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党建工作坚持创新(论文文献综述)
李昕恬[1](2021)在《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进入新发展阶段,民营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有关研究,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齐瑄[2](2021)在《改革永远在路上 科改示范再出发》文中指出1997年,启动“三项制度”改革;2000年,全面实施“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三铁一大”,企业实现脱困;2004年,完成改组改制、成功上市;2008年,导入全员绩效管理,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发展……到了2020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已经是2001年的60倍。改革,一直在路上。20多年来,中国航天
华姝[3](2020)在《匠心锻造卓越产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军工企业,航天电器生产的每一只产品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与利益,产品质量不容马虎,在激涨的订单下,更需要我们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身作则,担当表率,狠抓产品质量不放松。"提起车间科研生产任务,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电器贵阳产品事业部电缆组件车间培训师徐利容认为,党员以身作则是顺利完成生产任务的有利保障。9月19日,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航天电器贵阳产品事业部电缆组件党支部召开了以"提高产品质量,
刘霞[4](2019)在《我国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天产业是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具有前期投入成本大、高精尖技术密集等显着特征。当今时代,航天产业发展飞速,国际间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航天产业不断更新发展,航天技术也逐渐走向大众视野,形成众多民营航天企业。而这些航天企业如何整合优化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动我国航天企业的创新发展,成为了提升我国航天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基于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航天企业发展过程中影响资源配置的有关因素,整理我国部分航天企业的原始数据,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对这些航天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分析评价。论文研究结果将对我国航天产业相关企业找寻自身发展之路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资源配置理论为研究基础,挖掘对我国航天企业在资源利用与调配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对我国航天产业相关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开展评估与分析。首先,本文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基础作为研究出发点,主要讨论资源配置概念、资源配置方式、效率及优化调整方法等。其次,本文阐述了我国航天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并从政府政策制度、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强大的军工航天背景、人才技术等资源投入等方面,对影响航天企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据此建立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接下来,基于前文所构建的效率评价体系,利用DEA方法对本文所选取的航天企业原始数据进行测算,从整体、企业所在区域及分级有效性方面进行分析,并相应给出航天企业资源配置优化调整方案。研究发现:首先,我国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普遍不高,超过80%以上的企业处于DEA无效状态,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无效同时存在;其次,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的地区,航天企业的效率相对更高;再次,航天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坐落在社会经济更发达的地区的航天企业的效率更高;最后,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或大量资金资源支持的航天企业在发展中更有效率。基于这些研究发现,本文从三方面提出提高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对策及建议。优化航天企业资源配置外部环境的对策包括发挥政府顶层设计的作用,为航天企业发展创造环境与条件,发挥政府政策规划的作用,为航天企业提供规则和制度支持;航天企业财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包括构建多层次资本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航天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包括强化航天企业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强化官产学研金之间资源的联动。
王邓[5](2019)在《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广西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基于驻村第一书记的本质特性结合嵌入式治理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第一书记的相关工作,归纳出适合本文研究的逻辑分析框架,本文主要以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的选拔、考核、培育、激励流程为关键变量,对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运行的情况展开分析。通过分析研究,笔者对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选派、管理、培育、激励、考核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本文认为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监督以及桂林市政府的贯彻落实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第一,全力推动精准扶贫,新建或升级改造贫困村道路1358条,帮助农村贫困户改造危房6272户。开展特色产业扶贫,引导贫困村发展经济,所有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上。大力推进就业扶贫,2.39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第二,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多个贫困村荣获星级党组织称号,全市共有88个贫困村荣获自治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称号,174个贫困村获得“四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称号,266个贫困村荣获“三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称号;第三,推动“美丽桂林乡村建设”,引进各项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村农民增收。但是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选派的过程中制度嵌入缺失,驻村第一书记指责意识有待提高,积极性欠缺,责任心不强,使得在制度源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在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资源嵌入力度不均衡,主要是后盾单位的支持不力,直接管理单位乡镇党委和政府监管乏力。在考核过程中组织嵌入不充分,主要是直管单位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绩效考核没有约束,后盾单位的考核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绩效无法真正的衡量等。因此,想要能够快速的推进脱贫攻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农村工作,本文通过提升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水平的路径,强化制度嵌入规范驻村第一书记的运行流程,健全第一书记派驻制度,选派能力强,年龄正当,做到精准派驻;优化资源嵌入,合理运用后盾单位和政策带来的资源;健全组织嵌入,规范考核指标,编制考核计划等。从以上三个角度优化驻村第一书记的制度运行流程。让驻村第一书记得到真正的锻炼,确保2020年完成贫困地区全部脱贫。
