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轻诉讼”意识成因分析

我国农民“轻诉讼”意识成因分析

一、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谭海萍[1](2020)在《新时代法治信仰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决定着法治的质量,是法治事业成功的保障。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法治国家法治建设事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程,更是实现法治强国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新的思想和新的发展策略,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要实现法治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强国,培育公民的法治信仰成为了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方面法治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是自然演变的过程,也是人们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公民法治信仰的生成是建设法治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公民的法治信仰将赋予法律更强的生命力,对规范个人行为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法治的根基在于信仰和习惯,当主体对法治由内而生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信赖感,法治信仰才会萌发。在正确认识法治信仰与法治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我国公民法治信仰的困境及成因进行研究分析,而重点探索出新时代培育法治信仰的可操作化路径。树立正确的的法治观念是基础,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培育法治信仰的现实土壤,保障法治参与是关键,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希望最终将社会全体对于法治的认同以及尊崇变成整个民族的习惯和信仰,从而加快法治化进程,实现中国梦。这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赵爽[2](2019)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证,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民的合法权益依然会受到侵害。要想加快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当前最紧要的就是要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做了深入分析。第一部分,对文化、法治文化和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做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从研究需要出发,本文所阐述的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世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包含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对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法治文化主要指的是法治想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包括法治意识、观念、思想和价值取向,具有调控人们的行为、弥补供给不足、促进社会和谐等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文化自信,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由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的,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依靠党的领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建设方针,通过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方式来进行,在习近平的文化思想中包含着法治文化建设的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征,为文化建设,尤其是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指明方向,明确内容,规划方式、方法和选择途径。第二部分,对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剖析和解读。我国农村法治文化经过建国以来的不断培育,充实了很多积极内容,但也存在一定的消极现象,由于受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法治宣传与教育滞后、涉农法律体系不健全、执法和司法领域消极因素等的影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漠、法治环境有缺憾等实际问题;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有着自己特定的性质、特征和目的,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受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传统管理模式干扰、建设主体有一定顾虑等因素影响,还存在着战术目标不明确、建设的主体不明了、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不清晰等问题。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启示下,提出解决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具体思路。要想解决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就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在农村普及法治知识、提升农民法治意识、树立良好的立法和司法及执法形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而要想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明确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战术目标,确定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内容和方法,分清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各种主体。

凌聪[3](2019)在《湛江市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村社会治安关乎整个国家的兴衰大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面临着新形势。农村社会变迁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分层,发展不平衡拉大了贫富差距,利益调整带来了错综复杂的冲突,增加了农村不稳定的隐患,主要体现在:房屋土地征拆、生产生活环境污染和农村民商事纠纷等由群体性事件引起的事件不断增加;刑案频繁发生,案件性质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农村黑恶势力宗族势力猖獗,赌博、毒品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县村交通安全形势严峻等。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和参考该地区及相关地区的相关文献,总结之前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分析湛江市农村治安治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原因,合理借鉴国内外基层社会治安先进的治理经验,最后提出深化湛江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有效路径。本文的内容架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对基层治安治理的研究现状,为此拟出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为论文的写作谋篇布局。第二章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针对论文研究的对象和目标,明确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关键词的概念,并对论文研究过程中需借鉴的多中心治理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分析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小结了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明确现阶段湛江市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但是也存在一些亟需努力改进的问题,例如诈骗犯罪及侵财犯罪易发高发;卖淫嫖娼、贩毒吸毒、农村地下赌博等社会沉渣泛起;农村黑恶势力横行,宗族组织活动频繁,侵蚀基层执政根基;邪教以及非法组织在农村发展迅速,贻害大众;农村交通事故、消防事故频发;利益冲突诱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骤增等等。第四章则是针对湛江市农村治安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行系统剖析。从经济因素到政治因素,从法律因素到文化因素以及社会因素,都逐一进行分析。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经济因素影响甚大,主要表现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效益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农村经济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大等等。政治因素对治安治理工作影响最为直接,农村体制机制的变革过程中有些关系没理顺,就形成治安治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法律方面则是农村治安相关的法律规章更新缓慢,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法治宣教工作成效不明显。文化对村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影响重大,但基层干部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理解不深,以致于在推动工作方面有点乏力。社会因素也是不可小觑,农村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带来农村社会关系的重构,治安治理必须要面对这种变化并进行调整,否则治安治理容易用力不对,收到的成效自然不好。第五章湛江市深化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对策。本章提出应根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群结合的原则推进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工作,提出深化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对策。

