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芯栽培紫木耳(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向准,熊雪,杨玲,和耀威,张熙进[1](2021)在《不同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产漆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以3个毛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木屑、玉米芯、棉籽壳和麦麸4种栽培基质诱导毛木耳菌株产漆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和改善毛木耳的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产漆酶活性极显着不同(P<0.001),培养基质对漆酶活性也产生极显着的影响(P<0.001)。供试菌株分泌的漆酶活性依次为毛木耳781>玉木耳01>漳耳43-28,且毛木耳781和玉木耳01分泌的漆酶活性最大,分别为355.28、334.44 U·L-1,而漳耳43-28仅为92.11 U·L-1。此外,在含麦麸的基础培养基中3个毛木耳菌株漆酶活性普遍高于含棉籽壳、木屑或玉米芯的基础培养基,说明麦麸对不同毛木耳菌株产漆酶的诱导作用更强。该研究得到了毛木耳菌株高产漆酶的栽培基质。
杨丽琴,郭月仙,骆伏海,马立验,杨碧珠[2](2021)在《金针菇菌糠替代杂木屑栽培玉木耳配方筛选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添加不同比例金针菇菌糠替代杂木屑对玉木耳栽培的影响,测定玉木耳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并分析栽培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添加10%~20%金针菇菌糠替代杂木屑栽培玉木耳,可促进菌丝生长,缩短菌丝满袋时间1~3d,提高产量4.16%~10.53%,其中培养基中添加20%金针菇菌糠表现更优,生物学效率达88.67%,袋均生产成本比对照降低2.89%,利润提高19.56%。试验证明利用工厂化金针菇菌糠栽培玉木耳技术可行。
潘春磊,王延锋,史磊,盛春鸽,王金贺,赵静[3](2021)在《不同栽培基质对黑木耳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文中提出以玉米芯、大豆秸、木屑作为基质栽培黑木耳,探究不同栽培基质下木耳的产量以及营养成分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栽培技术条件下,豆秸、玉米芯替代量为60%时黑木耳子实体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差异不显着。玉米芯基质栽培的黑木耳总糖含量最高,粗纤维、氨基酸总量最低。豆秸基质栽培的黑木耳粗蛋白、粗纤维、钾、氨基酸总量最高。木屑基质栽培的黑木耳灰分、粗脂肪、钙、铁、硒含量高。
和耀威,李鹏,向准,熊雪,杨玲,杨彝华[4](2021)在《4种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781液体发酵产漆酶活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以毛木耳781菌株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测序鉴定确定其种源可靠性,再研究添加木屑、麦麸、棉籽壳和玉米芯4种材料对其液体发酵产漆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菌株测序结果同毛木耳相似性高达98%以上,为毛木耳下的一个分支。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漆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01),但它们的漆酶活力各不相同。相比之下,含麦麸的基本培养基中漆酶活力高于含木屑、玉米芯或棉籽壳的基本培养基,说明麦麸更适合作为提高毛木耳781菌株产漆酶能力的诱导物。
欧娜,李发盛,黄雪星,何达崇,周兴,曾维铭,罗先群[5](2021)在《云耳“百云6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经过10多年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以及黑木耳菌株选育和人工袋料栽培试验示范,从品种来源、栽培原料与配方、菌包制作、培菌要求、耳棚建造、出耳模式、耳芽催生、出耳管理、适时采收等,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黑木耳菌株云耳"百云6号"代料优质高效的栽培方法,为百色地区云耳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肖能武,黄治平,常堃,黄进,蔡婧,刘杰,张丹丹,龚世飞[6](2021)在《农林固体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集成与示范》文中认为针对农林固体废弃物可作为栽培食用菌基料的特点,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以期为丹江口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借鉴。集成农林固体废弃物"收转用"的方法,提出农林废弃物食用菌基料化高效利用技术与推广的思路。农林废弃物食用菌基料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固体废弃物对水源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项目区农民增收3.2亿元,能为丹江口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高效发展提供途径。
舒斌[7](2021)在《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是我国传统食用菌之一。其栽培历史悠久,质地鲜脆、滑嫩爽口,营养丰富,具有清肺益气、补血活络、镇静止痛等功能。本文从栽培基质配方优化、营养添加剂筛选及富铁锌栽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混料比率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麸皮、豆粕、玉米粉、玉米芯用量对黑木耳产量、发菌期、原基形成时间等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优化获得黑木耳栽培的最佳配方。即麸皮13.45%、豆粕4.72%、玉米粉3.15%、玉米芯78.68%。2.研究了水溶肥、铁锌硼、第四态能量源、糖肽多酶、菇耳素等5种营养添加剂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适宜浓度条件下5种营养添加剂均有利于黑木耳产量的增加,对耳片质量无显着影响;菇耳素的添加会延长发菌期;确定了水溶肥、铁锌硼、第四态能量源、糖肽多酶、菇耳素在栽培基质的最适浓度分别为1.12 m L/kg、1.50 m L/kg、15 g/kg、4.40 m L/kg、0.53 g/kg。3.