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研究

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研究

一、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深昊[1](2021)在《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新型网络应用和服务也开始出现,各类新型网络应用对网络传输过程中的时延、丢包率和带宽等指标提出了差异化的需求,如何保障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的网络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网络架构存在全局视图有限和对业务流的控制能力不足等问题,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无法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的QoS需求。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出现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SDN的控制层面可以实时获取全局网络视图并具有全局的控制能力,能够实现灵活的QoS保障机制。本文提出了 SDN环境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方案,该方案能对进入网络的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识别和分类,并根据数据流的业务类型所对应的QoS需求进行路由优化调度,以此来为不同业务类型的网络应用提供QoS保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三点:第一,提出了基于XGBoost算法的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模型DB-XGBoost,该模型使用ReliefF算法筛选并优化了数据流的特征集合,并采用本文提出的改进Smote算法对数据集进行了平衡化预处理,有效减少了分类模型在类别分布不平衡的数据集上的失衡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DB-XGBoost模型能对网络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准确的识别分类,且其分类性能优于传统的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算法。第二,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QoS路由优化算法,针对蚁群算法存在的缺陷,本文算法做了如下改进:(1)改进了信息素初始化过程,加强了算法前期的寻优能力;(2)使用动态变化的概率因子来实时调整蚂蚁的寻路策略,并提出了包含网络链路状态参数的路径启发函数,使算法能更快求解出QoS路由;(3)提出了基于精英策略的信息素更新规则,同时提出了能动态调整挥发速率的信息素挥发策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对算法的改进措施有效地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并提升了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第三,基于本文提出的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模型以及QoS路由优化算法,设计了 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系统,并在系统层面实现了链路状态采集、流量特征提取、流量类型识别分类和QoS路由优化调度等功能。本文通过在Mininet平台上进行仿真测试来验证系统的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系统能够对进入网络的数据流的业务类型进行准确地识别分类,并能通过QoS路由优化机制来满足不同业务类型的数据流的差异化QoS需求,相比传统调度机制能有效减少网络拥塞并提升网络服务质量。

王昭宁[2](2020)在《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穿戴等移动智能设备功能在也变得更加强大,基于移动设备的丰富功能服务和移动网络中种类繁多的Web服务,开发人员创造出了大量的移动应用,使得移动技术愈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激发了用户对于移动应用和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移动应用由专业的开发人员在编程的环境中进行开发,他们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分析,并根据需求针对特定的系统平台设计和实现相应的移动应用。这样的开发过程流程复杂周期冗长,不利于移动应用的跨平台适配,难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论文在面向服务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的关键技术,一方面让终端用户利用跨平台图形化的应用开发环境,根据自己的需求基于组件化的应用生成模型独立开发移动应用,同时研究了 QoS感知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实现在移动网络中自动化地服务供给,并提出了优化算法。论文的主要的工作和贡献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1)面向终端用户的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针对面向终端用户服务生成中移动应用开发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组件化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在应用生成模型中,定义了一个服务组件模型和组件插件模型,基于事件驱动的组件聚合方法跨平台构建的移动应用。基于应用生成模型实现的EasyApp系统,为终端用户提供了一个图形化开发移动应用的编辑器和一系列可用于应用开发的Web组件库,能够快速构建跨平台的移动应用。最后演示了应用开发过程,对开发环境在终端用户中的可用性进行了评估,相比对比系统,终端用户使用EasyApp的开发应用的时间减少了约18%。2)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研究。针对移动网络中Web服务供给的问题,研究了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并且提出了两方面的优化方案。一方面研究了自动规划技术中的图规划算法和启发式搜索算法,并使用了自动规划模型,将图规划与启发式搜索相结合,提出了 Q-Graphplan算法,求解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问题。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经典的图规划服务组合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Q-Graphplan减少了约77%冗余服务,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4%。另一方面,为了解决服务组合优化问题中需要考虑的大量的QoS属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QoS优化目标的服务组合的MaSC算法,它借助了一个全新的时态模型,把待解决的服务组合复杂问题分解成为若干个简单的子问题,并且采用了 一个多目标的演化过程搜索近似最优的组合服务集合。采用标准测试集对算法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同现有的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MaSC算法求得的服务组合解与最优的偏差减少了约28%,而平均组合时间降低了约73%。3)移动动态网络中的实时服务组合研究。针对在动态的移动网络环境中的服务供给问题,重点关注了在移动自组织网络中服务发现与实时组合的问题。移动自组织网络环境具有缺少中心管理节点、服务主机持续移动等特点,于是将移动服务组合问题建模为实时规划问题,并提出RTASC算法动态地构建移动网络中的服务流程并实时执行。RTASC可分为服务发现和服务执行两个步骤,在服务发现阶段,RTASC采用了去中心化的启发式的服务发现机制,在分散的服务主机节点中发现当前可用的移动服务,并根据服务的依赖关系反向构建启发式覆盖网络。在服务执行阶段,RTASC采用了一种带有前向探测的边规划边执行的策略,实时的规划和执行组合服务。在模拟环境下测试了算法性能,并和现有的同类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RTASC的组合时间降低了约20%,组合失败率降低了约35%。