郑雪莹[4](2019)在《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让中国农村的始终处于一个封闭而又稳定的生存状态,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与法治化的不断发展,对于传统的农村社会有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农村基层的社会治理不能单纯的依靠传统的单一治理制度,必须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与中共中央的号召做出创新与突破,要将法治与农村治理进行紧密结合。中共中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并提出将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作为重中之重,将重心放在农村。本文在社会治理法治化推进的背景下,通过对农村社会治理的特征进行分析,对农村社会治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进行梳理,结合当下政策与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的适宜路径。文章首先对对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研究的背景进行介绍,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释与简单分析,并对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阐述。其次,从法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涵、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并针对不同学者对社会治理法治化观点加以总结,进而引出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容,农村社会治理的特征,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目标。之后,重点分析我国目前农村社会治理所存在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存在于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方面包括结构失衡,权责不清以及运行不符合规范,其次问题存在于社会治理过程中,主要是缺乏民主具体体现为民主选举流于形式、决策过程商议不足,决策缺乏监督,问题还存在于农村在推进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手段缺乏规范化。并针对现状找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农村社会治理存在困境的原因,包括传统的乡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意识,宗族制度的限制,保守思维的存在对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阻碍,以及农村社会治理的工作限制缺乏立法、司法与执法上的法律保障,和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治理主体能力差异,政治地位不平等都是造成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最后根据现有问题,提出了对策:主要从农村法治思维培育,农村现存的管理制度规范,对行政部分工作的规范,对农村社会治理经济基础建设的加强,对法律体系的健全五个角度进行探究,改进农村基层法治工作,完善有关的基础制度与管理模式,最后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关系着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整体进程,所以要通过法治思维培育、法律制度构建、法律体系的完善等多方面入手,推动农村治理法治化的进程,从而推动国家的整体社会治理水平。

郭莉[5](2018)在《对厌讼观念的法律探析 ——以中国农村厌讼现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化的诉讼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每个社会成员现代化的诉讼观念与之配合。在法治建设硕果累累的今天,传统厌讼观念依然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这成为阻碍我国法治建设进一步向前的思想观念障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厌讼”观念进行法律思考,分析我国人民特别是农村地区农民厌讼现象背后的缘由,帮助农民树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现代化诉讼观,对我国法治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农村地区厌讼现象为例,针对农民厌讼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结合法理学的知识背景,从法社会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主要内容为:绪论部分就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释明文章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一章对厌讼观念相关的理论进行概述,先给厌讼下定义并阐明其具有内发性、直接性、能动性、滞后性四个特征,指出百姓惧讼、规避法律这两大厌讼表现形式;然后重点对“无讼”、“息讼”、“厌讼”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概括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为了达到“无讼”的社会境界而极力地运用各种息讼手段制造诉讼障碍,抑制民众涉讼,最终使得古代公众无奈做出“厌讼”的现实选择。第二章主要是对我国传统诉讼观念进行历史考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然后叙述一直以来我们国家关于讼的不同情感表达,得出古代百姓厌讼的结论,并试图从中窥探我国现今厌讼观念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农村地区农民厌讼问题的三大具体表现,即私了、调解、上访,进行详细探讨;并通过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农民厌讼乃是受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自身法律意识不强、诉讼成本与获益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第四章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对厌讼观念作出弊大于利的当代评价;根据前一章提到的当前农民厌讼的具体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法社会学视角提出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充分发挥诉讼的积极作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构想。

陈艳超[6](2018)在《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S镇为例》文中提出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否科学、坚实,会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进而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其实现。而外来农民工作为新时代的特殊群体,其相对薄弱的法治意识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引起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外来农民工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的法治意识培育问题。本文在对农民工法律意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地处城乡结合部且外来农民工较多的浙江省宁波市S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镇外来农民工、本地居民、乡村干部、企业主和派出所民警的调查,考察了当前S镇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的现状,揭示了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农民工虽然在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权威意识和正当程序意识这四个方面开始萌芽,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法治原则的认知感性化,包括法律至上原则认识的偏差、法律的普遍性原则认知忽视、法律程序正当遵循原则认识的怀疑;法治价值的认同淡薄,包括对维护秩序作用的认同度低、对确认和保障自由作用的主观排斥、对实现正义作用的质疑;法治实践的支持与参与度低,包括立法实践的“缺席”、守法实践的消极参与、执法实践的缺场、司法实践的回避。这些问题无不与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外来农民工自身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城乡结合部的特质及外来农民工的具体特点,为了避免和减少外来农民工的法治意识生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应该充分调动社会、企业、基层等多方面的力量,通过创设城乡结合部良好的法治环境、发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加强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参与体系构建等举措,引导外来农民工形成正确的法治意识,促进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和谐发展。