研究了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铜及硼酸四种矿质元素添加物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铜和硼酸对黑木耳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适量的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可促进黑木耳生长,过量添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模型优化,确定了硫酸亚铁和硫酸锌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57.20和231.71 mg/L。4.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了硫酸亚铁和硫酸锌对黑木耳的生长发育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黑木耳菌丝对硫酸锌的添加较敏感。在栽培基质中添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对子实体种铁锌的含量有显着影响,适量添加硫酸锌和硫酸亚铁对黑木耳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硫酸亚铁和硫酸锌适宜添加量分别为1100、600 mg/kg,子实体含铁量可达99.67 mg/kg,含锌量可达30.07mg/kg。
张少岩[8](2021)在《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之一,营养丰富,可利用各种农林废弃物进行栽培。秦巴山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农林废弃物,目前利用率较低,大多被焚烧或掩埋,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带来了环境污染。基于此,本研究以秦巴山区主要农林废弃物(如苹果木、柠条、麦秸等)作为毛木耳的主要栽培基质,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生长速度和子实体农艺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于毛木耳栽培的优质配方。研究中发现柠条作为栽培基质可显着提高毛木耳的总黄酮含量。为探究柠条黄酮合成机制,本研究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毛木耳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如下:1.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筛选:以秦巴山区农林废弃物作为主要培养基质,共设计了18个培养基配方。实验结果显示,配方1(苹果木屑80%、麦麸18%、石膏1%、石灰1%)、配方10(苹果木屑60%、柠条20%、麦麸18%、石膏1%、石灰1%)和配方12(苹果木屑58%、柠条20%、麦麸18%、豆饼粉2%、石膏1%、石灰1%)的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并且菌丝粗壮、洁白、长势较好。2.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对初筛的3个培养基配方进行出菇实验,结果显示3个培养基配方栽培的毛木耳子实体的颜色、绒毛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在产量方面,首潮耳生物转化率最高的为配方10,生物转化率为(38.33±1.69)%;其次为配方1,生物转化率为(35.56±0.99)%;第三为配方12,生物转化率为(30.65±2.27)%,三个优质配方首潮耳的生物转化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3.毛木耳子实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通过毛木耳子实体提取液的颜色反应,推测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中可能含有查尔酮、橙酮、黄酮醇、二氢黄酮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4.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化: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了超声功率、浸提时间、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当超声功率168 W、浸提时间50 min、乙醇浓度60%、料液比1:7时,总黄酮类化合物的预测值达到最大,为2.11 mg/g,且实际提取量与预测值一致。5.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毛木耳提取液中含有二氢杨梅素0.64 mg/100g、花旗松素1.43 mg/100g、槲皮素0.08 mg/100g、圣草酚0.09 mg/100g和芦丁0.002 mg/100g。6.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添加柠条浸出液的CYM-kps培养基中菌丝体总黄酮含量相较于CYM空白培养基中的总黄酮含量提高了23.6%。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差异表达分析,共获得3985个差异表达基因和788个差异代谢物,并且获得的中间代谢产物可定位到3条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途径,分别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和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
王爱仙[9](2021)在《玉木耳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及栽培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玉木耳1号为研究对象,展开栽培基质配方筛选及栽培工艺研究,为其在福建地区的推广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配方2 (杂木屑58.5%、玉米芯20%、棉籽壳8%、麦皮12%、碳酸氢钙1%、石灰0.5%)子实体综合农艺性状佳,单袋平均产量最高,与CK相比增产33.5%,为最佳栽培配方;短袋栽培比长袋更易操作,且不易烂袋;刺孔出耳方式产量及生物学效率明显高于割口;立体吊袋栽培模式原基形成早、子实体耳片肉厚,农艺性状佳,产量高;相比秋季,春季栽培具有现原基时间短、原基分化成熟快、产量高的优势。综上所述,在福建推广玉木耳栽培适宜在春季采用短袋刺孔的立体吊袋模式进行。
