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大学生人性观差异调查研究

京港大学生人性观差异调查研究

一、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茵琪(Ngyanki)[1](2020)在《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分析比较香港和广州在校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探索香港与广州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两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提出进一步完善两地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减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提高预防心理危机工作水平的对策。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和香港3所综合院校1038名大学生,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家庭关怀度指数量表(APGAR)和中医五态人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通过t检验、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结果:本次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8.86%,其中香港450例(43.35%),广州588例(56.65%)。(1)按SCL-90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44例,占总数的32.00%,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未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329)。广州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异常162例,占总数的27.55%,其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大学生的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月收入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39)。(2)SCL-90因子得分显示,香港大学生中,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未发现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的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偏执因子、精神因子、其它因子和总分均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中,强迫因子、人际关系因子、抑郁因子、焦虑因子、敌对因子、恐怖因子得分大部分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偏执因子得分大部分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分中,躯体化因子、偏执因子和精神因子高于与全国常模得分,人际关系因子、焦虑因子和恐怖因子低于与全国常模得分(P<0.05)。(3)按自杀意念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66例,占总数的15.49%,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父母婚姻现状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不同家庭氛围的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广州大学生中有自杀意念72例,占总数的12.37%,其中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未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按家庭关怀度量表测评结果显示,香港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240例,占总数的53.33%,其中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性别、学院、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广州大学生中家庭关怀度障碍474例,占总数的80.61%,其中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氛围、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障碍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不同年级、学院、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婚姻现状、家庭月收入的大学生家庭关怀度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按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结果显示,太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4.02±4.93,香港大学生10.92±4.21;少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77±4.61,香港大学生13.81±4.60;阴阳和平得分中,广州大学生为8.51±2.21,香港大学生7.25±2.70,;少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16.84±3.05,香港大学生15.20±3.75;太阴得分中,广州大学生8.78±6.86,香港大学生9.41±6.15;经统计检验,广州与香港在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与全国常模得分比较中,香港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阳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广州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得分中,太阳、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得分高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太阴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中医五态人格得分。(6)在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影响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是香港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44.818,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366,P=0.013)、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2.918,P=0.005)、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2.783,P=0.002)、年级(OR=2.611,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对本专业满意(OR=0.237,P<0.001)、性别(OR=0.294,P=0.001)、有宗教信仰(OR=0.465,P=0.022)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在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logistic模型中,单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独生子女、父母婚姻、家庭氛围、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是学生会干事、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有宗教信仰、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影响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年级、性别、学院、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对本专业满意、曾补考和(或)留过级、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是否谈恋爱、恋爱受到别人干涉、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是广州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曾有服药或割腕等自伤或自杀行为(OR=43.523,P<0.001)、目睹过父母暴力打斗情景(OR=36.141,P<0.001)、恋爱受到别人干涉(OR=11.730,P<0.001)、曾补考和(或)留过级(OR=4.093,P<0.001)、学院(OR=1.910,P<0.001)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年级(OR=0.504,P=0.008)、谈恋爱(OR=0.259,P<0.001)、性别(OR=0.151,P<0.001)、对本专业满意(OR=0.078,P<0.001)、每天上网时间>6小时(OR=0.073,P<0.001)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香港和广州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认知障碍、自卑、抑郁苦闷、家庭关怀度障碍、自杀意念等问题,且检出率较高。