吴睿安[3](2016)在《空间信息网络中星间协作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卫星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导航、气象预报、通信等领域。但是这些卫星系统之间由于功能各异、通信接口缺乏统一而高效的标准规范,各个系统之间获取的信息无法在空间信息网络中有效共享并利用,造成了空间信息网络中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了突破现有单一链路传输瓶颈,提高用户体验质量,需要采用协作传输的带宽资源分配方案。同时,如果无法解决低轨卫星对空间信息网络骨干节点进行高效接入的难题,空间信息网络关于协作传输的研究就会失去实用性。传统单一链路数据传输场景由于通信容量的限制以及孤立的工作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针对业务流量在多层卫星网络中进行协作传输的场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体验质量感知的带宽分配算法,建立上行无线链路的链路收益效用函数,通过衡量业务类型与网络的匹配度、无线传输容量和无线传输的资源消耗,得到关于带宽的优化目标函数,并利用凸优化理论求得问题的最优解。本文提出的算法利用网络分集增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提升了用户对于通信服务的满意度。针对低轨卫星接入异构化的同步卫星网络问题,本论文根据不同业务类型的用户体验质量评估模型,提出了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网络接入选择算法。在影响用户决策的收益函数中主要考虑了用户体验质量和信令开销。在低轨卫星更新接入决策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质量的同步轨道卫星网络接入,从而缓解了网络压力,实现了不同用户间平等的接入收益,保证了用户间的公平性。

张伟伟[4](2014)在《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系统提供了广泛的语音服务,语音通信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为了提供更好的语音通信服务,需要对通信网络和语音编解码技术进行性能评价。评判语音通信系统性能优劣的指标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系统输出语音的质量。由于语音质量直接地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因此如何准确有效的评价语音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语音质量评价的方法,主要分为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方法可以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是,由于其费时和费力,因此不适用于对实时通信系统的评价。客观评价是以计算机信息处理为核心来判别语音的质量,它不受测试条件的限制,也不受测试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客观评价技术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QoE的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对ITU-T.P.862标准的PESQ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改进。为了更有效的评价语音质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方法也就是NPESQ算法。然后,搭建了一个VoIP语音通信的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采用NPESQ算法来评价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最后,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本论文的主要成果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感知语音质量评价算法(PESQ)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改进。PESQ算法是ITU提出的一种语音质量客观评价算法,并形成ITU-T P.862标准。它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语音质量评价算法。然而,PESQ算法是在英语环境下提出的,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PESQ算法的评价效果是有差异的。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中文环境下PESQ评价语音编解码器性能的研究。本文研究了PESQ算法对语音编解码器的评价性能。所选择的语音编解码器,是3G通信中常用的三类变速率编解码器,包括增强型可变速率编解码器(EVRC), EVRC-B和自适应多速率语音编解码器(AMR)。经过实验测试得出在中文环境下PESQ对EVRC和EVRC-B进行评价时,存在局限性,不能得出准确的评价结果。为了提高PESQ算法对EVRC和EVRC-B评价的准确度,对PESQ提出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经过改进后,其评价准确度得到了提高。改进的PESQ算法可以更好的评价语音业务。第二,为了更准确的评价通信系统的语音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NPESQ)。NPESQ模型是基于ERB频率尺度和Moore响度变换的客观评价方法。本文给出了NPESQ模型的实现过程,并通过实验测试,给出了NPESQ模型评价出的语音质量的得分。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方法的性能指标有三个,分别为准确性、相关性和一致性。本文通过大量的实验测试数据验证了NPESQ算法的这三个性能。实验结果证明了,NPESQ算法可以得到比PESQ更准确的评价结果,并且NPESQ测得的结果和主观MOS结果具有更高相关性和一致性。第三,搭建了一个新的VoIP实验分析平台,并采用新提出的NPESQ算法来评价受不同因素影响时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本文搭建的VoIP实验平台和其他研究者的平台有两点不同:第一点是选择最新的网络仿真软件WANem来实现对真实的网络环境的再现。第二点为了保证实验更真实有效,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实验。如果用手动的运行几百次乃至几万次的过程不太合适,太费时费力。所以,我们编写了脚本来实现批处理。在同样的网络参数下,用批处理来自动进行多次的实验,再对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这样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然后,采用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来评价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通过实验评价出了不同因素影响下语音质量的得分。第四,针对VoIP通信中语音质量的评价,提出了基于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是确定一个因变量和多个变化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创建一个合理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的本质就是寻找各个影响因子和语音MOS值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通过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用数学模型表达出来。在VoIP系统中,传输网络性能参数对感知语音质量(QoE)起着基础性的影响作用。我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网络性能参数和语音质量之间的映射模型。以网络通信中的丢包,时延和包错排序为参数,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提出了新的多元回归算法的语音质量评价模型。利用该多元回归模型,将给定的网络性能参数带入函数模型中,可以直接得到语音质量的得分,从而更快捷的实现语音质量评价。

