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毒农药何时远离菜篮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善[1](2019)在《吴江农资公司农药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中国农药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和动态调整,市场供需结构发生转变。受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上游基础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及农药中间体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农药价格整体冲高,加上管理新政、环保重压态势以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农药行业结构提速调整,农药产业转移和企业间兼并重组态势明显,农药产品价格也有所提升。农药行业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和绿色发展战略,有效促进供求关系和供给结构优化,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此推动中国农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本文通过运用市场营销分析工具深度研究吴江农资公司农药产品营销策略现状,重点运用STP、4P营销策略组合等营销理论,结合PEST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模型、SWOT战略分析模型,对吴江农资公司农药产品在区域市场的营销策略进行研究。在国家提倡农药减量使用的前提背景下,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导向性的吴江农资公司农药产品区域营销策略改进建议,并提出以下举施:第一,加大“绿色”农药技术推广力度;第二,注重客户管理,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三,用互联网思维来提升企业的服务意识;第四,实行多样化和差异化营销;第五,重视大数据资产,注重数据营销。
刘芳园[2](2019)在《行为经济学视角下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由于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导致的社会性事件层出不穷,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在相关企业和品牌遭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抵制和批判以外,食品质量安全也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和思考,如何才能有效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蔬菜作为餐桌上的必备菜肴之一,与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近年来安全低毒的绿色蔬菜不断受到消费者的热情追捧。为此,菜农安全用药行为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将有限理性状态下农户的心理因素纳入考察范围,考察菜农个人特征、政策环境、菜农主观认知与评价以及农药购买环节、农药施用环节、农药安全间隔期环节的行为对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的影响。本文先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发现了前人缺乏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对菜农用药行为分析的文献;然后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行为经济学理论思想进行阐述;接下来提出了可能会影响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推导了影响路径;随后进行了调研问卷的设计和基于海南省调研的开展,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现海南省菜农关于用药行为的普遍特征与现象;然后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来自海南省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实证结果并对其进行了探析;最后综合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和实证结果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结论表明:第一,菜农收入越高,越倾向于不安全用药行为;第二,菜农的自我控制意识在施用环节和安全间隔期环节有显着差异,只有施用环节的自我控制意识对安全用药行为有影响;第三,菜农群体在面临风险选择时,表现出风险规避型的特点,但是对安全用药行为没有显着影响;第四,菜农的从众效应在农药购买环节和施用环节均有所体现,但只有购买环节的从众效应才能影响到菜农的安全用药行为,且产生的影响是正向的:第五,菜农的自我信念在农药购买环节和农药施用环节都有所体现,但是对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的影响是相反的;第六,菜农群体的利他性心理也有所体现,说明菜农是“有限理性的”,但是对菜农安全用药行为并没有显着的影响;第七,菜农对安全用药认知程度、对绿色农药的评价以及销售蔬菜和自用蔬菜为同一种农药,都对菜农安全用药有着正向的影响;第八,海南省关于安全用药的政策环境较差,但在有绿色农药补贴和农残检测监督机制的情况下,菜农更愿意使用绿色农药。因此,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呼吁政府积极关注农户心理因素,加大安全用药培训力度,逐步提高安全认知,提供安全用药技术指导,施行绿色农药补贴政策,构建严格的农残检测监督机制。
郭蒙[3](2018)在《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能力研究》文中认为论文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市农业基本生产情况的调研,尤其是对关系到城乡居民生活的蔬菜需求与供给等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海东市的蔬菜供给能力不容乐观,不能满足青海省“菜篮子”工程的要求,而且存在地区性、季节性和结构性的产品供销问题。现如今,蔬菜市场的需求和生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在市场途径增多、品种丰富、菜农收入增加等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生产和市场出现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过剩和不足。为了弥补这个缺口,文章认为在海东市当前或今后的较长时间内,应当通过设施蔬菜的形式加以满足,本文在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研究海东市的设施蔬菜供给、制约因素、配送模式、政策和措施,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保障全省的蔬菜供给和需求、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为目的,从而为解决海东市与全省的蔬菜供需对接问题和下一步的设施蔬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海东市属半干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具有独特的生产条件,综合海东市农牧业生产条件和自然气候等特点,认为在该地区适合发展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主要优点是集约化生产,具有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的特点,此外,种植效益也高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效益,体现在产量、节能、效率等方面。同时,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及充分保障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施设施农业,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设施农业可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可以让农产品的销售和供应得到有效保障。设施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还能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所以,实施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选择,是确保农产品和农业发展的有效供给路径,是菜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
肖小勇[4](2015)在《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以食为天,蔬菜占半边。蔬菜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近30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蔬菜总面积由1978年的3371千公顷增长到2013年的20899千公顷,增长了 5倍。蔬菜产业在“保供、增收、创汇”等方面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中国蔬菜产业在创造巨大效益、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牵涉面最广、关注度最高的是蔬菜的价格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现象频发;二是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三是蔬菜产销价差扩大。蔬菜价格问题关系着民生和三农,也是政府政策关注的重点,因而,研究蔬菜价格形成和传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一、本文总结了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厘清了中国蔬菜价格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我国蔬菜价格的季节性波动特征明显,蔬菜价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且蔬菜生产价、批发价和零售价波动较为同步。