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展览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郭燕珍[1](2020)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展览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总体来说发展态势迅猛,在办展面积、规模、数量以及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宏观经济情况的“晴雨表”,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展览业紧随经济发展的步伐,从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的发展阶段,呈现出稳健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下展览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却对产业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厘清展览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有利于把握展览业在整个产业经济体系中的发展状态,明晰展览业发展的支持力、联动力及创新力的来源,从而为依托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展览业在新常态下以更加稳健的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通过梳理既有文献发现,展览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影响力和带动力,与涉及游、购、娱的产业关联关系尤其显着。但是鲜有学者将展览业做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对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与各产业的关联效应进行测算、衡量,系统地对关联产业的类别进行划分和研究。目前,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适用性不断增强,已经被应用于多种产业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中,并且针对国民经济影响力较大的产业适用性更强。我国展览业做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日渐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符合投入产出模型的适用性条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展览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文以产业关联的基本形式为切入点,对展览业的产业关联效应提出基本假设。产品间的关联、技术服务间的关联和劳务间的关联是产业关联的三种基本形式,也正因为这些关联形式的存在,使产业间能够产生产业关联效应。展览业与制造类产业、服务类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品、技术服务以及劳务间的相互需求,以一种或多种形式产生了产业关联效应。基于这些关联形式,本文首先提出三个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假设:假设1,展览业与制造类产业间产品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假设2,展览业与服务类产业间的技术服务和劳务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假设3,展览业与新兴产业间的产品、服务和劳务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其次,本文编制了展览业投入产出表,并据此进行产业关联度的测算。投入产出模型是建立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展览业进行分析,本文以我国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7年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编制出将展览业做为独立产业部门的共计150个细分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根据产业关联效应和波及效应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代入投入产出表中的对应数据,测算出能够体现前后向产业关联效应的直接分配系数、直接消耗系数以及能够体现产业波及效应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第三,本文对展览业产业关联测算结果进行数据解读,并据此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根据投入产出模型中直接分配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所代表的产业关联意义及展览业的产业活动情况,进行测算结果的分析和解读:(1)展览业与制造类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系数达到一级和二级的细分产业部门最多,关联系数值整体较大,两者主要因产业间的产品依赖产生关联。由此证实了假设1,即展览业与制造类产业间产品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2)展览业与服务类产业主要因技术服务和劳务间的相互需求而产生关联,二者之间存在一级和二级关联的细分产业部门数量较多,并且展览业与服务类产业存在一级后向关联的细分产业部门在全部产业类别中最多,关联系数值整体较大。由此证实了假设2,即展览业与服务类产业间存在技术服务和劳务关联,产业关联效应强;(3)展览业与新兴产业间主要以产品、技术服务和劳务的形式产生关联,但是,展览业与新兴产业的关联系数均未达到一级关联,只有少数细分产业部门的关联系数达到二级关联。由此,验证出假设3不成立,也就是说,展览业与新兴产业间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低于预期。最后,本文根据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及主要结论,为推进展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依托展览业与制造类产业间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打造和建设产业发展集聚区,实现展览产业活动所涉及的信息、展品、物流等各个要素的快速聚集和整合,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间互动发展的产业优势;(2)依托展览业与服务类产业间的强关联效应,充分发挥展览业强大的产业联动力,加固和深化产业合作关系,不断扩大产业关联范围,促进展览产业链的巩固和延伸;(3)针对展览业与新兴产业关联度不高的情况,通过构建和完善“展览业+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平台,进一步增强展览业与信息技术、电子科技、计算机、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融合性,并积极拓展展览业与新兴产业的关联领域,为展览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王伟[2](2019)在《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展览业扮演着经济纽带的角色。在早期,它是一个传统的商品交易平台。现已发展成为集商品贸易、技术交流、信息沟通发布、企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随着中国大陆经济的转型,展览业经济作为一种低投入、高收益、高产出、无污染、效率极高的经济形式,发展得速度越来越快。