王刚[5](2012)在《基于中国互联网的P2P-VoIP系统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2P-VoIP (Peer-to-Peer Voice over IP)是一种在互联网中通过P2P网络实现VoIP的新技术。相比传统C/S (Client/Server)架构的VoIP, P2P-VoIP具有部署成本低、维护成本低、易部署、易扩展、高可靠等优点,在10年左右的时间中逐渐成为Internet中一种最具影响力、颠覆性技术和最热门的应用。典型的P2P-VoIP系统有Skype、谷歌GTalk、腾讯QQ等。P2P-VoIP系统的一个关键需求是网络域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1)互联网时延空间特点,P2P-VoIP系统作为对时延非常敏感的业务需要掌握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特点设计网络架构,以解决应用层(Overlay)拓扑和网络层(underlay)拓扑不一致的问题,同时掌握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特点对解决网络域中的其他关键技术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2)节点距离预测,P2P-VoIP系统需要拥有节点距离预测能力,以协助解决网络域中的邻近节点选择、超级节点选择、中继节点选择、负载均衡、备份等关键技术问题;(3)超级节点选择,P2P-VoIP系统需要拥有超级节点选择能力,选出一些性能较高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以提高P2P-VoIP系统的性能;(4)中继节点选择,P2P-VoIP系统需要拥有中继节点选择能力,以提高P2P-VoIP的语音质量。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在互联网时延空间方而,主要集中于TIV (Triangle Inequality Violation)反三角研究,致力于分析TIV的特点,并根据TIV特点优化网络坐标系统,以减少网络坐标系统的误差;(2)在节点距离预测方面,主要集中于网络坐标系统研究,致力于通过有限的测量来预测互联网中任意节点之间的距离,以解决邻近节点选择等问题;(3)在超级节点方面,主要集中于超级节点网络架构研究,致力于普通节点和超级节点的2级P2P网络架构研究,以提高P2P系统的性能;(4)在中继节点选择方面,力图在P2P网络中选择低时延中继链路来中继VoIP业务,以提高P2P-VoIP的语音质量。然而,当前针对上述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研究通常关注于网络域的某一个方面,而没有针对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提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例如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研究通常关注TIV反三角的研究,而没有研究AS (Autonomous System)和AS之间的链路时延特点等;TIV反三角研究在减少网络坐标系统误差的同时,却没有根据TIV反三角特点设计P2P-VoIP网络架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等;节点距离预测的研究通常适用于邻近节点选择,而不适用于中继节点选择;超级节点的研究通常关注于网络架构研究,却很少提出具体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中继节点选择的研究更多的是方法方面的研究,很少有相应的算法可以应用到实际的P2P-VoIP系统中,也没有将上述网络域的关键技术结合提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本文在充分分析P2P-VoIP系统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以提高P2P-VoIP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本文将对P2P-VoIP系统网络域的4个关键技术进行研究:(1) Internet时延空间特点测量研究;(2)节点距离预测方案;(3)超级节点选择算法;(4)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相比之前的研究工作,本文致力于提供一套有效、高性能和可实用的P2P-VoIP系统解决方案,并且本文提出的网络域关键技术解决方案不仅对P2P-VoIP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P2P的其他应用领域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贡献如下:(1)对中国Internet时延空间进行大量的测量研究,分析归纳出中国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特点,为解决P2P-VoIP系统中网络架构设计、节点距离预测、超级节点选择算法和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等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依据。与目前大多数研究只使用一个时延矩阵不同,本文通过在不同时段测量得到的多个时延矩阵数据来分析中国Internet时延空间的特点。例如中国Internet存在大量的TIV反三角现象;链路时延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其周期为24小时;TIV中长边通常为大AS之间的链路;TIV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周期为24小时;AS内部的时延一般小于150ms; AS之间的时延变化较大,部分链路时延会超过300ms,不能满足VoIP通话的质量要求;网络拥塞多出现在大AS之间的链路。互联网时延空间特点的测量研究对解决P2P-VoIP系统中网络架构设计、节点距离预测、超级节点选择算法和中继节点选择算法等关键技术问题是至关重要的。(2)提出基于互联网时延空间的节点距离预测方案IDMS。IDMS的网络架构不仅可以作为P2P-VoIP系统的网络架构,而且为解决P2P-VoIP系统中超级节点选择和中继节点选择等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依据。IDMS采用AS之间的时延矩阵进行节点距离预测。在IDMS中,节点存储2种时延矩阵:实时测量的时延矩阵和历史测量的时延矩阵,IDMS弥补了网络坐标系统不能有效地描绘TIV的缺陷。相比Phoenix的网络坐标系统,采用历史测量时延矩阵的IDMS,在网络忙时和闲时的节点距离预测相对误差的第90百分位分别减少53%和76.56%;短链路(时延小于50ms)预测相对误差的第90百分位分别减少85.80%和87.06%;TIVV(TIV描绘正确)第90百分位分别提高70.56%和51.9l%;TIVF(TIV描绘错误)第90百分位分别降低53.71%和57.26%;并且消息开销也大幅降低。IDMS的网络架构不仅可以作为P2P-VoIP系统的网络架构,而且为解决P2P-VoIP系统中超级节点选择和中继节点选择等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依据。(3)提出基于IDMS和区域划分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以优化P2P-VoIP系统的性能。为了在大规模且高动态的P2P网络中选择性能较高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本文提出超级节点选择的一些指标要求,如普通节点访问超级节点的时延小、超级节点分布均匀、保持超级节点的比例、负载均衡、收敛时间小、抗扰动性强。根据上述指标要求,设计基于IDMS和区域划分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节点根据AS进行聚类,同一个AS内的节点聚成一个簇,然后在每个簇中单独运行超级节点选择算法。为加速算法运行并减轻节点负载,在每个簇中进行区域划分,采用两级选举机制,并给出节点数量估计、区域划分参数估计、负载均衡机制、超级节点选择算法模型。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本文设计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能够满足所述指标要求。(4)提出基于IDMS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以提高P2P-VoIP业务的QoS。对中国Internet时延空间特点的分析表明中国Internet也存在大量的TIV(反三角)现象,并且部分链路的RTT大于300ms,该链路不能满足VoIP的QoS要求。TIV现象表明可以通过中继链路来提高VoIP的语音质量。中继节点选择算法基于IDMS和超级节点选择算法来设计。超级节点存储2种时延矩阵:实时测量的时延矩阵和历史测量的时延矩阵,普通节点向超级节点查询能够满足VoIP要求的中继节点,超级节点通过查询其存储的2种时延矩阵,寻找中继AS,进而在中继AS中找到中继节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基于测量数据的仿真实验,相比ASAP,本文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计算开销较小,只与时延矩阵的大小相关,选择的准确率能够达到ASAP的上限,并且系统开销在AS数量较小时,优于ASAP方案。

