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影响

最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影响

一、美国近期对其外交政策的反思及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姚峰[1](2021)在《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评价和考量国际战略的成败是战略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也是研究难点所在。一般来说,判断国际战略的成败有很多标准。本文认为,战略成功与否是以能否实现战略目标为标准。那么,如何评估和考量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进展情况是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众多环节里的重要一环。本文综合国际战略学和管理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切入,建立国际战略评估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围绕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本文以战略管理为核心,把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并对战略目标、战略资源、战略手段、战略绩效等元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具体实用并可操作衡量的战略评估工具,对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成效开展评估。第一章是本文理论部分,明确把国际战略评估作为战略执行层面,提出基于战略的绩效评估方法,并构建了“战略——绩效”评估模式。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部门整体战略层面的评估,第二层次是围绕国际战略开展所实施的具体项目评估。第二章介绍第一层次国务院整体战略评估,按照“战略——绩效”评估模式,从美国国务院战略规划入手,确定国务院国际战略各层级战略目标,并将战略目标转为绩效目标,对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评估以确定战略目标实现情况。第三章是介绍第二层次具体项目评估,项目评估是部门整体战略评估的基础和关键,从项目设计和绩效管理两个方面来规划和实施项目管理基本流程,并对项目评估主要类型和有关做法进行全面分析。在前两章分析国际战略评估具体做法基础上,第四章重点分析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的法律体系、制度保障、机制运行等内容,并充分运用评估产生的结果。第五章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并检验“战略——绩效”评估模式实际效用,认为开展战略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具有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基于战略的评估机制、制度和做法,取得了良好成效。当然,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也存在不足和面临挑战,在学习借鉴其评估做法基础上,不断推进我国国际战略评估研究和实践,进而为中国国际战略发展作出贡献。

普和丽[2](2021)在《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湄公河流域是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区,是集资源、政治、经济、人文、宗教、族群等多重关系于一体的复合区,也是中国跨流域合作的典型区。近年来,由于中国对湄公河流域各国地缘政治环境变动态势没有准确的把握和预判,导致缅甸密松电站搁浅、老挝的中资橡胶种植受到国际的抹黑、中资企业在越南被打砸抢及排华运动不断掀起、中老泰湄公河航道疏浚在泰国受到强烈反对等一系列问题出现。针对这些问题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中所面临的地缘困境,梳理湄公河流域各国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进而提出精准的应对策略势在必行。首先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研究区的地理概况,阐述了与研究高度相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解析的思路与框架,对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对当前域内地理环境、域际地缘关系、域外地缘结构及国别地缘体进行了深刻剖析。其次,提炼出当前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动态势。最后,提出几点应对策略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域内地理环境层面。当前湄公河流域传统安全依旧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凸显,安全问题碎片化趋势明显。同时,缅甸、泰国等域内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前景扑朔迷离;(2)域际地缘关系层面。受多民族多宗教的社会分离状态、民族武装与政府冲突不断、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域内部分国别地缘政治环境极其脆弱,对外地缘依赖日益加剧,地缘政治、地缘军事、地缘经济及地缘文化依赖源呈现分离势头;(3)域外地缘格局层面。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深入实施、印度东进政策的持续推进、日本战略重心的渐进南移及俄罗斯近期在东南亚的活动等域外大国地缘战略的施动,湄公河流域成为多元力量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结构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际秩序愈发不稳。同时,流域内国际非政府组织高度聚集,地缘政治活动日益频繁,非但没有优化域内地缘政治环境,反而使其每况愈下。针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中各要素新的发展态势,未来流域内国家应汇聚合力,做到如下:(1)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命运共同体;(2)搭建非传统安全问题协同治理的集约化平台;(3)阻断流域内问题国际化方向发展的势头;(4)寻求流域内政治体制改革的智慧推进路径;(5)动态监测非政府组织(NGO)在流域内的活动。文章构建了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解析方案,并对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系统实施动态解析,凝练出其变动态势,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可为国家、相关部门及企业投资地缘风险评估提供研判的依据和政策建议,以增强我国主导周边区域治理的能力。

赵锟[3](2021)在《论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国际政治观》文中指出20世纪后半期,美国凭借强大的国家实力对外扩张其影响力,遏制其他势力的扩张,在世界范围内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开始扮演国际体系的领导角色。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新兴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实力得到发展,尤其在后冷战时代,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这些美国眼中的“他者”对国际权力结构的变化有着深刻影响。法里德·扎卡利亚是一位美国着名的印度裔记者,时事评论家和作者,他在文化多元,政治历史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成长,并长久在美国生活、工作,不同政治环境中的双重体验使扎卡利亚形成了广阔的视野范围,以及分析国际政治的独特视角。扎卡利亚的国际政治观虽以维护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为最终的落脚点,但它不同于沉迷美国强大实力的政治家,从美国的政治现实出发,直指美国内部政治制度的问题对美国维护国际地位的束缚,提出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通过美国视角考察美国国内外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以及以“他者”视角考察美国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美国的实力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分析,警示美国已经进入“后美国世界”,并需要注意“他者的崛起”,削弱“他者”对美国国际地位的挑战性。通过在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框架中对奥巴马和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考察,探究扎卡利亚的思想观点对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作用。奥巴马政府与特朗普政府对美国身份与地位的认知都大致符合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对美国的定位,但是两者的政策却大不相同。奥巴马政府的外交政策尚在扎卡利亚的基本思想框架之中的,而特朗普政府则几乎完全跳脱出了扎卡利亚的思想框架,两任政府都以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为目的,但在后美国世界中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扎卡利亚的国际政治观在快速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存在利弊性,并且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更加细化的视角,结合国际体系的现状,以促进中国发展为落脚点从中总结其思想对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

曹巍[4](2020)在《权力、战争与自然法 ——约翰·考特尼·默里国际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约翰·考特尼·默里(John Courtney Murray,1904-1967)是美国20世纪杰出的神学家与天主教思想家,默里在天主教神学、公共哲学以及国际政治学领域建树非凡,同时默里也是对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神学家。本文的研究主题是默里的国际思想。作为美国理想主义与自由主义国际思想领域的代表人物,默里的国际思想与他的神学思想以及公共哲学研究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托马斯主义自然法学说与美国传统价值塑造了默里国际理论的道德基础,而美国近代天主教学者的主张和观点则影响了默里对当代天主教教义的解释和创新。默里早年主要从事传统天主教神学理论的研究。20世纪30年代开始涉足天主教神学领域研究。进入20世纪40年代,默里开始关注对宗教自由理论以及宗教自由同国家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入20世纪50年代,默里在美国民主制度研究中心任职,期间默里以美国社会的自由主义传统与历史经验重新解释了天主教的传统理论,与此同时借助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学说,进一步发展了天主教的传统正义战争学说以及权力理论。进入20世纪60年代,默里先后担任约翰·肯尼迪的竞选工作顾问和林登·约翰逊的总统委员会成员,1963年被邀请参加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并成功的将美国的宗教自由理念纳入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上的《宗教自由宣言》,这一理念成为当代天主教群体对宗教自由的价值共识。