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祉祺[1](2021)在《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由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转向第三产业之间的竞争,服务贸易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世界各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关键。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服务贸易列推动自身经济发展,提升国际地位的重心。进入21世纪,中日韩三国始终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产业,并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衡量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指标对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首先,介绍了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总述中日韩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特征和国内规制。其次,结合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利用指数分析三国服务贸易整体和行业内部的竞争优势,系统全面的比较中日韩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最后,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基于RCEP协定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推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发展的建议,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吴可量[2](2019)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文中指出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转变,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的地位逐步提高。服务贸易不仅被当作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全球贸易未来的发展目标。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服务业的繁荣,中国也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向服务型贸易经济的转型。因此,沿线国家在未来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和发展方向将更加集中在服务贸易领域,这需要我们对世界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目前基于边界和总价值的核算方法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而利用投入产出表核算增加值,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经济体的实际国际贸易现状,也为清晰地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国际服务贸易的实际情况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一带一路”国家间经贸往来的数量和质量,并探索我国与相关国家深化贸易合作、共享贸易繁荣的途径,是一个具备现实意义的课题;另一方面,基于附加值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度,对明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业现状,调整服务业发展和转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实证对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指明了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服务业竞争力的方向。首先,本文以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为基础,使用WWZ测算方法,选取服务业附加值出口额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新指数(NRCA)这两个指标刻画5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附录)和中国的服务业竞争力现状。在基于服务业附加值出口额衡量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中可知,根据不同区域的附加值比较分析,发现东南亚地区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相较于其他沿线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根据不同要素密集度服务业的比较分析,发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能提升经济体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NRCA指数衡量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中国服务业在国际上的整体水平并不高,仅在电力、燃气、水、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这四大细分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大部分沿线国家整体上没有显着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在知识密集型服务领域,金融中介与商业服务这一细分行业的比较劣势是显着的,并且没有明显迹象表明存在改善趋势。但是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业领域,如建筑业以及电力、燃气、水等细分行业具有稳定的比较优势,但其比较优势并不显着。其次,运用回归模型,对54个国家的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资本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均受到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数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度三个变量的显着正影响;中东欧地区、西亚北非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均受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显着正影响。最后,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提出要在务实当前拥有的服务业贸易比较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到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提升人才素质,并且就中国与沿线国家之后的发展关系提出要根据行业竞争力的不同建立差异化的合作机制。
包伟杰[3](2018)在《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文中提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还是科技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产业、金融、对外贸易等政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世界市场的“神经”。而中国则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来在全球的影响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中国政府提出的“一路一带”倡议,不仅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不断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诚意,这将对诸多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两大经济体,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美国的GDP总量为19.36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总量为12.24万亿美元,中美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的影响不言而喻。当前世界经济增速趋于放缓,特别是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和美国经济的发展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美国的金融监管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投资就业问题、种族歧视问题等。