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有汛限水位大型水电站额定水头的选择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宝英[1](2021)在《德泽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分析及调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近、中期云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性措施。在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牛栏江优质水源,可有效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加快滇池水体循环,降低湖水置换周期,对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工程近期(2020年)主要任务是向滇池补水,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促进滇池水质尽快达标,并具备为昆明市应急供水的能力;远期(2030年)主要任务是向曲靖市供水,并与滇中引水工程共同向滇池补水,同时作为昆明市的备用水源。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提水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其中水源工程为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德泽乡的牛栏江干流上的德泽水库枢纽。德泽水库作为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的水源地,自建成以来发挥了重要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但也不可避免的对下游水文情势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而合理、科学地水库调度能在满足工程调度任务的同时,有效减少水文情势变化对水库下游的影响。根据德泽水库调度数据及上下游水文站点水文实测资料,对建库以后下游水文情势变化规律及趋势进行研究,以为德泽水库水量调度及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德泽水库下游的德泽水文站和黄梨树水文站2015年-2019年的水文数据,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小波分析法、M-K突变分析法得出:德泽水文站月均流量和月均水位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且存在17个月和18个月的变化周期,在2015-2019年之间发生过突变,其中月均流量在2015年3月/5月/11月、2016年9月发生突变,月均水位在2015年5月/11月、2016年8月/10月、2017年6月/11月发生突变。黄梨树水文站月均流量和月均水位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两者有明显的二次函数关系,且存在17个月和18个月的变化周期,在2015-2019年之间发生过突变,其中月均流量在2015年7月/11月、2017年6月/11月、2018年10月、2019年7月/9月发生突变,月均水位在2015年7月、2016年1月/5月、2018年/11月、2019年11月发生突发。根据分析成果,基于德泽水库及上、下游水文站同期水文数据,进一步分析2015-2019年德泽水库上游流量对德泽水库蓄水、泄水的影响。利用sen斜率估计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R/S分析法对未来水库下游水文情势进行预测,得出德泽水文站历史趋势为月均流量呈下降趋势,月均水位呈上升趋势,黄梨树水文站历史趋势为月均流量和月均水位均呈上升趋势;两个水文站的月均流量和月均水位Hurst值均大于0.5,表明未来趋势与历史趋势相一致。同时对德泽水库上游水文站流量和德泽水库出入库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德泽水库建成后,通过削峰、错峰,发挥了重要的洪水调蓄作用。研究表明,德泽水库下游水文站月均流量、月均水位均存在明显的周期波动规律;德泽水文站与黄梨树水文站在月均流量、月均水位上均存在15-20个月周期性变化,在变化周期内具有明显的“枯-丰”变化规律,可为水文站未来水文情势预测提供参考依据,且黄梨树水文站的月均流量、月均水位与德泽水文站变化周期具有一致关系;通过近5年的水文数据,分析水库下游水文站水文要素趋势变化规律,并预测未来的趋势变化;根据近5年上游和水库的逐日流量,分析德泽水库对下游的调蓄功能。综合以上分析,建议德泽水库加强短期气象预报和上游水文监测,深入开展德泽水库与上下游水文站之间相关性研究等,为德泽水库制定科学、合理的调度计划和调度规则提供技术支撑。
张志福,胡云鹤[2](2021)在《丰满重建工程重大工程变更综述》文中认为丰满重建工程在招标施工图阶段,根据模型试验、技术论证资料及专家咨询意见,并结合现场施工实际情况,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优化。对工程实施阶段开展的五项重大设计变更进行了详解总结,以期对其它类似电站工程起到借鉴和指导意义。
罗良[3](2020)在《向家坝水电站运行下泄流量对长江叙渝段航道维护尺度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向家坝水电站作为金沙江下游梯级开发中最末一级,下游紧接长江干线,蓄水运行将直接影响长江上游从宜宾到重庆的河段(以下简称“叙渝段”)的航道条件。向家坝水电站初定最小下泄流量、日调节方式等航运指标及未考虑金沙江、岷江大量枢纽汛后同时蓄水影响,在部分时段将难以保障长江干线航道尺度需要,同时也对维护长江干线叙渝段的航道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分析研究向家坝水电站建成运行后其下泄流量对叙渝段的航道的维护尺度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该航段的航道维护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策,以此对该段航道建设发展的成果进行巩固,提升该航段货物运输量,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国家战略的发展。本文通过收集向家坝水电站运行相关资料,叙渝河段主要水文或水位站水位、流量及航道维护资料,分析向家坝水库下泄流量对叙渝段航道水位变化的影响,研究向家坝运行后叙渝段航道尺度维护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向家坝水电站下泄流量对叙渝段航道水位的影响,建立向家坝最小下泄流量与叙渝段沿程主要水位站水位的相关关系,进而研究叙渝段航道维护水深与水位及向家坝下泄流量的对应关系。(2)研究向家坝电站运行对叙渝段航道维护的影响。深入分析向家坝下泄流量对航道维护水深的影响,电站日调节对水位情况、航道维护水深情况、航标维护情况和通行控制河段的影响。(3)在分析向家坝电站运行对叙渝段航道维护影响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航道维护管理经验,分别从航道尺度维护、航标维护及通行控制河段维护等方面研究提出应对的维护管理及实施对策。