我国蔬菜价格存在暴涨暴跌、蔬菜生产者获利较少以及蔬菜产销价差拉大等三个问题。异常气候、近郊菜地减少和信息不对称是蔬菜价格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蔬菜生产成本上升、蔬菜生产者缺少定价权和蔬菜产能过剩三个因素导致蔬菜生产者难以分享价格上涨收益。蔬菜产销分离、传统模式下中间流通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蔬菜流通成本上升,使得蔬菜产销价差拉大。二、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1.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本文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本文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界定为: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是指蔬菜交易过程中确定蔬菜价格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为:短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蔬菜供求关系,长期内,蔬菜价格取决于行业平均成本,而且,短期均衡价格围绕行业长期平均成本波动。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动力系统、传导系统、工作系统和调控系统四部分,其运行机理为:在蔬菜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蔬菜市场充分竞争而形成蔬菜价格,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调节,以保障蔬菜价格的合理性。2.构建了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系统。该系统中有蔬菜产量、中间投入量、蔬菜生产者价格、中间投入品价格、蔬菜消费量、蔬菜消费者价格6个内生变量,并纳入蔬菜生产中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中间投入品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消费市场上替代品价格、居民消费支出等外生变量。该系统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形成机制,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3.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和总结了蔬菜流通的三种模式,并分析了三种流通模式的价格形成机制。寿光本地菜外销的流通模式归纳为三种:一是大型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二是地头市场流通模式;三是“农超对接”模式。三种流通模式及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具有共性和个性。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有5月中旬新蒜上市、7月初新蒜入库、8月底封库三个时间节点,三个时间节点将大蒜价格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三、本文对我国蔬菜价格的传递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厘清了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的概念及模式。蔬菜价格传递是指某类蔬菜价格变化引起其他类蔬菜价格变化,其变动关系及变动过程称为蔬菜价格传递机制。按研究对象分类,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分为蔬菜品种间价格传递机制、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机制和蔬菜价格空间传递机制三类。2.从品种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各品种间存在价格传递关系。①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大白菜、黄瓜、菜椒和西红柿四类蔬菜所构成的蔬菜市场是一个内生系统。②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表明系统内各蔬菜存在替代关系。除西红柿外,来自蔬菜价格的冲击对其他三类蔬菜价格的冲击绝大多数为正向影响,而且,其他三类蔬菜价格受到冲击后依靠自身消化外生冲击的贡献度均较大。来自菜椒价格的冲击对蔬菜市场内其他各类蔬菜价格的影响最大。西红柿对大白菜、菜椒和黄瓜等其他蔬菜的替代作用相对较弱。③VAR-BEKK-GARCH(1,1)模型表明各品种蔬菜价格间存在溢出效应。具体地,菜椒和黄瓜价格对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存在单向均值溢出效应,而大白菜和西红柿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均值溢出效应;蔬菜价格间存在显着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3.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蔬菜产业链各环节间价格传递存在非对称性。①无论蔬菜生产者价格还是零售价格,对正向冲击的调整速度大于负向冲击。②无论正向冲击还是负向冲击,蔬菜零售价格的调整幅度大于生产者价格。价格传递非对称性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市场力量、调整成本和菜单成本、政府干预、信息不对称等。4.从空间视角分析了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发现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传递效应。①蔬菜价格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大白菜、茄子、西红柿和尖椒四种蔬菜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集中连片区域。总体来说,东部地区的蔬菜价格低于中西部地区。除西红柿价格外,大白菜、茄子、尖椒价格均有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②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相关性。大白菜、黄瓜、西红柿和尖椒价格的Moran值分别为0.31、0.40、-0.11和0.27,这说明我国各地的蔬菜价格不是独立的,大白菜、黄瓜、尖椒价格存在空间正相关,而我国各地西红柿价格存在空间负相关。③我国蔬菜价格存在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突出表现在蔬菜价格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四种集聚类型。④空间杜宾模型表明我国蔬菜价格在各省之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效应,而且,增加本地区蔬菜产量能够降低邻近地区蔬菜价格。⑤通过对“南菜北运”背景下国内蔬菜市场整合度的研究发现:“南菜北运”背景下北京与广西蔬菜市场整合度越来越高;南北蔬菜市场间的整合度低于北方蔬菜市场和南方蔬菜市场内部,而且北方蔬菜市场整合度高于南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有:①提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分析框架中,界定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概念、厘清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内涵、阐述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组成部分及其运行机理。②构建了我国蔬菜价格形成的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刻画了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内在形成机理,并刻画出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和蔬菜消费者价格的作用机制。③从品种、产业链和空间三种视角研究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视角较为新颖。以往研究侧重于从产业链视角研究价格传递机制,对从品种和空间视角研究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缺少关注。
郑超[5](2014)在《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民众的关注和重视,蔬菜作为一日三餐的必备食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生产在数量方面不断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人们开始不断追求高质量的蔬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蔬菜产品、有机蔬菜等受到人们的热捧。寿光市作为蔬菜生产大市,其蔬菜生产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是着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蔬菜联合国”,改革开放以来,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寿光市是我国着名的蔬菜生产基地,是“中国式蔬菜之乡”,是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近年来,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呈现专业化、基地化、品牌化、高端化的特点。