刘荣华[7](2013)在《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文中认为从国家层面而言,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农民法律素质的高与低决定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公民整体的法律素质影响和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农民法律素质是进行依法治国的基础。因为,在我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依然占有48%以上的人口,农民法律素质决定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同时,与市民相比较而言,农民所占有的社会资源比较少,对于现代教育方式的应用也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给予重视,加大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各个方面的投入,同时也需要社会因素的积极介入,为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农民法律素质教育是农民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从农民的个体角度而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农民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为了充分实现基层民主,使民主在基层实现制度化、法律化,农民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质。法律素质已经成为当代农民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没有农民的进步就没有国家的进步,没有农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而且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体现出了对农民法律素质提升的迫切需要。为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就必须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进行研究。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农民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形成法律素质,最终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论文希望通过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公民法律素质教育理论的构建,丰富素质教育理论。在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于“农民”这一特定的群体进行研究,就需要运用适合的研究方法,才能使得出的理论具有说服力以及在实践中的践行力。因此,在研究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问卷调查、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农民与市民的比较,分析出农民的特点即居住的零散状态、生活方式比较单一以及思维方式比较感性等,这些特点是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方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农民法律素质的现状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认识,表现为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以及遵守法律和运用法律的能力较差等三个方面。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分析,能够对中国农民以及当前农村的现状与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本文通过对农民法律素质的构成即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行为为线,把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融合在这三个部分内进行论述,是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实践构成要素的阐述。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与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读;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民法律素质的构成要素;第三部分阐述了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第四部分阐述了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及提升的内容、路径;第五部分分析了培养农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基础条件及养成法律行为方式的路径。目前学术界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希望通过对农民法律素质教育构成要素的分析与论述,为实践中的农民法律素质教育提供依据,为提升农民法律素质尽一点绵薄之力。

王芳[8](2012)在《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研究与探索,完善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机制,是稳定农村社会,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安居乐业,破解新形势下“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关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影响着中国农村的整体发展和未来趋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任务的基础性工作。论文坚持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系统研究、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当代农村社会治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论证。论文由六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论文框架与创新观点等问题。第二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及发展态势。首先总结了我国农村社会治安已经取得的成就,指出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总体稳定,公安机关在农村的治安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比较高。其次,明确指出了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暴力犯罪突出,侵财犯罪多发;“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滋生蔓延;农村宗族势力和黑恶势力横行;农村地区邪教组织、非法宗教组织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活动泛滥;农村各类群体性事件急剧增多;农村治安灾害事故频发。在此基础上,分析预测了我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发展态势,可概括为:总体上基本稳定,但隐患颇多,任务繁重,治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不容乐观。第三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从影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影响农村精神文明的推进,影响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影响农村的生态建设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四章对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第一,经济因素方面: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多种农村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农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矛盾的加剧。第二,政治因素方面:农村政治结构的变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控制力弱化、农村治安职能部门的治理乏力。第三,法律因素方面:农村法律体系不完善与农业立法相对滞后、农村法制教育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淡薄、农村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第四,文化因素方面:农村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隐性影响、农民精神文明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农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落后。第五,社会因素方面:农村社会关系变迁带来诸多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农村社会治安可控制的资源不断减少、农民流动与分层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冲突。第六,个体因素方面: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个体的素质不高、农民个体素质偏低。第五章阐述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基本依据。