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正常小肠 CT 表现

成人正常小肠 CT 表现

一、成人正常小肠CT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龙昉,胡茂清,龙晚生,李卓永,张朝桐,兰勇,罗学毛[1](2021)在《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手术证实的67例成人小肠套叠患者的临床及MSCT表现,对比分析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41例(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53处,其中良性肿瘤29例,恶性肿瘤12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患者2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肠套叠数量30处,其中原发性20例,非肿瘤性良性病变6例。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的套管长度(4.6 cm)、套鞘直径(2.8 cm)均小于肿瘤性小肠套叠组(分别为13.4 cm和4.2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组伴肠梗阻患者(n=3)少于肿瘤性肠套叠组(n=18),发生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9例患者为多处套叠,发生比例高于非肿瘤性肠套叠组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性肠套叠组53处肠套叠均可见引导点。结论: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和MSCT表现有一定差异,判断肠套叠有无引导点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裴申军[2](2020)在《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正常小肠的CTE成像观察及能谱特征目的观察正常人群各段小肠CTE图像特点及能谱特征。方法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07~2020.04间行CTE结合GSI检查但经内镜结合病理学检查证实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A组(18~30岁,n=6)、B组(31~50岁,n=13)以及C组(≥50岁,n=11)。观察各组小肠CT平扫、双期增强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能谱特征:1)测量能谱CT图像上各组患者动脉期的最佳碘(水)浓度及最佳单能量。2)以肠腔内液体为背景,测量每一位患者的最佳单能量水平,通过最佳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单能量曲线获得最佳单能量组图像。3)测量各段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肠壁厚度以及肠管充盈后的直径,比较不同部分小肠肠管壁厚度和充盈程度有无差异。4)观察各段小肠管壁是否出现分层情况。5)测量各段小肠肠壁平扫及增强各期的CT值和单能量CT值并比较是否存在差异。以上各项数据的测量均由2名放射科腹部专业组高年资医师进行测量,然后取其平均值。结果1)A、B、C三组人群GSI图像的碘(水)浓度及CNR的分布分别进行统计,显示不同年龄组的正常人群小肠碘(水)浓度及CNR分布均有一定的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全部小肠肠壁厚度为1.60mm~2.50mm,平均(2.02±0.18)m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段肠管肠壁均值经统计分析显示各段小肠肠管管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6,P=0.901)。整段充盈良好的小肠肠管直径15.00mm~35.20mm,平均(22.60±2.85)mm,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各段肠管充盈后直径平均值经统计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95,P=0.001)。3)CT平扫时正常十二指肠CT值为(29.16±4.00)HU,空肠及回肠则分别为(29.00±3.81)HU和(28.90±3.90)HU,小肠各段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55,P=0.801)。动、静脉期小肠肠壁增强扫描时CT值平均值分别为(65.30±10.05)HU和(81.50±11.5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0,P<0.001)。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动脉期、静脉期扫描CT值分别为[(73.50±6.88)VS(86.33±10.85)]、[(68.50±9.11)VS(80.0±10.26)]和[(58.65±9.73)VS(78.40±10.20)]。4)平扫时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各段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期和静脉期均可见40ke V~100ke V区间各段小肠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10ke V~140ke V区间各段小肠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掌握正常人群CTE各段小肠的CT量化参数和能谱曲线特点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部分能谱CT成像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目的观察宝石能谱CT成像(GSI)检查末端回肠炎的图像特征并比较其与常规CT小肠造影(CTE)对末端回肠炎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5.12~2019.04间我院门诊初诊为末端回肠炎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15.12~2018.06间70例患者行常规CTE法检查,2018.07~2019.04间50例患者行GSI法检查。