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室内配方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

粉煤灰室内配方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

一、粉煤灰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配方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少平[1](2021)在《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及其本构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提出和“海上丝路”建设推进,海岸与近远海的海相粘土“被迫上岗”。因海相粘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压缩系数高、抗剪强度低和渗透系数低等特点,使其无法直接用于工程建设,故需对其进行加固方可作为工程结构,其中水泥加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加固方法之一,水泥加固海相粘土的热-水-化-力(THCM)特征参数演化是其加固效果的关键问题,但目前针对该问题尚无系统研究。基于此,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监测试验、数值模拟以及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首先探究了不同水泥含量、养护温度以及初始含水率条件下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接着揭示了多因素对THCM特征参数影响规律与影响机制;然后系统分析了多因素作用下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与关联机制;最后推导了能够全面、准确反映固化海相粘土力学特性的本构模型。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首次将柱形试验引入固化海相粘土试样制作与特征参数监测,通过室内试验与监测试验获取不同水泥含量条件下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随着水泥含量增大,参与水化反应的水泥数量增多:溶于孔隙溶液离子增加,导致峰值电导率(C)增大;同时固化过程消耗更多的水,使得体积含水量(H)降低,从而基质吸力(H)增大;因更多水泥水化释放更多热量,故内部温度(T)增大;与此同时,更多水化产物形成并填充体系孔隙,提高了土体强度(M)、抵抗变形的能力(M)和整体稳定性(M),同时导致渗透系数(H)减小和热传导系数(T)增大。(2)揭示了不同养护温度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随着养护温度增大,直接提高试样内部温度(T),加快水化速率,释放更多离子,从而使峰值电导率(C)增大,到达峰值电导率时间更短;高温加快试样水分的消耗,从而降低体积含水量(H),增大基质吸力(H);高温促进水化产物的形成,导致孔隙率降低,结构更加致密,强度(M)和抵抗变形能力(M)增强,渗透系数(H)减小,热传导系数(T)增大。(3)确定了使固化海相粘土单轴抗压强度(UCS)值达到最大值的最佳施工含水率(22%)。含水率增大直接引起体积含水量(H)增大,基质吸力(H)降低;含水率低于最佳施工含水率时,随含水率的增大,使更多水泥参与反应,水化产物增加,导致UCS(M)、加州承载比(CBR)(M)、峰值温度(T)、热传导系数(T)、峰值电导率(C)均增大,渗透系数(H)减小;高于最佳施工含水率时,则随含水率增大,UCS(M)、CBR(M)、峰值温度(T)、热传导系数(T)、到达峰值电导率(C)的时间均减小,但渗透系数(H)随之增大。(4)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与关联机制的研究表明:由于水泥水化作用,一方面导致了电导率变化,改变了释放热量影响内部温度,由此消耗了试样水分降低体积含水量、增大了基质吸力并引起了UCS变化;另一方面形成了水化产物填充空隙,引起UCS、CBR、渗透系数、热传导系数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考虑水泥含量、养护温度对固化海相粘土THCM关联规律的影响发现:水泥含量与养护温度提高增加水化产物填充空隙,使热传导系数与渗透系数交点以及基质吸力与UCS交点皆到来更早。基于此,本文获取了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同时演绎图,建立了多场性能交互作用理论原型。(5)基于扫描电镜(SEM)试验,观察了固化海相粘土固化过程中微观结构演化特征,发现固化海相粘土加固机制主要包括水泥水解水化作用、水化产物与土颗粒间相互作用(离子吸附交换和团粒作用、凝结硬化、碳酸化以及硬凝反应),并以此建立了水泥土加固的结构形成模型。(6)推导并建立了不同条件下固化海相粘土应力应变关系,基于此,建立了养护温度-时间耦合、水泥含量-时间耦合、初始含水率-时间耦合以及养护温度-水泥含量-时间耦合的综合本构模型。将该模型嵌入COMSOL Multiphysics固体力学模块,由此开展的不同条件固化海相粘土应力应变关系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十分吻合,说明该模型是可靠的。

黄祥祥[2](2021)在《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配方优化及力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合肥滨湖地区软土地基众多,其中大部分为淤泥质土,具有高含水量和高孔隙比以及富含有机质的特点,给滨湖新区的工程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满足工程建设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处理。软土固化技术是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在我国,水泥已经广泛用于软土固化处理。但是,工程实践表明,水泥在固化富含有机质的淤泥质土时,其固化效果不佳,往往导致软土的固化强度不高并且发生水泥桩搅拌时难以成桩的现象。本文针对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特性,基于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简称CCD法)的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开展了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配方优化及力学特性研究,以期提高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强度并为滨湖地区该类土层上的工程建设提供新的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针对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特性,提出以高炉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 Slag,简称GGBS)为主固化剂,氧化钙与硅酸钠为激发剂的复合固化剂GA04固化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方案。(2)通过单掺固化剂的试验研究,分析了GGBS、氧化钙和硅酸钠的掺量分别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初步得到各固化材料的掺量范围分别为10%~14%、2%~4%和4%~8%。(3)应用CCD的试验设计方法和Design-Expert试验设计软件,进行复合固化剂GA04固化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剂配方优化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得到复合固化剂GA04固化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强度模型;通过方差分析、单因子效应分析以及交互作用分析,最终确定复合固化剂GA04的最优配方为:GGBS的掺量为12.45%、氧化钙为3.23%以及硅酸钠为6.48%,此时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987.01k Pa,28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1148.38k Pa。(4)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固化剂掺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养护龄期对GA04固化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GA04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得出,随着固化剂掺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养护龄期的变化,固化土的强度曲线均近似呈二次抛物线形。通过对GA04固化土应力应变的影响分析得出,固化剂掺量、有机质含量以及养护龄期对GA04固化土应力应变的特性影响不同,但三个影响因素的应力应变曲线大致都包含3个阶段,即弹性阶段、破坏阶段以及残余阶段。(5)通过GA04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对比分析,分别建立以GA04固化剂与水泥固化剂掺量为自变量,固化土强度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由方程可知,当固化土的强度达到最大值1331.84k Pa时,GA04固化剂的掺量仅需15.67%而水泥的掺量却需要42.14%,进一步表明了GA04固化剂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图[23]表[19]参[69]