寿光市经过多年的发展,蔬菜在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的提高,种植类型也逐步呈现多样化,蔬菜品种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向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寿光市蔬菜销售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带动了蔬菜的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科技等一些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同、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寿光市在品牌建设方面非常注重蔬菜品质的提高和品牌带动效益,建设了20处之余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多种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优质农产品”认定,进一步提高了寿光蔬菜的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在确保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方面,寿光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建立健全标准生产体系,实现追本溯源;建立健全监测体系,以确保蔬菜的质量安全;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强化责任追求,明确直接责任人、分管责任人、主要负责人;加强技术培训,提高菜农的文化素质和生产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发展合作经营,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提高组织化程度;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保障蔬菜安全。寿光市通过多种举措促进了蔬菜的质量安全,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造成蔬菜产品的不安全,影响了蔬菜产品的质量,对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目前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蔬菜生产者文化水平低,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蔬菜生产标准不完善,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蔬菜质量检测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种种原因导致蔬菜在检测过程中不能做到实时监测;缺乏蔬菜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生产者容易产生投机心理,缺乏安全生产反馈机制;农药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手段;组织化程度低,安全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生态环境恶化,蔬菜生产受到多种污染。为此,蔬菜生产者、政府等各方面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不断促进寿光市蔬菜质量安全,保障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蔬菜,保障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寿光市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措施主要有:一是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宣传,控制源头污染,禁止在蔬菜上使用有机磷等高毒农药,加强环境动态跟踪检测;二是建立和完善蔬菜安全生产质量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加快建立以生产技术规程为主体的地方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加快构筑品牌产品多层次发展结构,加快推进同时产品认证,增加地方特色险种,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产区域化、供货组织化,建立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减少经营者的流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加大对蔬菜生产投入产品的管理力度,完善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加强禁销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生长激素的管理力度推广有机肥、生物肥等,健全和完善蔬菜质量产品的法律法规,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加强标准化蔬菜基地和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发挥其示范和推广作用,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监测加快产品的质量认证;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种植技术和水平,加强蔬菜产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安全、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抓好农业专业人才和乡土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落实政府关于农科人员政策,培养和引进补充高层次农业技术专业人才,调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强化服务功能,加快蔬菜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增加蔬菜品牌效应,突出重点,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抓标准,提升品牌效应,要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建设。五是要完善蔬菜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并充分发挥法制监督和协调职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六是要加大环境保护,解决农业污染,改善土壤质量,防治土传病害,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关松涛[6](2012)在《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公害蔬菜,即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多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无公害蔬菜是无公害农产品的一种,其概念同样也可以用上述方式表述为:生产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蔬菜。“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就是指国家颁布的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和无公害蔬菜质量标准。①要想达到这个要求,蔬菜的种植就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种植在土壤、灌溉水和农田大气均无污染的生态环境中,并实行生产、运输、加工和贮藏“四位一体”的全过程都要无公害操作,使其终端产品营养品质好、卫生、安全、经过检验符合标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无公害蔬菜的基本概念,先后出现过许多相似的提法,诸如清洁蔬菜、健康蔬菜、无农药污染蔬菜、天然食品等等,至今世界上也没有对无公害蔬菜概念形成统一的说法。我国有些学者认为:以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为衡量尺度,农药、重金属、硝酸盐、有害生物(包括有害微生物、寄生虫卵等)等多种对人体有毒物质的残留量均在限定的范围以内的蔬菜产品,可统称为无公害蔬菜。②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世界其他国家就已经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无土栽培是其主要生产方式。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单用营养液膜法(NFT)栽培无公害蔬菜的国家就达76个。比如,半数以上的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在新西兰都是无土栽培的。有些发达国家如日本、荷兰、美国等是采用现代化的水培温室,可以常年生产无公害蔬菜。在工业高度发达的日本,许多城市郊区的蔬菜良田被工业废气、废水、废渣所污染,良田耕作层内的镉、铜等重金属大量富集、积累,致使蔬菜产品内的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消费者重金属慢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曾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对“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攻关。通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客土换层、地底暗灌、配方施肥、生物固定等综合农艺措施。我国无公害蔬菜的研究和生产始于1982年。首批全国共有23个省、市参与了无公害蔬菜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并逐步探索出一套综合防治病虫害和如何减少农药污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到了1985年全国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总面积达到了60万亩。正是在此前提条件下,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大家公认的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有:首要的是农药污染;其次是生长环境污染;再者就是生产肥料污染。本文就是基于这三个方面,并针对“农药污染对我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这一主要问题而展开相关的调查与研究。