雷凯旋[4](2020)在《澜沧江下游水库发电、生态风险调度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得水资源调控面临多重风险,加剧了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利用主体发电、生态等部门之间的竞争关系。如何有效的协调发电、生态及其相对应风险之间的关系,促使水资源系统协同发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澜沧江下游糯扎渡、景洪和橄榄坝梯级电站为研究对象,探究澜沧江下游梯级电站调度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通过发电风险调度为调度决策者提供风险条件下发电效益和风险均衡的调度决策;通过生态风险调度,定量探讨了发电量和生态风险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表明生态风险调度在少量降低发电量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减轻澜沧江下游河段的生态风险。研究成果对于改进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管理方式,提高水库的风险调度水平,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含以下几部分:(1)基于澜沧江下游长系列径流资料,分析了径流序列的年内分配、趋势性等统计特征;利用历史径流资料采用蒙特卡洛随机模拟的方法得到具备长系列径流资料统计特征的模拟径流值。(2)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得到的径流数据作为输入资料来构建情景树模型,来描述径流来水的不确定性。为了提高水库随机优化调度模型的计算效率,采用情景缩减技术对原始情景树进行不同程度的情景缩减,得到不同缩减程度后的情景树以及各个情景相对应发生概率。(3)引入经济学领域中的均值—方差理论来表示梯级电站运行过程中的效益和风险,建立了考虑风险偏好系数的风险—效益均衡梯级电站调度模型,分析了风险—效益模型的可行性及情景树不同缩减程度对模型结果的影响,为决策者在风险条件下制定风险—效益均衡调度计划提供支持。(4)为了更好的确定天然状态下生态流量范围,以水文变异之前的径流数据作为依据,确定了生态流量以及生态风险流量阈值。建立了不确定性条件下期望发电量最大和期望生态风险最小模型,定量研究了发电和生态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情景树缩减程度对结果的敏感性。
赖童瑶[5](2020)在《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调整研究 ——以江西省七一水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依托当代科技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水库调蓄潜能,在防洪风险可控前提下适时将部分洪水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缓解水资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实质意义。水库汛期汛限水位是影响水库防洪调度的一个关键因素,确定汛限水位的理论与方法有许多,根据工程不同条件需求在水库蓄水时选择合适的汛限水位调整方案,是解决水库防洪与兴利这两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对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调整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在汛期许多水库为了保证防洪安全,规定库水位必须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造成大量弃水,使汛期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为了协调水库防洪与兴利的矛盾,进一步开发利用汛期洪水资源,本文选取七一水库为江西省典型水库,从汛期分期、分期汛限水位确定、风险效益分析三方面综合讨论水库优化管理方案并得出科学可行结论。以江西省七一水库工程为例,分别采用模糊集分析法与系统聚类法对水库进行汛期分期,并结合水库现行的分期方案,得出以下分期结果:3月1日-4月30日为前汛期,5月1日-6月30日为主汛期,7月1日-8月31日为后汛期。在汛期分期的基础上,通过模糊分析得到的经验与理论隶属度计算时段防洪库容,从而推求水库模糊汛限水位过程线。基于风险效益分析理论,以水资源利用率为效益指标,水库防洪风险率为风险指标,通过建立各风险控制指标下的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模型,分析水库汛限水位调整下的风险效益。
冯陈[6](2020)在《抽水蓄能机组系统辨识与复杂工况下控制规律研究》文中指出太阳能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想要大规模接入电网并发挥其作为绿色能源的优势,就必须借助大规模储能技术的消纳和调节。在目前已有的储能技术当中,抽水蓄能技术相比于其他形式的储能技术具有运行成熟且储量大的优点。抽水蓄能技术工况转换迅速、运行灵活性高、负荷响应速度快,可以实时跟踪电力系统的负荷变化。然而,抽水蓄能与新能源的联合运行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大规模新能源的并网,对抽水蓄能机组的运行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更频繁的负荷调整、长时间的旋转备用、长时间的负荷工况等新要求给抽水蓄能电站的运行来了新的挑战。尤其在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由于可逆式机组固有的反“S”区不稳定运行特性以及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能量转换过程中耦合效应日益显着,传统的抽水蓄能运行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电网的调节需求。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抽水蓄能机组稳定、安全和高效运行所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本文以抽水蓄能机组系统辨识与复杂工况下控制规律研究为切入点,在充分探讨抽水蓄能调节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动态机理与非线性特性的基础上,分别搭建了具有复杂过水系统的调速系统模型与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耦合模型,以智能优化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理论、小扰动特征分析、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为技术支撑,深入开展抽水蓄能机组参数辨识、模型辨识、改善反“S”区动态特性以及调速励磁耦合控制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抽水蓄能机组建模-辨识-控制层层递进的研究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系统研究了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和励磁系统各组成部分不同模型表达及适用条件。针对水泵水轮机反“S”区建模困难的问题,引入对数投影法和改进Suter变换对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进行预处理,解决了反“S”特性区域插值计算的多值性问题。