观察GSI扫描下末端回肠炎的图像(单能量成像、能谱曲线和碘基图)特征。以肠镜取得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对末端回肠炎检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两种检查方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低Ke V单能量成像显示病灶较为清晰;能谱曲线图能清晰鉴别病变肠壁、正常肠壁、肠腔液体以及邻近脂肪组织;末端回肠炎动、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10.90±0.55)和(14.33±0.75)μg/cm3。常规CTE法检查70例患者,最终病理证实43例患者为末端回肠炎;GSI法检查50例患者,最终病理证实29例患者为末端回肠炎。CTE报告为末端回肠炎者41例(经病理证实28例诊断正确),常规CTE法对末端回肠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5.1%和51.9%。GSI报告28例为末端回肠炎(经病理证实25例诊断正确),GSI法检查末端回肠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2%和85.7%。两种方法比较,GSI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显着优于常规CTE法(P灵敏度=0.046,P特异度=0.014)。GSI检查法AUC=0.860,明显优于常规CTE法的0.565(Z=2.420,P=0.015)。结论GSI法能够清晰地显示末端回肠炎影像学特征。和常规CTE相比较,GSI对末端回肠炎有着更好的诊断效能。

刘华锋[3](2020)在《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选择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3月—2020年2月收治的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84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其中保守治疗组有患者48例,手术治疗组有患者36例。收集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对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手术时机选择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运用R语言软件绘制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手术风险列线图并采用Bootstrap自抽样法(1000次重抽样)对模型的拟合度进行内部验证,以一致性系数(Harrell’s concordance index,C-index)评估其预测准确度,绘制校准曲线和手术风险ROC曲线。结果: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提示,两组患者中粪石嵌顿位置、保守治疗时间、是否有腹腔积液、是否持续腹痛、肠管是否扩张、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等6个因素和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具有相关性,其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提示,上述因素均为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选择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手术风险列线图的一致性系数为0.947,提示列线图具有高度的预测准确性。结论:对于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患者,粪石嵌顿位置、保守治疗时间、是否有腹腔积液、是否持续腹痛、肠管是否扩张、白细胞计数是否升高均为影响手术时机选择的因素,当患者粪石位于远段小肠,保守治疗时间超过3天,CT提示有腹腔积液,患者有持续性腹痛,肠管扩张程度≥3.7cm,白细胞计数升高时更应考虑积极手术治疗,通过列线图可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为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颖[4](2019)在《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目的:分析麦克尔憩室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探索不同年龄和不同症状患者合理的术前检查方法和诊断路径,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经临床、手术、小肠镜证实的麦克尔憩室病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发现和病理结果等。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72例麦克尔憩室纳入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1,成人儿童比为1.9:1,10~40岁患者占76.4%。(2)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70.8%(51/72),儿童多见(P<0.05)。腹痛症状患者占29.2%(21/72),成年人多见(P<0.05)。1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出血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腹痛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3)出血组较腹痛组患者病程长,发作次数多(P<0.05)。消化道出血伴贫血占84.3%,伴腹痛占25.5%。17.6%消化道出血前存在诱因。腹痛组疼痛位于中下腹和脐周占85.7%,中度和剧烈疼痛占81%。(4)检查方式的使用与患者年龄和临床症状有关。异位胃粘膜显像儿童检查人数多于成人(P<0.05),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成人检查人数多于儿童(P<0.05),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DBE)出血组检查人数多于腹痛组(P<0.05)。另外,不同组 MSCT检查方式的使用也存在不同。