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质教育中的学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刘雪梅[1](2021)在《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传统集体教学与显性分层教学的缺点逐渐显现,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尊重差异、隐性分层、因生施教、逐步提升、全体发展”的教学方法。将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兼顾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差异,照顾到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契合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又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设计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与科学化。经调查发现,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虽已具备一定的教师与学生基础,但其在现行历史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运用不普遍,缺乏关注与支持;学生分层单一,教师缺乏分层的相关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难以把握,教师缺乏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课堂实践僵化,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因此,论文针对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阐释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与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具体完整的课例示范。针对上述问题,历史教师应学习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相关的理论,掌握隐性分层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地分层;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专业技能,在正确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理清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在深刻把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历史课堂中,秉承“学生主体”的理念,将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来改变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课堂实践僵化的问题。同时,学校、家长及教育部门等各方面应加强对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的关注,建立与完善学生资料库及历史学科分层案例库,来推进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王琼[2](2020)在《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文中提出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儿童具有益于终身发展的美术素养成为基础美术教育目标之一。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小学阶段分段教育以及幼小教师各具独立的培养体系两方面的现状,使上述两学段课程的良好衔接问题愈发受到关注。对于美术教育而言,不同学段课程的高质量衔接成为促进儿童美术素养连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通过对当前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提出幼小美术衔接的必要性并对幼小学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展开调查研究。以自编问卷《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以N市一定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提升途径与提升需求现状。以此为依据,为进一步加强幼小美术衔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促进儿童美术经验连续性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本次研究中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调查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显性衔接素养,直接指向幼小美术课程衔接。包含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衔接知识(即教师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的了解、对儿童美术经验的了解)、衔接实践能力。基于美术独特的学科特性,教师自身美术专业素养是影响不同学段儿童美术经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第二部分为隐性衔接素养,指向不同学段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包含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及美术教育素养。第三部分为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包含教师参与幼小美术衔接活动、提升美术专业素养途径及提升需求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幼小两学段美术课程实施中仍存在诸多差异与不足,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也存在不同差异。在显性衔接素养方面: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衔接实践能力均有待加强;隐性衔接素养方面:小学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整体高于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中得出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与衔接观念是影响幼小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衔接实践的重要因素。在素养提升途径现状中,与幼儿教师相比多数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师有过参加课程衔接活动的经历。在素养提升需求中,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表示需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课程衔接实践能力;在隐性衔接素养的提升需求中幼儿教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趋向。同时,介于幼小分段教育现状,幼小教师均表示希望通过加强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学段美术课程现状的了解以更好的进行幼小美术课程衔接。最后,结合此次问卷调查现状,研究者从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两方面提出若干建议以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从而为实现幼小美术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提供支持。
金宏洋[3](2020)在《“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足球运动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深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对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青少年是中国足球的希望和未来,关乎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大计。《体育与健康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进行针对性的教法创新与改革,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积极性。足球运动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材内容之一,在中学体育课足球教学活动中,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中学体育课足球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研究以济南山东实验中学二年级学生为实验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济南山东实验中学体育课足球进行教学实验研究,旨在为济南市中学体育课教学方法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丰富济南市中学体育课足球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初中足球教学活动中应用领会教学法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对学生基本技术水平的影响、对学生战略战术意识水平的影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经过一轮教学实验后获得各项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到以下实验结论:“领会教学法”调动了学生参与足球比赛的积极性、“领会教学法”中要注重效果的反馈、“领会教学法”中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最后得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设良好的学习比赛情境、明确学生主导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几个方面的启示。