刘微[10](2021)在《ARTP诱变技术选育毛木耳优良菌株及产业化应用》文中指出河北省黑木耳主产区多分布在贫困地区,在其栽培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废弃菌糠,菌糠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大部分被直接当做垃圾丢弃,或者被焚烧,不仅给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还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毛木耳含有丰富的多糖,因其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喜爱,毛木耳具有良好的分解能力,具有很强的抗逆性,在毛木耳生产过程中,可以将毛木耳的品种优势,与黑木耳菌糠有效结合起来,利用一定量的黑木耳菌糠来栽培毛木耳,实现对黑木耳菌糠的资源化利用,不仅能有效降低菌糠带来的污染问题,还能有效补充黑木耳生产空档期,实现周年化生产。本研究选择毛木耳3号作为出发菌株,通过ARTP诱变技术共获得了316株毛木耳菌株,通过初筛进行拮抗试验获得26株可以与出发菌株产生明显拮抗反应的突变菌株,复筛通过对26突变菌株的菌丝长速长势对比、胞外酶活对比、以及生物学效率对比确定了5株突变菌株SL205、SL291、SL102、SL145、SL189性状均优于出发菌株毛木耳3号。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5株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毛木耳3号进行真实性鉴定,发现突变菌株与出发菌株在分子遗传水平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突变菌株SL205在黑木耳菌糠基质下菌丝长速达7.26 mm/d,生物学效率达112.38%,最终确定SL205为最佳突变菌株,命名为新河大SL205。结合黑木耳菌糠资源化利用,进行以黑木耳菌糠为主要基质的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最终确定黑木耳菌糠基质下最适合新河大SL205生长的配方为:黑木耳菌糠50%、杂木屑30%、玉米芯10%、麸皮8%、石灰2%,此配方中供试菌株新河大SL205的生物学效率达到126.29%。根据冀北地区特殊气候条件,黑木耳一般安排春季、秋季出耳,为了弥补夏季黑木耳生产空档期,引入毛木耳栽培,形成了黑木耳——毛木耳配套栽培模式,在此模式下,研究分析了在林下地摆与吊袋栽培两种不同栽培方式对毛木耳生物学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毛木耳在吊袋栽培方式下生物学效率比在林下地摆方式下高7.66%,林下地摆方式经济投入少,生物学效率达到正常水平,该研究对毛木耳栽培新模式的探索具有参考价值。
二、玉米芯栽培紫木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芯栽培紫木耳(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产漆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项目测定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菌株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2.2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毛木耳产漆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金针菇菌糠替代杂木屑栽培玉木耳配方筛选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液体菌种培养基 |
1.3 栽培基质 |
1.4 供试配方 |
1.5 试验方法 |
1.5.1 液体菌种制备 |
1.5.2 试验栽培过程 |
1.6 指标测定 |
1.6.1 菌丝生长速度测量 |
1.6.2 子实体农艺性状 |
1.6.3 产量测量 |
1.6.4 经济效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替代栽培对玉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2.2 替代栽培对玉木耳子实体性状的影响 |
2.3 替代栽培对玉木耳产量的影响 |
2.4 替代栽培对玉木耳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3)不同栽培基质对黑木耳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基质配方 |
1.3 试验方法 |
1.3.1 材料预处理 |
1.3.2 试验设计 |
1.3.3 试验管理 |
1.3.4 营养成分分析 |
1.3.5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栽培基质对黑木耳菌丝的影响 |
2.2 不同栽培基质子实体农艺性状比较 |
2.3 不同栽培基质黑木耳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 |
3 讨论 |
(4)4种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781液体发酵产漆酶活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 |
1.3 培养方法 |
1.4 ITS序列分析 |
1.5 酶活测定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的提取及ITS序列分析 |
2.2 不同诱导培养基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云耳“百云6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 |
2 栽培主原料与配方 |
2.1 桑枝杆 |
2.2 杂木屑 |
2.3 甘蔗渣 |
2.4 玉米芯 |
2.5 棉籽壳 |
2.6 混合料配方 |
3 季节安排 |
4 菌包制作 |
4.1 时间安排 |
4.2 工艺流程 |
4.3 操作要点 |
4.3.1 润水 |
4.3.2 拌料 |
4.3.3 装袋 |
4.3.4 灭菌 |
4.3.5 接种 |
4.3.6 培菌 |
5 出耳管理 |
5.1 耳场选择 |
5.2 耳场修整 |
5.2.1 耳棚建造 |
5.2.2 耳棚内匹配的设施条件 |
5.3 开口催耳芽 |
5.3.1 耳袋开口 |
5.3.2 催耳芽 |
5.3.3 催芽温度湿度管理 |
5.4 水管理 |
5.4.1 掀膜、关门原则 |
5.4.2 水质原则 |
5.4.3 喷水原则 |
5.4.4 喷水量原则 |
5.5 适时采收 |
5.6 干燥 |
5.7 转茬管理 |
6 经济效益 |
(6)农林固体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集成与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集成 |
1.1 主要技术 |
1.1.1 农林废弃物用于食用菌工厂化栽培 |
1.1.2 农林废弃物用于常规食用菌栽培 |
1.1.3 农林废弃物用于珍稀食用菌栽培 |
1.1.4 菌渣多级循环利用 |
1.2 农林废弃物部分替代木屑食用菌栽培配方技术参数 |
1.3 技术工艺路线 |
2 示范推广 |
2.1 案例简介 |
2.2 效益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7)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黑木耳营养生理研究 |
1.1.1 碳源 |
1.1.1.1 木质素酶 |
1.1.1.2 纤维素酶 |
1.1.1.3 半纤维素酶 |
1.1.2 氮源 |
1.1.3 无机盐 |
1.1.4 维生素 |
1.1.5 生长调节剂 |
1.2 黑木耳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栽培品种 |
1.2.2 栽培基质 |
1.2.3 袋料生产 |
1.2.3.1 栽培袋规格 |
1.2.3.2 封口 |
1.2.3.3 灭菌 |
1.2.3.4 菌丝体培养 |
1.2.4 出耳管理 |
1.2.5 病虫害防治 |
1.2.5.1 食用菌病害 |
1.2.5.2 食用菌虫害 |
