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电厂粉煤灰漂珠的物化性能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庞建峰,詹嘉宇,王浩,徐阳,张静,石莹莹[1](2021)在《粉煤灰漂珠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粉煤灰漂珠因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在许多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介绍了漂珠的形成阶段、理化性能及其矿物相组成、粉煤灰漂珠的分选方法,综述了漂珠作为橡胶和塑料填料、保温耐火材料、建筑材料、复合泡沫材料、环境功能材料及吸波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粉煤灰漂珠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产品附加值低、利用率低及产业化有待突破等问题,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应根据漂珠的理化特性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朝着分级利用、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方向发展,积极开发漂珠在金属基复合材料、土壤改良剂、涂料、陶瓷等方面的功能性产品,进一步拓宽其应用领域。
诸建彬[2](2018)在《液态模锻法制备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及其性能》文中指出煤碳燃烧排放的粉煤灰是目前造成我国雾霾天气的主要元凶之一,研发高附加值的粉煤灰再利用产品是燃煤消耗企业采取高效环保技术回收粉煤灰减少污染的根本保证。因此,本文设计了一种三步液态模锻工艺,用于加工制备具有高附加值应用前景的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多孔陶瓷增强体采用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通过有机泡沫复制法制备得到。整个液态模锻工艺包括三个步骤:填充、液态锻压和保压。在填充步骤中采用了不同的浇注温度(700和780℃),在液态锻压的步骤中采用了不同的模锻压力(0、40、80和120MPa),分析了浇注温度、模锻压力和粉煤灰多孔陶瓷增强体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此外,还分析了烧结温度、氧化铝含量、浆料固相率以及聚氨酯海绵模板孔径对有机泡沫复制法制备的粉煤灰多孔陶瓷增强体性能的影响。为了对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行为和腐蚀行为进行表征,对复合材料进行了干摩擦磨损测试和腐蚀测试,并分析了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和腐蚀机理。粉煤灰多孔陶瓷的主相是莫来石陶瓷。在粉煤灰中添加5%的淀粉和不同质量百分比含量(0、23.34、38.12和45.76%)的氧化铝粉末组成陶瓷配方,分别制备固相率为65%的陶瓷浆料,以30PPI的聚氨酯海绵为模板制备多孔陶瓷坯体,坯体分别在1300、1400、1500和1600℃温度下烧结得到多孔陶瓷样品。性能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所有样品的孔隙率下降,孔茎密度、线收缩率和抗压强度升高,添加了38.12%氧化铝粉末的配方在1600℃下烧结得到的多孔陶瓷样品在所有样品中具有最高的线收缩率、孔茎密度和抗压强度。因此,添加了38.12%氧化铝粉末的陶瓷配方在1600℃下烧结得到的多孔陶瓷最适合用于复合材料的三维网络增强体。聚氨酯海绵和浆料固相率对粉煤灰多孔陶瓷的孔隙结构和抗压强度有显着影响。用固相率为50%、55%、60%和65%的陶瓷浆料,孔径为20、30和40PPI的聚氨酯海绵为模板分别制备了粉煤灰多孔陶瓷样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陶瓷浆料的固相率增加,多孔陶瓷的抗压强度提高;随着聚氨酯海绵孔径增大,多孔陶瓷的抗压强度减小。模锻压力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有显着影响。随着模锻压力的增大,复合材料的两相界面结合越来越好,80MPa及以上的模锻压力可以对A356基体从液态冷凝到固态时产生的收缩进行完全补缩,形成良好的界面,获得陶瓷/金属两相在三维空间连续分布并紧密结合的复合材料。另外,模锻压力在A356基体冷却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热传导,而且使得液态A356基体过冷,因此细化了晶粒。但是,进一步加大模锻压力到120MPa,容易造成粉煤灰多孔陶瓷增强体的孔茎骨架被破坏。对复合材料在室温下进行了pin-on-disc干摩擦磨损测试。采用的摩擦副是轻质耐磨材料AlN陶瓷片,摩擦轨道的直径为36mm,pin状样品磨面直径大小为4.5mm,施加的载荷大小分别是8、14和20N,滑动摩擦速度是100转/min。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好,在20N的载荷下磨损率不到A356铝合金的一半,摩擦系数比A356铝合金的更稳定更高。在摩擦时,多孔陶瓷对基体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降低了A356基体的磨损,因此,该复合材料在耐磨制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另外,该复合材料的磨损机理主要是刮擦磨损。随着载荷的增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增大。随着粉煤灰多孔陶瓷的孔径增大或者体积分数增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增大,磨损率减小。对复合材料在3.5%NaCl水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采用电化学法和浸泡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多孔陶瓷孔径越大,陶瓷体积分数越高,耐腐蚀性能越好。利用SEM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浸泡腐蚀形貌,利用EDS能谱检测腐蚀产物。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腐蚀主要是界面的腐蚀和A356基体的点蚀。界面的腐蚀是由于界面发生应力腐蚀产生缝隙,然后导致缝隙腐蚀发生。A356基体中主要含有合金元素铁和铜,富铁相和富铜相与周边的铝基发生电偶腐蚀,在A356基体表面上形成点蚀。复合材料的多孔陶瓷孔径越大,界面越少,界面腐蚀越少。复合材料的陶瓷体积分数越高,A356基体相越少,点蚀越少。