陈丽缘[4](2020)在《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主题为线索,聚焦单元目标,遵循学生学习的一般规律,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作业内容、评价内容和教学资源等,并保持这些要素之间的一致性,开展连续课时、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当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元教学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或集中于理论上的设计方法与理想中的实践操作策略。至于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和看法如何,相关研究寥寥无几。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C区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和访谈,目的在于了解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分析影响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总体态度较积极,其中认知性态度最为积极,其次是行为性态度,最低的是情感性态度,但不同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不同。教师的年龄、教龄、学历、任教学段、担任的职务、是否参与过单元教学培训以及教师所在学校的层次等因素对教师单元教学的态度有显着影响,而教师的性别、职称等因素对教师单元教学的态度影响较小。此外,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后还发现以下问题: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内部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不同梯队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一线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单元教学是领导和专家的事;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情感性态度不够积极;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行为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相背离。对此,笔者从教师个人和学校环境这两个方面作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单元教学积极性的优化建议,为各学校和各层面教研室提供参考和借鉴,共同致力于单元教学的落实和提质。
刘斌[5](2020)在《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自身前途与命运,更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重视高校本科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能够为本科生素质教育与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依据,构建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此外,通过研究能够深入的了解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应用的情况,探索出军人综合素质中优秀因素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相应的有效路径,为本科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促进本科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本文以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对天津市五所院校进行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保障机制,即:加强学校中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探索全面育人的视角;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充分挖掘高校文化资源;加强部队特色组织建设,不断优化高校氛围设置;提升教育者的素质,优化教师团队结构;强化校园网络阵地,宣扬部队优秀文化;发挥退伍复学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作用;建立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军人综合素质融入本科生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董蒙蒙[6](2019)在《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提出21世纪的来临,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人类社会将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和时代。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反对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最终成为教育的归宿。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美育,却未茁见成效,因为素质教育下的舞蹈美育还未被真正重视起来。舞蹈美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表现形式,其不仅能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社会能力。要将舞蹈美育真正发展起来,就要让舞蹈教育真正做到面向所有人而不是少数人、真正成为普及型教具而非专业型教育。本文章为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学的教学实施与探索,在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的指导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教师访谈法等方式对将要开展舞蹈教学的对象进行的较为细致的调查与研究;选取了个人认为比较适合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并加入了本地区传统民间舞蹈藤牌舞的教学。通过对研究对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开展前后的问卷数据对比分析,可以明确的发现中学生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后,其学习的兴趣与态度有大幅提升,并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文章论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分析了有关该内容的研究现状及实施对象在课前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掌握情况,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部分论述了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学实施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从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反馈与思考三个方面对民族民间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进行了论述;最后一个部分根据上述教学实践,分析了其开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小小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于景成[7](2018)在《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法治国作为我国重要的一项治国策略方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法律素质的提升直接关乎我国法制进程的发展以及建成法治强国目标的达成。在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方面,外国高等教育学中主要运用存在实用主义、人本主义两类教育模式,通过两种教育模式达到不同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式等差异性分析。