中国大陆展览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日益激烈,只有采用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保证展会在竞争中具有优势而立于不败之地。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自2012年举办以来,由于营销策略的不当,直接导致了展会的弱势。本文的研究首先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理论做了回顾,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关于展览方面的研究成果。站在展览会组办方的角度,以营销策略理论和市场定位理论做为理论基础,通过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分别对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并且在这些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基于STP理论,重新对展览会的目标市场进行细分、选择和市场定位,结合当前展览行业和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的发展现状,对在培育期的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发现了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在市场定位、营销理念、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第五章中提出并完善了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需实施的营销策略。最后,从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加强信息化营销管理和改善展后总结管理三方面,提出了为保证营销策略的实施而需采取的措施。
马晓锦[3](2016)在《会展经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例》文中认为会展经济是以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发达的会展模式和成熟的经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因此会展经济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快速兴起,发展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成果。随着我国向西开放战略的推进,甘肃省逐渐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地区。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提出后,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被作为甘肃向西开放重要的平台,被提上国家战略的高度。如何利用这一文化展览盛会,有效的促进敦煌乃至甘肃省经济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相关文献梳理,对国内外会展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详尽的描述,结合甘肃省会展经济发展概况和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会展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从会展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互相作用入手,分析甘肃省发展会展经济的必要性,同时就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发展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机制进行阐述。通过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数据测算,就敦煌举办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加以分析。最后,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举办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全面陈述。根据分析结论,就如何提升会展经济对甘肃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思考总结归纳。本文希望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丝绸之路(敦煌)文化博览会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加以明确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对未来甘肃省发展会展经济的路径选择有有益的启示。
刘勇[4](2015)在《中外展览公司合资动因与运营研究 ——以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展览业的繁荣发展,而欧美地区的展览业已经进入成熟期,外资展览公司加快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在众多的进入方式中,跨国合资成为外资展览公司最主要的方式。以中外合资展览公司为研究对象,关注两个主要问题:展览公司的合资动因,以及展览公司的合资运营。其中,前者是研究合资之前的问题,后者是研究合资之后的问题,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把合资公司成立前后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审视合资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经验。以案例研究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合资发展历程。研究发现,中方展览公司的合资动因有:解决资金问题,引进国际资源,巩固竞争优势,学习先进管理,扩大业务范围;外方展览公司的合资动因包括:开拓中国展览市场,完成全球战略布局,分散海外投资风险,利用“东道国优势”,利用中国的政策优惠。其中,中外双方各自拥有资源的高度互补性是双方合资的最主要因素。合资后,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体包括扩大了广州国际照明展的规模,实现了项目多元化经营,实现了财务指标的增长,促进了双方母公司的发展。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有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营机制,包括:对等的股权机制、董事会协商制度、中方为主导的治理结构,融合的跨文化管理机制,以及利用双方母公司资源和控制关键资源的成长机制。
姜磊,杨萃,程巧莉[5](2014)在《寻找理想的展会平台——2014年国际自行车展览业发展现状与分析》文中认为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重要拉动力量。当一个城市群形成以后,高端服务业带来发展的新契机。从宏观层面来看,摆脱劳动密集型带来的城市困局,发展高新技术和高端服务业,成为城市圈如何突围的重要课题。而作为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展会业对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拉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良好的展会具有孵化器和放大器的作用,为产业和企业搭建了直通世界的平台,让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付出,获