李进[3](2017)在《石蜡相变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砂浆储热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能源短缺问题也逐渐变得突出。为响应我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特别是建筑能源消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相变材料作为一种储能材料,掺入砂浆中可具有一定的吸热储能能力,从而可降低建筑对能量的需求。因此,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成为建筑材料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选用石蜡作为研究的相变材料,分析了石蜡的物理、化学和热性能,筛选了两种多孔材料(陶粒和漂珠),并分析了漂珠和陶粒的性能。基于氢氟酸腐蚀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漂珠,分别研究了使用多孔漂珠和陶粒装载石蜡制备石蜡胶囊,以及掺入石蜡胶囊对砂浆性能的影响。使用SEM、DSC和导热系数测定仪等分析方法研究了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石蜡胶囊的相变特性以及砂浆的储热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水泥封装后,石蜡陶粒胶囊的密封性好,高温下不会发生泄露;2)石蜡漂珠胶囊掺入砂浆中,对砂浆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且可降低砂浆的导热系数和水泥水化温度,并推迟水化温度峰值的出现;3)石蜡漂珠胶囊掺入到砂浆中,能降低砂浆的导热系数,且对砂浆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且研究得到一种制备多孔漂珠的腐蚀工艺。为避免装载在多孔漂珠内石蜡的液化泄露问题,本文还研究了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封堵多孔漂珠孔隙。研究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涂层,反应条件温和,漂珠表面的SiO2涂层微观形貌好,表面膜致密。
王利东,李珠,赵林,王振明[4](2016)在《漂珠级配对保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C35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准配合比的基础上,制备了掺加漂珠的保温混凝土,分别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当漂珠的级配为0.010.15 mm时,保温混凝土28 d的抗压强度最高,为43.4 MPa。当漂珠的级配为0.30.6 mm时,保温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最小,为0.35 W/(m·K)。选取级配为0.32.36 mm的漂珠可使保温混凝土的综合性能最优。
左国磊[5](2016)在《超细粉煤灰的制备、性能及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细粉煤灰具有良好的活性效应、微集料效应和形态效应,并且生产成本低廉,正日益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高性能水泥混凝土外掺料,但目前超细粉煤灰在固井水泥浆中研究应用较少。固井水泥浆和高性能混凝土虽然在使用环境、性能要求与构成组分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借助于已有的科研成果,再结合固井工程特点,分析比较超细粉煤灰在二者之中使用的差异,对其理化性能加以完善,使其能够应用于设计非常规密度固井水泥浆体系,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实验优选出品质较好的筑成II级粉煤灰作为制备超细粉煤灰的原料,采用半终粉磨工艺制备出三种不同粒径的超细粉煤灰FA2、FA1和UFA,经过研究超细粉煤灰的粒径分布、颗粒形貌、矿物组成等性能以及超细粉煤灰对常规密度水泥浆流变性和抗压强度性能的影响,最后确定超细粉煤灰UFA具有最好的综合性能,但其抗压强度性能仍存在不足,而且存在掺量限制,需要加以完善。根据材料复合原理和紧密堆积理论,选择矿渣和海泡石来改善超细粉煤灰的性能,以发挥优势互补效应,最终通过实验确定出三者之间的最佳比例为UFA:矿渣:海泡石=3:4.125:0.375,并据此得到增强材料UB,其中位粒径为6.33μm。根据混凝土设计技术原理,利用增强材料UB分别设计出密度为1.2g/cm3~1.4g/cm3的高强低密度水泥浆和密度为2.6 g/cm3的高温高密度水泥浆,并分别评价了水泥浆的各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高强低密度水泥浆具有较好的流变性、沉降稳定性,水泥石强度发展快,48h抗压强度全部超过14MPa,并且水泥石渗透率极低,稠化过渡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高温高密度水泥浆流动度高,水灰比低,沉降稳定性好,24h抗压强度达到14MPa以上,稠化过渡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
刘汇东[6](2015)在《重庆主要电厂燃煤产物的物质组成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煤粉(Pulverized Coal,PC)炉粉煤灰和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粉煤灰是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两种粉煤灰类型。由于燃烧工况(尤其是燃烧温度)、除尘排灰方式、脱硫工艺等方面的显着差别,PC粉煤灰和CFB粉煤灰的物质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影响着两种类型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方向前景。1.研究以华能集团重庆电厂PC粉煤灰和重庆松藻电力公司安稳电厂CFB固硫粉煤灰为例,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带有能谱仪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EDS)、SiroquantTM矿物定量技术等矿物学、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手段,对比研究了珞璜电厂和安稳电厂燃煤产物(粉煤灰、底渣、脱硫石膏)的元素和矿物组成及岩石学特征,探讨了微量元素在燃煤产物之间的分异和富集机理,并考查了稀有金属元素在粉煤灰中的赋存状态。结果发现:(1)微量元素As、Se、Mo、Sb、Hg、Pb和Bi在安稳粉煤灰中明显富集而在底渣中发生亏损,Nb、Ta、Ti则在底渣中相对富集;元素挥发性的差异是造成微量元素在燃煤产物之间发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安稳电厂粉煤灰中Fe(10.26%)以及稀有金属元素Ga(47.83μg/g)、Nb(120.5μg/g)、REE(719.4μg/g)高度富集(灰基含量),超过相应的工业利用最低标准,回收利用潜力较高。