因此,在结合外国高等教育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从我国国情、高等教育机制和体制、大学生素质能力与认知能力等多种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研究,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便是塑造大学生成为高素质法治人才的重要培养环节。现如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大学生法律素质获取渠道也成多样性、便捷性,在获取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法规的同时要具有一定精准性。本研究通过明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总结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正文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研究首先明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其中包括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概念辨析和要素特质的阐释。理清素质与法律素质、法律教育与法律素质教育之间的概念,解析了法律素质教育与法学教育、公民法律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并阐明法律素质教育所包含要素的内在特质。同时也介绍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与理论借鉴,分别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态度改变理论和大众传播理论,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研究从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以及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三点意义出发剖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时代使命。紧跟时代特征和现实需要,在个人、校园和国家三个层面维度上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予以探讨。第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研究通过梳理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借鉴部分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先进经验,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进行纵深比较与横向观摩,从而厘清自身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为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水平奠定基础。第四,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通过调查研究洞悉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找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进而透析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根据对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把握,深入研究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呈现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中的瓶颈问题,进而针对问题透析成因,为提出解决对策厘清分析思路。第五,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扎根于深厚的研究基础,回应时代的召唤,把握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问题成因,旨在为研究的最终目标,即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创新铺垫前期道路。研究最终针对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形成三大体系创新成果,分别为实施体系创新、环境建设创新以及考核体系创新,为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成熟提出创造性的理论构想和实践举措。
卢慰[8](2018)在《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中国是茶的祖国,茶的故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茶文化课程在我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成为我国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逐渐成为学院发展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对于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体现了增强对茶文化课程重视程度和深化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需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茶文化课程推进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化、高素质茶艺人才,是当前茶文化课程研究中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了探索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茶文化课程设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以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九年的茶文化课程为研究对象,以该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情况和学生情况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现状、素质教育及茶文化现状进行了剖析。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搜集国内外茶文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文献,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理论进行整理和分析;后运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结合的方式了解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的现状及学生的看法;进而采用定性分析法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茶文化课程在学院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茶文化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实践性更强,与多种艺术形式联系紧密,便于组织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茶文化课程可提升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就业和创业;最后根据茶文化课程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更好地发挥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价值。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缘起,介绍了研究设计的相关概念,综述了当前研究的现状与局限进而说明研究的基本思路与观点;第二部分针对现状调查并分析了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实践的现状,阐述该校基于素质教育进行的茶文化课程开发情况,分别从学院角度、公选课角度和其他问题三个方面指出茶文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三部分是在前两步之基础上对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探讨,收集相关的案例,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最后一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条理化地阐述茶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并列举切实有效的教学建议。
李彩霞[9](2018)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刍议》文中认为学法指导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也要充分发挥教师"教"与"导"的客观因素。对于小学生来讲,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各种知识,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本文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如何使学法指导更有成效。一、转变观念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存在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能力培养的现象,即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法指导,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轻视能力培养,重视课堂,轻视课外活动的指导。