香港大学生在认知障碍、自卑感、忧郁苦闷心境等问题较广州大学生更为严重,同时香港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比广州大学生更严重,若未得到良好开导,容易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在SCL-90心理状况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正常水平,但广州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正常水平。在中医五态人格得分方面,香港大学生性格较随和、沉着冷静、善于辨认是非、自我警惕性较强、不易患得患失、但进取心较差、抗打击能力弱,广州大学生进取心和抗打击能力强、自我警惕性较低、稳定性较强、有奉献精神、但易盲信别人。家庭情绪氛围、个人经历、宗教信仰和个人不良习惯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父母暴力打斗、恋爱受别人干涉和重大事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与宣教,合理引导大学生恋爱与情感依恋,鼓励父母采用关爱、和谐家庭情绪氛围与鼓励的教养方式,综合多途径、个性化、针对性的方式预防和控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汪大贺[2](2020)在《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文中研究表明1977——1993年,是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历史转型时期,也是文学中知识分子叙事的繁盛期。“文革”结束后,政治话语赋予了知识分子“人民”身份,也激发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知识分子力图重新确立人的主体地位,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成为启蒙话语和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从对极左政治的批判和反思开始,知识分子试图寻求独立的介入立场和思想话语。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讨论的发生,体现了知识分子力图挣脱政治依附性,寻求自身价值话语的艰难探索。但历史并没有给知识分子主体话语的发展以充分的空间,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逐渐边缘化,理想人性的探寻被商品社会的现实所击碎,文学中的知识分子精神也逐渐跌落。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下,社会地位呈现出“边缘——中心——边缘”的位移,知识分子话语表现为从重建主体的普遍共识到多元分化的过程。以人性、主体性为核心的价值理性追寻逐渐让位于以经济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崇高和理想淹没于日常,生命深处的价值探寻被过度释放的欲望叙事所遮蔽,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泯然于众。本文以1977——1993年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具体文本多重视角出发,探讨现代化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的身份属性、文化/文学观念之间的关系,剖析知识分子精神变迁的制度性、结构性力量,并从理论探索和文本表现两个层面,呈现出知识分子主体重建与失落的历史脉络。本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身份和话语论,主要对知识分子社会主体身份的形成和主体理论话语建构的历史进行剖析。“文革”结束后对知识分子政策调整,是知识分子主体地位形成的根本因素,也是知识分子题材热形成的直接原因。新时期知识分子小说的创作观念、表现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与政治话语的设定高度呼应。但知识分子也没有完全图解政治,人道主义和文学主体性论争体现了知识分子寻求自身价值话语的努力。知识分子首先突破了“人道主义”的理论禁区,力图把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普遍人性、共同人性和共同美整合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为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人道主义开辟了道路。但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人道主义的讨论被迫中止,但知识分子追求主体性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随后发生的文学主体性讨论,是把人道主义问题美学化的一次话语实践。知识分子试图以“美的自由王国”来规避主体话语探索的风险,并以文学主体性来承载人的主体性,以继续实践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从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和群体分化日益凸显。王蒙“躲避崇高”论的抛出,点燃了知识分子积攒已久的情绪,引发了人文精神大讨论。讨论中,知识分子的立场分化极为明显:人文精神提倡者,也是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坚守者,依然倡导终极价值、人的尊严和权力,并试图以反物化的启蒙来维系市场经济下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和主体地位;而反对者则以历史经验主义的乐观和后现代的反宏大叙事立论,批评人文精神提倡者主体梦想的虚妄和“知识——权力”的潜在意识。躲避崇高、消解神圣、逃避理想既是他们反对主体性的话语武器,也是知识分子群体理想主义和主体想象分化、破灭的典型体现。这次讨论是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最后一次为主体性展开的讨论,以此为标志,中国知识分子及其文学的中心地位成为时代的背影,淹没在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下编为观念和形象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叙事经历了主体重建和跌落的“三部曲”。在第一个转型期,即“文革”结束至80年代中期,知识分子以神圣受难者形象回归文学现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以苦难历史的审美化、神圣化叙述,确证知识分子启蒙话语和启蒙身份的合法性,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完成了主体重建的第一步;随后,知识分子叙事以人性解放和个性张扬为主旨,个人主义、自由意志、爱情伦理、性的书写和生命意识得以复苏和高扬,文学中的人性话语日渐丰富和深入,形成了主体性实践探索的高潮;而在第二个社会转型期,即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群体和思想产生了分化。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大众文化冲击了知识分子的主体想象,在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叙事中,理想主义和昂扬斗志消退,过度释放的欲望展现了人性之恶,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冲突中呈现出精神上无所寄托的漂浮状态。同时,知识分子此前热切渴望的现代化成为社会现实,但经济发展与精神跌落的巨大反差,使知识分子产生了现代化的焦虑。文学中知识分子叙事的观念和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体性泯然于众,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和理性精神日渐跌落。