安稳底渣中Ga(48.92μg/g)、Nb(136.8μg/g)、Ti(2.13%)的灰基含量均高于粉煤灰中含量,也具有一定的资源化利用潜力。此外安稳粉煤灰有害元素F(1286μg/g)和Hg(1407 ng/g)异常富集,其环境危害值得关注。安稳(CFB)锅炉炉温900℃。煤中矿物分解、熔融程度低,非晶态硅铝质玻璃体含量均值46.6%,远低于珞璜PC粉煤灰。采用石灰石粉“燃中固硫”,造成粉煤灰中固硫产物无水石膏(10.8%)含量过高。安稳CFB粉煤灰的矿物组成相对复杂:赤铁矿含量均值15.2%,石英含量10.5%,,伊蒙混层矿物约占总量的8.0%,此外还有少量的锐钛矿(2.3%)、石灰(1.2%)和钠长石(1.5%)。其它矿物相主要有莫来石(11.4%)、赤铁矿(1.6%)及少量的无水石膏(0.8%)。安稳CFB固硫粉煤灰的粒度较细,45μm以下粒径颗粒占到88%。赤铁矿单体解离度高,利于磁法分选。粉煤灰中存在REE的硫酸盐和磷酸盐单体矿物,XRD和SEM+EDS均未能检出稀有金属Ga、Nb的独立矿物。粘土矿物及非晶质玻璃体中检出了质量分数1%-3%的Ti,因而推断Ti的载体矿物至少包含两种——锐钛矿和粘土矿物。根据前期研究成果,Ga可能存在于粘土矿物或其热变产物非晶态硅铝质玻璃体中(ga可以类质同象替换al),eds检测显示部分ti存在于粘土矿物中。已有研究证明ti可以类质同象形式替换si、al而进入粘土矿物晶格。nb与ti性质相近,可类质同象替换ti进入锐钛矿或金红石中(安稳粉煤灰锐钛矿中未检出nb),因而推测nb可能同ti一样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粘土矿物中。ga、nb的赋存状态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珞璜电厂燃煤产物之间的微量元素分异程度较安稳电厂燃煤产物更加显着。zn、ga、ge、as、se、mo、cd、in、sn、sb、f、hg、pb、tl、bi等高挥发性元素在粉煤灰中更加富集,而ti、zr、nb、hf、ta、w受重力作用更倾向于在底渣中富集。珞璜电厂煤粉炉粉煤灰中稀有金属元素ga(43.15μg/g)、nb(70.35μg/g)、ree(546.0μg/g)高度富集,接近或超过各自的工业利用最低标准,具备一定的回收利用潜力。脱硫石膏样品中ga(35.42μg/g)、nb(71.99μg/g)、ree(604.5μg/g)干燥无灰基含量均与粉煤灰接近,其资源化利用潜力也值得关注。脱硫石膏中有害元素f(1213μg/g)和hg(846.5ng/g)异常富集,脱硫石膏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环境和健康危害需要引起注意。珞璜采用煤粉(pc)炉,炉膛中心温度1400℃,原煤中矿物的分解、熔融程度相对更高,由此导致了珞璜pc粉煤灰中较高非晶态硅铝质玻璃体含量(均值74.6%);粉煤灰中fe2o3含量9.5%,其中强磁性的磁赤铁矿(γ-fe2o3)含量5.8%,有利条件与粉煤灰中富铁物质的回收利用;其它矿物相主要有莫来石(11.4%)、赤铁矿(1.6%)及少量的无水石膏(0.8%)。珞璜粉煤灰基本全部由不同类型和粒径的粉煤灰微珠(漂珠、磁性微珠、玻璃微珠等)组成,仅见少量不规则矿物碎屑和未燃尽碳粒。珞璜粉煤灰微珠剖面上具有化学成分的分层特性:最内层为纯净的si-o质,最外层包覆或分布有fe2o3晶体(磁赤铁矿或赤铁矿),中间一层为si-al-fe-ca-ti-o质的过渡层。磁赤铁矿晶体包覆在玻璃微珠表面形成磁性微珠,对外显示强磁性,将有利于磁性微珠(富铁微珠)的分选。未发现ga、ree、nb等稀有金属的独立矿物,推测其可能以高度分散的状态赋存于粉煤灰微珠的si-al-fe-ca-ti-o质过渡层中。2.资源化利用是解决粉煤灰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我国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率不高、经济附加值偏低这一问题,在前述对粉煤灰的矿物学、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包括磁选、浮选(浮沉实验)、摩擦电选、还原焙烧、粒度分级及稀有金属ree、ga、nb的联合化学提取在内的等多种科学实验,初步建立了珞璜pc灰和安稳cfb固硫灰两种典型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流程。(1)so3(6.96%)和loi(8.31%)含量过高是制约安稳电厂循环流化床(cfb)固硫粉煤灰利用的直接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同步还原焙烧法,用以同步降低cfb固硫粉煤灰以粉煤灰中so3和loi含量,同时磁化回收赤铁矿。同步还原焙烧实验条件为:无需额外添加还原剂(以粉煤灰中高含量的未燃尽碳作还原剂),于900℃下还原焙烧15min;随后快速隔氧水淬冷却,以湿式弱磁选机160mt磁场强度下磁选铁精矿。处理后的粉煤灰loi、fe、so3含量分别降至5.3%、5%和1.32%以下,符合水泥和混凝土生产用粉煤灰标准;同时获得tfe品位52.9%、总铁回收率约50%的铁精粉,可用作炼铁原料或选煤等行业的重介质粉。综合经济效益显着。安稳cfb固硫粉煤灰经同步还原焙烧——降碳、减硫并磁选铁精矿处理之后,又进行ga、nb、rey等有价稀有金属的联合提取实验。基本技术路线及参数为:a.粉煤灰加碳酸钠860℃碱法烧结30min,使粉煤灰中部分稀有金属元素赋存状态发生改变,由原有的赋存体系中释放出来,生成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b.水浸提取ga。碱法烧结产物90℃水浸2h,ga浸出率84.7%,15.4%的铝被同步浸出;c.酸浸提取rey、ti。水浸提ga残渣经6mol/l盐酸60℃下酸浸4h,ree和ti的浸取率分别为80.1%和76.1%;53.2%的al被同步浸出,总计68.6%的al被浸出。nb在两步浸取中浸出率极为有限,在酸浸渣中富集。d.稀有金属ga的树脂吸附法分离。采用d201树脂吸附分离水浸液中稀有金属ga,吸附温度40℃,吸附率为28.0%;采用纯水解吸附,解吸附操作温度40℃,解吸率35.2%。通过上述两步综合利用流程,可从安稳cfb固硫粉煤灰中分离提取fe、ree、ga等多种有价组分,产生较高的经济附加值,进而可有效缓解安稳cfb固硫粉煤灰的库存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此外,nb的预富集和提取以及酸浸液中rey、ti的分离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2)珞璜粉煤灰微珠含量高,珠形好。首先通过浮沉法(以水作介质)分离获得了质量分数约0.15%,粒径150-500μm珠型完好的漂珠;其次通过湿式弱磁选法,磁场强度100mt,获得了质量分数14.72%、tfe含量43.8%的磁性微珠(富铁微珠);再次通过jfc-10f型气力旋流粒度分级机获得了中值粒径(d50)分别为89.6μm、40.2μm、21.3μm、12.7μm、8.1μm、4.9μm的6个粒度级别的粉煤灰玻璃微珠产品。与美国3m公司微珠产品相比粒度分布更窄,可在工业油漆、涂料、树脂和橡胶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市场价值较高。通过上述粉煤灰微珠精细化和系统化分选流程获得漂珠、磁珠(富铁微珠)、不同粒级玻璃微珠等多种产品,具有市场容量大,经济附加值高等优势。以分选各种粉煤灰微珠作为珞璜粉煤灰资源化利用的基本途径,符合“高掺量、高附加值”的粉煤灰利用政策,具有显着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前景广阔。相关分选技术现已成熟,便于实现工业化生产;珞璜电厂现有的多套粉煤灰粗选设备仍可继续加以利用,可节省投资。