本章主要从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理论依据、政策依据和法律依据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冲突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关于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政策依据,主要是“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党中央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的政策规定、公安部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的政策规定;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宪法》、《民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第六章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对策。本章提出应按照综合治理、因地制宜、专群结合、促进发展的原则对农村社会治安进行治理。提出了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对策:第一,要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机制。建立由预警机制、防控机制、调解机制、应急机制、监督机制共同组成的管理体系对农村社会治安进行治理。第二,因地制宜地推广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分别从东部、中部、西部农村选取了典型的治安治理成功案例加以分析,总结经验启示,以便推广。第三,培育农村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要从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步,通过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不断繁荣发展农村精神文明生活,逐步拓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以便标本兼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与以往研究成果相比较,本文的创新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系统研究,丰富和充实了当前该领域理论研究的不足。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在经济结构、人口构成、社会心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对农村社会治安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农村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侧重于对城市社会治安的研究,对农村社会治安的研究尚显不足。而在中国,农村地区无论是在人口数量上,还是在地域面积上都占绝对优势,不容忽视。因此,对当代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态势、成因根源、原则依据、治理对策、范例启示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构建新的研究框架、拓展新的研究空间、弥补学术研究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论文突破以往单纯从法学、治安管理学角度研究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综合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治安学和法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研究和探索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为探索正确解决农村地区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第三,论文通过一系列理论分析与调研实证,纠正了以往人们对农民治安需求的错误认识,提出在社会大变革时代的农民更需要安全感,积极寻求当前农村治安公共服务供给同农民治安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切合当代农村社会治安的主要问题,并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为研究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对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科学的方向。第四,论文在研究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问题时,突破以往常规的研究范式,没有拘泥于人防、物防、技防等具体实务问题,而是提出创新农村治安治理机制,建立由预警机制、防控机制、调解机制、应急机制、监督机制共同组成的管理体系对农村社会治安进行治理,并结合农村地域因素及治安特点,推广当前适用有效的治安治理新模式,为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还提出通过繁荣农村精神文明生活,营造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培育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以挤压违法犯罪空间,扬善抑恶,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综上所述,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攸关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攸关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只有从实际出发,科学分析与判断新形势下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对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努力把握其规律特点,研究治理对策,坚持正确的治理原则,充分发挥一整套治安治理机制的作用,并考虑农村自有的生态体系布局,以及农村发展非均衡的特点,对不同发展区域的农村推广适用有效的治安治理新模式,及时化解矛盾冲突,协调好农村各个利益阶层的关系,繁荣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生活,树立起农村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才能标本兼治,真正促进农村和谐,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有序推进。

刘成贺[9](2011)在《论农民诉讼意识的现代化》文中认为现代农民的诉讼意识呈现出轻讼意识日趋瓦解、择讼意识浓厚、畏讼意识仍然存在等特点,这是传统诉讼意识、农村"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农民本身条件、法治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实现农民诉讼意识的现代化,扬弃传统诉讼意识、发展农村经济、坚持送法下乡、完善涉农立法、加强司法制度改革是其路径选择。

任阳[10](2010)在《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的增加和利用方式的改变,农村各种矛盾冲突日趋明显。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是土地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由于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在我国具有特殊的复杂性,既有事实层面的技术性困难,也有法律层面的制度性困惑,更有历史性的曲折历程和沉重负荷。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概念、特点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农村地区土地权属纠纷的形成原因及现有的纠纷解决途径,并借鉴国内外有关纠纷解决的先进经验,提出了完善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方面的看法和建议。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土地权属纠纷的含义,采纳在实践中被认可的狭义的概念。在界定土地权属纠纷的基础上,区别土地权属纠纷与其他涉地纠纷,提出农民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即农村地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纠纷。第二,通过对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分析,认为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为二元化的,主要表现为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单一的认为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是民事纠纷,企图通过民事途径来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是不科学的。第三,运用政策学、经济学和法学的基础理论来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为土地政策的多变和土地产权制度是产生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深层次原因;经济因素是产生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原动力;土地立法缺失、土地登记管理混乱等因素是造成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直接原因。第四,现有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解决途径主要包括协商调解、行政途径和行政诉讼。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并且提出现有解决途径的局限性。针对各种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具体情况不一,产生的原因各异,因此,运用何种解决途径作为最佳的解决手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三种解决途径。第五,在对国内外土地权属纠纷的先进经验和国内部分地区典型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经验和模式。提出确立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基本原则,并对现有的土地权属纠纷的解决途径进行完善。本文提出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在完善协商、行政裁决和行政诉讼三种解决途径的同时,建议在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上,引入行政仲裁制度和信访制度。另外,还应健全土地登记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等相关配套措施。