儿童和消化道出血患者倾向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 CT 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检查,成人倾向于CT平扫,腹痛患者倾向于CT平扫或CT增强(P<0.05)。(5)CTE对麦克尔憩室的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P<0.05),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TE诊断率高于腹痛患者(P<0.05)。未能发现麦克尔憩室的病例中,CT平扫对憩室并发症的检出率高(P<0.05)。(6)使用最多的三种检查的诊断率依次为:DBE>CTE>胶囊内镜(P<0.05)。结论:(1)综合性医院中,麦克尔憩室成人患者约为儿童的2倍,10~40岁为高发年龄段。(2)儿童和成人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检查方法存在差异,宜根据年龄段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诊断路径。(3)麦克尔憩室的术前诊断率DBE>CTE>胶囊内镜。CTE诊断率高于其他CT检查方式,应优先选择。第二部分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及其并发症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表现和影响MSCT诊断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麦克尔憩室81次MSCT检查资料。记录麦克尔憩室的位置、大小、充盈情况、主要内容物、憩室周围组织、憩室壁厚度、强化程度、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及独立供血动脉等影像表现。从MSCT检查技术、图像质量、患者腹腔脂肪、肠管充盈程度、其他检查结果和憩室本身MSCT特点等方面探讨影响麦克尔憩室MSCT检测的因素。结果:(1)64例中,MSCT初始报告检出麦克尔憩室26例(40.6%),回顾性分析检出56例(87.5%),检出率高于初始诊断(P<0.05)。(2)MSCT中,麦克尔憩室最常见部位是右下腹(62.5%),其次是脐下中线(19.6%)。憩室位置与其距回盲瓣的距离有关(P<0.05)。(3)56例检出的麦克尔憩室中,25例(44.6%)位于肠管肠系膜游离缘。憩室壁增厚、存在软组织结节、存在麦克尔血管的分别占67.9%、16.9%和35.7%。(4)97.6%出血性憩室未能在MSCT中发现出血征象;5例急性憩室炎表现为憩室壁增厚、强化,周围渗出,伴穿孔者见腹腔游离气体;肠梗阻8例中,6例为粘连性肠梗阻伴/不伴内疝;憩室内翻4例,2例表现为肠腔内明显强化的实性肿块,2例导致肠套叠,套叠的肠管中见脂肪团块。(5)9个因素可影响麦克憩室的MSCT检出,包括薄层图像、MPR重建、MIP重建、静脉造影剂、肠管充盈度、肠管均匀度、腹腔脂肪量、憩室周围组织和憩室强化程度。(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利于麦克尔憩室检出的因素是大量腹腔脂肪和憩室明显强化。多因素数学回归模型最大约登指数为0.541,对应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8%、73.3%、78.6%、66.9%、85.1%,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结论:(1)回顾性读片中,MSCT对麦克尔憩室的检出率达87.5%。MSCT能很好地显示麦克尔憩室及其相关并发症表现特征。(2)影响麦克憩室MSCT检出的因素较多,良好的肠道准备和完善的MSCT重建技术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rography,CTE)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麦克尔憩室的CTE表现。根据憩室的长宽比、憩室壁厚度和是否存在软组织结节,将麦克尔憩室分为3个类型。Ⅰ型:憩室壁薄,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Ⅱ型:憩室壁增厚、不光整,无软组织结节;Ⅲ型:憩室内存在软组织结节,不论憩室壁是否增厚。各型均分2个亚型,a亚型:憩室呈长管状或阑尾状,长宽比≥3:1;b亚型:憩室呈囊袋状,长宽比<3:1。将憩室并发症、病理结果与CTE类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42例麦克尔憩室长径5.2±2.3cm(2~16cm),基底宽径1.9±1.0cm(0.9~6cm),长宽比 3.0±1.3(1~7)。(2)CTE 分型:Ⅰ 型 9 例(21.4%),包括 Ⅰ a 型3例、Ⅰ b型6例;Ⅱ型22例(52.3%),包括Ⅱa型13例、Ⅱb型9例;Ⅲ型11例(26.2%),包括Ⅲa型6例、Ⅲb型5例。a、b亚型在各类型中的数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与Ⅱ型和Ⅲ型憩室相比,Ⅰ型憩室强化程度轻(P<0.05)。(4)Ⅱ型憩室较Ⅰ型憩室更容易出现独立血管(P<0.05),较Ⅰ型和Ⅲ型憩室更容易发生慢性炎症(P<0.05)。(5)Ⅲ型较Ⅰ型和Ⅱ型更容易出现异位组织(P<0.05)。结论:(1)麦克尔憩室的CTE分型能反映了憩室的影像特点,有助于麦克尔憩室的规范化描述。(2)CTE分型有助于憩室内异位组织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李思遥[5](2019)在《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临床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的诊断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21例小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其它病因导致的肠套叠31例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的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结果:本组资料中21名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其中20例检查结果提示肠套叠,1例结果提示“小肠内强化结节,血管畸形”。该21名患者明确诊断后均于本院行手术治疗,其中20名患者行小肠部分切除术,1名患者行回肠部分及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确诊小肠肿瘤及肠套叠,并切除肿物送检。术后石蜡病理诊断: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8例。其中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5例,小肠间质瘤(核分裂>5/50HPF)1例,小肠脂肪瘤3例,小肠肉瘤样癌2例,小肠脂肪肉瘤2例,小肠腺癌2例,小肠绒毛管状腺瘤1例,小肠神经内分泌癌1例,小肠平滑肌肉瘤1例,小肠纤维瘤1例,小肠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小肠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术后给予相应患者抗肿瘤辅助治疗。结论: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继发性肠套叠的相关症状,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导致较易出现漏诊情况。CT对诊断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对于怀疑肠套叠的患者应积极行CT等辅助检查。手术解除肠套叠并切除肿物后,患者症状缓解,恢复良好。