朱坤垅[3](2021)在《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内各类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在我国沿海地区及沿江、河、湖泊分布地带,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淤泥和淤泥质土。淤泥质土本身基本物理和力学性能比较差,而且大量淤泥质土的堆放,必定会带来污染环境、占用城市空间及堆放运输成本比较高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淤泥质土固化后用于就近路基填筑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传统固化材料的使用价格昂贵,而且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CO2等温室气体,因此可以考虑将工业废料加入淤泥质土中,研究符合路用性能的固化材料。以此为研究背景,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分析无机类固化剂的固化机理,选择高炉矿渣、粉煤灰和电石渣为固化材料,用于配置固化台州淤泥质土的固化剂。(2)用混料试验设计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试验方法,得到7d、14d和28d龄期下固化土强度与三种掺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计算得到不同龄期下最佳配比,综合对比确定固化剂的最终配方,并从微观角度研究固化剂的固化机理。(3)对研究得到固化剂所固化的淤泥土进行路用性能验证,包含水稳性、干湿循环性、渗透性以及经济性,建立固化土强度与龄期之间的函数关系,用于预测固化土强度随龄期的变化。(4)改变固化土的含水率与固化剂的掺量,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性和干湿循环试验,探讨两种变量对淤泥质土固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高炉矿渣、粉煤灰与电石渣配置的固化剂固化淤泥质土在28d龄期下有较高的强度,其水稳性、抗干湿循环性与抗渗性优于二灰土,且经济效益高于二灰土与石灰土,是用于路基填筑比较好的材料。含水率与固化剂掺量对固化土的固化效果有显着影响。

鲁惠中[4](2020)在《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固化淮南瓦埠湖软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淮南市寿县瓦埠湖地区存在着大量软土,以淤泥质黏土为主,且含有一定量的有机质,具有天然含水率大,承载力低,沉降变形大等特点,不利于该地区的城市建设。为了提高软土的强度,需要对其进行固化处理。目前在工程中常用水泥对软土进行固化,但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然而粒化高炉矿渣微粉(GGBS,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是高炉冶铁过程中排出的一种工业废渣,高炉矿渣和水泥成分相似,可以利用高炉矿渣来代替水泥作为软土固化剂,减少矿渣大量堆放和污染,为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将淮南寿县瓦埠湖淤泥质软土作为研究对象,以高炉矿渣作为固化剂,氧化钙与石膏作为激发剂共同固化软土。并利用Central-Composite Design法优化三种激发剂,取得试验成果与结论如下:(1)基于瓦埠湖软土高有机质含量与高含水率等特点,将粒化高炉矿渣微粉(GGBS)作为主固化剂,氧化钙与石膏作为激发剂,制备成复合固化剂,称作为CA06复合固化剂。(2)基于响应面中心组合法(CCD法)对三种添加剂进行最优配比的优化研究,通过对三种添加剂含量的交互作用与方差分析,得到三种添加剂含量的最优配比:粒化高炉矿渣微粉为9.78%,氧化钙为4.8%,硫酸钠为3%。在最优配比下,养护龄期7d时固化土强度为1029.85kPa,养护龄期28d时固化土强度值可以达到1378.12kPa。(3)通过对初始含水量相同软土掺入不同配比的固化剂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发现:0组配合比试样含水量的减少量十分显着,大都介于6%-11%之间。反应最显着的试验配合比为当粒化高炉矿渣、氧化钙以及石膏分别为14%、5%、4%时,试样养护制成28d时的含水率最低为13.59%,最多下降了11.01%;在含水量减少的情况下,无侧限抗压强度得到显着提升。(4)在三种添加剂含量的最优配比下,分别向固化土中加入含量为4%19%的有机质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显示:在7d和28d最优配比下,随着有机质掺入,固化土强度呈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并在机质含量为19%时,固化土强度下降最大,仅为最优强度下的80%。(5)水泥固化土与GGBS复合固化土在三种添加剂含量最优配比下,对比两者的强度曲线图。结果表明:GGBS复合固化土强度早期较大,高于水泥掺量为10%的固化土,与水泥掺量为16%的固化土强度相近。图:33;表:13;参:69

谈冰冰[5](2020)在《寿县湖积软土的固化配方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淮南市寿县瓦埠湖地理位置特殊,分布了大量的湖积软土,这些软土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强、孔隙比大和承载力低等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特点,严重阻碍了该区域的发展。为了使这些土体中的各项力学指标满足实际工程建设的需求,常需对软土地基进行固化处理。水泥是常用的软土固化剂,但生产水泥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毒气体,严重污染环境,且造价成本高。本文针对寿县瓦埠湖区域软土的特点,选择适合固化该区域软土的固化剂,并利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对固化剂的配方展开优化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寿县瓦埠湖区域软土的工程特性,结合土体中具有高含水量和高有机质的特点,同时从保护环境及工业废渣的循环使用可行性角度出发,选取粒化高炉矿渣(GGBS)为主固化剂,氧化钙(CaO)和碳酸钠(Na2CO3)为激发剂,三者组成的复合固化剂固化该区域软土。(2)将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引入到三种外添加剂配方的优化研究中,通过对三种影响因子的方差分析和交互作用机理分析,借助Design-Expert软件得出粒化高炉矿渣(GGBS)、氧化钙(CaO)和碳酸钠(Na2CO3)三种外添加剂的最佳配方为13.10%、4.32%和1.09%。(3)通过改变有机质含量开展复合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对比试验,得到在7d和28d养护龄期下,最佳配方下的复合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单掺8%水泥固化土均受有机质掺量变化的影响,且水泥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受有机质掺量影响程度更大,强度损失率较复合固化土也更高。(4)通过7d和28d养护龄期下的复合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对比试验发现,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最佳配方下的复合固化土强度增长率较8%掺量水泥更快。(5)通过改变软土中的初始含水率开展复合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在28d养护龄期下,当软土的初始含水率在25%40%之间时,两种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软土的初始含水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两种固化土强度损失率却恰恰相反。当软土的初始含水率大于40%时,两种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着软土的初始含水率变大而减小,其强度损失率也逐渐增大,且8%掺量水泥的强度损失率较最佳配方复合固化土而言更大。图:[39];表:[10];参:[53]