金纬[3](2019)在《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大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机制的不断完善,使得高校建筑逐渐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教育职责。然而大学教育实践的场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教学楼、图书馆等传统的教学区内,以高校学生宿舍为中心的的学生生活区也是体现高校教育理念的重要阵地。反思高校宿舍建筑设计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在宿舍生活中全面综合的成长和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论文选题的背景原因和实际意义,界定并阐释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和范围,同时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高校学生的需求类型特点和建设标准概况,回顾了国内外高校宿舍发展的历程,总结当前我国高校宿舍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从实地案例调研和居住个案调查两个方面出发,对深港两地的部分高校宿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分析,对比两地的居住状况和特点,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和学生使用反馈得出宿舍建筑的设计不足之处,为设计要点思考提供论据。第四部分以前面的调研分析成果为基础,从基本生活、环境育人和注重隐私三个角度分点论述,并总结相应的关于功能布局、教育理念和空间划分等方面设计策略和建议。通过对高校宿舍的研究,不仅是对行为、空间、心理等传统建筑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也是对影响高校校园建筑设计的内在动力和其他更广义影响因素的发掘尝试,更是对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结果的“任务书制定”等标准问题的探讨。

徐浙宁[4](2015)在《“90后”青少年人性观实证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着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张丽彩[5](2013)在《高中生公平敏感性、人性观与公平行为的关系及培养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中生公平敏感性、人性观和公平行为的现状与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公平敏感性与人性观、公平敏感性与公平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公平敏感性量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和简化版最后通牒游戏程序为测试工具,在内蒙古通辽市某高中选取了525名在校高中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年级被试在公平敏感性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一年级的公平敏感性显着高于高三年级;高二年级的公平敏感性显着高于高三年级。公平敏感性的三个分维度在年级方面也都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受害者公平敏感性和观察者公平敏感性维度上,高一年级得分显着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得分;在受益者公平敏感性上,高一年级得分显着高于高三年级。在性别、是否独生方面公平敏感性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2、人性观方面,女生与男生在值得信任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愤世嫉俗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着差异,独生子女的愤世嫉俗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在人性观愤世嫉俗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一年级愤世嫉俗得分显着高于高二和高三年级。值得信任的得分在不同母亲学历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母亲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的值得信任得分显着高于母亲学历为大专或大学以上的学生。3、高中生受害者公平敏感性与愤世嫉俗之间存在极其显着的正相关,r=0.318。受害者公平敏感性与值得信任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0.108。受益者公平敏感性与值得信任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117。4、最后通牒游戏中,大部分高中生作为出价者时会考虑公平原则,而且部分高中生会做出有损自己利益的利他行为。作为应答者时,高中生不仅会考虑不公平的结果,还会考虑出价者行为背后的意图。5、四种不同类型的被试中,公平敏感型被试在做决策时更多地考虑行为背后的意图;自私自利型被试在做决策时考虑的更多的是公平结果;大公无私型被试对不公平结果和意图的容忍程度较高。

汤素娥[6](2013)在《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文中提出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大学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实践起着支配作用。长期以来,内地与港澳地区的大学生受社会、学校、家庭等社会关系和当前社会发展所处的世情、国情、区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两个不同群体的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差异,呈现多元性和分散化的趋势。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既有各自历史文化的浸润,也有“一国两制”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更有两地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具体举措和途径上的不同进路。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同和问题,查摆影响两地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因素,全面分析,采取相对应的举措。如何培植相互包容心态,增进双方的认同感,最大化地缓解因价值观差异而引起的矛盾对冲。如何消弭两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隔阂壁垒,提升港澳大学生通识教育、国情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正当性。如何大力探索在内地大学生群体开展对港澳实情的区情教育,都应然成为两地思想教育工作者急切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从上述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个例访谈等研究方法,系统处理数据,比较分析了内地大学生和港澳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同点,从社会情境视域就两地大学生价值观差异的原因和影响进行了全面诊断,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俞超,王军[7](2013)在《“90后”大学生人性观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使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对717名"90后"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男生较女生更加的愤世嫉俗,女生较男生在人际信任水平上更高;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性观没有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人性的愤世嫉俗因子上有显着差别,在值得信任因子上差异不显着;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人性观值得信任因子上存在差异;缺损家庭与正常家庭大学生人性观无显着差异。