刘亮[6](2012)在《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为何有着相似或互补性的企业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以及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特别是集群内成员相对固定所造成的知识锁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基于大型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这类短暂存在的企业空间集聚所创造的信息繁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传统产业集群,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研究课题为支撑。2010年,通过与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arald Bathelt教授和导师曾刚教授的研究团队一行8人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暂时性集群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研,获得了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和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IG-China)共计133个有效参展商访谈问卷。这些实地调研工作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学术文献表明,暂时性集群正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暂时性集群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推动了来自不同地方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暂时性集群已成为企业间互利合作的新平台。从研究对象看,学者们比较关注瑞典、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证分析,从问卷访谈到定量模拟,从线性关系分析向实地网络关系调研的过程。从研究重点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集群的外部效益到集群成员之间关系的转变,从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分析到集群成员社交网络研究的转变,从重视时间尺度分析到重视时空尺度的转变。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文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对暂时性集群的产生、发展、升级、演化过程研究很不充分。而中国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更是严重缺失,本文拟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暂时性集群的概念、内涵,并对暂时性集群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阶段特征、驱动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上海、成都等地部分展览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暂时性集群发展过程、地域差异。归纳起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政府和行业协会是中国市场上暂时性集群演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建设、促进暂时性集群发展的决定一般能快速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各种资源向暂时性集群建设领域集聚,能更容易获得国际组织的认证,并为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本地“准入”的机会,进而加快暂时性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主导的暂时性集群不同,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性更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类暂时性集群能够更专业地组织大型展会活动,运营比较灵活,有利于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间的企业团结起来,建设服务于暂时性集群的空间合作网络,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分割带来的企业间交流合作障碍。由于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化更强,因而集群内部创新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充分,对暂时性集群的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很多城市暂时性集群建设顺利,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暂时性集群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暂时性集群发展经历了信息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演变的历程。由于暂时性集群存在时间短暂,需要企业及其客户必须快速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来看,初期主要表现为由展商向市场中的随机、单向流动,而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有目的的双向流动。在信息单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展商的特性体现在位置锁定性和信息扩散性,而客户(具体表现为展会参观者)的特性体现在流动性和信息捕捉性;在信息双向流动阶段,信息除了由展商向客户流动外,客户的需求信息、其他参展企业的创新信息也同时流向展商。也就是说,从时间发展过程来看,展商经历了由最初只注重向展会参观者提供展品信息,到开始搜集顾客反馈信息,进而又重视与其他参展同行企业之间进行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间信息的交流合作,为集群的升级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三,上海、北京、广州是我国三大暂时性集群集聚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暂时性集群密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场馆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为上海暂时性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而成都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国际化程度较低,但会展针对性、专业性较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颇具吸引力,已经成为这类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对该地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也不容低估。