默里的多重身份和多方面的成就使其具有极大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美国国内而言,默里致力于在信仰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公众间的对话消解社会矛盾,重构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同时在客观上进一步消解了天主教信徒群体同美国社会之间由来已久的冲突,与此同时默里所发展的以传统自然法学说为基础的权力理论和正义战争理论,对于美国公共政策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道德理论支持。对于国际而言,默里将美国社会传统价值理念融入到了当代天主教的教义中,使传统的天主教接受了美国所宣扬的价值,并以此塑造当代的国际政治规范,同时具有美国因素的当代天主教教义也成为了美国国际话语权的道德基础。本文选择对默里的国际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将以历史学与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理论结构分析等方法,对默里的成长背景、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等进行综合论述。全文共分六部分,五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默里个人的主要经历与学术成就,以及选择对对默里的国际思想进行个案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随后分时段介绍并分析了当前关于默里国际思想研究的国内与国外情况,同时介绍了本研究研究的文献基础,创新之处,以及在研究中所采用理论方法。第一章主要从“思想”与“学术”两个层面进行梳理,分别介绍了默里的国际思想同中世纪学者托马斯·阿奎那、美国近代天主教学者约翰·艾尔兰以及与默里同时代学者之间的联系,同时结合档案资料介绍了默里的个人学术历程和主要学术作品。第二章至第三章是默里国际理论研究的主体部分。介绍了默里的权力着作和战争着作,依据对着作的解读,考察了其权力理论和战争理论的基本框架。由默里自然法理论所延伸出的道德构成了默里权力理论和战争理论的伦理学基础。同时在权力理论中,道德与公共共识以及教会自由共同制约权力的使用。在战争理论中,道德构成了对战争正义与否的评判标准。第四章主要介绍了默里的自然法理论。通过对阿奎那的与默里的自然法着作分析可见,默里的自然法学说借鉴了托马斯主义自然法学说,同时也融合了美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自然法学说是默里的国际理论的核心内容,默里以此探讨道德在限制权力中的作用以及道德对战争是否正义的界定。最后总结出默里的自然法理论学说在现实中所发挥的六种不同的功能作用。第五章旨在对默里的学术思想变迁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自然法学说为依托的权力学说、道德与战争学说构成了默里国际思想的主要内容。相比于理想主义学派的其他思想家,默里的国际思想立足于天主教教义,重视传统神学的理论方法,兼顾美国社会的历史传统,但与此同时默里的学术研究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的保守性和时代局限。

马程[5](2020)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从全球性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在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崛起并行的情况下,作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战略构成的中国伙伴关系如何通过构建中国与国际体系及其主要成员间互动,促进中国实现从实力提升向地位提升的转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阐释中国伙伴关系思想内涵—在单元互动中研究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在系统互动中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作用—加强中国伙伴关系管理的路径展开。首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中国伙伴关系搭建行为分析框架,将国家行为体、伙伴关系和权力流动作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的主要构成。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以目的行为、交往行为、规范行为和自我表达行为存在于国际体系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等社会空间中。与此同时,权力要素产生、流动并运行于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权力是交往行为、目的行为的媒介,是目的行为意图获得的资源,是规范行为的对象,是自我表达行为的内容。其次,梳理中国伙伴关系交往进程。归纳二战后国际社会中的伙伴关系实践和文本分析冷战期间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并从中国伙伴关系初期探索、深化实践和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对冷战后中国伙伴关系实践进行总结,分别说明各阶段中国伙伴关系的建设情况、阶段特征和主要成果。再次,总结中国伙伴关系的内涵价值。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外交思想实践以及国际关系思想中探寻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来源;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思考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权力内涵和战略内涵。认为中国伙伴关系是延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深化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中国伙伴关系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长远目标的合作关系,因共同利益而汇聚,以共同目标为指引;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成,中国伙伴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纽带,同其他外交战略共同服务于中国外交目标;中国伙伴关系在行为上包括宣示定位、国际合作、国家情感和国际机制;权力要素流动于伙伴关系互动行为中而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转换和运用权力、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复次,在单元层面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通过归纳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往来内容、横向搭建中国伙伴关系网络和纵向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层次,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提炼在中国伙伴关系中流动的权力要素来阐释中国伙伴关系如何促进中国积累权力资源和提升影响力,以中国伙伴关系交往中的合作要素解释中国如何在伙伴关系网络中协调与伙伴间的利益,以弹性稳固总结中国伙伴关系面对竞争与冲突始终致力于维系伙伴关系框架的努力。认为经济和安全是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建设领域;中国在全球层面以中国为核心向外扩散构建非均质辐散式复合型伙伴关系网络,服务于中国外交布局;中国在区域层面发展机制性和区域性伙伴关系,推进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中国与不同层次的伙伴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逐层达到支持中国获得权力合法性,积累权力资源和运用、施加权力的作用,并沿着信任—合作—协作的路径建立并深化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往来中,中国不断与伙伴国积累信任和共识,促进中国伙伴关系从共同利益向共同目标的进发,提升中国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在利益和竞争的协调上,中国在宽领域深层次的伙伴合作中与伙伴国协调利益,在反复非零和博弈中建立互信;中国亦与非伙伴国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和多边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以共同利益的羁绊管控分歧;对于中国与伙伴国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以有序的竞争稳固伙伴关系。然后,在系统层面探究中国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行为作用。在国际体系朝着去中心性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际体系正在呈现多个大国引领的伙伴关系网络交融的局面,中国伙伴关系网络顺应了这一趋势;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中,中美竞争是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伙伴关系的作用在于表达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图,争取国际资源支撑、管控分歧和深化情感;基于全球治理考察中国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伙伴精神、强化了治理共识并在伙伴合作中开展治理实践。基于“一带一路”考察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中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正确的利益观和“责任共担、大国多担”的供给理念,在伙伴交往中促进理念共识的达成,在伙伴关系实践中丰富合作供给模式并强化供给制度设计。最后,以维护和拓展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在中国伙伴关系维护上,基于当前伙伴关系已暴露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中国伙伴关系面临着自我形象和理念传递不到位、国际合作的协调作用仍需细化、伙伴关系共识需进一步汇聚以及伙伴关系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探索设定有效的管理指标来量化评估伙伴关系,从而更为客观地考量伙伴关系发展情况,明确伙伴关系的问题所在,并从合作成效、交往成本、竞争管理、机制化等方面展开维护。在中国伙伴关系拓展上,要从伙伴关系交往内容上深化、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巩固经济优势、发展多元优势,扩大共同利益、汇聚共同目标;在伙伴关系范围上促进更多国际关系进入伙伴关系框架,设置战略支点国家,深化既有伙伴关系层次。