搭建了适用于不同研究工况的带有复杂过水系统的调速系统模型与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耦合模型,为后续系统辨识与复杂工况下控制规律的研究奠定了模型基础。(2)针对复杂过水系统和调速励磁耦合特性引起的参数辨识难题,研究了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参数辨识方法,引入人工羊群算法并结合Levy游走、混沌变异及弹性边界处理策略,提出了一种改进人工羊群智能优化算法,建立了基于改进人工羊群算法的参数辨识框架。通过机组的开关机过程,直接辨识复杂过水系统的管段参数;通过并网运行的调节过程,实现了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耦合模型的高精度一体化参数辨识。(3)针对数据具有长期依赖关系和普通神经网络训练中面临的梯度消失问题,通过引入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来实现带有复杂过水系统的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的高精度离线模型辨识;针对普通反向传播算法面临的训练收敛速度慢、在线调整困难的问题,引入了兼具普通BP神经网络非线性描述能力强和递推最小二乘法计算简单优点的带遗忘因子的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实现了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耦合模型的高精度在线模型辨识。(4)针对机组低水头启动易受反“S”特性影响产生转速振荡的问题,提出了兼顾速动性和稳定性的基于多目标羊群算法的优化框架,有效抑制低水头开机时机组转速的反复振荡。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抽水蓄能机组在反“S”区的动态特性,本文首次探讨了利用变速机制避免机组深入反“S”区运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水头工况下可以通过降低转速使机组的运行区域在全特性曲线上向左移动从而有效避免反“S”区,使机组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也为常规定速抽水蓄能机组的改造与发展提供了新参考。(5)为了实现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能量转换过程的耦合控制,引入特征值分析法对调节系统进行小扰动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经典“PID+VAR+PSS”控制策略多工况下的多目标优化和决策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带遗忘因子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阶梯式控制增量约束、人工羊群算法滚动优化的智能模型预测控制策略,通过不同工况下与经典控制策略对比的实验,验证了所提智能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进行调速励磁耦合控制的优越性,并引入非线性动力学理论对智能模型预测控制器进行了稳定性分析。
俞洪杰[7](2019)在《复杂条件下梯级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耦合模型及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电能源作为开发与运行技术最为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受到清洁能源政策的影响,我国水电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水电己成为拉动电源投资以及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水电工程建设逐步完善、流域梯级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梯级水电站运行管理在水电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开展梯级水电站联合优化调度研究,充分挖掘梯级各库间的补偿调节能力,提高梯级整体的水能资源利用率以及发电效益,对我国水电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梯级水电站规模庞大、运行模式复杂,加之后效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等影响,其短期优化调度问题也十分复杂,故其一直是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难点。但同时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直接应用于生产实际,指导梯级系统实时运行,优化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直接决定梯级实际运行过程,进而关系到梯级发电效益的发挥,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两方面入手,运用水利科学、统计学、运筹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对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模型构建与求解、优化调度方案决策与实施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以电定水”模式下传统目标函数改进研究。针对“以电定水”模式下传统目标函数对梯级水能计算不够准确、进而导致梯级耗能最小与蓄能最大出现差异的不合理现象,考虑各电站之间发电效率、水量利用率的差异以及电站未来调度方式的影响,引入能效系数对传统目标函数进行了改进,实现了耗能与蓄能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采用逐步逼近算法对各电站的能效系数进行优化计算,提出了更加适用于优化调度方式的基于能效系数逐步逼近的梯级耗、蓄能一致性目标函数,并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所提目标函数的优越性。(2)复杂运行模式下梯级产蓄能最大通用性目标函数研究。针对梯级水电站运行模式日益复杂、传统的单一目标函数无法满足梯级内部差异化运行要求的现象,从长期运行梯级总能量的角度出发,将发电效益划分为本调度期的既得效益-产能以及未来效益-蓄能,进而提出了梯级产蓄能最大通用性目标函数,并将该目标函数应用于复杂的混合运行模式,构建了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耦合模型,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目标函数以及耦合模型合理性、可行性。(3)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精准化方案制定方法研究。为了满足梯级水电站实际生产对精准优化调度方案的需求,从优化调度模型准确构建与精确求解两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模型构建环节,计及水流滞时对目标函数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后效性影响的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耦合模型;在模型求解环节,综合考虑水流滞时与尾水位变化对优化结果的影响,采用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对复杂后效性变量即下库入库流量与上库尾水位进行了精确计算,进而对梯级水库运行过程进行了精确模拟,同时又考虑厂内机组负荷分配以及启停机耗水等对优化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逐步优化算法-动态规划法(Progressive Optimality Algorithm-Dynamic Programming,POA-DP)对模型进行厂间-厂内一体化求解;最后将上述两者结合,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所提精准优化调度方案制定方法的实用性、优越性。