黄银明[6](2020)在《GGBS固化瓦埠湖软土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土地辽阔,陆地占用面积大,这其中在一些沿海地带及内陆城市存在着大量的软土现象,软土具有含水率大、承载力小、易压缩形变等特性。然而地基软土的固化强度与工程的安全系数成正比,因此软土固化是实践工程的重要环节。现如今,工程建设中常用水泥来对软土进行固化,水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以及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且水泥生产成本较高。然而粒化高炉矿渣(GGBS)是工业生产排出的一种废渣,高炉矿渣和水泥水化产物相似,可以利用高炉矿渣来代替水泥作为软土固化剂,不仅减少环境污染还可以对废渣进行二次利用,符合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本文以淮南瓦埠湖地区软土为研究对象,根据瓦埠湖地区软土的工程特性,选取具有潜在水化活性的高炉矿渣(GGBS)作为主要固化材料,氧化钙(CaO)及硫酸钠(Na2SO4)作为激发剂来固化瓦埠湖软土。主要内容与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三种固化因子进行单个因子作用分析,得出GGBS在固化土中含量的研究范围在8%-14%,氧化钙在固化土中含量的研究范围在2%-5%,硫酸钠在固化土中含量研究范围在2%-6%,且氧化钙单因子作用时强度值增长幅度最大。(2)利用Box-Behnken Design试验设计方法对三种试验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和函数模型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结合Design-Expert软件得到优化分析结果:GGBS、CaO、Na2SO4三者的最优配合比分别为12.12%、4.09%、4.70%。(3)通过对相同初始含水量的软土掺入不同配比的固化剂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发现:7d龄期时含水量的减少量范围在5%-6%,三种固化剂掺入比在14%、5%、4%时,土体含水量减少量最大,并且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28d龄期时含水量的减少量范围在5%-8%,三种固化剂的掺入比在11%、3.5%、4%时,土体含水量减少量最大,此时固化土强度达到最大。(4)有机质的掺入对土体的固化效果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最优配比下有机质对土体的固化效果存在两个阶段的变化:在7d龄期初始阶段,有机质掺入比在3%-13%时,固化土强度随着有机质掺量的增加显着下降;在后期阶段,有机质掺入比在13%-18%时,有机质的掺量的增加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很小,当有机质掺入比达到18%时,此时强度值比初始加入有机质阶段减小了44.2%。28d龄期固化土的强度变化规律与7d龄期相同,当有机质掺入比达到18%时,强度值减小了46.3%。(5)通过对不同固化剂配比下的固化土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发现:不同配比下养护28d的固化土强度值都远大于7d强度值,在八组对比试验中,当固化剂的掺入比在12.12%、4.09%、4.70%时,两种龄期的强度分别达到最大值,均高于其他七组试验强度值。(6)验证复合型固化剂GSS3对瓦埠湖软土固化的可行性,通过试验将GGBS固化土与不同掺量的水泥固化土分别在养护7d与28d下进行固化土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最优配合比条件下,7d龄期的GGBS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就能够达到1231kPa,与水泥掺量为14%下的强度很接近;在28d时强度接近1520kPa,此时强度要高于三种不同掺量的水泥固化土。图:[42];表:[14];参:[60]

李平[7](2020)在《矿粉复合固化曹妃甸盐渍吹填土路用性能及固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滨海地区吹填土具有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天然地基承载力小,且含盐量高等工程特征。若吹填土体地基若处理不当,易发生不均匀沉降,将对构筑物产生较大危害。本文以曹妃甸工业园区内的浅层吹填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土工试验分析了该区域吹填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明确了该地区吹填土的土性分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矿粉复合材料固化曹妃甸吹填土,并通过单因素变量法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矿粉复合固化剂各材料的最优配比;基于最优配比得到了矿粉复合固化剂,通过掺量试验、溶陷试验、水稳试验和干湿循环试验,分析了矿粉复合固化土的长期路用性能;最后结合SEM和XRD测试分析了矿粉复合固化前后土体的微观特征形态及水化产物,提出了矿粉复合固化剂固化曹妃甸吹填土的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曹妃甸吹填土含水率高,颗粒级配不均,细颗粒偏多,为粉质黏土,且土中易溶盐含量较高,属于氯中盐渍土。(2)矿粉复合固化剂固化效果显着,其中生石灰对矿粉固化盐渍吹填土的固化效果影响最大,10%的矿粉,1.0%的生石灰,0.8%的硅酸钠,1.5%的石膏粉,是矿粉复合固化剂最优配比方案。(3)矿粉复合固化剂和水泥固化剂均能改善盐渍吹填土的溶陷性;相同掺入比例下,矿粉复合固化剂与水泥固化剂在初期的改善效果相差不大,随着养护时间的增长,矿粉复合固化剂对吹填土溶陷性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水泥固化剂。(4)矿粉复合固化剂和水泥固化剂均能改善盐渍吹填土的水稳性;相同掺入比例下,水泥固化剂在初期的改善效果较好,但随着养护时间的增长,矿粉复合固化剂对土体水稳性的改善效果要明显优于水泥固化剂。(5)矿粉复合固化剂对盐渍吹填土的抗干湿性能有很好的改善,同掺入比例下,矿粉复合固化剂对盐渍吹填土的抗干湿性能的提升效果要优于水泥固化剂。(6)SEM结果表明矿粉复合固化后吹填土体表面孔隙极少,土颗粒结构排列更加紧密,密实度显着增加,矿粉复合固化剂大大提高了吹填土的空间充填能力。(7))矿粉复合固化机理可分为三级固化过程。初级固化过程中矿粉水化形成了水化硅酸钙和水化铝酸钙胶体;二级固化过程为,水化铝酸钙与石膏粉和盐渍土中的SO42-结合生成钙矾石;三级固化过程为,水化铝酸钙与土中Na Cl反应生成水化氯铝酸钙,水化氯铝酸钙在SO42-离子作用下生成了最终产物水化氯铝硫酸钙。研究成果可为滨海盐渍化吹填地区地基固化工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徐孝贤[8](2020)在《采煤沉陷区粉煤灰轻质路堤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淮南采煤沉陷区铁路专用线在不断加高后存在的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了用粉煤灰轻质填料代替煤矸石进行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下路堤维护加固治理,通过室内试验的手段,研究了适用的改性粉煤灰路堤填料,得到了其主要路用工程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了粉煤灰路堤在采煤沉陷区多因素作用下的稳定性,得到了采煤沉陷区粉煤灰路堤在不同填方高度、不同软土层厚度下的合理断面形式,进一步基于研究结果进行了工程应用,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压实系数为0.93的素粉煤灰在饱和状态下抗剪强度指标很低,不具备黏聚力,内摩擦角也仅为13.20°,难以直接用作采煤沉陷区铁路专用线路堤填料,必须进行适当的改性处理;(2)改性后粉煤灰力学性能指标提升明显,不同种类的改性粉煤灰材料在强度发展规律、工程性能上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工程应用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改性粉煤灰材料;(3)采动对改性粉煤灰路堤稳定性的影响与地基条件有很大关系。地基为正常地基土时,采动影响使安全系数折减幅度高达26.78%;存在软土地基土时,采动影响使安全系数折减幅度在1.78%3.91%之间波动,整体上折减幅度随软土厚度的增加而提高;(4)路堤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软土层厚度增加而降低,降低幅度随软土层厚度增加逐渐减小;路堤填方高度越高,其边坡稳定性对软土地基厚度的增长越不敏感;(5)粉煤灰路堤在设计时,可以将6%水泥稳定粉煤灰、1:1.5边坡坡率作为基本设计参数,当边坡稳定安全系数不满足要求时,可以从改性剂掺量、边坡坡率与边坡形式这几个方面入手,对路堤设计方案进行优化;(6)工程实践表明,粉煤灰路堤在采煤沉陷区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适用于填方较高、软土地基较厚且路堤加宽受限的复杂工程地质条件。该论文有图46幅,表36个,参考文献92篇。