米雪[10](2018)在《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学会学习”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会学习密切相关的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学法指导以人的学习活动、学习现象为对象,通过揭示学习规律,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潜力,因此,学法指导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独立要素,得到广泛关注。然而,在目前的学法指导实践中,人们通常只关注到学法指导对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相关研究也仅停留在论证学法指导可以有效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层面,而关于学法指导的“调控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何种影响,尚无定论。本研究立足“学法指导调控类型”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以数学学习为例,选取N校七年级学生作为被试,对三组实验班分别采取分享型、松散型以及强制型的调控方法进行学法指导,采用准实验法,探索学法指导调控类型对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以准实验法为主,在资料收集、整理中综合运用了课堂观察法、聚焦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开展了五方面的工作:其一,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等手段,选择恰当的研究工具,编写不同调控类型学法指导的教学设计。其二,选取研究对象,确定研究方法。其三,从“学习策略”、“学习成绩”两个维度,测量学生的学习效果。研究以N校七年级的159名学生为被试,依据高丙成、刘儒德改编的“学习策略量表”对学生学习策略展开调查与测量。以N校七年级的159名学生为被试,采用N校统一编制的七年级数学测试卷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查,同时,辅以利用自编数学口试题,对N校七年级按比例抽取出的45名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考察。数学口试能够展示出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数学思维过程的真实状态,可以与纸笔测试相互补充对学习成绩的测试效果。其四,从“学习策略”维度,探究“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与特征”与“学法指导调控类型与学生学习策略的关系”,旨在解决问题1与问题2。其五,从“学习成绩”维度,探究“学法指导调控类型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旨在解决问题3。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首先,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各类学习策略均有正向影响。其次,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存在差异:松散型调控或分享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显着,强制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学生考试、态度、动机、焦虑、专心、时间管理、自我测试及学业求助类型的学习策略产生显着影响。再次,数学学科学法指导可以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另外,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分享型调控对绩优生影响最为明显,松散型调控次之;强制型调控的学法指导对中等生学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调控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最后,不同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松散型与分享型调控同对绩优生的思维能力(数与代数)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对中等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调控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次之。松散型与分享型调控同对绩优生的思维能力(图形与几何)影响最为明显;强制型调控对中等生影响最为明显,分享型调控次之;分享型与强制型调控同对学困生影响最为明显。本研究针对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将学法指导融入初中数学日常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而且可以达成“会学”。学会学习恰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普及学法指导,可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其次,将学法指导整合到初中数学内容之中,使“学会”与“会学”同步发展,需要教师具备研发学法指导教案的能力,提升教师自身素养至为关键。最后,在调整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实施“同层异班同法”的方式进行分层、分法的学法指导。
二、素质教育中的学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中的学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一)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
1.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质 |
2.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3.符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 |
4.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
5.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
(二)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因材施教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期望动机理论 |
5.掌握学习理论 |
二、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计划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二)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三)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运用不普遍,缺乏关注与支持 |
2.学生分层单一,缺乏分层的相关理论 |
3.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难以把握,缺乏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 |
4.课堂实践僵化,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三、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与策略——以统编版《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
(一)课前准备工作 |
1.掌握分层原则,全面了解学生 |
2.学生隐性分层,组建历史学习小组 |
3.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历史学习任务 |
4.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
5.结合学生历史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二)课堂实践 |
1.分层导入,激发兴趣 |
2.合作探究,分层引领 |
3.加强巩固,分层练习 |
4.归纳提升,分层反馈 |
(三)课后工作 |
1.巩固完善,作业分层 |
2.分层辅导,共同提高 |
四、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
(一)建立与完善学生资料库及历史学科分层案例库 |
(二)各界相互配合,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1.有利于幼小美术课程衔接,促进儿童美术经验的连续性发展 |
2.有利于促进幼小美术教育工作者美术专业素养贯通性发展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1.幼小衔接 |
2.课程衔接 |
3.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 |
四、文献综述 |
(一)幼小课程衔接的相关研究 |
(二)教师美术素养的相关研究 |
(三)基础教育教师课程衔接素养相关研究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观察法 |