司立英[7](2012)在《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聊城市是位于山东省西部的农业种植大市,借改革开放、通关入世、“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实施,聊城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推进蔬菜产业基地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服务社会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展,产量产值大幅增加,产品质量逐渐提高,外贸经济崭露头角,被誉为“鲁西大菜园”。本文把聊城市蔬菜产业定为研究对象。首先针对不同群体,制作了两种蔬菜种植结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通过不同形式,进行走访、调查,对聊城市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流通市场、基地建设、加工出口等情况进行调查,详细了解蔬菜产业在聊城市的发展历史、现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次,通过查阅聊城市内市外蔬菜产业相关资料,了解前人对蔬菜产业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山东省寿光市、泰安市等外地市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先进经验,找出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差距,认清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明晰聊城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最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综合各种利弊因素,结合蔬菜产业的各类优秀典型,参考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取得的相关先进经验,采取针对性、实质性措施,解决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提供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再次优先发展、展现聊城市蔬菜产业新面貌的建议和对策。因此,通过系统性对比和综合性分析,本文认为:聊城市蔬菜产业提升再发展应该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应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应该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应该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任瑞[8](2012)在《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河北省果品生产和质量安全现状,对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河北果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产地果品质量全水平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管理尤其是农药残留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近年来果树上禁限用的农药残留还均有检出,在2007年以后呈现出总体检出率递减趋势,表明当前果品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禁用农药的使用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运用5M1E质量控制理论,研究了果农素质、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机制、投入品管理、生产方式、质量检验检测、生态环境等对果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果农文化、科技、经营管理和非智力心理素质偏低,以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生产经营模式制约了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果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是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障碍;果品生产投入品管理还存有漏洞;果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薄弱,检测能力滞后,质量监测开展不平衡。根据河北省果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障碍,结合河北省情,提出加强河北果品质量安全工作,提高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6项对策建议:(1)理顺果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健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追溯和问责等保障机制。(2)提升果农素质,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大培训力度。(3)提高果品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合作组织发展。(4)推进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强源头管理,建立健全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改革生产技术路线,建设示范基地。(5)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相结合,落实“黑名单”制度,拓宽安全投入品市场渠道。(6)加强果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监测制度,落实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果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
徐家鹏[9](2011)在《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蔬菜市场基本饱和,蔬菜产业发展进入提高质量的新阶段。但由于我国小农生产问题依然存在,蔬菜小生产中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种植方式的落后及与大市场的脱节问题直接影响蔬菜种植户对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意愿及控制能力,导致农户生产阶段是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的最薄弱环节。严重影响我国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管理政策的实施效率,阻碍了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有效改善蔬菜生产环节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成为当务之急,显得尤为重要。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解决实际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综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量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证明,发展农业领域纵向协作有利于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契约安排将是解决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问题的有效途径。那么在蔬菜产业中,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是怎样的,这种影响是通过什么机理和路径来实现?怎样完善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业合作组织及契约安排,以促进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紧密程度及质量安全控制水平?本文以农户行为理论、纵向协作理论、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及资产专用性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分析了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以湖北省蔬菜种植户的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交叉分析方法、线性回归模型、结构方程模型及二项逻辑斯蒂模型,分析了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的质量控制行为差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及其路径,以及蔬菜种植户参与紧密纵向协作形式的意愿选择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论文分为八个部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之间关系的经验和理论分析,认为,农业领域纵向协作不仅有助于农产品“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交易成本,还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纵向协作作为一种组织治理模式可通过利益联结与资产专用性投入实现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质量控制的“自执行性”。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有助于蔬菜种植户提高蔬菜质量控制水平,改善蔬菜产品质量。第二,通过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纵向协作形式下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存在差异,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之间存在明显内在相关关系。蔬菜种植户纵向协作关系越紧密,其质量控制水平越优。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与蔬菜种植户协作关系紧密程度整体不高,对蔬菜种植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的督促作用还不十分明显。第三,通过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形式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发现,市场交易形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有显着负向影响,但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和采后处理行为有不显着负向影响。