(4)考虑不确定性影响的优化调度方案制定与实施方法研究。为避免水库来流与水电站负荷不确定性对梯级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带来的不利影响,首先采用事后评价方法对优化调度方案的三种实施模式进行了评价及优选;在实施模式优选的基础上,提取常规调度与优化调度各自的优点,借鉴调度规则中警戒水位的概念对优化调度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进行了改进;最后通过对不同运行工况下梯级系统的风险、效益分析验证了所提优化调度方案制定、实施方法的实用性。(5)利用预报信息的水库警戒水位自适应计算方法研究。针对小漩警戒水位采用主观方法计算时缺乏科学依据进而无法保证梯级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不足,重点围绕小漩警戒水位客观计算方法展开研究。首先对小漩上警戒水位与汛限水位、下警戒水位与旱限水位的相似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借鉴汛、旱限水位计算方法以及分期计算原理,利用潘口日发电量预报信息对小漩警戒水位进行了分级计算;为进一步提高梯级水电站的发电效益,在分级计算的基础上利用潘口日负荷过程预报信息,对小漩上警戒水位进行了自适应计算;最后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所提自适应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优越性。
柯生林[8](2019)在《考虑弃水风险的水库群优化调度及系统设计研究》文中认为水电能源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获得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随着水电能源开发的推进,合理配置水资源、优化流域水电站群调度运行管理逐渐成为研究重点。然而,受水库入库径流不确定性、水能开发过于集中而电网配套送出通道建设相对滞后、以及以风电、太阳能为代表的间歇性新能源并网等因素影响,水电系统面临巨大调峰压力和持续凸显的弃水问题。为此,研究工作围绕水电站弃水调峰科学技术问题,从水电站发电弃水风险计算、不同弃水风险对应运行水位过程控制、考虑弃水风险的区域电网水电站群调峰调度、以及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水电站经济调度系统设计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提升水电站运行调度管理水平。论文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性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水电站发电弃水风险控制问题,在水电站入库径流频率分析基础上提出基于水电站入库径流频率的发电弃水风险实用化计算方法,以二滩水电站为实例研究对象,推求电站消落水位、汛限水位及汛后蓄水位控制下不同弃水风险对应水位控制过程,并将该水位控制应用于调度图调度,典型年入库模拟调度结果表明,所提弃水风险控制方法实用有效,可为水电站实际调度过程弃水风险控制提供指导。(2)针对水电站群调峰调度弃水风险控制问题,建立考虑弃水风险的水电站群调峰调度模型,提出基于弃水风险协调水电站群间电量分配策略,同时结合启发式逐次切负荷算法求解模型,以湖北电网下辖清江梯级和汉江流域丹江口水电站为实例研究对象,采用所提电量分配策略分配各电站调峰电量,并进行区域电网水电站群调峰调度,实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和策略可有效降低水电系统整体弃水风险并发挥水电站群调峰效益,能为区域电网水电站群调峰弃水控制提供参考。(3)针对水电站不同厂商提供的相关业务高级应用系统运行环境及编程语言各异、应用之间无法共享信息及互操作的现状,分析水电站经济调度业务需求并进行面向对象抽象建模,提出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以清江梯级经济调度控制系统集成一体化平台研发为例,为水电站调度业务系统服务一体化集成设计提供新思路。
王丽娟[9](2019)在《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广泛关注大数据的运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是在原有的计算方法以及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能够不断改进和更新的新技术、新方法。该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水文学方法中繁琐的数据处理和基础参数率定的问题,能通过各相关因素之间的联系,找到一定的规律性,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使得运算速度更快,获得的结果与实测值更接近,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大有裨益。我国洪灾多发,为减少或者降低损失,有效、准确的预报洪水是尤其重要的。洪水预报是在现有的水文气象条件下,对流域的具体情况作出分析后,综合已经发生过的要素,对洪水过程(包括洪水历时和洪峰流量灯)做出预报。洪水预报通常根据降雨-径流关系或上下站水位-流量对应关系进行预报,其预见期一般不长,但精度相对较高。因此,洪水预报主要是结合降雨对径流的预报。汉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在年内分布很不平均,夏秋两季为汛期,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尤以6-9月降水量最大,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在汛期,径流呈现双峰型。汉江流域由暴雨形成的洪水,主要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每年的5-9月都有洪水现象发生,尤其在7、8月份可以形成较大洪水。安康属于汉江上游的峡谷地带,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特殊性,暴雨中心往往会集中在安康段,具有“十年九汛”的特点,目前,洪水灾害已经成为安康地区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工程措施是防洪的基础,非工程措施是安全渡汛的保证,因此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洪水预报进行深入研究,精准的预报洪水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汉江流域安康段为研究对象,搜集并整理了该区域的水文基础数据,根据资料的实际情况,把计算周期划分三个时间段,即:1991-2005年、2006-2012年、2013-2017年。日雨量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进行整理,通过出库径流资料还原计算天然入库径流。