第一章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编制的基础与框架结构 |
(一)前期调研 |
(二)理论基础 |
(三)框架结构 |
二、问卷的编制 |
(一)问卷初稿的编制 |
(二)问卷试测分析及修改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问卷的信度检验 |
(二)问卷的效度检验 |
第二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幼小美术课程实施现状对比分析 |
三、幼小教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分析 |
四、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现状分析 |
五、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现状分析 |
第三章 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讨论 |
(一)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观念良好,衔接知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
(二)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存在差异,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不足 |
二、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途径讨论 |
(一)教师参与课程衔接活动较少,幼儿教师美术学科素养提升途径单一 |
(二)幼小教师希望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学段美术教育活动现状 |
三、N市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提升需求讨论 |
(一)幼小教师显性素养提升需求一致,均需要进一步提高衔接观念与能力 |
(二)幼儿教师在隐性素养的提升中呈现出多样化倾向 |
第四章 提升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发展的建议 |
一、职前培养层面 |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美术类课程结构提升幼小教师美术专业素养 |
(二)美术能力培养合理化多样化,确保幼小教师美术学科素养平衡发展 |
(三)树立大美术观,丰富幼小教师美术文化素养 |
(四)确立儿童立场,提升幼小教师课程衔接观念 |
二、职后发展层面 |
(一)监督儿童美术档案袋的建立与流通,确保儿童美术经验发展可视化 |
(二)构建幼小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幼小教师美术教研共同体 |
(三)设立教师美术素养发展工作坊,促进幼小教师美术素养个性化发展 |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现状调查(幼儿园教师版) |
附录2 |
致谢 |
(3)“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
1.1.2 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 |
1.1.3 当前体育课堂的需要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
2.1.2 体育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
2.1.3 领会教学方法概念界定 |
2.2 领会教学法的思路 |
2.2.1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
2.2.2 充分体现球类运动项目的特点 |
2.2.3 强调对战术的理解 |
2.3 “领会教学法”的评价 |
2.3.1 评价内容 |
2.3.2 评价方法 |
2.4 传统技能教学法的理论研究 |
2.4.1 传统技能教学方法理论概述 |
2.4.2 传统技能教学方法特点 |
2.4.3 传统技能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
2.5 “领会式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5.1 情境学习理论 |
2.5.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2.5.3 实践智力理论 |
2.6 国外相关研究 |
2.7 国内相关研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足球教学课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分析 |
4.2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足球教学课中对学生基本技术水平的影响 |
4.3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足球教学中对学生战略战术意识水平的影响 |
4.4 “领会教学法”在足球教学中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情况对比分析 |
4.5 “领会教学法”应用于足球教学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影响 |
4.6 领会教学法用于足球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启示 |
5.1 结论 |
5.2 启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附录4 |
(4)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
1.1.1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在各领域已获得一定关注 |
1.1.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问题 |
1.1.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问题 |
1.2.3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概述 |
2.1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定义 |
2.1.1 关于“单元”的定义 |
2.1.2 关于“单元教学”的定义 |
2.1.3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定义 |
2.2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特点 |
2.3 小学语文单元与单篇教学的区别 |
2.4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 |
2.5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的理论基础 |
2.5.1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2.5.2 学习迁移理论 |
2.5.3 ADDIE教学设计模型 |
第3章 调查研究设计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问卷维度 |
3.1.3 调查对象 |
3.1.4 问卷设计 |
3.2 访谈设计 |
3.2.1 访谈目的 |
3.2.2 访谈对象 |
3.2.3 访谈提纲设计 |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
4.1.1 被试基本资料描述 |
4.1.2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 |
4.1.3 各维度项目的分析 |
4.1.4 人口统计学变量在对单元教学态度上的差异 |
4.2 教师访谈内容的分析 |
4.2.1 教师不愿接受单元教学的成因 |
4.2.2 教师不愿设计单元教学的成因 |
4.2.3 教师不愿实施单元教学的成因 |
第5章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整体分析 |
5.2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方面的问题 |
5.2.1 小学语文教师群体内部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 |
5.2.2 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单元教学是专家和领导的事 |
5.2.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情感性态度不够积极 |
5.2.4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行为性态度和情感性态度相背离 |
5.2.5 不同梯队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差异较大 |
5.3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问题归因分析 |
5.3.1 教师个人方面 |
5.3.2 学校环境方面 |
第6章 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态度的优化建议 |
6.1 对教师个人的建议 |
6.1.1 主动提高单元教学的素养 |
6.1.2 合理调节工作与生活 |
6.2 对学校及教研室的建议 |
6.2.1 营造良好的单元教学氛围 |
6.2.2 加强单元教学的有效培训 |
6.2.3 健全单元教学管理制度 |
6.2.4 满足教师单元教学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5)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军人综合素质的相关研究 |
1.3.3 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个案研究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 |
