阳光玫瑰葡萄工作历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生育后期树体与果实的水分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水分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
1.1 葡萄的需水时期 |
1.2 水分对枝蔓和叶片的影响 |
1.3 水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1.4 水分对果实膨大的影响 |
1.5 水分对果实品质保持的影响 |
2 树体老化与水分利用 |
2.1 树体老化与环境 |
2.2 叶片衰老与环境 |
2.3 根系衰老与环境 |
3 器官间的水分关系 |
3.1 果实的水分运输 |
3.2 果实与树体的水分关系 |
3.3 果实成熟期间的失水 |
3.4 果实成熟期间的软化 |
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
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2.1 树体老化期间的耗水规律 |
4.2.2 树体老化进程对土壤水分与环境的响应 |
4.2.3 树体与果实间的水分关系研究 |
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设施红地球葡萄延后生长期间的耗水规律 |
1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日光温室与设施葡萄延后栽培 |
1.3 试验设计 |
1.3.1 温室内温度管理 |
1.3.2 温室内水分控制 |
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 设施内空气与土壤水分环境监测 |
2.2 树体主干茎流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延后栽培期间的生长环境 |
3.1.1 设施内温度环境 |
3.1.2 土壤温度和水分环境 |
3.2 设施红地球葡萄生育后期的蒸腾耗水 |
3.2.1 树体耗水规律 |
3.2.2 树体耗水对低温的响应与恢复 |
3.2.3 树体耗水对快速升温的响应 |
3.3 树体耗水与温度的关系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延后栽培期间树体老化对土壤水分的响应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方法 |
3 主要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与气体交换 |
3.1.1 田间测定 |
3.1.2 高温环境测定 |
3.2 结果枝和叶柄的水分阻力 |
3.3 根系活力 |
3.4 电导率测定 |
3.5 枝条淀粉与总糖含量测定 |
3.6 叶绿素含量测定 |
3.7 水分运输染色观察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延后栽培期间环境变化对叶片衰老的影响 |
4.1.1 水分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2 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对土壤含水量的响应 |
4.1.3 叶片衰老对午间高温的响应与恢复 |
4.1.3.1 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一般变化规律 |
4.1.3.2 高温对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
4.1.3.3 高温对相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变化的影响 |
4.1.3.4 高温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1.3.5 高温对PSII反应中心供体侧受体侧的影响 |
4.1.3.6 高温对反应中心能量分配的影响 |
4.1.3.7 高温处理后叶片PSII功能恢复 |
4.1.4 设施内不同水分处理下叶片对午间高温的响应 |
4.1.4.1 温室内高温发生状况 |
4.1.4.2 高温对F_o和F_v/F_m的影响 |
4.1.4.3 高温对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4.1.5 快速降温对电解质渗透的影响 |
4.1.6 不同水分处理下ABA变化 |
4.2 延后栽培期间土壤水分对结果枝和根系生理变化的影响 |
4.2.1 枝条中淀粉和总糖的变化 |
4.2.2 结果枝水分运输阻力变化 |
4.2.3 水分运输器官的染色观察 |
4.2.3.1 结果枝叶柄和穗轴的染色观察 |
4.2.3.2 葡萄转色期间不同部位染色观察 |
4.2.3.3 同时期果穗不同部位染色观察 |
4.2.4 根系活力动态变化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四章 延后生长期间树体与果实的水分关系 |
1 材料与方法 |
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 果实发育监测 |
3.2 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测定 |
3.3 果实酶与激素测定 |
3.4 果实水分平衡 |
3.5 环剥韧皮部后木质部导水功能测定 |
3.6 不同器官含水率测定 |
3.7 果实膨压测定 |
3.8 代谢组测定 |
3.8.1 材料 |
3.8.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8.3 方法 |
3.9 转录组检测 |
3.9.1 材料 |
3.9.2 样品收集与上机准备 |
3.9.3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器官含水量 |
4.2 果实形态变化 |
4.2.1 果实纵横经动态变化 |
4.2.2 果实体积与表面积动态变化 |
4.2.3 果实单粒重动态变化 |
4.3 果实成熟及成熟后水分动态变化 |
4.3.1 果实水分平衡 |
4.3.2 木质部水分运输能力 |
4.3.3 水分关系 |
4.3.3.1 果实膨压的动态变化 |
4.3.3.2 果实果肉硬度变化 |
4.3.3.3 相关参数的关系 |
4.4 果实软化 |
4.4.1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4.4.2 果实硬度相关酶活性变化 |
4.4.3 果胶变化 |
4.5 果实品质 |
4.5.1 可溶性固形物 |
4.5.2 可滴定酸 |
4.5.3 糖酸比 |
4.6 代谢组分析 |
4.6.1 QC样本相关性 |
4.6.2 总样品PCA分析 |
4.6.3 样品间PCA主成分分析 |
4.6.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4.6.5 KEGG富集结果 |
4.7 转录组分析 |
4.7.1 样本间相关性 |
4.7.2 主成分分析(PCA) |
4.7.3 测序数据统计 |
4.7.4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序列比对 |
4.7.5 差异基因统计 |
4.7.6 GO功能富集分析 |
4.7.7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红地球葡萄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录组研究光质对设施‘红地球’葡萄萌芽及果实品质的影响[D]. 刘帅. 宁夏大学, 2021
- [2]GA3处理对葡萄果实水分及发育的调控机理研究[D]. 周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葡萄叶片钾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 杨芳.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避雨栽培提升鲜食葡萄果实品质和降低病害发生的研究[D]. 郭俊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海拔对濒危植物水青树繁殖特征的影响[D]. 黎阳.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6]宁夏设施葡萄需冷量与需热量及补光对葡萄萌芽影响研究[D]. 郭松涛. 宁夏大学, 2020(03)
- [7]一年两收栽培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D]. 朱维. 广西大学, 2020(02)
- [8]单氰胺处理对夏黑早生葡萄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D]. 邱豪.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9]阳光玫瑰葡萄设施生产技术调查研究[D]. 谷跃.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红地球葡萄延后栽培生育后期树体与果实的水分关系研究[D]. 张坤.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