蔡锴[6](2012)在《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文中指出VoIP的高速发展也使得VoIP话音质量得到了高度的关注。话音质量已经成为了VoI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工P电话的通话质量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其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对运营者来说,如果能够准确的测试VoIP话音质量,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动态调整网络资源,将有利于提高IP电话的语音质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VoIP的应用前景、监测VoIP通话质量的意义以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然后介绍了目前主流的两种会话控制协议H.323,SIP,以及流媒体传输协议RTP。然后在介绍了VoIP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各个因素以及其特点,并结合实际从语音编码损伤和网络条件损伤角度确定了本文使用的语音监测模型:简化的E-Model模型。最后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E-Model法的测试IP电话语音质量的软件系统。文章对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各模块功能的具体实现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对系统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本系统基于ITU-TG.107中提出的话音质量模型E-Model,得到输出的传输参数R值,再跟据R与MOS分的转换得到语音质量的评分MOS。参数计算时一部分使用了ITU-TG.107中提供的默认值,另外一些参数如时延、丢包率则是系统从因特网中测试得到。本文设计实现的系统不仅能获得一个直观的语音质量评分MOS分,而且能反映诸如时延和丢包等网络问题,使得运营商和用户能方便的测试出IP电话是否能在该网络中很好的使用,也有利于IP电话系统根据语音通过网络时的具体性能测试情况进行自身的一些调整。本研究最终通过在网管系统采集核心IP承载网的延时和丢包数据,实现了算法的应用,对重庆移动网间MOS值进行了实时计算,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吴涛[7](2011)在《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技术、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未来无线通信网络将是多种接入技术并存、协同工作的融合网络,宽带化、泛在化和异构互连将成为未来宽带无线通信发展的主旋律。无线Mesh网络(Wireless Mesh Networks, WMNs)作为一种新型的宽带无线网络结构,具有自组织、可通过多跳通信而扩大服务范围以及能够融合异构网络等特点,是实现宽带泛在式一体化通信强有力的候选技术之一。另一方面,近年来多媒体数据通信通信业务总量中的比例迅速上升,这对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要求。能否满足不同类型的多媒体应用的QoS要求对WMNs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WMNs资源分配与QoS优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论文以跨层设计技术为基础研究WMNs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方法,首先对WMNs及其QoS的相关概念和面临的挑战进行阐述,指出研究它们的必要性;其次,对WMNs QoS优化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介绍目前各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总结各种典型算法的优缺点。以此为研究基础,本文给出一种基于跨层设计的WMNs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包括(1)总结已有WMNs路由度量的不足,给出一种适合多信道WMNs的路由度量;(2)在一种典型的Ad hoc网络信道分配算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的WMNs信道分配算法;(3)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设计功率控制算法抑制无线干扰,优化网络的吞吐量和能量效率。最后,探讨提出的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在VoIP业务传输中的应用,通过NS2仿真平台进行多角度实验验证和性能评估。

李英[8](2011)在《VoWLAN的QoS优化和漫游切换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话(VoIP)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要求体验无线连接性所带来的便利,无线网络电话(VoWLAN)应运而生。VoWLAN将价格低廉的VoIP技术与灵活的无线技术相结合,成为传统蜂窝电话以及有线VoIP电话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VoWLAN技术还存在两个主要障碍:服务质量(QoS)和漫游切换问题。为此,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针对VoWLAN的QoS问题,分析了具体的VoWLAN网络对QoS的要求,研究了经典的VoWLAN的QoS优化方案EDCF(增强的分布式协调功能)机制和AEDCF(自适应EDCF)机制,了解了各种机制的优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EDCF的改进算法NEDCF,利用冲突率因子和网络阈值来划分网络状态,各网络状态采用不同的竞争窗口(CW)参数调整机制及相关退避算法。最后对NEDCF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NEDCF能有效改善延迟、丢包和抖动,提高了VoWLAN的服务质量。针对VoWLAN的漫游切换问题,分析了VoWLAN漫游过程,研究了经典的VoWLAN的漫游切换优化方案802.11f机制、802.11r机制、Mobile IP机制和Mobile SIP机制,比较了各种机制的优缺点。针对现有漫游切换方案时延过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漫游时延优化方案FROAM,除了将802.11r和Mobile SIP机制有机结合外,增加一个漫游模式判断服务器,使得可以分别处理子网间漫游和域间漫游,并把域问漫游中的SIP协议信令控制过程提前到链路切换之前,减少了漫游切换时间,提高了漫游切换性能。