刘汇东,宋红见,魏建朋,刘晶晶,李青倩[7](2015)在《珞璜电厂珞璜电厂粉煤灰微珠的精细化分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华能集团重庆珞璜电厂煤粉炉粉煤灰的利用问题,采用XRF、XRD、Siroquant定量、SEM-EDS及光学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在深入分析煤粉炉粉煤灰的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对此类粉煤灰的微珠进行浮沉、弱磁选和气流分级等精细化分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以水为介质的浮沉实验可获得质量分数0.15%的漂珠;磁场强度208×103A/m湿式弱磁选实验可获得质量分数14.8%、Fe2O3含量44.65%的磁珠;气力旋流分级实验可获得中值粒径分别为89.6、40.2、21.3、12.7、8.1、4.9μm共6个粒度级的粉煤灰微珠产品,表明通过精细化分选获得的粉煤灰微珠产品能够适应多种领域的应用,显着提高此类粉煤灰的高值利用率。
高婉琪[8](2014)在《粉煤灰基地聚物的研究及地聚物多孔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地聚物是一种由硅铝酸盐参与地质聚合反应而形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环保材料。因为特殊的三维结构和化学键而兼有陶瓷、水泥和高分子的特性,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粉煤灰是一种具有火山灰活性并含有硅铝原料的固体废料。所以,以粉煤灰为原料,经过碱激发剂激发,制备粉煤灰基地聚物材料是一项绿色环保并具有一定前景和经济效应的研究。本论文分别以F-型粉煤灰(FFA)和C-型粉煤灰(CFA)为原料制备了F-型粉煤灰地聚物(FFAG)和C-型粉煤灰地聚物(CFAG)。通过在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微观形貌和抗腐蚀性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CFAG具有早强高强的特点,体积稳定性好,耐盐溶液腐蚀性强;而FFAG高强但是晚强,体积收缩明显,没有抗盐溶液腐蚀的性能。通过向粉煤灰中添加苏州土来改善两种粉煤灰地聚物的性能,结果表明:苏州土的加入使两种粉煤灰地聚物具有早强特点,但不能提高粉煤灰地聚物的后期强度。此外,实验通过添加钙的化合物改善FFAG的性能,发现钙的加入不仅提高了FFAG的前期强度,使其更早固化,还可以减少FFAG的体积收缩并有效抵抗海水侵蚀。采用SEM、XRD和IR手段分析得出:从SEM图像看出粉煤灰地聚物的主要结构是粉煤灰玻璃体生成的三维凝胶网络包裹着未反应的晶相粉煤灰颗粒。XRD中没有新相生成和旧相消失,只是峰强减弱和馒头峰峰位的变化,证实粉煤灰原料中的玻璃相和部分晶相溶解反应形成新的地聚物网络。IR中发现Al-O键,Si-O键不断调整变化,证实硅铝的溶解和解离并以Al-O-Si键的形式重新聚合,最后硬化形成无定形的地聚物网络。最后,本论文以CFAG为基体,通过添加空心球和铝粉发泡两种方法制备出了粉煤灰基地聚物多孔材料,并对两种制备地聚物多孔材料的方法进行评价。
张进[9](2014)在《偶联剂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苯酚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用含氮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粉煤灰漂珠,制备了硅烷偶联改性漂珠(KH550-FACs),对改性前后的漂珠样品进行了XRD、SEM和XPS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材料对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偶联剂成功负载于漂珠表面;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层吸附模型,其动力学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溶液pH值会影响苯酚的吸附性能,适宜的pH值为79。通过硅烷偶联剂对漂珠的改性,改善了材料的疏水性能,提高了材料对苯酚的去除效果;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对苯酚的吸附率仍能达到83%。
祝增文[10](2014)在《粉煤灰碱溶脱硅及烧结过程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粉煤灰是火力发电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主要工业副产物,我国粉煤灰的年排放量极大且仍在持续增长,因此迫切需要找到合理利用粉煤灰的途径。而将高铝粉煤灰用于提取氧化铝工业既能解决因粉煤灰的大量堆积造成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又能缓解我国铝土矿资源不足的现状。本文以宁夏石嘴山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系统研究了碱溶条件对脱硅率和铝硅比的影响,以及碱溶过程中伴随的物相变化。对比研究了莫来石、石英等粉煤灰中的主要结晶相在优化的碱溶条件下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情况。探讨了沸石、莫来石、石英等物相与碳酸钠、碳酸钙烧结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粉煤灰经球磨、干燥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进行脱硅。系统研究了碱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液固比等条件对脱硅率和铝硅比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碱溶脱硅条件为:碱浓度3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3h、液固比9,此时脱硅率达47%,铝硅比由原料中的0.77提升到1.45。(2)系统研究了粉煤灰在碱溶过程中的物相变化规律。其中沸石相的生成主要受碱浓度控制,碱浓度升高生成沸石的铝硅比会提高,最大为1:2。固定碱浓度10%和35%,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液固比等条件对于粉煤灰碱溶过程生成沸石的影响。在实验的变量区间内,三者对于沸石的形成无太大影响。(3)研究了莫来石、石英这两种粉煤灰中主要结晶相在优化的碱溶条件下的溶解率及物相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莫来石、石英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率均在5%以下,且在反应过程中不会生成沸石相。这一结论从侧面证明,参与碱溶脱硅过程的主要是粉煤灰中的非晶相即玻璃体,而石英、莫来石等晶相的参与度较低。(4)分别以沸石、莫来石、石英为主要原料,添加碳酸钠、碳酸钙进行烧结,研究了烧结温度、碳酸钠/碳酸钙添加量对烧结产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750、850℃),会首先生成硅酸钠、硅酸钙等中间相,而当温度大于850℃后,烧结产物以NaA102、Na2CaSi04等物相为主。