对于时间序列趋势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Kendall方法检验,基于R语言进行编程计算,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年降雨量进行突变检验,计算出安康段年平均入库流量的M-K突变分析统计值。由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安康水库降雨径流呈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安康水库的径流来自于降雨,且年降雨量大,年径流系数就大,即安康水库的洪水过程与该区域的降水密切相关。本文选取了大数据分析方法中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模型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日径流过程进行了模拟。安康水库入库径流和降雨都属于非平稳时间序列,都属于随机事件,但是在连续的时间序列上,通过相关分析,也会找出其规律性。本文研究对象为1991年-2017年这27年的水文数据。由于入库径流由水位反推而来,在采集的数据中也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值,比如有缺漏、数值明显偏大或者偏小等。为准确预测,要先利用Pandas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剔除异常数据,补全空白数据等。引入LSTM模型到洪水预报中,通过编制Python语言编制并多次调整参数,成功构建计算模型后,利用安康段27年的水文数据进行了入库径流的模拟计算,选取了7个代表年进行日径流过程模拟计算以及10次场次洪水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采用日径流资料对代表年进行径流模拟,选取时段资料用于场次洪水过程的模拟计算,把得到的结果分别与实测径流对比,两次模拟得出的结果精度都较高。为了对采用LSTM模型进行模拟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作为对照,本文采用新安江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模拟计算,新安江模检验型是我国着名的被广泛认可的水文模型,在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的湿润季节应用效果较好,从应用条件来看,本文的研究区域是适用的。本文采用新安江模型对汉江流域安康段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应用整理后的资料,编制C语言程序,1991年1995年的水文资料用于参数率定,1996年-2017年资料用于研究区域的洪水过程的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新安江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径流拟合得并不令人满意。可见,将LSTM模型方法应用于研究区域是有明显优势的,提高了水文预报的精度、缩短了预报时间,模拟计算研究深入到场次洪水阶段。在研究中发现问题:水文资料的获取是非常困难的,在场次洪水的计算中因满足要求的资料极少,导致在模拟计算中可训练学习的资料偏少,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伴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定会促进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也会极大地提高水文预报结果的精度。
黄一为[10](2018)在《在役水电站提高利用水头途径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总结我国水电开发的历程,上世纪大开发阶段,受技术能力、设计水平和建设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量服役时间长的水电站存在水头利用率不够、机组运行效率低、建筑物布置不合理等影响发电效益、生态效益的情形;另一方面,在水电开发建设管理的后工程时代,水生态、水环境因素越来越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将老电站提质增效,更加充分发挥水资源效益,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值得开展深入研究并进行工程实施。本文对此开展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基于我国水电站发展历程分析,分析了优化汛期调度和提高利用水头的工程措施现状,提出增加在役水电站有效利用水头的三种主要措施:包括基于风险理论的水电站水库汛限水位优化调度、下游河道疏挖降低尾水位和改善进水口水流条件等,并对相关原理进行了系统归纳。(2)以黄土溪水库为应用案例,通过拟定的汛限水位控制方案,定量计算防洪风险率以及增加的兴利效益,比较研究不同调度方案,综合评价效益,选择水头利用最充分的决策方案,可一定程度提高发电效益。(3)以双牌水电站为应用案例,考虑下游梯级电站的回水顶托影响,对比分析了双牌水电站尾水清滩前后稳定时段各机组出力下的尾水位变化,综合评价下游河道疏挖对提高水头利用的影响和获得的效益。(4)以东坪水电站为应用案例,基于进水口流态恶劣以至影响电站发电效益的现状分析,开展了对进水口建筑物的多种改善措施方案开展数值模拟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选择推荐的措施,已经完成了工程实施,通过效果评价,实际验证了进水口流态改善这一途径对提高水电站利用水头的意义。提高在役水电站的效益,除了提高利用水头措施外,还可以通过改善发电机组的性能和效率,流域优化调度等措施;提高生态效益还可通过改善流域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措施,影响因素众多,且各因素之间还可能相互制约。下一步,可针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展开深入研究。
二、关于有汛限水位大型水电站额定水头的选择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有汛限水位大型水电站额定水头的选择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德泽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分析及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现状分析 |
2.2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概况 |
2.3 小结 |
第三章 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分析研究 |
3.1 水文情势分析指标与分析方法 |
3.2 下游主要控制站点水文情势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下游主要站点水文情势预测及水库调蓄分析 |
4.1 下游主要站点水文情势预测 |
4.2 德泽水库调蓄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德泽水库调度分析及建议 |
5.1 牛栏江流域降水量空间分布 |
5.2 德泽水库运行期调度规则 |
5.3 德泽水库下泄水量历史调度情况 |
5.4 德泽水库下泄水量调度建议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丰满重建工程重大工程变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简介 |