销售合同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有较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行为有不显着正向影响。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有较为显着的正向影响,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的正面影响比较突出,但对蔬菜种植户肥料使用行为的正面影响不显着。生产合同协作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肥料使用行为和采后处理行为都有显着正向影响。蔬菜种植户的个人及家庭特征、生产特征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主要凸显在农药使用方面,对肥料施用和采后处理行为影响不大。市场对蔬菜质量的认可支付是影响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蔬菜产销环节的紧密纵向协作关系,改善蔬菜种植户的交易环境与生产要素禀赋,是提高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水平的有效路径。第四,通过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当前74.56%的被调查蔬菜种植户倾向于参加紧密纵向协作方式。蔬菜种植户职业、蔬菜销售收入占家庭收入比、蔬菜种植规模、蔬菜生产商品化率、蔬菜销售的难易程度、蔬菜价格的稳定程度、离最近交易市场的距离、获得资金难易程度、获取技术难易程度对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选择意愿存在显着影响。蔬菜种植户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越倾向于参加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另外,紧密纵向协作的市场联结功能及其所特有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特征诱导蔬菜种植户选择参与紧密纵向协作。本研究有别于一般的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的意愿研究,以蔬菜产销环节特定纵向协作形式为背景,从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肥料使用行为、蔬菜采后处理行为、蔬菜生产中安全技术采用行为等方面多维考察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户组织以及契约安排对蔬菜种植户具体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研究深入实际,具有现实参考意义。
杨军,曾玉荣,刘景秀,柯文辉[10](2011)在《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总量供应、生产品种、市场流通、应急调控、质量监管等方面对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从菜地流失、组织化程度、稳产能力、科技水平、污染状况、质量安全等方面对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基地保障供应、流通主体培育、强化安全供给、加强应急保障、加工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蔬菜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与思路。
二、高毒农药何时远离菜篮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毒农药何时远离菜篮子(论文提纲范文)
(1)吴江农资公司农药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市场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2 农药及农药营销的相关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药 |
2.1.2 农药市场 |
2.2 相关理论 |
2.2.1 市场营销理论 |
2.2.2 五力模型 |
第3章 吴江农资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3.1 吴江农资公司概况 |
3.2 吴江农资公司营销现状 |
3.2.1 吴江农资公司产品现状 |
3.2.2 吴江农资公司产品销售现状 |
3.2.3 吴江农资公司渠道现状 |
3.2.4 吴江农资公司客户现状 |
3.3 吴江农资公司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存货管理不善 |
3.3.2 渠道管理混乱 |
3.3.3 技术指导服务不够 |
第4章 吴江农资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吴江农资公司外部环境 |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吴江农资公司微观环境分析 |
4.2.1 竞争状况分析 |
4.2.2 产品销售渠道分析 |
4.2.3 供应商分析 |
4.3 SWOT分析 |
4.3.1 优势 |
4.3.2 劣势 |
4.3.3 机会 |
4.3.4 威胁 |
第5章 吴江农资公司营销策略 |
5.1 STP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提供“差异化”产品 |
5.2.2 提供优质服务 |
5.3 价格策略 |
5.3.1 影响农药定价的主要因素 |
5.3.2 农药定价目标 |
5.3.3 农药定价策略 |
5.4 渠道策略 |
5.4.1 农药营销渠道的整合 |
5.4.2 渠道管理 |
5.5 促销策略 |
5.5.1 广告策略 |
5.5.2 人员推销策略 |
5.5.3 公共关系策略 |
5.6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营销 |
5.6.1 大数据营销 |
5.6.2 社群营销 |
第6章 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资金保障 |
6.2 人员保障 |
6.3 组织保障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2)行为经济学视角下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点 |
1.6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思想 |
2.1 基本概念 |
2.1.1 菜农 |
2.1.2 安全用药行为 |
2.1.3 农药使用全过程 |
2.2 行为经济学的部分理论思想 |
2.2.1 风险偏好 |
2.2.2 社会偏好 |
2.2.3 时间偏好 |
2.2.4 自我信念 |
2.2.5 自然信念 |
3 菜农安全用药行为选择的理论分析 |
3.1 可能的影响因素 |
3.1.1 个人特征 |
3.1.2 心理因素 |
3.1.3 政策环境 |
3.2 影响路径 |
4 调研开展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调研开展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研数据获得 |
4.2 调研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菜农个人特征 |
4.2.2 农药购买行为 |
4.2.3 农药施用行为 |
4.2.4 农药安全间隔期行为 |
4.2.5 其他心理特征行为 |
4.2.6 政策环境 |
4.3 小结 |
5 菜农安全用药行为实证研究 |
5.1 安全用药定义及模型选择 |
5.1.1 安全用药在模型中的定义 |
5.1.2 模型选择 |
5.2 菜农安全用药选择行为实证分析 |
5.2.1 自变量设置 |
5.2.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3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问卷 |
附录2: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社会应用价值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综述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海东市设施蔬菜发展现状及青海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2.1 海东市概况 |
2.1.1 区位与自然条件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1.3 农业资源条件 |
2.2 海东市设施蔬菜生产现状 |
2.3 “黄河彩篮”现代菜篮子生产示范基地 |
2.3.1 “黄河彩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环境 |
2.3.2 预期规模 |
2.4 青海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
第3章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分析 |
3.1 海东设施蔬菜供给现状 |
3.2 影响有效供给的主要因素 |
3.2.1 蔬菜产出水平因素 |
3.2.2 海东市蔬菜销售、流通模式 |
3.2.3 蔬菜配送模式因素 |
3.3 设施蔬菜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蔬菜市场供需错位 |
3.3.2 蔬菜的保有量 |
第4章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体系构建 |
4.1 国外大城市蔬菜供应体系构建的主要经验 |
4.1.1 东京的经验借鉴 |
4.1.2 纽约的经验借鉴 |
4.2 国内大城市蔬菜供应体系构建的主要经验 |
4.2.1 上海的经验借鉴 |
4.2.2 北京的经验借鉴 |
4.3 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蔬菜供应体系建设经验的启示 |
4.4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体系构建 |
4.4.1 总目标 |
4.4.2 具体目标 |
4.4.3 建设原则 |
4.4.4 主要建设体系 |
4.5 海东市蔬菜供应的SWOT分析 |
4.5.1 海东市蔬菜供应的优势 |
4.5.2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的劣势 |
4.5.3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的机遇 |
4.5.4 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的威胁 |
第5章 提升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能力的保障措施和对策建议 |
5.1 保障措施 |
5.1.1 政策保障 |
5.1.2 技术保障 |
5.1.3 资金保障 |
5.2 对策建议 |
5.2.1 提高农业空间利用率 |