二、热电厂粉煤灰漂珠的物化性能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电厂粉煤灰漂珠的物化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粉煤灰漂珠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粉煤灰漂珠的形成 |
2 粉煤灰漂珠的理化性能及矿物相组成 |
3 粉煤灰漂珠的分选 |
4 粉煤灰漂珠的应用 |
4.1 塑料、橡胶填料 |
4.2 轻质隔热耐火材料 |
4.3 建筑板材、混凝土和低密度水泥 |
4.4 复合泡沫材料 |
4.5 环境功能材料 |
4.6 吸波材料 |
5 结论与展望 |
(2)液态模锻法制备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及其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粉煤灰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
1.2.1 粉煤灰的性质 |
1.2.2 粉煤灰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3 粉煤灰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现状 |
1.3 多孔陶瓷 |
1.3.1 多孔陶瓷的分类 |
1.3.2 有机泡沫复制法 |
1.3.3 部分烧结法 |
1.3.4 造孔剂法和直接发泡法 |
1.4 陶瓷/金属双连续相复合材料 |
1.4.1 双连续相复合材料 |
1.4.2 陶瓷/金属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
1.5 本研究的选题意义、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
1.5.1 本研究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有机泡沫复制法制备粉煤灰多孔陶瓷 |
2.1 引言 |
2.2 原料分析与工艺设计 |
2.2.1 原料分析 |
2.2.2 工艺设计 |
2.3 多孔陶瓷的表征 |
2.4 烧结温度和氧化铝对多孔陶瓷微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2.4.1 烧结温度对粉煤灰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 |
2.4.2 烧结温度对物相成分的影响 |
2.4.3 烧结温度对孔茎微观结构的影响 |
2.4.4 氧化铝对物相成分的影响 |
2.4.5 氧化铝对孔茎微观结构的影响 |
2.4.6 氧化铝对孔隙结构、孔茎密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2.4.7 氧化铝添加量对润湿结合影响 |
2.5 海绵孔径和浆料固相率对多孔陶瓷孔隙结构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2.5.1 聚氨酯海绵和浆料固相率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
2.5.2 聚氨酯海绵和浆料固相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2.6 小结 |
第3章 液态模锻法制备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 |
3.1 引言 |
3.2 液态模锻法制备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工艺设计 |
3.2.1 原料选择及模具设计 |
3.2.2 工艺步骤设计 |
3.2.3 液态模锻工艺参数设计 |
3.3 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表征 |
3.4 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宏观形貌 |
3.5 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 |
3.5.1 模锻压力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2 浇注温度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
3.5.3 粉煤灰多孔陶瓷对复合材料凝固组织的影响 |
3.6 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界面 |
3.6.1 模锻压力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 |
3.6.2 浇注温度对复合材料界面的影响 |
3.7 小结 |
第4章 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
4.1 引言 |
4.2 摩擦磨损试验 |
4.3 磨损机理分析 |
4.4 多孔陶瓷孔隙率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的影响 |
4.5 多孔陶瓷孔径大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和耐磨性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5章 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的腐蚀行为 |
5.1 引言 |
5.2 腐蚀试验 |
5.3 粉煤灰多孔陶瓷的孔径对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4 粉煤灰多孔陶瓷的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耐腐蚀性能的影响 |
5.5 腐蚀形貌与机理 |
5.6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石蜡相变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砂浆储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相变储能材料的作用原理 |