王立高[6](2019)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各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复兴民族大业,是新时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具有开放、包容、进取品格的壮乡人民,为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边疆社会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壮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许多独具特色和富有成就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其内在蕴含的价值诉求、伦理道德、思想观念,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性与契合性。挖掘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开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利于拓展和丰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和空间,推动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壮族地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同时,也有利于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边疆安全稳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遵循问题导向,注重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统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联系,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探讨两者间的学理基础、现实需求,探究“融入”的现状、特点、经验、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城市的大中小学校、民族村镇社区、公共文化机构、文化旅游单位等开展实地调研,并深度访谈了专家学者、行政管理人员,壮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思政工作者、青少年学生及家长等47人,自编调查问卷并采集到46所院校9230份青少年有效问卷。同时围绕选题,开展了“我的壮族文化观”“我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献计策”等专题座谈会7场,对研究对象与内容有了较为客观、全面的把握,构建起研究的事实基础。第一部分,文献综述及选题确立。主要阐明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等背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概述,进行核心概念阐释和研究边界的界定,厘清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两者之间的逻辑关联。第三部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内容。壮族独特的生境特征,造就了独特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阐述了壮族文化的源流、结构与特征,挖掘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物质资源、精神资源与制度资源,探寻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价值。第四部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通过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发现壮族地区具有“民族关系十分融洽”、“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成就”的良好教育环境。通过对质性资料与量化资料的分析,探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目标、功能、载体、特点等现状,探究壮族地区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文化建设、强化学校教育等实践经验。第五部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分析。自编了调查问卷,经检验信度、效度良好。研究发现,青少年“思想与观念”中,政治观水平最高,文化观与其都处于非常高水平;青少年民族观处于较高偏上水平。青少年“素养与行为”总体上处于非常高水平,行为选择水平略高于文明素养水平。研究还发现,青少年“思想与观念”“素养与行为”在其民族成分、个人背景、家庭文化背景、学校背景、社会背景上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第六部分,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等影响因素均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壮族地区具有相对较好的内、外部教育环境。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的作用效果,因其民族成分、个人背景、家庭文化背景、学校背景、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运用SPSS22.0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确立了“教育与引导-思想与观念-素养与行为”的整合模型。第七部分,完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建议。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整合模型,针对“融入”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一是坚持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则,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内容。二是创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现路径。包括:统筹建立立体化教育体系,统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教育,统筹不同类型教育,统筹校园内外教育活动,统筹专业、人文和思政教育。三是优化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包括直接嵌入法、实践嵌入法、休闲嵌入法和审美嵌入法。四是建立健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机制。包括:构建科学的教育体制;健全有序的运行机制;完善长效的保障机制。
向小容[7](2019)在《桂林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的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研究 ——以桂林崇山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村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氤氲,有我们民族的魂、文化的根。村落中遗存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本的客观形态却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个体生命体的限制,以一种物质形态存在,它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将历史文化鲜活地展现。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很多传统村落曾引以为豪的民间艺术、特色民居和生活方式,被渐渐湮没。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空间的衰落,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相关文化资本遗存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空间,传统村落空间相关研究又主要集中在交往空间和空间形态方面,欠缺文化资本对村落空间再生利用的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将研究关注点转向村民文化资本拥有质量及其再生产情况,关心村落住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生产。通过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的“资本”属性功能的分析,为文化传承及村落空间再生寻找新的路径支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对居民进行访谈和实地调研,系统梳理传统村落人文、空间等调查资料,专题整理桂林民间艺术基础资料及村落发展相关信息资料,分析桂林民间艺术种类特征,发现桂林市表演艺术类文化资源相对较多。综合运用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方法,针对民间艺术文化特性,系统归纳出以形成文化产品为主、提供文化服务两大文化资源资本化途径。从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层面的影响因子入手,运用可视化分析方法针对传统村落相关发展数据,分析传统村落中现存的内在文化危机以及家庭社会外部环境限制发展。开展传统村落民间艺术文化资本与空间再生的互动关联分析,研究表明:(1)文化资本的再生产、运营以及各类文化交流有利促进村落居民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发展,可有效解决村落空间保护中居民由于文化修养、经济及社会资源欠缺所带来的主体能力限制,内生性支村落空间再生。(2)民居艺术文化资源资本化发展,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以政府为主导的村落保护工作的资金匮乏问题。(3)利用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唤醒的间接途径、空间再生及促进民间艺术文化资本转换再循环的直接途径,这两个方面是支撑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的有效途径。(4)提出了民间艺术资本化的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策略。基于桂林市崇山村的实证分析,形成以其独特书画文化资本为核心,辅以区域性彩调文化资本的文化产业,以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研究成果可用于桂林地区乃至其他地区传统村落民间艺术资本化和空间再生振兴的规划引导。受时间、经历以及学识的限制,注重文化资源资本化发展及其功能实现的分析,欠缺实际效果的检验分析,后续还将进一步进行空间再生策略实施效果的跟踪与评价分析。
