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8例住院病人心理问题及心理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霏[1](2021)在《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探讨病耻感的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及作用效应,明确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有针对性地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指导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4月20日-2020年10月30日,在保定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抽取324例住院的脑卒中患者。应用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SSS)、健康认知评价量表(CAHS)、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应用SPSS 22.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采用频数、百分比、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认知评价、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压力与应对模式为理论基础,应用AMOS24.0软件,构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采取最大似然法进行参数估计,采取MI指标对模型进行修正,采取整体适配度及内在结构适配度指标对模型进行适配度检验,明确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采取路径系数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结果:1.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总分为45.36±11.76分,其中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自我感受四个维度得分分别为12.28±3.71分、9.99±3.13分、7.45±2.52分和15.64±5.14分。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1)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在经济负担、卒中次数、躯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负性认知评价呈显着正相关(r=0.755,P<0.01);与心理弹性呈显着负相关(r=-0.733,P<0.01);与社会支持呈显着负相关(r=-0.507,P<0.01);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r=-0.389,P<0.01)、与屈服应对方式(r=0.546,P<0.01)、回避应对方式(r=0.462,P<0.01)呈显着正相关。(3)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对病耻感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间接效应值为0.023,总效应值为0.023;心理弹性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和间接负向影响,直接效应值为0.550,通过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值为-0.036,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值为-0.015,总效应值为-0.601;社会支持对病耻感具有直接负向影响和间接负向影响,直接效应值为-0.230,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的间接效应为-0.004,总效应值为-0.234;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具有直接正向影响,效应值为0.110。结论:1.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我感受维度得分最高。病耻感状况不容乐观,医务工作者应予以重视。2.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1)经济负担、卒中次数、躯体功能障碍、自理能力影响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2)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屈服应对方式和回避应对方式与病耻感密切相关。(3)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通过回避应对方式间接正向影响病耻感;心理弹性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社会支持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有直接正向影响。
高冲[2](2021)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医疗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对住院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整体医学和循证设计理念的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病房环境设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也愈发受到关注。因此,如何通过设计手段改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的复愈,成为了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质性研究方面,通过文献综述和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因子的初选;在量化研究方面,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了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影响维度,实现了影响因子的筛选,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体系。在对重点影响因子的探究中,采用虚拟现实实验法,收集患者在不同的病房虚拟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反馈数据,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揭示了重点影响因子各属性的复愈效能;最后,以分析所得的量化结果为依据,选用BP神经网络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预测模型。在基础理论与研究工具拓展方面,本文梳理了医学心理学、环境复愈理论及医院病房环境复愈力潜在影响因素,确立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基本特征与作用框架,构建了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理论基础。作为对环境复愈理论的补充和对后续研究的辅助,本文确定了医院室内环境复愈力的三个测量维度:“环境活力”,“环境安抚力”和“环境亲和力”。在此基础上编制并验证了医院室内环境复愈力测试量表及简化量表,作为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研究工具。在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识别与体系构建方面,本文提取了对患者复愈产生显着影响的环境因子19项,并对个人特征、身心状态、时空差异等要素与环境评价的相关性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身体状况和患病类型对环境因子评分产生显着影响,而愉悦度与环境复愈评分显着相关。通过对19项环境因子的降维分析与权重计算,建构了医院病房室内复愈性环境因子三级体系,在确定各评价维度的基础上明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因子各属性的复愈力方面,本文探究了对复愈力影响最大的6项环境因子在综合性场景中的复愈作用。重点解读了不同因子属性对患者心理压力复愈、情绪、注意力复愈的影响及综合复愈效应。结果表明,在本文的研究范围内,能够最大化提升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因子属性包括:窗外拥有自然风景与绿化的城市景观、暖色调的室内空间、简洁的室内家具布置与装饰、宽敞的空间、与外部较为便捷的动线联系。此外,患者教育水平、年龄、身体状况等个体差异性因素与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评价间的关系,环境因子对不同复愈类型的影响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及其原因亦在文中做了相关的分析与阐述。在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预测方面,本文利用患者个体特征和病房环境因子属性建构了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医院病房室内环境综合复愈作用的预测,所构建模型的预测效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对比,证明后者预测效果更佳。利用实地场景进行预测模型的验证,证明了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满足实际使用要求,从而为即将新建或改建的病房提供设计指导。在发展医疗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背景下,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的研究成果必将为病房环境的提升提供全新的设计理念,为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做出贡献。