二、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法治信仰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法治信仰的内涵研究
        2. 关于法治信仰的重要价值
        3. 关于法治信仰的培育对策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一、 法治信仰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法治的相关概述
        1. 法治的概念追溯
        2. 法治的价值属性
    (二) 法治信仰的相关概述
        1. 法治信仰的内涵
        2. 法治信仰的生成条件
        3. 法治信仰:法治实现的精神灵魂
二、 法治信仰与法治国家的内在联系
    (一) 法治信仰是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前提条件
        1. 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必要性
        2. 法治信仰对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重要性
        3. 法治信仰对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意义
    (二) 法治信仰是增强公民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1. 激发公民学习法律知识的自主性
        2. 提高公民运用法律的自觉性
        3. 提高公民守法的自发性
    (三) 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动力
        1. 法治信仰是强化法治权威的重要方式
        2. 法治信仰是法治化程度的重要衡量标志
        3. 法治信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需要
三、 新时代我国公民法治信仰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 新时代我国公民法治信仰的困境
        1. 立法方面
        2. 执法方面
        3. 司法方面
    (二) 新时代我国公民法治信仰困境的原因分析
        1. 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2. 法治实践不理想
        3. 法治宣传实效性不佳
        4. 法治观念淡薄
四、 新时代我国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路径
    (一) 加强法治认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1. 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情感
        2. 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发扬法治本土资源的价值
        3. 加强法治价值的认同感
        4. 加强自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1. 科学立法,制定良法
        2. 严格执法,公正实施良法
        3.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4. 加强法律监督,完善法律监督体系
    (三) 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1. 经济层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政治层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文化层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4. 网络层面:加强网络环境建设
    (四) 保障法治参与,引导正确的法治行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述
    第一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
        二、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位领导人的文化思想
    第二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一、文化释义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是新时代文化思想形成的标志
        二、有助于人们对新时代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有助于人们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把握
第二章 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简析
        一、法治文化分析
        二、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法治意识淡漠和法治行为匮乏
        二、法治环境不完善
        三、法治文化建设环节不成熟
    第三节 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宣传不力及传统文化因素阻碍农民法治意识的形成
        二、社会变迁及传统因素阻碍良好法治环境的养成
        三、认识水平不高和思想顾虑阻碍法治文化建设环节的确立
第三章 完善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一节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指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基本原则
        二、明确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
        三、指明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方针、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 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加大法治宣传力度,提升农民法治意识
        二、消除消极因素影响,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三、明确建设目标内容,明确建设主体分工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3)湛江市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基层社会治安管理现状综述
        1.2.2 国内农村社会治安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
    2.2 社会治安
    2.3 综合治理
    2.4 协同治理理论
    2.5 多中心治理理论
第三章 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及问题
    3.1 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现状
    3.2 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
        3.2.1 诈骗犯罪高位运行
        3.2.2 暴力犯罪形势严峻
        3.2.3 “黄赌毒”防治形势严峻
        3.2.4 农村宗族管理不到位
        3.2.5 黑恶势力影响恶劣
        3.2.6 邪教、非法组织活动频繁
        3.2.7 农村群体性事件引人关注
        3.2.8 农村治安事故频发
第四章 湛江市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4.1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经济因素
        4.1.1 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4.1.2 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4.1.3 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加剧
    4.2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政治因素
        4.2.1 农村政权结构的变迁
        4.2.2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弱化
        4.2.3 农村基层派出所治理乏力
    4.3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法律因素
        4.3.1 农村法律规章体系不完善
        4.3.2 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滞后
    4.4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文化因素
        4.4.1 基层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认识有偏差
        4.4.2 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4.4.3 农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落后
    4.5 影响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社会因素
        4.5.1 农村社会关系变迁带来的新问题
        4.5.2 农村社会治安的可控资源不断弱化
第五章 深化湛江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
    5.1 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
        5.1.1 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新格局,打通农业流通渠道
        5.1.2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创新发展
        5.1.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5.2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
        5.2.1 选优配强“领头雁”,强化基层党员教育培训
        5.2.2 协调村“两委”关系,加强对村组织的工作指导
        5.2.3 着力实现“三个倾斜”,大力实施基层保障工程