高红卫,李跃,方向明,孙玉斌,李慧敏,李铁毅,郑晓军,刘新磊,杨庆[8](2018)在《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核心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如何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
王剑[9](2018)在《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国有军工企业是国家富强、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国有军工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统筹考虑国家背景、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研究是实现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科学的领导体制是保障一个组织规范高效运作的基础。六十多年来,我国国有军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不容置疑,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企业运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历史演变和现实反思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依据,遵循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着重思考并探索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方案。其改革方案从有利于发挥管理者效力、提高企业运营水平、规范国有企业权力使用与监督以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优化、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党建工作、落实好“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问题出发,聚焦企业内部权力结构,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同实现公司股权多元化相结合,在“新三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老三会”(党委会、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中,论证了新老三会如何代表利益相关者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国有军工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党政一肩挑”的实现形式,建构了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前提,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领导体制模型,为国有军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强化党的领导,合理规避风险,兼顾各方利益,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
胡友根[10](2017)在《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指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既要重视自身内因的决定性因素,激发内源性发展动力;也要重视外因的重要影响,借助外源性发展动力促进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者,认识和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发展服务,坚持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外源性动力,引导学生全面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应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协调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本研究基于笔者多年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感悟,观察和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发展轨迹并关注部分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发展情况,总结认为学生群体可以做如下分为如下四类:第一类学生目标明确,发展动力十足,妥善应对压力,奋发向上并不断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第二类学生有目标,发展动力不强,能承受一定压力,有较强可塑性、表现良好的学生。第三类学生目标模糊,发展动力弱,压力感较大,各方面表现一般的普通学生。第四类学生几乎没有目标,没有发展动力,压力很大,多门功课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有精神抑郁、分裂症状的问题学生,他们虽居最少数但却是极度需要关注的一类学生。本研究立足于学生工作实践,采取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心理测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进行探究,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调适发展压力,提出大学生内源性动力培育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外源性动力培育对策进行论述。全文分为导论、正文、结束语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是对选题的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现状综述、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就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进行阐述。重点就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人与环境关系理论、精神动力理论、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理论及其指导意义进行阐述。第二章是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分别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论、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进行阐述。第三章着重以广西高校为例,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心理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因。第五章重点围绕大学生发展压力的调适对策进行论述。提出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对策的关键与重点在于发展动力的培育,即内源性动力的培育和外源性动力的发展。并具体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发挥主体能动性、情商与逆商培养等内源性动力培育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绿色校园环境和文化、开拓学生视野、共享教育公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等外源性动力方面提出对策。
二、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党建工作坚持创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党建工作坚持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以高质量党建助推新发展理念落实落地 |
聚焦科技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
制度建设为营商环境改善赋能 |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要素供给 |
(2)改革永远在路上 科改示范再出发(论文提纲范文)
完善治理结构 加强党的领导 |
机制市场化 激发企业活力 |
坚持创新赋能 驱动高质量发展 |