邢欢[3](202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DR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现状,探讨这三者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构建四者间的路径模型,揭示影响因素对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作用机制,为DR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有效促进慢病的规范化管理。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DR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量表(VQOL-DVI)、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进行调查,最终收集有效问卷354份。回收的所有数据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5.0、AMOS24.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与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与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根据前期DR患者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及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关系,建立假设的路径模型,路径模型分析采用AMOS24.0,参数估计使用最大似然法,建立满足拟合指标的修正模型。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37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4份。人口社会学资料的调查显示,纳入样本平均年龄为56.90±9.44岁,以女性患者居多(55.6%);增殖型DR占多数(66.9%);病程大于半年的患者占总人数的57.9%。(2)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137.62±37.59,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抑郁、强迫、敌对性;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4.63%,各因子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抑郁、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一般资料对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所在地、月平均收入、是否饮酒、降血糖药使用方式、病程、病变类型、视力分级及眼压在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总分存在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病程、视力分级与是否饮酒进入回归方程后可解释DR患者心理健康总分18.4%的变异。(3)DR患者生存质量结果显示:生存质量得分为77.22±34.06分,DR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不同病变类型DR患者生存质量及各维度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DR患者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DR患者应对方式结果显示:不同视网膜病变类型DR患者应对方式各维度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R患者面对应对方式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负相关,回避与屈服应对方式得分与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正相关,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DR患者自我效能感结果显示:不同视网膜病变类型DR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DR患者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负相关,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6)生存质量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负向效应(β=-0.238,P<0.001);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负向效应(β=-0.111,P=0.043);回避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正向效应(β=0.110,P=0.025);屈服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直接正向效应(β=0.280,P<0.001);屈服应对方式对生存质量存在直接负向效应(β=-0.320,P<0.001);屈服应对方式对自我效能感存在负向效应(β=-0.400,P<0.001)。结论(1)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年龄、职业、视网膜病变病程、视力分级、饮酒情况是影响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2)DR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患者更倾向于以屈服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3)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医学应对方式直接或间接对心理健康状况起作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医学应对方式即作为直接变量又作为中间变量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因此,在对DR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患者的主观认知或感受可作为心理健康的主要预测指标,其他客观环境、病理生理等情况可作为次要预测指标,护士需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做力所能及的干预措施,通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自我效能感和积极面对疾病的应对方式来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许慧娜[4](2020)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调查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应激反应的现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与应激反应的关联性,为临床提供护理干预措施给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在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接受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期脑出血患者268例及其主要照顾者268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应激反应问卷(Stress response questionnaire SRQ)、Herth希望指数量表对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21.0软件录入相关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应激反应、希望水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方法对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希望水平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总得分为(61.09±16.37)分,总体处于中高水平。其中,各维度中躯体反应得分(21.46±5.91)分,心理反应得分(26.01±6.54)分,社会行为得分(13.62±3.92)分。2.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总分为(36.56±6.92)分,处于中高水平。其中,各维度得分: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12.22±2.41)分、采取积极行动(12.53±2.17)分、对现实和未来的积极态度(11.81±2.34)分。3.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心理应激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患者病程、GCS评分、自理能力、功能障碍、经济负担、照顾者性别、婚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脑出血治疗水平了解程度、和患者关系、居住地至医院是否方便、是否每日照护、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方面均有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的希望水平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年龄、自身健康情况、文化程度、脑出血治疗水平了解情况、医疗费用报销、病程、GCS评分、自理能力、是否存在功能障碍、经济负担、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同时照顾其他家人方面均有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程、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希望水平是应激反应主要影响因素,可共同解释40.7%的变异,得到回归方程为Y=18.786+2.116X1+1.020X3-1.055X11+1.439X12+2.340X13+1.671X14。其中,病程、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与应激反应呈正相关(P<0.05)。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与应激反应呈负相关(P<0.05)。6.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主要危险因素是照顾者年龄≥60岁、经济负担、照顾者身体健康状况(P<0.05)。其中,照顾者年龄与希望水平呈负相关。年龄越大,希望水平越低。7.将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总分与希望水平总分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主要照顾者其希望水平和应激反应为正相关关系(P<0.05),希望水平量各维度与他人维持亲密关系、采取积极行为、现实与未来积极态度与心理应激反应中的心理反应、躯体反应、行为反应均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其心理应激反应处于中高水平,患者病程﹥7天、脑出血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认为患者是否病危、是否还需照顾其他家人、经济负担影响为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危险因素。