张伟[9](2020)在《天津固化土强度特性及重金属无害化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化土的强度特性和重金属浸出量是工程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本文在考虑天津临港疏浚土含水率因素后,采用固化材料对其进行了固化研究,研制出了一种高强度固化剂配方,并给出了其强度预测公式。基于天津西青疏浚土特有的重金属含量,采用固化材料对其进行了修复研究,研制出了符合回填土要求和绿化种植土要求的固化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临港疏浚土特有的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炉渣粉、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替代一定量的水泥,通过单掺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为评判指标,筛选出了有代表性的水平。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最优的固化剂配比。建立了相应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对BP算法中的调整权值公式进行了修正,改善了预测模型训练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最后以正交试验数据为训练样本,以正交试验掺量范围内的试样为测试样本,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固化土的强度进行预测。(2)以临港疏浚土为研究对象,采用矿渣粉、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替代一定量的水泥,通过单掺试验,以无侧限抗压强度为评判指标,筛选出了有代表性的水平。通过正交试验筛选出了最优的固化剂配比。在同一比例不同掺量的试验中优选出了固化剂的最优掺量。以NaCl、NaOH、Na2CO3与TEA为外加剂建立四因素五水平响应面模型,研制出了高强度固化剂配方,通过交互作用分析揭示了其固化机理,通过残差分析、方差分析和拟合度分析验证了响应值与外加剂的拟合效果较理想。(3)以西青疏浚土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生石灰降低其含水率,以锯末灰进行初步固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以水泥和矿粉+水泥两种方式对其重金属进行了固化和钝化研究。通过原子吸收分光法对处置后的样品进行了重金属浸出测试,以比较两种方法的固化效果。最后得到一种可有效钝化重金属的固化剂配方。

朱月[10](2020)在《地聚合物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力学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水泥作为最常用的建筑材料,在地基处理中应用广泛,但其高能耗、高碳排及耐久性不足的缺点,促使人们寻找一种低碳环保且性能优异的胶凝材料来代替水泥。地聚合物是一种新型的胶结材料,因其低碳排、力学性能优异、耐久性良好等特性,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对地聚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材料和重金属固封等方面,而对地质聚合物处治软土这一课题的研究近年来才刚起步,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采用地聚合物作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桩法加固软土地基,研究地聚合物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力学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液塑限试验、不排水抗剪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5%和10%掺入比下的地聚合物加固土的力学性能,发现软土的液塑限、不排水剪切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着地聚合物掺量的增加而增大。2、在掺入比10%的条件下,研究了龄期、养护湿度和含水率对地聚合物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得出固化土强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随养护湿度和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固化土强度在90天时达到2.1MPa,远大于前期强度。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地聚合物固化土长期强度的预测公式,其抗压强度比UCS90/UCS28接近于水泥加固土。3、在掺入比10%的条件下,开展了一维固结试验和渗透试验,结果表明10%地聚合物的掺入可显着降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和渗透系数。地聚合物的充填和胶结作用使素土压缩性从中压缩性变为低压缩性,渗透系数减小了10倍。4、采用XRD、FTIR、TG和SEM-EDS微观试验技术,分析了地聚合物的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及其随龄期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掺入地聚合物后,其水化产生的Si4+、Al3+、Ca2+等与土颗粒表面离子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减小了土颗粒间的距离,使土颗粒发生团粒化作用,促进不排水剪切强度的提高;碱环境下地聚合物粉料中Si-O-Si、Al-O-Al等共价键断裂,硅铝单体随浓度增加出现凝聚反应,产生链状聚合物;经脱水缩合后形成三维网络状高聚物,附着于土颗粒表面并填充土颗粒间孔隙,使土体微观结构趋于密实。地聚合物的主要水化产物为水化硅铝酸钙(CASH),其生成量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加;水化产物的胶结和填充作用减小了土颗粒间的孔隙,从而提高了土体强度,减小了土体压缩性和渗透性。地聚合物固化软土的微观机理概括为离子水化、离子交换、絮凝和团聚、火山灰反应和碳化反应。5、开展了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分析了逐级加载条件下不同面积置换率的复合地基的沉降量、桩土应力和地基承载力的变化规律。随着置换率的增大,复合地基的沉降量、桩顶应力、地表桩间土应力和桩土应力比均减小,地基承载力显着提高,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能接近相近置换率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6、开展了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并与模型试验对比。分别采用Mohr-Coulomb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模拟地聚合物搅拌桩和地基土力学特性,并通过室内试验获得了相关模型参数,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面积置换率下的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中所得的沉降变形、桩顶应力、地表桩间土应力和桩土应力比与模型试验值吻合较好,规律一致。

二、粉煤灰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配方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煤灰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配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及其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相粘土的研究
        1.2.2 固化土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1.2.3 固化土中特征参数演化规律研究
        1.2.4 单轴压缩条件下本构模型研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固化海相粘土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
        2.1.1 海相粘土
        2.1.1.1 研究区典型海相粘土试验取样
        2.1.1.2 海相粘土工程性质试验研究
        2.1.2 I类型波兰特水泥(PCI)
        2.1.3 粉煤灰和矿渣
        2.1.4 蒸馏水
    2.2 试样制备与养护
        2.2.1 试样制备
        2.2.2 试样养护
    2.3 试验方案
        2.3.1 不同固化剂含量固化海相粘土试验
        2.3.2 不同养护温度固化海相粘土试验
        2.3.3 不同初始含水率固化海相粘土试验
    2.4 试验内容
        2.4.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2 加州承载比(CBR)试验
        2.4.3 渗透试验
        2.4.4 pH值测试
        2.4.5 热传导试验
        2.4.6 微观试验
        2.4.7 监测试验
    2.5 试验创新与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固化剂含量下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3.1 温度(T)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3.1.1 温度演化规律研究
        3.1.2 热传导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3.2 水力(H)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3.2.1 渗透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3.2.2 基质吸力演化规律研究
        3.2.3 体积含水量演化规律
