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欢乐——华语音乐专辑《喜乐》介绍

新世纪的欢乐——华语音乐专辑《喜乐》介绍

一、新世纪的喜悦——介绍中国音乐大碟《禧乐》(论文文献综述)

肖志超[1](2019)在《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打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中国发展的新时期篇章。随之,数以亿计的农业人口不断涌入城市,“打工热”、“民工潮”、“返乡潮”等社会迁移现象频发,催生出具有双重身份属性的农民工群体,他们不断为国家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贡献力量。而与社会贡献相比,农民工社会矛盾呈尖锐化,文化生活整体匮乏,音乐的迫切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亟需形成全新的音乐主题和话语研究,从而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公共文化均等化、和谐社会建设等提供音乐力量与理论支撑。“打工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全新的音乐主题与话语。“打工音乐”以“打工”为主题,以农民工为受众主体,以流行音乐为音乐实践方式,音乐创作分“亲历者”与“旁观者”两种形态,反映打工族的日常生活、情感变化、城市融合、身份建构、子弟成长等方面,是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种重要音乐现象。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打工音乐”进行研究。首先,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为参照体系,剖析“打工音乐”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创作主体、客体属性、农民工受众主体四个方面,形成对“打工音乐”的界定。其次,结合历时与共时的研究方法,以音乐社会学为学理,爬梳、整理“打工音乐”的历时脉络、发展演变,划分出萌芽、成熟、深化三个重要时期。再次,在历史梳理的基础上,以“打工青年艺术团”等创作者及其作品把握“打工音乐”丰富的思想主题与多元的审美风格,以《打工十二月》等典型作品分析其多种文本结构的内涵。最后,从社会功能层面整体分析其社会、文化价值。

王楚一[2](2018)在《喜多郎音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日本着名的新世纪音乐大师,喜多郎用自然赋予的音乐灵感,谱写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他凭借着对中国音乐的喜好与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感悟,创作出了充满中国韵味的《丝绸之路》,该曲风靡全球近四十年,喜多郎也因这首作品被中国乐迷所熟知。本文主要从喜多郎音乐创作的历史进程、文化背景、创作风格以及社会传播四个角度对喜多郎及其音乐进行分析。首先,笔者将喜多郎音乐创作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日本时期、美国前期以及美国后期三个阶段。通过对其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进行梳理,总结其不同时期音乐的创作特点。其次,根据喜多郎的宗教文化背景即神道教与佛教思想、身份文化背景即移民文化思想以及时代文化背景即新世纪运动思潮三方面,对其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找寻文化背景对其音乐创作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再次,创作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承载了艺术家的文化艺术修养、思想品格及人格魅力等因素。通过对喜多郎音乐创作的分析整理,从以“宗教思想”为主题的音乐创作以及以“东方性”为表征的音乐创作两部分对喜多郎的音乐创作风格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媒介、传播主体、传播形式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喜多郎及其音乐的传播效果中体现了认知、审美、娱乐以及治疗价值。喜多郎及其音乐创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薛丽娜[3](2017)在《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以两支广西壮族流行乐队为例》文中指出壮族流行音乐是民族传统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元素相结合,通过电子音乐设备编配旋律、背景音乐的衬托,所创造出的音乐形态,这种形态与音乐创作人的民族认同有直接的联系。哈嘹乐队和瓦依那乐队作为成长于广西壮族地区、以壮族音乐人为主体的流行乐队,在创作中体现出比较鲜明的融合壮族传统音乐元素的特点,创作出一批较有地域特色的歌曲作品,并在舞台和网络上流传让更多的受众由此接触到壮族民间音乐,进而影响一部分壮族年轻人对本民族音乐及文化产生兴趣,形成新的民族认同情感。在全球化大潮下,现代大众文化已经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建立起来的这两支乐队有着不同的创建与发展轨迹:哈嘹乐队是百色市平果县(现平果市)几个爱好流行音乐的年轻工人自发组织起来,因当地政府在保护与发展壮族嘹歌文化,他们也由此吸收嘹歌的音乐元素到自己的创作中,由此打响了名气,成为平果嘹歌在传承中创新发展的标志,而今乐队成员除主唱莫掩策在平果县非遗保护办公室工作,其他成员都不再是工人,而是分散在南宁和平果各自从事和音乐有关的城市行业;兴起于河池市南丹县瓦依那乐队是由爱好音乐的乡村青年自发组建的一支乐队,乐队主唱和主要创作者岜农的音乐灵感主要来自乡土社会,至今他的主业仍是务农,其他成员大都住在南丹,也仍然在从事与音乐无关的工作,但他们通过音乐经纪人已经在北京、成都等城市组织过巡演。在音乐风格上,哈嘹乐队主打摇滚乐,运用西洋乐器伴奏,瓦依那则主打现代乡村的民谣音乐,有一些自制的伴奏乐器。在受众方面,两只乐队的作品也受到了不同群体的喜爱以及评价,呈现的后续发展状况也有所不同。从两支乐队的创建与发展模式来看,传统音乐与当代流行音乐融合模式上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如如少数民族中年轻一代音乐人对民族传统艺术与大众流行文化的关系的多元理解对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影响、个人的艺术追求对不同音乐元素融合模式的影响,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对音乐创作及表演的影响等等。根据具体个案中考察和分析壮族地区壮族流行音乐的创作与发展状况具有现实与理论两方面的意义,由此可以探寻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融入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过程,以及现代民众在此过程中如何建构起新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