然而,放眼全球,我国暂时性集群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技术合作影响相对较小第四,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依据演化经济地理学原理,从发展过程来看,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可以分为孕育期(1999-2002)、成长期(2003-)、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孕育期,政府对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媒体宣传、参展企业和参观企业的积极配合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在此阶段,展览会、暂时性集群的影响区域仅限于上海及其邻近区域,参展企业、参观企业的联系也以纵向联系为主;在成长期,支撑上海暂时性集群的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来自上海以外的展商迅速增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次成长为国家级重要展会,上海暂时性集群的交流合作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参展企业、参观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深,横向联系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开始参与博览会的组织和运营,市场化管理开始对上海暂时性集群产生影响;在成熟期,越来越多的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建设。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化程度提高,境外专业观众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开始显现。在此阶段,依托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开始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上海的中国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对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然而,从长时间尺度看,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也会进入衰退期。其他城市的展览会地位上升,上海展览会地位下降,依托于展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领先地位可能被其他区域暂时性集群所超越、取代,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沈丹阳,陈泽炎[7](2009)在《中国会展经济理论观点述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会展经济的迅猛发展,会展经济的理论研究越来越迫切。近几年,我国在会展经济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和述评,旨在使会展经济研究者们更清楚我国会展经济领域尚未解决、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为会展经济理论的未来研究提供方向。
江军[8](2009)在《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环境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尽管我国的会展业发展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其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功能,已经越来越引起全国各大城市的重视,已经在我国迅速地发展起来。目前,我国的会展业总体来说己经较具规模,会展城市阶梯化较为明显,会展业的区域化发展也日益增强,全国己经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与此同时,随着各地区会展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出现了会展业发展过热的现象。很多城市脱离自身实际环境,盲目定位,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外,我国会展市场秩序较为混乱,各城市恶性竞争。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城市会展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基于会展业强劲的成长势头和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对其发展所依托的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就很有必要性,这也是本文选题的目的所在。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阐述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展览项目数、场馆面积、项目品牌化和专业化程度等,并依据展览项目和展馆分布情况把我国分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五大会展经济带。与此同时,本文也指出了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展览场馆定位盲目和规划滞后、无序竞争和重复办展等,并初步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2.影响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在波特国家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展览业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指标体系。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数量经济方法,对展览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提取了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三个关键影响因素。3.会展内部条件因素分析本部分首先根据相关文献,分别从参展商和观众角度列举了会展内部条件因素体系。然后,在调研数据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分别找出了参展商和观众关注的主要因素并对其权重进行了初步计算。最后,提出了影响会展业的环境因素层次体系和促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一些建议。通过这些研究,揭示了与我国会展业发展相关的关键环境因素及影响程度,使人们对各地区会展业的发展环境和潜力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评价。本文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实证分析、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
周美辰[9](2008)在《试论中介组织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中国贸促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回顾我国会展业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给我国会展业提供的发展机遇,以及展览业存在着管理手段单一依靠审批、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政府依赖“公权力”主导会展、政府职能错位、行业主管部门缺位等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中介组织性质和其服务性、中介性和非政府性典型特征,论述中介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发挥沟通协调、影响政府产业政策、信息咨询、监督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作用;阐述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协会沟通协调,企业规范经营三位一体融合格局,发挥最佳集合效应的中国特色会展行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中国贸促会在国际经贸交流具有民间组织和政府机构双重身份的中介组织,是我国展览市场的主力军。贸促会担负沟通协调重任,领军我国会展业发展,行使国家对会展业的管理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是优化配置体制和政策的需要。