而中国经济发展则暴露出了包括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宏观政策调控失准、地方政府债务过高、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两国的产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了 80%,中国经济的发展则过度依赖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当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在消费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扩大的情况下,短时期内不得不依靠巨大的政府投资来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消费不足而投资过热的结构性难题,由此也引发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过大、企业杠杆过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对中国经济向着“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的目标带来阻碍,应该看到中国与美国之间存在差距,反思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形成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产业结构作为判断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一方面其直接反应出了构成国民经济内部各部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其又间接反应出了一国经济发展所依赖的动力基础,进而判断一国经济增长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作为一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演化趋势,其较为直观的描述了一国经济发展从初级到高级、从欠发达到发达、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发展的路径。总的来说,产业结构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基石,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一国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而且还能够有效的抵御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冲击,从而才能使经济真正实现可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探究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特征、驱动因素、动力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理论和文献,以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中国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因素、逻辑规律、路径模式。更为重要的是,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说明两国在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的异同点,尤其是着重分析两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差距。最后结合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呈现出的新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参考,我国经济能够在科学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实现长期平衡发展。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理论和文献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内容涵盖了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产业结构的划分方式、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产业结构的演进模式、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等方面理论和研究综述。为论文的写作找到强有力的理论及文献支撑。第二部分则主要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基本逻辑与分析框架进行研究,首先是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视角进行了划分,这是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出发点。其次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和动力机制,产业结构的演进的驱动因素和制约因素等。第三部分主要进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通过理论分析,研究需求因素、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研发投入等如何通过影响技术进步,进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通过构建模型(未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考虑人力资本的索罗模型),研究驱动因素如何通过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第四部分主要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路径与趋势进行了分析比较,将中美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各自划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美国涉及的时间范围从19世纪初期工业化开始阶段至今,中国涉及的时间范围相对较短,从1952年至今。比较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中美两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动情况。在对中美两国三次产业结构之间分析的基础之上,深入三次产业各产业的内部,对比分析中美两国三次产业中包含的相关产业之间的差异。具体而言就是中美第一、二、三次产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分时段比较。第五部分主要是基于之前章节对于中美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将产业结构放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主要而言是分析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如何通过技术进步,进而影响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第六部分基于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中的相应数据,构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计算各驱动因素与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灰色关联度;构建VAR模型(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方差分解模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驱动因素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最后,得出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等。中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在大方向上趋于一致,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两国的产业结构形态由最初的“一二三”最终演进为“三二一”,第三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从三次产业内部来看,伴随着行业革命的不断推动,新兴行业和传统行业的比重在不断分化,产业结构内部得以持续优化。不过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特征还是有所差异,中国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深度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况且两国的产业发展也正各自面临着一些问题。除此之外,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正日益深刻影响着中美两国的产业结构演进方向,而两国又都是世界上的贸易大国,双方之间不仅直接面临着合作与竞争,还面临着旧有的经济制约因素和新的工业革命挑战。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两国之间贸易开放、交流合作、互惠互利会是大的方向和趋势,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中美需要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寻求三次产业之间和内部的平衡发展,努力促成行业的变革以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王易波[4](2018)在《基于MRIO的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中国将不断对“一带一路”线上的国家大力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之一,未来十年将为建筑业的海外拓展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本文以中国建筑业为研究对象,首先构建建筑业投入产出模型,选取的指标包括:建筑业总产出、建筑业初始投入、建筑业最终使用、建筑业中间投入率和建筑业产业关联效应。