张舒君[6](2020)在《从文化想象到政治建构 ——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西藏议题”之缘起与发展(1945-197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方对西藏的文化想象,意指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出发,以“他者”的眼光看待西藏,包含“想象”“误读”“偏见”“歧视”等含义。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西藏议题”的政治建构,指通过政治手段,在高政治与低政治的相互作用下,将“西藏议题”建构为一个冷战政治议题。文化想象是政治建构的基础,并在建构过程中为其赢得话语权和合法性。政治建构加深并进一步塑造了文化想象。两者前后相继,同时共存,相互加强。本文以西方对西藏的文化想象为切入点,首先解释了美国对西藏的整体认知来源。带着对中国西藏的文化想象,美国在英国的许可和帮助下实现了与中国西藏地区“有战略意义”的接触。1948年,“西藏商务代表团”成功赴美后,美国国务院认真审视了对中国西藏地区的政策,于1949年出台了“培根备忘录”,首次系统讨论了美国的对藏政策。1950年旧西藏分离主义势力递交《致联合国秘书长的呼吁书》,萨尔瓦多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有关西藏的提案。在此过程中,面对全面继承英国在藏利益的印度,美国找到战略空隙,与旧西藏分离主义势力建立了联系,并游说和帮助他们与中国对抗,劝说西藏地方政府拒绝“十七条协议”,并允诺提供避难帮助。随后,本文详细讲述了美国经历了涉藏的战略模糊期,在与旧西藏分离主义势力的交往中,发现其摇摆不定且极其缺乏国际政治经验。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决定加大对中国西藏事务的介入。然而,起初单纯的高政治建构努力不断失败,收效甚微。美国调整战略,借助西方对西藏的文化想象,辅以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重新塑造了西方西藏观的同时,打通了高政治与低政治的壁垒,为自己的政治行动赢得了民意与所谓“合法性”,从而最终完成了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西藏议题”的政治建构。艾森豪威尔当政后,美国在西藏的隐蔽行动逐渐达到顶峰。美国将秘密训练的西藏地方叛乱分子通过空投等其他方式输送到中国西藏地区,这些人除了在当地组织叛乱武装,向美国输送情报外,还参与了1959年的西藏叛乱,而后在尼泊尔边境靠近中国西藏地区的木斯塘建立了叛乱武装营地,持续接受美国政府的资金、武器等援助,侵扰并破坏中国西藏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然而,美国这一系列的高政治建构行动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得不到印度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前期活动多以失败告终。但美国在西藏的隐蔽行动最终促成了西藏叛乱的发生。1959年西藏叛乱后,美新署在全球对西藏叛乱的进行意识形态宣传,配合美国在联合国对“西藏议题”的大力炒作,西藏被错误地恶意地对比为“亚洲匈牙利”,使得西方人对西藏的认识产生了严重偏差,并影响至今。然而,美国冷战对华政策中“西藏议题”构建取得成果的同时,美国政府的政治意图也表露无遗,此时,美国国内原本蒙在鼓里的政治力量对美国政治建构“西藏议题”提出了异议,并促使美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政治行动。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民权运动的高涨更是增加了“西藏议题”在美国国内的热度,进一步形塑了美国人对西藏的文化想象,为后期美国对该问题的持续关注提供了民意基础。随着中美关系缓和以及冷战形势的变化,“西藏议题”的政治建构进一步淡出了美国对华战略舞台。在美国国内政治博弈和政策考察后,作为冷战工具和抓手的“西藏议题”被暂时搁置,美国政府也开始拒绝与旧西藏分离主义势力的公开接触。中美得以在相对友好的氛围里重新建交。然而,“西藏议题”作为美国对华冷战政策的政治建构成果,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在至今的中美关系中时隐时现。“西藏议题”不再仅仅是一个冷战工具,而是带着浓重意识形态色彩与文化想象成分的对华政策工具。根据形势的变化,美国不时重提“西藏议题”,以此敲打、威胁、打压中国,意图破坏中国的国际形象,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

于京婉[7](2020)在《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因“萨德”风波中韩外交出现危机,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历史低谷。文在寅上任后对华如何施政,中韩关系如何发展,不仅事关两国政治、经济与安全的发展,而且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与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为选项,基于三层考量:从中韩关系层面看,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拥有广泛共识与利益契合。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韩了解,扩大双边合作领域,有效落实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从半岛安全层面看,韩国是朝鲜半岛属地国,而中国始终是解决半岛问题的参与国。对其研究有助于两国寻求共识,求同解疑,更好地推动半岛和平和地区安全与繁荣。从中美战略竞争层面看,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地区和半岛事务中受美国牵制。对其研究有助于增进双方政治和安全互信,增强共同维系半岛及地区安全稳定的信心。鉴于上述动因,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第一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外部环境是引发内部思考与影响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文在寅上任正值韩国“内忧外患”的政治乱局,诸多焦点问题成为文在寅政府的必答题。本章选择“由外至内”为视角,即地区、双边、国内,以三个新变化为焦点,对文在寅上任后韩国的时局背景进行剖析。三个新变化:一、东北亚地区局势新变化。其突出表现为韩国在中美两国战略竞争背景下面临的窘境、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缓和对话的新气象、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冲击韩国外交,日韩争端持续升级双边关系不断恶化等四个方面。二、中韩关系新变化。主要论述了“萨德”问题重创中韩关系和贸易往来受挫刺激中韩关系,以及渔业纠纷问题激化中韩关系这三个痛点。三、韩国国内政局新变化。主要围绕韩国执政党的变化、领导人更迭、韩国国内对华态度的新变化这三个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上述内外局势的新变化,无疑对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政策目标是国家行为主体通过政策实施为获得某种效果或达到某种标准。文在寅政府执政初期,东北亚地区局势不断恶化、中韩因“萨德”问题出现外交危机、韩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文在寅政府为摆脱这一政治乱局,积极调整了韩国的对华政策。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从政治、安全及经济层面,归纳梳理出其对华政策的三大目标。在政治层面上,文在寅政府试图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平衡外交来稳定中韩关系,并借助中国提升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安全层面上,首要目标是缓解中韩两国“萨德”危机,在此基础上争取中国共同应对朝核问题,同时要加强两国非传统安全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文在寅政府为获取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红利,携手中国共同抵御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冲击,继续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不过,其也在试图通过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进而适当降低韩国对华经济的过度依赖。第三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和手段。政策资源是实施政策的先前条件,而政策手段是实现其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均是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依托,本章主要通过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美韩同盟三个视角,审视文在寅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可以利用的“抓手”和有利“王牌”。其一、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政治价值。其二、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经济价值。其三、美韩同盟是韩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筹码。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方法,笔者以政策资源要素为铺垫,重点论述了文在寅政府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三个关键性领域的对华政策手段。政治手段重点是通过两国高层互动增强政治互信和适当拉开与美国距离的方式,实现快速修复与巩固中韩关系。安全手段主要通过对“萨德”反导系统进行管控的方式,达到缓和与加强中韩关系。经济手段则侧重于“合作+防范”的方式,来深化与发展中韩关系。第四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政策实施是运用综合手段实现政策目标的行为过程。本章基于对文在寅政府对华各项主张和举措的综合分析,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三大层面论述了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其中,政治和经济层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在政治层面上,文在寅政府旨在修复与巩固中韩政治互信。举措一、为恢复两国政治关系,通过双边高层互动、提升中国战略地位、加强领导人沟通等措施,积极向中国示善示好。举措二、为缓和两国安全关系,通过加强双边高层对话和对“萨德”进行环境评估并作出“三不”声明,积极向中国发出和好声音。举措三、为平衡中美关系,主要通过在美国“印太战略”立场上采取模糊态度,在半岛问题上强调韩国主导作用,在美日韩三边发展军事同盟关系上持否定态度,在“反华为”事件上持保留态度,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等诸多之举,有意向中国做出倾斜。在安全层面上,文在寅政府力求拓展中韩安全合作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协调处理朝鲜半岛事务和提升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方面。在经济层面上,文在寅政府谨慎深化中韩经贸依存关系。主要包括: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这些都是文在寅政府顺应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之举。第五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展望与应对。本章的重点是对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效能评估,对其执政后期中韩关系走势做出研判,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中国政策应对。效能评估是对应政策目标的三个层面,即政治、安全、经济层面开展的。通过逐项分析和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上半场”,总体来看取得的成效较为显着。其主要表现:中韩关系开始转圜,聚焦的“萨德”问题按下了“暂停键”,经贸合作总体恢复元气,这充分体现了文在寅政府对华的诚意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看到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局限性,解决朝核问题仍任重道远,美韩同盟仍是中韩关系的“夹心层”。展望文在寅政府后期的中韩关系,笔者综合各种复杂因素,作出以下判断:两国趋稳向好的势头有望得到维持,但短期内中韩关系难以再现“蜜月期”,其局部风险仍不容忽视。本章最后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中国政策应对:第一、明晰战略定位。第二、深化战略互信。第三、扩大共同利益。第四、增强危机管控。第五、推动多边合作。