陈君俊[10](2007)在《会展经济研究》文中指出会展业是一种能够同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行业,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一个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群体。在国际上,很多城市因会展业的发展而更加繁荣,汉诺威、巴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会展名城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企业和游客。在我国,会展业也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城市也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会展热”。会展产业作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产业”、“无烟产业”,开辟了服务业发展的新领域。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现代服务业正在逐步代替传统服务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在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会展经济凭借其高效率、高增长的特点,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反映国民经济状况的“晴雨表”。本文对会展经济的内涵、特点、功能、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然后通过对国际会展经济发展现状、特点经验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机遇,提出了加快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本文希望通过理论分析、国际比较和实证分析为我国及长沙会展经济探索一条适应市场新形势的发展道路,研究我国的会展经济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构建会展经济新框架。
二、中国展览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展览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关联 |
1.2.2 投入产出模型 |
1.2.3 展览业关联效应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分析法 |
1.4.2 投入产出分析法 |
1.4.3 数理分析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模型 |
2.1 产业关联理论 |
2.1.1 理论概述 |
2.1.2 产业关联方式 |
2.1.3 产业关联效应 |
2.2 产业波及理论 |
2.2.1 理论概述 |
2.2.2 产业波及效应 |
2.3 投入产出分析 |
2.3.1 理论概述 |
2.3.2 基本原理 |
2.3.3 投入产出表 |
2.4 投入产出模型 |
2.4.1 模型构成 |
2.4.2 主要系数 |
2.4.3 求解条件 |
第三章 产业关联的基本形式和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假设 |
3.1 产业关联的基本形式 |
3.1.1 产品间的关联 |
3.1.2 技术服务间的关联 |
3.1.3 劳务间的关联 |
3.2 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假设 |
3.2.1 与制造类产业间的产品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 |
3.2.2 与服务类产业间的技术和劳务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 |
3.2.3 与新兴产业间的产品、技术和劳务关联性大,产业关联效应强 |
第四章 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 展览业与投入产出表数据选取说明 |
4.2 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4.2.1 前向关联效应分析 |
4.2.2 后向关联效应分析 |
4.2.3 前后向关联效应综合分析 |
4.2.4 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
4.3 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的主要结论及假设验证 |
4.3.1 与制造类产业关联效应强,产品支持力大 |
4.3.2 与服务类产业关联效应强,产业联动力强 |
4.3.3 与新兴产业的关联效应较弱,产业创新力不足 |
第五章 依托产业关联效应促进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
5.1 依托与制造类产业间的强关联,建设产业发展集聚区 |
5.2 联动高度关联的服务类产业,促进展览产业链的巩固和延伸 |
5.3 提升与新兴产业的关联度,推动产业间的融合创新发展 |
第六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不足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附录 A: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产业部门归类情况 |
附录 B:后向产业关联效应产业部门归类情况 |
致谢 |
(2)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展览会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营销相关概念 |
2.2.2 营销策略研究方法 |
2.2.3 STP理论 |
3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现状 |
3.1.1 R公司概况 |
3.1.2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介绍 |
3.2 宏观环境分析 |
3.2.1 展览业发展政策 |
3.2.2 展览业社会经济背景 |
3.2.3 展览业发展趋势 |
4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现状与问题 |
4.1 营销现状 |
4.1.1 目标市场现状 |
4.1.2 产品与服务现状 |
4.1.3 面临的威胁现状 |
4.2 营销问题 |
4.2.1 展览会定位模糊 |
4.2.2 营销观念偏差 |
4.2.3 促销宣传方式单一 |
5 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制定 |
5.1 市场定位策略 |
5.1.1 产品和价格方面 |
5.1.2 目标市场与定位 |
5.2 品牌化策略 |
5.2.1 树立全面营销思想 |
5.2.2 重视宣传与推广 |
5.3 渠道促销策略 |
5.3.1 网站促销 |
5.3.2 移动端新媒体促销 |
6 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
6.2 加强信息化管理 |
6.2.1 优化数据库管理 |
6.2.2 APP营销管理 |
6.2.3 微信营销管理 |