高峰[6](2018)在《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价值比较、CT对成人肠套叠病因学分析、初步探讨CT对成人肠套叠治疗评估的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南开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临床拟诊为肠套叠病例共141例。依据试验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年龄在18岁及以上,有术前影像学检查,有完整的治疗经过、术后病理诊断并经临床确诊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选94例,再分别对其CT与超声影像资料做分析研究。结果入选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其中70例患者术前进行了肠道超声与CT检查,将术前进行超声与CT检查70例进行分组并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1.4%(64/70),其中漏诊3例(4.3%),误诊3例(4.3%)。漏诊病例3例,其中2例CT诊断为内疝,1例CT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误诊病例3例为小肠内疝。超声诊断正确率75.7%(53/70),漏诊10例(14.3%),误诊7例(10.0%),超声漏诊10例病例:5例为结肠癌;5例为阑尾炎并刺激回盲部造成肠套叠;超声误诊的7例病例中:3例误诊为内疝;2例为盆腔的小肠粘连,2例为腹膜炎。通过试验诊断证明两组检查均对成人肠套叠有诊断价值,CT较超声的诊断准确率更高。入组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94例,全部都进行了CT扫描,其中单纯CT平扫33例;CT平扫+增强36例;单纯CT增强25例。通过与术后诊断进行比较,CT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如下:CT诊断正确率90.4%(85/94),其中误诊6例(6.4%),漏诊3例(3.2%)。单纯CT平扫诊断正确率87.8%(29/33),漏诊2例(6.1%),误诊3例(6.0%);CT平扫+增强诊断正确率91.7%(33/36),漏诊1例(2.8%),误诊2例(5.6%);单纯CT增强诊断正确率92.0%(23/25),误诊2例(8.0%)。对于入选94例临床拟诊为成人肠套叠,经术后诊断确诊为成人肠套叠72例。72例成人肠套叠中皆存在原发病因;小肠套叠25例(34.7%),回盲部套叠27例(37.5%),结肠套叠20例(27.8%)。在原发病因中,良性病变34例(47.2%),恶性病变38例(52.7%)。小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更多见19例(76.0%),息肉6例最多见;恶性病变6例(24.0%),转移瘤4例最多见。结肠套叠原发病灶中恶性病变17例(85.0%)更多见,结肠癌14例最多见。回盲部成人肠套叠原发病灶中良性病变12例(44.4%),恶性病变15例(55.6%),恶性病变发病率更高;恶性原发病因中以结肠癌6例最多见,良性原发病因中炎症刺激8例常见。在此组72例成人肠套叠中。良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息肉、炎症及脂肪瘤;恶性原发病变主要包括结肠癌、转移瘤和淋巴瘤。对于此72例成人肠套叠通过CT影像资料进行原发病因诊断分析:CT扫描对于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的诊断正确率77.8%(56/72),16例(22.2%)未能发现原发病因,其中4例(5.5%)为小肠癌,6例(8.3%)为小肠息肉,2例(2.8%)小肠腺瘤,粘连2例(2.8%),炎症刺激1例(1.4%),小肠克罗恩病1例(1.4%)。其中单纯CT平扫25例,CT平扫原发病因检出率是60%(15/25);CT平扫+增强28例,CT平扫+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9.3%(25/28),单纯CT增强19例,CT增强原发病因检出率是84.2%(16/19)。本组中12例肠套叠患者未经手术治疗,经肠镜检查后确认肠套叠已经恢复。其中4例为肠腔内导管置入后的患者;4例为炎症刺激造成的回盲部肠套叠;4例息肉患者经肠镜治疗后,肠套叠部位松解复位。在本组余下58例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其中有24例患者在手术前明确诊断肠套叠,在手术过程中发现套叠区的肠管已经自行松解复位,成人肠套叠松解率40.0%(24/60)。这其中良性病变5例,恶性病变19例,良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22.7%(5/22),恶性病变自行松解率为50.0%(19/38)。结论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均有诊断价值及诊断正确性且MSCT优于超声。成人肠套叠多为继发性,存在原发器质病变,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检出及评价有诊断价值,单纯CT增强与CT平扫+增强诊断更准确。成人肠套的治疗与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及肠套叠部位相关,可去除病因的良性病变肠套叠可经治疗后先经肠镜检查。在不同良恶性原发病因所导致的成人肠套叠中,恶性病因的肠套叠更容易发生套叠肠管自行松解。但由于成人肠套叠的原发病因多为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更多见,所以即使肠套叠区肠管已经松解,仍需要临床进行肿瘤分期并手术治疗。