穆春唤[8](2020)在《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在美国的国际战略中一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是美国建立和维持全球统治地位必然要涉足的重点区域。美国自冷战时起,就试图通过和中东地区各种类型政治行为体之间的联系来参与这个地区的事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之间的关系。多年来,美国始终关注中东地区不同国家的库尔德武装组织,并根据自己与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所在国家的关系或局势,来制定针对这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不同政策。本文主要是从威胁认知理论的视角,来分析美国在规避威胁、遏制威胁以及消灭威胁等动机的驱使下,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变化。作为一种客观现实,美国对中东地区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多元的。既有正向关系的支持、合作以及接触,也有反向关系的打压与制裁。在此基础上,政策实施的深度和广度也存在差异。而这些政策的形成与差异的产生,都和美国的威胁认知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首先,威胁认知是导致美国对不同国家库尔德武装组织开展合作、支持和接触,或是打压、打击和制裁等基本政策的主要原因。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合作政策,主要源于美国对冷战时期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伊拉克的影响,还有伊拉克极权主义政权在海湾地区的扩张以及穆斯林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的增长等一系列威胁认知。同样,美国积极支持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是感受到了叙利亚内战中“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崛起在中东地区对美国构成的巨大威胁。小布什政府和特朗普政府将伊朗视为中东地区的主要安全威胁,而与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进行了接触。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对伊朗的威胁评估显着下降,同时对库尔德武装组织自由生活党的威胁认知相对上升,因此,将该组织列入了恐怖主义组织名单进行制裁。对于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美国主要是考虑到与土耳其的同盟关系,因而支持土耳其政府镇压库尔德工人党,并将该组织列入恐怖主义名单予以制裁。其次,威胁认知对美国的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具有限制作用。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追求的违反国家主权原则的民族分离主义目标,影响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因此,美国在对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采取支持与合作政策时,谨慎把握对这些组织的支持限度,尽量降低库尔德民族主义对地区国家领土完整和安全的威胁。最后,威胁认知也影响到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就美国与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而言,考虑到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和伊拉克什叶派威胁的长期存在,因而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合作政策更具有战略性;而由于“伊斯兰国”组织威胁的短期性和非关键性,因此美国基于反恐战争与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形成的合作关系则侧重于战术性。本文通过威胁认知理论对美国针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所做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美国作为国家行为体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所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制定政策时的威胁认知考量。并从中认识到美国对于中东地区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就是美国对待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并非是为了支持库尔德民族的自治与独立,而是从威胁认知出发来更加有效地维护美国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从论文研究的创新来说,这种研究的视角和研究结果,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探讨,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杨玉龙[9](2019)在《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文中认为民族是现代人类社会最为稳定的人群共同体之一,民族政治对于当代世界有着重要影响,民族问题关涉相关国家政治稳定与族际和谐,与地区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了密切的内在关联。中东地区自古至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族共同体,其中较为特殊的是非国家主体民族的库尔德人,库尔德民族对于寻求其民族权利平等化与库尔德自治等政治诉求构成了中东库尔德问题的重要内涵。自奥斯曼帝国晚期以降,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雏形诞生于帝国中心城市和库尔德斯坦部落社会,自此出现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发展进程对现当代中东国际政治和相关国家政治稳定等产生了多层面影响。因此,对于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历史与现实进程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考察和研究立足于历史问题,并且要关照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演进。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民族政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现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作为研究起点,分述中东四国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剖析其内部发展动力和对外关系,分析中东国家库尔德政党间的内在政治关联和相互影响。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在以历史学为基础研究方法的同时,审慎地借鉴政治学、民族政治学和国际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和概念,为本文的论述和阐述创造更加客观和中立的立论基础和研究视角。本文由八部分组成,绪论和结论主要论述研究缘起和研究观点。正文由六章组成,主要论述了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运动的三个主要问题: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库尔德民族运动产生、现代库尔德政党创立与政治演变、当代库尔德政党的政治转型及其政治理念。第一章主要论述了奥斯曼帝国晚期及其解体前后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在帝国内部的孕育与产生。本章认为,奥斯曼帝国中心城市的库尔德民族主义知识分子、部落贵族家庭和库尔德政治活动家是第一代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与运动的创始者和传播者,为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奠定了历史基础。第二章分阶段论述了土耳其建国初期的库尔德民族运动,以及库尔德民族运动在共和国政治中的复兴进程,重点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意识形态及其游击战争,以及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采取的多重策略。本章认为,土耳其建国后凯末尔政府制定的“一族一国”国家建构模式及其实行的土耳其化政策是引起库尔德民族运动抗争和复兴进程的根本原因,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及其激进政策和行为手段是对土耳其政府民族同化政策的激烈反抗。第三章主要论述了土耳其库工党政治转型以及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发展及其失败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章认为,厄贾兰被捕宣告了库工党游击战争和军事政策的失败,库工党进入政治转型期,并形成了扁平化和伞状化的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组织,实现了库工党政治体系、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的整体转型。同时,土耳其埃尔多安政府执政后在政治和法律层面承认了部分库尔德民族权利,2009年后打开了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大门。但是,库尔德和平倡议并未形成实质性政治共识,双方的关键性政治分歧以及叙利亚危机爆发后的地区形势变化导致库尔德和平进程暂时搁浅。第四章主要论述了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起源,以及伊拉克库尔德政党运动演变进程的早期阶段。本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进入政党化时期,巴尔扎尼家族的部落主义权威与现代库尔德知识分子群体的政治结合生成了伊拉克库民党。50至80年代期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主要存在两个主要矛盾,其一是库尔德政党与伊拉克政府之间民族和解进程的失败及其军事冲突;其二是伊拉克库民党和库爱联党之间的民族政治分裂与相互内耗,这些因素导致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陷入低潮期。第五章主要论述了1991年以来伊拉克库区自治与政治体系建构,以及当代伊拉克库区政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章认为,1991年海湾战争为伊拉克库区自治创造了历史性条件,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新伊拉克联邦制建构为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合法化和一体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全面支持,由此,伊拉克库区历史性地产生了高度自治的政治体系。第六章主要论述了叙利亚和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和现状问题,其中侧重于研究和阐释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以及目前西库尔德斯坦自治相关问题。本章认为,叙利亚危机的全面爆发和发展进程是叙利亚库民联党政治方面崛起的主要因素,厄贾兰的民主邦联主义思想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政治指导是叙利亚库民联党的主要政治理念和实施其罗贾瓦自治的政治和思想基础,目前北叙利亚联邦的政治前景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在上世纪40年代曾一度成为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中心,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传统伊朗库尔德政党走向衰败化和分裂化,新兴政党政治影响力有限。总之,本文以中东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为中心,以纵向历史演变脉络和横向案例分析论述了一系列关于现当代中东库尔德民族运动和库尔德政党运动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