1.3 相变材料的分类及其特点 |
1.3.1 相变材料的分类 |
1.3.2 相变材料的特点 |
1.4 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相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2 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研究现状 |
1.4.3 相变储能建筑材料的储热性能研究方法 |
1.5 存在问题 |
1.6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7 主要研究工作 |
1.7.1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相变材料 |
2.1.2 多孔材料 |
2.1.3 胶凝材料 |
2.1.4 其他材料 |
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2.1 差示扫描量热法 |
2.2.2 真空饱和法 |
2.2.3 扫描电镜(SEM)试验 |
2.2.4 密封性分析 |
2.2.5 相变储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6 抗压强度测试 |
2.2.7 相变储能砂浆导热系数试验方法 |
2.2.8 半绝热水化温度测试 |
2.2.9 X射线荧光光谱仪 |
2.2.10 全自动比表面积和孔隙分析仪 |
3 石蜡陶粒胶囊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3.1 石蜡陶粒胶囊的实验研究 |
3.1.1 陶粒胶囊的制备 |
3.1.2 配合比设计 |
3.2 实验结果分析与测试 |
3.2.1 胶囊的特性 |
3.2.2 DSC |
3.2.3 导热系数 |
3.2.4 水泥水化热 |
3.2.5 抗压强度 |
3.3 本章小结 |
4 多孔漂珠胶囊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多孔漂珠的制备 |
4.1.1 实验原理 |
4.1.2 腐蚀流程 |
4.1.3 多孔漂珠的腐蚀参数设计 |
4.2 表征分析 |
4.3 漂珠腐蚀参数的研究 |
4.3.1 氟化铵浓度 |
4.3.2 氢离子与氟离子摩尔浓度比 |
4.3.3 振荡速度的影响 |
4.3.4 腐蚀时间的影响 |
4.4 石蜡漂珠胶囊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4.4.1 石蜡漂珠胶囊的制备 |
4.4.2 配合比设计 |
4.4.3 实验结果分析与测试 |
4.4.3.1 胶囊的特性 |
4.4.3.2 导热系数 |
4.4.3.3 抗压强度 |
4.5 微胶囊法封装漂珠的研究 |
4.5.1 溶胶凝胶法 |
4.5.2 实验原理及实验参数的确定 |
4.5.2.1 实验原理 |
4.5.2.2 实验方法 |
4.5.2.3 实验方案设计 |
4.5.3 表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漂珠级配对保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过程 |
1.2.1 试样制备 |
1.2.2 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测试 |
1.2.3 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测试 |
1.2.4 混凝土试件导热系数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试验结果 |
2.2 漂珠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干密度的影响 |
2.3 漂珠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2.4 漂珠颗粒级配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2.5 漂珠颗粒级配对混凝土导热系数的影响 |
3 结论 |
(5)超细粉煤灰的制备、性能及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超细粉煤灰研究应用现状 |
1.2.2 低密度水泥浆研究现状 |
1.2.3 高密度水泥浆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 |
2.1.1 油井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水泥浆性能测试 |
2.3.2 材料密度的测定 |
第3章 超细粉煤灰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超细粉煤灰的制备 |
3.1.1 粉煤灰优选 |
3.1.2 超细粉煤灰的制备工艺 |
3.2 超细粉煤灰的基本性能研究 |
3.2.1 粒度分布 |
3.2.2 颗粒形貌 |
3.2.3 矿物组成 |
3.3 超细粉煤灰在水泥浆中的性能研究 |
3.3.1 流变性 |
3.3.2 抗压强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增强材料设计开发 |
4.1 增强材料设计原理 |
4.1.1 材料复合原理 |
4.1.2 紧密堆积理论 |
4.2 UFA和矿渣复掺对水泥浆性能的影响 |
4.2.1 UFA和矿渣复掺对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 |
4.2.2 UFA和矿渣复掺对水泥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3 UFA和矿渣复掺对水泥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
4.3 海泡石对UFA和矿渣复掺水泥浆性能的影响 |
4.3.1 海泡石对UFA和矿渣复掺水泥浆流变性的影响 |
4.3.2 海泡石对UFA和矿渣复掺水泥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4.3.3 海泡石对UFA和矿渣复掺水泥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
4.4 增强材料及基本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强低密度水泥浆体系 |
5.1 材料的选择 |
5.1.1 减轻剂 |
5.1.2 外加剂 |
5.2 高强低密度水泥浆配比研究 |
5.2.1 初始配比研究 |
5.2.2 配比确定及性能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温高密度水泥浆体系 |
6.1 材料的选择 |
6.1.1 加重剂 |
6.1.2 热稳定剂 |
6.1.3 外加剂 |
6.2 高温高密度水泥浆配比研究 |
6.2.1 初始配比研究 |