2.照顾者希望水平总体处于中高水平,其年龄≥60岁、患病对家庭经济有严重影响、照顾者身体不健康为影响照顾者希望水平危险因素。3.照顾者希望水平是应激反应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对应激反应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王秋晨[5](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孟艳君[6](2020)在《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拟研制与初步应用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筛查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筛查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以期为护理人员了解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发展。方法: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的研制首先是编制量表初稿,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并参考相关量表建立量表条目池,形成40个和32个条目的量表初稿。其次是量表的定性评价,选取20位专家采用Delphi法分别进行2轮专家咨询评定条目,形成37个和30个条目的预调查量表。最后是量表的定量评价,分别选取160例、450例和600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进行预调查、正式调查和量表的考评。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重测信度、标准关联效度、结构效度考评量表,形成各12个条目的终量表。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初步应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为调查工具,对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1080例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的检出情况。结果: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研制的结果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Inpatie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1,IPEQ-1)终量表用于筛查情绪体验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共有12个条目,其中每方面含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项0分4分(0代表“完全没有”、1代表“偶尔”、2代表“一部分时间”、3代表“大部分时间”、4代表“全部时间”),总分0分48分,总分越高,不良情绪的程度越重。总分的P25分值(12分)作为筛查的分界值。总分≤11分,表示无不良情绪;12分16分,表示有轻度不良情绪;17分21分,表示有中度不良情绪;总分≥22分,表示有重度不良情绪。总量表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91,3个因子的克朗巴赫a系数分别为0.85、0.86、0.83,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可信。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5,3个因子分别为0.94、0.91、0.86,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量表的各方面与效标之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着相关,表明量表的标准关联效度比较理想。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50(P<0.05),拟合优度统计量基本达到标准,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完成率为91.17%,平均完成时间为3.19±3.09分钟,具有可行性。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研制的结果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Inpatie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2,IPEQ-2)终量表用于筛查人格倾向中的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共12个条目,其中每方面含4个条目。采用两分类评分法,每项1分、0分(1代表“是”,0代表“否”),总分0分12分,总分越高,越可能具有某种或某几种类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特点;各类型人格倾向得分0分4分,反映具有某一类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可能性。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诊断要点,三种人格倾向分别以各得分≥3分作为筛查的分界值。总量表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78,3个因子的克朗巴赫a系数分别为0.60、0.64、0.63,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信。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7,3个因子分别为0.81、0.79、0.82,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量表的各方面与效标之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着相关,表明量表的标准关联效度比较理想。3个条目P01、H01和H04因子载荷没有达到但接近参照标准,其他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50;所估计的参数均P<0.05;拟合优度统计量基本达到标准,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完成率为87.17%,平均完成时间为3.71±3.39分钟,具有可行性。3.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初步应用的结果(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评估检出情况1)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总体检出率为23.81%,表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合并不良情绪的患者较多。2)不良情绪普遍存在于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血液内科(44.12%)、肿瘤科(41.76%)、神经内科(38.24%)、呼吸内科(30.43%)、神经外科(30.38%),提示内科系统慢性疾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较外科系统急性疾病患者更高。3)≥60岁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32.24%)、离异/分居/丧偶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55.10%)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评估检出情况1)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倾向的总体检出率为25.29%,其中偏执型人格倾向10.89%,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11.87%,表演型人格倾向9.05%。共病偏执型和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检出率为1.95%,共病偏执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2.63%,共病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2.82%,共病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0.88%。2)偏执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肿瘤科(15.18%)、泌尿外科(12.50%)、神经外科(11.61%)、神经内科(8.93%)、呼吸内科(8.04%)。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内分泌科(11.48%)、神经外科(9.84%)、神经内科(9.02%)、泌尿外科(9.02%)、心血管内科(8.20%)。表演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神经外科(17.20%)、肿瘤科(12.90%)、神经内科(10.75%)、心血管内科(9.68%)、内分泌科(8.60%)。结果提示,三种人格倾向检出率内科系统较多。3)离异/分居/丧偶患者偏执型人格倾向检出率(24.49%)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情况1)住院患者不良情绪与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表演型人格倾向共病的检出率分别为5.36%、5.56%、3.22%。2)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得分与三种人格倾向得分、人格倾向总分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1.研制的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其应用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的有效评估工具。2.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内科、60岁及以上患者、离异/分居/丧偶患者更易出现不良情绪,应重点关注。3.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倾向的总体检出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病,需引起足够的关注。内科人格倾向检出率较高。离异/分居/丧偶患者更可能具有偏执型人格倾向,需重点关注。4.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与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表演型人格倾向存在共病;患者的情绪体验与三种人格倾向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可以此为参考制订患者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服务方案。