5.2.2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
5.2.3 建立健全产业化经营体系 |
5.2.4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
5.2.5 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力度 |
5.2.6 加大对农民的再教育 |
5.2.7 建立健全蔬菜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中国蔬菜产业:创造巨大效益的产业 |
1.1.2 中国蔬菜价格:问题与挑战 |
1.1.3 研究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思路、目的及主要内容 |
1.2.1 研究对象界定及使用范围 |
1.2.2 研究思路 |
1.2.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与展望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形成理论 |
2.1.2 价格传递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价格形成的文献回顾 |
2.2.2 价格传递的文献回顾 |
2.2.3 简评 |
2.3 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 |
3 中国蔬菜价格特征及问题 |
3.1 中国蔬菜价格总体特征 |
3.1.1 中国蔬菜价格在波动中上升 |
3.1.2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剧烈 |
3.1.3 中国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
3.1.4 中国蔬菜价格季节性波动特征 |
3.1.5 中国蔬菜价格周期性波动特征 |
3.2 中国蔬菜价格具体特征 |
3.2.1 分环节蔬菜价格特征 |
3.2.2 分品种蔬菜价格特征 |
3.2.3 分地区蔬菜价格特征 |
3.3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3.1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的问题 |
3.3.2 中国蔬菜价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 本章小结 |
4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4.1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理论框架 |
4.1.1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概念界定 |
4.1.2 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理 |
4.1.3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内涵及影响因素 |
4.1.4 现阶段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 |
4.2 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2.1 蔬菜生产者市场均衡 |
4.2.2 蔬菜消费市场均衡 |
4.2.3 蔬菜中间商市场均衡 |
4.2.4 蔬菜生产者市场、中间商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均衡 |
4.3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蔬菜价格形成的理论模型 |
4.4 中国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参数拟合 |
4.4.1 理论模型的参数拟合 |
4.4.2 外生冲击对蔬菜价格、产量和消费量的影响 |
4.4.3 外生冲击对蔬菜生产者价格与消费者价格传递的影响 |
4.4.4 关于蔬菜价格放大效应的验证 |
4.5 我国蔬菜价格形成案例研究:以山东寿光和金乡为例 |
4.5.1 山东寿光蔬菜价格形成:基于蔬菜产业链跟踪调查 |
4.5.2 山东金乡大蒜价格形成机制案例 |
4.6 本章小结 |
5 我国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5.1 蔬菜价格传递机制内涵及模式 |
5.2 品种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2.1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2.2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研究方法:BEKK模型 |
5.2.3 品种间蔬菜价格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
5.3 产业链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3.1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内涵及特征 |
5.3.2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研究方法 |
5.3.3 蔬菜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 空间视角下蔬菜价格传递 |
5.4.1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运行机理及价格空间分布特征 |
5.4.2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研究方法:空间计量模型 |
5.4.3 蔬菜价格空间传递的实证研究 |
5.4.4 “南菜北运”背景下我国蔬菜市场空间整合 |
5.5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关于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研究结论 |
6.1.2 关于蔬菜价格传递机制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 |
6.2.2 整合蔬菜价格传递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寿光产业链跟踪调研问卷 |
附录2 2003-2015年有关蔬菜调控政策一览表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5)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蔬菜安全生产研究现状 |
1.3.3 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
1.3.4 如何提高蔬菜安全生产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相关概念 |
2.1.1 农产品质量安全 |
2.1.2 蔬菜质量安全等级分类 |
2.2 有关蔬菜质量安全的理论 |
2.2.1 外部性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 寿光蔬菜安全生产现状 |
3.1 寿光市基本情况介绍 |
3.2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历程 |
3.3 寿光市蔬菜产业的特点 |
3.3.1 专业化 |
3.3.2 基地化 |
3.3.3 品牌化 |
3.3.4 高端化 |
3.4 寿光市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3.4.1 寿光市蔬菜产量、种植面积分析 |
3.4.2 蔬菜种植类型分析 |
3.4.3 蔬菜销售范围分析 |
3.4.4 蔬菜品牌建设 |
3.5 寿光市保障蔬菜安全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 |
3.5.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
3.5.2 建立健全标准生产体系,实现追本溯源 |
3.5.3 健全质量检测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
3.5.4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
3.5.5 强化责任追究 |
3.5.6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
3.5.7 发展合作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
3.5.8 对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
4 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 |
4.1 蔬菜生产者文化水平低,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
4.2 蔬菜质量检测力度不足,监管不到位 |
4.3 缺乏蔬菜安全生产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
4.4 农药的使用与管理不当 |
4.5 组织化程度低,安全技术难以大面积推广 |
4.6 生态环境恶化,蔬菜生产受多种污染 |
5 提高寿光市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的措施 |
5.1 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识 |
5.1.1 加强教育培训 |
5.1.2 加大宣传,控制源头污染,加强环境动态跟踪检测 |
5.2 建立和完善蔬菜安全生产质量体系 |
5.2.1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
5.2.2 加快蔬菜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 |
5.2.3 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
5.2.4 加大对蔬菜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力度 |
5.2.5 加强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 |
5.2.6 建立健全蔬菜产品质量监测 |
5.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种植技术和水平 |
5.3.1 提供人才保障 |
5.3.2 抓好农业专业人才和乡土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
5.3.3 加快蔬菜产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
5.4 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增加蔬菜品牌效应 |