(4)我国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目标 |
1.5 本文的创新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 |
2.1.1 资源配置 |
2.1.2 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
2.1.3 资源配置效率 |
2.1.4 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整方法 |
2.2 数据包络分析的相关理论 |
2.2.1 DEA基本理论观点 |
2.2.2 DEA的基本模型 |
2.2.3 DEA与规模收益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航天企业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 |
3.1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目标及其影响因素 |
3.1.1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目标分析 |
3.1.2 影响航天企业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 |
3.2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评价 |
4.1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评价的模型 |
4.1.1 基于DEA的航天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 |
4.1.2 基于DEA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评价步骤 |
4.2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评价研究 |
4.2.1 航天企业资源投入产出原始数据 |
4.2.2 基于DEA的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评价 |
4.2.3 基于DEA的航天企业资源配置分级有效性分析 |
4.2.4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结果 |
4.3 基于DEA的航天企业资源配置优化调整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航天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研究 |
5.1 航天企业资源配置外部环境优化对策 |
5.1.1 通过政府顶层设计优化航天企业发展环境 |
5.1.2 依靠政府政策规划完善航天企业法律环境 |
5.1.3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为航天企业整合资源 |
5.2 商业航天企业财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
5.2.1 构建多层次资本投融资渠道 |
5.2.2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
5.3 商业航天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
5.3.1 强化人力资源队伍建设 |
5.3.2 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
5.3.3 强化官产学研金之间资源的联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政策背景 |
2.脱贫攻坚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关于驻村第一书记的研究综述 |
(1)关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研究综述 |
(2)关于驻村第一书记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
(3)关于驻村第一书记与基层治理的研究综述 |
2.关于嵌入式治理的研究综述 |
(四)研究内容和基本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基本思路 |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证分析法 |
3.个案研究方法 |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1)研究切入点创新 |
(2)研究视角创新 |
2.研究存在的不足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驻村第一书记 |
2.驻村干部 |
3.制度运行 |
(二)理论基础 |
1.嵌入式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
2.嵌入式治理理论的产生 |
3.嵌入式治理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的契合 |
(1)组织嵌入 |
(2)政策嵌入 |
(3)关系嵌入 |
(4)资源嵌入 |
三、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
(一)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背景 |
1.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
2.打赢农村扶贫攻坚战 |
(二)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构成 |
1.制度运行中的“入口”环节 |
2.制度运行中的“过程”环节 |
3 制度运行中的“出口”环节 |
(三)桂林市驻村第一书制度记运行内容 |
1.派驻基本概述 |
2.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嵌入式治理分析 |
(1)驻村第一书记嵌入基层组织建设 |
(2)驻村第一书记嵌入脱贫攻坚 |
(3)驻村第一书记嵌入村民自治 |
(四)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成效 |
1.推动精准扶贫 |
2.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 |
3.推动”美丽桂林”乡村建设 |
(五)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
1.驻村第一书记队伍选派把控不严 |
(1)部分驻村第一书记职责意识有待加强 |
(2)部分驻村第一书记基础工作缺乏规范性 |
2.相关单位与驻村第一书记联系不足 |
(1)部分后盾单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
(2)部分乡镇领导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
3.驻村第一书记考核流程有待优化 |
四、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嵌入缺失造成驻村第一书记选派不严 |
1.激励条例落实没有达到预期 |
2.任期时间束缚驻村第一书记 |
3.驻村第一书记不重视自身发展 |
4.驻村第一书记上级培训不精准 |
(二)资源嵌入不均衡造成部分后盾单位支持力度不同 |
1.政策规定的直接资源推动驻村工作的开展 |
2.间接资源的嵌入影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效能 |
(三)组织嵌入缺失造成驻村第一书记考核流程不畅 |
1.驻村第一书记考核繁琐 |
2.派出单位考核体系不健全 |
五、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的路径选择 |
(一)强化制度嵌入规范驻村第一书记运行流程 |
1.选派制度嵌入 |
2.培训制度嵌入 |
(二)优化资源嵌入加强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成效 |
1.强化后盾单位激励与人文关怀 |
2.上级管理部门创新资源引进新机制 |
3.全方位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开展工作 |
(三)健全组织嵌入推动驻村第一书记考核效果 |
1.规范考核指标 |
2.健全考核主体参与 |
3.建立驻村工作与派出单位互促机制 |
六、总结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4 研究发展趋势 |
1.4 研究目标和效果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 |
2.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概念阐释 |
2.1.2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阐释 |
2.1.3 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 |
2.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2.2.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文化教育思想 |
2.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 |
2.3.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
2.3.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互动 |
2.3.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 |
2.3.4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客观需要 |
第三章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与内容 |
3.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源流 |
3.1.1 壮族的历史与发展 |
