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心理咨询在中专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宋丹[1](2019)在《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是每个人出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居所,其对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中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和微理论框架,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切入,探讨家庭因素中各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对全国16所高校的785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重点采集大学生家庭诸因素信息。分析了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远近环境各自对心理健康影响的路径,并以此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模型。同时在研究中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作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深度剖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并就咨询方向和策略提供思路和建议。通过实证分析和个案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差异从家庭因素角度进行多维的探讨,以期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建议与对策。具体而言,本文通过以下三个研究探讨了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一: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环境系统,分析远环境(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近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不同家庭结构对学生的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存在部分差异,但依恋不存在差异;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差异不大,但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社会发展得分显着低于双亲家庭的大学生;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大学生在胜任感、情绪表达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着差异。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对心理症状、心理社会发展、依恋均有显着影响,说明了其在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症状的影响,母子次系统在失能混乱、躯体反应、人际问题及心理症状总分上均显着。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社会发展的影响,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母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四个次系统均能显着影响心理社会发展。家庭系统分化对依恋的影响,只有母子次系统在依恋的四个类型上显着。家庭系统分化中各次系统的分化水平与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均不存在显着相关;婚姻次系统与家庭结构显着相关;母子次系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着相关。不同家庭结构中,在婚姻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亲子次系统上,双亲家庭优于单亲家庭;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家庭系统分化差异不显着。家庭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症状;亲密度、矛盾性、独立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心理社会发展;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娱乐性、组织性、控制性维度及总分能预测依恋。表明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人格、学业、心理健康等产生影响。研究二:基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重点考察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的中介作用,研究还发现家庭系统分化对心理健康水平有调节作用,具体结论如下: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系统分化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且家庭系统分化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父子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依恋的关系,母子次系统、父子次系统以及婚姻次系统,调节了家庭环境和心理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三:选取五个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研究,通过情况概述、分析成因、解开症结的路径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进行深度剖析,并就治疗方向和对策提供思路和建议。纵观以上三个研究发现:首先,家庭结构是重要的远环境;其次,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近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庭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讨论,发现家庭环境中介了家庭结构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第三,家庭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家庭系统分化进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系统分化-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路径进行讨论,发现:(1)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依恋之间的关系;(2)母子次系统中介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心理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第四,良好的家庭系统分化,能够降低或减少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最后,家庭远近环境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远环境是基础保护系统,近环境是免疫防御系统,两者是层层递进关系。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启示我们,未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要运用系统化、生态化的视角,更好地回归教育本位,共同营造育人氛围,既关注特殊群体,更惠及众多学生。
田甜[2](2019)在《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在国际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素质教育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到学前教育领域,幼儿教师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幼儿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对于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关于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现状调查研究较为欠缺。因此,全面调查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善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考察了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现状,分析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改善教师教育观念的策略。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主要是对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核心概念和文献综述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在绪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目的、内容、对象和方法,从而明晰了整个研究思路。第三部分是研究结果,笔者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对象、实施者、内容、途径、效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八个维度对179名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观总体水平均值为4.12分,处于较高水平;教师对这八个维度的认识水平从高到低排列依次是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实施者、内容、目的与意义、效果、途径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通过差异分析,不同教龄教师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随着教龄增加认识水平逐渐提高,且在实施者、对象、途径这三个维度上的认识差异显着;不同学历教师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可以看出随着学历的增长,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认识水平是增加的,且在目的与意义、实施者、对象、内容、途径这5个维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职称教师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随着职称的上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且在幼儿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实施者、对象、内容、途径、效果这七个维度上差异显着;不同幼儿园性质教师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公办园得分高于民办园,且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与意义、实施者、对象、内容、途径、效果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这七个维度上的差异性显着。