曹桦[4](2015)在《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文中提出论文以1978年到2014年为时间界限,在三十多年中国大陆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的变迁中,对流行歌曲的审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通过流行音乐的文化解读和审美分析两个层面的历史梳理,及其与社会文化思潮与文化心理的互动阐释,来透视中国当代流行歌曲的审美文化规律及其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论文主体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当代社会文化语境发展的角度,梳理三十多年中国流行歌曲发展的文化轨迹与整体特征,着重分析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外部文化空间变化的关系;第二章重点从三十多年流行歌词的抒情主体的主体形象、精神姿态、文化意识三个层面,来透视流行歌曲如何呈现三十年社会文化精神的变迁,由之折射抒情主体在集体与个人、历史与当下、城市与乡土等多重文化与精神空间中的困惑、迷茫与成长,并进一步探寻歌词中所折射的文化症候;第三章以上述两章的文化轨迹为宏观视域,对三十多年流行歌曲的艺术形式的发展演变进行审美文化解读,从类型、意象与曲式三个层面,来把握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内在的形式流变;第四章则从横向的互动视域,透过当代文化结构和环境,来分析其对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形态的影响,力图从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三十多年流行歌曲发展演变内在的逻辑。本文的结论认为,三十多年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和审美流变,可以作为我们观察音乐与时代、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精神之间的关联并从中窥探当代中国社会精神和意识的变迁的镜像: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几年,人文精神一度重新唤起,有着对于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意识的表达和叩问,但是近年来由于大众文化环境的整体变迁,流行歌曲也出现浮夸、恶俗等价值缺失的突出问题。当代流行歌曲的创作,应表现出本土化的人文精神,加重人文精神的分量,使失重的人文精神回复到它应有的位置。

金晶[5](2014)在《纪录片《美丽中国》创作手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纪录频道)正式开播,《美丽中国》被选择为该频道首播主推纪录片。《美丽中国》为观众呈现中国特有景色和多样的文化风俗,在介绍我国丰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本次研究以总共6集300分钟时长的纪录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纪录片解读,同时根据影视学、语言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美丽中国》进行实例分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视听语言、蒙太奇手法、叙事特点、时空结构等艺术表现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目的在于研究BBC创作者们是如何通过影像语言再现和还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用何种手段进行艺术和审美的表达。最重要的是创作者想要通过该纪录片表达怎样的思想内涵,如何引导观众进行深刻思考;同时,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为我国的自然类纪录片创作带来了很好的借鉴。《美丽中国》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和谐共生的理念贯穿全片,作者赞扬了中国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所做的贡献,同时也提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严峻的关系。在总共6集的纪录片中,创作者运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和画面造型展现了中国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我国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和浓郁的宗教文化。该片积极倡导观众树立人和动物、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以及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美丽中国》的成功播出,重新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对大自然的爱护,同时打开外国纪录片市场,输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树立良好国家形象。

许慜慧[6](2014)在《古文字资料中的战国职官研究》文中提出“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汉书·百官公卿表》)战国时期各国相争,当时难以出现《周礼》、“汉宫六种”之类专着。虽然《汉书·百官公卿表》中保留部份秦职官,但其他四系的职官在传世文献中颇为零散。直到明代,董说撰《七国考》,从传世文献中摘取与职官相关之例。其後又有不少学者在《七国考》基础上,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字材料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近几十年来,出土或公布的战国秦系和楚系的资料颇多,故战国五系的职官研究集中於秦系和楚系。本文利用丰富的古文字资料,综合学界已有说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获得对战国五系职官比较全面的认识。本文参考学界已有的战国文字区系划分成果,将战国各国分为秦、齐、楚、燕、晋五系。第一章为秦系职官,第二章为齐系职官,第三章为楚系职官,第四章为燕系职官,第五章为晋系职官。第一章至第五章中,按照行政官、军事官、司法官、工官、宫廷事务官、史官、厩苑官、田官、宗庙礼仪官和神职、乐官等类别,分别归纳目前所能见到的战国文字中与职官有关的材料。在此基础之上,综合学界已有说法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语按五系归纳各类别的职官,整理并比较战国五系的职官。在第十一节“其他”中还讨论了地方行政单位“都”和摄官。在第十二节“待考”中讨论了齐、楚、燕系中的“敀”和左徒。

孙煜[7](2013)在《《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电影的历史不过百年多一点,而音乐自电影诞生的那天就陪伴着它。我国学术界对电影音乐的研究也是在近30年才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成果。然而,国外的同行们对于电影音乐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初,可以说起步较早并且硕果累累。本文以《电影音乐,一段历史》的译介作为出发点,对于该文献将电影音乐的转变放在整个电影工业的转变进行探讨的观点尤为肯定。该部着作的历史观视角是它的一大特点,其中几个部分的时间段也都反映出整个电影工业受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转变,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电影音乐美学的发展。此外,本文结合笔者所接触到一些有关电影音乐的英文文献,对电影音乐美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与阐述。