另外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建筑业的出口分解模型,在得出增加值出口后进一步采用改进的RCA指数法计算世界主要典型国家的建筑业国际竞争力以及比较研究。通过中国建筑业与世界典型国家的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中国建筑业自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业飞速发展,2014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出、最初投入、最终使用等指标已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建筑大国。中国建筑业中间产品消耗量大,增加值率低,建筑业生产效率水平低。中国建筑业中间投入率平均水平为0.76,是所有比较的国家中最高,发达国家一般保持在0.5-0.6的水平。中国建筑业虽然产值体量庞大,但是依赖对中间产品的过度消耗,导致增加值比例较低。中国建筑业NRCA指数小于1,中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仍然较低,仍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从1995年至2011年,中国建筑业NRCA指数有明显下滑趋势,在国际建筑业市场具有明显的显示性比较劣势,竞争力不足,在全球建筑业价值链上处于比较低的位置。在典型国家中的排名一致处于落后地位,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仍然在全球的平均水平之下,处于一定的劣势中。最后针对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率较低,竞争力不强的现状,从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分别提出增强我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通过对中国建筑业与典型国家建筑产业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中国建筑业在参与国际建筑业市场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下一步的行业发展规划、企业制定国内竞争策略和国际化策略以及企业改革给予理论支持。
王易波,祁神军,张云波,詹朝曦[5](2017)在《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文中认为采用全球增加值贸易数据库数据,构建改进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模型,核算包括中国在内的12国的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表明:中国建筑业增加值出口不断增长,占世界建筑业增加值出口较高份额;中国建筑业NRCA指数小于1,没有提高,在12个典型国家中排名第8,国际竞争力仍处于劣势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提高中国建筑产业增加值的国际竞争策略。
王雄辉[6](2016)在《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国内外几家大型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文中指出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处于中速发展的新常态,消费增长速度将大于投资增长速度,而建筑业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必将放慢。在新常态经济下,中国建筑企业必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内竞争,中国建筑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抓紧转型升级,提升企业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从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中国建筑企业在新常态下如何提升国际竞争力,更好的走出去。本文以中国最大的国际承包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简称中国交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分析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发展现状,指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本文以经营规模、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国际化能力作为研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的五大指标,以中国中铁、中国建筑、中国铁建、法国万喜、西班牙ACS、法国布依格六家建筑企业作为对标企业。通过构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对标体系来分析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目前存在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本文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帮助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使其成为全球顶尖国际建筑企业。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发展现状。第三章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对标体系构建,包括对标建筑企业选择标准、对标体系设计原则、对标体系设计思路、对标体系评价方法。第四章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对标分析,包括对标建筑企业、对标分析过程、对标建筑企业分类得分、对标建筑企业综合得分。第五章为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包括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仍存在不足、提升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第六章为研究结论。
万龙[7](2013)在《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建筑业市场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建筑业市场的蓬勃发展不仅奠定了建筑业在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中的地位,并且在完成和推进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当中,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精神、物质水平,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全力配合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不仅指导建筑业企业进行结构转变,还颁发了多个规范建筑业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使建筑业企业的效益稳步提高,持续增强建筑业企业的综合实力。此外,在解决农民就业,改善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方面,建筑业所做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的。建筑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影响着国计民生,还对经济发展战略有着导向作用,建筑业是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建筑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实现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就需要把建筑业作为产业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加以充分的重视。文章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与其他行业和国际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展开了比较研究。以ENR225强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单项指标比较分析、综合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对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进行综合评价;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得到的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然后对产生原因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全面提升我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提出对策建议。本文通过选取4个对照行业,9个单项指标,3个综合评价指标,近5年的ENR225强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模型,从得出的结果看,既能够从整体审视建筑业产业相比其他行业和国际水平的不足和优势,也能够从单个指标对建筑业与其他行业进行详实的对比;同时本文对中国建筑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近5年的表现进行了归纳总结,针对国际各区域市场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概括。文章通过总结中国建筑业与其他行业和国际水平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对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在两方面具备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总结,针对存在的不同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原因分析,针对可能存在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竞争力提升策略。