6.3 改善展后总结管理 |
6.3.1 第三方评估 |
6.3.2 展后报告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3)会展经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会展经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会展 |
2.1.2 会展经济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乘数效应理论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2.2.3 增长极理论 |
2.2.4 长尾理论 |
第三章 会展经济发展述评 |
3.1 世界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
3.1.1 发展历史 |
3.1.2 发展现状 |
3.2 世界各国主要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
3.2.1 德国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
3.2.2 法国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
3.2.3 美国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
3.2.4 新加坡会展经济发展模式 |
3.3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3.3.1 五大产业带基本形成 |
3.3.2 会展规模不断扩大,总量稳步提升 |
3.3.3 会展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比增加 |
3.3.4 会展地域范围扩大,发展不平衡 |
3.3.5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发展方向明确 |
3.4 甘肃省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第四章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促进甘肃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
4.1 基于产业结构理论的比较分析 |
4.1.1 甘肃产业结构演化 |
4.1.2 会展经济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 |
4.1.3 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对甘肃产业结构的影响 |
4.2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实证分析 |
4.2.1 数据选取 |
4.2.2 酒泉市与周边城市相互作用分析 |
4.2.3 敦煌与周边城市相互作用分析 |
4.2.4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
第五章 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SWOT分析 |
5.1 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举办的优势 |
5.1.1 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 |
5.1.2 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
5.1.3 初步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
5.2 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举办的劣势 |
5.2.1 交通条件仍然不够完善 |
5.2.2 配套服务和设施仍欠缺 |
5.2.3 会展活动举办经验不足 |
5.2.4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限 |
5.3 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举办的机遇 |
5.3.1 政策机遇 |
5.3.2 产业机遇 |
5.4 丝绸之路国际文博会举办的威胁 |
5.5 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
第六章 关于提升会展经济对甘肃经济促进作用的思考 |
6.1 制定科学规划,明确战略定位 |
6.2 培养专业人才,提升专业程度 |
6.3 提升竞争能力,打造会展品牌 |
6.4 建设基础设施,健全配套服务 |
6.5 鼓励文化创新,提升品牌价值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外展览公司合资动因与运营研究 ——以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外资展览集团在中国的扩张 |
1.1.2 中国展览公司战略发展需要 |
1.2 研究框架 |
1.2.1 相关概念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思路 |
1.2.4 论文结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过程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合资动因相关理论及综述 |
2.1.1 博弈论 |
2.1.2 交易费用理论 |
2.1.3 资源基础理论 |
2.1.4 国际折衷理论 |
2.1.5 战略行为理论 |
2.1.6 组织学习理论 |
2.2 合资运营相关理论及综述 |
2.2.1 股权与控制权研究综述 |
2.2.2 跨文化管理研究综述 |
2.2.3 企业成长理论 |
第三章 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发展概况 |
3.1 中外合资展览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1 尝试探索阶段 |
3.1.2 繁荣发展阶段 |
3.2 中外合资展览公司的发展特点 |
3.2.1 英德两国为主导 |
3.2.2 集中于一线城市 |
3.2.3 基于强强联合 |
3.3 中外合资展览公司带来的影响 |
3.3.1 积极影响 |
3.3.2 消极影响 |
第四章 光亚公司与法兰克福公司合资动因分析 |
4.1 展览公司跨国合资博弈分析 |
4.2 中方展览公司合资动因分析——以光亚公司为例 |
4.2.1 解决资金问题 |
4.2.2 引进国际资源 |
4.2.3 巩固竞争优势 |
4.2.4 学习先进管理 |
4.2.5 扩大业务范围 |
4.3 外方展览公司合资动因分析——以法兰克福公司为例 |
4.3.1 开拓中国展览市场 |
4.3.2 完成全球战略布局 |
4.3.3 分散海外投资风险 |
4.3.4 利用“东道国”优势 |
4.3.5 利用中国的政策优惠 |
4.4 双方合资动因小结 |
第五章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合资运营分析 |
5.1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运营成效 |
5.1.1 扩大了广州照明展规模 |
5.1.2 实现了项目多元化经营 |
5.1.3 实现了财务指标增长 |
5.1.4 促进了双方母公司发展 |
5.2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运营机制 |
5.2.1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股权机制 |
5.2.2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治理机制 |
5.2.3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跨文化管理机制 |
5.2.4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的成长机制 |