周晓燕[8](2013)在《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流行音乐的复苏与兴盛推助了社会文明范式和文化生态的变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主流音乐。本研究属于文化研究范畴,既关注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内在价值,也爬梳了其在生产与消费关系中的诸多“事实与论争”,分别从消费、技术、意识形态、审美这四方面展现中国流行音乐的现代性特征,力图勾勒出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独特境遇和文化生态。第一章以“上海老歌”的“出场”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生与发展研究的起点,通过论述相关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文化身份、民族风、中国风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上海老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中国流行音乐从边缘走向了文化的中心地带,审美工具论范式淡出;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陆流行音乐逐步回归其商业性本质,迎来了“以人带歌”的偶像时代;1994年两岸三地流行音乐进入同步发展时期,提供专供流行的中国风和民族风,获得了主导意识形态和精英意识形态的认可;2000年以后,华语乐坛呈现出与传统迥异的瞬间性、流动性、眩惑性等后现代性症候。第二章以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与阐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中关于大众的身份、技术与人文精神、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论争,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开始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通俗娱乐审美范式兴盛;中国流行音乐文化日渐成为解放大众的媒介,呈现出令人欣喜的现代文化形态,另一方面,技术日渐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霸权主导流行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还处在仅以高雅和民族素材做点缀的“文化粘贴”阶段;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过程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复杂交错,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紧张的一面,也有关联甚至合谋的一面。第三章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策略研究,通过论述流行音乐文化审美意识形态性、摇滚主流化、网络歌曲低俗化等论争,得出如下结论:流行音乐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公共领域逐步形成,审美批判范式初步发展;汪峰成为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成功者,把中国摇滚推向了主流市场;不健康的网络歌曲被误认为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观赏对象,其实质是美学的堕落。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发展问题,从探究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的美学特征及其成因切入,厘清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大众审美经验,在2000年以后走向了极端,煽欲之风此起彼伏,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张力逐日减小;影响很大的周杰伦的合作者方文山的“中国风”词作是启蒙现代性方案被扭曲、异化以及审美现代性被恶搞的典型;民歌流行化是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实践的重要内容;艺术自律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前提条件。总之,虽然中国流行音乐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的刺激下觉醒起来的,但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现代性之路表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也是中国自身社会现代性的反映,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审美范式和价值规范的区别,是其作为现代性文化的特点。本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流行音乐表达的时代精神和发展趋势,有助于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文化自觉,培育出更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知名流行音乐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示其独有的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满足中国“文化大发展”这一现代性诉求。

彭鑫[9](2011)在《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爵士乐是二十世纪突出的音乐文化现象,其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数次转变。但纵观历史又不难发现其演化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社会心理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密切相关。爵士乐的起源形式就可以说是一个不同文化融合与碰撞的结果,其摇摆感和即兴演奏等艺术特征都跟西方与非洲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与关系。整个50年代伴随着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爵士乐则一直通过自身在反映着社会的变动。之后随着摇滚乐的出现,爵士乐找到了另一个融合点。从70年代到今天,爵士乐在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出很多种新的类型,最开始爵士乐是一种单纯的两个种族的融合,现在则是全世界的融合。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界对于爵士乐这种独特的外来音乐文化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致造成种种误解。例如,从形态上认为“爵士乐就是一种切分节奏的伴舞音乐”,或者在观念上仍然把它与“低级、媚俗”、“宣泄生理性情绪”联系在一起。随着音乐人类学等新学科及新的研究方法在国内的兴起,对爵士乐的认识已有很大的扭转。然而,不论在音乐形态方面还是文化观念方面,国内对爵士乐的研究还远说不上深入。本文试图从对流行音乐的流派、风格以及民众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进行简要的介绍,对流行音乐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针对中国的流行音乐的传入、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制约爵士乐在我国发展的因素等方面对上述爵士乐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旨在剖析爵士乐的自身文化和社会属性,阐述其主体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解读其美学特征与批评话语,在我们这个“艺术终结”恐慌症流行的时代展望其新世纪的未来。