霍春亭[8](2013)在《中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建筑行业的发展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部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随着近十年我国建筑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并面临着我国建筑市场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及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21世纪的热点话题。虽然我国建筑业企业数量规模逐渐扩大,但行业整体表现效率低收益差,平均技术含量低;尤其劳动生产率水平严重偏低,与行业规模不相适应,更成为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提高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则立足于我国建筑业基本国情,结合理论和数学统计等方法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利用各个数据统计网站收集相关数据,借助Excel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水平进行各个维度的定量分析,主要从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近十年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国际八个发达国家和我国其他四个主要行业的对比以及我国34个省市的相互比较四个维度出发。然后在阅读大量国内文献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人力资源、物资投入、管理水平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再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借助SPSS数据分析软件和Amos建模软件完成了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通过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分析发现,虽然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近十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不足国外发达国家和其他行业劳动生产率的三分之一,总体处于一个低下落后的水平;并根据影响因素关系模型验证表明,四个方面的因素都对企业劳动生产率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其中管理水平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最大,且员工工作满意度等主观状态特别需要引起企业高度重视;最后针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现状水平,结合影响因素对造成所处现状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分别从人力资源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和政府控制四个方面对我国建筑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改善措施和合理化对策。
潘辉[9](2011)在《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一五”规划以来,建筑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建筑产业区域竞争也愈演愈烈,各地区建筑产业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如何提高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实现协调发展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各区域建筑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了适合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研究的概念模型及其构成要素;确定了建筑产业竞争力度量模型公式;利用云模型(Cloud Model)对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了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化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成果概括如下:(1)针对建筑产业竞争力以往研究中重视硬指标,轻视软指标的不足,将“软实力”概念引入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中,提出建筑产业竞争力由硬实力、软实力和表现能力三部分构成;并在波特钻石模型、金碚因果分析模型和国家软实力理论基础上,结合建筑产业特性,确定了以上三部分的具体构成要素;借鉴倪鹏飞的城市竞争力模型的建模思路,构建了建筑产业“弓弦箭”模型。(2)构建了建筑产业竞争力度量模型,即“建筑产业竞争力=产业硬实力(1+产业软实力)产业表现能力”。构建相应指标体系,采用基于格栅获取的模糊Borda数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该模型的合理性。(3)利用云模型进行区域竞争力综合评价,通过云变换处理形成从定量到定性的分区转化,得到五个竞争力水平等级概念;在对各区域度量结果基础上,运用云发生器计算区域竞争力水平隶属度,得出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的评价等级。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呈梯度分布,东部和东南部各地区竞争力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竞争力水平最为落后。(4)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影响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硬实力因素和软实力因素进行假设分析验证。研究得出:产业创新对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政府监管与服务通过广泛的影响其他因素间接的影响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建筑产业文化的建立能够有助于提升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最终取决于硬实力和软实力各项因素相互协同作用。
麦瑞权[10](2011)在《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回归后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随着粤澳合作框架的签署,澳门的经济形势呈现跳跃式的进一步发展趋势,澳门的建筑产业亦在外来因素的强力影响下,不断吸引外资加入竞争形成产业聚集,特别是2006年建筑产业已经成为第二产业的首位,澳门建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并且逐渐有趋向产业集群的态势,然而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论从理论上抑或现实经验的归纳,本来产业内的现有企业应该处于产业发展最有利的竞争位置,但遗憾的是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却面临被淘汰及边缘化的境地。在产业集群的趋势下,探讨澳门建筑产业内本地传统总承包商的生存空间不仅涉及到澳门建筑产业的行业整合,实现建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更是实践“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的一个主要关键,因此,本文以本地传统总承包商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对澳门建筑产业发展历程呈现怎样的规律,澳门建筑产业市场及组织管理制度具备什么特征先作出描述,而且与周边地区作出比较,并将澳门建筑产业拥有的优势和劣势作出比较分析,然而对澳门的建筑产业逐步迈向产业集群的趋势中,建筑产业中的核心营运实体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力现状作出比较分析,接着提出建构适合澳门特色的建筑产业竞争力理论分析模型,及制定出新竞争战略,随后对澳门建筑产业内的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优化升级及提升竞争力提出对策。针对上述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和主要贡献主要是:首先,基于建筑产业的组织形态不属于纵向一体化,亦不属于市场化而是出于中间形态的网络化组织,本文从本澳建筑市场现实中归纳出影响建筑市场规模和组织形态的模型。影响建筑市场规模和组织形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1)发展商投资规模;(2)建筑设计要求和技术要求;(3)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而市场内部水平分工和分层竞争又主要受政府法律和政策,以及产业标准和制度影响。