3.1.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与渊源 |
3.1.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 |
3.1.4 壮族传统文化的结构特征 |
3.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资源 |
3.2.1 物质文化资源 |
3.2.2 精神文化资源 |
3.2.3 制度文化资源 |
3.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
3.3.1 爱国主义教育 |
3.3.2 民族团结教育 |
3.3.3 集体主义教育 |
3.3.4 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 |
3.3.5 婚姻家庭道德教育 |
3.3.6 生态教育 |
第四章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考察 |
4.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场域 |
4.1.1 广西“民族关系十分融洽” |
4.1.2 广西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
4.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分析 |
4.2.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性资料分析 |
4.2.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量化资料分析 |
4.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结论与讨论 |
4.3.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
4.3.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4.3.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
4.3.4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4.3.5 青少年对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特点 |
4.4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经验 |
4.4.1 法规制度方面:逐步完善“融入”的法制依据与政策保障 |
4.4.2 文化建设方面:构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文化场域” |
4.4.3 学校教育方面: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五章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分析 |
5.1 研究的概念框架 |
5.2 问卷的编制与质量分析 |
5.2.1 设计思路 |
5.2.2 问卷编制和修订过程 |
5.2.3 问卷质量分析 |
5.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现状分析 |
5.3.1 目的与方法 |
5.3.2 青少年“思想与观念”的结果与分析 |
5.3.3 青少年“素养与行为”的结果与分析 |
5.4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结论与讨论 |
5.4.1 青少年“思想与观念”状况的主要结论 |
5.4.2 青少年“素养与行为”状况的主要结论 |
5.4.3 青少年“思想与观念”“素养与行为”的讨论 |
第六章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 |
6.1.1 学校教育 |
6.1.2 家庭教育、社区教育 |
6.1.3 社会教育 |
6.1.4 自我教育 |
6.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
6.2.1 影响因素整体特征 |
6.2.2 影响因素的个人背景分析 |
6.2.3 影响因素的家庭文化背景分析 |
6.2.4 影响因素的学校背景分析 |
6.2.5 影响因素的社会背景分析 |
6.2.6 青少年背景变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
6.2.7 影响因素的研究小结 |
6.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 |
6.3.1 相关分析 |
6.3.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6.3.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的整合模型构建 |
6.4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6.4.1 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6.4.2 影响因素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七章 完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7.1 坚持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
7.1.1 坚持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原则 |
7.1.2 坚持“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原则 |
7.1.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原则 |
7.1.4 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 |
7.1.5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
7.1.6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
7.2 创新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
7.2.1 统筹建立立体化教育体系 |
7.2.2 统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教育 |
7.2.3 统筹不同类型教育 |
7.2.4 统筹校园内外教育活动 |
7.2.5 统筹专业、人文与思政课教育 |
7.3 优化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
7.3.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直接嵌入法 |
7.3.2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实践嵌入法 |
7.3.3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休闲嵌入法 |
7.3.4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审美嵌入法 |
7.4 建立健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
7.4.1 构建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教育体制 |
7.4.2 建立健全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运行机制 |
7.4.3 完善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机制 |
第八章 结语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8.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部分访谈人员信息汇总表 |
附录4 :正式问卷调查学校一览表 |
附录5 :综合调研地点 |
附录6 :部分调研图片 |
(7)桂林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的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研究 ——以桂林崇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问题思考及创新 |
1.3.4 技术方案 |
1.4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1.4.1 相关概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第2章 桂林传统村落民间艺术文化资本与空间的现状分析 |
2.1 桂林村落民间艺术梳理 |
2.2 桂林传统村落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现状 |
2.2.1 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路径特性 |
2.2.2 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路径现状 |
2.2.3 文化资源资本化困境 |
2.2.4 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再生产瓶颈 |
2.3 桂林村落空间破坏及原因 |
2.3.1 空间物质要素破坏及原因 |
2.3.2 空间功能衰退及原因 |
2.3.3 空间诉求 |
2.4 桂林村落空间的再生实践的突出问题 |
2.4.1 空间再生实践的主体不平衡 |
2.4.2 空间再生实践的资金匮乏 |
2.4.3 破坏性建设 |
2.5 小结 |
第3章 传统村落民间艺术文化资本与空间再生的互动关联分析 |
3.1 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再生产与空间再生的关联性分析 |
3.1.1 文化资本实践引起的空间再生 |
3.1.2 文化资本运营支撑空间再生 |
3.1.3 空间再生反馈文化资本 |