刘点点[10](2011)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文中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在商品经济即传统的实业产业链达到了价值的饱和,形成了长尾现象的时候,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在当今中国的社会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产业的实质是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开发、创造和传播,来产生经济效益。媒介作为文化产品传播的平台,是文化产业实现价值的必要工具。如果要用两个词形容近十年来中国的传媒发展,那就是“一日千里”和“刮目相看”。各种新媒介、新技术层出不穷,中国的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跨媒介的竞争也日渐激烈,目前电子媒介无疑赢得了最大的市场占有率。所以影视作品借助这一优势成为最大众化的文化形态而受到普遍关注,同时也被卷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本文旨在通过对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的研究,来分析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内容包括中国影视企业如何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吸纳新资源,促进行业发展;影视行业如何通过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良好利用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当代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匮乏、媒体间的恶意竞争、重“利”轻“质”等现象;利用影视作品的“软实力”塑造国家、城市形象,更大范围的传播中华民族文化;通过时下出现的影视作品与网络游戏结合的崭新形式,探讨影视市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论述经典艺术,如文学、戏剧、舞蹈,和好莱坞及亚洲其他地区的外来影视文化给中国影视带来的影响。选取当代中国影视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通过现象描述,数据佐证,背景介绍和分析等方法,来阐述观点。中国要成为一个强国,不仅要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硬实力”方面具有全球影响力,同时还要具有一流的“软实力”,一流的文化原创力,一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众传媒和一流大众文化等。当今中国大部分生活领域中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润,文化市场也是如此。对受众口味的迎合成为文化产业利润的基础,也是大众文化成为主流的原因。文化产业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运用文化产品吸纳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再利用雄厚的资金力量以产业化的形式来提升、发展文化。但国家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文化产品内容的独特魅力,更要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当下,全球的媒体行业正在进行着革命性的变化,面对全媒体时代,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报纸、杂志、网络等行业都在脱胎换骨的变化中谋取生存空间。单一的信息渠道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信息爆炸、资讯泛滥,跨媒介联手现象已屡见不鲜,只有找好定位才能准确的达到目标。本文对市场关系中的当代影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与剖析。在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中不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味的迎合受众,满足现状。应该在接受并发扬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的同时,对负面效应进行理性的审视与批评。突破瓶颈,推陈出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二、新世纪的喜悦——介绍中国音乐大碟《禧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的喜悦——介绍中国音乐大碟《禧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打工者的现实处境和对音乐文化的需求
        1.1.2 “打工音乐”的创作与社会实践
        1.1.3 “打工文学”等打工文艺的启发
        1.1.4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工文化工作
    1.2 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3.1 研究的学术价值
        1.3.2 研究的应用价值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要素论:“打工音乐”初探
    2.1 世界:“打工音乐”产生的文化社会语境探析
        2.1.1 “打工”的由来
        2.1.2 “打工音乐”产生的文化语境探析
        2.1.3 “打工音乐”产生的社会语境探析
    2.2 艺术家:“打工音乐”的创作主体探析
        2.2.1 亲历者:改编填词,自导自演
        2.2.2 旁观者:专业性,商业化运作
    2.3 作品:“打工音乐”的艺术形式探析
        2.3.1 音乐性:“打工音乐”的流行音乐属性
        2.3.2 文学性:“打工诗歌”的音乐改编与叙事
        2.3.3 歌唱性:“打工音乐”的大众化与抒情
    2.4 欣赏者:“打工音乐”的受众主体研究
        2.4.1 农民工受众研究及相关称谓厘定
        2.4.2 农民工音乐生活现状
    本章小结
第3章 历史论:“打工音乐”的历史进程研究
    3.1 1979年-2001年:“打工音乐”的萌发期
        3.1.1 1979年-1991年:“打工音乐”在社会变革中孕育
        3.1.2 1992年-2001年:“打工音乐”在社会发展中涌现
    3.2 2002年-2004年:“打工音乐”的成熟期
        3.2.1 2002年始:“打工音乐”主体意识显现
        3.2.2 2004年始:“打工音乐”的产业化尝试
    3.3 2005年-今:“打工音乐”的深化期
        3.3.1 2005-今:“打工音乐”二元格局的形成