其次,从内外部因素评价的角度,利用学者姚宽一所建构的建筑产业竞争力20个影响因子比较分析了澳门特区建筑产业和本地传统总建筑承包商在建筑产业中的强弱位置,本文以姚宽一的20个因子分析框架为参考,并结合澳门特区的实际情况,建构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产业、企业五大指标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因子分析指标体系,并建立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因子评价指标,对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力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在理论与现实对比以及SWOT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发现澳门建筑产业在影响建筑产业的20个指标中均显示处于弱势,而澳门的建筑产业中本地传统承包商均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其三,由于政治上曾深受葡澳管治影响,回归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经济体上的微型经济体系;文化上的中西交融等因素,本文对波特的五力竞争分析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适合澳门特区微型经济体系下的五力分析模型和新的竞争战略。最后,提出了澳门建筑产业及本地传统建筑承包商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主要是:政府政策的改革;产业组织功能的调整;并且建构产业成员学习型组织。
二、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内容结构 |
(三)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服务贸易概念及分类 |
一、服务贸易概念 |
二、服务贸易行业分类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综述 |
一、比较优势理论 |
二、相互依赖经济理论 |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四、规模经济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分析 |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分析 |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
二、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
三、韩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及特征 |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
一、中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
二、日本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
三、韩国服务贸易政策及国内规制分析 |
第三节 中国与日、韩双边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中日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二、中韩服务贸易合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总体国际竞争力指标比较 |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指数)比较分析 |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比较分析 |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比较分析 |
四、贸易开放度指数(SO指数)比较分析 |
五、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二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指标比较 |
一、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
二、日本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
三、韩国服务贸易行业内竞争力分析 |
第三节 中日韩服务贸易行业间竞争力比较 |
一、中日韩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二、中日韩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三、中日韩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四、中日韩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生产要素 |
一、初级生产要素 |
二、高级生产要素 |
第二节 需求条件 |
一、市场需求 |
二、消费需求 |
第三节 相关产业支持 |
一、运输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
二、金融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
三、旅游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
四、文化服务的相关产业支持 |
第四节 企业战略结构 |
一、中国企业战略结构 |
二、日本企业战略结构 |
三、韩国企业战略结构 |
第五节 政府与机遇 |
一、政府支持 |
二、机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推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促进中国服务发展对策建议 |
一、完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辅助作用 |
二、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 |
三、鼓励服务贸易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
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合作 |
第二节 加强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
一、在RCEP框架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
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促进中日韩服务贸易合作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研究 |
2.2 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 |
2.3 服务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2.4 附加值贸易相关研究 |
2.5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现状 |
3.1 测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
3.2 基于附加值出口额的竞争力分析 |
3.2.1 不同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
3.2.2 不同要素密集度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
3.3 基于NRCA指标的竞争力分析 |
3.3.1 中国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
3.3.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模型设定 |
4.2 数据来源与指标测算 |
4.3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5 分组回归分析 |
4.5.1 不同区域服务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 |
4.5.2 不同要素密集度服务业竞争力实证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概念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相关概念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评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基本思路、可能的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可能的创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 |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背景和范式 |
第一节 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一、三次产业之间演进规律 |
二、产业发展的阶段规律 |
三、主导产业转换的规律 |
四、劳动力转移规律 |
五、比较劳动生产率演进规律 |
六、三次产业内部演进规律 |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的背景选择与理论范式 |
一、雁行形态发展模式的区域国际分工背景 |
二、产品循环发展模式的国际贸易与产业转移背景 |
三、同时开发发展模式的产业政策和政府主导背景 |
四、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理论范式的选择取决于研究背景设定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比较的背景与范式 |