李国敏[10](2019)在《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应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面临的战略风险。对于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其应对,国内外有了丰富的研究,但对于海外战略风险,人们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认为固然战略风险与政治风险关系极其密切,但鉴于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影响后果的特殊严重性,有必要予以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围绕上述核心问题,我们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为主,同时运用历史考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展开全文。首先弄清企业国际化理论和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史,重点是实施“走出去”战略之后的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情况,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其次,着重对企业海外战略风险进行解析。在梳理企业国际化面临的各种风险基础上,以复杂系统思维方法探讨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往往由宏观国际环境格局或中观双边外交关系的重大变动所造成,具有宏观全局性、强烈的政治性和立体多维的关联性,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和突变式涌现特征,其破坏性极大,并且可能持续发生不利影响。论文还对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战略风险进行总体分析。接着以中兴通讯和华为两个中国高科技企业作为案例,分析在新时代、百年大变局背景下美国遏制中国政策对中国企业海外拓展造成的严重战略风险。本文还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案例,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等因素对于中企海外项目造成的战略风险。最后,论文就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提出了应对建议,并对新时代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利益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美国近期对其外交政策的反思及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近期对其外交政策的反思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既有研究现状及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框架结构及存在不足
第一章 国际战略评估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层次分析
    第三节 战略评估方法和模式
第二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总体框架
    第一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概括
    第二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目标规划
    第三节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绩效评估
第三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项目管理与评估
    第一节 国际战略项目管理流程
    第二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设计
    第三节 国际战略的项目绩效管理
第四章 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制度、机制和结果运用
    第一节 国际战略评估法律依据
    第二节 国际战略评估运行机制和流程
    第三节 国际战略评估的结果运用
第五章 案例分析: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评估实践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总体情况和评估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国对外援助战略规划和评估政策
    第三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评估机制分析
    第四节 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援助绩效评估做法
    第五节 评估对美国对外援助战略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启示
    一、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成效及不足
    二、对中国国际战略评估的几点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缘政治是当今政治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1.1.2 湄公河流域国家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地缘共同体
        1.1.3 近年来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发展态势扑朔迷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地缘政治研究方面
        1.3.2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研究方面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及拟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拟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地理环境
        2.1.3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地缘环境理论
        2.2.2 地缘安全理论
        2.2.3 非传统安全理论
        2.2.4 相互依赖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解析
    3.1 解析思路与框架构建
        3.1.1 解析思路
        3.1.2 框架构建
    3.2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的历史变迁
        3.2.1 冷战时期
        3.2.2 冷战后至2013 年
        3.2.3 2013 年至今
    3.3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现状解析
        3.3.1 域内地理环境
        3.3.2 域际地缘关系
        3.3.3 域外地缘结构
        3.3.4 国别地缘政治环境分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
    4.1 安全问题碎片化
        4.1.1 传统安全问题依旧存在
        4.1.2 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4.2 域外地缘政治势力介入加剧
        4.2.1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及印太战略的实施
        4.2.2 印度“东进”政策的推进
        4.2.3 日本地缘战略重心的转移
        4.2.4 俄罗斯新时期在东南亚的活动
    4.3 政治体制改革之路前景堪忧
        4.3.1 域内多种政治力量的并存
        4.3.2 西方国家的干预加强
    4.4 域内问题国际化趋势显着
        4.4.1 缅甸的民主化呈国际化趋势
        4.4.2 越南与中国南海争端国际化
        4.4.3 其他国际化动向
    4.5 非政府组织活动频率增加
    4.6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依赖源分离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湄公河流域地缘政治环境变动的应对策略
    5.1 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命运共同体
    5.2 搭建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的跨境集约平台
    5.3 阻断流域内问题的国际化方向发展势头
    5.4 探寻域内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智慧推进路径
    5.5 动态监测非政府组织(NGO)在流域内的活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论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国际政治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意识与研究缘起
    二 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形成
    第一节 法里德·扎卡利亚的个人简介
    第二节 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 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
        二 亨廷顿思想特点的影响
        三 理论论争的思考
        四 美国国内外政治环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
        一 政府中心型现实主义的提出
        二 政府权力的衡量尺度
    第二节 后美国世界与“他者的崛起”
        一 后美国世界与“他者的崛起”的含义
        二 政治制度的劣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与实践:从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看美国近期外交政策
    第一节 “后美国世界”理论视野下的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
        一 奥巴马政府对美国地位和身份的认识
        二 奥巴马政府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后美国世界”理论视野下的特朗普政府对外政策
        一 特朗普政府对美国地位和身份的认识
        二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选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启示
    第一节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评价
        一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贡献
        二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的局限性
    第二节 法里德·扎卡利亚国际政治观对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权力、战争与自然法 ——约翰·考特尼·默里国际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创新之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文献介绍
        (一)研究方法
        (二)文献介绍
第一章 研究初起:思想与学术
    第一节 默里国际思想的渊源
        一、默里的经历及其思想
        二、默里国际思想与欧美思想的联系