        3.3.2 “打工音乐”文化内涵的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4章 本体论:“打工音乐”的思想主题、文本结构、审美风格研究
    4.1 “打工音乐”的思想主题研究
        4.1.1 “思乡”主题
        4.1.2 “打工日常”主题
        4.1.3 “城市融入”主题
        4.1.4 “城市对立”主题
    4.2 “打工音乐”的文本结构研究
        4.2.1 A段体歌曲:简单、重复,积极向上
        4.2.2 AB段歌曲:明朗、清晰,故事抒情
        4.2.3 ABC三段体歌曲:丰富、张力,情感延伸
        4.2.4 自由体:自由、叙事,特殊需要
    4.3 “打工音乐”的审美风格研究
        4.3.1 平民化风格,翻唱,真情实感
        4.3.2 城市民谣风格,质朴,悲情
        4.3.3 摇滚乐风格,呼喊,苍劲
        4.3.4 迪斯科舞曲风格,松弛,轻快
        4.3.5 民族化曲风,深情,明亮
        4.3.6 国际歌曲风,呐喊,维权
    本章小结
第5章 价值论:“打工音乐”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研究
    5.1 “打工音乐”的社会价值分析
        5.1.1 “可以兴”:“打工音乐”的娱情价值
        5.1.2 “可以观”:“打工音乐”的窗口价值
        5.1.3 “可以群”:“打工音乐”的交流价值
        5.1.4 “可以怨”:“打工音乐”的维权价值
    5.2 “打工音乐”的文化价值研究
        5.2.1 底层视角:践行人民文艺观
        5.2.2 听觉转向:契合农民工的审美特性
        5.2.3 歌唱劳动:建立新工人文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打工音乐”大事记
附录B:代表性“打工音乐”目录表
附录C:代表性“打工音乐”歌手和专辑
附录D:打工歌曲创作大赛获奖情况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喜多郎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评
        1.1.1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国内研究现状
        1.1.2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国外研究现状
        1.1.3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研究现状分析
    1.2 喜多郎音乐的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喜多郎音乐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喜多郎音乐创作的历史进程
    2.1 风格初探的日本时期(1978年——1986年)
        2.1.1 日本时期音乐创作概述
        2.1.2 日本时期主要专辑简介
        2.1.3 日本时期的创作特点
    2.2 逐渐成熟的美国前期(1986年——2000年)
        2.2.1 美国前期音乐创作概述
        2.2.2 美国前期主要专辑简介
        2.2.3 美国前期的创作特点
    2.3 趋于平静的美国后期(2000年——至今)
        2.3.1 美国后期音乐创作概述
        2.3.2 美国后期主要专辑简介
        2.3.3 美国后期的创作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喜多郎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
    3.1 宗教文化背景——神道教与佛教思想
        3.1.1 源于神道教的自然崇拜
        3.1.2 源于佛教的和平理念
    3.2 身份文化背景——移民文化思想
        3.2.1 移民适应理论
        3.2.2 喜多郎的移民身份
    3.3 时代文化背景——新世纪运动思潮
        3.3.1 新世纪运动的社会背景
        3.3.2 新世纪运动的类型及特点
        3.3.3 喜多郎与新世纪运动的契合
    3.4 小结
第4章 喜多郎音乐的创作风格分析
    4.1 以“宗教思想”为主题的音乐创作
        4.1.1 以神道教“自然崇拜”为主题的音乐创作
        4.1.2 以佛教“和平理念”为主题的音乐创作
    4.2 以“东方性”为表征的音乐创作
        4.2.1 喜多郎音乐中的东方调式
        4.2.2 喜多郎音乐中的东方乐器音色
        4.2.3 喜多郎音乐中的东方题材
    4.3 小结
第5章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社会传播
    5.1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传播媒介、主体及形式分析
        5.1.1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的传播媒介分析
        5.1.2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传播主体分析
        5.1.3 喜多郎及其音乐的传播形式分析
    5.2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效果的价值体现
        5.2.1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的认知价值
        5.2.2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的审美价值
        5.2.3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的娱乐价值
        5.2.4 喜多郎及其音乐传播的治疗价值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以两支广西壮族流行乐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壮族流行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壮族流行音乐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壮族流行音乐的发展
    第三节 壮族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音乐人
        一、壮语流行音乐第一人黎巍
        二、壮族母语原创音乐人-陆益
        三、音乐制作人卢明
第二章 嘹歌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的摇滚乐:哈嘹乐队
    第一节 哈嘹乐队组建和发展的背景
        一、嘹歌文化
        二、平果县政府推广嘹歌
    第二节 哈嘹乐队的发展阶段
        一、2003年-2005年:雏形阶段
        二、2005年-2010年:表演阶段
        三、2010年发展至今:创作阶段
    第三节 乐队成员
        一、莫掩策
        二、赵羽
        三、其他成员
    第四节 作品分析
        一、歌词
        二、曲谱
        三、音乐风格
        四、受众反应
第三章 多元民族元素结合的乡村音乐:瓦依那乐队
    第一节 瓦依那乐队组建背景
        一、南丹县
        二、乐队创建背景
    第二节 岜农与瓦依那乐队的创立
        一、乐队创立阶段
        二、主唱岜农