闫冰洁[8](2012)在《军人人性哲学观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性是指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类特有的内在和外在的规定性,是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人性观是对人性的基本观点、看法和所持的态度。大量研究表明,人性哲学观就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模式的看法。人性哲学观与心理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职业军人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人群,客观上使其具有了特殊的人性观,军人的人性哲学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官兵的心理健康程度。此外,由于军人的自身特点,官兵的人性哲学观间接反映出群体价值观和军人信念,良好的军人人性哲学观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本要素。这就迫切需要部队心理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现代官兵基本的人性哲学观现状,以更好的促进和引导部队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权利观。本研究对官兵的人性哲学观特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图了解官兵的人性哲学观现状,为有效和科学地进行心理干预和帮助部队官兵树立正确的人性哲学观起到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作用。本研究选取南京军区所属的基层官兵1040人为研究对象。整群抽样空军地勤556人,空军飞行员142人,陆军342人。采用自编人口学变量调查表(年龄、军龄、是否独生子女、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兵种、军衔等级)进行人口学资料收集。运用人性哲学量表(PHN)、人性哲学修订量表(RPHN)、生活事件量表(LE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作为测量工具进行测查。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军人人性哲学测评总体情况,军人PHN、RPHN测评各因子情况,各因子标准差都偏大,甚至超过平均值。2.不同军龄、文化程度、军种、军衔的军人的PHN、RPHN各因子有显着差异。3.军人的PHN和RPHN各因子与EPQ的神经质、内外向、精神质和掩饰性多数因子相关显着(r=-0.254**0.044,P<0.05,P<0.01);军人的PHN和RPHN各因子与LES各因子多数相关显着(r=-.170**0.047,P<0.05,P<0.01);军人的PHN和RPHN各因子与SCL-90各因子多数相关显着(r=-.284**0.046,P<0.05, P<0.01)。4.以人性哲学因子为因变量,LES、EPQ、SCL-90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上述各变量对军人人性哲学观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标准化回归系数也分布在-0.25~0.25之间。5.军人人性哲学观的路径分析显示,生活事件、个性和心理健康部分因子对军人人性哲学观有直接的影响效应,疏离指数分布在0.72~0.91之间,此外,生活事件通过个性和心理健康对人性哲学观具有间接影响效应。通过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军种、不同军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军龄军人的人性哲学观有差异。2.军人人性哲学观与军人个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3.军人个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水平对军人人性哲学观有显着影响。4.军队心理工作需对不同军种、不同军衔、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军龄军人采取有差别的工作方式,此外,培养良好的军人人性哲学观可以从心理健康、个性和生活事件等变量的干预入手开展工作,相应的,对军人人性哲学观的干预也可以对后三者有积极影响。

俞超[9](2011)在《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人性观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探讨人性观必然要联系到人性教育最早的场所即家庭。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分析了各个变量因子之间内在的关系,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大学生人性观、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在性别、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生源地、不同录取批次、不同年级等人口学要素上存在多种显着差异。(2)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与人性观的愤世嫉俗因子有显着负相关,且家庭实际适应性对愤世嫉俗因子有线性的预测作用;家庭适应性与值得信任因子有显着正相关,家庭亲密度与值得信任因子也显示出正相的相互关系;理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性观各因子均无显着相关。(3)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不但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相关,而且有显着的线性预测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存在显着负相关。(4)大学生人性观的愤世嫉俗因子与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以及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惩罚严厉有显着正相关且母亲过干涉、过保护因子与愤世嫉俗因子之间还存在线性预测关系;值得信任因子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有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有显着负相关。最后,依据研究结论,对家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理论和实践建议。