    第二节 学术发展与主要作品
        一、默里学术成长历程
        二、主要学术作品分析
第二章 研究开端:权力研究
    第一节 默里论权力的着作
        一、权力问题着作介绍
        二、权力问题着作分析
    第二节 论权力
        一、权力与道德
        二、共识与自由
第三章 研究深入:战争研究
    第一节 默里论战争的着作
        一、战争问题着作介绍
        二、战争着作对比分析
    第二节 论战争
        一、战争理论渊源
        二、论战争与道德
第四章 研究延展:论自然法
    第一节 默里自然法着作介绍与分析
        一、自然法着作介绍
        二、自然法着作分析
    第二节 论默里的自然法理论学说
        一、默里自然法的理论渊源
        二、默里自然法的理论结构
        三、默里自然法的理论功用
第五章 研究扩充: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理想主义理论的历程
    第二节 神学家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神学家的局限与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约翰·考特尼·默里年谱
附录二 :默里着作文献统计报告
致谢

(5)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伙伴关系研究
        二、国内伙伴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交往行为理论
        一、理论选择的反思
        二、交往行为理论内容
        三、对交往行为的认识和借鉴
    第二节 权力合法性与权力的流动
        一、大国权力与合法性
        二、权力的流动与运行
    第三节 国际社会中的交往行为与互动框架
        一、国际关系领域对交往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二战后国际体系中的伙伴关系实践
    第二节 冷战时期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
        一、1953—1973:批判否定阶段
        二、1973—1981:反思接受阶段
        三、1981—1992:实践准备阶段
    第三节 1993年以来中国伙伴关系建设
        一、1993—2002:初期探索时期
        二、2003—2012:深化实践时期
        三、2013—至今:全面展开时期
第三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二、当代中国外交思想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
        一、伙伴关系之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效性
        二、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
        一、宣示定位
        二、国际合作
        三、国家情感
        四、国际机制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权力内涵
        一、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
        二、转换和运用权力
        三、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
第四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单元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
        一、内容上的中国伙伴关系
        二、网络状的中国伙伴关系
        三、层次化的中国伙伴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
        一、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权力积累
        二、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合作协调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弹性稳固
第五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系统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国际体系转型
        一、当前国际关系格局
        二、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与转型危机
        三、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国际体系融合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中美竞争
        一、中美竞争态势
        二、中美竞争原因
        三、中国伙伴关系在中美竞争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困境
        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作为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治理实践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三、“一带一路”与中国伙伴关系的互动
第六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维护
        一、中国伙伴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量化评估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维护的建议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拓展
        一、中国伙伴关系的内容拓展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范围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从文化想象到政治建构 ——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西藏议题”之缘起与发展(1945-197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由来与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及其反思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第一章 文化想象与政治建构:西方“西藏观”的形成与发展
    一、污名化之肇端:神学“发现”与哲学阐释
    二、从妖魔化到神化:欧美文艺作品中的西藏“意象”
    三、高原圣地——政治形象的初步塑造
    小结
第二章 冷战格局下的美国对华政策与“西藏议题”的缘起
    一、冷战前美国对西藏的考察
        1、美国人首次入藏
        2、西藏作为军事基地的可能性
    二、冷战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与涉藏政策的初步明确
        1、西藏商务代表团赴美
        2、美国首份涉藏政策报告:培根备忘录
    三、美国对西藏的双重态度
        1、拒绝为西藏与中共公开对抗
        2、美藏频繁接触
    小结
第三章 “西藏议题”的政治建构(1950-1960)
    一、联合国热点问题的制造
        1、昌都战役后美国寻求印度支持
        2、美英印就西藏问题在联合国的首次交锋
        3、印度:美国最大的障碍
    二、美国对西藏分裂主义势力的游说
        1、抛出诱饵:避难与援助
        2、美方的条件:拒绝《十七条协议》
    三、隐蔽行动在西藏
        1、美国赴藏特工之死
        2、西藏隐蔽行动的计划与执行
    小结
第四章 1959:美国对西方“西藏观”的再塑造
    一、全球舆论热点的制造
        1、美新署与“亚洲匈牙利”
        2、国家法学家协会的“法律支持”
    二、模糊策略:“入侵”与人权
    三、“西藏研究”在美国大学的初设
    小结
第五章 “西藏议题”的隐性化(1961-1972)
    一、美国重新审视“西藏议题”的政治建构
        1、国内政策意见的反弹
        2、联合国西藏提案的沉寂
        3、拒绝支持所谓“西藏流亡政府”
    二、冷战形势的变化与美国对华缓和:基辛格的现实主义
        1、303 报告
        2、搁置“西藏议题”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与“西藏议题”的时隐时现
        1、40 委员会报告:削减资助、中止行动
        2、拒绝达赖访美
        3、1972 及其后的“西藏议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对既有文献的反思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
    一、东北亚地区局势新变化
        (一)韩国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面临的窘境
        (二)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缓和对话的新气象
        (三)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冲击韩国外交
        (四)日韩争端持续升级双边关系不断恶化
    二、中韩两国关系新变化
        (一)“萨德”问题重创中韩关系
        (二)贸易往来受挫刺激中韩关系
        (三)渔业纠纷问题激化中韩关系
    三、韩国国内政局新变化
        (一)韩国执政党的变化
        (二)领导人更迭
        (三)韩国国内对华态度的变化
第二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目标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一)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实施平衡外交稳定中韩关系
        (三)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目标
        (一)缓解“萨德”危机
        (二)中韩合作共同应对朝核问题
        (三)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一)最大获取中国崛起的经济红利
        (二)携手中国抵御逆全球化的经济冲击
        (三)适当降低对华经济依赖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与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
        (一)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政治价值
        (二)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经济价值
        (三)美韩同盟是韩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筹码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手段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手段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手段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
    一、修复与巩固中韩政治互信
        (一)恢复两国政治关系
        (二)缓和两国安全关系
        (三)平衡中美关系
    二、拓展中韩关系的新增长点
        (一)协调处理朝鲜半岛事务
        (二)重视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谨慎深化中韩经贸依存关系