    第三节 岜农与其他成员们
        一、雏形阶段
        二、发展阶段
    第四节 作品分析
        一、歌词
        二、音乐配置
        三、音乐风格
        四、受众反应
第四章 哈嘹乐队与瓦依那乐队的创作与生存模式比较
    第一节 乐队组建比较
        一、乐队创建背景比较
        二、政府推广比较
        三、主要创作人比较
        四、乐队成员比较
        五、音乐工作室比较
    第二节 作品创作比较
        一、创作理念比较
        二、歌词比较
        二、曲谱比较
        三、音乐风格比较
        四、乐器配置比较
        五、音乐作品比较
    第三节 受众群体比较
总结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课题的背景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发生发展与变迁的文化轨迹
    第一节 风从东南来:打破坚冰与文化思想的解放
    第二节“西北风”与民族意象的弥散:传统回望与文化寻根
    第三节 个体追求与精神变异:都市吟唱与消费社会的崛起
    第四节 精神抽空与形式拼贴:新世纪流行歌曲的“唯美主义”与娱乐至死
第二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抒情主体与精神姿态的演变
    第一节 从“大我”、“小我”到“私语”:抒情主体与意象的演变
    第二节 从立志到励志:精神姿态的变化
    第三节 从乡土到城市:空间迁移与真情演绎
第三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
    第一节 类型发展
    第二节 意象演变
    第三节 曲式探索
第四章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结构与审美张力
    第一节 现代与怀旧的审美张力
    第二节 世界与民族对话中的审美张力
    第三节 边缘与主流互动中的审美张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后记

(5)纪录片《美丽中国》创作手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研究
        (二) 关于BBC纪录片的研究
        (三) 关于纪录片《美丽中国》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文本分析法
第一章 《美丽中国》的主题思想
    一、人文关怀与生态关怀
    二、人与动物、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第二章 纪录片《美丽中国》的视听语言
    一、《美丽中国》视觉语言分析
        (一) 延时摄影手段的运用
        1. 光与影的变幻
        2. 短时间内丰富的画面内容
        3.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
        (二) 多种拍摄手段营造画面美感
        (三) 拉镜头——交代与被摄物体的真实距离
        (四) 表情与动作的特写镜头——细腻情感的表达
        (五) 慢速镜头——展现精彩瞬间
    二、《美丽中国》听觉语言分析
        (一) 21首制作精细的背景音乐
        (二) 动静结合与画面相辅相成
        (三) 同期声的真实还原
        (四) 环境音响创造声画统一的效果
    三、BBC《美丽中国》与CCTV《美丽中国》视听语言的“对撞”
        (一) 文化差异下的内容选取
        (二) 思辨性镜头段落的取舍
第三章 《美丽中国》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美丽中国》蒙太奇运用
    二、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画面造型
        (一) 对角线构图凸显画面张力
        (二) 色彩表达不同主题
        (三) 光与影表达不同意境
    三、解说词的语言风格
        (一) 解说词声情并茂地讲故事
        (二) 解说词的拟人化和戏剧性
第四章 《美丽中国》的叙事与结构
    一、《美丽中国》的叙事手法
        (一) 细节——人物情感与形象的塑造
        (二) 叙事中悬念的设置
        (三) 矛盾与冲突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二、《美丽中国》的结构安排
        (一) 以时间为线索的结构
        (二) 以空间为线索的结构
        (三) 主线与辅线交替叙事的结构
        (四) 逻辑与因果关系的结构
第五章 《美丽中国》的审美特性
    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二、神秘色彩的传说和神话
    三、浓郁的宗教文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古文字资料中的战国职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相关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范围和方法
第一章 秦系职官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司法官
    第四节 工官
    第五节 史官
    第六节 宫廷事务官
    第七节 厩苑官
    第八节 田官
    第九节 宗庙礼仪官和神职
    第十节 乐官
    第十一节 其他
第二章 齐系职官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工官
    第四节 宫廷事务官
    第五节 田官
    第六节 其他
第三章 楚系职官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司法官
    第四节 工官
    第五节 宫廷事务官
    第六节 史官
    第七节 厩苑官
    第八节 田官
    第九节 宗庙礼仪官和神职
    第十节 乐官
    第十一节 其他
第四章 燕系职官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司法官
    第四节 工官
    第五节 宫廷事务官
    第六节 其他
第五章 晋系职官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司法官
    第四节 工官
    第五节 厩苑官
    第六节 宗庙礼仪官和神职
    第七节 其他
结语
    第一节 行政官
    第二节 军事官
    第三节 司法官
    第四节 工官
    第五节 宫廷事务官
    第六节 史官
    第七节 厩苑官
    第八节 田官
    第九节 宗庙礼仪官和神职
    第十节 乐官
    第十一节 其他
        一、地方行政单位“都”
        二、摄官
    第十二节 待考
        一、齐、楚、燕系中的“敀”
        二、左徒
参考书目
引用书目筒称

(7)《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现状
    (三) 学术空间
一 詹姆斯·威尔兹比奇与他的《电影音乐:一段历史》
    (一) 作者简介
    (二) 《电影音乐:一段历史》
    (三) 各章节概述
二 对本书电影音乐美学思想的综合评价
    (一) 其他文献资料的研习
    (二) 综合评价本书电影音乐美学观点
三 对我国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前瞻
    (一) 从上述材料看我国电影音乐研究现状与差异
    (二) 方法的借鉴