3.1.1 天津市部分高校本科生素质教育中军人综合素质的运用情况 |
3.1.2 天津市部分本科生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态度 |
3.1.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路径调查 |
3.1.4 学校对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1.5 学校对退伍复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调查分析 |
3.2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2.1 学生方面的问题 |
3.2.2 应用途径方面的问题 |
3.2.3 学校方面的问题 |
3.3 军人综合素质应用于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对策 |
3.3.1 针对学生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2 针对应用途径方面问题的对策 |
3.3.3 针对学校方面问题的对策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研究生个人简历 |
(6)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调查研究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一、必要性分析 |
(一)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必要性 |
(二)对民族民间舞本体发展的必要性 |
二、可行性分析 |
(一)国家政策鼓励与支持 |
(二)专业师资力量逐渐雄厚 |
(三)前人实践成果丰富 |
第二章 民族民间舞蹈在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中的教学实践 |
一、教学策略分析 |
(一)教学理念与原则 |
(二)教学材料与内容 |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 |
(三)教学难点 |
(四)教材分析 |
(五)教学方法 |
(六)教学过程 |
三、教学反馈与思考 |
第三章 民族民间舞蹈在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
一、问题分析 |
(一)课堂记录观察得出问题 |
(二)学生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得出问题 |
(三)教师访谈发现问题 |
二、研究不足 |
(一)学生基础薄弱 |
(二)教师资源缺乏 |
(三)教学设施不足 |
(四)学校重视不够 |
三、解决措施与建议 |
(一)开设民族民间舞蹈相关选修课程或课外舞蹈艺术团 |
(二)聘请专职舞蹈教师任教 |
(三)学校提高对民族民间舞蹈重视程度 |
(四)基于地方特色开发校本课程 |
(五)完善舞蹈教学环境与设施 |
(六)开展校内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建设 |
(七)建构多层次教学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7)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
(二)国外大学法律素质教育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视角 |
(三)研究路径 |
第一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研究基础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在规定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概念辨析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素特质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指导 |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三)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理论借鉴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
(二)态度改变理论 |
(三)大众传播理论 |
第二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
一、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全面素质结构 |
(二)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
(一)有利于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方式 |
(二)有利于营造尊法守法的校园环境 |
(三)有利于推进依法治校的发展进程 |
三、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 |
(一)有利于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
(二)有利于提供人民权益的法律保护 |
(三)有利于加速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
第三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历史经验 |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
(一)第一阶段:孕育期 |
(二)第二阶段:初创期 |
(三)第三阶段:成长期 |
(四)第四阶段:发展期 |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英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二)美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三)日本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经验反思及借鉴 |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二)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经验的可借鉴性原则 |
(三)国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经验 |
第四章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及教育的现实困境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问题 |
(一)法律知识掌握有限 |
(二)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
(三)法律能力有所欠缺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突出短板 |
(一)重视程度不够 |
(二)教学方法单一 |
(三)师资队伍薄弱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问题成因 |
(一)社会环境影响 |
(二)育人过程偏差 |
(三)主体意识缺失 |
第五章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践突破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体系构建 |
(一)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实施体系创新的指导思想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维”教育体系构建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三级”援助体系构建 |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育人环境营造 |
(一)营造合力育人的舆论氛围 |
(二)依托全体教师的示范引领 |
(三)借力思政教育的平台优势 |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考核体系创新 |
(一)确保考核机构的权威性 |
(二)提高考核指标的科学性 |
(三)推动考核平台的专业性 |
(四)实现考核机制的动态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茶文化概述 |
1.1 相关概念 |
1.1.1 茶 |
1.1.2茶文化 |
1.1.3 茶道 |
1.1.4 茶艺 |
1.1.5 茶产业 |
1.1.6 茶文化产业 |
1.1.7 茶文化课程 |
1.2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 |
1.3 中国茶文化教育的现状 |
2 传统文化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文化 |
2.1.2 传统文化 |
2.1.3 中国传统文化 |
2.2 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
2.2.1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认知 |
2.2.2 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兴趣且愿意学习 |
2.3 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
2.3.1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
2.3.2 结合时代特点完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
2.3.3 加强教师队伍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