一、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背景:市场化转型与经济全球化 |
二、市场机制取代计划体制对产业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 |
三、资源约束、发展政策和产业政策影响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和速度 |
四、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分析的范式 |
五、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产业驱动范式 |
六、中美两国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 |
第三章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及其技术进步影响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分析 |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驱动因素 |
二、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分析 |
一、需求因素分析 |
二、供给因素分析 |
三、国际贸易 |
四、国际直接投资 |
第三节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机理分析 |
一、未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 |
二、考虑技术进步的索罗模型 |
三、考虑人力资本情况下的索罗模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特征及趋势比较分析 |
第一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
三、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比较 |
第二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一、中美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二、中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三、中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比较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贸易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
二、货物贸易结构 |
三、服务贸易结构 |
四、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国际贸易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美国对外贸易总体情况 |
二、出口贸易结构 |
三、进口贸易结构 |
四、国际贸易引致的技术进步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二、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
三、国际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一、美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 |
二、美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
三、国际直接投资引致的技术进步对美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 |
第一节 假设条件、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
一、假设条件 |
二、变量选取 |
三、数据来源 |
第二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 |
一、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计算过程 |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第三节 中美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影响作用实证检验-基于VAR模型 |
一、单整检验 |
二、协整检验 |
三、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
四、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 |
五、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六、误差修正模型(ECM)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美三次产业演进历程的异同点 |
二、中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演进特征及技术进步作用的异同点 |
三、中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四、美国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成果与存在问题 |
五、国际贸易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比较结果 |
六、国际直接投资对中美产业结构演进影响的比较结果 |
第二节 启示之处 |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要具有针对性 |
二、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助力于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 |
三、合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
四、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MRIO的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由来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评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框架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创新之处 |
第2章 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理论基础 |
2.1 建筑业及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概念 |
2.1.1 建筑业 |
2.1.2 中国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 |
2.2 国际竞争力理论 |
2.2.1 国际竞争力概念 |
2.2.2 国家层面的竞争力 |
2.2.3 产业层面的国际竞争力 |
2.2.4 企业层面的竞争力 |
2.3 多区域投入产出理论 |
2.4 增加值贸易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RIO视角下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3.1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1 中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 |
3.1.2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状况 |
3.1.3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
3.2 国际竞争力模型构建 |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
3.2.2 建筑业多区域投入产出指标 |
3.2.3 数据来源 |
3.3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下建筑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1 建筑业总产出的国际比较 |
3.3.2 建筑业最初投入的国际比较 |
3.3.3 建筑业最终使用的国际比较 |
3.3.4 建筑业中间投入率的国际比较 |
3.3.5 建筑业产业关联效应的国际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4.1 建筑业增加值出口分解模型 |
4.1.1 增加值贸易 |
4.1.2 产业增加值出口分解模型 |
4.1.3 改进RCA指数 |
4.1.4 数据来源 |
4.2 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
4.2.1 建筑业增加值出口 |
4.2.2 中国建筑业与世界典型国家国家竞争力比较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增强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策略 |
5.1 建筑企业层面 |
5.2 建筑产业层面 |
5.3 国家政策层面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测算模型 |
2.1 增加值贸易 |
2.2 产业增加值出口分解模型 |
2.3 NRCA指数 |
3 实证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中国与世界典型国家建筑业出口增加值 |
3.3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3.3.1 中国与世界典型国家建筑业NRCA指数 |