四 尾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电影音乐,一段历史》翻译
    前言
    感谢
    1. 介绍
    第一部分 音乐与“无声”电影(1894-1927)
        2. 起源.1894-1905
        3. 五分钱戏院
        4. 故事片(长片)1915—1927
    第二部分 音乐与早期“有声”电影(1894-1933)
        5. 声音漫长的出现,1894—1926
        6. 维塔风和幕维通,1926-1928
        7. 好莱坞早期有声电影,1928-1933
    第三部分 “古典风格”好莱坞电影的音乐(1933-1960)
        8. 电影音乐的“黄金时期”,1933—1949
        9. 战后的创新以及为生存而奋斗,1949—58
    第四部分 后古典时期的电影音乐(1958-2008)
        10. 电影音乐的“新浪潮”1958-78
        11. 折衷主义,1978-2001
        12. 终曲,2001-2008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从边缘到中心: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上海老歌”的出场与中国流行音乐萌芽
        一、上海老歌:一种社会再生产的情感力量
        二、海派风情:肉眼看不到的现代化工程
        三、浅唱低吟:岂止怀了十里洋场的旧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的互动
        一、半明半昧 1978-1985:邓丽君、李谷一、许冠杰
        二、全面发轫 1986-1988:西北风、苏芮、罗大佑
        三、从谷至峰 1989-1994:摇滚、卡拉 OK、94 新生代
        四、偶像时代 1995-2012:周杰伦、选秀、神曲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及其文化身份战略
        一、祛魅与赋魅:“流行音乐”界定与中国流行音乐称呼流变
        二、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特殊功能:解放文学的一种力量
        三、专供流行的“中国风”、“民族风”:一种文化身份战略
第二章 从艺术到技术:中国流行音乐传播媒介及其隐喻功能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物质技术的演进
        一、黑胶唱片和卡带时代: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
        二、CD 与数位下载并存时期:音乐沦为技术得以呈现的手段
        三、彩铃单曲时代:大众迎合论盛行
    第二节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媒介的隐喻功能
        一、卡拉 OK:一种改变了亚洲夜晚的影子音乐
        二、MTV:把身体消费推向极致
        三、Ipod:作为艺术品潜入了大众日常生活
    第三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与传媒的互动
        一、新闻报道的反智倾向:流行音乐流行的不是音乐
        二、选秀:布道场、名利场、公共领域的纠葛
        三、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文化传播中的“无法传播”现象
第三章 从先锋到媚俗:中国流行音乐意识形态策略及其解码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声音共同体的建构
        一、流行音乐意识形态性及其公共议程设置功能
        二、流行音乐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三、苏皖民歌《茉莉花》兴盛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政治
    第二节 当代中国摇滚的意识形态角力
        一、崔健:1980 年代中国摇滚乐的标志人物
        二、汪峰:走在意识形态平衡木上的摇滚歌手
        三、旭日阳刚:中国摇滚与社会的互动
    第三节 当代中国网络歌曲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一、网络歌曲:后工业背景下的城市民谣
        二、网络歌词:大众文化花园里“一条不要名分的蛇”
        三、“十大坏文本”的意识形态策略解码
第四章 从同途到歧路:社会现代化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与大众审美的崛起
        一、古典美学思想的突破: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演变
        二、中国流行音乐“媚”趣味成因探寻
        三、西方审美情感范式对当代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影响
    第二节 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美学困境及其审美现代性实践
        一、深情冷眼: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的后现代境遇
        二、“中国风”词作: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冲突的重要产物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是中国自身审美传统的现代化
    第三节 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合谋
        一、民歌流行化: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化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艺术自律:中国流行音乐审美创造性突破的基础
        三、中国流行音乐审美现代性追求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展及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案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三)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
第二章 爵士乐的发展历程
    一、爵士乐——流行音乐的起源
        (一) 黑人音乐
        (二) 爵士乐
    二、爵士乐的发展
        (一) 爵士乐的诞生
        (二) 爵士乐的影响
        (三) 爵士乐的分支
    三、爵士乐的特点
第三章 爵士乐在中国生存现状
    一、爵士乐在中国的起源
    二、爵士乐在中国的发展
    三、爵士乐在中国的现状
        (一) 本土爵士乐发展滞后缺乏整体商业运作
        (二) 受众理解存在误区本土乐手走入困境
        (三) 打开“窗口”提升水平
    四、造成爵士乐在中国现状的分析
        (一) 历史因素——中美关系决定爵士乐发展
        (二) 文化因素——在中国谈爵士乐是一种奢侈
        (三) 人文因素——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10)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资本市场对影视产业的影响
        (一) 上市是解决影视产业融资的重要途径