2 工程前期概况 |
2.1 丰满重建工程由来 |
2.2 丰满重建工程方案确定 |
3 工程重大设计变更优化 |
3.1 老坝前置挡墙作用替代叠梁门分层取水进水口 |
3.1.1 可研阶段设计方案 |
3.1.2 方案优化设计 |
3.1.3 方案实施效果 |
3.2 机组安装高程降低 |
3.2.1 可研阶段设计方案 |
3.2.2 方案优化设计 |
3.2.3 方案实施效果 |
3.3 500 kV高压配电装置接线方案设计变更 |
3.3.1 可研阶段设计方案 |
3.3.2 方案优化设计 |
3.3.3 方案实施效果 |
3.4 永庆鱼道选址的变更 |
3.4.1 可研阶段设计方案 |
3.4.2 方案优化设计 |
3.5 鱼类增殖放流站选址的变更 |
3.5.1 可研阶段设计方案 |
3.5.2 方案优化设计 |
3.5.3 方案实施效果 |
4 结 语 |
(3)向家坝水电站运行下泄流量对长江叙渝段航道维护尺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关键技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关键技术问题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向家坝水电站及其下游航道现状分析 |
2.1 向家坝水电站现状 |
2.1.1 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情况 |
2.1.2 向家坝水电站的运行情况 |
2.2 叙渝段港口、航道及航运现状 |
2.2.1 自然条件 |
2.2.1.1 河道概况 |
2.2.1.2 气象情况 |
2.2.1.3 水文、泥沙情况 |
2.2.2 港口现状 |
2.2.3 航道现状 |
2.2.3.1 航道概况 |
2.2.3.2 航标及维护设施现状 |
2.2.4 航运现状 |
第3章 向家坝水电站下泄流量对叙渝段水位变化的影响 |
3.1 水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对水位的影响 |
3.1.1 最小下泄流量 |
3.1.2 支流来流情况 |
3.1.3 天然条件下支流与干流汇流比 |
3.1.4 最小下泄流量与主要水位站水位相关关系 |
3.2 向家坝水电站日调节对叙渝段水位的影响 |
3.2.1 日调节非恒定流计算 |
3.2.1.1 电站日调节工况 |
3.2.1.2 电站日运行方案拟定 |
3.2.1.3 非恒定流模型建立及验证 |
3.2.2 非恒定流计算成果 |
第4章 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对航道维护尺度的影响 |
4.1 电站下泄流量对航道维护尺度的影响 |
4.1.1 对最小维护尺度的影响 |
4.1.2 对分月维护尺度的影响 |
4.2 电站日调节对叙渝段航道维护的影响 |
4.2.1 对航标维护的影响 |
4.2.2 对通行控制河段的影响 |
4.2.3 对航道整治建筑物的影响 |
4.2.4 对航道演变的影响 |
第5章 向家坝水电站运行后叙渝段航道维护对策研究 |
5.1 航道维护管理对策 |
5.1.1 航道尺度维护对策 |
5.1.2 航标维护对策 |
5.1.3 通行控制河段维护对策 |
5.2 航道维护实施对策 |
5.2.1 航道观测与分析 |
5.2.2 航标维护 |
5.2.3 维护疏浚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澜沧江下游水库发电、生态风险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情景树研究进展 |
1.2.2 风险理论研究进展 |
1.2.3 水库风险调度研究进展 |
1.2.4 水库生态调度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基本资料 |
2.1 流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概况 |
2.1.2 主要的水利工程概况 |
2.2 基本资料数据 |
2.2.1 水电站基本资料 |
2.2.2 径流基本资料 |
2.3 本章小结 |
3 随机规划问题中的情景生成及缩减技术研究 |
3.1 情景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2 情景树构建 |
3.3 情景缩减方法 |
3.3.1 前向缩减 |
3.3.2 后向缩减 |
3.4 情景生成及缩减结果 |
3.4.1 情景生成及情景树的构造 |
3.4.2 情景缩减 |
3.5 本章小结 |
4 梯级水电站风险—效益均衡优化调度 |
4.1 风险现象 |
4.2 经典均值方差理论 |
4.3 风险—效益均衡调度模型构建 |
4.4 风险—效益均衡调度模型结果 |
4.4.1 风险—效益均衡调度模型验证 |
4.4.2 不同风险偏好程度下的敏感性分析 |
4.4.3 情景树不同缩减程度下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澜沧江下游生态风险调度研究 |
5.1 水文序列变异点诊断 |
5.1.1 Mann-Kendall检验法 |
5.1.2 有序聚类法 |
5.1.3 Lee—Heghinan法 |
5.2 水文变异条件下澜沧江生态流量计算 |
5.2.1 生态流量计算 |
5.2.2 生态风险流量阈值计算结果 |
5.3 生态调度风险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
5.4 生态风险调度模型构建与求解 |
5.4.1 模型构建 |
5.4.2 求解方法 |
5.5 模型计算结果 |
5.5.1 不同模型计算结果 |
5.5.2 不同缩减程度结果对比 |
5.5.2.1 不同情景缩减程度发电量对比 |
5.5.2.2 不同情景缩减程度生态风险值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5)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调整研究 ——以江西省七一水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库汛期分期研究现状 |
1.2.2 汛限水位确定研究现状 |
1.2.3 水库风险分析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七一水库流域基本概况 |
2.1 流域概况 |
2.1.1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2.1.2 流域水文气象特征 |
2.2 水库工程概况 |
2.2.1 水库地理位置及特征指标 |
2.2.2 主要水工建筑物 |
2.3 水库水文资料 |
2.3.1 水位与库容、泄流关系 |
2.3.2 水库设计洪水的推求 |
2.4 水库调度原则 |
2.4.1 防洪调度原则 |
2.4.2 兴利调度原则 |
第3章 水库汛期分期方法研究 |
3.1 常用汛期分期方法 |
3.1.1 定性分析方法 |
3.1.2 定量分析方法 |
3.1.3 汛期分期方法比较 |
3.2 模糊集分析法 |
3.2.1 模糊集基本理论 |
3.2.2 模糊分析计算方法 |
3.2.3 实例分析 |
3.2.4 分期结果 |
3.3 系统聚类法 |
3.3.1 聚类基本理论 |
3.3.2 实例分析 |
3.3.3 分期结果 |
3.4 汛期分期合理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库分期汛限水位研究 |
4.1 分期汛限水位确定方法 |
4.1.1 设计洪水过程线法 |
4.1.2 模糊统计法 |
4.1.3 多目标优化法 |
4.2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法 |
4.3 汛限水位过程线计算方法 |
4.3.1 经验汛限水位过程线 |
4.3.2 模糊汛限水位过程线 |
4.4 基于模糊统计法的实例应用 |
4.4.1 分期模糊汛限水位过程线推求 |