韩梦汐[7](2020)在《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了解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分析受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影响因素;(2)在Mishel疾病不确定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构建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理论模型;(3)验证构建的理论模型,分析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4月至2019年7月选取在西安市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移植随访门诊就诊的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经研究对象同意后由肾移植受者自愿、自行填写自评问卷,调查工具包括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患者不确定感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应激评价量表和医学应对量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一般统计分析,采用AMOS(Analysis of Moment Structures)21.0统计软件对建构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72份,流失样本13份,最终纳入259例肾移植受者。其中男性170例,女性89例;259例肾移植受者年龄范围分布于18~58岁,平均年龄为36.63±8.54 岁。(2)本研究调查的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平均分为87.86±12.67。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不明确性(37.88±8.13),信息缺乏性(19.34±4.69),复杂性(16.00±3.22)和不可预测性(14.63±2.62),各维度得分高低情况与前人研究一致。(3)259名调查对象中,163例更倾向于采用面对的方式应对疾病,67例更倾向于采用回避的方式,剩余29例倾向于采用屈服的应对方式。(4)259例肾移植受者的不确定性容忍度平均分为29.62±8.55。其中,“预期性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13.82±4.95(得分范围6~30分),“抑制性行为”维度平均得分为8.22±2.51(得分范围3~15分),“预期性情绪”维度平均得分为7.58±2.72(得分范围3~15分)。(5)259例肾移植受者的应激评价平均得分为11.39±2.10。其中,“威胁性”维度平均得分为10.40±3.06(得分范围4~19分),“挑战性”维度平均得分为11.81±2.53(得分范围4~20分)。(6)结构方程模型修正后指示肾移植受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不确定性容忍度与应对方式存在间接影响,而对疾病的评估结果则直接影响应对方式的选择。结论:(1)调查的肾移植受者普遍存在中等水平的疾病不确定感和不确定性容忍度。(2)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有工作状态、文化程度、医疗付费方式、经济负担以及肾功能是否异常。(3)大多数肾移植受者对于疾病不确定感采用面对的应对方式,少部分受者采用回避的应对方式,极少数的受者采用屈服的应对方式。(4)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仅与“屈服”这一应对方式有关,而与“面对”和“回避”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5)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通过对其的评估而影响应对方式的选择。
李裕聪[8](2019)在《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目前有关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西方音乐理论为指导,而以传统中医音乐治疗理论为基础的实验研究十分缺乏。本研究通过观察聆听不同调式的中国古典音乐引发的皮肤电导、呼吸速率、呼吸幅度、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的生理反应是否具有规律性差异,探索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生理影响的实际效应,为丰富中医音乐心理学理论和中国本土音乐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招募自愿者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广州某医科大学中选取符合标准的男女大学生64名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内按照实验程序向被试分别呈现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并用生理多导仪同步记录被试的皮肤电导、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心率及其心率变异性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最后对各项生理指标在音乐刺激前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不同调式的中国传统音乐对聆听者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效果。结果:1.与音乐刺激前的皮肤电导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皮肤电导明显下降(P<0.05)。2.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角调音乐和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呼吸频率明显加快(P<0.05)。3.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幅度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呼吸幅度明显减小(P<0.05)。4.与音乐刺激前的心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不能使聆听者心率出现明显变化(PP>0.05)。5.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除羽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rMSSD指标(即正常心跳期间差值平方和的均方根)数值明显降低(P<0.05)6.与音乐刺激前的呼吸频率基线相比,五种调式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的pNN50指标(即相邻正常心跳间期差值超过50毫秒的个数)数值明显降低(P<0.05)。7.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都能使聆听者SDNN指标数值(即全部正常心跳(N-N)间距之标准差,单位为毫秒)提高(P<0.05)。8.与音乐刺激之前的基线相比,除宫调音乐外,其余四种调式中国传统古典音乐能使聆听者LF/HF指标数值(即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的比值)提高(P<0.05)。结论:1.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宫调音乐能调动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2.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商调音乐能引起聆听者交感神经兴奋。3.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角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活性提高,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4.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徵调音乐能提高聆听者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副交感神经活性。5.与接受音乐刺激前相比,羽调音乐能使聆听者自主神经系统活性增强。
黄萍[9](2019)在《癌症患者心理应激与医患关系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量表了解癌症患者住院化疗期间的心理应激状况及其对医患关系满意度的评价,探讨心理干预方法改善癌症患者在住院化疗期间的心理应激水平,论证心理干预方法可以调节癌症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来提高其对医患关系满意度。方法:采用随机化对照试验研究。选取琼海市人民医院及海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3月-2018年12月肿瘤科收治入院符合条件的20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其中,对照组和实验组一样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两组患者实验前后均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SCL-90、SAS、SDS量表了解两组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及PDRQ-13量表对医患关系满意度的评价。