        (二) 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影视产业发展变革
        (三) 中国影视企业上市的条件日趋成熟
    二、资本市场中的中国影视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一) 橙天娱乐在香港借壳上市
        (二) 华谊兄弟登陆国内创业板
        (三) 保利博纳直击纽约
    三、资本市场对中国影视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 上市对影视产业的积极影响
        (二) 影视公司上市的不利因素分析
第二章 互联网与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研究
    一、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互联网发展历史
        (二) 中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三) 中国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
    二、互联网与影视业的关系
        (一) 互联网对影视业的影响
        (二) 网络文化与影视之间的关系
        (三) 互联网丰富了影视的传播方式
    三、互联网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影响
        (一) 互联网的主要应用形式与中国影视发展的结合
        (二) 互联网为中国影视业提供了新的商业模式
        (三) 互联网对中国影视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电视剧题材分析
    一、中国国产电视剧的起步
    二、电视台之间的"较量"
    三、都市情感剧引发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一) 《蜗居》剧情简介
        (二) 中国电视剧热播题材
        (三) 《蜗居》收视率统计
        (四) 解析《蜗居》蹿红原因
        (五) 《蜗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六) 广电总局封杀热播中的《蜗居》
    四、中国青春偶像剧题材源于外国"剩饭"
    五、四大名着翻拍现象
        (一) 四大名着翻拍之《红楼梦》
        (二) 四大名着翻拍之《三国演义》
        (三) 四大名着翻拍之《西游记》
        (四) 四大名着翻拍之《水浒传》
        (五) 解剖翻拍四大名着原因
        (六) 翻拍四大名着所引发的问题
    六、中国电视剧市场"翻拍热"分析
第四章 影视剧对城市形象、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
    一、中国城市发展
    二、影视剧与城市的历史追溯
    三、影视产业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四、通过电影《唐山大地震》分析影视作品对推动城市影响力的作用
    五、原生态艺术带动城市形象,将民族文化引入世界舞台
第五章 影视娱乐与网络游戏的"联姻"
    一、中国的互联网市场
    二、网络游戏与影视剧的"联姻"
    三、手机游戏与影视结合的案例分析
第六章 经典艺术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芭蕾舞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 芭蕾舞由来
        (二) 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三) 芭蕾舞剧与中国影视的关系
    二、戏剧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 中国戏剧与影视的关系
        (二) 经典戏剧与电影
    三、经典艺术与影视发展结合的意义
        (一) 改编经典的现实意义
        (二) 中国影视多从经典艺术中汲取养分
        (三) 经典传承的意义
第七章 国外影视文化与中国影视的发展
    一、文化的概念和中国文化的发展
        (一) 文化的表现形式
        (二) 中国受大众文化的影响
        (三) 学习借鉴国外文化的意义
    二、好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一) 好莱坞文化发展历程
        (二) 好莱坞模式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三、日韩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一) 日本电影流派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二) 日本动漫影视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三) 韩国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四、宝莱坞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的影响
    五、外来影视文化对中国影视发展的启示
        (一) 我国电视产业应对外来影视文化冲击的误区
        (二) 好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三) 韩国影视文化的启发
        (四) 宝莱坞影视文化的启发
        (五) 正确看待全球化
        (六) 积极弘扬民族影视文化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附件6:
    附件7:
    附件8:
    附件9:
    附件10:

四、新世纪的喜悦——介绍中国音乐大碟《禧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以来的“打工音乐”研究[D]. 肖志超. 南昌大学, 2019(02)
  • [2]喜多郎音乐研究[D]. 王楚一. 南昌大学, 2018(12)
  • [3]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 ——以两支广西壮族流行乐队为例[D]. 薛丽娜.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4]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1978-2014)[D]. 曹桦. 暨南大学, 2015(06)
  • [5]纪录片《美丽中国》创作手法探究[D]. 金晶. 兰州大学, 2014(10)
  • [6]古文字资料中的战国职官研究[D]. 许慜慧. 复旦大学, 2014(12)
  • [7]《电影音乐,一段历史》—译介及其音乐美学相关问题的研究[D]. 孙煜. 西安音乐学院, 2013(10)
  • [8]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D]. 周晓燕. 苏州大学, 2013(09)
  • [9]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及爵士乐在我国现状的研究[D]. 彭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08)
  • [10]跨媒介时代的文化产业 ——市场关系中的中国当代影视[D]. 刘点点. 北京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新世纪的欢乐——华语音乐专辑《喜乐》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