第四部分是对结果的讨论。这部分对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寻。笔者发现幼儿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视、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认识存在模糊性和片面性、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淆,基于以上特征,研究者分析了教师、幼儿园、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和理论这五个因素对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1.丰富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2.提高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3.提升全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4.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设。
白璐[3](2019)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通过调查,了解盈江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中抑郁、焦虑情绪问题的现状。运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方法对有情绪问题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干预并评估该方法是否有效,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情绪问题干预提供有效干预方法,对今后更好地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供依据。[方 法](1)采用匿名调查法对盈江县200名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工具为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调查的基本情况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在维持治疗前药物滥用的有关情况、维持治疗期间情况以及患者面对不良情绪的处理方式。(2)采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40名有焦虑、抑郁问题的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个体心理干预。[结 果](1)盈江县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构成比为12%,抑郁构成比为15.5%,与其他地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构成比相比偏低。(2)焦虑、抑郁患者人口学特征与普通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相比无显着性差异。(3)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程度与其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焦虑情绪会减轻;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焦虑情绪会越少。(4)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抑郁情况仅与文化程度有关,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抑郁的情绪会越少。[结 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于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干预有明显效果。经过4个月的个体咨询,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有所改善,量表粗分均与首次测量分数有显着性差异。同时,在咨询期间每次记录的焦虑和抑郁量表数据均值皆达到正常水平。结果显示患者焦虑情绪在第六次咨询后得到的量表评分与前次相比差异最大,在第七次咨询后得到了抑郁量表评分与前次差异相比最大,由此可以推测对于焦虑情绪来说,第六次咨询为干预最为有效的时间;对抑郁情绪来说,第七次咨询为干预最为有效的时间。
陈静雅[4](2019)在《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研制适用于我国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测量工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调查江苏省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现状,分析影响认知度的主要人口学因素,并提出提高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项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建立和筛选量表条目,并对量表的结构加以验证,编制了《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量表》,于2017年1011月采用分层随机按比例抽样方法抽取江苏省军地六家三级甲等医院的540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频数、构成比对一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2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认知度的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信度分析:用Cronbach’sα系数测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为0.90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07、0.932、0.783、0.852、0.764,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2、效度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因子,分别为“相关概念”、“功能”、“具体咨询内容”、“接纳程度”、“特征”。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量表各项指标均达到临界值标准,量表基本满足各项指标的要求。3、认知度总分为(106.31±12.19)分,条目均分为(3.54±0.41)分。各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功能(4.22±0.47)分、具体咨询内容(3.92±0.62)分、接纳程度(3.69±0.44)分、特征(3.38±0.49)分、相关概念(3.08±0.58)分,五个维度的条目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人口学影响因素为心理学培训情况、心理学相关资质、编制、性别、工龄、职称、职务,其中心理学培训情况的预测效果最强。结论:1、本研究采用理论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了《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量表》,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的条目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量表的信、效度良好。该量表能够为评价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和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2、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度处于中等水平,功能维度的得分最高,相关概念维度的得分最低。3、心理学培训情况、心理学相关资质、编制、性别、工龄、职称、职务是其影响因素,心理学培训情况的影响最大。
张盼盼[5](2011)在《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心理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帮助来访者实现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心理咨询本身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心理咨询虽然诞生在西方工业社会,但在育人工作方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相通之处,可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启示。探究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借鉴心理咨询理论与技巧,区别对待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与受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遵照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育活动。这些既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实践证明,心理咨询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并且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应用心理咨询,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文章探索如何运用心理咨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在厘清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的关系后,分析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针对现状中的不足结合心理咨询的一些优势,最后,提出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具体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手段,应该对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积极贡献;心理咨询的形式多样,迎合大学生的特点,要以各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为灵感源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应用心理咨询的技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提高日常谈心活动的实效性;同时,必须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咨询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与学生接触频繁的辅导员的培训。