3.3.2 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3.3.3 中国与OECD国家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4 中国与金砖国家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4 提高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策略 |
4.1 推进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建筑工业化发展 |
4.2 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新趋势, 着力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创新 |
4.3 健全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金融体系 |
5 结语 |
(6)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国内外几家大型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竞争力 |
1.2.2 企业国际竞争力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发展现状分析 |
2.1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 |
2.1.1 中国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
2.1.2 中国建筑业海外发展现状 |
2.2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发展现状 |
2.2.1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概况 |
2.2.2 新常态下的五商中交 |
2.2.3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海外发展现状 |
2.2.4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对标体系构建 |
3.1 对标建筑企业选择标准 |
3.2 对标体系设计原则 |
3.3 对标体系设计思路 |
3.4 对标体系评价方法 |
3.4.1 确定指标权重 |
3.4.2 计算指标得分 |
3.4.3 对标评价分析 |
4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对标分析 |
4.1 对标建筑企业 |
4.1.1 确定对标建筑企业 |
4.1.2 对标建筑企业介绍 |
4.2 对标分析过程 |
4.2.1 经营规模对标分析 |
4.2.2 成长能力对标分析 |
4.2.3 运营能力对标分析 |
4.2.4 盈利能力对标分析 |
4.2.5 国际化能力对标分析 |
4.3 对标建筑企业分类得分 |
4.4 对标建筑企业综合得分 |
5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仍存在不足 |
5.2 提升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2.1 融资与财务方面 |
5.2.2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
5.2.3 市场开拓与经营方面 |
5.2.4 工程项目管理方面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1 国外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
1.3.2 国内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2.1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2.1.1 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
2.1.2 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建立原则 |
2.1.3 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2.1.4 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确定 |
2.2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方法 |
2.2.1 行业间比较 |
2.2.2 国家间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1 与其他行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
3.1.1 对照行业的选择 |
3.1.2 单项指标比较分析 |
3.1.3 综合比较分析 |
3.2 与国际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2.1 2012 年中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2.2 近 5 年中国建筑业与国际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2.3 中国建筑业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
4.1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评述 |
4.1.1 建筑业产业国内竞争力评述 |
4.1.2 建筑业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述 |
4.2 建筑业产业竞争力问题原因分析 |
4.2.1 建筑业产业国内竞争力问题原因分析 |
4.2.2 建筑业产业国际竞争力问题原因分析 |
4.3 提升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中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1.3.1 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
1.3.2 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1.3.3 结构方程模型运用于建筑业领域 |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
2.1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基本状况 |
2.1.1 按总产值计算的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
2.1.2 按增加值计算的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
2.2 我国建筑业与国外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
2.2.1 各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
2.2.2 各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比较 |
2.3 我国建筑业与其他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
2.3.1 我国各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
2.3.2 我国各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比较 |
2.4 我国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对比 |
2.4.1 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个数变化情况 |
2.4.2 全国最高与最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 |
2.4.3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排序比较 |
2.4.4 各地区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值及增长率比较 |
2.5 基于统计对比的综合评价 |
2.5.1 与国外建筑业的对比分析评价 |
2.5.2 与其他行业的对比分析评价 |
2.5.3 我国各地区间的对比分析评价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 影响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 |
3.1.1 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2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确定 |
3.1.3 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的评价方法 |
3.2 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因素关系模型 |
3.2.1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点与基本原理 |
3.2.2 模型变量的选择 |
3.2.3 理论假设与理论模型 |
3.3 实证分析 |
3.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3.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3.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策略研究 |
4.1 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制约因素分析 |
4.1.1 人力资源 |
4.1.2 物资投入 |
4.1.3 管理水平 |
4.1.4 外部环境 |
4.2 提升我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策略 |
4.2.1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
4.2.2 项目管理方面 |