田晶[7](2018)在《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占急诊住院的3%左右。SBO不及时治疗,容易进展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obstruction,SSBO)。SSBO是一种有致死危险的急腹症,指伴有小肠壁血运障碍的肠梗阻,多由肠系膜血管受压、血栓或栓塞所致。在SBO中SSBO发病率为5-42%,总死亡率为20-40%。及时准确的术前评估是SSBO有效治疗的前提。对SSBO的误诊将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和痛苦,而漏诊则可能延误手术时机,增加死亡率和医疗成本。由于SBO病因复杂,术前常常无法确定,对其病因学特征的探讨有助于协助预测肠绞窄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诸多临床研究期望从经典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放射学检查等方面寻找能够预测SSBO的模型,但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2-7]。既往的研究表明,无论经典的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指标,独立预测SSBO的价值不大。常用的X线平片检查对SBO的检出率仅为5060%,对其病因学诊断也存在较大困难。随着CT硬件和软件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普及,螺旋CT对SBO的定位、梗阻程度、病因学、病变范围、肠绞窄判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但仍需联合其他临床指标综合判断。由于SBO多数为粘连性小肠梗阻(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ASBO),目前多数研究为ASBO相关的预测评分模型。由于以上研究主要针对ASBO患者,嵌顿疝、腹腔内脓肿、腹膜炎、阑尾炎等非粘连因素引起的SBO未被纳入研究,故而其研究结果不适用于所有SBO患者。也有少数关于SBO手术预测模型的研究,但需引入口服造影剂或静脉注射造影剂等变量,临床实施有一定困难,不利于在急诊室推广。对急诊科和普外科医生而言,需要构建一种简单实用、适用于急诊科情况下对SSBO进行判别的综合评分模型。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方法,回顾我院近年收治的成人SBO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学特点,筛选能够预测SSBO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征象,并构建成人SBO的阻危险度评分系统,以协助急诊医生和普外科医生预测SBO患者是否进展为小肠绞窄并评估手术时机。第一部分: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目的:筛选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预测价值的CT征象,探讨CT平扫对SSB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的临床资料,采集每位患者的15种CT平扫征象、临床手术资料及病理学指标。用多因素回归法比较绞窄性梗阻和单纯性梗阻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绞窄组共计259例,单纯组共计228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共有7个CT平扫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相关,分别是肠系膜积液征、肠壁增厚征、腹水征、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征、肠壁密度增高征及缆绳征、鸟嘴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共有5个CT征象与是否发生SSBO密切相关,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肠系膜积液征(OR=15.165)、腹水(OR=6.359)、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OR=5.891)、肠壁密度增高征(OR=4.026)、肠壁增厚征(OR=2.026)。结论: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肠系膜积液征、腹水、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肠壁密度增高征、肠壁增厚征等CT征象对成人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第二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目的:准确鉴别和早期手术是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合并小肠绞窄时的主要治疗策略,因此,寻找准确的术前预测工具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筛查对预测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strangulated small bowel obstruction,SSBO)有价值的危险因素并创建简单实用的预测评分系统。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6年(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内住院治疗的487例成人SBO的临床资料,对47个术前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回归方程和ROC工作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来创建SBO危险度评分系统。结果:在487例SBO患者中共有259例SSBO(53.18%)。对SSBO具有预测价值的变量包括:肠系膜积液征(odds ratio[OR],OR=12.943)、肌卫(OR=7.275)、腹水征(OR=6.424)、肠壁密度增高征(OR=4.3)、肠壁增厚征(OR=1.848)、白细胞计数(OR=1.144)、性别(OR=0.479)。在此基础上建立了7分的SBO-Score(Small Bowel Obstruction-Score)评分系统,发生SSBO的危险性从低危险分层到高危险分层增高9倍,具有中等预测效能(AUC,0.901;标准误,0.014;95%CI,0.873-0.929)。