选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SAS、SDS、SCL-90总分、SCL-90九项因子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评分情况,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SAS、SDS、SCL-90总分、SCL-90九项因子评分结果与PDRQ-13评分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患者和实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其他人口学资料在两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总分、SAS、SDS和PDRQ-13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九项因子评分情况比较,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评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及恐怖因子评分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前后SCL-90总分、SAS、SDS和PDRQ-13评分情况进行比较,实验组SCL-90总分、SAS、SDS和PDRQ-13的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九项因子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对照组患者及实验组患者SCL-90总分、SAS、SDS和PDRQ-13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SCL-90九项因子评分情况比较,其中躯体化、抑郁、焦虑及恐怖在两组之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在两组之间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者干预后SCL-90总分、SAS、SDS及PDRQ-13评分情况比较,SCL-90总分、SAS、SDS及PDRQ-13评分结果在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者干预后SCL-90九项因子评分情况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九项因子评分结果在两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SCL-90九项因子中恐怖与PDRQ-13评分情况存在负的弱相关(r=-0.206,P=0.003),两组患者SCL-90总分、SAS、SDS、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与PDRQ-13不存在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AS、SDS、SCL-90总分、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与PDRQ-13评分情况存在中等强度负相关(r=-0.456,r=-0.426,r=-0.479,r=-0.526,r=-0.440,P<0.05)。躯体化、强迫、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与PDRQ-13评分情况存在负的弱相关(r=-0.194,r=-0.352,r=-0.327,r=-0.142,r=-0.206,P<0.05)。焦虑以及敌对与PDRQ-13评分情况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国内外通用量表对癌症患者心理应激状况及患者对医患关系满意度的评价进行研究,运用心理干预方法对癌症患者心理应激状况进项干预,发现心理干预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提高医患关系满意度,且癌症患者的心理应激状况与医患关系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望运丹[10](2018)在《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的临床相关资料,了解住院患者自杀与医院环境安全影响因素存在的联系,找出医院环境中潜在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住院患者自杀的安全防护措施,为我国自杀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证资料,为防范住院患者自杀及其他自杀相关性研究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患者护理安全事件登记(报告)表》中关于住院患者自杀的登记,向病案科申请查看住院自杀患者的病历,结合以往5次由心理小组组织的患者自杀后交流讨论会记录,详细统计通过跳楼、使用锐器、吞服药物、自缢等方式自杀的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科室、病种、住院天数、饮食状况,精神状况,睡眠状况,自杀时间、自杀地点、自杀使用的工具、有无家属或陪护、有无经济困难、有无负性情绪、既往自杀史、事件详细经过、事件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处理意见等,根据资料统计的结果对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自杀所在的环境进行分类,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特征,根据医院环境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探讨预防住院患者自杀的环境安全对策。结果1基本情况发现:本组59例自杀患者中,女性(31例,52.54%)多于男性(28例,47.46%),住院患者自杀以45-59岁为自杀高发年龄段,占47.46%,≥60岁年龄段占32.20%。自杀患者以恶性肿瘤最为多见共37例占62.72%:其中胃肠癌8例(13.56%),肺癌8例(13.56%),白血病5例(13.51%),宫颈癌、胰腺癌、肝癌、淋巴瘤各3例(各占8.11%),乳腺癌、外阴癌、耳鼻咽喉癌、肾肿瘤各1例;其次为良性消化系统疾病6例占10.16%:其中慢性肝脏疾病5例(8.47%),消化道出血1例;心血管疾病4例占6.78%;骨骼关节疾病3例占5.08%;肺部感染、胆囊术后、尿毒症、肾功能不全、带状疱疹神经痛、系统性红斑狼疮、胎盘前置状态伴出血、食管异物和疖病各1例。本组住院患者自杀以入院一周内人数最多(28例,47.46%)。住院患者自杀行为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晚夜间,凌晨2:00-6:00(20例,33.90%)是自杀的高发时间段。住院患者自杀最主要的方式(29例,49.15%)为跳楼,其次为刀具(16例,27.12%)。自杀地点主要发生在医院病房窗台处或走廊窗台处共29例,占49.15%。自杀结局中30例自杀死亡,占50.85%。2住院患者自杀的医院环境可分为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物理环境指硬环境,对住院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可分为(1)跳楼自杀影响因素:楼顶、病房窗户、阳台、楼梯口、走廊等;(2)锐器自杀影响因素:刀具类、玻璃类、其他尖锐物品;(3)药物自杀影响因素:镇静、催眠类药品、止痛类药品、其他药品;(4)自缢影响因素:床单、约束带、鞋带、电线、输液管、裸露的管道、病房横梁、病房卫生间、公共卫生间、淋浴等;(5)其他影响因素:池塘、触电类等。人文环境指软环境,对住院患者自杀的影响因素可分为(1)医务人员方面:医院管理者的管理策略、护理人员心理学及自杀学知识、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等;(2)管理制度方面: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保卫人员安全巡视制度,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安全告知制度;(3)家庭支持系统方面:婚姻状况,与家人的关系,家庭其他方面等。3物理环境(硬环境)发现:住院患者经窗户跳楼自杀所占比例的49.15%。本研究中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经窗户跳楼自杀高发科室为:血液科5例,占17.24%,其次是消化内科4例,占13.79%。经窗户跳楼自杀发生时间段以夜晚22:00-次日6:00最多,共13例,占44.83%。自杀大楼外科大楼最多,共9例,占31.03%,外科大楼为全院最高楼层,共32层,经分析,患者经窗户自杀与楼层高低没有多大联系,反而楼层低的比楼层高的跳楼自杀人数还多。116楼跳楼自杀占72.41%。自杀地点以病房窗户(16例)为主,占55.17%,其次是楼梯通道窗户(6例),占20.69%。跳楼自杀结局大多数死亡,死亡人数21例,占72.43%。患者跳楼自杀发现者医护人员所占比例最大,为48.28%。跳楼自杀死亡患者发生医疗纠纷5例。因跳楼自杀未遂导致全身多处外伤引起费用增加的患者有25例。16例住院患者使用锐器自杀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占62.50%,使用锐器自杀老年患者较多,占50%。87.5%的患者在病床通过锐器自杀,且62.50%的患者割腕自杀,另外少部分通过刺伤头部,胸部,颈部,前臂等部位自杀。自杀锐器主要是水果刀(62.5%),其次是剃须刀片(18.75%)。除此还有剪刀,玻璃瓶等锐器。16例住院患者使用锐器自杀,自杀未遂占87.5%。5例住院患者自缢发生时间都在18:00之后,且3例为凌晨过后。住院患者自缢使用的工具有鞋带,引流管胃管、尼龙绳等。住院患者自缢的地点主要以卫生间为主,另外还有病床,楼梯间等。自杀结局多数窒息死亡,在卫生间自缢结局全为死亡。4例住院患者吞服药物自杀事件中,全为女性。4例住院患者吞服药物自杀地点为病床旁,另外还有院外。吞服的药物种类有阿普唑仑,安定,去痛片等。药物数量超过医嘱用量,吞服药物自杀结局多数未遂。4人文环境(软环境)发现:住院患者自杀与医院管理者、医护人员、保卫人员、巡视人员、患者家庭人员等有关。管理者对科室的管理策略不当、护理人员心理学及自杀学知识缺乏、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欠缺,护理人员的排班制度不合理,保卫人员安全巡视制度不到位,医护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安全告知制度不及时,家庭支持系统不健全等都有可能成为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结论1住院患者自杀中,环境因素已经成为患者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自杀影响因素,环境不仅包括公共物理环境,还包括人文制度环境,这两种环境都对住院患者自杀有影响作用。2在住院患者自杀中,从物理环境角度,跳楼自杀最为严重,且致死性最大,最不容易控制,跳楼自杀结局中死亡者居多。其次为使用锐器自杀,使用锐器自杀多数为老年人或者妇女,致死性相对跳楼而言,较低,且地点多数在病房内,比较容易被发现。自缢取材方便、死亡时间快、成功率高,结局一般无法挽回,常窒息而亡。病房卫生间是自缢者经常会选择的一个场所。吞服药物自杀致死性相对较低,且超量药物在住院科室不容易获得。3在住院患者自杀中,从人文环境角度,医护方作为与患者每天直接接触的治疗者与护理者,在与住院患者日常沟通中,沟通技巧对发现、预防住院患者自杀很重要,医护人员的自杀知识及心理学知识对及时发现、预防住院患者自杀至关重要,组织管理方的排班制度是否合理,安全告知制度是否全面、到位,安保巡视制度是否有效实施等,这些制度对及时发现,及时阻止,及时预防住院患者自杀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家庭支持系统失调,婚姻状况破裂,与家人的关系恶劣,其他家庭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等,都会让患者在绝望感与失落感中产生自杀的念头。4医院可以从自杀所处的环境出发,采取各种预防管理措施,如全面关注经窗户跳楼自杀的高发科室,对经窗户跳楼自杀高发时间段加强警惕,全面改进经窗户跳楼自杀的高发地点,利用高科技手段加强监控,完善医院窗户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科室及病房环境中危险物品的监管,加强护理人员心理培训,完善医院各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等措施对住院患者自杀进行控制与防范。