张燕[6](2010)在《高校心理咨询的生成与发展》文中指出论文遵循从历史到现实、从现象到本质、从理论到实际的研究原则,运用发生学、文献计量和矛盾分析的研究方法,把高校心理咨询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追溯其历史发生以及不同阶段演进过程,在考察推动其生成的动力机制和发展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探讨了矛盾转化的可行性,并结合基本经验的总结,提出高校心理咨询未来可行性发展路径。论文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心理咨询能够在中国高校生成并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存在着密切关系。高校心理咨询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整体推进全面发展。宏观层面,以积极取向推动发展性模式的践行;中观层面,以科学化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利用经验资源促进理论本土化发展;微观层面,以朋辈咨询推动咨询对象自我发展和以分层分级推动咨询队伍专业化发展。具体而言,论文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首先,梳理了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论文将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时期:起步期、探索期和普及期。在分析每一时期的发展过程、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心理咨询作为一个外来理念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被一步步赋予本土化的内涵,如何在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实现从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起步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咨询的探索有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一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成立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告别了概念阶段,进入实质性实践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结合的发展路向逐步显现;探索期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呈现规范性、多元性和学理性特征,不同实践领域形成对高校心理咨询内涵的不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医学在心理咨询领域碰撞和融合促进了高校心理咨询理论纵深发展。普及期高校心理咨询在政府的强力推进下向制度化、专业化、大众化发展迈进,但如何实现这三化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其次,探讨了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动力。从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生成最根本的起因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压力源增多增强,心理问题突显,迫切需要有效回应。直接起因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索回应大学生需要的新的工作方法,而贯穿这一实践探索活动始终的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在这条探索道路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受到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推力和港台国外学习借鉴助力的作用,最终使得高校心理得以发展。所以,高校心理咨询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大学生发展内在需要所形成的拉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实践探索的内驱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行政推力和国外境外学习借鉴的助力。这四个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动力特点,在社会发展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长效动力机制推动了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其三,论述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内在矛盾。矛盾分析是本研究的重点,作为复杂的社会实践存在,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些矛盾运动既是高校心理咨询发展面临诸多理论与现实困境的根源,也是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动力来源。因此,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内在矛盾进行深刻剖析,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揭示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客观规律。在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与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这个矛盾的运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推向了高校心理咨询主导者的位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心理学知识依赖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运动导致了学科归属、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等问题。学科归属矛盾、专业身份认同矛盾和价值干预矛盾是当前直接制约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内部因素。本文在剖析这些矛盾运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矛盾转化的策略,为未来发展路径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四,总结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基本经验。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心身健康、人格完善,校园稳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的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宝贵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是解决当前发展困境的重要资源。基于历史演进、推动力量和内在矛盾分析的考察我们发现,高校心理咨询遵循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既是高校心理咨询在发展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并在争论中找到新方向的发展方针,也是25年实践的基本经验。从国情出发,积极探讨本土化咨询路径是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整合各相关学科资源是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注重心理咨询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工作机制发展的基本经验;现实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高校心理咨询本科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五,探讨了高校心理咨询未来发展路径。理论发展和路径设计是多元的,最优路径的设计要考虑可行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对社会需要及大学生心身发展规律与发展状态的适应性。遵循以上四个前提条件,综合全文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分别从基本理念、咨询内容、队伍建设、学科发展和理论研究五个维度提出了未来发展路径:宏观层面,要以积极取向推动发展性模式的落实;中观层面,以科学化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充分利用经验资源促进理论本土化发展;微观层面,以朋辈咨询推动咨询对象自我发展和以分层分级推动咨询队伍专业化发展。最后,阐述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心理咨询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模式,并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突破。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务工作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都有重要价值。
刘小红[7](2009)在《试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文中认为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他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特点和方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龚文霞[8](2008)在《刍议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文中研究表明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有益尝试。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理咨询的工作理念、方法、态度正在逐渐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方法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了身心健康、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人才。