结论:基于对487例成人SBO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筛选了对SSBO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的危险因素,创建了一种对成人SSBO有一定预测价值的新的危险分层模型。第三部分: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目的:成人急性小肠梗阻(Small Bowl Obstruction,SBO)病因复杂,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SBO的病因谱特征及其与小肠绞窄的关系,为SBO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2016年9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医院住院手术的320例SBO的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合并小肠绞窄、绞窄程度、梗阻病因等不同分类方法,将患者分为绞窄组与单纯组、不可逆性绞窄和可逆性绞窄亚组、不同病因组。分别统计各病因的分布情况、各病因与小肠绞窄的关系等。结果:符合研究标准的320例成人SBO患者中,病因包括粘连107(33.4%)例、外疝73(22.8%)例、扭转46(14.4%)例、内疝32(10.0%)例、套叠28(8.8%)例、肿瘤7(2.2%)例、其他病因27(8.4%)例。其中,绞窄组的扭转与套叠例数显着多于单纯组(p<0.05),绞窄组的肿瘤例数显着少于单纯组(p<0.05)。在绞窄组中,外疝与内疝引起的不可逆绞窄患者显着多于可逆绞窄患者(p<0.05)。粘连、扭转、内疝引起的梗阻患者中,有腹部手术史者分别为105(98.1%)例、33(71.7%)例、30(93.8%)例。结论:在成人SBO患者中,粘连仍是主要病因,其次是腹外疝;扭转与套叠倾向于引起小肠绞窄;外疝与内疝有引起不可逆性肠绞窄的倾向。

杨艳[8](2016)在《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小肠疾病是消化系统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之一,青少年发生小肠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因此,小肠疾病的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很大指导意义。人体小肠长达5-7米,远离肛门、口腔,并在体内形成肠襻,常规内镜难以达到深部小肠,双气囊小肠镜通过气囊的辅助,可以到达深部小肠,完成全小肠的检查,对小肠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疑有小肠疾病并行小肠镜检查的青少年人群的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整理,结合患者出院临床诊断和随访结果,初步了解青少年人群小肠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常见病因,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从2007年9月-2015年3月期间所有怀疑小肠疾病并在该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患者,共纳入28岁及28岁以内的青少年患者共计59例,并按年龄分为少儿组和青年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致病病因及双气囊小肠镜诊断结果。结果:1、按年龄分组:少儿组共计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12-17岁,平均15.6±1.4岁;青年组共计41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5例,年龄18-28岁,平均23.5±3.0岁;两组在性别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x2=0.014,P=0.905)。2、临床表现:青少年患者小肠疾病多以便血(33.9%)、黑便(27.1%)、腹痛(20.3%)等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其中少儿组依次以黑便(27.8%)便血(22.2%)、腹痛(22.2%)为临床症状就诊;青少年患者小肠疾病依次以便血(39.0%)、黑便(26.8%)、腹痛(19.5%)等消化道症状为临床表现;两组在就诊症状分布上无统计学差异(x2=2.536,P=0.864)。3、消化道出血:42例青少年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29例(69.0%)为急性出血,其中13例(44.8%)急性出血患者有既往出血史;13例(30.9%)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小肠憩室9例(32.0%)、克罗恩病5例(38.5%);12例少儿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其中8例为急性出血,4例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小肠憩室5例(62.5%)、克罗恩病2例(50%);30例青年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21例为急性出血,9例为慢性出血,最常见病因分别为重复畸形5例(23.8%)、克罗恩病3例(33.3%);两组患者在急慢性出血表现无统计学差异(x2=0.045,P=0.833)。4、腹痛:18例青少年患者有腹痛症状,慢性腹痛11例(61.1%),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9例(50%);其中7例少儿患者有腹痛症状,4例(57.1%)为慢性腹痛,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4例(57.1%);11例青年患者有腹痛症状,7例(63.6%)为慢性腹痛,最常见病因为克罗恩病5例(45.5%),两组患者在病程表现上无统计学差异(x2=0.076,P=0.783)。5、小肠镜检查情况:在收集的病例中,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共计12人,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20.3%,其中少儿组2人,全小肠检查率为11.1%,成人组共计10人,全小肠检查完成率为24.4%,两组全小肠检查完成率无统计学差异(P=0.415)。