    3.3 化学(C)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3.3.1 pH值演化规律研究
        3.3.2 电导率演化规律研究
    3.4 力学(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演化
        3.4.2 应力应变关系演化
        3.4.3 弹性模量E50 演化
        3.4.4 CBR值演化
        3.4.5 垂直变形规律研究
    3.5 水泥含量对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影响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养护温度下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4.1 温度(T)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4.1.1 温度演化规律研究
        4.1.2 热传导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4.2 水力(H)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4.2.1 渗透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4.2.2 基质吸力演化规律研究
        4.2.3 体积含水量演化规律
    4.3 化学(C)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4.3.1 电导率演化规律研究
    4.4 力学(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4.4.1 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演化
        4.4.2 应力应变关系演化
        4.4.3 弹性模量E50 演化
        4.4.4 CBR演化
    4.5 THCM特征参数关联性及其机制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初始含水率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5.1 力学(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5.1.1 无侧限抗压强度(UCS)演化
        5.1.2 应力应变关系演化
        5.1.3 变形模量E50演化规律研究
        5.1.4 CBR值演化
    5.2 温度(T)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5.2.1 温度演化规律研究
        5.2.2 热传导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5.3 水力(H)特征演化规律
        5.3.1 渗透系数演化规律研究
        5.3.2 基质吸力演化规律研究
        5.3.3 体积含水量演化规律
    5.4 化学(C)特征参数演化规律
        5.4.1 电导率演化规律研究
    5.5 THCM特征参数关联性及其机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及其机制研究
    6.1 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1 热-化(T-C)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2 水-热(T-H)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3 水-力(H-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4 热-水-力(T-H-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5 热-水-化(T-H-C)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6 水-化-力(H-C- M)特征参数关联规律分析
        6.1.7 热-化-水-力(T-H-C-M)特征参数同时演绎图
    6.2 水泥含量对固化海相粘土THCM关联规律影响及其机制
    6.3 养护温度对固化海相粘土THCM关联规律影响及其机制
    6.4 初始含水率对固化海相粘土THCM关联规律影响及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海相粘土微观结构演化与固化机制分析
    7.1 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7.2 固化海相粘土固化过程
    7.3 固化海相粘土微观结构演化
        7.3.1 养护时间的影响
        7.3.2 水泥含量的影响
        7.3.3 养护温度的影响
        7.3.4 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7.4 固化海相粘土孔隙分析
        7.4.1 养护时间影响
        7.4.2 水泥含量影响
        7.4.3 养护温度影响
        7.4.4 初始含水率影响
    7.5 固化海相粘土固化机制
        7.5.1 固化海相粘土中水泥的水化与凝结
        7.5.2 水泥与土的作用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固化海相粘土单轴压缩本构关系研究与数值分析
    8.1 单轴压缩条件下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8.2 单轴压缩条件下变形破坏宏观特征分析
    8.3 单轴压缩损伤本构关系建立
        8.3.1 基本原理
        8.3.2 固化海相粘土本构模型建立
        8.3.3 不同水泥含量、养护温度及含水率条件下固化海相粘土本构模型
        8.3.4 养护温度-时间、水泥含量-时间及含水率-时间耦合的固化海相粘土本构模型
        8.3.5 水泥含量-养护温度-时间耦合的固化海相粘土本构模型
    8.4 多因素作用下固化海相粘土数值分析与本构模型验证
        8.4.1 数值模拟方法选取与软件简介
        8.4.2 建立几何模型
        8.4.3 边界条件
        8.4.4 参数取值与网格划分
        8.4.5 本构模型验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配方优化及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软土固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2.2 固化土的力学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高炉矿渣的研究现状
    1.3 响应面法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合肥滨湖淤泥质土固化对策分析
    2.1 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基本特征
        2.1.1 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成因及分布
        2.1.2 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2.2 软土固化的机理分析
        2.2.1 固化剂的分类及应用
        2.2.2 GGBS对软土固化的机理分析
        2.2.3 GGBS及激发剂对软土固化效果的机理分析
    2.3 固化材料的选取
        2.3.1 主固化剂
        2.3.2 激发剂
    2.4 Design-expert软件的应用研究
    2.5 Central Composite Design试验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合肥滨湖软土固化剂配方优化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土样
        3.1.2 固化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 单掺固化剂的试验研究
        3.3.1 单掺试验方案
        3.3.2 单掺GGBS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3 单掺氧化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4 单掺硅酸钠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4 合肥滨湖软土固化配方优化试验
        3.4.1 试验设计与模型的建立
        3.4.2 方差分析与回归方程
        3.4.3 单因子效应分析
        3.4.4 交互作用与机理分析
        3.4.5 优化结果与模型推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GA04 固化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4.1 固化剂掺量对GA04 固化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1.1 固化剂掺量对GA04 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4.1.2 固化剂掺量对GA04 固化土应力应变的影响