5.4.1 突出重点,健全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
5.4.2 抓标准,提升品牌效应 |
5.4.3 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体系建设 |
5.5 完善蔬菜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
5.5.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5.5.2 完善食品安全法规规章,并充分发挥法制监督和协调职能 |
5.6 加大环境保护,解决农业污染 |
5.6.1 改善土壤质量,防治土传病害 |
5.6.2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 理论分析 |
2.1 影响蔬菜生产的关键因子 |
2.2 如何治理与控制蔬菜污染 |
3 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分析 |
3.1 市场调研 |
3.2 市场调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蔬菜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主要原因 |
4.2 推行无公害蔬菜应采取的措施 |
4.3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对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建议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2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蔬菜及其蔬菜产业背景 |
1.1.2 世界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3 我国蔬菜产业研究现状 |
1.1.4 聊城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
2.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历史 |
2.2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2.2.1 政府政策引路,效益连年频增 |
2.2.2 科技品种趋新,种植结构优化 |
2.2.3 区域布局合理,基地优势显现 |
2.2.4 生产标准完善,产品认证增加 |
2.2.5 企业龙头昂首,一企引领八方 |
2.2.6 专业市场建立,营销网络畅通 |
2.2.7 农民组织多种,专业合作社优 |
2.3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特点 |
2.3.1 蔬菜产业的布局:由分散到集中 |
2.3.2 蔬菜产业的趋势:由低端到高端 |
2.3.3 蔬菜产业的竞争:由劣势到优势 |
2.3.4 蔬菜产业的方向:由单元到多元 |
第三章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3.1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自然优势 |
3.1.1 聊城市行政区划及基本概况 |
3.1.2 聊城市气候条件 |
3.1.3 聊城市水利情况 |
3.1.4 聊城市土壤情况 |
3.2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 |
3.2.1 聊城市交通情况 |
3.2.2 聊城市信息网络 |
3.3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优势 |
3.4 聊城市深化蔬菜产业发展的产品优势 |
3.5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必要性 |
3.5.1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是国内国外基本现实要求 |
3.5.2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3.5.3 蔬菜产业是聊城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
第四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
4.1 土地紧张,菜农经营分散 |
4.2 温室大棚更新减少,产业基础夯实缓慢 |
4.3 菜农思想观念难以更新 |
4.3.1 菜农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
4.3.2 科学管理任重道远 |
4.4 蔬菜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落后 |
4.5 蔬菜产业纵深发展受资金与科技短缺制约 |
4.6 诸多信息滞后,产品流通不畅 |
4.6.1 生产信息不畅 |
4.6.2 销售信息不畅 |
4.6.3 物流信息不畅 |
4.7 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标准实施不力 |
4.8 出口创汇能力差,向外发展意识不强 |
第五章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 |
5.1 政府领头,全面协调共发展 |
5.1.1 明确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路 |
5.1.2 规划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总体目标 |
5.1.3 协调解决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
5.2 科技带路,求实创新促发展 |
5.2.1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
5.2.2 加强科技应用体系建设 |
5.3 高标准生产,提升品牌优先发展 |
5.3.1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质量的标准制定与宣传 |
5.3.2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加工高规范严要求的实施 |
5.3.3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及产品的监测 |
5.3.4 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多方向多种类发展 |
5.4 高要求建设现代物流综合市场 |
5.5 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延长,效益增加 |
5.5.1 新型龙头企业初建设 |
5.5.2 现有龙头企业再发展 |
5.5.3 重点支持的龙头企业 |
5.6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 |
第六章 结论 |
6.1 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是必须和必然的 |
6.2 聊城市蔬菜产业新发展的途径 |
6.2.1 建设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6.2.2 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环境 |
6.2.3 多方位多层面开发国内外市场 |
6.2.4 多渠道宣传蔬菜产业发展优越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8)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果品质量安全关系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 |
1.2.2 果品质量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 |
1.2.3 对河北省果品质量安全进行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关于果品质量安全研究现状 |
1.3.1 关于监管体制 |
1.3.2 关于标准体系 |
1.3.3 法律法规体系 |
1.3.4 检测和认证体系 |
1.3.5 质量安全追溯 |
1.3.6 质量安全信息 |
1.3.7 生产者素质和生产方式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河北省果品生产及质量安全现状 |
2.1 河北省地理概况 |
2.2 河北省果品生产现状 |
2.2.1 河北省果品的种类和产量 |
2.2.2 果品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2.3 河北省果品生产发展历程 |
2.3.1 数量扩张型发展阶段 |
2.3.2 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 |
2.4 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现状 |
2.4.1 监测范围 |
2.4.2 监测数量和树种 |
2.4.3 监测项目 |
2.4.4 结果判定 |
2.4.5 监测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影响河北产地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
3.1 劳动者素质因素 |
3.1.1 文化素质 |
3.1.2 科技素质 |
3.1.3 经营管理素质 |
3.1.4 非智力心理素质 |
3.1.5 身体素质 |
3.2 管理体制机制因素 |
3.2.1 管理体制制约 |
3.2.2 保障机制制约 |
3.3 投入品管理因素 |
3.4 生产经营方式因素 |
3.4.1 分散生产经营模式为主 |
3.4.2 组织化程度较低 |
3.4.3 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
3.5 质量检验检测因素 |
3.5.1 机构体系薄弱 |
3.5.2 监测开展不平衡 |
3.6 生态环境因素 |
3.6.1 土壤因素 |
3.6.2 水质因素 |
3.6.3 大气因素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提高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建议 |
4.1 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
4.1.1 理顺管理体制 |
4.1.2 加强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
4.2 提升果农素质 |
4.2.1 改善果农素质结构 |
4.2.2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
4.2.3 加强科技文化培训 |
4.2.4 提高果农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 |
4.3 提高果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4.3.1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4.3.2 加快合作组织发展 |