    5.3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机制
        5.3.1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预警机制
        5.3.2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防控机制
        5.3.3 创新农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
    5.4 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宣传教育
        5.4.1 坚持内容实用性原则,增强法治宣传的吸引力
        5.4.2 坚持方式实效性原则,增强法治宣传的渗透力
    5.5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5.5.1 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强化道德教化作用
        5.5.2 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
        5.5.3 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5.5.4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第六章 结束语
    6.1 结束语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涵
        2.1.1 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
        2.1.2 法治化的基本概念
        2.1.3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概念
    2.2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基本内容
    2.3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意义
        2.3.1 社会治理法治化为建设法治国家奠定基础
        2.3.2 社会治理法治化为人民利益实现提供保障
        2.3.3 社会治理法治化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动力
    2.4 农村社会治理的特征
    2.5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目标
        2.5.1 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应符合形式法治
        2.5.2 基层政府农村治理行为应符合实质法治
    2.6 本章小结
3 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实践困境
    3.1 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存在问题
        3.1.1 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结构构成失衡
        3.1.2 农村社会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
        3.1.3 农村社会治理主体权力运行失范
    3.2 社会治理过程缺乏民主
        3.2.1 农村民主选举流于形式
        3.2.2 农村民主决策落实困难
        3.2.3 村民民主管理权力异化
        3.2.4 农村民主监督近乎空白
    3.3 农村社会治理手段欠缺规范化
        3.3.1 治理手段单一化
        3.3.2 治理手段粗暴化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原因分析
    4.1 乡土传统文化阻碍法治化进程
        4.1.1 传统滞后观念的影响
        4.1.2 传统宗族制度的影响
        4.1.3 法律思维欠缺的影响
    4.2 农村社会治理缺乏法律保障
        4.2.1 立法上缺乏专门化
        4.2.2 司法工作存在不公
        4.2.3 行政执法权力滥用
    4.3 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
        4.3.1 农村人口流动影响治理主体的素质与能力
        4.3.2 农民在人大代表构成占比小
        4.3.3 经济上发展落后限制民主参与程度
    4.4 本章小结
5 解决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困境的对策
    5.1 加强农村法治思维培育工作
        5.1.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工作
        5.1.2 树立农民公众参与理念
        5.1.3 培育农民的法治观念与法律信仰
        5.1.4 构建法治化背景下的农村政治文化
    5.2 规范农村的现存管理制度
        5.2.1 规范农村民主选举制度
        5.2.2 规范农村民主决策制度
        5.2.3 规范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5.2.4 健全村民民主监督制度
        5.2.5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管理制度
    5.3 规范政法部门的工作
        5.3.1 促进司法工作公平
        5.3.2 严格规范执法工作
    5.4 夯实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经济基础
        5.4.1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5.4.2 建立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制度
    5.5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5.5.1 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规定
        5.5.2 明确村规民约法律地位与内容
        5.5.3 完善与落实村民民主自治机制
        5.5.4 建立多元多样的法律服务方式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对厌讼观念的法律探析 ——以中国农村厌讼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的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1章 厌讼的相关理论概述
    1.1 “厌讼”一词的定义、特征和表现形式
        1.1.1 厌讼的定义
        1.1.2 厌讼的特征
        1.1.3 厌讼的表现形式
    1.2 “无讼”、“息讼”、“厌讼”之内在逻辑
        1.2.1 “无讼”———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1.2.2 “息讼”———“无讼”理想的异化
        1.2.3 “厌讼”———理想与经验互动的现实结果
        1.2.4 小结
第2章 我国厌讼观念的历史考察
    2.1 中国传统厌讼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2.2 古人关于“讼”的不同情感表达
    2.3 古代的“厌讼”与“好讼”之争
第3章 当前农民厌讼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当前农民厌讼问题的具体表现
        3.1.1 私了
        3.1.2 调解
        3.1.3 上访
    3.2 当前农民厌讼问题的具体原因
        3.2.1 受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
        3.2.2 农民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法治意识不强
        3.2.3 农村的诉讼成本与获益对比不平衡
        3.2.4 制度层面的欠缺
第4章 当前农民厌讼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4.1 厌讼之当代评价
        4.1.1 积极评价
        4.1.2 消极评价
    4.2 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充分发挥诉讼的积极作用
        4.2.1 加强普法宣传,强化农民法治意识,降低传统诉讼观影响
        4.2.2 降低诉讼成本,完善司法程序,加强司法执行力度
        4.2.3 加快司法制度改革,加强对司法监督,促进基层司法公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S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三) 概念界定
        1. 城乡结合部
        2. 外来农民工
        3. 法治意识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关于城乡结合部与外来农民工的相关研究
        2. 关于农民工法治意识的相关研究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与调查过程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样本
    (四) 调查设计与过程
二、S镇外来农民工的法治意识现状
    (一) 权利意识觉醒
    (二) 民主参与意识萌芽
    (三) 法律权威意识初醒
    (四) 正当程序意识初生
三、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 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
        1. 法治原则的认知感性化
        2. 法治价值的认同淡薄
        3. 法治实践的支持和参与度低
    (二) 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存在问题的原因
        1. 现代法治观念尚未成为外来农民工的思想意识
        2. 二元社会调整机制阻碍外来农民工的融入
        3. 城乡结合部法治环境制约外来农民工的发展
        4. 外来农民工综合素质不能适应法治社会建设进程
四、城乡结合部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 创设城乡结合部良好的法治环境
        1. 完善良法善治的制度环境
        2. 创建公平文明的执法环境
        3. 营造平等公正的司法环境
    (二) 构建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农民工参与体系
        1. 完善基层政治参与体系
        2. 丰富城乡结合部法治文化