1.2.5.3 防治措施 |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黑木耳栽培基质配方优化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菌种 |
2.1.1.2 培养基 |
2.1.2 方法 |
2.1.2.1 试验设计 |
2.1.2.2 栽培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五种营养添加剂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1.3 营养补充剂 |
3.1.2 方法 |
3.1.2.1 菌袋制备 |
3.1.2.2 试验设计 |
3.1.2.3 测定指标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发菌期的影响 |
3.2.2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百片干耳质量的影响 |
3.2.4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3.2.5 不同营养补充剂对黑木耳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四种矿质元素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1.1 菌种 |
4.1.1.2 主要试剂 |
4.1.1.3 培养基 |
4.1.2 方法 |
4.1.2.1 试验设计 |
4.1.2.2 方法 |
4.1.2.3 测定指标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硫酸铜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2.2 硼酸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2.3 硫酸亚铁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2.4 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黑木耳富铁及富锌栽培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1.1 菌种 |
5.1.1.2 主要试剂 |
5.1.1.3 培养基 |
5.1.2 方法 |
5.1.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5.1.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5.2.1.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5.2.1.2 不同浓度硫酸锌对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5.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生长发育的影响 |
5.2.2.1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子实体含铁量的影响 |
5.2.2.2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子实体含锌量的影响 |
5.2.2.3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
5.2.2.4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发菌期的影响 |
5.2.2.5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百片耳质量的影响 |
5.2.2.6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吸水膨胀率的影响 |
5.2.2.7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长度的影响 |
5.2.2.8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宽度的影响 |
5.2.2.9 不同浓度硫酸亚铁及硫酸锌对耳片厚度的影响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毛木耳概述 |
1.2 毛木耳栽培现状 |
1.2.1 毛木耳栽培的主要基质 |
1.2.2 毛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 |
1.3 黄酮类化合物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
1.3.3 食用菌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2.材料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新型栽培基质的筛选 |
2.3.1 栽培基质的初筛实验 |
2.3.2 培养基的制备及接种 |
2.3.3 菌丝生长速度的测定 |
2.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农艺性状的影响 |
2.4.1 菌袋的制备及接种 |
2.4.2 出菇管理及采收 |
2.4.3 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测定 |
2.4.4 毛木耳首潮耳生物学转化率的测定 |
2.5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2.5.1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液的制备 |
2.5.2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2.6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2.6.1 分光光度计法 |
2.6.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7 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 |
2.7.1 样品的制备 |
2.7.2 菌丝体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7.3 LC-MS分析方法 |
2.7.4 代谢物鉴定与差异表达分析 |
2.7.5 转录组测序分析 |
2.7.6 基因表达分析和统计分析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体生长的影响 |
3.2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子实体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3.4 毛木耳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3.4.1 分光光度计法 |
3.4.2 高效液相法 |
3.5 转录组和代谢组结果分析 |
3.5.1 毛木耳菌丝体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3.5.2 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物的表达分析 |