6.2.2 配比确定及性能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6)重庆主要电厂燃煤产物的物质组成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煤中矿物种类及其热转化 |
1.2.2 粉煤灰的形成机理 |
1.2.3 粉煤灰的分类 |
1.2.4 粉煤灰利用的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珞璜电厂和安稳电厂概况 |
2.1 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 |
2.1.1 煤粉炉系统 |
2.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 |
2.1.3 煤粉炉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缺点比较 |
2.2 珞璜电厂和安稳电厂概况 |
2.2.1 珞璜电厂概况 |
2.2.2 安稳电厂概况 |
第三章 燃煤产物的物质组成特征 |
3.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样品制备和分析测试 |
3.2 入料原煤的物质组成 |
3.2.1 工业分析 |
3.2.2 元素组成 |
3.2.3 矿物组成 |
3.3 燃煤产物的矿物学、岩石学特征 |
3.3.1 珞璜电厂煤粉炉粉煤灰与底渣 |
3.3.2 安稳电厂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与底渣 |
3.3.3 粉煤炉粉煤灰与循环流化床固硫粉煤灰的特性对比 |
3.4 微量元素在燃煤产物之间的分异与富集 |
3.4.1 珞璜电厂 |
3.4.2 安稳电厂 |
第四章 粉煤灰中稀有金属元素的赋存状态 |
4.1 粒度分级粉煤灰中稀有金属元素的分布 |
4.1.1 气力旋流分级粉煤灰 |
4.1.2 粒度分布 |
4.1.3 矿物分布特征 |
4.1.4 元素分布特征 |
4.2 磁法分离粉煤灰中稀有金属元素分布 |
4.2.1 湿式强磁选安稳粉煤灰 |
4.2.2 湿式弱磁选珞璜粉煤灰 |
4.3 粉煤灰的岩石学特征 |
4.3.1 珞璜电厂PC粉煤灰 |
4.3.2 安稳电厂CFB固硫粉煤灰 |
4.4 粉煤灰中稀有金属赋存状态及影响因素 |
4.4.1 常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4.4.2 稀有金属丰度及赋存状态 |
4.4.3 影响粉煤灰中稀有金属分布富集的主要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珞璜电厂煤粉炉粉煤灰的资源化 |
5.1 磁性微珠的分选 |
5.2 各粒级玻璃微珠的分选 |
5.3 漂珠的分选 |
5.4 粉煤灰微珠的精细化分选流程 |
5.5 粉煤灰分选微珠的技术经济初步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安稳电厂循环流化床固硫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 |
6.1 粉煤灰中赤铁矿的强磁选实验 |
6.2 粉煤灰摩擦电选实验 |
6.3 磁化焙烧—磁选铁精矿 |
6.4 同步还原焙烧降低粉煤灰中SO_3和LOI并回收铁精矿 |
6.5 稀有金属Ti、Ga、Nb、REY的联合提取实验 |
6.5.1 实验原理及流程 |
6.5.2 实验过程 |
6.5.3 小结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7)珞璜电厂珞璜电厂粉煤灰微珠的精细化分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2 粉煤灰的物质组成 |
2.1 粉煤灰的烧失量及常量元素含量 |
2.2 粉煤灰的矿物组分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磁性微珠的分选 |
3.1.1 粉煤灰磁性物质的分离 |
3.1.2 磁性粉煤灰的常量元素组成 |
3.1.3 磁性粉煤灰的矿物学特征 |
3.2 漂珠的分选 |
3.3 微珠产品的气流分级 |
3.4 微珠的精细化分选流程 |
4 结论 |
(8)粉煤灰基地聚物的研究及地聚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粉煤灰概述 |
1.1.1 粉煤灰简介 |
1.1.2 粉煤灰的应用 |
1.1.3 我国粉煤灰的现状 |
1.2 地聚物概述 |
1.2.1 地聚物简介 |
1.2.2 地聚物反应机理 |
1.2.3 地聚物研究现状及其应用 |
1.3 多孔材料概述 |
1.3.1 轻质多孔材料简介 |
1.3.2 多孔陶瓷的制备方法 |
1.3.3 地聚物多孔材料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提出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内容与表征 |
2.1 实验内容 |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1.3 实验流程 |
2.2 表征方法 |
2.2.1 地聚物的质量、体积和密度测试 |
2.2.2 抗压强度的测试 |
2.2.3 材料的实际图片 |
2.2.4 材料物相分析 |
2.2.5 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
2.2.6 材料的红外光谱测试 |
第三章 粉煤灰地聚物的制备及FFAG与CFAG性能的比较 |
3.1 两种粉煤灰原料的对比 |
3.1.1 化学成分对比 |
3.1.2 SEM图像对比 |
3.1.3 粒度分布 |
3.1.4 XRD对比 |
3.2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FAG与CFAG力学性能的比较 |
3.3.2 质量、体积及密度变化的对比 |
3.3.3 SEM图像的对比 |
3.3.4 XRD物相分析对比 |
3.3.5 红外IR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州土对粉煤灰基地聚物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 |
4.2 实验过程 |
4.3 苏州土掺入量的研究 |
4.4 苏州土的加入对粉煤灰地聚物性能影响的讨论 |
4.4.1 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2 SEM图像分析 |
4.4.3 XRD分析 |
4.4.4 红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钙的化合物对FFAG性能的优化 |
5.1 实验过程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抗压强度 |
5.2.2 FFAG-Ca的体积收缩 |
5.2.3 SEM分析 |
5.2.4 XRD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粉煤灰基地聚物腐蚀性的探索 |
6.1 盐溶液配制和腐蚀过程 |
6.1.1 盐溶液配制 |
6.1.2 腐蚀过程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腐蚀实际图像及XRD分析 |