4.4.2 增加蓄水库容分析 |
4.5 计算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和效益分析 |
5.1 水库风险理论 |
5.1.1 风险分析主要模块 |
5.1.2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风险因子 |
5.1.3 汛限水位调整下的风险率 |
5.2 风险率计算实例分析 |
5.2.1 水库汛限水位调整方案 |
5.2.2 推求各频率下设计洪水过程 |
5.2.3 水库调洪计算 |
5.2.4 防洪风险率计算 |
5.3 水库效益理论 |
5.3.1 供水效益分析 |
5.3.2 发电效益分析 |
5.4 水库效益实例计算 |
5.4.1 供水效益计算 |
5.4.2 发电效益计算 |
5.4.3 综合效益计算 |
5.5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方案优选 |
5.5.1 方案优选目的及意义 |
5.5.2 方案优选方法 |
5.5.3 实例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抽水蓄能机组系统辨识与复杂工况下控制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抽水蓄能调节系统建模研究概述 |
1.3 抽水蓄能机组系统辨识研究概述 |
1.4 抽水蓄能机组控制规律研究概述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抽水蓄能机组调节系统非线性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调速器数学模型 |
2.3 有压过水系统数学模型 |
2.4 水泵水轮机数学模型 |
2.5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 |
2.6 励磁调节器及电力系统稳定器数学模型 |
2.7 抽水蓄能机组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
2.8 本章小结 |
3 基于智能算法的抽水蓄能机组调节系统参数辨识 |
3.1 引言 |
3.2 人工羊群优化算法及其改进 |
3.3 基于IASA的具有复杂过水系统的调速系统参数辨识 |
3.4 基于 IASA 的调速励磁系统水-机-电耦合模型参数辨识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神经网络的抽水蓄能机组调节系统模型辨识 |
4.1 引言 |
4.2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与带遗忘因子的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 |
4.3 基于LSTM的具有复杂过水系统的调速系统离线模型辨识 |
4.4 基于WOS-ELM的调速励磁水-机-电耦合系统的在线模型辨识 |
4.5 本章小结 |
5 改善抽水蓄能机组反“S”区动态特性的控制规律研究 |
5.1 引言 |
5.2 反“S”区运行问题描述 |
5.3 抽水蓄能机组低水头开机规律多目标优化 |
5.4 可变速机组避免深入反“S”区运行机理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励磁耦合系统的预测控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调速励磁耦合系统小扰动稳定性分析 |
6.3 调速励磁耦合系统多工况多目标优化 |
6.4 调速励磁耦合系统智能模型预测控制 |
6.5 对比实验及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7)复杂条件下梯级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耦合模型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
1.2.2 优化调度模型求解 |
1.2.3 优化调度方案决策 |
1.2.4 优化调度方案实施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复杂运行模式下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目标函数研究 |
2.1 引言 |
2.2 单一运行模式下优化调度目标介绍 |
2.2.1 “以水定电”模式 |
2.2.2 “以电定水”模式 |
2.3 “以电定水”模式下优化调度目标改进 |
2.3.1 耗能最小与蓄能最大一致性分析 |
2.3.2 基于能效系数逐步逼近的梯级耗、蓄能一致性目标 |
2.3.3 实例计算 |
2.4 梯级产蓄能最大通用性目标及其在混合运行模式中的应用 |
2.4.1 梯级产蓄能最大通用性目标 |
2.4.2 通用性目标在混合运行模式中的应用 |
2.4.3 实例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后效性影响的厂间-厂内一体精准优化调度方案制定 |
3.1 引言 |
3.2 考虑后效性因素影响的优化调度模型准确构建 |
3.2.1 目标函数 |
3.2.2 约束条件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模型关键变量精确计算 |
3.3.1 小漩入库流量 |
3.3.2 潘口尾水位 |
3.4 基于厂间-厂内一体化计算的模型求解 |
3.4.1 求解思路 |
3.4.2 求解步骤 |
3.5 实例计算 |
3.5.1 计算时间分析 |
3.5.2 计算精度分析 |
3.5.3 发电效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不确定性的梯级水电站短期优化调度方案制定与实施 |
4.1 引言 |
4.2 三种调度方案实施模式的对比分析 |
4.2.1 实施模式介绍 |
4.2.2 实施模式事后评价 |
4.2.3 实例计算 |
4.3 结合调度规则的调度方案制定与实施 |
4.3.1 调度规则 |
4.3.2 结合调度规则的优化调度模型 |
4.3.3 结合调度规则的调度方案实施 |
4.3.4 实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预报信息的水库警戒水位自适应计算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警戒水位与汛、旱限水位的相似性分析 |
5.2.1 上警戒水位与汛限水位 |
5.2.2 下警戒水位与旱限水位 |
5.3 利用潘口日发电量预报信息的小漩警戒水位分级计算 |
5.3.1 上警戒水位 |
5.3.2 下警戒水位 |
5.4 利用潘口日负荷过程预报信息的小漩上警戒水位自适应计算 |
5.4.1 风险与效益期望值计算 |
5.4.2 小漩上警戒水位方案决策 |
5.4.3 决策结果事后评价 |
5.4.4 实例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考虑弃水风险的水库群优化调度及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水电站发电弃水风险分析 |
2.1 引言 |
2.2 水电站入库径流频率分析 |
2.3 基于径流频率的水电站弃水风险 |
2.4 实例计算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考虑弃水风险的水电站群优化调度 |
3.1 引言 |
3.2 水电站群调峰调度模型 |
3.3 模型求解方法 |
3.4 实例计算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
4.3 水电站经济调度控制系统服务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2 研究区域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各章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水文预报模型及应用 |