王建全[9](2010)在《VOIP组网技术研究及在朔州的实现》文中指出本文主要对VOIP组网在山西省朔州市联通公司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论文整体结构分为八个部分:一、VOIP在山西朔州的基本组网情况的概述,介绍VOIP的基本概念、相关原理和技术。二、网络互通方案的研究。通过对现网资源的认识以及在现在组网的基础上,对组网中的网络互通进行深入研究,最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三、组网中网络认证方案的研究。详细介绍网络认证中的基本内容,如认证的层次、认证的种类。然后对我地区VOIP的组网提出相适应的认证方案。四、用户接入手段分析。详细介绍了VOIP的几种接入方式,对我地区的接入方式提出建议。五、承载网方案分析。主要介绍IP网的规划、接入设备方案、语音质量的QOS等。六、业务应用支撑系统方案分析。主要对网管系统和计费系统进行了分析。七、VOIP业务介绍。针对VOIP的基本组网以及各项指标和功能的实现,介绍一些承载在VOIP网上的基本业务实施情况和业务内容。八、性能指标的分析及测试。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测试指标和测试方法。本人全程参与了朔州VOIP的网络建设和业务发展。在整个工程期间,主要对VOIP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估、修正;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与使用VOIP的用户进行沟通,及时处理各种问题,最终保证NGN网络的通话质量,使VOIP的业务运行收到良好的效果。

赵强[10](2007)在《VoIP网络中QoS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给出了一种端到端优化VoIP网络中QoS的思路。在接入端引入呼叫准入控制功能,动态选择语音编码,核心网采用DiffServ模型和MPLS相结合,接收端改进缓冲区设计,这些措施可使VoIP网络的QoS得到很大改善。

二、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量识别分类技术研究现状
        1.2.2 网络路由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2.1 SDN相关技术
        2.1.1 SDN网络架构
        2.1.2 OpenFlow协议
    2.2 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技术
        2.2.1 基于端口号映射的流量识别分类技术
        2.2.2 基于DPI的流量识别分类技术
        2.2.3 基于通信行为的流量识别分类技术
        2.2.4 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识别分类技术
    2.3 QoS概述
        2.3.1 QoS服务模型
        2.3.2 QoS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XGBoost的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方案
    3.1 特征工程
    3.2 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方法设计
        3.2.1 XGBoost算法原理及缺陷
        3.2.2 基于改进Smote算法的数据平衡化算法
        3.2.3 DB-XGBoost网络流量识别分类框架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数据集和评价指标
        3.3.2 实验设置
        3.3.3 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QoS路由算法
    4.1 多约束的QoS路由模型
    4.2 蚁群算法的基本思想
    4.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QoS路由算法
        4.3.1 蚁群算法存在的问题
        4.3.2 对蚁群算法的改进
        4.3.3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QoS路由算法框架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架构设计
    5.2 系统工作流程
    5.3 系统模块设计与实现
        5.3.1 链路状态采集模块
        5.3.2 流量特征提取模块
        5.3.3 流量识别分类模块
        5.3.4 QoS路由调度模块
        5.3.5 QoS参数数据库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仿真测试
    6.1 仿真环境
    6.2 系统功能测试
        6.2.1 链路状态采集功能测试
        6.2.2 流量识别分类功能测试
        6.2.3 系统路由优化调度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及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Web组件与跨平台移动应用开发
        1.1.2 Web服务与面向服务的计算
        1.1.3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贡献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整体研究规划
    2.2 面向终端用户的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介绍
        2.2.1 编程式开发环境
        2.2.2 图形化开发环境
        2.2.3 跨平台技术介绍
        2.2.4 Web组件技术介绍
    2.3 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技术
        2.3.1 Web服务技术
        2.3.2 静态的服务组合技术
        2.3.3 自动化的服务组合技术
    2.4 移动动态网络中的服务组合技术
        2.4.1 开放式服务发现技术
        2.4.2 分布式服务组合技术
        2.4.3 实时启发搜索技术
        2.4.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终端用户基于组件的跨平台移动应用生成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3.3 跨平台移动应用组件化生成模型
        3.3.1 服务组件模型
        3.3.2 跨平台移动应用模型
    3.4 系统架构
    3.5 系统演示和评估
        3.5.1 系统实现
        3.5.2 示例应用开发
        3.5.3 可用性评估
    3.6 结论与展望
第四章 基于扩展图规划的QoS感知的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4.3 服务组合相关概念定义
        4.3.1 服务模型
        4.3.2 QoS模型
        4.3.3 问题定义与映射
    4.4 Q-Graphplan
        4.4.1 构建扩展的规划图
        4.4.2 提取启发信息
        4.4.3 转换图
        4.4.4 反向A~*搜索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实验环境与数据集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展望
第五章 基于时态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5.3 问题定义与概念描述
        5.3.1 问题定义
        5.3.2 Pareto集合概念
    5.4 时间线模型概念
        5.4.1 时态子目标
        5.4.2 服务执行时间线
    5.5 多目标优化的QoS感知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5.5.1 流程概述
        5.5.2 初始化过程
        5.5.3 演化过程
    5.6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6.1 实验数据集
        5.6.2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6.4 复杂度分析
    5.7 结论和展望
第六章 移动动态网络中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及问题分析
    6.3 实时服务组合基本概念
        6.3.1 服务模型
        6.3.2 实时约束
        6.3.3 问题定义
    6.4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自动化服务组合方法
        6.4.1 流程概述
        6.4.2 启发式服务发现方法
        6.4.3 基于前向探测的实时组合
    6.5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5.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6.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展望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空间信息网络中星间协作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空间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1.2.1 国外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
        1.2.2 我国空间信息网络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空间信息网络协作传输关键技术分析
    2.1 引言
    2.2 地面网络中协作传输研究现状和分析
    2.3 空间信息网络中协作传输研究现状和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感知的带宽分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感知的带宽分配算法
        3.2.1 GEO卫星协作传输场景描述
        3.2.2 基于用户体验质量感知的建模与理论分析
    3.3 算法性能分析与评估
        3.3.1 仿真说明
        3.3.2 数值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网络接入选择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网络接入选择算法描述
        4.2.1 星间协作传输的网络接入选择场景描述
        4.2.2 接入用户效用函数评估模型
        4.2.3 基于进化博弈理论的网络接入选择问题建模
        4.2.4 方案具体描述
    4.3 算法性能分析评估
        4.3.1 仿真说明
        4.3.2 数值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目录