6.2.2 盐溶液pH变化、CFAG在腐蚀后的失重和抗压强度变化 |
6.2.3 SEM图像 |
6.2.4 钙的化合物对FFAG腐蚀性能的优化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粉煤灰基轻质多孔材料的制备 |
7.1 方法一:空心球添加法 |
7.1.1 实验原料及实验过程 |
7.1.2 结果与讨论 |
7.1.3 方法一小结 |
7.2 方法二:铝粉发泡法 |
7.2.1 铝粉发泡原理 |
7.2.2 试验流程 |
7.2.3 实验配方及结果分析 |
7.2.4 方法二小结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实验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偶联剂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苯酚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 |
1.2 材料的制备 |
1.3 材料表征 |
1.4 吸附试验 |
1.4.1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1.4.2 吸附动力学研究 |
1.4.3 吸附热力学研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氨基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处理 |
2.1.1 XRD分析 |
2.1.2 SEM分析 |
2.1.3 XPS分析 |
2.2 偶联剂改性漂珠对水中苯酚的吸附研究 |
2.2.1 吸附动力学 |
2.2.2 溶液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2.2.3 吸附热力学 |
2.3 脱附与循环利用 |
3 结论 |
(10)粉煤灰碱溶脱硅及烧结过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粉煤灰及其应用 |
1.1.1 粉煤灰简介 |
1.1.2 粉煤灰的组成 |
1.1.3 粉煤灰的危害 |
1.1.4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1.2 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1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必要性 |
1.2.2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历史 |
1.2.3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方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粉煤灰原料物化性能分析及预处理 |
2.1 粉煤灰原料物化性能分析 |
2.1.1 粉煤灰原料化学成分分析 |
2.1.2 粉煤灰原料物相分析 |
2.1.3 粉煤灰原料的微观形貌 |
2.1.4 粉煤灰原料电子探针分析 |
2.2 粉煤灰原料的预处理 |
第三章 粉煤灰碱溶脱硅实验研究 |
3.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方案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反应条件对于脱硅率和铝硅比的影响 |
3.4.2 碱浓度对粉煤灰物相变化的影响 |
3.4.3 不同碱浓度下其他条件对粉煤灰物相变化的影响 |
3.4.4 碱溶脱硅对粉煤灰微观形貌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英和莫来石碱溶过程的实验研究 |
4.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4.2 原料预处理 |
4.3 实验过程及结果讨论 |
4.3.1 莫来石及石英的溶解率 |
4.3.2 莫来石、石英溶解前后物相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物相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5.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5.1.1 原料及仪器设备 |
5.1.2 沸石的物化性能 |
5.2 实验原理及过程 |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5.3.1 石英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5.3.2 莫来石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5.3.3 沸石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5.3.4 沸石在烧结过程中的物相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建议 |
主要结论 |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四、热电厂粉煤灰漂珠的物化性能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粉煤灰漂珠的应用研究进展[J]. 庞建峰,詹嘉宇,王浩,徐阳,张静,石莹莹. 能源化工, 2021(04)
- [2]液态模锻法制备粉煤灰多孔陶瓷/A356双连续相复合材料及其性能[D]. 诸建彬. 南昌大学, 2018(05)
- [3]石蜡相变胶囊的制备及其对砂浆储热性能的影响研究[D]. 李进.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9)
- [4]漂珠级配对保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J]. 王利东,李珠,赵林,王振明. 新型建筑材料, 2016(09)
- [5]超细粉煤灰的制备、性能及在固井水泥浆中的应用研究[D]. 左国磊.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4)
- [6]重庆主要电厂燃煤产物的物质组成及粉煤灰的资源化利用[D]. 刘汇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5(08)
- [7]珞璜电厂珞璜电厂粉煤灰微珠的精细化分选[J]. 刘汇东,宋红见,魏建朋,刘晶晶,李青倩. 科技导报, 2015(04)
- [8]粉煤灰基地聚物的研究及地聚物多孔材料的制备[D]. 高婉琪. 天津大学, 2014(03)
- [9]偶联剂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苯酚的吸附研究[J]. 张进. 化工新型材料, 2014(08)
- [10]粉煤灰碱溶脱硅及烧结过程的实验研究[D]. 祝增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