3.2 村落空间再生对文化资本功能的需求分析 |
3.2.1 再生产文化资本提升村落人力资本 |
3.2.2 运营文化资本获取空间再生的资金支持 |
3.2.3 文化资本转换社会资本凝聚发展力量 |
3.3 文化资本功能实现的空间支持 |
3.3.1 空间文化氛围对文化资本再生产的支持作用 |
3.3.2 商业空间对文化资本化运营的支持作用 |
3.3.3 文化交流空间的对文化资本转社会资本的支持作用 |
3.4 文化资本运用的负面效应分析 |
3.4.1 村落文化资本的趋同发展 |
3.4.2 原住民角色的“主变客”和邻里关系淡化 |
3.4.3 利益导向下的村落空间宜居性破坏 |
3.5 小结 |
第4章 桂林民间艺术资本化的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策略 |
4.1 基于文化资本的空间再生的技术路径 |
4.2 唤醒民间艺术文化资本,由内向外带动空间再生 |
4.1.1 多方位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居民对空间的认知能力 |
4.1.2 鼓励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建设,形成空间再生动力 |
4.1.3 丰富文化交流平台,拓展村落空间发展路径 |
4.3 催生空间再生,由外向内促进文化资本转换 |
4.3.1 遏制村落空间破坏,保护民间艺术文化资本物质载体 |
4.3.2 创造消费社交空间,激发民间艺术文化资本活力 |
4.3.3 改造小型闲置建筑,完善村落文化服务 |
4.4 小结 |
第5章 实证研究 |
5.1 崇山村落概述 |
5.1.1 区域背景 |
5.1.2 崇山村概况 |
5.1.3 村落空间再生历程及问题分析 |
5.2 崇山村文化资本与空间再生的作用过程 |
5.2.1 崇山村空间再生对文化资本的功能需求 |
5.2.2 文化资本功能的空间支持分析 |
5.3 崇山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梳理与文化资本构成 |
5.3.1 崇山村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
5.3.2 相关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
5.3.3 打造民间艺术文化资本 |
5.4 基于文化资本的崇山村空间再生策略 |
5.4.1 旅游反哺文化教育,提升居民保护意识 |
5.4.2 丰富书画产业链条,拓展富民建设路径 |
5.4.3 线上线下艺术活动,拓宽村落发展思维 |
5.4.4 村落空间分区管制,村落资本全域保护 |
5.4.5 空间分类整治利用,优化村落商住空间 |
5.4.6 闲置建筑改造利用,满足生活生产需求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表格索引 |
附录B 插图索引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核心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一) 混合所有制企业 |
(二) 党建核心能力 |
二、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及党建工作的基本情况 |
(一) 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分布情况 |
(二) 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构成情况 |
(三) 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成因 |
三、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加强党建核心能力建设的实践 |
(一) 全级次推进“四个同步”, 确保党的领导在改革发展中不断加强和改善 |
(二) 全方位嵌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落实党委会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 |
(三) 体系化落实党管干部、党管人才, 夯实企业发展的人才智力基础 |
(四) 系统化融入企业经营生产中心, 实现政治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
(五) 日常化加强党的建设, 在润物无声中推动党组织自身建设取得实效 |
四、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核心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部分企业党建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需要 |
(二) 党组织研究决策需要破解诸多难题 |
(三) “党的领导”与“市场化管理”关系需进一步理顺 |
(四) 党组织影响力有待提升 |
(五) 党建工作保障条件有待加 |
五、航天科工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核心能力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
(一) 强化党的领导, 进一步明确混合所有制企业党组织职责定位 |
1. 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 |
2. 将坚持党的领导、开展党建工作作为改制或收购的必要前提。 |
(二) 强化组织作用, 议大事、抓重点, 着力破除研究决策诸多障碍 |
1.建立与法人治理结构相适应的党组织。 |
2.建立健全“一肩挑”人员的选用监督制约机制, 做到“进入”就要尽责, “任职”就要履职。 |
3. 对法人单位的支部职责与非法人单位的支部职责区别对待。 |
4. 推动法人单位建立独立党组织。 |
5. 大力消除空白单位。 |
(三) 强化活力保障, 创新形式管干部聚人才、建班子带队伍 |
(四) 强化责任落实, 全面推行党建量化考核与党组织书记述职 |
(五) 强化融合工作, 促使混合所有制企业“理解航天、融入航天、借力航天、助力航天” |
(六) 强化基础能力, 切实加强党建工作保障条件建设 |
(9)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研究源自新时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对国企变革的要求 |
1.2.2 研究源自军工集团对旗下各企业高管提高企业家素质的需要 |
1.2.3 研究源自加强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要求 |
1.2.4 研究源自寻求助力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求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4.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1.4.6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 |
2.1 关于企业的性质与边界 |
2.1.1 西方学者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论述 |
2.1.2 马克思对企业性质与边界的阐释 |
2.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性质 |
2.2 国有企业的分类及目标 |
2.2.1 国有企业的分类 |
2.2.2 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 |
2.3 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
2.3.1 体现国家意志 |
2.3.2 支撑引领并带动经济社会发展 |
2.3.3 应对突发事件和抵御社会政治风险 |
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特征 |
2.4.1 国有军工企业的性质及地位 |
2.4.2 国有军工企业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概述及发展 |
3.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及意义 |
3.1.1 企业领导体制的内涵 |
3.1.2 领导制度、体制、机制的关系 |
3.1.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作用 |
3.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历史沿革 |
3.2.1 领导体制的初步探索 |
3.2.2 全面试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3 领导体制的十年混乱期 |
3.2.4 恢复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
3.2.5 厂长、经理负责制 |
3.2.6 现代企业领导体制探索 |
3.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改革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3.3.1 国际政治与经济竞争挑战军工核心竞争力 |
3.3.2 新时代的安全发展新需求挑战军工国防保障力 |
3.3.3 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挑战军工市场竞争力 |
3.3.4 国企体制改革全面深化使军工企业改革进入机遇期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代反思与检视 |
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变革反思 |
4.1.1 党、政、工三位一体的权力结构 |
4.1.2 领导体制变革的时代背景 |
4.1.3 领导体制的确立及变革依据 |
4.1.4 领导体制贯彻的原则 |
4.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的利弊分析 |
4.2.1 党政分设领导模式 |
4.2.2 党政“一肩挑”领导模式 |
4.2.3 党政一体化领导模式 |
4.2.4 党政交叉兼职或交流任职 |