李蕊[10](2011)在《中学生的人性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性即人的本质或本性,对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就是人性观,其是个体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现象。作为中学生,人性观是在现在所处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家长和教师,只有科学地认识学生的人性,并基于对学生人性发展水平的把握合理地选择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育学生和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学生人性的发展、丰富和完善。本文研究运用《人性的哲学量表》(84项原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00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和双亲受教育程度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1.中学生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认为人是可以相信的、利他的、独立的、有信心的,有差异的,可变化的。2.女生与男生相比,女生对于人性持更为积极的态度,认为人是可信的、可理解的,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同情心、对他人更多无私的关心,更强的利他意愿;女生更倾向于认为人是复杂的、多变的。3.独生中学生在面临社会求同趋势的时候会更加坚持自己信念,非独生中学生则会更依赖并顺从于群体或权威人物;独生中学生更倾向于理解自己,更有信心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4.城市的中学生更加认为人是独立自主的,有差异的,多变的;农村的中学生更加简单、纯朴,认为人应该随大众,人是一样的,简单的。5.初一年级的中学生对人性看法更加积极,认为人是可以相信的。高二年级的中学生对人性的看法更加清晰。6.低年龄段的中学生更加认为人是可以相信的;高年龄段的中学生更加认为人是复杂的。7.父母亲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学生更加独立自主,更加自信;更加相信自己的努力。8.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情况比较严重,人数呈上升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年级、年龄上。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长,高年级和高年龄段的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9.中学生的人性观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人复杂和强迫、人际关系、偏执及总分上存在显着相关;人变异和躯体化、偏执及总分上存在显着相关。

二、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2.2 调查方法与样本量计算
    2.3 调查内容与工具
    2.4 研究内容
    2.5 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1.1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1.2 香港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1.3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1.4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1.5 香港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1.6 香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2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
        3.2.1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人口学资料
        3.2.2 广州高校大学生SCL-90 测评结果
        3.2.3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情况
        3.2.4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家庭关怀度情况
        3.2.5 广州高校大学生的中医五态人格测评情况
        3.2.6 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分析
        3.3.1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3.3.2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3.3.3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情况的比较
        3.3.4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家庭关怀度的比较
        3.3.5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中医五态人格比较
        3.3.6 香港与广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分析
    4.1 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2 造成两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3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及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4.3.1 中医五态人格的认识
        4.3.2 两地大学生在中医五态人格量表测评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第五章 建议
    5.1 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
    5.2 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5.3 优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手段
    5.4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国德育文化教育相结合
    5.5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中医学相结合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英文缩略词
个人学习经历
致谢
综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2)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写作思路
上编 身份和话语的重建
    第一章 知识分子政策与知识分子题材热
        第一节 知识分子政策与知识分子叙事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政策调整与知识分子的命运转折
        第三节 政策转折期的知识分子题材热
    第二章 独立话语的探寻——从人道主义到文学主体性
        第一节 “人”的话语确立及其论争
        一、禁区的突破
        二、话语的发生和讨论的焦点
        三、权威话语的介入与讨论的转折
        第二节 文学主体性及其论争
        一、人道主义的美学化
        二、文学主体性的理论建构及其论争
        三、“偏移”的文论与启蒙的理想
    第三章 躲避崇高——知识分子的分化和边缘化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分化
        一、知识分子的分化
        二、知识分子的思想分化
        第二节 话语的分裂——重建共识与去中心化
        一、反物化的启蒙话语
        二、“去中心化”的立场
    小结 从“人的觉醒”到“主体的跌落”
下编 观念与形象的嬗变
    第四章 由“苦难”而“神圣”——知识分子叙事的英雄想象
        第一节 归来的英雄
        第二节 升华的苦难
    第五章 从“人性”到“个性”——知识分子叙事与“人的解放”
        第一节 从“大写的人”到“个体的人”
        第二节 复苏的情与欲
        第三节 生命意识的书写
        一、生命感性的浮现
        二、生命激情的迸发
    第六章 知识分子的主体萎缩与精神困顿
        第一节 消退的理想
        第二节 升腾的欲望
        一、物欲:从困顿到迷失
        二、情欲:爱与性的分离
        第三节 文化的迷茫与现代化的焦虑
结语 时代·文学与知识分子的选择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后记