(4)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QoS的局限性以及QoE的研究意义
    1.3 语音质量评价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VoIP通信网络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于QoE的语音质量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语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2.3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模型
        2.3.1 PESQ评价模型
        2.3.2 POLQA评价模型
        2.3.3 NPESQ评价模型
    2.4 语音质量客观评价模型的性能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文环境下PESQ对声码器评价的性能
    3.1 引言
    3.2 PESQ算法的实现
    3.3 语音编解码器的选择和编程实现
        3.3.1 AMR编解码器的实现
        3.3.2 EVRC和EVRC-B的实现
    3.4 PESQ对语音编解码器的性能评价实验
        3.4.1 中文语音库的建立
        3.4.2 语音质量测试实验
        3.4.3 实验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3.5 对PESQ算法的改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感知语音质量评价模型
    4.1 引言
    4.2 基于ERB尺度的Moore响度模型
    4.3 NPSESQ模型的实现过程
        4.3.1 电平调整
        4.3.2 时间对齐处理
        4.3.3 基于Moore模型的听觉变换
        4.3.4 感知模型
    4.4 NPSESQ模型性能的仿真实验
        4.4.1 实验的语音样本数据库
        4.4.2 语音质量测试实验
        4.4.3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oIP通信的语音质量评价
    5.1 引言
    5.2 VoIP网络模型
    5.3 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因素
    5.4 VoIP系统实验平台
        5.4.1 VoIP实验环境概述
        5.4.2 网络仿真软件WANemu的搭建
        5.4.3 VoIP实验平台的结构
    5.5 基于QoE的VoIP的语音质量评价实验
        5.5.1 实验参数的选取
        5.5.2 实验仿真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语音评价模型
    6.1 引言
    6.2 回归分析的原理
    6.3 评价语音的指数回归模型
        6.3.1 指数回归模型
        6.3.2 实验仿真结果
    6.4 评价语音的多项式回归模型
        6.4.1 多项式回归模型
        6.4.2 实验仿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中国互联网的P2P-VoIP系统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P2P
        1.1.2 P2P-VoIP
    1.2 相关研究
        1.2.1 研究现状
        1.2.2 之前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1.5 本文的论文结构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P2P-VOIP相关技术综述
    2.1 P2P概述
        2.1.1 网络架构
        2.1.2 P2P的应用领域
        2.1.3 DHT
    2.2 VoIP概述
        2.2.1 传统SIP架构
    2.3 P2PSIP概述
        2.3.1 P2PSIP架构
    2.4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互联网时延空间的测量与研究
    3.1 引言
    3.2 测量方案
        3.2.1 KING工作原理
        3.2.2 主动测量工作原理
    3.3 时延空间特点分析
    3.4 TIV特点分析
        3.4.1 TIV概述
        3.4.2 TIV特点
        3.4.3 TIV原因分析
        3.4.4 TIV可用性分析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互联网时延空间的节点距离预测方案IDMS
    4.1 引言
    4.2 相关工作
        4.2.1 主动测量
        4.2.2 基于欧式空间的NCS
        4.2.3 基于矩阵分解的NCS
    4.3 中国互联网时延空间的特点及其在IDMS中的应用
    4.4 IDMS设计
        4.4.1 系统模型
        4.4.2 IDMS系统架构
        4.4.3 时延矩阵构建算法
        4.4.4 时延矩阵广播算法
    4.5 性能评估
        4.5.1 预测准确性
        4.5.2 TIV准确性
        4.5.3 开销分析
        4.5.4 节点负载和可扩展性
        4.5.5 IDMS可行性分析
    4.6 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IDMS和区域划分的超级节点选择算法
    5.1 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算法设计
        5.3.1 衡量标准
        5.3.2 系统架构
        5.3.3 区域划分模型
        5.3.4 参数估计
        5.3.5 网络初始化过程(NIP)
        5.3.6 超级节点选择和广播过程(SEPP)
        5.3.7 超级节点的负载均衡机制,冗余性与可靠性
        5.3.8 抗扰动性
    5.4 算法模型
    5.5 算法评估
        5.5.1 访问时延
        5.5.2 消息开销
        5.5.3 收敛时间
        5.5.4 仿真分析
    5.6 小结
    5.7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IDMS的中继节点选择算法
    6.1 引言
    6.2 相关工作
    6.3 中国互联网时延空间特点在中继节点选择算法中的应用
    6.4 算法设计
        6.4.1 系统架构
        6.4.2 DHT
        6.4.3 节点ID和用户ID
        6.4.4 节点定义