4.2.5 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委员会制 |
4.2.6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
4.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当下反思 |
4.3.1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
4.3.2 领导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的现实矛盾 |
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参考 |
4.4.1 美国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2 俄罗斯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3 日本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式 |
4.4.4 国外典型国家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启示 |
4.5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个案检视 |
4.5.1 红林公司企业概况 |
4.5.2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回顾 |
4.5.3 红林公司领导体制现状剖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础 |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立论依据 |
5.1.1 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为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指明政治方向 |
5.1.2 中国特色的根本经济制度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确立了所有制格局 |
5.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提供机制框架 |
5.2 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理论基点 |
5.2.1 现代企业制度为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提供了选择基础 |
5.2.2 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件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主要基石 |
5.2.3 新时代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要求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行动指南 |
5.2.4 领导体制相关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中的重要指导 |
5.3 组织行为理论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1 组织结构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坚持的基本原则 |
5.3.2 群体行为基本原理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注意的基本范式 |
5.3.3 领导力及其相关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
5.4 领导理论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重要补充 |
5.4.1 领导的本质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力量源泉 |
5.4.2 领导的职能是建构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精神内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现实基础 |
6.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基础及差异 |
6.1.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构建基础 |
6.1.2 企业领导体制的差异性比较 |
6.2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法人治理结构 |
6.2.1 公司治理的基本问题 |
6.2.2 企业法人治理的原则 |
6.2.3 法人治理结构框架组成 |
6.2.4 国有军工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现状 |
6.2.5 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
6.3 股权多元化为国有军工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
6.3.1 股权结构思考 |
6.3.2 我国企业的股权构成 |
6.3.3 国有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
6.3.4 股权多元化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影响 |
6.3.5 股权多元化改革对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要求 |
6.3.6 国有军工企业的改制上市 |
6.4 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政治核心 |
6.4.1 坚持党的领导是国有军工企业的独特优势 |
6.4.2 新时期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要求 |
6.4.3 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定位 |
6.4.4 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国有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的新要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理念及方略 |
7.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应当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
7.1.1 产权与政权的关系 |
7.1.2 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
7.1.3 规范管理与民主管理的关系 |
7.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价值标准 |
7.2.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基本原则 |
7.2.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检验标准 |
7.2.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的责任目标 |
7.2.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改革目标 |
7.3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建构层次 |
7.3.1 国有军工企业治理结构层面 |
7.3.2 企业运行机制层面 |
7.4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机理 |
7.4.1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维度和方向 |
7.4.2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构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建构 |
8.1 股份制国有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1.1 股东 |
8.1.2 经营层 |
8.1.3 企业职工 |
8.1.4 用户(部队或厂所) |
8.1.5 供应商 |
8.1.6 债权人 |
8.1.7 政府 |
8.2 “新三会”、“老三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
8.2.1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
8.2.2 “新三会”、“老三会”与企业利益相关者 |
8.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现实特色 |
8.3.1 党组织在国有军工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
8.3.2 职工参与企业管理 |
8.3.3 法人代理的信托责任 |
8.4 “六会七方”领导机构设置的科学组合 |
8.4.1 主次型机构设置 |
8.4.2 参与型机构设置 |
8.4.3 兼职型机构设置 |
8.4.4 复合型机构设置 |
8.5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 |
8.5.1 识别军工企业的利益相关者 |
8.5.2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事权路径 |
8.5.3 侧重于利益相关方的领导体制组合模式 |
8.6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及应用 |
8.6.1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权力结构 |