(3)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4.1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1.4.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与流程
第二章 高校学生宿舍需求的认知和思考
    2.1 高校学生宿舍相关基本要素的概述
        2.1.1 高校学生对生活区的需求类型
        2.1.2 学生生活区及宿舍的功能关系
        2.1.3 学生宿舍建设标准的变化
    2.2 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对高校学生宿舍的影响
        2.2.1 西方高校学生宿舍发展历程及特点
        2.2.2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发展历程及特点
        2.2.3 我国高校学生宿舍现状及问题
    2.3 相关建筑理论应用对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影响
        2.3.1 建筑心理学与高校学生宿舍
        2.3.2 行为建筑学与高校学生宿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港两地高校学生宿舍的实地案例调研
    3.1 调研的概况和说明
        3.1.1 调研的对象
        3.1.2 调研的内容
    3.2 调研对象所在城市的地域背景和发展特点
        3.2.1 地理环境
        3.2.2 经济条件
        3.2.3 教育背景
        3.2.4 政策规范
    3.3 深圳大学后海校区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3.1 深圳大学风槐斋学生宿舍
        3.3.2 深圳大学乔相阁学生宿舍
        3.3.3 深圳大学南区秋瑟、冬筑学生宿舍
    3.4 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5 南方科技大学湖畔书院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6 深圳大学城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6.1 深圳大学城北京大学燕园学生宿舍
        3.6.2 深圳大学城哈尔滨工业大学荔园学生宿舍
    3.7 香港中文大学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7.1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学生宿舍
        3.7.2 香港中文大学伍宜孙书院学生宿舍
    3.8 香港理工大学何文田学生宿舍的调研分析
    3.9 两地高校宿舍案例调研的综合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学生宿舍居住状况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的概况和说明
        4.1.1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4.1.2 调查的内容
        4.1.3 调查的方法
    4.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4.2.1 前期搜集的居住条件基础信息
        4.2.2 根据问卷整理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调查的总结与思考
        4.3.1 使用功能的布置问题
        4.3.2 居住环境的认同问题
        4.3.3 空间边界的划分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学生宿舍设计因素的总结
    5.1 满足学生基本生活条件的设计因素总结
        5.1.1 校园选址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5.1.2 校园总体规划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5.1.3 学生生活区规划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5.1.4 宿舍单体建筑布局方式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5.1.5 宿舍单体使用功能类型对于宿舍生活的影响
    5.2 承担高校课外育人职责的设计因素总结
        5.2.1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5.2.2 建筑空间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5.2.3 教育理念与个体之间的环境教育作用
    5.3 重视学生个人隐私的设计因素总结
        5.3.1 降低接触面的设计改善措施
        5.3.2 增强领域感的设计改善措施
        5.3.3 利用消极空间的设计改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附录
致谢

(4)“90后”青少年人性观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界定
        1. 人性观
        2. 社会性因素
        3. 日常生活状态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青少年人性观的总体特点
        1.“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主导人性观
        2. 青少年对他人的“信任”相对偏低
    (二)影响青少年人性观的社会性因素
        1. 性别
        2. 年级
        3. 周边治安
        4. 家庭经济条件
    (三)青少年人性观与日常生活状态的关系
        1. 人性观与网络生活
        2. 人性观与社会生活
        3. 人性观与精神状态
四、结论与启发