2.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
2.2 水文模型的应用 |
2.3 水文模型评估 |
2.3.1 模型选择 |
2.3.2 模型率定 |
2.3.3 模型验证 |
2.3.4 模型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洪水预报模型 |
3.1 新安江模型原理 |
3.1.1 流域蒸散发计算 |
3.1.2 产流计算 |
3.1.3 三水源划分 |
3.1.4 流域汇流计算 |
3.2 马斯京根洪水演算法 |
3.2.1 基本原理 |
3.2.2 马斯京根流量演算方程 |
3.2.3 马斯京根连续演算法 |
3.3 大数据分析方法 |
3.3.1 大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 |
3.3.2 大数据分析方法涉及的技术 |
3.3.3 大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 |
3.3.4 大数据分析的难点 |
3.3.5 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 |
3.3.6 基于深度学习的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计算 |
4.1 研究工程概况 |
4.2 资料收集整理与统计计算 |
4.2.1 汉江上游梯级简介 |
4.2.2 原始数据来源 |
4.2.3 计算周期划分与流域分块 |
4.2.4 资料整理与统计计算 |
4.3 水文历史变化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LSTM模型的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
5.1 日径流过程模拟计算 |
5.1.1 LSTM模型网络训练 |
5.1.2 LSTM模型模型构建 |
5.1.3 计算结果验证 |
5.1.4 计算结果分析 |
5.2 代表年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
5.2.1 代表年的选取 |
5.2.2 代表年全年径流过程模拟结果 |
5.2.3 代表年汛期洪水模拟结果 |
5.3 场次洪水模拟计算 |
5.3.1 场次洪水资料的选取 |
5.3.2 场次洪水资料分析 |
5.3.3 场次洪水模拟计算结果 |
5.3.4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5.3.5 误差分析 |
5.3.6 过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新安江模型的洪水过程模拟计算 |
6.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计算 |
6.1.1 蓄满产流模型 |
6.1.2 流域透水面积上蓄水容量曲线方程 |
6.1.3 流域径流深计算 |
6.1.4 流域蒸散发模型 |
6.1.5 流域土壤蓄水量计算 |
6.1.6 流域透水面积上总径流R(净雨)划分 |
6.1.7 流域汇流模型 |
6.2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参数率定 |
6.2.1 参数率定 |
6.2.2 产流模型参数率定 |
6.2.3 分水源参数率定 |
6.2.4 计算结果验证 |
6.2.5 计算结果分析 |
6.3 新安江模型法与LSTM模型汛期模拟结果对比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在役水电站提高利用水头途径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我国水电站发展历程与现状 |
1.2.2 优化汛期调度与汛限水位设计 |
1.2.3 提高在役水电站利用水头的工程措施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在役水电站提高利用水头途径研究 |
2.1 提高利用水头的可行性 |
2.1.1 在役水电站目前存在的问题 |
2.1.2 水电站自身发展需要提高利用水头 |
2.1.3 在役水电站具有提高利用水头的潜力 |
2.2 提高利用水头的途径 |
2.2.1 优化汛期调度充分利用水头 |
2.2.2 电站尾水河道疏挖提高利用水头 |
2.2.3 水电站进水口流态改善 |
2.3 提高利用水头的效益评价 |
2.3.1 调整水库汛限水位兴利效益评价 |
2.3.2 工程措施提高利用水头效益评价 |
2.4 小结 |
第三章 黄土溪水库优化汛期调度充分利用水头研究 |
3.1 引言 |
3.1.1 洪雨情特性 |
3.1.2 水库调洪方案分析 |
3.2 调整水库汛限水位的风险 |
3.2.1 汛限水位调整方案 |
3.2.2 防洪风险分析 |
3.3 汛限水位调整的效益评价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双牌电站尾水河道疏挖提高利用水头分析 |
4.1 工程背景 |
4.2 下游河道疏挖降低尾水位的必要性论证 |
4.2.1 尾水河道疏挖工程实施 |
4.2.2 清滩前后不同出力下的尾水位影响 |
4.2.3 考虑下游水电站的回水顶托 |
4.3 尾水河道疏挖效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东坪水电站进水口流态改善提高利用水头研究 |
5.1 背景 |
5.2 改善措施研究 |
5.2.1 研究方法 |
5.2.2 试验研究结果 |
5.2.3 推荐整治方案评价 |
5.3 工程实施 |
5.3.1 施工方法 |
5.3.2 施工方案 |
5.3.3 导墙及拦沙坎切割拆除施工程序 |
5.3.4 效果评价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题目) |
附录B (在校期间参与项目) |
四、关于有汛限水位大型水电站额定水头的选择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德泽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分析及调度研究[D]. 王宝英.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丰满重建工程重大工程变更综述[J]. 张志福,胡云鹤.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S1)
- [3]向家坝水电站运行下泄流量对长江叙渝段航道维护尺度影响研究[D]. 罗良. 重庆交通大学, 2020
- [4]澜沧江下游水库发电、生态风险调度研究[D]. 雷凯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水库汛期分期及汛限水位调整研究 ——以江西省七一水库为例[D]. 赖童瑶. 南昌大学, 2020(01)
- [6]抽水蓄能机组系统辨识与复杂工况下控制规律研究[D]. 冯陈. 华中科技大学, 2020
- [7]复杂条件下梯级电站短期优化调度耦合模型及方法研究[D]. 俞洪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
- [8]考虑弃水风险的水库群优化调度及系统设计研究[D]. 柯生林.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汉江流域安康段洪水预报研究[D]. 王丽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在役水电站提高利用水头途径及应用研究[D]. 黄一为.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