    4.2 有机质含量对GA04 固化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2.1 有机质含量对GA04 固化土的强度影响
        4.2.2 有机质含量对GA04 固化土应力应变的影响
    4.3 养护龄期对GA04 固化土力学特性的影响
        4.3.1 养护龄期对GA04 固化土的强度影响
        4.3.2 养护龄期对GA04 固化土应力应变的影响
    4.4 GA04 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的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5.1.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2.2 利用工业废料制备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2.3 固化土用于路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淤泥质土固化对策分析
    2.1 引言
    2.2 固化剂介绍
        2.2.1 固化剂分类
        2.2.2 无机类固化土固化机理分析
    2.3 淤泥质土基本性质
    2.4 固化材料的选择
        2.4.1 高炉矿渣
        2.4.2 粉煤灰
        2.4.3 电石渣
    2.5 本章小结
3 淤泥质土固化配方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土
        3.2.2 固化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混料试验设计
        3.3.2 试样制备与养护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数据初步分析
        3.4.2 不同龄期下固化效果分析
        3.4.3 固化剂配方的确定
    3.5 固化土微观机理分析
        3.5.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3.5.2 微观结构定量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固化土路用性能验证
    4.1 引言
    4.2 水稳性
        4.2.1 试验设计
        4.2.2 定性分析
        4.2.3 定量分析
    4.3 干湿循环性
        4.3.1 试验设计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渗透性
        4.4.1 试验设计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强度与龄期的关系
    4.6 经济性比较
    4.7 本章小结
5 淤泥质土固化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设计与试验数据
    5.3 含水率的影响
        5.3.1 试验结果数据
        5.3.2 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5.3.3 水稳性分析
        5.3.4 干湿循环性分析
    5.4 固化剂掺量的影响
        5.4.1 试验结果数据
        5.4.2 无侧限抗压强度分析
        5.4.3 水稳性分析
        5.4.4 干湿循环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固化淮南瓦埠湖软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软土固化的研究现状
        1.2.1 固化剂的种类
        1.2.2 软土固化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3 GGBS固化机理的研究现状
    1.3 软土固化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3.1 有机质含量对软土固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1.3.2 不同含水量对软土固化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Design-Expert软件与响应面法的研究分析
        1.4.1 Design-Expert软件
        1.4.2 响应面法的研究状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寿县瓦埠湖软土固化研究分析
    2.1 引言
    2.2 瓦埠湖软土工程特性
    2.3 试验材料
        2.3.1 高炉矿渣微粉
        2.3.2 氧化钙
        2.3.3 石膏
        2.3.4 土样
    2.4 不同含水量对软土固化的影响
    2.5 有机质含量对软土固化的影响
        2.5.1 有机质的特性
        2.5.2 腐殖酸的基本性质
        2.5.3 腐殖酸对软土固化的影响
    2.6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取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CD法的复合固化剂配方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试样制备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 试验研究与分析
        3.3.1 试样设计
        3.3.2 方差分析
        3.3.3 交互作用与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化土强度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单掺固化剂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2.1 单掺GGBS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2.2 单掺氧化钙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2.3 单掺石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3 不同含水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4 有机质含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5 复合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的强度对比试验
    4.6 经济实用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5)寿县湖积软土的固化配方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土体固化剂的研究现状
        1.2.1 土体固化剂的分类
        1.2.2 土体固化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粒化高炉矿渣固化软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土体中的有机质影响软土固化效果的研究现状
    1.4 土体中的含水量影响软土固化效果的研究现状
    1.5 响应面法的应用概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寿县瓦埠湖软土的固化方案选择研究
    2.1 引言
    2.2 寿县瓦埠湖区域软土的工程地质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瓦埠湖区域地层结构
        2.2.3 寿县瓦埠湖软土的工程特性
    2.3 土体中的有机质对软土固化效果的影响
        2.3.1 土体中的有机质
        2.3.2 有机质对软土固化效果的影响
    2.4 土体中的含水量对软土固化效果的影响
        2.4.1 土体中水的分类
        2.4.2 含水量对软土固化效果的影响
    2.5 固化材料的选择
        2.5.1 主固化剂
        2.5.2 激发剂
    2.6 试验方案
        2.6.1 试样的制备与养护
        2.6.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6.3 试验设计方法的选择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寿县瓦埠湖区域软土固化方案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单掺试验
        3.2.1 单掺粒化高炉矿渣(GGBS)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2.2 单掺氧化钙(CaO)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2.3 单掺碳酸钠(Na_2CO_3)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 试验优化与分析