4.2.3 技术管理方面 |
4.2.4 政府控制方面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问题界定 |
1.4.1 区域概念的界定 |
1.4.2 建筑产业概念的界定 |
1.4.3 竞争力概念及分类的界定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5.1 建筑产业竞争力内涵研究综述 |
1.5.2 建筑产业竞争力度量研究综述 |
1.5.3 建筑产业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综述 |
1.5.4 建筑产业竞争力优化途径研究综述 |
1.5.5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6.1 技术路线 |
1.6.2 研究方法 |
1.7 章节安排 |
1.8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学理论基础 |
2.1.1 一般微观经济学 |
2.1.2 产业组织经济学 |
2.1.3 区域经济学理论 |
2.1.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 管理学理论基础 |
2.3 软实力理论 |
2.3.1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 |
2.3.2 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
2.3.3 软实力概念的发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理论模型构建 |
3.1 竞争力研究的经典理论模型 |
3.1.1 产业竞争力分析理论模型 |
3.1.2 区域竞争力分析理论模型 |
3.2 建筑产业典型特征分析 |
3.3 建筑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构建 |
3.3.1 建筑产业硬实力要素构成设计 |
3.3.2 建筑产业软实力要素构成设计 |
3.3.3 建筑产业表现能力要素构成设计 |
3.3.4 建筑产业竞争力理论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度量模型研究 |
4.1 竞争力度量方法评述 |
4.2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度量模型构建 |
4.2.1 度量模型构建 |
4.2.2 度量模型解释 |
4.3 度量指标体系设计 |
4.3.1 度量指标体系构建指导思想及作用 |
4.3.2 度量指标体系确定原则 |
4.3.3 度量指标体系构建 |
4.4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度量 |
4.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4.2 指标权重确定 |
4.4.3 指标综合计算 |
4.5 度量结果分析 |
4.5.1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对比分析 |
4.5.2 建筑产业区域硬实力对比分析 |
4.5.3 建筑产业区域软实力对比分析 |
4.6 研究结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模型的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 |
5.1 云模型基本理论 |
5.1.1 云的定义 |
5.1.2 云模型的数字特征 |
5.1.3 云模型的分类 |
5.1.4 云发生器 |
5.1.5 云模型的功能树 |
5.2 基于云模型的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流程 |
5.3 实证研究 |
5.3.1 确定评价对象 |
5.3.2 建立指标体系 |
5.3.3 确定指标权重和度量结果 |
5.3.4 云标尺构建 |
5.3.5 确定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等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影响机制研究 |
6.1 影响因素分析 |
6.1.1 硬实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2 软实力影响因素分析 |
6.2 影响机制研究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研究样本 |
6.2.3 数据来源和观测指标 |
6.2.4 数据检验 |
6.2.5 SEM 模型建模及验证 |
6.2.6 研究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培育和优化研究 |
7.1 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化模型 |
7.2 建筑产业区域硬实力优化途径 |
7.2.1 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竞争力 |
7.2.2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规模竞争力 |
7.2.3 面对城镇化进程,提升产业战略竞争力 |
7.3 建筑产业区域软实力优化途径 |
7.3.1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 |
7.3.2 提高政府监管与服务水平,建立产业制度和服务竞争力 |
7.3.3 树立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形象,再造产业诚信竞争力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
绪论 1.1 |
研究背景 1.2 |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3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
本文创新点 2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
产业竞争力概念、内涵和维度 2.2 |
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流派 2.3 |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 2.4 |
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2.5 |
本章小结 3 |
澳门建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
澳门建筑产业发展历程 3.2 |
澳门建筑产业特征 3.3 |
澳门建筑产业管理制度与周边地区比较分析 3.4 |
本章小结 4 |
澳门建筑产业及承包商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4.2 |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 4.3 |
本地传统承包商SWOT分析 4.4 |
本章小结 5 |
基于波特理论的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1 |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应用分析 5.2 |
澳门建筑行业的进入壁垒与退出壁垒分析 5.3 |
本地传统承包商的竞争战略 5.4 |
本章小结 6 |
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 6.1 |
政府政策的改革 6.2 |
产业组织功能的调整 6.3 |
构建产业成员学习型组织 6.4 |
本章小结 7 |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7.1 |
全文总结 7.2 |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论文 |
四、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日韩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 孙祉祺.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及其影响研究 ——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D]. 吴可量.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3]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演进驱动因素比较研究 ——基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视角[D]. 包伟杰. 云南大学, 2018(04)
- [4]基于MRIO的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分析[D]. 王易波. 华侨大学, 2018(12)
- [5]增加值贸易视角下中国建筑业国际竞争力比较[J]. 王易波,祁神军,张云波,詹朝曦. 建筑经济, 2017(08)
- [6]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国内外几家大型建筑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D]. 王雄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16(06)
- [7]中国建筑业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万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8]中国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研究[D]. 霍春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9]建筑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及优化研究[D]. 潘辉. 天津大学, 2011(05)
- [10]澳门特区建筑产业竞争力研究[D]. 麦瑞权.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