8.6.2 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的建构模型及解读 |
8.6.3 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模型的具体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10)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压力、大学生发展压力、压力应对 |
(二) 动力、大学生发展动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五、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第1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理论指导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
(三) 马克思主义精神动力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相关理论 |
(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二) 科学发展观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
(三) 中国梦理论对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指导 |
第2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的主要知识借鉴 |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人本教育理沦 |
三、齐克林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理论” |
四、福勒的“信仰发展理论” |
第3章 广西高校大学生发展压力实证分析 |
一、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及研究假设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对象 |
(三) 研究假设 |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
(一) 问卷产生与研究方法 |
(二) 问卷量表内容 |
(三) 问卷赋值与解析 |
(四) 访谈调查 |
(五) 心理测查 |
(六) 调研考察 |
(七) 文献研究 |
三、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
(一) 问卷调查情况 |
(二) 座谈会与个别访谈情况 |
(三)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实证调查数据综合分析 |
(四)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与自变量的均值比较分析 |
(五) 大学生发展压力问题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六) 结论与分析 |
四、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实证分析 |
(一) 测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
(二) 测查工具及内容 |
(三) 学生心理测查情况及数据分析 |
(四) 结论分析与结果处理 |
第4章 广西高校在调适大学生发展压力方面的成效、不足和原因 |
一、取得的成效 |
(一) 立德树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
(二) 深化改革,教育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
(三)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
(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高校良好育人环境 |
(五) 扩大交流融合,对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
(六) 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学生发展 |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有待优化 |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有待扩展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革 |
(四) 学生工作的实效性有待加强 |
三、原因分析 |
(一) 师资队伍结构、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二) 教学资源及教学设施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三) 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四) 学生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5章 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对策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党的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一) 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 |
(二) 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主体能动性,增强发展动力 |
(一)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二) 提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
(三)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
三、培育情商逆商,提升抗挫能力 |
(一)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发展压力调适的意义 |
(二) 情商逆商培育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意义 |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助推高素质人才培养 |
(一)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学生发展的外源力 |
(二) 以优质师资为引领,助推优秀人才培养 |
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指引,促进学生发展 |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
(二) 协调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内涵和特色发展 |
(三) 绿色发展,营造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 |
(四) 开放办学,加强交流,开拓师生视野 |
(五) 共享教育,完善资助,促进公平 |
六、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加强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
(一) 加强教育,抵制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
(二) 抓好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大学生压力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大学生发展压力与动力个案访谈提纲 |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桂林航天电器公司党建工作坚持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J]. 李昕恬. 人民论坛, 2021(25)
- [2]改革永远在路上 科改示范再出发[N]. 齐瑄. 中国航天报, 2021
- [3]匠心锻造卓越产品[J]. 华姝. 当代贵州, 2020(43)
- [4]我国航天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D]. 刘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5]桂林市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邓.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6]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立高.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桂林民间艺术文化资本化的传统村落空间再生研究 ——以桂林崇山村为例[D]. 向小容.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8]航天科工混合所有制企业党建核心能力建设探索与实践[A]. 高红卫,李跃,方向明,孙玉斌,李慧敏,李铁毅,郑晓军,刘新磊,杨庆. 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2018(第二届)下卷, 2018
- [9]中国特色国有军工企业领导体制研究 ——基于企业内部权力结构视角[D]. 王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10]大学生发展压力及其调适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胡友根.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