        3.3.1 Box-Behnken Design法优化试验设计
        3.3.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3 模型的拟合程度分析
        3.3.4 模型的方差分析
        3.3.5 交互作用及机理分析
        3.3.6 模型的优化分析及推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强度对比研究
    4.1 引言
    4.2 不同有机质含量下的强度对比试验
    4.3 不同养护龄期下的强度对比试验
    4.4 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强度对比试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GGBS固化瓦埠湖软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软土固化的研究进展
        1.2.1 固化剂的种类
        1.2.2 固化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3 GGBS固化软土的研究现状
        1.2.4 含水量影响软土固化的研究现状
        1.2.5 有机质影响软土固化的研究现状
    1.3 响应面法的应用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特色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引言
    2.2 瓦埠湖软土工程特性
    2.3 试验固化材料
        2.3.1 固化主剂
        2.3.2 外添剂
    2.4 试验设计
        2.4.1 响应面法的基本原理
        2.4.2 Design-Expert软件简介
    2.5 试验方法
        2.5.1 试样制作及养护
        2.5.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固化剂的配方优化研究
    3.1 引言
    3.2 单掺试验
        3.2.1 单掺GGBS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2.2 单掺氧化钙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2.3 单掺硫酸钠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
    3.3 Box-Behnken Design法优化试验研究
        3.3.1 BBD法优化试验设计
        3.3.2 试验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3.3 试验模型的拟合程度分析
        3.3.4 交互作用及机理作用分析
        3.3.5 优化结果及模型推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化土强度特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含水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2.1 土中水的形式状态
        4.2.2 含水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试验
    4.3 有机质含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4.3.1 土中有机质特性
        4.3.2 有机质含量对固化土强度的影响试验
    4.4 不同固化剂配比下的固化土强度
    4.5 GGBS固化土与水泥固化土的强度对比试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5.2 进一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矿粉复合固化曹妃甸盐渍吹填土路用性能及固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集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固化剂应用研究现状
        1.2.2 土壤固化剂固化性能研究现状
        1.2.3 土壤固化剂固化机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曹妃甸吹填造陆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土体性质分析
    2.1 曹妃甸吹填造陆区工程地质条件
    2.2 吹填土体基本物理参数试验研究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土颗粒分析试验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4 土粒比重试验
        2.2.5 轻型击实试验
    2.3 吹填土体易溶盐含量试验研究
        2.3.1 易溶盐总量试验
        2.3.2 易溶盐分量试验
    2.4 小结
3 固化材料选取及配比优化试验研究
    3.1 固化剂材料选取
        3.1.1 固化剂主剂
        3.1.2 固化剂添加剂
    3.2 试验方案
        3.2.1 掺入比例确定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3 试验方法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单掺添加剂试验分析
        3.4.2 双掺添加剂试验分析
        3.4.3 三掺添加剂试验分析
    3.5 小结
4 矿粉固化曹妃甸盐渍吹填土路用性能研究
    4.1 固化剂掺入量对盐渍吹填土固化效果的影响分析
        4.1.1 试验方法
        4.1.2 试验结果分析
    4.2 固化剂对盐渍吹填土溶陷性影响分析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3 固化剂对盐渍吹填土水稳性影响分析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分析
    4.4 固化剂对盐渍吹填土抗干湿性影响分析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矿粉复合固化曹妃甸盐渍吹填土微观特征及固化机理研究
    5.1 固化土微观试验
        5.1.1 SEM试验
        5.1.2 XRD试验
    5.2 固化土微观形态分析
        5.2.1 无固化土微观形态
        5.2.2 矿粉单掺石膏粉固化土微观形态
        5.2.3 矿粉单掺硅酸钠固化土微观形态
        5.2.4 矿粉单掺生石灰固化土微观形态
        5.2.5 矿粉复合固化土微观形态
    5.3 固化土微观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5.3.1 微观结构图像二值化
        5.3.2 微观特征参数选取
        5.3.3 微观特征参数对比分析
    5.4 固化吹填土水化生成物分析
        5.4.1 无固化土分析
        5.4.2 矿粉单掺石膏粉固化土分析
        5.4.3 矿粉单掺硅酸钠固化土分析
        5.4.4 矿粉单掺生石灰固化土分析
        5.4.5 矿粉复合固化土分析
    5.5 矿粉复合固化盐渍吹填土机理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采煤沉陷区粉煤灰轻质路堤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粉煤灰路堤研究现状
    1.4 采煤沉陷区路堤稳定性研究现状
    1.5 尚可完善之处
    1.6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2 粉煤灰路用工程特性及改性试验研究
    2.1 粉煤灰改性方案研究
    2.2 改性粉煤灰路用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2.3 改性粉煤灰路堤适用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3 采煤沉陷区粉煤灰路堤稳定性研究
    3.1 数值模拟工具的选择与简介
    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4 路堤边坡形式和坡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工程应用
    4.1 工程概况
    4.2 分析与评价
    4.3 施工技术要点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天津固化土强度特性及重金属无害化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固化材料研究现状
        1.3.2 强度研究现状
        1.3.3 重金属浸出研究现状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津疏浚土基本物理特性
    2.1 天津临港疏浚土含水率测试
    2.2 天津西青疏浚土的基本特性
        2.2.1 重金属测试
        2.2.2 pH值测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疏浚土固化剂的配制