    (三) 发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能
        1. 依法治企,积极履行法律责任
        2. 建设企业法治文化
    (四) 增强外来农民工的法治勇气和智慧
        1. 提高认知水平和理性实践能力
        2. 改变传统观念,做法律的主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一)问题阐释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解读
    一、本文研究问题的时间界定
        (一)“当代中国”的概念
        (二)中国法律建设历史进程
    二、农民的内涵与外延
        (一)农民的内涵
        (二)农民的外延
    三、法律素质与法律教育
        (一)法律素质构成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三)农民法律素质教育与普法
第二章 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
        (一)受教育者主体法律素质偏低
        (二)教育者主体缺失
        (三)教育方法缺少多样性
        (四)教育内容缺少针对性
        (五)教育环境复杂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现状成因分析
        (二)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第三章 确定教育内容奠定法律素质的知识基础
    一、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依据与原则
        (一)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依据
        (二)确定农民法律素质教育内容的原则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观念层面的教育内容
        (一)平等观念
        (二)主体观念
        (三)法治观念
        (四)权利义务观念
        (五)程序正义观念
    三、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知识层面的教育内容
        (一)必要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知识
        (二)必备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
        (三)掌握《民法》的相关知识
        (四)了解《行政法》的相关知识
        (五)商法、经济法(关于合伙的规定)
        (六)相关的《社会法》的规定
        (七)相关的程序法的规定
        (八)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章 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农民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与传统观念
        (一)法律意识与公民意识
        (二)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三)传统观念对于农民法律意识的影响
    二、中国农民法律意识提升的内容
        (一)法律权威意识
        (二)司法公正意识
        (三)参与意识
        (四)责任意识
    三、中国农民法律意识提升路径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营造农村公平公正的司法环境
        (三)营造农民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
第五章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提高农民法律行为能力
    一、当代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一)当代中国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
        (二)当代中国农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
    二、培养农民法律思维方式的基础条件
        (一)经济基础——发展农村经济
        (二)知识基础——发展农村教育
        (三)思想基础——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四)媒介基础——充分利用农村大众传播媒介
        (五)制度基础——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六)法治环境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的法治建设
    三、当代中国农民法律行为方式的养成及路径
        (一)国家的宏观总体部署与规划
        (二)社会的积极介入与环境营造
        (三)农民自觉参与法的实施过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社会治安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1.1.2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大局
        1.1.3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学术价值
    1.3 研究现状综述
        1.3.1 农村治安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农村治安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与创新观点
        1.5.1 论文框架
        1.5.2 创新观点
第2章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2.1 农村社会治安已取得的成就
        2.1.1 农村社会治安保持了总体稳定
        2.1.2 公安机关农村治安工作成效显着
        2.1.3 农民对农村社会治安的满意度比较高
    2.2 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暴力犯罪、侵财犯罪多发
        2.2.2 “黄赌毒”现象蔓延
        2.2.3 宗族、黑恶势力横行
        2.2.4 邪教、非法宗教组织活跃
        2.2.5 封建迷信活动泛滥
        2.2.6 群体性事件增多
        2.2.7 农村治安灾害事故频发
    2.3 农村社会治安的发展态势
        2.3.1 农村社会治安将保持总体基本稳定
        2.3.2 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第3章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影响
    3.1 影响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3.2 影响农村民主政治的进步
    3.3 影响农村文化的健康发展
    3.4 影响农村社会的团结稳定
    3.5 影响农村生态文明的推进
第4章 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成因分析
    4.1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经济因素
        4.1.1 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4.1.2 多种农村所有制经济形式的存在
        4.1.3 农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4.1.4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紧缺的矛盾加剧
    4.2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政治因素
        4.2.1 农村政治结构的变化
        4.2.2 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控制力弱化
        4.2.3 农村治安职能部门的治理乏力
    4.3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法律因素
        4.3.1 农村法律体系不完善
        4.3.2 农村法制教育滞后
        4.3.3 农村基层执法薄弱
    4.4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文化因素
        4.4.1 农村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隐性影响
        4.4.2 农民精神文明需求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4.4.3 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
        4.4.4 农村思想文化宣传教育落后
    4.5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社会因素
        4.5.1 农村社会关系变迁带来诸多挑战
        4.5.2 农村剩余劳动力明显增多
        4.5.3 农村社会治安的可控资源不断减少
        4.5.4 农民流动与社会分层加剧了农村社会矛盾冲突
    4.6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存在的个体因素
        4.6.1 农村基层组织干部个体的素质不高
        4.6.2 农民个体素质偏低
第5章 当代中国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基本依据
    5.1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理论依据
        5.1.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冲突理论
        5.1.2 中国共产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学说
        5.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5.2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政策依据
        5.2.1 “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指导性文件
        5.2.2 党中央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的政策规定
        5.2.3 公安部关于农村社会治安的政策规定