二、58例住院病人心理问题及心理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8例住院病人心理问题及心理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脑卒中疾病流行特点 |
1.1.2 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1.1.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普遍存在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病耻感的概念 |
1.2.2 病耻感的测量工具 |
1.2.3 病耻感的研究现状 |
1.2.4 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1.3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1.3.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普遍存在 |
1.3.2 脑卒中患者的认知评价及应对对病耻感的影响有待探讨 |
1.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作用机制问题有待研究 |
1.4 操作性定义 |
1.4.1 病耻感 |
1.4.2 认知评价 |
1.4.3 心理弹性 |
1.4.4 社会支持 |
1.4.5 应对方式 |
1.5 理论依据与研究假设 |
1.5.1 理论依据 |
1.5.2 研究假设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2 抽样方法 |
2.2.3 样本量计算 |
2.3 研究方法 |
2.3.1 研究工具 |
2.3.2 资料收集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三章 结果 |
3.1 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 |
3.2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
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3.3.1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 |
3.3.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3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四章 讨论 |
4.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
4.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4.2.1 一般资料对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 |
4.2.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1.1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现状 |
5.1.2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 |
5.2 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5.2.1 创新点 |
5.2.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2)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范围界定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范围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病房环境复愈力的理论基础 |
2.1 医学心理学 |
2.1.1 病患心理与生理 |
2.1.2 病患角色 |
2.1.3 病患心理 |
2.2 复愈性环境理论 |
2.2.1 基本概念和理论 |
2.2.2 复愈性环境及其特征 |
2.2.3 环境复愈作用理论模型 |
2.2.4 环境复愈力研究工具及其应用 |
2.3 病房环境复愈力影响因素 |
2.3.1 物理感官要素 |
2.3.2 空间构成要素 |
2.3.3 个体感知要素 |
2.4 病房环境复愈力理论探讨 |
2.4.1 复愈的相对性 |
2.4.2 复愈作用框架 |
2.4.3 复愈研究技术路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病房复愈性环境因子提取与体系构建 |
3.1 复愈性环境量表编制 |
3.1.1 研究对象与编制方法 |
3.1.2 量表编制与测试原理 |
3.1.3 量表测试与检验 |
3.1.4 量表简化与验证 |
3.2 复愈性环境因子初选 |
3.2.1 访谈准备 |
3.2.2 访谈设计 |
3.2.3 文本分析与结果 |
3.3 复愈性环境因子筛选 |
3.3.1 调研准备 |
3.3.2 调研过程 |
3.3.3 调研结果 |
3.4 复愈性环境因子体系构建 |
3.4.1 因子分级 |
3.4.2 因子检验 |
3.4.3 权重分配 |
3.4.4 体系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病房环境因子的复愈效应研究 |
4.1 实验准备 |
4.1.1 实验假设与被试 |
4.1.2 实验工具 |
4.1.3 实验设计 |
4.2 实验过程 |
4.2.1 虚拟现实实验 |
4.2.2 面部表情识别实验 |
4.3 实验结果 |
4.3.1 环境因素对心理压力复愈的效应 |
4.3.2 环境因素对情绪复愈的效应 |
4.3.3 环境因素对注意力复愈的效应 |
4.3.4 环境因素对复愈的综合效应 |
4.3.5 环境因素复愈作用框架对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病房环境复愈力预测模型建构 |
5.1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构建 |
5.1.1 构建原理 |
5.1.2 变量选取 |
5.1.3 模型构建 |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构建 |
5.2.1 BP神经网络概述 |
5.2.2 可行性分析 |
5.2.3 变量编码 |
5.2.4 参数设置 |
5.2.5 性能检验 |
5.2.6 模型对比 |
5.3 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与验证 |
5.3.1 真实值获取 |
5.3.2 模型应用 |
5.3.3 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语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1.3.1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3.2 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3.3 生存质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 |
1.6 研究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样本含量计算 |
2.3 研究工具 |
2.3.1 一般资料问卷 |
2.3.2 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VQOL-DVI) |
2.3.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2.3.4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
2.3.5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
2.4 资料收集 |
2.4.1 调查前的准备 |
2.4.2 调查方法 |
2.4.3 预调查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2.7 资料录入与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DR患者的一般情况 |
3.1.1 DR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 |
3.1.2 DR患者健康相关行为及临床相关资料 |
3.2 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 |
3.2.1 DR患者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
3.2.2 DR患者SCL-90 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
3.2.3 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
3.2.4 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
3.3 DR患者生存质量情况 |
3.3.1 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得分 |
3.3.2 不同病变类型DR患者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得分情况 |
3.3.3 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
3.4 DR患者应对方式情况 |
3.4.1 医学应对方式得分 |
3.4.2 不同病变类型DR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
3.4.3 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3.5 DR患者自我效能感情况 |
3.5.1 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 |
3.5.2 不同病变类型DR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情况 |
3.5.3 心理健康状况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
3.6 生存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 |
3.6.1 生存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
3.6.2 模型假设 |
3.6.3 模型检验及效果评价 |
第4章 讨论 |
4.1 DR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
4.1.1 人口社会学资料分析 |
4.1.2 健康相关行为及临床相关资料分析 |
4.2 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4.2.1 DR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概述 |
4.2.2 DR 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个体差异 |