薛秀兰[9](2008)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显着特色之一。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作了初步理论性的探讨,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对策思考,力求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从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发展入手,回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特性和必要条件从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含义和特点入手,分析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条件。第三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重点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教育主客体对心理咨询存在认识偏差,实施心理咨询的软硬件建设不够,缺乏对广大教育主体培训的长效机制,缺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的文化传统,实践上缺乏与各方力量的沟通协调五个方面分析了原因。第四部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实效的对策思考针对原因分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实效的对策。
赵迪[10](2007)在《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文中指出本文通过系统探讨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内涵、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进一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拓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工作目的。全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方法创新。反思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上,提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契机,并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条件,预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二部分,发展性心理咨询。着重探讨了发展性心理咨询相关内容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着重探讨了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内在联系和结合点,提出怎样才能把发展性心理咨询更有效、切实地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四部分,对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展望。主要论述融入发展性心理咨询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发展趋势,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有一定的探索和借鉴意义。
二、谈心理咨询在中专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心理咨询在中专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 |
1.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
1.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
1.1.3 心理健康的测量 |
1.1.4 本研究心理健康衡量指标 |
1.2 关于家庭因素的研究 |
1.2.1 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 |
1.2.2 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研究 |
1.2.3 家庭系统分化的相关研究 |
1.2.4 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
1.3 关于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生态理论 |
1.3.1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宏理论 |
1.3.2 环境与个体发展关系的微理论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
2.1 问题提出 |
2.1.1 理论框架 |
2.1.2 现有研究不足 |
2.1.3 本研究拟解决问题 |
2.2 研究目的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总体设计 |
3 研究一:家庭远近环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假设 |
3.3 研究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研究工具 |
3.3.3 数据处理 |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4.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2 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
3.4.3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
3.4.4 家庭系统分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3.4.5 家庭结构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
3.4.6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家庭系统分化的差异分析 |
3.4.7 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
3.5 研究小结 |
4 研究二:家庭近环境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作用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统计结果 |
4.3.1 中介检验 |
4.3.2 有中介的调节检验 |
4.4 研究小结 |
5 研究三:关于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环境成因的个案分析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方法 |
5.3 研究呈现 |
5.3.1 案例一:家庭期望过高引发的自杀男孩 |
5.3.2 案例二:再婚家庭引发的抑郁症女孩 |
5.3.3 案例三:丧偶式婚姻引发的个体分化不良男孩 |
5.3.4 案例四:家庭期望调适疗愈的焦虑症女孩 |
5.3.5 案例五:关爱与支持疗愈的残缺家庭男孩 |
5.4 研究小结 |
6 对策与展望 |
6.1 家庭因素倒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革新 |
6.1.1 审视当下现状 |
6.1.2 展望未来趋势 |
6.1.3 构建家校成长模式 |
6.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反补家庭因素缺位 |
6.2.1 重塑育人氛围 |
6.2.2 关注特殊症候群 |
7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后记 |
(2)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与变革的需要 |
2.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 |
3. 笔者之幼儿园实习期间的思考 |
(二) 概念界定 |
1. 幼儿园教师 |
2. 心理健康 |
3. 心理健康教育观 |
4.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 |
(三) 文献综述 |
1.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
2. 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研究 |
3. 已有研究的不足 |
(四)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现实意义 |
二. 研究设计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对象 |
(四)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问卷法 |
3. 访谈法 |
三. 研究结果 |
(一)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总体现状分析 |
(二)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各维度状况分析 |
(三)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
1. 不同教龄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
2. 不同学历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
3. 不同职称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
4. 不同园所性质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差异分析 |
四. 对结果的讨论 |
(一)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特征 |
1.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 |
2. 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认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片面性 |
3. 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淆 |
(二) 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影响因素 |
1. 教师因素 |
2. 幼儿园因素 |
3.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因素 |
4. 社会因素 |
5. 理论因素 |
五. 结论与建议 |
(一) 研究结论 |
(二) 改进幼儿园教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的策略 |
1. 丰富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
2. 提高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
3. 提升全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 |