    3.1 固化材料及固化机理
    3.2 试验方法
        3.2.1 试样制备及养护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 试验方案
    3.4 固化剂单掺试验
        3.4.1 水泥单掺试验
        3.4.2 粉煤灰单掺试验
        3.4.3 炉渣粉单掺试验
    3.5 正交试验
        3.5.1 正交试验简介
        3.5.2 固化土正交试验设计
        3.5.3 7d固化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5.4 28d固化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6 试样破坏形式分析
    3.7 BP神经网络模型强度预测
        3.7.1 BP神经网络原理
        3.7.2 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
        3.7.3 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及耦合性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强度疏浚土固化剂的配制
    4.1 试验方案
    4.2 单掺试验
    4.3 高强度疏浚土正交试验
        4.3.1 高强度疏浚土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
        4.3.2 高强度疏浚土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4.4 同一配比不同掺量试验
    4.5 响应面试验
        4.5.1 响应面方法简介
        4.5.2 Design-Expert软件简介
    4.6 固化土响应面试验
        4.6.1 响应面试验方案及结果
        4.6.2 残差分析
        4.6.3 残差与预测
        4.6.4 残差与试验
        4.6.5 残差与因素
        4.6.6 方差分析
        4.6.7 拟合度分析
        4.6.8 交互作用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疏浚土重金属的固化改良方法
    5.1 固化材料及固化机理
    5.2 试验方法
        5.2.1 试样制备及养护
        5.2.2 醋酸溶液缓冲法
    5.3 试验方案及步骤
        5.3.1 生石灰修复试验
        5.3.2 锯末灰固化试验
        5.3.3 水泥固化试验
        5.3.4 矿粉大掺量换掺试验
    5.4 结果分析
        5.4.1 生石灰修复分析
        5.4.2 锯末灰固化分析
        5.4.3 水泥固化分析
        5.4.4 矿粉大掺量分析
        5.4.5 室内种植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地聚合物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力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地聚合物简介
        1.2.1 地聚合物结构
        1.2.2 地聚合物反应机理
    1.3 研究现状
        1.3.1 地聚合物制备建筑材料及固封重金属离子的研究
        1.3.2 地聚合物固化土研究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聚合物加固软土的力学性能分析
    2.1 试验材料
        2.1.1 地聚合物原料
        2.1.2 软土土样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地聚合物的制备及掺入比
        2.3.2 制样与试验操作
    2.4 试验结果分析
        2.4.1 地聚合物固化土液塑限结果分析
        2.4.2 地聚合物固化土不排水剪切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2.4.3 地聚合物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2.4.4 地聚合物固化土的变形(一维固结)
        2.4.5 地聚合物固化土的渗透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聚合物加固土的微观机理研究
    3.1 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3 热重分析(TG)
        3.3.4 电镜扫描分析(SEM)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XRD结果分析
        3.3.2 FTIR结果分析
        3.3.3 TG/DTG结果分析
        3.3.4 SEM-EDS结果分析
    3.4 加固机理分析
        3.4.1 硅酸盐水泥的作用机理
        3.4.2 钢渣地聚合物固化土的加固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4.1 试验目的
    4.2 模型相似性设计
        4.2.1 相似定理
        4.2.2 相似常数的确定
    4.3 试验装置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量测设备
    4.4 试验方案
        4.4.1 土样制备
        4.4.2 模型桩的制备
        4.4.3 仪器埋设
        4.4.4 复合地基的制备和加载
    4.5 试验结果分析
        4.5.1 荷载-沉降曲线
        4.5.2 桩土应力比
    4.6 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沉降变形计算
        4.6.1 加固区土层压缩量S1的计算
        4.6.2 下卧层土层压缩量S2的计算
        4.6.3 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
    4.7 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5.1 ABAQUS软件及模型
        5.1.1 ABAQUS有限元软件
        5.1.2 摩尔-库伦模型(Mohr-Coulomb模型)
        5.1.3 修正的剑桥模型
    5.2 模型参数的选定
        5.2.1 Mohr-Coulomb模型参数的测定
        5.2.2 修正剑桥模型参数选定
    5.3 三轴试验的数值模拟
        5.3.1 模拟过程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数值模拟
        5.4.1 模拟过程
        5.4.2 复合地基沉降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分析
        5.4.3 复合地基桩顶和地表桩间土应力实测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建议
    主要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粉煤灰加固软土地基的室内配方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化海相粘土THCM特征参数演化规律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 黄少平.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2]合肥滨湖淤泥质土的固化配方优化及力学特性研究[D]. 黄祥祥.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3]淤泥质土固化及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朱坤垅. 浙江大学, 2021(01)
  • [4]利用响应面中心组合法固化淮南瓦埠湖软土优化研究[D]. 鲁惠中.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5]寿县湖积软土的固化配方优化研究[D]. 谈冰冰.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6]GGBS固化瓦埠湖软土的优化研究[D]. 黄银明.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7]矿粉复合固化曹妃甸盐渍吹填土路用性能及固化机理研究[D]. 李平.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8]采煤沉陷区粉煤灰轻质路堤应用技术研究[D]. 徐孝贤.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天津固化土强度特性及重金属无害化处置研究[D]. 张伟. 天津城建大学, 2020(01)
  • [10]地聚合物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力学机理研究[D]. 朱月.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粉煤灰室内配方加固软土地基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