(5)高中生公平敏感性、人性观与公平行为的关系及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公平敏感性
        1.1.1 对公平、公正概念的界定
        1.1.2 公平敏感性的定义
        1.1.3 公平敏感性的研究现状
    1.2 人性观
        1.2.1 人性
        1.2.2 人性观
        1.2.3 西方人格理论中的人性观
        1.2.4 人性观的相关研究
    1.3 公平偏好
        1.3.1 公平偏好的理论基础
        1.3.2 博弈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意义
2 问题提出和研究假设
    2.1 问题提出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工具
        3.1.1 公平敏感性量表
        3.1.2 人性哲学修订量表
        3.1.3 简化版最后通牒游戏
    3.2 研究被试
    3.3 研究程序
4 结果
    4.1 公平敏感性问卷在高中生群体中的适用性
    4.2 公平敏感性、人性观的结果
        4.2.1 整体状况
        4.2.2 差异分析
        4.2.3 相关分析
    4.3 公平敏感性和公平行为的分析
        4.3.1 公平行为的分析
5 讨论
    5.1 高中生公平敏感性的特点
        5.1.1 高中生公平敏感性的整体情况
        5.1.2 高中生公平敏感性差异分析
    5.2 高中生人性观的特点
        5.2.1 高中生人性观的整体情况
        5.2.2 高中生人性观的差异分析
    5.3 高中生公平敏感性和人性观的关系
    5.4 高中生公平行为的特点
6 结论
7 教育启示
8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由及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前景
    三、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难点
第二章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一) 价值观
        (二) 社会情境因素
        (三) 内地大学生与港澳大学生
    二、 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关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的比较研究
    一、 实证比较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一) 问卷设计及其合理性
        (二) 问卷发放和收集
    二、 人生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差异
    三、 政治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差异
    四、 道德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差异
    五、 消费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和港澳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和港澳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差异
    六、 教育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和港澳大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差异
    七、 婚恋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和港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和港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差异
    八、 职业价值观比较
        (一)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共性
        (二)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差异
第四章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偏差的社会情境因素分析
    一、 宏观社会情境:公共生活因素的影响
        (一) 政治生活的影响
        (二) 经济生活的影响
        (三) 文化生活的影响
    二、 中观社会情境: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一) 教育理念的影响
        (二) 重视程度的影响
        (三) 教育方式的影响
    三、 微观社会情境:个人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 家庭氛围的影响
        (二) 培养能力的影响
        (三) 家校互动的影响
第五章 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的启示
    一、 政府:统筹通识教育和区情教育,促进两地大学生的价值体认
        (一) 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
        (二) 建立有力的激励机制
        (三) 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
        (四) 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估机制
    二、 社会:发挥浸染作用,培育两地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氛围
        (一) 强化规章制度的预警与规范功能
        (二) 深挖社会正能量的辐射作用
        (三) 扩大新兴媒体的宣传实效
        (四) 凝聚社会各界的帮扶力量
    三、 学校:增创主导功能,提升两地大学生价值观健康发展实效
        (一) 丰富课堂内涵
        (二) 营造教育氛围
        (三) 抢占宣传阵地
        (四) 打造师资队伍
    四、 家庭:发挥模范作用,为子女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树立榜样
        (一)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 培养子女的独立品质
        (三) 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
    五、 齐抓共管,搭建“四方五共”的育人长效机制
        (一) 人才共育
        (二) 过程共管
        (三) 资源共创
        (四) 环境共建
        (五) 责任共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获奖

(7)“90后”大学生人性观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统计处理
2 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人性观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3.2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性观没有显着差异
    3.3 不同年级大学生人性观存在差异
    3.4 不同录取批次大学生人性观值得信任因子存在差异
    3.5 缺损家庭与正常家庭大学生人性观无显着差异
4 结语

(8)军人人性哲学观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摘要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人性哲学观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人性哲学观的研究现状
    1.3 人性哲学观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思路
    1.6 技术路线
2 军人人性哲学观特点的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与方法
        2.3.1 研究工具
        2.3.2 调查方法
        2.3.3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军人人性哲学测评总体情况
        2.4.2 不同军龄的军人 PHN、RPHN 的结果比较
        2.4.3 不同文化程度的军人 PHN、RPHN 的结果比较
        2.4.4 不同军种的军人 PHN、RPHN 的结果比较
        2.4.5 不同军衔的军人 PHN、RPHN 的结果比较
    2.5 讨论
        2.5.1 军人人性哲学观总体测评情况
        2.5.2 不同军龄军人人性哲学观存在显着差异
        2.5.3 不同文化程度军人人性哲学观存在显着差异
        2.5.4 不同军种军人人性哲学观存在显着差异
        2.5.5 不同军衔军人人性哲学观存在显着差异
3 军人人性哲学观与 EPQ、SCL-90 和 LES 的关系研究
4 军人人性哲学观的影响因素路径模型建立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与方法
        4.3.1 研究工具
        4.3.2 调查方法
        4.3.3 统计学方法
    4.4 研究结果分析
        4.4.1 SCL-90 部分因子对生活事件总分的回归
        4.4.2 EPQ 因子对生活事件总分的回归
        4.4.3 生活事件、个性、心理健康对军人人性哲学观的影响路径模型
    4.5 讨论
5 总讨论
    5.1 关于军人人性哲学观的特征
    5.2 关于军人人性哲学观的发展
    5.3 个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等均是军人人性哲学观的相关影响因素
6 结论
7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7.1 本研究的创新点
    7.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军人人性哲学观及其影响因素概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情况
附录