5.3 光亚法兰克福公司合资运营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寻找理想的展会平台——2014年国际自行车展览业发展现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会展经济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服务业的重要拉动力量。 |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会展业发展状况 |
中国展览业现状 |
服务关系, 决定一个展会的发展前景 |
慕尼黑展览的客户配对服务模式 |
城市集群效应决定展会的区位优势 |
城市集群为中国展览业带来服务升级 |
评价一个展会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
1.是否引导行业发展趋势, 融入展会新题材, 确定展会主题。 |
2.展会是否融入了创新技术和高峰论坛等活动。 |
3.展会的人性化 |
4良好的服务模式. |
5.永不落幕的网络化展会, 实施全球营销策略 |
自行车领域的重要展会概况 |
风向标型的国际自行车展 |
台北国际自行车展览会Tapei Cycle |
风向标型的国际自行车展 |
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China Cycle |
风向标型的国际自行车展 |
欧洲国际自行车贸易博览会EUROBIKE |
风向标型的国际自行车展 |
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自行车贸易博览会INTERBIKE |
其它地域性的自行车专业展 |
捷克布尔诺国际自行车展Bike Brno |
其它地域性的自行车专业展 |
荷兰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博览会Bike Motion |
其它地域性的自行车专业展 |
英国国际自行车展Cycle Show |
编后语: |
德国展览业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条: |
(6)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录 |
表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产业集群研究领域转向 |
1.1.2 展览会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节点 |
1.1.3 中国处在展览业升级重要时期 |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3 关键问题 |
1.3 核心概念解析 |
1.3.1 暂时性集群 |
1.3.2 国际展览会 |
1.4 暂时性集群研究综述 |
1.4.1 暂时性集群国外研究综述 |
1.4.2 暂时性集群国内研究综述 |
1.4.3 暂时性集群基本特征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1.5.2 文献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 |
1.5.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二章 暂时性集群的理论基础 |
2.1 演化经济地理学 |
2.1.1 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主张 |
2.1.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性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现有学派 |
2.2.2 产业集群的分类 |
2.2.3 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 |
2.2.4 产业集群的演化周期 |
2.3 演化经济地理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 |
第三章 展览业的演化 |
3.1 世界展览业演化 |
3.2 中国展览业演化 |
3.2.1 中国展览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会展经济带 |
3.2.3 中国展览业发展现状 |
3.3 中国展览业地区分布 |
3.3.1 上海展览业 |
3.3.2 广州展览业 |
3.3.3 北京展览业 |
3.4 中国展览会影响力分析 |
3.4.1 海外参展商地区分布 |
3.4.2 国内观众地区分布 |
3.5 中国展览业分化特征 |
第四章 暂时性集群演化阶段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
4.1 案例选择依据 |
4.1.1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
4.1.2 完善的交通网络 |
4.1.3 领先的国际影响力 |
4.1.4 专业化的软硬件优势 |
4.2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
4.2.1 工博会简介 |
4.2.2 工博会发展历史 |
4.3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演化阶段及主要特征 |
4.3.1 孕育期(1999-2002) |
4.3.2 成长期(2003-) |
4.3.3 成熟期 |
4.3.4 衰退期 |
第五章 政府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
5.1 研究方法的制定 |
5.2 访谈问卷的制定 |
5.2.1 问卷选择依据 |
5.2.2 问卷设计标准 |
5.3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
5.3.1 展商、观众构成 |
5.3.2 参展企业规模 |
5.3.3 参展初衷 |
5.4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 |
5.4.1 参展初衷转变 |
5.4.2 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 |
5.4.3 非出口型展会 |
5.4.4 专业性和影响力不足 |
5.4.5 组织能力不足 |
5.4.6 专业中介机构形成 |
5.4.7 展位设置重要性 |
5.5 信息与通信应用技术展 |
5.5.1 非自身意愿参展 |
5.5.2 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竞争 |
5.5.3 展馆主题模糊 |
5.5.4 企业参展计划周密 |
5.5.5 信息流动的特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气体设备展览会为例 |
6.1 案例选择依据 |
6.1.2 中西部重要展览城市 |
6.1.3 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展览设施 |
6.2 参展初衷转变 |
6.2.1 注重宣传与合作 |
6.2.2 展示市场占有率 |
6.3 专业性突出 |
6.3.1 迎合外资企业需求 |
6.3.2 外资企业注重信息反馈 |
6.3.3 进入中国市场的踏板 |
6.4 展商间信息流动频繁 |
6.4.1 横向联系建立 |
6.4.2 中国领头羊企业缺席 |
6.5 展会地域特性显着 |
6.5.1 针对南亚产品输出 |
6.5.2 独具优势的展出方式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暂时性集群发展的两种重要驱动力 |
7.1.2 暂时性集群中信息流动的特性 |
7.1.3 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地域分化 |
7.1.4 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 |
7.2 研究创新点 |
7.2.1 构建了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理论框架 |
7.2.2 归纳了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特征 |
7.2.3 发现了中国暂时性集群发展演化的动力因子及其空间格局 |
7.3 需进一步研究深化的问题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会展经济理论观点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会展经济的功能与特征 |