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对胃肠道病变检出率为78.0%,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4.6%,其中少儿组总病变检出率为83.3%,青年组总病变检出率为75.6%;少儿组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91.7%,青年组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变检出率为70.0%;少儿组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71.4%,青年组腹痛患者病变检出率为81.8%;各组病变检出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276-1.000)。在疾病种类上,少儿组和青年组病变种类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725),所有检出小肠病变类别依次为炎性改变(45.5%)、肠道畸形(38.6%)、血管病变(6.8%)、息肉(4.5%)、肿瘤(2.3%)和其他疾病(2.3%)。病变部位上,少儿组和青年组病变部位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250),青少年小肠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空肠、十二指肠。6、与其他检查比较:双气囊小肠镜与CT/CTE(7例)诊断一致性较差,与胶囊内镜(4例)诊断一致性较好,与DSA(2例)相比诊断一致性好,诊断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0.5,1.0。7、安全性:双气囊小肠镜应用于诊断青少年小肠疾病安全性较高,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仅术后有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少儿组、青年组发生率分别为5.6%、9.8%,青少年总发生率为8.5%,两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80)。结论:青少年小肠疾病多好发于男性,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多以消化道出血和腹痛为临床表现,小肠肠道畸形和克罗恩病患者多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小肠克罗恩病患者还可出现慢性腹痛等临床表现。青少年小肠病变以性改变和肠道畸形为主,其中以回肠最易受累。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安全性较好,是临床诊断少年儿童等特殊人群小肠疾病的有效手段。

程诚,赵明泽,王璐,李然,冉启胜,王毅[9](2015)在《正常小肠及其系膜血管MSCT强化特征的定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定量观测多层螺旋CT(MSCT)正常小肠强化参数,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选择43名成人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SCT行腹部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在平扫和增强扫描图像上测定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的CT值。结果平扫各段小肠CT值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增强扫描各段小肠均以门静脉期强化最显着(P<0.01),各时期各段小肠CT值之间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强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各时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CT值与肠系膜上静脉CT值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P<0.01),而与肠系膜上动脉CT值之间均不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正常小肠MSCT动态增强扫描以门静脉期强化最显着,并与肠系膜上静脉强化呈线性正相关,越接近小肠近段其血供越丰富,MSCT动态增强定量测量能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王德娟,贾玉梅[10](2014)在《多层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套叠的MSCT表现及临床意义。结果 32例病人的MSCT征象表现为:靶环征、肾形肿块及彗星尾征、双管征、漩涡征。其中小肠-小肠套叠6例,小肠-结肠型套叠10例,结肠-结肠型套叠7例。良性肿瘤10例,恶性病变17例,阑尾炎3例,慢性粘连2例。结论 MS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成人正常小肠CT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人正常小肠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2.检查方法
    3.图像分析
    4.统计学分析
结 果
    1.患者一般资料
    2.肠套叠CT表现
    3.临床追踪与病理
讨 论
    1.成人小肠套叠病因
    2.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
    3.成人肿瘤性与非肿瘤性小肠套叠的CT表现

(2)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正常小肠的CTE成像观察及能谱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能谱CT成像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本人简历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能谱CT小肠造影在小肠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3)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
    2.1 单因素分析
    2.2 多因素 Logistics 线性回归分析
    2.3 绘制手术风险列线图并验证
    2.4 绘制ROC曲线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单因素分析结果