4. 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建设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背景 |
1.1.2 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背景 |
1.2 SFBT对情绪问题治疗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创新 |
1.4 立题依据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调查对象、工具与程序 |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 |
3. 结果 |
3.1 调查结果 |
3.1.1 患者人口学特征 |
3.1.2 患者处理不良情绪的方式 |
3.1.3 患者焦虑情况调查现状 |
3.1.4 患者抑郁情况调查现状 |
3.1.5 影响患者焦虑、抑郁状况的因素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焦虑、抑郁患者人口学特征 |
3.2.2 接受干预患者处理不良情绪的方法 |
3.2.3 干预后患者焦虑状况 |
3.2.4 干预后患者抑郁状况 |
3.2.5 针对患者采用的主要干预技巧 |
3.2.6 患者接受SFBT后的定性评估 |
4. 讨论 |
4.1 调查结果讨论 |
4.1.1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焦虑现状 |
4.1.2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抑郁现状 |
4.1.3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不良情绪的应对方式 |
4.1.4 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4.2.1 SFBT解决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问题效果分析 |
4.2.2 SFBT解决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抑郁问题效果分析 |
4.2.3 SFBT中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有效的技巧 |
4.2.4 SFBT在美沙酮门诊推广的可行性 |
5. 结论 |
6. 不足 |
7. 建议 |
论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焦虑自评量表 |
附录3 抑郁自评量表 |
附录4 咨询个案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3.相关概念的界定 |
4.理论框架 |
5.研究现状 |
6.硏究内容 |
7.本研究的创新性 |
8.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验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三章 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调查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及问题 |
第一章 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 |
第一节 心理咨询及其在学校的发展 |
一、心理咨询概述 |
二、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 |
三、心理咨询在学校的发展 |
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围界定 |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表现 |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原因 |
第三节 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一、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 |
二、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 |
第二章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
第一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咨询的内容认识现状 |
一、高校对心理咨询的常见认识误区 |
二、心理咨询的内容范围 |
第二节 心理咨询的形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
一、个别咨询: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受限 |
二、团体咨询:推广性强,重视不够 |
三、其它形式心理咨询的介绍与应用 |
第三节 心理咨询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
一、师生沟通机制的考察 |
二、心理咨询技巧提炼:建立良好关系与组织有效会谈 |
第三章 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途径 |
第一节 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
二、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功能 |
三、巩固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的咨询内容体系 |
第二节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
一、借团体辅导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
二、借朋辈心理辅导推进大学生自我教育 |
三、借网络心理咨询架起大学生成长的绿色通道 |
第三节 应用心理咨询技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一、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二、组织有效会谈,提高日常谈心活动的实效性 |
第四节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咨询理论与技能的培训 |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 |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心理咨询知识的学习 |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实践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高校心理咨询的生成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辨析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高校心理咨询生成的背景 |
(一) 实践背景 |
(二) 理论背景 |
二、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过程 |
(一) 起步期(1985~1993年) |
(二) 探索期(1994~2000年) |
(三) 普及期(2001至今) |
第二章 高校心理咨询生成与发展的动力 |
一、大学生发展内在需要的拉力 |
(一) 社会深刻变革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源增多增强 |
(二) 传统教育体制下大学生应对低效 |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的内驱力 |
(一)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呼唤方法创新 |
(二) 心理咨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
三、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推力 |
(一) 社会变革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
(二) 政府宏观政策的推动 |
四、港台、国外学习借鉴的助力 |
(一) 港台学生工作体制的借鉴 |
(二) 与国外学者的深度交流 |
第三章 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内在矛盾 |
一、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与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 |
(一) 正确认识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基本矛盾 |
(二) 现阶段转化基本矛盾的制约因素 |
(三) 整合专业和非专业资源转化矛盾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与心理学知识依赖的矛盾 |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历史客观性 |
(二) 实践中对心理学专业依赖的困境 |
(三) 资源优化配置转化矛盾 |
三、高校心理咨询学科归属的矛盾 |
(一) 学科归属之争的实质 |
(二) 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客观必然性 |
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身份认同的矛盾 |
(一) 专业身份认同的困境及其实质 |
(二) 专业身份认同矛盾的调和与转化 |
五、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之间的矛盾 |
(一) 价值干预问题的争论 |
(二) 价值干预矛盾的实质 |
(三) 价值干预矛盾转化的途径 |
第四章 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基本经验 |
一、遵循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 |
(一) 以促进大学生发展把握心理咨询的内涵 |
(二) 把握发展性内涵推进发展性模式不断创新 |
二、积极探索本土化发展路径 |
(一) 基于中国国情探索本土化理论 |
(二) 基于当代中国大学生特点探索本土化 |
三、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 |
(一) 以实践思维整合各学科人才 |
(二) 各学科研究融合促进 |
四、注重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制度化 |
(一) 以规范化发展推动咨询工作纵深发展 |
(二) 以制度化加强工作的组织和监管力度 |
五、实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
(一)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发展咨询队伍 |
(二)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建立工作体制 |
(三) 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获取政府支持 |
第五章 高校心理咨询发展路径选择 |
一、以积极取向推动发展性咨询模式 |
(一) 积极取向的内涵 |
(二) 积极取向应遵循的原则 |
二、以朋辈咨询推动咨询对象自我发展 |
(一) 朋辈咨询的优势 |
(二) 朋辈咨询选拔和培训的原则 |
三、以分层分级推动咨询队伍专业化发展 |
(一) 高校心理咨询人员层次与专业素养 |
(二) 重点拓展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 |