二、会展经济发展规律与会展实务管理 |
三、我国会展经济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
四、会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
五、节庆理论及会展文化 |
六、会展经济基本概念、术语定义、标准口径 |
(8)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和创新点 |
第2章 会展的相关概念、分类和功能 |
2.1 会展相关概念和分类 |
2.1.1 会展的定义 |
2.1.2 会展业和会展经济 |
2.2 会展的分类 |
2.3 会展业的功能 |
2.3.1 会展的经济功能 |
2.3.2 会展的社会功能 |
2.4 我国会展业产业关联性分析 |
2.4.1 灰色关联理论 |
2.4.2 数据来源及数列确定 |
2.4.3 计算会展业与各行业的关联度 |
第3章 我国展览业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分析 |
3.1 我国展览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展览场馆状况 |
3.1.2 中国展览项目状况 |
3.1.3 中国的会展经济产业带 |
3.1.4 中国展览组织结构 |
3.2 我国会展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我国展览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 会展的外部环境 |
4.2 展览业外部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钻石体系 |
4.2.2 展览业外部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实证研究 |
4.3.1 指标筛选 |
4.3.2 主成分分析 |
4.3.3 回归分析 |
4.3.4 数据结果分析 |
第5章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内在条件分析 |
5.1 会展的内在条件分类 |
5.2 会展内部环境评价 |
5.3 展览环境层次结构分析 |
第6章 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
6.1 明确政府的管理职能 |
6.2 整合会展资源,引入新的技术和营销方法 |
6.3 优化会展活动的支持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
第7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试论中介组织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中国贸促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一) 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二)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三)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二、中介组织在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主要作用 |
(一) 中介组织的性质 |
(二) 中介组织典型特征 |
(三) 中介组织在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主要作用 |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推动我国会展业更加健康快速发展 |
(一) 构建政府、企业和中介组织三位一体融合格局,发挥最佳集合效应 |
(二) 加强会展行业中介组织建设,促进会展行业的健康发展 |
四、贸促会的发展对我国会展业的良性互动 |
(一) 中国贸促会的发展历史 |
(二) 中国贸促会主要职责与任务 |
(三) 中国贸促会来领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四) 中国贸促会在我国展览业中的发展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10)会展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选题背景和意义 |
2.文献综述 |
3.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会展经济的理论分析 |
1.1 会展经济的相关概念分析 |
1.2 会展经济的发展历史 |
1.3 会展经济的功能 |
1.4 影响会展经济发展的因素 |
第二章 国外会展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2.1 国际会展经济发展概况 |
2.2 会展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以欧洲为例 |
2.3 会展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启示 |
第三章 我国会展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
3.1 我国会展经济的兴起和现状 |
3.2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3.3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 |
3.4 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长沙会展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
4.1 长沙发展会展经济的现状分析 |
4.2 长沙发展会展业的优势分析 |
4.3 长沙会展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 长沙会展经济发展战略 |
4.5 长沙会展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中国展览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展览业产业关联效应研究[D]. 郭燕珍. 天津商业大学, 2020(12)
- [2]R公司上海家居用品展览会营销策略研究[D]. 王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3]会展经济促进甘肃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为例[D]. 马晓锦. 兰州大学, 2016(11)
- [4]中外展览公司合资动因与运营研究 ——以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为例[D]. 刘勇. 广州大学, 2015(06)
- [5]寻找理想的展会平台——2014年国际自行车展览业发展现状与分析[J]. 姜磊,杨萃,程巧莉. 中国自行车, 2014(07)
- [6]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D]. 刘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7]中国会展经济理论观点述评[J]. 沈丹阳,陈泽炎. 商业研究, 2009(09)
- [8]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现状和环境因素研究[D]. 江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7)
- [9]试论中介组织在会展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以中国贸促会为例[D]. 周美辰. 吉林大学, 2008(07)
- [10]会展经济研究[D]. 陈君俊.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广州展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