    3.2 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3 手术风险列线图
    3.4 手术风险ROC曲线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粪石性小肠梗阻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诊断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MSCT表现及检测影响因素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三部分 麦克尔憩室的CT小肠造影分型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研究创新点
综述 麦克尔憩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术前检查
    2.4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
        1.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1.2 临床资料采集方法
    1.3 病例临床资料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资料
    1.4 检查设备
    1.5 检查前准备
    1.6 检查方法
    1.7 图像后处理
    1.8 图像分析
    1.9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MSCT与超声对成人肠套叠诊断情况
        2.1.1 超声与MSCT诊断价值比较
        2.1.2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的诊断分析
    2.2 成人肠套叠原发病因及发病部位的分析
    2.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原病因的检出及判断
    2.4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3.讨论
    3.1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
        3.1.1 肠套叠分型
        3.1.2 MSCT与超声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与分析
    3.2 成人原发病因
    3.3 MSCT对于成人肠套叠病因的检出与性质的分析
    3.4 CT平扫、CT平扫+增强、CT增强三组检查技术的比较
    3.5 MSCT肠套叠原发病检出情况
    3.6 MSCT诊断与临床相结合对成人肠套叠后期治疗的意义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CT平扫对成人绞窄性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成人急性小肠梗阻的病因学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8)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小肠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的临床表现特点及病因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双气囊小肠镜对青少年小肠疾病的检出率及病灶特点分析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小肠疾病诊治内镜的发展及应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正常小肠及其系膜血管MSCT强化特征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 1研究对象
    1.2MSCT检查技术
    1.3影像观测与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正常小肠及其系膜血管增强扫描各期CT值
    2.2动态增强扫描各段小肠与其系膜血管CT值之间的相关性
3讨论

四、成人正常小肠CT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MSCT对成人小肠套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 龙昉,胡茂清,龙晚生,李卓永,张朝桐,兰勇,罗学毛. 放射学实践, 2021(05)
  • [2]CTE结合能谱CT成像对正常小肠观察以及对末端回肠炎的诊断效能评价[D]. 裴申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3]成人急性粪石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分析[D]. 刘华锋. 桂林医学院, 2020(03)
  • [4]麦克尔憩室的临床特征和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D]. 陈颖. 苏州大学, 2019(08)
  • [5]以肠套叠为入院诊断的小肠肿瘤21例临床分析[D]. 李思遥.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MSCT及超声对成人肠套叠及病因的影像学比较[D]. 高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7]成人急性小肠梗阻危险度评分系统的构建[D]. 田晶.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8]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青少年小肠疾病的临床研究[D]. 杨艳. 武汉大学, 2016(06)
  • [9]正常小肠及其系膜血管MSCT强化特征的定量研究[J]. 程诚,赵明泽,王璐,李然,冉启胜,王毅.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07)
  • [10]多层螺旋CT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 王德娟,贾玉梅.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09)

标签:;  ;  ;  ;  ;  

成人正常小肠 CT 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