4.3 DR患者视功能损害生存质量现状 |
4.4 DR患者医学应对现状 |
4.5 DR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 |
4.6 生存质量、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附录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4)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操作性定义 |
1.4 技术路线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结果 |
3.1 患者及主要照顾者一般资料 |
3.2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问卷得分情况 |
3.3 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单因素分析 |
3.4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
3.5 急性期脑出血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得分情况 |
3.6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单因素分析 |
3.7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多因素分析 |
3.8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情况 |
3.9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对应激反应的分层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现状 |
4.2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因素 |
4.3 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现状 |
4.4 主要照顾者希望水平影响因素 |
4.5 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 |
5 结论 |
6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
6.1 创新性 |
6.2 局限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应激反应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四、专家论证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学术会议 |
致谢 |
(6)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 |
1 研究背景 |
1.1 医患关系的困境 |
1.2 医患关系的促进 |
1.3 大健康时代的人文护理 |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情绪的评估及应用 |
2.2 人格的评估及应用 |
2.3 总结与启示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IPEQ-1)的研制 |
第一章 IPEQ-1 量表初稿的编制 |
1 量表的编制原则 |
2 量表的编制步骤 |
2.1 设立研究小组 |
2.2 量表的理论依据和方面 |
2.3 建立条目池 |
2.4 设计可操作性条目 |
第二章 IPEQ-1 量表的定性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一般资料 |
2.2 专家权威程度 |
2.3 专家积极系数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6 条目修订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3.2 IPEQ-1 量表编制的合理性 |
第三章 IPEQ-1 量表的定量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量的确定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调查结果 |
2.3 正式调查结果 |
2.4 量表考评结果 |
2.5 量表可行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IPEQ-2)的研制 |
第一章 IPEQ-2 量表初稿的编制 |
1 量表的理论依据和方面 |
2 建立条目池 |
3 设计可操作性条目 |
第二章 IPEQ-2 量表的定性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一般资料 |
2.2 专家权威程度 |
2.3 专家积极系数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6 条目修订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3.2 IPEQ-2 量表编制的合理性 |
第三章 IPEQ-2 量表的定量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量的确定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调查结果 |
2.3 正式调查结果 |
2.4 量表考评结果 |
2.5 量表可行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初步应用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者一般资料 |
2.2 住院患者IPEQ-1 量表评估检出情况 |
2.3 住院患者IPEQ-2 量表评估检出情况 |
2.4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评估情况 |
3.2 住院患者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
3.3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情况 |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肾移植概述 |
(一) 肾移植的历史与现状 |
(二) 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
(三) 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
(四) 肾移植的并发症 |
(五) 肾移植受者的心理问题 |
二、疾病不确定感概述 |
(一) 不确定感 |
(二) 疾病不确定感 |
(三) 疾病不确定感的表现 |
(四) 疾病不确定感的形成原因 |
(五) 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因素 |
(六) 疾病不确定感的测量工具 |
(七) 疾病不确定感的理论模型 |
(八) 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 |
三、应对方式概述 |
(一) 应对方式的理论 |
(二) 应对方式的测量工具 |
(三) 肾移植受者应对方式的现况 |
四、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五、不确定性容忍度概述 |
(一) 不确定性容忍度的相关概念 |
(二) 不确定性容忍度对个体的影响 |
(三) 不确定性容忍度的测量工具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及操作性定义 |
四、理论框架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一) 样本的纳入标准 |
(二) 样本的排除标准 |
(三) 样本量 |
二、研究工具 |
(一)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二)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 |
(三)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简版 |
(四) 应激评价量表 |
(五) 医学应对问卷 |
三、资料收集 |
(一) 资料收集过程 |
(二) 质量控制 |
四、统计方法 |
五、伦理性原则 |
第四章 结果 |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资料 |
(二) 研究对象的疾病统计学资料 |
二、研究对象疾病不确定感现状 |
三、研究对象的应对方式 |
四、研究对象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 |
五、研究对象对疾病的应激评价结果 |
六、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影响的因素分析 |
(一) 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影响的单因素分析 |
(二) 患者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一)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与其余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
(二) 应激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八、模型的检验 |
(一) 模型检验 |
(二) 模型修正 |
(三) 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四) 模型效应 |
第五章 讨论 |
一、肾移植受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一)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
(二) 研究对象临床疾病特征 |
二、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状况分析 |
(一) 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总体水平分析 |
(二)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 |
三、肾移植受者不确定性容忍度情况分析 |
四、肾移植受者应激评价状况分析 |
五、肾移植受者应对方式状况分析 |
六、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一) 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二) 疾病不确定感与应激评价的相关性 |
(三) 疾病不确定感与不确定性容忍度的相关性 |
七、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一) 应激评价是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中介因素 |
(二) 疾病不确定感与不确定性容忍度对评估阶段的影响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对临床护理工作启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UIS) |