4.4 推进标准化生产 |
4.4.1 加强源头管理 |
4.4.2 建立健全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 |
4.4.3 改革生产技术路线 |
4.4.4 发挥基地品牌示范带动作用 |
4.5 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 |
4.5.1 加大禁限用农药专项查处收缴力度 |
4.5.2 开展日常巡查 |
4.5.3 实行“黑名单”制度 |
4.5.4 建立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 |
4.5.5 拓宽安全投入品市场渠道 |
4.6 强化果品质量检验检测 |
4.6.1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4.6.2 强化质量监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与和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的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 数据来源、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主要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农户质量安全控制行为相关研究 |
2.1.2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相关研究 |
2.1.3 农业纵向协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相关研究 |
2.1.4 文献简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信息不完全及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4 纵向协作理论 |
3 农户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
3.1 蔬菜质量安全的内涵及特性 |
3.1.1 蔬菜质量安全的内涵 |
3.1.2 蔬菜质量安全的特性 |
3.2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影响蔬菜质量安全的技术环境因素 |
3.2.2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
3.3 蔬菜产销环节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
3.3.1 构建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3.3.2 利用市场组织介入和合作解决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发展及对蔬菜质量的影响机理 |
4.1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内涵及必要性 |
4.1.1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内涵 |
4.1.2 农业领域纵向协作的必要性 |
4.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
4.2.1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的内涵 |
4.2.2 我国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模式发展历程 |
4.3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农户质量控制行为的影响机理 |
4.3.1 蔬菜产销环节农户与企业之间纵向协作的关系契约模型 |
4.3.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中农户生产安全蔬菜的"自执行性"分析 |
4.3.3 影响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5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研究 |
5.1 湖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5.1.1 蔬菜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 |
5.1.2 湖北省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产品质量稳步提升 |
5.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行为的比较-以湖北地区蔬菜种植户为例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5.2.3 蔬菜产销环节被调查农户参与纵向协作情况 |
5.2.4 蔬菜产销环节农户质量控制基本情况 |
5.2.5 蔬菜产销环节不同纵向协作下农户质量控制行为比较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
6.1 理论基础 |
6.2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实证分析 |
6.2.1 研究假设 |
6.2.2 变量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 |
6.2.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6.2.4 结果及讨论 |
6.3 蔬菜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对蔬菜种植户质量控制行为影响路径分析 |
6.3.1 研究假设 |
6.3.2 研究设计 |
6.3.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7 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7.1 农户蔬菜产销环节紧密纵向协作方式参与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7.2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
7.2.1 蔬菜种植户户主个人及家庭特征 |
7.2.2 蔬菜种植户生产特征 |
7.2.3 市场因素 |
7.2.4 资源因素 |
7.3 模型构建及变量说明 |
7.4 计量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运用市场和非市场手段激励农户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
8.2.2 积极扶持和发展合同生产协作方式 |
8.2.3 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及质量控制问卷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10)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一) 蔬菜生产总量增加, 供应能力稳步提升 |
(二) 生产品种较为丰富, 优质蔬菜、包装蔬菜比重增加 |
(三) 采取各种措施, 增强均衡生产能力 |
(四) 市场体系逐渐健全, 应急调控能力大幅增强 |
(五) 质量安全监管卓有成效, 蔬菜合格率不断提高 |
二、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 近郊蔬菜基地大量被征 |
(二) 生产组织化程度较低 |
(三) 高产稳产性能有待提高 |
(四) 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 |
(五) 风险应对机制还未健全 |
(六) 近郊蔬菜基地环境受污染 |
(七) 质量安全监管有待改进 |
三、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新一轮发展的重点与思路 |
(一) 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以保障供应为第一目标 |
(二) 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加大流通主体及流通能力培育 |
1. 加强批发市场建设。 |
2. 加强市场信息化配送体系建设。 |
3. 加强培育蔬菜产销营销主体。 |
(三)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构建, 确保蔬菜的安全供给 |
1. 要强化蔬菜产地准出检测。 |
2. 要加强准入制度建设。 |
3. 要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
4. 要建立健全蔬菜追溯系统。 |
(四) 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
1. 建立信息反馈平台。 |
2. 建设应急储备基地。 |
3. 完善应急调运体系。 |
(五) 加强蔬菜加工布局与建设 |
1. 加快重点加工示范基地建设。 |
2. 加强加工技术能力建设。 |
3. 加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 |
四、高毒农药何时远离菜篮子(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江农资公司农药营销策略研究[D]. 王文善.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2]行为经济学视角下菜农安全用药行为研究 ——以海南省为例[D]. 刘芳园. 海南大学, 2019(06)
- [3]海东市设施蔬菜供给能力研究[D]. 郭蒙. 青海大学, 2018(10)
- [4]蔬菜价格形成及传递机制研究[D]. 肖小勇.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4)
- [5]寿光市蔬菜安全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郑超. 山东农业大学, 2014(06)
- [6]影响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因子的调查研究[D]. 关松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6)
- [7]聊城市蔬菜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司立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河北省产地果品质量安全对策研究[D]. 任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蔬菜种植户产销环节纵向协作与质量控制研究[D]. 徐家鹏. 华中农业大学, 2011(04)
- [10]福州市“菜篮子”工程——蔬菜产业发展研究[J]. 杨军,曾玉荣,刘景秀,柯文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