四、充分利用经验资源促进理论本土化发展 |
(一) 本土化的内涵 |
(二) 基于中国大学生特点改造相关理论 |
(三) 基于中国式经验创新理论 |
五、以科学化推动学科专业发展 |
(一) 科学化的内涵 |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科特色 |
(三)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科学化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
后记 |
(7)试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新时期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
三、发挥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的路径选择 |
(8)刍议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异同 |
(一) 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之处 |
1. 两者具有相同的目的 |
2. 两者人员构成有共同之处 |
3. 两者遵循的原则有其一致的内容 |
(二) 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 |
1. 价值导向鲜明与相对中立的差异 |
2. 侧重社会本位与侧重个人本位的差异 |
3. 公开性与保密性的差异 |
4. 集体教育为主与个别辅导为主的差异 |
5. 批评惩处与自觉领悟的差异 |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的必然性 |
(一)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表现出逆反心态, 心理咨询的介入已成为必然 |
1. 社会上的实用主义价值观等对大学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影响。 |
2.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性。 |
3. 舶来理论和思潮的影响。 |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 |
(三)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
(四)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
三、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
(一) 心理咨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
(二) 心理咨询方法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三) 心理咨询方法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1. |
2. |
3. |
(四) 心理咨询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 |
(一) 心理咨询的内涵及其发展 |
1. 心理咨询的含义 |
2. 心理咨询的特点 |
3. 心理咨询的作用 |
4. 心理咨询的发展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发展历程 |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探索尝试阶段 |
2. 20世纪9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 |
3. 新世纪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全融合阶段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心理咨询的重要意义 |
1. 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领域 |
2.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
3. 提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控与引导能力 |
4. 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特性和必要条件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界定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特性 |
1. 指导思想的特殊性 |
2. 咨询目标的层次性与高层次追求 |
3. 咨询双方角色的双重性 |
4. 咨询过程的教育性指导性 |
5. 咨询方法和技术的非医疗性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条件 |
1. 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法和技术的师资队伍 |
2. 具备开展心理咨询的组织领导机制和软硬件设施 |
3. 教育主客体双方的咨询主动性 |
4. 支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群体氛围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
1. 不少教育主客体参与心理咨询的主动性比较差 |
2. 大多数咨询员缺乏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专业素质 |
3. 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与大学生的期望存在差距 |
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群体氛围还不浓厚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1. 教育主客体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
2. 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够 |
3. 缺乏对广大教育主体进行持续培训的长效机制 |
4. 缺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咨询的文化传统 |
5. 实际上缺乏与各方力量的沟通协调 |
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实效的对策思考 |
(一) 教育主客体要树立积极参与咨询活动的新理念 |
1. 学校领导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新理念 |
2. 教育者要树立发展互动的新理念 |
3. 大学生要树立“人人都需要咨询”的新理念 |
(二) 创造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良好条件 |
1.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 |
2. 落实咨询机构的基本建设 |
3. 建立辅导员心理咨询的培训制度 |
4. 建设理论水平高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咨询队伍 |
(三) 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本土化建设 |
1. 重视总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 |
2. 加快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本土化转化 |
(四) 营造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校园氛围 |
(五) 统筹协调好各方关系,加强各方沟通、配合 |
1. 重视与学校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 |
2. 重视校际之间的沟通交流 |
3. 协调好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关系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方法创新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
二、发展性心理咨询 |
(一) 我国高校发展性心理咨询的概况 |
(二) 发展性心理咨询内涵 |
(三)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理论基础 |
(四) 发展性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
三、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
(一) 发展性心理咨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方法的优势之处 |
(二) 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
(三) 发展性心理咨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 |
(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发展型心理咨询工作 |
四、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发展走向 |
(一)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 记 |
四、谈心理咨询在中专学生教育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家庭生态系统: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 宋丹. 苏州大学, 2019(06)
- [2]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观调查[D]. 田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焦虑、抑郁问题干预的研究[D]. 白璐.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4]基于人本管理理论的医院护理人员对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研究[D]. 陈静雅.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5]心理咨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张盼盼.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6]高校心理咨询的生成与发展[D]. 张燕. 武汉大学, 2010(05)
- [7]试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 刘小红.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1)
- [8]刍议心理咨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适用[J]. 龚文霞. 民族论坛, 2008(04)
- [9]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研究[D]. 薛秀兰. 西南大学, 2008(09)
- [10]发展性心理咨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展[D]. 赵迪. 吉林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