附录3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简版(IUS-12) |
附录4 应激评价量表(SAM) |
附录5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 |
附录6 知情同意书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1 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理论研究进展 |
2.1.1 音乐治疗的定义 |
2.1.2 音乐与情绪的关系 |
2.1.3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路径 |
2.1.4 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理论模型 |
2.1.4.1 多重机制模型 |
2.1.4.2 音乐期待模型 |
2.1.4.3 音乐情绪的协同化理论和共鸣理论 |
2.1.5 音乐治疗理论 |
2.1.5.1 诺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法 |
2.1.5.2 音乐引导意象法 |
2.1.5.3 节奏听觉刺激治疗和达尔克罗兹节奏教学的临床应用 |
2.1.5.4 行为矫正音乐治疗 |
2.1.5.5 完形音乐治疗 |
2.1.5.6 心理动力取向音乐治疗 |
2.1.5.7 发展音乐治疗法 |
2.1.5.8 听觉统合治疗 |
2.1.5.9 中医音乐疗法 |
2.2 应用研究进展 |
2.2.1 音乐治疗对治疗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2 音乐治疗对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
2.2.3 音乐治疗对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
2.2.4 音乐治疗对重大手术后干预不良情绪的研究进展 |
2.3 实验研究进展 |
2.3.1 国外研究概况 |
2.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3.1 实验工作假设 |
3.2 实验设计 |
3.3 实验设备与生理指标 |
3.3.1 实验设备 |
3.3.1.1 音乐刺激实验材料 |
3.3.1.2 生理指标测量用工具 |
3.3.2 相关生理指标 |
3.4 实验对象 |
3.4.1 被试纳入标准 |
3.4.2 被试排除标准 |
3.5 实验室与实验条件控制 |
3.5.1 实验室基本情况 |
3.5.2 实验条件控制措施 |
3.6 实验步骤 |
3.7 信号记录与数据处理 |
3.8 实验结果 |
3.8.1 皮肤电导 |
3.8.2 心率 |
3.8.3 呼吸频率 |
3.8.4 呼吸幅度 |
3.8.5 心率变异性 |
3.8.5.1 时域分析法 |
3.8.5.1.1 SDNN指标 |
3.8.5.1.2 rMSSD指标 |
3.8.5.1.3 pNN50指标 |
3.8.5.2 频域时域分析法 |
3.8.5.2.1 LF/HF指标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不同调式的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1 宫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2 商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3 角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4 徵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1.5 羽调音乐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 |
4.2 与现有研究结果对比 |
4.2.1 皮肤电导 |
4.2.2 心率 |
4.2.3 呼吸频率 |
4.2.4 呼吸幅度 |
4.2.5 心率变异性 |
4.3 实验结果对音乐治疗临床应用的启示 |
4.3.1 音乐应用于抑郁症治疗的启示 |
4.3.2 音乐应用于治疗焦虑症的启示 |
4.3.3 音乐应用于治疗失眠的启示 |
4.3.4 音乐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启示 |
第五部分 建议 |
5.1 加强中国民乐的实验心理研究意识 |
5.2 进一步加强和普及民族音乐教育 |
5.3 对音乐影响生理、心理的研究方法改进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9)癌症患者心理应激与医患关系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简表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癌症流行病学的现状 |
1.1.2 癌症患者心理应激研究现状 |
1.1.3 癌症患者心理应激与医患关系 |
1.1.4 心理干预方法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路线 |
1.4 相关概念 |
1.4.1 心理应激 |
1.4.2 心理干预 |
1.4.3 医患关系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2.1 样本来源 |
2.2.2 纳入标准 |
2.2.3 排除标准 |
2.2.4 退出标准 |
2.3 研究工具 |
2.3.1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2.3.2 症状自评量表 |
2.3.3 焦虑自评量表 |
2.3.4 抑虑自评量表 |
2.3.5 医患关系量表 |
2.4 研究方法 |
2.4.1 随机分组 |
2.4.2 心理干预方法 |
2.5 资料收集 |
2.6 质量控制 |
2.6.1 设计阶段 |
2.6.2 调查阶段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SCL-90、SAS、SDS、PDRQ-13 评分情况比较 |
3.2.1 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 总分、SAS、SDS和PDRQ-13 评分比较 |
3.2.2 对照组干预前后SCL-90 九项因子评分比较 |
3.2.3 实验组干预前后SCL-90 总分、SAS、SDS和PDRQ-13 得分比较 |
3.2.4 实验组干预前后SCL-90 九项因子评分 |
3.2.5 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 总分、SAS、SDS和PDRQ-13 评分情况比较 |
3.2.6 干预前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 九项因子评分比较 |
3.2.7 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 总分、SAS、SDS及PDRQ-13 评分比较 |
3.2.8 干预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CL-90 九项因子评分比较 |
3.3 PDRQ-13 与SAS、SDS、SCL-90 总分及九项因子评分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3.3.1 干预前PDRQ-13 与SAS、SDS、SCL-90 总分及九项因子评分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3.3.2 干预后PDRQ-13 与SAS、SDS、SCL-90 总分及九项因子评分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 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心理应激状况的影响 |
4.3 癌症患者干预前后对医患关系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
4.4 癌症患者心理应激与医患关系满意度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
前言 1.1 |
研究背景 1.2 |
课题相关概念 1.3 |
研究内容 1.4 |
研究目的 1.5 |
研究意义 第2章 |
资料与方法 2.1 |
研究对象 2.2 |
研究方法 2.3 |
资料的统计分析 第3章 |
结果 3.1 |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结果 3.2 |
跳楼自杀结果 3.3 |
使用锐器自杀结果 3.4 |
自缢结果 3.5 |
吞服药物自杀结果 3.6 |
人文环境结果 第4章 |
讨论 4.1 |
住院患者自杀一般情况分析 4.2 |
住院患者自杀环境特征分析 4.3 |
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4 |
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防护措施 第5章 |
小结 5.1 |
研究结论 5.2 |
研究局限性 5.3 |
研究创新 5.4 |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患者护理安全事件登记(报告)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个人简介 |
四、58例住院病人心理问题及心理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压力与应对模式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研究[D]. 李雪霏. 河北大学, 2021(09)
- [2]医院病房室内环境复愈力研究[D]. 高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邢欢.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4]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主要照顾者心理应激反应与希望水平相关性研究[D]. 许慧娜. 郑州大学, 2020(02)
- [5]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6]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D]. 孟艳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肾移植受者疾病不确定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 韩梦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中国古典音乐对聆听者生理心理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裕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癌症患者心理应激与医患关系相关性研究[D]. 黄萍. 南华大学, 2019(01)
- [10]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自杀环境安全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 望运丹. 长江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