        (一)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二)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
        (三)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
第五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展望与应对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效能评估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效能评估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效能评估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效能评估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关系展望
        (一)两国趋稳向好的势头有望得到维持
        (二)短期内对华关系难以再现“蜜月期”
        (三)局部风险不容忽视
    三、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明晰战略定位
        (二)深化战略互信
        (三)扩大共同利益
        (四)增强危机管控
        (五)推动多边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附录
后记

(8)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
    六、结构内容
第一章 研究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威胁认知理论与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一、对外政策研究的认知方法
        二、威胁、威胁认知的内涵
        三、影响威胁认知的一般因素
        四、影响威胁认知变化的因素
        五、应对威胁的三种策略:规避威胁、制衡威胁和消灭威胁
        六、国家行为体对非国家行为体的政策
    第二节、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的非国家行为体性质
        一、非国家行为体的内涵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组织性
        三、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意识形态
        四、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治目标
        五、库尔德武装组织的跨国影响
    第三节、影响美国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宗教价值观
        二、民主思想
        三、人权价值观
        四、主流意识形态
        五、国际法观念
        六、盟友因素
        七、历史因素
    本章小节
第二章 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政策
    第一节、20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一、美国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暴力革命在伊拉克的兴起
        三、遏制威胁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秘密援助
    第二节、海湾战争后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一、美国对萨达姆政权的威胁认知
        二、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在海湾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合作关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战略性合作关系的确立
        一、“9·11事件”与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威胁认知
        二、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的发展
        三、美国与库尔德武装组织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合作
        四、伊拉克战后格局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略合作
    第四节、美国与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关系的限度
        一、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七十年代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有限支持政策
        三、美国反对库尔德自治区独立公投
    第五节、威胁特点与美国对伊拉克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性质
        一、伊拉克的地缘重要性
        二、伊拉克战后形势与美国和库尔德武装组织建立战略性合作的必要性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战术性合作政策
    第一节、叙利亚内战前库尔德运动组织的发展
        一、内战前叙利亚库尔德人的生存状况
        二、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建立与演变
        三、新世纪以来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发展
        四、叙利亚内战爆发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反恐战争与美国和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军事合作
        一、美国对“伊斯兰国”组织威胁认知的形成
        二、美国在叙利亚反恐战争中的盟友困境
        三、内战前美国与叙利亚库尔德人的关系
        四、美国与库民联党在反恐战争中的军事合作
    第三节、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一、美国对库尔德民主联盟党的威胁认知
        二、规避威胁与美国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组织支持政策的限度
    第四节、“伊斯兰国”威胁特点与美国和库民联党的战术性合作
        一、“伊斯兰国”威胁的短期性与美国对库民联党的战术性支持
        二、美国的叙北撤军计划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接触与制裁政策
    第一节、影响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因素
        一、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历史因素
        二、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文化因素
        三、美国对伊朗威胁认知的政治因素
    第二节、伊朗对美国威胁的构成
        一、伊朗的地缘地位
        二、伊朗支持政治伊斯兰运动
        三、构建和扩张什叶派势力范围
        四、发展核技术
    第三节、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的变化
        一、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威胁认知的构成
        二、美国对伊朗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双重政策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打压政策
    第一节、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
        一、土耳其的地缘重要性
        二、冷战时期美土同盟关系的建立
        三、冷战后美土关系的曲折发展
        四、中东剧变以来美国与土耳其的紧张关系趋势及其根源
    第二节、库尔德工人党运动对土耳其的影响
        一、土耳其早期的库尔德问题与政策
        二、库尔德工人党在土耳其的崛起及其运动发展
        三、库工党问题对土耳其内政外交的影响
    第三节、美国对土耳其库尔德武装组织的基本政策
        一、美国对库工党的威胁认知
        二、美国支持土耳其打击库工党
        三、美国协助土耳其抓捕奥贾兰
        四、美国制裁打压库工党
    本章小节
结论
    一、研究总结
    二、美国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在美国中东政策中的作用与影响
    三、美国对库尔德武装组织的政策对库尔德运动发展的影响
    四、库尔德运动对中东政治与社会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9)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库尔德研究学术史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兴起与现代库尔德民族运动
    第一节 晚期奥斯曼帝国时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起源
        一、谢赫乌拜杜拉动乱及其性质辨析
        二、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想的文化起源
        三、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组织的孕育和出现
        四、早期库尔德民族主义思潮与运动的特征及局限性
    第二节 自治或建国:库尔德斯坦独立进程的历史机遇及其失败
        一、奥斯曼帝国解体与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
        二、库尔德斯坦高度自治或独立建国失败的原因
第二章 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的兴起
    第一节 现代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与演变
        一、土耳其建国与谢赫赛义德动乱
        二、亚拉拉特动乱与德西姆事件
        三、土耳其库尔德民族运动复兴的背景
        四、土耳其国家政治发展与库尔德民族复兴运动进程
    第二节 土耳其库工党的建立与早期政治发展进程
        一、土耳其库尔德斯坦工人党的建立
        二、土耳其库工党游击战的历史兴衰
        三、土耳其库工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的历史演进
        四、土耳其库工党与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复杂性关系
        五、20 世纪90 年代土耳其政府应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与举措
第三章 土耳其库工党的政治转型和库尔德和平倡议进程
    第一节 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与库工党的政治转型
        一、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社会政治理念及其建立
        二、库尔德斯坦社群联盟的内部组织结构
    第二节 正发党对库工党问题的政策
        一、正发党对于库工党问题政策的提出
        二、正发党政府提出库尔德和平倡议的动机及其举措
    第三节 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产生、演变和失败
        一、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启动