(9)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关于人性观的相关研究综述
        1.1.1 古今中外关于人性观概念的探讨
        1.1.2 心理学对人性观的理论研究
        1.1.3 心理学关于人性观的实证研究
        1.1.4 人性观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2 关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1.2.1 父母养育方式的内涵
        1.2.2 父母养育方式的类型
        1.2.3 父母养育方式的实证研究
    1.3 关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综述
        1.3.1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概念
        1.3.2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1.4 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对象
    2.4 研究工具
        2.4.1 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Revised 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Scale)
        2.4.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2.4.3 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 (FACESⅡ-CV)
    2.5 研究程序
        2.5.1 选取问卷
        2.5.2 组织现场测量
        2.5.3 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大学生人性观、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现状
        3.1.1 大学生人性观状况
        3.1.2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状况
        3.1.3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
    3.2 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相互关系
        3.2.1 大学生人性观、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3.2.2 大学生人性观、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相互关系的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4.1 大学生人性观、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人性观的基本特点
        4.1.2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基本特点
        4.1.3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基本特点
    4.2 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4.2.1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性观各因子显着相关
        4.2.2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显着相关
        4.2.3 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多个因子与人性观各因子显着相关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5.2.1 大力倡导健康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5.2.2 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附录B:父母养育方式量表
附录C: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学生的人性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文献综述
    1. 人性和人性观综述
    2. 心理健康综述
    3. 相关研究综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
        (2) 研究方法
    2. 研究对象
三、研究结果
    1. 中学生的人性现状
    2. 差异比较
        (1) 性别差异
        (2) 是否独生差异
        (3) 城市农村差异
        (4) 年级差异
        (5) 不同年龄段差异
        (6)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差异
    3. 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 总体状况
        (2) 心理问题的阳性情况
        (3) 与全国中学生常模比较
    4. 差异比较
        (1) 性别差异
        (2) 是否独生差异
        (3) 城市农村差异
        (4) 年级差异
        (5) 不同年龄段差异
        (6) 父母亲受教育程度不同差异
    5. 中学生的人性观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1. 中学生人性观的总体分析
    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分析
    3. 中学生人性观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四、北京、香港两地大学生人性观差异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港两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影响因素及其比较研究[D]. 吴茵琪(Ngyank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新时期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1977-1993)[D]. 汪大贺. 吉林大学, 2020(04)
  • [3]高校学生宿舍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与反思 ——以深港两地高校为例[D]. 金纬. 深圳大学, 2019(01)
  • [4]“90后”青少年人性观实证研究[J]. 徐浙宁. 青年研究, 2015(01)
  • [5]高中生公平敏感性、人性观与公平行为的关系及培养研究[D]. 张丽彩. 天津师范大学, 2013(04)
  • [6]基于社会情境因素的内地与港澳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D]. 汤素娥. 暨南大学, 2013(S2)
  • [7]“90后”大学生人性观的调查研究[J]. 俞超,王军. 科技创新导报, 2013(02)
  • [8]军人人性哲学观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闫冰洁.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1)
  • [9]大学生人性观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关系研究[D]. 俞超. 安徽工业大学, 2011(02)
  • [10]中学生的人性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李蕊. 曲阜师范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京港大学生人性观差异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