    5.3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法律依据
第6章 当代中国加强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的对策
    6.1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机制
        6.1.1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预警机制
        6.1.2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防控机制
        6.1.3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调解机制
        6.1.4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应急机制
        6.1.5 创新农村社会治安治理监督机制
    6.2 推广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6.2.1 东部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6.2.2 中部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6.2.3 西部农村社会治安治理新模式
    6.3 培育农村社会精神文明新风尚
        6.3.1 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6.3.2 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
        6.3.3 繁荣发展农村精神文明生活
        6.3.4 拓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论农民诉讼意识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诉讼意识的特点
    (一) 轻讼意识日趋瓦解
    (二) 择讼意识浓厚
    (三) 畏讼意识仍然存在
二、农民诉讼意识的成因
    (一) 传统诉讼意识的影响
    (二) 农村“乡土社会”现实状况的影响
    (三) 农民本身条件的影响
    (四) 法治环境的影响
三、农民诉讼意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 扬弃传统诉讼意识, 实现现代化转型
    (二) 发展农村经济, 强化农民诉讼意识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三) 坚持送法下乡, 增强农民权利意识
    (四) 完善涉农立法,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五) 加强司法制度建设与改革, 促进司法公正

(10)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概述
    第一节 土地权属纠纷的界定
        一、土地权属纠纷的概念
        二、土地权属纠纷与其他涉地纠纷的区别
    第二节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界定及其表现形式
    第三节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基本特点
        一、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主体具有多样性和特殊性
        二、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客体范围具有变动性
        三、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内容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四、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解决程序具有复杂性
第二章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及形成原因
    第一节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
        一、农村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土地所有权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
        二、农村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
        三、农村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
        四、因政府的管理行为而引起的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产生原因
        一、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政策学分析
        二、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经济学分析
        三、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法学分析
        四、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产生的其他因素分析
第三章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协商调解处理
        一、协商调解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现状
        二、协商调解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之局限性
    第二节 行政解决途径
        一、行政途径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现状
        二、行政途径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之局限性
    第三节 司法解决途径
        一、司法途径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现状
        二、司法途径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之局限性
第四章 国内外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的法律比较
    第一节 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参考
        一、美国的替代性解决纠纷模式
        二、英国的土地裁判所模式
    第二节 我国港台地区的做法和经验参考
        一、香港地区的做法
        二、台湾地区的做法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的做法和经验参考
        一、江苏省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模式
        二、浙江省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模式
        三、海南省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模式
    第四节 国内外参考经验对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启示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的建议
    第一节 确立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指导原则
        一、尊重历史的原则
        二、保护现有利益的原则
        三、行政处理前置的原则
    第二节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的具体内容
        一、完善我国土地权属纠纷解决途径的立法思考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非诉制度的建议
        三、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诉讼制度的建议
    第三节 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权属纠纷解决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
        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当前我国农民“轻讼”意识的成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法治信仰培育研究[D]. 谭海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我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研究[D]. 赵爽. 齐齐哈尔大学, 2019(02)
  • [3]湛江市深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研究[D]. 凌聪. 兰州大学, 2019(08)
  • [4]农村社会治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 郑雪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5]对厌讼观念的法律探析 ——以中国农村厌讼现象为例[D]. 郭莉.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9)
  • [6]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农民工法治意识研究 ——以浙江省宁波市S镇为例[D]. 陈艳超.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7]当代中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研究[D]. 刘荣华.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5)
  • [8]当代中国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研究[D]. 王芳. 吉林大学, 2012(08)
  • [9]论农民诉讼意识的现代化[J]. 刘成贺.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4)
  • [10]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 任阳.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我国农民“轻诉讼”意识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