        6.4.5 中继节点选择算法
    6.5 算法评估
        6.5.1 性能评估
        6.5.2 开销分析
    6.6 小结
    6.7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工作展望
附录1 缩略语对照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6)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现状分析
    1.3 主要研究工作与贡献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VoIP网络关键技术及影响语音质量的因素
    2.1 简介
    2.2 VoIP网络
    2.3 VoIP协议架构
        2.3.1 实时传输协议(RTP)
        2.3.2 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
        2.3.3 H.323协议
        2.3.4 SIP协议
        2.3.5 VoIP其它相关协议
    2.4 VoIP系统结构
    2.5 VoIP感知服务质量(QoS)
    2.6 VoIP系统中语音编码技术
        2.6.1 编码的基本概念
        2.6.2 G.729、G.723.1和AMR
    2.7 VoIP网络性能特点
        2.7.1 丢包及其特点
        2.7.2 时延和时延变化(抖动)
    2.8 影响VoIP语音质量的因素
        2.8.1 设备终端
        2.8.2 编解码方式
        2.8.3 网络因素
        2.8.4 其它因素
        2.8.5 网络因素对VoIP语音质量的影响
    2.9 总结
第三章 语音质量的测量方法
    3.1 简介
    3.2 主观语音质量测量
        3.2.1 绝对分类定级(ACR)
        3.2.2 退化分类定级(DCR)
    3.3 客观语音质量测量
        3.3.1 PSQM方法
        3.3.2 PESQ方法
        3.3.3 E-Model方法
    3.4 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
    3.5 非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
        3.5.1 E-model
    3.6 总结
第四章 基于E-Model的交换侧的语音质量监测评估模型的设计实现与应用
    4.1 评估模型的研究
    4.2 评估模型的设计
    4.3 评估模型的实现
    4.4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4.4.1 测试目的
        4.4.2 测试环境
        4.4.3 语音质量测试结果及分析
        4.4.4 本模型与现网侵入式语音质量测量模型的比较
    4.5 模型的应用实践
    4.6 总结
第五章 结论及未来的工作
    5.1 结论与局限
    5.2 未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研究贡献及意义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问题研究
    2.1 无线Mesh网络及其QoS介绍
        2.1.1 无线Mesh网络
        2.1.2 无线Mesh网络的QoS问题
    2.2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2.2.1 无线路由技术研究
        2.2.2 无线信道分配技术研究
        2.2.3 无线功率控制技术研究
    2.3 数学理论工具
        2.3.1 博弈论
        2.3.2 M/M/c/∞排队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设计
    3.1 跨层设计与无线Mesh网络QoS优化
        3.1.1 跨层设计技术
        3.1.2 跨层设计与QoS优化
    3.2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
        3.2.1 队列延迟分析与优化策略
        3.2.2 性能评估
    3.3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研究
        3.3.1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跨层QoS路由
        3.3.2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
        3.3.3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功率控制
    3.4 多接口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实现
    4.1 多目标的无线Mesh网络跨层QoS路由机制
        4.1.1 问题分析
        4.1.2 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QoS路由度量
        4.1.3 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QoS路由算法
        4.1.4 算法性能评估
    4.2 基于信道负载的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机制
        4.2.1 问题分析
        4.2.2 基于信道负载的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
        4.2.3 多信道无线Mesh网络信道分配算法
        4.2.4 算法性能评估
    4.3 基于Curnot博弈模型的WMNs功率控制
        4.3.1 系统模型及问题定义
        4.3.2 效益函数
        4.3.3 问题建模与求解
        4.3.4 分层结构WMNs功率控制算法
        4.3.5 算法性能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框架的应用研究
    5.1 VoIP介绍
        5.1.1 VoIP原理及其协议
        5.1.2 VoIP对QoS的要求
    5.2 VoIP在WMNs中的应用研究
        5.2.1 VoIP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
        5.2.2 WMNs支持VoIP业务面临的挑战
    5.3 仿真与性能评估
        5.3.1 N52 简介
        5.3.2 实验参数设置