3 素质教育概述 |
3.1 相关概念 |
3.1.1 素质 |
3.1.2 素质教育 |
3.2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
3.2.1 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
3.2.2 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狭义的理解为专业技术素质教育 |
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5 研究方法 |
6 研究内容 |
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1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
2 运城职业技术学院茶文化发展简介 |
2.1 茶文化课程 |
2.1.1 茶文化课程简介 |
2.1.2 茶文化作为系部的特色课程 |
2.1.3 茶文化作为学院公选课 |
2.2 组建“清心”茶艺社团 |
2.3 考取中、高级茶艺师资格证 |
2.4 参加各级茶艺技能大赛 |
2.5 参与社会服务 |
3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3.1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
3.2 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
第三章 职业院校茶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 茶文化教育中学院的问题及对策 |
1.1 专业建设及教师问题 |
1.1.1 专业建设不足 |
1.1.2 茶文化师资力量薄弱 |
1.1.3 教师专业素质不足 |
1.2 茶艺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
1.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
1.3 教材问题 |
2 茶文化公选课的问题及对策 |
2.1 学院对公选课重视不足 |
2.2 教师茶艺专业性不足 |
2.3 学生更喜欢茶艺技能训练 |
3 茶文化教育的其他问题及对策 |
3.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
3.2 学生学习能力不强 |
3.3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 |
3.4 女生茶艺训练较男生更积极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转变观念 |
二、了解学生 |
三、善于引导 |
四、探求规律 |
五、持之以恒 |
六、教学统一 |
七、设计多样练习, 使思维灵活深刻 |
1. 铺垫练习。 |
2. 基础练习。基础练习是与例题类型统一的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巩固认知结构。 |
3. 深化发展练习。 |
4. 综合提高练习。 |
八、强化兴趣 |
(10)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学法指导的研究 |
(一)学法指导的基本含义 |
(二)学法指导概念的界定 |
(三)学法指导的类型 |
(四)学法指导的目标和内容 |
(五)学法指导的教学原则研究 |
(六)学法指导模式的相关论述 |
(七)学法指导中的教师调控研究 |
(八)学法指导的理论基础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 |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与内涵 |
(二)学习策略类型、成分 |
(三)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发展 |
(四)学习策略的掌握现状调查 |
(五)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研究 |
三、学法指导对学习成绩关系影响的研究 |
(一)学习成绩评定的研究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实践研究 |
四、述评 |
(一)学法指导的本质 |
(二)学生学习策略掌握水平的现状 |
(三)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四)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问卷调查与纸笔测验的样本 |
(二)口试测验的样本 |
(三)实验教师的样本 |
四、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构想与假设 |
(三)实验模式与过程 |
五、研究的效度与信度 |
第三章 不同调控类型学法指导课的设计与实施 |
一、数学学科学法指导课教案的制定依据 |
(一)理论基础 |
(二)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目标 |
(三)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
(四)学法指导课的内涵解析 |
(五)学法指导课的特点 |
二、学法指导课的教学环节与教师的理解 |
(一)学法指导课的教学环节 |
(二)教师对学法指导意义的理解 |
(三)教师对学法指导教学环节的理解 |
三、三种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课 |
(一)三种调控类型的学法指导课教学环节 |
(二)学法指导课教学设计——以《代数式》为例 |
第四章 学生学习策略的状况与特征 |
一、问题阐述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一)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二)学习策略的描述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五章 学法指导对于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影响 |
一、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
(一)假设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二、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
(一)假设提出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分析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一、基本结论 |
(一)数学学科的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有直接影响 |
(二)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存在差异 |
(三)数学学科学法指导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
(四)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试部分) |
(五)不同类型的学法指导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差异(思维能力) |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建议 |
(一)深化初中数学学科学法指导的开展 |
(二)进行分层、分法教学 |
(三)用学法指导统整初中数学内容 |
(四)重视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内心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四、素质教育中的学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雪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幼小教师美术课程衔接素养研究 ——基于对N市幼儿教师与小学美术教师的调查[D]. 王琼.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3]“领会教学法”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金宏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师对单元教学的态度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C区为例[D]. 陈丽缘.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军人综合素质在本科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D]. 刘斌.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6]民族民间舞蹈在中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温州第二外国语学校为例[D]. 董蒙蒙. 温州大学, 2019(01)
- [7]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问题研究[D]. 于景成.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8]茶文化课程在职业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的探讨[D]. 卢慰.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9]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刍议[J]. 李彩霞. 新校园(中旬), 2018(05)
- [10]学法指导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影响的研究[D]. 米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