3.5.3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3.5.4 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中间代谢产物表达模式 |
3.5.5 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 |
4.讨论 |
4.1 不同栽培基质对毛木耳菌丝生长的影响 |
4.2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4.2.1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
4.2.2 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 |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毛木耳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玉木耳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及栽培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栽培基质配方筛选 |
1.2.2 项目测定 |
1.2.3 栽培工艺研究 |
1.2.3. 1 不同规格菌袋试验 |
1.2.3. 2 不同出耳方式试验 |
1.2.3. 3 不同栽培模式试验 |
1.2.3. 4 不同栽培季节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配方对玉木耳菌丝生长、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规格菌袋栽培对玉木耳原基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出耳方式对玉木耳原基形成及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玉木耳原基形成、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2.5 不同栽培季节对玉木耳原基形成、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10)ARTP诱变技术选育毛木耳优良菌株及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立题依据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毛木耳简介 |
1.2.1 毛木耳的分类地位及形态特征 |
1.2.2 生长条件 |
1.2.3 毛木耳营养成分及药用价值 |
1.3 菌糠 |
1.4 林下经济模式概述 |
1.5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技术原理及应用 |
1.6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1.7 创新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ARTP诱变技术选育毛木耳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 |
2.2.1 供试菌株及材料 |
2.2.2 供试培养基 |
2.2.3 试验试剂 |
2.2.4 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液体培养物制备 |
2.3.2 菌悬液的制备 |
2.3.3 ARTP诱变处理 |
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ARTP诱变致死率曲线 |
2.4.2 试验结果 |
2.5 小结 |
第三章 毛木耳突变菌株的筛选及鉴定 |
3.1 引言 |
3.2 材料选择 |
3.2.1 菌株及材料的选择 |
3.2.2 培养基的选择 |
3.2.3 主要试剂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突变菌株的初步筛选试验 |
3.3.2 突变菌株的复筛试验 |
3.3.3 菌种真实性鉴定 |
3.4 结果分析 |
3.4.1 拮抗试验结果 |
3.4.2 复筛试验结果 |
3.4.3 突变菌株真实性鉴定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黑木耳菌糠资源化开发中毛木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供试菌株及材料 |
4.3 供试培养基 |
4.4 试验方法 |
4.4.1 原种的制作 |
4.4.2 栽培种的制作 |
4.4.3 发菌管理 |
4.4.4 出耳管理 |
4.4.5 采收 |
4.5 栽培培养基配方优化 |
4.5.1 不同黑木耳菌糠培养基中菌丝长速长势对比 |
4.5.2 不同黑木耳菌糠培养基中生物学效率对比 |
4.6 试验结果 |
4.6.1 菌丝长速长势对比结果与分析 |
4.6.2 生物学效率对比结果与分析 |
4.7 新河大SL205 的生物学特性描述 |
4.8 小结 |
第五章 黑木耳——毛木耳配套栽培模式研究 |
5.1 引言 |
5.2 供试菌株及材料 |
5.3 供试培养基 |
5.4 试验方法 |
5.4.1 场地选择 |
5.4.2 原种的制备 |
5.4.3 栽培种的制备 |
5.4.4 发菌管理 |
5.4.5 出耳管理 |
5.4.6 采收 |
5.4.7 生物学效率计算 |
5.5 试验结果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玉米芯栽培紫木耳(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产漆酶活性的影响[J]. 李鹏,向准,熊雪,杨玲,和耀威,张熙进. 北方园艺, 2021
- [2]金针菇菌糠替代杂木屑栽培玉木耳配方筛选与效益分析[J]. 杨丽琴,郭月仙,骆伏海,马立验,杨碧珠. 福建农业科技, 2021(10)
- [3]不同栽培基质对黑木耳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J]. 潘春磊,王延锋,史磊,盛春鸽,王金贺,赵静. 中国食用菌, 2021(10)
- [4]4种栽培基质诱导对毛木耳781液体发酵产漆酶活力的影响[J]. 和耀威,李鹏,向准,熊雪,杨玲,杨彝华. 贵州科学, 2021(05)
- [5]云耳“百云6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 欧娜,李发盛,黄雪星,何达崇,周兴,曾维铭,罗先群. 中国食用菌, 2021(09)
- [6]农林固体废弃物栽培食用菌技术集成与示范[J]. 肖能武,黄治平,常堃,黄进,蔡婧,刘杰,张丹丹,龚世飞. 湖北农业科学, 2021(17)
- [7]黑木耳袋料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舒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8]毛木耳新型栽培基质的开发及其对黄酮合成代谢的影响[D]. 张少岩.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9]玉木耳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及栽培工艺研究[J]. 王爱仙. 热带农业科学, 2021(05)
- [10]ARTP诱变技术选育毛木耳优良菌株及产业化应用[D]. 刘微. 河北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