        二、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二阶段
        三、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第三阶段
    第四节 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一、叙利亚危机对土耳其库尔德和平进程的影响
        二、科巴尼战役的国际政治影响
        三、叙利亚危机以来正发党对库尔德和平倡议政策的变化
第四章 现代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与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第一节 谢赫马赫穆德运动与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论争
        一、南库尔德斯坦地位问题的产生与论争
        二、谢赫马赫穆德的政治野心及其动乱的失败
    第二节 现代伊拉克国家的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兴起
        一、现代伊拉克国家形成与库尔德民族运动的发展
        二、早期伊拉克库尔德民族运动发展的局限性
        三、巴尔扎尼家族与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民主党的建立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与武装斗争
        一、伊拉克中央政府与库民党的政治冲突与内战的爆发
        二、伊拉克库民党的分裂与库尔德政党格局的二元化特征
第五章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治及其政治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伊拉克库尔德自治与库区政治体系的建构
        一、伊拉克库区政治体系建构与政党政党格局的变化
        二、伊拉克库区自治政治体系的运行
    第二节 伊拉克联邦制构建与库尔德自治政治体系的合法化
        一、伊拉克联邦制的确立与库尔德地区政府的统一进程
        二、近年来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格局的变化
        三、库尔德执政党对于伊拉克库区的治理与建设
        四、伊拉克库区政府的准外交政策及其总体外交形势
    第三节 伊拉克库尔德斯坦政治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独立公投”政治与当代库尔德民族分离主义
        二、伊拉克库尔德政党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部落因素及其影响
        三、伊拉克库区军事安全部门派别化的历史、现状及其影响
第六章 叙利亚和伊朗的库尔德政党运动进程
    第一节 叙利亚库尔德民族运动的萌生与库尔德政党运动演进
        一、现代库尔德民族主义与叙利亚库尔德政治运动的萌生
        二、叙利亚库尔德地区自治运动的背景、演进和失败
        三、库尔德人与叙利亚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四、叙利亚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第二节 当代叙利亚库尔德政党格局与罗贾瓦自治
        一、当前叙利亚库尔德政党的政治格局
        二、罗贾瓦地方自治的形成
        三、叙利亚库民联党罗贾瓦自治的意识形态
        四、叙利亚库民联党与美国的合作:共同利益的不稳定同盟
        五、土耳其对于叙利亚库民联党的强硬政策
    第三节 伊朗库尔德民族运动的产生
        一、希穆科动乱的兴起及其性质辨析
        二、马哈巴德共和国的建立与伊朗库尔德民主党的兴起
        三、马哈巴德共和国衰亡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与发展现状
        一、伊朗库尔德政党运动的历史嬗变
        二、加塞姆卢的民主思想与伊朗库民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三、1991 年海湾战争后伊朗库尔德政党的政治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论
    三、思维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论文的结构
第一章 企业国际化与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公司
        一、企业国际化的特点
        二、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外部条件
        三、跨国公司
    第二节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及其初期实践
        一、中国企业的早期海外拓展
        二、“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三、“走出去”战略的初期实践(2000——2010)
    第三节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进入新时代(2010-)
        一、后危机时代
        二、“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海外拓展打开新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分析
    第一节 企业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非政治风险
        二、政治风险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特点与类型
        一、“战略”的基本含义是“全局性”
        二、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强烈政治性
        三、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系统复杂性
        四、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生成类型与严重危害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战略风险
        一、国际格局大变革带来企业战略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的若干形态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风险比较
第三章 美国对华全面遏制与中国企业战略风险—以中兴通讯和华为公司为例
    第一节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演变
        一、美国对华战略敌视(1949—1971)
        二、美国对华战略接触与遏制(1972-2016)
        三、“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对华全面战略遏制(2017-)
    第二节 美国对中兴通讯的两次制裁
        一、中兴通讯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一次制裁
        三、美国对中兴通讯的第二次制裁
        四、美国制裁中兴通讯的原因、影响和启示
    第三节 美国对华为的全力“围剿”
        一、华为的海外拓展及国际化战略
        二、“孟晚舟事件”及其影响
        三、美国遏制华为手机和5G业务全球拓展
        四、华为反制美国打压与自强自卫的应对策略
    第四节 美国对华遏制造成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
        一、新时代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原因
        二、中兴通讯与华为公司应对美国打压政策比较
第四章 中国企业海外项目遭受的战略风险—以国电投密松电站项目和中企利比亚项目为例
    第一节 缅甸密松电站项目及其搁置
        一、密松电站的设想与立项
        二、密松电站项目的突然中止与长期搁置
    第二节 密松电站项目战略风险的系统分析
        一、缅甸国内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
        二、美西方因素与密松电站项目搁置
        三、中方认识和处置密松电站战略风险之反思
        四、“一带一路”倡议与密松电站项目
    第三节 利比亚中企项目经受的战略风险
        一、中国企业走进利比亚
        二、“阿拉伯之春”与利比亚战乱
        三、中企利比亚项目蒙受重大损失
    第四节 中资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比较
        一、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相似之处
        二、密松项目与利比亚项目战略风险的不同之处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对策
    第一节 加强合规管理认清海外环境
        一、中国企业要加强合规管理,提高国际化水平
        二、认清东道国的政治状况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三、认清中国对外投资国际背景的变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 中国企业应对海外战略风险的策略机制
        一、战略风险预防性策略机制
        二、战略风险分散性策略机制
        三、战略风险补救缓解性策略机制
    第三节 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管控海外战略风险
        一、政府帮助“走出去”企业加强与东道国的互动
        二、综合利用国内、国际双层法律手段防范战略风险
        三、同东道国主要利益集团和民众建立友好和谐关系
结论
    一、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战略风险是复杂的系统风险
    二、防范化解战略风险需要危机意识与复杂系统思维
    三、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美国近期对其外交政策的反思及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国务院国际战略评估研究[D]. 姚峰. 外交学院, 2021(11)
  • [2]湄公河流域国家地缘政治环境发展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D]. 普和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3]论法里德·扎卡利亚的国际政治观[D]. 赵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权力、战争与自然法 ——约翰·考特尼·默里国际思想研究[D]. 曹巍. 吉林大学, 2020(01)
  • [5]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D]. 马程. 吉林大学, 2020(06)
  • [6]从文化想象到政治建构 ——美国对华冷战政策中“西藏议题”之缘起与发展(1945-1972)[D]. 张舒君. 南京大学, 2020(02)
  • [7]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于京婉. 吉林大学, 2020(08)
  • [8]美国对中东库尔德武装组织政策研究[D]. 穆春唤.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9]现代中东库尔德政党研究:起源、嬗变和现实[D]. 杨玉龙. 西北大学, 2019(04)
  • [10]新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拓展的战略风险 ——基于典型案例的系统分析[D]. 李国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标签:;  ;  ;  ;  ;  

最近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思考和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