        5.3.3 性能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的工作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8)VoWLAN的QoS优化和漫游切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VoWLAN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QoS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漫游切换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VoWLAN技术原理分析
    2.1 WLAN技术
        2.1.1 WLAN网络结构
        2.1.2 WLAN协议体系
        2.1.3 IEEE802协议族
    2.2 VoIP技术
        2.2.1 VoIP通信原理
        2.2.2 VoIP关键技术
    2.3 VoWLAN技术
        2.3.1 VoWLAN网络结构
        2.3.2 VoWLAN协议体系
        2.3.3 VoWLAN待解决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oWLAN的QoS研究
    3.1 VoWLAN对QoS的要求
    3.2 VoWLAN的QoS优化方案分析
        3.2.1 应用层上的QoS保证
        3.2.2 网络层上的QoS保证
        3.2.3 MAC层上的QoS保证
    3.3 一种新的QoS优化算法NEDCF
        3.3.1 EDCF和AEDCF的不足
        3.3.2 NEDCF算法思想与设计
        3.3.3 NEDCF算法流程与分析
    3.4 NEDCF算法仿真模拟和结果分析
        3.4.1 NS2简介
        3.4.2 仿真参数配置
        3.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oWLAN的漫游切换研究
    4.1 VoWLAN漫游简介
        4.1.1 漫游切换分类
        4.1.2 漫游切换过程
    4.2 VoWLAN漫游切换方案分析
        4.2.1 802.11f机制的漫游方案
        4.2.2 802.11r机制的漫游方案
        4.2.3 Mobile IP机制的漫游方案
        4.2.4 Mobile SIP机制的漫游方案
    4.3 一种新的快速漫游切换方案FROAM
        4.3.1 FROAM机制思想
        4.3.2 FROAM实现流程
        4.3.3 FROAM机制性能分析
        4.3.4 方案仿真模拟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9)VOIP组网技术研究及在朔州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引言
    1.2 总体方案概述
    1.3 VOIP组网概述
第二章 网络互通方案研究
    2.1 NGN协议系统
    2.2 与现有话音网络PSTN/PLMN互通
    2.3 与智能网互通
    2.4 与H.323网络的互通
    2.5 与其它系统的互通
第三章 网络认证方案研究
    3.1 认证的层次
    3.2 认证的种类
    3.3 U-SYS认证方案中的重要元素
    3.4 U-SYS业务认证流程
第四章 用户接入手段及接入技术
    4.1 采用五类线接入方式(一根五类线入户)
        4.1.1 五类线接入方式一
        4.1.2 五类线接入方式二
        4.1.3 五类线接入方式三
    4.2 采用双绞线接入方式
        4.2.1 双绞线接入方式一
        4.2.2 双绞线接入方式二
        4.2.3 双绞线接入方式三
    4.3 用户接入方案建议
        4.3.1 总体思路
        4.3.2 实现方式
        4.3.3 呼叫流程
第五章 承载网方案分析
    5.1 IP网规划
    5.2 接入设备方案
        5.2.1 网段划分方案
        5.2.2 NAT接入方案
    5.3 语音质量QoS保证
        5.3.1 NGN承载网的QoS
        5.3.2 语音质量QoS建议
        5.3.3 对NGN承载网设备的QoS要求
    5.4 网络安全建议
    5.5 感知NGN业务的NGN承载网
        5.5.1 防带宽盗用
        5.5.2 动态QoS策略设定
        5.5.3 接入用户数的控制
第六章 业务运营支撑系统方案
    6.1 网管系统方案
        6.1.1 网管系统总体架构
        6.1.2 网元和网络管理功能
        6.1.3 业务管理功能
    6.2 计费系统方案
        6.2.1 SoftSwitch的计费功能
        6.2.2 话单分级存储
第七章 VOIP网络业务介绍
    7.1 基本电话业务
    7.2 基本电话补充业务
    7.3 卡号及智能网业务
    7.4 IP CENTREX业务
    7.5 编号和拨号方案
        7.5.1 编号方案
        7.5.2 拨号方案
第八章 性能指标分析及测试
    8.1 接通率指标
    8.2 承载网性能指标
参考文献
致谢

四、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SDN中基于流量分类的路由优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 李深昊.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移动网络中面向终端用户的服务生成关键技术研究[D]. 王昭宁.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3]空间信息网络中星间协作传输技术的研究[D]. 吴睿安. 北京邮电大学, 2016(04)
  • [4]通信系统中语音质量评价的研究[D]. 张伟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5]基于中国互联网的P2P-VoIP系统网络域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 王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1)
  • [6]基于E-Model的语音质量评估模型研究与应用实践[D]. 蔡锴. 北京邮电大学, 2012(02)
  • [7]基于跨层设计的无线Mesh网络资源分配与QoS优化研究[D]. 吴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11(08)
  • [8]VoWLAN的QoS优化和漫游切换研究[D]. 李英. 中南大学, 2011(01)
  • [9]VOIP组网技术研究及在朔州的实现[D]. 王建全.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10]VoIP网络中QoS优化研究[J]. 赵强. 中国新通信, 2007(19)

标签:;  ;  ;  ;  ;  

VoIP网络中QoS优化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